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工作計劃的制定需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和不同學生的需求。教學工作計劃不僅需要教師的努力和智慧,還離不開學生和家長的積極配合和支持。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教案范文(18篇)篇一
1.了解新聞的有關知識,培養閱讀新聞的能力。
2.理清文章層次,體會文章準確、簡潔的語言。
3.通過閱讀課文,了解中國歷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激發作為一個中國人的民族自豪感。
教學重難點?
(一)教學重點。
1.理解新聞內容,把握課文的主題。
2.把握新聞的特點,重點把握新聞的結構,了解導語的作用。
(二)教學難點。
理解新聞主體部分各層次間的關系。
教學媒體多媒體。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聰明在于勤奮,天才在于積累。以上這5篇《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優質教案是來自于的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教案的相關范文,希望能有給予您一定的啟發。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教案范文(18篇)篇二
結果:順利渡過長江。
(為解放全中國)從西起九江(不含)東至江陰,以三路大軍順利渡過長江。
自主概括。
教師介紹。
學生記錄。
教師提問,學生思考。
例:從“至發電時止”我聽出了消息準確及時的特點。
“突破”表明有敵軍防守,經過了激烈的戰斗;。
“渡至”有橫渡和到達兩層意思,語義豐富;。
“二十四小時既已”時間明確,速度快,作戰順利。
“不料”含諷刺意味,體現了解放軍強大的攻勢。
“不含”準確。
“橫渡長江”
小組研討。
1、確數:中路-30萬;西路,東路各35萬。
2、第1、2句,從兵力、戰線、戰況三方面。
3、三層,分別為中、西、東路軍。中路渡江早,結束早。西路與中路戰斗大致相同,接在一起較為方便。
4、此種情況,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軍英勇善戰,銳不可當;另一方面,這和國民黨反動派拒絕簽定和平協定,有很大關系。國民黨的廣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聽見南京拒絕和平,都很泄氣。
這處議論透辟的分析了我軍勝利南渡的兩方面原因,揭示了人心向背是決定戰爭發展趨勢的關鍵,深化了新聞的思想性。
營造背景。
了解背景。
了解學習新聞的方法。
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
了解新聞知識,以便更好的閱讀把握新聞。
了解新聞的語言特點。
引導學生深入探究小結。
及
檢測課堂小結:
這篇新聞篇幅短小、結構嚴謹、氣勢雄渾、感情濃烈,語言簡煉準確,充分體現了新聞結構的特點,是短新聞報道重大題材、廣闊場面的典范。閱讀新聞,要注意它的結構要素和記敘要素。課文分述中路軍、西路軍、東路軍戰況,要分別把握這些要素。
課堂練習:
作業復習生字,解詞。
寫一則消息,報道當前社會或校園中的發生的事件,向校刊投稿。板書。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教案范文(18篇)篇三
1.了解新聞的有關知識,培養閱讀新聞的能力。
2.理清文章層次,體會文章準確、簡潔的語言。
3.通過閱讀課文,了解中國歷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激發作為一個中國人的民族自豪感。
教學重難點?
(一)教學重點。
1.理解新聞內容,把握課文的主題。
2.把握新聞的特點,重點把握新聞的結構,了解導語的作用。
(二)教學難點。
理解新聞主體部分各層次間的關系。
教學媒體多媒體。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教案范文(18篇)篇四
教學過程。
1949年4月20日,國民黨政府拒絕簽訂國內和平協定。人民解放軍堅決執行毛澤東主席和朱德總司令向全國進軍的命令,舉行了規模空前的全面大進軍。百萬雄師展開了浩浩蕩蕩的渡江行動。這篇消息就展示了震驚中外的渡江戰役概貌。
二、教學過程。
(一)、朗讀課文讀準字音。
(二)、簡介消息。
(三)、閱讀消息要注意它的六要素,你能從課文中找出來嗎?
