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教案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進行的詳細規劃和安排。以下是精心挑選的一些高二教案范文,希望能夠為大家的教學工作提供一些參考和借鑒。
高二物理內能教案(優秀15篇)篇一
使學生知道做功可以改變物體內能的一些事例;知道可以用功來量度內能的改變,能用做功和內能改變的關系來解釋摩擦生熱等常見的物理現象。
壓縮空氣引火器,機械能轉化熱能演示器,無色玻璃瓶,橡膠瓶塞,打氣筒等。
1、復習。
提問(1)什么叫做物體的內能?(2)物體的內能跟什么有關?
2、引入新課。
物體的內能跟物體的溫度有關,溫度越高,物體的內能越大。也就是說當物體的溫度發生了變化時,它的內能就發生了變化。如何改變物體的溫度,同學們能夠從生活實際上舉出許多的事例。今天我們先研究一種改變內能的方法--做功。
3、進行新課。
(1)對物體做功,物體的內能會增大。
演示實驗:壓縮空氣引火實驗。出示壓縮空氣引火器,簡單介紹它的構造。取綠豆粒大小的一塊干燥硝化棉,用鑷子把棉花拉得疏松一些,放入玻璃筒底。將活塞涂上少許蓖麻油(起潤滑和密封作用),放入玻璃筒的上口。此時要提醒學生注意觀察筒內的棉花。迅速地壓下活塞,可看到硝化棉燃燒發出的火光。實驗后,組織學生議論實驗現象說明了什么,從而得出壓縮空氣做功,使空氣內能增大,溫度升高引起棉花燃燒。實際這種現象在日常生活中,同學們也遇到過。例如,在給自行車輪胎打氣時,打氣筒也會變熱,這也是由于壓縮空氣的緣故。用其他的方法對物體做功,也能使物體內能增加,摩擦生熱就是一個例子。讓學生解釋課本圖2-9、圖2-11的事例,并列舉其他事例。
歸納學生所舉事例,得出對物體做功,物體的內能就會增大。
同學們所舉的事例都是做功使物體的內能增加,做功能不能使物體的內能喊小呢?
(2)物體對外做功時,本身的內能會減小。
演示實驗:氣體膨脹溫度降低的實驗。
按照課本圖2-12所示,事前組裝好儀器。課前在瓶內裝入少量的水。實驗時告訴學生,由于水的蒸發,瓶內存在水蒸氣。由于水蒸氣是無色透明的,所以水蒸氣是看不到的。提醒學生注意觀察瓶塞跳起時容器中有什么現象。
實驗結果,當塞子跳起時,瓶內出現了霧。引導學生分析實驗現象。進而得出物體對外做功時,本身的內能會減小。
對外做的功越多,物體的內能減小得也越多,所以,我們可以用功來量度內能的變化。這樣內能的單位跟功相同,也是焦耳。如果對物體做了2焦的功,物體的內能會增加2焦。
其實各種形式的能,都可以用功來量度,因此國際單位制規定:各種形式的能的單位都是焦耳。
(4)小結。
通過課本本章刊頭畫的實驗演示和本節的想想議議,小結本節的內容。該實驗是機械能和內能相互轉化的演示實驗。把薄壁金屬筒固定在桌子上之后,注入約1/4容積的乙醚,立刻塞上塞子。用稍寬一點的布帶,在金屬筒下端繞二圈,然后迅速地來回拉布帶,一會兒塞子就被沖起,引導學生解釋所看到的現象。外力克服摩擦力做功,使金屬筒溫度升高、內能增加,并引起筒內乙醚的蒸發。最后由于乙醚蒸汽壓強不斷增大,而將塞子沖起。告訴學生,在此過程中,克服摩擦做功,轉化為內能。
此實驗中的另一個現象,往往被學生忽視。即當塞子被沖起時,在管口附近也有淡淡的霧出現。應引導學竹注意這一現象,并加以解釋。這是由于氣體膨脹對外做功時內能減少、溫度降低,從而使筒口周圍的水蒸氣凝成水珠。此現象恰好說明了:物體對外做功時,本身內能會減小。此過程中氣體的內能轉化為機械能。
通過實驗和議論,使學生進一步明確,做功能改變物體的內能。并且對物體做功時,有機械能轉化為內能,物體內能增加。物體對外做功時,有內能轉化為機械能,物體內能減少。
1、壓縮空氣引火實驗難度較高,有幾個關鍵要注意:
(1)密封性要好,主要是活塞與管壁的密封。當把活塞從管內拉出時,感到阻力比較大,且當活塞離開管口的瞬間能聽到嘭的響聲。這種情況可認為密封較好。實驗時應在活塞上涂少許蓖麻油,起密封和潤滑作用。
(2)管內保持足夠的氧氣。實驗時可用尖嘴吹風球,向管內注入新鮮空氣。
(3)所用燃料燃點要低,普通棉花難于壓燃。實驗中要用硝化棉。硝化棉可以自制。取濃硝酸和濃硫酸,按體積比1∶2先后倒入燒杯內混合,使其溫度保持在30℃左右。將脫脂棉浸入混合酸內,約15分鐘左右,取出棉花用清水反復沖洗,直至沒有酸性。擠干后放在陰暗處晾干,保存時應放在密封瓶內,保持干燥。
2、氣體膨脹做功的實驗,打氣時速度不宜太快。通常打氣筒止回閥不太靈活,打氣速度就不能慢,建議在瓶塞上裝一個自行車輪胎上的氣門嘴。打氣時氣門嘴的乳膠管膨脹,能使學生觀察到進氣的現象。
3、做功改變物體內能的過程,也都有能量的轉化。課本只在想想議議的問題中提出能量的轉化。能從能量轉化的角度認識內能的改變,雖非本節課的重點,但能使學生有個初步的認識,有利于后面學習能量守恒定律。所以在想想議議的討論中,增加了能量轉化的內容。
高二物理內能教案(優秀15篇)篇二
1.知道分子熱運動的動能跟溫度有關,知道分子平均動能的概念。掌握溫度是分子熱運動平均動能的標志。
2.了解分子勢能的定義知道改變分子間的距離必須克服分子力做功,分子勢能發生變化,知道分子勢能與物體體積有關。
3.了解物體的內能,以及內能的影響因素,區分內能與機械能。
物體的內能和決定物體內能的因素。
分子力做功跟分子勢能變化的關系。
課型教法教具。
教學內容及過程引課:
自然界中能量的存在形式有很多種。請同學們考慮一下我們以前都學過那幾種形式的能。
