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是人們除掉疲勞、擺脫困擾,迎接新生活、新希望的時刻。看看下面這些新年總結,或許可以給大家在寫作時提供一些新的視角和思路。
最新新年民俗活動范文(16篇)篇一
1、知道每年的1月1日就是元旦,是新一年開始的第一天。
2、知道過了新年,又長大了一歲。
3、了解和認識慶祝元旦的各種方式。
日歷卡、幼兒園小朋友相片、慶祝元旦的各種卡片或背景圖。
理解元旦的意義,了解慶祝元旦的方式。
一、引導幼兒園小朋友運用已有經驗,交流自己知道的傳統節日,激發學習興趣。
1、教師引導幼兒園小朋友說出自己知道的傳統節日。如:小朋友們,你們知道一年中,有哪些節日嗎?(出示各種節日的日歷卡片,引導幼兒園小朋友說出節日名稱:國慶節、春節、元宵節、五一勞動節、婦女節、元旦……)今天呀,我們主要來學習“元旦”。
2、教師提問:有誰知道元旦是幾月幾日?代表什么?(新一年的到來,是一年開始的第一天)。
3、教師提問:小朋友們,你們知道元旦是怎么來的嗎?提示:元旦是在1月1日,“元”是開始、第一的意思;“旦”是早晨、一天的意思。“元旦”就是一年的開始、一年的第一天。以農歷正月為元,初一為旦。
二、向幼兒園小朋友介紹迎接新年的各種方式,引導幼兒園小朋友說出自己慶祝元旦。
1、引導幼兒園小朋友交流以往是怎樣過新年的?(放煙花、吃餃子等)。
2、了解全國各地人們是過新年的不同方式,出示各種卡片或背景圖(如果條件允許,可以制作成課件),引導幼兒園小朋友認識人們為了迎接元旦所做的各種準備工作。提示:唱歌跳舞、剪窗花、蒸各式饃饃、包餃子、放煙花、送元旦卡片等。
3、引導幼兒園小朋友交流以往過新年的方法,然后,引導幼兒園小朋友說出今年想怎樣迎接元旦的到來?提示:教師向幼兒園小朋友表達自己迎接元旦的想法,再讓幼兒園小朋友表達自己的想法如,元旦很快就到了,我最想剪一些窗花貼在小朋友們家的窗戶上,送一張我自己制作的賀卡給我的爸爸媽媽。
4、播放慶祝元旦的錄音或錄象帶,提出問題,讓幼兒園小朋友發現我們慶祝元旦要跟別人說祝福語,然后引導幼兒園小朋友討論,慶祝元旦要說哪些祝福語,體驗集體慶祝元旦的喜悅。
1、教師出示幼兒園小朋友的相片,討論相片中的人物在做什么,讓幼兒園小朋友感覺到自己比以前長大了,比以前更能干了,知道過了這個新年,又長大了一歲。
2、引導幼兒園小朋友說說自己在新的一年想做哪些事?
四、延伸活動:
引導幼兒園小朋友收集全國上下慶祝元旦或有關元旦的資料,制作成“元旦”專題,讓幼兒園小朋友更深入的了解和認識元旦。
最新新年民俗活動范文(16篇)篇二
1、知道1月1日是元旦,是新一年開始的一天。
2、發展幼兒的社交能力,培養幼兒良好的自信品質。
3、了解和參與慶祝元旦的各種方式。
4、許下新年愿望,制定自己的新年目標。
1、紅紙、剪刀、山楂、木簽、面粉、廚房等;
2、在園內找一棵樹作為愿望樹、布置出大的活動室;
3、家長邀請卡、愿望卡、賀卡;
4、大張黑色卡紙、彩色粉筆。
1、家長與幼兒簽到就坐。
2、活動開始,主持人開場,感謝大家的到場,說明活動意圖;園長致辭,表達新年祝福。
3、家長帶幼兒自愿參與各項目活動,感受節日氣氛。
項目一:剪窗花(不防請手巧的老人坐鎮指導),感受我們的傳統文化。
項目二:蒸花饃,感受我們的民俗文化。
項目三:包餃子,體會團圓的氣氛。
項目四:串糖葫蘆,品嘗制作我們的特色美食。
項目五:畫煙花。
煙花能瞬間帶動節日氣氛,但我們今天更加提倡環保,加上出于安全的考慮,所以我們決定采用這樣的方式:用彩色粉筆在黑色卡紙上畫煙花。當所有小朋友的煙花放在一起,呈現為一幅大圖時,肯定是壯觀和值得留念的。(ps:還可以選用刮畫紙)。
4、自由參與活動結束,然后幼兒、家長、老師、園內其他工作人員一起集體用餐。
5、用餐完畢,幼兒在家長的引導和幫助下制定一個新年計劃(如,學會穿衣服、系鞋帶、看50本書等),填寫新年愿望和賀卡,將愿望卡掛在許愿樹上,并互贈賀卡。
6、合影留念,活動結束。
最新新年民俗活動范文(16篇)篇三
在春節的時候,有很多的民俗,不知道大家知道的有多少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新年民俗作文相關資料,歡迎閱讀。
回到老家,心里可高興了,春節習俗總會讓我吃驚不小,最普遍的就是以下四個了:吃年飯,看晚會,午夜放煙花和拜年。
大年三十,舅舅舅媽等親戚都歡聚一堂,外婆外公滿臉喜悅,開心地忙碌著。對,今天我們要吃年飯了!“噼里啪啦”,一陣鞭炮聲響起,年飯做好了!當然,吃年飯總忘不了土地爺爺,敬幾根香,擺幾碗菜和一碗飯,求土地爺爺保佑,來年豐收。接下來,便入席了。吃罷年飯,大家都坐在爐子旁邊聊天。外公外婆這時候可就忙咯!吃年飯(也可以說是團圓飯),是春節的重要習俗之一,不管是在哪兒,大家都會趕回來,和家人一起共享這美好的時刻。吃年飯時,大家總有很多話要說,說工作,說家庭,等等。吃年飯的時間是不一樣的,只要家人都到齊了,想什么時候吃都行。
晚上,就剩下自己家的人了。在看春節聯歡晚會之前,是我最期待的時候:收壓歲錢。恭喜發財,紅包拿來!大舅舅一個,小舅舅一個,外婆一個……大家都忙活完了,該坐下來休息休息了,于是,我們便團聚在一起看春節聯歡晚會。邊看邊聊,仿佛話總也說不完似的??偹惆镜?2點了,午夜煙花快燃放了!“轟!”一個禮炮打響了,天空頓時蒙上了一件五彩斑斕的彩衣。隨著第一個禮炮的打響,各家不約而同地放出了各種款式的煙花,每一家的屋頂上都掛上了一個美麗的帽子。放煙花的聲音震耳欲聾,五彩的煙花使我眼花繚亂。我和大舅媽跑到樓頂上觀看煙花,我興奮得直跳:“我這次苦熬到12點真是沒白費,這真是太壯觀了!”午夜放煙花,有可能是每個地方都有的習俗,有可能是我們家鄉特有的一種習俗,但都一樣,我見識到了,你們也聽說了!
這天,是初一,才剛起來,就聽見門外一陣拜年聲:“給您老拜年了啊!”“哎!來了來了,新年快樂!”“新年快樂!”這時候,外婆正忙著做早餐,外公則正忙著招呼人?!白幌掳砂??”“不了不了?!边@樣的對話總會聽見很多次。我趕緊吃完早餐和小舅舅他們出門了。小舅舅的雙胞胎女兒紫依和紫芊各提著一個袋子,每到一處袋子里的東西就會增加一點,可高興壞她們了。所謂的拜年呢,就是挨家挨戶地走動,有時候會在哪一家坐一會兒,聊聊天什么的。而小孩子就提著個袋子去拜糖。聲明一下啊,我可沒有哦!
