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作文是作者對生活、人物、事件等的深入觀察和思考,并通過精確的表達方式展現出來。接下來是一篇精彩的作文范文,希望能給大家帶來一些啟示和思考。
介紹西安城墻(模板14篇)篇一
媽媽常笑我是“老城墻”的孩子。因為我就是在這古城里出生,在老城墻下長大的。老城墻不僅給我帶來許多歡樂,也教我懂得了許多。
聽爺爺講,50年前,解放軍的大部隊,在隆隆的炮聲中,正是從這老城墻下通過的。那時的老城墻已是千瘡百孔,到處是殘垣斷壁。
聽爸爸講,20年前,古城大改造就是從修復老城墻開始的。那時人們從四面八方擁向這里。日夜奮戰,使老城墻重換新顏。
如今的老城墻,城上箭樓挺立,彩旗招展;城下綠樹成蔭,河水清澈。清晨,這里鳥語花香,到處都是晨練的人;而一到晚上,這里則燈火通明,那一串串的大紅燈籠,把老城墻裝扮得更加美麗、迷人。作為古城的主人,老城墻每天都在迎接著海內外客人。美國前總統克林頓,就曾登上過這古老而又嶄新的老城墻。
今天,老城墻在高樓大廈的遮掩下,雖然顯得矮小了許多,但還是那樣的可親、可敬,因為老城墻上記載著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和智慧。
介紹西安城墻(模板14篇)篇二
來到西安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無論你站在哪里,都能看到古城墻的身影。西安古城墻是我國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城垣建筑之一。
站在城墻腳下抬頭仰望,只見它巍然挺立,恰似大地的脊梁。這時,你會體會到一種執著、樸實的性格,一種宏大的巨人氣概。
西安古城墻始建于隋朝。唐朝初年,對只是雛形的城墻進行了大規模的修建和擴充。唐末以后,長安失去了國都地位,城大人少的現實使得防守和管理的難度加大,于是,廢棄了原建的外廓城和宮城,修建了皇城。由于這是為了軍事上的需要,因而建得非常堅固,奠定了城墻的基礎。明初增修城垣時,在皇城的基礎上,將北、東兩面向外擴展了四分之一;明隆慶二年,又給城墻砌了一層青磚。戰爭年代,城墻擋過槍箭;困難時期,城墻忍受著人們挖洞避難;數百年的滄桑歲月,城墻又經受了自然界的風風雨雨。雖然雄姿依然,但身上免不了有些孔洞。如今,西安古城墻成了人們參觀游覽的勝地。
西安古城墻內部用黃土分層夯打,每個夯土層約9厘米;最底層用石灰、土和糯米汁夯打,外面砌有巨大的城磚,怪不得城墻這么堅固。城墻高12米,頂寬13米左右,底寬16米左右。城墻頂的外沿有5894個垛口;城墻上有射口和潦望口;城墻外有寬6米多、深近4米的護城河;城墻內部有可供守衛者上下的斜坡,以便隨時攻擊和撤退。這一切構成了嚴密的城防工程設施。
城墻周長11.9公里,東墻長2590米,西墻長2631.2米,南墻長3441.6米,北墻長3644米。整個城墻有四道主門,東曰長樂門,西曰安定門,南曰永寧門,北曰安遠門。每道城門上都有城樓。這些城樓,形體壯麗,建筑精美,巍峨壯觀,頂鋪青灰色玻璃瓦,梁仿間彩繪絢麗,鮮艷悅目。東城樓高大雄偉,像一名站崗的戰士。南城樓則像一個小姑娘,悄然靜立,小巧玲瓏。西城樓有兩座,靠城外的稍大些。它們真像一對孿生兄弟,穩重的哥哥嚴肅地站著,調皮的弟弟伸著腦袋從哥哥肩膀上往外窺探。北城樓較長,位置也凹進城內。
這就是西安的古城墻,它熔鑄著力,浸潤著善,也蘊蓄著天然的美。春日融融,春風拂面,朋友,你不妨登上古城墻游覽一番。這里清新的空氣,樸素的色彩會讓你心曠神怡。走在城墻上,你一定會產生海闊天空的聯想,為我國勞動人民的勤勞和智慧而感到驕傲。
介紹西安城墻(模板14篇)篇三
西安明城墻位于陜西省西安市中心區,墻高12米,頂寬12—14米,底寬15—18米,輪廓呈封閉的長方形,周長13.74千米。城墻內人們習慣稱為古城區,面積11.32平方千米,著名的西安鐘鼓樓就位于古城區中心。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5篇介紹陜西西安古城墻的。
導游詞。
范文,歡迎借鑒參考。
大家好,我是你們的導游,大家可以叫我小王。很榮幸能為大家服務,今天我帶大家去參觀西安城墻。
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座古城堡就是明西安城墻,是明初在唐長安皇城的基礎上建筑起來的。它是我國中世紀后期歷史上最著名的城垣之一,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軍事城堡防御設施。
西安作為千年古都,歷代曾多次修筑城墻。它們多數被歷史的塵埃掩埋。我們現在看到的城墻可追溯到隋代。公元1369年,明王朝大將徐達從山西進入陜西,將原來的奉天路改為西安,意為“西方長治久安”。拉開了明在西安修筑城墻的序幕。歷時8年修筑完的城墻外形是一座長方形。城墻高15米,頂寬12—14米,底寬16—18米,周長13。9公里。最底層用黃土與石灰、糯米汁拌合而成,干燥之后,異常堅固。
西安古城墻包括護城河、吊橋、閘樓、箭樓、正樓、角樓、敵樓、女兒墻、垛口等一系列軍事設施。好了,現在讓我們親自來感受這座科學、嚴密、完整的軍事防御體系。
這就是我們今天游覽的西安城墻,它是世世代代陜西人的驕傲,是唐代文明的象征。
大家早上好!歡迎大家來到古城西安,很高興認識大家,我是你們本次的導游,我叫許晨軒,大家叫我許導或晨軒就可以了。下面讓我們開始西安古城墻之旅吧!
