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優(yōu)秀的作文能夠打動人心,讓讀者對于文學的魅力產(chǎn)生更深的體會。優(yōu)秀的作文要注重邏輯的嚴密性和條理的清晰性,避免內(nèi)容的跳躍和流于表面。如何寫一篇優(yōu)秀的作文是許多學生關(guān)心的問題。以下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挑選的優(yōu)秀作文范文,供大家參考學習。
黃鶴樓初二語文大全(16篇)篇一
老師:李白路過湖北襄陽的時候認識了孟浩然,他們一見如故,成了無話不談的好朋友。一天孟浩然要去揚州做事,對于朝夕相處的好朋友來說,他們難舍難分依依不舍。
板書課題。
老師:請大家伸出右手跟老師書寫課題。
老師邊寫邊說:鶴字要寫緊湊一些。
老師:來,一起讀一下課題。
學生讀課題。
老師:嗯,還真有點送別的味道。
老師:再讀一遍。
老師:課文講了一個什么樣的故事呢?請大家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遇到難讀的地方多讀幾遍。
學生自由讀課文。
學生:課文說的是晚春三月李白送孟浩然。
老師:你非常會抓關(guān)鍵詞,時間、地點、人物連起來說。
又一學生回答。
老師:有沒有同學能把他們兩個的回答完整地說一遍?
學生回答。
老師:你可以當領(lǐng)導善于總結(jié)。大家讀了課文,字音讀準了嗎?老師想檢查一下。上面有十個詞語,自由讀讀。課件出示詞語。
煙霧迷蒙繁花似錦楊柳依依沙鷗點點。
依依惜別按捺不住浩浩蕩蕩永世不絕。
學生自由讀。
老師:有誰愿意讀一下。
學生讀。
老師:一字一頓有板有眼。字音不光要讀準,還要讀出詞語的味道來。
又點一生讀。
老師:聽大家讀詞語的感覺,就像讀飲料的感覺,有滋有味。
課件出示的部分詞語變了顏色。
老師:我請同學讀,一個讀紅色一個讀藍色,讓我們聽出故事來。
兩個學生站起來讀。
老師:我是聽出了故事看到了畫面,就是沒聽到掌聲。
學生鼓掌。
老師:自己試著讀讀這首詩。
學生讀詩歌。
老師:搖頭晃腦的,非常棒,誰愿意來讀這首詩?
老師:節(jié)奏感非常明快,誰愿意再讀?
學生讀。
老師:這個同學讀的時候,我覺得他身上具有詩人的氣質(zhì),讀得古色古香。
老師:這首詩的意思你明白了嗎?
學生逐句談了自己的理解。
老師:這些句子的意思我隱隱約約都能在課文中找到,請大家默讀課文,把文中相對應的地方畫下來。
學生在書上勾畫,老師巡視。
老師:前兩句詩相對應的地方誰找出來了?
學生:暮春三月,長江邊煙霧迷蒙,繁花似錦,年輕的李白正在黃鶴樓上為大詩人孟浩然餞行。
對應詩句: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
老師:火眼金睛,找得準也讀得好。
學生:岸邊楊柳依依,江上沙鷗點點。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隨著江風漸漸遠去,消失在藍天的盡頭。李白依然佇立在江邊,凝視著遠方,只見一江春水浩浩蕩蕩地流向遠方。
對應詩句: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老師:找得準讀得好,聲情并茂。請大家認真地小聲地讀讀文,揣摩一下。
女同學讀文,男同學讀詩。
老師:女生像李清照,男生像李白。下面我找個班上讀得好的來讀,讀得好我給你發(fā)金嗓子獎。
一生讀。
老師:太美了,畫面讀出來了,詩人的味道也讀出來了。
學生讀。
老師:從大家的朗讀的聲音里我都感覺到一股濃濃的感情,依依惜別的感情。在文中的哪一段落找出來。
學生:第二段。
出示這段課文。
老師:誰來讀讀這段?
學生讀。
老師:好奇怪呀,好朋友相別應該是說不完的話道不完的情,怎么不說話了呢?
學生:我們只是暫時分別。
老師:大家想想還有沒有更好地答案?
學生:因為不想說。
學生:體會到了可能他非常不愿意孟浩然走。
老師:從哪里可以看出來?
老師:這是一種感覺。下一句呢?
學生:我感覺李白有濃濃的友情。
老師:用你的聲音把這種敬仰這種不舍讀出來。
學生讀。
老師:我站在她身邊感受到了他的敬仰他的故事,王勃說得好:‘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我們雖然暫時分別了,我們的友誼卻像這長江的波濤永世不絕。等會我們請全班最好的朋友最好的知己來表演這段對話。
老師:誰來做李白?在我們班你最好的朋友是誰?
兩名學生角色朗讀。
老師:多好的一對朋友,多么感人的畫面哪!此時此景就連岸邊的花也會黯然落淚,我們也隨同孟浩然去江邊送送他的好朋友李白吧。
音樂緩緩響起。
老師:你看到了什么故事?
學生:李白依然站立在江邊。
老師:不錯,他說出了站立,佇立有站立的意思。佇立是怎樣站立?
學生:直直地站立。
老師:他就這樣直直地站立,舍不得走。你還看到了什么?
學生:凝視著遠方。
老師:凝視比注視多了些什么?
學生:長時間盯著一個方向看。
老師:我們一起來讀課文。
學生站起齊讀課文。
老師描述:岸邊楊柳依依,江上沙鷗點點,李白仰望藍天白云,他想——。
學生:有人乘坐的白帆已經(jīng)消失在藍天的盡頭。
老師:李白遠眺江上景色,什么都看不到了,他凝視著遠方,此時的李白他會想什么呢?
學生:真希望他不要走呀。
學生:您走的時候要多多保重啊,
學生:您一路平安。
學生:您就要走了,真不知我們何日才能再見。
老師:回首往事展望未來,李白隨口吟出了一首膾炙人口的詩歌,大家一起來讀一讀。
老師:學了一節(jié)課,有沒有同學能默寫下來?
點四個同學上臺寫,注意字寫大一點。
(本實錄是現(xiàn)場即時整理,可能會跟實際有所出入,請以錄像和錄音材料為準)。
黃鶴樓初二語文大全(16篇)篇二
學習目標:
1、順暢地朗讀課文,掌握重點文言詞語。
2、抓住特征說明,了解古代建筑藝術(shù)。
學習重難點:
1、抓住特征說明,了解古代建筑藝術(shù)。
學習過程:
一、導入:
由常州古建筑天寧寺寶塔導入。
二、指導學生朗讀課文。
1、將注釋中字音標注于原文,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讀課文,標出你不熟悉的重點字詞.
2、同位交流不熟悉字音,指生朗讀,注意字音.(隅、憩)。
3、朗讀課文不僅要注意字音,還要把握節(jié)奏.指名朗讀課文,注意把握節(jié)奏。
4、教師范讀,注意節(jié)奏的把握。
5、俗話說得好:”文通一半文”.停頓對了也就等于理解了課文一半.(出示不帶標點的課文),指生閱讀.
