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作文是在寫作過程中充分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展現出對主題的深入理解和獨特見解的作品。接下來是一些優秀作文的示例,希望能夠給大家提供一些寫作的啟發和指導。
臘八節初一(熱門15篇)篇一
你們誰知道臘八粥是用什么組成的嗎?我知道,是用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紅豆、棗等煮制的,有的還加進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松子、白糖、紅糖、葡萄等作點綴,使臘八粥更精細可口。
我還知道關于臘八節的.傳說:佛祖迦牟尼原來是印度的一個王子,他后來出家修道。一次他來到一條河邊,因饑餓勞累昏倒在地。一位牧羊女用五谷雜糧和野果熬成粥,一口口喂他。釋迦牟尼得救后,覺得這粥十分香甜可口。他在河里洗了個澡,然后坐在菩提樹下修行,在農歷臘月初八這天得道成佛后,佛教徒們把這一天叫做“成行節”。每年的這一天,寺廟僧侶就舉行誦經活動,并仿效牧羊女用五谷和果子煮粥敬佛。這個習俗慢慢傳到民間,就成了臘八節,把這一天煮的粥叫做臘八粥。關于臘八節的來歷,我省民間還有一個傳說。從前有一個叫臘八的人,他自幼養成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懶習慣。后來他成家娶了媳婦,這媳婦和臘八一樣好吃懶做。臘八的父母去世時,教育他們要勤勞勞動,勤儉度日。可是他們沒聽父母的話,還是不喂雞,不種田。這樣坐吃山空,沒多久,就把父母留下來的糧食吃光了。到了臘月初八這天,鍋里沒米,灶下無柴,臘兩口兒只好把囤底掃了掃。湊了一些雜七雜八的糧食,煮了一鍋粥。在這寒冬臘月,他們后悔沒聽父母的話。
為了記取臘八的教訓,以后人們每逢這天就煮雜糧粥,以勉自己勤勞簡樸過日子。現在,河北民間仍然保留這一節日風俗。人們吃臘八粥,不再是供佛,而成了個單純的節日風俗。
臘八節初一(熱門15篇)篇二
清水塘邊血作磷,正陽門外馬生塵。
只應水月無新恨,且喜云山來故人。
晴臘無如今日好,閑游同是再生身。
自傷白發空流浪,一瓣香消淚滿巾。
【作者簡介】。
顧夢游(1599~1660)明末清初詩人。字與治,江寧(今江蘇南江)人,一說吳江(今江蘇蘇州)人,明副使顧英玉曾孫。崇禎十五年歲貢生。平生任俠好義,喜交結四方名士賢豪,入清以遺民終老。
顧夢游,崇禎十五年(1642)歲貢生,善行草書。
與黃道周、龔鼎孳、周亮工、冒襄、張風等相往來。入清不仕。平生任俠好義,莆田友人宋玨客死吳門,歸葬于福建。家貧無子,詩草散佚。他跋涉三千余里,奠酒墓門,為之整理詩草,并請“善文者”錢謙益為之撰寫墓表。順治初年,方外友人和尚釋函可住在他家,寫了一部紀述南明福王小朝廷覆滅而有損于清王朝的私史。事發,函可被抓去審問盤訊。事將連及他,而他臉不變色,口無悔詞。后來,由于函可的堅貞不屈,口無二詞,他才幸免于難。晚年為洲田所累,窮困自甘,以書易粟,求者成市,卒年六十二。
顧夢游善行草書,工古文辭,著有《茂綠軒集》。
《臘節》——北齊·魏收。
凝寒迫清祀,有酒宴嘉平。
宿心何所道,藉此慰中情。
《臘日》——唐·杜甫。
臘日常年暖尚遙,今年臘日凍全消。
侵凌雪色還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條。
縱酒欲謀良夜醉,還家初散紫宸朝。
口脂面藥隨恩澤,翠管銀罌下九霄。
《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宋·陸游。
臘月風和意已春,時因散策過吾鄰。
草煙漠漠柴門里,牛跡重重野水濱。
多病所須惟藥物,差科未動是閑人。
今朝佛粥交相饋,更覺江村節物新。
《臘八粥》——清·道光帝。
一陽初夏中大呂,谷粟為粥和豆煮。
應時獻佛矢心虔,默祝金光濟眾普。
盈幾馨香細細浮,堆盤果蔬紛紛聚。
共嘗佳品達沙門,沙門色相傳蓮炬。
童稚飽腹慶州平,還向街頭擊臘鼓。
