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范文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第五單元寓言故事教學反思篇一
這個單元安排了兩篇主體課文《山寨》、《武夷山》都是描寫青青的山,只不過是他們用不同的表達方式描寫了各具特色的青山。許多學生對山了解不多。也沒有真正看到過山。因此在教學時要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讓他們的感官在文字中自由停留,讓優美而富有情趣的文字觸及他們的心靈,那么,他們對山停留在感官上的情感將會隨著時間的延續,隨同文字一起慢慢滲入內心深處,“山”將會在他們的心靈上打下烙印。
《美麗的武夷山》是一篇說明性散文,通過優美的語言描繪了武夷山的'奇山秀水。課文的第二段中有這樣一段文字:“武夷山山勢險峻,三十六峰造型奇特,有的像玉柱,有的像火把,有的像鮮花,有的像竹筍。”這段話運用了一連串的比喻,不僅形象生動地寫出了武夷山山的特點,而且便于學生想象、感悟祖國語言文字的優美,進行語言的積累。
為此,在學習這一段時,我常識采用了以下實踐活動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
1、結合想象畫一畫。
這段話中作者把武夷山山峰的樣子分別比作玉柱、火把、鮮花和竹筍。為了使學生在頭腦中有比較清晰的山的形象,我讓學生發揮想象,在白紙上畫一畫這些山峰的樣子,告訴他們玉柱和那些柱子的樣子相似。同學們根據課文描寫的內容饒有興致地動手做畫。有幾位同學甚至突破了課文描寫的局限,把山峰的樣子想象畫成了老人、怪獸等。盡管這些畫非常稚嫩,但學生很投入,那么認真,完全溶入到課堂學習的氛圍之中,沒有一位同學“開小差”。
由此,我得到啟示:讓學生畫一畫,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和創新精神。
2、在學生對這些山有了初步的感官形象之后,我相應出示了如下的活動練習:
(1)給山起名字。
課本上第32頁有個練習:讓學生看著圖上山的樣子試著給山起名字。我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這項活動,學生的積極性很高,他們在小組長的帶領下,認真參與討論。隨后,我又讓各小組長代表本組成員進行匯報交流。
第一小組:“我們小組認為,第一座山叫母子山,第二座山叫老人山......”
第二小組:“老師,我們小組認為這幾座山分別叫:手掌山,獨指峰,蝸牛峰,公雞山和駱駝山。”
其他幾個小組也派代表紛紛發言。最后,師生共同評議,選出優勝小組予以獎勵,另外幾個小組也相應得到了口頭鼓勵。
(2)仿照例句說話。
有了以上的基礎,同學們再練習用“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這組詞語來造句以不是難事。看,他們個個神情激動,小手舉得老高,顯得那樣自信。
看著同學們一張張興奮的小臉,一雙雙躍躍欲試的小手,看著這充滿活力的課堂,我的心里感慨萬千。想起前幾節課沉悶的課堂氣氛,與今天相比,到底是什么原因呢?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教師在課堂上過于重視知識的傳授,而忽視了學生的感受。新教材強調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強調結合語文實踐活動來學習語文。這正是學生所期望的。所以,學生需要開放式的語文課堂。在這樣的課堂上,他們又重新找回了自信,他們在課堂上是那樣的快樂,那樣主動地尋找探究新知識。
他們才是課堂的真正主人。
第五單元寓言故事教學反思篇二
17.孔子拜師教學反思
這篇課文講述了我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為師的故事,體現了孔子謙虛好學、孜孜以求的治學精神和老子誨人不倦、愛護晚輩的品行。課文還滲透了“學無止境”的精神。
學習這篇文章時,我重點讓學生通過研讀課文相關句子感悟孔子的品行。在匯報過程中,有的學生看出了孔子謙虛好學,有的學生看出了孔子有禮有節。當學生說到“孔子是個有禮貌的人”時,我又通過讀對話,結合“人們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學問,也敬重他們的品行。”這一句感悟。在孔子老子見面的一幕中,老子也是彬彬有禮的.一位學者。這樣,學生能從簡單的語句中挖出深刻的道理,了解到孔子和老子知識豐富,還很有禮。就勢總結到我們的學習與做人。一個人要想受到人們的尊敬,需要豐富的學問,但只有學問還不夠,還要有好的品行。
教學中,我還結合作業中的練習,讓學生聯系實際說說“學習是無止境的”。有的學生說:“我爺爺雖然年紀大了,可還在學習電腦。”有的學生說:“媽媽一直在學習,還經常要參加考試。”最后引讀相關名言,如:學海無涯苦作舟。活到老,學到老。本以為經過這樣的引導,學生應該在作業中表現得很好。但在批改中,我發現學生的思維卻局限在上課說過的那幾個例子中。有時候真覺得,在指導學生寫作上,不指導,學生無從下手,指導得多了,就怕局限他們的思維。真是兩難!
