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教案的設計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和創新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一教案范例,供大家參考。希望通過這些范例,可以幫助大家更好地編寫高一教案,提高教學效果。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孔雀東南飛高一教案(熱門17篇)篇一
一、在括號內寫出下列句中加點字的通假字。
1.槌床便大怒()。
2.箱簾六七十()。
3.蒲葦紉如絲()。
二、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語的古義。
1.君家婦難為。
今義:使別人為難古義:________________。
2.何乃太區區。
今義:形容數量少,人或事物不重要。
古義:________________。
3.汝豈得自由。
今義:不受拘束和限制古義:________________。
4.可憐體無比。
今義:值得憐憫古義:________________。
5.本自無教訓。
今義:訓斥古義:________________。
6.處分適兄意。
今義:對犯錯的人做出處罰決定。
古義:________________。
7.便利此月內。
今義:方便古義:________________。
8.卿可去成婚。
今義:結婚古義:________________。
9.躡履相逢迎。
今義:故意迎合別人的心意。
古義:________________。
10.人事不可量。
今義:關于人員的錄用、獎懲等工作。
古義:________________。
11.葉葉相交通。
今義:運輸郵電事業的總稱。
古義:________________。
三、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多義詞。
1.意。
何意致不厚()。
吾意久懷忿()。
處分適兄意()。
2.適。
始適還家門()。
處分適兄意()。
適得府君書()。
3.見。
相見常日稀()。
漸見愁煎迫()。
項伯即入見沛公()。
四、指出下列句中加點詞的活用情況并解釋。
2.卿當日勝貴()。
3.仕宦于臺閣()。
4.何敢助婦語()。
5.以此下心意()。
6.交廣市鮭珍()。
7.足以榮汝身()。
五、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點并翻譯。
1.仍更被驅遣,何言復來還!()。
2.轉頭向戶里,漸見愁煎迫。()。
一、1.“槌”通“捶”;2.“簾”通“奩”;3.“紉”通“韌”。
11.互相穿插著。
三、1.意料/心意/主意;2.出嫁/適合、依照/剛才;。
3.見面/被/拜見,謁見。
四、1.東南,名詞做狀語,向東南;2.日,名詞做狀語,一天天地;3.仕宦,名詞做動詞,任官職;4.語,名詞做動詞,說話;5.下,名詞使動用法,使委屈;6.市,名詞做動詞,采辦;7.榮,形容詞使動用法,使……榮。
五、1.被動句還是要被驅遣,還說什么再回來的話!
2.被動句轉頭望望母親的房里,漸漸地被憂愁煎熬壓迫著。
孔雀東南飛高一教案(熱門17篇)篇二
整體感知課文,把握情節和人物要點,從語言角度初步鑒賞古詩詞的語言藝術。
教學步驟。
一、導入:
初中我們學習過南北朝時期的樂府民歌《木蘭詩》。今天我們學習被稱為“樂府雙璧”
的另一篇樂府民歌,同時它又是我國最早的一部長篇敘事詩《孔雀東南飛》。
二、關于“樂府”
“樂府”,是漢武帝時設立的一個官署。它的職責是采集民間歌謠或文人的詩來配樂,
以備朝廷祭祀或宴會時演奏之用。它搜集整理的詩歌,后世就叫“樂府詩”,或簡稱“樂府”。
它是繼《詩經》、《楚辭》而起的一種新詩體。
關于“焦、劉殉情”故事的傳說。漢末建安年間,才貌雙全的劉蘭芝和廬江小吏焦仲卿真誠相愛。但劉蘭芝卻為婆母不容,婆母百般刁難她,沒有辦法,劉蘭芝只有自請回娘家。夫妻二人雙雙“誓死不相負”。蘭芝回到娘家后,不久,縣令替他的兒子求婚,焦仲卿聞聽此事,二人生人作死別,在蘭芝成婚那天,蘭芝毅然投井而死,仲卿也自縊身亡。兩人變成了一對鴛鴦相對而鳴。這個美好的傳說演化成了我國最早的一部長篇敘事詩。
三、學生整體把握文意,提問:
1、閱讀后,概括詩歌的情節。(開端是故事的開始,交代故事的人物及事件的起因,
為故事展開做鋪墊。發展是故事的深入,發展反映著客觀事物的運動規律,同時更是人物命運的形成展現。高潮,是故事的最激烈最精彩的部分,人物的命運在這里得到充分的展示,結局是事物的結果展示。概括故事情節的關鍵是理清故事的思路,焦、劉感情是故事發展思路的主要因素。)。
第一部分:開端,是蘭芝對仲卿的訴述。一開始就提出了問題,展開了矛盾。蘭芝和仲卿愛情深厚,本應白頭偕老,但婆婆不容,一定逼他們離異。
第二部分:民展,寫蘭芝被遣回家,仲卿與蘭芝告別,發誓要接蘭芝回來。
第三部分:發展,寫蘭芝與仲卿的離情別緒,二人分手之際,依依不舍。
第四部分:高潮,寫蘭芝與仲卿雙雙殉情。
第五部分:結局,表達了詩人強烈的愿望。
2、為情節各部分擬定標題。
提示:五字句。能概括內容,注意人物特點;把握精要,用得體的語言去表達。
明確:起點(首兩句)。
第一部分:開端,蘭芝被遣。第二部分:發展,夫妻誓別。
第三部分:發展,蘭芝抗婚。第四部分:高潮,雙雙殉情。
第五部分:尾聲,告誡后人。
3、概括故事主題。
提示:(1)文章寫了怎樣的故事。(2)人物的情感是怎樣的。(3)這個故事具有怎樣的社會意義。明確:故事以時間為順序,以劉蘭芝、焦仲卿的愛情和封建家長制的迫害為矛盾沖突的線索,也可以說按劉蘭芝和焦仲卿的別離、抗婚、殉情的悲劇發展為線索來敘述,揭露了封建禮教破壞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惡,歌頌了劉蘭芝和焦仲卿的忠貞愛情和反抗精神。
孔雀東南飛高一教案(熱門17篇)篇三
《孔雀東南飛》是高中語文課本的常選范文,它是漢樂府民歌的杰出代表,對它的開掘不僅僅停留在人物形象的賞析上,可以從各個角度(尤其是藝術形式的角度)對這篇千古名作的獨特魅力進行充分地闡釋。要分析課文首先要引導學生熟讀課文,針對學生不喜歡古詩詞這一現狀,采用學生自編自演課本劇這一方式,上好了這篇課文。
學生要改寫好課本劇,就必須充分熟悉課文內容,理解課文主題,把握人物形象。為此,學生就會自覺、主動地去熟悉課文內容。學生們都非常積極,分成四個小組,根據對劇本的不同解讀,寫出了他們對作品人物的理解。這就達到了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精神目的。學生分組編寫排演課本劇,就必須團結協作,深入鉆研,才能把課本劇編寫排演好,這樣就培養學生合作精神。
學生的課本劇的人物與大體情節不變,對劉兄、焦母及結局的處理就各有千秋。有改成大團圓結局的;有的干脆改成喜劇;有的同學痛恨劉兄與焦母,讓他們在劇中沒有好下場,出了一口氣。演完后,讓同學們進行討論,這樣他們對課文的理解就更深刻。學生通過自編自演課本劇及討論,能準確、全面、深刻地理解劉蘭芝、焦仲卿愛情悲劇的根源,深刻認識建禮教摧殘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惡,培養學生正確的愛情觀以及人生觀。他們也在討論中認識到焦母、劉兄表面上看是殺害劉蘭芝、焦仲卿的兇手,實際上他們也是封建禮教的受害者。拆散劉蘭芝、焦仲卿的愛情并非其本意,他們主觀上的愿望還是希望維護自己親人終身幸福,但是,客觀上他們失敗了。問題的深刻性在于:蘭芝、仲卿畢竟是通過他們的手直接害死的。他們在作為受害者的同時,也成了封建禮教的幫兇。真正的兇手是當時封建禮教形成的社會力量。
上完課文后,提出引申性的問題:假如你在戀愛時遇到焦母、劉兄式的人物,愛情遭到橫加指責時,你將怎幺辦?從課內到課外,引導學生思考人生問題,貼近現實,培養學生正確的愛情觀以及人生觀。
本人應用以上方法教授《孔雀東南飛》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學生在討論時情緒高昂,思維靈敏,爭辯激烈,形成了很強的對抗性。通過上述爭論,有效地鍛煉了學生思維的靈敏性、條理性,培養了學生組織語言和運用語言的能力,全面提高了學生的語文能力,提高了學生的研究性學習的能力。體現了語文新大綱提出的在教學中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重視培養學生發現、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引導學生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樣文化,發展健康個性,形成健全人格”的要求。
孔雀東南飛高一教案(熱門17篇)篇四
1.把握這首詩故事情節的發展過程,通過人物對話分析理解男女主人公的真摯感情。
2.從詩歌的寫作時代和作品反映的時代把握作品的深刻思想內容,理解作品的浪漫主義色彩。
3.熟悉漢樂府的文學常識與《孔雀東南飛》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背誦默寫詩歌中的名句。
4.掌握文中出現頻率較高的幾個文言實詞。
1.疏通文義,把握故事發展過程,分析人物感情;。
2.掌握文中的“偏義復詞”和“謝”“相”“見”“迎”的一詞多義。
3.識記有關文學常識,背誦有關名句。
教學目標b。
三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語。
由該課文的教學目標和學習重點導人新課。
二、簡介有關文學常識。
1.樂府和樂府詩:
“樂府”本是漢武帝時設立的音樂機構。它的職責是采集民間歌謠或文人的詩來配樂,以備朝廷之用。它所搜集整理的詩歌,后世就叫“樂府詩”或簡稱“樂府”。
2.漢代樂府與南北朝樂府。
3.“樂府雙璧”:漢樂府《孔雀東南飛》和北朝樂府《木蘭辭》。
4.《玉臺新詠》由南朝陳朝徐陵編選,是《詩經》、《楚辭》之后最早的`一部古詩總集。
5.《孔雀東南飛》:是我國古代文學史上最早的一首長篇敘事詩,也是我國古代最優秀的民間敘事詩。選自南朝徐陵所編《玉臺新詠》。
三、結合小序簡介本文故事情節。
開頭小序,交代了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以及成詩的經過。故事發生在漢代末年的建安年間,是以真人真事為基礎創作的。
四、導讀全詩,把握情節和人物。
課文較長,重點引讀,理清情節線索,鑒賞人物對話。
故事梗概:
東漢建安年間,才貌雙全的劉蘭芝和廬江小吏焦仲卿真誠相愛。可婆婆焦母因種種原因對蘭芝百般刁難,蘭芝毅然請歸,仲卿向母求情無效,夫妻只得話別,雙雙“誓天不相負”。
