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范文怎么寫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分一分二教學反思優缺點篇一
《一分鐘》是人教版小學語文第三冊第二組課文中的一篇課文。主要內容:小朋友元元多睡了一分鐘,遲到二十分鐘的故事。通過這篇課文的的學習,使學生受到嚴格要求自己,珍惜時間的教育。在教學中,我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進行教學,達到了較好的效果。
在游戲初步感知一分鐘的長短后,巧妙的從同學們的切身感受遷移到課文中元元的感受,自然地引入到課文的學習中去。
二,抓住重點詞體會人物的心理活動,為朗讀打下基礎。
在仔細品讀后,我決定抓住元元的兩次嘆息為朗讀的亮點。但要讀好這兩次嘆息,聯系上下文揣摩體會主人公的心理活動是前提,也是基礎。因此,教學中我以幫元元找回分鐘為線索,抓住元元在綠燈前的`等待,在公共汽車站的等待,步行到校的辛苦無奈為閱讀點,引導學生設身處地想象元元當時的心情,語言。在朗讀體會的過程中,具體落實到“剛想走過去,紅燈亮了。”中的“剛”;“他向停在車站的公共汽車跑去,眼看就跑到車站了,車子開了”中的“眼看就”;“他等啊等,一直不見汽車的影子,元元決定走到學校去。”中的“等啊等,一直”這些重點詞語中。先朗讀后體會,再帶著體會到的感情朗讀。在追趕公共汽車一幕時,結合插圖,先引導學生觀察、想象,再抽學生表演,學生入情入境,體會到了元元的焦急、悔恨。在此基礎上,學生讀兩次嘆息時,可以說是水到渠成。
三,結合實踐,課外延伸
在學生找到元元遲到1分鐘的原因后,讓學生改編課文《元元的明天》。由于前面的閱讀理解非常到位,所以在改編的課文中學生順理成章地點出了中心:“元元想:昨天遲到了,今天一定要珍惜時間,一分鐘也不能多睡。”
自由說話,你想對元元說什么? 我扮演成元元,讓學生想想,你想說什么?怎么說?當然,我是可以替元元直接和學生對話的!下面是我和學生的對話:
學生:“元元!你為什么會遲到20分鐘?”
我:“因為我想多睡一分鐘!”
學生:“那你知道嗎?就因為一分鐘,就遲到了20分鐘啊!你后悔嗎?你要學會珍惜時間啊!”
我:“當然了!我決定以后不貪睡了!謝謝你的提醒!”
學生:“不用客氣!”
……
這樣我和學生反復扮演角色,學生在教“我”珍惜時間的同時,自己在無形中懂得了如何珍惜時間。
分一分二教學反思優缺點篇二
1、認識9個生字。會寫8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知道時間的寶貴,懂得嚴格要求自己,珍惜時間。
1、識字寫字。
2、知道時間的寶貴,懂得嚴格要求自己,珍惜時間。
課件生字卡片
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游戲導入
1、上課前,全體同學立正站好,兩臂側平舉,一動不動地站立,看誰堅持得最久。
2、誰來說說你的感受?
3、你們覺得一分鐘長嗎?(學生自由交談)
4、是啊,一分鐘可以說很短,也可以說很長;在某種情況下,要能克制自己,堅持一分鐘也是不容易的。我們今天學了課文《一分鐘》以后,對“一分鐘”的體會一定會更深。
二、自學生字
1、讓學生在課文中畫出帶生字的詞語。
2、學生讀課文,用你認為的方法認識本課生字。
3、小組合作交流。
4、認讀詞語卡片。
5、用“找找說說”中的偏旁和字組成新字,比一比,看誰組得多。
6、教師檢查生字掌握情況(開火車讀)。
三、初讀課文
1、學生讀課文。要求讀得正確、流利。
2、分段朗讀課文,正音,并說說題目中的“一分鐘”,在課文中指的是什么。
四、指導寫字
1、仔細觀察“我會寫”中的字,把部件和筆畫看清楚。
2、觀察字形結構,說說寫字時要注意的地方。
3、教師范寫。
4、學生練寫。教師巡視指導。
第二課時
一、復習生字詞,導入新課
二、理解課文
1、元元只多睡了一分鐘,怎么會遲到了20分鐘呢?原因就藏在課文的句子里。請同學們再讀讀課文,把你讀懂的句子畫下來,幫元元把這20分鐘找回來。
2、小組討論。
3、派代表在班上發言。(教師及時引導、點撥)
(2)請用嘆息、自責的語氣讀一讀這句話。
4、過渡:當同學們看見元元“紅著臉,低著頭”走進教室時,一定會受到強烈的感染——就這一分鐘,使他遲到了整整20分鐘;就這一分鐘,耽誤了學習,使他到感到愧疚和后悔。
小組討論:你覺得這一分鐘重要嗎?為什么?
