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模板是教師教學的一份指導性文檔,有助于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和專業素養。在以下的教案模板中,我們可以看到不同學科和不同年級的教學設計和組織方式。
只有一個地球說課稿說學情(精選12篇)篇一
尊敬的各位領導:
《只有一個地球》是人教版第十一冊第三組的一篇科學知識說明文。樸實、流暢的語言,嚴謹的結構,清楚的條理,又飽含著深情,是這篇文章的特點。它通過地球“美麗又渺小”、“資源有限”、“不能移居”這三方面介紹了地球的有關知識,教育我們要精心保護這唯一可以生存的美麗星球。
鑒于學生初步具備了利用多種渠道獲取知識的能力,課前讓他們通過各種方式了解地球,并充分利用網絡架起時空橋梁,從而更加直觀、形象地獲取知識。提高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針對學生實際和本課的教材特點,我將本節課教學目標定位在:
1、知識目標:結合文章進一步理解詞語意思;借助多媒體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了解地球的特點、有限的資源及人類的開發對地球產生的危害。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初步的探究能力和搜集處理網絡信息能力。
3、情感目標:激發學生珍愛地球、善待地球的情感,從小樹立環保意識。
引導學生利用網絡和信息技術,進行自主、個性化的探究閱讀,達到從小樹立環保意識的要求。
基于教學目標的制定和重難點的提出,結合《新課標》理念,我采用了自讀感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實踐創新等學習方式,努力構建開放而有活力的新型語文課堂。始終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生學習伙伴中的幫手.
根據以上分析,我設計了情境激趣——選讀探究——升華情感——拓展遷移的教學模式。
(一)情境激趣。
葉圣陶先生說過:“入境始于親。”在觀看宇航員拍攝的地球美景時,我設計了導語,:“地球,你還想稱它為什么?”學生親切的稱呼,拉近了孩子們與地球的情感距離,為后面各環節的教學作好了情感鋪墊。
(二)選讀探究。
在充分調動學生興趣的基礎上,我讓孩子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讀課文,引導他們抓住“我們的地球太可愛,同時又太容易破碎了!”這一切入點,將自己最感興趣,最想了解的問題提出來,鼓勵孩子們質疑問難。在師生的共同梳理下,歸納為三個探究主題。讓孩子們選擇自己感興趣的主題進行深入的探究,教師相機引導。
這正體現了新課標指出的:教師要為學生留出選擇和拓展的空間,滿足不同學生學習和發展的需要。
1、地球的美。
當學生在選擇這一主題探究學習時,首先讓孩子們結合多媒體:美麗的地球外貌,從文字中去感受美。孩子們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和對文字的獨特體驗,從中受到情感熏陶,感受到地球的外在美。引導學生抓住“6300多公里”、“一葉扁舟”體會作者是采用數字說明和打比方的方法來寫出地球的渺小。
然后,多媒體出示:地球美麗的地貌,地球豐富的資源,使學生深刻地認識到地球的美,不僅在于它的外觀,更在于它對人類的無私奉獻。
2、地球的易碎性。
當學生選擇這一主題探究時,引導他們通過自讀,弄清地球上的“再生資源”和“不可再生資源”,多媒體出示:人類破壞地球的種種行為。看到美麗的家園傷痕累累,此時此刻,孩子們禁不住傷心憤怒,發出和宇航員一樣的感嘆。這時,再讓他們結合生活中的現象來談一談自己的周圍有哪些破壞環境的行為。
網絡信息,將文字形象化,將語文課堂與大千世界、生活實際緊密相連,解決了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地域限制。正體現了“小語文、大社會”的教育理念。
3、地球的唯一性。
當選擇這一部分學習時,引導他們抓住“至少”、“本來”等詞,體會說明文應用詞準確。接著,讓孩子們相互交流課前搜集的九大行星的資料,結合網上學習,了解別的星球不適合人類居住的有關資料。這樣的設計既讓學生深刻理解了人類“不能移居”的原因,又初步培養了學生搜集、處理網絡信息的能力。
(三)升華情感。
通過媒體展示:美麗的地球與傷痕累累的地球形成鮮明的對比,這時,激發了孩子們內心的共鳴,讓孩子們把最想說的話與同學們交流。這樣,情感熏陶與語文實踐活動就完美地結合起來了。這樣的設計,既為學生創設了口語交際的機會,又培養了學生積極、健康的情感,實現了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的整合。
(四)拓展遷移。
讓孩子們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結合網上資料,交流討論,為了保護地球,保護我們美麗的家園,我們應該做些什么。在交流討論的過程中,相互啟迪,碰撞出創新的火花。
學完這課,我設計了可由孩子們自主選擇的作業。他們有的制作環保網頁,有的發出環保倡議等,并且通過網絡發送到網上去,在地球村展示臺展示,引起社會的共鳴。
這樣的設計,注重了跨學科的學習,由課內延伸到課外,讓課堂走進了社會,真正體現了大語文教學觀。
《只有一個地球》一課的教學設計根據新課標精神,使語文教學與媒體運用形成新的整合模式:利用網絡資源,創設情景;利用文字信息,感悟質疑;利用協作學習,升華情感;利用學科整合,拓展遷移。致力于學生語文素質的形成與發展。
只有一個地球說課稿說學情(精選12篇)篇二
人教版第十一冊第三組教學內容是以環境保護為主題的,旨在通過一系列課文的學習,在掌握課文生字新詞,積累語言的同時,理解課文內容,聯系生活實際思考問題;同時,也為口語交際和習作做了鋪墊,通過以“珍惜資源”為主題的口語交際活動,以及針對浪費資源和污染環境的現象寫一份建議書或根據漫畫寫環保故事的習作練習,引導學生結合生活實際進一步認識珍惜資源、保護環境的重要性。