中國各地都有各自的過節習俗,而我的老家,位于福建省漳州市云霄縣,這里的春節與別的地方截然不同。
在云霄,春節期間忌講不吉利的話,萬一小孩無知,說了不吉利的話,要用紙巾拭嘴。同時忌吵嘴打罵和摔破碗碟,萬一不小心打破碗盤,要將碎片收集起來放進石臼里,口中念“歲歲平安”,借“碎”與“歲”諧音來化兇為吉,保持祥和歡樂的氣象。
正月初一子時新年開始,家家戶戶燃放鞭炮,稱為“開正”,還要在門前備清茶、糖果,焚香,稱為“拜正”。初一日人人早起,穿新衣服燒香點燭,祭拜天地祖先。小輩向長輩拜年,長輩隨即賜以紅包。
在“開正”的時候,家人都要吃點紅糖線面湯。糖,意為甜蜜;線面,意為長壽,即祈求全家幸福長壽。初一日不吃粥,以免往后出門遇雨;不往戶外倒垃圾,忌“財氣外泄”。此外還有不不討債,不打罵孩子等禁忌。
怎么樣?云霄的春節既講究又別有一番風趣吧!除此之外,大家還可以在網絡、書籍上多多了解一些異地的習俗,多豐富自己的見識!
春節是我們中國農歷的新年,所以過年對我們中國人而言非常重要的!因此,春節前的準備也是必不可少的。
過年了!過年了!家家戶戶忙著貼。
春聯。
剃頭發做年夜飯……要做的事情太多了而且“規矩”太多了!有些習俗還很怪無奈之下我就去問正在貼春聯的媽媽。
我看見媽媽將“福”字倒著貼,我固然知道為什么要倒著貼,將‘?!值怪N是一種習俗,‘?!官N說明‘福’倒(到)了!但我仍然問道:“過年有什么習俗和規矩?。俊眿寢屚O率种械幕?,耐心地給我談起來。
原來,以前過年還有一種放鞭炮的習俗,來源于“年獸”的故事。很久以前有一只“年獸”,長期居住深海底,到了除夕就躍出海面到處作惡。有一年一個老人用放炮,穿紅衣,貼紅春聯的方法驅趕走“年獸”,這才得以平靜,此后這個方法就流傳開來。但是現在廣州禁止燃放煙花爆竹,所以我們就不再進行這個活動了。
除夕這一天對我國來說是極為重要的。這天晚上,我們全家準備除舊迎新,吃團年飯。吃年夜飯,是春節家家戶戶最熱鬧愉快的時候。大年夜。豐盛的年菜擺滿一桌,全家團聚,圍坐桌旁,共吃團圓飯。人們既是享受滿桌的佳肴,也是享受那份快樂的氣氛,桌上有雞、鵝、燒肉等等,一般少不了兩樣東西,一是火鍋,一是魚?;疱仧釟怛v騰,說明紅紅火火;“魚”和“余”諧音,喻意“年年有余”。最后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
今天我的收獲太大了,知道了很多過年習俗的知識,不過我覺得有點迷信,但這又仿佛是一種樂趣,只要快樂就好,何必迷信不迷信?更何況這是傳統的習俗,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
最新新年民俗活動范文(16篇)篇四
農歷正月十六早上九點半,爸爸、媽媽和我來到青屏大街。歷年都會在這里舉行一些民俗活動。我們在青屏大街的圖書館看見了許多燈謎,爸爸媽媽猜出一個,題目是“三毛來到村邊(打一字)”他們猜的是“杉”我們找到工作人員,哈哈,猜對了,但別人比我們更快一步,為了不影響觀看其他民俗活動,我們就走了。
到了市政府門口,看到有舞龍的,爸爸給我想了一個辦法,讓我爬到欄桿上,因為站得高,所以看得一清二楚,“龍”還會轉圈,其實是舞龍的人從頭開始,依次將桿子轉個圈,就會產生那樣的效果,我們繼續往前走,又看見扭秧歌的,只見有一二十個大媽大嬸身穿彩衣,一手拿扇子,一手拿手絹,伴著音樂的節拍跳著十字步。爸爸突然把我抱起來,我看見了秧歌的兩邊有人抬著花轎,還有人將假馬套在自己的身上。接著我們繼續往前走,有唱戲的,可我們沒有聽,正走著,忽聽“咚嗆咚嗆”的鑼鼓聲,舞獅子的開始了。因為人太多擠不過去,爸爸讓我站在路邊的卡車上看得一清二楚。有的“獅子”躺在地上打滾兒,另一頭從他身上飛過;有的坐在架子上表演著各種各樣的動作,只見他一會兒蹬腿,一會跳躍,甚至還在最高的地方站立,真是精彩極了。
正月十六真熱鬧讓我開心不已。
文檔為doc格式。
最新新年民俗活動范文(16篇)篇五
我:“外婆,你是貴州人,你能說一下你們苗族人在過年時一般會做些什么嗎?”
外婆:“我們啊,過年一定要大掃除,表示把霉運掃掉,然后要貼對聯啊,貼門神啊什么的,說大吉大利,還有,以前外婆還沒和你外公結婚的時候,外婆就會在家里擺上桃花,這里的人都說,單身的人過年插上桃花來年可以走桃花運呢!”
我:“是嗎,外婆,你們那兒的習慣好特別啊,那大年三十又要干什么,或者不能干什么呢?”
外婆:“年三十要吃團圓飯,然后那個,好像是魚只能吃一半,還有一半得留到初一才能吃,說什么年年有余?!?/p>
我:“外婆,我在手機上查好像還有說團圓飯吃好小孩子還要提著燈籠去大街上唱什么歌呢!”
外婆:“哦,這個都是以前的習俗,現在基本上都沒了,因為貴州已經開發了,所以基本上很少會有人那樣了!”
我:“那,外婆,大年初一,初二又要干些什么呢?”
外婆:“年初一啊,一大早要穿上新衣服,去向親戚拜年,對了,初一絕對不可以洗頭洗澡掃地,初二才能洗頭洗澡掃地?!?/p>
我:“外婆,為什么啊,為什么初一不能,只有初二才能洗?。俊?/p>
外婆:“因為,都說初一是運氣,初二掃霉氣,知道了吧!”
我:“哦,外婆,那你知道溫州又有什么很特別的民風民俗嗎?”
外婆:“這我倒不太清楚,你外公應該知道,不過大概我還是知道一點點,就是年三十一定要吃芋頭,因為溫州話諧音‘余,裕’,吃芋頭是好事嘛,所以一定得吃芋頭。”
我:“外婆,你還知道其他的嗎?”
外婆:“溫州每年大年初一都要放開門炮,關門炮,然后都會在大年初一領紅包嘛,其它外婆就真的不清楚了!”
我:“哦,謝謝外婆啦,吃飯去嘍!”
