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動的開展。怎樣寫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教案應該怎么制定呢?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教案范文,歡迎大家閱讀分享借鑒,希望對大家能夠有所幫助。
八年級生物教案篇一
1、嘗試利用酵母菌進行發酵作用,描述發酵作用的現象,推理總結發酵作用的實質;
3、說明食品的腐敗原因和運用食品保鮮的一般方法;
4、舉例說明人類對其他細菌和真菌的利用。
1、重點:嘗試利用酵母菌進行發酵作用,描述發酵作用的現象,說明食品的腐敗原因和運用食品保鮮的一般方法。
2、難點:發酵作用的實質、舉例說明發酵在食品制作中的作用。
1、有關發酵實驗錯誤操作的視頻資料
2、適合飲料瓶口大小的打孔橡皮塞,插入玻璃導氣管;澄清石灰水
3、學生制作的發酵面團、米酒或其他發酵食品。
4、其他視頻資料和圖片
學生:踴躍提出各種細菌和真菌。
教師:人類利用細菌和真菌做了很多事情。中國有句古話“民以食為先”,細菌真菌和食品的制作有很大關系。其中經常用到的是酵母菌。
學生:展示利用酵母菌發酵作用吹起的氣球。
教師:(錄像)首先將酵母菌放在玻璃杯里,倒入暖水瓶里的開水。
學生:如果倒開水,酵母菌就燙死了。
教師:同學們說的對。其實實驗到這里就是繼續做下去也沒有用了,但是后面的操作過程還有一些錯誤,讓我們繼續找一找吧。
(錄像)將只加了水的酵母菌倒入飲料瓶,開始套氣球。
學生:沒放糖。
教師:對,酵母菌的發酵作用需要糖作為營養物質。讓我們繼續找錯誤:
(錄像)將飲料瓶放在室外的窗臺上(時值北京的冬天,冰還沒化呢)
學生:太冷了,凍冰了。
學生:(猜測)二氧化碳。
教師:我們能不能想辦法證明你的猜測呢?七年級時,我們曾經檢驗過自己呼出的二氧化碳的。
學生:用石灰水。
教師:請一位同學用手捏緊飲料瓶,將飲料瓶中的氣體通過玻璃管引導出來,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
學生:石灰水變渾濁了。
學生:瓶子里的氣體是二氧化碳。
學生:呼吸作用。
教師:發酵作用除了產生二氧化碳,還產生了別的物質嗎?讓我們聞一聞。
學生:酒味。
教師:對。我們的飲料瓶是密封的,里面氧氣充足嗎?
學生:不充足。
學生:展示自己釀制的米酒和果酒。
教師:在氧氣充足的情況下,酵母菌呼吸作用會產生什么呢?
學生:展示添加了酵母菌的面團和沒有酵母菌的面團。
教師:面團為什么鼓起一個個小泡泡?
學生:產生了二氧化碳。
教師:為什么摸起來和不加酵母菌的面團不一樣?
學生:產生了水。
教師:對。在氧氣充足的情況下,酵母菌呼吸作用產生二氧化碳和水。我們用它的這種特性來制作松軟的饅頭、面包、蛋糕和餅干等。
教師:想想家里的冰箱和櫥柜,里面還有哪些食品是細菌、真菌幫助我們制作的呢?
學生踴躍發言(教師配合出實物):酸奶、醋、醬油……
教師:我很喜歡吃的醬豆腐,也是由真菌幫助制造的。有人知道王致和醬豆腐的來歷嗎?
