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計劃的制定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學習需要進行個性化調整。以下是一些經典的教學計劃范文,希望對教師們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有所幫助。
圓柱的認識教學設計(精選16篇)篇一
設計思想:
(1)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直接引入課題,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自己身邊,體嘗到數學的應用價值。
(2)鼓勵學生動手操作,幫助學生直觀、形象地認識圓柱的特征,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3)開展小組合作學習,促使學生間知識的互補,使學生學會交往,增強學生的責任心,合群性和合作精神。
(4)啟發學生猜想,培養學生主動探索,勇于創新的能力。
(5)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由形象到抽象、由淺入深,遵循由觀察—發現—總結—應用這一規律,使學生建立清晰的概念。
學習目標:
知識與技能:使學生認識圓柱的特征,能看懂圓柱的平面圖,認識圓柱側面的展開圖,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過程與方法:通過觀察、想象、操作、思考、討論等活動,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自信心,感受到數學就在自己身邊,體會數學與現實的聯系,并建立與他人交往的意識,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創新精神。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從實際生活中常見的圓柱形物體抽象概括出圓柱的幾何圖形,然后通過觀察和實驗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圓柱的特征。
教學難點:建立空間觀念,使學生弄清圓柱側面展開得到一個長方形,這個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圓柱的關系。
教學過程:
一、激趣引入。
1、徐教師這里有一個盒子,想知道里面有什么嗎?(依次展示各個物品:露露盒、茶盒、罐頭盒)你知道這些物體的形狀叫做什么嗎?在數學上,像這樣的物體叫做圓柱體,簡稱圓柱。
2、想一想,在生活中你還見過哪些物體的形狀是圓柱體的?(學生舉例)本節課,你想知道哪些關于圓柱的知識呢?同學們都是好學的孩子,關于圓柱的體積、表面積的計算我們下節課再來學習,本節課我們先來研究一下圓柱的特征。(板書課題)。
二、構建新知。
1、一起來看一看圓柱畫在紙上是什么樣子的。(展示盒子中物體畫在紙上的形狀)閉上眼睛在大腦中想像一下你手中的圓柱畫在紙上是什么樣子的。
3、請同學們打開書自學31下邊的內容,邊學邊結合實物指一指,比一比,看誰的收獲最多。
4、交流匯報:
(1)關于底面,重點理解“完全相等的兩個圓”這句話,讓學生說一說怎樣驗證兩個底面完全相等。
(2)關于側面,幫助學生理解其是一個曲面。
(3)關于高,知道圓柱有無數條高,所有高的長度都相等。
(4)幫助學生理解圓柱從上到下是一樣粗細的,指出在小學研究的圓柱都是直圓柱。
師隨機板書圓柱的各部分特征。
5、同學們動手動腦找出了圓柱各部分的特征,今后我們要進一步培養動手動腦的好習慣。下面我們小組一起“做一做“(出示活動要求)。請同學們小組合作,沿圓柱的高把圓柱外包裝紙剪開,看看展示開后能得到什么形狀。(學生小組動手操作)。
6、展示學生剪開后得到的圖形。小組再次合作,想一想得到的“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圓柱的側面有什么關系;長方形的面積和圓柱的側面積有什么關系。”(師巡視指導)。
7、交流匯報。要求學生說一說為什么長方形的長等于圓柱的底面周長。小結從實驗中得到的結論。
三、鞏固練習。
1、判斷下面各圖形是否為圓柱體。
2、指出圓柱體的底面、側面和高。
3、思維拓展,給出底面直徑和圓柱的高,試著求出圓柱的側面積。
四、小結。
1、本節課你學到了哪些知識呢?
2、同學們通過自己的努力掌握了圓柱的各部分特征,希望同學們繼續努力,在數學世界中有更多的收獲,不斷地體驗探索的樂趣、成功的喜悅。
圓柱的認識教學設計(精選16篇)篇二
教科書第29~31頁的內容,練習七第1題。
1、使學生認識圓柱的特征,知道圓柱各部分的名稱,認識圓柱的側面展開圖。
2、從實際生活入手,培養學生初步的空間觀念。
3、通過觀察、操作、思考、討論等活動,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認識圓柱的特征。
圓柱側面展開圖的特點。
:自主觀察與小組合作學習相結合。
多媒體課件,學生每人準備一個圓柱體的實物(飲料罐)、事先制作好的紙的圓柱模型、剪刀、直尺、一張長方形紙等。
一、談話導入。
1、同學們,數學總是與生活緊密相關,大家看,有幾個同學參觀完“神舟五號”的圖片展之后,趕緊就自己動手制作數學的模型,請看大屏幕,你從圖片上發現了哪些立體圖形?(課件出示)。
2、以前,我們已經對長方體、正方體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以后我們還要陸續研究一些新的立體圖形,今天這節課呢,我們就重點來認識一下圓柱。
二、自主探究學習新知。
1、認識圓柱,并探究特征。
(1)生活中你在哪些地方還見到過像圓柱這樣的物體?說一說。
讓學生說一說生活中的圓柱。
(3)把圓柱放好,你觀察到圓柱有哪些特征?請告訴我。
同時板書:兩個底面(完全相同)一個側面(曲面)。
(4)認識圓柱的高。
你們認為什么是圓柱的高呢?
圓柱的高只有一條嗎?
(5)練習。
課件出示幾個圖形,學生判斷哪些圖形是圓柱。
2、探究圓柱側面的特征。
(2)學生動手操作,教師巡視指導。
(3)全班交流:沿高剪開后展開得到一個長方形;也可能得到一個正方形;斜著剪得到一個平行四邊形。
(5)小組合作,探究圓柱側面積的計算方法。
思考:這個長方形的長和寬分別與圓柱的什么有關,你認為圓柱的側面積應該怎樣計算?
小組展示,匯報。
3、練習。
(1)課件出示例1,學生獨立完成,集體訂正。
(2)課件出示練習2。
如果不告訴底面的周長,告訴的是底面半徑或直徑,可不可以求出圓柱的側面積?
(3)判斷。
4、思維拓展,發揮想象:
課件出示內容:一張長方形紙,長的一邊為20厘米,短的一邊為15厘米。把這張紙卷成一個圓柱。
(1)這個圓柱的高會是多少?底面周長會是多少?
(2)這個圓柱的側面積是多少?
(生先想一想再動手卷,看和想象的是不是一樣,然后匯報。)。
三、全課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對圓柱有認識了嗎?有哪些認識?
關于圓柱的知識你還想知道什么呢?