最新新年民俗活動范文(16篇)篇六
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漢,流于后世?!段骶╇s記》說:“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于開襟樓,人具習之?!蹦铣鹤谥\《荊楚歲時記》說:“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婦女結彩樓穿七孔外,或以金銀愉石為針?!薄遁浀刂尽氛f:“齊武帝起層城觀,7月7日,宮人多登之穿針。世謂之穿針樓?!蔽宕跞试!堕_元天寶遺事》說:“七夕,宮中以錦結成樓殿,高百尺,上可以勝數十人,陳以瓜果酒炙,設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嬪各以九孔針五色線向月穿之,過者為得巧之侯。動清商之曲,宴樂達旦。土民之家皆效之?!痹兆趦x《元氏掖庭錄》說:“九引臺,七夕乞巧之所。至夕,宮女登臺以五彩絲穿九尾針,先完者為得巧,遲完者謂之輸巧,各出資以贈得巧者焉?!?/p>
七夕節的習俗二:喜蛛應巧。
這也是較早的一種乞巧方式,其俗稍晚于穿針乞巧,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時。南朝的梁宗懔《荊楚歲時記》說;“是夕,陳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網于瓜上則以為符應?!?/p>
五代王仁?!堕_元天寶遺事》說:“七月七日,各捉蜘蛛于小盒中,至曉開;視蛛網稀密以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間亦效之”宋朝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說,七月七夕“以小蜘蛛安合子內,次日看之,若網圓正謂之得巧?!彼沃苊堋肚練q時記》說;“以小蜘蛛貯合內,以候結網之疏密為得巧之多久”明田汝成《熙朝樂事》說,七夕節“以小盒盛蜘蛛,次早觀其結網疏密以為得巧多寡?!庇纱丝梢姡瑲v代驗巧之法不同,南北朝視網之有無、唐視網之稀密,宋視網之圓正,后世多遵唐俗。
這是七夕穿針乞巧風俗的變體,源于穿針,又不同于穿針,是明清兩代的盛行的七夕節俗。明劉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說:“七月七日之午丟巧針。婦女曝盎水日中,頃之,水膜生面,繡針投之則浮,看水底針影。有成云物花頭鳥獸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謂乞得巧;其影粗如錘、細如絲、直如軸蠟,此拙征矣?!薄吨彪`志書》也說,良鄉縣(今北京西南)“七月七日,婦女乞巧,投針于水,借日影以驗工拙,至夜仍乞巧于織女”請于敏中《日下舊聞考》引《宛署雜記》說:“燕都女子七月七日以碗水暴日下,各自投小針浮之水面,徐視水底日影。或散如花,動如云,細如線,粗租如錐,因以卜女之巧。”
七夕節的習俗四:種生求子。
舊時習俗,在七夕前幾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層土,播下粟米的種子,讓它生出綠油油的嫩苗,再擺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樣,稱為“殼板”,或將綠豆、小豆、小麥等浸于磁碗中,等它長出敷寸的芽,再以紅、藍絲繩扎成一束,稱為“種生”,又稱為“五生盆”或“生花盆”。南方各地也稱為“泡巧”,將長出的豆芽稱為巧芽,甚至以巧芽取代針,拋在水面乞巧。還用蠟塑各種形象,如牛郎、織女故事中的人物,或禿鷹、鴛鴦、等動物之形,放在水上浮游,稱之為“水上浮”。又有蠟制的嬰兒玩偶,讓婦女買回家浮于水土,以為宜子之祥,稱為“化生”。
七夕節的習俗五:為牛慶生。
兒童會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掛在牛角上,又叫“賀牛生日”。因為傳說西王母用天河把牛郎織女分開后,老牛為了讓牛郎能夠跨越天河見到織女,就讓牛郎把它的皮刨下來,駕著它的牛皮去見織女。人們為了紀念老牛的犧牲精神,便有了“為牛慶生”的習俗。
七夕節的習俗六:曬書曬衣。
據載,司馬懿當年因位高權重,頗受曹操的猜忌,有鑒于當時政治的黑暗,為求自保,他邊裝瘋病躲在家里。魏武帝仍然不大放心,就派了一個親信令史暗中探查真相。時值七月七日,裝瘋的司馬懿也在家中曬書。令史回去稟報魏武帝,魏武帝馬上下令要司馬懿回朝任職,否則即可收押。司馬懿只有乖乖的遵命回朝。
還有有一種人,在亂世中,以放浪形骸來表達中的郁悶。他們藐視禮法,反對時俗。劉義慶的《世說新語》卷二十五說,七月七日人人都會曬書,只有郝隆跑到太陽底下去躺著,人家問他為什么,他回答:“我曬書”。這一方面是蔑視曬書的習俗,另一方面也是夸耀自己腹中的才學。曬肚皮也就是曬書。漢代曬衣的風俗在魏晉時為豪門富室制造了夸耀財富的機會。
而名列“竹林七賢”的阮咸就瞧不起這種作風。七月七日,當他的鄰居曬衣時,只見架上全是陵羅綢緞,光彩奪目。而阮咸不慌不忙的用竹竿挑起一件破舊的衣服,有人問他在干什么,他說:“未能免俗,聊復爾耳!”由這幾則小故事看來,就知道當時七夕曬書、曬衣的風俗有多盛了。
七夕節的習俗七:供奉“磨喝樂”
磨喝樂是舊時民間七夕節的兒童玩物,即小泥偶,其形象多為傳荷葉半臂衣裙,手持荷葉。每年七月七日,在開封的“潘樓街東宋門外瓦子、州西梁門外瓦子、北門外、南朱雀門外街及馬行街內,皆賣磨喝樂,乃小塑土偶耳”。其實在宋朝稍晚以后的磨喝樂,已不再是小土偶了,相反的,越作越精致。磨喝樂的大小、姿態不一,最大的高至三尺,與真的小孩于相上下。制作的材料則有以象牙雕鏤或用龍延佛手香雕成的,磨喝樂的裝扮,更是極盡精巧之能事,有以彩繪木雕為欄座,或用紅砂碧籠當罩子,手中所持的玩具也多以金玉寶石來裝飾,一對磨喝樂的造價往往高達數千錢。
“拜織女”純是少女、少婦們的事。她們大都是預先和自己朋友或鄰里們約好五六人,多至十來人,聯合舉辦。舉行的儀式,是于月光下擺一張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水果、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又有鮮花幾朵,束紅紙,插瓶子里,花前置一個小香爐。那么,約好參加拜織女的少婦、少女們,齋戒一天,沐浴停當,準時都到主辦的家里來,于案前焚香禮拜后,大家一起圍坐在桌前,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朝著織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如少女們希望長得漂亮或嫁個如意郎、少婦們希望早生貴子等,都可以向織女星默禱。玩到半夜始散。
民間傳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俏氖拢肭笕」γ淖x書人特別崇敬魁星,所以一定在七夕這天祭拜,祈求他保佑自己考運亨通??菭斁褪强沸?,廿八宿中的奎星,為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也魁星或魁首。古代士子中狀元時稱“大魁天下士”或“一舉奪魁”,都是因為魁星主掌考運的緣故。
七夕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巧果是油面糖蜜?!稏|京夢華錄》中之為“笑厭兒”、“果食花樣”,圖樣則有捺香、方勝等。宋朝時,市街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
