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范文怎么寫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給予篇一
《給予樹》是人教版小學語文第五冊中的一篇精讀課文。這篇課文所在的單元均圍繞“愛的奉獻”來組織的。課文主要寫了圣誕節前夕,金吉婭在去給家人買圣誕禮物的時候,,選擇買棒棒糖給家人,卻把大部分的錢用來買一個洋娃娃,送給一個不相識的貧困小女孩。課文贊揚了金吉婭金子般的愛心與善良。文章的語言平實也真誠,揭示了“給予是一種快樂,是一種優秀品德。”的道理。通過本文的學習,旨在激發學生關愛別人的情感,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三年級的學生經過兩年多的學習,孩子們認識了很多漢字,也能借助拼音讀準生字的字音。有初步的閱讀能力,能在教師的引導下主動探究,小組合作交流時也有良好的小組學習氣氛。對新鮮事物容易產生濃厚的興趣,對具體可感又貼近他們生活的內容容易接受,對人對事開始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但學生語感的形成和學習能力的培養,尚處于初級階段。為此,在這堂課的設計中,我重視讀和說,引導學生通過朗讀把感受到的情感表現出來,通過說去交流感受金吉婭的愛心與善良。
1、會認10個生字,會寫12個生字。正確讀寫“給予、試探、心意、祝福、仁愛、同情、體貼”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能夠運用聯系上下文、透過詞語去體會人物內心這樣的辦法來理解詞句,感悟金吉亞美好的品質,從而受到感染和熏陶。
4、初步培養學生的語感,積累語言。
在設計這節課時,我力求圍繞一個中心、抓住三個關鍵點、落實一個統一、貫穿一個情趣。
(一)、圍繞一個中心,體現主體性。
設計始終圍繞著發展學生語文素養這一個中心展開,力求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以學生為本。根據學情、學段的特點以及本教材的特點,確定了以下目標:會認、會寫生字新詞,能夠運用聯系上下文、透過詞語去體會人物內心這樣的辦法來理解詞句,感悟金吉亞美好的品質,從而受到感染何熏陶。
(二)、抓住三個關鍵點、實現發展性。
第一個關鍵點是抓重點內容,巧設質疑點,在探究中激活思維。我抓住了金吉亞給家人和陌生小女孩送禮物的強烈反差引發孩子的思考去進行質疑。讓孩子們提出金吉亞為什么給小女孩買洋娃娃這樣的問題。而這個問題恰恰又是觸摸金吉亞美好品質的一個關鍵點和重點。這個環節也想對三年級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質疑能力的培養。孩子帶著自己的問題去探究的時候,他們的思考就會更加的深入,他們的理解也會更加的深刻。
第二個關鍵點是抓住重點詞、精選訓練點,在訓練中得到發展。我抓住了最能體現金吉亞矛盾心情的“沉默不語”這個詞進行語言文字訓練,這個教學環節的設計讓學生既學會理解詞語的方法,又能夠讓學生透過過詞語、透過人物的神情來走進人物的內心世界,去感受人物內心,體會人物的情感。這樣,學生不僅能讀出詞語表面的意思,還能讀懂詞語背后含著的東西。從詞語入手,由淺入深,層層深入,循序漸進,扎扎實實地訓練,在語言文字的訓練過程中,還力求實現三個緯度的整體推進,達到披文入情的目的。
第三個關鍵點,抓重點句,挖掘動情點,在體驗中受到熏陶。我抓住了金吉婭跟媽媽解釋的這句話:可是媽媽,我們有這么多人,已經能得到許多禮物了,而那個小女孩卻什么都沒有。”言為心聲,這是一個8歲小女孩的真情流露,它展示了金吉婭美好的品質,也深深地打動著我們,所以在教學時,我就抓住了這一個動情點,通過創設情景引領孩子去體會金吉婭為什么幫助小女孩實現這個愿望,去幫她買洋娃娃。從而去觸摸金吉婭關愛他人的美好品質,也讓孩子們在入情入境的真情體驗中達到心靈的凈化。
