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撰寫心得體會時,個人需要真實客觀地反映自己的思考和感受,具體詳細地描述所經歷的事物,結合自身的經驗和知識進行分析和評價,注意語言的準確性和流暢性。心得體會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自己,通過總結和反思,我們可以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優(yōu)點和不足,找到自己的定位和方向。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心得體會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學習嶗山心得體會篇一
嶗山位于中國山東省青島市嶗山區(qū),是中國著名的道教名山之一。作為一個學生,我有幸參加了學校組織的嶗山學習之行,這是一次令人難忘的經歷。在嶗山的三天里,我不僅獲得了道教文化的知識,而且深刻體會到了嶗山的美麗和神秘。通過這次經歷,我收獲頗豐,也對自己的成長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首先,嶗山給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它的壯麗和神秘。當我第一次踏上嶗山的時候,我被眼前的景色所震撼。山峰聳立,云霧彌漫,讓整個山脈看起來宏偉而壯觀。我甚至有些不敢相信,這個平時在城市里看不到一座山的地方,竟然有如此雄偉的山脈。我在嶗山山頂經歷了日出和日落的美景,景色的壯麗超出了我的想象。除了美麗的景色,嶗山還有許多神秘的地方,比如嶗山的休憩洞。這個洞穴在古代是供道教修行者修行休息的地方,現在已經成為游客們的旅游勝地。我走進這個洞穴,感受到了它的幽靜和神秘,讓我對道教文化有了更深的認識。
其次,嶗山的道教文化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嶗山的學習之行中,我參觀了嶗山的幾個重要的道教廟宇,如太清宮和福海宮。這些廟宇都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道教文化背景。在太清宮,我們聆聽了一位道教長老的講解,了解了道教的發(fā)展歷史和核心理念。我學到了道教的“道”以及“德”的重要性,而且還學到了如何修身養(yǎng)性、追求人生的最高境界。在福海宮,我參觀了道教的功法殿,了解了道教的修煉方法和技巧。雖然我不能真正修煉道法,但我學到了一些保持身心健康的方法,比如瑜伽和冥想。通過這次學習,我對道教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有了更深的認識。
第三,嶗山的學習之行讓我不僅了解到了道教文化,還對自己的成長有了幫助。在嶗山的三天里,我參加了一些團隊活動,比如徒步,攀巖和團隊建設等。這些活動不僅考驗了我的體力和毅力,還鍛煉了我的團隊協(xié)作能力。在攀巖的過程中,我感到了害怕和緊張,但我還是相信自己并成功地完成了攀巖任務。這讓我意識到,只要我勇敢地面對困難,相信自己,我就能克服困難并取得成功。此外,在團隊建設活動中,我學會了與他人合作,尊重他人的意見和才能。通過這些活動,我發(fā)現自己的潛力和能力,也對自己更加自信和堅定。
最后,學習嶗山的經歷讓我深刻認識到了大自然的力量和珍貴。在嶗山的學習之行中,我親身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麗和力量。嶗山的山峰和森林讓我驚嘆,而山間的清湖更是讓我為之傾倒。我在湖邊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寧靜和和諧,也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力量和神奇。我認識到,我們人類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我們要保護大自然,珍惜大自然的資源。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大自然中獲得快樂和幸福。
總之,學習嶗山是一次難忘的經歷,我通過這次經歷不僅領略了嶗山的美麗和神秘,而且了解了道教文化的深厚底蘊。我在這次學習之行中也對自己的成長和發(fā)展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嶗山的學習之行不僅開闊了我的視野,而且讓我明白了生活的真諦和價值。通過學習嶗山,我期待自己能夠更好地發(fā)展并為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
學習嶗山心得體會篇二
這天,烈日炎炎,我們整裝待發(fā),要一起去嶗山旅游。
早上到了嶗山,我們坐車觀光,山上的石頭一塊塊露在外面,好像馬上就要掉下來了???,許多的松樹長在石頭縫里,讓我驚嘆:“哇,看!這樣頑強的松樹,斜著長在筆直的巖壁上,好像是被固定了似的,誰會不佩服?”
到了太清宮頂,我們終于可以下車了,一群人沿著剛修好的林間小道一路下坡,“下山了!”我們大喊著,兩個小朋友快速飛奔。下山的路都是臺階,一會我的腿就抗議了!