6.齊讀課文,注意文中描寫黃鶴樓的句子.
三、整體感知課文。
1、畫出文中描寫“黃鶴樓”的語句.
2、(出示圖片)從文中找出相關(guān)的內(nèi)容.
3﹑根據(jù)文字以及圖片的閱讀,能用一個字概括黃鶴樓給你的印象嗎?
四、抓住特征描寫,品味語言之妙。
1、黃鶴樓很高,你是從文中哪些詞看出的?
聳、高、巍峨、巃嵸。
3.能從學過的課文中再舉一個這樣的例子嗎?
4.黃鶴樓很高很高,你還可以從哪些語句看出?
5.你能快速將描寫黃鶴樓高的句子背出來嗎?
6.如果你眼前有一座高樓,你能用1—2個句子描寫樓的高么?
7、黃鶴樓很高,面對這樣的一座高樓,作者的評價是什么?(板書)。
七、請聽題:將黃鶴樓一文中講課時老師遺漏的一句話讀出來。
八、結(jié)合板書,引導學生說說本節(jié)課的收獲。
九、詩詞中的黃鶴樓,并進行比較閱讀.
十.自助餐:。
1.課外網(wǎng)上收集有關(guān)黃鶴樓的歷史沿革﹑神話傳說、歷史故事、文化名流對聯(lián)等,互相交流。
黃鶴樓初二語文大全(16篇)篇三
9月14日暑假,爸爸媽媽帶我去武漢玩,舅舅陪我們登了著名的黃鶴樓。
黃鶴樓位于武昌,在長江江畔的蛇山之顛。
遠遠望去,黃鶴樓真像一座高塔聳立在高高的山頂上,尤其是“黃鶴樓”三個大字告別醒目,它翹起的幾個角就像是神鳥張開的翅膀。
走近黃鶴樓,它的墻壁上刻滿了古代文人騷客的詩詞和文章,這些字個個都是金光閃閃的,好像在向我們講述黃鶴樓悠久的歷史。
登上樓頂時,整個武漢城都看的清清楚楚了,到處都是密密麻麻的高樓大廈,附近有奔流不息的寬闊的長江,不遠處可以清晰地看到江面上著名的武漢長江大橋,令我沒想到的是武漢長江大橋竟然還有兩層,上面汽車來來往往,下面可以行駛火車,在靠近江漢關(guān)的江面上停靠著106號戰(zhàn)艦。
黃鶴樓初二語文大全(16篇)篇四
詩歌鑒賞(共6分)。
21.閱讀下面古詩,按要求回答問題。(6分)。
黃鶴樓。
崔顥。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xiāng)關(guān)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1)李白用“眼前有景道不得,崔穎題詩在上頭”來評價該詩,難道這首詩僅在寫景方面有獨到之處嗎?請說說你的看法。(2分)。
答:
(2)詩歌中有兩個“空”字,請結(jié)合詩意進行賞析。(4分)。
答:
六、詩歌鑒賞(共6分)。
21.(1)該詩不僅寫景,還有抒情。前四句抒寫了人去樓空,世事蒼茫的感慨;后四句描繪了登樓所見,烘托思鄉(xiāng)之情。(答出“抒情”1分,分析1分,共2分。)。
(2)第一個“空”有“只,只有”的意思,表達了好友已離去,只剩下空空的黃鶴樓和詩人自己,重在寫景;第二個“空”有“空空的”“空蕩蕩”之意,表達的是因友人的離去和自己漂泊在外,詩人內(nèi)心的孤獨,寂寞和惆悵,重在抒情。(前后分析各2分,共4分。)。
17、2009年柳州下列對詩歌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
黃鶴樓(崔顥)。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xiāng)關(guān)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a.開頭四句以傳說落筆,巧借今昔變化,抒發(fā)了寂寞惆悵之感,氣概雄渾,感情真摯。
b.后四句想象在天晴時登樓遠眺,由渺不可知的感覺轉(zhuǎn)到晴川草樹的景象,文勢波瀾起伏。c.尾聯(lián)緊承前三聯(lián),用煙波浩渺的長江烘托作者的歸思,與開頭意境相應,情融景中。
d.此詩起、承、轉(zhuǎn)、合出神入化,文思如行云,富于變化,歷來被推崇為題黃鶴樓的絕唱。
2、b。
黃鶴樓初二語文大全(16篇)篇五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大家猜猜這句詩描寫的是哪兒?對了,就是黃鶴樓。前年春天,媽媽就帶我登上過黃鶴樓。
據(jù)資料記載,黃鶴樓原本是三國時期的一個軍事t望臺,后來才慢慢演變成了今天的旅游勝地。我們搭車隔老遠就能隱隱約約看到黃鶴樓了,它就像一位非常雄偉的巨人聳立在蛇山上。媽媽問我:你知道為什么黃鶴樓是武漢的地標性建筑嗎?想起課本上學過一些黃鶴樓的詩句,我回答說:大概是跟它的歷史有關(guān)吧!媽媽笑著說:等我們上去看看就知道了。
我懷著興奮的心情來到了黃鶴樓腳下。天啊,好漂亮!我驚訝地說出了聲。只見一層層琉璃瓦在陽光下閃閃發(fā)亮,一共有5層,每一層屋檐都有好多的翹角,每個翹角就像古代的鞋尖一樣像外翹著,非常好看。我圍著數(shù)了一圈,每層有12個翹角,算算5層共有60個呢。媽媽告訴我,黃鶴樓總高51。4米,屋頂由十萬多片黃色琉璃瓦覆蓋著,它的旁邊還有一些建筑,寶塔,牌坊,亭閣等,更加烘托出了黃鶴樓的壯麗。
我迫不及待地進入一層大廳,發(fā)現(xiàn)里面的裝飾更為精美,不僅墻壁上有一些巨幅的壁畫,而且屋頂上都是色彩鮮艷的圖案。其中一幅壁畫我記得很清楚:畫的是黃鶴樓前面有一群人,他們都抬頭看著天上,而天上有一只大仙鶴,仙鶴上面有一位老人。媽媽告訴我這是黃鶴樓得名的傳說。在大廳里有許多老紅色的大柱子,據(jù)說5層共有72根大小不同的柱子,由它們支持著整個樓體。
順著樓梯向上走,我們來到了很窄的木質(zhì)樓梯,我一口氣上了三樓,三樓四周都是展廳,擺放著各種工藝品,有煙斗、梳子、鏡子、項鏈、手串等等。我和媽媽欣賞了一會后又順著樓梯向上走,一直上到頂層。為了保護文物,這上面幾層的中間都被封閉起來了。我們只能站在外面的走廊向外眺望,視野非常開闊,這時我看到了武漢長江大橋。媽媽出了幾個硬幣讓我看了望遠鏡,我通過望遠鏡還看到了橋上的行人,似乎就在眼前了,真有趣,正看得帶勁時,時間到了,望遠鏡自動關(guān)閉,我意猶未盡的將望遠鏡讓給其他小朋友。
站在這高高的黃鶴樓上,看著遠處那灰白的長江,又想起一句詩: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古往今來,長江水奔流不息,迎來送往了多少文人墨客,英雄豪杰,在此留下了著名的篇章,我想這就是黃鶴樓聞名中外的原因吧。