首先,我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西安古城墻,西安古城墻又稱為西安明城墻,位于陜西省西安市中心區,墻高12米,頂寬12-14米,底寬15-18米,輪廓呈封閉的長方形,周長13。74千米。城墻內人們習慣稱為古城區,面積11。32平方千米,著名的西安鐘鼓樓就位于古城中心。
請大家緊跟我不要掉隊,我們前面的是城墻的主城門,像這樣的城門共有四座:我們面前的長樂門(東門);還有永寧門(南門);安定門(西門),安遠門(北門)。它們四座城門作為明城墻的原有城門,因當時的軍事,防御需要,都是單門洞,且都修建了三道城墻,兩道城墻之間又形成了翁城。至今為止,四座城門中除永寧門外,其余三座城門都只剩下兩道城墻。
好了,下面是大家自由活動的時間,請大家一個小時后在這里集合。
本次游覽結束,感謝大家對我工作的支持,謝謝大家,祝大家身體健康,萬事如意,以后有緣再見。
各位游客:中國擁有數百座古代城墻,其中以北京、南京、西安的古城墻規模最大,但北京、南京古城墻先后被拆毀或嚴重殘缺,而始建于公元1370年的西安古城墻迄今仍保存完整。日本天皇訪華來西安時,放著"世界第八大奇跡"秦俑坑不看,卻登上了始建于600多年前的西門城樓,領略了這座古代城墻的雄姿。下面請大家跟我一起實地去參觀西安古城墻。
各位游客,這幾天我們已經在車行晨曦或晚霞中領略了古城墻的多彩多姿和古樸深沉。現在我們來到城墻腳下,請大家走上城墻游覽。
大家一定想知道城墻的真正含義是什么。"城墻"一詞原是從"城"字引申而來。"城"按《說文》解釋,是"盛"的通假字,"盛"是納民,所以"城"字的本義是土圍民而成國,由此引出城墻一義。被譽為中華民族脊梁的萬里長城的"城"宇,同樣是城墻的意思。只是后來隨著社會的發展,"城"字又包含了今天城市的解釋。"城"字最早出現在周朝的金文中,從字形看活生生地體現了古代城墻的軍事用途。城墻的軍事作用是保衛私有制,而在意識形態上看,城墻的形體規模又是等級森嚴的宗法制的嚴格體現。顯然統治者營造城墻,是用它來保護自己,宣示國威?,F在我們看到的西安城墻,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城垣建筑之一。它從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朱元璋下詔修城開始動工,至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完工,歷時8年,是在隋唐京城的皇城基礎上擴筑而成的,經過歷代修葺,基本上保持著完整的封建社會城垣建筑的面貌,反映了中國古代筑城技術的杰出成就。
各位游客,那么西安城墻到底有多大呢?它的結構又是怎樣的?據測算,西安城墻周長11.9千米,其中東城墻2590米,西城墻2631.2米,南城墻3441.6米,北城墻3241米。這樣的規模在國內外都是比較少見的。大家看見城墻四門外筑有護衛城門的小城,那叫甕城。所謂甕城,意為敵人一旦進入,就會受到甕城城墻上面的四面夾擊,猶如甕中之鱉,無法逃脫。甕城外還筑有拱衛甕城的小城,古稱羊馬城。古時候大城門的啟閉有規定時間,關閉城門后尚未回城的人可連同自己牽的羊、趕的馬等,進入羊馬城以及今環城公園地帶歇息,等候開城門后再進城。西安的羊馬城在清末已全毀。記得1986年在西安城安定門(西門)甕城北門外約17.5米處發現羊馬城北側門道,長5.5米,寬2.4米?,F在大家能看到南門甕城外側已修復的羊馬城,墻體長198米,高9.5米。
各位游客大家好,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座古城堡就是明西安城墻。明西安城墻是明初在唐長安皇城的基礎上建筑起來的。它是我國中世紀機后期歷史上最著名的城垣之一,也是我國古代城垣中至今保存最完整的一處,同時,也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軍事城堡設施。
城墻是中國冷兵器時代城市的傳統防御設施。我們在距今6020xx年前的半坡遺址看到,半坡人在居住地周圍挖掘深溝,以提防野獸和外部的襲擊。如果把半坡村落視為城市的最初萌芽,深溝也就是當時相當于城墻的設施。待到人們發明筑墻技術后,城墻自然伴隨城市同時誕生,成為古代城市的顯著標志了。據史冊記載:“筑城以衛君,造郭以居,此城郭之始也。”這大約是在距今約4520xx年前的原始社會晚期。
西安作為千年古都,歷代曾多次修筑城墻。它們多數被歷史的塵埃掩埋。但我們看到的這座城墻仍可追溯到公元六世紀的隋代。公元581年,隋文帝楊堅建立隋朝,并于第二年在龍首塬北麓修建了大興城。大興城規模龐大,結構嚴密。除環繞城市的外郭城城墻外,城內環繞宮城和皇城也筑有城墻,形成“城中有城”的格局。唐王朝建立后,將隋代的大興城改名為長安城。唐長安城基本上沿襲了大興城的規模和布局,只是對大興城進行了擴建和修建。唐代末年,朱溫挾持唐昭宗逃往洛陽,留守長安的佑國軍節度使韓建出于軍事防守需要,放棄外郭城和宮城,把長安城縮小到皇城之內,以皇城城墻作為長安城的城墻,形成自五代至元的長安城規模。公元1369年,明王朝大將徐達從山西進入陜西,將原來的奉天路改為西安,意為“西方長治久安”。從此開始了明在西安的統治,也拉開了明在西安修筑城墻的序幕。由于西安在歷史的政治、軍事地位極高,所以,明王朝在對全國廣筑城墻的過程中,對西安城墻的修筑更為重視。朱元璋任命長興侯耿柄文和都指揮使璞英主持修筑。從洪武三年,也就是公元1370年,到洪武十一年,也就是公元1378年,歷時8年,西安城墻的修筑才全部竣工。明西安城墻修筑得高大堅固,西、南兩面城墻基本上和唐長安城皇城的范圍相同。東、北兩面城墻分別向外擴移了三分之一。這座城墻的外形是一座長方形。城墻高12米,頂寬12—14米,底寬15—18米。南城墻長4256米,北城墻長4262米,西城墻長2706米,東城墻長2886米,周長13.9公里。最初的西安城墻采用黃土夯打而成。在城墻墻基和墻頂還分別有一層厚80厘米和45厘米的三合土層。這種三合土用黃土與石灰、糯米汁、獼猴桃汁拌合而成。干燥之后,堅硬如石,用鎬都刨不動。