到了山底,沿著寬敞的石頭路進入太清宮,啊,這里有很多的參天大樹,有銀杏樹、山茶樹,還有藤類植物,有的銀杏樹都1400多年了,太厲害了。在一個院子,有一顆樹,自己沒有了葉子,被藤類植物纏繞著,這個藤還開了很多鮮艷的花朵,兩個植物幾乎都分不開了,很多地方長在一起,所以,大家都叫它們“夫妻樹”。
穿過龍頭樹,進入一道門,里面有一顆更加神奇的側柏樹,它在很多年以前被雷打過,火把它燒的焦黑,還燒了一個洞,就這樣它還是活過來了,而且還長得又高又大,這么頑強,真是太厲害了??粗|干上留下了被火燒的痕跡,很多人都覺得佩服。
最后我們把所有的樹都看了,這些樹,各有特點,形形色色,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頑強地生長著,象征著自強不息的精神。
學習嶗山心得體會篇三
第一段:介紹實習的背景和目的(200字)
嶗山,位于中國山東省青島市,素有“山島風景勝地”的美譽。此次實習是由學校組織的暑期實踐活動,目的是讓學生通過親身參與社會實踐,鍛煉實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我有幸選擇了嶗山,希望通過這次實習,提升自己的專業(yè)知識和實踐技能,與當地人民互動交流,領略嶗山的美景和文化。
第二段:實習過程及學到的經驗(300字)
我在嶗山的實習時間為一個月,首先被分配到了當地的一家旅游公司。在這家公司的陪同下,我參與了旅游線路規(guī)劃、市場調研和導游工作。通過實踐,我學到了許多關于旅游業(yè)的專業(yè)知識和技巧。例如,了解到不同類型旅游線路的設計原則和操作流程,學會了如何進行市場調研和分析,了解了團隊合作和危機處理的重要性。同時,我也結識了許多同行業(yè)的人士,他們的經驗和故事讓我受益匪淺。
第三段:實習的快樂和挑戰(zhàn)(300字)
實習期間,我每天都和不同的游客互動,幫助他們解答疑惑,講解景點歷史和文化,還有組織游戲和娛樂活動。這些工作讓我感到非常快樂,因為我可以用自己的知識和技能來幫助他人,見證他們的笑容和滿意。然而,實習也帶來了一些挑戰(zhàn)。有時候,旅游行程會因為客人的意愿或其他原因發(fā)生變化,這就需要我調整自己的計劃和思維,迅速做出決策。而且,在高溫下長時間工作也讓我有些疲憊。但是通過這些挑戰(zhàn),我學會了更好地應對壓力和處理問題。
第四段:嶗山之美和文化魅力(200字)
除了工作,我還有幸在空閑時間欣賞了嶗山的美景和文化遺產。嶗山以“蓬萊仙境”而聞名于世,山峰疊翠、風景宜人,給人一種寧靜和舒適的感覺。此外,嶗山還有豐富的歷史和文化底蘊,例如太清宮、嶗山道教文化博物館等。這些景點和文化遺產讓我領略到了嶗山豐富的歷史和傳統(tǒng)。
第五段:實習的收獲和展望(200字)
通過這次實習,我不僅學到了專業(yè)知識和技能,還鍛煉了自己的實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我拓寬了自己的眼界,收獲了許多寶貴的經驗和教訓。在未來的學習和工作中,我將會更加注重實踐,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yè)能力。同時,我也希望能夠有機會回到嶗山,進一步了解和體驗這個美麗而神奇的地方。
總結:通過嶗山的實習,我不僅學到了專業(yè)知識和技能,也領略到了這個地方的美景和文化魅力。實習期間的快樂和挑戰(zhàn),讓我更加堅定了自己的職業(yè)選擇,并讓我對未來充滿了信心。希望自己能夠不斷努力,實現更高的目標。
學習嶗山心得體會篇四
嶗山,古稱勞山、牢山,位於中國山東省青島市嶗山區(qū),黃海之濱,是中國著名的旅遊名山,被譽為“海上第一仙山”,主峰巨峰(嶗頂)高1132.7米,為山東省第三高峰。1982年被國務院設為中國名勝景區(qū)之一。其上道教宮觀太清宮1983年獲稱道教全國重點宮觀。