蘭芝回到娘家,慕名求婚者接踵而來,先是縣令替子求婚,后是太守譴丞為媒。蘭芝因與仲卿有約,斷然拒絕。然而其兄惡言相向,蘭芝不得已應允太守家婚事。仲卿聞變趕來,夫妻約定“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蘭芝出嫁的喜慶之日,劉焦二人雙雙命赴黃泉,成千古絕唱。
故事結尾與其它中國民間文學幾成千篇一律,充滿浪漫主義的理想色彩:兩人合葬,林中化鳥。(其它如《梁祝》中的“化蝶”、牛郎織女的“七夕相會”)。
五、要求學生結合課文注解通讀一遍。
解決下列問題:
1、基本解決翻譯問題;。
2、理清故事脈絡和矛盾沖突的變化和激化;。
3、注意人物對話的特點和人物形象的塑造。
六、教學后記。
第二課時。
一、結合課后練習一理清故事結構。
開頭兩句:托物起興,引出故事。
第一部分:蘭芝被遣(2~5自然段)——故事的開端。
第二部分:夫妻誓別(6~12自然段)——故事的發展。
第三部分:蘭芝抗婚(13~21自然段)——故事的發展。
第四部分:雙雙殉情(22~31自然段)——故事的高潮。
第五部分:告誡后人(32自然段)——故事的尾聲。
本詩以時間為順序,以劉蘭芝、焦仲卿的愛情和封建家長制的迫害為矛盾沖突的線索,也可以說按劉蘭芝和焦仲卿的別離、抗婚、殉情的悲劇發展線索來敘述,揭露了封建禮教破壞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惡,歌頌了劉蘭芝、焦仲卿的忠貞愛情和反抗精神。
二、人物形象和對話。
本文成功地塑造了劉蘭芝、焦仲卿的藝術形象,除了他們的悲劇行為外,對話在表現典型性格方面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1、劉蘭芝:堅強、持重,自尊,果斷,不為威逼所屈,也不為榮華所動。
“十三能……十六誦詩書”——知書達禮。
“受母錢帛多,不堪母驅使”——不卑不亢。
“便可白公姥,及時相遣歸”-自尊。
“仍更被驅遣,何言復來還?”“舉身赴清池”-果斷。
“新婦起嚴妝,”-鎮定,莊重。
“處分適兄意,那得任自專”——外柔內剛。
2、焦仲卿:忠于愛情,忍辱負重,但比較懦弱,膽小怕事。
“今若遣此婦,終老不復取”——堅貞不逾。
“故作不良計,勿復怨鬼神”——叛逆精神。
3、焦母:反面形象,是封建家長制的代言人,是封建禮教摧殘青年的典型;極端蠻橫無理,一味獨斷專行。勢利。
“何乃太區區”
“吾意久懷忿,汝豈得自由”
“小子無所畏,何敢助婦語”
“吾已失恩義,會不想從許”
“汝是大家子,仕宦于臺閣。慎勿為婦死,貴賤情何薄”
4、劉兄:反面形象,是封建家長制和封建禮教摧殘青年的幫兇。此人性行暴戾,趨炎附勢,尖酸刻薄,冷酷無情。
三、文章的表現手法。
1、人物對話的個性化;。
2、鋪陳排比的手法。
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十五談箜篌,十六誦詩書,十七為君婦。
雞鳴外欲曙,新婦起嚴妝。著我繡夾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躡絲履,頭上玳瑁光。腰若流紈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蔥根,口如含朱丹。纖纖作細步,精妙世無雙。
3、起興和尾聲。
四、布置作業:
1.歸納“謝”“相”“見”“迎”等字在不同情況下的意義和用法;歸納本文的偏義復詞、古今異義詞。
2.背誦課文精彩語段;。
3.課后練習二三題;。
4.《咬文嚼字》。
五、教學后記。
第三課時。
一.本課知識展示。
學生展示歸納的“謝”“相”“見”“迎”等字在不同情況下的意義和用法,本文的偏義復詞、古今異義詞。
二.本課釋疑,包括課后練習及“咬文嚼字”
三.總結已學課文。
形式表達方式表現手法思想內容。
靜女四言為主敘述現實主義愛情。
氓四言敘述現實主義婚戀。
離騷雜言(騷體)抒情浪漫主義政治。
孔雀東南飛高一教案(熱門17篇)篇五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了解我國第一首長篇敘事詩的藝術成就。
(2)理解鋪陳、排比、起興的手法及其表達效果。
2、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運用人物對話分析人物性格的能力。
(2)培養學生結合語境欣賞詩歌語言表達效果的能力。
3、德育目標:讓學生充分認識到封建家長制及封建禮教摧殘男女青年幸福生活的罪惡,培養學生珍愛生活,敢于和一切腐朽勢力作斗爭的情操。
[教學重點]。
1、理清敘事詩的矛盾沖突和曲折情節。
2、了解敘事詩中通過人物對話揭示人物形象的藝術性。
[教學難點]:體味人物性格及詩句的民歌氣息和抒情意味。
[教學方法]。
1、運用誦讀法,讓學生通過反復誦讀,初步體味人物的思想感情及性格特點。
2、運用討論法,讓學生將自己對課文的感情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以情感朗讀貫穿課堂始終,進行“讀中品,品中讀”。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孔雀東南飛》堪稱我國古代愛情詩的絕唱,千百年來,讓人們感嘆唏噓不已,也一直讓人們思索著。是什么要素使這首詩具有如此之大的震撼力呢?讓我們一起走進《孔雀東南飛》的世界。
二、解題。
1、《孔雀東南飛》是我國古代文學史上最早的一首長篇敘事詩,也是我國古代最優秀的民間敘事詩。是漢樂府敘事詩發展的高峰,也是我國文學史上現實主義詩歌發展中的重要標志。它原名《焦仲卿妻》,最早見于徐陵所編的《玉臺新詠》,是以真人真事為基礎創作的。全詩357句,1785個字,沈歸愚稱為“古今第一首長詩”,與《木蘭辭》并稱“樂府雙璧”。
2、漢樂府:“樂府”是漢武帝時設立的一個官署。它的職責是采集民間歌謠或文人的詩來配樂,以備朝廷祭祀或宴會時演奏之用。它搜集整理的詩歌,后世就叫“樂府詩”,或簡稱“樂府”。它是繼《詩經》《楚辭》而起的一種新詩體。
三、教師引導。
學生在幾處重要片段的分角色朗讀中深入體驗、品味人物個性化語言,鑒賞、剖析人物形象(以劉蘭芝為主要探究對象)。
1、展示多媒體課件,在畫面、文字、音樂背景中,教師范讀““雞鳴外欲曙……新婦起嚴妝”一段。
2、指導學生朗讀此段。(讀出節奏、語調、重音;讀出服飾之美、體態之美、風度之美)。
3、在多媒體畫面中,師生反復朗讀。
4、設計問題,進入本節課中心環節:
(1)劉蘭芝是在怎樣的情景中“起嚴妝”的?
探究討論:被婆婆無理遣歸之前。
提示:品讀蘭芝個性化語言,是走進她的內心世界,挖掘其鮮明的性格魅力的最重要途徑。
5、師生共同勾畫劉蘭芝自述身世的語言片段,一起深情朗讀和品味。
(1)“十三能織素”到“及時相遣歸”(個別朗讀,點評)。
讀后思考:劉蘭芝不愿意離開焦仲卿,但為何自求遣歸?你看到了她怎樣的性格特征?
明確:焦母蓄謀已久,蘭芝自求遣歸是一種為求得自尊、自由而不得已為之的反抗行為。
(2)“上堂拜阿母”到“嬉戲莫相忘”(兩位學生分別讀出蘭芝與焦母告別時的不同語言,接著由同學品味前后語氣上的差異。)。
思考:從蘭芝與焦母告別的話語中你讀出了她怎樣的性格?
明確:人物自身的言行和思想是高度統一的。從品讀中,我們看到了漂亮能干、勤勞善良、果斷堅決、不卑不亢、有禮有節、舉止得體的蘭芝。
(3)品讀遣歸之后蘭芝與劉兄的對話。
a、朗讀評價:
明確:劉兄只有七句話,但這七句話寫得極有個性。其中有質問:“作事何不量”;有利誘“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榮汝身”;也有威脅:“不嫁義朗體,其往欲何云?”短短幾句,把一個自私橫暴,趨炎附勢的阿兄形象刻畫得十分深刻和逼真。
(4)品讀蘭芝與焦仲卿的三處精彩對話。
a、被遣之前。
b、夫婦誓別。
夫妻誓別”這一情節結構上起什么作用?
明確:有兩個作用:首先,它再次強調了這對新婚夫婦感情上的互相理解,互相眷念,他們的分別,非是己愿,而是逼迫,這就為后面寫他倆的殉情奠下了基石。其次,在分別之時,蘭芝既表白了對愛情的忠貞,也表露了對前途的憂慮,擔心自己那個性情暴烈的兄長“恐不如我意”,這為下文的兄長逼嫁,以死踐盟等情節埋下了伏筆。因此從情節發展來看,這是個必不可少的過渡段落。
c、夫婦訣別。
分組朗讀,比一比哪一組最能讀出人物的真實情感?
(5)在以上方法指導下,學生自由品讀。
四、小結。
五、作業:
1、課后深入朗讀,分析人物性格。
2、總結文章中的重點字詞。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引導學生為蘭芝和仲卿設計人生。
[教學過程]:
一、從詩的小序切入,弄清作品主人公蘭芝和仲卿走過了怎樣的人生之路。
探究問題:
1、小序為什么稱劉蘭芝為劉氏?
明確:蘭芝處在女性地位極其低下的時代,其姓名可以淡化。但女性如果處在家長的地位上,便可對這個家庭的一切發號施令。所以蘭芝是生活在一個歧視女性的以家長為核心的禮教社會中。
明確:概括情節:被逼回家―逼她再嫁―以身殉情―得聞自縊―時人哀傷而想出浪漫結局。
“遣”“逼”是悲劇的起因。“聞”說明仲卿一直抱有幻想,直到悲劇發生才以死抗爭。“傷”點出了悲劇的社會意義。
開端(從“十三能織素”到“及時相遣歸”):蘭芝被遣歸。
發展(從“府吏得聞之”到“二情同依依”):夫妻誓別。
進一步發展(從“入門上家堂”到“郁郁登郡門”):蘭芝抗婚。
高潮(從“阿母謂阿女”到“自掛東南枝”):雙雙殉情。
尾聲(從“兩家求合葬”到“戒之慎勿忘”):告誡后人。
二、抓住詩歌所敘蘭芝和仲卿人生命運的關鍵處進行設計,來理解“社會環境、人物性格、悲劇命運”三者之間的關系,加深對這一悲劇意義的理解。
探究問題:
1、劉蘭芝是否可以屈從焦母,請求焦母留下自己?
明確:焦母驅遣蘭芝的最大原因是“此婦無禮節,舉動自專由”,盡管蘭芝有“精妙世無雙”的美麗,有“能織素,學裁衣”的本事,有“彈箜篌、誦詩書”的素養,有“雞鳴入機織,三日斷五匹”勤勞,但焦母就是看不慣她的“舉動自專由”,她再美麗、再勤勞也是白搭。還應當明確:一則焦母已作決定,她要維護“家長”的權威就不會順從蘭芝的意愿;二則若蘭芝屈從焦母,她的剛強的性格便不復存在,便不再有文學作品中的“這一個”。
2、焦仲卿是否可以脫離焦母而帶蘭芝另立門戶?
明確:在當時以“忠孝”為社會核心的道德體系中,焦仲卿違背焦母就意味著背上“不孝”之罪,他毫無疑問會失去“府吏”之職,從而也就失去另立門戶之根基;如果脫離焦母不僅會受到社會譴責,而且可能會坐牢,也得不到幸福。所以,當時的社會倫理道德鉗制著他們的自由與幸福。
3、焦仲卿是否可以聽從焦母直接趕走蘭芝了事?
明確:按照焦母為兒子設計的人生,休掉蘭芝,自然是遂了母親的愿,可對愛情忠貞不渝的仲卿就不復存在了。他的忠誠已經到了“結發同枕席,黃泉共為友”“今若遣此婦,終老不復取”的地步,焦仲卿不是薄情之人,也不是逆來順受之人,他在那個時代作出的反抗與犧牲也是非常動人的。
4、面對兄長的威逼利誘,蘭芝一口應婚,這與她對母親的態度形成鮮明的對比,為什么?
