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計劃是指在一段時間內對學生學習內容和教學安排進行詳細規劃的一種文件。以下是一些經典的教學計劃范文,供大家閱讀學習,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名人傳序教學設計范文(17篇)篇一
1、德育目標:認識“滿招損,謙受益”“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觀點的深刻含義及其對人生的啟示,樹立“興亡之理在于人事”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2、知識目標:掌握本文的字、詞、句的意義及其用法,學習本文嚴謹的議論結構。
3、能力目標:誦讀品味本文抑揚頓挫的語言特色,學會美文賞讀。
疏通文意,理解課文,掌握文中的詞類活用和古今異義現象以及特殊句式。
理清文章的結構層次、議論思路以及本文的中心。
點撥法探究學習法
一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導入新課,引出文章論題
由杜牧《題烏江亭》引入
二、解題
三、了解背景,體會諷諫意味
四、聽課文朗讀,注意字音和斷句。
五、疏通文意,課文探究學習
(一)第一、二段課文學習
1、強調重點字詞
2、探究:
(1)、晉王臨終遺言的主要內容是什么?用自己的話簡單回答。
(2)、通過第二段的敘述來看,“莊宗之所以得天下”在于什么?
(3)、這兩段各自采用了什么表達方式?兩段之間是什么關系?
(二)第三、四段課文學習
1、強調第三、四段重點字詞
2、探究:
(1)、第三段主要內容是什么?說明了一個什么道理?
(2)、第三段和第二段是什么關系?試具體說明。
(3)第四段以問句結尾有何作用?
七、課堂鞏固練習
1、古今異義2、詞類活用3、特殊句式4、名句積累
八、美文賞讀
1、結構美——探究對比論證手法和全文論證結構
2、文理美——探究主旨與教訓
3、抑揚美——探究抑揚手法
4、文筆美——探究敘事簡約、語言精警的特點、文句的對稱美
九、拓展延伸
十、布置作業
名人傳序教學設計范文(17篇)篇二
2、學生對名人(英雄)的理解。
教學重點。
了解和領略作者寫做《名人傳》的意圖,了解領悟作者的英雄觀。
教學難點。
聯系實際,領悟本文的現實意義。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師生說名人(英雄):你崇拜那位名人?為什么?
二、本文寫的是哪位名人?這篇文章是自序,還是他序?自序。什么是自序?作者寫的序叫自序,一般說明自己寫書的宗旨和經過。(了解復習自序)。
三、作者談名人:
(1)、先讀小序:
“我愿證明,凡是行為善良與高尚的人,定能因之擔當英雄。”
如果我們只用6、8個字概括這段話內容:應該是:患難、善良擔當高尚。
(利用學案,篩選信息,理清思路,印發講義)。
閱讀小測試姓名:得分:
(2)、請先看一遍問題,然后認真聽老師朗讀課文,篩選相關信息,填在問題下面:
(1、社會環境。因為平庸的社會充滿了自私自利卑下的風氣,讓人窒息,所以呼喚英雄。第一自然段)。
(2、人的因素。為了援助那些需要呼喚英雄的人,孤獨奮斗的人,使英雄的種族再生。第三自然段)。
哪些人需要英雄、呼喚英雄?
(不甘平庸的人,沒有光華,沒有幸福,貧窮,沒有希望和歡樂的人,只能依靠自己,需要幫助,孤獨奮斗的人。第二自然段)。
在作者看來,什么樣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
(并非以思想或強力稱雄的人,而是靠心靈而偉大的人,且有偉大品格的人。第四自然段)。
作者認為,最偉大的英雄是誰?原因是什么?
(是貝多芬。因為他英勇、堅強、純潔。第六自然段)。
(滿分100分,每小題25分,請同座同學輪換打分,看看你的聽讀能力如何?)。
四、互相講名人同座或前后座之間,打開書訂正對方的答案,打出分數,這就是我們的聽讀能力的測評。通過再次閱讀課文,對答案,我們已經充分了解文章的內容。)。
六、?小結。
朗誦品名人提問:同學們,哪一段可以集中反映英雄的價值?第五自然段。
下面進行朗誦指導,老師示范,學生自讀,老師點撥,單個同學讀,學生齊讀,讀出英雄對我們的影響。在朗誦中體會語言對我們的滋養。
七、?作業。
寫作學名人寫作指導:[以下兩道題任選一題]。
題目1:英雄離我們究竟有多遠。
題目2:做英雄,從今天開始。
名人傳序教學設計范文(17篇)篇三
1.通過后唐莊宗的成敗闡述盛衰在于人事的道理。
2.學習正反對比的說理方法。
3.理解文中的名言警句對人生的啟示。
1.理解本文充分運用對比手法說理抒情。
2.探究作者的寫作意圖,啟迪人性。
朗讀法討論法點撥法
1課時
一、解題導入
同學們,標題中的“伶官”是一群怎樣的人呢?(學生:伶官,封建時代稱演戲的人為伶,在宮廷中授有官職的伶人叫做伶官。)古時戲子大多地位低下,卻能入朝為官,歐陽修為什么要為伶官作傳呢?讓我們走進文本,尋找答案。(板書:課題,作者)
二、因聲求氣讀通文意
1.請學生復述莊宗的故事。
2.誦讀感知莊宗的悲劇命運。
活動一:一生讀晉王遺言,其他學生評價。
“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與吾皆為兄弟,而背晉以歸梁。此三者,吾遺恨也。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
(點撥:讀出晉王深深的遺憾,對敵人仇恨、對莊宗期盼的語氣和情感。)
活動二:讀莊宗的奮斗史和失敗史,其他學生評價。
奮斗史:“莊宗受而藏之于廟……可謂壯哉!”莊宗凱旋時的豪壯語氣,筆勢激越,情調激揚。
失敗史:“及仇讎已滅,天下已定……何其衰也!”莊宗敗亡時的衰頹語氣,倉皇失措,筆勢迂回,情調低沉凄愴。
(點撥:語言和情感一揚一抑、大起大落、蕩氣回腸、對比鮮明。)
3.教師小結:莊宗的興盛和衰敗用了鮮明的對比,其奮斗史164個字,得天下完成父親遺命,耗時十五年;其失敗史63個字,失天下只有短短三年,奮斗過程如此艱難,衰敗卻如此迅速,一潰千里,發人警醒。
三、提要鉤玄領會主旨
(點撥:學生誦讀第一段,第三段“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至文末。)
1.一個嘆詞:嗚呼
參考:歐陽修之子歐陽發《先君事跡》“先生自撰五代史,褒貶善惡,為精密。發論必以‘嗚呼’,曰‘此亂世之書也’。”這一聲“嗚呼”,以感嘆發端,起筆不凡,突兀驚人。奠定全文沉痛的感情基調。
2.兩個警句: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點撥1:這兩句用了什么修辭,目的是什么?)
參考:對偶與對比,這是本文寫作上的藝術特色,使行文說理更加透徹。
(點撥2:當我們讀完經典作品,掩卷沉思,心里還留下什么?同學們將這兩句警句放聲讀三遍。請同學當堂背誦。)
教育是什么?愛因斯坦說“在你離開學校后,忘記了學到的一切,最后剩下的就是教育。”
3.三組反問句: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
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
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豈獨伶人也哉?
品讀反問句,歐陽修想突出強調什么觀點?
(點撥:教師范讀,學生討論探究主旨)
參考:對比鮮明、前后呼應、層層遞進,強調共同的觀點:盛衰在于人事。
(小結:“豈獨伶人也哉?”其意思是不獨伶人,萬事皆然。伶人地位卑微、作用渺小,卻能夠使莊宗迅速滅亡。歐陽修借伶官之禍來告誡北宋統治者要勵精圖治,“千里之堤,潰于蟻穴”,這種教訓上至君王,下至百姓,對于我們所有人都有永恒的價值。)
四、警世通言醒世恒言
“禍患常積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讓你產生什么聯想?
(點撥:學生分組討論,暢所欲言,言之成理即可。)
參考:開元君王唐玄宗,開創盛世,卻因專寵貴妃,導致盛唐衰落;春秋霸主齊桓公,稱霸諸侯,卻因親近小人,導致禍起蕭墻;吳國國君夫差,雄霸南方,卻因貪戀美色,導致國破家亡。先秦老子“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你所寵溺的一個不起眼的事物,可能會導致意想不到的后果。同學們,想要實現理想,不僅要注重細節,更要學會節制取舍。
五、讀史明理
課外閱讀歐陽修《新五代史·宦者傳》,寫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讀書筆記。
伶官傳序
歐陽修
莊宗之得失
諷諫政治省察人性
張晴晴
名人傳序教學設計范文(17篇)篇四
教學目標:
1、學生能夠根據作品的文體特色,語言特點進行誦讀、
2、學生能在反復誦讀中理解歐陽修對國家強烈的責任意識、
教學重點:
1、體會作者感情,反復誦讀文章,在誦讀中體會文章的文體特點和語言特點、
2、從讀音、語氣停頓、語調、表情達意等方面掌握文言文誦讀的基本方法、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學生自讀課文,熟悉課文,并對照課下注釋,初步理解課文、
二、全體學生齊讀,進入學習氛圍、
三、分析、朗讀第一段:
1、請一位朗讀基礎較好的學生朗讀第一段,其他學生傾聽、
2、全體學生齊讀開頭“嗚呼”兩字,揣摩語氣。
(這兩個字的語氣內涵比較淺顯,學生比較容易把握,教師聯系全文內容,提示學生)。
答:“嗚呼”這兩個字,確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調是慨嘆,惋惜、
3、討論“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
(1)請學生翻譯:
國家盛衰的道理,雖然說是天命,難道不也是人事嗎?