嶗山歷史悠久,距離市區(qū)距離遠近適中,小路眾多,因此在官方開辟的旅游景區(qū)外,民間登山活動也很活躍。每到周末就會有大量的戶外運動愛好者來到嶗山進行登山、野營等活動。他們有些是自發(fā)的,也有些通過網絡論壇或是俱樂部的形式來組織活動。比較著名的俱樂部活動有動力巔峰的“走遍嶗山”活動(一般每周舉行)。 在山東有“泰山雖云高,不如東海嶗”的說法,足見嶗山之盛名。
常見的登山線路有:
1. 大河東-茶澗-德國王子沐浴處-椒林-黑風口-清涼河-北九水
2. 大河東-盤山公路-巨峰入口-入口南側山脈-繞過收費站-嶗頂(途中有很多驢友開發(fā)的小路,比較有挑戰(zhàn)性的一個路線)
3. 流清河-八水河(途中有一顆千年銀杏)
學習嶗山心得體會篇五
嶗山是青島市區(qū)東部的一個山脈,是中國道教的發(fā)源地之一,素有“丹田道地、流光溢彩”之稱,被譽為“東海第一山”。在這里,我領略了道教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到了深厚的歷史底蘊和自然美景的獨特魅力。在我探索嶗山之旅中,我深刻地領悟到了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共生,和人與自己之間的心靈愉悅,感悟到了生命的真諦。在這里,我分享一下我的嶗山心得體會。
一、嶗山文化遺產的重要性
嶗山作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山,是中國道教的發(fā)源地之一,蘊含著豐富的文化遺產和歷史價值。這里有著令人震撼的古剎和文化遺址,像白鶴洞、木島觀、洪氏宗祠等,每個文化遺址都是千百年來繁華文化的見證,也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這些文化遺產展現了嶗山的歷史文化底蘊和旅游資源的獨特價值,也為我們傳承中華文明提供了更豐富的來源。因此,我們應該加強對嶗山文化遺產的保護和研究,讓其更好地傳承下去。
二、自然風光的魅力和保護意義
嶗山是一個充滿著自然氣息的地方,這里有著壯美的山岳風光、碧波蕩漾的海景和特有的自然景觀,如太清宮、玉皇頂等著名景點。每個景點都有著獨特的山水風光和山林生態(tài)環(huán)境,這些景色不僅給人帶來了無限的美感,也滋潤了人們心靈的深處。然而,隨著旅游業(yè)的發(fā)展和人口的增加,嶗山的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zhàn)。因此,我們必須加強對嶗山自然環(huán)境的保護,保持其原貌和生態(tài)平衡,讓自然資源更好地為人類所使用。
三、靜坐養(yǎng)生的凈化與提升
道教文化注重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共生,提倡靜坐養(yǎng)生,使人體能和心靈都得到凈化和提升。在嶗山的道觀內,人們能感受到傳統(tǒng)的“古法如芝”養(yǎng)生之道,它關注的是人體內的氣血、精神和意識三個方面的平衡,通過修煉調節(jié)氣息和內臟,提升養(yǎng)生之道的效果。因此,我們可以秉持這樣的養(yǎng)生之法,學會與自然親密相處,感受到自然的溫馨和美好,實現身心的和諧共生、達到自我提升的目標。
四、詩意山水中的內心沉淀
在嶗山的山巔之上,人們能隨處看到詩意山水,這些美景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山脈和海面相接,長灘縱橫,云海漫卷,落日余暉,這些景色都讓人仿佛進入了詩意的世界。在這里,我們可以放下世俗欲望,更好地靜心沉淀,聆聽自內心的聲音,與自己的靈魂深度對話。這種內心沉淀不僅有益于身心健康,更有助于提高個人修養(yǎng)和人生品質。
五、人文環(huán)境的滲透與建構
在嶗山旅游中,不僅能夠領略到自然環(huán)境的壯美,也能明顯感受到人文氛圍的在此盛行。這里有著各式各樣的體驗、拍照和游玩項目,如太清方寸、石梅里民俗文化村,這些地方給人的是貼近于生活的文化感受和豐富的娛樂體驗。這些地區(qū)對于繁榮旅游業(yè)、建構人文環(huán)境都有著巨大的意義,事關嶗山旅游區(qū)的發(fā)展前途,也與改善人們旅游體驗的關鍵所在。