西安城墻自明代初年建成后,歷代屢有修葺。明穆宗隆慶年間,也就是公元1568年,陜西都指揮使張祉為原來的城墻內外包砌了青磚。清乾隆年間,也就是公元1781年,陜西巡府畢沅對城墻進行了大規模補修。沿舊城墻先圍基石后灌腳,再用黃土逐層夯打,至頂部鋪砌青磚,并對整個城墻外壁加厚磚面。城墻內每隔40—60米,用青磚砌筑水槽一道,排除城墻頂面雨水,對西安城墻的長期保護起了重要作用。尤其是自1983年以來,陜西省和西安市人民政府對這座古城墻進行了大規模修繕,補建已被拆毀的東門、北門箭樓、南門閘樓、吊橋,并建成了環城公園,使這座古建筑重新煥發了昔日風采。
西安古城墻包括護城河、吊橋、閘樓、箭樓、正樓、角樓、敵樓、女兒墻、垛口等一系列軍事設施,構成科學、嚴密、完整的軍事防御體系。
護城河也叫“城壕”,是城墻的第一道防線。它可以阻滯敵人進攻,甚至可以利用有利地形把敵人趁機消滅。環繞西安城墻的護城河寬20米,深7米??邕^護城河就是城門,而連接護城河與城門的唯一通道就是吊橋。吊橋的橋頭兩側有鐵環,貫以粗大的鐵索與麻繩,系在閘樓上,用滑輪控制升降。平時,守城士兵聽從晨鐘暮鼓的指揮,早晨降下吊橋,開啟城門;晚上升起吊橋,斷絕交通。一旦發生戰爭,吊橋升起,城門緊閉,城門就成為堅固封閉的戰斗堡壘。
城門是城防體系的重點,也是薄弱點。平時,它是出入城市的通道。戰爭時,又是攻守雙方爭奪的首要目標。因此,明代十分重視完善城門防御設施。尤其值得注意的一大技術突破是采用了券拱式城門。明代以前,城門沿襲磚門的過梁式結構。從軍事角度看,這種城門的最大弱點是經不起火攻。因此,城門上往往眼設置水池,以防敵人火攻。也因此留下“城門失火,殃及魚池”的。
成語。
券拱式城門的出現從根本上解決了這個問題,一色青磚結構不僅使得城門更加堅固,而且可以有效地抵御火攻。
在古代,雙方作戰,當敵人跨過護城河時,城門卻又攔住了去路。所以,在攻城的一方常有幾個人扛著粗重的木樁前來撞門,要花費好長時間才能將城門撞開,而有時也可能撞不開。明西安城的城門非常堅固,門扇用厚達16厘米的木板制成,一扇城門須用木材2.8立方米,重達3.19噸。門扇上下橫匝著9道寬15厘米,厚23厘米的鐵條加固,每兩道鐵條的間隔處,釘有180枚四棱攢頂的鐵蘑菇針。整個門扇上共有1800枚鐵蘑菇針。這樣密集的釘群,擠密了門扇的木材,增加了門扇剛度,使箭矢無法射入。有的城門還在門扇后的城門洞內,設置了拒馬樁、陷馬坑、鐵蒺藜等,進一步阻擋敵人進攻。
為了提高城門防御的保險系數,城門實際上由三重組成,即:閘樓、箭樓和主樓。閘樓在最外,它的作用是升降吊橋,也叫“闕樓”、“樵樓”。象征門闕,兼用來打更。閘樓三面有城墻與主城墻相連,形成一個半月形的立體空間,叫“羊馬城”。敵人即使攻入閘樓城門,也好似進入甕內,會受到來自四面居高臨下的攻擊,因此樓下這一空間也叫“甕城”。箭樓在正中,正面和兩側都有窗戶,供射箭用。箭樓與箭樓之間用圍墻連接起來的也叫“甕城”,甕城內可屯兵。無論敵人進入第一甕城還是第二甕城,箭樓均可發揮攻擊作用。正樓在最里,正樓上面的城樓是城門的主題建筑。城樓距地面高約32米,長43.2米,三重飛檐,四角高翹,回廊環繞,莊重穩健,是主將鎮守指揮的所在。城墻外側,每隔120米有一個突出于城墻主體之外,寬20米,長12米的敵臺,俗稱“馬面”。整個城墻上共有“馬面”98座,“馬面”上面的建筑叫敵樓,兩個敵臺之間相距120米,正好形成一個立體交叉射擊區域。也正是弓、弩、箭等古代遠射程冷兵器的有效殺傷射程。而它的一面為60米,為“一箭之遙”。這樣的布局便于從側面射殺攻城的敵人。因此,古人有評論說:“有城無臺,亦如無城,是城所以衛人,臺又所以衛城也。”敵樓供士兵避風雨和儲備物資。城墻上外側有矮雉,又稱“垛墻”,整個城墻共有5984個矮雉。垛墻上有垛口和方孔,可供射箭和嘹望。內側的矮墻稱為“女兒墻”,墻高1米,沒有垛口,它的作用是為了防止士兵行走時墜入墻下。在西安城墻四角各有一座城樓叫“角樓”。如果你繞城一周,就會發現,城墻的四個角唯獨西南角是圓形的,其它三個角是直角,那么這是為什么呢?其實這個角是保持了元代長安城蒙古式風格的轉角圓狀。明城墻在隋、唐、元代城墻遺址基礎上改建而成,范圍和唐長安城皇城范圍基本相同。
在箭樓與正樓形成的甕城中,有同向城頭的馬道。緩上沒有臺階,便于戰馬上下。全城共建有登城馬道11處。登城馬道底部道口的門是朱漆的,俗稱“大紅門”。戰爭期間,這里是調兵遣將的咽喉要道,必須保證暢通無阻。為防敵人奸細混入城墻守衛部隊中,登城馬道戒備嚴密,平時不允許守成士兵私下,也不許閑雜人等靠近逗留。等到軍中禁夜炮響后,鐵門便緊鎖了。
西安城墻除明代在東、西、南、北有四個門:長樂門、安定門、永寧門、安遠門外,隨著歲月的變遷,城門也發生種種變化?,F在我們除了可以看到這四個門,還可以看到:勿幕門、朱雀門、含光門、玉祥門、中山門、尚德門、建國門、和平門、文昌門等等,這些名稱的來歷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古城沉浮衰興。
明西安城墻顯示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它以悠久的歷史,偉岸的雄姿,神秘的色彩吸引了八方游客。好了,西安城墻就參觀到這里,我們將繼續帶大家去參觀鐘鼓樓。謝謝大家!