5、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一邊讀一邊體會元元的心情。
三、拓展延伸
1、以“我一分鐘能做什么”為主題,交流自己的切身感受,體會時間的寶貴。
2、通過剛才的學習,你從這個小故事中明白了什么?
四、作業
通過查找資料說明,人們一分鐘能做多少事(如,工人、農民、解放軍、清潔工)
教學反思:
《一分鐘》這篇課文講述了小朋友元元多睡了一分鐘,卻遲到了二十分鐘的故事。通過學習這篇課文,讓學生能做到嚴格要求自己,珍惜時間。在具體教學中,我從課題入手,由游戲導入。在上課以前,我讓學生堅持站好一分鐘,再請同學們坐下,讓同學們談談自己的感受,你覺得一分鐘長嗎?學生們都各抒己見之后,我語重心長地說:“是啊,一分鐘可以說很長,也可以說很短。在某種情況下,要把握安排好一分鐘也是很不容易的。今天課文中的`元元,他認為一分鐘長嗎?一起來學習課文吧。”在課文的教學中,我抓住元元的兩次嘆息作為學生朗讀的重點并聯系上下文體會元元的心理活動。所以,我以幫元元找回20分鐘為線索,抓住元元在綠燈前的等待,在公共汽車站的等待,步行到校的辛苦無奈為閱讀點,引導學生設身處地想象元元當時的心情,語言。在朗讀體會的過程中,具體落實到“剛想走過去,紅燈亮了。”中的“剛”;“他向停在車站的公共汽車跑去,眼看就跑到車站了,車子開了”中的“眼看就”;“他等啊等,一直不見汽車的影子,元元決定走到學校去。”中的“等啊等,一直”這些重點詞語中。先朗讀后體會,再帶著體會到的感情朗讀。這時學生的朗讀很到位。
分一分二教學反思優缺點篇三
本節課經過精心設計和多次研究,教學流程設計較為合理,教學目標和重難點設定準確,環節環環緊扣,循序漸進,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低年級的學生正是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的時候,所以我在教學中格外注意學生的學習習慣,包括寫字姿勢要正確、站好后再回答問題、用完的文具及時放回、回答問題聲音要洪亮等等,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
由于剛剛入職不到一個月,在范寫的環節出現一點問題,一位學生指出了我的錯誤。當時并沒有緊張尷尬而是非常謙虛而又巧妙的說:“這位同學觀察的真仔細,這就是老師在預習的時候沒有認真,所以同學們在預習或者寫作業的時候要認真仔細。”這樣非常簡單的一句話就幫我成功的度過了尷尬的局面,又能鼓勵學生在學習的時候要認真仔細。
低年級的學生正處于語言學習的基礎階段,而我在教學過程中的語言過于隨意、不嚴謹。比如在本節課中,讓學生讀某個自然段時,我有時說“讀第幾節”、有時說“讀第幾段”,語言比較隨意,可能就導致一些學生對“自然段”的概念模糊,從而影響學生的聽課效率。還出現了讓學生回答問題時說“給我回答”等這些字眼,使學生潛意識認為是在給老師回答,是在給老師學習。所以語言比較缺乏嚴謹性。
在本節課中,為了更能突出主人公元元認為“多睡一分鐘不會遲到”的想法,涉及到了一個原句與改動后的句子進行對比的內容。而在我的教學預設中,忽略了學生的認知能力,在請了幾位同學都沒能準確地說出我預設的答案,此時我應該出示答案而不是繼續找學生回答,從而浪費了時間。
在本節課中,每一段都有需要學習的任務。但有時缺乏經驗出現了只讓學生盲目的讀課文,而忘記了交代學生思考的問題。導致了一些學生無目的讀書,讀書效果比較差,不能及時回答出教師提出的問題。從而也沒有達到預設的教學效果。
本節課的板書設計比較簡單,沒有創新。也沒有根據中心、關鍵詞等進行美觀的設計。本節課的板書設計也沒有起到讓學生能夠眼前一亮的效果。
在今后的每一節課中,應格外注意學生的思維和認知規律,再讓學生朗讀課文時一定要布置任務,讓學生帶著任務去閱讀,這樣才能讓學生更好地完成學習任務。此外,在一些教學細節上也要格外注意,如教學語言的生動化與多樣化的規范、板書的設計的新穎性等等。最后,教學激情還應加強。設計再好的課,教師的狀態不佳,也達不到應有的效果。所以,我還要調整自身狀態,以飽滿的熱情迎接每一節課,用自身的激情感染學生,使課堂更加活躍,更加精彩。