《只有一個地球》是本組第一篇課文,是一篇科學知識說明文。文章語言樸實、流暢,結構嚴謹,條理清楚,又飽含著深情。它通過地球“美麗又渺小”、“資源有限”等幾個方面介紹了地球的有關知識,教育我們要精心保護這唯一賴以生存的美麗星球。
針對學生實際和本課的教材特點,我將教學目標定位在:
知識與能力:學會本課七個生字,能理解“渺小、礦產、恩賜、慷慨、枯竭、濫用、威脅”等詞語;了解課文內容,體會說明文用語的準確、嚴謹,學習說明的方法;過程與方法:品析重點語句,聯系現實生活實際,體會資源有限的根本原因;情感與價值:激發學生珍愛地球、善待地球的情感,從小樹立環保意識。
教學重、難點: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個性化的探究閱讀,達到教學目標提出的感受地球之美,從小樹立環保意識的要求;體會說明文用語的準確、嚴謹。
基于教學目標的制定和重難點的提出,結合《新課標》理念,我采用了自讀感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實踐創新等學習方式,努力構建開放而有活力的新型語文課堂。始終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生學習伙伴中的首席。
以課后問題引導學習,討論和交流,誘導學生讀進課文中去,又從課文中想開去。
根據以上分析,我設計了情境激趣——選讀探究——升華情感——拓展遷移的教學模式。
(一)情境激趣葉圣陶先生說過:“入境始于親?!痹谟^看航天員楊利偉在神舟五號飛船上拍攝的地球美景時,我設計了一段導語,激活了學生的思維,激發了學生的興趣,達到了“課伊始,趣亦生”的境界。而后,一句看似不經意的問:“地球,你還想稱它為什么?”學生親切的稱呼,拉近了孩子們與地球的情感距離,為后面各環節的教學作好了情感鋪墊。
(二)選讀探究在充分調動學生興趣的基礎上,我讓孩子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讀課文,引導他們抓住地球太可愛,又太容易破碎這一切入點,將自己最感興趣,最想了解的問題提出來,鼓勵孩子們質疑問難。在師生的共同梳理下,歸納為三個探究主題。讓孩子們選擇自己感興趣的主題進行深入的探究,教師相機引導。
這樣設計,意在為學生留出選擇和拓展的空間,滿足不同學生學習和發展的需要。
1、地球的可愛。
當學生在選擇這一主題探究學習時,首先讓他們從文字中去感受美。孩子們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和對文字的獨特體驗,從中受到情感熏陶,感受到地球的“美麗壯觀”、“和藹可親”、“慷慨無私”。引導學生抓住“6300多公里”、“一葉扁舟”體會作者是采用數字說明和打比方的方法來寫出地球的渺小。
2、地球的易碎。
當學生選擇這一主題探究時,引導他們通過自讀,把握“礦產資源必將枯竭”、“再生資源不能再生”兩個要點引導學生結合現實生活實際,感受人類破壞地球的種種行為,看到美麗的家園傷痕累累,發出和宇航員一樣的感嘆。將語文課堂與大千世界、生活實際緊密相連,正體現了“小語文、大社會”的教育理念。
3、地球的唯一性。
當選擇這一部分學習時,引導他們抓住“至少”、“本來”等詞,體會說明文應用詞準確,嚴謹。接著,讓孩子們相互交流課前搜集的九大行星的資料和別的星球不適合人類居住的有關資料。這樣的設計既讓學生深刻理解了人類“不能移居”的原因,又初步培養了學生搜集、處理網絡信息的能力。
(三)升華情感這時,讓孩子們把最想說的話與同學們交流,并通過網絡在“小論壇”中發表。這樣,情感熏陶與語文實踐活動就完美地結合起來了。這樣的設計,既為學生創設了口語交際的機會,又培養了學生積極、健康的情感,實現了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的整合。
(四)拓展遷移讓孩子們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交流討論,為了保護地球,保護我們美麗的家園,我們應該做些什么。在交流討論的過程中,相互啟迪,碰撞出創新的火花。
學完這課,我設計了可由孩子們自主選擇的作業。他們有的制作環保網頁,有的發出環保倡議等,并且通過網絡發送到網上去,在展示臺展示,引起強烈的共鳴。
這樣的設計,注重了跨學科的學習,由課內延伸到課外,讓課堂走進了社會,真正體現了大語文教學觀。
為求得在指導學生閱讀的過程中使學生對全文的內容、主旨有一個明晰的了解,力求簡單、明了,特作如下板書:
美麗壯觀。
可愛和藹可親。
慷慨無私。
礦產資源必將枯竭。
易碎。
再生資源不能再生。
只有一個地球說課稿說學情(精選12篇)篇三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
我是來自永吉縣xxx中心校的教師,今天說課的內容是《只有一個地球》,具體程序如下:。
《只有一個地球》是人教版第十一冊第三組的一篇科學知識說明文,語言樸實、結構嚴謹,飽含深情,介紹了地球“美麗又渺小”,“資源有限”,“不能移居”三方面的有關知識,教育我們要精心保護這唯一可以賴以生存的美麗星球。
語文課是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除了發展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還要培養學生適應未來信息社會所必備的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谶@樣的認識,我在本課的教學中,有意識地將信息技術有效地引向語文教學的課堂,用信息技術手段將大量信息傳遞給學生,借助網絡進行自主、個性化的探究閱讀,在探究中理解,在理解上朗讀??圩≌n題“只有一個地球”感受地球之美,認識地球資源現狀,升華對語言的感悟,激發發學生珍愛地球,善待地球的情感,從小樹立環保意識,在提高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同時,綜合能力也得到培養,從而達到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學科的有機整合。