學生:清朝咸豐年間,有一個賣豆腐的叫王致和,家里很窮。這天他豆腐沒賣完,他就把剩下的豆腐放在壇子里,放了些鹽哪、花椒什么的,打算泡一泡再撈出來晾成豆腐干。可是后來有事出門忘記了,等回家想起來,趕緊過去掀開壇子,一股臭氣撲了出來。王致和想,壞了,這么多東西全糟蹋了,這可賠大發了。可他又舍不得扔了,就伸手抓出了兩塊嘗了嘗。覺得有一種特殊的香味兒,還真好吃。他又把隔壁的幾位老街坊都請了過來一塊兒吃了起來,大伙兒都說味道不錯。王致和因做臭豆腐出了名,后來一傳十十傳百,連宮里的慈禧太后也愛吃。于是王致和豆腐店的門匾上頭就刻上了個龍頭,這表示這家的東西是皇家享用的貢品。可是慈禧太后嫌"臭豆腐"這個名字太不雅,就給它起了個新名字叫"青方"。相對的,醬豆腐就被叫成"紅方"。
學生:我們去參觀過王致和腐乳廠,他們把一塊塊的豆腐坯子放在專門的接種室里,呆幾天后,豆腐坯子上就長滿了霉菌,這種霉菌是專門培養的毛霉,很干凈的。然后將長滿白毛的豆腐坯浸泡到醬汁里入味,醬汁也是多種細菌和霉菌發酵成的,醬汁的紅色也是一種專門的紅曲霉形成的。
教師:我們為什么要讓細菌和真菌幫我們制造食物呢?
學生:好吃!
教師:除了好吃以外,細菌和真菌可以改變食物中的營養成分。比如:牛奶是很有營養的,但是中國人有七成以上的成人喝牛奶反而不舒服,是因為中國人大多數都缺乏一種酶,所以消化不料牛奶里的乳糖。乳酸桿菌能夠把乳糖變成分子比較小的乳酸,營養價值不僅沒有降低,而且更容易消化。
教師:有時細菌、真菌也會幫倒忙。這個蘋果還能吃嗎?
學生:不能,爛掉了。
教師:防止食物腐爛的方法都有哪些?你能舉個例子嗎?
學生:放冰箱里——凍的肉和雞
學生:真空包裝——燒雞
學生:巴斯德消毒法——牛奶
學生:用鹽腌起來——咸菜
學生:干燥——脫水蔬菜……
八年級生物教案篇二
1.知識與技能
(1)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征;
(2)說出真菌與人類生活的關系。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觀察青霉、曲霉的形態、顏色及新鮮蘑菇的形態,提高觀察能力。
(2)通過觀察孢子印,運用觀察、比較、歸納、概括等方法對獲取的信息進行加工。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通過學習,使學生認識到知識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的情感;
(2)學會正確利用真菌,健康快樂生活。
真菌的主要特征。
利用顯微鏡觀察酵母菌和霉菌,總結歸納真菌的結構特點。
本節以觀察、討論法為主,輔以閱讀、講授等法。
1課時
一、新課導入
師:蘑菇、木耳、銀耳和芹菜等蔬菜不一樣,它們沒有根、莖、葉,沒有葉綠素,不屬于植物,而是屬于真菌。那么真菌具有什么特征呢?今天讓我們一起來學習《真菌》。
二、新知導學
(一)各種各樣的真菌
師:真菌是多種多樣的。(圖片展示多種多樣的真菌)觀看圖片,哪些真菌是你認識的?
生:觀察圖片并指出自己所認識的真菌。
(二)真菌的結構
1.酵母菌的形態結構
師:酵母菌是一種單細胞的真菌,我們平時所食用的面包、饅頭、奶酪等發面食品都離不開酵母菌。酵母菌的細胞結構有什么特點呢?讓我們一起來觀察酵母菌。請同學們參照教材的實驗步驟,完成實驗,并完成與實驗相關的練習。
生:完成實驗,并將結果相互交流
實驗:觀察酵母菌
目的:認識酵母菌的形態結構
材料用具:酵母菌培養液,載玻片,蓋玻片,稀釋的碘液,吸水紙
實驗步驟:
1.取一滴酵母菌培養液,滴在載玻片上,蓋上蓋玻片,用顯微鏡觀察。能看到一個個橢圓形的細胞,細胞中有明顯的液泡,這就是酵母菌。
2.在蓋玻片的一側滴一滴碘液,用吸水紙從另一側吸引,對酵母菌進行染色。在顯微鏡下能看到酵母菌細胞中染上顏色的細胞核和淀粉粒。有的細胞上長出大小不一的突起,這是酵母菌的芽體。
師:酵母作為一種真菌,它與細菌、植物細胞的結構是否相同呢?我們一起來比較觀察。(展示酵母菌圖片與細菌、植物細胞圖片)對比觀察:
(1)酵母菌由哪些結構構成?