(四)、消息有三個特點:1、讓事實說話,內容真實準確,不能虛構夸張。2、報道迅速及時。3、簡明扼要。引導學生體會其中的一個特點。
如果去掉“較為”,則顯得過高估計敵人,與只經一天激戰把敵軍擊潰的事實也不相符合。
(五)、課堂拓展。
1、毛澤東不愧為一位杰出的領袖,他能運籌帷幄,絕勝千里,寫的文章也同樣是氣勢不凡。“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霰王。天若有情天變老,人間正道是滄桑。”詩中描繪了一幅我軍在炮火紛飛下橫渡長江,沖破敵陣,銳不可當的動人畫面。詩人豪壯的情懷真是前無古人,獨步當代。
2、體會課文中議論的思想性。
板書設計。
標題。
主體。
背景。
結語。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教案范文(18篇)篇五
[學習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有感情朗讀課文;
2、分清課文層次,理解新聞的結構;
3、體會新聞語言的真實準確、簡明、及時等特點。[自學感悟]一、一九四九年初,淮海、遼沈、平津三大戰役結束,我人民解放軍在全國取得勝利已成定局。但國民黨反動派依然負隅頑抗,在對長江防線經過三個月的苦心經營后,于4月20日悍然拒絕簽訂國內和平協定。4月21日,毛澤東和朱德立即發布了《向全國進軍的命令》,于該日凌晨發起了渡江戰役。22日2時,新華社播發了毛澤東撰寫的消息《我三十萬大軍勝利渡過長江》,報道了中路軍戰況。22日夜,毛澤東又寫了這則全面報道前線最新戰況的新聞稿——《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
二、新聞的特點:新聞這種文體從廣義上來講,包括消息、通訊、報告文學。從狹義上來講,只指消息,本文就是一篇報道及時的消息。消息有三個特點:1.讓事實說話,內容真實準確,不能虛構或夸張。2.報道迅速及時。3.簡明扼要。
三、新聞的要素:六要素(也就是記敘要素):人物、時間、地點、事件發生的原因、經過、結果。
3.本文依次寫了中、西、東三路大軍渡江情況,為什么這樣安排順序?
二、判斷。
1.對本文標題和導語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本文的標題點明了軍名、軍隊的數量,并概括了事件。
b.導語從兵力、戰線和戰績等方面概述了渡江戰役的情況。
c.導語和標題扣得很緊,導語是標題的擴展和具體化。
d.導語點明了時間,交代了背景,渲染了渡江作戰的熱烈氣氛。
2.對本文中。
何推測,不表示任何看法。然而據來自宇航局的消息,宇航局的專家們把注意力集中于航天飛機的兩個固體燃料助推器和龐大的主燃料箱上面。據研究了錄像帶的專家說,問題可能出現在外掛燃料箱上。燃料箱中存放著200萬升液態氫和液態氧,用以推動航天飛機進入軌道。爆炸時,外部燃料箱的尾部首先斷裂,把兩個固體燃料助推火箭猛推到相反方向。有的專家認為,助推器有燃料外泄的跡象。
1.選文。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教案范文(18篇)篇六
示了震驚中外的渡江戰役概貌。
二、教學過程。
(一)、朗讀課文讀準字音。
(二)、簡介消息。
系?
(三)、閱讀消息要注意它的六要素,你能從課文中找出來嗎?
(四)、消息有三個特點:
1、讓事實說話,內容真實準確,不能虛構夸張。
2、報道迅速及時。
3、簡明扼。
要。引導學生體會其中的一個特點。
如果去掉“較為”,則顯得過高估計敵人,與只經一天激戰把敵軍擊潰的事實也不相符合。
(五)、課堂拓展。
面。詩人豪壯的情懷真是前無古人,獨步當代。
2、體會課文中議論的思想性。
板書設計。
標題。
主體。
背景。
結語。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教案范文(18篇)篇七
(一)教師:本文是毛澤東同志1949年4月22日夜為新華社寫的一篇新聞消息。消息通常包括:標題、導語、主體,有時還有結語。這則消息的標題十分醒目地概括了主要內容,而且非常有氣勢。括號中的文字是電頭,說明電文是什么時間從哪里發來的。消息的1、2兩句是導語,從第3句到結尾是主體部分。導語一般是對消息內容進行高度地概括: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做了什么。
(二)集體朗讀全文,讀后給句子標序號,全文共17個句子。第1、2句是導語。主體部分又按渡江的中路軍、西路軍、東路軍渡江的情況分為三個層次。請同學畫出三個層次的界限。
(三)教師將課本中的地圖放大,掛在黑板前,然后請1、2組的同學閱讀并記住中路軍渡江的時間、地點、人數;第3、4組同學閱讀并記住西路軍渡江的地點、人數、簡要情況及評論;第5、6組同學閱讀并記住東路軍渡江的時間、人數、地點和簡要情況。然后,1、3、5組選各一位代表按順序到臺前,邊指著圖邊講解,像革命歷史博物館的講解員一樣,講得清楚、明白,指圖要準確,適當。講解后再請2、4、6組各選一位代表按順序到臺前講解。