根據以上分析,我設計了情境激趣----選讀探究----升華情感----拓展遷移的教學模式。
(一)情境激趣。
課的開始,我運用多媒體,借助網絡呈現“地球”飄浮于太陽系的神奇美景,讓學生對地球母親有了初步的感知,既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又為下一個教學環節的切入找到了契機。
(二)選讀探究。
在充分調動學生興趣的基礎上,我讓孩子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讀課文,引導他們抓住地球太可愛,又太容易破碎這一切入點,將自己最感興趣,最想了解的問題提出來,鼓勵孩子們質疑問難。師生共同歸納三個探究主題,讓學生選擇自己最感興趣的主題進行深入的探究,教師指導,這正體現了:教師要為學生留出選擇與拓展的空間,滿足不同學生學習和發展的需要。
1.地球的美。
當學生選擇這一主題時,首先讓他們從文字中去感受美。通過多種形式朗讀和對文字的獨特體驗,從中受到情感熏陶,感受到地球的外在美。引導學生抓住“6300多公里”“一葉扁舟”體會作者是采用列數字和打比方的方法寫出地球的渺小的。然后借助網絡,將豐富的地球資源展現在學生面前,使他們深刻認識到地球的美,不僅在于它的外觀,更在于它對人類的無私奉獻。
2.地球的易碎性。
當學生選擇這一主題時,引導他們通過自讀,弄清地球上的“再生資源”和“不可再生資源”,然后借助網絡,讓學生觀看人類破壞地球的種種行為,看到美麗家園被破壞,孩子們會禁不住發出和宇航員一樣的感嘆,再讓他們結合生活中的現象談一談自己的周圍有哪些破壞環境的行為。增強學生愛護環境,保護地球的意識。
3.地球的唯一性。
星與別的星球不適合人類居住的有關資料,讓學生深刻理解了人類“不能移居”的原因,又初步培養了學生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
這時,讓孩子們把最想說的話與同學們交流,這樣,情感熏陶與。
語文實踐活動相結合,這樣的設計,為學生創設了口語交際的機會,又培養了學生積極健康的情感,實現了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的整合。
讓孩子們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交流討論為了保護地球,保護我們美麗的家園,我們應該做些什么,在交流中,相互啟迪,碰撞出創新的火花。
只有一個地球說課稿說學情(精選12篇)篇四
《只有一個地球》是北師大版第九冊第十單元的一篇科學知識說明文.本文介紹了地球的有關知識,闡明了地球對于人類生存的重要性和唯一性,說明了保護地球生態環境的意義.樸實,流暢的語言,嚴謹的結構,清楚的條理,又飽含著深情,是這篇文章的特點.尤其是在表達方面,本文十分注意用詞的準確,說明方法的恰當,行文的嚴謹.文章的字里行間除了表達出了作者對地球的熱愛之情還洋溢著號召人們保護地球的熱情.
文章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在自主閱讀的過程中領悟"只有一個地球"的道理.學生要在細讀課文的基礎上,通過交流,討論,使學生多方面領悟"只有一個地球"的含義.指導學生朗讀這類說明性文章,除了同朗讀敘事性作品一樣要注入自己的感情以外,還要指導學生在交流體會感想的基礎上寫好心得筆記,從而激發學生珍愛地球,善待地球的情感,從小樹立環保意識.
1,知識目標: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句讀中生悟,理解"只有一個地球"的深層含義.
2,能力目標:指導學生在交流體會感想的基礎上寫好心得筆記.
3,情感目標:激發學生珍愛地球,善待地球的情感,從小樹立環保意識.
教學重點:通過讓學生在自主閱讀中抓關鍵詞體會,從而領悟"只有一個地球"的道理.
教學難點:指導學生寫好心得筆記.
基于教學目標的制定和重難點的提出,結合《新課標》理念,我采用了"讀中生悟","品評交流"和"讀寫結合"的教學方法.
為了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讓學生自主閱讀感悟,我運用了勾畫,批注,寫心得筆記等學習方法.
本課安排了兩課時,在第一課時,我的教學目標是學習本課生字新詞,理解重點詞句;初讀課文,理清文章脈絡,感悟大意.在第二課時,我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在自主閱讀中抓關鍵詞體會,從而領悟"只有一個地球"的道理;指導學生在交流體會感想的基礎上寫好心得筆記.現說一說第二課時的教學程序,為了體現新一輪課程改革對教育提出的嶄新要求,我設計了以下幾個教學環節:。
(一)復習導入。
在開課始,讓學生回顧課文內容,激發情感.先讓學生說一說:通過上一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感受再導入本課的學習:我們來看看作者想通過這篇文章表達什么這樣,讓學生再次整體感受地球母愛的"慷慨"及與之形成對比的人類對它的迫害,激起學生對地球"愛"與"憐",對人類所做的"羞"與"愧",從而拉近孩子們與地球的情感距離,為后面各環節的教學作好了情感鋪墊.
(二)品讀感悟。
在充分調動學生情感的基礎上,我讓孩子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讀課文,找出作者要表達的相關內容,勾畫出重點詞句,進行批注,教師巡視指導.然后全班交流匯報,教師相機引導.
預設:。
1,地球的可愛。
當學生在選擇這一主題匯報時,首先讓學生聯系上下文,說說地球的"可愛"表現在哪里然后,引導學生進行想象,讓他們說一說:當你讀到這兒,你仿佛看到了什么,體會到了什么使他們深刻地認識到地球的美,不僅在于它的外觀,更在于它對人類的無私奉獻.
2,地球的易碎性。
當學生選擇這一主題匯報時,先讓學生說說地球容易"破碎"表現在哪里然后讓學生聯想:看到"生態災難"你眼中浮現了哪些畫面使學生聯想到人類破壞地球的種種行為,聯想到美麗的家園傷痕累累,此時此刻,孩子們禁不住傷心憤怒,發出和宇航員一樣的感嘆.這時,再讓他們結合生活中的現象來談一談自己的周圍有哪些破壞環境的行為.