鐘樓和鼓樓是古代中國城市的特有建筑。鐘與鼓本是中國最早出現的打擊樂器,它的誕生至少有3020xx年以上的歷史。最初作為祭禮、朝儀、娛神中的禮器和樂器。大約自春秋時期,也就是公元前八世紀開始用于軍事指揮。古代中國城市兼有軍事城堡性質,除城市四周構筑城墻,挖掘城壕,設置吊橋外,與之配套的還需要在城市中心修筑鐘鼓樓作為指揮中樞。平時以晨鐘暮鼓報告時辰,定時啟閉吊橋,緊急狀態是用以報警戒嚴,指揮城防。這種嚴密的城市防御系統在明代發展到頂峰。西安是明代西北軍政重鎮,它的鐘樓和鼓樓無論從建筑規模、歷史價值或藝術價值各方面衡量,都居全國同類建筑之冠。
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座建筑就是鐘樓。鐘樓位于西安市東西南北四條大街的交匯處,占地11260平方米,建筑面積是1378平方米。它建于公元1384年,也就是明洪武十七年,最初位于西大街的迎祥觀,距目前位置1000米左右。當時迎祥觀是西安市的中心,但鐘樓在建成220xx年后,隨著城市中心的東移,城門改建,新的東、南、西、北四條大街形成,位于迎祥觀的鐘樓便日益顯得偏離城市中心。到了明神宗萬歷20xx年,也就是公元1582年,在陜西巡撫龔懋賢的主持下,將鐘樓來個整體拆遷,遷至今址。據鐘樓的碑文記載,移建工程除重新建造基座外,木質結構的樓體全是原樣原件。所以耗資不多,工程迅速。
鐘樓呈典型明代建筑藝術風格,樓高36米,重檐斗拱,攢尖高聳,屋檐微翹,華麗莊嚴。由基座,樓身和樓頂三部分組成?;钦叫危窟呴L35.5米,高8.6米,全部用青磚砌成。基座四面正中各有一個高和寬都是6米的十字交叉券洞。樓身為正方形木質結構,邊長22米,高26米,四面五開間,外面以回廊環繞,里面為二層樓,樓內有木梯盤旋而上。樓內上下兩層正方形大廳里,陳列著明代以來各種名貴瓷器及紅楠木家具,四面門上布滿浮雕畫,風格厚樸生動。樓頂為四角攢尖結構,上面覆蓋著碧綠色的琉璃瓦,頂端大圓頂高達5米,里面是木心,外貼銅皮,銅皮上再箔敷一層黃金,金光閃閃,輝煌燦爛。
鐘樓的西北角上陳列著一口明代鐵鐘,重5噸,鐘邊鑄有八卦圖案。這口鐘建造以明成化年間,也就是公元1465年—1487年間。但它比鐘樓早先懸掛的銅鐘卻小得多了。鐘樓原先懸掛的巨鐘是唐代景云年間鑄造的“景云鐘”?,F在這口鐘收藏于西安碑林。據說,鐘樓從迎祥觀遷到今址后,雖然樓的式樣大小并沒有改變,但景云鐘卻怎也敲不響了。沒有辦法,只有另換。對于景云鐘不響的原因,有人認為它是“歷世久遠,神武有靈”,不愿被熱挪動;也有人說,鐘置于室內正好像是“待甕以呼”,當時應該移到樓外。但無論如何,這給鐘樓的歷史又添上一層神秘的色彩。
為了將景云鐘移到新建的鐘樓上,當年在西大街西段搭起一座斜橋,利用橋面斜坡把景云鐘運到了鐘樓上。據說“橋梓口”也因此而得名。鐘樓內西墻上嵌刻有《鐘樓歌》和《鐘樓記》碑刻。《鐘樓歌》是當年修建鐘樓的陜西巡撫龔懋賢在解職赴京時登樓所賦。詩中對鐘樓做了熱情的贊頌。《鐘樓記》是督修過鐘樓的巡撫張楷所作,詳細記述了鐘樓的身世。在鐘樓的門上有木刻浮雕故事畫共64幅,其中有木蘭從軍、嫦娥奔月、柳毅傳書、八仙過海等等。這些木刻浮雕故事,給鐘樓增添了不少歷史趣味。建國后,西安市人民政府又對鐘樓進行了三次大規模修葺,使這座古建筑又煥發了昔日的風采。
與鐘樓遙遙相對的是鼓樓。鼓樓位于鐘樓的西北角。鼓樓樓底門洞為南北向,北通北院門,南達西大街。鼓樓建于明太祖洪武十三年,也就是公元1380年,比鐘樓要早四年,與鐘樓是姊妹樓。在鼓樓的第一層北面有一面巨鼓,與鐘樓上的晨鐘形成暮鼓,所以稱為鼓樓。鼓樓占地1999平方米,建筑面積1804平方米。樓體呈長方形,總高33米,基座高8米?;拈T洞高與寬均為6米,洞深38米。鼓樓建筑為重檐歇山式,琉璃瓦覆頂,重檐三滴水。樓分上、下兩層。南北檐下各有一塊匾,每塊匾重約3噸。南邊的匾額是:“文武盛地”,為清乾隆皇帝御筆刻書。北面的匾額為“聲聞于天”,是咸寧縣書生李允寬書寫。在鼓樓的外檐都飾有斗拱,四面有回廊。在鼓樓的三樓有14根紅色顯柱,24根隱柱交叉立。里面掛有3只大宮燈,12盞中宮燈,16盞小宮燈。天花板上油漆彩繪云形圖案,古色古香,十分美麗。1953年,國家撥款對鼓樓進行了大修,設立了文管所,精心保護,使鼓樓更加秀麗巍峨。現在,鐘鼓樓交相輝映,使古城西安更加美麗壯觀。
好了,鐘鼓樓的參觀到這里就結束了。謝謝大家!