(四)教師小結,評議同學講解的情況。進一步指出這則消息的發表在當時對中國人民的巨大鼓舞。
(五)請同學們每人寫一則消息,要求有標題、導語和主體三個要素。內容不限。字數在200—300之間。
(《多媒體教學支持系統·九年義務教育語文第三冊》人教社)。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教案范文(18篇)篇八
2、綜合運用默讀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3、把握課文中的人物、事件,認識中國革命勝利來之不易,并從中獲得有益啟示。
[教學重點]。
抓住新聞的文體特點,抓住戰爭的主題,體會本文準確精練的語言。
[課前準備]。
1、預習生字詞;查閱有關解放戰爭中三大戰役的資料。
2、學生每人準備一份當天的報紙。
[教學過程]。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教案范文(18篇)篇九
1了解新聞的一般知識,重點掌握消息的要素和基本特點。
2理解概括敘述和具體敘述的寫法,培養閱讀,.寫作消息的能力。
教學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通過分析兩則新聞的結構層次把握住新聞的結構和要素。
2朗讀體會本文語言準確簡潔的特點。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感受文章氣勢,學習人民解放軍英勇無畏的革命精神。
2認識渡江勝利與解放南陽的歷史意義,認識人民解放軍為中國革命事業所建立的豐功偉績。
二教學重點。
1通過分析兩則新聞,把握住新聞要素,結構和特點。
2培養閱讀.寫作消息的能力。
三教學難點。
培養閱讀.寫作消息的能力。
四教學過程。
(一)講解關于新聞的一般知識。
(2)新聞的六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發生的原因經過結果。
(4)新聞的.表達方式:主要是敘述有時兼有議論描寫。
(5)新聞的特點真實性及時性準確性。
(二)分析課文學習閱讀消息。
1介紹背景。
1949年處,淮海遼沈平津三大戰役結束,人民解放軍在全國取得勝利已成定局,但國民黨反動政府依然負隅頑抗,對長江防線經過三個半月苦心經營后,于4月20日悍然拒絕簽定和平協定。4月21日毛澤東主席和朱德總司令發布“向全國進軍的命令”,人民解放軍于凌晨發起渡江戰役,徹底摧毀國民黨的長江防線。
2分析電頭:交代了通訊社的名稱發電的時間地點表明材料真實報道及時。
3自讀課文,找出本篇新聞的六要素。
4學生討論分析新聞結構。
主體(317)具體細致的報道了三路大軍渡江作戰的情況。
根據中西東三路軍的情況化分層次,并填表。
時間。
地點。
兵力。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教案范文(18篇)篇十
在學校“課堂模式過關”的教學活動中,我所教學的內容是《新聞兩篇》中的《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學生在學習這篇課文前,頭腦中還沒有建立起有關新聞的知識體系。因此,這堂課的學習重點及難點就是新聞的結構、特點、語言。
為了能讓學生主動進行新聞知識建構,我在教學時先讓學生朗讀課文,由略到詳地分三步來敘述新聞內容后,再由此分別引出新聞結構中的“標題”、“導語”、“主體”。學生自然地體會出新聞的三個組成部分之間的關系,從而掌握新聞的結構。我想,這樣的學習過程比較符合從具體到抽象的認識規律。而學生在探究過程中學習新聞,要比由教師介紹了新聞的知識后再去學習課文,要主動多了。
“自助課堂”模式的教學就是要在學生進行探究、提升和檢測的過程中,體現出“自助”的特點。因此,我在教學《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時,將“擔心學生學不會而進行細致講授”的做法丟開。學生在檢測字詞掌握情況,對“銳不可當”中的“當”的讀音拿不準時,我沒有直接告知答案,學生們就主動查閱字典,解決自己的疑惑;當學生需要理解新聞語言特點時,我安排他們和小組成員討論;在學生小組合作探究的過程中,我慢慢巡視,學生便抓住時機,主動邀請我參與他們的討論,研討他們遇到的疑難。我想,這應該是“自助課堂”才讓他們擁有了主動向資料、同學、老師求助機會的吧!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教案范文(18篇)篇十一
1、了解消息的體裁格式和一般特點。