若購買一斤巧果,其中還會有一對身披戰甲,如門神的人偶,號稱“果食將軍”。七夕巧果的做法是:先將白糖放在鍋中熔為糖漿,然后和入面粉、芝麻,拌勻后攤在案上捍薄,晾涼后用刀切為長方塊,罪尤折為梭形面巧胚,入油炸至金黃即成。手巧的女子,還會捏塑出各種與七夕傳說有關的花樣。此外,乞巧時用的瓜果也可多種變化?;驅⒐瞎癯善婊ó慀B,或在瓜皮表面浮雕(門票)圖案,稱為“花瓜”。
七夕節的習俗十一:七姐誕。
廣州舊時過七巧節是非常熱鬧的。宋人劉克莊曾有詩詠道:“瓜果跽拳祝,喉羅樸賣聲?;浫酥厍上Γ瑹艄獾教烀?。”人們在節日到來之前,姑娘們就預先備好各種奇巧的玩品,用通草、色紙、芝麻、米粒等,制成各種花果、仕女、器物、宮室模型等物。將谷種和綠豆放入小盒里浸,使之發芽,待芽長到二寸多長時,用來拜神,稱為“拜仙禾”和“拜神菜”。
七夕晚(廣州人多從初六晚開始至初七晚,一連兩晚),姑娘們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飾,連指甲也涂上了紅色,然后把早已準備好的各式物品,如古董珍玩、鮮花、時果以及脂粉等擺放在廳堂的八仙臺上,還要有一盞油燈放置在“仙禾”或“仙菜”中間。此時,有錢人家的廳堂布置得錦屏繡椅、富麗堂皇,一般人家盡量把廳堂擺設井然。
一切都安排停當以后,姑娘們便焚香點燭,對星空跪拜,稱為“迎仙”。自三更至五更,要連拜七次。此時,除了邀請親戚朋友前來作客以外,還要請鄰高興里中相識與不相識的姑娘們一起拜神,觀嘗巧藝與玩具,高高興興,熱熱鬧鬧,如巧藝與玩具受到越多人的稱贊,主家姑娘就越高興,越感到榮耀。廣州的姑娘們說,像這樣能在眾人面前展示手藝,一生是投有多少回的.。拜仙之后,姑娘們手執彩線對著燈影將線穿過針孔(古稱金針度人),如一口氣能穿過七枚針孔者被稱為巧手(得巧),穿不到七孔針者則“輸巧”。
七夕節的習俗十二:針者則“輸巧”
七夕節的習俗十三:互相贈送,以示友情。
廣州七夕拜仙,已婚女子一般不能參加,但新婚后的新娘在過第一個七夕時,要舉行一次“辭仙”儀式。即在初六晚上祀神時,除了牲醴、紅蛋、酸姜等(取兆得子)以外,還要加上雪梨或沙梨,表示與姑娘節離別之意。
據卷十七所載,初七日,舊俗還有女子泛舟游石門(門票)沉香浦的活動。游艇用素馨花、茉莉花裝飾,稱為花艇。她們信此日為“仙女淋浴日”。石門浦水質清洌,朝夕日出日落時返照兩山,有時會像海市蜃樓(門票)一樣在天空出現一些景幻。泛舟者坦希望能有運氣看到奇最的出現,故姑娘們七夕游石門沉香浦成為一項重要內容,很是熱鬧,也成了一個節日的習俗。
七夕節的習俗十四:染指甲。
染指甲系流傳在中國西南一帶的七夕習俗,四川省諸多縣志以及貴州、廣東兩地,也有此風。許多地區的年輕姑娘,喜歡在節日時用樹的液漿兌水洗頭發,傳說不僅可以年青美麗,而且對未婚的女子,還可以盡快找到如意郎君。用花草染指甲也是大多數女子與兒童們,在節日娛樂中的一種愛好,也與生育信仰有密切的關系。
婦女七夕洗發,也是特別的習俗。在湖南、江浙一帶都有此記載。例如湖南湘潭地區《攸縣志》:“七月七日,婦女采柏葉、桃枝,煎湯沐發?!倍⑽拿溢?浙江籍)的《髻》也提到其母與叔婆等女眷,都在七夕沐發。這項習俗,大約和七夕“圣水”的信仰有關。人們認為,七夕這天取泉水、河水,就如同取銀河水一樣,具有潔凈的神圣力量。有的地方直接叫它“天孫(即織女)圣水”。因此女性在這天沐發,也就有了特殊意義,代表用銀河里的圣水凈發,必可獲得織女神的護佑。
還流行用臉盆接露水的習俗。傳說七夕節時的露水是牛郎織女相會時的眼淚,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七夕節的習俗十六:結扎巧姑。
陜西黃土高原地區,在七夕節的夜晚也有舉行各種乞巧活動的風俗,婦女們往往要結扎穿花衣的草人,謂之巧姑,不但要供瓜果,還栽種豆苗、青蔥,在七夕之夜各家女子都手端一碗清水,剪豆苗、青蔥,放入水中,用看月下投物之影來占卜巧拙之命,還穿針走線,競爭高低。同時還舉行剪窗花比巧手的活動。
七夕節的習俗十七:拜“七娘媽”
閩南和臺灣的七夕節又是“七娘媽”的誕辰日。民間十分盛行崇拜七娘媽這一被奉為保護孩子平安和健康的偶像。據閩南籍臺灣學者林再復的《閩南人》一書考證,閩南人過去越峽跨洋到臺灣或異國他邦經商、謀生,大都多年未能歸,婦女們只好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有了希望才有生活下去的勇氣。所以,七夕這一相思傳情的節日又演變成對保護孩子的“七娘媽”神的祈禱。
七夕節的由來。
七夕節,又名乞巧節、七巧節或七姐誕,發源于中國,是華人地區以及部分受漢族文化影響的東亞國家傳統節日,農歷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婦女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故稱為“”乞巧“。
其起源于對自然的崇拜及婦女穿針乞巧,后被賦予了牛郎織女的傳說使其成為象征愛情的節日。
5月20日,七夕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現被認為是“中國情人節”。
更多。
最新新年民俗活動范文(16篇)篇七
我的家鄉在浦城,這是個很小的縣城,但僅管如此,浦城的人民一直崇尚著中華的傳統民俗,這表示著大家對祖先的尊重。
那我就先從春節開始說起吧!除夕之夜,家家3點多就開始吃年夜飯,“蛋卷”是必不可少的一道菜,它的顏色是金黃色的,象征著家家年年都繁榮,兒女能夠孝敬長輩。吃完晚飯后,我們是從不出門的,聽奶奶說:“若出了門會把大家的好運給帶走的。”雖然我們不能出門,但是在家中,我們不能出門,但是在家中,我們依然能夠玩的有聲有色。
給長輩們拜完年后,女孩在家幫父母干活,男孩就跟隨大人們去各自的親戚好友家去拜年,大家都過的十分開心。而正月初四,全家人都要去山上的廟里去燒香,給菩薩請安,讓菩薩保佑子孫滿堂,兒女們的生活更加幸福美滿……過了初六,大家就一切都恢復正常了,大人們工作的就繼續工作,孩子們該去復習功課,迎接新學期的到來了,這個春節是令人難忘的。
家鄉的春節按照我們家鄉的習俗,春節就是在除夕那天開始的。到了除夕,家家戶戶都忙碌起來。大人們要上街買很多菜和零食回來,還要打掃衛生,而且家家戶戶都要貼上對聯和紅艷艷的“?!弊?。有一些人家帖的是倒“?!保幸恍┨氖钦案!?。我就問媽媽:“為什么有一些家是倒“?!蹦?”媽媽笑瞇瞇地說:“倒“福”和正“福”都是一樣的,它們都是代表福氣來到了。”
媽媽又對我說:“除夕要守歲,不到十二點是不能睡的。守歲,就是全家人要在除夕的夜晚用虔誠的心守住平安?!蔽缫故c整,家家戶戶都放起鞭炮和煙花,頓時,整個城鎮響聲四處,真是震耳欲聾,熱鬧非凡呀!到了正月初一,爺爺.奶奶會煮我們最喜歡吃的東西,比如:龍蝦.蝦菇.螃蟹.海蟄皮.蝦.跳魚等。吃過了飯,小孩子們都要去給長輩們拜年,拜了年,長輩們會給小孩子們壓歲錢,有的孩子會拿錢買玩具,也有的會把錢存起來,將來再買學習用品。
拜完了年,大人們就要上寺廟去進香。在我們老家有很多寺廟,每個寺廟都要進香。等大人們進完了香就會帶著小孩子去游樂園.公園等。正月初一就這樣過了。到了元宵節,是我們家鄉最熱鬧的一天,也是我們小孩子最渴望的。最歡喜的時刻到來了,因為家家戶戶都擺上了年貨,每家都要殺雞來拜神,桌子上堆滿了糖果點心等之類的東西,小孩子都喜歡吃的,有一些嘴饞的孩子會忍不住偷一個吃呢!
讓孩子們開心的不止這個,是在公廟上,擺著許多各色的旗子,讓人來拿著,干什么呢?對了,就是游村,還有醒師,每逢家節,都有機會的,這就是我家鄉的春節風俗習慣。春節過后,小孩子們要上學了,大人們也去做平時該做的事了。我真是難忘家鄉的春節呀!