清晨的陽光灑落在厚重古樸的城墻上,仿佛給這悠悠的歷史賦予了新的生機。垛子邊矗立著的旗桿上的青龍、白虎、玄武、朱雀又在無聲地流瀉著620xx年來的滄桑。
走進城墻的東門,夏日的酷暑便被迎面吹來的習習涼風帶走了。抬頭望去,那城門竟然如此寬厚,難怪620xx年的風雨和戰亂都無法摧毀。走上石階,登上城墻,向下望去,只見箭樓和正樓之間有一塊寬敞的空地,那就是甕城。攻進的敵人,便成了“甕中之鱉”。護城河、角樓、箭樓、甕城、正城門,形成了五道防線,敵軍要想攻破,極其不易。
細看墻頭上的每一塊條磚,青灰色的磚面泛著光澤,但斑駁的印跡依然隱約可見。磚與磚之間粘合得細密而又整齊。你可知這粘合劑為何物?原來古人用糯米熬成粥,與石灰混合而成,堅固無比。據說鬧饑荒的時候,當地的老百姓拆了磚,只為取磚縫中那一點糯米熬粥喝,度過了那一段艱難的歲月。這一定是古代那些修建者所沒有想到的。
騎上腳踏車,迎著微風與朝陽向前駛去。長樂門、中山門、解放門、安遠門、安定門、永寧門一一在我眼前展現,向我訴說著歲月的故事。
介紹西安城墻(模板14篇)篇四
西安城墻位于西安市中心,呈長方形,現存城墻修于明朝朱元璋時期,已有600年歷史。
西安古城墻包括護城河、吊橋、閘樓、箭樓、正樓、角樓、敵樓、女兒墻、垛口等一系列軍事設施。繞城墻走一圈,就等于走了西安市中心一圈。從南門進入,映入眼簾的是巨大的、四面環墻的方形廣場。聽說明朝有敵軍侵入時,就敞開大門,讓敵軍進入(前面跟三國時的空城計一樣),待敵軍進入,就緊鎖城門,將士在箭樓上射箭,結果使敵軍大敗,這一計叫做“甕中捉鱉”。
在南門站有自行車租售處,雖然已近黃昏,我們還是租了一輛自行車,在古城墻上繞城而行。據說城墻是用雞蛋清和米水混合而成,所以異常堅固。有人舔了墻的泥土,竟然說有淡淡的甜味。
皎潔的月光灑在石砌路上,一路顛簸而行,仿佛時光倒流,回到了那金戈鐵馬的年代。路邊的墻角長滿了雜草,不時地冒出朵朵野花。從墻上往下望,如夢方醒,只見霓光閃爍,車水馬龍,高大標直的白楊樹,好似互相訴說著囈語,微風一吹,枝葉搖拽。修剪的整整齊齊的灌木叢,幾何形狀的小徑,干凈、整潔。遠處馬路上綠樹成蔭,近處的護城河兩岸楊柳低垂。
繼續前行,經過一處箭樓,門雖然緊鎖著,但一道幽暗的燈光卻從樓里射出,仿佛在訴說著當年的滄桑。
由于出租的自行車有時間限制,再加上天色已晚,我們沒有繞城墻一周,而是沿原路返回南門,多少有些遺憾。?。邀惖某菈?,我還會再來。
介紹西安城墻(模板14篇)篇五
我的家鄉在西安,西安有許多舉世聞名的古建筑:大雁塔、小雁塔、鐘樓、鼓樓……可我最喜歡的就是城墻了。
聽媽媽說,現存西安城墻是明朝的時候在唐皇城的基礎上建成的,至今已有六百多年歷史,是我國現存最完整的一座古代城垣建筑。城墻呈長方形,城墻的厚度大于高度,穩固如山。城墻包括護城河、吊橋、閘樓、箭樓、正樓、角樓、敵樓、女兒墻等。明朝時僅設四個城門:東長樂門,西安定門,南永寧門,北安遠門,為了交通便利,現又開通了建國門,含光門,朱雀門等城門。
古老的城墻是那么雄偉壯觀,像一條巨龍環繞著古城西安,走過了悠悠的歷史歲月。
登上城墻,西安的美景盡收眼底。朝遠處看,高樓林立,鱗次櫛比,車水馬龍,人來人往,古城西安一片繁華的景象;朝近處看,環城公園綠樹成陰,郁郁蔥蔥,群芳吐艷,姹紫嫣紅,護城河像明亮的腰帶鑲嵌其中,真是美不勝收。
啊!美麗的城墻,你是西安的象征,也是世界文化的瑰寶,我為你感到驕傲和自豪!
介紹西安城墻(模板14篇)篇六
寒假,我和爸爸有幸參觀了西安城墻燈會,城墻燈會那壯麗的景象令人嘆為觀止!
一進門,我們就看見兩條巨龍,像是在翻飛騰達,再往墻上看,大大小小的巨龍數不勝數,他們有的在閉目養神,有的在好奇的望著周圍的一切,有的在對旁邊的同伴說悄悄話,有的在……。
登上城墻后,各式各樣的卡通人物燈,歷史人物燈,動物燈,科技動漫燈……跳進了我們的眼睛,那燈火輝煌的樣子,真美!
引入眼簾的是海底動物的世界,章魚,螃蟹,海馬……先看這個章魚,伸著它那長長的觸角,瞪著大眼睛望著來來往往的游人,好像在說:“小朋友,你們好啊,你們看我今天漂亮嗎?”旁邊的螃蟹兄弟一股不服氣的樣子,仿佛也在說:“今天就只有你最漂亮嗎?別忘了海底世界里,我才是最帥的!”