圓柱的認識教學設計(精選16篇)篇三
使學生認識圓柱的特征,能看懂圓柱的平面圖,認識圓柱側面的展開圖,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通過觀察、想象、操作、思考、討論等活動,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自信心,感受到數學就在自己身邊,體會數學與現實的聯系,并建立與他人交往的意識,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創新精神。
教學重點:從實際生活中常見的圓柱形物體抽象概括出圓柱的幾何圖形,然后通過觀察和實驗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圓柱的特征。
教學難點:建立空間觀念,使學生弄清圓柱側面展開得到一個長方形,這個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圓柱的關系。
一、激趣引入。
1、徐教師這里有一個盒子,想知道里面有什么嗎?(依次展示各個物品:露露盒、茶盒、罐頭盒)你知道這些物體的形狀叫做什么嗎?在數學上,像這樣的物體叫做圓柱體,簡稱圓柱。
2、想一想,在生活中你還見過哪些物體的形狀是圓柱體的?(學生舉例)本節課,你想知道哪些關于圓柱的知識呢?同學們都是好學的孩子,關于圓柱的體積、表面積的計算我們下節課再來學習,本節課我們先來研究一下圓柱的特征。(板書課題)。
二、構建新知。
1、一起來看一看圓柱畫在紙上是什么樣子的。(展示盒子中物體畫在紙上的形狀)閉上眼睛在大腦中想像一下你手中的圓柱畫在紙上是什么樣子的。
3、請同學們打開書自學31下邊的內容,邊學邊結合實物指一指,比一比,看誰的收獲最多。
4、交流匯報:
(1)關于底面,重點理解“完全相等的兩個圓”這句話,讓學生說一說怎樣驗證兩個底面完全相等。
(2)關于側面,幫助學生理解其是一個曲面。
(3)關于高,知道圓柱有無數條高,所有高的長度都相等。
(4)幫助學生理解圓柱從上到下是一樣粗細的,指出在小學研究的圓柱都是直圓柱。
師隨機板書圓柱的各部分特征。
5、同學們動手動腦找出了圓柱各部分的特征,今后我們要進一步培養動手動腦的好習慣。下面我們小組一起“做一做“(出示活動要求)。請同學們小組合作,沿圓柱的高把圓柱外包裝紙剪開,看看展示開后能得到什么形狀。(學生小組動手操作)。
6、展示學生剪開后得到的圖形。小組再次合作,想一想得到的“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圓柱的側面有什么關系;長方形的面積和圓柱的側面積有什么關系。”(師巡視指導)。
7、交流匯報。要求學生說一說為什么長方形的長等于圓柱的底面周長。小結從實驗中得到的結論。
三、鞏固練習。
1、判斷下面各圖形是否為圓柱體。
2、指出圓柱體的底面、側面和高。
3、思維拓展,給出底面直徑和圓柱的高,試著求出圓柱的側面積。
四、小結。
1、本節課你學到了哪些知識呢?
2、同學們通過自己的努力掌握了圓柱的各部分特征,希望同學們繼續努力,在數學世界中有更多的收獲,不斷地體驗探索的樂趣、成功的喜悅。
圓柱的認識教學設計(精選16篇)篇四
內容:
圓柱體的認識課上,老師引導學生利用圓柱體模型總結了圓柱體的特征和各部分的名稱,列舉、展示、觀察了生活中常見的典型圓柱體后,在指導學生制作圓柱體模型之前。
師:你們還能舉出生活中常見的圓柱體嗎?
……。
生1:硬幣是圓柱體。
師:是嗎?你能指出它的底面和高嗎?
生1:(拿出一枚硬幣)這兩個圓就是底面,這個厚度就是高。
師:大家同意嗎?有硬幣的同學拿出來看看。
生:(一邊交流,找硬幣)同意。
生2:(站起來,舉著硬幣,大聲地)硬幣不是圓柱體。
師:(感到意外,但是興奮地指著生1)很好,你跟他討論,大家認真聽,有意見的可以插話發表意見。
生2:(對生1)你說,圓柱體有幾個面?
生1:三個呀。
生2:三個什么樣的面?
生1:兩個圓圓的平面,一個曲面。
生2:你摸摸硬幣的兩個圓面,是平的嗎,是光滑的嗎,上面是不是有很多字和花紋,還有國徽,不是平的。
生1:(摸硬幣,迷惑),……但是……。
生:(熱烈交流,有爭論。)。
生1:他差不多是個圓柱體。
生2:差萬分之一也不行呀。
生3:(跑到前面來,沖著生2)你是鉆牛角尖,那你說說,什么是圓柱體。
生2:(拿過圓柱體模型--教具,很精致,做了油漆)這才是。
生3:(好像抓住了什么把柄似的,高興地)你是說,這是萬分之萬的圓柱體?
生2:(好像意識到什么,有點猶豫)是的。
生3:現在如果有一個顯微鏡,來看圓柱體,肯定會看到上面有凹凸不平的。
……。
(下課鈴響,學生還在熱烈交流)。
師:老師很高興,你們,特別是這兩個同學是我見過的最肯動腦筋的同學,大家課后再討論一下,我看不出誰有錯,這個問題究竟該怎樣解決?下次課把你們的結果告訴我。不過在家里還是請你們做一個盡可能(放慢速度,一字一頓地)近似于圓柱體的東西,要求底面半徑5厘米,高10厘米。
沒有等到上第二次課,同學們就討論出了結果,由生2寫在紙上交給我:“世界上不存在真正的圓柱體、長方體、正方體、平面、直線、圓等等實際物體,所有這些物體都是近似的。”老師在紙上寫著:“你們真了不起,對于12歲的孩子來說,這個發現同牛頓發現蘋果落地的奧秘一樣偉大,老師為你們驕傲!”
簡單分析:
這個片斷有這樣幾個特點。
1.教師在教學中準確把握自己的地位。教師真正把自己當成了學生學習的幫助者、激勵者和課堂生活的導演,凸顯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了人本主義教育思想。教師在本節課既定教學任務完成受到影響的情況下,給學生表演的舞臺,提供充分交流的機會。老師始終興趣盎然地表示鼓勵,給學生極大的勇氣,敢于發表自己的見解,如果沒有平時良好的心理氣氛和師生關系,不會有這樣的結果。對學生提出的見解,即使是荒唐的,但是沒有簡單忽略,而是加以關注,不是簡單給予答案,而是讓學生自己解決。最后布置作業的時候使用的詞語“盡可能接近圓柱體的東西”。
2.教師夠準確地把握住了課堂上稍縱即逝的教育機會。培養學生辯證的思想方法和看問題的態度,當然同樣是數學教師職責,但是,往往很難找到這樣的好機會。教師在學生提出了這樣的問題后,敏銳地捕捉到了問題的價值,使得學生受到了一次生動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教育。
3.給了學生成功的體驗,讓學生體驗成功既可以讓學生產生追求更大成功的欲望,又可以培養學生敢于創新的精神。生2的成功與失敗,來自老師的一念之間。
圓柱的認識教學設計(精選16篇)篇五
1、使學生認識圓柱的底面、側面和高,掌握圓柱的基本特征。讓學生經歷探索圓柱基本特征的過程,提高學生觀察、操作、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2、通過學生自主研究,使學生掌握研究立體幾何的一般方法,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進一步培養學生主動探索精神,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掌握圓柱的基本特征。
圓柱高的認識,圓柱側面展開圖的認識。
課件,長方體模型,圓柱模型,卡紙做的長方形(長10cm,寬5cm),小棒(可用筷子代替),備用剪刀若干。學生每生自帶一個圓柱形物體。
一、基礎訓練,引出課題。
學生1:長方體的組成,就是長方體有6個面,12條棱和8個頂點。觀察:數一數。(根據學生回答板書研究方法)。
學生2:相對的面的面積相等,相對的棱的長度相等。動手操作:畫、剪、比、量。
教師:我們在認識一種幾何圖形時,可以用這些方式研究一種新的立體圖形。【評析】用長方體、正方體的學習方法來研究圓柱體,體現了研究方法的一致性,有利于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為接下來的小組合作學習提供方法上的指引。
2、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很多物體的形狀設計不是長方體和正方體的,你們看(課件出示):這些物體的形狀有什么共同的特點?如果把這些物體的形狀畫下來會是什么樣子的呢?課件演示:從實物圖抽象出圓柱圖形。
3、小結:上面這些物體的形狀都是圓柱體。揭題:今天我們要一起來研究圓柱。(板書課題)。
二、動手操作,自主探究圓柱的特征。
1、小組合作:探究圓柱各部分的組成和特征。
教師:那么圓柱究竟是怎么樣的呢?(課件出示合作要求)。
(1)請你拿出你所帶的圓柱形物體,看一看它是由哪幾部分組成的,小組合作研究各部分有什么特征,如果需要用到特別的工具,比如剪刀。
(2)有困難的小組可以到書中去尋找或補充答案。
(3)小組內互相交流:組織整理好匯報的內容(如:有什么發現?是用什么方法來研究的?)【評析】小組合作學習,明確要求有利于學生有序地開展研究活動,在互相合作、互相補充中培養小組協作精神。
2、小組匯報:
(1)結合實物,初步探索圓柱的組成。哪一組同學來給大家說說看,圓柱有哪些特征?你們是怎么驗證的?(學生匯報,教師相機質疑)。
(2)觀察、比較圓柱底面的特征。
學生:圓柱的兩個底面都是圓,大小相等。(板書:面積相等)。
教師:你是怎樣知道兩個底面相等的?