黃鶴樓初二語文大全(16篇)篇六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xiāng)關(guān)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譯文。
過去的仙人已經(jīng)駕著黃鶴飛走了,只留下空蕩蕩的黃鶴樓。
黃鶴一去再也沒有回來,千百年來只看見白云悠悠。
漢陽晴川閣的碧樹歷歷可辨,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鸚鵡洲。
暮色漸漸漫起,哪里是我的家鄉(xiāng)?江面煙波渺渺讓人更生煩愁。
注釋。
黃鶴樓:故址在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區(qū),民國初年被火焚毀,1985年重建,傳說。
古代有一位名叫費祎的仙人,在此乘鶴登仙。
昔人:指傳說中的仙人子安。因其曾駕鶴過黃鶴山〔又名蛇山〕,遂建樓。
乘:駕。
去:離開。
空:只。
返:通返,返回。
空悠悠:深,大的意思。
悠悠:飄蕩的樣子。
川:平原。
歷歷:清楚可數(shù)。
漢陽:地名,現(xiàn)在湖北省武漢市漢陽區(qū),與黃鶴樓隔江相望。
萋萋:形容草木長得茂盛。
上鸚鵡,故稱鸚鵡洲。唐朝時在漢陽西南長江中,后逐漸被水沖沒。
鄉(xiāng)關(guān):故鄉(xiāng)。
分聯(lián)詳析。
首聯(lián)。
詩人滿懷對黃鶴樓的美好憧憬慕名前來,可仙人駕鶴杳無蹤跡,鶴去樓空,眼前就是一座尋常可見的江樓。“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美好憧憬與尋常江樓的落差,在詩人心中布上了一層悵然若失的底色,為鄉(xiāng)愁情結(jié)的抒發(fā)作了潛在的鋪墊。
頷聯(lián)。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是詩中頷聯(lián)。江天相接的自然畫面因白云的襯托愈顯宏麗闊大,受此景象的感染,詩人的心境漸漸開朗,胸中的情思也隨之插上了縱橫馳騁的翅膀:黃鶴樓久遠的歷史和美麗的傳說一幕幕在眼前回放,但終歸物是人非、鶴去樓空。人們留下什么才能經(jīng)得起歲月的考驗?她不是別的,她是任地老天荒、海枯石爛也割舍不斷的綿綿鄉(xiāng)戀、悠悠鄉(xiāng)情。本句具有一種普遍包舉的意味,抒發(fā)了詩人歲月難再、世事茫然的空幻感,也為下文寫鄉(xiāng)關(guān)難歸的無限愁思鋪墊,因而成為深值關(guān)注和反復品味的名句。
詩中“黃鶴”所指甚明,除了實體“仙鶴”之外,它的指向應該是即“一切”之意。“不復返”,更是涵覆了生不逢時、歲不待人的無盡感傷。“白云”變幻難測,寓托著作者世事難料的吁嗟嘆喟。如果說這個詞和“空悠悠”使人看到空間的廣袤,那么“千載”則使人看到了時間的無限性。時間和空間的組合產(chǎn)生了歷史的縱深感和空間的開闊感,更加催生了鄉(xiāng)愁。
頸聯(lián)。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兩句筆鋒一轉(zhuǎn),由寫傳說中的仙人、黃鶴及黃鶴樓,轉(zhuǎn)而寫詩人眼前登黃鶴樓所見,由寫虛幻的傳說轉(zhuǎn)為實寫眼前的所見景物,晴空里,隔水相望的漢陽城清晰可見的樹木,鸚鵡洲上長勢茂盛的芳草,描繪了一個空明、悠遠的畫面,為引發(fā)詩人的鄉(xiāng)愁設置了鋪墊。
尾聯(lián)。
“日暮鄉(xiāng)關(guān)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太陽落山,黑夜來臨,鳥要歸巢,船要歸航,游子要歸鄉(xiāng),然而天下游子的故鄉(xiāng)又在何處呢?江上的霧藹一片迷蒙,眼底也生出的濃濃迷霧,那是一種隱隱的淚花和心系天下蒼生的廣義鄉(xiāng)愁,問鄉(xiāng)鄉(xiāng)不語,思鄉(xiāng)不見鄉(xiāng)。面對此情此景,誰人不生鄉(xiāng)愁也無由。詩作以一“愁”收篇,準確地表達了日暮時分詩人登臨黃鶴樓的心情,同時又和開篇的暗喻相照應,以起伏輾轉(zhuǎn)的文筆表現(xiàn)纏綿的鄉(xiāng)愁,做到了言外傳情,情內(nèi)展畫,畫外余音。
賞析。
這首詩是吊古懷鄉(xiāng)之佳作。詩人登臨古跡黃鶴樓,泛覽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詩興大作,脫口而出,一瀉千里。既自然宏麗,又饒有風骨。詩雖不協(xié)律,但音節(jié)瀏亮而不拗口。真是信手而就,一氣呵成,成為歷代所推崇的珍品。傳說李白登此樓,目睹此詩,大為折服。說:“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嚴滄浪也說唐人七言律詩,當以此為第一。足見詩貴自然,縱使格律詩也無不如此。歷代寫黃鶴樓的詩很多,但崔顥的一首七律,人稱,請看他是怎樣寫的: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xiāng)關(guān)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黃鶴樓》之所以成為千古傳頌的名篇佳作,主要還在于詩歌本身具有的美學意蘊。
一是意中有象、虛實結(jié)合的意境美。詩從樓的命名之由來著想,借傳說落筆,然后生發(fā)開去。仙人跨鶴,本屬虛無,現(xiàn)以無作有,說它“一去不復返”,就有歲月不再、古人不可見之憾;仙去樓空,唯余天際白云,悠悠千載,正能表現(xiàn)世事茫茫之慨。詩人這幾筆寫出了那個時代登黃鶴樓的人們常有的感受,氣概蒼莽,感情真摯。
二是氣象恢宏、色彩繽紛的繪畫美。詩中有畫,歷來被認為是山水寫景詩的一種藝術(shù)標準,《黃鶴樓》也達到了這個高妙的境界。首聯(lián)在融入仙人乘鶴的傳說中,描繪了黃鶴樓的近景,隱含著此樓枕山臨江,崢嶸縹緲之形勢。頷聯(lián)在感嘆“黃鶴一去不復返”的抒情中,描繪了黃鶴樓的遠景,表現(xiàn)了此樓聳入天際、白云繚繞的壯觀。頸聯(lián)游目騁懷,直接勾勒出黃鶴樓外江上明朗的日景。尾聯(lián)徘徊低吟,間接呈現(xiàn)出黃鶴樓下江上朦朧的晚景。詩篇所展現(xiàn)的整幅畫面上,交替出現(xiàn)的有黃鶴樓的近景、遠景、日景、晚景,變化奇妙,氣象恢宏;相互映襯的則有仙人黃鶴、名樓勝地、藍天白云、晴川沙洲、綠樹芳草、落日暮江,形象鮮明,色彩繽紛。全詩在詩情之中充滿了畫意,富于繪畫美。