要求學生體味一下蘭芝此時的心理。
明確:蘭芝這樣做,才符合她的性格特征,也是蘭芝忠于愛情、反抗封建禮教的思想行為合乎邏輯的發展。因為她對阿兄的性格為人了如指掌,她知道哀求不會有效,而且她也不屑去哀求,她的突然允諾,是對前途完全絕望的表現,是不動聲色拿定了主意,決心以死來抗議吃人的封建勢力。所以表面上是突然,實際上卻是深思熟慮的結果,成竹在胸的表現,我們從蘭芝的突然允諾中已預感到要發生非常事件了。
5、研習“高潮”部分。
明確:二人的行為都符合他們的性格發展。蘭芝早已看透封建家長制的本質,這是她那堅強的性格所不能忍受的,所以她去的很決絕。仲卿出身于官宦世家,生性懦弱,而且又孝順母親,所以他要有一個彷徨的過程,但是對愛情忠貞卻使他也富有叛逆精神。
6、研習“尾聲”部分。
要求學生集體誦讀這一部分。
明確:寄托人們追求戀愛自由、生活幸福的強烈愿望。
三、要求學生根據課文分析總結主人公劉蘭芝、焦仲卿的性格特點。
明確:
劉蘭芝,作者是把她作為我國古代勞動婦女的優秀代表來刻畫的。她勤勞能干:“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雞鳴入機織,夜夜不得息”“三日斷五匹”;她也很有教養,這不光表現在她會彈箜篌、誦詩書,而且也表現在她對焦母謙遜有禮、不卑不亢的態度上;她與小姑話別時,“淚落連珠子”,表現了她的善良和友愛;她對仲卿愛情專一,惜別時留下箱籠,分手時蒲葦為喻直至發出“黃泉下相見”的錚錚誓約,表現了她的倔強、堅貞、不慕富貴、忠于愛情等可貴品格;她遇事有主見,不同意仲卿“復來還”的幻想,慨然允諾太守家的`求婚,這都表明了她對封建勢力的本質有著清醒的認識和透徹的了解。是個鮮明的人物形象。焦仲卿的個性也非常鮮明,他忠于愛情,“結發同枕席,黃泉共為友”,但是卻不敢直接反抗破壞他愛情和幸福的母親,違心地送走蘭芝,但他又深愛著蘭芝,所以寄希望于“不久當歸還,還必相迎取”。當團圓之夢破滅之后,敢于違背“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的封建禮教,“自掛東南枝”,跟蘭芝一樣,是充滿了叛逆精神的。
四、小結:
課文以個性化的語言塑造了性格鮮明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劉蘭芝那樣的女性,在《孔雀東南飛》之前,中國文學史上還沒有出現過。另外,詩中作者還運用了抒情性的穿插,如“生人作死別,恨恨那可論”“舉手長勞勞,二情同依依”,等詩句,有助于對人物的處境和心情的深入刻畫。
五、研討文章鋪陳起興的寫法。
1、提問:詩歌開頭的兩句“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起什么作用?
明確:作用有二:首先借鳥起興,這是我國古代民歌傳統手法。其次以孔雀失偶,徘徊反顧為全篇定下深沉悲哀的基調,形成一種籠罩全篇的悲劇氣氛,起著提綱挈領,暗示全篇的作用。
2、蘭芝嚴妝:運用一連串的夸張性的鋪陳排比,旨在寫她的美,更表現了她的從容鎮定,蘭芝用自己美,向丈夫表達了自己對他的愛,向婆婆表示了她的無辜和堅強。
六、課文小結:
《孔雀東南飛》的出現標志著我國敘事詩的創作已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它的故事結構完整,開頭結尾照應,中間情節起伏跌宕,表現了民歌作者在敘事上的高超技巧。塑造了眾多鮮明的文學形象,語言具有個性特征,有的已成為我國古典文學中不朽的典型,至于詩中多運用的比興、夸張、排比等修辭手法以及感人至深的細節描寫和精當的處理分寸,更是值得我們借鑒。
七、布置作業。
文檔為doc格式。
孔雀東南飛高一教案(熱門17篇)篇六
[探究]。
(一)1.生:第9段,“雞鳴外欲曙……精妙世無雙”。(p36)(理由略)。
師:本段用了什么手法?
生1:本段用了鋪陳、排比的手法。
師:能給大家具體解釋一下鋪陳嗎?(生1沉默)。
師:心里知道不好表達,是吧。我來解釋一下,鋪陳,即鋪敘,詳細地敘述。
師:請用本段中的一個詞概括它的內容。
生2:嚴妝。
學生回答。
生3:嚴妝是劉蘭芝一貫的習慣,愛美的表現。
生4:我認為正說明劉蘭芝知書識理,有涵養。
生5:它的作用是表現劉蘭芝的自尊、外柔內剛。
生6:我認為這里正說明她沉著、鎮靜,臨陣不亂。
這一段文字優美,請同學們傾聽范讀,認真揣摩品味它的妙處。
下面請同學們試著背誦該段。看誰能用最短的時間背誦下來,先背會的同學舉一下手。
2.師:詩中有多處使用了鋪陳排比手法,同學們能否再找出一兩處。
生1:第2段“十三能織素……十六誦詩書”,寫出了劉的聰明能干。
師:從13歲說到17歲,一一道來,是否太繁瑣?本段還用了什么手法?
師:它與情節的發展有什么關系?
生3:為下文蘭芝被休作鋪墊,以激起讀者的同情。?。
師:第13段有類似的內容,是不是有點重復?
3.學生讀“交語速裝束……郁郁登郡門”
生1:有。
師:那位同學能解答這一問題?
看來這個問題不容易回答。郡守家富有、有權勢嗎?
生2:富有、有權勢。
師:那么劉蘭芝對這富有的郡守感興趣嗎?
生3:不感興趣。她嫁給郡守完全是兄長的逼迫。
師:她的心思依然在焦仲卿身上,那她想怎么做呢?
生:“舉身赴清池”。
師:所以作者不惜筆墨,濃墨重彩,寫太守辦喜事豪華排場——。
生5:反襯,反襯劉蘭芝的對愛情堅貞不移的品格。
1.生:“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
2.生:尾聲。
既然這種可能微乎其微,為什么詩中出現了那樣的情節??。
2.蘭芝多年不育,焦母為傳宗接代考慮,找借口驅逐蘭芝。
3.焦劉兩家貴賤懸殊,門第不對,焦母見異思遷,為娶進羅敷而逼走蘭芝。
4.焦母無法理解也不能容忍仲卿與蘭芝間真摯熱烈的愛情。
滴下釵頭多少淚,沈家園里草猶悲!
《上邪》?。
頑強的生命可以擺脫精神枷鎖。只要矢志不渝,執著追求,美好的理想就會實現。
孔雀東南飛高一教案(熱門17篇)篇七
陜西省佛坪縣中學王寶杰。
一.教學設想:
《孔雀東南飛》,是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二第二單元第六課。這個單元學習從先秦到南北朝時期的詩歌。這一時期產生了思想內涵和藝術成就上都堪稱后世詩歌典范的偉大作品。《孔雀東南飛》是我國文學史上最早的一首長篇敘事詩,也是我國古代最優秀的民間敘事詩,是本單元的重點篇目。對《孔雀東南飛》的主題思想,我們的教學參考用書歸納為“揭露和批判封建家長制及封建禮教摧殘青年男女幸福生活”,以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來看,這是超時代、超生活的歧義解讀,是不符合歷史真實的解讀。因此,設想運用探究性課堂的形式,指導學生對其主題思想進行回歸歷史真實的科學解讀。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了解這首詩的傳統的主題思想,并對其命題的真偽進行辨析。
過程與能力:提高學生的辨析能力與分析探究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對中國古典詩歌的熱愛以及對國學的關注。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對詩中產生主題認知歧義原因的分析及認識。
難點:回歸歷史真實的主題思想的解讀。
四.教法和學法。
(1)互動教學。
(2)創設情景教學。
(3)比較閱讀。
(4)啟發式教學。
學法:
(1)探究、合作、討論。
(2)查閱資料、發表演講。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播放通俗歌曲《孔雀東南飛》:孔雀東南飛,飛到天涯去不回。千般憐愛,萬種柔情,相思成灰。心碎的時候,秋聲格外讓人悲。天若不盡人意,我愿生死相隨,孔雀東南飛,飛到天涯去不回。大江上下,殘照斜陽,萬木低垂,情深的時候,哪種離別不傷悲?這次癡心赴水何時何地相會?我愿有情人共飲一江水。紅塵外,柔情內,有沒有斷腸的淚。我愿有情人共飲一江水,但求真心以對,今生何懼何悔。
(解說:這首歌曲調低沉舒緩,非常符合原詩的意境,而屠洪剛的演唱絲絲入扣,深沉含蓄,對劉蘭芝“攬裙脫絲履,舉身赴清池”和焦仲卿“徘徊庭樹下,自掛東南枝”的心理揭示比較細微,可以激起學生學習本文的興趣,也讓學生對本節課的重點有初步的認識。)。
趁機引出探究話題:有人說,該詩主題思想是揭露和批判封建家長制及封建禮教摧殘青年男女幸福生活”是現代人對《孔雀東南飛》的主題思想的歧義解讀,是超時代、超生活的解讀,是不符合歷史真實的解讀;而真正的主題思想則是宣揚封建主義的忠貞觀,是對封建禮教及家長制在封建亂世下不能為繼的隱憂,同時告戒人們應重樹封建禮教的絕對權威。你同意哪種看法呢?這節課,我們共同來展開探究,去偽存真,以得出一個科學的結論。
(二)進入探究前啟發:
2、想一想,解讀出這種“主題思想”的背景是什么?在文中的依據又是什么?
3、符合歷史真實的主題思想應該是怎樣的?