這樣就將語文課堂與大千世界,生活實際緊密相連,正體現了"小語文,大社會"的教育理念.
3,地球的唯一性。
當選擇這一部分匯報時,引導他們說一說:當你讀到這兒,你想到了什么,體會到了什么接著,讓孩子們相互交流課前搜集的九大行星的資料,從而認識到別的星球不適合人類居住.這樣的設計既讓學生深刻理解了人類"不能移居"的原因,又初步培養了學生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
(三)寫心得筆記。
在這一環節時,首先講解寫心得筆記的要領就是把讀后的認識,感想,體會和得到的啟發與收獲寫下來.接著讓孩子們在小組內交流讀后心得,然后寫心得筆記,最后在全班交流.這樣的設計,既為學生創設了口語交際和寫心得筆記的機會,又培養了學生積極,健康的情感,實現了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的整合.
(四)拓展遷移。
讓孩子們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交流討論,為了保護地球,保護我們美麗的家園,我們應該做些什么.在交流討論的過程中,相互啟迪,碰撞出創新的火花.
學完這課,我設計了可由孩子們自主選擇的作業.可以創作環保童謠,可以制作環保警示語,還可以寫環保倡議等.
這樣的設計,注重了由課內延伸到課外,讓課堂走進了社會,真正體現了大語文教學觀.
只有一個地球說課稿說學情(精選12篇)篇五
尊敬的各位領導、專家、同行:
《只有一個地球》是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第四組的一篇科學知識說明文。樸實、流暢的語言,嚴謹的結構,清楚的條理,又飽含著深情,是這篇文章的特點。它通過地球美麗又渺小、資源有限、不能移居這三方面介紹了地球的有關知識,教育我們要精心保護這唯一可以賴以生存的美麗星球。
鑒于學生初步具備了利用網絡獲取知識的能力,課前讓他們通過各種方式了解地球,并充分利用網絡架起時空橋梁,搭起學生意義建構的支架,從而直觀、形象地獲取知識。
針對學生實際和本課的教材特點,我將教學目標定位在:
1、知識與能力: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與默讀課文相結合,感知課文內容,了解地球的有關知識,理解文章主旨;引導學生在閱讀中體會說明文用語的準確、嚴謹、生動,學習說明文的寫作方法;引導學生學習聯系實際,深入思考的方法,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激發學生珍惜資源,保護地球的情感。
2、過程與方法:重點探究關鍵句,深入感悟文章主旨;個性品讀,交流感悟,培養個性化閱讀的習慣;品味語言,欣賞視頻,直觀感受,聯系實際,提升情感。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懂得只有一個地球的道理,激發學生珍愛地球、善待地球的情感,從小樹立環保意識。
重點是引導學生懂得只有一個地球的道理,增強珍惜資源、保護地球的意識。難點是通過聯系實際思考問題,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并將保護地球的意識付諸行動。
基于教學目標的制定和重難點的提出,結合《新課標》理念,我采用了自讀感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實踐創新等學習方式,努力構建開放而有活力的新型語文課堂。始終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生學習伙伴中的首席。
根據以上分析,我設計了提出目標,導入新課自主、合作、探究整理歸類升華情感拓展遷移的教學模式。
古人說: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無疑則不進。教學開始我給學生制定了一個學習目標,激活了學生的思維,激發了學生的興趣,達到了課伊始,趣亦生的境界,使學生有目的的進行學習,并為學生學會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這種學習方法奠定基礎。
在充分調動學生興趣的基礎上,我讓孩子們回味自己讀這篇文章的感受,引導他們抓住地球太可愛,又太容易破碎這一切入點,選擇自己感興趣的主題進行深入的探究,教師相機引導。
這正體現了新課標指出的:教師要為學生留出選擇和拓展的空間,滿足不同學生學習和發展的需要。
1、地球的可愛。
當學生在選擇這一主題探究學習時,首先讓他們從文字中去感受美。孩子們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和對文字的獨特體驗,從中受到情感熏陶,感受到地球的外在美。引導學生抓住6300多公里、一葉扁舟體會作者是采用數字說明和打比方的方法來寫出地球的渺小。
然后,進入相關網頁,地球豐富的資源展現在學生的面前,使他們深刻地認識到地球的美,不僅在于它的外觀,更在于它對人類的無私奉獻。
2、地球的易碎性。
當學生選擇這一主題探究時,引導他們通過自讀,弄清地球上的再生資源和不可再生資源,抓住至少、本來等詞,體會說明文應用詞準確。然后根據自己查找的資料,看到人類破壞地球的種種行為,看到美麗的家園傷痕累累,此時此刻,孩子們禁不住傷心憤怒,發出和宇航員一樣的感嘆。這時讓學生觀看地球媽媽遭到破壞的影像資料,再讓他們結合生活中的現象來談一談自己的周圍有哪些破壞環境的行為。
網絡信息,將文字形象化,將語文課堂與大千世界、生活實際緊密相連,正體現了小語文、大社會的教育理念。
結合板書,教授了學生概括文章主要內容的方法,體現了在閱讀中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
