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和消化所讀書籍的內容,并從中得到一些啟示和思考。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后感范文,供大家參考和學習。
革命孤獨讀后感(專業14篇)篇一
我覺得光榮革命留給世人的意義,不是在于政治上的“光榮革命”后建立起來的議會權利超過君主的權利,不是君主立憲制度以及兩黨制度。而是這種不流血的革命在最大程度上避免了犧牲。對于給國家、老百姓帶來的喜悅不用多說,下面只想談談不用犧牲有著零度靈魂的人的問題。
我相信如果讓歷史重新選擇,他一定會選擇讓這批人好好活下去,因為每一個真正不怕死,敢于為自己信仰犧牲生命的人,本來就不應該死,他們更應該好好活著,去推動人類文明的進化。所以人們是否也能真正考慮到這些人,他們死推動著革命的進步,在另一方面上卻又阻礙著文脈的發展,與大局到底是得還是失?想必沒有那么容易判斷了吧。
革命孤獨讀后感(專業14篇)篇二
暑假里,閑著無事的我翻開了,媽媽給我買的那幾本書,著迷的看起來,其中最令我著迷的是陽光姐姐的《我來自孤獨星球》。
《我來自孤獨星球》說的是“班花”江冰蟾因為學習好,又有點清高很受老師的喜歡。但卻遭遇了很多人的羨慕和忌妒。在班里以凌揚波為首的幾個女生的敵意和排斥,使她為此感到十分困擾。小堂哥方樂天與江冰蟾迥然不同。活潑開朗、樂于結交好友。在他的'影響下江冰蟾認識了濃可菲、陳安蓓,并與盛欣怡成為了好友。但媽媽的事故使她認識到了成人的冷酷復雜的社會。也使她得到了快樂和友情的領悟。
在書中我讀出了江冰蟾的清高,學習好被凌揚波忌妒時,我想到了自己平常雖然學習不太好但我總是看不起學習差的。學習太好的讓我認為他們那是炫耀自己。所以我也沒有朋友。書中媽媽因為與同事關系不好而陷害了,也令江冰蟾感到一個好朋友有多么大的作用。
我相信我總有一天也會改掉習慣交上好朋友。
革命孤獨讀后感(專業14篇)篇三
經常有人問我“什么是幸?!?,身邊有著幾位文藝男女青年,他們偶或聊起關于幸福的定義,其實每個人都是站在自身的立場,暢想著期待中的幸福。
關于幸福每個人都有著自己的`定義,且基本上都是站在此時此刻的立場,保持著對美好未來的期冀。
革命孤獨讀后感(專業14篇)篇四
“你一定要走,我一定要留,沒有人走,革命無以成功,沒有人留,無以告訴曾經相信這次革命的人。”這句話讓我激動了許久。
總以為革命與佛學八竿子打不著,但沒有想到,說這句話的人竟然是一個學佛之人,從學佛走向革命,不是禪道參悟不夠,而是生命中空幻促使其去完成一件有激情的事――革命。
事實上無論是他們的戰友或只有著同一信仰的人,聞到他們犧牲的事實,心中雖會悲痛,但對于那一時期,每日都是活在刀劍上的日子,對待每日都會發生的生命的墮落更多的是習慣。人,抱著崇高的人格走向死亡,大家看到得更多的卻是未來的美好,仿佛為大事損失的生命,是畢竟之路,既然未來能成大事,相比之下當前革命者的犧牲從另一方面思考,不是損失而是收獲,收獲了推進革命事業的動力。
但有一點,我們必須清楚意識到,勇于為革命獻身的到底是哪樣一群人?是詩人,是作家,是學者,是有著的`零度靈魂的人。什么是零度靈魂?就是很清楚地知道自己活著的意義,向著心中的精神方向堅定不移地走去。這與“零度”寫作中“零度”有些不同,同為零度,后者是回歸生命本源,但是前者的“零度”確是人在成長過程的全新開始,一個精神上的進步。不得不承認的是,有這種覺悟的人,有這種無畏精神的人,他們的死亡于文學、美學上都是巨大的遺憾,這遺憾并不能因為政治上的成功而堙沒。
革命孤獨讀后感(專業14篇)篇五
一本書的魅力,在于它能給你勇氣,給你力量,很多你平時不敢做,沒有去做的事,一直想不通悶悶不樂的`事,突然間你就醒悟了,現在不做,更待何時。每次看到一本好書,都特別喜歡分享給身邊的朋友,我想,她們也應該會喜歡吧,在這本書里,我為自己鼓掌,借助這本書的力量,我做了我一直想做但是不好意思去做的事,我聯系了很久沒聯系但是很想聯系的人,說了很多平時怎么都不好意思說出口但悶在心里很久的話。大部分情況下,我喜歡一本書,首先是被書名吸引,接著就是被書中內容吸引,我想說,如果你心中有很多郁結,那么它適合你;如果你正處于郁悶悲憤,那么它適合你;如果你想要給自己勇氣,那么它真的適合你!