(三)安排學生探究,通過師生互動調動學生明確各自的探究任務:
1、將學生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探究第一個問題,第二部分主要探究第二個問題,第三部分主要探究第三個問題。可分別圍成一個圓形,方便學生探討。
2、第一組師生互動:
教師參加第一組學生討論,和他們展開互動:教師首先介紹“揭露和批判封建家長制及封建禮教摧殘青年男女幸福生活”這一所謂的“主題思想”產生于“五四”時期,然后教師啟發道:請同學們想一想,從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開始,封建禮教才剛上升為統治思想,《孔雀東南飛》產生于“漢末建安中”,收錄這首詩的詩集《玉臺新詠》產生于魏晉南北朝時期,這兩個時期既是亂世,又都還處于封建社會的上升時期。是亂世,人們就更希望有一種治世社會的回歸,是封建社會的上升時期,人們就不會反對和批判封建禮教這一正統的封建統治思想。因此,同學們動腦想一想,說《孔雀東南飛》的主題思想是“揭露和批判封建家長制及封建禮教摧殘青年男女幸福生活”恰當嗎?請同學們展開討論,找出反駁的論據。
3、第二組師生互動:
請同學們思考,說《孔雀東南飛》的主題思想是“揭露和批判封建家長制及封建禮教摧殘青年男女幸福生活”應是出于什么時代背景下和什么目的下的解讀呢?這種解讀的依據是什么呢?這種解讀的實質又是什么呢?請同學們依據這幾個問題展開討論。
4、第三組師生互動:
剛才導入課題時,老師說出了關于該詩主題思想的兩種看法。實際上第二種看法才是符合歷史真實的主題思想的解讀。現在對同學們來說,思想上肯定還轉不過彎來。那么,請同學們就先入為主地認為,符合歷史真實的解讀應是“宣揚封建主義的忠貞觀,是對封建禮教及家長制在封建亂世下不能為繼的隱憂,同時告戒人們應重樹封建禮教的絕對權威”,然后根據詩文描寫實際,從文中找出依據。現在就請同學們發揮集體的智慧,一起來找論據吧。
(四)教師用多媒體幻燈片補充如下課外論據:
1.《玉臺新詠序》說,本書編纂的宗旨是“選錄艷歌”。
2.這首詩在《玉臺新詠》中的原題是《古詩為焦仲聊妻作》,在《樂府詩集》中原題為《焦仲聊妻》。
3.儒家學說中的“七出”之律:“七出者,無子,一也;淫u,二也;不事姑舅,三也;口舌,四也;盜竊,五也;妒忌,六也;惡疾,七也”。(《禮記喪服》)。
4.《禮記昏義》規定婦女須:“成婦禮,明婦順”,“婦順者,須乎舅姑,合乎室人,而后當于夫”。
5.《禮記內則》:“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悅,出。”
6.封建社會歷朝歷代盛行“文字獄”,不會容忍反封建的文章堂而皇之地流傳下來。
7.《現代漢語詞典》(修訂本)對“主題”的解釋為“文學、藝術作品中所表現的中心思想,是作品思想內容的核心”。“百度百科”中對文藝作品主題的詳細解釋是:“文藝作品中所表現的中心思想,它是作品內容的主體和核心,是文藝家對現實生活的認識、評價和理想的表現。”對“主題的產生”闡釋為:主題是作者從自己對生活的感受和對題材的加工、提煉中產生的,是生活暗示給他的一種思想;是作者在文章中通過各種材料所表達的中心意思,它滲透、貫穿于文章的全部內容,體現著作者寫作的主要意圖,包含著作者對文章中所反應的客觀事物的基本認識、理解、和評價。可見,對一部文藝作品主題思想的認識,不能是隨意的、片面的、超生活、超時代的.,如果這樣去解讀,那絕不是對文藝作品主題思想本來面目的認識。
提示同學們結合上述論據,運用從課文中找到的論據,先討論,后系統論述,最終得出科學結論。
(五)各組推選一名發言代表,上講臺發表學術演講,系統闡述本組探究成果:
1、由于是即席演講,鼓勵學生代表放松、大膽地發表意見;
2、允許本組其他同學補充意見,進行合作。
3、如有學生代表出現冷場、思維混亂時,教師宜在此時發揮“主導”作用,給學生提供幫助,力爭把學術演講進行完畢。
(六)教師總結:
通過本次探究課堂,我們可基本得出這樣的結論:
1.“揭露和批判封建家長制及封建禮教摧殘青年男女的幸福生活”是對《孔雀東南飛》主題思想超生活、超時代的解讀,是不符合“主題產生”規律的歧義解讀。
2.該詩的首要目的,就是對劉蘭芝寧死不事二夫的忠貞之節的贊賞,盡管她有這樣或那樣的不足,但“人非圣賢,孰能無過”;同時,也批評了這兩位青年男女不以家長為尊、不以禮教為重的錯誤,是需要后世人“戒之慎勿忘”的。他們之所以犯這樣的錯誤,是封建禮教教化在亂世社會被弱化的結果,從而導致青年男女對封建禮法淡漠無知,表現了封建亂世人們對以封建家長制及封建禮教為核心內容的封建正常統治不能為繼的隱憂,渴望重建封建正常統治秩序和這種統治思想的絕對權威。這才是對《孔雀東南飛》的主題思想回歸到歷史真實的解讀,是符合文藝作品“主題的產生”規律的主題思想的解讀。
(七)布置課外書面作業:
請同學們將我們今天的探究課題寫成一篇學術小論文。
王寶杰。
孔雀東南飛高一教案(熱門17篇)篇八
(1)了解我國第一首長篇敘事詩的藝術成就。
(2)理解鋪陳、排比、起興的手法及其表達效果。
(1)培養學生運用人物對話分析人物性格的能力。
(2)培養學生結合語境欣賞詩歌語言表達效果的能力。
3.德育目標:讓學生充分認識到封建家長制及封建禮教摧殘男女青年幸福生活的罪惡,培養學生珍愛生活,敢于和一切腐朽勢力作斗爭的情操。
1.理清敘事詩的矛盾沖突和曲折情節。
2.了解敘事詩中通過人物對話揭示人物形象的藝術性。
體味人物性格及詩句的民歌氣息和抒情意味。
1.運用誦讀法,讓學生通過反復誦讀,初步體味人物的思想感情及性格特點。
2.運用討論法,讓學生將自己對課文的感情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步驟]:
[教學要點]:以情感朗讀貫穿課堂始終,進行“讀中品,品中讀”。
[教學過程]。
《孔雀東南飛》堪稱我國古代愛情詩的絕唱,千百年來,讓人們感嘆唏噓不已,也一直讓人們思索著。是什么要素使這首詩具有如此之大的震撼力呢?讓我們一起走進《孔雀東南飛》的世界。
1.《孔雀東南飛》是我國古代文學史上最早的一首長篇敘事詩,也是我國古代最優秀的民間敘事詩。是漢樂府敘事詩發展的高峰,也是我國文學史上現實主義詩歌發展中的重要標志。它原名《焦仲卿妻》,最早見于徐陵所編的《玉臺新詠》,是以真人真事為基礎創作的。全詩357句,1785個字,沈歸愚稱為“古今第一首長詩”,與《木蘭辭》并稱“樂府雙璧”。
2.漢樂府:“樂府”是漢武帝時設立的一個官署。它的職責是采集民間歌謠或文人的詩來配樂,以備朝廷祭祀或宴會時演奏之用。它搜集整理的詩歌,后世就叫“樂府詩”,或簡稱“樂府”。它是繼《詩經》《楚辭》而起的一種新詩體。
學生在幾處重要片段的分角色朗讀中深入體驗、品味人物個性化語言,鑒賞、剖析人物形象(以劉蘭芝為主要探究對象)。
1.展示多媒體課件,在畫面、文字、音樂背景中,教師范讀““雞鳴外欲曙……新婦起嚴妝”一段。
2.指導學生朗讀此段。(讀出節奏、語調、重音;讀出服飾之美、體態之美、風度之美)。
3.在多媒體畫面中,師生反復朗讀。
4.設計問題,進入本節課中心環節:
(1)劉蘭芝是在怎樣的情景中“起嚴妝”的?
探究討論:被婆婆無理遣歸之前。
提示:品讀蘭芝個性化語言,是走進她的內心世界,挖掘其鮮明的性格魅力的最重要途徑。
5.師生共同勾畫劉蘭芝自述身世的語言片段,一起深情朗讀和品味。
(1)“十三能織素”到“及時相遣歸”(個別朗讀,點評)。
讀后思考:劉蘭芝不愿意離開焦仲卿,但為何自求遣歸?你看到了她怎樣的性格特征?
明確:焦母蓄謀已久,蘭芝自求遣歸是一種為求得自尊、自由而不得已為之的反抗行為。
(2)“上堂拜阿母”到“嬉戲莫相忘”(兩位學生分別讀出蘭芝與焦母告別時的不同語言,接著由同學品味前后語氣上的差異。)。
思考:從蘭芝與焦母告別的話語中你讀出了她怎樣的性格?
明確:人物自身的言行和思想是高度統一的。從品讀中,我們看到了漂亮能干、勤勞善良、果斷堅決、不卑不亢、有禮有節、舉止得體的蘭芝。
(3)品讀遣歸之后蘭芝與劉兄的對話。
a.朗讀評價:
あ僭謖庖徊糠幟諶藎著重表現了蘭芝兄長這個人物,作者主要是通過他的語言來揭示其性格的,要求學生誦讀劉兄的語言,分析其性格特征。
明確:劉兄只有七句話,但這七句話寫得極有個性。其中有質問:“作事何不量”;有利誘“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榮汝身”;也有威脅:“不嫁義朗體,其往欲何云?”短短幾句,把一個自私橫暴,趨炎附勢的阿兄形象刻畫得十分深刻和逼真。
(4)品讀蘭芝與焦仲卿的三處精彩對話。
a.被遣之前。
b.夫婦誓別。
夫妻誓別”這一情節結構上起什么作用?
明確:有兩個作用:首先,它再次強調了這對新婚夫婦感情上的互相理解,互相眷念,他們的分別,非是己愿,而是逼迫,這就為后面寫他倆的殉情奠下了基石。其次,在分別之時,蘭芝既表白了對愛情的忠貞,也表露了對前途的憂慮,擔心自己那個性情暴烈的兄長“恐不如我意”,這為下文的兄長逼嫁,以死踐盟等情節埋下了伏筆。因此從情節發展來看,這是個必不可少的過渡段落。
c.夫婦訣別。
分組朗讀,比一比哪一組最能讀出人物的真實情感?
(5)在以上方法指導下,學生自由品讀。
1.課后深入朗讀,分析人物性格。
2.總結文章中的重點字詞。
[教學要點]:引導學生為蘭芝和仲卿設計人生。
[教學過程]:
探究問題:
1.小序為什么稱劉蘭芝為劉氏?
明確:蘭芝處在女性地位極其低下的時代,其姓名可以淡化。但女性如果處在家長的地位上,便可對這個家庭的一切發號施令。所以蘭芝是生活在一個歧視女性的以家長為核心的禮教社會中。
明確:概括情節:被逼回家—逼她再嫁—以身殉情—得聞自縊—時人哀傷而想出浪漫結局。
“遣”“逼”是悲劇的起因。“聞”說明仲卿一直抱有幻想,直到悲劇發生才以死抗爭。“傷”點出了悲劇的社會意義。
開端(從“十三能織素”到“及時相遣歸”):蘭芝被遣歸。
發展(從“府吏得聞之”到“二情同依依”):夫妻誓別。
進一步發展(從“入門上家堂”到“郁郁登郡門”):蘭芝抗婚。
高潮(從“阿母謂阿女”到“自掛東南枝”):雙雙殉情。
尾聲(從“兩家求合葬”到“戒之慎勿忘”):告誡后人。
探究問題:
1.劉蘭芝是否可以屈從焦母,請求焦母留下自己?
明確:焦母驅遣蘭芝的最大原因是“此婦無禮節,舉動自專由”,盡管蘭芝有“精妙世無雙”的美麗,有“能織素,學裁衣”的本事,有“彈箜篌、誦詩書”的素養,有“雞鳴入機織,三日斷五匹”勤勞,但焦母就是看不慣她的“舉動自專由”,她再美麗、再勤勞也是白搭。還應當明確:一則焦母已作決定,她要維護“家長”的權威就不會順從蘭芝的意愿;二則若蘭芝屈從焦母,她的剛強的性格便不復存在,便不再有文學作品中的“這一個”。
2.焦仲卿是否可以脫離焦母而帶蘭芝另立門戶?
明確:在當時以“忠孝”為社會核心的道德體系中,焦仲卿違背焦母就意味著背上“不孝”之罪,他毫無疑問會失去“府吏”之職,從而也就失去另立門戶之根基;如果脫離焦母不僅會受到社會譴責,而且可能會坐牢,也得不到幸福。所以,當時的社會倫理道德鉗制著他們的自由與幸福。
3.焦仲卿是否可以聽從焦母直接趕走蘭芝了事?
明確:按照焦母為兒子設計的人生,休掉蘭芝,自然是遂了母親的愿,可對愛情忠貞不渝的仲卿就不復存在了。他的忠誠已經到了“結發同枕席,黃泉共為友”“今若遣此婦,終老不復取”的地步,焦仲卿不是薄情之人,也不是逆來順受之人,他在那個時代作出的反抗與犧牲也是非常動人的。
4.面對兄長的威逼利誘,蘭芝一口應婚,這與她對母親的態度形成鮮明的對比,為什么?
要求學生體味一下蘭芝此時的心理。
明確:蘭芝這樣做,才符合她的`性格特征,也是蘭芝忠于愛情、反抗封建禮教的思想行為合乎邏輯的發展。因為她對阿兄的性格為人了如指掌,她知道哀求不會有效,而且她也不屑去哀求,她的突然允諾,是對前途完全絕望的表現,是不動聲色拿定了主意,決心以死來抗議吃人的封建勢力。所以表面上是突然,實際上卻是深思熟慮的結果,成竹在胸的表現,我們從蘭芝的突然允諾中已預感到要發生非常事件了。
5.研習“高潮”部分。
明確:二人的行為都符合他們的性格發展。蘭芝早已看透封建家長制的本質,這是她那堅強的性格所不能忍受的,所以她去的很決絕。仲卿出身于官宦世家,生性懦弱,而且又孝順母親,所以他要有一個彷徨的過程,但是對愛情忠貞卻使他也富有叛逆精神。
6.研習“尾聲”部分。
要求學生集體誦讀這一部分。
明確:寄托人們追求戀愛自由、生活幸福的強烈愿望。
明確:
劉蘭芝,作者是把她作為我國古代勞動婦女的優秀代表來刻畫的。她勤勞能干:“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雞鳴入機織,夜夜不得息”“三日斷五匹”;她也很有教養,這不光表現在她會彈箜篌、誦詩書,而且也表現在她對焦母謙遜有禮、不卑不亢的態度上;她與小姑話別時,“淚落連珠子”,表現了她的善良和友愛;她對仲卿愛情專一,惜別時留下箱籠,分手時蒲葦為喻直至發出“黃泉下相見”的錚錚誓約,表現了她的倔強、堅貞、不慕富貴、忠于愛情等可貴品格;她遇事有主見,不同意仲卿“復來還”的幻想,慨然允諾太守家的求婚,這都表明了她對封建勢力的本質有著清醒的認識和透徹的了解。是個鮮明的人物形象。焦仲卿的個性也非常鮮明,他忠于愛情,“結發同枕席,黃泉共為友”,但是卻不敢直接反抗破壞他愛情和幸福的母親,違心地送走蘭芝,但他又深愛著蘭芝,所以寄希望于“不久當歸還,還必相迎取”。當團圓之夢破滅之后,敢于違背“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的封建禮教,“自掛東南枝”,跟蘭芝一樣,是充滿了叛逆精神的。
課文以個性化的語言塑造了性格鮮明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劉蘭芝那樣的女性,在《孔雀東南飛》之前,中國文學史上還沒有出現過。另外,詩中作者還運用了抒情性的穿插,如“生人作死別,恨恨那可論”“舉手長勞勞,二情同依依”,等詩句,有助于對人物的處境和心情的深入刻畫。
1.提問:詩歌開頭的兩句“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起什么作用?