黃鶴樓初二語文大全(16篇)篇七
過去的仙人已經(jīng)駕著黃鶴飛走了,這里只留下一座空蕩蕩的黃鶴樓。
黃鶴一去再也沒有回來,千百年來只看見悠悠的白云。
陽光照耀下的漢陽樹木清晰可見,鸚鵡洲上有一片碧綠的芳草覆蓋。
天色已晚,眺望遠方,故鄉(xiāng)在哪兒呢?眼前只見一片霧靄籠罩江面,給人帶來深深的愁緒。
1.黃鶴樓:故址在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區(qū),民國初年被火焚毀,1985年重建,傳說
古代有一位名叫費祎的仙人,在此乘鶴登仙。
2.昔人:指傳說中的仙人子安。因其曾駕鶴過黃鶴山〔又名蛇山〕,遂建樓。
3.乘:駕。
4.去:離開。
5.空:只。
6.返:通返,返回。
7.空悠悠:深,大的意思
8.悠悠:飄蕩的樣子。
9.川:平原。
10.歷歷:清楚可數(shù)。
11.漢陽:地名,現(xiàn)在湖北省武漢市漢陽區(qū),與黃鶴樓隔江相望。
12.萋萋:形容草木長得茂盛。
上鸚鵡,故稱鸚鵡洲。唐朝時在漢陽西南長江中,后逐漸被水沖沒。
14.鄉(xiāng)關(guān):故鄉(xiāng)。
黃鶴樓初二語文大全(16篇)篇八
有人說:美麗的風景總是在路上。這個十一長假,我們來到了久違的黃鶴樓,領(lǐng)略這千古名樓的豐姿偉貌。
天空不做美,下起了淅淅瀝瀝的小雨,冒著雨,迎著風,順著熙熙攘攘的人流,我拾階而上。
三楚一樓。
步入景區(qū)大門,首入眼簾的便是一座大大的牌枋,上面雕刻著“三楚一樓"幾個瀟酒的大字,灑脫奔放而不失勁道,筆鋒深淺自然,濃淡有力,如一位樂觀豪邁的詩人。四周飾有傳統(tǒng)的紅黃相間圖案,加上飛檐翹角的邊緣,更蘊含了濃濃的歷史氣息,使人置身其中,猶如穿越了歷史的長河。古往今來,多少人從它的檻下經(jīng)過,從飄緲古韻到發(fā)達至今;有多少人為它傾倒,來來往往,流連忘返,去了又回。
神游片刻,我和媽媽便繼續(xù)向前走去。
沿石子小徑前行,穿過一片小樹林。聽,嘩啦啦,嘩啦啦——是水的喧囂聲,一條瀑布如長者之白發(fā),傾泄而下。清澈的水流撞擊著,咆哮著,像奔騰的駿馬,真是“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雨絲向大地飄落,如繡花針,穿過水面,像織女在織一件尚未完成的錦繡,又如飛舞在鍵盤上的美妙的音符。水聲嘩嘩,雨打芭蕉,奏響心的樂曲。
瀑布之下,一條蜿蜒如蛇的小溪曲曲折折,潺潺地流著,如一個充滿靈氣的少女,楚楚動人。片片草葉上攏聚著一顆顆剔透的水珠子,如一個小小的圓鏡子,又似一顆顆珍珠。
白云閣。
黃鶴樓。
“滾滾長江東流去,翩翩黃鶴繞云樓”。武漢的黃鶴樓真不愧為千古名樓呀!
黃鶴樓初二語文大全(16篇)篇九
教學目標:
1、采取多種朗讀形式,感受詩中的氣韻。
2、品味感受詩歌所體現(xiàn)的物是人非、歸思難禁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難點:
了解詩中涉及的傳說,感受作者對物是人非的感慨。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從《唐才子傳》中記載的故事入手激發(fā)學生興趣:
李白曾登黃鶴樓想題詩紀念,但當他看到崔顥的《黃鶴樓》后,自認無法超越,就此收手。只在崔詩下面題了行字,“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便飄然離去。事后對崔顥的這首詩念念不忘,曾兩次作詩模仿此詩的格調(diào)。如:在金陵鳳凰臺時寫下了《登金陵鳳凰臺》:
鳳凰臺上鳳凰游,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山外,二水中分白鷺洲。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二、作者簡介。
崔顥(704-754),汴州(開封)人,盛唐詩人。開元十年進士及第,曾出使河東節(jié)度使軍幕,天寶時歷任太仆寺丞、司勛員外郎等職。足跡遍及江南塞北,詩歌內(nèi)容廣闊,風格多樣。少年為詩,意浮艷,多陷輕薄;后來的邊塞生活使他的詩風大變,風骨凜然,雄渾奔放。有《崔顥集》。
黃鶴樓,中國歷史上的三大名樓之一,一百年前被大火焚毀;1985?年它又重新屹立在長江之濱。昔日的黃鶴樓有“天下絕景”之稱,今日的黃鶴樓更雄偉、壯麗。據(jù)史料記載,黃鶴樓始建于三國。1700多年來,?屢建屢毀,僅明清兩代,就被毀7次,重建和維修了10次。有“國運昌則?樓運盛?”之說。
黃鶴樓瀕臨萬里長江,雄踞蛇山之巔,挺拔獨秀,輝煌瑰麗,很自然就成了名傳四海的游覽勝地。歷代名士崔顥、李白、白居易、賈島、陸游、楊慎、張居正等,都先后到這里游樂,吟詩作賦。而崔顥的《黃鶴樓》詩,一直被認為是千古佳作,很多人都能背育。因這首詩,使很多人產(chǎn)生了對黃鶴樓的懷念,當黃鶴新樓落成之后,它的豐姿令人振奮,是很自然的事。關(guān)于黃鶴樓有許多動人的傳說。據(jù)《報恩錄》記載,黃鶴樓原為辛氏開設的酒店,一道士為了感謝她千杯之恩,臨行前在壁上畫了一只鶴,告之它能下來起舞助興。從此賓客盈門,生意興攏過了,道士復來,取笛吹奏,并跨上黃鶴直上云天。辛氏為了紀念這位幫她致富的仙翁,便在其地起樓,取名“黃鶴樓”。另一說是有一位名叫費煒的人,在黃鶴山中修煉成仙,然后乘黃鶴升天。后來人們?yōu)閼涯钯M煒,便在這黃鶴山上建造了一座黃鶴樓。崔顥的詩與此有關(guān)。
四、朗讀古詩,理解詩意。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xiāng)關(guān)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黃鶴樓初二語文大全(16篇)篇十
對于其他學科來說,語文具有基礎(chǔ)性及工具性。接下來,同學們與小編一起看看中考語文專項復習,希望同學們在中考中能夠取得優(yōu)異的成績。
《黃鶴樓》