綜上,對于我來說,嶗山之旅是一個獨特的體驗,它不僅是對傳統(tǒng)文化的領悟,也是對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的意識,更是對自己深入心靈的挖掘。在這里,我學會了珍惜生命、尊重自然、重新審視自己的生命價值等等,并將這些建立深刻的聯(lián)系。同時我也明白,過好一天,便要一天,要把握當下,珍惜身邊所有,并將其放在更廣闊的人文景觀的背景中,來探索生命的真諦。
學習嶗山心得體會篇六
嶗山地處青島市東北,南瀕黃海,上有上清宮、下清宮、白云洞、明霞洞等名勝古跡,是我國著名的風景區(qū)。
20xx年7月27日,青島地區(qū)天氣一陰一。在盛夏季節(jié)游山,有這樣的天氣很難得。我們從青島市區(qū)出發(fā),來到嶗山風景區(qū),從南部峻嶺登山。沿著陡峭山路上行,途經一座山中水庫。向下望去,水清如鏡,兩岸山石樹木倒映其中,如詩如畫。向遠望去,一道瀑布從懸崖高處飛流直下,宛若玉龍騰空,吟吼不息,故名“龍吟瀑布”。從龍吟瀑布往上行,山路越發(fā)崎嶇,兩旁樹木茂密,野草叢生,游人也漸稀少。這時,已經細雨蒙蒙。我們擎著雨傘,努力攀登,終于到達了上清宮。這座道觀始建于北宋初年,是宋太祖趙匡胤為華蓋真一人劉若拙所建的道場,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上清宮地處深山幽谷之中,周圍奇石屹立,松竹蔥翠,殿宇香火繚繞,恬靜清幽。走進宮門,院落不大,正殿祀玉皇,東殿祀三清,西殿祀七真。引人注目的還有院內的兩株銀杏,樹干粗一大,老枝如虬,似乎向游人傾訴著道觀的滄桑。據導游說,元代著名道士丘處機的詩詞刻石和衣冠冢就在附近。因山雨欲來,未能游覽。
我們返回停車場時,大雨如注,天海茫茫。整個嶗山成了水的世界,從山崖上奔流而下的大小溪流,隨處可見。于是我們在雨中返回青島市區(qū)。
作詩七絕一首,以記此行。
海傍山依迎客至,崖高水急舞龍吟。
雨中拾級尋幽谷,北宋仙宮隱密林。
學習嶗山心得體會篇七
在嶗山山脈之上,我度過了一段難忘而又充實的旅程。在這里,我不僅感受到了自然的美麗和靜謐,更重要的是,我汲取到了許多人生的智慧和感悟。下面,我將分享我在嶗山之行中所獲得的五段式心得體會。
第一段,嶗山的自然美麗
嶗山不僅是一座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名山,也是一座雄奇險峻的自然山脈。在這里,天空湛藍,云霧繚繞,古樹參天,瀑布奔騰,構成了美不勝收的自然景觀。我深深感受到,它所展示的這種美麗和神秘,超越了人類的想象和表述能力。這使我更加感恩自然賦予我們如此美好的花草、 山水、動物和空氣。
第二段,嶗山的文化氛圍
嶗山是一個極具歷史和文化底蘊的地方,這里 古老的道教文化滲透在方方面面。從山脈上的古建筑、雕刻、石碑、文化遺跡到道教山門的祭祀活動,都是一種對藝術與美的先進創(chuàng)造的呈現。 在這種文化氛圍中生活,真令人感到內心的平靜與舒適,增進了更深層的文化素養(yǎng)和體會,讓我們更好地珍愛自己的民族文化遺產。
第三段,嶗山的藝術境界
嶗山融合了傳統(tǒng)文化和當代藝術,形成了水墨畫、書法、影視等多種藝術形式。作為文化大省的山東,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到許多優(yōu)秀的藝術家在嶗山創(chuàng)作的精品,這使我更深刻地感受到中國古代文化魅力的悠久歷史和當代價值。是減輕人類生活時的壓力、宣泄情感的藝術,讓我們跨越了時空和心理距離,倍感音樂、畫作、手工藝和工藝品等帶來的愜意和快樂。
第四段,嶗山的宗教信仰
嶗山的道教文化是這里獨一無二的宗教信仰。它是一種特有的修道思想,對人類社會有著深刻的影響。在這里,我看到了人類信仰眾多的向往和尋求,都包含著探求生命的意義和精神追求的味道。它讓我們明白,信仰是人們抵抗生活方方面面挑戰(zhàn)的力量,它與人類生命密不可分。
第五段,嶗山的旅行啟示