18.《盤古開天地》教學反思
19.《趙州橋》教學反思
《趙州橋》用簡明的語言介紹了趙州橋的雄偉、堅固、美觀、贊揚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在教學過程中,我以“世界聞名”一詞為線索,引導學生思考:趙州橋這樣一座古老的石拱橋,它憑借著什么而聞名于世呢?學生一時語塞,引發了他們探索的興趣。
20.一幅名揚中外的畫教學反思
《一幅名揚中外的畫》是一篇略讀課文,略讀課文的教學應:“粗知文章大意,不求字斟句酌。”我在教學中設計中體現以下兩點:一在內容上,粗知課文大意,抓住重點、難點幫助學生理解。二在方法上,注意更加放手,主要靠學生自己把課文讀懂,并在讀中漸漸習得基本的讀書方法,提高閱讀能力。
第五單元寓言故事教學反思篇三
這節課主要是對0到10這11個數的認識和加減法的整理和復習。課上我結合課件中的主題圖,對這方面的知識進行了梳理。當然這種梳理不僅是對知識的梳理,還有對方法和技能的梳理,一邊讓學生在日后的學習中能更好地利用這些方法、技能解決實際問題。
在復習0-10這幾個數字時,我讓學生們在算數本上進行了書寫,并且投影到了屏幕上。只有幾個學生寫的比較規范整齊,其他學生普遍寫的比較凌亂,書寫上還有待加強。
在進行一道看圖列式的教學中,就5+5=10和10-5=5這個環節時,我提出了“為什么這幅圖只能列出兩道算式而不是一圖四式呢?”學生的參與率也很低,只有部分學生明白為什么,而我沒有很好的引導學生與前面的內容進行比較,使學生明白提問的目的。其他同學根本不知所以然,如在霧中,沒有完成這個環節的目的。
本節課比較成功之處,我覺得是注重計算順序的指導,我采用給大量時間讓學生說計算過程,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并提問:“要計算這道題,你得把哪個數記住?你是怎么記的?”強調在先計算的兩個數下面劃一橫線,并把得數記錄在橫線下面,這樣就能記住。使學生對算理掌握得比較扎實。課中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表達畫面的意思,廣泛提問,以致在后面的練習中,大多學生能看懂題意,會敘述,做題效果好。
在教學中,我注重對學生進行“用數學”過程的指導,讓他們明確大括號和問題所表示的意義、重視學生親身經歷觀察畫面、理解畫面內容、選擇有用條件和恰當的方法計算的過程,以此讓學生獲得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基本方法和途徑。
在以后的教學中我要加強課堂的管理和組織,讓數學課堂豐富起來,盡量讓更多的學生都有機會回答問題,多給學生互動交流的機會,讓數學課堂變得充實有趣。
《第五單元熱的傳遞復習》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薦度:
點擊下載文檔
搜索文檔
第五單元寓言故事教學反思篇四
本組教材以“中華傳統文化”為專題,由《孔子拜師》,《盤古開天地》,《趙州橋》,《一幅名揚中外的畫》四篇課文組成。課文體裁多樣,內容豐富。《孔子拜師》和《盤古開天地》是敘事性文章,《趙州橋》和《一幅名揚中外的畫》是說明性文章。課文中既有描寫生活中的人物故事,也有神話故事;既有對古代建筑的介紹,也有對古代繪畫藝術的描述。使學生在學習本組課文的時候,能夠從多個側面了解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進一步加深熱愛祖國文化的情感和增強民族自豪感。本組安排了一次綜合性學習,圍繞“生活中的'傳統文化”來展開。這個活動既和單元的專題密切相關,又和學生的生活緊密結合,適合在不同地域開展。在課堂上,學生閱讀有關祖國傳統文化的文章,在課余時間,和小伙伴一起通過各種途徑、采用多種方式了解生活中的傳統文化,身邊的傳統文化。這樣做的目的是打通課內學習和課外生活,引導學生了解中華傳統文化的歷史和傳承。教學這組時,在引導學生學好課文的同時,要重點指導學生開展好綜合性學習活動。在活動的開始階段,重在激發學生的探索興趣和求如愿望,指導學生做好分工合作的準備工作,活動過程中,要提醒學生適時交流活動進展,并在必要時調整活動方案;活動結束后,鼓勵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匯報活動成果。