2、學習本文作為消息的兩大語言特點:其一,凝練、概括、準確;其二,鮮明、富于感情色彩。
3、增進對新中國創建歷史的了解,接受革命傳統教育。
這是同學們首次在課文中接觸“消息”這種體裁,整個教學過程要緊緊圍繞住“特點”二字。有關消息的格式體例應以教師介紹為主,對消息的一般特點,可通過教學過程讓學生逐步體會,由師生共同歸納。對本文語言上的兩大特點,可采用比較閱讀、范讀、朗讀的方法處理,使學生在直觀上對其特點形成鮮明印象。尤其對“語言鮮明、富于感情色彩”的特點,要點拔明白其作為消息的獨特之處。應讓學生自己選擇、評析,試寫一、二則消息,通過講評,鞏固所學。
安排兩課時。
1、消息的格式要求。
2、本文的語言特點之一:凝練、根據、準確。
1、指名朗讀“預習提示”所列詞語,注意讀準加黑的形近字,多音字。
2、提問:銳不可當當真要塞阻塞堵塞各加黑字字義。
3、指名上黑板聽寫,對照課文訂正:蕪、繁、殷、潰、簽、泄、督。
1、教師范讀,同學邊聽邊標示表明時間、地點的詞語。
2、同學討論全文層次結構。歸納講解:
開頭括號中的部分是電頭。“新華社”,是消息的發布者,全稱新華社通訊社,是我國的國家通訊社。“長江前線”,是消息的發布地點,當時是舉世注目的焦點。“22日22時”,是消息發布時間,為什么要精確到“時”?暗示戰局瞬息萬變,人民解放軍在迅速擴大戰果。毛澤東同志撰寫的上一則消息,播發只有二十小時,情況已有很大發展。真實可靠,迅速及時,是消息必具的特點,由電頭便可以看出。
開頭兩句是全文第一層,是消息的導語,總括簡述消息內容。第三句至本文末為第二層,是消息的主體,具體詳述消息內容。本文的主體部分分別介紹中路軍、西路軍、東路軍渡江戰況。導語與主體構成總分關系,清晰嚴密。
3、同學結合練習二,分析主體部分結構層次。
提問:主體部分為什么按“中路軍西路軍東路軍”的順序安排?
歸納:首先,中路軍最早渡江,所以先寫;其次,中、西兩路所遇抵抗,都很微弱,東路所遇抵抗,較為頑強,所以中、西合寫在前,東路單寫在后。根據時間發展及事件特點安排順序,清晰合理。
提問:詳寫西、東兩路,略寫中路,為什么?
歸納:如“預習提示”所說,對中路軍戰況前此已有報道,所以本文略寫中路,詳寫西、東兩路,體現著根據實際需要選材的原則。
提問:有哪些語句使三個層次連接成一個整體?
歸納:”20日夜起……首先……21日下午五時起……和中路軍所遇敵情一樣”銜接一、二層;“戰犯湯恩伯21到蕪湖督戰……正是湯恩伯到蕪湖的那一天……與西路軍同日同時發起渡江作戰”銜接二、三層,使全文連接成一個整體,被統領于導語之下。結構的確十分嚴密。
凝練、概括、準確(板書)。
本文語言凝縮精練,,高度概括。全文只有五百余字,但全面、清楚的報導了人民解放軍三路共百萬大軍渡江戰役的偉大歷史場面。時間、地點、人數、敵我態勢一清二楚,同學們可根據報道在課本附圖上一一標示(教師出示“渡江戰役圖”,或用投影打出)。此外,還分析了敵我雙方的原因,預示了戰役前景,語言極為凝練、概括。
請以導語部分為例分析語言的這一特點。
歸納:導語部分連同電頭只65字,精確時間,大軍人數,戰線長度,渡江區域一一報道,“沖破敵陣,橫渡長江”八個字,極有氣勢的寫出渡江戰役已取得決定性的勝利。“均是”二字概括戰線寬廣,勝利巨大。短短導語概述了偉大事件,洋溢著勝利豪情,突出體現著語言的凝練、概括。這是由體裁和報道內容決定的。
齊讀導語部分,深入體會。
消息是簡要而迅速報道國內外要聞的文體,語言凝練、概括是特定要求。除此之外,準確也是基本要求之一。
歸納:“越過”的對象是靜態的,“突破”,準確表現了戰斗過程;“到達”,泛,“渡至”,準確表現了水戰進軍的特點;“共”,時限不明,一般化,“24小時內”,時限明確,“即已”,準確表現了神速特點。“現在”,時界相對模糊,“至發電時止”,時界更為確切;“剩下的”,表達內容模糊,“余部”,軍事術語,準確得體。
請同學們就語言的準確性,在課文中選例分析。
歸納:例如“九江(不含)一詞,準確表明當時九江尚未解放的狀況。又如“我東路大軍與西路同日同時發起渡江作戰”,精確到日到時。再如“所有預定計劃,都已實現”,準確表現了我軍指揮部運籌帷幄,指戰員胸有成竹的狀況。還有全文最后,對“要塞”則用“控制”,對“長江”則用“封鎖”,對“鐵路”則用”切斷”,詞語搭配準確有力,恰切表明我軍銳不可當的氣勢。類似例子在這篇五百余字的短文中到處可見。所謂準確,就是要準確反映事實。
同學齊讀全文,進一步體會語言的凝練、概括和準確。
說話,寫文章都要得體,得體之一就是要適合文體。消息要求簡要、迅速、真實,因此語言應當凝練、概括、準確,本文在這方面堪稱典范。除此之外,本文語言還具有鮮明生動,富于感情色彩的特點,同學們課后應結合朗讀,予以體會。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教案范文(18篇)篇十二
難點:學會預習。
講授法、讀書指導法、練習法。
教科書、預習題卷、投影、報紙(當天買的)。
