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漢語詞語,公文的一種格式,是指對上級有所陳請或匯報時所作的口頭或書面的陳述。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報告呢?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報告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張姓氏的研究報告表格篇一
馨馨
一、問題的提出
我們學校有不少同學姓王,我有好幾個鄰居也姓王。“王”姓是怎么來的?歷史上姓王的名人有哪些?現在“王”姓是不是我國人口最多的姓氏?帶著這些問題,我對王“姓”的歷史和現狀做了一次研究。
二、研究方法
1查閱書籍和報刊。
2詢問身邊的人。
3其他方法。
三、整理資料
來源:王姓源出姬姓。周靈王之子太子晉,稱王子晉,因直諫而被廢為平民。其子中敬仍在朝中讓司徒之職,詩人因其王族的后代變稱“王家”,這支族人遂以王為是氏。先秦時期,這只王鑫一直活躍于河南洛陽一帶,秦末漢初,王之子王元和王威,為避戰亂分別遷徙至山東瑯琊,山西大原,最終發展成瑯琊王氏和太原王氏,兩大姓望族。
歷史人物:王詡、王翦、王陵、王昭君、王莽……
現狀:網絡查詢王姓人口情況統計,占全中國漢族人口的9。74%。
四、研究結論
1王姓來源復雜,派別勝多,但仍有一些共同點即多以爵但是天子之后代多以為姓,也有不少人是賜姓王的。
2在歷史長河中,王姓人才輩出。有女中豪杰,王昭君。唐代詩人王維、王勃,王之渙,王安石。我們以王氏祖先創造的輝煌驕傲。
3王姓是當代中國人最多的姓氏,王姓人口總數超過1億。
張姓氏的研究報告表格篇二
中國人姓王,姓李的很多,像我這樣姓魯的人卻不太常見。我特別想知道歷史上“魯”姓是怎么來的?歷史上姓魯的名人都有哪些?“魯”姓在全國有多少人?帶著這些問題,我和岳艾希同學做了如下研究報告。
二、研究方法
1、查閱歷史書籍。2、網上搜集材料。3、詢問爸爸媽媽。4、其他方法。
三、資料整理
1、魯姓的文字演變
魯字的甲骨文下面是一個口,表示嘴,上面是一條魚的象形,整個字像嘴在吃魚。魯字最初是口感嘉美的意思。
西周金文的魯字,魚鰭變大,魚尾變出幾點。所以說文小篆的字體將下邊的“口”訛變為“白”字。
隸書又把“白”訛變為日,經過演化,就形成簡體字的魯。
2、魯姓的起源
傳說黃帝的后代劃分了二十五個部落,其中有一個姞姓部落經過長期的繁衍,又分出若干個族群,其中一個就以魯為姓,所以最初“魯”姓可以說是黃帝的后裔。
“魯”姓的另外一個主要起源來自西周初年分封的魯國。在西周初期,周武王弟弟姬旦輔佐當時的幼年天子周成王東征,最終平定了武夷叛亂,建立了魯國,由于魯國固守周的舊制度,春秋以后逐漸衰落了。到了戰國時,魯國被楚國的考烈王滅掉。被迫遷居下邑(安徽碭山縣東)。其后代子孫遂以國名為姓,稱為魯氏。此后“魯”姓逐漸在山東大地緩慢繁衍。
3、歷史名人
歷史上,“魯”姓名人層出不窮,給中華歷史增添了許多神秘色彩。
魯班,春秋時期的著名工匠家,建筑家,被后人尊為中國工匠師祖。對工匠有責獨特的見解,他發明設計的工具及建造法則一直沿用至今。魯班在文獻中一般稱呼為“公輸班”或者“公輸子”。實際上“公輸”才是他的姓氏。因為公輸班是魯國人,所以后人稱他為魯班。
魯迅,原名周樟壽,后改名周樹人,著名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民主戰士,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之一。周樹人一生用過180多個筆名,魯迅是他發表《狂人日記》用的筆名,他因此名揚中外文壇。
魯肅,東漢末年杰出戰略家、外交家,他是三國時期吳國著名大臣,曹操當時率軍南下,魯肅是吳國主戰派代表,主張聯合劉備抵抗曹軍,赤壁之戰的勝利也多歸功于魯肅和諸葛亮的謀劃。
魯智深,著名小說水滸傳中的重要人物,在梁山好漢們歸順朝廷后,幫助朝廷攻打西臘,獲得戰功,死后被封為義烈照暨禪師。