語文園地中安排的口語交際、習作和展示臺的內容,都是緊緊圍繞本組專題,從交流、展示綜合性學習所得的角度安排的,為學生提供了充分的交流平臺和展示空間。學生可以用多種形式匯報生活中的傳統文化綜合性學習成果。
這次習作,要求學生把綜合性學習中搜集到的資料或看到、聽到的內容,整理一下,寫成習作。這也是對綜合性學習成果的一種展示方式。完成這次習作,教師要引導學生做好材料的選擇和整理工作,把最想告訴大家的、感受最深的內容寫下來。既可以介紹自己了解到的傳統文化,也可以寫開展活動時發生的事情。
學生確定想寫的內容后,想一想打算按什么順序寫,想清楚怎么寫才能讓別人讀明白。
在交流和評價習作時,可以按照不同的習作內容分類進行交流,使學生在交流習作的過程中,增進各小組之間的溝通,并豐富對傳統文化的了解。交流之后,可以把有特色的習作集中起來,裝訂成一本習作集;也可以和“展示臺”結合起來,按照習作的內容,把優秀習作放到相應的欄目里,編成“生活中的傳統文化”手抄報。
第五單元寓言故事教學反思篇五
關于潑水節的來歷,傣族民間有一個動人的神話。
相傳,創世初期,天地不分季節,世間不分冷暖,人類難以生存。創世神見此情景,委派天神捧麻點臘(又名混桑或帕雅桑)把一年劃分為旱、雨、冷三季,為人間規定了農時,讓他按時降雨、放熱、降溫,使冷熱、雨水與人間的農時相符,為人間造福。捧麻點臘自恃法術高明,神通廣大,既不關心人類,又不遵守天規,亂顯神通,為所欲為,想降雨就降雨,想升溫就升溫,弄得人間雨旱失調,冷熱不分,秧苗枯死,人畜遭殃,各種災難接踵而來。
有個智勇雙全的傣族青年名叫帕雅晚,他親身經歷了人間的種種災難,決定把人間從災難中拯救出來。他用木板做成翅膀,飛到天庭,找到創世神訴說了人間的災難。于是創世神免掉捧麻點臘的職務,另派英達提拉神掌管天地的風雨冷暖。可是捧麻點臘不肯交出權力,仍在亂興風雨。英達提拉決心制裁捧麻點臘。他變成一位英俊的小伙子,去引逗捧麻點臘的七個女兒。七位美麗的姑娘都深深愛上了這位聰慧、勇敢的小伙子。小伙子眼看時機成熟,便把她們的父親如何作惡之事說了出來。七位美麗、善良的姑娘早就對父親的所作所為深感不滿,聽了小伙子的話更是義憤填膺。為了清除人間的災難,她們決定大義滅親。
從此之后,七姐妹對父親百依百順,深得父親的歡心。捧麻點臘見女兒們如此聽話,感到非常高興,在談笑中不知不覺泄露了自己的生死秘訣。他告訴七個女兒,火燒、水淹、刀砍、箭射他一概不怕,怕的是用自己的頭發做成“弓賽宰”(“弓”為弓、“賽”為弦,“宰”為心,意為“心弦弓”)。一天,姑娘們把父親灌得酩酊大醉,趁父親酣睡時悄悄拔下父親頭上的一根頭發做成了“心弦弓”,當她們把“心弦弓”對準父親的脖頸時,捧麻點臘的脖子就斷了,頭顱一落地就冒起火來,邪火到處蔓延。為了撲滅邪火,七個姑娘只好把頭顱輪流抱在懷里,直到它腐爛。輪換時,姑娘們都要打來清水,潑在懷抱頭顱的姑娘身上,沖去她身上的污跡遺臭。
捧麻點臘死后,英達提拉便開始掌管風雨冷暖大權。從此人類又過上了風調雨順的好日子。后來,人們把捧麻點臘死的這天定為全年之首--新年。為了紀念七位為民除害的仙女,過新年時,人們都要互相潑水為她們洗去身上的污血,撲滅她們身上的火焰,久而久之,便形成了潑水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