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優秀的范文該怎么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認識時間教學反思篇一
在本節教學過程中,我通過讓學生經歷找角、摸角、畫角、認角、做角、比角的過程,使他們深刻認識角。找角是讓學生找找日常生活中的角,感知各式各樣的角,由直觀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摸角是通過讓學生動手摸一摸,感知角的頂點和角的兩條邊,為認識角的特點做鋪墊;畫角是讓學生進一步感知角;認角是幫助學生進一步鞏固對角的認識,怎樣才是一個角;做角是讓學生在組長的安排下選擇自己的材料動手做角,讓學生認識角的大小與兩條邊*開的大小有關;比角是用活動的角來比較兩個角的大小。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孩子們掌握了角的一些知識,其實我也在準備這一節課的過程中學到了不少。但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也有一些不近人意的地方。比如在比較角的大小這一環節,其實這是本節課的重點也是難點。目的要讓學生學會怎樣來比較兩個角的大小,并能體會到角的大小和兩邊*開的大小有關系,而和角兩邊的長短是沒有關系的。雖然教學設計及教學思路還好,比如用老師的大三角板和學生的三角尺比較大小,為了證實角的大小和角兩條邊的長短是沒有關系的。但是環節的設置不是很好。應該先出示老師的大三角板和學生的小三角尺,讓學生來比較任意兩個角的大小,引導學生用重疊的方法比(頂點和頂點重合,角的一條邊和一條邊重合,看另外一條邊),再出示鐘面上兩個相差不多的'兩個角,引導學生直接用重疊的方法來比是有困難的,此時應該借用一個活動的角來比較兩個角的大小,也就是借用其它的角來用重疊的方法比。如果這樣安排的話,效果應該會更好一點。還讓我體會很深的是:要讓每一個學生都溶入學習中來,使每個學生都參與,讓他們對數學產生更大的探索欲望。把數學知識融于生活中,并結合自己身邊的生活知識學數學。
要讓學生從生活中學數學,并把數學知識應用于生活中,把現實問題數學化,把數學知識實踐化,真正體現數學的魅力。
認識時間教學反思篇二
本節課在建立1米的長度觀念時,由于我直接告訴學生并用自己的手勢表示出1米的長度,所以在讓學生用手勢表示1米的長度時,很多學生都在模仿老師的動作,不能準確表示出1米的長度。這時我馬上意識到老師起了誤導,學生并沒真正建立1米的長度觀念,所以并沒有急于往下講課,而是讓學生用各種方法去親身體驗1米的實際長度。雖然本節課認識米花費的時間太長,但我認為值得,因為學生已經真正建立了1米的長度觀念,有效地實現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解決了本節課的教學難點。通過本節課的教學也使我深深意識到在數學學習活動中,應該強調學生的參與性與實踐性,讓學生主體參與教學全過程,在學習中不僅讓學生要用自己的腦子去思考,而且要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耳朵聽,用自己的嘴說,用自己的手操作,通過自身的實踐活動,去真正建構屬于自己的知識意識。
認識時間教學反思篇三
在三年級下冊教材中,學生已結合情景和直觀操作,體驗了分數產生的過程,認識了整體1,初步理解了分數的意義,能認、讀、寫簡單的分數。本節課是在學生已有知識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進一步認識和理解分數。在教學中我做的好的地方有:
1、緊密聯系學生生活實際,創設了一個個生動有趣、貼進學生生活的情,促進學生對分數相對性的理解。在教學中,我創設了“拿鉛筆”、“看書”、等多個情境,激發了學生解決問題的'欲望,使學生感受分數對應的“整體”不同,分數所表示的部分的大小或具體數量也就不一樣,也就是分數具有相對性,讓學生在情境中感受、理解數學問題。
2、引導學生在活動中自己發現問題、自己討論解決。在拿鉛筆的活動中,我引導其他學生仔細觀察,并提出問題。學生自己提出了“他們拿出的支數不一樣多,一個是3支,一個是4支,這是為什么呢?”先讓學生自己想一想,然后再組織學生討論、解決,讓學生在民主、和諧的氛圍中開拓思維,積極參與,充分合作,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能力。但是這節課也存在著不足的地方。例如:我在設計拿鉛筆的活動中,讓2名同學到前邊拿鉛筆,參與活動,其他同學觀察,去發現問題,并沒有讓全班同學都參與分鉛筆這一過程,如果這樣設計會更好,課前每個同學都準備不同數量的鉛筆,課上讓每個同學都拿出自己準備的鉛筆的12,每個同學都說一說你拿出的鉛筆是多少支,此時讓學生去發現問題,每人都拿出自己的鉛筆,拿出的支數卻有的一樣多,有的不一樣多,這是為什么呢?然后組內討論,得出結論:總支數一樣,拿出的鉛筆的支數相同,總支數不一樣,拿出的鉛筆的支數就不一樣,只有這樣設計,才能讓每一個同學感受到分數對應的“整體”不同,分數所表示的部分的大小就不一樣。
這說明,我在備課時還沒有深挖教材,沒有靈活的使用教材,在今后的教學中,我還要不斷努力學習新的教育理論,并不斷實踐,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認識時間教學反思篇四