(2)酵母菌和植物細胞相比,最大的不同之處是什么?
(3)酵母菌和細菌相比,最大的不同之處是什么?
生:(討論后回答)
(1)酵母菌由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液泡和細胞核構成。
(2)與植物細胞相比,酵母菌沒有葉綠體。
(3)與細菌相比,酵母菌有成形的細胞核,屬于真核生物。
師:那你能推測出酵母菌的營養方式嗎?
生:不能進行光合作用,以現成的有機物生活,屬于異養生物。
師:通過剛才的觀察我們發現,成熟的酵母菌細胞會向外生出與自身相似的突起,這個突起就是芽體。當環境適宜的時候,芽體會逐漸長大,脫離母體,成為一個新的酵母菌個體。這樣的生殖方式叫做出芽生殖。如果環境不適宜,酵母菌就會進行孢子生殖。
2.霉菌的形態結構
師:霉菌也是一種真菌。很多霉菌對人類是有害的。到了夏天,我們經常會看到發霉的食物,(展示發霉的食物)這就是霉菌大量繁殖的結果。霉菌的形態結構又是什么樣的?讓我們來進行下面的實驗。請同學們按照教材中的步驟認真進行實驗,并完成相關練習。
生:進行實驗并將結論交流
實驗目的:認識霉菌的形態結構
材料用具:培養皿中培養好的青霉,吸管,鑷子,顯微鏡,解剖針,放大鏡
方法步驟:
1.從培養皿中取出一塊長有青霉的橘子皮,墊上白紙,用顯微鏡觀察,可以看到一條條直立生長的白色絨毛,這就是青霉的直立菌絲。其頂端長有成串的青綠色的孢子。
2.用解剖針挑取少許長有孢子的菌絲,制成臨時裝片,放在顯微鏡下觀察,會發現青霉顏色呈_青綠色,長有孢子的菌絲成掃帚狀。
生:(到屏幕上指出并講解)在營養物質表面向上生長的,叫直立菌絲;深入到營養物質內部的,是營養菌絲。
師:你認為這些菌絲有什么作用呢?
生:營養菌絲深入到營養物質內部,吸收營養。
生:孢子生殖
師:非常正確。通過觀察,我們發現青霉掃帚狀的分支末端有成串的綠色孢子,青霉就是通過這些孢子來繁殖后代的。夏天,發霉的面包也會發霉,這種霉菌叫做曲霉。曲霉氣生菌絲的頂端膨大成球狀,表面呈輻射狀的著生著球形的孢子,曲霉就是用這些球形的孢子來繁殖的。可見,霉菌都是通過孢子來繁殖后代的。
3.蘑菇的形態結構
生:在夏季或秋季的清晨或雨后,在潮濕的樹干或草地上容易采到蘑菇。這說明細菌適于生活在溫暖、潮濕、有機物豐富的環境中。
師:蘑菇由哪些結構構成?認真觀察蘑菇的相關圖片并閱讀文字,并回答下列問題。(出示蘑菇圖片)
(1)指出各部分結構的名稱。
(2)蘑菇的菌體由菌絲構成,是多細胞的真菌。靠地下菌絲吸收外界的水分和有機物;不含葉綠素,屬于異養生物。
師:蘑菇又是如何進行生殖的?請同學們閱讀教材p78內容,試著描述制作孢子印的步驟。生:(閱讀教材內容并回答)1.選取較大的新鮮蘑菇,用解剖刀或解剖剪將菌蓋從菌柄上取下來。
2.把菌褶那面朝下平放在白紙或玻璃板上,扣上培養皿或玻璃杯。
生:討論后將填空補充完整。
師:觀察孢子的大小和顏色,你有什么發現?你認為孢子和蘑菇的繁殖有什么關系?