明確:作用有二:首先借鳥起興,這是我國古代民歌傳統手法。其次以孔雀失偶,徘徊反顧為全篇定下深沉悲哀的基調,形成一種籠罩全篇的悲劇氣氛,起著提綱挈領,暗示全篇的作用。
2.蘭芝嚴妝:運用一連串的夸張性的鋪陳排比,旨在寫她的美,更表現了她的從容鎮定,蘭芝用自己美,向丈夫表達了自己對他的愛,向婆婆表示了她的無辜和堅強。
《孔雀東南飛》的出現標志著我國敘事詩的創作已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它的故事結構完整,開頭結尾照應,中間情節起伏跌宕,表現了民歌作者在敘事上的高超技巧。塑造了眾多鮮明的文學形象,語言具有個性特征,有的已成為我國古典文學中不朽的典型,至于詩中多運用的比興、夸張、排比等修辭手法以及感人至深的細節描寫和精當的處理分寸,更是值得我們借鑒。
孔雀東南飛高一教案(熱門17篇)篇九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了解我國第一首長篇敘事詩的藝術成就。
(2)理解鋪陳、排比、起興的手法及其表達效果。
2、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運用人物對話分析人物性格的能力。
(2)培養學生結合語境欣賞詩歌語言表達效果的能力。
3、德育目標:讓學生充分認識到封建家長制及封建禮教摧殘男女青年幸福生活的罪惡,培養學生珍愛生活,敢于和一切腐朽勢力作斗爭的情操。
[教學重點]。
1、理清敘事詩的矛盾沖突和曲折情節。
2、了解敘事詩中通過人物對話揭示人物形象的藝術性。
[教學難點]:
體味人物性格及詩句的民歌氣息和抒情意味。
[教學方法]。
1、運用誦讀法,讓學生通過反復誦讀,初步體味人物的思想感情及性格特點。
2、運用討論法,讓學生將自己對課文的感情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要點]:
引導學生為蘭芝和仲卿設計人生。
[教學過程]:
一、從詩的小序切入,弄清作品主人公蘭芝和仲卿走過了怎樣的人生之路。
探究問題:
1、小序為什么稱劉蘭芝為劉氏?
明確:蘭芝處在女性地位極其低下的時代,其姓名可以淡化。但女性如果處在家長的地位上,便可對這個家庭的一切發號施令。所以蘭芝是生活在一個歧視女性的以家長為核心的禮教社會中。
明確:概括情節:被逼回家―逼她再嫁―以身殉情―得聞自縊―時人哀傷而想出浪漫結局。
“遣”“逼”是悲劇的起因。“聞”說明仲卿一直抱有幻想,直到悲劇發生才以死抗爭。“傷”點出了悲劇的社會意義。
開端(從“十三能織素”到“及時相遣歸”):蘭芝被遣歸。
發展(從“府吏得聞之”到“二情同依依”):夫妻誓別。
進一步發展(從“入門上家堂”到“郁郁登郡門”):蘭芝抗婚。
高潮(從“阿母謂阿女”到“自掛東南枝”):雙雙殉情。
尾聲(從“兩家求合葬”到“戒之慎勿忘”):告誡后人。
二、抓住詩歌所敘蘭芝和仲卿人生命運的關鍵處進行設計,來理解“社會環境、人物性格、悲劇命運”三者之間的關系,加深對這一悲劇意義的理解。
探究問題:
1、劉蘭芝是否可以屈從焦母,請求焦母留下自己?
明確:焦母驅遣蘭芝的最大原因是“此婦無禮節,舉動自專由”,盡管蘭芝有“精妙世無雙”的美麗,有“能織素,學裁衣”的本事,有“彈箜篌、誦詩書”的素養,有“雞鳴入機織,三日斷五匹”勤勞,但焦母就是看不慣她的“舉動自專由”,她再美麗、再勤勞也是白搭。還應當明確:一則焦母已作決定,她要維護“家長”的權威就不會順從蘭芝的意愿;二則若蘭芝屈從焦母,她的剛強的性格便不復存在,便不再有文學作品中的“這一個”。
2、焦仲卿是否可以脫離焦母而帶蘭芝另立門戶?
明確:在當時以“忠孝”為社會核心的道德體系中,焦仲卿違背焦母就意味著背上“不孝”之罪,他毫無疑問會失去“府吏”之職,從而也就失去另立門戶之根基;如果脫離焦母不僅會受到社會譴責,而且可能會坐牢,也得不到幸福。所以,當時的社會倫理道德鉗制著他們的自由與幸福。
3、焦仲卿是否可以聽從焦母直接趕走蘭芝了事?
明確:按照焦母為兒子設計的人生,休掉蘭芝,自然是遂了母親的愿,可對愛情忠貞不渝的仲卿就不復存在了。他的忠誠已經到了“結發同枕席,黃泉共為友”“今若遣此婦,終老不復取”的地步,焦仲卿不是薄情之人,也不是逆來順受之人,他在那個時代作出的反抗與犧牲也是非常動人的。
要求學生體味一下蘭芝此時的心理。
明確:蘭芝這樣做,才符合她的性格特征,也是蘭芝忠于愛情、反抗封建禮教的思想行為合乎邏輯的發展。因為她對阿兄的性格為人了如指掌,她知道哀求不會有效,而且她也不屑去哀求,她的突然允諾,是對前途完全絕望的表現,是不動聲色拿定了主意,決心以死來抗議吃人的封建勢力。所以表面上是突然,實際上卻是深思熟慮的結果,成竹在胸的表現,我們從蘭芝的突然允諾中已預感到要發生非常事件了。
5、研習“高潮”部分。
明確:二人的行為都符合他們的性格發展。蘭芝早已看透封建家長制的本質,這是她那堅強的性格所不能忍受的,所以她去的很決絕。仲卿出身于官宦世家,生性懦弱,而且又孝順母親,所以他要有一個彷徨的過程,但是對愛情忠貞卻使他也富有叛逆精神。
6、研習“尾聲”部分。
要求學生集體誦讀這一部分。
明確:寄托人們追求戀愛自由、生活幸福的強烈愿望。
三、要求學生根據課文分析總結主人公劉蘭芝、焦仲卿的性格特點。
明確:
劉蘭芝,作者是把她作為我國古代勞動婦女的優秀代表來刻畫的。她勤勞能干:“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雞鳴入機織,夜夜不得息”“三日斷五匹”;她也很有教養,這不光表現在她會彈箜篌、誦詩書,而且也表現在她對焦母謙遜有禮、不卑不亢的態度上;她與小姑話別時,“淚落連珠子”,表現了她的善良和友愛;她對仲卿愛情專一,惜別時留下箱籠,分手時蒲葦為喻直至發出“黃泉下相見”的錚錚誓約,表現了她的倔強、堅貞、不慕富貴、忠于愛情等可貴品格;她遇事有主見,不同意仲卿“復來還”的幻想,慨然允諾太守家的求婚,這都表明了她對封建勢力的本質有著清醒的認識和透徹的了解。是個鮮明的人物形象。焦仲卿的個性也非常鮮明,他忠于愛情,“結發同枕席,黃泉共為友”,但是卻不敢直接反抗破壞他愛情和幸福的母親,違心地送走蘭芝,但他又深愛著蘭芝,所以寄希望于“不久當歸還,還必相迎取”。當團圓之夢破滅之后,敢于違背“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的封建禮教,“自掛東南枝”,跟蘭芝一樣,是充滿了叛逆精神的。
四、小結:
課文以個性化的語言塑造了性格鮮明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劉蘭芝那樣的女性,在《孔雀東南飛》之前,中國文學史上還沒有出現過。另外,詩中作者還運用了抒情性的穿插,如“生人作死別,恨恨那可論”“舉手長勞勞,二情同依依”,等詩句,有助于對人物的處境和心情的深入刻畫。
五、研討文章鋪陳起興的寫法。
1、提問:詩歌開頭的兩句“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起什么作用?
明確:作用有二:首先借鳥起興,這是我國古代民歌傳統手法。其次以孔雀失偶,徘徊反顧為全篇定下深沉悲哀的基調,形成一種籠罩全篇的悲劇氣氛,起著提綱挈領,暗示全篇的作用。
2、蘭芝嚴妝:運用一連串的夸張性的鋪陳排比,旨在寫她的美,更表現了她的從容鎮定,蘭芝用自己美,向丈夫表達了自己對他的愛,向婆婆表示了她的無辜和堅強。
六、課文小結:
《孔雀東南飛》的出現標志著我國敘事詩的創作已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它的故事結構完整,開頭結尾照應,中間情節起伏跌宕,表現了民歌作者在敘事上的高超技巧。塑造了眾多鮮明的文學形象,語言具有個性特征,有的已成為我國古典文學中不朽的典型,至于詩中多運用的比興、夸張、排比等修辭手法以及感人至深的細節描寫和精當的處理分寸,更是值得我們借鑒。
孔雀東南飛高一教案(熱門17篇)篇十
1、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偏義復詞,古今異義詞及一詞多義。
2、理清文章結構(矛盾沖突和曲折情節),鑒賞人物形象,挖掘悲劇根源。
3、深理解賦、比、興和浪漫主義手法在抒情上的藝術效果。
1、理清敘事詩的矛盾沖突和曲折情節。
2、了解敘事詩中通過人物對話揭示人物形象的藝術性。
1、品味詩歌的民歌氣息和抒情意味。
2、體味詩歌的悲劇意蘊。
一.導入
幾千年來,封建禮教、家長制等傳統文化的冷漠與殘酷,使無數美麗的愛情成為“牽牛織女”,化作“雙飛蝴蝶”,飛出“東南孔雀”,筑就“血淚沈園”!
《上邪》 (蒼天啊) 一位女子癡迷而摯烈的愛情誓言。(兩漢樂府)
上邪!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
“上邪”,是女子呼天以為誓。“山無陵”以下連用五件不可能的事情來表明自己生死不渝的愛,深情奇想,確是“短章中神品”。
滴下釵頭多少淚,沈家園里草猶悲!