(三)、落實一個統一,體現學科性。
這個統一就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這其實也是語文教學的一個基本特點,只有突出了這個特點,才能突出語文學科的特點,才能使教學有語文味,所以在理解“沉默不語”和“什么都沒有的時候”,我就力求讓理解語言和體會情感有機地結合,不是孤零零地去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也不是脫離語言文字憑空地去感悟體會,而是讓這三個緯度整體推進,讓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落到實處來體現學科性。
(四)、貫穿一個情趣,突顯情趣性。
語文教學的內容本身就是充滿了情、趣、美的。所以在教學中運用情趣教學的地方比較多。比方說在課前的情景激趣,到課中的創景激情,以及課后的朗讀釋情等等,設計有意識地營造一種有情有趣的教學氛圍,讓孩子們在整個語文學習的過程中都能投入地學習語文,充滿信心地學習語文,有情有趣地學習語文。自然而然地享受到語文學習的快樂和幸福,讓孩子們在情和趣的完美結合中不知不覺地受到心靈的感染,發展語文的素養。這也是我永恒的追求。
1、創設情景,激趣導入
(1)、教師采用多媒體課件等展示圣誕節的圖片和背景音樂,讓學生了解圣誕節,感受圣誕節的快樂氣氛。同時教師在黑板畫一棵圣誕樹。
(2)、教師板題、讀題。
2、句中自主識字
(1) 初讀課文,找出會認字,多讀幾遍。
(2) 自學會認字,同桌互相考一考。
(3) 句中鞏固會認字:老師編一段帶有各個會認字的句段,讓學生在讀句子中鞏固會認字。
(4) 學生畫出不懂的字和詞語,與同學討論。
(5) 讀準課文中有生字詞的句子,指導讀準輕聲。
3、記憶會寫字,指導書寫
(1) 自由學會寫字。
(2) 請學生做小老師,指導寫字。
(3) 教師指導寫,重點指導難寫的“糖”和“寬”。
(4) 同學們在抄寫本把“糖”和“寬”等生字各寫兩個,再把詞語表中列出的本課詞語抄寫一遍。
4、研讀課文,感悟人物情感。
(一)、透過“沉默不語”,體會金吉婭內心
(1)、小組分工讀全文,思考:課文都寫了誰?
(2)、誰給你留下的印象最深?(板書:金吉婭)那么金吉婭做了什么事給大家留下了那么深刻的印象啊?(板書:棒棒糖和洋娃娃的圖)
買了禮物,走在回家路上的金吉婭。誰來讀讀課文的第三自然段,(課件出示)其他同學畫出描寫金吉婭的句子。)
(4)、個人匯報,讀句子。問:金吉婭現在怎么樣了?什么是“沉默不語”啊,同學們表演表演看。
(5)、沉默不語就是什么都不說,什么都不想,她真的什么都不想嗎?
(6)、沉默不語的金吉婭在想什么呢?請同學們自由讀讀課文的一到三自然段。(匯報)
(7)、指導讀金吉婭“沉默不語”句子。
a)
b)
c) 透過“沉默不語”,我們體會到了金吉婭的內心,帶著這樣的體會再來讀讀。 興高采烈是什么樣啊,表演表演看,沉默不語又是什么樣啊?一邊想象一邊讀。 要是和哥哥姐姐們的興高采烈相對比,就更能讀出金吉婭的心情了,誰再來讀一讀。
(二)、透過“什么都”體會金吉婭的善良和同情
(過度:透過“沉默不語”,聯系上下文,我們體會到金吉婭的內心,感受到她的心里想著家人,體貼家人,但她為什么只給他們買棒棒糖呢?)
(1)、請同學們默讀第四自然段,思考:金吉婭為什么給小女孩買洋娃娃,畫出相關語句。
(5)、你認為金吉婭真是個( )的好女孩(學生回答)。
5、 朗讀釋情,體會文章中心
(1)、那孩子們,金吉婭送給想女孩的僅僅是洋娃娃嗎?