崔顥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xiāng)關(guān)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黃鶴樓初二語文大全(16篇)篇十一
《黃鶴樓送別》是一篇“文包詩”形式的課文。課文將古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巧妙地包含在一個生動感人的故事中。文章是詩歌的擴展和闡釋,詩歌是文章的濃縮和提煉。詩與文渾然一體,旨在使學生通過課文更易于理解詩歌的意思,體會詩歌的意境,領(lǐng)悟詩歌的情感。
在本課的教學中,我給學生盡量多的潛心會文的時間,讓學生以“含英咀華,涵詠真情”為宗旨。課始讓學生一邊讀課文一邊想象語言文字描繪的情景,你能看到哪幾幅圖景?(美景圖、話別圖、目送圖)我的目的是想讓學生潛心會文,投入地走進文本,傾聽文本的聲音,在腦海中再現(xiàn)那感人的情景,真摯地走進人物的內(nèi)心,讓學生與文本的對話真正成為“一種精神的相遇”。
在整體感知的基礎(chǔ)上,引導學生抓住關(guān)鍵的詞句含英咀華,涵詠真情。比如:、滿飲此杯、依然、凝視、佇立、孤帆等,雖然只是這樣短短幾個字,卻能夠很好的表現(xiàn)人物離別時的濃濃情深深意。我在課上引導學生細細品味,在教師的不斷引導中,不斷地對文本的催化中,學生的情感融合到了詩人的.情感中。讓學生不僅看到了文字表面的意思,更深入到了文本的內(nèi)部,發(fā)現(xiàn)了文字背后的色彩,感悟到了文字背后豐富的情意像,文字背后蘊含的人物的豐富情感。
《黃鶴樓送別》這篇文章主要是引導學生體會人物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但文本描寫的情景離學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離,而且人物的情感非常細膩,這是只有五年的孩子很難體會到的。可是課文中有幾個空白點:話別時他們還會說些什么?目送友人的船漸行漸遠,望著浩浩蕩蕩的江水,此時李白心情激動,他會想些什么呢?給了學生無限的想象空間,讓學生想象說話,在想象中與人物進行心靈的溝通,產(chǎn)生共鳴,從而更好地體會那意境。
文本中的人物和描寫的情景時空跨度太大,加之學生對人物以及古詩的背景了解又太淺,學生就很難與文中人物心同此情,意同此理。尤其是文中提到“您的人品令人敬仰”、“譽滿天下”以及對王勃詩句“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引用,如何讓學生正確理解,讓孟浩然的形象在學生心中豐盈起來,讓學生在情感上與李白產(chǎn)生共鳴,也對孟浩然充滿敬仰之情。我適度地把課外資料引入課堂,盡力拉近文中人物與學生的心靈距離。既幫助學生感悟課文內(nèi)容,又使孟浩然這個人物形象在學生心中變得“充實”“厚實”起來,對調(diào)動激發(fā)學生情感起到了很好的推波助瀾的作用。
黃鶴樓初二語文大全(16篇)篇十二
《黃鶴樓送別》一課采用了“文包詩”的形式,以一個生動的故事再現(xiàn)《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詩的創(chuàng)作情境。故事是詩歌的拓展和闡釋,詩歌是故事的濃縮和提煉,詩文互照,情景同現(xiàn),的確是培養(yǎng)學生聯(lián)系語言環(huán)境理解課文和體會詩人情感的好教材。
課文共五個自然段。第一至三自然段寫李白在黃鶴樓為孟浩然餞行的情景,后面的部分寫李白在江邊目送孟浩然登船遠去,觸景生情,吟詩抒情。在傳統(tǒng)教學手段的運行之下,本課教學目標需三教時達成,但本課希望憑借設計科學的教案和課件,運用激勵性評價手段調(diào)動學生朗讀、想象、領(lǐng)悟語言文字的積極性,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預計用兩課時就可以達成教學目標。
一、巧用多媒體多媒體以生動形象的畫面和美妙悅耳的聲音吸引著學生,巧妙地運用多媒體有事半功倍的作用。在這節(jié)課中,我就巧妙地利用了多媒體,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生動的情景。一開始,我就展示了美麗的畫面,在暮春三月,繁花似錦的長江邊,一隊友人在舉杯話別,再配上動聽的古箏曲,一下子就把學生引如到課文的情景中去。在教學第四段時,我結(jié)合悠揚的樂曲,聲請并茂的朗誦為學生展示了兩人離別時那感人的情景。尤其是帆船隨風漸漸遠去,消失在藍天的盡頭那一幕,我設置了動畫,更是吸引了所有學生的眼球。
二、抓住重點詞語朗讀,感悟《小學語文大綱》明確指出:小學各年級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yǎng)語感,在讀中受到熏陶。“讀”是語文學科的主要特色。蘇軾也曾說:“三分詩,七分讀”。朗讀,不僅是感悟課文內(nèi)容的重要手段,也是體現(xiàn)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重要特征。況且《黃鶴樓送別》文句優(yōu)美,更適宜訓練朗讀。如第二段抓住“一會兒—一會兒————”“依依”,第三段抓住“令人敬仰,譽滿天下”等詞語理解感悟,朗讀。為了激發(fā)學生的朗讀興趣,我采用了各種手段及方式,如在朗讀第三段時,讓演李白的同學讀李白的話,讓演孟浩然的同學讀孟浩然的話,進行分角色朗讀。在朗讀古詩時,配上悠揚動聽的樂曲,訓練學生朗讀。當學生讀得不到位時,我就進行范讀,手把手地教,由于訓練教扎實,因此朗讀效果不錯。
三、課內(nèi)外結(jié)合,培養(yǎng)學生對古詩的熱愛這篇課文是一篇文包詩,另一目的也是要培養(yǎng)學生對古詩的熱愛之情。在課文結(jié)尾處,我讓學生說說還有哪些詩是關(guān)于送別的。《芙蓉樓送辛漸》《贈汪倫》等,學生列舉了好多,我還出示了好多關(guān)于送別的詩,讓學生摘錄,課后,我又布置了收集關(guān)于送別的詩,準備開朗誦比賽會,旨在激發(fā)學生對古詩的興趣。
文檔為doc格式。
黃鶴樓初二語文大全(16篇)篇十三