(動能、勢能、化學能……)。
我們在初中曾學過物體的內能,今天我們來更加深入的學習物體的內能。
1、分子有動能。
分子運動論的內容之一:構成物體的大量分子永不停息的做無規則的運動說明分子一定有動能。
2、平均動能。
分子做無規則運動,每個分子的速率都不相同,有的大、有的小,而且在分子相互碰撞時速率也會改變,但大多數分子的速率處在中等速率。因此,在研究分子動能時,不是關心個別分子的。情況,而是研究大量分子的集體行為。我們引進新的概念:平均動能:物體里所有分子動能的平均值。
3、平均動能與溫度有關。
擴散現象和布朗運動都說明分子運動的速率與溫度有關。當溫度升高時,大部分分子運動的速率加快,也有極少數分子運動的速率減慢,但分子的平均動能增大。可見,溫度是物體分子熱運動平均動能的標志。
4、微觀溫度是物體分子熱運動平均動能的標志。
宏觀溫度是表示物體的冷熱程度。
1、定義:由分子間的相互作用力和分子間的距離決定的勢能叫分子勢能。
2、分子力做功。
用重力做功說明:力做正功,力對應的勢能減小;相反,力做負功,力對應的勢能增大。
(1)當分子間距離從無窮遠減小到10倍r。時,分子力非常微小,不考慮分子力做功。
(2)當分子間距離從10倍r。減小到r。時,分子力的。
方向與分子運動方向相同,分子力做正功。
(3)當分子間距離從r。減小到不能再小時分子力的。
方向與分子運動方向相反,分子力做負功。
3、勢能曲線。
取橫軸r表示分子間距離,縱軸ep表示分子勢能。
(1)r=10r。ep=0。
(2)rr。rep。
(3)r=r。ep最小(負)。
(4)r。
微觀:分子勢能與分子間距離有關。
宏觀:分子勢能與物體體積有關。
氣體分子間距離太大,分子勢能忽略不計。
1、定義;物體中所有分子做熱運動的動能和分子勢能的和叫做物體的內能。
2、影響因素:溫度、體積、摩爾數。
定義物體的動能和勢能的和物體中所有分子動能和分子勢能的和。
決定因素物體的速度、質量、高度物體的溫度、體積、摩爾數。
其他可能為零不能為零。
高二物理內能教案(優秀15篇)篇三
本節資料由“內能”“物體內能的改變”兩個部分構成。本節教材資料準備用兩個課時完成,此節課為第一課時。
九年級學生對事物的認識處于由感性向理性發展階段,感性認識仍占主要地位,理性認識中還存在必須難度。為此,本課教學設計應注意適應學生的認知水平,以感性知識為依托,經過理性分析和確定,獲取新知識,發展抽象思維本事。
本節書是在分子動理念知識的基礎上,具體說明內能是物體內部的能量。與機械能相比,內能不直觀更抽象,學生難于直接理解和理解,是本節課的一個難點。教學中根據教材設計思路,用與機械能中動能和勢能作類比的方法來建立內能的概念,降低了新知識的起點難度,應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學習新知識,比較貼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從而理解內能的概念。經過對生活中常見實例的分析,說明了內能的普遍性,并給出了內能與溫度的關系。
在改變物體內能的二種途徑的教學上,經過引導學生觀察、分析生活中的一些現象和課堂實驗,總結歸納出改變物體內能的兩種方法,同時引入熱量的概念。讓學生學會從生活走向物理的方法。
本節課的宗旨是經過類比的方法學習微觀的物理知識,結合已學知識分析、歸納、學習新知識,并在學習知識的同時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本課時要求學生具備初步運用類比法學習物理知識、分析物理現象、歸納物理結論的本事。
第二課時的教學設計主要是深化學生對內能概念的理解,明白內能的普遍性及內能與溫度的關系。熟悉并進一步理解改變物體內能的二種途徑,能列舉分析相關事例,并從效果、能的形式變化與否上區別改變物體內能兩種方式的異同,并進行適當的練習。
1、會根據分子動理論用類比的方法建立內能的概念,能簡單描述溫度和內能的關系。
2、明白熱傳遞能夠改變物體的內能。
3、明白熱量的概念及單位。
4、明白做功能夠使物體內能增加或減少的一些事例。
內能、熱量概念的建立,改變物體內能的二種途徑。
用類比的方法建立內能的概念。
壓縮空氣引火儀,硝化棉,氣體膨脹做功演示器,燒瓶(內裝少量水),打氣筒,自行車(把車胎的氣放掉),一截粗軟鐵絲、一個打火機、一張砂紙、熱水袋、小毛巾等。
一、復習
教師:我們一起復習分子動理論的相關資料。
學生:(1)常見的物質是由很多的分子、原子構成的。(2)構成物質的分子在不停地做熱運動。(3)分子間存在著引力和斥力。
教師:我們一起復習前面學習過的動能和勢能和機械能。
多媒體課件:把屏幕分成四個小窗口。第一個小窗口顯示運動的小球,在這個窗口的下方給出文字:運動的物體具有動能。第二個小窗口播放彈簧拉伸或壓縮,窗口的下方給出文字:發生彈性形變的物體具有彈性勢能。動能和勢能統稱機械能。
二、新課教學
(一)內能:
多媒體課件:第三個小窗口顯示分子在做熱運動的動畫,在這個窗口的下方給出文字:運動的分子具也有動能,叫做分子動能。第四個小窗口播放分子之間的吸引和排斥,類似彈簧形變時的相作用,窗口的下方給出文字:分子也具有勢能,叫做分子勢能。構成物體的所有分子,其熱運動的動能與分子勢能的總和,叫做物體的內能。
教師:內能的單位是焦耳,簡稱焦,符號是j。各種形式能量的單位都是焦耳。
多媒體課件:空中飛行的足球。
教師:請同學分析,空中飛行的足球具有哪些能量?