魯仲連,齊國人,戰國末期著名學者。不任官職,好持高節,堅持儒家道德觀點,反對尊秦為帝,以義不帝秦而被傳誦千古。其肯定事物的兩重性,反對攻其一點不及其余的片面性。
4、魯姓現狀
截止2021年,“魯”姓在全國人口約有150萬,是全國第115姓氏,占全國總人口的0。12%。自從宋朝以來,魯姓氏人口就不斷的在增加,呈現上升趨勢,在全區主要分布于安徽、山東、湖北、云南、江西、河南等地區,大約占魯姓人口的57%,其次分布于湖南、陜西、四川三省,大約又占魯姓總人口的17%。安徽居住了魯姓總人口的13%,為魯姓第一大省。全國形成了以東沿長江向西分布的魯姓聚集區。
四、研究結論
1、“魯”姓緣起黃帝的后裔。到了西周初年分封的魯國,出自姬姓,其后代子孫遂以國名為姓,稱為魯氏。
2、歷史上,“魯”姓名人輩出。有著名工匠家魯班,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魯迅,東漢末年杰出戰略家魯肅,水滸傳中忠貞不-白話文§ 渝的魯智深,戰國末期著名學者魯仲連……他們在各個領域都閃耀著光芒。
3、截止2021年,“魯”姓在全國人口約有150萬,是全國第115姓氏,占全國總人口的0。12%。
張姓氏的研究報告表格篇三
一、提出問題
我姓“陶”,雖然我身邊姓“陶”的人不多,但我很想知道“陶”姓是怎么來的?歷史上姓“陶”的名人的有哪些?現在姓“陶”的人有多少?帶著這些問題,我對“陶”姓的歷史和現狀作了一次研究。
二、研究的方法
1、上網搜索。
2、詢問爺爺奶奶。
3、查閱書籍和報刊
三、資料整理
1、陶的原意
陶,拼音to或yo,多音漢字,名詞時多念to,做動詞時多念yo。起先陶字寫成沒有“阝”的“陶”,后來在其左增加“阝”部,形成陶字,其義為表示制陶時從高坡上取黏土之義,所以說陶字也可以說是形聲兼會意,后世便以這個字代替“陶”。陶yo通“窯”。窯灶《集訓》:“陶,燒瓦器土室也。”
2、陶姓的來源
陶姓的來源一:出自于虞舜。據《元和姓纂》所載,西周初年,舜之裔孫虞思,官至陶正(即管理陶質器物制作的官職),其子虞閼承襲父親的職位,其后子孫以官為氏。
陶姓的來源二:出自于唐堯。據《辭源》所載,相傳堯帝初封于陶(故城在今山東定陶西南),后徒封于唐(故城在今河北唐縣),其后子孫以封地為氏。
3、歷史名人
陶詩言(1919年8月1日-2012年12月17日),浙江嘉興人,天氣學家、動力氣象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大氣環流和天氣動力學研究工作,兼任許多職位。在1996年,獲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1946年7月25日),安徽省歙縣人,中國人民教育家、思想家,偉大的民主主義戰士,愛國者,中國人民救國會和中國民主同盟的主要領導人之一。1935年,在中國共產黨“八一宣言”的感召他下積極投身抗日救亡運動。1945年成功當選中國民主同盟中央常委兼教育委員會主任委員。曾寫過《中國教育改造》、《古廟敲鐘錄》、《齋夫自由談》等作品。
陶淵明(352或365年—427年),名潛,字淵明,又字元亮,自號“五柳先生”。世人稱為靖節先生,他是潯陽柴桑人、是東晉末至南朝宋初期偉大的詩人、辭賦家。曾先后擔任江州祭酒、建威參軍、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職,最后一次出任為彭澤縣令,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從此歸隱田園。他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寫過《五柳先生傳》、《桃花源記》和《歸去來兮辭》等著名的詩。
4、陶姓的人口分布情況
第一大省是浙江,再次分布于陜西、福建等省。近現代陶姓的人口192萬,排在全國第一百零六位,在《百家姓》中排名八十三。江蘇、上海、浙江三省市占23%,湖南、安徽、湖北、廣西、江西等省區也較多,而西南的四川、貴州、云南次之,北方、華南地區則較少。
5、陶姓家規
“非窮達不可妄求,壽夭永無外請故耶!”