《黃鶴樓送別》是一篇“文包詩”形式的課文。課文把古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巧妙地包含在一篇淺近的現(xiàn)代白話文中,通過一個趣味盎然的故事幫助學生理解古詩。文章是詩歌的擴展和闡釋,詩歌是文章的濃縮和提煉。詩與文渾然一體,旨在使學生通過課文更易于理解詩歌的意思,體會詩歌的意境,領(lǐng)悟詩歌的情感。黃老師的課有以下幾個特點:
首先,整體入手,潛心會文。黃老師從整體入手,抓住“依依惜別”這個關(guān)鍵詞語,讓學生在課文中找一找相關(guān)的詞句,劃一劃,談談自己的體會。這又讓我想起了這八個字,“提領(lǐng)而頓,百毛皆順”,黃老師很好的抓住了這篇課文的領(lǐng)子就是送別,就是體悟這“依依惜別的深情。”
其次,抓住細節(jié),體味真情。在整體感知的基礎(chǔ)上,黃老師引導學生抓住關(guān)鍵的詞句品味。比如:、依依惜別、“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楊柳依依、佇立、凝視、膾炙人口等,指導學生不僅看到文字表面的意思,更深入到了文本的內(nèi)部,發(fā)現(xiàn)了文字背后的色彩,感悟文字背后蘊含的人物的豐富情感。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思考。交流討論,相機學習課文,抓住重點詞句,通過讀、議等形式,從人物所處的特定環(huán)境、表情語言去體會情感;鼓勵學生發(fā)揮豐富的想象、深入人物內(nèi)心,以課文的情為基調(diào),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引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課堂上體現(xiàn)了以讀為本,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與文本對話的廣闊空間。通過有聲有色地讀課文,使學生更多、更直接地與文本對話,使課堂回歸了語文教學的本色。
再次,抓住“空白”,引導想象。《黃鶴樓送別》這篇文章主要是引導學生體會人物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但文本描寫的情景離學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離,而且人物的'情感非常細膩。例如,目送友人的船漸行漸遠,望著浩浩蕩蕩的江水,此時李白心情激動,他會想些什么呢?給了學生無限的想象空間,讓學生想象說話,在想象中與人物進行心靈的溝通,產(chǎn)生共鳴,從而更好地體會那意境。
最后,拓展資料,升華情感。文本中的人物和描寫的情景時空跨度太大,如何讓學生在情感上與李白產(chǎn)生共鳴,也對孟浩然充滿敬仰之情是個不太容易處理的問題。于是黃老師適度地把課外資料引入課堂,開闊學生的閱讀視野,增加閱讀的積累,感受古詩的悠遠流長,努力使課堂教學真實、樸實、扎實,讓孩子真正學有所得。也使學生對兩位詩人之間的深情厚誼的了解變得“充實”、“厚實”,對激發(fā)學生情感起到很好的推波助瀾的作用。在“潤物細無聲”般的熏陶中,提升審美趣味,閃現(xiàn)智慧火花,提高語文素養(yǎng)。《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一首膾炙人口的送別詩,通過此課的學習,激發(fā)學生進一步學習更多送別詩的興趣,將學生帶入絢麗多彩的古詩百花園中,最后作業(yè)的設計很好的體現(xiàn)了這一點。
聽完了這堂課,我有一點疑惑。這篇課文是文包詩,文章當然是重點,那首詩我覺得在整篇課文中也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在黃老師今天的這堂課中,這首詩只是一帶而過,學生齊讀一遍而已。是不是引出詩歌后,可以通過反復朗讀、吟誦,然后讓學生結(jié)合課文內(nèi)容再講講這首詩的意思,讓學生加深理解。
黃鶴樓初二語文大全(16篇)篇十四
黃鶴樓舊址在今湖北省武漢市長江大橋武昌橋頭。
一個名叫費文祎的人登仙,曾乘黃鶴在此樓休息,因此得名黃鶴樓。這使千年古樓蒙上了神奇色彩,更加聞名天下。更多唐詩欣賞敬請關(guān)注“習古堂國學網(wǎng)”的唐詩三百首欄目。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詩人漫游到了這里,乘興登臨,首先誦出了這樣的詩句是很自然的。這個起句語言明白曉暢,表面上看沒有什么辭采,但感情放縱恣肆,借助于樓名的傳說,卻能一下子將人們帶進一個神話境界,引發(fā)出無限遐思。從這點說,這首詩的起句筆勢突兀陡峭,引人入勝,寓奇崛于平易之中。面對歷史陳跡,不免浮想聯(lián)翩,“已乘”和“空余”,“昔人”與“此地”,兩相映襯,凝成了古今變化、物是人非的巨大感慨,深刻地表達了詩人登樓之初的浩然情懷。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頷聯(lián)由神話傳說回到了現(xiàn)實感受。詩人登上了古樓,縱目遠眺,只見碧空浩渺,白云悠悠。這樣空茫的境界不免又使仕途坎坷的詩人產(chǎn)生人世彷徨的無限惆悵。詩人在這里突破了格律的限制,沒有苛求對仗工整,詞性和聲律似對非對,前對后不對,但讀起來音節(jié)瀏亮,一氣貫注,顯得自然流動,并不著力。
頸聯(lián)兩句對仗則非常精美工穩(wěn)了。“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繪出了一幅絢麗的大江景色。當詩人的視線從遠處的天際回落到地面景物的時候,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與黃鶴樓隔江相望的漢陽。
那里,綠樹掩映,漢水交匯,在明麗的陽光下,看上去分外清晰,江面,只見一丘沙洲隆起江心,這就是鸚鵡洲了。東漢末年的文人彌衡,曾在洲上作過《鸚鵡賦》,彌衡被江夏太守黃祖殺于洲上,后人便改洲名為鸚鵡洲,作為紀念。彌衡素有文氣,但懷才不遇,終遭不幸,如今只剩下一片芳草萋萋。詩人見景生情,不由地聯(lián)想到自己的漂零身世。雖然他以如椽的大筆為眼前的景物勾勒出一幅色彩鮮麗,形象優(yōu)美的圖畫:
紅艷的陽光,白亮的浪花,濃綠的樹木,但是景色雖好,終究還是異鄉(xiāng)的土地啊!