最新新年民俗活動范文(16篇)篇八
古代有一個愛國大詩人,名叫屈原。因受奸人挑撥,被皇上驅逐。但他仍然愛自己的國家。最終投江自盡。之后人們為紀念屈原,便有今日的端午節。
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墒请S著歲月的流逝,許多地方的節日特色已經不復存在。可是閩南一帶卻還有著濃濃的民風民俗。
上午,大家都會去割艾草。割來的艾草都被掛在門前屋后。整條街都是綠茫茫的一片,仿佛有千萬條綠色的絲巾迎風飛舞。這艾草寓意驅蚊除蟲,驅災避邪。
艾草驅邪的民俗流傳至今,而十二點的光陰更讓人難以忘懷。
正午十二點。家家戶戶都端著盆子,到河邊取水。用晶瑩剔透的水來沖洗腳或臉,洗走自己身上的晦氣。之后,人們還會聚集在河邊跪拜祭祀。不僅僅是跪拜,在貢臺上還供著不少供品,有雞鴨魚肉、美酒果蔬等。當然,更少不最重要的'粽子。最終,將其中6個粽子投下河去喂魚蝦。(好讓屈原的遺體繼續安息于海底)祭祀便完畢。其余的貢品便能夠自己帶回家食用,以求沾一些福氣,帶來好運。
午后,端午的又一個高潮到——采蓮。由一個打扮不堪入眼的醉漢為導,抬一尊木雕龍頭。龍頭雕刻的栩栩如生,眼睛炯炯有神,有一股神圣而不可侵犯的威嚴。身后跟著鑼鼓隊、花童等。這個游行隊伍要進入每家每戶舞旗拂塵。主人則要行待客之禮,送一些糖果餅干給他們。隊伍十幾米長,上百人組成。鞭炮聲持續不斷,鑼鼓聲響徹云霄。氣勢真是不一樣凡響!
在端午,小孩子最高興的莫過于得到一件禮物——香包。它的色彩多以紅黃紫為主,表面細繡著一些美麗的圖案。據大人們說,香包里還有許多好東西。喻吉祥如意,帶有長輩們對孩子的完美祝愿。
閩南的端午總是那么別具特色,那么令人難以忘懷!
最新新年民俗活動范文(16篇)篇九
縱觀七夕民俗活動,多與七夕民俗的兩大主題:“乞巧”、“婚戀”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可以說,幾乎所有的七夕民俗都是從這兩大主題發展出的習俗。同時又因為這兩大主題與女人關系密切,所以七夕民俗紀念活動的主體是年輕的女性,七夕也就因此被稱作“女兒節”,或稱中國傳統節日中的婦女節。清代《月曼清游圖》冊描繪的是大家閨秀一年12個月的貴族生活。其中一幅名為《桐蔭乞巧》的,正是對京中“七夕”風俗的描繪。全畫細致地展示了七月初七京中仕女“乞巧”的場面:七夕之夜,女人們以碗裝水置于庭院,然后將一束針散放其中,人們爭相觀看在水中呈列的圖案,據說圖案的形狀越好看,放針者的手就越靈巧。這就是清代七夕節盛行的“投針乞巧”,也叫“丟巧針”。與針線有關的“乞巧”活動占有最重要的地位。主要有“蛛絲乞巧”、“穿針乞巧”、“投針乞巧”、“蘭夜斗巧”等。
蜘蛛乞巧。
《荊楚歲時記》:“七月七日,為牽??椗蹠?。是夕,人家婦女結采縷,穿七孔針,或陳幾筵酒脯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網于瓜上。則以為符應。”喜子即指一種小蜘蛛。唐劉言史《七夕歌》:“碧空露重新盤濕,花上乞得蜘蛛絲?!倍鸥υ凇稜颗?椗吩娭幸矊戇^這種風俗:“蛛絲小人態,曲綴瓜果中?!彼未稏|京夢華錄》:“婦女望月穿針,或以小蜘蛛安合子內,次日看之,若網圓正,謂之得巧?!?/p>
穿針乞巧。
周處《風土記》云:“七月七日,其夜灑掃庭中,露施幾筵,設酒脯時果,散香粉于筵上,以祀河鼓(即牽牛也)織女?!碧圃娙俗嬖仭镀呦ζ蚯伞吩娫疲骸伴|女求天女,更闌意未闌。玉庭開粉席,羅袖捧金盤。向月穿針易,迎風整線難。不知誰得巧,明旦試相看。”穿針乞巧者,或穿七孔針,或穿九孔針,用一根彩線連續穿過為巧?!蹲砦陶勪洝罚骸捌鋵嵈酸槻豢捎靡?,針褊而孔大?!?/p>
“穿針乞巧”,是較早的出現的乞巧方式之一,即首先制作不同類型的多孔針,有雙眼、五孔、七孔、九孔等不同的乞巧針,然后由年輕女性在七夕晚上,手拿絲線,對著月光穿針,誰先穿過就是“得巧”。關于乞巧穿針的民俗最早始于漢,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最早記載了穿針乞巧的民俗:“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于開襟樓,人具習之?!蹦铣肚G楚歲時記》中也有“七月七日為牽??椗蹠梗窍Γ胰藡D女結彩樓,穿七孔針”的記載。五代王仁?!堕_元天寶遺事》則記載得更為詳細,不僅記有七夕彩樓,還有祭祀擺設,更包括了穿針乞巧的競賽規則:“七夕,宮中以錦結成樓殿,高百尺,上可以勝數十人,陳以瓜果酒炙,設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嬪各以九孔針五色線向月穿之,過者為得巧之侯?!弊鳛楹罄m發展,元陶宗儀《元氏掖庭錄》中則有:“九引臺,七夕乞巧之所。至夕,宮女登臺以五彩絲穿九尾針,先完者為得巧,遲完者謂之輸巧,各出資以贈得巧者焉?!焙笫赖拇┽樒蚯擅袼谆疽源藶闇世K。
古代七夕送的禮物。
同心結。
《詩源》里說文胄與鄰婦姜氏相愛,并送姜氏一枚百煉水晶針為信物,姜氏啟履箱,取連理線,貫雙針,織同心結回贈文胄。素縷表示純潔,而針諧音同貞。將那絲絲縷縷的錦帶編成連環回文式的同心結來贈與對方,綿綿思戀與萬千情愫也都蘊含其中。梁武帝蕭衍詩有“腰間雙綺帶,夢為同心結”。
宋代林逋有“君淚盈、妾淚盈,羅帶同心結未成,江頭潮已平”的詞。言為心聲,所謂“天不老,情難絕,心似雙絲網,中有千千結?!苯Y這個漢字就象是一張“不舍心懷、情用牢結”的網,卻網不盡天下癡兒女故事的萬一,目睹神傷。
團扇。
越國大夫范蠡到諸暨城南苧蘿山尋覓賢良,卻與赤足浣紗的西施一見鐘情,而且定下了百年好合的誓約。心靈手巧的西施便用麥草編成扇,將自己的容貌用彩絲繡于扇芯,送予范郎。
古人在以詩詞表達自己心聲時,也不忘用團扇作指代,借物喻人、托物言志。西漢時期的團扇,因為它潔如明月,蘊涵著團圓、歡聚之意,很容易就被女性細膩、溫婉、浪漫的性情發現和選擇,將它視為純潔愛情的象征。
如意。
古代宮廷里的不少地方都會擺放如意,以供帝后玩賞。除此之外,如意還作為一種信物,在皇帝選后妃時,皇帝執如意,授予看中的女子。如意在宮中還是一種高貴的禮品。每逢皇帝即位、帝后生日等喜慶之日,王公大臣都要向帝后敬獻如意。
七夕節的由來,與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尤其是鵲橋相會的傳說密切相關。牛郎織女的故事千古流傳,是我國古代四大民間愛情小說之一,故事有不同的版本,流傳最廣的版本如下:
牛郎是一個命運凄苦的放牛娃,因爹娘早逝而隨兄嫂生活。心狠的哥嫂不但對其百般虐待,最后還為了獨霸家產把他趕出家門,只分給他一頭老牛。然而,哥嫂沒有想到的是,這頭老牛竟然是被貶下凡間的灰牛大仙,它不僅能說人話,還知道天上仙女下凡沐浴的時間和地點。在老牛的幫助下,牛郎趁仙女沐浴時抱走了一位仙女的衣裳——這位仙女乃是天上專司織錦的織女。失去衣裳的織女無法按時回到天庭,又被牛郎的真情打動,于是留在凡間,與忠厚老實的牛郎結為佳偶。婚后,織女教會了鄉親們養蠶抽絲織綢緞,還為牛郎育下了一兒一女,小日子過得很幸福。那頭老牛在死前,叮囑牛郎剝下它的牛皮,悉心保存,以備日后之用。