這時,讓孩子們把最想說的話與同學們交流,這樣,情感熏陶與語文實踐活動就完美地結合起來了。這樣的設計,既為學生創設了口語交際的機會,又培養了學生積極、健康的情感,實現了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的整合。
觀看視頻,讓孩子們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交流討論,為了保護地球,保護我們美麗的家園,我們應該做些什么。在交流討論的過程中,相互啟迪,碰撞出創新的火花。
學完這課,我設計了可由孩子們自主選擇的作業。他們有的制作環保小報,有的發出環保倡議,有的寫一篇200字的讀后感,有的寫保護環境演講稿,有的畫一幅環保宣傳畫等,并且通過網絡發送到網上去,在地球村展示臺展示,引起社會的共鳴。
這樣的設計,注重了跨學科的學習,由課內延伸到課外,讓課堂走進了社會,真正體現了大語文教學觀。
我是把板書設計在一個地球的簡筆畫上的,讓學生感受可愛與易破碎的易轉化性,又利于了解文章主要內容。
《只有一個地球》一課的教學設計以建構主義理論為指導,根據新課標精神,使語文教學與媒體運用形成新的整合模式:利用網絡資源,創設情景;利用文字信息,感悟質疑;利用協作學習,升華情感;利用學科整合,拓展遷移。最終達到意義建構,致力于學生語文素質的形成與發展。
只有一個地球說課稿說學情(精選12篇)篇六
《只有一個地球》是人教版第十一冊第三組的一篇科學知識說明文。樸實、流暢的語言,嚴謹的結構,清楚的條理,又飽含著深情,是這篇文章的特點。它通過地球“美麗又渺小”、“資源有限”、“不能移居”這三方面介紹了地球的有關知識,教育我們要精心保護這唯一可以賴以生存的美麗星球。
鑒于學生初步具備了利用網絡獲取知識的能力,課前讓他們通過各種方式了解地球,并充分利用網絡架起時空橋梁,搭起學生意義建構的“支架”,從而直觀、形象地獲取知識。
針對學生實際和本課的教材特點,我將教學目標定位在:
1、知識目標:學會本課七個生字,能理解“渺小、礦產、恩賜、慷慨、枯竭、濫用、威脅”等詞語;了解地球的特點、有限的資源及人類的開發對地球產生的危害。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初步的探究能力和搜集處理網絡信息能力。
3、情感目標:激發學生珍愛地球、善待地球的情感,從小樹立環保意識。
教學重、難點是:引導學生利用網絡和信息技術,進行自主、個性化的探究閱讀,達到教學目標提出的感受地球之美,從小樹立環保意識的要求。
基于教學目標的制定和重難點的提出,結合《新課標》理念,我采用了自讀感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實踐創新等學習方式,努力構建開放而有活力的新型語文課堂。始終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生學習伙伴中的首席。
根據以上分析,我設計了情境激趣——選讀探究——升華情感——拓展遷移的教學模式。
(一)情境激趣
葉圣陶先生說過:“入境始于親?!痹谟^看航天員楊利偉在神舟五號飛船上拍攝的地球美景時,我設計了一段導語,激活了學生的思維,激發了學生的興趣,達到了“課伊始,趣亦生”的境界。而后,一句看似不經意的問:“地球,你還想稱它為什么?”學生親切的稱呼,拉近了孩子們與地球的情感距離,為后面各環節的教學作好了情感鋪墊。
(二)選讀探究
在充分調動學生興趣的基礎上,我讓孩子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讀課文,引導他們抓住地球太可愛,又太容易破碎這一切入點,將自己最感興趣,最想了解的問題提出來,鼓勵孩子們質疑問難。在師生的共同梳理下,歸納為三個探究主題。讓孩子們選擇自己感興趣的主題進行深入的探究,教師相機引導。
這正體現了新課標指出的:教師要為學生留出選擇和拓展的空間,滿足不同學生學習和發展的需要。
1、地球的美
當學生在選擇這一主題探究學習時,首先讓他們從文字中去感受美。孩子們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和對文字的獨特體驗,從中受到情感熏陶,感受到地球的外在美。引導學生抓住“6300多公里”、“一葉扁舟”體會作者是采用數字說明和打比方的方法來寫出地球的渺小。
然后,進入相關網頁,地球豐富的資源展現在學生的面前,使他們深刻地認識到地球的美,不僅在于它的外觀,更在于它對人類的無私奉獻。
2、地球的易碎性
當學生選擇這一主題探究時,引導他們通過自讀,弄清地球上的“再生資源”和“不可再生資源”,然后進入相關的網頁,看到人類破壞地球的種種行為,看到美麗的家園傷痕累累,此時此刻,孩子們禁不住傷心憤怒,發出和宇航員一樣的感嘆。這時讓學生觀看地球媽媽遭到破壞的影像資料,再讓他們結合生活中的現象來談一談自己的周圍有哪些破壞環境的行為。
網絡信息,將文字形象化,將語文課堂與大千世界、生活實際緊密相連,正體現了“小語文、大社會”的教育理念。
3、地球的唯一性
當選擇這一部分學習時,引導他們抓住“至少”、“本來”等詞,體會說明文應用詞準確。接著,讓孩子們相互交流課前搜集的九大行星的資料,再推薦相關網站讓他們上網查閱,然后引導下載別的星球不適合人類居住的有關資料。這樣的設計既讓學生深刻理解了人類“不能移居”的原因,又初步培養了學生搜集、處理網絡信息的能力。
(三)升華情感
這時,讓孩子們把最想說的話與同學們交流,并通過網絡在“小論壇”中發表。這樣,情感熏陶與語文實踐活動就完美地結合起來了。這樣的設計,既為學生創設了口語交際的機會,又培養了學生積極、健康的情感,實現了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的整合。
(四)拓展遷移
讓孩子們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交流討論,為了保護地球,保護我們美麗的家園,我們應該做些什么。在交流討論的過程中,相互啟迪,碰撞出創新的火花。