學生:飛行在空中的足球,離開地面,具有重力勢能;足球在空中運動,還具有動能。足球的動能和重力勢能統稱為機械能。
學生:足球是由許許多多的分子組成的,所以足球還具有內能。
教師:足球同時具有機械能和內能。機械能與整個物體的機械運動情景有關,如物體是否有速度、是否有高度、是否發生了彈性形變。而內能與物體內部分子的熱運動和分子之間的相互作用情景有關。也就是無論物體是否有外在的機械能,只要物體內部的分子有熱運動,就必須有內能。
教師:內能是不一樣于機械能的另一種形式的能。
教師:請同學們分析,一杯熱水的水分子是否具有內能?
學生:熱水中的水分子永不信息地做規則運動,所有熱水的水分子具有內能。
教師:請同學們分析,如果杯子中水的溫度下降了,冷水的水分子是否具有內能?
學生:冷水中的水分子也在不停地做規則運動,只可是比熱水中的水分子的運動速度慢一些,所有冷水的水分子也具有內能。
教師:如果水結成冰塊了,冰塊還有內能嗎?
學生:冰的分子也在不停地做無規則運動,冰塊也具有內能。
師生:根據分析可知,一切物體都具有內能。同一個物體,溫度升高時,內能增大,溫度降低時,內能減小。
教師:當一個物體溫度升高或降低時,內能隨溫度改變這個過程,暫不研究物體發生了物態變化,相關知識等到高中再進行學習。
(二)熱傳遞改變內能、熱量
教師:讓一個高溫物體和一個低溫物體接觸,會發生什么現象?比如把冰涼的'手放在熱水袋上捂一捂。
學生:熱會從高溫物體傳遞給低溫物體;高溫物體的溫度會降低,低溫物體的溫度會升高。
教師:這是因為在這個過程中,發生了熱傳遞。高溫的熱水袋把熱量傳遞給了低溫的手。在熱傳遞過程中,傳遞能量的多少叫做熱量,熱量的單位也是焦耳。熱傳遞過程中,熱量總是從高溫的物體傳向低溫的物體。物體吸收或放出的熱量越多,內能的改變就越大。在熱傳遞過程中,低溫物體吸收了熱量,溫度升高,內能增加。高溫物體放出熱量,溫度降低,內能減小。熱傳遞能夠改變物體的內能。
教師:同學需要異常注意:熱傳遞傳遞的是熱量,不是溫度,也不是內能。是熱量的轉移才導致物體內能的改變,是熱量的轉移才導致物體溫度的改變。
教師總結:(1)熱傳遞過程中,傳遞能量的多少叫做熱量。
(2)熱量的單位是焦耳(j)。
(3)物體吸收熱量內能增加,放出熱量內能減少。
(4)熱傳遞會改變物體的內能。
(二)做功改變內能
分組實驗:供給的器材:一截粗軟鐵絲、一個打火機、一張砂紙、熱水袋(裝有熱水)、小毛巾等。
教師:要求學生把一段軟鐵絲的溫度升高。
學生實驗:用打火機去燒鐵絲。(提醒同學注意安全)
學生實驗:把鐵絲放在熱水袋上,用熱水袋去捂熱鐵絲。
學生實驗:把鐵絲反復彎折,鐵絲溫度也會升高。
學生實驗:用砂紙去反復摩擦鐵絲,鐵絲溫度也會升高。
學生實驗:把鐵絲放在太陽下曬,鐵絲溫度也會升高。
教師:不一樣實驗小組的學生介紹自我的實驗方法并進行分析。
學生:用打火機燒鐵絲是用熱傳遞的方法使鐵絲的溫度升高,內能增加的。
學生:用熱水袋去捂鐵絲也是用熱傳遞的方法使鐵絲的溫度升高,內能增加的。
學生:把鐵絲反復彎折,用砂紙去反復摩擦鐵絲,鐵絲的溫度也會升高,內能增加。可是彎折鐵絲和砂紙摩擦鐵絲都不是熱傳遞。
教師:可是彎折鐵絲和砂紙摩擦鐵絲都不是熱傳遞現象。彎折鐵絲是手對鐵絲做功,砂紙摩擦鐵絲是物體克服摩擦力做功。由此可見,做功的方式也能夠改變物體的內能。
教師:改變物體的內能有二種途徑:熱傳遞和做功。
教師:出示壓縮空氣引火儀,介紹結構和使用方法。
學生實驗:教師給予指導,讓學生到講臺上來做壓縮空氣點燃棉花實驗,全班同學觀察發生的現象。
教師:活塞壓縮空氣,對空氣做功,空氣的溫度升高,內能增加。
教師:摩擦做功在生活中較為常見,同時壓縮氣體也是做功的一種形式。在生活中也能經常看到壓縮空氣做功,但可能沒有進一步的觀察和思考。在課堂上我們現場用打氣筒給自行車打氣的過程,認真地進行觀察和分析。
學生實驗:用打氣筒給自行車打氣。做實驗前請幾位同學摸一摸打氣筒外壁,提醒同學打氣筒外壁的上下部分都要觸摸一下,感受一下氣筒壁上下部分的溫度。為使實驗效果更明顯,能夠把自行車輪胎中的氣放掉一部分,延長打氣時間。打完氣后,再讓那幾位同學觸摸打氣筒外壁的上下部分,感受氣筒壁上下部分的溫度,進行比較分析。
教師:活塞與整個氣筒壁都有摩擦,摩擦產生的熱是傳給整個筒壁,如果僅有摩擦生熱的原因,氣筒壁上下部分的溫度應當是基本相同的。但在實驗過程中,能夠明顯發現,氣筒上部只是略有發熱,而氣筒下端卻很熱,甚至燙手,所以壓縮氣體做功產生的熱量是使氣筒的下部發熱的主要原因。
教師:在剛才的實驗中,經過做功,能夠使氣筒的溫度升高,內能增加。如果不用做功的方法,用火烤一烤,也能夠使氣筒的溫度升高,內能增加。由此可見,熱傳遞和做功對改變物體的內能的效果是完全相同的。
教師:那么,做功和熱傳遞改變物體的內能還有沒有什么區別呢?請同學們嘗試從能量轉化角度,分析一下這兩種方式的本質。
教師:雖然兩種方式在改變物體內能上是等效性的,可是在本質上有區別的。熱傳遞的方式是使內能發生轉移,內能從高溫物體轉移到低溫物體,或是從物體的高溫部分轉移到低溫部分。做功的方式則是能的形式發生了轉化,外界對物體做功,使物體的溫度升高,內能增加。
演示實驗:實驗裝置如教材圖13.2-5,注入約10ml水。塞緊瓶塞前,用吸水紙把瓶壁內外擦拭干凈。塞緊瓶塞后,用實驗室常用的兩用打氣筒打幾次氣,就能使瓶塞跳起,在瓶塞跳起的同時,瓶內出現水霧。