(2)打出幻燈片:“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
“盛衰之理,雖曰天命,亦乃人事也、”
比較它們的異同,討論他們的優劣、
(教師引導:原文采用反問句,引人深思,發人深省,而改用陳述句后,語氣、力度改變了、)。
4、討論:“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1)重點:原,推究、所以,表……的原因、
(2)問:可以知之矣的之指代什么。
提示:“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
5、再次向學生明確全文慨嘆、惋惜的基調,學生以這種基調再次集體朗讀、
四:分析、朗讀第二段、
1、學生自己揣摩晉王的臨終遺言,并自由朗讀、
2、請學生做示范朗讀,并總結語氣、
(教師引導:晉王的臨終遺言,應該是語重心長,遺恨未消,用幻燈片打出)。
3、有條件的教師可示范朗讀,然后學生根據相應語氣集體朗讀、
4、問:莊宗對晉王的遺命持什么態度?
教師引導:莊宗對晉王的遺命是恭恭敬敬,兢兢業業、
5、問:這些態度可以從莊宗對待哪樣事物看出?
答:從他對待晉王的遺矢可以看出、
6、請學生劃出本段中與矢有關的、能體現莊宗恭敬的動詞、
重點:受、藏、請、盛、負、納(用幻燈片打出)。
7、學生根據板書提示,熟讀、背誦第一、第二段。
8、抽查兩位學生背誦,然后全體學生集體背誦、
五、分析、朗誦第三、第四段:
名人傳序教學設計范文(17篇)篇五
一個寒假就要過去了,實在話,真不過癮,還沒過夠呢,不過時間也不會等我,不管我怎么想,這第三本書,我也讀完了,說真的,我真不想的玩這本書,寒假真的太短了。
米開朗基羅,只聞其名,也知道他是個雕塑家,不過我這人雖然復古,卻對藝術方面實在沒有多大興趣,我總是覺得有些無病呻吟的味道,可能是我這人太“通俗”了,不過我覺得,確實沒有什么可看的,因為那只是給一小部分人看的,有些脫離了大眾,所以我在這方面總是沒有多大的興趣,對這方面的人也沒有多少興趣,不過我還是讀完了它,因為他的坎坷經歷并不是件簡單單的一個藝術就能概括的,這其中,也蘊含了一些令人深思的道理,甚至是哲理,這位雕塑家不單單只擁有精湛的雕塑技術,還有著頑強的意志,奮斗的決心,者不得不讓我佩服,他六歲,母親就離開了他,這樣的打擊下,他仍然堅強,是在逆境中成長起來的英雄,值得我學習的東西也是彌足珍貴。
列夫?尼古拉耶維奇?托爾斯泰,19世紀末20世紀初最偉大的文學家,這個名字,我是熟悉的不能再熟悉了,他的作品,他的'事跡,我也是早有耳聞,這一次通過《名人傳》,這更深刻的了解了這位世界歷史上最偉大的作家之一,他出身貴族,一歲半喪母,九歲喪父,這種感覺在傷心不過了,然而,他并未屈服,堅強的與惡勢力進行“搏斗”,他的精神,同樣也深深的打動了我。
雖然讀完這本書很不情愿,因著這本書讀完就意味著快開學了,不過我還是收獲頗豐,我覺得讀完這本書很值,其中三大名人的各種故事經歷也深深的影響著我,也勢必會鼓舞我的生活,在我遇到困難的時候,想到他們,也就覺得沒什么了,他們給了我精神上的影響,也一定會使我進步,我相信,他們的精神,一定會影響著我,走完我的一生。
(中國大學網)。
名人傳序教學設計范文(17篇)篇六
學習目標:
1、積累文言知識,提升閱讀能力。
2、理清論證思路,探究莊宗成敗的原因。(重點)。
3、理解作者以史為鑒的作序初衷。(難點)。
教學方法:
1.通過課前預習及課堂提問、點撥法,掌握文中重要文言知識。
2.通過合作探究,分析文章逐層遞進的論證方法;
3.通過延伸拓展,理解作者以史為鑒的作序初衷。聯系自身實際,獲得有益啟示。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二、知識鏈接:。
1、了解作者。
歐陽修: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謚號文忠。著名文學家、史學家,北宋中葉的文壇領袖倡導者。“唐宋八大家”中宋代的五位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都是他的學生。他在詩、文、書法、文論等各方面都很有成就。在史學方面,與宋祁合著《新唐書》,又單獨編纂了《新五代史》。
五代(907--960),指唐宋之間的五個朝代,即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是我國歷史上的動蕩時期。在這短短53年間,先后換了四姓十四個國君,篡位、弒君現象屢見不鮮,戰亂頻繁,后唐莊宗就是被殺的一個。后唐莊宗李存勖稱帝后,迷戀伶人,“常身與俳優(雜耍藝人)雜戲于庭,伶人由此用事”,于是被敗政亂國的伶官景進、史彥瓊、郭從謙等人所惑。后叛亂四起,擁有重兵的伶官拒不發兵,而莊宗親征又告敗北,眾叛親離之期,伶官又乘危作亂,用亂箭射死了莊宗。
三、預習檢測,掌握重點字詞。
1.自由朗讀課文,完善學案。
2.檢查重點字詞的解釋,課件出示。
教師補充。
四、整體感知,明確文章論點、論據。
1、快速瀏覽課文,思考問題:
2、文章的中心論點是什么?其立論的歷史依據是什么?運用了哪些論證方法?
3.學生概括回答。
4.教師小結。
五、研讀課文,思考問題。
1、默讀2至3自然段,回到歷史現場,為莊宗李存勖填寫一份履歷表,并試著分析莊宗李存勖的人物形象,探究他成敗的原因。
要求:合作交流,完成表格。提示:莊宗的父親晉王去世是在908年。
2、繼續誦讀課文第三段,找出文中莊宗盛衰(得失天下)時的場面描寫的句子體會語言。分析莊宗得失天下的原因。
3、在一百多年后的北宋中葉,作者重提這件史實,有何意義?
4、文章說國家盛衰興亡之理在于人事,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末尾又意味深長地點出“豈獨伶人也哉”。請同學們在古今歷史上尋找一些事例來加以補充說明。
5、學生細讀課文勾畫圈點。
6、同桌間討論。
7、找學生口頭語言表達并結合文本具體分析,其他同學補充說明。
8、教師小結。
六、拓展延伸。
1、歐陽修認為莊宗的“憂勞”使他的國家興盛,“逸豫”使他的國家敗亡,在莊宗的人生里,我們還可以看到什么?(提示:命運掌握在誰手中?上天還是自己?如何正確對待興趣愛好?)。
2.學生發言。
3.教師談感悟。
七、結束語。
通過這篇文章的學習,我們感受到了史學家歐陽修濃郁的愛國情懷和勇于擔當的責任精神,也體會到了他在文章中表達的強烈的憂患意識。古人說的好: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同學們,我們要汲取前人的智慧,謹記憂勞興國,逸豫亡身的道理,在生活中我們要有憂患意識,要居安思危;要牢記:滿招損,謙得益,”戒驕戒躁,虛心向他人學習;更要注意細節:因為細節決定成敗。只有牢牢記住這些,才能在成功的大道上不斷前進。才能讓自己的人生之路走得更遠更精彩。
八、課后作業:
本文為一篇史論,探討了后唐滅亡的教訓,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觀點?他的論證是否有可商榷之處?結合所學歷史知識和相關資料,寫一篇短文發表你的看法。
九、板書設計。
歐陽修。
盛對比憂勞。
人事。
衰逸豫。
文檔為doc格式。
名人傳序教學設計范文(17篇)篇七
二、全體學生齊讀,進入學習氛圍、
三、分析、朗讀第一段:
1、請一位朗讀基礎較好的學生朗讀第一段,其他學生傾聽、
2、全體學生齊讀開頭“嗚呼”兩字,揣摩語氣。
(這兩個字的語氣內涵比較淺顯,學生比較容易把握,教師聯系全文內容,提示學生)。
答:“嗚呼”這兩個字,確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調是慨嘆,惋惜、
3、討論“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
(1)請學生翻譯:
國家盛衰的道理,雖然說是天命,難道不也是人事嗎?
(2)打出幻燈片:“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
“盛衰之理,雖曰天命,亦乃人事也、”
比較它們的異同,討論他們的優劣、
(教師引導:原文采用反問句,引人深思,發人深省,而改用陳述句后,語氣、力度改變了、)。
4、討論:“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1)重點:原,推究、所以,表……的原因、
(2)問:可以知之矣的之指代什么。
提示:“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
5、再次向學生明確全文慨嘆、惋惜的基調,學生以這種基調再次集體朗讀、
四:分析、朗讀第二段、
1、學生自己揣摩晉王的臨終遺言,并自由朗讀、
2、請學生做示范朗讀,并總結語氣、
(教師引導:晉王的臨終遺言,應該是語重心長,遺恨未消,用幻燈片打出)。
3、有條件的教師可示范朗讀,然后學生根據相應語氣集體朗讀、
4、問:莊宗對晉王的遺命持什么態度?
教師引導:莊宗對晉王的遺命是恭恭敬敬,兢兢業業、
5、問:這些態度可以從莊宗對待哪樣事物看出?
答:從他對待晉王的遺矢可以看出、
6、請學生劃出本段中與矢有關的、能體現莊宗恭敬的動詞、
重點:受、藏、請、盛、負、納(用幻燈片打出)。
7、學生根據板書提示,熟讀、背誦第一、第二段。
8、抽查兩位學生背誦,然后全體學生集體背誦、
【一】1、先讓學生朗讀開頭兩句話,思考它們構成什么關系?哪些關鍵詞可以看出?
