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想別人沒想到的教學設計篇一
教學本文,我主要從拓展的覺度進行的。
教學本文,指導預習時,我讓學生自主了解了本文主要內容,根據內容查找資料,從同學們的作業反饋意見可以看出,文中內容的理解對于學生來說不是一件難事,也因為本文本身就是一片略讀課文。但從查找的資料看出,學生時查找了很多名畫,卻沒有理解到文照所講的作畫時構思之妙。于是,我做了調整,抓住了拓展來理解課文。因為俗話說:“不懂是因為見的少,見得多了就懂了。”于是,在理解本文的基礎上,我出示了“深山藏古寺”一畫,讓學生先談自己的理解,怎么畫這幅畫,然后出示名家作品,再次對名家作品進行分析,帶領孩子們在“藏”上下功夫。接著出示了“踏花歸來馬蹄香”,讓同學們理解如何表現“香”,通過觀察名畫,學生還談出了如何畫“風”。
最后,我留給同學們的作業是如何表現在一張紙上劃出更多的人。留這個作業的目的是再次考察同學對課文中所講的如何把握主題,如何去想得更妙,提高學生的創造能力和想象力。
另外,本文中還有一個還重要的'作業,理解小伙伴的話,在理解課文時,我們回憶了“曹沖稱象”的故事。讓同學們回憶還有哪些這樣的故事。
想別人沒想到的教學設計篇二
在教學《想別人沒想到的》這篇文章時,因為課文內容較為簡單,我讓學生作了全面了解之后,問:“我認為二徒弟畫的駱駝最多,你們為什么認為小徒弟的畫最好?”學生找出了文章的關鍵段落,也就是畫師的話,都贊同畫師的意見。小徒弟雖然只畫了兩只駱駝,但從深山里可以走出無限多的駱駝,具有代表性。同學們到此也體會到了小徒弟的構思的獨到之處,想別人沒想到的,才可以有驚人之作,驚人之舉。
為了讓學生再次體會到想別人沒想到的奇妙,我準備向同學們講幾個經典實例,再讓他們自己講一講在自己身上發生的獨特之舉。我先講了一個小故事,富翁為了考驗三個兒子是否聰明,于是把同樣多的錢給了他的三個兒子,讓他們不管買什么都必須填滿一間屋子。最終,只有小兒子買了一根蠟燭,讓光亮充滿了整間房屋。小兒子是三個兒子中最聰明,最會動腦子的。
第二個例子是宋代皇帝趙佶考驗畫師出的一道題:深山藏古寺。
第一個畫師:畫了一座深山,前面一座寺廟。
第二個畫師:畫了一座深山。
第三個畫師:畫了一座深山,露出寺廟的一角。
第四個畫師:畫了一座深山,深山上面一條彎彎曲曲的小路,小路上一個和尚正在挑水。
我問:“你認為那幅畫好?”
學生異口同聲:“第四幅畫的好。”
我追問:“為什么?”
學生說:“第一幅畫,寺廟在外面,沒有藏起來。第二幅畫沒有寺廟。”
學生:“第四幅畫中有和尚,有和尚就有寺廟。”
“第三幅畫也只畫了寺廟一角呀,怎么不好了?”
學生:“第三幅畫中的寺廟沒藏起來,它還露出來一角。”
(沒想到學生對“藏”字理解這么深,知道抓關鍵字來欣賞畫。同時,也說明了他們已經懂得,想別人沒想到的就會有出人意料的效果。)
原本打算講“踏花歸來馬蹄香”的典故,當我把這句詩寫到黑板上時,改變了主意:“如果是你,你準備畫什么?做到想別人沒想到的。”
許多學生舉手,紛紛發表看法。
學生:“我準備畫一地的花,上面走著一匹馬。”
學生:“我準備畫一片桃花林,落花繽紛,一匹馬從這兒經過。”
學生:“我畫一匹馬,馬身上都是花。”
學生:“我在地上畫許多花草,再畫一個馬蹄印。”
……
最終,候源說:“我畫一匹馬,再畫許多蝴蝶和蜜蜂。”
我不由得“太好了!竟然和古時候的大畫家不謀而合。”
為了再次體會出奇制勝的妙處,我再次問道:“好在哪?”