教師:在向瓶內打氣時,壓縮了瓶內的空氣,空氣的內能增加,溫度升高。瓶內的水吸熱汽化,產生了更多的水蒸氣,隨著水蒸氣的增加,氣壓越來越大,直至沖開瓶塞。瓶內原先的水蒸氣是無色透明、看不見的。瓶內出現白霧,說明水蒸氣液化,變成了小水滴。這是由于空氣推動瓶塞做功,內能減少,溫度降低造成了水蒸氣的液化現象。
教師:外界對物體做功,物體的溫度升高,內能增加。物體對外界做功,物體的溫度降低,內能減小。
教師:引導學生做出本節課的小結。
學生:學習了內能的概念。了解了熱傳遞和做功是改變內能的二種途徑。
三、布置作業
完成教材10頁的“動手動腦學物理”。
高二物理內能教案(優秀15篇)篇四
使學生理解一些功可以改變物體內能的例子,理解他們可以努力測量內能的變化,并利用功和內能變化之間的關系來解釋常見的物理現象,如摩擦熱的產生。
壓縮空氣點火器、機械能轉化為熱能演示器、無色玻璃瓶、橡膠瓶塞、氣泵等。
1、復習。
問題。
(2)與相關的物體的內能是什么。
介紹新課程物體的內能與物體的溫度有關。溫度越高,物體的內能越大。換句話說,當物體的溫度改變時,它的內能也會改變。如何改變物體的溫度?學生們可以從生活中舉出許多例子。今天,我們首先研究一種改變內能的方法——做功。
3、學習新課程。
(1)對物體做功,物體的內能會增加。
演示實驗:壓縮空氣點火實驗。展示壓縮空氣點火器并簡要介紹其結構。取一片綠豆大小的干硝化棉,用鑷子擰松棉花,放入玻璃瓶底部。在活塞上涂抹少量蓖麻油(用于潤滑和密封),并將其放入玻璃缸的上口。此時,提醒學生觀察桶中的棉花。快速按下活塞,你可以看到硝化棉燃燒發出的火光。實驗結束后,組織學生討論實驗現象的解釋,從而得出壓縮空氣確實起作用,增加空氣的內能,溫度升高導致棉花燃燒的結論。事實上,學生在日常生活中也遇到過這種現象。例如,當給自行車輪胎充氣時,充氣機也會變熱,這也是由于壓縮空氣造成的。使用其他方法對對象做功也可以增加對象的內能。摩擦熱的產生就是一個例子。要求學生解釋圖2—9和圖2—11中的示例,并列出其他示例。
總結學生給出的例子,得出結論,如果你對一個物體進行研究,物體的內能會增加。
學生們引用的所有例子都是做功會增加物體的內能,但做功并不能使物體的內能變小。
(2)當物體在外部做功時,其內能會減少。
演示實驗:降低氣體膨脹溫度的實驗。
如教科書圖2—12所示,提前組裝儀器。上課前把瓶子裝滿少量的水。在實驗過程中,告訴學生由于水的蒸發,瓶子里有水蒸氣。由于水蒸氣無色透明,所以看不到水蒸氣。提醒學生觀察瓶塞跳躍時容器內發生的情況。實驗結果表明,當塞子跳起來時,瓶子里出現了霧。引導學生分析實驗現象。然后得出結論,當物體在外部做功時,其自身的內能將減少。
(3)努力測量內部能量的變化。做功可以改變物體的內能。我們對物體做的功越多,物體的內能增加的越多。物體在外部做的功越多,物體的內能減少的越多。因此,我們可以努力測量內能的變化。所以內能的單位和功是一樣的,也就是焦耳。如果你對一個物體做2焦耳的`功,物體的內能會增加2焦耳。事實上,所有形式的能量都可以通過努力工作來測量,因此國際單位制規定所有形式的能量單位都是焦耳。
(4)小結。
通過對教科書本章刊頭的實驗演示以及本節的思考和討論,總結了本節的資料。本實驗是機械能與內能相互轉化的演示實驗。將薄壁金屬筒固定在工作臺上后,立即注入約1/4體積的乙醚并將其塞住。使用稍寬的布帶,將其纏繞在金屬圓筒的下端兩次,然后快速來回拉動布帶。一段時間后,插頭將被沖洗,以引導學生解釋他們看到的現象。外力克服摩擦力做功,使金屬氣缸的溫度和內能升高,導致氣缸內乙醚蒸發。最后,由于乙醚蒸汽壓力增加,塞子被沖洗。告訴學生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可以克服摩擦,做功,功可以轉化為內能。
這個實驗中的另一個現象經常被學生忽略。也就是說,當沖洗塞子時,噴嘴附近也有薄霧。我們應該引導竹子學習者注意并解釋這一現象。這是因為當氣體膨脹做外部功時,內部能量和溫度降低,從而使氣缸口周圍的水蒸氣凝結成水滴。這個現象只是表明當一個物體在外部工作時,它的內部能量會減少。在這個過程中,氣體的內能轉化為機械能。
通過實驗和討論,學生可以進一步闡明物體的功能并改變物體的內能。對物體做功時,機械能轉化為內能,物體的內能增加。當一個物體在外部做功時,內能轉化為機械能,物體的內能就會減少。
1、壓縮空氣點火實驗比較困難。有幾個要點需要注意:
(1)良好的密封,主要是活塞與管壁之間的密封。活塞從管中拔出時,阻力較大,活塞離開管口時可聽到砰的一聲。這種情況可以認為是一種良好的密封。試驗過程中,活塞應涂少量蓖麻油進行密封和潤滑。
(2)在管道中保持足夠的氧氣。在實驗過程中,可以使用一個尖嘴吹球向管內注入新鮮空氣。
(3)所用燃料的燃點應較低,普通棉不易爆燃。實驗中應使用硝化纖維素。硝化纖維素可以自制。取濃硝酸和濃硫酸,按1的體積比依次倒入燒杯中,并將其混合,使溫度保持在30℃左右。將脫脂棉浸泡在混合酸中約15分鐘,取出棉花,用清水反復沖洗,直到沒有酸為止。擠壓干燥后,置于陰暗處干燥。儲存時,將其放入密封瓶中并保持干燥。
2、在氣體膨脹做功的實驗中,泵送速度不宜過快。一般情況下,充氣機的單向閥不靈活,因此充氣機速度不能慢。建議在瓶塞上的自行車輪胎上安裝一個閥門。充氣時,閥口乳膠管膨脹,可讓學生觀察進氣現象。
3、做功改變物體內部能量的過程也有能量轉換。教科書只是在思考所討論的問題時提出了能量的轉換。能從能量轉換的角度理解內能的變化不是本課程的重點,但能使學生有一個初步的了解,這有利于以后學習能量守恒定律。因此,在思維和討論的討論中,增加了能量轉換的信息。
高二物理內能教案(優秀15篇)篇五