在教學中,我體會最深的一點就是:學生在語文學習當中不懂得預習的方法,往往老師布置下預習的作業,總是流于形式,沒有取得預期的效果,對教學來說,不啻于是一個缺陷。因此,用一節課的時間來指導學生進行預習,培養學生從整體把握單元教學的重點,明白自己學什么,怎樣學。使學生能夠運用知識來閱讀、分析課文,將課文作為閱讀、分析的對象,來培養并提高學生的閱讀分析能力。
(一)導語設計:
創設有利于課堂教學的環境氣氛,用直接導入法,向學生說明本節課的目的及具體做法,以及他們應該做的事情。
(二)了解新聞有關知識:
關于消息。
1、新聞概念:有廣義和狹義兩個不同的概念。
(1)廣義:泛指報刊、廣播和電視中關于現實情況的報道文章,包括消息、通訊、特寫、社論、典型報告等。
(2)狹義:指簡要和迅速報道國內外新近發生的事實的一種新聞文體,又稱“消息”。
2、理解新聞定義要注意三點:
新聞是對新近發生和正在發生、或者早已發生卻是新近發現的有價值的事實的及時報道。
注意三點:
(1)新聞必須是新近發生和新近發現的事實。
例如:美國總統競選,總會抖摟幾十年前的事。
例如:1970年中國云南發生了地震,2002年初仍載文報道詳情。
雖時過境遷,但仍有很強的報道價值。
(2)新聞報道的事實必須是有價值的。
教育作用:對讀者的思想、道德、人生觀有積極的引導作用。
認識作用:可以使讀者獲得有關社會、人生、自然、科學等方面的知識。
怡情作用:不包括低級趣味在內,那些對影視明星的私家事情不厭其煩地加以報道的所謂新聞,實在是把肉麻當有趣,我們所說的“情”指積極的樂觀的健康向上的情趣。
(3)新聞必須是對事件的“報道”。
事件本身不是新聞,一件有價值的事件,還必須通過“報道”才能成為新聞。
報道,指記者或其他新聞工作者,愛好者對有價值的事件進行采集、處理之后,再通過相應的新聞傳播途徑公之于世的手段和過程。
3、通訊社:
中國——新華社。
美國——美聯社、合眾社。
英國——路透社。
法國——法新社。
日本——共同社。
俄羅斯——俄通社、塔斯社。
4、了解消息的知識:(結合“寫作”第四單元進行教學)。
(1)消息的概念。
(2)消息一般有3個特點:
1、讓事實說話,內容真實準確,不能虛構或夸張(真實性)。
2、報道迅速及時(時效性強)。
3、語言簡明扼要。
(3)消息的寫法:
“倒金字塔”式:結果—過程(重要—次要—再次要)。
金字塔式、懸念式、并列式。
(4)消息的結構:
電頭:可有可無。
標題。
主體。
背景。
結語。
(5)消息的表達方式:多用記敘手法,因此寫作必須注意記敘的六要素的使用。
(6)消息格結構部分具體內容及特點:見書p165—167頁。
關于評論:
1、概念。
2、閱讀評論注意三點:
(1)弄清它是針對什么事件或問題而發的;
(2)要看評論對該事件或問題的觀點和態度:贊揚什么,反對什么;
(3)注意評論是從哪些方面或通過怎樣的方式闡述自己的觀點和態度。
3、評論是新聞文體,但它不是記敘文,而是議論文。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教案范文(18篇)篇十三
3、新聞結構:標題、導語、主體、結語、背景。
|標題——迅速了解新聞的主要內容。
|導語——比較詳細地了解新聞的內容(新聞開頭的第一段或第一句)。
|主體——更為細致地了解新聞的內容(用充足的事實表現主題,是對導語內容的進一步擴展)。
|背景——新聞發生的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
|結語——新聞結尾。
(背景和結語常常暗含在主體中)。
4、新聞“六要素”:人物、時間、地點、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
5、新聞的寫法:以記敘為主,兼有描寫、議論。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教案范文(18篇)篇十四
大家通過電視、報紙、網絡等渠道,了解到許多有關的新聞,現在,請同學們拿出準備的報紙,挑一篇你最喜歡的新聞讀給大家聽聽。(學生朗讀新聞)。
讀后,大家能知道新聞的特點、要素、結構安排嗎?今天,我們來學習毛澤東同志親手撰寫的《新聞兩則》,想必你既能學到相關知識,更能真切感受人民解放軍的英雄氣概。
二、整體感知。
1、教師檢查預習情況。
排山倒(dao)海高屋建瓴(ling)氣勢磅礴回腸蕩氣潰退(kui)銳不可當(dang)荻(di)港要塞(sai)。
高屋建瓴:在房頂上用瓶子往下倒水,形容居高臨下,不可阻擋。建,傾倒。
回腸蕩氣:形容音樂或文章婉轉動人,也形容感情充沛強烈。
2、快速默讀課文,用簡明的語言說說新聞報道的內容。本文通過全面報道震驚中外的渡江戰役的概況,贊揚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司令部和各路軍指揮部運籌于帷幄之中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的指揮才能,表現了全黨全軍團結一心,同仇敵愾,所向無敵的大無畏的革命精神。