方其系燕父子以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廟,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氣之盛,可謂壯哉!及仇讎已滅,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亂者四應,倉皇東出,未及見賊而士卒離散,君臣相顧,不知所歸,至于誓天斷發,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2、學生回答:構成對比關系,關鍵詞是盛和衰、
3、問:第一句表現盛的,大家找找看哪些字詞可以表現盛的氣勢、
4、生答:系、函、入、還、告、盛、壯哉。
5、既然這些字詞是表現盛的氣勢的,所以讀的時候就應當重一點、
(教師提示;方是正當的意思,所以應該管到“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7、相應的,讓學生劃分下一句,“及”管到哪里?
(引導:到“泣下沾襟”)。
【二】以上兩句是形成強烈反差的,盛的時候是那么強大,但是卻一下子衰敗了,什么原因呢?作者似乎給出了兩個供選擇的理由:
“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
(幻燈片打出)。
1、請學生翻譯,重點是抑(或者)、本(推究)、自(由于)、
2、這兩句是問句,那么作者真的是有疑問嗎?還是有明顯有傾向的?
(這一問比較簡單,學生應該能回答出,歐陽修傾向于后者,就是莊宗的盛衰都是由于人事、)。
3、再來看下一句:書曰:“滿招損,謙得益”、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幻燈片打出)。
【三】分析“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用幻燈片打出、
1、學生集體朗讀后,對照課下注釋翻譯、
2、提一位學生起來翻譯,糾正錯誤,
3、討論“豈獨伶人也哉?”,幻燈片打出、
先請學生自行翻譯,然后提問學生,要注意填充省略的內容,
(難道只是溺愛伶人才這樣嗎?)。
4、談談這句話包含的內容和作用、
名人傳序教學設計范文(17篇)篇八
1、德育目標:盛衰成敗在于人事,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
2、知識目標:a掌握實詞:原,恨,其,乃,納,何其,函組告,抑,忽微,逸豫。
b、多義詞:與,歸,易,告。
c、虛詞:于,為,
d、詞類活用:興,亡身,函梁,夜呼,東出,
f、古今異義:至于。
3、能力目標:a篩選主要觀點,論據,論證的信息能力。
b、掌握詞類活用的相關知識。
1、詞類活用。
2、課文第三段。
對名句的理解。
啟發式與討論式相結合。
學法:學生學會積累,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課時:一課時。
教學內容及步驟:
一、導入:
本單元我們學習了唐宋八大家中宋代的三位文學家的作品,蘇洵、蘇軾、王安石,今天我們學習歐陽修的作品,《伶官傳序》。歐陽修不但是文學家,他還是一位史學家。他著有兩部史書,一部是與人合編的《新唐書》,一部是《新五代史》。是二十四史之一。今天我們學習《新五代史》中《伶官傳》。清代文學家沈德潛認為本文“抑揚頓挫,得《史記》神髓,《五代史》中第一篇文字。”對本文給予了極高的評價。下面我們就來欣賞品味一下這篇文章。
二、釋題:
師:伶,樂工,藝人。伶官,樂工作了官。《伶官傳》記敘了五代時期后唐莊宗李存勖寵幸的伶官景進、史彥瓊、郭從謙等人亂政誤國的史實。莊宗喜好音樂戲曲,寵愛伶人,封許多伶人做了官,這些伶官出入朝廷,作威作福,使朝政日壞,后發生暴亂,伶官郭從謙帶人圍困莊宗并將他亂箭射死,李克用謫親子孫全被誅殺。本文就是基于這樣的史實而寫的序。
三、范讀課文。掃除字詞障礙。(3分鐘)。
要求:找出不理解的詞語、句子。思考本文體裁。
學生質疑。師答疑,或請學習較好的學生幫助答疑。
(一)通過剛才的閱讀,請同學們判斷一下本文的體裁?
本文是一篇史論。
(二)思考。本文的論點是什么:用課文的原話回答。
明確: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或答“憂勞……”
問:找學生翻譯此句。
用現代漢語概括這一句話。
明確:盛衰在于人事。
(三)由課文的第一自然段可以推知本文將運用什么論證方法?作者立論的依據是什么?
明確:例證法“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a、概括:莊宗李存勖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
強調:寫史論一般都要使用例證法,以論帶史,以史證論。
b、如果我們不看下文,推想一下作者接下來應該寫什么內賓呢?
明確:寫莊宗如何得天下,寫莊宗如何失天下的內容。下面我們就來看看作者是如果寫的。
(四)讀課文二三段及注釋,篩選下列信息:
師:莊宗李存勖父親晉王李克用去世時是908年,課下注釋中還有三處時間912年,923年,926年,參看注釋,回答,在這幾年里,在李存勖身上發生了什么事。請同學們用課文中的話概括。(邊講邊譯,將翻譯融入講析中)。
明確:
908年,“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受三矢,繼父遺命。三支箭分別代表他的三個仇敵,一個是梁,一個是燕,一個是契丹。
912年,滅燕,“系燕父子以組。”
923年,滅梁,“函梁君臣之首”,建立后唐。翻譯,強調“函”詞類活用,名詞活用作動詞,譯為“用木匣子裝……”926年,后唐亡,“身死國滅,為天下笑。”
(五)師:莊宗得天下用了十幾年的時間,而失天下只有三年,作者認為莊宗的“盛”是由于什么原因,“衰”又是由于什么原因呢?用課文中的話來回答。
明確:“盛”——“憂勞可以興國”
“衰”——“逸豫可以亡身”。
并翻譯。強調“興”“亡”使動用法。
(六)課文是如何表現他的“憂勞”的呢?
明確:“其后用兵則遺從事以一少牢告廟,請其矢,盛以錦囊,負而前驅,及凱旋而納之”。
a問:為什么每次出師征戰都要“負而前驅”,用三支箭激勵自己,表明其復報的決心和意志。
b師問:這段記敘寫得較細,有何作用?
明確:目的是說他的成功與其不斷的努力分不開。那么這里突出強調了“人事”的作用。
(八)這一極盛到極衰,作者運用了什么寫法?
明確:對比的論證方法。
a找出課文中運用對比進行論證的部分。
明確:第三段的前兩個大句子,和第四段開頭兩個句子。
b讀這兩個句子,體會一揚一抑的寫法。讀出語氣,一贊一嘆。
(九)由這一極盛到極衰,作者在感嘆之余發出這樣的疑問:“豈得之難而失之歟?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此句話是什么意思?翻譯。
前一句是反問句,意思與字面相反,意為“不是得之難而失之易”。重點句是哪句呢?第二句,意為“還是說推究他成功與失敗的事跡,都是由于人事呢?”回應論點。強調“抑”,“本”字義。
此句為對句,又用了正反對比,句式工整,讀之有節奏感。
(十)小結:作者采用對比論證(極盛與極衰)和例證法(李存勖的成敗)。
(十一)學生齊讀第四段,第四段進一步論證了論點。
全文圍繞“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這一句來談,因此這句具有提綱挈領的作用。
如:《興亡論》等。
七、品語言并讀課文。
本文的語言最突出的特色是抑揚頓挫的筆法。以第三段為例,本段文字句式上有問句,有嘆句,有駢句,有散句,有長句,有短句,讀起來就有了抑揚頓挫的效果。從內容上看前一個大句子寫的是“盛”后一個大句子寫的是“衰”,讀是注意語氣。問句讀上揚調,嘆句讀下降調。
并做示范性誦讀。教師給予補充糾正。
背誦第三段。
語文、數學、英語、歷史、地理、政治、化學、物理、生物、美術、音樂、體育、信息技術。
語文、數學、英語、歷史、地理、政治、化學、物理、生物、美術、音樂、體育、信息技術。
名人傳序教學設計范文(17篇)篇九
1、掌握本文的字、詞、句的意義及用法。
2、學習本文嚴謹的議論結構,學習本文布局謀篇的特點。
3、理解文中闡發的“盛”“衰”;“得”“失”;“成”“敗”;
“損”“益”;“興”“亡”的道理。
1、文中關鍵字、詞、句。
2、如何通過正反說理突出中心論點。
1、明白“憂勞興國,逸豫之身”的道理。
2、理解“謙受益,滿招損”“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句的深刻含義的啟示。
第一節
一、導入:
二、作者簡介:
歐陽修是北宋中葉文學革新運動的倡導人,他提倡古文,批評北宋初以來追求靡麗形式的文風,主張文章應“明道”“致用”。他積極培養、提拔、獎掖后進,三蘇父子、曾鞏、王安石等都出自他的門下。他在散文、詩詞創作和史傳編寫、詩文評論上有很高的成就,其中以散文的造詣為最高。
三、解題:
伶:封建時代稱演戲的人為伶。
伶官:在宮廷中授有官職的伶人,叫伶官。
傳:傳記。
序:又名“序言”“前言”“引言”,是放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
作者自己寫的叫“自序”,[內容多說明它的內容,寫作緣由,經過,旨趣和特點];別人寫的序叫“代序”,[內容多介紹和評論該書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古代另有一種序是惜別贈言的文字,叫作“贈序”,[內容多是對于所贈親友的贊許、推重或勉勵之辭,是臨別贈言性質的文體。]還有一種是寫在詩歌前面的序,叫“詩序”,[多交代所詠故事的有關內容或作詩的緣起。]]還有一種稱為宴集序。
四、寫作背景和目的:
五代的后唐國君莊宗稱帝后,迷戀伶人,致使伶人重權在握。后來后唐發生兵變,而擁有兵權的伶人拒不發兵平叛,莊宗只得親征,但敗北,這時眾叛親離,伶人又乘危作亂,用亂箭射死莊宗。
100多年后歐陽修就此事發表感慨,借事論理,目的是評述伶官受寵而亂政的史實,總結歷史教訓,諷諫當時的統治者,要力戒驕奢,防微杜漸,勵精圖治。
五、講解1-2段重要詞句。
1、一詞多義現象。
知
a、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b、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c、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d、有能助寡人謀而退吳者,吾與之共知越國之政
與
a、與其所以失之者
b、與爾三矢,爾其勿忘乃父之志
c、無乃爾是過與
d、與秦而不助六國也
以
a、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
b、可以知之矣
c、而皆背晉以歸梁
d、請其矢,盛以錦囊
乃
a、爾其勿忘乃父之志
b、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c、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
d、必以長安君為質,兵乃出
方
a、方其系燕父子以組
b、太行王屋二山,方七十里,高萬仞
盛
a、其意氣之盛,可謂壯哉
b、盛衰之理,雖曰天命,其非人事哉
c、請其矢,盛以錦囊
告
a、以三矢賜莊宗而告之曰
b、則遣一從事以一少牢告廟
c、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d、私見張良,具告以事
于
a、莊宗受而藏之于廟
b、至于誓天斷發,泣下沾襟
c、而皆自于人歟
d、智勇多困于所溺
e、霜葉紅于二月花
其
a、與其所以失之者
b、爾其無忘乃父之志
c、其后用兵
d、何其衰也
e、其真無馬耶
之
a、世言晉王之將終也
b、莫能與之爭
c、爾其無忘乃父之志
d、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e、之二蟲又何知
f、吾欲之南海,何如
g、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2、指出下列古今異義詞的用法。
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
負而前驅,及凱旋而納之
抑本其成敗之跡
3、指出下列各句的句式特點。
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此三者,吾遺恨也。
請其矢,盛以錦囊
3、解釋下列各句中詞類活用現象
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
而告以成功
函梁君臣之首
一夫夜呼,亂者四應
倉皇東出
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禍患常積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
第二節
分析全文:
1、本文中心論點是什么?提出中心論點的方法是什么?