往前走,哇,好漂亮。原來是秦腔臉譜燈,它是我國最重要的形之一。充分的展示了西北神韻和漢唐雄風。
接下來就是皮影,又稱燈影,以在燈光照射下用獸皮刻制的人物隔亮布演戲而得名。這種源于中國的藝術形式,迷戀了多少國外戲迷,人們親切的稱它為‘‘中國影燈’’。
下來就是外國的一些歷史人物的展示,自由女神是那樣的美麗,象征著和平和自由,耶穌和他的十二門徒相擁而坐。
介紹西安城墻(模板14篇)篇七
中國歷史上有無數的名勝古跡,但沒有一處,能像西安城墻這樣,吸引著我。
西安城墻修建于明代,歷經六百年風雨,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行走在西安城里,只能遠望到城墻的一角,或是角臺,或是門樓,又或者古墻。直到漸行漸遠,出了城,到了城墻下,整座明西安城墻終于完全展現在眼前。
說不上究竟是何種感覺,城墻雖不大,但那沉淀百年的氣息,在浮華塵囂中獨樹一幟的老城威嚴,都令人深深嘆服。城墻亦不高,百來級臺階。然,青灰色的石階,每一級都肅穆莊嚴;石階旁的塵灰,似每一顆都帶著故事。
城墻由內向外微微傾斜,排水口在下首。這樣的設計是為排水便利,但著實不易完成,叫人佩服古人的智慧。箭樓勻稱地分布,樓面朱紅的漆有些褪色,竟成了古老神秘的暗紅。而墻面深淺不一的痕跡,記錄了這里所經歷的風雨。
城墻內街道寬闊,由青石板鋪就,淡然中帶著不可侵犯的威儀,街道兩旁的石攔幾有一人高,透過石欄依稀可見城外的街道,明代時騎馬牽騾的人們入城趕集的盛況仿佛就在眼前。
一陣吵鬧聲打斷思緒,起身一看,原來是一大批外國游客隨導游參觀明城墻。在他們臉上驚嘆、敬佩、不可思議等表情不停變換著,還時不時發出贊嘆聲。我笑了,驕傲感油然而生。這樣古老的、承載了百年文化的中國建筑,絕對會讓所有人嘆為觀止。
古老的城墻,卻不過只是中華五千年文化的冰山一角。從未有一刻,我像現在這般,為自己是一個中國人而感到無比自豪。
介紹西安城墻(模板14篇)篇八
眼見為實,耳聽為虛,真正的景色要親眼看見才能體會其中的壯美秀麗。
————題記。
這個國慶,我們全家決定去兵馬俑之城西安游玩。去之前,聽姐姐們說西安是座古城,四四方方,整座城區被古城墻所環繞。我不禁心中對這座古城產生了好奇,因為成都就不是方的,指路也不會指東南西北,所以這引起了我莫大的興趣。
從成都去西安的路上,我們走的秦嶺這條線。一路上,我就被那連綿不斷的群山吸引了眼球,聽媽媽說,秦嶺一半屬于四川一般屬于陜西,這得是多么壯麗的一條山脈啊,不但一山接著一山,起伏不斷,那滿山的參天大樹也是色彩斑斕的,我想,要是從天上看,秦嶺應該就是一條盤旋在中國大陸的一條巨龍吧。
到了西安,我就被這古城的美所震撼,迎面就是一座巨大的城墻,千百年來屹立在那里,仿佛一個忠誠的侍衛,始終守護著這古老的城池,守護著里面被掩埋千年但終究大放光彩的秦朝士兵們。我心中暗暗決定我一定要登上這古城墻,重走一遍先人的路。果不其然,第二天我們就去了古城墻,看著眼前巨大的石梯及城墻上那一塊塊巨大地石塊,我油然而生一種自豪感,這是我的祖先一點一點建起來的,用努力和堅持使這宏偉的城墻拔地而起。一步步登上石梯,終于來到了城墻上,環顧四周,果然正正方方,池城中南北貫穿,東西橫跨,一個“田”字就這樣展現在我眼前。我們沿著城墻走,還租了自行車騎,想完全領略城墻的風采,可惜天公不作美,下起了大雨,不過此時的城墻又是另一種美,石塊被大雨沖刷的分外干凈,遠遠望去,更顯巍峨!
后來的幾天,我們還去看了木頭做的宮殿,兵馬俑等,但還是城墻的美最為讓我震撼,它的古樸它的雄壯,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腦海中,這種美是不能從別人的描述中感到的,一定要親眼所見才能體會其中的壯麗。這次西安之行真是不枉此行。
介紹西安城墻(模板14篇)篇九
在周末的晚上,我和媽媽,妹妹一起從小南門段上城墻上賞燈,看看美麗的西安夜景。
剛映入眼簾的便是玉兔娶親,由兩個兔子抬花轎,四個兔子吹喇叭。再往前就是兔奶奶和兔爺爺,后面還貼著福字,我都想成為它們快樂家族中的一員呢。
往前走哇,好漂亮。原來是秦腔臉譜燈,它是我國最重要的形式之一。充分的展示了西北神韻和漢唐雄風。下來是祥獅獻瑞,是以花瓶的形式展現,畫上五彩繽紛的圖案,中間是轉動的蓮花燈,特別有動感和美感。再往前走是志丹刺繡,它是以蝴蝶,小老虎燈為主題。中間是一只特大蝴蝶,第一層和第二層是小老虎。我真佩服她們能把刺繡燈做的這么好。
走了一段,有四個迎春大鼓相對排列迎著2021年的到來。
接下來就是皮影,又稱燈影,以在燈光照射下用獸皮刻制的人物隔亮布演戲而得名。這種源于中國的藝術形式,迷戀了多少國外戲迷,人們親切的稱它為“中國影燈”。對面是陜西泥塑很有自己的特色,近幾年在郵票中也添加了新丁,是以我們陜西泥塑的圖像為圖案。
有十三個王朝在西安建都,更讓我們覺的自豪……有十三個帝王燈分別是西周,秦,西漢,新莽,東漢,西晉,前秦,前趙,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的十三位帝人,展現出了各個朝代的輝煌。
這一段過后,路兩邊前后有16個燈柱繞著向我陽花。進入福門,門口龍纏柱,頭頂大紅燈籠兩邊有8個花瓶燈。
我相信接下來的燈展只要是陜西人都知道的陜西十大怪,面條像腰帶、鍋盔像鍋蓋、辣子是到菜、碗盆難分開、帕帕頭上戴、房子半邊蓋、姑娘不對外、吃飯不坐蹲起來、睡覺枕磚塊、唱戲吼起來。陜西十大怪其實是一種獨特的生活。
陜西剪紙從南到北,特別是黃土高原,八百里秦川,到處都能見到紅紅綠綠的剪紙。
進入和平門段是四川成都的特色燈展,有熊貓十八羅漢,神態各異。
麒麟獻瑞是成都三絕之一的玻璃燈,它與鳳、龜、龍共稱為“四靈”它四只踏云底下,一只在巨大的圓球上翹首展望,這組燈用十萬余小玻璃瓶扎制而成,通體透亮,生動活波頭彩奪目。
古老城墻上的每一盞燈,都給美麗的西安古城夜色增添了一份奇異絢麗的色彩,每一組燈都仿佛是一顆顆天空中的星星,把我的家鄉——西安的夜空,照耀的更加美麗!