1、知道內能的概念,能簡單描述溫度和內能的關系;知道改變內能的兩種方式。
2、通過演示實驗、分組討論等方式,提高觀察、分析和總結的能力。
3、通過本節的學習,提高學習的興趣,養成良好的科學態度和求實精神。
高二物理內能教案(優秀15篇)篇六
1、知識與技能。
(1)理解為什么電感對交變電流有阻礙作用;
(2)知道用感抗來表示電感對交變電流阻礙作用的大小,知道感抗與哪些因素有關;
(3)知道交變電流能通過電容器。知道為什么電容器對交變電流有阻礙作用;
(4)知道用容抗來表示電容對交變電流的阻礙作用的大小。知道容抗與哪些因素有關。
2、過程與方法。
(1)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思維習慣;
(2)培養學生用學過的知識去理解、分析新問題的習慣。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有志于把所學的物理知識應用到實際中去的學習習慣。
電感、電容對交變電流的阻礙作用。感抗、容抗的物理意義。
感抗的概念及影響感抗大小的因素。容抗概念及影響容抗大小的因素。
實驗法、閱讀法、講解法。
雙刀雙擲開關、學生用低壓交直流電源、燈泡(6v、0.3a)、線圈(用變壓器的副線圈)、電容器(103f、15v與200f、15v)2個、兩個扼流圈、投影片、投影儀。
在直流電路中,影響電流跟電壓關系的只有電阻。在交變電流路中,影響電流跟電壓關系的,除了電阻外,還有電感和電容。電阻器、電感器、電容器是交變電流路中三種基本元件。這節課我們學習電感、電容對交變電流的影響。
1、電感對交變電流的阻礙作用。
演示:電阻、電感對交、直流的.影響。
[來源:]。
演示甲圖,電鍵分別接到交、直流電源上,引導學生觀察兩次燈的亮度(燈的亮度相同。說明電阻對交流和直流的阻礙作用相同。)。
演示乙圖,電鍵分別接到交、直流電源上,引導學生觀察兩次燈的亮度(電鍵接到直流上,亮度不變;接到交流上時,燈泡亮度變暗。說明線圈對直流電和交變電流的阻礙作用不同。)。
線圈對直流電的阻礙作用只是電阻;而對交變電流的阻礙作用除了電阻之外,還有電感。
問題1:為什么會產生這種現象呢?
問題2:電感對交變電流阻礙作用的大小,用感抗來表示。感抗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請同學們閱讀教材后回答。
答:感抗決定于線圈的自感系數和交變電流的頻率。線圈的自感系數越大,自感作用就越大,感抗就越大;交變電流的頻率越高,電流變化越快,自感作用越大,感抗越大。
線圈在電子技術中有廣泛應用,有兩種扼流圈就是利用電感對交變電流的阻礙作用制成的。出示扼流圈,并介紹其構造和作用。
(1)低頻扼流圈。
構造:線圈繞在閉合鐵芯上,匝數多,自感系數很大。
作用:對低頻交變電流有很大的阻礙作用。即通直流、阻交流。
(2)高頻扼流圈。
構造:線圈繞在鐵氧體芯上,線圈匝數少,自感系數小。
作用:對低頻交變電流阻礙小,對高頻交變電流阻礙大。即通低頻、阻高頻。
2、交變電流能夠通過電容器。
演示:電容對交、直流的影響。實驗電路如圖所示:
開關s分別接到直流電源和交變電流源上,觀察現象(接通直流電源,燈泡不亮;接通交變電流源,燈泡亮了說明了直流電不能夠通過電容器,交變電流能夠通過電容器。)。
電容器的兩極板間是絕緣介質,為什么交變電流能夠通過呢?用cai課件展示電容器接到交變電流源上,充、放電的動態過程。強調自由電荷并沒有通過電容器兩極板間的絕緣介質,只是當電源電壓升高時電容器充電,電荷向電容器的極板上集聚,形成充電電流;當電源電壓降低時電容器放電,電荷從電容器的極板上放出,形成放電電流。電容器交替進行充電和放電,電路中就有了電流,表現為交流通過了電容器。
3、電容器對交變電流的阻礙作用。
答:燈泡的亮度變亮了。說明電容器對交變電流也有阻礙作用。(的確是這樣。物理上用容抗來表示電容器對交變電流阻礙作用的大小。)。
問題2:容抗跟哪些因素有關呢?請同學們閱讀教材后回答。
答:容抗決定于電容器電容的大小和交變電流的頻率。電容越大,在同樣電壓下電容器容納電荷越多,因此充放電的電流越大,容抗就越小;交變電流的頻率越高,充放電進行得越快,充放電電流越大,容抗越小。即電容器的電容越大,交變電流頻率越高,容抗越小。
電容器具有通交流、隔直流通高頻、阻低頻的特點。
4、課堂總結、點評。
本節課主要學習了以下幾個問題:
1、由于電感線圈中通過交變電流時產生自感電動勢,阻礙電流變化,對交變電流有阻礙作用。電感對交變電流阻礙作用大小用感抗來表示。線圈自感系數越大,交變電流的頻率越高,感抗越大,即線圈有通直流、阻交流或通低頻,阻高頻特征。
2、交變電流通過電容器過程,就是電容器充放電過程。由于電容器極板上積累電荷反抗自由電荷做定向移動,電容器對交變電流有阻礙作用。用容抗表示阻礙作用的大小。電容器的電容越大,交流的頻率越高,容抗越小。故電容器在電路中有通交流、隔直流或通高頻、阻低頻特征。
5、實例探究。
電感對交變電流的影響。
【例1】如圖所示電路中,l為電感線圈,r為燈泡,電流表內阻為零。電壓表內阻無限大,交流電源的電壓u=220sin10tv。若保持電壓的有效值不變,只將電源頻率改為25hz,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1.電流表示數增大b.電壓表示數減小c.燈泡變暗d.燈泡變亮。
電感和電容對交變電流的影響。