3、再讀課文,理清記敘的六要素: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教案范文(18篇)篇十五
1、了解新聞的有關特征。
2、能根據新聞的特征理清內容、結構和體會語言的真實準確。
3、感受人民解放軍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氣勢和一往無前、壓倒敵人的大無畏精神。
教學設想:
本課主要學習新聞的文體知識,掌握新聞的特點,初步學習新聞寫作。因其由兩篇組成,擬安排兩課時,各一課時。
學習重點:目標2、3。
學習難道:目標2。
教學方法:
教師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教學用具:
圖片、投影儀、錄音機。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初備???統復備??????????????????一、導入。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54周年。在新中國成立以前,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與國民黨反動派進行了幾次大回合,渡江戰役就是其中之一。(交流有關資料,特別展示圖片)。
二、交流讀書卡中積累的字、詞和預習心得。
三、明確學習目標。(投影展示)。
四、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借助題注,簡介新聞。
2、學習新聞的結溝特點。
聽錄音。要求:聽后分別用一句話和一段話說出新聞的主要內容。(師生合作)。
自主學習,研究歸納。將自己的答案與課文相對照哪些內容與答案一致?(標題對應一句話,導語對應一段話,其余部分為主體)。
五、研讀課文,合作探究。
1、思考:消息的主體部分可以分為哪幾個層次?詳寫了哪層?
為什幺將中路軍與西路軍放在一起寫?先從中路軍寫起?
2、思考并討論:句子及加點詞語的作用。
此種情況,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軍英勇善戰,銳不可當;另一方面,這和國民黨反動派拒絕簽定和平協定有很大關系。
西起九江(不含),東至江陰,均是人民解放軍的渡江區域。
3、自主探究。學生舉出相似的例子。(言之有理即可)。
小結:主體部分從東、西、中三路軍銳不可當的渡江氣勢及敵軍的紛紛潰退兩方面,重點展示了我軍所向披靡、一往無前的英勇氣概和無畏精神。
六、拓展延伸,鍛煉能力。
活動題目:看誰讀得好。
活動目的:進一步體會新聞的體裁特點,提高閱讀能力。
活動過程:主持人一名,評委3—5名,其它同學模擬電臺播音員,按新聞播音的要求,開展朗讀比賽。
七、總結本課,布置作業。
毛澤東。
新聞:包括標題、導語、主體三部分。
英勇無畏銳不可當。
西(較詳)中(略)東(詳)。
(國民黨反動派)不堪一擊潰不成軍。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教案范文(18篇)篇十六
課題《新聞兩則》授課人趙彩連教學目標了解新聞的相關知識:新聞的六要素、新聞的結構、新聞的特點、新聞的一般寫法。
培養學生閱讀新聞的能力。
培養速度課文,迅速篩選主要信息的能力。
教學重點1、理清內容,把握新聞的結構和新聞的特點。
2、訓練學生擬標題、導語,學習新聞的一般寫法。
教學難點訓練學生擬標題、導語,學習新聞的一般寫法。用具及教學設想。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是大家熟悉的傳統課文。1949年4月20日夜,中路軍首先發起渡江作戰,21日下午五時,西路軍、東路軍又同時發起渡江作戰,至22日22時,或全部渡過,或三分之二渡過,或大部渡過,整個戰役取得基本勝利,毛澤東匯總各路戰況,報道全線捷報,氣勢磅礴。新聞主體部分是并列的三個層次,宜用列表方法整體把握內容。根據這則新聞的特點,可以著重探究本文語言表達是怎樣做到準確、簡潔的,還可以探究并列的幾個方面是怎樣彼此關聯的。
《中原我軍解放南陽》也是一篇很有特色的新聞作品,內容不局限于南陽解放,而由南陽解放說開去,敘述一年多來中原戰局的巨大變化,中原我軍的巨大勝利。導語概述解放南陽之后,說三國,道后漢,用史料說明南陽重要的戰略地位。接著回顧一年來,蔣介石由“極重視南陽”到被迫放棄南陽的經過,說明蔣軍全局敗壞的形勢。再從敵方轉向我方,概述戰略反攻以來取得的一系列偉大勝利.再次回過頭來說南陽逃敵的命運。根據這則新聞的特點,要注意劃分層次,理清思路,注意前后內容的聯系。
多媒體,《百萬雄師過大江》碟片,地圖。課時安排2課時第1課時授課時間教學目標1、了解新聞的歷史背景。