革命孤獨讀后感(專業14篇)篇六
魯迅的小說在中小學語文課本上并不少見,每一篇都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孔乙己》、《社戲》、《背影》、《阿長與山海經》、《藤野先生》、《雪》、《拿來主義》、《紀念劉和珍君》······,這么一數,我著實被驚到,原來從小學到現在,我們已經學習過魯迅這么多篇文章了!由此也可見魯迅的小說在中國現代主義文學史上占著不可忽視的地位。
這期我要說的是魯迅的另一篇小說《孤獨者》,《孤獨者》是魯迅小說集《彷徨》里的一篇。
這是中國現代文學老師要求閱讀的小說,能被拿入大學課堂來研讀,想必其文學價值一定不會小。
在課上,我了解到一個重要的概念,就是現代主義文學:通過變形的、隱晦的方式來傳達某種思想或感情。如《孤獨者》就是現代主義文學。而現實主義文學則是直接的、明顯的流露出作者的思想情感。
我讀第一遍《孤獨者》的時候,我其實是不太能讀懂的,在我印象當中,魯迅的小說都很難讀懂,先不說魯迅的作品總是很耐人尋味,單單就我們的思想境界來說,如果不借助任何輔助材料根本就是不知所云。
我讀這篇小說最深刻的感受就是主人公魏連殳的孤獨, 我相信很多普通讀者都跟我一樣。魏連殳的孤獨不是顧影自憐,也不是被遺世孤立的孤獨,而是那種深深地、壓抑著的、如大漠孤狼般的那種孤獨。
這是原文的一個片段:
后來祖母死了,他從城里趕來奔喪。他是有名的洋學堂里出來的異端人物,所以村里的人都很緊張:他來了,能否按照我們的傳統規矩辦事呢?于是提出三個條件:必須穿孝服,必須跪拜,必須請和尚道士。魏連殳來了,大家沒想到,他毫不猶豫地很爽氣地答應了,而且他裝殮祖母的時候,非常地耐心,這些都出乎人們意料之外。但更奇怪的是,當一切都正常進行,許多女人又哭又拜,他作為孝子卻一聲沒響,大家都在哭,他不哭,這就引起了"驚異和不滿",等到大家哭完了,要走散了—— "連殳卻還坐在草薦上沉思。忽然,他流下淚來了,接著就失聲,立刻又變成長嚎,像一匹受傷的狼,當深夜在曠野中嗥叫,慘傷里夾雜著憤怒和悲哀。"
魏連殳從小就失去父母,由祖母撫養長大,并且還不是他的親生祖母,是他父親的繼母,不管在祖母面前如何搞怪逗樂,祖母總是對他淡淡的、冷冷的,所以造就他對人愛答不理的性格。村里人都認為他是異類,因為只有他一個人是外出游學的人,他有自己先進的細想,但總是被打壓,他沒有朋友,沒有同事,確切來說,他也沒有親人。
在這個世界上,如果沒有可以愛的人或是沒有愛自己的人,該是一件多么絕望的事,或許,這就是極致的孤獨。
其實魯迅這篇文章最讓我欽佩的地方是,通篇完全沒有提到"孤獨"二字,然而卻可以將主人公魏連殳的孤獨描寫得這么淋漓盡致。大家都知道,凡是有文學價值的小說,作者都是以當下的社會背景為題材基礎的,很多小說的主人公都可以用來當作當時社會眾多同類人當中的一個縮影,而魯迅的這一篇,我認為不僅是能夠反映當時社會的很多現象, 而且又有著超乎時代的價值,引領人們對孤獨的思考。
魯迅的小說有時是一場心靈的搏斗,有點像讀陀思妥耶夫斯基一樣,是一種心靈的拷問。你要深切地貼近作者,貼近那個時代,有時又好像要拷問自己。
在《孤獨者》里,魯迅就是通過兩種聲音,"我"的聲音和主人公魏連殳的聲音相互對峙,互相辯駁,寫出了自己內心深處的困惑。所以小說有兩個層面,一個是對歷史和現實的孤獨者命運的考察,但在更深層面上展開的是關于人的生存狀態,人的生存期望,以及人的生存意義和價值的思考與駁難,而且這種討論是極致徹底的,因為本來為愛我者活著就已經是生存意義的底線了,還要追問在底線之后還有沒有可能性,幾出現了為敵人而活著這樣的殘酷選擇。
革命孤獨讀后感(專業14篇)篇七