例2、圖所示是電視機電源部分的濾波裝置,當輸入端輸入含有直流成分、交流低頻成分的電流后,能在輸出端得到較穩定的直流電,試分析其工作原理及各電容和電感的作用。
6、鞏固練習。
1、關于低頻扼流圈,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c.這種線圈的自感系數很大,對高頻交流的阻礙作用比低頻交流的阻礙作用更大。
2、在圖所示電路中,u是有效值為200v的交流電源,c是電容器,r是電阻。關于交流電壓表的示數,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等于220vb.大于220vc.小于220vd.等于零。
3、在圖所示的電路中,a、b兩端連接的交流電源既含高頻交流,又含低頻交流;l是一個25mh的高頻扼流圈,c是一個100pf的電容器,r是負載電阻,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l的作用是通低頻,阻高頻b.c的作用是通交流,隔直流。
高二物理內能教案(優秀15篇)篇七
(2)知道物體內能的組成。
(3)知道分子動能和分子勢能與哪些因素有關。
建議二:在講分子勢能時,最好能與彈簧的彈性勢能進行類比學習.。
建議三:在區分機械能與內能時,最好能舉例說明.。
教學重點:內能的組成,分子動能和分子勢能分別與哪些因素有關.。
教學難點:分子勢能。
由分子間作用力決定的一種能量,與分子間距離有關,宏觀上表現出與物體體積有關.。
物體內所有分子的動能和分子勢能的總和叫內能.。
例1:相同質量的0℃水與0℃的冰相比較。
a、它們的分子平均動能相等。
b、水的分子勢能比冰的分子勢能大。
c、水的分子勢能比冰的分子勢能小。
d、水的內能比冰的內能多。
答案:abd。
例2:下面有關機械能和內能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a、機械能大的物體,內能一定也大。
b、物體做加速運動時,其運動速度越來越大,物體內分子平均動能必增大。
c、物體降溫時,其機械能必減少。
d、摩擦生熱是機械能向內能的轉化。
答案:d。
題目:怎樣測量阿伏加德羅常數。
組織:分組。
方案:查閱資料,設計原理,實際操作。
評價:方案的可行性、科學性、可操作性。
高二物理內能教案(優秀15篇)篇八
使學生明白做功能夠改變物體內能的一些事例;明白能夠用功來量度內能的改變,能用做功和內能改變的關系來解釋摩擦生熱等常見的物理現象。
(二)教具。
壓縮空氣引火器,機械能轉化熱能演示器,無色玻璃瓶,橡膠瓶塞,打氣筒等。
(三)教學過程。
1、復習。
提問(1)什么叫做物體的內能(2)物體的內能跟什么有關。
2、引入新課。
物體的內能跟物體的溫度有關,溫度越高,物體的內能越大。也就是說當物體的溫度發生了變化時,它的內能就發生了變化。如何改變物體的溫度,同學們能夠從生活實際上舉出許多的事例。今日我們先研究一種改變內能的方法--做功。
3、進行新課。
(1)對物體做功,物體的`內能會增大。
演示實驗:壓縮空氣引火實驗。出示壓縮空氣引火器,簡單介紹它的構造。取綠豆粒大小的一塊干燥硝化棉,用鑷子把棉花拉得疏松一些,放入玻璃筒底。將活塞涂上少許蓖麻油(起潤滑和密封作用),放入玻璃筒的上口。此時要提醒學生注意觀察筒內的棉花。迅速地壓下活塞,可看到硝化棉燃燒發出的火光。實驗后,組織學生議論實驗現象說明了什么,從而得出壓縮空氣做功,使空氣內能增大,溫度升高引起棉花燃燒。實際這種現象在日常生活中,同學們也遇到過。例如,在給自行車輪胎打氣時,打氣筒也會變熱,這也是由于壓縮空氣的緣故。用其他的方法對物體做功,也能使物體內能增加,摩擦生熱就是一個例子。讓學生解釋課本圖2-9、圖2-11的事例,并列舉其他事例。
歸納學生所舉事例,得出對物體做功,物體的內能就會增大。
同學們所舉的事例都是做功使物體的內能增加,做功能不能使物體的內能喊小呢。
(2)物體對外做功時,本身的內能會減小。
演示實驗:氣體膨脹溫度降低的實驗。
按照課本圖2-12所示,事前組裝好儀器。課前在瓶內裝入少量的水。實驗時告訴學生,由于水的蒸發,瓶內存在水蒸氣。由于水蒸氣是無色透明的,所以水蒸氣是看不到的。提醒學生注意觀察瓶塞跳起時容器中有什么現象。實驗結果,當塞子跳起時,瓶內出現了霧。引導學生分析實驗現象。進而得出物體對外做功時,本身的內能會減小。
(3)用功來量度內能的改變。做功能夠改變物體的內能,對物體做的功越多,物體的內能增加得越多,物體對外做的功越多,物體的內能減小得也越多,所以,我們能夠用功來量度內能的變化。這樣內能的單位跟功相同,也是焦耳。如果對物體做了2焦的功,物體的內能會增加2焦。其實各種形式的能,都能夠用功來量度,所以國際單位制規定:各種形式的能的單位都是焦耳。
(4)小結。
經過課本本章刊頭畫的實驗演示和本節的想想議議,小結本節的資料。該實驗是機械能和內能相互轉化的演示實驗。把薄壁金屬筒固定在桌子上之后,注入約1/4容積的乙醚,立刻塞上塞子。用稍寬一點的布帶,在金屬筒下端繞二圈,然后迅速地來回拉布帶,一會兒塞子就被沖起,引導學生解釋所看到的現象。外力克服摩擦力做功,使金屬筒溫度升高、內能增加,并引起筒內乙醚的蒸發。最終由于乙醚蒸汽壓強不斷增大,而將塞子沖起。告訴學生,在此過程中,克服摩擦做功,轉化為內能。
此實驗中的另一個現象,往往被學生忽視。即當塞子被沖起時,在管口附近也有淡淡的霧出現。應引導學竹注意這一現象,并加以解釋。這是由于氣體膨脹對外做功時內能減少、溫度降低,從而使筒口周圍的水蒸氣凝成水珠。此現象恰好說明了:物體對外做功時,本身內能會減小。此過程中氣體的內能轉化為機械能。