(2)、師生合作感情朗誦最后一段:
作為媽媽的我,(師讀)
作為哥哥的你,(生讀)
作為姐姐的你,(生讀)
還有我們,每一個被感動的人啊,(集體讀)
6、課后練習
讀了這個故事你想到了什么?把你想到的寫在日記本上。
希望通過這一課的學習,同學們都能在學習過程中觸摸到金吉婭那關愛他人的美好品質,都能在入情入境的真情體驗中達到心靈的凈化。也希望孩子們在這種有情有趣的教學氛圍中,投入地學習語文,充滿信心地學習語文,有情有趣地學習語文。自然而然地享受到語文學習的快樂和幸福,發展語文的素養。這也是我永恒的追求。
當然,這節課的設計,還有許多不足和欠缺之處,懇請尊敬的評委們多多指正。
給予篇二
1、生字詞卡片。
2、錄音機及本課的朗讀磁帶。第一課時
“給予樹”是不是像我們同學講得這么神奇呢?那就讓我們一起找開課本輕聲讀讀吧。
1、學生聽課文的錄音,邊聽邊畫出本課的生字新詞。
2、自由讀課文,要求:
⑴讀準字音,讀通順句子。
⑵邊讀邊思考,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記號。
3、檢查讀書情況:
⑴出示生字卡片讀生字。(自己練讀,指名讀,齊讀鞏固)
⑵出示詞語卡片讀詞語。(開火車讀,齊讀)
⑶提出不理解的詞句,討論交流并介紹自己是怎樣理解的。
⑷根據學生的讀書情況,相機出示有關的句子指導讀。
4、學生以自己喜歡的方式再讀一讀這個故事(可以獨自讀,也可以和同座合作讀),看看哪些地方使你受到感動,做做記號,再有感情地朗讀體會。
1、抄寫生字詞兩遍。
2、練習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1、讀下面的詞語:
沉默不語、如愿以償、仁愛、體貼。
2、說一說上面四個詞語的意思。
1、學生默讀課文,用“──”畫出這四個詞語所在的句子,再讀一讀,體會體會。
2、指名讀出所畫的句子并出示:
⑴“只有八歲的小女兒金吉婭沉默不語”。
⑵“這個圣誕節,她不但送給我們棒棒糖,還送給我們善良、仁愛、同情和體貼,以及一個陌生女孩如愿以償的笑臉”。
3、聯系上下文,思考討論這兩句話:
⑴金吉婭為什么沉默不語?相機指導有感情朗讀有關的句段。
⑵那個陌生女孩有什么愿望?又是怎樣如愿以償的?
相機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有關句段。
4、用“____”畫出媽媽前后心情變化的句子,聯系上下文想想為什么有這樣的變化。
學生匯報交流后,教師相機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有關句段。
學生選擇感人的地方有感情地朗讀。
雨果說:“善良是歷史中稀有的珍珠,善良的人幾乎優于偉大的。”讓我們再一次讀一讀課文的最后一段,永遠記住在這個善良、可愛的金吉婭。
1、抄寫課文的最后一句話。
2、替那個陌生的小女孩給金吉婭寫幾句感謝的話。
給予篇三
去年我沒有感受到冬天的風采,于是我就盼著有一個像樣的春天。
這個春天,花開的格外的好。小記者們歡快地來到植物園踏春。
還未進植物園,就已經看到那一園蔥綠,聞到那草味花香。離上次來這兒已經有好些時日了,當我走進了園子,竟覺得有些陌生。