故事中,描寫了一只彩色的烏鴉,沒有心情進行飛行訓練,在尋找自己缺少什么。他碰到了松鼠在尋找過冬用的松子,烏鴉幫助松樹找到了松子,但他發現這不是自己缺的東西。后來烏鴉碰到了人在地上找金戒指,他幫人找到了金戒指,他發現這也不是自己要找的東西。后來又碰到了貓頭鷹,他看見貓頭鷹在找自己的星星,他也尋找自己的星星,但這也不是自己需要的東西。最后他碰到了一只黑色羽毛的'烏鴉。他終于知道自己要尋找的是伙伴。
我認為,這只彩色的烏鴉,一直堅持不放棄,尋找自己需要的東西,他很熱心的幫助別人,他身上有我要學習的地方。
革命孤獨讀后感(專業14篇)篇八
《百年孤獨》,作為為馬爾克斯贏得了諾貝爾文學獎的成名作,它無異是一本不容錯過的精彩小說。不少人分析這部作品,說它反映了拉丁美洲的歷史演變和社會現實等等。我只能作為讀者,去講述這部小說中最令我記憶深刻的,兩位迥然不同的女性。
“烏爾蘇拉象丈夫一樣勤勞。她是一個嚴肅、活躍和矮小的女人,意志堅強,大概一輩子都沒唱過歌,每天從黎明到深夜,四處都有她的蹤影,到處都能聽到她那漿過的荷蘭亞麻布裙子輕微的沙沙聲?!?/p>
比起那個無比經典的開頭,我想這句話要顯得平凡的多,因此通常不被人所注意,這是這本書中出現的第一句正面描述烏爾蘇拉的話語。正像書中所描述的那樣,烏爾蘇拉這樣一位看似平凡的女人,她的勤勞和堅強是她身上最為耀眼的閃光點。她是一位妻子,一位母親。無論是她的丈夫為怪異的學術癡狂之時,亦或是發現她的子孫陷入了怪誕的命運之中,她都不懈地與命運抗爭著。試圖讓困境得以扭轉,讓人與人之間多一絲聯系,統一起分散的力量。
盡管最后這種嘗試仍以失敗告終,而她的晚年也在由眼疾帶來的模糊黑暗和過于長久的歲月所致的逐漸衍生的的孤獨感中度過。但她的熱情堅強,在一堆性格孤僻怪異的族人中顯得尤為珍貴難得。而由她所操持的,幾代人同堂而居的生活,也一度是《百年孤獨》中最為幸福美好的場景。
阿瑪蘭塔·布恩迪亞,烏爾蘇拉的小女兒,這位面容嬌俏的少女愛上了鋼琴技師皮埃特羅。嫉妒使她不惜一再破壞表親麗貝卡與他的婚姻,直到無意中毒死了哥哥的妻子,年幼而賢淑的蕾梅黛絲。強烈的悔意與仇恨交織,扭曲了她的心理。她與皮埃特羅交往,但卻又拒絕與他結婚,使得皮埃特羅為此自殺。出于悔恨,她故意燒傷一只手,終生用黑色繃帶纏起來,決心永不嫁人。但內心的孤獨、苦悶讓她難以忍受,甚至和剛剛成年的侄兒廝混,即便如此她始終無法擺脫內心的孤獨。她把自己終日關在房中縫制殮衣,縫了拆,拆了縫,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對布恩地亞家族來說,孤獨是一種通病?;蛟S即使不存在皮埃特羅,阿瑪蘭塔的結局并不會有多大差別。在不斷重復的命運里,皮埃特羅是一個起點,讓阿瑪蘭塔告別了少女的活潑純真。她一生都在渴望愛情,同時一生都在排斥愛情。在這種矛盾的煎熬中,度過了自己的一生。
烏爾蘇拉和布恩迪亞經歷,可以說是《百年孤獨》中,本恩迪亞家族命運的影射,注定與無法擺脫的孤獨相伴而老。小說中的魔幻色彩,使得家族的經歷被冠以“命運”一說。但實際上許多事物的轉變是有跡可尋的:出于人性的貪婪、嫉妒,挑起了戰爭,引發了死亡;由于人與人之間的冷漠,個人逐漸變得孤僻而與群體失去聯系,因而使得這個家族七代人始終徘徊在這種孤獨中度過了漫長的一百年。
愿像結尾的寓言所說的那樣,此后不會再有這樣一個家族,要背負百年的孤獨。
革命孤獨讀后感(專業14篇)篇九
暑假時,我看了一本比較好看的書,名字叫《一千零一個愿望》。是大家最愛的郁雨君的作品哦!主人公是一位小女生,名字叫李力子,她是一位喜歡動物的`小朋友,十分頑皮。但他有一個忙碌的媽媽,也可以說是一位缺席媽媽。還好有一只小鴨子走進了她的生活,而且還會叫姐姐,十分親密,但是媽媽十分討厭這只小鴨子。
讀完后我哭了很久,我就像一直無助的小鳥。沒有翅膀也沒有家,但我知道我還有弟弟。
我有很多的愿望......但是我最大的心愿是讓媽媽回來!