經過實驗和議論,使學生進一步明確,做功能改變物體的內能。并且對物體做功時,有機械能轉化為內能,物體內能增加。物體對外做功時,有內能轉化為機械能,物體內能減少。
(四)說明。
1、壓縮空氣引火實驗難度較高,有幾個關鍵要注意:
(1)密封性要好,主要是活塞與管壁的密封。當把活塞從管內拉出時,感到阻力比較大,且當活塞離開管口的瞬間能聽到嘭的響聲。這種情景可認為密封較好。實驗時應在活塞上涂少許蓖麻油,起密封和潤滑作用。
(2)管內堅持足夠的氧氣。實驗時可用尖嘴吹風球,向管內注入新鮮空氣。
(3)所用燃料燃點要低,普通棉花難于壓燃。實驗中要用硝化棉。硝化棉能夠自制。取濃硝酸和濃硫酸,按體積比1∶2先后倒入燒杯內混合,使其溫度堅持在30℃左右。將脫脂棉浸入混合酸內,約15分鐘左右,取出棉花用清水反復沖洗,直至沒有酸性。擠干后放在陰暗處晾干,保存時應放在密封瓶內,堅持干燥。
2、氣體膨脹做功的實驗,打氣時速度不宜太快。通常打氣筒止回閥不太靈活,打氣速度就不能慢,提議在瓶塞上裝一個自行車輪胎上的氣門嘴。打氣時氣門嘴的乳膠管膨脹,能使學生觀察到進氣的現象。
3、做功改變物體內能的過程,也都有能量的轉化。課本只在想想議議的問題中提出能量的轉化。能從能量轉化的角度認識內能的改變,雖非本節課的重點,但能使學生有個初步的認識,有利于后面學習能量守恒定律。所以在想想議議的討論中,增加了能量轉化的資料。
高二物理內能教案(優秀15篇)篇九
方法2、對于基礎較好的班級,可以采用實驗探究和信息學習的方法.實例如下。
【組織形式】個人或自由結組。
【活動流程】制訂子課題;制訂查閱和查找方式;收集相關的材料;分析材料并得出一些結論;評估;交流與合作。
【參考方案】嘗試對溫室效應、熱島效應發表自己的見解,要注意在收集足夠材料的基礎上分析。
【備注】1、網上查找的資料要有學習的過程記錄。
2、和其他成員交流,發現共性和差異。
3、發現新問題。
高二物理內能教案(優秀15篇)篇十
1、理解電功的概念,知道電功是指電場力對自由電荷所做的功,理解電功的公式,能進行有關的計算。
2、理解電功率的概念和公式,能進行有關的計算。
3、知道電功率和熱功率的區別和聯系。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推導電功的計算公式和焦耳定律,培養學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電能與其他形式能量的轉化和守恒,進一步掌握能量守恒定律的普遍性。
【教學重點】。
電功、電功率的概念、公式;焦耳定律、電熱功率的概念、公式。
【教學難點】。
電功率和熱功率的區別和聯系。
高二物理內能教案(優秀15篇)篇十一
知識目標:
1.學習正確使用電流表.
2.研究串聯和并聯電路中電流的特點.
能力目標:
1.通過實驗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2.通過對實驗數據的分析,及對串并聯電路中電流規律的總結,培養學生分析概括歸納能力.
情感目標:
在教學過程中應注意培養學生樹立用實驗方法解決物理問題的思想,對待實驗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嚴謹的科學作風.
教材分析
本節實驗旨在使學生學會正確使用電流表,培養學生連接電路的技能和更具體的認識串、并聯電路,并通過實驗使學生自己總結出串、并聯電路的電流特點,從而更好的認識這一規律.從教材安排上看,這是一個探索性實驗.
“用電流表測電流”的實驗是學生第一次遇到的定量的電學實驗,在本實驗中,學生要完成從組成電路到讀取數據的各種技能,對學生的技能要求比較明顯,并且要正確對待和分析實驗數據,這有利于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態度和客觀分析的方法.
教法建議
2)這是學生第一次做電學實驗,要提出嚴格要求.逐步使學生養成嚴肅認真的實驗作風和按操作規程做實驗的習慣.
4)本節課的任務很重,具有一定的難度,實驗前,必須首先掌握如下幾方面的內容:首先是串、并聯電路的區別;其次是電流表的使用規則,并明確電路元件的特性和作用.另外可讓學生預習實驗內容,了解本實驗是一個探索性實驗,明確探索的目的是什么.
5)實驗課應盡可能的讓學生多支配實驗時間,教師講解要簡介明了.
實驗目的':練習使用電流表測電路中的電流;
研究串、并聯電路中的電流關系。
實驗器材(每一實驗小組):
電源,一只電流表,兩個小燈泡(附燈座),一個開關,導線若干條。
過程
:一、復習電流表使用
1)連接形式
2)量程和分度值
3)讀數
二、教師講解示范
1)連接電路時,一定要把開關打開.使用電源絕對不允許用導線直接跟電源兩極相連,以防短路.
2)連線的先后次序.應根據電路圖按照一定的順序連接(一般從電源正極出發),防止漏接或錯接.讓學生從開始做電學實驗就養成這種接線的良好習慣.
3)接線的技能
4)了解實驗室用的是什么種類的電源,分清電源的正、負極.
6)連線完畢,對照電路圖,按接線的思路順序檢查一遍電路,再閉合開關.
7)對沒有把握的電路,用試觸(瞬時碰接)的方法,試探接通電路.一般提倡用這種方法.
8)如果發生故障應立即斷開電路,然后從電源的一個極出發,逐段檢查原因.
9)做好實驗紀錄.讀數要客觀,要實事求是.
10)實驗結束后,整理好實驗器材使其恢復原狀.