南宋年間,著名愛國詩人陸游因在科場上秉筆直言,抒發抗金憂國之情,而名落孫山。陸游父母遂安排他與表妹唐琬成婚。陸游和唐琬結婚后,生活非常幸福。但是陸游母親對此不悅,她認為唐琬成天彈琴吟詩,不但有失婦道,而且有誤兒子的功名前程。在母親壓力下,陸游被迫休妻,無由的孝道、世俗功名和虛玄的命運八字活活拆散這對夫妻,唐琬另與趙士程結婚。一日,唐琬與趙士程來到沈園,與陸游相遇,陸游百感交集,提筆在粉墻上留下了傳世經典的《釵頭鳳》。唐婉再游沈園,和之。不久抑郁而亡。
頑強的生命可以擺脫精神枷鎖。只要矢志不渝,執著追求,美好的理想就會實現。
今天我們就來說下發生在兩漢時期的一段凄慘而又悲壯的愛情故事,它就是孔雀東南飛。
二、解題
1。本詩原題《古詩為焦仲卿妻作》,又名《焦仲卿妻》。選自南朝陳代徐陵編的《玉臺新詠》,這是我國最早的樂府詩集。本詩時保留下來的我國古代最早的也是最長的一首長篇敘事詩。稱“古今第一首長詩”(區別于第一首長篇抒情詩:離騷)。與《木蘭辭》合稱 “樂府雙璧”
2。文學常識
(1)。樂府和樂府詩:
“樂府”本是漢武帝時設立的音樂機構。它的職責是采集民間歌謠或文人的詩來配樂,以備朝廷之用。它所搜集整理的詩歌,后世就叫“樂府詩”或簡稱“樂府”。
(2)。“樂府雙璧”:漢樂府《孔雀東南飛》和北朝樂府《木蘭辭》。
(3)。《玉臺新詠》由南朝陳朝徐陵編選,是《詩經》、《楚辭》之后最早的一部古詩總集。
3。基礎知識
1、互文:是指古代作家在寫作時為了增強某種表達效果,把本應該合在一起說的話臨時拆開,使同句或相鄰句中所用的詞相互補充,相互滲透,理解時又應該合在一起的一種修辭方法。
2、偏義復詞:一個詞由兩個意義相近、相對或相反的語素構成,其中只有一個語素表示意義,另一個語素不表示意義,只作陪襯。
三、課文把握
1、詩歌結構:
層次 章節 標題 情節段落
起興 首 句 托物起興
第一部分 “十三能織素”—“及時相遣歸” 蘭芝自訴 開端
第二部分 “府吏得聞之”—“二情同依依” 夫妻誓別 發展(一)
第三部分 “入門上家堂”—“郁郁登郡門” 蘭芝抗婚 發展(二)
第四部分 “阿母謂阿女”—“自掛東南枝” 雙雙殉情 高潮
第五部分 最后一節 化鳥雙飛 尾聲
四、課文分析
1、概括詩前小序的內容
交代了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故事的結局,作詩的緣由。
2、詩歌開頭“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起什么作用?
兼用比興,以孔雀失偶來暗示夫妻離別。孔雀徘徊反顧為全詩奠定深沉悲哀的基調。統攝全篇,引起下文故事。
3、尾聲化為鴛鴦充滿了什么色彩,結構上有何作用?
浪漫主義色彩,呼應開頭寄托人們追求戀愛自由,生活幸福的強烈愿望。
4、欣賞鋪陳、排比、比興的藝術手法
“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運用了比興的手法。詩的開頭,“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十五彈箜篌,十六誦詩書。十七為君婦,心中常苦悲”,這是縱的鋪陳,按時間順序,突出劉蘭芝多才多藝、有教養的特點。羅列數字,應作為互文看,交叉表述。橫的鋪陳如寫蘭芝離家的打扮,由足至頭、至腰、至耳、至指、至口、至步,一連串夸張性的鋪陳,旨在描寫她的美,更表現她的從容鎮定;寫太守辦喜事豪華排場,顯示蘭芝不為富貴所動的節操,也形成太守家的喜和蘭芝、仲仲卿的悲之對照,強化了悲劇性。本詩的鋪陳排比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也為詩歌帶來了聲律和色彩之美。
5、總結
僅表現為愛憎分明,而且顯示了銖兩悉際。作者否定了一切該否定的東西,也肯定了一切應該肯定的東西,然后無淪是否定或者肯定,都不是遵循一個簡單的公式,而是通過復雜和具體的描寫,暗示人物的社會地位和個性特點,給予他們以恰如其分的評價。從作者聽把握的生活深度而論,不能不說,這是現實主義藝術創造在我國古典文學中一個杰出的范例。
五、布置作業:
1.背誦相關章節。
2.以“惜別離”為題,發揮你的想象力,擴寫第9至12段。
孔雀東南飛高一教案(熱門17篇)篇十一
整體感知課文,把握情節和人物要點,從語言角度初步鑒賞古詩詞的語言藝術。
[教學重點]?。
把握情節和人物要點。
[教學難點?]。
從語言角度初步鑒賞古詩詞的語言藝術。
[課時安排]。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初中我們學習過南北朝時期的樂府民歌《木蘭詩》。今天我們學習被稱為“樂府雙璧”的另一篇樂府民歌,同時它又是我國最早的一部長篇敘事詩《孔雀東南飛》。
二、關于“樂府”
關于“焦、劉殉情”故事的傳說。漢末建安年間,才貌雙全的劉蘭芝和廬江小吏焦仲卿真誠相愛。但劉蘭芝卻為婆母不容,婆母百般刁難她,沒有辦法,劉蘭芝只有自請回娘家。夫妻二人雙雙“誓死不相負”。蘭芝回到娘家后,不久,縣令替他的兒子求婚,焦仲卿聞聽此事,二人生人作死別,在蘭芝成婚那天,蘭芝毅然投井而死,仲卿也自縊身亡。兩人變成了一對鴛鴦相對而鳴。這個美好的傳說演化成了我國最早的一部長篇敘事詩。
三、學生整體把握文意,提問:
第二部分:民展,寫蘭芝被遣回家,仲卿與蘭芝告別,發誓要接蘭芝回來。
第三部分:發展,寫蘭芝與仲卿的離情別緒,二人分手之際,依依不舍。
第四部分:高潮,寫蘭芝與仲卿雙雙殉情。
第五部分:結局,表達了詩人強烈的愿望。
2、為情節各部分擬定標題。
提示:五字句。能概括內容,注意人物特點;把握精要,用得體的語言去表達。
明確:起點(首兩句)。
第一部分:開端,蘭芝被遣。第二部分:發展,夫妻誓別。
第三部分:發展,蘭芝抗婚。第四部分:高潮,雙雙殉情。
第五部分:尾聲,告誡后人。
3、概括故事主題。
提示:(1)文章寫了怎樣的故事。(2)人物的情感是怎樣的。(3)這個故事具有怎樣的社會意義。明確:故事以時間為順序,以劉蘭芝、焦仲卿的愛情和封建家長制的迫害為矛盾沖突的線索,也可以說按劉蘭芝和焦仲卿的別離、抗婚、殉情的悲劇發展為線索來敘述,揭露了封建禮教破壞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惡,歌頌了劉蘭芝和焦仲卿的忠貞愛情和反抗精神。
4、分章節有感情地誦讀詩歌,深入領會文意。
孔雀東南飛高一教案(熱門17篇)篇十二
《孔雀東南飛》是一部經典的現代小說,講述了一個人物從少年到中年的成長歷程,以及他在家庭、愛情、事業等方面的經歷和感悟。這部小說不僅具有文學價值,而且對于讀者的成長和人生觀、價值觀的塑造也具有一定的啟示作用。
2.理解小說中人物的性格和成長歷程。
3.分析小說中的主題和意義。
4.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和文學鑒賞能力。
1.理解小說中人物的性格和成長歷程。
2.分析小說中的主題和意義。
1.講授法:介紹作者、小說背景和創作背景。
2.閱讀法:帶領學生閱讀小說,分析人物形象和情節發展。
3.討論法:引導學生探討小說中的主題和意義。
1.導入。
介紹《孔雀東南飛》的作者、背景和創作背景,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2.閱讀。
帶領學生閱讀小說,分析人物形象和情節發展。可以采用逐章節閱讀的方式,讓學生了解人物的成長歷程和情感變化,同時分析小說中的主題和意義。
3.討論。
引導學生探討小說中的主題和意義。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討論:
(1)愛情與婚姻:小說中的愛情和婚姻關系復雜,如何看待愛情和婚姻的'問題?
4.總結。
總結小說中的主題和意義,以及對學生的啟示作用。
通過本次教學,學生能夠了解《孔雀東南飛》的作者、背景和創作背景,理解小說中人物的性格和成長歷程,分析小說中的主題和意義,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和文學鑒賞能力。
2.相關的文學評論和研究資料。
3.教學課件和ppt。
本次教學通過講授、閱讀和討論等多種教學方法,讓學生了解了《孔雀東南飛》的作者、背景和創作背景,理解小說中人物的性格和成長歷程,分析小說中的主題和意義,培養了學生的閱讀能力和文學鑒賞能力。但是,教學過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如教學方法的單一和課堂互動不夠充分等問題,需要進一步完善和改進。
孔雀東南飛高一教案(熱門17篇)篇十三
想來自己很久沒有寫實錄了,所以不好意思下,提起筆來寫下這個標題,《孔雀東南飛》第一課時。
大家都知道,這課很長,又是自讀課文,怎么上確實很麻煩,雖然論壇上已經有了相關的實錄和討論,但要怎么上好,我一直很茫然。包括到今天上課,我還很猶豫,不知道要從什么地方下手。只是心中有個初步打算,第一課時要學生誦讀,在誦讀中,初步感知課文,為明天上課深入分析打下基礎。所以上課的時候,我并沒有教案,還不清楚應該如何引導學生讀。
師生問候。
師:請大家都把書關上,我想請大家齊背《詩經》三首。
生背誦課文,背得比較好。
師:背得比較整齊,很不錯!
下面請大家把書翻到《孔雀東南飛》這課,今天我們來學習這首詩。
(生打開課本。)
師:首先請大家看到課文注解1。大家要記住一些文學常識,一是《孔雀東南飛》選自哪里?(徐陵的《玉臺新詠》)二是《孔雀東南飛》是我國最早的一篇長篇敘事詩,與初中時學過的《木蘭辭》合稱“樂府雙璧”。
(生在書本上劃記。)
(生表示同意,于是開始讓學生讀。)
學生讀了有六七分鐘,讀書的聲音仍然沒有減小,看來學生還挺喜歡讀這首詩的。我示意學生停下來。
師:好的,剛才大家都隨意讀了課文,我想問幾位同學你讀了哪些段落,高中二年級語文教案《《孔雀東南飛》第一課時》。我先請張建榮同學來說說。
張建榮:我讀的是要求背誦那部分,就是“雞鳴外欲曙”開始,一直讀到了12頁第二段。
師:那我想問問你,讀完之后,你大概知道這幾段文字寫了哪些內容嗎?
張建榮:大概是說女子被府吏母親趨趕回家,女子與府吏相互發誓言,永不相違。女子回家后,她的兄長又逼迫她再嫁。
師:概括的不錯,基本上看懂了原文。好,請坐。
師:我請另一位同學說說自己讀了哪里。好的,賀智剛。
賀智剛:我和他讀的地方一樣,不過我沒讀那么多,我只讀到了第11頁最下面。
學生讀的地方一樣,我當然不能問相同的問題,于是我說——
賀智剛:我的感想是古代的女子不能把握自己的婚姻,被譴回家,還要被逼再嫁。
有學生在下面答:《衛風·氓》
師:是的,我們看到這里,就會想起《衛風·氓》里面的那位女子。
師:我再請一位同學說說自己讀了哪些段落。唐超群。
唐超群:我也是讀了那幾段,和他們一樣。
有學生笑了。我也笑。
師:讀的也一樣。大家的心理挺相似的嘛。
生笑。
師:我還是想問你,但與問前兩位同學的又不一樣。
學生都面帶微笑,可能感受到了我的問題的層出不窮,都有了興趣。
問題一出,這個學生被難住了,從她臉上為難的表情就可以知道。
此時有不少同學已經找到答案了,在旁邊提示她。
我看到這情況,就示意她坐下。
生答:焦仲卿。
師:女主人公叫——
生:劉蘭芝。
師:序里面有女主人公的名嗎?
生:沒有,只有姓,姓劉。
師:那大家從哪知道的?
生:第11頁有“蘭芝慚阿母”。
師:是的,大家找得很對!很好!所以這首詩歌講的就是焦仲卿與劉蘭芝的故事。
師:有沒有把全文都讀過了的同學?