這段旅行圓滿結束,帶給我們充滿啟示。嶗山之行深刻地提醒我們,我們需要更多地了解和學習生命的意義與價值,探求生命的意義和方向。這個過程是反復的、不斷的、卓越的,需要充分的耐心和勇氣,才能獲得更高的意義和更大的生命收獲。
真正的智慧不僅來源于書本,而更來自于人生的經驗。這次嶗山之旅,讓我深刻地感受到自然、文化、藝術、信仰與旅行的深意和啟示。我期待著我的下一次旅行,不僅獲得更多的經驗和啟示,更重要的是,用人生的經驗和聰明來洞悉人生的真諦。
學習嶗山心得體會篇八
癸未秋日,余以就教于青島宏光,嘗游于嶗山太清宮。車行甚速。沿路左山右海,海上浪涌,山覆紅葉,壯而美。旋至老君峰下停車場。于是繞牌坊,登石階,穿篁竹,入三官殿。三官者,上古之堯、舜、禹三君也。時香客紛紜,輕煙裊裊,芳氣氤氳。余見其虔誠狀,忍俊不禁。從殿門窺之,見塑者莊嚴神妙,儼然生人,不覺嘆服。然吾素不躡教門,故不甚在意。惟院中茶花,含苞待放,亦頗鮮明。門側一樹最佳。同游某公云:“是花逾六百年矣,明張道人三豐所手植也。每至隆冬,千花競放如赤雪。是以蒲松齡見此,突發(fā)靈感,作《香玉》篇,其絳雪即此樹也。”吾嘆花之奇異,而羨浦公之多才也。
三皇者,蓋傳說之伏羲、軒轅、神農三帝也。余觀之,皆敝屣褐衣,極類鄉(xiāng)間野老,森林牧羊者,不似華冠麗裳之神仙。余嘆之,惡今人之腐化,忘其祖創(chuàng)業(yè)之艱也。
或云:三清殿供有原始、靈寶、太上道德三尊,皆道貌岸然,令人敬而畏之。余以是游興淡卻矣,未與同游偕往,顧而自尋《聊齋》展室。然其門緊鎖,不能入,僅見立石一,上書“絳雪”而已。
日中,出宮門,席地面海,食自帶肴饌,眾皆笑談此游之得,然我則悵然若失。何哉?吾素崇留仙,而喜讀其書,以為孤憤之作也。今未得入其展室,此大憾也。然退而思之,不半日睹奇花異樹如許,若入仙境,且知絳雪之源,親履先生所蹈之地,亦足矣,又何怨哉。
同游者,校長于公,教師田公、董公等。
紀元零三年九月,莒州劉某記。
學習嶗山心得體會篇九
嶗山,古今文人墨客都頌揚的一座名山。作為山東省的一處重要景點,嶗山擁有美麗的自然風光和充滿人文歷史的文化底蘊。我有幸前往嶗山旅游,這是一次極具收獲的體驗。在此,我想分享一些我的心得與體會。
第一段:迎接日出,品味嶗山清晨
嶗山之所以成為一個著名的旅游勝地,除了其壯美的自然山水,更是因為其獨特的文化底蘊。而在崇尚自然之美的氛圍中,體驗日出已經成為嶗山最具代表性的旅游活動之一。所以,當我知道在嶗山看日出這件事后,我決定將其列為本次旅游的首要目的。
早上5點,我和同伴們便踏上了這個旅程。在登山的過程中,我們看到了不少準備看日出的游客,其中早早地就上山的人已經找出了自己心儀的觀看地點。開始時天色還很黑,我們在領隊的帶領下摸黑前行。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天幕逐漸晴朗,自然光芒透過云層,山林逐漸清晰起來。這樣的早晨真的美不勝收,場面非常震撼,也足以讓我們體會到了自然帶給我們的那種平靜和美好。
第二段:修身養(yǎng)性,感悟古人情懷
在嶗山探訪古跡也是不可多得的經歷。作為三千年風景名勝區(qū)之一,嶗山保留了不少歷史文化中的精華。我們在嶗山寺游覽中,看到了令人驚嘆的古建筑,尤其是在石門處的那幾片古文化遺址印記,引人入勝,值得細細觀察。聽導游講解,我們也了解到了更多有關古人修身養(yǎng)性的相關知識??粗@些遺址和建筑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其所蘊含的人類情感。
之后,我們拜訪了具有很高文化和歷史遺產價值的泰山書院及石老人殿。這些建筑以精美的雕刻和吸引人的構造獲得了世人的贊譽,而且也給我們帶來了許多學習和體驗的機會。當我們在那些香火繚繞的殿宇和書院里默默凝視時,仿佛自己也重回到了那個久遠的時代,領略了古人的修身之道。
第三段:觀美景,盡情欣賞山水之美
訪問嶗山,自然而然地離不開觀賞山水之美。嶗山山脈蜿蜒起伏,湖光山色美不勝收,令人流連忘返。我們乘坐纜車去了山頂,可以俯瞰整個山區(qū),望盡天涯。從山上向下望去,月亮湖,松樹嶺,七匹狼坪等眾多景點一一呈現在我們眼前。在這里,我們盡情享受嶗山的自然美景,耳濡目染,令人眼前一亮,充分感受到山水之美的奇妙魅力和自然之神牽動自己心靈的感召。