“嗚呼!盛衰之理,雖曰無命,豈非人事哉!”
文章開門見山提出論點。
2、歐陽修有沒有否定天命的觀點?
古代人常說:謀事在人,成事在天。迷信地認為人的命運是由上天主宰,作為那個年代的封建士大夫,他沒有否定這種傳統說法,但用轉折關系的反問句,強調人事的作用。
3、為了證明中心論點,作者采用了什么論據?運用的是什么論證方法?
論據:莊宗得天下[盛],失天下[衰]的史實。
例證法——寫史論一般都要使用例證法,以論帶史,以史證論。
小結:提出全文的論點,并以唐莊宗的事例為證。
4、“嗚呼”這兩個字,確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調是什么?
慨嘆,惋惜。
5、晉王彌留之際為什么賜予莊宗三支箭?
賜箭的原因:勉勵兒子誓報父仇。
6、莊宗對待晉王的遺命的有怎樣的舉動?這些舉動告訴了我們什么?
受、藏、告、請、盛、負、納。
接受遺命后,有矢志復仇的決心和意志,忠誠地執行遺命。
7、作者為什么如此詳細的寫莊宗忠誠地執行父命?
說明他的成功與他不斷的努力分不開,體現了莊宗的“憂勞”,突出了人事的作用。
小結:詳述莊宗接受并執行晉王遺命的事例。
8、矢志復仇的莊宗取得了怎樣的戰績?作者贊嘆莊宗的成功,這照應了前文哪些詞語?
“方其…君臣之首”
“盛”“得天下”
眾叛親離。
“衰”“失天下”
前一句是反問句,意為“不是得之難而失之易”。重點句是第二句,意為“還是說推究他成功與失敗的事跡,都是由于人事呢?”
11、大家說說莊宗失敗的原因是什么?并分析對比的作用?
通過強烈鮮明的對比“謙受益”“憂勞可以興國”“滿招損”“逸豫可以亡身”
在鮮明的對比中強調人事的作用,照應回應論點。
12、莊宗由極盛到極衰,用了哪些論證方法?
對比論證和引證
小結:評論莊宗的盛衰,闡明中心論點。
以古諫今,告誡當時的統治者:使“身死國滅”的不僅限于溺愛伶人,如果小看“忽微”,忘記“憂勞興國”的道理,沉溺于聲色犬馬的“逸豫”之中,同樣會導致身死國滅的下場。
小結:本文在論證結構上有一條嚴謹的思維線索,它按照“提出論點——例證分析——得出結論”的方式進行議論,中心突出,結構嚴謹。
名人傳序教學設計范文(17篇)篇十
1、引異學生樹立“興亡之理在于人事”的辯證歷史唯物主義思想。2、引異學生誦讀品味本文抑揚頓挫的語言特色。
本文是一篇史論,教學時可與剛學過的《過秦論》《六國論》進行比較教學,指導誦讀,品味語言,由淺入深,啟發誘導。力求學生在比較中解決問題,從啟發中有所發現。
一課時。
一、新課導入,引出文章論題。
南宋著名女詞人李清照有一首詩《夏日絕句》:“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這首詩贊嘆項羽是個英雄,寧死也不愿茍且偷生。項羽這個人,由西楚霸王到烏江自刎,他這一生,是引起后人的許多感慨的。他在自刎前曾用這樣一句話總結自己的慘敗----“天亡我也”。那么項羽由盛而衰,由興而亡,是天亡他么?人不知己者如是,真是可悲可嘆,那么今天我們就由此來學習一篇探討“盛衰興亡之理”是在人還是在天的文章----《伶官傳序》。
二、比較標題,換成史論題目。
這篇文章單從標題上可以看出這是一篇序文,但從內容上它卻和前面剛學過的《過秦論》《六國論》的體裁一樣,都是史論,那么就這三篇文章的標題而言,如果站在史論的角度比較一下,看它們有什么不同:
學生討論回答。
提示:《過秦論》《六國論》兩個標題上都有一個“論”字,這是史論文的標志,而且從這兩個題目上就可以看出文章的主旨,也就是說文章標題就是文章核心,就是文眼。而本文雖是史論,但它根本就不是站在史論的角度命的題,而是站在序文的角度命題的。
好,那么現在我有個提議,如果我們也站在史論的角度為本文更換一個標題,而且也要有一“論”字,還要能反映文章主旨,大家看要怎樣改才好呢?(討論)。
提示:莊宗論、后唐論、盛衰論、興亡論。這幾個題目都是可以的,那么我們就把“興亡論”確定為本文的新標題,它即簡單又能反映文章論題。好,那么,下面我們就來認真地看一看由我們自己命名的名人的名作--《興亡論》吧。
三、比較內容,探討內在聯系。
既然這三篇文章都是史論,而且我們也給他們統一了標題形式,那么下面就請同學們先默讀一遍課文,與前兩文比較一下,看內容上有什么內在的聯系。
讀完的同學請注意比較,找出比較點,列出發言提綱,準備回答。
提示:〈1〉都是史論,都是由歷史事實得出經驗教訓。
〈2〉都論及國家興亡的原因。
〈3〉再深一層,秦的興,是由于歷代君王的勵精圖治,秦的滅,是由于帝王不施仁政;六國破滅,則在六國之君爭相賂秦,它們的興亡都正如本文所講的“盛衰興亡皆在于人事”,它們都可作為本文論點的典型例證,因此本文論點有著更強的普遍性。
由此看來,這三篇文章的關系是越來越密切了。接下來我們再比較一下它們語言上各有什么特色。
四、比較語言,體會文章特色。
《過秦論》語言:氣勢恢宏,酣暢流利,極富文彩。
《六國論》語言:斬釘截鐵,雄健有力,不容置疑。
那么本文的.語言有什么特色呢?咱們先不看課文,先看一位名人對本文下的評語:
抑揚頓挫,得史記神髓,此六一公平生最得意之筆,五代史第一篇文字,后學者當百讀不厭也。
--清。沈德潛。
沈德潛是清朝的一位著名學者,他對本文的評價可見是相當高的,那么本文到底是怎樣的“得史記神髓”呢?咱們還是認真地品味一下課文。
首先請大家小聲地誦讀一遍課文,在讀的過程當中注意品味本文是怎樣地抑揚頓挫,何處該抑,何處該揚。請用升降符號在文中標出。
請兩三名同學,按著自己的理解給大家解說一下本文是怎樣地“抑揚頓挫”的,并作示范性誦讀。教師給予補充糾正,并根據學生解說隨手在黑板上畫出起伏曲線,以示文中的起伏升降。
再請一兩名同學進行分段誦讀品評,比較優劣,矯正錯誤。
學生集體誦讀品味,讀出文章的音韻之美。
五、總結引申,導出興亡規律。
提示:“人事”,即盛衰興亡之理。教師可隨機在原起伏曲線中間劃一橫線,并在一端注上“人事”字樣,即如:
看這一圖象像什么?
價值規律。
那么咱們也把它稱為“規律”看行不行?叫什么呢?