靜心去觀,園里的花草樹木都長出了新芽。柳樹的芽還是那無數個綠苞,從垂下的枝條上鉆出;海棠的芽已經展開,新生的的葉子是油綠的,錦簇在一起。春天給予了它們生發的力量,讓他們在冬天之后得以重生。
櫻梅的花,已經有所敗落,枝頭仍有花健在,但地下卻有了一片落紅。玉蘭的花,潔白高雅,香氣撲鼻。細細的、光禿禿的、發黑的枝干上開出驚艷的花,讓人感到別具一格,真是花中君子。春天給予了它們開花的機會,讓它們展示自己美與香的風采。
我們幫園丁去栽花。我鄭重地拿起一朵小花,挖一個容納它的深坑,清除坑里阻礙它的石子,栽下了這株嬌嫩的小花。然后用心祝愿它能活下來,能成長。我祝賀它在春天被栽下,這樣更有可能會活。春天給予了它生存的環境,讓它有了成長的希望。
走出植物園,心情十分舒暢。我意識到,我也收到了春天的給予。春天給予它們生發,也是為了讓它們傳遞欣欣向榮的感覺,讓它們凈化空氣;春天給予它們美與香,也是為了讓更多的人得到詩意的美感,讓作家下筆,讓畫家下墨,讓我們去攝影。我甚至可以說,因為春天給予了那枝小花生的機會,才讓我得以有這次機會去體驗栽培它的感覺。
給予篇四
海洋給魚兒以浩瀚,星光給夜空以璀璨,而我,給我親愛的人以高興、包容與照顧。
她非常瘦,不大的小臉上有彎彎的眉毛,大大的雙眼和高挺的鼻梁,兩瓣嘴唇一直緊緊地抿著,配上那副架在鼻梁上的眼鏡,儼然一副小大人的模樣。她,是我的妹妹。
可能是由于年齡差的關系,大家兩個的興趣幾乎沒一點重合,所以斗嘴是常有些事。每每吵到快要一發不可救藥的地步,我便會開門出去,去超市買兩包糖,一包留著自己吃,另一包偷偷地塞到她的枕頭底下,有時還會附贈一張“生氣的樣子不好看”之類的紙條。嗯?你問我為何?畢竟她是我妹妹,是我親愛的人,我能給予她的不過是一點能讓她快樂的東西罷了。
有些時候,和孩子子鬧矛盾是一件十分讓人頭疼的事,由于在邏輯上根本說服不了他們,他們還會用我們的一套言論把你說得瞠目結舌,哭笑不能。和我妹妹斗嘴就是如此的感覺。我曾慶幸過她是我的妹妹,即使她一直胡攪蠻纏,我也會最大限度地包容她。所幸,她算比較懂事的那種,每當知曉自己有錯時,會主動寫張小字條從門縫里塞進去。這是大家獨特的相處方法,也是大家相互給予的過程,我給予她包容,她給予我的恐怕是磨脾氣的機會吧!
別看大家總斗嘴,其實和妹妹相處也是一件非常溫馨的事。在她生病、父母都不在家的狀況下,就輪到我來照顧她了。每隔半小時給她倒一次水喂她喝,喝完為她掖好被角讓她繼續休息,到了吃中午飯的時候為她煮一碗清湯面吃。看到她氣色有所好轉,心中便會涌起一種不知名的感覺,暖暖的,甜甜的。我并不知曉她真的想要的東西是什么,我能做的,能給予她的,只不過在她生病的時候給予她一點照顧罷了。
我可以給予她的東西并不多,但我會盡力去給,由于她是我親愛的人。
給予篇五
老師上課時曾說:給予是快樂的,但我之前一直不能理解,給予怎么會快樂?東西都給別人了,自己沒有了,還怎么快樂的起來?直到有一天,我給出了人生第一筆零花錢,雖然沒有買到東西,但我確實獲得了快樂。
這時我心里矛盾了,我是有零花錢,要不要給她呢?給她多少好呢?可是我還想買書呢!
正當我不知所措的時候,媽媽問我:“你怎么不走啦,發生什么事了?”