生:孢子很小,呈褐色。蘑菇依靠孢子進行繁殖。孢子成熟后會散落下來,落到適宜的地方就會萌發出菌絲。
師:我們一起來欣賞幾幅用孢子印制作的圖畫。(展示圖片)很漂亮是不是?相信你也可以制作出更漂亮的圖畫。請同學們回家之后自己制作孢子印圖畫,用手機拍下照片,并發到班級群里與大家分享。我們比一比誰的更漂亮!
拓展延伸:
蘑菇味道鮮美,營養豐富,但是很多蘑菇是有毒的。比如(展示圖片):蛤蟆菌、毒紅菇、花褶傘等。怎樣鑒定蘑菇是不是有毒呢?我們可以通過以下幾種方法來辨別:1.顏色鮮艷,不生蟲蛆;2.菌蓋頂部有黏液或瘤狀突起;3.受傷后變色,有腥、臭、辣、苦等氣味;4.菌柄上有菌環。因此,對于從野外采回來的蘑菇,一定要仔細辨別,千萬不要隨意食用!
(三)真菌的生殖
師:回憶酵母菌、蘑菇和霉菌的生殖,你能總結出真菌的生殖方式嗎?
生:(觀看圖片并總結)大多數真菌用孢子繁殖后代,酵母菌除了用孢子繁殖,也可以出芽生殖。
(四)比較細菌和真菌
細菌和真菌與我們人類的關系都非常密切,它們的形態結構和生活特征有哪些異同呢?請同學們小組討論,并完成表格中的內容。
生:說出自己本節課的收獲,共同總結真菌的特征。
三、精華提煉
真菌有單細胞的,也有多細胞的,有細胞核,屬于真核生物;不含葉綠素,異養生活,多為孢子生殖。
四、典型試題
1.細菌與真菌在結構上的共同點是(d)
a.都是多細胞生物
b.都有細胞核
c.都是分裂生殖
d.細胞內沒有葉綠體
2.下列敘述中,不屬于真菌特征的是(d)
a.細胞的結構有細胞壁、細胞質、細胞膜和成形的細胞核
b.真菌中的蘑菇和霉菌是多細胞的,酵母菌是單細胞的
c.真菌產生的孢子在適宜的環境條件下,能發育成一個新個體
d.真菌形成的芽孢是它的休眠體,對不良環境有較強的抵抗能力
酵母菌:單細胞有細胞核無葉綠體異養出芽生殖
霉菌:多細胞有細胞核由菌絲構成無葉綠體異養孢子生殖
蘑菇:多細胞有細胞核由菌絲構成無葉綠體異養孢子生殖
真菌特征:單細胞或多細胞,有細胞核,屬于真核生物;不含葉綠素,異養生活;多為孢子繁殖。
本節課由學生所熟知的實際生活導入,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本節課,分別對酵母菌、霉菌、蘑菇等常見真菌進行了觀察探究,通過對比歸納,總結出真菌的特征,完成了由感性到理性的認識。酵母菌的各部分結構在顯微鏡下并不能全部看清,對青霉和曲霉的菌絲的觀察也有一定難度。結合多媒體課件及探究實驗,不但使學生的主體性得到充分體現,使知識更加明確,而且課堂氣氛明顯比在教室上課活躍。這是計算機與課程整合的優勢,用鮮活的視頻錄像及直觀的圖片讓學生帶著濃厚的興趣去學習,也避免了老師“填鴨式”的滿堂灌。師生的互動性較高。
八年級生物教案篇三
40、建立自然保護區是保護生物多樣性最為有效的措施。我國現已建成許多保護生態系統類型的自然保護區和保護珍稀動植物的自然保護區。
41、自然保護區是“天然基因庫”,能夠保護許多物種和各種類型的生態系統;自然保護區是進行科學研究的“天然實驗室”,為開發生物科學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地;自然保護區是“活的自然博物館”,是向人們普及生物學知識和宣傳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重要場所。
42、人們把某些瀕危物種遷出原地,移入動物園、植物園、水族館和瀕危動物繁育中心,進行特殊的的保護和管理;建立瀕危物種的種質庫(植物的種子庫、動物的精子庫)以保護珍貴的遺傳資源。
43、為保護生物多樣性,我國相繼頒布的法律和文件:
《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中國自然保護綱要》。
我國還是最先加入國際《保護生物多樣性公約》的國家之一。
作為一名公民,在保護我國的生物多樣性方面,應當如何做?