角,對于二年級學生來說比較抽象,學生接受起來較為困難。因此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角,整節課我將觀察、操作、演示、實驗、合作探究等方法有機地貫穿于各個教學環節中。在引導學生體驗的基礎上加以抽象概括,通過找一找、看一看、摸一摸、畫一畫、比一比、想一想、說一說等數學活動,使學生活潑愉快地親自參與、親自體驗教育情景中,在大量的實踐活動中經歷知識形成過程。學生在觀察中分析、在動手中思考,從而進一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努力做到教法、學法的最優結合,這樣既抓住了學生的好奇心,又能使學生迅速地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豐富了學生的想象力,激發了學生的創造力,也讓學生在操作中認識物體和圖形的特征,使情感體驗在感悟中獲得發展。但是,角的內容學完后,個別學生對角的概念較為模糊,問什么是角?個別學生會說出角各部分的`名稱等知識點混淆的狀態。這需要后期加強角的知識的鞏固和練習。
認識時間教學反思篇五
一人同課多輪教學《厘米的認識》一課之后,我從教學設計和教學過程兩方面反思如下:
一、教學設計時要善于發現學生出現的問題,改進教學設計,盡量做到細致,使學生能夠達成學習目標。例如在讓學生感知1厘米時,我們發現一部分學生用的是拇指與食指指尖之間的距離,有的學生用的是拇指與食指指肚之間的距離,而且從尺子上比量完后,當學生把尺子撤掉之后,手指位置很容易變動,這些都直接影響到孩子對1厘米的感知。當聽課教師提出這個問題時,我意識到必須想辦法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最終我選擇了利用學具中的小正方體,讓學生把小正方體捏在手中,感覺1厘米。結果教學效果很好,孩子們很容易借助這個棱長為1厘米的小正方體來很好地感知1厘米。
二、教學過程中要適時地引導學生對發現的重要知識點進行小結,這是突出教學重點、難點的一個基本方法。我在第一輪授課時,就出現這樣一個問題:沒有引導學生去發現從0刻度量起,怎么讀出物體的長度;從任意刻度量起,又怎樣讀出物體的長度,這樣使得教學重點不夠突出。但在第二輪授課時,盡管教師對這一知識重點進行小結了,但不是在孩子們的認識水到渠成之時,所以孩子們的認同度不高。所以在第三輪授課時,就讓孩子們從教師的板書中充分地去觀察,但因為教師總結的不夠通俗易懂,這又讓一小部分學生對這個重點理解得不夠透徹。比如:從任意刻度量起,物體的長度就等于兩個刻度之差,應該換種說法:不是從0刻度量起,物體的長度就等于大刻度減掉小刻度。
認識時間教學反思篇六
對本次課的總體評價優點本節課教學通過創設與教學有關的教學情境,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產生積極的求知欲望投入到學習過程,然后教師通過明確任務、學生自主探究、匯報交流、合作學習、質疑問難等教學環節,有效的突破了本節課的教學難點,實現了學生對知識的意義建構,緊接其后的實踐創作、展示評價以競賽的方式展開,非常符合現代小學生的學習心理,進一步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兼顧了學生的學習差異,保障了教學的實際效果,為學生創設了一個更為廣闊的思維空間。
1任務的完成時間較長。鍵盤輸入較慢,對輸入的命令詞匯陌生。加強鍵盤練習,讓學生熟記命令詞匯。
2在操作過程中,小海龜沒有變化,不能完成任務。命令格式出錯,如命令和參數之間沒有空格等。糾正讓其掌握正確的命令格式。
執教了logo語言之后發現,這對學生的思維邏輯要求很高,越到后面對學生的要求越高。如果一個命令一個命令教下去,課堂教學到后來勢必很蒼白,就是完成一個個復雜圖形。學生的學習興趣肯定會被消磨掉,如何從感知——分析命令——新命令學習——嘗試操作——交流完善。基于這樣的認識開發一些配套資源?如趣味練習,小擂臺,讓學生學會一個命令之后練習更具游戲趣味性,提高logo教學的魅力,這是我下面將要向其他老師學習和探索的地方。
在logo語言的學習中,學生的差距比較大,快的學生往往很短的時間完成任務,而慢的.學生則需要老師和同學的幫助。是讓快的學生自主學習后面的內容,還是讓學生具備團隊意識,幫助速度慢的同學一起學習。我選擇的是后一種,一來,程序學習是需要記住一些簡單的命令的,在幫助同學的同時自己也同時加深了對程序的理解和記憶,分小組合作學習,小老師在幫助別人的同時也能成就自我!關鍵環節的提煉這節課我沒有采用教師演示學生操作的方式上課,如果這樣教學單單讓學生學習啟動和退出及四個命令的使用是不可能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于是我采用學生大膽嘗試,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進行。
3、讓學生親自動手操作實踐而得出結論,并非教者告訴他們每個命令如何用或有什么作用,這樣他們會感到自己是知識的發現者,很有成就感,非常感興趣了。就這樣第一節課順利度過,我的目的達到了,孩子們對logo語言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認識時間教學反思篇七
本節課是讓學生初步認識的一個新的長度單位“米”。并教學厘米和米之間的進率。課始,我創設了讓學生量黑板的長這一環節。我讓兩個學生采取合作的方法用自己的尺子量量黑板的長度,當學生們測量時,我則拿著米尺站在一旁觀看。學生量得很認真,一看就知道這個學生做事很有耐心;有的學生一邊量一邊回頭望望我,看起來很著急。我及時抓住這個時機,提出問題:“你發現了什么?”學生紛紛舉手說“這樣量太忙煩”“老師,能借您的尺子用用嗎?”我接著說“為什么要用我的尺子?”“老師的尺子長,量得快些。”“大家也認為量黑板的長度用老師的尺子量得快?”學生都做了肯定的回答。我想,這一活動的足以學生都體會到:量較長的`東西,用“長尺子”比較方便。就這樣,很自然導入了“米的認識”。
接著我出示米尺,讓學生直觀感受米尺的長度就是一米讓學生觀察米尺的長度,接著讓學生伸出兩手,看誰能用兩手臂比劃1米,讓學生看似已經初步建立了1米的長度觀念,再通過比比、看看、數數等等活動,探索出1米=100厘米,最后讓學生聯系生活進行實踐活動,明確測量長度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