分一分二教學反思優缺點篇四
1、把4個蘋果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幾個?把1個蘋果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幾個?(半個)
2、你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表示一半嗎?學生通過“畫一畫”來表示一半,并解釋了圖的含義。
學生出現了2.5,原因是把一個蘋果當做5,一半即是2.5;出現了1,2,原因是“,”表示平均分,1分為2;出現了1|2,“|”表示平均分,等等。
4、在數學上,我們是用1/2這個數來表示一半的。猜想1/2的含義,每個部分表示什么意思?學生經過冥思苦想后得到的答案,再跟老師的講解做對比,找出不的地方,印象會更加深刻。
5、舉出生活中1/2的例子。加深對分數意義的理解。
“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示一半”學生大多數都畫了一個蘋果、一個圓、一個心形等等,涂出它的一半,圖的含義解釋的很合理。下面“你能不能自己創造一個數?”是這節課的重點。如果這節課不經過學生的創造,硬塞給學生一個分數,必然會覺得很突兀。翻閱教參,其中提到“要讓學生經歷從運用自己的符號表示到運用數學符號表示的過程”。課堂中學生們反應很活躍,創造出了很多稀奇古怪的數,只要解釋的合理,我就給予了肯定。通過這節課我發現如果在“創造分數”這部分花費充足的時間,學生通過充分地想象、發明,發散學生的思維,再引出數學符號,對后面分數意義的理解起到了很大的幫助作用。本節課后學生基本上都能準確的表達出分數的意義。
對于小數、分數、面積等學生第一次接觸的知識,直接告知給學生,看起來很節約時間,但是沒有通過思考得到的知識,學生不能很好的理解。“授之于漁”,發展學生的思維是我們要在每節課的教學中逐步滲透給孩子的。目前一部分學生具備了初步的數學思考能力,但是有些學生還是不會用數學的方式去思考問題。因此,發展學生的思維應做為每一節課的教學目標。
分一分二教學反思優缺點篇五
《一分鐘》是人教版小學語文第三冊第二組課文中的一篇課文,講的是一個叫元元的孩子,在鬧鐘響過之后,因為他貪睡一分鐘,于是在十字路口遇上了紅燈;因為遇上了紅燈,延誤了時間,于是趕不上汽車,最后只好徒步去學校,結果遲到了20分鐘。這篇課文講的事情非常接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因此,非常好懂,也非常容易理解。通過這篇課文的的學習,使學生受到嚴格要求自己,珍惜時間的教育。在教學中,我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進行教學,達到了較好的效果。
為了讓孩子們有興趣進入課文,以至受到教育。我在教學時,設計了生動有趣的課前導入:今天早上我和陶老師爭吵。孩子們立即興趣大增,一個個好奇地等著我揭曉答案。甚至還有孩子忍不住問我:怎么回事啊?為什么爭吵啊?于是我笑著揭曉答案,有一道題引起了我們兩個老師的爭吵:一 = 20 我板書在黑板之上,孩子們立即轟堂大笑,一個個發表自己的看法。“前面的‘一’是語文里的,后面的‘20’是數學里的字,怎么可能相等。”“‘一’里面有一個‘1’,‘20’里有20個‘1’,不可能相等。”??孩子們從語文和數學的角度,紛紛表達自己的見解,但就是沒有小朋友站在我這邊。這時,我讓他們自己讀一讀課文,孩子們自讀課文的興趣比以往更濃厚了,他們迫不及待地打開課本,有模有樣地朗讀起來。這時,我欣喜地發現,好多孩子是一邊讀課文一邊露出微笑的,這抹笑不是因為他正和同學偷偷地玩,而是從心底里發出的學習的快樂!