織女私自下凡與牛郎結合一事,觸犯了天條。玉皇大帝派遣天兵天將下凡,將織女強行帶走。情急之中,牛郎記起老牛臨終的囑咐,急忙披上牛皮,挑上一對兒女乘風追隨。牛皮發揮著神力,眼見就要追上織女一行,王母娘娘卻拔下了頭上的玉簪當空一劃,頃刻之間,在牛郎的眼前就出現了一條波濤滾滾的天河——銀河,將他和織女分開。但癡情的牛郎不忍離去,他帶著兒女苦苦守候在河邊,而隔河相望的織女也終日哭泣,再也織不出美麗的云錦。
時間長了,王母娘娘也被織女和牛郎的真情所動,許可他們在每年的七月初七相會。每到這天晚上,人間的喜鵲都會飛往天上,在銀河之上架起一座鵲橋,牛郎織女就靠這座鵲橋共赴佳期。相傳在七月初七的晚上,在人間是看不到一只喜鵲的。而在黎明之前,喜鵲們必須飛走,牛郎織女也得趕在鵲橋消失之前匆匆話別,回到銀河的兩邊。
最新新年民俗活動范文(16篇)篇十
最近我們班舉行了民俗風情小組活動,是為了什么?是為了讓我們體驗當老師的感覺,同時我們把我們準備的課件放到網上讓那些不知道這些民俗風情的人學習。
在這次小組活動里我學到了許多知識,就拿潑水節的活動來說,以前我以為潑水節只用潑水,不過經過這次小組活動我了解了許多潑水節的活動,雖然在這次活動中我覺得還不錯,但是我們組也有一些不足的地方。不足的地方在于小組不團結,在董老師剛布置不久我們組就發生了矛盾,這使我們比別的組做的質量要爛一些。剛開始我們以為不會有麻煩了,可是萬萬沒想到我們組又發生了“災難”,就這樣我們組分分合合合合分分。第二個問題是組長的態度,之前我們在錄音的時候因為組員的口誤而大發雷霆,我們都知道組長是因為太著急了所以才會這么惱火,不過她把她的怒氣施發在組員身上就是她的不對了,孔子說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倍覀兘M長就是一個反面教材。不過我們組也有許多好的地方,比如說我們的ppt做得精致,錄音的聲音比別人響亮。但是我也有一些不足的地方,比如我不應該責怪組員。
在這次我們組活動中我們有許多的麻煩,但是我堅信只要我們團結就能克服一切困難。
最新新年民俗活動范文(16篇)篇十一
這是七夕穿針乞巧風俗的變體,源于穿針,又不同于穿針,是明清兩代的盛行的七夕節俗。明劉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說:“七月七日之午丟巧針。婦女曝盎水日中,頃之,水膜生面,繡針投之則浮,看水底針影。有成云物花頭鳥獸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謂乞得巧;其影粗如錘、細如絲、直如軸蠟,此拙征矣?!薄吨彪`志書》也說,良鄉縣(今北京西南)“七月七日,婦女乞巧,投針于水,借日影以驗工拙,至夜仍乞巧于織女”請于敏中《日下舊聞考》引《宛署雜記》說:“燕都女子七月七日以碗水暴日下,各自投小針浮之水面,徐視水底日影?;蛏⑷缁?,動如云,細如線,粗租如錐,因以卜女之巧。”
舊時習俗,在七夕前幾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層土,播下粟米的種子,讓它生出綠油油的嫩苗,再擺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樣,稱為“殼板”,或將綠豆、小豆、小麥等浸于磁碗中,等它長出敷寸的芽,再以紅、藍絲繩扎成一束,稱為“種生”,又稱為“五生盆”或“生花盆”。南方各地也稱為“泡巧”,將長出的豆芽稱為巧芽,甚至以巧芽取代針,拋在水面乞巧。還用蠟塑各種形象,如牛郎、織女故事中的人物,或禿鷹、鴛鴦、等動物之形,放在水上浮游,稱之為“水上浮”。又有蠟制的嬰兒玩偶,讓婦女買回家浮于水土,以為宜子之祥,稱為“化生”。
兒童會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掛在牛角上,又叫“賀牛生日”。因為傳說西王母用天河把牛郎織女分開后,老牛為了讓牛郎能夠跨越天河見到織女,就讓牛郎把它的皮刨下來,駕著它的牛皮去見織女。人們為了紀念老牛的犧牲精神,便有了“為牛慶生”的習俗。
最新新年民俗活動范文(16篇)篇十二
活動一:
供奉“磨喝樂”
磨喝樂是舊時民間七夕節的兒童玩物,即小泥偶,其形象多為傳荷葉半臂衣裙,手持荷葉。每年七月七日,在開封的“潘樓街東宋門外瓦子、州西梁門外瓦子、北門外、南朱雀門外街及馬行街內,皆賣磨喝樂,乃小塑土偶耳”。其實宋朝稍晚以后的磨喝樂,已不再是小土偶了,相反的,越作越精致。磨喝樂的大小、姿態不一,最大的高至三尺,與真的小孩于相上下。制作的材料則有以象牙雕鏤或用龍延佛手香雕成的,磨喝樂的裝扮,更是極盡精巧之能事,有以彩繪木雕為欄座,或用紅砂碧籠當罩子,手中所持的玩具也多以金玉寶石來裝飾,一對磨喝樂的造價往往高達數千錢。
拜織女。
“拜織女”純是少女、少婦們的事。她們大都是預先和自己朋友或鄰里們約好五六人,多至十來人,聯合舉辦。舉行的儀式,是于月光下擺一張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水果、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又有鮮花幾朵,束紅紙,插瓶子里,花前置一個小香爐。那么,約好參加拜織女的少婦、少女們,齋戒一天,沐浴停當,準時都到主辦的家里來,于案前焚香禮拜后,大家一起圍坐在桌前,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朝著織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如少女們希望長得漂亮或嫁個如意郎、少婦們希望早生貴子等,都可以向織女星默禱。玩到半夜始散。
活動二:
曬書曬衣。
據載,司馬懿當年因位高權重,頗受曹操的猜忌,有鑒于當時政治的黑暗,為求自保,他邊裝瘋病躲在家里。魏武帝仍然不大放心,就派了一個親信令史暗中探查真相。時值七月七日,裝瘋的司馬懿也在家中曬書。令史回去稟報魏武帝,魏武帝馬上下令要司馬懿回朝任職,否則即可收押。司馬懿只乖乖的遵命回朝。另有一種人,在亂世中,以放浪形骸來表達中的郁悶。他們藐視禮法,反對時俗。劉義慶的《世說新語》卷二十五說,七月七日人人曬書,只有郝隆跑到太陽底下去躺著,人家問他為什么,他回答:“我曬書”。這一方面是蔑視曬書的習俗,另一方面也是夸耀自己腹中的才學。曬肚皮也就是曬書。漢代曬衣的風俗在魏晉時為豪門富室制造了夸耀財富的機會。名列“竹林七賢”的阮咸就瞧不起這種作風。七月七日,當他的鄰居曬衣時,只見架上全是陵羅綢緞,光彩奪目。而阮咸不慌不忙的用竹竿挑起一件破舊的衣服,有人問他在干什么,他說:“未能免俗,聊復爾耳!”由這幾則小故事看來,就知道當時七夕曬書、曬衣的風俗有多盛了。
拜魁星。