革命孤獨讀后感(專業14篇)篇十
寒假里,我讀了一本美美的書,名字叫做《我來自孤獨星球》。這本書的主人公叫江冰蟾,是一個清高、驕傲的女孩。
被稱為“班花”的江冰蟾因為成績好,又有點清高,遭遇了班里,以班長凌揚波未為首的幾個女生的故意與排斥,因為這些,讓她內心深感困擾。江冰蟾有一個大她一個月的.堂哥方樂天,性格與他迥然不同。因為他的活潑開朗,喜歡交朋友,給江冰蟾帶來了快樂和對友誼的領悟。
讀完這本書后,知道了,更明白了許許多多。成績不是關鍵,如果沒有了友誼,只有最好的成績,那么,誰會開心?友誼的力量是無窮的,它能讓你在絕望中看到希望,在跌倒后有關愛,在迷失中找到前進的動力!我們要珍惜友誼,愛護友誼,從大家一起做起哦!
革命孤獨讀后感(專業14篇)篇十一
當魚兒完全失去了希望,才看清了身邊猙獰的網繩,春天在哪兒啊,它含著眼淚,重又開始了冰層下的旅程。
——食指《魚兒三部曲》。
我松下一口氣,終于把魯迅的《孤獨者》讀完了,這是一篇僅為十幾頁的短篇小說,可我卻分了幾次才讀完,不僅是因為魯迅先生文筆的晦澀與深奧,更是文中的冷峻與黑暗讓我難以品味。
余杰說:“我習慣在夏夜最燥熱的時候讀魯迅。沒有一絲風,室內像個蒸籠。翻開書后,黑色的方塊字一行比一行涼,如冰一般涼入骨髓里,一行比一行苦,如黃連一般,要治病就得慢慢咀嚼。漸漸覺得靈魂被掏空了一般,欲笑卻又無可笑,欲哭亦覺無所可哭。”我同樣也是在這么一個酷夏讀著魯迅的小說,“靈魂”真若“被掏空了一般”,空曠而迷茫,失落而無望。有時我真恨魯迅,他首先為我們揭示一個黑暗的“現實”,然后再隱約點亮一絲希望,最后當這點零星的“希望之光”還尚為火星之時,再迅速拈滅它,如從未出現過一般。
如《藥》中的夏瑜的墳上縱有憑空出現的花環,但連烏鴉也不愿棲在上面;又如《孤獨者》中作者借魏連殳的話表示:“孩子總是好的。他們全是天真……”然而又讓“天真”的孩子“拿著一片蘆葉”指著魏連殳道:殺!而那個孩子“還不很能走路……”我知道這怨不得魯迅,魯迅先生是講真話的人,事實如此。只是我還像很多人一樣,即使相信這個殘酷的現實卻還要寄托一絲美好的希翼,中國人歷來喜歡圓滿。
這個故事是送殮始送殮終,“滿臉黑氣”的革命者魏連殳走了,不是死于革命,而是死于癆病。為他送葬的一切也是“死一般靜,死的人和活的人都是”,這些是“敬”他的人,是他死前去做顧問“交運”賺來的“敬”,是的,他為了擺脫生活的慘狀,他從事了他所反對的。他不再是孤獨者與異人,而是人們敬重的“魏大人”。這些是他“躬行先前所憎惡,所反對的一切,拒斥先前所崇仰,所主張的一切”所換來的,也就是說他放棄先前畢生所追求的崇高理想,而俯就于所反對的現實黑暗。他叫老人家為老太太時不得敬,他溫和恭敬的請孩子們吃花生時不得敬,而他“交了運”后喚老人為老家伙,給孩子們東西讓他們學狗叫或磕頭時卻得了敬,這是一種什么樣的可悲?魏連殳雖然改變了自身的生活慘狀,但用他的話說卻是“已經真的失敗”。
革命孤獨讀后感(專業14篇)篇十二
曾經看過復旦大學副教授陳果的一段關于孤獨和寂寞的上課視頻,感覺這位老師講的十分精彩,深刻剖析了孤獨和寂寞。最近她把十年的教學心得整理出書,用哲學的方式告訴你孤獨的自己有多強大!