“興亡規律”。
即是“規律”,就要用事實來檢驗它看是否正確:(教師提示學生討論回答)。
莊宗:憂勞則興,逸豫則亡;
秦:仁政則興,暴政則亡;
六國:抗秦則興,賂秦則亡;
項羽:重賢則興,寡謀則亡;
學生:勤奮則興,懶惰則亡。
可見,一個人的興亡、得失、成敗,與天命神靈無關,關鍵在自己,事在人為。這也是“興亡規律”帶給我們的啟示,希望同學們用這一“規律”指導我們的生活和學習,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用幻燈顯示)。
名人傳序教學設計范文(17篇)篇十一
教學目標:
1、學生能夠根據作品的文體特色,語言特點進行誦讀。
2、學生能在反復誦讀中理解歐陽修對國家強烈的責任意識。
教學重點:
1、體會作者感情,反復誦讀文章,在誦讀中體會文章的文體特點和語言特點。
2、從讀音、語氣停頓、語調、表情達意等方面掌握文言文誦讀的基本方法。
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學生自讀課文,熟悉課文,并對照課下注釋,初步理解課文。
二、全體學生齊讀,進入學習氛圍。
三、分析、朗讀第一段:
1、請一位朗讀基礎較好的學生朗讀第一段,其他學生傾聽。
2、全體學生齊讀開頭“嗚呼”兩字,揣摩語氣。
(這兩個字的語氣內涵比較淺顯,學生比較容易把握,教師聯系全文內容,提示學生)。
答:“嗚呼”這兩個字,確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調是慨嘆,惋惜。
3、討論“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
(1)請學生翻譯:
國家盛衰的道理,雖然說是天命,難道不也是人事嗎?
(2)打出幻燈片:“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
“盛衰之理,雖曰天命,亦乃人事也。”
比較它們的異同,討論他們的優劣。
(教師引導:原文采用反問句,引人深思,發人深省,而改用陳述句后,語氣、力度改變了。)。
4、討論:“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1)重點:原,推究。所以,表……的原因。
(2)問:可以知之矣的之指代什么。
提示:“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
莊宗的故事貫穿全篇,結果得出這個結論,或者說就是為了證明這個觀點,證明這一句正是全文的中心論點。
5、再次向學生明確全文慨嘆、惋惜的基調,學生以這種基調再次集體朗讀。
四:分析、朗讀第二段。
1、學生自己揣摩晉王的臨終遺言,并自由朗讀。
2、請學生做示范朗讀,并總結語氣。
(教師引導:晉王的臨終遺言,應該是語重心長,遺恨未消,用幻燈片打出)。
3、有條件的教師可示范朗讀,然后學生根據相應語氣集體朗讀。
4、問:莊宗對晉王的遺命持什么態度?
教師引導:莊宗對晉王的遺命是恭恭敬敬,兢兢業業。
5、問:這些態度可以從莊宗對待哪樣事物看出?
答:從他對待晉王的遺矢可以看出。
6、請學生劃出本段中與矢有關的、能體現莊宗恭敬的動詞。
重點:受、藏、請、盛、負、納(用幻燈片打出)。
7、學生根據板書提示,熟讀、背誦第一、第二段。
8、抽查兩位學生背誦,然后全體學生集體背誦。
五、分析、朗誦第三、第四段:
【一】1、先讓學生朗讀開頭兩句話,思考它們構成什么關系?哪些關鍵詞可以看出?
方其系燕父子以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廟,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氣之盛,可謂壯哉!及仇讎已滅,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亂者四應,倉皇東出,未及見賊而士卒離散,君臣相顧,不知所歸,至于誓天斷發,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2、學生回答:構成對比關系,關鍵詞是盛和衰。
3、問:第一句表現盛的,大家找找看哪些字詞可以表現盛的氣勢。
4、生答:系、函、入、還、告、盛、壯哉。
5、既然這些字詞是表現盛的氣勢的,所以讀的時候就應當重一點。
6、閱讀講究語氣連貫,這一句首先讓學生明確“方”的含義,然后讓學生指出它的管轄范圍。
(教師提示;方是正當的意思,所以應該管到“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7、相應的,讓學生劃分下一句,“及”管到哪里?
(引導:到“泣下沾襟”)。
8、在點明語氣和重音的基礎上,先讓學生自己把握朗讀,教師適當提示,如“何其衰也”,最后兩字應適當拖長。
9、請學生朗讀,然后教師示范,最后學生集體朗讀,男生讀第一句,女生讀第二句,之所以這樣設計,因為第一句是表現盛的,男生應該能體驗出其中的感情,不會太小聲,如果不幸男生沒氣勢,就讓女生大聲朗讀第一句,然后調侃男生,激勵他們重新讀,也順勢讓學生熟讀成誦。
【二】以上兩句是形成強烈反差的,盛的時候是那么強大,但是卻一下子衰敗了,什么原因呢?作者似乎給出了兩個供選擇的理由:
“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
(幻燈片打出)。
1、請學生翻譯,重點是抑(或者)、本(推究)、自(由于)。
2、這兩句是問句,那么作者真的是有疑問嗎?還是有明顯有傾向的?
(一問比較簡單,學生應該能回答出,歐陽修傾向于后者,就是莊宗的盛衰都是由于人事。)。
3、再來看下一句:書曰:“滿招損,謙得益”。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幻燈片打出)。
教師講解:莊宗的故事足以證明這兩個道理,所以這一段綜合運用了事例論證和道理論證,都是為了證明這樣一個舉天下豪杰莫能與之爭的莊宗后來居然被幾十個伶人圍困,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這就再次提醒人們,要注意到“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啊。
【三】分析“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用幻燈片打出。
1、學生集體朗讀后,對照課下注釋翻譯。
2、提一位學生起來翻譯,糾正錯誤,
重點:第一個于解釋為在、從,第二個于解釋為被,注意“智勇”的詞性,可提示學生,根據文言文對偶句詞性一致,前面的“禍患”是名詞,所以“智勇”也是名詞。
3、討論“豈獨伶人也哉?”,幻燈片打出。
先請學生自行翻譯,然后提問學生,要注意填充省略的內容,
(難道只是溺愛伶人才這樣嗎?)。
4、談談這句話包含的內容和作用。
教師提示、引導:這句話起到升華主題的作用,強調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僅限于溺愛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聲色犬馬的逸樂之中,忘記憂勞興國的至理,同樣會導致身死國滅的下場。作者在這里含蓄的批評朝政,提醒北宋統治者不要忘記歷史教訓,意味深長,這就使事理更具有現實的針對性,更具有普遍性。
5、如有空余時間,則加強背誦第三、第四段。
板書:晉王:語重心長,遺恨未消,
憂勞盛。
莊宗:恭恭敬敬,兢兢業業。
莊
人事。
還矢先王,告以成功。
宗逸豫衰。
寵信伶人,身死國滅。
名人傳序教學設計范文(17篇)篇十二
一、教學目標:
1、德育目標:認識“滿招損,謙受益”“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觀點的深刻含義及其對人生的啟示,樹立“興亡之理在于人事”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2、知識目標:掌握本文的字、詞、句的意義及其用法,學習本文嚴謹的議論結構。
3、能力目標:誦讀品味本文抑揚頓挫的語言特色,學會美文賞讀。
二、教學重點:
疏通文意,理解課文,掌握文中的詞類活用和古今異義現象以及特殊句式。
三、教學難點:
理清文章的結構層次、議論思路以及本文的中心。
四、教學方法:
點撥法探究學習法。
五、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導入新課,引出文章論題。
由杜牧《題烏江亭》引入。
二、解題。
三、了解背景,體會諷諫意味。
四、聽課文朗讀,注意字音和斷句。
五、疏通文意,課文探究學習。
(一)第一、二段課文學習。
1、強調重點字詞。
2、探究:
(1)、晉王臨終遺言的主要內容是什么?用自己的話簡單回答。
(2)、通過第二段的敘述來看,“莊宗之所以得天下”在于什么?
(3)、這兩段各自采用了什么表達方式?兩段之間是什么關系?
(二)第三、四段課文學習。
1、強調第三、四段重點字詞。
2、探究:
(1)、第三段主要內容是什么?說明了一個什么道理?
(2)、第三段和第二段是什么關系?試具體說明。
(3)第四段以問句結尾有何作用?
七、課堂鞏固練習。
1、古今異義2、詞類活用3、特殊句式4、名句積累。
八、美文賞讀。
1、結構美——探究對比論證手法和全文論證結構。
2、文理美——探究主旨與教訓。
3、抑揚美——探究抑揚手法。
4、文筆美——探究敘事簡約、語言精警的特點、文句的對稱美。
九、拓展延伸。
十、布置作業。
名人傳序教學設計范文(17篇)篇十三
江蘇省懷仁中學顧惠。
教學目標:。
1.學生能夠根據作品的文體特色,語言特點進行誦讀.
2.學生能在反復誦讀中理解歐陽修對國家強烈的責任意識.
教學重點:。
1.體會作者感情,反復誦讀文章,在誦讀中體會文章的文體特點和語言特點.
2.從讀音、語氣停頓、語調、表情達意等方面掌握文言文誦讀的基本方法.
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學生自讀課文,熟悉課文,并對照課下注釋,初步理解課文.
二.全體學生齊讀,進入學習氛圍.
三.分析、朗讀第一段:。
1.請一位朗讀基礎較好的學生朗讀第一段,其他學生傾聽.
2.全體學生齊讀開頭“嗚呼”兩字,揣摩語氣。
(這兩個字的語氣內涵比較淺顯,學生比較容易把握,教師聯系全文內容,提示學生)。
答:“嗚呼”這兩個字,確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調是慨嘆,惋惜.
3.討論“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
(1)請學生翻譯:。
國家盛衰的道理,雖然說是天命,難道不也是人事嗎?
(2)打出幻燈片:“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
“盛衰之理,雖曰天命,亦乃人事也.”
比較它們的異同,討論他們的優劣.
(教師引導:原文采用反問句,引人深思,發人深省,而改用陳述句后,語氣、力度改變了.)。
4.討論:“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1)重點:原,推究.所以,表……的原因.