第四段:感受自然之美,領略生態(tài)之路
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是嶗山這個旅游勝地的主打特色。大量的貴重殘疾野生動植物資源,豐富的野生生物群落,以及獨特的地質景觀,都展現了自然之美的獨特魅力。所以,在旅游嶗山的過程中,我們也到訪了嶗山自然保護區(qū)和煙墩山自然保護區(qū),領略了自然生物群落的瑰麗多樣性,還見證了野生動植物的天然棲息地。在這里,我們穿越山間森林,感受山林里生態(tài)環(huán)境的靜謐與和諧,體會到永續(xù)生態(tài)之路的重要性。
第五段:行攝嶗山,感受旅游的強大力量
在嶗山旅游之行的末尾,我深刻感受到旅游這一活動的意義和價值。旅游雖然看起來是一項單純的游玩活動,實際上旅游活動在提升當地經濟、文化形象、城市規(guī)劃等方面都有著重要的作用。而嶗山的文化和旅游融合不僅繼承了歷史沿革,更促進文化傳承和景區(qū)的更新發(fā)展,不斷完善和改進。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不僅增長了知識,養(yǎng)成了良好的自然保護方面的意識,也從中領略到旅游和自然環(huán)境的關系,感受到旅游對于城市改造和文化傳承的重要性。
總結:
旅游體驗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文化體驗活動,尤其當我們在嶗山這個著名景點中,所盛開的自然美景和文化底蘊都讓這樣的體驗活動更加豐富。在旅游嶗山過程中,我們不僅享受到了自然之美,也領略到了文化之美。而這種體驗,讓我們深刻地認識到了自然的重要性和生命的可貴性,領悟到了自然和人文對于人類文化和精神生活的巨大貢獻。
學習嶗山心得體會篇十
太清宮又名下清宮,始建于西漢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前臨太清灣,背依七峰,為嶗山道教祖庭,是嶗山最大的道觀。全真道天下第二叢林。道教的“返璞歸真”與嶗山自然生態(tài)互為詮釋,渾然天成。位于嶗山南麓老君峰下,三面環(huán)山,前瀕面海,四季蔥蘢賽江南?,F占地3萬平方米,建筑面積約2500平方米,共有房舍150余間。太清宮共分三個獨立院落,每個院落都有獨立的圍墻,單開山門。
道都以“玉清、上清、太清”為三清,“太清”乃太上清凈之界,也就是“神仙”的天堂。太清宮的全部建筑由“三官殿”、“三皇殿”、“三清殿”組成。風格清淡簡樸。
三官殿這組建筑最大,前后三進院落。殿內塑有天、地、水三官以及真武、雷神等神像。院內有紫薇、銀杏、牡丹、耐冬等花木。特別是正殿前院的兩棵干粗合抱的耐冬(山茶花),一棵開紅花,一棵開白花,每逢冬盡春臨之際,拳頭的花朵開滿枝頭,紅的火紅,白的雪白,花期持續(xù)三個月。寒冬季節(jié),滿樹綠葉滴翠,紅花嬌艷,猶如落下一層絳雪。據說這兩棵耐冬,是明永樂年間道士張三豐從海島上移植于此。
三皇殿院子里有兩株古柏,漢代所植。太清宮三面環(huán)山,一面臨水,周圍有許多景點和刻石。因此,太清宮一帶就成了嶗山游覽區(qū)的中心。
蒲松齡寫《聊齋志異》,多次以嶗山為背景。宮中原有白牡丹,高及屋檐。當年蒲松齡寓于此,與牡丹、山茶相對,孕育出優(yōu)美神話故事《香玉》,寫白牡丹和紅山茶變成美麗的女子,與一位書生相戀的故事,為《聊齋志異》中的佳作。
學習嶗山心得體會篇十一
嶗山位于中國山東省青島市,素以其秀美的自然風景和悠久的歷史文化而聞名。在這個山水如畫的地方,我參加了一個寫生活動,對嶗山的美麗景色進行了深入觀察和繪畫。這次經歷讓我深刻認識到了寫生藝術的魅力和獨特之處,并且對我繪畫技巧的提高也起到了積極的影響。在這篇文章中,我將分享我在嶗山寫生活動中的心得體會。
第一段:寫生藝術的獨特魅力