三、學生對實驗提出疑問,并核查本組實驗器材
四、學生實驗
實驗步驟
數據記錄
數據分析并得出結論
(以上均參考參考教材)
五、實驗結果交流
六、完成實驗報告(可作為作業)
探究活動
【課題】擴展實驗:研究混聯電路中干路電流和各支路電流的關系。
【組織】小組
【流程】
設計實驗電路
設計記錄表格
數據分析得出結論,并于串、并兩電路中電流關系進行比較。
高二物理內能教案(優秀15篇)篇十二
1.知道內能的概念,能簡單描述溫度和內能的關系;知道改變內能的兩種方式。
2.通過演示實驗、分組討論等方式,提高觀察、分析和總結的能力。
3.通過本節的學習,提高學習的興趣,養成良好的科學態度和求實精神。
【重點】內能的概念以及改變內能的兩種途徑。
【難點】利用內能知識解釋相關的物理現象。
環節一:導入新課
首先教師利用多媒體給學生播放蒸汽機車工作的視頻,請學生與同桌交流分析,嘗試說出蒸汽機的工作原理,并進行補充。
接著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水蒸氣可以帶動火車前進,其能量來自于哪里。進而引出課題《物體的內能》。
環節二:新課講授
1.物體的內能
教師首先提問學生什么是動能,什么是勢能,學生通過回顧之前的知識后可以快速給出結果。
接著教師多媒體出示運動著的足球和彈簧被拉伸的圖片,提示學生構成物質的分子在不停地做無規則的熱運動,進而提問學生組成物質的分子是否也具有動能,分子之間是否也具有勢能兩個問題。學生根據分子在不停的做熱運動的知識,得出分子具有動能。通過類比彈簧的例子在交流探討后得出分子之間具有勢能。從而教師總結得出“分子動能”、“分子勢能”以及內能的概念。
之后展示等質量的熱水和冷水、通電前后的燈絲等例子,幫助學生理解物體的內能與溫度有關,且如果體積變化不大,同一物體的溫度越高,內能越大。
2.改變物體內能的兩種途徑
首先演示硝化棉燃燒的實驗,并引導學生分析燃燒原因。再讓學生自己動手反復彎折一根鐵絲數十次后感受彎折處的溫度變化。學生通過觀察以及對實驗現象的分析,總結出是因為做功改變了物體的內能。
接著請學生結合生活事例思考還有沒有其它可以改變物體內能的方式。教師展示一些事例幫助學生分析。例如燒菜時鍋熱的燙手、棉被被曬熱及暖風機使室溫升高等。學生通過小組討論,總結出熱傳遞也可以改變物體的內能。
環節三:鞏固提高
用物體內能改變的方式說明“炙手可熱”和“鉆木取火”的含義,并重新理解課前蒸汽機車的工作原理。
環節四:小結作業
小結:請學生自己來總結。
布置作業:課后查一查什么是溫室效應,思考內能與人類生產生活之間的聯系。
高二物理內能教案(優秀15篇)篇十三
1、使學生知道什么是次聲波和超聲波。
2、使學生能用所學知識解釋生活中的次聲波和超聲波.。
因多普勒效應和此聲波、超聲波兩節的內容少,建議用一個課時.。
聲波能離開空氣在真空中傳播嗎?為什么?
閱讀下列表:
聲波的波長范圍。
1.7cm——17cm。
人耳能聽到的聲波頻率范圍。
20hz——20000hz。
高二物理內能教案(優秀15篇)篇十四
知識目標。
1、知道回旋加速器的基本構造和加速原理.。
2、了解加速器的基本用途.。
能力目標。
情感目標。
本節重點是回旋加速器的加速原理.在通過前面帶電粒子在磁場中的運動規律的學習,學生通過反復習電場的相關知識后在理解本節知識時比較容易,需要強調的是:
1、加速電場的平行極板接的是交變電壓,且它的周期和粒子的運動周期相同.。
2、當粒子加速到接近光速時,加速粒子就不可能了.。
在講解時,教師可以通過介紹中國高能粒子加速器——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的開發以及研制過程,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熱情。
回旋加速器。
一、素質教育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1、知道回旋加速器的基本構造和加速原理.。
2、了解加速器的基本用途.。
(二)能力訓練點。
(三)德育滲透點。
(四)美育滲透點。
二、學法引導。
三、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1、重點。
回旋加速器的加速原理.。
2、難點。
加速電場的`平行極板接的是交變電壓,且它的周期和粒子的運動周期相同.。
3、疑點。
當粒子加速到接近光速時,加速粒子就不可能了.。
4、解決辦法。
四、課時安排。
1課時。
五、教具學具準備。
回旋回速器掛圖。
六、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七、教學步驟。
(一)明確目標。
(略)。
(二)整體感知。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1、直線加速器。
我們知道電場可以對帶電粒子加速,如果加速電壓為。
u
帶電粒子電量為。
q
.帶電粒子從靜止可加速到能量,由于電壓的限制,所以一次加速后粒子獲得的能量較小,如何獲得較大的能量呢?(讓學生充分討論.)可采取多級加速的辦法,經過幾次加速后粒子的能量,所以直線加速器可使粒子獲得足夠大的能量.但它占地面積太大,能否既讓帶電粒子多次加速,獲得較高能量,又盡可能減少占地面積呢?(讓學生展開想象)。
2、回旋加速器。
等于多少呢?
(讓學生回答)。
請同學們討論:加速粒子的最終能量由哪些因素決定?
和加速器的半徑.
請同學們課后思考,為什么帶電粒子加速后的能量與加速電壓無關呢?
3、回旋加速器和直線加速器的比較。
介紹我國正、負電子對撞機.。
(四)總結、擴展。
八、布置作業。
九、板書設計。
一、直線加速器。
1、單級加速。
2、多級加速。
二、回旋加速器。
1、交變的加速電壓周期。
t
2、多次回旋加速后的能量。
三、直線加速器與回旋回速器比較。
高二物理內能教案(優秀15篇)篇十五
教師引導。
實驗比較在不同下擴散現象的快慢(對比紅墨水在冷水與在熱水中的擴散)。
引導。
講評。
回憶分子運動論的三個基本觀點。
觀察實驗現象。
比較比較內能與機械能的區別。
做題。
“內能”探究活動。
想辦法設計實驗證明溫度越高,分子運動越劇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