于是,那惆悵的情懷就自然地轉(zhuǎn)化為無盡的鄉(xiāng)愁了。“日暮鄉(xiāng)關(guān)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末聯(lián)描繪的江面已是一片暮靄,仿佛籠罩著煙霧一般。“煙”字能表現(xiàn)出一種朦朧、彌漫、飄忽的景象。為許多詩人喜用。崔顥在這里用了一個“煙波”,就把水波渺茫,暮靄沉沉的景象形象自然地表現(xiàn)出來了,在極有深度的視覺形象中蘊含著醇厚的韻味。它與“日暮”
一同構(gòu)成一幅灰暗的背景,烘托出詩人的懷鄉(xiāng)之情:
黃昏時分,忙碌在外的人們都在回家了,而自己呢,宦途失意,還面對浩浩大江,獨立在蒼茫暮色之中,更添異地飄泊之感。一個“愁”字作結(jié),點出了全篇的主旨。
思鄉(xiāng)是古人抒情的主要內(nèi)容之一,在游子的登臨詩作中更為習見。這樣的詩歌,抒發(fā)的雖不是憂國憂民的感情,卻可以從詩人那飄泊動蕩的生活感受中,反映出封建社會一些知識分子的困苦情狀。《黃鶴樓》這首詩景色絢爛,境界開闊,在感情基調(diào)上并不頹唐,不失為這類主題中的“千古擅名之作”。
這首詩通過詩人在仕途失意之際來游黃鶴樓的所憶所見,抒發(fā)了吊古傷今之感和游子的鄉(xiāng)愁。詩的前四句主要寫詩人登黃鶴樓的憑吊之感。而這種覽勝吊古的情思又自然地與有關(guān)黃鶴樓命名之由來的美麗傳說緊密相聯(lián)。駕鶴成仙美麗而虛幻,但詩人卻浪漫地認無為有,肯定他們“已乘黃鶴去”,現(xiàn)在黃鵠磯上只剩下空樓一座,徒有其名而已!于是,詩人吊古傷今之意,借鶴去樓空點出,從而使畫面呈現(xiàn)出一種空寂寥落感。而“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二句,又深寓了古人不可見之憾,展現(xiàn)了詩人對世事變幻無常的感慨。這種人事變遷、今非昔比的感慨,在古人心目中是典型的,也是共通的,它是很容易觸動政治失意者的共鳴。詩的后四句,寫登樓所見景色和因憑吊而生的鄉(xiāng)情。詩人登樓遠眺,漢陽府東晴川閣附近平坦的陸地上草木繁茂,歷歷在目;而江中的鸚鵡洲上則“芳草萋萋”,生意盎然。看到亭亭綠樹,萋萋芳草,此時,詩人心中驀地想起了《楚辭·招隱士》中“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的名句,觸發(fā)了思鄉(xiāng)之情,于是,詩人的目光便落在“日暮”時分的“煙波江上”,想透過眼前迷茫的景色去尋覓自己的“鄉(xiāng)關(guān)”,然而,故鄉(xiāng)遙迢千里,詩人在黃鶴樓上怎么能夠看得到呢?從而由“煙波江上使人愁”一句透露出濃重的鄉(xiāng)愁。這種情思渺渺、悠悠不盡的心靈感受,對客游異鄉(xiāng)的人來說,是不難理解的。
在律詩中,這是一首破格之作。詩的前四句一氣貫注,跌巖轉(zhuǎn)折,連用三個“黃鶴”、兩個“空”字,第三句幾乎全用仄聲,第四句又用三平調(diào)煞尾,完全擺脫格式和平仄的拘束,自然流泄,意到筆隨,情躍紙上。對于這一七律中的離格奇絕之筆,沈德潛曾稱贊它是“意得象先,神行語外,縱筆寫去,遂擅千古之奇”。作為律詩,前四句既然破格,后四句就要力求整飭歸正。否則,就把七律寫成七古了。由于該詩后四句回到格律時文筆也很自然,因此它在整體上仍然給人以大氣磅礴、一氣呵成的感覺。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此詩實在是一種創(chuàng)新和突破,所以,人們不僅不以“離格”責之,反而彌覺新穎。
黃鶴樓初二語文大全(16篇)篇十五
二、詩文對應,初步感知。
1、快讀課文,找出表明李白送別孟浩然時情景的詞語。(板:依依惜別)。
2、李白把這一情景寫成了一首詩:
(1)課件出示詩句(靜止狀態(tài)的送別情景作背景。)。
(2)配樂范讀。
(3)你喜歡這首詩嗎?自己讀讀看。你認為學習這首詩可以通過什么方法?
3、初步理解詩句:
(1)找:默讀課文,找出文中對理解詩句的句子并劃出來。
(2)讀:匯報學習體會,你找到了哪些語句。
課件:根據(jù)學生回答相機出示對應的詩句與語句,靜止狀態(tài)的送別情景作背景。
(3)說:誰愿意說說詩句意思,會說哪一句就說哪一句。
課件:根據(jù)學生回答突出相關(guān)詩句。
(4)議:互相討論一下,試著把整首詩意思完整地說出來。
4、師生:讀通順并能說出意思是學習古詩的第一步。
三、體驗感悟,感情朗讀。
1、快讀課文,找出文中描寫他們依依惜別的句子。
2、感悟一、二句:
(1)出示“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就請您滿飲此杯吧!”
a.自由讀的基礎(chǔ)上一生讀。
b.你已經(jīng)知道這是體現(xiàn)“依依惜別”,怎樣才能讀得更好?
c.評讀激勵,再讀。
d.:體會“依依惜別”。
(2)出示“王勃說得好……像長江的波濤永世不絕。”
a.生讀中說體會(結(jié)合板書:友誼永不絕)。
b.體會“依依惜別”。
[(1)、(2)兩部分根據(jù)學生回答相機引導,順序不固定]。
(3)誰愿意分角色讀,請一對好朋友讀。分角色表演。
(4)課件出示“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品讀談體會。
3、感悟三、四句:請同學們繼續(xù)找出文中體現(xiàn)“依依惜別”的語句。
(1)讀:個別讀。
(2)看:課件:李白送別情景的動畫場面。
出示:“岸邊楊柳依依,……只見一江春水浩浩蕩蕩地流向天邊……”
(3)悟:
a.從哪些詞可以看出“依依惜別”,(指導“凝視”說話)并在說說感受的基礎(chǔ)上再讀這一句。
b.提問:能談談你讀得好的經(jīng)驗嗎?
c.配樂朗讀,再次體會“依依惜別”。
(4)品:出示“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點拔學生品讀。
[(2)、(3)兩部分根據(jù)學生回答相機引導,學習順序不固定]。
4、師生:有感情地朗讀是學好古詩的第二步。
四、升華理解,嘗試背誦。
1、讓我們將“依依惜別”之情帶入全詩的朗讀之中。
課件出示全詩及送別動畫場景,學生挑戰(zhàn)朗讀,讀得好的老師給配上音樂。
2、盡快背下來,需要準備一下嗎?
3、生:會背誦是學好古詩的第三步。
五、自我,拓展延伸。
1、讀:動畫配合分角色朗讀全文:敘述部分、李白、孟浩然、詩句。
你們愿意讀哪兒就挑哪兒的讀,剩下的我讀。(配樂)。
(1)描寫送別情景的古詩,閱讀專題。
(2)大詩人李白寫的詩,你準備怎么做呢?
黃鶴樓初二語文大全(16篇)篇十六
崔顥(hao4)。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xiāng)關(guān)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寫作背景]。
崔顥(?-754),汴州(今河南開封)人。
青年崔顥給人的印象不好,被人指指點點,說三道四,怎么個不好?