經過思考,最后我拿出零花錢里的十元錢,給了老奶奶。看著老奶奶感激的表情,我也開心了,我花出了人生第一筆錢花錢,我盡了自己的微薄之力去幫助他人。
經過了這件事,我明白了老師說的那句話:給予是快樂的。
給予篇六
你認為,快樂是什么?是一輛玩具汽車?是一個精致的音樂盒?是一個可愛的芭比娃娃?亦或是金錢、是健康、是獲得?可是,在我眼中,給予就是快樂。因為我們在生活中遇到過很過給予別人或是別人給予你的事,而且當給予過別人以后,你會覺得自己很快樂,你幫助過別人,別人就會在內心感謝你,所以給予別人是一件快樂的事情。
曾經,我看過兩則故事。
第一則:一戶在沙漠里的人家。他們家有一個蓄水池。過往的駝隊常向這戶人家討水喝,他們總是慷慨答應。有一年,沙漠十分干旱,水池里的水也越來越少,這戶人家不得不在門前立一個牌“此處無水”。第二天,主人驚奇地發現門前有幾桶水。從此,所有的駝隊都有條不成文的規定:上路前要多備水,倒一桶到蓄水池,惠人惠己。
第二則:有一只小老鼠住在一戶人家的屋子里,這戶人家里有一個小女孩,小女孩時常獨自呆在家里,她十分孤單。終于有一次她發現了這只滿屋亂竄的'小老鼠。于是,父母不在的時候她就給小老鼠喂食和它一起玩兒,小女孩從此很快樂。可是忽然有一天,小老鼠居然在小女孩的父母在家的時候沖了出來,咬了小女孩一口,并且立刻竄向空地。一家人立刻拿著棍子追了出去,小老鼠跑到一塊空曠的草地上,這時她的爸爸一棍打住了它,就在這一剎那大地搖動了一下,接著是第二下,第三下。爸爸最先反應了過來,是地震,只見不遠處,他們的房屋正在裂成兩半,小老鼠眼中的綠光漸漸地暗了下來,慢慢地合上了雙眼永遠地睡去了。小老鼠的嘴角似乎露出一絲絲甜甜的笑。小女孩給予小老鼠食物,得到了快樂;小老鼠給予了小女孩全家人的生命,雖然它失去了自己的生命,但它是快樂的。
這兩個故事一直感動著我。在一次放學回家的路上,我和家人并排走在天橋上。忽然,魏李悅魁叫住了我,“葉子我今天忘帶回家的車錢了,請你借我五角錢好嗎?”我笑著說“什么借啊,給。”他輕輕地跟我說了聲謝謝,就去趕公交車了。我心里暖烘烘的,想到給予是快樂的,只要幫助了別人就一定會得到別人的幫助,就算是一聲謝謝,也能給我帶來快樂。
給予在生活當中是一份愛,是你對別人的一份真誠的愛。
天災無情,人間有愛。地動山搖,人們抗震救災的心不搖。在四川汶川8.0級特大地震的災區里,給予的身影并不缺乏。空降兵們早寫下遺囑,簽下生死狀,他們甘愿給予自己的生命來換取災民的重生;一位來時守在被困的4位學生身邊,學生獲救了,但老師卻永遠的走了;一些村莊的災民房屋倒塌了,他們失去了親人、家園,可是他們卻毅然出錢出力,將飯菜物資運送到重災區……而在救災后方,人們出錢出力,捐贈物資、捐血;有的病人還提早出院,讓災區傷員有充足的病床……他們的付出是不求回報的,可他們收獲了許多許多心靈的滿足。能盡自己的努力給予已是一種最大的快樂。
給予是快樂的,給予是幸福的,給予是不求回報的。給予他人,遠比從他人獲得要快樂。
給予篇七
媽媽聽金吉婭說了“給予樹”的事情,去援助中心了解了具體的情況:為了能讓窮苦的孩子也過上快樂的圣誕節,援助中心要為孩子們開一個特別的圣誕晚會。在商場放著這棵“給予樹”,是希望大家都為這些窮苦孩子獻上一份愛心。
幾分鐘以后,孩子們不約而同地捧著自己精心挑選的禮物來到媽媽的面前,說:“我們也要給他們送一份愛的禮物!”媽媽聽完,贊許的笑了,下午陪著孩子把禮物送到援助中心。
孩子們熱切盼望的圣誕節終于來到了,媽媽把孩子們帶到援助中心的小禮堂參加這個圣誕晚會,小禮堂里幾十個孩子圍坐在一起,看表演、玩游戲,等待著圣誕老人送禮物。
當、當、當……子夜的鐘聲敲響了,在孩子們熱烈的歡呼聲中,戴著紅帽,穿著紅袍,長著白胡子的圣誕老人背著沉重的大袋子來了,他把食指豎在鼻子前面,做出“噓”的樣子來,孩子們安靜下來,圣誕老人笑呵呵的說:“孩子們,圣誕快樂!”孩子們也大聲回答:“圣誕快樂!”圣誕老人又說:“我給聽話的孩子帶來了圣誕禮物!”孩子們又發出熱烈的歡呼聲,圣誕老人開始分發禮物。金吉婭和她的哥哥、姐姐們都緊張地用眼睛在禮堂里尋找,想知道誰得到了他們送出的禮物。
金吉婭看到一個漂亮的小女孩抱著她送出地洋娃娃又蹦又跳。金吉婭走過去對小女孩說:“你的洋娃娃真漂亮啊!”小女孩高興地說:“是的!我一直盼著有一個這樣漂亮的洋娃娃!”兩個小姑娘又說又笑,不一會就成了好朋友。
夜深了,晚會結束了,金吉婭和哥哥、姐姐沒有得到圣誕禮物,但是他們的心里仍然非常高興,因為他們幫別人實現了美好的愿望!