(2)問:可以知之矣的之指代什么。
提示:“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
莊宗的故事貫穿全篇,結果得出這個結論,或者說就是為了證明這個觀點,證明這一句正是全文的中心論點.
5.再次向學生明確全文慨嘆、惋惜的基調,學生以這種基調再次集體朗讀.
四:分析、朗讀第二段.
1.學生自己揣摩晉王的'臨終遺言,并自由朗讀.
2.請學生做示范朗讀,并總結語氣.
(教師引導:晉王的臨終遺言,應該是語重心長,遺恨未消,用幻燈片打出)。
3.有條件的教師可示范朗讀,然后學生根據相應語氣集體朗讀.
4.問:莊宗對晉王的遺命持什么態度?
教師引導:莊宗對晉王的遺命是恭恭敬敬,兢兢業業.
5.問:這些態度可以從莊宗對待哪樣事物看出?
答:從他對待晉王的遺矢可以看出.
6.請學生劃出本段中與矢有關的、能體現莊宗恭敬的動詞.
重點:受、藏、請、盛、負、納(用幻燈片打出)。
7.學生根據板書提示,熟讀、背誦第一、第二段。
8.抽查兩位學生背誦,然后全體學生集體背誦.
五.分析、朗誦第三、第四段:。
【一】1.先讓學生朗讀開頭兩句話,思考它們構成什么關系?哪些關鍵詞可以看出?
方其系燕父子以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廟,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氣之盛,可謂壯哉!及仇讎已滅,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亂者四應,倉皇東出,未及見賊而士卒離散,君臣相顧,不知所歸,至于誓天斷發,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2.學生回答:構成對比關系,關鍵詞是盛和衰.
3.問:第一句表現盛的,大家找找看哪些字詞可以表現盛的氣勢.
4.生答:系、函、入、還、告、盛、壯哉。
5.既然這些字詞是表現盛的氣勢的,所以讀的時候就應當重一點.
6.閱讀講究語氣連貫,這一句首先讓學生明確“方”的含義,然后讓學生指出它的管轄范圍.
(教師提示;方是正當的意思,所以應該管到“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7.相應的,讓學生劃分下一句,“及”管到哪里?
(引導:到“泣下沾襟”)。
8.在點明語氣和重音的基礎上,先讓學生自己把握朗讀,教師適當提示,如“何其衰也”,最后兩字應適當拖長.
9.請學生朗讀,然后教師示范,最后學生集體朗讀,男生讀第一句,女生讀第二句,之所以這樣設計,因為第一句是表現盛的,男生應該能體驗出其中的感情,不會太小聲,如果不幸男生沒氣勢,就讓女生大聲朗讀第一句,然后調侃男生,激勵他們重新讀,也順勢讓學生熟讀成誦.
【二】以上兩句是形成強烈反差的,盛的時候是那么強大,但是卻一下子衰敗了,什么原因呢?作者似乎給出了兩個供選擇的理由:。
“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
(幻燈片打出)。
1.請學生翻譯,重點是抑(或者)、本(推究)、自(由于).
2.這兩句是問句,那么作者真的是有疑問嗎?還是有明顯有傾向的?
(這一問比較簡單,學生應該能回答出,歐陽修傾向于后者,就是莊宗的盛衰都是由于人事.)。
3.再來看下一句:書曰:“滿招損,謙得益”.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自然。
名人傳序教學設計范文(17篇)篇十四
2、學生對名人(英雄)的理解。
一、師生說名人(英雄):你崇拜那位名人?為什么?
二、本文寫的是哪位名人?這篇文章是自序,還是他序?自序。什么是自序?作者寫的序叫自序,一般說明自己寫書的宗旨和經過。(了解復習自序)。
三、作者談名人:
篩選示范:先讀小序:
“我愿證明,凡是行為善良與高尚的人,定能因之擔當英雄。”
如果我們只用6、8個字概括這段話內容:應該是:患難、善良擔當高尚。
(利用學案,篩選信息,理清思路,印發講義)。
閱讀小測試姓名:得分:
請先看一遍問題,然后認真聽老師朗讀課文,篩選相關信息,填在問題下面:
(1、社會環境。因為平庸的社會充滿了自私自利卑下的風氣,讓人窒息,所以呼喚英雄。第一自然段)。
(2、人的因素。為了援助那些需要呼喚英雄的人,孤獨奮斗的人,使英雄的種族再生。第三自然段)。
2、哪些人需要英雄、呼喚英雄?
(不甘平庸的人,沒有光華,沒有幸福,貧窮,沒有希望和歡樂的人,只能依靠自己,需要幫助,孤獨奮斗的人。第二自然段)。
3、在作者看來,什么樣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
(并非以思想或強力稱雄的人,而是靠心靈而偉大的人,且有偉大品格的人。第四自然段)。
4、作者認為,最偉大的英雄是誰?原因是什么?
(是貝多芬。因為他英勇、堅強、純潔。第六自然段)。
(滿分100分,每小題25分,請同座同學輪換打分,看看你的聽讀能力如何?)。
四、互相講名人同座或前后座之間,打開書訂正對方的答案,打出分數,這就是我們的聽讀能力的測評。通過再次閱讀課文,對答案,我們已經充分了解文章的內容。)。
朗誦品名人提問:同學們,哪一段可以集中反映英雄的價值?第五自然段。
下面進行朗誦指導,老師示范,學生自讀,老師點撥,單個同學讀,學生齊讀,讀出英雄對我們的影響。在朗誦中體會語言對我們的滋養。
本文可以沿著“真遠——不遠——確實有距離——我感覺到我行走在英雄的路上”這條線索,寫自己對英雄的崇拜——向往——清醒認識自己——腳踏實地地做平凡的工作這一認識過程。我們也可以寫自己的一段的人生感情經歷,寫出一個青少年,一個高中生,在多夢愛幻想生命季節的情思履痕。比如我們可以想到佛家說的三種境界:看山是山(盲目崇拜),看山非山(狂妄趕超),看山還是山(明確距離、樹立榜樣),當然,第一次看到的山(英雄)和第三次看到的山(英雄)不是同一個山(英雄)。那么,學完《〈名人傳〉序》,寫完《英雄離我們究竟有多遠》之后,相信你心中的英雄概念和英雄意識也有變化。
湖北/一考生。
“走四方,路迢迢,水長長,迷迷茫茫,一村又一莊……”唱著唱著韓磊的歌,我感到“逃亡”不是悲壯,而是浪漫。
我愛好音樂,有我自己的方式:我能觀察音樂的形狀,觸摸音樂的“質地”,品嘗音樂的“韻味”。音樂融進了我的血液,我的體內流淌的就是音樂。
“不要問我從哪里來,我的故鄉在遠方。為什么流浪,流浪遠方,流浪……”
長大了的我,父母對我的期望。當16歲的我感到這已成為難言的痛苦時,我選擇了流浪,以逃避希望。我終于可以擺脫那不堪重負的期望,能輕松快活地度日了。
可是,一個星期過去了,流浪的我卻無法找到工作。
“我是一匹來自北方的狼,行走在無垠的曠野中。凄厲的北風吹過,漫漫的黃沙掠過。我只有咬著冷冷的牙,報以兩聲長嘯……”
我很無奈。走在異地的大街上,我覺得我是一匹年輕而老邁的狼,無力地走在剛剛開始的人生之路上。我迷茫地抬頭望天,看大片的烏云低低地壓在頭頂上。雨,快要來了。
“別讓我在這冷冷的天空,獨自地走在生命的荒涼里;別讓我在這寒冷的'天空,獨自走在這生命的荒原里。”
默唱著《獨行》,我感到生命的孤獨。
醞釀已久的雨說下就下,肆無忌憚而又酣暢淋漓。也好,雨正好掩蓋了我決堤的眼淚。成為雨中風景的我忽地想起了秦腔,那來自厚重的黃土地、在溝溝峁峁吼出來的聲音,不正是對生命痛苦的發泄嗎?此時,我聽見秦腔撞擊我身體發出的金屬聲。就在雨中的大街上,我用秦腔吼出了成長痛苦的體驗。沒有人能聽得懂我奇怪的聲音。
“我背負著幸福,卻追尋著痛苦;回家,也許是愛你的唯一路。”“隨身聽”里齊豫唱道。
夜晚,我躺在地下室里,讓自己死去,讓音樂醒著。
許久之后,我覺得自己的血液流動加速了,我聽到美妙的音樂由外而內響起。那音樂撞擊著我的身體,流入我的血液,鉆進我的靈魂。那就是從我的頭頂上傳來的薩克斯樂曲《回家》。我甚至能聽出那是凱麗金爐火純青的演奏。我被音樂帶到了美麗的原野上,我看到凱麗金手持薩克斯站在金色的瀑布前,而瀑布流瀉進了我的眼里。音樂在原野中升起,隨著金色的風在藍天白云間流蕩。它輕柔——如母親的手輕拂著我;它縹緲——如母親飄動的長發;它曲折——如父親爬滿希望的額頭;它悠長——如他們永不消逝的愛。我自然想起了父親、母親。接著是一段明亮的音樂,如金色的陽光照耀著我。我放眼四望,鳥巢在夕陽中閃著金光,牛舍披著晚霞靜臥在原野上。我不由自主地想起了家——原本幸福的家。
一夜無眠,醒著《回家》。
第二天早上,我義無返顧地踏上回家的路。是音樂結束了我的流浪生活。
“握在手心的票根,是我唯一的方向。回家的感覺就在不遠的前方。
天好像要晴了。
簡評:本文寫音樂,實際上是寫自己的流浪生活中的無奈、孤獨、想家思念親人的不同感情,構思新穎。我們可以選擇這樣的行文方式來表現我們對英雄的不同感情。尤其值得我們學習的,是用音樂來講述感情,化無形的感情為可以寄托想象的音符,使文章文采飛揚,我們當然也可以借某種外物來寫對英雄一波三折的感情。另外,用歌詞表現作者的思想感情也是本文的一個亮點!