(1)人人都來植樹造林;
(2)開展愛鳥周活動;
(3)人人都來消滅白色垃圾;
(4)不隨地吐痰,不隨意打鳥,不攀折花木等。
44、生物的種類多種多樣;不同種生物及同種生物的個體之間的差異,歸根結底是基因組成有差別。生物的生存離不開一定的環境,因此保護生物多樣性,首先要保護生物的棲息環境,保護生態系統的多樣性。
45、自由運動是動物區別于其他生物的重要特征之一。動物的運動具有一定的結構基礎。
46、各種生物類群常見代表生物
八年級生物教案篇四
人民教育出版社《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生物學八年級上冊》
第五單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
第四章:細菌和真菌
第三節:真菌
本節內容選自人教版八年級上第四章第三節《真菌》。本章教材按照宏觀——微觀——宏觀的順序,第一節《細菌和真菌的分布》讓學生感知細菌和真菌的存在,探究它們的分布和生存條件;第二節《細菌》認識細菌的形態、結構營養和生殖,通過這兩節課的學習,學生已經了解真菌分布十分廣泛,并通過細菌的學習了解微生物一些特點。但對真菌的形態結構,營養方式和繁殖卻不清楚,通過本節學習學生可以在心中明確真菌的主要特征,并為學習《細菌和真菌在自然界的作用》和《人類對細菌和真菌的利用》打下基礎。
1.學生的認知水平
學生課外知識較豐富,所以本節教學從學生已有生活經驗入手,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和求知欲望,在師生互助,生生互動中不斷的發展自己、完善自己。
2.學生的能力水平
初二的學生具備了一定的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動手實踐的能力,多數學生對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很感興趣,學生好奇心強,求知欲旺盛,不滿足教師對教材知識的簡單重復,所以我設計由學生調查常見的真菌有哪些。學生思維偏重于直觀形象思維,對材料尚缺乏一定的概括分析能力,所以在分析觀察酵母菌、青霉和蘑菇后,共同總結真菌的結構特征。
3.學生的情感水平
學生對真菌的認識具有片面性,通過學習,幫助學生認同真菌在生活中的作用,學會辯證的分析問題,培養愛護環境的情感和熱愛科學的態度。
本節課的教學設計以新課標理念為指導思想,教學中依據“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原則,把學習的鑰匙交個學生,為學生提供展示自己的舞臺。首先結合真菌是不是植物話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自己親身體驗和調查去交流感悟真菌的多樣性。真菌的共同特征是這節課的重點和難點部分,我創設多種教學情境,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源,引導學生觀察、討論、分析,主動參與,合作交流,在探究中學習,獲取真菌是真核生物的知識,同時也提高了能力。利用圖片和實物觀察,介紹蘑菇的組成,為后續指導學生制作孢子印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對于制作孢子印這部分內容,學生較感興趣,通過展示和交流,調動了學生學習積極性,進一步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全面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