俗傳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俏氖拢肭笕」γ淖x書人特別崇敬魁星,所以一定在七夕這天祭拜,祈求他保佑自己考運亨通??菭斁褪强沸牵グ怂拗械目?,為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也魁星或魁首。古代士子中狀元時稱“大魁天下士”或“一舉奪魁”,都是因為魁星主掌考運的緣故。
根據民間傳說,魁星爺生前長相奇丑,臉上長滿斑點,又是個跛腳。有人便寫了一首打油詩來取笑他:不揚何用飾鉛華,縱使鉛華也莫遮。娶得麻姑成兩美,比來蜂室果無差。須眉以下鴻留爪,口鼻之旁雁踏沙。莫是檐前貪午睡,風吹額上落梅花。相君玉趾最離奇,一步高來一步低??羁钚袝r身欲舞,飄飄度處乎如口。只緣世路皆傾險,累得芳蹤盡側奇。莫笑腰枝常半折,臨時搖曳亦多姿。
然而這位魁星爺志氣奇高,發憤用功,竟然高中了?;实鄣钤嚂r,問他何臉上全是斑點,他答道:“麻面滿天星”;問他的腳為何跛了,他答道:“獨腳跳龍門”?;实酆軡M意,就錄取了他。
另一種完全不同的傳說,說魁星爺生前雖然滿腹學問,可惜每考必敗,便悲憤得投河自殺了。豈料竟被鱉魚救起,升天成了魁星。因為魁星能左右文人的考運,所以每逢七月七日他的生日,讀書人都鄭重的祭拜。
最新新年民俗活動范文(16篇)篇十三
處暑節氣前后的民俗多與祭祖及迎秋有關。處暑前后民間會有慶贊中元的民俗活動,俗稱“作七月半”或“中元節”。舊時民間從七月初一起,就有開鬼門的儀式,直到月底關鬼門止,都會舉行普渡布施活動。據說普度活動由開鬼門開始,然后豎燈篙,放河燈招致孤魂;而主體則在搭建普度壇,架設孤棚,穿插搶孤等行事,最后以關鬼門結束。時至今日,已成為祭祖的重大活動時段。此外,處暑之后,秋意漸濃,正是人們暢游郊野迎秋賞景的好時節。處暑過,暑氣止,就連天上的那些云彩也顯得疏散而自如,而不像夏天大暑之時濃云成塊。民間向來就有“七月八月看巧云”之說,其間就有“出游迎秋”之意。
放河燈。
河燈也叫“荷花燈”,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燈盞或蠟燭,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燈是為了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蕭紅《呼蘭河傳》中的一段文字,是這種習俗的最好注腳:“七月十五是個鬼節;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托生,纏綿在地獄里非??啵胪猩终也恢?。這一天若是有個死鬼托著一盞河燈,就得托生?!?/p>
開漁節。
對于沿海漁民來說,處暑以后便是漁業收獲的時節。每年處暑期間,在浙江省沿海都要舉行一年一度的隆重的開漁節,決定在東海休漁結束的那一天,舉行盛大的開漁儀式,歡送漁民開船出海。20xx年第九屆中國開漁節,在9月6日浙江省象山縣舉行。因為;這時海域水溫依然偏高,魚群還是會停留在海域周圍,魚蝦貝類發育成熟。因此,從這一時間開始,人們往往可以享受到種類繁多的海鮮。
潑水習俗。
在日本,從大暑到處暑的一個月時間內,日本各地有組織潑水降溫的習俗。
1
對于沿海地區的漁民來說,處暑后一定是漁獲的一個大好時節,每年處暑節氣,在浙江省一帶都要舉行一年一度的隆重的開漁節,訣定在東海休漁結束的那一天,舉行盛大的開漁儀式,歡送漁民們出海。
開漁節時候,原本帆檣林立、千舸錨泊的靜態海面,瞵間成為機器轟鳴、汽笛長鳴、百舸齊發的活躍場景。
2
處暑傳統習俗:祭祖、迎秋。
處暑節氣前后的民俗大多都與祭祖及迎秋有關。處暑前后民間會有慶贊中元的民俗活動,稱“作七月半”或者是“中元節”。
舊時,民間從七月初一開始,就有開鬼門的儀式,一直要到月底關鬼門才結束,在這期都會舉行普渡布施活動。
3
小暑節氣正值農作物收成時刻,農家紛紛舉行各種儀式來拜謝土地爺。有的殺牲口到土地廟祭拜,有的把旗幡插到田中央表示感恩,還有的這一天從田里干活回家不洗腳,恐把到手的豐收洗掉。
七月十五,民間還盛行祭祀土地和莊稼,將供品撒進田地,燒紙以后,再用剪成碎條的五色紙,纏在農作物的穗子上。傳說可以避免冰雹襲擊,獲得大秋豐收。
4
處暑傳統習俗:煎藥茶。
習俗自唐代以來已盛行。每當處暑期間,家家戶戶有煎涼茶的習慣,先去藥店配制藥方,然后在家煎茶備飲,意謂入秋要吃點“苦”,在清熱、去火、消食、除肺熱等方面頗有好處。
5
老福州的生活習俗是,在處暑的時候要吃龍眼配稀飯,因為夏天的時候天氣比較熱,人體消耗了很多熱量,吃龍眼能補充熱量。龍眼偏溫性,有益心脾,補氣血,有滋補養氣的作用。
6
老鴨味甘性涼,因此民間有處暑吃鴨子的傳統,做法也五花八門,有白切鴨、檸檬鴨、子姜鴨、烤鴨、荷葉鴨、核桃鴨等。北京至今還保留著這一傳統,一般處暑這天,北京人都會到店里去買處暑百合鴨。
7
河燈也要荷花燈,一般是在底座上放一座燈盞或蠟燭,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它自由的漂泛。放河燈是為了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若是有亡魂托著一盞河燈,就能找到托生的路。
傳統節日屬于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種文化,是追懷先人既古老又現代的一種傳統,這一傳統體現了古人“慎終追遠”思想,基于這種思想和對先人的感情和責任使然,各種民俗勢必也會不斷得到延續和傳承。
最新新年民俗活動范文(16篇)篇十四
活動一:
投針驗巧。
這是七夕穿針乞巧風俗的變體,源于穿針,又不同于穿針,是明清兩代的盛行的七夕節俗。明劉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說:“七月七日之午丟巧針。婦女曝盎水日中,頃之,水膜生面,繡針投之則浮,看水底針影。有成云物花頭鳥獸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謂乞得巧;其影粗如錘、細如絲、直如軸蠟,此拙征矣?!薄吨彪`志書》也說,良鄉縣(今北京西南)“七月七日,婦女乞巧,投針于水,借日影以驗工拙,至夜仍乞巧于織女”請于敏中《日下舊聞考》引《宛署雜記》說:“燕都女子七月七日以碗水暴日下,各自投小針浮之水面,徐視水底日影?;蛏⑷缁?,動如云,細如線,粗租如錐,因以卜女之巧?!?/p>
種生求子。
舊時習俗,在七夕前幾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層土,播下粟米的種子,讓它生出綠油油的嫩苗,再擺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樣,稱為“殼板”,或將綠豆、小豆、小麥等浸于磁碗中,等它長出敷寸的芽,再以紅、藍絲繩扎成一束,稱為“種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南方各地也稱為“泡巧”,將長出的豆芽稱為巧芽,甚至以巧芽取代針,拋在水面乞巧。還用蠟塑各種形象,如牛郎、織女故事中的人物,或禿鷹、鴛鴦、等動物之形,放在水上浮游,稱之為“水上浮”。又有蠟制的嬰兒玩偶,讓婦女買回家浮于水土,以為宜子之祥,稱為“化生”。