我愛你,美麗的古城西安!
介紹西安城墻(模板14篇)篇十
西安城墻是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在隋、唐都皇城的遺存,歷經八年擴建而成的,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而又保存完整的古代城池建筑,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西安城墻建筑型制宏偉,功能設計周密,矩形城池,墻體全長13.74公里,南、北垣稍長于東、西垣。每隔120米有一座12米x20米的突出部,稱“敵臺”,全城共98座敵臺;每座敵臺上建有屯兵敵樓1座。城四隅各建角樓1座。東、西、南、北垣各建有城門1座,各門外均建有護門甕城,甕城上建有城樓、箭樓各1座。甕城外臨內側護城河岸,建有控制“吊橋”的閘樓(亦稱譙樓)1座??讖R(即“碑林”)旁側城頂建有魁星樓1座。
城墻頂面以三層大磚墁砌,稱“海墁”。海墁外沿建垛墻,全城共有垛口5984個,內沿建“女兒墻”。城垣內面建有登城馬道和供排水用的“溜水槽”等。西安明城墻歷經六百年的風雨剝蝕和人為破壞,損壞嚴重。1983年省、市人民政府成立西安環城建設委員會,開始對西安城墻及護城河、環城林進行全面整修。按照規劃,將逐步恢復這一古城墻的舊有風貌。
西安古城墻包括護城河、吊橋、閘樓、箭樓、正樓、角樓、敵樓、女兒墻、垛口等一系列軍事設施,構成嚴密完整的軍事防御體系。游覽西安古城墻,對形象具體地了解古代戰爭、城市建設及建筑藝術都很有意義。城門名稱由來:西安城墻從隋唐至今已有14歷史。在漫長的歷史歲月里,城門發生種.種變化。細數這些城門的名稱來歷,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古城的沉浮喪衰。
介紹西安城墻(模板14篇)篇十一
西安城墻,是古都西安的標志性景觀?,F存的城墻建于明朝初年,是中國現存最完整的古城墻。城墻總周長約14公里,是在唐代皇城的基礎上建成的,包括護城河、角樓等一系列設施。
目前西安城墻共有八處可以登城,分別是:東門(長樂門)、南門(永寧門)、西門(安定門)、北門(安遠門)、含光門、文昌門、和平門、尚德門,游客可以就近登城。其中南門是西安城的迎賓門,也是游客選擇最多登城的一個門。
除了步行,在城墻上騎自行車是一種很不錯的游覽方式,在騎行中,你會有一種時光穿越的感覺。目前在東、南、西、北等四門都有租借自行車服務,騎行結束后在上述任一門都可以返還自行車(景區規定會有變化,建議租借時再咨詢確定)。同時這四個門還提供觀光車環繞服務,你可以乘坐觀光電動車,在城墻上繞城一圈,全程約50分鐘。
在西安城墻游覽,還有機會觀賞到一些特有的演出活動,如仿古開城儀式展演、城墻民俗展演,演出地點都在南門,具體演出時間可參照官網或電話咨詢。
導覽。
敵臺明代擴建后的西安城墻,每隔120米修敵臺一座,突出在城墻之外,頂與城墻面平,是專為射殺爬城的敵人設置的。敵臺之間距離的一半,恰好在弓箭的有效射程之內,便于從側面射殺攻城的敵人。城墻上共有敵臺98座,上面都建有駐兵的敵樓。正樓(城樓)、箭樓、閘樓冷兵器時代武器落后,城門又是唯一的出入通道,因而這里是守城者苦心經營的防御重點。西安城東、西、南、北四座城門,分別有正樓、箭樓、閘樓三重城樓。閘樓在最外,其作用是升降吊橋;箭樓在中,正面和兩側設有方形窗口,供射箭用;正樓在最里面,是城的正門。角樓西安城墻四角都有突出城外的角臺。除西南角是圓形(可能是為了保持唐皇城轉角原狀)外,其它的角臺都是方形的。角臺上修有比敵臺更為高大的“角樓”,表明了這里在戰爭中的重要地位。
介紹西安城墻(模板14篇)篇十二
西安古城墻又稱西安明城墻,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
暑假,我、表妹、小姑和媽媽一行四人來到了西安古城墻游玩,那里古韻十足,又充滿了時尚新潮的商業氣息,讓人流連忘返。
來到城墻下面,我抬起頭來向上望,哇!真高!人在雄偉的城墻下顯得格外渺小。登上古城墻的臺階,雙腳穩穩地踩在上面,似乎能夠感受到城墻的厚實與穩重。城墻宏偉壯觀,石階層層遞進。我和妹妹好不容易登上城墻,腿好酸好酸,差點兒給我們累壞了。
我們站在城墻上,眼中滿是富有歷史韻味的景致。我伸出手輕輕撫摸著城墻,那斑駁的痕跡好像在對我講述著很久以前的故事。在清晨朝陽的照耀下,厚重的石磚似乎帶著些許余溫,那余溫好像古老城墻的微弱脈搏在輕輕跳動,讓人忍不住心生感慨。向遠處眺望,那一排排高掛空中的'紅燈籠與青灰色的城墻遙相呼應,更為古老的西安城墻增添了別樣的生趣。
暫時告別古韻十足的老城墻,我們來到了這里的購物街。剛一進入購物街,我就被這街上琳瑯滿目的商品吸引住了制作精良的華美漢服、古色古香的中國傳統樂器、充滿歷史文化氣息的各類書籍,還有各式新奇好玩的玩具,它們可把我的眼睛塞得滿滿當當。我和表妹每人買了一套漢服,穿上漢服并仔細打扮了一番,此時的我們就好像穿越了一般,與古城風格相輔相成,別有趣味。
走出購物街,我們又撞見了一個大門,上面寫著小吃街。哈哈,這里簡直就是我和表妹的天堂呀!什么焦香螺旋土豆、冰鎮甜美果汁、爽口水果冰沙各類小吃應有盡有,最后把我倆的肚皮都撐得像皮球一樣圓啦!