【知識和技能目標】
1.舉例說出各種常見真菌。
2.知道酵母菌、青霉、蘑菇的形態結構特點。
3.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征。
【過程和方法目標】
1.通過觀察酵母菌、霉菌和新鮮蘑菇,培養學生觀察、思考、動手和科學探究能力。
2.通過制作孢子印活動,提高學生探究學習的能力和動手能力。
【情感、情感與價值觀目標】
1.培養學生交流與合作能力,團結與互助精神。
2.認同真菌在生活中的作用,學會辯證的分析問題。
3.激發學生生態學觀點,認識保護環境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真菌的結構特點和孢子生殖方式。
突出重點:
1、圍繞觀察酵母菌、青霉和蘑菇的實驗組織教學,讓學生明確觀察目的、順序,使用合適的實驗器材,觀察酵母菌、青霉和蘑菇。
2、用發霉的桔子和蘑菇的孢子印做演示實驗,理解真菌的孢子生殖。
教學難點:利用顯微鏡觀察酵母菌和青霉,總結歸納真菌的結構特點。
突破難點:
1、課前復習顯微鏡的使用,細菌的特點。
2、充分利用實物、圖片,比較總結歸納真菌的結構特點。
教法:示例法、觀察法、實驗法、討論法
學法:通過收集資料進行自主學習、通過觀察實驗進行探究學習、通過調查活動和探究實驗進行合作學習。
教師:
1.課前讓學生分組選擇一個自己比較感興趣的問題,查閱資料和調查。
2、準備酵母菌培養液、青霉、蘑菇、放大鏡、顯微鏡、載玻片、蓋玻片、吸管、鑷子、解剖針、解剖刀、吸水紙、碘液。
3、制作孢子印。
4.制作多媒體課件。
學生:
1、小組成員分工協作,通過查閱資料,盡可能多地了解真菌,制作ppt和調查報告。
2.準備發霉的桔子或饅頭,將其裝入塑料袋中,通過學生拍打,明確孢子的存在。
本節教學內容具有較強的開放性,所以在教學過程中以學生活動為主,教師引導為輔,盡量鋪設路子讓學生去表達他們所了解到的真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構建知識體系,形成良好科學觀的積極性。
1、在課前布置調查活動內容,開展調查活動。課上小組的代表上來匯報調查結果以及小組自評,形成良好的科學氛圍。通過交流認識到真菌在我們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通過顯微鏡觀察酵母菌,結合酵母菌的電鏡照片,了解酵母菌的結構特點和出芽生殖;利用顯微鏡觀察青霉,結合電鏡圖片了解霉菌的結構特點;通過觀察蘑菇,了解蘑菇的結構特點。然后歸納總結真菌形態結構的共同特征和營養方式。
3.準備發霉的桔子或饅頭,將其裝入塑料袋中,通過學生拍打,明確孢子的存在。展示蘑菇制作好的孢子印,了解蘑菇的孢子生殖。
4.最后列表比較細菌和真菌的異同點,讓學生對真菌有一個更全面的認識。
教學內容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創設情境,導入新課展示青霉和蘑菇。