學完這課,我設計了可由孩子們自主選擇的作業。他們有的制作環保網頁,有的發出環保倡議等,并且通過網絡發送到網上去,在地球村展示臺展示,引起社會的共鳴。
這樣的設計,注重了跨學科的學習,由課內延伸到課外,讓課堂走進了社會,真正體現了大語文教學觀。
《只有一個地球》一課的教學設計以建構主義理論為指導,根據新課標精神,使語文教學與媒體運用形成新的整合模式:利用網絡資源,創設情景;利用文字信息,感悟質疑;利用協作學習,升華情感;利用學科整合,拓展遷移。最終達到意義建構,致力于學生語文素質的形成與發展。
只有一個地球說課稿說學情(精選12篇)篇七
王錚老師執教的《只有一個地球》一課,整節課教者對語文課如何落實新課改的理念,貫徹閱讀實驗達標精神,改革課堂教學結構,更好地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進行了充分地展示。具體表現如下:
語文閱讀教學,是師生與文本的對話過程,教著把握住這一點,在學習整篇文章時,始終是以“地球母親向我們述說”為線索,來體悟文本的。這樣處理,使學生與文本更接近,使枯燥的文字變成一位母親的述說,人格化的語言,人性化的處理,勢必會激發起學生強烈的情感沖動,使學生深刻領悟文章的內涵,起到了積極作用,這也是這節課最鮮明的特點之一。
《只有一個地球》這篇課文,文字樸實自然,寫了較多地球資源豐富的內容,學生不容易被文字背后的情感所感染。王老師的教學設計,首先是讓學生反復地朗讀課文,進行地球樣子的想象描述,讓學生了解地球是如此的美麗,和藹可親。使學生始終沉浸在對地球真摯的愛這種美好的情感之中。通過看圖片、談感受,感受地球的可愛,并且為人類慷慨地提供礦產資源,地球為人類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而后,話題一轉,他在宇宙中卻很渺小,同時又遭受人類無情的破壞,這樣,學生真正體會到地球外表的可愛,內涵的豐富,同時又太容易破碎了。達到了本節課的教學目的。深入挖掘語言文字的情感因素,讓學生沉浸在語文的真善美魅力之中,這也是語文教學的真諦。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要在語文教學中注意培養學生的意識和習慣,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王老師在這方面處理的很好?!吨挥幸粋€地球》一課,是一篇說明性文章,它從人類生存的角度介紹了地球的有關知識,同時又告誡人們要保護地球生態環境。這與人們息息相關的事情,學生很感興趣,聯系實際,教師安排學生收集相關資料,把收集的資料在課堂上交流、匯報,當然,這也是在學生讀文感知文本內容,又放手讓學生討論的基礎上進行的,教師從多方面培養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能力。
王老師在教授本課時,在深挖教材,充分理解的基礎上,指導學生朗讀,充分體現了課標要求的在讀中理解,在讀中體會,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比如:這位人類的母親,這個生命的搖籃……這句話,學生在了解地球如此美麗、壯觀之后,產生了強烈的對地球熱愛之情。而后,深情地讀出這句話。在講“地球資源有限”這部分時,教師加強了朗讀指導,使學生強烈的意識到地球的可愛和保護地球的迫切。
王老師執教的這節課,如果在學生對文本理解不是很透徹時,適時增加學生討論、交流,給學生足夠的時間閱讀文本,效果會更好。以上是我對這節課的幾個突出特點進行的評述,評的不合理的地方還請各位多多指教。謝謝!
只有一個地球說課稿說學情(精選12篇)篇八
本課的教學目標是:
1、了解淡水資源嚴重缺乏是當今世界面臨的共同話題,了解森林資源驟減給人類帶來的嚴重危害。
2、懂得節約用水和保護森林是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
3、樹立環保觀念,能為環境保護獻計獻策。
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中間一個環節,體驗淡水資源的嚴重缺乏。前面講到了水的重要性,可以說世界上的萬物生長都離不開水。沒有水就沒有生命,既然水對于人類如此重要,那它是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呢?答案無疑是否定的。那么我國可利用的淡水資源到底是多少呢?我們來舉個例子:這是32塊小磁鐵組成的圓柱,代表世界上的水資源,包括海水和淡水。讓學生猜一猜:世界上的淡水資源有多少?也就是這兒的幾小塊?學生自由猜一猜,當有學生說一塊時,問問他是怎么知道的?然后揭出一小塊大聲告訴學生:這就是世界上60億人口使用的淡水資源??墒牵祟惪芍苯永玫牡Y源大部分分布在南極和北極,被厚厚的冰川覆蓋著??芍苯永玫闹徽歼@里的0.3%。就是千分之三,你知道是多少嗎?老師給大家看(揭下一小片碎片,告訴學生)這就相當于我國可直接利用的淡水資源。同學們,看到這里,你有什么想說的?(學生自由說感受)過度:正因為水資源如此缺乏,所以許多地區的人們至今還過著缺水的日子。你能想象他們過著怎樣的生活嗎?(課件播放視頻片段:媽媽,我要喝水)觀看后暢談感受。
總結:同學們,看著他們那瘦弱的肩膀上晃蕩的水桶,那一碗碗渾濁的水,那一張張失去童真的小臉,那特殊的洗臉方式。聽著他們那一聲聲嘶聲力竭地呼喊:媽媽,我要喝水,以及媽媽那無助的雙眼,我們的心無比沉重。如果我們再不節約水資源,幾十年甚至幾百年后,我們的子孫也許也將過著這樣令人無法想象的生活。所以,節約用水是我們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為了我們自己,為了我們下一代,為了那些因缺水而掙扎在死亡邊緣的人們。讓我們趕快行動起來吧!