讀完課文,很多孩子對我喊著:我發現了,一是等于20,在我的提醒下,孩子們得出了多睡了一分種導致遲到了20分鐘的結論。
(多睡)(遲到 )
一分鐘=(導致) 20分鐘
借助板書,孩子們輕而易舉地把故事的主要內容講了出來,在輕松的學習下整體感知了整篇課文,對課文有了較為清晰的認識。
孩子們異口同聲地苦著臉,“唉!”這時,我眼前一亮,多好的生成啊,所以我急忙抓住這個閃光點表揚了他們,并鼓勵他們在朗讀時,可以把這個“嘆氣聲”讀進去,竟讀得出奇地有味道。
咋一看,朗讀的點還真不少,哪一句都可以有滋有味地讀上一番。在仔細品讀后,我決定抓住元元的兩次嘆息為朗讀的亮點。但要讀好這兩次嘆息,聯系上下文揣摩體會主人公的心理活動是前提,也是基礎。因此,教學中我以幫元元找回二十分鐘為線索,抓住元元在綠燈前的等待,在公共汽車站的等待,步行到校的辛苦無奈為閱讀點,引導學生設身處地想象元元當時的心情,語言。在朗讀體會的過程中,具體落實到“剛想走過去,紅燈亮了。”中的“剛”;“他向停在車站的公共汽車跑去,眼看就跑到車站了,車子開了”中的“眼看就”;“他等啊等,一直不見汽車的影子,元元決定走到學校去。”中的“等啊等,一直”這些重點詞語中。先朗讀后體會,再帶著體會到的感情朗讀。在追趕公共汽車一幕時,結合插圖,先引導學生觀察、想象,再抽學生表演,學生入情入境,體會到了元元的焦急、悔恨。在此基礎上,學生讀兩次嘆息時,可以說是水到渠成。
在學生找到元元遲到二十分鐘的原因后,讓學生改編課文《元元的明天》。由于前面的閱讀理解非常到位,所以在改編的課文中學生順理成章地點出了中心:“元元想:昨天遲到了,今天一定要珍惜時間,一分鐘也不能多睡。”我趁機和學生交流匯報一分鐘能做些什么。孩子們只是二年級的學生,所以課前我布置讓爸爸媽媽測量與學生生活貼近的一分鐘能跳( )個繩,能踢( )個毽子,能寫( )個字的文章等。這時,我又告訴孩子們,一分鐘可以做很多事情,人們駕駛著汽車一分鐘可以行駛11公里,印刷廠的工人叔叔借助先進的機器,一分鐘可以印刷133張報紙,在北方農民伯伯能用收割機一分鐘完成一百平方的麥地收割,……學生的眼里放出驚異的目光,我趁機反問:“現在,你們覺得時間重要了嗎?”“古今中外許多名人志士寫下了許多詩句諺語來警示人們,把你們收集的關于時間的名人名言在小組里交流交流吧。” 在課堂的結尾,我把自己收集的幾條,送給學生。
這樣的課堂結尾,使學生愉快地從課文中走到生活中,實實在在地體會到了時間的重要,從而在生活中嚴格要求自己,珍惜每一分鐘。
分一分二教學反思優缺點篇六
牛頓說過,“如果說我比別人看得更遠些,那是因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所以,漫漫成長路離不開前輩的幫助與指引。所以在準備環節,對課有了初步思路之后,立馬去尋求師傅的指導。每天晚上下班后,面對著空曠的教室一遍遍的試講,練習板書,計算時間。并厚著臉皮去請有經驗的老師給自己聽課評課,在前輩們毫無保留的指導與幫助下,在一次次的修改后,對課有了更深的理解與把握。慢慢地,一堂支離破碎的課慢慢成了形,慢慢縷清了思路。所以課前準備要充分與充實,每一次課前的準備就是一顆顆教學種子的醞釀。
但是課堂的魅力就在于它的靈活性與不可預見性。所以可以用現在最流行的一句話來形容課堂教學“理想是美好的,現實是殘酷的”。學生是靈活的,不是演員,課堂上不可能讓學生完全跟著你準備的教案走,所以背教案在課堂上是完成行不通。這就需要在備課的同時備學生,課堂上要靈活機智應對學生的各種想法與反應。同時學生的反應與表現能夠最直接地反射教學設計的漏洞與弊端。所以課堂教學學問大,每一堂課都是一次次思想之花盛開的過程。