教師: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食用蘑菇、木耳、香菇等營養價值很高的真菌;但我們也經常為桔子長毛、饅頭長毛、衣物發霉而苦惱,對于這些令我們既愛又恨的真菌,你最想了解哪些問題?學生在已有生活經驗上,辨認真菌。由學生自己提出不同梯度的問題,讓所有學生都參與進來。創設情景,在輕松愉悅的氣氛中導入新課。營造開放的教學模式,將課堂還給學生。
一)、各種各樣的真菌課前讓學生分組,自己選擇一個自己比較感興趣的問題,查閱資料,寫出調查報告。學生分組展示自己調查報告。
《常見的真菌》、《怎樣區別毒蘑菇》、《食用真菌的營養》等體現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的教學理念。
二)、真菌的結構梳理問題,從認識真菌結構方面的問題入手,引導學生進行觀察實驗。小組合作,結合“觀察指導”動手實驗,認真觀察,思考。培養學生觀察、表達、合作能力。
1、觀察酵母菌組織學生利用顯微鏡觀察酵母菌。區分細胞壁、細胞質和細胞核。制作酵母菌臨時裝片,觀察觀察酵母菌,染色后,觀察酵母菌的結構和出芽生殖。培養學生實驗觀察能力,認識酵母菌的結構。
2、觀察青霉組織學生用放大鏡仔細觀察培養皿中培養好的青霉,再用顯微鏡觀察青霉的菌絲和孢子,注意它的形態與顏色。觀察培養皿中培養好的青霉。自學課本77頁青霉結構圖。每組派代表介紹各組的觀察結果。培養實驗觀察和表達能力,認識菌絲和植物器官的不同。
3、觀察蘑菇組織學生用放大鏡觀察準備的蘑菇,注意它的形態結構。用手撕蘑菇,觀察它的斷面。自學課本77頁蘑菇結構圖。用放大鏡觀察蘑菇的子實體(菌蓋、菌褶和菌柄),蘑菇是由菌絲構成的。培養實驗觀察能力,理解蘑菇是由菌絲構成的。
教師:你們能不能從真菌的生活習性上推測它們的營養方式是屬于哪一種?學生:真菌適于生活在溫暖、潮濕,有機物豐富的環境中。
學生:酵母菌、青霉和蘑菇都是利用現成的有機物為生,真菌的營養方式是異養。適時引導,讓學生在觀察的基礎上,發現問題,引發思考,由學生之間的思維碰撞來解決問題。
四)、真菌的繁殖準備發霉的桔子或饅頭,將其裝入塑料袋中,通過學生拍打,明確孢子的存在。通過多媒體展示,觀察孢子的釋放過程。
青霉生有大量的孢子,孢子很輕,能隨風飄散到各處,它們遇到合適的環境,就能發育成新個體。所以,我認為真菌是靠孢子來繁殖后代的。激發學生深入思考,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并將知識回歸生活。
五)、制作孢子印展示孢子印,引導學生探究制作孢子印的實驗過程:
1、選取新鮮的蘑菇作為實驗材料。用解剖刀將菌蓋從菌柄上取下來。
2、把菌褶那面朝下平放在白紙上,扣上玻璃杯。
3、第二天,拿開玻璃杯和菌蓋,就可以看到白紙上留下與菌褶排列一致的放射狀孢子印。
學生觀察并討論:
1、選取什么材料?
2、如何能防止孢子被風吹散?
3、如何根據蘑菇孢子印的特點,理解蘑菇孢子的位置、數量、形態和作用?鼓勵學生提問,培養提出問題的能力。學生掌握了一定的實驗技巧,動手能力得到了鍛煉。課堂小結教師引導學生總結真菌的形態結構、營養方式和生殖,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征。
學生總結真菌的共同特征:
1、真菌有多細胞的,也有單細胞的。
2、細胞中沒有葉綠體,營養方式是異養。
3、具有細胞核、細胞質、細胞膜、細胞壁。
4、靠孢子繁殖培養學生歸納總結能力。
課堂練習:
1、蘑菇有根、莖、葉嗎?蘑菇的生長需要光嗎?為什么蘑菇不是植物?
2、了解細菌的繁殖特點,對我們有什么意義?