寫生藝術是一種以生活為題材的繪畫方式,通過親自觀察和繪畫自然風景和人物形象,藝術家可以更好地把握事物的形態(tài)和色彩。這種寫生的方式不僅可以幫助藝術家記錄美麗瞬間,還可以加深對于自然的感悟和理解。在嶗山的寫生活動中,我可以親眼目睹山間的飛瀑流泉和云霧繚繞的奇觀,這讓我深刻體會到作為藝術家所能捕捉和表現的獨特景色。
第二段:用筆揮灑自然之美
在嶗山寫生的過程中,我學會了如何運用畫筆來表現自然的美麗。我可以感受到山的輪廓和巖石的質感,通過細膩的筆觸來表達。同時,我也意識到自然風光的豐富色彩和變化,學會了運用不同的顏料來表現。在寫生活動中,我曾在紙上嘗試多次,以捕捉最能展現嶗山風貌的色彩和形狀,逐漸掌握了表達自然之美的技巧。
第三段:深刻感悟自然之道
寫生過程中的深入觀察和繪畫實踐,讓我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悟自然之道。嶗山的山水之美充滿變化與奇特,我發(fā)現每一處細節(jié)都蘊含著自然的智慧和奧妙。在繪畫中,我試圖捕捉山風和澗水的流動,感受植被的生機與變化,從而更加了解并敬畏自然界的偉大與神奇。這種深刻的感悟引導著我在繪畫中表達個人情感與思想。
第四段:提升個人繪畫技巧
參與嶗山寫生活動,我不僅對于自然風景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時也提高了我的繪畫技巧。通過多次練習寫生,我學會了更好地運用線條和明暗對比來表現山體的形態(tài)與結構;我也學會了運用透視法來表現山間的遠近關系;我還嘗試了不同的繪畫材料和工具,使自己的繪畫更加多樣化。這些技巧的提升不僅使我在嶗山寫生中收獲滿滿,也對我的繪畫水平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第五段:感悟寫生之美
參與嶗山寫生活動,不僅讓我認識到寫生藝術的獨特魅力,也提升了我的繪畫技巧。同時,我從這次活動中收獲了對自然的深入感悟和對自我表達的更大自信。寫生不僅僅是記錄和表現美麗自然的一種方式,更是一種心靈與自然的交融之道。通過寫生,我可以更好地感受到自然的胸懷和秩序,同時也更好地認識到自己對于自然之美的渴望與追求。
總結:
參加嶗山寫生活動,讓我對于寫生藝術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和熱愛。通過觀察和繪畫自然風景,我不僅提高了自己的繪畫技巧,也增強了與自然交融的感覺。嶗山的美麗景色和深刻感悟讓我更加愛上了這個寫生的藝術,也為我的繪畫之路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我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我會不斷探索寫生的魅力,并不斷提升自己的繪畫水平。
學習嶗山心得體會篇十二
黃海之濱的“第一名山”嶗山,我來了!
站在嶗山腳下,抬頭仰望,撒滿峰峰嶺嶺、溝溝壑壑的金色陽光,似乎告訴我,這里,有你期待的驚喜。
我邁開輕盈的腳步,一步三個臺階,開始了登山之旅。
隨著步步登高,向下俯瞰,視野逐漸開闊起來。放眼望去,紅花綠草喜滋滋地在山林蒼翠的底色上添彩;側耳聽來,雛鶯飛雀樂呵呵地在松濤低吟的樂聲中伴唱。登山的人,好像行走在有聲的畫里。
隨著高度的提升、時間的推移,初始的興奮被疲勞無情地蠶食。
不知不覺中,天邊涌來的烏云遮蔽了太陽,鮮亮的景色頓時變得灰暗起來。失望和遲疑的游人,有的駐足觀望,有的轉身下山。
在一陣猶豫之后,我們一行決定繼續(xù)攀登。走著走著,烏云身后閃出了一縷陽光,天,緩緩地亮了起來,山,又穿上了盛裝。我又找到了精神抖擻的感覺,爬山的步子也似乎忘輕松了許多。
不知走了多久,聽得有人歡呼:“到了到了,山頂到了!”看,蒼翠的叢林、火紅的晚霞、峻峭的巖壁,蜿蜒的山道,壯觀的云海、清澈的山泉、古老的道觀、神秘的巖畫,好一個人間仙境啊!
我陶醉了。喜出望外的嶗山之美,使我想起了杜甫的名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是啊,人生就像爬山,收獲永遠屬于為了夢想而努力的跋涉者!