(3)感知圓柱側面的特征。
教師:圓柱周圍的面有什么特征?與底面有什么不同?(板書:曲面)再用手摸一摸。【評析】動手操作有利于增強學生直觀感知,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圓柱的特征,通過多種方法的展示驗證拓寬學生思維。
(4)圓柱的高。
課件顯示:一個圓柱高度變化過程。請同學觀察:圓柱的什么發生了變化?
引導:哪段距離表示圓柱的高?請看屏幕,圓柱兩個底面之間的距離,就叫圓柱的高。(課件出示:圓柱兩個底面之間的距離叫做高)。
教師:圓柱的高在哪些地方可以找到?根據學生的回答,課件上顯示并用有顏色的線閃爍。小結并板書:圓柱的高有無數條,高的長度都相等。
教師:你能在你的圓柱上指出這條高嗎?(圓柱中心的高,指不到)面對無數條的高,測量哪一條最為簡便?(為了方便一般測量側面上的高)。
教師:請看這樣畫一條線段是它的高嗎?(三角板斜放)。
預設:高是兩個底面之間的距離,應該垂直于兩個底面。在我們的生活中,圓柱的高還有其他的說法。(課件演示)你看:一口水井是圓柱形的,這個圓柱的高還可以說是“深”,一個1元硬幣是圓柱形的,這個圓柱的高還可以說是“厚”,水管也是圓柱形的,它的高還可以叫“長”。【評析】把抽象的立體圖形還原于生活原形,更好幫助學生建立數學與生活的聯系,為以后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作好鋪墊。
(5)小結圓柱特征。
教師:現在誰來完整的說說圓柱有什么特征(看板書)?
三、練習鞏固,拓展延伸。
1、自主練習第1題。根據學生回答,課件出示相應名稱。
2、自主練習第2題:學生獨立完成,全班校對答案,不是圓柱的說說理由。
【評析】通過練習,幫助學生進一步明確圓柱各部分的名稱和特征,鞏固所學的知識。
3、游戲拓展,感受平面圖形與立體圖形的轉換。
(1)出示一個硬紙板做成的長方形(長10cm,寬5cm),用長尾夾將其10cm的長固定在小木棒上。
學生:轉動起來是一個圓柱。
教師:是怎樣的一個圓柱?你能用具體數據來描述一下嗎?(底面半徑為5cm,高為10cm的一個圓柱)。
(3)同一個長方形,為什么轉出來的圓柱不同?如果有一個長方形長是150厘米,寬是30厘米,快速旋轉,會形成一個多大的圓柱?學生回答,課件出示。
【評析】使學生從旋轉的角度認識圓柱,即長方形的一條邊快速旋轉,形成圓柱形狀,感受平面圖形與立體圖形的轉換。通過想象、用手勢比劃大小、聯系實際生活中的物品,最后看圓柱辨長方形,層層遞進,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五)課堂總結這節課你有什么新的收獲和感想?
設計思想:
(1)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直接引入課題,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自己身邊,體嘗到數學的應用價值。
(2)鼓勵學生動手操作,幫助學生直觀、形象地認識圓柱的特征,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3)開展小組合作學習,促使學生間知識的互補,使學生學會交往,增強學生的責任心,合群性和合作精神。
(4)啟發學生猜想,培養學生主動探索,勇于創新的能力。
(5)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由形象到抽象、由淺入深,遵循由觀察—發現—總結—應用這一規律,使學生建立清晰的概念。
圓柱的認識教學設計(精選16篇)篇六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圓柱的特征,知道圓柱各部分的名稱,認識圓柱的側面展開圖。
2、從實際生活入手,培養學生初步的空間觀念。
3、通過觀察、操作、思考、討論等活動,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
圓柱側面展開圖的特點。
教學方法:
自主觀察與小組合作學習相結合。
教具、學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學生每人準備一個圓柱體的實物(飲料罐)、事先制作好的紙的圓柱模型、剪刀、直尺、一張長方形紙等。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同學們,數學總是與生活緊密相關,大家看,有幾個同學參觀完“神舟五號”的圖片展之后,趕緊就自己動手制作數學的模型,請看大屏幕,你從圖片上發現了哪些立體圖形?(課件出示)。
2、以前,我們已經對長方體、正方體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以后我們還要陸續研究一些新的立體圖形,今天這節課呢,我們就重點來認識一下圓柱。
二、自主探究學習新知。
1、認識圓柱,并探究特征。
(1)生活中你在哪些地方還見到過像圓柱這樣的物體?說一說。
讓學生說一說生活中的圓柱。
(3)把圓柱放好,你觀察到圓柱有哪些特征?請告訴我。
同時板書:兩個底面(完全相同)一個側面(曲面)。
(4)認識圓柱的高。
你們認為什么是圓柱的高呢?
圓柱的高只有一條嗎?
(5)練習。
課件出示幾個圖形,學生判斷哪些圖形是圓柱。
2、探究圓柱側面的特征。
(2)學生動手操作,教師巡視指導。
(3)全班交流:沿高剪開后展開得到一個長方形;也可能得到一個正方形;斜著剪得到一個平行四邊形。
(5)小組合作,探究圓柱側面積的計算方法。
思考:這個長方形的長和寬分別與圓柱的什么有關,你認為圓柱的側面積應該怎樣計算?
小組展示,匯報。
3、練習。
(1)課件出示例1,學生獨立完成,集體訂正。
(2)課件出示練習2。
如果不告訴底面的周長,告訴的是底面半徑或直徑,可不可以求出圓柱的側面積?
(3)判斷。
4、思維拓展,發揮想象:
課件出示內容:一張長方形紙,長的一邊為20厘米,短的一邊為15厘米。把這張紙卷成一個圓柱。
(1)這個圓柱的高會是多少?底面周長會是多少?
(2)這個圓柱的側面積是多少?
(生先想一想再動手卷,看和想象的是不是一樣,然后匯報。)。
三、全課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對圓柱有認識了嗎?有哪些認識?