給予篇八
下午,我又翻開《智慧背囊》這本書,無意中看到了一個故事,名字叫《回報》,它對我的觸動很大。
這個故事主要講述了:一個男孩從小以討飯為生活,在一個寒冷的冬天,男孩討了好久,都沒有要到一口飯,沒有要到一口熱水,他又冷又餓,但是最終還是有一位好心的婦女把她僅有的一塊面包給了他,男孩很是感激。后來,男孩長大了,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而這位婦女卻得了不治之癥,但是在男孩的幫助下,這位婦女最終逃脫了死神的魔爪,戰勝了疾病。
“給予是一種快樂”、“懂得助人是快樂之本”,快樂其實很簡單。只要你做一件好事,一件普普通通的好事,一件令人身心愉悅的好事,你看、就肯定會收獲快樂。
我上四年級的時候,一個好朋友就要參加小升初考試了。在小升初的前一天,她突然來我家,對我說:“小升初考試要水彩筆,,可我的水彩筆沒油了,你能把你的水彩筆借我用一下嗎?”聽了之后,我二話沒說,立刻來到我的書桌前,拿起嶄新的水彩筆遞給了她。她接過水彩筆,激動得直對我說:“謝謝!謝謝!”。聽了她的話語,看著她那激動的表情,我的心里甜滋滋的,像吃了蜜一般。
從那以后,只要遇到殘疾人在公園里唱歌賣藝,我就會立刻拿著我的零花錢去捐款;只要看見小弟弟小妹妹摔跤了,我就會不假思索地走上前去把他們扶起;只要……我天天收獲快樂,我快樂每一天。
充滿愛心的人往往比別人更快樂,更幸福。不是有一句歌詞是這么說的嗎?“只要人人獻出一點愛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去吧,去享受快樂,去享受這一刻的快樂吧!
給予篇九
《給予樹》講述的是在圣誕節到來之前,小女兒金吉婭把應該給家人買禮物的錢,買了一個洋娃娃送給了一個素不相識的需要幫助的女孩。課文敘述角度獨特,從媽媽 “我”的角度來敘述這個美麗的故事,通過“我”的觀察、心理變化及行為來體現金吉婭善良、富有同情心的美好品質,整篇課文處處洋溢著愛的思想、美的情感,時時閃爍著人文的光彩。
三年級學生雖已能借助字典識字,但這并不意味著教師可以放棄字詞教學。教學中,教師應重視容易混淆的字形、字音的教學。尤其這一課的音同形似的字詞較多,教師可運用歸類、辨析、比較等多種方法幫助學生突破難點。在詞語學習上,可引導學生學習用同義詞替換的方法或聯系上下文的方法來理解詞語。
我班的學生已初步養成了課前預習的好習慣。但根據本單元目標,對學生預習提出了進一步的要求,要求學生對文中不理解的地方選擇合適的方法去解決。例如文中對于“圣誕節”、“給予樹”這些學生不熟悉的國外事物和名詞,可引導學生通過上網查找資料,來了解。對于三年級的學生來說,培養學生學習查找資料,并能按要求分類整理、歸納信息是至關重要的。
三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閱讀理解能力和審美情趣,已初步掌握通過圈畫文中的關鍵詞句的方法來理解課文的內容。
現今時代的孩子,他們一直在享受著被愛的甜蜜,但不太懂得去愛別人。本文的主人公金吉婭是他們的同齡人,她的行為最容易被同齡人接受,被模仿,因而要通過反復品味文章的語言來喚醒沉睡于他們心中的愛。
目標一:能認識本課的10個生字,重點引導學生辨清“予”和“裕”的字形,能用同義詞替換或聯系上下文的方法來理解“給予、擔心、寬裕、沉默不語”等詞語的意思。
本課在識字教學中,教師要對易讀錯、易寫錯的字要重點指導。需要注意讀音的字: “給”是多音字,在這兒讀jǐ 不讀gěi 。有些字字形易混淆,如“予”和“矛”,有些字易寫錯,如“裕”,教師需引導學生予以關注。對于詞語“給予、擔心、寬裕、沉默不語”可通過聯系上下文來理解。