釋義:貧窮與富貴不能強求,壽命的長與短永遠是不受人左右的。
四:總結
1、陶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83位。
2、陶姓家族人才輩出。
3、陶姓現約有192萬人。
張姓氏的研究報告表格篇四
我們學校好像沒幾個同學姓詹,“詹”姓是怎么來的呢?歷史上姓“詹”的名人有哪些呢?現在的“詹”姓是不是我國人口最少的姓氏呢?帶著這些問題,我對“詹”的歷史和現狀作一次研究。
研究方法
一、查閱書籍和報刊。
二、詢問身邊的人。
三、其他方法。
一、詹姓的的來源
詹姓出自姬姓,為周文王之后。周宣王時,封其支子于詹(今地不詳),建立詹國,為侯爵,史稱詹文侯,其后世襲為周大夫。文侯在幽王時任少師,見幽王寵愛褒姒,玩物喪志,遂辭職返回自己的封地。后來幽王烽火戲諸侯,導致亡國之禍,自己也命喪黃泉。而詹文侯雖然是幽王的庶兄,卻明哲保身,毫發無損,其子孫也得以成功逃過一劫。因詹文侯首封于詹,故后世子孫尊其為詹姓得姓始祖。
二、詹字的歷史名人
詹何:戰國時楚國術士。善術數,傳說坐于家中,能知門外牛之毛色及以白布裹角。
詹必勝:婺源(今屬江西)人,唐末將領。昭宗大順年間,王審知攻福州,年余不下。后審知擢必勝為先鋒兵馬使,強攻城之西南,必勝冒矢石先登。城破,必勝歿于陣。
詹雄:福州(今屬福建福州)人,唐末詩人。工詩,與陳黯等齊名。不第而終。
詹琲:光州固始(今屬河南)人,詹敦仁子,五代時隱士。有文才,能詩。隱于鳳山,號鳳山山人。清源軍節度使陳洪曾向朝廷舉薦他,他固辭不就。
詹淵:建寧崇安人,宋代官吏。進士出身,授臨江戶曹掾。決獄清明,民有冤屈,皆找其審決,時有:“寧為戶曹非,不愿他官直”之語。累遷監車輅院。
詹先野:建州崇安(今屬福建)人,北宋時名士。其博鑒經史百家。仁宗天圣四年領鄉薦,繼應賢良科。后隱居武夷,吟詠山水間,終日忘歸,人謂其有仙風道骨。
詹體仁:建寧浦城(今屬福建)人,宋代大臣、名士。少從朱熹學,后進士及第。初本站任太常少卿等職,后因參予策立寧宗,升太府卿,不久出知福州。后又改任靜江知府,任內減免賦稅,賑糧救災。官終司農卿。其博極群書,疏薦為當世名士。有《詹元善先生遺集》。
詹師文:建寧崇安人,南宋詞人。進士出身,任婺源尉時,捕盜有功,因調江西憲司檢法官,治獄無冤。后歸家,以詞賦名于時。有《幔亭遺稿》、《通典編要》。
詹鳳翔:江西樂安人,元末明初理學家、文學家。洪武初被薦于京,以病免,歸任本府儒學訓導。自少至老書不釋手,有《大學中庸章句》、《家禮括要》、《律呂新書括要》、《理學類編》及《奎光堂文集》等。
詹泮:字少華,江西玉山人,明代官吏、詩人。正德十六年進士。章懋弟子,以講學為己任。官至禮科給事中。詩文別具一格,有《少華集》。
詹珪:江西波陽人,明代官吏。正德進士。嘉靖初為建寧縣知府,有惠政,民為其樹“遺愛碑”于名宦祠。官終貴州副使。
詹方桂:清安徽休寧人,字天木。工書畫,精醫理,通術數,能預測天氣。順治二年,避居松羅山。有《四家小品》。
詹天寵:江西婺源人,清代易學家、書畫家。性聰慧,通曉陰陽、星緯、術數等書。工書、仿朱熹酷肖。善畫,尤善畫卉。
詹天佑:廣東南海(今屬廣州)人,近代鐵路工程學家。十二歲赴美留學。后入耶魯大學,學土木工程及鐵路專科。一九零五年創建京張鐵路,全線通車后,舉世皆驚。他是我國自行設計修建鐵路之第一人,特授工科進士。有《鐵路名詞表》、《京綏鐵路工程紀略》等。
三、現狀
根據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資料,2015年最新排名中詹姓排名152位
四、探究結論
歷史上,“詹”姓名人輩出。有戰國時期楚國術士詹何、唐末詩人詹雄、唐末將領詹必勝、宋代大臣詹體仁、元末明初理學家,文學家詹鳳翔、近代鐵路工程學家詹天佑。他們在各個領域都閃耀著光芒。
張姓氏的研究報告表格篇五
朱正宇
一、問題的提出
我們學校有不少同學姓朱,我有好幾個鄰居也姓朱。“朱”姓是怎么來的?歷史上姓朱的名人有哪些?現在的“朱”姓是不是我國人口最多的姓氏?帶著這些問題,我對“朱”姓的歷史現狀作了一次研究。
二、研究方法
1、查閱書籍和報刊。
2、詢問身邊的人。
3、其他方法。
三、資料整理
出自曹姓,是顓頊帝的后裔。相傳顓頊帝有個孫子叫陸終,生有6個兒子。其中,第5個兒子叫安,姓曹,封在曹(今山西東定陶縣西南)。周武王滅商后封弟弟振鐸在曹國,稱為曹叔振鐸;改封曹安的苗裔曹挾在邾國,稱邾子挾,附庸于魯國鄒縣。春秋時,傳至儀父,見齊桓公稱霸諸侯,便附從于齊,進為子爵之國,亦稱邾婁。戰國時,邾國被楚國所滅,其公族子孫遂以國名”邾”為氏,后又有人去邑以朱為氏,稱朱氏。
據統計,2018年全國戶籍人口中,王、李、張、劉、陳五個姓氏的數量占據前五名。其中,“王”姓和“朱”姓的數量超過16萬,并且“王”姓比“朱”姓多。
四、研究結論
1、我國的朱姓源遠流長。此姓出自曹姓。以國為氏。椐《元和姓篡》和《通志氏族略》云。周武王封曹挾于邾國(金山東鄒縣)。后被楚宣王所滅,其遺族以原國名為去邑為朱氏。
3、2018年,我國戶籍人口最多的姓氏是“王”姓,“朱”姓排名第17。
3、2018年,我國戶籍人口最多的姓氏是“王”姓,“朱”姓排名第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