看到這個題目,我們可能首先想到海子的詩句:“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喂馬,劈柴,周游世界/從明天起……”我們有這種語感和情感就能很快地進入。寫作狀態。我們知道,海子的意思是說,那么今天呢,只有苦澀的泉水隨詩句流過心底。在平白溫暖、坦誠沉靜的語氣中隱含著憂傷。我們可以在作文中每一段開頭都說,“做英雄,從今天開始,我們如何如何”,寫自己的行動,寫像“喂馬,劈柴,周游世界/關心糧食和蔬菜/面朝大海,春暖花開”這樣的細小溫情的動作,寫像絨毛一樣細小的感覺。這時候,我們發現,做英雄不是可望不可即的事情,就是一件最普通的事情,一件最有情趣的事。
——十個海子的復活。
20xx年3月26日晴。
“獻祭的黑毛羊死在三月四月的中間/眾人的身后你活在三月四月”這兩句詩獻給你——消失在三月四月中間的大地之王——海子。
每年的今天,都會想起你,和你所有的詩。“春天/十個海子全部復活”這是你留給世人的最后一首短詩,然后,你就離開了,帶著你一生不變的堅持,到天堂,繼續唱你的夜歌。
但是,我想,假如你真的還活在天堂,那么就不得不承認你的死亡,是你生命中的一處轉折。因為我看到了,我真的看到十個海子在春天的復活——你的詩,連同你的精神,活生生地出現在這個世界,并照亮了它。
但幸好,你留下了你的詩,和你一生不變的堅持。社會被震撼了,文學界被震撼了。
名人傳序教學設計范文(17篇)篇十五
教學目標:
1、學生能夠根據作品的文體特色,語言特點進行誦讀、
2、學生能在反復誦讀中理解歐陽修對國家強烈的責任意識、
教學重點:
1、體會作者感情,反復誦讀文章,在誦讀中體會文章的文體特點和語言特點、
2、從讀音、語氣停頓、語調、表情達意等方面掌握文言文誦讀的基本方法、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學生自讀課文,熟悉課文,并對照課下注釋,初步理解課文、
二、全體學生齊讀,進入學習氛圍、
三、分析、朗讀第一段:
1、請一位朗讀基礎較好的學生朗讀第一段,其他學生傾聽、
2、全體學生齊讀開頭“嗚呼”兩字,揣摩語氣。
(這兩個字的語氣內涵比較淺顯,學生比較容易把握,教師聯系全文內容,提示學生)。
答:“嗚呼”這兩個字,確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調是慨嘆,惋惜、
3、討論“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
(1)請學生翻譯:
國家盛衰的道理,雖然說是天命,難道不也是人事嗎?
(2)打出幻燈片:“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
“盛衰之理,雖曰天命,亦乃人事也、”
比較它們的異同,討論他們的優劣、
(教師引導:原文采用反問句,引人深思,發人深省,而改用陳述句后,語氣、力度改變了、)。
4、討論:“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1)重點:原,推究、所以,表……的原因、
(2)問:可以知之矣的之指代什么。
提示:“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
5、再次向學生明確全文慨嘆、惋惜的基調,學生以這種基調再次集體朗讀、
四:分析、朗讀第二段、
1、學生自己揣摩晉王的臨終遺言,并自由朗讀、
2、請學生做示范朗讀,并總結語氣、
(教師引導:晉王的臨終遺言,應該是語重心長,遺恨未消,用幻燈片打出)。
3、有條件的教師可示范朗讀,然后學生根據相應語氣集體朗讀、
4、問:莊宗對晉王的遺命持什么態度?
教師引導:莊宗對晉王的遺命是恭恭敬敬,兢兢業業、
5、問:這些態度可以從莊宗對待哪樣事物看出?
答:從他對待晉王的遺矢可以看出、
6、請學生劃出本段中與矢有關的、能體現莊宗恭敬的動詞、
重點:受、藏、請、盛、負、納(用幻燈片打出)。
7、學生根據板書提示,熟讀、背誦第一、第二段。
8、抽查兩位學生背誦,然后全體學生集體背誦、
五、分析、朗誦第三、第四段:
【一】1、先讓學生朗讀開頭兩句話,思考它們構成什么關系?哪些關鍵詞可以看出?
方其系燕父子以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廟,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氣之盛,可謂壯哉!及仇讎已滅,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亂者四應,倉皇東出,未及見賊而士卒離散,君臣相顧,不知所歸,至于誓天斷發,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2、學生回答:構成對比關系,關鍵詞是盛和衰、
3、問:第一句表現盛的,大家找找看哪些字詞可以表現盛的氣勢、
4、生答:系、函、入、還、告、盛、壯哉。
5、既然這些字詞是表現盛的氣勢的,所以讀的時候就應當重一點、
(教師提示;方是正當的意思,所以應該管到“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7、相應的,讓學生劃分下一句,“及”管到哪里?
(引導:到“泣下沾襟”)。
【二】以上兩句是形成強烈反差的,盛的時候是那么強大,但是卻一下子衰敗了,什么原因呢?作者似乎給出了兩個供選擇的理由:
“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
(幻燈片打出)。
1、請學生翻譯,重點是抑(或者)、本(推究)、自(由于)、
2、這兩句是問句,那么作者真的是有疑問嗎?還是有明顯有傾向的?
(這一問比較簡單,學生應該能回答出,歐陽修傾向于后者,就是莊宗的盛衰都是由于人事、)。
3、再來看下一句:書曰:“滿招損,謙得益”、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幻燈片打出)。
【三】分析“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用幻燈片打出、
1、學生集體朗讀后,對照課下注釋翻譯、
2、提一位學生起來翻譯,糾正錯誤,
3、討論“豈獨伶人也哉?”,幻燈片打出、
先請學生自行翻譯,然后提問學生,要注意填充省略的內容,
(難道只是溺愛伶人才這樣嗎?)。
4、談談這句話包含的內容和作用、
名人傳序教學設計范文(17篇)篇十六
2、學生對名人(英雄)的理解。
教學過程:
一、師生說名人(英雄):你崇拜那位名人?為什么?
二、本文寫的是哪位名人?這篇文章是自序,還是他序?自序。什么是自序?作者寫的序叫自序,一般說明自己寫書的宗旨和經過。(了解復習自序)。
篩選示范:先讀小序:
“我愿證明,凡是行為善良與高尚的人,定能因之擔當英雄。”
如果我們只用6、8個字概括這段話內容:應該是:患難、善良擔當高尚。
(利用學案,篩選信息,理清思路,印發講義)。
閱讀小測試姓名:得分:
請先看一遍問題,然后認真聽老師朗讀課文,篩選相關信息,填在問題下面:
(1、社會環境。因為平庸的社會充滿了自私自利卑下的風氣,讓人窒息,所以呼喚英雄。第一自然段)。
(2、人的因素。為了援助那些需要呼喚英雄的人,孤獨奮斗的人,使英雄的種族再生。第三自然段)。
2、哪些人需要英雄、呼喚英雄?
(不甘平庸的人,沒有光華,沒有幸福,貧窮,沒有希望和歡樂的人,只能依靠自己,需要幫助,孤獨奮斗的人。第二自然段)。
3、在作者看來,什么樣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
(并非以思想或強力稱雄的人,而是靠心靈而偉大的人,且有偉大品格的人。第四自然段)。
4、作者認為,最偉大的英雄是誰?原因是什么?