評課是聽課活動結束后的一種教學延伸。評課的過程就是總結教學經驗,發現教學問題從而揚長避短的過程。這次講完課后,成老師對本節課提出了許多建議,讓我對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與實效性有了更深層次的領悟與反思。課堂的主體永遠都是學生,學生可謂是課堂中的“上帝”,所以如何更加有效地達成教學目標就成了課堂的重中之重。花架子是做給人看的,空有外殼而缺乏內涵,這在課堂教學中是萬萬不可取的。相對于教學的理論化,有效性與實效性更能夠服侍好我們課堂上的“小上帝”。所以評課要反思,每一次評課都是一串串果實的收獲。
慢感受開花結果中的各種酸甜苦辣。一顆種子的故事還沒有結束,我的成長還在繼續……
分一分二教學反思優缺點篇七
《一分鐘》是人教版小學語文第三冊第二組課文中的一篇課文。它講述了小朋友元元多睡了一分鐘,遲到二十分鐘的故事。透過這篇課文的的學習,使學生受到嚴格要求自己,珍惜時刻的教育。在教學中,我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進行教學,到達了較好的效果。
上課伊始,讓學生兩手前平舉,堅持站好一分鐘,再請同學們坐下,讓同學們談談自己的感受,你覺得一分鐘長嗎?在學生各抒己見之后,我語重心長地說:“是啊,一分鐘能夠說很短,也能夠說很長;在某種狀況下,要能克制自己,堅持一分鐘也是不容易的。我們這天學了課文《一分鐘》以后,對“一分鐘”的體會必須會更深。”在游戲初步感知一分鐘的長短后,巧妙的從同學們的切身感受遷移到課文的學習中去。
在學生初步了解課文資料后,又以“為什么元元只多睡了一分鐘,就遲到了20分鐘”,引導學生細讀課文,抓住元元的兩次嘆息為朗讀的亮點,抓住元元在綠燈前的等待,在公共汽車站的等待,步行到校的辛苦無奈為閱讀點,引導學生設身處地想象元元當時的情緒,在朗讀體會的過程中,具體落實到“剛想走過去,紅燈亮了”中的“剛”;“向停在車站的公共汽車跑去,眼看就跑到車站了,車子開了”中的“眼看就”;“他等啊等,一向不見汽車的影子,元元決定走到學校去。”中的“等啊等,一向”這些重點詞語中。先朗讀后體會,再帶著體會到的感情朗讀。教學中,引導的不太到位,學生的明白潛質受必須的限制,朗讀的潛質及激情都不夠,有待訓練和進一步的提高。
在學生找到元元遲到1分鐘的原因后,讓學生續編課文《元元的明天》。第二天早上,丁零零,鬧鐘又響了。元元打了個哈欠……(想想看,這天元元還會遲到嗎?他會怎樣做呢?請你之后往下寫)由于前面學生已經閱讀明白得比較到位,因此在續編的課文中學生順理成章地點出了中心:“元元想:昨日遲到了,這天必須要珍惜時刻,一分鐘也不能多睡。”在續編課文的同時,學生也懂得了如何去珍惜時刻。我趁機和學生交流匯報一分鐘能做些什么。這時,我告訴孩子們,一分鐘能夠做很多事情,人們駕駛著汽車一分鐘能夠行駛11公里,印刷廠的工人叔叔借助先進的機器,一分鐘能夠印刷133張報紙,在北方農民伯伯能用收割機一分鐘完成一百平方的麥地收割……學生的眼里放出驚異的目光,我趁機反問:“此刻,你們覺得時刻重要了嗎?這樣的課堂結尾,使學生愉快地從課文中走到生活中,實實在在地體會到了時刻的重要,從而在生活中嚴格要求自己,珍惜每一分鐘。
在教學當中,還存在不足,如對于課文的朗讀,大多數學生能用心參與,朗讀效果較好,但正因學生的基礎差,有些同學參與用心性不高;到底該如何去引導學生的朗讀呢?開展形式多樣的朗讀比賽?還是……?我想這也是我在以后的教學中需要繼續探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