學習嶗山心得體會篇十三
嶗山,一座以海洋、山脈、秀麗風景和悠久文化而著稱的山岳勝地,也是我公司本次團建的目的地。通過一天的團隊活動,我們團隊的凝聚力得到進一步加強,同時也收獲了許多珍貴的體驗和經驗。下面,我將分享一些有關嶗山團建的心得和體會。
第二段:自然與文化的融合
嶗山,以海為壯闊,以山為卓悠,以青蔥植被為風光,可謂自然之美不可言。而在探索這片山脈時,我們也深感到其中蘊含的濃郁文化氛圍,這給我們的團隊活動注入了更多情趣與意義。
比如,我們在賞景之余還參觀了嶗山道教文化博物館,去了了解嶗山歷史悠久的道教文化品牌,深感嶗山嶄新、多彩的文化風采。此外,在與其他團隊的競賽活動中,文化的差異也顯得尤為重要。我們通過參加風箏制作、絲綢制作、竹編制作等傳統(tǒng)民間手藝活動,更好地了解了嶗山獨特的文化魅力。在這樣的互動中,我們也緊緊相扣,變得更加默契。
第三段:突破自我與挑戰(zhàn)極限
在這一次的團建活動中,我們充分體驗了如何挑戰(zhàn)自我、突破極限,并且克服不同場合和不同人員問題的方法。例如,在第一場活動中,我們在1小時內完成了一座5米多高的木橋,體會到了作為一個整體團隊的快樂和成就感;在攀爬嶗山的過程中,我們也經歷了心理和身體上的極限挑戰(zhàn),鍛煉了自己的勇氣和耐力。
在這樣的活動中,我們也懂得了面對問題時最好采用溝通、支持、及時解決和調整的方法。這種方式可以幫助我們更快的找到癥結,并加以解決,提高工作效率和合作能力。
第四段:團隊凝聚力的提升
參加嶗山團建活動,我們更多的,是因為要提高整體團隊的凝聚力。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也更為了解彼此,溝通愉快。此次活動不僅提高了團隊成員之間的互相了解,同時也使我們更好的理解不同性格和不同口味的人之間合作。
在各種活動中,我們都能找到最好的團隊合作模式,不同的人承擔不同的角色,在各自領域發(fā)揮各自的優(yōu)勢,最后取得了奇妙和超乎想象的結果。
第五段:結語
團隊建設是一個愉快和快樂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不僅體驗到了自然和文化的融合,而且我們也克服了極限、超越自我并提高了團隊的凝聚力。整個活動難忘又精彩,不僅讓我們成長,也讓我們回味萬千。嶗山團建為我們展示了一個真誠、開放和樂觀的工作氛圍,讓我們更好的融入和理解團隊,收獲和長進。
學習嶗山心得體會篇十四
嶗山,是我國18000千米海岸線上絕無僅有的一座山海相連、高逾千米的山峰。嶗山群峰壁立,巒嶂千疊,綿延百里,集山、海、林、泉之勝概,享“海上名山第一”之美譽。且為道教名山,號稱神仙洞府。極盛時有九宮八觀七十二庵,為全真道教“天下第二叢林”。歷代名家游歷題詠者不勝枚舉。
謫仙李太白的詩句“我昔東海上,嶗山餐紫霞。路逢安期生,食棗大如瓜”,以及蒲松齡的名篇《嶗山道士》,更使嶗山蜚聲宇內。作為旅游勝地的嶗山,現有太清、華樓、北九水等六大景區(qū),筆者最鐘情的是其巨峰景區(qū)。
巨峰乃嶗山極頂,海拔1132。7米,是我國海岸線上第一高峰。環(huán)巨峰有靈旗、香爐、虔女諸峰,皆巍峨峭拔,蔚為大觀。“群峰削蠟幾千仞,亂石穿空一萬株”,是為寫實之筆,奇觀“巨峰旭照”是“嶗山著名十二景”之一。
上個休息日,天朗氣清,筆者又動游興,遂馳赴嶗山。在山腳下?lián)Q乘景區(qū)爬山車,斗轉蛇行至山腰,又換乘索道纜車直升至山的肩頭,然后開始攀登山的頭部——巨峰,逾靈旗峰,越香爐峰,過杜鵑坡等處,歷盡艱辛,終抵巨峰。千仞在下,萬象來朝!近有眾峰環(huán)列,爭奇竟秀;遠有瀚海接天,礁島歷歷;頭上是昊昊清天,有片云如羽,似伸手可摘;而煙霞萬狀中則是我錦繡無雙之中華大地。
筆者擇地小憩,盡情漫覽這壯麗的海天勝景,一邊啤酒小吃,一邊默誦著李白、邱處機、康有為等先賢題詠嶗山的詩句,不僅浮想聯(lián)翩,心潮奔涌,竟有襟懷四海、思接千古之感(自不量力啊)。轉念及神州現狀,內憂日甚,外患頻仍,又不覺有一片沉郁浮上心頭(純屬瞎操心)。“居軒冕之中,不可無山林的氣味;處林泉之下,需要懷廊廟的經綸。”
比照洪應明先生的妙論,筆者的這點心思似也無可厚非。流連半晌,體力恢復后,繼續(xù)前行,經五峰仙館、五指峰、風橋險度等處,返回索道上站。這是一條環(huán)行路,一路上,奇峰異洞比比皆是,嶙峋怪石匪夷所思,老樹澄潭長伴左右。而山路之崎嶇陡峭險峻則不遜華山,許多處是在兩大巨巖夾峙的穴隙中穿過,這類地方往往被稱之為“門”,環(huán)路上有八處這樣的“門”,按《易經》八卦的順序乾、坤、震、巽等命名,真是別出心裁!
筋疲力盡之際,方將軀體放到纜車上,纜車已是末班;而早晨上山時,乘的是首發(fā)車。啊,這真是時間被充分利用的一天,體力發(fā)揮到極限的一天,更是思想異?;钴S且十分盡興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