(是貝多芬。因為他英勇、堅強、純潔。第六自然段)。
(滿分100分,每小題25分,請同座同學輪換打分,看看你的聽讀能力如何?)。
四、互相講名人同座或前后座之間,打開書訂正對方的答案,打出分數,這就是我們的聽讀能力的測評。通過再次閱讀課文,對答案,我們已經充分了解文章的內容。)。
六、朗誦品名人提問:同學們,哪一段可以集中反映英雄的價值?第五自然段。
下面進行朗誦指導,老師示范,學生自讀,老師點撥,單個同學讀,學生齊讀,讀出英雄對我們的影響。在朗誦中體會語言對我們的滋養。
七、寫作學名人寫作指導:[以下兩道題任選一題]。
題目1:英雄離我們究竟有多遠。
本文可以沿著“真遠――不遠――確實有距離――我感覺到我行走在英雄的路上”這條線索,寫自己對英雄的崇拜――向往――清醒認識自己――腳踏實地地做平凡的工作這一認識過程。我們也可以寫自己的一段的人生感情經歷,寫出一個青少年,一個高中生,在多夢愛幻想生命季節的情思履痕。比如我們可以想到佛家說的三種境界:看山是山(盲目崇拜),看山非山(狂妄趕超),看山還是山(明確距離、樹立榜樣),當然,第一次看到的山(英雄)和第三次看到的山(英雄)不是同一個山(英雄)。那么,學完《〈名人傳〉序》,寫完《英雄離我們究竟有多遠》之后,相信你心中的英雄概念和英雄意識也有變化。
參考例文:心靈的變奏。
湖北/一考生。
“走四方,路迢迢,水長長,迷迷茫茫,一村又一莊……”唱著唱著韓磊的歌,我感到“逃亡”不是悲壯,而是浪漫。
我愛好音樂,有我自己的方式:我能觀察音樂的形狀,觸摸音樂的“質地”,品嘗音樂的“韻味”。音樂融進了我的血液,我的體內流淌的就是音樂。
“不要問我從哪里來,我的故鄉在遠方。為什么流浪,流浪遠方,流浪……”
長大了的我,父母對我的期望。當16歲的我感到這已成為難言的痛苦時,我選擇了流浪,以逃避希望。我終于可以擺脫那不堪重負的期望,能輕松快活地度日了。
可是,一個星期過去了,流浪的我卻無法找到工作。
“我是一匹來自北方的狼,行走在無垠的曠野中。凄厲的北風吹過,漫漫的黃沙掠過。我只有咬著冷冷的牙,報以兩聲長嘯……”
我很無奈。走在異地的大街上,我覺得我是一匹年輕而老邁的狼,無力地走在剛剛開始的`人生之路上。我迷茫地抬頭望天,看大片的烏云低低地壓在頭頂上。雨,快要來了。
“別讓我在這冷冷的天空,獨自地走在生命的荒涼里;別讓我在這寒冷的天空,獨自走在這生命的荒原里。”
默唱著《獨行》,我感到生命的孤獨。
醞釀已久的雨說下就下,肆無忌憚而又酣暢淋漓。也好,雨正好掩蓋了我決堤的眼淚。成為雨中風景的我忽地想起了秦腔,那來自厚重的黃土地、在溝溝峁峁吼出來的聲音,不正是對生命痛苦的發泄嗎?此時,我聽見秦腔撞擊我身體發出的金屬聲。就在雨中的大街上,我用秦腔吼出了成長痛苦的體驗。沒有人能聽得懂我奇怪的聲音。
“我背負著幸福,卻追尋著痛苦;回家,也許是愛你的唯一路。”“隨身聽”里齊豫唱道。
夜晚,我躺在地下室里,讓自己死去,讓音樂醒著。
名人傳序教學設計范文(17篇)篇十七
1.學習“盛”“告”“困”“于”“其”“之”等產件文言詞語的用法。
2.體會一些文言詞語與現代漢語的不同意義和用法,了解古代文化常識。
3.理解作者的思想主題和寫作目的;體會圍繞中心步步深入地進行論證的寫作方法。
4.體會本文采用多種表達方式和寫作手法表現主旨的方法。
[教學重點]。
文言詞語的用法。
[教學難點]。
學習本文層層深入的寫法。
[媒體設計]。
多媒體課件以聲音畫面渲染氣氛,突出教學目標。
[課時安排]。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教學導入:
同學們,初中時我們學過《醉翁亭記》,通過學習我們了解了歐陽修的文學創作風格,體味到了他那“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的灑脫之氣。今天我們將學習歐陽修的另一篇傳記《伶官傳》的序言《伶官傳序》,從中學習他的另一人生觀點。
二.作者作品與時代背景。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晚年又號六一居士,廬陵(今江西省吉安)人。四歲喪父,家境貧寒,刻苦自學,宋仁宗天圣八年進士及第。晚年歷任樞密副使、參知政事等職,卒謚文忠。早年熱心政治改革,但晚年對王安石變法有所不滿。為文主張切合實用,重內容,反浮靡。積極培養后進,因而成為北宋中葉文壇領袖。他的散文明暢簡潔,豐滿生動,說理透徹,抒情委婉。詩、詞也有很高成就。他的《六一詩話》開創了“詩話”這一新的體裁。著作有《新五代史》、《歐陽文忠公文集》,又與宋祁等合修《新唐書》。
《伶官傳序》是他為《新五代史?伶官傳》作的短序。《伶官傳》是一篇合傳,寫敬新磨、景進、史彥瓊、郭從謙四個伶人。寫敬新磨善于諷諫,沒有貶詞。另三個人都出入宮掖,貨賂交行,偶不逞意,即陷人于罪,破家滅族,使后唐上下離心,互相猜忌,禍亂不息。作者作此序是為了告戒當時北宋王朝執政者:要吸取歷史教訓,居安思危,防微杜漸,不應滿足表面的虛榮。
三.聽朗讀錄音,正音正句讀。
1.判斷下列對劃線詞語的注音和解釋是否正確。
a以三矢(shi弓箭)賜莊宗而告之曰()。
b在遣從事以一少牢(shaolao指祭品)告廟()。
c請其矢,盛(sheng豐盛)以錦囊()。
d方其系(xi捆縛)燕父子以組()。
e及仇讎(cou仇人)已滅,天下已定()。
f至于誓天斷發,泣下沾襟(jing衣襟)()。
2.判斷下列各句中停頓是否正確,并說明理由。
a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b.與/爾三矢,爾/其勿忘乃父之志!
c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
d故/方其盛也,舉天下/之豪杰,莫/能與之爭。
四.閱讀分析第一、二段。
(一)補充注釋。
1.盛衰之理理:道理。
2.豈非人事哉人事:人力。
3.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原:推究。
4.與其所以失之者所以:……的原因。
5.而皆背晉以歸梁以:而。
6.爾其勿忘乃父之志其:祈使副詞,相當于“應該”“一定”的意思。
7.負而前驅負:背負。
8.及凱旋而納之及:等到。
(二)理解下列詞語在句中的用法和意義。
1.知。
a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b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c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d有能助寡人謀而退吳者,吾與之共知越國之政。
2.與。
a與其所以失之者。
b與爾三矢,爾其勿忘乃父之志。
c無乃爾是過與。
d與秦而不助六國也。
3.以。
a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
b可以知之矣。
c以三矢賜莊宗而告之。
d而皆背晉以歸梁。
e請其矢,盛以錦囊。
4.乃。
a爾其勿忘乃父之志。
b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c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
d必以長安君為質,兵乃出。
e乃致其父兄昆弟而誓之。
(三)判斷下列各句的句式特點。
1.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
2.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3.此三者,吾遺恨也。
4.爾其無忘乃父之志!
5.請其矢,盛以錦囊。
6.夫晉,何厭之有?
7.茍以天下之大,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
(四)自讀一二段,邊讀邊翻譯。
五.分析賞讀。
1.作者對天下興衰持怎樣的看法?你同意他的看法嗎?
答:“盛衰之理,雖曰天命”,也在于“人事”;(后問討論)。
2.通過第二段的敘述來看,“莊宗之所以得天下”在于什么?
答:“憂勞可以興國”。
3.晉王臨終遺言的主要內容是什么?用自己的話簡單回答。
答:告知三件憾事,勸莊宗完成遺愿。
4.這兩段各自采用了什么表達方式?兩段之間的關系是什么?
答:一段議論,二段記敘;總分關系。
六.自讀并背誦一二段。
七.作業(略)。
八.教學后記。
第二課時。
一.背誦并復述第一課時內容(略)。
二.分析閱讀三四段。
(一)補充注釋。
1.方其系燕父子以組。
方:當;組:繩子。
2.函梁君臣之首函:用匣子裝著。
3.其意氣之盛,可謂壯哉。
意氣:氣勢,指驕傲之氣。
4.抑本其成敗之跡。
抑:或者;跡:跡象。
5.舉天下豪杰。
舉:全。
6.數十伶人困之。
困:圍困。
7.夫禍患常積于忽微。
忽:一寸的十萬分之一;微:一寸的百萬分之一。
(二)理解下列詞語在句中的意義和用法。
1.方。
a方其系燕父子以組。
b太行王屋二山,方七十里,高萬仞。
c
2.盛。
a其意氣之盛,可謂壯哉。
b盛衰之理,雖曰天命,其非人事哉。
c太后盛氣而揖之。
d請其矢,盛以錦囊。
3.告。
a以三矢賜莊宗而告之曰。
b則遣一從事以一少牢告廟。
c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d私見張良,具告以事。
4.困。
a數十伶人困之。
b天下諸侯已困矣。
c牛困人饑日已高。
d困獸猶斗,而況國相乎。
5.于。
a莊宗受而藏之于廟。
b至于誓天斷發,泣下沾襟。
c而皆自于人歟。
d智勇多困于所溺。
e霜葉紅于二月花。
6.其。
a與其所以失之者。
b爾其無忘乃父之志。
c其后用兵。
d何其衰也。
e其真無馬耶。
7.之。
a世言晉王之將終也。
b莫能與之爭。
c爾其無忘乃父之志。
d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e之二蟲又何知。
f吾欲之南海,何如。
g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四)比較下列句子中劃線詞語的古今意義和用法。
1.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
2.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
3.與其所以失之者。
4.契丹與吾約為兄弟。
5.其后用兵。
6.則遣一從事以一少牢告廟。
7.負而前驅,及凱旋而納之。
8.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9.其意氣之盛,可謂壯哉。
10.亂者四應,倉皇東出。
11.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12.自然之理也。
13.舉天下豪杰,莫能與之爭。
(五)解釋下列各句中詞類活用現象。
1.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
2.世言晉王之將終也。
3.負而前驅。
4.函梁君臣之首。
5.一夫夜呼,亂者四應。
6.倉皇東出。
7.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六)朗讀三四段,邊讀邊翻譯。
三.分析與賞鑒。
1.第三段的主要內容是什么?說明了一個什么道理?
答;本段只要寫莊宗失天下的經過,是對“逸豫可以亡身”的說明。
2.第三段和第二段是什么關系?試具體說明。
答:是對照關系。二段正面敘說,三段反面敘說。
3.第四段以問句結尾有何作用?
答:引人深思,啟發人們通過歷史看到現實,告戒人們不要走歷史的覆轍,記住“滿招損,謙得益”“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歷史教訓。
4.(討論)本文在寫作構思上有何特點?
四.自讀并背誦三四段。
五.作業:課后練習。
六.教學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