關于《朋友是“無用”的?!愤@個觀點,聽了她的講解有了新的認識:
我們之所以交朋友、之所以需要朋友、之所以愛我們的朋友,不是因為他們“有用”。朋友不是為了“利用”,不是為了找一個安全的情緒宣泄渠道,不是為了索取安慰,不是為了陪襯自己的優越,不是為了多一個“幫手”或“同謀”......而是為了奉獻我們的愛與關懷,為了與之分享心靈的豐富和生活的.美好,為了那種相互理解所帶來的默契,為了“不時常想起,卻無處不在”的空氣般的同在感和信賴感。
孤獨和寂寞是兩回事,孤獨的人無論在什么環境下都可以做到獨處,她的內心是平靜和充實的。而寂寞的人,她需要社交,極力要擺脫一個人的孤單,社交是廉價的,但是并不代表它沒有價值,寂寞的人想要通過社交尋求心靈的慰藉。同時,社交是帶有功利性和目的性的,它必然是廉價的。日本人之所以喜歡茶道,不是為了在那擺譜,是因為和敬清寂,茶道的精神就是和敬清寂,追求的是一種圓融,一種道。
革命孤獨讀后感(專業14篇)篇十三
似乎很向往寧靜生活,一個人走在街道上,一個人靜靜地學習,沒有外界的喧鬧。但如果真的如此,心中卻反倒添加了空虛與恐懼。我怕嗎?怕什么呢?不知道獨自一人吧!就象文章中的“大雁”,我雖然沒有“凄然長唳”但也有著“離隊大雁無奈的孤獨”。
想長長的嘆一口氣,但心中的悲感還不足以讓我表現出自己的無奈。
“試圖用半明半暗的心情去排遣孤獨,孤獨者站在幽暗的窗口,跟隨思潮漂流。過去和未來,悲傷與幸福,在輪番的敲打她的心鼓?!币驗楣陋?,所以會回首往事。過去也認為自己孤獨,回首時卻有著無限的美好回憶,一起哭,一起笑,一起上學,一起回家……因為孤獨,所以聯想未來:未來的我和大家都相處得很好,在未來的未來,我可以回首更多的快樂往事……“為何不以寧靜置換,在寧靜中尋覓哲思呢?”是哦,為什么不呢!?以我這算不上寧靜的寧靜,算不上孤獨的孤獨去尋覓哲思,也許我能懂得更多我想要懂的事物。
革命孤獨讀后感(專業14篇)篇十四
獨處和相處,奶茶從自己從朋友身上解讀了這兩個詞。不管是喜歡獨處還是喜歡相處,我覺得只要是你認為舒服的狀態就可以,而不必為了去迎合誰,而把自己變成應該應該怎么樣。比如奶茶自己就很喜歡獨處,包括生活上,婚姻中的獨處模式,是很多人都無法做到的,但那就是她的方式,她覺得那樣自在,而我們也沒必要去羨慕,去讓自己變得和她一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模式,不必照搬。
倒是認同書中一個觀點,學會獨處的人才能更好的跟別人相處,從另外的層面來說,學會獨處的人會少了對他人的.依賴,所以不會因為一些小事而生氣,比如如果另一半沒顧到你的情緒沒辦法陪你去做一些事情時,你會覺得他沒那么在乎你,但是學會獨處的人,這點小事可能就真的不是事。
另外,我也覺得至少得留給自己一些獨處的空間,因為獨處的時候你是在跟自己對話,可以思考很多問題,也可以想清楚很多事情,那種感覺真的很棒。像我,就很喜歡上下班走路坐公交車的時間,那絕對是自己跟自己對話的完全獨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