2、把握這兩則新聞的內容,理解這兩則新聞主題。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導入新課。
教師配樂朗誦毛主席所作的《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一詩,聲情并茂地導入課文)這首詩是為人民解放軍解放南京而作,表現了人民解放軍的英雄氣概。今天,我們學習的是毛澤東為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親自撰寫的一篇新聞,題目是“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它高屋建瓴氣勢磅礴,使新聞作品中不可多得的瑰寶,它出自毛主席之手,名為《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
(或讓學生拿出當天的報紙瀏覽新聞版,簡要介紹幾則新聞,由新聞的標題導入)?
二、背景簡介。
學生介紹,老師補充。
三、感知內容。
1、快速默讀課文,用一句話說說新聞報道了什么內容。(題目)?
2、再讀課文,簡要概括新聞內容。
總結表達格式:(何時)誰+(在哪里)+干什么+怎么樣。
3、假如你是新華社記者,你接到這份稿件心情如何?請將你的心情體現在你的播音中。學生分組準備后對照地圖模擬播音員進行朗讀比賽。
四、了解新聞知識。
(一)新聞知識。
新聞的作用,報道國內外最新發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氣象。
新聞的結構,一般包括標題、導語、主體、結語和背景五部分。
新聞的寫法,主要是敘述,有時兼有議論、描寫。
新聞的特點,觀點鮮明、內容真實、報道及時、語言簡明準確。
(二)新聞的結構。
標題:概括全文。
主體:詳細闡釋導語的內容。
背景:指的是新聞發生的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背景有時可以暗含在主體中。
結語:它一般是對新聞主體的總結,有時也隱含在主體之中。
另外,課文開頭括號部分叫電頭。
五、語言特色。
新聞的特點:及時、準確、生動。請用“從……我聽出了……”的句式說說你從兩則新聞中體悟到了新聞的什么特點。
六、深入研討。
小組研討。
標題中的“百萬”是確數還是虛數?
3、主體可分為幾層?他們可以調換順序嗎?
4、本文中的議論句是什么,起什么作用?
(在屋頂上用瓶子倒水,形容居高臨下的形勢。建,傾倒。瓴,盛水的瓶子)。
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1949年4月)毛澤東。
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
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放映《百萬雄師過大江》選段,了解時代背景。1949年4月20日,國民黨政府拒絕簽訂國內和平協定。解放軍堅決執行毛澤東主席和朱德總司令向全國進軍的命令,舉行了規模空前的全面大進攻。中國人民解放軍于21日凌晨發起了渡江戰役。我們今天學的這篇消息,就是毛澤東同志當時滿懷豪情寫的一則全面報道前線戰況的新聞稿。
1、快速默讀課文。
2、時間:1949年4月20日—1949年4月22日。
地點:西起九江(不含),東至江陰。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教案范文(18篇)篇十七
教學目標。
1、了解新聞特點及結構。
2、養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教學重點。
從遣詞造句上體會準確精練的語言。
教學過程。
一、詩歌導入。
1、學生齊讀這首詩:
1949.04。
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
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將勝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鐘山:莽莽南京中山門外紫金山。
虎踞龍盤:《三國志》諸葛亮與孫權論金陵說,“鐘阜龍蟠,石城虎踞。”
慨而慷:曹操《短歌行》,“慨當以慷,憂思難忘。”
追窮寇:《孫子兵法·軍爭篇》有“圍師必闕(網開一面之意),窮寇勿迫”。
天若有情天亦老:這是李賀的詩句,見《采桑子·重陽》注釋。
2、教師介紹這首詩的時代背景。
二、感知情節。
1、學生聽課文錄音,并思考:說說新聞報道了什么內容?文中哪一句話也能概括這些內容?請找一找。(教師明確新聞的三大結構:標題、導語、主體)。
2、學生齊讀標題,討論:你從標題中讀到了什么內容?