有學生回答說“有”。于是我請回答的一位同學站起來復述文章的主要情節,學生基本上復述出來了,只是語言有點羅嗦。
孔雀東南飛高一教案(熱門17篇)篇十四
故事情節的直觀化(課本劇)
人物形象的分析及對話在表現人物性格方面的作用。
課本劇
[引入]首先讓我們以熱烈的掌聲歡迎今天蒞臨課堂指導教學的領導和老師們。上一節課同學們在老師的指導下,對課文中涉及到的重點字、詞進行了梳理,對整篇敘事詩的情節有了大致的了解,對主要人物劉蘭芝、焦仲卿有了初步的認識,同時在上節課后安排了一個內容:由學生自編、自導、自演這篇敘事詩。通過幾天的準備,看同學們是否把握了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呢?下面就請大家隨同學們的表演,一起重溫那段揪心的人間愛情悲劇吧。
演出人物表:
焦仲卿肖雪焦母吳倩
劉蘭芝何林君劉母吳叔娥
劉兄李婷婷媒婆趙純
配音易玲玲等音響劉彪
畫外音歐陽蘭珠
師:看完演出,請同學們思考下面幾個問題:
1、本課本劇同學們演了幾幕?請按演出情節擬出小標題?
2、這些情節是按什么順序進行敘述的?線索又是什么呢?
3、試著對劇中的人物進行評價。
明確上面三個問題(在課件上展示)
4、學生采訪。(對本節課的得失進行評價)
5、參演學生談演出體會。
6、總結本節課的內容,并安排下次課的內容。
再次用熱烈的掌聲感謝蒞臨課堂指導的領導和老師們。結束。
孔雀東南飛高一教案(熱門17篇)篇十五
了解我國第一首長篇敘事詩的藝術成就。
理解鋪陳、排比、起興的手法及其表達效果。
2、過程與方法。
培養學生運用人物對話分析人物性格的能力。
培養學生結合語境欣賞詩歌語言表達效果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讓學生充分認識到封建家長制及封建禮教摧殘男女青年幸福生活的罪惡,培養學生珍愛生活,敢于和一切腐朽勢力作斗爭的情操。
1、理清敘事詩的矛盾沖突和曲折情節。
2、了解敘事詩中通過人物對話揭示人物形象的藝術性。
體味人物性格及詩句的民歌氣息和抒情意味。
1.運用誦讀法,讓學生通過反復誦讀,初步體味人物的思想感情及性格特點。
2.運用討論法,讓學生將自己對課文的感情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2課時。
教學要點:以情感朗讀貫穿課堂始終,進行“讀中品,品中讀”。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孔雀東南飛》堪稱我國古代愛情詩的絕唱,千百年來,讓人們感嘆唏噓不已,也一直讓人們思索著。是什么要素使這首詩具有如此之大的震撼力呢?讓我們一起走進《孔雀東南飛》的世界。
(二)、解題。
1、《孔雀東南飛》是我國古代文學史上最早的一首長篇敘事詩,也是我國古代最優秀的民間敘事詩。是漢樂府敘事詩發展的高峰,也是我國文學史上現實主義詩歌發展中的重要標志。它原名《焦仲卿妻》,最早見于徐陵所編的《玉臺新詠》,是以真人真事為基礎創作的。全詩357句,1785個字,沈歸愚稱為“古今第一首長詩”,與《木蘭辭》并稱“樂府雙璧”。
2、漢樂府:“樂府”是漢武帝時設立的一個官署。它的職責是采集民間歌謠或文人的詩來配樂,以備朝廷祭祀或宴會時演奏之用。它搜集整理的詩歌,后世就叫“樂府詩”,或簡稱“樂府”。它是繼《詩經》《楚辭》而起的一種新詩體。
(三)、教師引導學生在幾處重要片段的分角色朗讀中深入體驗、品味人物個性化語言,鑒賞、剖析人物形象(以劉蘭芝為主要探究對象)。
1、展示多媒體課件,在畫面、文字、音樂背景中,教師范讀““雞鳴外欲曙……新婦起嚴妝”一段。
2、指導學生朗讀此段。(讀出節奏、語調、重音;讀出服飾之美、體態之美、風度之美)。
3、在多媒體畫面中,師生反復朗讀。
4、設計問題,進入本節課中心環節:
(1)劉蘭芝是在怎樣的情景中“起嚴妝”的?
探究討論:被婆婆無理遣歸之前。
提示:品讀蘭芝個性化語言,是走進她的內心世界,挖掘其鮮明的性格魅力的最重要途徑。
5、師生共同勾畫劉蘭芝自述身世的語言片段,一起深情朗讀和品味。
(1)“十三能織素”到“及時相遣歸”(個別朗讀,點評)。
讀后思考:劉蘭芝不愿意離開焦仲卿,但為何自求遣歸?你看到了她怎樣的性格特征?
明確:焦母蓄謀已久,蘭芝自求遣歸是一種為求得自尊、自由而不得已為之的反抗行為。
(2)“上堂拜阿母”到“嬉戲莫相忘”(兩位學生分別讀出蘭芝與焦母告別時的不同語言,接著由同學品味前后語氣上的差異。)。
思考:從蘭芝與焦母告別的話語中你讀出了她怎樣的性格?
明確:人物自身的言行和思想是高度統一的。從品讀中,我們看到了漂亮能干、勤勞善良、果斷堅決、不卑不亢、有禮有節、舉止得體的蘭芝。
(3)品讀遣歸之后蘭芝與劉兄的對話。
a.朗讀評價:
著重表現了蘭芝兄長這個人物,作者主要是通過他的語言來揭示其性格的,要求學生誦讀劉兄的語言,分析其性格特征。
明確:劉兄只有七句話,但這七句話寫得極有個性。其中有質問:“作事何不量”;有利誘“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榮汝身”;也有威脅:“不嫁義朗體,其往欲何云?”短短幾句,把一個自私橫暴,趨炎附勢的阿兄形象刻畫得十分深刻和逼真。
(4)品讀蘭芝與焦仲卿的三處精彩對話。
a.被遣之前。
b.夫婦誓別。
夫妻誓別”這一情節結構上起什么作用?
明確:有兩個作用:首先,它再次強調了這對新婚夫婦感情上的互相理解,互相眷念,他們的分別,非是己愿,而是逼迫,這就為后面寫他倆的殉情奠下了基石。其次,在分別之時,蘭芝既表白了對愛情的忠貞,也表露了對前途的憂慮,擔心自己那個性情暴烈的兄長“恐不如我意”,這為下文的兄長逼嫁,以死踐盟等情節埋下了伏筆。因此從情節發展來看,這是個必不可少的過渡段落。
c.夫婦訣別。
分組朗讀,比一比哪一組最能讀出人物的真實情感?
(5)在以上方法指導下,學生自由品讀。
(四)、小結。
(五)、作業:
1、課后深入朗讀,分析人物性格。
2、.總結文章中的重點字詞。
教學要點:引導學生為蘭芝和仲卿設計人生。
教學過程:
(一)、從詩的小序切入,弄清作品主人公蘭芝和仲卿走過了怎樣的人生之路。
探究問題:
1、小序為什么稱劉蘭芝為劉氏?
明確:蘭芝處在女性地位極其低下的時代,其姓名可以淡化。但女性如果處在家長的地位上,便可對這個家庭的一切發號施令。所以蘭芝是生活在一個歧視女性的以家長為核心的禮教社會中。
明確:概括情節:被逼回家—逼她再嫁—以身殉情—得聞自縊—時人哀傷而想出浪漫結局。
“遣”“逼”是悲劇的起因。“聞”說明仲卿一直抱有幻想,直到悲劇發生才以死抗爭。“傷”點出了悲劇的社會意義。
開端(從“十三能織素”到“及時相遣歸”):蘭芝被遣歸。
發展(從“府吏得聞之”到“二情同依依”):夫妻誓別。
進一步發展(從“入門上家堂”到“郁郁登郡門”):蘭芝抗婚。
高潮(從“阿母謂阿女”到“自掛東南枝”):雙雙殉情。
尾聲(從“兩家求合葬”到“戒之慎勿忘”):告誡后人。
(二)、抓住詩歌所敘蘭芝和仲卿人生命運的關鍵處進行設計,來理解“社會環境、人物性格、悲劇命運”三者之間的關系,加深對這一悲劇意義的理解。
探究問題:
1、劉蘭芝是否可以屈從焦母,請求焦母留下自己?
明確:焦母驅遣蘭芝的最大原因是“此婦無禮節,舉動自專由”,盡管蘭芝有“精妙世無雙”的美麗,有“能織素,學裁衣”的本事,有“彈箜篌、誦詩書”的素養,有“雞鳴入機織,三日斷五匹”勤勞,但焦母就是看不慣她的“舉動自專由”,她再美麗、再勤勞也是白搭。還應當明確:一則焦母已作決定,她要維護“家長”的權威就不會順從蘭芝的意愿;二則若蘭芝屈從焦母,她的剛強的性格便不復存在,便不再有文學作品中的“這一個”。
2、焦仲卿是否可以脫離焦母而帶蘭芝另立門戶?
明確:在當時以“忠孝”為社會核心的道德體系中,焦仲卿違背焦母就意味著背上“不孝”之罪,他毫無疑問會失去“府吏”之職,從而也就失去另立門戶之根基;如果脫離焦母不僅會受到社會譴責,而且可能會坐牢,也得不到幸福。所以,當時的社會倫理道德鉗制著他們的自由與幸福。
3、焦仲卿是否可以聽從焦母直接趕走蘭芝了事?
明確:按照焦母為兒子設計的人生,休掉蘭芝,自然是遂了母親的愿,可對愛情忠貞不渝的仲卿就不復存在了。他的忠誠已經到了“結發同枕席,黃泉共為友”“今若遣此婦,終老不復取”的地步,焦仲卿不是薄情之人,也不是逆來順受之人,他在那個時代作出的反抗與犧牲也是非常動人的。
4、面對兄長的威逼利誘,蘭芝一口應婚,這與她對母親的態度形成鮮明的對比,為什么?
要求學生體味一下蘭芝此時的心理。
明確:蘭芝這樣做,才符合她的性格特征,也是蘭芝忠于愛情、反抗封建禮教的思想行為合乎邏輯的發展。因為她對阿兄的性格為人了如指掌,她知道哀求不會有效,而且她也不屑去哀求,她的突然允諾,是對前途完全絕望的表現,是不動聲色拿定了主意,決心以死來抗議吃人的封建勢力。所以表面上是突然,實際上卻是深思熟慮的結果,成竹在胸的表現,我們從蘭芝的突然允諾中已預感到要發生非常事件了。
5、研習“高潮”部分。
明確:二人的行為都符合他們的性格發展。蘭芝早已看透封建家長制的本質,這是她那堅強的性格所不能忍受的,所以她去的很決絕。仲卿出身于官宦世家,生性懦弱,而且又孝順母親,所以他要有一個彷徨的過程,但是對愛情忠貞卻使他也富有叛逆精神。
6、研習“尾聲”部分。
要求學生集體誦讀這一部分。
明確:寄托人們追求戀愛自由、生活幸福的強烈愿望。
(三)、要求學生根據課文分析總結主人公劉蘭芝、焦仲卿的性格特點。
明確:
劉蘭芝,作者是把她作為我國古代勞動婦女的優秀代表來刻畫的。她勤勞能干:“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雞鳴入機織,夜夜不得息”“三日斷五匹”;她也很有教養,這不光表現在她會彈箜篌、誦詩書,而且也表現在她對焦母謙遜有禮、不卑不亢的態度上;她與小姑話別時,“淚落連珠子”,表現了她的善良和友愛;她對仲卿愛情專一,惜別時留下箱籠,分手時蒲葦為喻直至發出“黃泉下相見”的錚錚誓約,表現了她的倔強、堅貞、不慕富貴、忠于愛情等可貴品格;她遇事有主見,不同意仲卿“復來還”的幻想,慨然允諾太守家的求婚,這都表明了她對封建勢力的本質有著清醒的認識和透徹的了解。是個鮮明的人物形象。焦仲卿的個性也非常鮮明,他忠于愛情,“結發同枕席,黃泉共為友”,但是卻不敢直接反抗破壞他愛情和幸福的母親,違心地送走蘭芝,但他又深愛著蘭芝,所以寄希望于“不久當歸還,還必相迎取”。當團圓之夢破滅之后,敢于違背“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的封建禮教,“自掛東南枝”,跟蘭芝一樣,是充滿了叛逆精神的。
(四)、小結:課文以個性化的語言塑造了性格鮮明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劉蘭芝那樣的女性,在《孔雀東南飛》之前,中國文學史上還沒有出現過。另外,詩中作者還運用了抒情性的穿插,如“生人作死別,恨恨那可論”“舉手長勞勞,二情同依依”,等詩句,有助于對人物的處境和心情的深入刻畫。
(五)、研討文章鋪陳起興的寫法。
1、提問:詩歌開頭的兩句“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起什么作用?