圓柱的認識教學設計(精選16篇)篇七
人教義教版教材第10~12頁的內容,及相關練習題。
(1)知識與技能:初步認識圓柱,了解圓柱的各部分名稱,掌握圓柱的特征,能看懂圓柱的平面圖,認識圓柱側面的展開圖。
(2)過程與方法:通過操作、觀察、比較、探索,培養學生的分析、推理、判斷能力,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和動手能力。
(3)情感與態度:體驗圓柱與日常生活密切聯系,通過同學間合作交流、動手操作等活動,讓學生在合作中共同進步,體驗成功。
理解并掌握圓柱的特征。
弄清圓柱側面沿高展開得到一個長方形,明確這個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圓柱的關系。
教具準備:圓柱體的實物模型。
學具準備:用硬紙做的圓柱、剪刀、小刀、圓柱實物等。
(請學生拿出紙試驗,并到前面展示。)。
1、引出課題:教師指出:像這樣(指卷成筒形的)形狀的物體在數學上稱為圓柱。圓柱有什么特征呢?這節課我們一起來研究這個問題。板書:圓柱的認識。
2、展示課堂學習目標。
(一)整體感知圓柱。
(二)認識圓柱各部分的名稱。
(三)認識并掌握圓柱的特征。
(四)認識圓柱的側面展開圖。
(五)鞏固圓柱的特征。
(一)、說一說,建立圓柱表象。(自學課本10頁)。
師:請同學們想一想,在我們生活中那些物體的形狀是圓柱形的?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把許多建筑或物體設計成圓柱形,增加立體感、美感。如……這些物體的外形都是圓柱形。
(二)、摸一摸,看一看,認識圓柱的各部分的名稱。
1、小組合作,解決問題。
師:請各組組長拿出準備好的圓柱,摸一摸,看一看,共同討論完成以下問題。
(1)圓柱上下兩個面是什么形狀的?
(2)用手摸一摸圓柱周圍的面,發現了什么?與長方體、正方體周圍的面有什么不同?
(3)圓柱一共有幾個面?分別是那幾個面?
(4)圓柱有高有低。圓柱的高矮與什么有關?我們把它叫做什么?
2、小組內交流學習,小組長整理準備匯報。
3、反饋小組合作學習成果。
4小結:圓柱各部分的名稱。底面、側面和高。
預設答案:
生1:圓柱上下兩個面是平面,分別是圓。
師:將上下兩個面叫做圓柱的底面。(板書:底面)。
生2:圓柱周圍的面是一個曲面。
師:圓柱周圍的曲面叫做側面。(板書:側面)。
生3:圓柱共有3個面,分別是底面、底面、側面。
師:各小組在圓柱模型中標出底面和側面。
預設答案:
生1:圓柱兩底面之間的距離。
生2:圓柱的高。(板書:高)。
師:圓柱兩底面之間的距離叫做圓柱的高。高有時也稱長、厚、深。
(三)認識并掌握圓柱的特征。
1、小組合作學習,感知圓柱上、下兩個底面的關系。
師:請同學們想一想,圓柱3個面中那兩個面大小相等?用什么方法可以證明?學生可以先觀察、猜測、議論,并說出自己的做法。
預設答案:
生1:量出兩個底面的直徑或半徑比較大小。
生2:用一個底面畫出圓,用另一個底面按上去進行比較。
生3:……。
師:同學們的辦法真好。圓柱的底面的確是兩個完全相同的圓。(板書:兩個完全相同的圓)不僅如此,今天我們研究的圓柱都是從上到下粗細均勻的直圓柱。
圓柱的高在哪里?有幾條?(小組合作學習)(板書:高無數條)。
3、小結:圓柱的特征:(1)圓柱的底面都是圓,并且大小一樣。(2)圓柱的側面是一個曲面;(3)圓柱的高有無數條。
《練一練》。
同步練習:p4第一、二題。
(四)、剪一剪,認識圓柱的側面展開圖。
1、討論研究圓柱側面展開圖。
師:猜一猜:如果把圓柱側面剪開再展開,它會是什么形狀?
(1)、小組合作學習并完成學習記錄單。(表一)。
如何剪。
展開后是什么圖形。
(2)、反饋學習成果。
2、討論研究側面展開圖—長方形與原圓柱的關系。
師:在圓柱的側面畫一條高,沿著這條高把包裝紙剪開,把剪開的圖展開,再重新包上。與圓柱相比較,長方形與圓柱之間有關系嗎?(填寫表二)。
長方形。
長
寬
圓柱。
小結得出:長方形的長等于圓柱的底面周長,寬等于圓柱的高。
3、討論研究側面展開圖—正方形與原圓柱的關系。
師:當長方形的長和寬相等時,會是什么圖形?
所以當圓柱的底面周長與高相等時,側面展開圖是什么形狀?
4、小結:通過剛才的研究和討論,我們知道了圓柱側面展開圖可以是一個長方形或者正方形,還可以是平行四邊形,或者是一個不規則圖形。
(五)、畫一畫,鞏固圓柱的特征。
(1)、觀察圓柱。
師:圓柱的底面是圓形的,但我們逐漸移動底面,看到了什么形狀?
預設答案:
生:扁圓形。
師:這主要是因為我們視線的關系,根據美術上的透視原理,圓柱的兩個底面畫在平面上,都畫成扁圓形,我們一起來畫圓柱。
(2)、畫圓柱并標出圓柱各部分的名稱。。
教師示范(板書),學生練習畫圓柱。畫好以后,標出圓柱各部分的名稱。
同步p41、2、3。
師:這節課我們學習什么?知道了什么?了解了什么?
底面是完全相同的兩個圓。
側面是一個曲面。
高無數條。
長方形(正方形)。
側面展開:平行四邊形。
不規則圖形。
圓柱的認識教學設計(精選16篇)篇八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六年級下冊p10—12頁。
1.使學生認識圓柱的底面、側面和高,掌握圓柱的基本特征,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2.讓學生經歷探索圓柱基本特征的過程,提高學生觀察、操作、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3.通過學生自主研究,使學生掌握研究立體幾何的一般方法,豐富其學習數學的積極體驗。
使學生掌握圓柱的基本特征。
圓柱的側面與它的展開圖之間的關系。
圓柱體、硬紙、剪刀、膠帶、課件、
一、復習舊知。
師:投影出示(牙膏盒等長方體的模型),我們在認識長方體時主要認識了它的哪些方面?
生:長方體的組成,就是長方體有6個面,12條棱和8個頂點。相對的面的面積相等,相對的棱的長度相等。
師:正向大家所說,我們在認識一種幾何圖形時,通常研究它的兩個方面:即它的組成和組成部分之間的關系。今天這節課我們就用這種方式研究一種新的立體圖形。
1.課件引出研究問題。
師:屏幕上的這些物體都是什么形狀的?(課件出示:比薩斜塔、客家圍屋、立柱、蠟燭、崗亭等)。
(課件抽出圓柱的幾何模型)今天我們一起研究圓柱的認識。(板書課題)。
2.結合實物,初步探索圓柱的組成。
師:研究圓柱,我們先要研究圓柱的組成,每個人都有一個圓柱形的物體,請大家用手摸一摸,看一看,圓柱是有哪幾部分組成的?(學生獨立觀察、操作),小組交流、匯報:預設:生1:圓柱有三部分組成,兩個圓和一個周圍的面。
生2:兩個圓的面積相等,
生3:圓柱有無數條高。
師:你能給大家指一指圓柱的高在哪里嗎?(學生指)教師劃一條側面上的斜線,這是圓柱的高嗎?為什么?兩個底面圓心的連線是高嗎?高有多少條?學生回答后,出示兩個高低不同的圓柱,確定圓柱有無數條高,且長度相等。
師:大家的觀察很仔細,確實圓柱是由三部分組成的,兩個圓和一個曲面,并且兩個圓的大小完全相等,在圓柱中,兩個圓叫圓柱的底面,曲面叫做圓柱的側面,圓柱有無數條高。(板書)。
3.設置問題障礙,深化特征的研究。
師:通過剛才的研究,我們知道:圓柱是有兩個完全一樣的圓和一個側面組成的,是不是任意兩個完全相等的圓和一個側面就一定能組成圓柱呢?(不是)我這里有兩個大小完全相同的圓和一個側面,出示,他們能不能組成一個圓柱呢?(不能)。
圓柱的底面和側面之間又有什么樣的關系呢?請大家以小組為單位,結合手中的學具進行研究。
匯報預設:
生1:圓的大小和側面的粗細一樣。
師:大家說得很好。可是老師總感覺底面圓和側面之間的關系還不夠具體,誰有辦法能讓大家很容易的看到它們之間的關系?再次進行小組合作。
匯報預設:
組2:我們把圓柱的側面斜著剪開,得到一個平行四邊形。
組3:我們把圓柱沿高剪開,得到一個正方形。
在以前的學習中,還有哪些知識也用到了畫直為曲的方法?