點。感受金吉婭的善良、關愛他人的美好情感。
通過聯系上下文,讀懂課文是通過媽媽“我”的觀察及心情變化這一線索來體現金吉婭的善良和同情心,培養關愛他人的美好情感。
在圣誕節來臨前,媽媽擔心家里不寬裕,沒有更多的錢讓孩子們購買禮物;當看見金吉婭買的棒棒糖時,媽媽有些生氣,同時又有些疑惑;聽完金吉婭的講述后,媽媽為金吉婭的送禮行為和誠摯的愛心而高興、激動。要注意的是,媽媽心情變化無非是突出金吉婭的美好心靈的陪襯。教師可以提問引導學生:“媽媽為什么會有這些變化呢?”從而引領全文的學習。
目標三:能展開想像拓展寫話,為小音樂家楊珂、小珊迪、賣火柴的小女孩等文學作品中的一些窮苦孩子寫一張愛心卡。
借助多種生活情境的創設,再現文本情境,把握文本主人公的形象,做到以文啟人,以情動人。教學結尾,通過創設情景讓學生為文學作品中的窮苦孩子寫“愛心卡”,從而給“愛”賦于新的生命,又帶動了名篇的閱讀。能根據一定的情境展開想象,并用通順的語句連貫地寫清楚一段話,這也是本學年段學生應該具備的寫作能力。
以上制定的教學目標并非是孤立的,它們是相互聯系,又是層層深入的。理解詞語的意思只是表面的;通過語言實踐的手段,如朗讀、說話等,感受詞語的內涵是內在的;聯系上下文揭示出文章里面的深意才是最核心的。
圣誕節是西方最重要的節日,這是一個愛意流動的日子。在這樣的一個特殊的節日里,一個小女孩渴望擁有一個洋娃娃的愿望,另一個素不相識的小女孩金吉婭幫她實現了,這是一個多么美麗的故事。金吉婭小小的年紀,卻能夠將心比心,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從中可以看到她金子般的心靈。因此,在本課教學中我采用“情境導入法、讀思議結合”等方法進行教學。
(一)創設情境 ,引發真情:
課的開始,我從課題入手,從圣誕樹引發到圣誕節的介紹。并播放西方圣誕節歡樂的情境,讓學生感受到圣誕節是西方最重要的節日,相當于我們中國的春節。在這歡樂的節日里,人們圍著圣誕樹跳舞,相互交換禮物。所以圣誕節是人們最快樂的節日,也是孩子們最喜歡的節日。
(二)品讀課文,體會媽媽的心情。
在這一環節中,我讓學生根據“媽媽擔心什么——媽媽為什么生氣——媽媽為什么激動”這三個問題來劃找句子。學生在自主研讀的基礎上,與主人公進行情感交流,從整體上感受文本情感的變化線索,“航拍”媽媽心情變化的過程。在自主感悟的基礎上,提升學習的整體效益。
(三)細讀課文,體會金吉婭的做法。
這時的學生與文本、作者展開精神、情感、生命的對話,從感性的認識走向理性的體驗,在對話中增添新的信息,內化語言,加深情感,對“給予”一詞賦予新的生命。
(四)研讀課文,升華情感。
這樣的課堂結尾,借助寫愿望卡進一步豐富愛的內涵,給愛賦于新的生命,使每個學生都明白給予樹本身就是善良、仁愛、同情、體貼,要使自己成為有益于社會的參天大樹,并為自己的心靈修筑一座符合自己夢想、適合自己精神生活的理想家園。
1、創設情景引發情感陶醉。
由于兒童生活區域的局限性,這篇課文講述的是外國兒童的生活,有些風俗與我們孩子生活仍相距甚遠,那么就需要未成曲調先有情,因此我針對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提供引導性材料,建立起與課文的聯系,以引導學生的注意與興趣,誘發積極情感。創設情景,讓學生自己置身于故事中。于是上課伊始,我從圣誕節的快樂氛圍導入教學,給學生展示一些圣誕節的圖片,播放圣誕節的音樂,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明白圣誕節是西方最重要的節日,也是最快樂的節日。對于一些學生不熟悉的國外事物和名詞,如 :“援助中心”、“給予樹”可以通過讓學生讀文找句或讓學生在預習時查找相關資料來予以理解,是慈善組織辦的贊助機構,他們在圣誕樹上掛上反映孩子心愿的卡片來請求人們贊助。使學生身臨其境,誘發學生的情感。這樣還為凸顯文中金吉婭廣博無私的愛心做鋪墊。