明確:作用有二:首先借鳥起興,這是我國古代民歌傳統手法。其次以孔雀失偶,徘徊反顧為全篇定下深沉悲哀的基調,形成一種籠罩全篇的悲劇氣氛,起著提綱挈領,暗示全篇的作用。
2、蘭芝嚴妝:運用一連串的夸張性的鋪陳排比,旨在寫她的美,更表現了她的從容鎮定,蘭芝用自己美,向丈夫表達了自己對他的愛,向婆婆表示了她的無辜和堅強。
(六)、課文小結:
《孔雀東南飛》的出現標志著我國敘事詩的創作已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它的故事結構完整,開頭結尾照應,中間情節起伏跌宕,表現了民歌作者在敘事上的高超技巧。塑造了眾多鮮明的文學形象,語言具有個性特征,有的已成為我國古典文學中不朽的典型,至于詩中多運用的比興、夸張、排比等修辭手法以及感人至深的細節描寫和精當的處理分寸,更是值得我們借鑒。
(七)、布置作業。
1、.依據課文,改編劇本。
一、開端(從“十三能織素”到“及時相遣歸”):蘭芝被遣歸。
二、發展(從“府吏得聞之”到“二情同依依”):夫妻誓別。
三、進一步發展(從“入門上家堂”到“郁郁登郡門”):蘭芝抗婚。
四、高潮(從“阿母謂阿女”到“自掛東南枝”):雙雙殉情。
五、尾聲(從“兩家求合葬”到“戒之慎勿忘”):告誡后人。
孔雀東南飛高一教案(熱門17篇)篇十六
封建家長制是扼殺青年男女愛情自由、婚姻自由的一把利刃,婚姻完全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更可恨的是婚后公婆或者丈夫稍有不滿,就可以憑一紙修書將女子趕回家。
這樣的悲劇在古代不足為奇。早在梁祝之前即有一個感人肺腑的愛情悲劇--《孔雀東南飛》以得美麗的孔雀被活活拆散,美夢只有在死后才能實現。
樂府:原指掌管音樂的官府,后來把樂府官署所采集、創作的歌詞也稱為樂府或者新樂府。
文章結構
開端--蘭芝被遣
發展--夫妻惜別
再發展--蘭芝抗婚
高潮--雙雙殉情
尾聲--告誡后人
1、概括詩前小序的內容
交代了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故事的結局,作詩的緣由。
2、詩歌開頭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起什么作用?
兼用比興,以孔雀失偶來暗示夫妻離別。孔雀徘徊反顧為全詩奠定深沉悲哀的基調。統攝全篇,引起下文故事。
3、尾聲化為鴛鴦充滿了什么色彩,結構上有何作用?
浪漫主義色彩,呼應開頭寄托人們追求戀愛自由,生活幸福的強烈愿望。
關于鋪排
1、第9段,雞鳴外欲曙……精妙世無雙。
師:本段用了什么手法?
生1:本段用了鋪陳、排比的手法。
師:能給大家具體解釋一下鋪陳嗎?(生1沉默)
師:心里知道不好表達,是吧。我來解釋一下,鋪陳,即鋪敘,詳細地敘述。
師:請用本段中的一個詞概括它的內容。
生2:嚴妝
師:此時此刻,劉蘭芝為何要嚴妝,并且還事事四五通呢?作者著重寫裝束和儀容,有何用意?請同學們思考,同桌之間可以交流。
學生回答。
生3:嚴妝是劉蘭芝一貫的習慣,愛美的表現。
生4:我認為正說明劉蘭芝知書識理,有涵養。
生5:它的作用是表現劉蘭芝的自尊、外柔內剛。
生6:我認為這里正說明她沉著、鎮靜,臨陣不亂。
生7:這里也可看出劉蘭芝內心的不平靜,甚至是痛苦,正因為如此,才會有事事四五通的.表現。
師:同學們的討論發言很成功。我把你們的發言綜合一下,這段描寫由足至頭、至腰至耳、至指至口、至步,一連串渲染夸張的鋪陳排比,不但寫出人物的外在美,更寫出人物的人格美。美就美在她的沉著、鎮定,美就美在她那特別的涵養。
這一段文字優美,請同學們傾聽范讀,認真揣摩品味它的妙處。
下面請同學們試著背誦該段。看誰能用最短的時間背誦下來,先背會的同學舉一下手。
背誦很流暢。(提問兩個同學)我們一起來背一遍。聲音很宏亮,語速要再慢一點,感情再濃一些就更好了。
2.師:詩中有多處使用了鋪陳排比手法,同學們能否再找出一兩處。
生1:第2段十三能織素……十六誦詩書,寫出了劉的聰明能干。
師:從13歲說到17歲,一一道來,是否太繁瑣?本段還用了什么手法?
生2:不繁瑣。這是縱的鋪陳,按時間順序,意在強調蘭芝多才多藝,很有教養。羅列數字,應作互文看,交叉敘述。
師:它與情節的發展有什么關系?
生3:為下文蘭芝被休作鋪墊,以激起讀者的同情。
師:第13段有類似的內容,是不是有點重復?
生4:不重復。更突出蘭芝從小聰明,很有教養,并且轉換了敘述的角度,使文章顯得錯落有致。
3.學生讀交語速裝束……郁郁登郡門 (21段)
生1:有。
師:那位同學能解答這一問題?
看來這個問題不容易回答。郡守家富有、有權勢嗎?
生2:富有、有權勢。
師:那么劉蘭芝對這富有的郡守感興趣嗎?
生3:不感興趣。她嫁給郡守完全是兄長的逼迫。
師:她的心思依然在焦仲卿身上,那她想怎么做呢?
生:等待焦仲卿來迎娶她。
師:所以作者不惜筆墨,濃墨重彩,寫太守辦喜事豪華排場--
生5:反襯,反襯劉蘭芝的對愛情堅貞不移的品格。
師:對,襯托出劉蘭芝不為富貴所動的節操,她對仲卿的愛和忠貞經得起任何嚴峻的考驗。而且太守家的喜和蘭芝明為允婚、暗作死計的悲涼心境形成對照,強化了悲劇性。
頭上倭墮髻,耳中明月珠。湘綺為下裙,紫綺為上襦。十五府小史,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專城居。;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課后同學們注意體會比較。
鋪陳、排比手法,夸張、渲染地寫盡人或事的各方面情態。它實際上也就是賦,即敷陳其事而直言之。只是受漢大賦的影響,描寫更加細膩更加淋漓盡致,往往一氣貫注,渲染某種氛圍和情緒。賦,一般分為三類,賦景觀物象、賦事態情狀、賦人物形象。本題兩處賦人物形象,我們從中分析出人物的性格特征。賦是古詩詞中最常見的手法,如《沁園春?長沙》上下闋均用了賦,平時要注意鑒賞并運用。
孔雀東南飛高一教案(熱門17篇)篇十七
《孔雀東南飛》,是高中語文必修五第一單元的第一課。這個單元的話題是愛的生命樂章,本單元這幾篇文章,都是純潔愛情的美麗贊歌。《孔雀東南飛》是我國文學最早的一首長篇敘事詩,也是我國古代秀的民間敘事詩,是本單元的重點篇目。教學目標知識目標:了解這首詩的思想內容及人物性格。情感目標:培養學生對中國古典詩歌的熱愛。
教學重點和難點重點:對詩中主要人物性格的分析和把握,了解人物美,愛情美難點:理解劉蘭芝和焦仲卿愛情悲劇的根源與意義。
學情分析學生在學習此類詩歌時,大多是等著老師來分析,自己做筆記,缺乏主動性,在學習這首詩時,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他們參與其中討論探究,作讓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播放通俗歌曲《孔雀東南飛》:孔雀東南飛,飛到天涯去不回。千般憐愛,萬種柔情,相思成灰。心碎的時候,秋聲格外讓人悲。天若不盡人意,我愿生死相隨,孔雀東南飛,飛到天涯去不回。大江上下,殘照斜陽,萬木低垂,情深的時候,哪種離別不傷悲?這次癡心赴水何時何地相會?我愿有情人共飲一江水。紅塵外,柔情內,有沒有斷腸的淚。我愿有情人共飲一江水,但求真心以對,今生何懼何悔。
這首歌曲調低沉舒緩,非常符合原詩的意境,而屠洪剛的演唱絲絲入扣,深沉含蓄,對劉蘭芝“攬裙脫絲履,舉身赴清池”和焦仲卿“徘徊庭樹下,自掛東南枝”的心理揭示比較細微,可以激起學生學習本文的興趣,為本篇的學習奠下感情基調。
(二)課前檢查字詞。
(三)整體感知。
快速瀏覽全文,結合剛才的《孔雀東南飛》歌曲,談談你對整個故事的感受?并用一兩個字概括你的讀后感。
(四)重點突破。
當蘭芝離開劉家時:著我繡夾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躡絲履,頭上玳瑁光.腰若流紈素,耳著明月鐺.指如削蔥根,口如含朱丹.纖纖組細步,精妙世無雙.”:一連串夸張性動作的鋪張,意在表現蘭芝被逐離焦家前的沉著冷靜鎮定自若,突出“精妙世無雙”這一點,既體現蘭芝之美,堅強,也是對她命運不公譴責。
蘭芝離家時:善良。
蘭芝的再嫁:所謂“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從側面烘托了她的美…….
點撥:“兒已薄祿相,幸復得此婦.結發同枕席,黃泉共為友.”“今若遣此婦,終老不復娶。”“……不久當歸還,還必相迎娶。以此下心意,慎勿違吾語。”一直到“自掛東南枝”。
說明:焦仲卿鐘情,叛逆。
點撥:焦母蠻橫無理蘭芝的兄長不近人情作用:襯托。
(五)難點突破。
1、劉蘭芝是那樣的美麗善良,劉焦的愛情是那樣的完美,焦母為什么要把蘭芝休了呢?《禮記本命》中載:“婦有七去:不順父母去,無子去,淫去,妒去,有惡疾去,多言去,竊盜去。”有人據“共事二三年”還沒子嗣,俗話說:“不孝有三,無后為大。”所以蘭芝被休。你有什么感悟,各抒己見。
2、閱讀下面文字,尋找原因。
_蘭芝:三日斷五匹,大人故嫌遲。
_焦母:此婦無禮節,舉動自專由。吾意久懷忿,汝其得自由。
點撥:真是“不順父母”嗎?當然不是,這只是“莫須有”的罪名,是封建禮教在作怪,一段美麗的愛情,一位美麗善良的女子,在封建禮教的摧殘下夭折了,封建禮教才是罪魁禍首。
3、被休后的蘭芝被太守家看中,為什么還要“舉身赴清池”呢?起到什么作用?
點撥:以死向封建禮教抗爭。
更是她反抗性格的升華,完成了她完美人格。
(六)小結。
因此,作者給了我們一個完美的結尾,正像《梁祝》。放樂曲。
作業:了解陸游與唐琬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