生1:學習圓的周長時我們也是用到了這一思想。
生2:學習圓的面積時我們也是用到了這一思想,把原轉化成了近似的長方形。
師:大家的想法很有創造力,那展開后的長方形和底面圓之間有什么關系?(以長方形為例)。
生3:現在長方形的長等于圓柱的底面周長。
生4:長方形的寬等于圓柱的高。
鼓勵學生把剪開的圓柱體再圍起來,觀察驗證。
師:現在誰能完整地說一說展開后的長方形和圓柱的關系?
生5:圓柱的側面展開后是一個長方形,長方形的長等于圓柱的底面周長,長方形的寬等于圓柱的高。板書:。
師:請同位兩個用學具互相說一說。
4.課件演示,建構圓柱的特征。
三、運用特征,解決問題。
師:剛才通過大家的努力,我們發現了圓柱的基本特征。現在每個小組都有一張長方形紙(長62.8厘米、寬31.4厘米),你能利用剛剛學到的知識做一個以這張長方形紙為側面的圓柱嗎?請大家先討論應該怎樣去做,有了想法后動手操作。(小組合作)(交流匯報)。
組1:我們組是利用長62.8厘米求出了底面圓的周長也是62.8厘米,62.8÷3.14÷2=10厘米,所以底面圓的半徑是10厘米。用圓規畫出了兩個圓。粘起來就做成了一個圓柱。組2:我們是把31.4厘米作為圓柱的底面周長,求出底面半徑是5厘米,用圓規畫出了兩個圓做成了圓柱。
師:請大家把做成的圓柱舉起來互相欣賞一下。雖然兩個小組做成的圓柱形狀不同,但他們都用到了今天所學的圓柱的基本特征:圓柱由兩個完全相等的圓和一個側面圍成的,圓柱的側面展開后是一個長方形,長方形的長等于圓柱的底面周長,長方形的寬等于圓柱的高。大家解決問題的能力有了很大的發展,老師真為你們感到高興。
四、鞏固練習,夯實基礎。
1.下面的圖形哪些是圓柱?請標注來。
五、課堂檢測。
(一)填空。
1、圓柱的兩個圓面叫做(),周圍的面叫做(),兩個地面之間的()叫做高,高有()條。
2、圓柱的側面展開后是一個長方形,長方形的長等于圓柱(),寬等于圓柱的()。
(二)判斷。
1、圓柱的高只有一條。()。
2、圓柱的兩個底面的直徑相等。()。
3、圓柱的底面周長和高相等時,展開后一定是個正方形。()。
六、課堂小結。
圓柱的認識教學設計(精選16篇)篇九
1、借助日常生活中的圓柱體,認識圓柱的特征和圓柱各部分的名稱。能看懂圓柱的平面圖;認識圓柱側面的展開圖。
2、培養學生細致的觀察能力和一定的空間想像能力。
3、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
重點:認識圓柱的特征。
難點:看懂圓柱的平面圖。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媒體呈現:大屏幕出示學生生活中常見的物體(有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各3-5個)。
1、讓學生分類整理,想想它們有哪些特征和量的計算。
2、觀察沒有學習過的物體,告訴學生對這些物體我們將陸續進行學習,今天我們認識其中一個,它叫圓柱引出課題。
【設計意圖】生活是生態的,通過展示學生生活中常見的物體,創設有利于學生學習的生態情境,在分類中自然地引入課題,使課堂自然、生動。
二、探究新知。
1.整體感知圓柱。
(1)談談圓柱,你喜歡圓柱嗎?請同學說說喜歡圓柱的理由。
(2)找找圓柱,請同學找出生活中圓柱形的物體。
2.教學例題:認識圓柱。
(1)認識圓柱的面。
師:請同學摸摸自己手中圓柱的表面,說說發現了什么?
師:指導看書,引導歸納。
(上下兩個面叫做底面,它們是完全相同的兩個圓。圓柱的曲面叫側面。)。
(2)認識圓柱的高。
b.引導小結:水柱的高低和水柱的高有關。
c.結合課本回答什么叫圓柱的高。(板書:圓柱兩個底面之間的.距離叫做高。)。
d.討論交流:圓柱的高的特點。
歸納小結并板書:圓柱的高有無數條,高的長度都相等。
3.例:圓柱的側面展開。
(1)動手操作:請同學分小組拿出橡皮、蠟筆、水彩筆、固體膠水等有商標紙的圓柱形實物,分別把商標紙剪開,再打開,觀察商標紙的形狀。
(2)操作探究。展開的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圓柱的關系并旋轉。
師生一起把展開的長方形還原成圓柱的側面,再展開,在重復操作中觀察。
歸納:這個長方形的長就是圓柱底面的周長,寬就是圓柱的高。
(3)延伸發現展開的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及正方形的邊長與圓柱的關系。
【設計意圖】。
讓學生從旋轉的角度來認識圓柱,感受平面圖形與立體圖形的聯系和旋轉。
三、鞏固練習。
1.做第18、19頁“做一做”習題。
2.做第20頁練習三的第1題。
3.做第19頁“做一做”習題。
4.做第20頁練習三的第2~5題。
圓柱的認識教學設計(精選16篇)篇十
1、認識圓柱,掌握圓柱的基本特征,知道圓柱的各部分名稱。
2、理解圓柱的側面展開圖與圓柱各部分的關系。
板書課題。
師:同學們,今天我們來學習“圓柱的認識”(板書課題)。
出示目標。
本節課我們的目標是:(出示)。
1、認識圓柱,掌握圓柱的基本特征,知道圓柱的各部分名稱。
2、理解圓柱的側面展開圖與圓柱各部分的關系。
為了達到目標,下面請大家認真地看書。
出示自學指導。
認真看課本第10頁到第12頁的例1和例2,看圖看文字,,重點看圓柱的側面展開圖,想:
1、圓柱有幾部分組成,各部分名稱是什么?
2、圓柱的側面展開圖是什么形狀,與圓柱有什么關系?
5分鐘后,比誰能做對檢測題!
師:認真看書自學,比誰自學的最認真,自學效果最好。下面自學競賽開始。
(一)看書。
學生認真看書,教師巡視,督促人人都在認真地看書。
(二)檢測(找兩名學生板演,其余生寫在練習本上)。
第11、12頁的“做一做”
要求:
1、認真觀察,正確書寫。
2、寫完的同學認真檢查。
(一)更正。
師:寫完的同學請舉手。下面,請大家一起看黑板上這些題,發現問題的同學請舉手。(由差-中-好)。
(二)討論。
1、看圖認為判斷正確的請舉手。
【圓柱有上下兩個底面(是圓),有一個側面(長方形)】。
2、觀察自己做的圓柱,側面展開圖是什么形狀?它的長和寬相當與圓柱的什么?