我為什么這樣設計呢?本課的關鍵詞是:有限的資源。種種事實告訴我們,世界人口日益增長,而資源日益減少,所以保護資源迫在眉睫。為什么當今那么多孩子沒有節水意識呢?我想那是因為他們對淡水資源的缺乏并不太了解。我們都知道地球上97%是海水,3%左右是淡水??芍苯永玫闹挥?%的0.3%??斩吹闹v解和數字的感知并不能在他們的頭腦中烙下深深的印記。為了突破這一難點,我設計了“分割磁鐵”這一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切身體驗到淡水是非常缺乏的。緊接著又讓他們觀看人們缺水的日子,讓他們的心靈受到深深的震撼,如果再不節約用水,我們的后代將無法生活。從而激發節約用水的道德情感。
只有一個地球說課稿說學情(精選12篇)篇九
《只有一個地球》是第四單元《珍愛我們的家園》中的開篇之作,一篇精讀課文,是一篇說明文,本組課文都是科普作品。《只有一個地球》在本單元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本單元要求學生注意把握主要內容,還要聯系實際,深入思考。同時,積極行動起來,為了我們家園的美好明天,盡自己的一份力量。本課從人類生存的角度介紹地球的有關知識,闡明了人類生存“只有一個地球”的道理,說明保護地球生態環境的意義。藍老師執教的《只有一個地球》一課,整節課教者對語文課如何落實新課改的理念,改革課堂教學結構,更好地發揮學生的主體互助性課堂教學,進行了充分地展示。真是“聽君一堂課,勝讀十年書”?。?/p>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要在語文教學中注意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和習慣,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藍老師在這方面處理的很好。《只有一個地球》一課,是一篇說明性文章,它從人類生存的角度介紹了地球的有關知識,同時又告誡人們要保護地球生態環境。這是與人們息息相關的事情,學生很感興趣,藍老師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適時的補充有關圖片資料:人類怎樣破壞自然資源以及由此造成的生態災難。這使學生心靈上受到了震撼,加深了對文章的感悟。接著又出示了一組文字資料:地球資源的現狀及給人類帶來的危害。這更讓學生深深地感悟到宇航員發出“我們這個地球太可愛了,同時又太容易破碎了!”的感嘆的意義了。進而組織學生討論:人類的出路何在?通過抓住課文重點詞句的理解,使學生在情感上和作者產生共鳴,因而“人類只有一個地球,必須精心保護地球!”終于成了所有學生的呼聲。當然,這也是在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又放手讓學生討論的基礎上進行的,教師從多方面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語文的能力。
《只有一個地球》這篇課文,文字樸實自然,寫了較多地球資源豐富的內容,學生不容易被文字背后的情感所感染。藍老師的教學設計,首先是讓學生反復地朗讀課文,進行地球樣子的想象描述,讓學生了解地球是如此的美麗,和藹可親。使學生始終沉浸在對地球真摯的愛這種美好的情感之中。通過看圖片、談感受,感受地球的可愛,并且為人類慷慨地提供各種資源,地球為人類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而后,話題一轉,它在宇宙中卻很渺小,同時又遭受人類無情的破壞,這樣,學生真正體會到地球外表的可愛,內涵的豐富,同時又太容易破碎了。達到了本節課的教學目的。深入挖掘語言文字的情感因素,讓學生沉浸在語文的真善美魅力之中,這也是語文教學的真諦。
藍老師在教授本課時,在深挖教材,充分理解的基礎上,指導學生朗讀,充分體現了課標要求的在讀中理解,在讀中體會,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比如:“它是一個半徑只有六千三百多千米的星球。”這句話,學生在了解地球如此渺小之后,產生了強烈的保護地球之情,而后讓學生有感情地讀這一段,再指名讓學生在全班朗讀,感受地球的渺小。老師讓學生在讀中感悟,使他們強烈的意識到地球的可愛和保護地球的迫切。
在講“地球資源為什么會枯竭”這部分時,教師讓學生評選“地球頭號殺手”,課文即將結束時,藍老師讓學生以“此時此刻,你想對自己、對那些無情地破壞地球的人們說些什么?”來進行小練筆,還出示了這樣的句式:人類啊,人類!這樣學生的語言文字得到了訓練,也宣泄了學生內心的情感。最后讓學生聯系實際,說說今后應該怎樣從小事做起。使學生意識到要保護地球就要付諸行動,從身邊點滴小事做起,激發了學生保護環境的自主意識。
總之,這是一節活潑、生動、有效的課,是一節成功的課。課堂上藍老師發揮了良好的素質與主導能力,學生能積極參與,充分發言,不同程度的學生通過教學得到不同程度的收獲,這是難能可貴的。
只有一個地球說課稿說學情(精選12篇)篇十
它是我們親愛的母親。
讓我們把骯臟的河水,
變成清澈照人的小溪。
讓我們把荒漠,
變成廣闊的綠洲。
讓我們把充滿硝煙的戰場,
變成代表和平的土地。
在中國和美國之間,
我們撒下愛心的種子。
在黃種人和黑種人之間,
我們栽下友誼的小樹。
讓來自大海的魚兒,
給我們講述大海深處的故事。
讓長久臥在森林的石頭,
獎未來的秘密訴說。
黃的皮膚,黑的皮膚,
閃耀著自然的光芒。
讓我們用心呵護地球,
用愛滋潤每一個新的生命。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只有一個地球說課稿說學情(精選12篇)篇十一