活動二:
喜蛛應巧。
這也是較早的一種乞巧方式,其俗稍晚于穿針乞巧,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時。南朝梁宗懔《荊楚歲時記》說;“是夕,陳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網于瓜上則以為符應?!?/p>
五代王仁?!堕_元天寶遺事》說:“七月七日,各捉蜘蛛于小盒中,至曉開;視蛛網稀密以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間亦效之”宋朝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說,七月七夕“以小蜘蛛安合子內,次日看之,若網圓正謂之得巧?!彼沃苊堋肚練q時記》說;“以小蜘蛛貯合內,以候結網之疏密為得巧之多久”明田汝成《熙朝樂事》說,七夕“以小盒盛蜘蛛,次早觀其結網疏密以為得巧多寡?!庇纱丝梢姡瑲v代驗巧之法不同,南北朝視網之有無、唐視網之稀密,宋視網之圓正,后世多遵唐俗。
穿針乞巧。
穿針乞巧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漢,流于后世。《西京雜記》說:“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于開襟樓,人具習之?!蹦铣鹤谥\《荊楚歲時記》說:“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婦女結彩樓穿七孔外,或以金銀愉石為針?!薄遁浀刂尽氛f:“齊武帝起層城觀,七月七日,宮人多登之穿針。世謂之穿針樓?!蔽宕跞试!堕_元天寶遺事》說:“七夕,宮中以錦結成樓殿,高百尺,上可以勝數十人,陳以瓜果酒炙,設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嬪各以九孔針五色線向月穿之,過者為得巧之侯。動清商之曲,宴樂達旦。土民之家皆效之。”元陶宗儀《元氏掖庭錄》說:“九引臺,七夕乞巧之所。至夕,宮女登臺以五彩絲穿九尾針,先完者為得巧,遲完者謂之輸巧,各出資以贈得巧者焉。”
七夕穿針習俗從南朝就開始盛行了。穿針分為兩種,一種是七夕晚上,手拿絲線,對著月光穿針,看誰先穿過就是“得巧”。另一種是在七夕的中午將針投入水面,觀察針影的形狀,以卜女紅之巧拙,稱為浮針、投針。河南開封地區《祥符縣志》曾記載相當有趣的習俗。
七月七日之午,婦女多乞巧。以碗貯水曝烈日中,頃之水膜凝面,舉繡針投之則浮,諦視水底針影,有云成物花鳥之影者為上,有成剪刀牙尺之影者為次,謂乞得巧,女伴相賀;其影粗如槌、細如絲、直如矢則拙矣,幼女尤忌,或至垂涕泣,其母每曲慰之。
這不僅使我們了解何謂得巧,也仿佛看到一群女性相與嬉戲,幼女的天真、母親的慈愛,尤其彰顯這一習俗的女性特色。
南朝七夕穿針系在月下行之,后代的浮針、投針也有在月光下進行的,但似乎有演變為日午行之,就太陽光的投影觀察的趨勢。早先的月下穿針,尚有穿五孔針、七孔針、九孔針的傳說,可說充滿了競技的意味,將女紅才藝與游戲化的競賽結合在一起,因此而得“巧”,頗為“實至名歸”。而后代的浮針、投針,則近似占卜的行為,完全靠運氣來判定是否得“巧”,游戲的意味更濃厚,也難怪少不更事的小女孩會因此而患得患失。
七夕節的習俗穿針乞巧相關歇后語:張飛穿針――大眼瞪小眼。
最新新年民俗活動范文(16篇)篇十五
老南京有句俗語,叫做小雪腌菜,大雪腌肉。大雪節氣一到,家家戶戶忙著腌制咸貨以迎接新年。
2、觀賞封河。
北方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的自然景觀,南方也有雪花飛舞,漫天銀色的迷人圖畫。到了大雪節氣,河里的冰都凍住了,人們可以盡情地滑冰嬉戲。
3、進補。
大雪是進補的.好時節,素有冬天進補,開春打虎的說法。冬令進補能提高人體的免疫功能,促進新陳代謝,使畏寒的現象得到改善。
節氣大雪的由來概述。
大雪節氣,太陽黃經達255度。大雪,顧名思義,雪量大。古人云:“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也”。到了這個時段,雪往往下得大、范圍也廣。這時我國大部分地區的最低溫度都降到了0℃或以下。往往在強冷空氣前沿冷暖空氣交鋒的地區,會降大雪,甚至暴雪??梢?,大雪節氣是表示這一時期,降大雪的起始時間和雪量程度,它和小雪、雨水、谷雨等節氣一樣,都是直接反映降水的節氣。
大雪時節分為三候:“一候鹖鴠不鳴;二候虎始交;三候荔挺出。”是說此時因天氣寒冷,寒號鳥也不再鳴叫了;此時是陰氣最盛時期,所謂盛極而衰,陽氣已有所萌動,老虎開始有求偶行為;“荔挺”為蘭草的一種,感到陽氣的萌動而抽出新芽。
常說,“瑞雪兆豐年”。嚴冬積雪覆蓋大地,保持地面及作物周圍的溫度不會因寒流侵襲而降得很低,冬作物創造了良好的越冬環境。積雪融化時又增加了土壤水分含量,供作物春季生長的需要。雪水中氮化物的含量是普通雨水的5倍,有一定的肥田作用。有“今年麥蓋三層被,來年枕著饅頭睡”的農諺。
最新新年民俗活動范文(16篇)篇十六
所謂“夜作”,宋朝梅堯臣在《續永叔歸田樂秋冬》中曾有“織婦夜作露欲冷,社酒已熟人相呼”的描述,清朝顧祿在《清嘉錄·重陽糕》中也有“百工入夜操作,謂之做夜作”的說法。簡單來說,就是夜間工作,“開夜工”。
根據當地民俗學者的介紹,“夜作”習俗的形成,是因為進入大雪節氣,天氣漸冷,白天短,夜間長,直到冬至,于是人們便利用夜間長的特點,紛紛“開夜工”。糕團、年糕店自不用多說,南貨北貨鋪也是忙忙碌碌,就連藥鋪都要比平時忙上好幾倍。生病的`人希望能趕在年前開些膏方好好補補,別把病帶到新的一年。
同時忙得焦頭爛額的還有裁縫鋪。過去做衣服完全靠手工一針一線,特別耗時,人們往往會把裁縫請到家里來,一住就是三四天,好吃好喝招待,為家里的每個人量體裁衣。
除了“夜長日短”的緣故以外,民俗專家說,“夜作”之俗的興盛,主要還是因為過了大雪節氣,很快就要迎來“大如年”的冬至,為了過冬至節,人們總要提前做些準備。
而“夜作”至深夜,人們的肚子難免要“抗議”,這時候,“夜作飯”就應勢而生了。所謂“夜作飯”,并不是通常意義上的飯,大多是指饅頭、包子、面條、餛鈍等可充饑的小吃。民俗專家說,對于小商小鋪,小本經營,“夜作飯”常常是就地取材,例如年糕店就蒸些年糕吃,南貨鋪就燒碗紅棗桂圓湯喝。
“夜作”的興盛和“夜作飯”的需求,多多少少也促進了夜宵生意的繁榮,飲食店、小吃攤紛紛開設夜市,營業到五更才打烊。漢書《食貨志》中就曾記載:“十月既入,婦女同巷相從,……小民明燈荷擔賣糖炒栗子、熟銀杏之類,以充夜間小食,沿門叫喚,每至殘漏街衢始寂人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