(人、地、事——聲勢浩大、氣勢磅礴)。
(中路軍——西路軍——東路軍)。
4、這順序能否顛倒?為什么?
(三層次是不能互換的,按時間先后順序進行報道,并且是由易到難順序。)。
三、品味語言。
(1)“二十四小時內即已”能否改為“共”?——課后練習二。
(從加點詞語含義的差異上體會)。
(2)“不料”能否改為“結果”?——課后練習二。
(從語句的感情色彩上體會)。
(3)“占領、控制、切斷”這三個動詞能否與相交換?為什么?
(新聞的真實性、準確性)并介紹及時性。
3、討論:請問人民解放軍為何能取得如此的勝利?
(解放軍的英勇善戰、人民的人心所向)。
4、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四、布置作業。
預習《中原我軍解放南陽》。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教案范文(18篇)篇十八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是蘇教版七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這篇消息是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軍橫渡長江取得勝利后,毛澤東主席親自寫的一篇新聞稿。它真實地報道了我軍渡江情況,宣告了解放戰爭已經取得決定性的勝利。國民黨反動派政府已面臨徹底崩潰。報道強調了我軍所取得的重大成果和這一戰役勝利的重大意義,揭示了“沖破敵陣,橫渡長江”的深刻含義。
根據教材特點和初一學生首次接觸新聞這種體裁的實際,以及初一學生的心理特征,認知規律等,我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有感情朗讀課文,分清課文層次,理解課文內容;
體會新聞語言的真實,準確,簡明,及時等特點;
掌握新聞的結構,進行創作實踐。
教學中,我將新聞的結構與本文具體層次的對接作為本文教學的重點,將新聞語言特點的領悟作為全文的難點進行突破。
二、說教法學法。
教法:在講課時,教者應采取靈活多樣的方法,真正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和教材特點,我準備采用“媒體互動,圖表演示”幫助學生分析當時形勢,理解課文內容;通過“指導分層,填充表格”引導學生理請課文脈絡,掌握新聞的結構;通過“模擬播音”,在加強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訓練的同時,幫助學生更加深入理解課文內容。
學法:學生在本課中,通過“看看﹑讀讀﹑想想﹑說說﹑寫寫”主動參與課堂,完成學習任務。
三、教時安排:一課時。
四、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五、教學過程:
內容呈現。
導入:教師出示《百萬雄師過大江》圖片,學生說出畫面內容,了解時代背景,進而導入新課。
師生互動。
在這一環節中,通過師生互動,理清課文層次,掌握新聞結構。
1、自由朗讀課文。
提出要求:(1)注意多音字、易混淆的字在文中的讀音。(2)從文中找出最能概括這則新聞內容的句子。
這一過程目的在于明確學習內容,集中注意方向,順勢進入學習情境。學生在文中找出概括新聞內容的句子,意在使學生加深對導語的內容及其在新聞全文中的位置與作用的了解。
2、對主體部分的內容出示表格,學生自主閱讀主體部分并完成填空。
軍隊。
渡江區域。
渡江時間。
兵力。
戰況。
這一環節只要學生仔細閱讀,就能成功完成任務。
3、請學生在地圖上標示出紅軍渡江情況,直觀地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4、順水推舟,劃分主體部分層次,理請文章脈絡,從而明確新聞的結構。
(三)交流對話。
1、教師與學生對話。
課文為什么依“中路軍”西路軍“東路軍”的順序報道,可以顛倒嗎?
文中“至發電時止”的語句,“至發電時止”可否換成“現在”?
找出文中準確形容我軍和敵軍的詞語。
這一環節主要讓學生明確消息真實、及時、準確、簡潔的特點。
2、學生與學生的對話。
這些問題的解決,都是建立在學生與學生對話的基礎上,學生采用小組討論交流的方式產生思想的碰撞。
(四)鏈接生活。
知識的積累和能力的形成,依賴于主體的親身實踐,并在實踐中不斷地感知﹑領悟﹑內化﹑積淀。根據文體特征,這一環節我這樣設計:假如你是新華社記者,你接到這份稿件心情如何?請將你的心情體現在你的播音中。學生分組準備后,對照地圖自由選擇文中片斷,模擬播音員進行朗讀比賽。
(五)回歸課本,練習延伸。
1、自我檢測本課生字詞掌握情況,鞏固有關新聞知識;
2、得法于課內,延伸于課外。開展“校園采訪”活動,每人寫一篇新聞稿,報道校園新人新事。
要求:(1)擬出恰當的標題。
(2)注意導語的概括性和準確性。
(3)要簡明,以200字左右為好。
(六)豐富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