教學中,岑老師的.課思路清晰,抓住“美麗”“有限”“渺小”“唯一”四個特點,引導學生感受地球不能被破壞。四個特點,岑老師側重教學“美麗”和“有限”。尤其是“美麗”,岑老師通過很多教學手段引導學生去感受,如在優美的音樂聲中欣賞地球圖片,又如看圖片引導學生想象地球的美,還有帶領學生美讀等。學生在視覺,聽覺的沖擊下,思緒飛揚,想象豐富,不僅看到了地球上那一片片廣袤的平原,看到了地球上那一片郁郁蔥蔥的樹林,也看到了地球上那一片片蔚藍的大海,看到了地球上那一片片金黃的稻谷……理解“有限”時,岑老師補充了大量的資料,告訴學生地球上的能源危機以及動植物滅絕的事實。美麗的地球,本來有什么,有什么,有什么,有什么,由于人類的不加愛惜,濫砍濫伐,后來沒有了什么,沒有了什么,沒有了什么,沒有了什么。多么殘酷的事實,多么明顯的對比??!地球是目前唯一適合人類居住的星球。她渺小,資源有限,所以人類只能愛護她,珍惜她。作為一篇文藝性說明文,指導說明方法是必須的。岑老師抓重點句引導學生發現打比方、列數字、做比較等方法,把知識點的學習和朗讀指導結合起來,使說明方法的教學不枯燥,使學生的情感與教學目標形成統一。
只有一個地球說課稿說學情(精選12篇)篇十二
人教版第十一冊第三組教學內容是以環境保護為主題的,旨在通過一系列課文的學習,在掌握課文生字新詞,積累語言的同時,理解課文內容,聯系生活實際思考問題;同時,也為口語交際和習作做了鋪墊,通過以“珍惜資源”為主題的口語交際活動,以及針對浪費資源和污染環境的現象寫一份建議書或根據漫畫寫環保故事的習作練習,引導學生結合生活實際進一步認識珍惜資源、保護環境的重要性。
《只有一個地球》是本組第一篇課文,是一篇科學知識說明文。文章語言樸實、流暢,結構嚴謹,條理清楚,又飽含著深情。它通過地球“美麗又渺小”、“資源有限”等幾個方面介紹了地球的有關知識,教育我們要精心保護這唯一賴以生存的美麗星球。
二、說目的。
針對學生實際和本課的教材特點,我將教學目標定位在:
知識與能力:學會本課七個生字,能理解“渺小、礦產、恩賜、慷慨、枯竭、濫用、威脅”等詞語;了解課文內容,體會說明文用語的準確、嚴謹,學習說明的方法;過程與方法:品析重點語句,聯系現實生活實際,體會資源有限的根本原因;情感與價值:激發學生珍愛地球、善待地球的情感,從小樹立環保意識。
教學重、難點: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個性化的探究閱讀,達到教學目標提出的感受地球之美,從小樹立環保意識的要求;體會說明文用語的準確、嚴謹。
三、說學法。
基于教學目標的制定和重難點的提出,結合《新課標》理念,我采用了自讀感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實踐創新等學習方式,努力構建開放而有活力的新型語文課堂。始終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生學習伙伴中的首席。
以課后問題引導學習,討論和交流,誘導學生讀進課文中去,又從課文中想開去。
四、說過程。
根據以上分析,我設計了情境激趣——選讀探究——升華情感——拓展遷移的教學模式。
(一)情境激趣葉圣陶先生說過:“入境始于親。”在觀看航天員楊利偉在神舟五號飛船上拍攝的地球美景時,我設計了一段導語,激活了學生的思維,激發了學生的興趣,達到了“課伊始,趣亦生”的境界。而后,一句看似不經意的問:“地球,你還想稱它為什么?”學生親切的稱呼,拉近了孩子們與地球的情感距離,為后面各環節的教學作好了情感鋪墊。
(二)選讀探究在充分調動學生興趣的基礎上,我讓孩子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讀課文,引導他們抓住地球太可愛,又太容易破碎這一切入點,將自己最感興趣,最想了解的問題提出來,鼓勵孩子們質疑問難。在師生的共同梳理下,歸納為三個探究主題。讓孩子們選擇自己感興趣的主題進行深入的探究,教師相機引導。
這樣設計,意在為學生留出選擇和拓展的空間,滿足不同學生學習和發展的需要。
1、地球的可愛。
當學生在選擇這一主題探究學習時,首先讓他們從文字中去感受美。孩子們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和對文字的獨特體驗,從中受到情感熏陶,感受到地球的“美麗壯觀”、“和藹可親”、“慷慨無私”。引導學生抓住“6300多公里”、“一葉扁舟”體會作者是采用數字說明和打比方的方法來寫出地球的渺小。
2、地球的易碎。
當學生選擇這一主題探究時,引導他們通過自讀,把握“礦產資源必將枯竭”、“再生資源不能再生”兩個要點引導學生結合現實生活實際,感受人類破壞地球的種種行為,看到美麗的家園傷痕累累,發出和宇航員一樣的感嘆。將語文課堂與大千世界、生活實際緊密相連,正體現了“小語文、大社會”的教育理念。
3、地球的唯一性。
當選擇這一部分學習時,引導他們抓住“至少”、“本來”等詞,體會說明文應用詞準確,嚴謹。接著,讓孩子們相互交流課前搜集的九大行星的資料和別的星球不適合人類居住的有關資料。這樣的設計既讓學生深刻理解了人類“不能移居”的原因,又初步培養了學生搜集、處理網絡信息的能力。
(三)升華情感這時,讓孩子們把最想說的話與同學們交流,并通過網絡在“小論壇”中發表。這樣,情感熏陶與語文實踐活動就完美地結合起來了。這樣的設計,既為學生創設了口語交際的機會,又培養了學生積極、健康的情感,實現了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的整合。
(四)拓展遷移讓孩子們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交流討論,為了保護地球,保護我們美麗的家園,我們應該做些什么。在交流討論的過程中,相互啟迪,碰撞出創新的火花。
學完這課,我設計了可由孩子們自主選擇的作業。他們有的制作環保網頁,有的發出環保倡議等,并且通過網絡發送到網上去,在展示臺展示,引起強烈的共鳴。
這樣的設計,注重了跨學科的學習,由課內延伸到課外,讓課堂走進了社會,真正體現了大語文教學觀。
五、說板書。
為求得在指導學生閱讀的過程中使學生對全文的內容、主旨有一個明晰的了解,力求簡單、明了,特作如下板書:
美麗壯觀。
可愛和藹可親。
慷慨無私。
礦產資源必將枯竭。
易碎。
再生資源不能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