美好的時光總是短暫的,夜幕很快就降臨了。在藏青色的夜色中,一輪皎潔的圓月升上了古城的天空,月光溫柔地傾灑在城墻上,好似一首暖人心底的搖籃曲。這時,古城墻上開始亮起橘黃色的燈光,將城墻的輪廓清晰地印在夜的幕布上。再向下望去,那里是在晚風吹拂下蕩漾開去的河水,河水中倒映著城墻的影子,影子也隨著水波微微晃動,一虛一實,一真一幻,這樣的景象實在讓人難以忘懷游西安古城墻,游悠久的歷史,游現代的繁華,游迷人的夜景充滿魅力的西安古城墻啊,期待下次與你再相見!
介紹西安城墻(模板14篇)篇十三
我們在西安的最后一站是參觀著名的西安古城墻。
從景點的介紹中,我了解到這座城墻呈長方形,墻高12米,底寬18米,頂寬15米,東墻、西墻、南墻、北墻總長11.9公里。有城門四座:東長樂門,西安定門,南永寧門,北安遠門。城周有觀敵臺98座,四周均有登城馬道,有垛口5984個。建于明朝,至今已有600多年歷史,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比較完整的唯一的一座古城墻。
對于這些數字我是沒有什么感覺的,我也不太明白什么叫城墻。等我來到城墻下抬頭一看,馬上明白了所謂城墻就是保護一座城的墻??刹皇菃??你看它多高?。∽阌腥膶訕悄敲锤?。你看它多厚?。《也皇瞧胀ǖ暮瘢暮穸扔?5米,竟然大于它的高度,足可以并排開四五輛汽車!在沒有飛機、坦克、大炮的古代,這座城墻真的可以說是穩如泰山了。順著城門邊的樓梯上到城墻的頂上,這種寬闊的感覺就更明顯了。
在城墻頂上,我仿佛覺得自己是站在長城上!可不是嗎?這座古城墻和長城有蠻多相似之處呢!都是那么的巍峨雄偉,都是用于抵御外敵的入侵,而且古城墻頂的兩邊也像長城一樣有圍墻,靠著城外的那一面墻很高,比大人的身高還要高出許多,圍墻上有一個個長方形的垛口,這些垛口都是以前守城的士兵觀察敵人或射殺敵人用的。城墻上還有一些和長城上一樣的瞭望臺。
我在城墻頂上發現了一個很有趣的想象:靠城外的.圍墻比靠城內的圍墻要高出許多。真奇怪,為什么不修得一樣高呢?后來回來看資料才了解到,靠城內的墻只是為了免得士兵掉下去而修建的,只是起基本的安全防護作用,所以不必修那么高。而外墻是為了抵御外敵,是打仗用的,所以要修建得高于士兵的身高,這樣才能保護士兵。而且我還看到古城墻頂上的地面是斜的,外高里低,原來這是為了讓雨水快速流走,城墻頂上不會積水。
我站在古城墻的頂上往下看,城墻內外都是高樓林立、車水馬龍。我再一次感受到了西安這座古城所體現出的古樸美與現代美的完美結合。
西安,匆匆一游,就帶給我極大的震撼。我一定還會再來的!
文檔為doc格式。
介紹西安城墻(模板14篇)篇十四
去年寒假,媽媽帶我到西安外婆家去過年,順便帶我游覽了西安著名的旅游景點:大雁塔、小雁塔、驪山、兵馬俑……其中最具特色的還得屬西安的古城墻了。我和表姐從外婆家走出來,老遠就看到了那高大的古城墻。聽姐姐說,古城墻建于明洪武七年到十一年(1374-1378),至今已有600多年歷史,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城垣建筑之一,也是中國現存最完整的一座古代城垣建筑。遠處看古城墻,古色古香,卻又給人一種不可侵犯的感覺。我們走到古城墻邊,摸著城墻上的磚頭,仿佛每一塊磚都沾滿了歷史的痕跡。
古城墻墻高12米,底寬18米,頂寬15米,有東長樂門、西安定門、南永寧門、北安遠門四座城門。站在城墻上,感覺古城墻就像一條長龍,聽說它的長度近12公里,貫穿整個西安市區,一眼望不到頭。
我和姐姐在上面追逐打鬧,嬉戲玩耍。我們倆玩累了,就趴在垛口上面休息。姐姐告訴我,垛口就是古時候打仗射箭用的口子,箭可以從這個小洞往下面射。我從垛口往下望,街道上川流不息的車子,街道旁來來往往的人們,看起來都好小好小,像玩具一樣。我看見古城墻上有人在租電瓶車和自行車,可以坐它游覽古城墻,我也想租一輛,可姐姐說:“我們已經玩了一個下午了,才走了一點點,騎自行車環繞城墻一周要一個多小時呢!”唉!原來城墻那么長??!我非常失望,只好等下一次了。
西安古城墻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盼望著早日再來西安,再一次觸摸那沾滿歷史痕跡的古城墻。
文檔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