3、你還有哪些想知道的問題?學生分組討論,解釋現象,激發學生探討生物奧秘的熱情,產生共鳴。
學以致用,情感升華。
一)、各種各樣的真菌——酵母菌、霉菌、蘑菇
二)、真菌的主要特征
1、單細胞或者多細胞(菌絲)
2、有細胞核——真核生物
3、營養方式——異養(多腐生)
4、繁殖方式——孢子繁殖
三)、制作孢子印
1、新教材要求開發和運用周圍環境和生活中的資源來豐富我們的課堂,使我們的教學活起來,組織學生進行調查活動、收集資料是很好的方式,也是很有效的途徑,課前我已經布置了學生分小組調查,由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收集資料,寫出調查報告,然后小組課上匯報調查報告。
2、在整個教學中,注重融入情景教學,努力創造一個和諧、民主、并充滿激情的課堂氛圍,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伙伴。學生也不再是一味地聽與接受,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通過收集資料進行自主學習,通過觀察實驗進行探究學習,通過調查活動和探究實驗進行合作學習。學生能夠主動去探究、發現、體驗與感悟,獲得知識的同時提升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3、圍繞觀察酵母菌、青霉、蘑菇的實驗組織教學活動,并結合科技發展和社會的熱點問題,拓展了知識的同時,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了學習積極性,加上多媒體的現代教育手段支撐整個教學過程,讓初中學生在一個生動、有趣而又多姿多彩的生物課堂中,真正做到愉快地“享受”學習,從而很好的完成了本節的教學目標。
4、學生對顯微鏡掌握不熟練,導致課堂推進有些障礙,課堂預設內容沒有來得及充分展開,如能在問題預設方面再做些改進,課堂效果會更好。
八年級生物教案篇五
第一節動物的運動
1、運動系統的組成:骨、關節和肌肉;骨與骨之間通過關節等方式相連形成骨骼,附著在骨骼上的肌肉稱為骨骼肌。
2、關節的組成:關節頭、關節窩、關節腔(滑夜減少摩擦、關節軟骨減少摩擦)、關節囊(牢固)
4、骨的運動靠骨骼肌的牽拉。骨骼肌受到神經傳來的刺激收縮時,就會牽動骨繞關節活動,于是軀體的相應部位就會產生運動。實例:屈肘動作(肱二頭肌收縮,肱三頭肌舒張),伸肘動作(肱三頭肌收縮,肱二頭肌舒張)
5、運動并不是僅靠運動系統來完成的,還需要其他系統如神經系統的調節。運動所需要的能量,有賴于消化系統、呼吸系統、循環系統等的配合。
6、哺乳動物主要靠四肢支撐身體,骨在骨骼肌的牽拉下圍繞著關節運動,從而完成各種動作,有很強的運動能力,這樣有利于尋覓食物、躲避敵害、爭奪棲息地和繁殖后代。
7、動物的運動方式千差萬別:水螅固著在水草上,很少移動身體;蝸牛靠肉質足緩慢爬行;蚯蚓只有肌肉沒有骨骼,只能緩慢蠕動;蝗蟲有肌肉和外骨骼,胸部有三對足和兩對翅,能跳躍和飛行;家鴿與飛行的肌肉發達,有輕而堅固的骨骼,飛行速度快,飛行距離遠。
第二節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
1、動物行為的多種多樣:取食行為、防御行為、攻擊行為、繁殖行為、遷徙行為、領域行為、社會行為等。
2、從行為獲得的途徑看,動物的行為分成:
(1)動物生來就有的,由動物體內的遺傳物質所決定的行為,稱為先天性行為。
(2)在遺傳因素的基礎上,通過環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經驗和學習而獲得的行為,稱為學習行為。
先天性行為是學習行為的基礎。
先天性行為能使動物適應環境,得以生存和繁殖后代。學習行為可以讓它們更好地適應復雜環境的變化。動物越高等,學習能力越強。
3、探究:研究一種動物的行為
方法:觀察法和實驗法,以及兩種方法的結合。
第三節社會行為
1、營群體生活動物:螞蟻、蜜蜂、猴、狒狒、象、鹿等,它們群體內部不同成員之間分工合作,共同維持群體的生活。
2、社會行為的特征:具有社會行為的動物群體內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組織,成員之間有明確的分工,有的群體中還形成等級。如“領頭羊”“首領雄狒狒”
3、群體中的信息交流:動作、聲音、氣味;群體中的信息交流,在群體覓食、御敵和繁衍后代等有重要的意義。利用提取或人工合成的昆蟲性外激素可以誘捕相應的農業害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