[長方形的長等于圓柱底面的周長,寬等于圓柱的高]。
3、評正確率、板書,并讓學生同桌對改。
今天你們表現實在是太好了,老師真為你們感到高興。老師這里有練習題,敢不敢來試一試?(出示)。
1、練習。
圓柱有()個底面,是完全相同的(),有一個(),展開后是個()。
下面,我們就來運用今天所學的知識來做作業,比誰的課堂作業能做得又對又快,字體還又端正。
2、當堂訓練(課本練習二,第15頁)。
作業:課本第1、2、3、4題(填書上)。
練習:《學習與鞏固》第6頁。
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板書設計。
1、圓柱有上下兩個底面(是圓),有一個側面(長方形)。
2、長方形的長等于圓柱底面的周長,寬等于圓柱的高。
圓柱的認識教學設計(精選16篇)篇十一
1.使學生了解圓柱的特征,知道圓柱的底面及其直徑和半徑,圓柱的高,圓柱的側面積及它的展開圖.
2.通過觀察,認識圓柱并掌握它的特征,建立空間觀念.
理解掌握圓柱的特征.
1.建立空間觀念.
一、復習準備。
1.投影出示長方體、正方體.
使學生明確:長方體、正方體.
2.投影出示圓柱.
使學生明確:圓柱.
3.導入??、揭示課題.
板書:
二、新授教學。
(一)。
1.教師提問:在日常生活中,你見過哪些物體是圓柱體?
2.教師出示實物.
3.出示投影,展示實物圖.
4.揭示實物圖,出現圓柱幾何圖形.
教師說明:我們所學的圓柱都是直直的,上下粗細相同的直圓柱,我們叫它圓柱.
1.分組活動,每人拿一個圓柱,摸一摸它的面.
2.互相交流,什么感覺.啟發學生動手實驗:
(1)用手平摸上下底,有什么特點.
(2)用筆畫一畫,上下底面積有什么特點.
(3)用雙手摸側面.
3.教師明確:
圓柱的上、下兩個面叫做底面.它們是兩個完全相同的兩個圓.
圓柱的側面,是一個曲面.
出示高、低不同的兩個圓柱.
1.用直尺和三角板演示圓柱的高.
使學生明確:圓柱兩個底面之間的距離叫做高.
(四)操作實驗。
使學生明確:長方形的長等于圓柱底面的周長,寬等于圓柱的高.
三、課堂小結。
今天這節課你學到了哪些知識?圓柱體有哪些特征?
四、鞏固練習。
1.指出下面圓柱的底面、側面和高.
2.指出下面圖形中哪些是圓柱.
五、實踐作業?。
用硬紙做一個圓柱,再量出它的底面直徑和高各是多少厘米?
六、
圓柱的認識教學設計(精選16篇)篇十二
1.使學生了解圓柱的特征,知道圓柱的底面及其直徑和半徑,圓柱的高,圓柱的側面積及它的展開圖.
2.通過觀察,認識圓柱并掌握它的特征,建立空間觀念.
重點。
理解掌握圓柱的特征.
難點。
1.建立空間觀念.
過程。
一、復習準備。
1.投影出示長方體、正方體.
使學生明確:長方體、正方體.
2.投影出示圓柱.
使學生明確:圓柱.
3.導入??、揭示課題.
二、新授。
(一)。
2.出示實物.
3.出示投影,展示實物圖.
4.揭示實物圖,出現圓柱幾何圖形.
說明:我們所學的圓柱都是直直的,上下粗細相同的直圓柱,我們叫它圓柱.
1.分組活動,每人拿一個圓柱,摸一摸它的面.
2.互相交流,什么感覺.啟發學生動手實驗:
(1)用手平摸上下底,有什么特點.
(2)用筆畫一畫,上下底面積有什么特點.
(3)用雙手摸側面.
3.明確:
圓柱的上、下兩個面叫做底面.它們是兩個完全相同的兩個圓.
圓柱的側面,是一個曲面.
出示高、低不同的兩個圓柱.
1.用直尺和三角板演示圓柱的高.
使學生明確:圓柱兩個底面之間的距離叫做高.
(四)操作實驗。
使學生明確:長方形的長等于圓柱底面的周長,寬等于圓柱的高.
三、課堂小結。
今天這節課你學到了哪些知識?圓柱體有哪些特征?
四、鞏固練習。
1.指出下面圓柱的底面、側面和高.
2.指出下面圖形中哪些是圓柱.
五、實踐作業?。
用硬紙做一個圓柱,再量出它的底面直徑和高各是多少厘米?
六、設計。
圓柱的認識教學設計(精選16篇)篇十三
學習活動:
(請學生拿出紙試驗,并到前面展示。)。
可能會出現以下幾種情況:
教師指出:像這樣(指卷成筒形的)形狀的物體在數學上稱為圓柱。圓柱有什么特征呢?這節課我們一起來研究這個問題。
1、整體感知圓柱。
(1)教師利用課件出示大型建筑的支柱、筆筒、崗亭等實物圖。
指出:這里的支柱、筆筒、崗亭的主體部分都是圓柱,人們把許多建筑物設計成圓柱形狀,以增加立體感和美感。
(2)請學生找找生活中圓柱形的物體。
(3)利用課件從上述實物圖形中抽象出圓柱幾何圖形。
2、操作感知—圓柱的各部分。
(2)組織學生交流,初步感知圓柱有三個面,其中有兩個面是平面,是兩個圓面,叫圓柱的底面;還有一個面是曲面,叫圓柱的側面。
(3)請學生說說手中圓柱各部分名稱。
(4)感知圓柱上、下兩個底面的關系。
引導學生觀察、議論,并說出自己的做法。
可能有如下方法:
a、可以剪下來比較;
b、量半徑、量直徑;
c、量周長;
d、把模型的底面固定在紙上沿著它的周邊在紙上畫出一個圓,再把模型倒換過來比較。
教師引導學生小結:圓柱上下兩個底面是完全相同的兩個圓。
3、認識圓柱的高。
(1)教師出示兩個高、低不同的圓柱,提出問題:哪個圓柱比較高,為什么?
引導學生發現:圓柱的高低與圓柱兩個底面之間的距離有關。指出:圓柱兩個底面之間的距離叫做高,圓柱有無數條高。
(2)怎樣測量圓柱的高。
a、獨立探究:讓學生想辦法測量自己手中圓柱的高。
b、集體交流測量方法,使學生明確,用直尺和三角板可以比較準確的測量圓柱的高。
4、認識圓柱側面展開圖。
(1)猜一猜:如果把圓柱側面沿高剪開再展開,它會是什么形狀?
(2)剪一剪:請大家拿出貼有商標紙的飲料罐,沿著它的一條高剪開,然后展開攤平——(會得到一個長方形)。
(3)議一議:展開后得到的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圓柱有什么關系?
(4)集體交流,形成共識:長方形的長就是圓柱底面的周長,寬就是圓柱的高。
(5)知識拓展。
a、什么情況下圓柱的側面展開后會得到一個正方形?
b、如果沿一條斜線剪開,會得到什么形狀?導發現:當圓柱底面的周長和高一樣的時候,把圓柱側面沿高展開后得到一個正方形;如果沿一條斜線剪開,得到一個平行四邊形。
(6)做一做:快速轉動準備好的長方形紙片看看有什么發現?