2、抓住文本主旨,引領學生深入文本。
語文是學生精神棲息的家園,語文最終的意義是對學生心靈的滋潤、靈魂的塑造和精神的引領。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就要引領學生走進文本的最深處。給予是快樂的、幸福的,這是文本言說的主旨,亦是全文的靈魂。課文學完后,我引導學生找一找課文中還有幾種不易發現的愛。這一環節的教學設計,進一步豐富愛的內涵例如,“母子之愛”和“手足之愛”,母親在家里并不寬裕的情況下,仍然給每個孩子錢讓他們買圣誕節禮物,這是母子之愛的表現;媽媽聽完金吉婭的陳述后,沒有責備她,卻為她的行為而感動,也是母子之愛的表現。買禮物前,孩子們“希望送出最誠摯的祝福,收到最甜蜜的笑容”,這是手足之愛的表現;買完禮物后,孩子們“你給我一點兒暗示,我讓你摸摸口袋,不斷讓別人猜測自己買了什么禮物”,這也是手足之愛的表現。這兩種愛,是為金吉婭對陌生人的愛做鋪墊的,更襯托出金吉婭對小女孩的愛的可貴。同時我們也可以感受到,金吉婭的“給予”行為雖然源于她善良的本性,但和她成長在這樣一個“愛”的家庭氛圍中也有很大的關系。讓學生多角度地去誦讀文本、感悟文本,同時又超越文本,去感受文字背后金吉婭那顆善良、仁愛之心、那種同情、體貼之意,引領學生層層剝筍式地感受文中人物的內心世界,讓課堂教學過程成為學生心靈自由馳騁的過程,成為學生情感自在滋養的過程,成為學生精神自然豐厚的過程。
3、在形式多樣的朗讀中發展語言。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教師要以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展開教學,通過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引導學生自讀自悟,在經歷感知、思考、質疑、探究、發現、交流等多種學習活動中,從而讓他們在積極的思維活動中加強理解和體驗,進而有所感悟和生成。我努力將以上思想運用教學實踐中。在本課的朗讀教學中,我通過指名讀、引讀,感情朗讀來推進教學,而且每次讀的要求不一樣,層次也不一樣。如:抓住重點語句,我嘗試通過引讀來幫助學生感悟。在理解課文最后一段時,我和學生配合讀:“金吉婭雖然放棄了給家人買漂亮禮物的機會,然而她卻得到了(小女孩的感謝,媽媽的擁抱……),給予不僅僅是放棄也不僅僅是得到,給予更是(善良、仁愛、同情、體貼……)以此幫助學生去體會課文所蘊涵的情感。讓學生在感情朗讀的同時理解課文的深意,發展了語言。
4、深化主題,。
人文是語文的底色,是語文的生命。課堂即將結束時,我讓學生為小音樂家楊珂、小珊迪、賣火柴的小女孩等一些窮苦的孩子寫愛心卡,為他們實現心中的愿望。這一寫話練習無不是對課題《給予樹》,以更深入的理解。“給予樹”實際上是人化了的樹,暗示金吉婭像給予樹一樣能送給人們善良、仁愛、同情、體貼……這篇課文的人文關懷是喚醒、培養學生關愛他人的感情。學生們學習課文后,通過發放愛心卡,使情感得以內化,更為深入地領會了課文的主旨,引發了學生的深層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