學生:“有蝴蝶蜜蜂,就有花香了。”
……
真的沒有想到,學生的想象力竟如此豐富,如此奇妙。只要給學生想象的余地,必能迸發思維的火花。我們的課堂也要“想別人沒想到的”,才能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
想別人沒想到的教學設計篇三
冬天到了,天氣越來越冷了,有些小朋友就懶了,怕動了。我先通過晨間談話來告訴幼兒正確的御寒的方法——鍛煉。鍛煉可以增強體質,使人身體健康,不生病,還可以發展動作協調性,起到娛樂身心的效果。談話以后,我驚奇地發現許多幼兒來園早了,也樂意和老師一起來鍛煉了,跑步、踢球、跳繩……玩得不亦樂乎。
在幼兒鍛煉時,我引導幼兒仔細觀察小朋友是怎樣運動的。大班幼兒在學跳繩,我和幼兒一起來觀察跳繩幼兒的手腳是怎樣協調的,手和繩子在上面的時候,腳是在地上的;手和繩子到下面的時候,腳是跳起來凌空的,等等。
經過一個星期的觀察,我們迎來了本節美術活動——《大家來鍛煉》,我讓幼兒回憶大家鍛煉時的動態,請他們用繪畫的方式來表現自己所喜愛、熟悉的或參加過的一項運動。因為有了先前的鋪墊,幼兒對運動的人的不同動態有了一定的了解。正面的、側面的小朋友的畫法有什么不一樣有了一定的掌握。因此在繪畫時幼兒能大膽勾畫人物形態,表現不同人物動態,作業情況很好。很多幼兒畫得栩栩如生,我們把幼兒的作品張貼到作品角,讓同伴之間相互交流、嘗試,引起了我們班的“運動熱”。通過這一主題的活動,也使得我們班生病的幼兒少了許多。
文檔為doc格式
想別人沒想到的教學設計篇四
《12想別人沒想到的》是第六冊第三組的最后一篇課文,這是一篇開發學生智力的有趣故事,它采用了懸念的手法,文章一開頭并不急于告訴我們究竟怎樣才能畫出最多的駱駝,而是一步步地展示三個徒弟所畫的畫,讓人迫不急待地往下讀,最后才揭開奧秘。基于這點的考慮,我也在教學中力圖準確把握略讀課文的特點,只做“提綱挈領”的指導,運用課件引導學生圍繞“畫師為什么稱贊小徒弟的畫”這一主要問題自主探究。在探究中引導學生品味語言。葉圣陶先生說得好,略讀課文不是不咬文嚼字,只是精讀時候出于努力鉆研,從困勉達到解悟,略讀時候就已經熟能生巧,不需多用心,自會隨機肆應。課堂上,學生思維活躍,對課文的理解水到渠成。
1、連綿起伏——連綿不斷;
2、禁不住——情不自禁;
3、用一個字夸夸小徒弟。希望學生在學習中也能積累豐富的詞匯。
想別人沒想到的教學設計篇五
《想別人沒想到的》是人教版小學語文第六冊中的一篇略讀課文,分為8個自然段。課文講的是一個畫師考三個徒弟,看誰能在一張同樣大小的紙上,畫出的駱駝最多,結果小徒弟用“以少代多”的創新思維方法贏得了稱贊的故事。課文雖然篇幅短小,但講述的道理卻很有現實意義,旨在教育學生要愛動腦筋,常想別人沒想到的事,從而培養自己的創新思維。
今天是我第一次正式上臺講課,雖然之前也試講過,錄過一次微格課,但是這種感覺和正式上課還是不一樣的。正式上課總是有一些自己之前沒有預料到的情況發生,以至于要改變一下原來的計劃。現在就通過以下幾點來反思一下自己這節課的情況。
1.在導入課的時候,我本來是想在正式上課之前先說幾句話,告訴同學們他們在上周三位實習老師上課的時候,表現的都很好,期望這節課能再接再厲,然后再正式上課。但是,今天上課前同學們有些亂,我想說安靜一下,要上課了。結果同學們就直接說了“起立,老師好”,我當時是沒有預料到是這樣的情況,所以不得以就放棄了之前的一段,直接上課了。在正式導入時,應該讓同學們起來回答問題的,卻被我自己給說出來了,使得同學們也沒有真正安靜下來。在這一點上,我以后還要注意要在同學們安靜下來后才開始正式上課。
2.因為這是一篇自讀課文,所以在讀課文之前可以讓同學們先讀一下前面的導語,看看這篇課文到底要讓我們了解些什么,再讓他們根據老師的學習提示去讀課文。而我直接忽略了課前導語這一部分內容,這一點以后我會改正的。
3.在學習生字詞的時候,我讓同學們自己找一找里面的多音字。其實對于三年級的同學來說,這一點對他們還不是很容易,這一部分內容可有可無。但是,不得不說,同學們都有一雙發現的眼睛,有幾個多音字我都沒有注意到,卻被他們提出來了,現在我已深刻地感覺到教學是老師和學生雙向學習的活動。
4.在講述這篇課文講了什么事的時候,沒有注意培養學生的整合能力,只叫了兩個同學回答,而這兩個同學講的過于繁瑣,我也沒有再讓同學們繼續整合,就直接展示了自己的答案,這一點做的不夠好。
5.講述課文時有些急躁,重難點沒有突出出來,同學們讀的也不夠多,而且沒有注意讓同學們自己去發現。在課文感悟方面,總是在同學找出段落之后我就已經把關鍵詞標出來了,而沒有讓同學自己找出關鍵詞并通過關鍵詞感悟主人公的情感,這一點我以后會注意鍛煉同學們提煉關鍵詞的能力。這一段的板書本來是忘記了,后來是又想到補得,但是沒有抓住文章的重點“創新”而只寫了“動腦”,而且前面在板書課題的時候,寫的字太小,筆跡太清,以至于再讓同學讀課文時,有同學反映說看不清楚黑板上的字。
6.整個課堂上,講述課文這一部分用時有點短,以至于后面拓展的這一部分時間太長,有點本末倒置了。其中有一個問題,由于考慮時間的關系,我讓同學們討論的時間過長,對同學們的引導不夠,使得后面的交流也沒有抓住文章“創新”這一主題,單單是從“想別人沒想到的”這個字面意思上進行的探討,沒有真正做到升華主題。
總之,這一次的講課經過這么長時間的準備總算結束,雖然算不上圓滿,但是總也沒有出現太大的問題。通過這次課,使我認識到了自己的一些問題,也學到了很多上課的技巧。比如在同學聽課不認真,沒有真正安靜下來,或者沒有認真聽別人講話時,可以通過表揚幾位表現好的同學來激勵其他同學,而不是只一味地說要認真聽講。而且,這節課要特別表揚孫正宇、牛俊豪這兩位同學,他們在這節課上聽課很認真,發言也很積極,使我感覺心里暖暖的。
以后,我會努力糾正自己的錯誤,盡量做到不犯同樣的錯誤。認真對待每一堂課,備好每一份教案,使自己做得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