圓柱的認識教學設計(精選16篇)篇十四
【1】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圓柱的底面、側面和高,掌握圓柱的基本特征。讓學生經歷探索圓柱基本特征的過程,提高學生觀察、操作、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2.通過學生自主研究,使學生掌握研究立體幾何的一般方法,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進一步培養學生主動探索精神,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重點:
掌握圓柱的基本特征。
教學難點:
教學準備:
課件,長方體模型,圓柱模型,卡紙做的長方形(長10cm,寬5cm),小棒(可用筷子代替),備用剪刀若干。學生每生自帶一個圓柱形物體。
教學過程:
一、基礎訓練,引出課題。
學生1:長方體的組成,就是長方體有6個面,12條棱和8個頂點。觀察:數一數。(根據學生回答板書研究方法)。
學生2:相對的面的面積相等,相對的棱的長度相等。動手操作:畫、剪、比、量。
教師:我們在認識一種幾何圖形時,可以用這些方式研究一種新的立體圖形。【評析】用長方體、正方體的學習方法來研究圓柱體,體現了研究方法的一致性,有利于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為接下來的小組合作學習提供方法上的指引。
2.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很多物體的形狀設計不是長方體和正方體的,你們看(課件出示):這些物體的形狀有什么共同的特點?如果把這些物體的形狀畫下來會是什么樣子的呢?課件演示:從實物圖抽象出圓柱圖形。
3.小結:上面這些物體的形狀都是圓柱體。揭題:今天我們要一起來研究圓柱。(板書課題)。
二、動手操作,自主探究圓柱的特征。
1.小組合作:探究圓柱各部分的組成和特征。
教師:那么圓柱究竟是怎么樣的呢?(課件出示合作要求)。
(1)請你拿出你所帶的圓柱形物體,看一看它是由哪幾部分組成的,小組合作研究各部分有什么特征,如果需要用到特別的工具,比如剪刀。
(2)有困難的小組可以到書中去尋找或補充答案。
(3)小組內互相交流:組織整理好匯報的內容(如:有什么發現?是用什么方法來研究的?)【評析】小組合作學習,明確要求有利于學生有序地開展研究活動,在互相合作、互相補充中培養小組協作精神。
2.小組匯報:
(1)結合實物,初步探索圓柱的組成。哪一組同學來給大家說說看,圓柱有哪些特征?你們是怎么驗證的?(學生匯報,教師相機質疑)。
(2)觀察、比較圓柱底面的特征。
學生:圓柱的兩個底面都是圓,大小相等。(板書:面積相等)。
教師:你是怎樣知道兩個底面相等的?
(3)感知圓柱側面的特征。
教師:圓柱周圍的面有什么特征?與底面有什么不同?(板書:曲面)再用手摸一摸。【評析】動手操作有利于增強學生直觀感知,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圓柱的特征,通過多種方法的展示驗證拓寬學生思維。
(4)圓柱的高。
課件顯示:一個圓柱高度變化過程。請同學觀察:圓柱的什么發生了變化?
引導:哪段距離表示圓柱的高?請看屏幕,圓柱兩個底面之間的距離,就叫圓柱的高。(課件出示:圓柱兩個底面之間的距離叫做高)。
教師:圓柱的高在哪些地方可以找到?根據學生的回答,課件上顯示并用有顏色的線閃爍。小結并板書:圓柱的高有無數條,高的長度都相等。
教師:你能在你的圓柱上指出這條高嗎?(圓柱中心的高,指不到)面對無數條的高,測量哪一條最為簡便?(為了方便一般測量側面上的高)。
教師:請看這樣畫一條線段是它的高嗎?(三角板斜放)。
預設:高是兩個底面之間的距離,應該垂直于兩個底面。在我們的生活中,圓柱的高還有其他的說法。(課件演示)你看:一口水井是圓柱形的,這個圓柱的高還可以說是“深”,一個1元硬幣是圓柱形的,這個圓柱的高還可以說是“厚”,水管也是圓柱形的,它的高還可以叫“長”。【評析】把抽象的立體圖形還原于生活原形,更好幫助學生建立數學與生活的聯系,為以后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作好鋪墊。
(5)小結圓柱特征。
教師:現在誰來完整的說說圓柱有什么特征(看板書)?
三、練習鞏固,拓展延伸。
1.自主練習第1題。根據學生回答,課件出示相應名稱。2.自主練習第2題:學生獨立完成,全班校對答案,不是圓柱的'說說理由。【評析】通過練習,幫助學生進一步明確圓柱各部分的名稱和特征,鞏固所學的知識。
3.游戲拓展,感受平面圖形與立體圖形的轉換。
(1)出示一個硬紙板做成的長方形(長10cm,寬5cm),用長尾夾將其10cm的長固定在小木棒上。
學生:轉動起來是一個圓柱。
教師:是怎樣的一個圓柱?你能用具體數據來描述一下嗎?(底面半徑為5cm,高為10cm的一個圓柱)。
(2)如果我把這個長方形5cm長的那一邊夾住后再轉,轉出來的圓柱跟剛才的一樣嗎?想象一下:這又是一個怎樣的圓柱?(一邊說一邊用手勢表示)出現的圓柱和你想象的大小一樣嗎?和我們生活中常見的什么物體大小差不多?(3)同一個長方形,為什么轉出來的圓柱不同?如果有一個長方形長是150厘米,寬是30厘米,快速旋轉,會形成一個多大的圓柱?學生回答,課件出示。【評析】使學生從旋轉的角度認識圓柱,即長方形的一條邊快速旋轉,形成圓柱形狀,感受平面圖形與立體圖形的轉換。通過想象、用手勢比劃大小、聯系實際生活中的物品,最后看圓柱辨長方形,層層遞進,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學生分析:本單元是學生在小學階段學習幾何知識的最后一部分內容,前面學生已經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等平面圖形以及長方體、正方體等立體圖形,具備了一定的空間觀念。圓柱又是一種學生生活中常見的形體,因此教學時從直觀入手,幫助學生形成表象。此階段的學生已具備了初步的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學時指導學生采用動手操作、合作學習的方式,引導學生進行觀察、討論,探索圓柱的特征,認識圓柱的側面展開圖。
設計思想:
(1)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直接引入課題,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自己身邊,體嘗到數學的應用價值。
(2)鼓勵學生動手操作,幫助學生直觀、形象地認識圓柱的特征,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3)開展小組合作學習,促使學生間知識的互補,使學生學會交往,增強學生的責任心,合群性和合作精神。
(4)啟發學生猜想,培養學生主動探索,勇于創新的能力。
(5)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由形象到抽象、由淺入深,遵循由觀察—發現—總結—應用這一規律,使學生建立清晰的概念。
學習目標:
知識與技能:使學生認識圓柱的特征,能看懂圓柱的平面圖,認識圓柱側面的展開圖,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過程與方法:通過觀察、想象、操作、思考、討論等活動,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自信心,感受到數學就在自己身邊,體會數學與現實的聯系,并建立與他人交往的意識,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創新精神。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從實際生活中常見的圓柱形物體抽象概括出圓柱的幾何圖形,然后通過觀察和實驗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圓柱的特征。
教學難點:建立空間觀念,使學生弄清圓柱側面展開得到一個長方形,這個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圓柱的關系。
教學過程:
一、激趣引入。
1、徐教師這里有一個盒子,想知道里面有什么嗎?(依次展示各個物品:露露盒、茶盒、罐頭盒)你知道這些物體的形狀叫做什么嗎?在數學上,像這樣的物體叫做圓柱體,簡稱圓柱。
2、想一想,在生活中你還見過哪些物體的形狀是圓柱體的?(學生舉例)本節課,你想知道哪些關于圓柱的知識呢?同學們都是好學的孩子,關于圓柱的體積、表面積的計算我們下節課再來學習,本節課我們先來研究一下圓柱的特征。(板書課題)。
二、構建新知。
1、一起來看一看圓柱畫在紙上是什么樣子的。(展示盒子中物體畫在紙上的形狀)閉上眼睛在大腦中想像一下你手中的圓柱畫在紙上是什么樣子的。
3、請同學們打開書自學31下邊的內容,邊學邊結合實物指一指,比一比,看誰的收獲最多。
4、交流匯報:
(1)關于底面,重點理解“完全相等的兩個圓”這句話,讓學生說一說怎樣驗證兩個底面完全相等。
(2)關于側面,幫助學生理解其是一個曲面。
(3)關于高,知道圓柱有無數條高,所有高的長度都相等。
(4)幫助學生理解圓柱從上到下是一樣粗細的,指出在小學研究的圓柱都是直圓柱。
師隨機板書圓柱的各部分特征。
5、同學們動手動腦找出了圓柱各部分的特征,今后我們要進一步培養動手動腦的好習慣。下面我們小組一起“做一做“(出示活動要求)。請同學們小組合作,沿圓柱的高把圓柱外包裝紙剪開,看看展示開后能得到什么形狀。(學生小組動手操作)。
6、展示學生剪開后得到的圖形。小組再次合作,想一想得到的“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圓柱的側面有什么關系;長方形的面積和圓柱的側面積有什么關系。”(師巡視指導)。
7、交流匯報。要求學生說一說為什么長方形的長等于圓柱的底面周長。小結從實驗中得到的結論。
三、鞏固練習。
1、判斷下面各圖形是否為圓柱體。
2、指出圓柱體的底面、側面和高。
3、思維拓展,給出底面直徑和圓柱的高,試著求出圓柱的側面積。
四、小結。
1、本節課你學到了哪些知識呢?