偷雞摸狗了?喝酒不給錢了?調(diào)戲婦女了?沒有記載,書上只是說“少年為詩,意浮艷,多陷輕薄。”
我猜小崔可能是喜歡寫情詩,描寫大膽,情呀愛呀地擠在詩里扎堆兒,讓人感覺不正經(jīng)。遺憾地是,小崔的這些不正經(jīng)現(xiàn)在找不到,沒留傳下來。
但他有才,723年的進士科舉,讓很多人大跌眼鏡,小崔錄取了。
又一個標簽接踵而至:有才無行。
京城工作的崔顥,在士大夫們的眼皮底下,繼續(xù)上演一幕幕“無行”節(jié)目。
1.喜歡賭博。(沒有欠債記錄)。
2.經(jīng)常喝酒。(沒有耍酒瘋記錄)。
3.離婚頻繁。(離婚4次,沒有狎妓嫖娼記錄)。
總之,小崔另類。
如果長此以往,崔顥也就是崔顥了,像無數(shù)人一樣沉沒在歷史的長河中,充當無名分母。
查不到為什么?不正經(jīng)的他從軍了,從軍入幕的小崔結(jié)果讓我們眼前一亮。閱歷真的改變?nèi)耍瑥拇舜揞棿肢E的眼神里經(jīng)常閃出不易察覺的愁,他變了。
剛參加工作時住單身,有一次拉肚子,拉得我渾身疲軟,無精打采,在辦公室里偶爾哼哼唧唧,領(lǐng)導同情俺,“回家養(yǎng)幾天再來,不算曠工。”
推開家門,姐姐高興地說:“真巧,咱家今天插稻秧,正缺人手。”
俺立刻大義凌然,捋胳膊往袖子,出發(fā)。
經(jīng)過一天在水中的較量,沒了,完好如初,從此總結(jié)一經(jīng)驗,“小病兒就是個屁。”
從軍期間,詩人游歷江面,到了黃鶴樓,豪放崔顥情不自禁,題筆寫下這首名作。
[本詩簡析]。
解釋題目。
黃鶴樓:舊址在湖北省武漢市的蛇山。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昔人:指乘鶴的仙人。
這2句說明了黃鶴樓名字的由來,傳說仙人子安曾乘黃鶴過此停留,還有一傳說是費文偉登仙駕鶴于此。總之,是因為有人曾經(jīng)乘鶴光臨而命名。
這2句就是簡單的介紹,初讀一般。
細讀,感覺就不只是介紹,還有一種滄桑在內(nèi),這種滄桑的表現(xiàn),作者用了一個“空”字。仙人乘鶴,那是何等的激動壯觀,站在黃鶴樓上,詩人應該很憧憬那種場面,可惜今非昔比。
我們一般讀詩,只是讀字面,很少會帶上文字的聲調(diào),除非這首詩的氣場太強,令我們不得已,讀李白時常常這樣。
這2句有氣場嗎?
有。
表現(xiàn)如下:
1.“乘”和“去”字都是仄調(diào)中的入聲,入聲字讀起來有一種急促感,所謂“入聲短促急收藏”(古典詩詞中的入聲大概相當于現(xiàn)在的去聲),尤其是一句中的最后一個字是入聲時,頓挫感會比較明顯。
2.“此地空余黃鶴樓”中的“空”字是理解這句整個字面意思的重點,它的發(fā)音是平聲,有一種低沉的感覺,與“乘”和“去”形成反差。
3.最重要的是“黃鶴”的重復出現(xiàn),這在詩中是比較忌諱了,但這首詩不同,它不僅是簡單的字面重復,而是代表的意思不同,第1次“黃鶴”只是黃鶴,第2次代表的是“樓”,在讀的時候,心里已經(jīng)有了區(qū)別,基本不會形成障礙。
仔細體會,2次“黃鶴”的出現(xiàn),有了一種語感,再加上有“乘”和“去”2個入聲字配合。
還有一個原因,“鶴”也是入聲字。
想像著詩人寫完這2句,肯定亢奮,好句子靠靈感,而靈感可遇不可求。寫字的人都有體會。
律詩往往首聯(lián)點題,習慣思維,這首詩是想表達人世的滄桑嗎?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有了前2句墊場,這2句想軟下來也不可能了,看詩人是如何保持堅挺?
“黃鶴”再一次出現(xiàn),而且是在句頭,這是最關(guān)鍵的,氣場再次揚起。因為第。
1、第2兩句剛剛讀完,“黃鶴”的重復,還在余音裊裊。
就像李白的“蜀道難,難于上青天”中的“難”字一樣,前后緊連,語感突強。
尤其是又出現(xiàn)了入聲字“去”,再一次加強,而且沒完沒了,低沉的“空”也如法重復,在后1句抑揚頓挫。
“黃鶴”、“去”、“空”竟然連續(xù)重復,由字識人,崔顥絕不是蔫蔫之輩,“放蕩”的回腸。
還有,通過入聲字“復”推波助瀾,氣場完全揚起后,“白云千載空悠悠”中沒有一個入聲字,與前1句造成強烈反差,而且最后用“悠悠”收尾,“悠悠”這2個字還是重復,讓人意猶未盡。
恰當?shù)闹貜秃腿肼曌值倪\用,是加強氣場的主要手段。
難怪李白登黃鶴樓時也想題詩,看見了崔顥的這首后,把手縮了回來。李白詩氣場最強,他是超級內(nèi)行,能讀出其中的奧妙,最后不得已怏怏而去。(沒有一丁點小視李白的意思。)。
一時想不起,有誰敢像他這樣,在前4句里,竟反復重復。
“無限風光在險峰”,毫無忌憚的崔顥打破常規(guī),勇敢地站出來“重復”,給我們做著示范表演。
中國古典詩詞,讓我們興奮的時候真多。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晴川:陽光照耀下的江面。歷歷:清清楚楚。漢陽:今武漢漢陽。
萋萋:茂盛的樣子。鸚鵡洲:原在江中,現(xiàn)在與漢陽陸地相連。
這2句應該是實景描寫。最后一個字“樹”又是入聲。
——日暮鄉(xiāng)關(guān)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鄉(xiāng)關(guān):故鄉(xiāng)家園。
見景生情,漢陽樹想起了家鄉(xiāng)樹,洲中草想起了家鄉(xiāng)草,勾起聯(lián)想之際,正是“日暮”時分,而“日暮”正是回家的時候。
最后一個字“是”還是入聲。
鄉(xiāng)愁,理不盡的思緒。
回不了家,才是愁,這愁就像江上煙波,浩渺無際,蒸騰彌漫。
最后那個字“愁”,才是本詩的中心。
前2句重復,第2聯(lián)不對仗,而且平仄不規(guī)范。一般首聯(lián)點題,尾聯(lián)總結(jié),這首詩也不是太協(xié)調(diào)(由滄桑逐步引出鄉(xiāng)愁),不正經(jīng)。
一個“不正經(jīng)”的人寫了一首“不正經(jīng)”的詩,但氣場飛揚,他的“愁”,喚起了的人們的共有,讓我們再一次體會到了什么是“曲徑通幽”,另類精華。
歷代公認的,寫黃鶴樓最好的一首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