2、同學們通過自己的努力掌握了圓柱的各部分特征,希望同學們繼續努力,在數學世界中有更多的收獲,不斷地體驗探索的樂趣、成功的喜悅。
圓柱的認識教學設計(精選16篇)篇十五
使學生認識圓柱的底面、側面和高,掌握圓柱的基本特征。
(二)過程與方法。
1.讓學生經歷探索圓柱基本特征的過程,提高學生觀察、操作、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2.通過學生自主研究,使學生掌握研究立體幾何的一般方法,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進一步培養學生主動探索精神,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重點:掌握圓柱的基本特征。
教學難點:高的認識。
教師:課件,長方體模型,圓柱模型,卡紙做的長方形(長10cm,寬5cm),小棒(可用筷子代替),備用剪刀若干。
學生:每生自帶一個圓柱形物體,草稿紙。
(一)復習舊知,引出課題。
學生1:長方體的組成,就是長方體有6個面,12條棱和8個頂點。
觀察:數一數。(根據學生回答板書研究方法)。
學生2:相對的面的面積相等,相對的棱的長度相等。
動手操作:畫、剪、比、量。
【設計意圖】用長方體、正方體的學習方法來研究圓柱體,體現了研究方法的一致性,有利于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為接下來的小組合作學習提供方法上的指引。
2.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很多物體的形狀設計不是長方體和正方體的,你們看(課件出示):
這些物體的.形狀有什么共同的特點?
如果把這些物體的形狀畫下來會是什么樣子的呢?
課件演示:從實物圖抽象出圓柱圖形。
3.小結:上面這些物體的形狀都是圓柱體。
揭題:今天我們要一起來研究圓柱。(板書課題)。
1.小組合作:探究圓柱各部分的組成和特征。
教師:那么圓柱究竟是怎么樣的呢?(課件出示合作要求)。
(1)請你拿出你所帶的圓柱形物體,看一看它是由哪幾部分組成的,小組合作研究各部分有什么特征,如果需要用到特別的工具,比如剪刀,可向老師借用。
(2)有困難的小組可以到書中去尋找或補充答案。仔細閱讀教材18頁例1的內容,注意邊讀書中內容,邊用筆畫一畫。
(3)小組內互相交流:組織整理好匯報的內容(如:有什么發現?是用什么方法來研究的?)。
【設計意圖】小組合作學習,明確要求有利于學生有序地開展研究活動,在互相合作、互相補充中培養小組協作精神。
圓柱的認識教學設計(精選16篇)篇十六
本單元是學生在小學階段學習幾何知識的最后一部分內容,前面學生已經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等平面圖形以及長方體、正方體等立體圖形,具備了一定的空間觀念。圓柱又是一種學生生活中常見的形體,因此教學時從直觀入手,幫助學生形成表象。此階段的學生已具備了初步的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學時指導學生采用動手操作、合作學習的方式,引導學生進行觀察、討論,探索圓柱的特征,認識圓柱的側面展開圖。
(1)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直接引入課題,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自己身邊,體嘗到數學的應用價值。
(2)鼓勵學生動手操作,幫助學生直觀、形象地認識圓柱的特征,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3)開展小組合作學習,促使學生間知識的互補,使學生學會交往,增強學生的責任心,合群性和合作精神。
(4)啟發學生猜想,培養學生主動探索,勇于創新的能力。
(5)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由形象到抽象、由淺入深,遵循由觀察—發現—總結—應用這一規律,使學生建立清晰的概念。
知識與技能:使學生認識圓柱的特征,能看懂圓柱的平面圖,認識圓柱側面的展開圖,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過程與方法:通過觀察、想象、操作、思考、討論等活動,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自信心,感受到數學就在自己身邊,體會數學與現實的聯系,并建立與他人交往的意識,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創新精神。
教學重點:從實際生活中常見的圓柱形物體抽象概括出圓柱的幾何圖形,然后通過觀察和實驗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圓柱的特征。
教學難點:建立空間觀念,使學生弄清圓柱側面展開得到一個長方形,這個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圓柱的關系。
一、激趣引入。
1、徐教師這里有一個盒子,想知道里面有什么嗎?(依次展示各個物品:露露盒、茶盒、罐頭盒)你知道這些物體的形狀叫做什么嗎?在數學上,像這樣的物體叫做圓柱體,簡稱圓柱。
2、想一想,在生活中你還見過哪些物體的形狀是圓柱體的?(學生舉例)本節課,你想知道哪些關于圓柱的知識呢?同學們都是好學的孩子,關于圓柱的體積、表面積的計算我們下節課再來學習,本節課我們先來研究一下圓柱的特征。(板書課題)
二、構建新知
1、一起來看一看圓柱畫在紙上是什么樣子的。(展示盒子中物體畫在紙上的形狀)閉上眼睛在大腦中想像一下你手中的圓柱畫在紙上是什么樣子的。
3、請同學們打開書自學31下邊的內容,邊學邊結合實物指一指,比一比,看誰的收獲最多。
4、交流匯報:
(1)關于底面,重點理解“完全相等的兩個圓”這句話,讓學生說一說怎樣驗證兩個底面完全相等。
(2)關于側面,幫助學生理解其是一個曲面。
(3)關于高,知道圓柱有無數條高,所有高的長度都相等。
(4)幫助學生理解圓柱從上到下是一樣粗細的,指出在小學研究的圓柱都是直圓柱。
師隨機板書圓柱的各部分特征。
5、同學們動手動腦找出了圓柱各部分的特征,今后我們要進一步培養動手動腦的好習慣。下面我們小組一起“做一做“(出示活動要求)。請同學們小組合作,沿圓柱的高把圓柱外包裝紙剪開,看看展示開后能得到什么形狀。(學生小組動手操作)
6、展示學生剪開后得到的圖形。小組再次合作,想一想得到的“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圓柱的側面有什么關系;長方形的面積和圓柱的側面積有什么關系。”(師巡視指導)
7、交流匯報。要求學生說一說為什么長方形的長等于圓柱的底面周長。小結從實驗中得到的結論。
三、鞏固練習。
1、判斷下面各圖形是否為圓柱體。
2、指出圓柱體的底面、側面和高。
3、思維拓展,給出底面直徑和圓柱的高,試著求出圓柱的側面積。
四、小結。
1、本節課你學到了哪些知識呢?
2、同學們通過自己的努力掌握了圓柱的各部分特征,希望同學們繼續努力,在數學世界中有更多的收獲,不斷地體驗探索的樂趣、成功的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