《臘八》——清·夏仁虎。
臘八家家煮粥多,大臣特派到雍和。
圣慈亦是當今佛,進奉熬成第二鍋。
《大臘》——晉·裴秀。
日躔星記,大呂司晨。玄象改次,庶眾更新。
歲事告成,八臘報勤。告成伊何,年豐物阜。
豐裎孝祀,介茲萬祜。報勤伊何,農功是歸。
穆穆我后,務蕾蒸黎。宣力菑畝,沾體暴肌。
飲饗清祀,四方來綏。充仞郊甸,鱗集京師。
交錯貿遷,紛葩相追。摻袂成幕,連衽成帷。
有肉如丘,有酒如泉。有肴如林,有貨如山。
率土同歡,和氣來臻。祥風協調,降祉白天。
方隅清謐,嘉祚日廷。與民優游,享壽萬年。
【作者簡介】。
裴秀,字季彥,魏晉期間河東聞喜(今山西省聞喜縣)人,魏文帝黃初四年(公元223年)生于一個世代官宦家庭。晉武帝泰始七年(公元271年),因服食寒食散后誤飲冷酒,中毒身死。裴秀一生的主要活動是在政治方面,但卻是我國歷史上一位杰出的地圖書學家。李約瑟稱他為“中國科學制圖學之父”,與歐洲古希臘著名地圖學家托勒密(ptolemaeusclaudius,約公元90-168)齊名,是世界古代地圖學史上東西輝映的兩顆燦爛明星。
《臘八粥》——清·李福。
臘月八日粥,傳自梵王國。七寶美調和,五味香摻入。
用以供伊蒲,藉之作功德。僧民多好事,踵事增華飾。
此風未汰除,歉歲尚沿襲。今晨或饋遺,啜這不能食。
吾家住城南,饑民兩寺集。男女叫號喧,老少街衢塞。
失足命須臾,當風膚迸裂。怯者蒙面走,一路吞聲泣。
問爾泣何為,答之我無得。此景望見之,令我心凄惻。
荒政十有二,蠲賑最下策。慳囊未易破,胥吏弊何敦。
所以經費艱,安能按戶給。吾佛好施舍,君子貴周急。
愿言借粟多,蒼生免菜色。此去虛莫償,嗟嘆復何益。
安得布地金,憑杖大慈力。倦然對是的,趾望丞民粒。
《桂州臘夜》——唐·戎昱。
坐到三更盡,歸仍萬里賒。
雪聲偏傍竹,寒夢不離家。
曉角分殘漏,孤燈落碎花。
二年隨驃騎,辛苦向天涯。
【賞析】:
戎昱在廣德至大歷年間,先后在荊南衛伯玉、湖南崔瓘幕下任職,大歷后期宦游到桂州(州治今廣西桂林),任桂管防御觀察使李昌巙的幕賓。此詩是他到了桂州第二年的歲暮寫的',抒發臘夜懷鄉思歸之情。
開頭兩句寫除夕守歲,直坐到三更已盡。這是在離鄉萬里,思歸無計的處境中獨坐到半夜的。一個“盡”字,一個“賒”字,對照寫出了鄉思的綿長,故鄉的遙遠。一個“仍”字,又露透出不得已而滯留他鄉的凄涼心境。
三四兩句寫三更以后詩人凄然入睡,可是睡不安穩,進入了一種時夢時醒的蒙眬境地。前句說醒,后句說睡。“雪聲偏傍竹”,雪飄落在竹林上,借著風傳進一陣陣颯颯的聲響,在不能成眠的人聽來,就特別感到孤方凄清。這把南寂寒夜的環境氣氛渲染得很足。那個“偏”字,更細致地刻畫出愁人對這種聲響所特有的心靈感受,似有怨惱而又無可奈何。“寒夢不離家”,在斷斷續續的夢中,總是夢到家里的情景。在“夢”之前冠一“寒”字,不僅說明是寒夜做的夢,而且反映了詩人心理上的“寒”,就使“夢”帶上了悄愴的感情色彩。
五六句敘時斷時續的夢大醒以后再不能入睡時的情形。“曉角分殘漏”。寫所聞。古代用滴漏計時,夜間憑漏刻傳更,殘漏指夜將殘盡時的更鼓聲。天亮后號角一響,更鼓聲歇,表明長夜過去,清晨來臨。“分”,是以聽覺上的不同,反映時間上的劃分,透露了詩人夢斷以后聞角聲以前,一直眼睜睜地躺在床上耳聞更聲,其凄苦之情可知。“孤燈落碎花”寫所見,青燈照壁,詩人長時間地望著那盞孤零零的昏暗油燈掉落著斷碎的燈花。“孤”字既表現了詩人環境的冷清,也反映了他主觀感受上的寂寞。此聯通過一聞一見,把作者的鄉思表現得含而不露,情在詞外。
最后一聯和首聯相呼應,點出離家萬里,歲暮不歸的原因,收結全詩。驃騎,是驃騎將軍的簡稱,漢代名將霍去病曾官至驃騎將軍,此處借指戎昱的主帥桂管防御觀察使李昌巙.這首詩寫了除夕之夜由坐至睡、由睡至夢、由夢至醒的過程,對詩中所表現的鄉愁并沒有說破,可是不點自明。特別是中間兩聯,以渲染環境氣氛,來襯托詩人的心境,藝術效果很強。那雪落竹林的凄清音響,回歸故里的斷續寒夢,清曉號角的悲涼聲音,以及昏黃孤燈的斷碎余燼,都暗示出主人公長夜難眠、悲涼落寞、為思鄉情懷所困的情景,表現了此詩含蓄雋永、深情綿邈的藝術風格。
臘八節初一(熱門15篇)篇三
“好香啊。”農歷臘八的早上,一起來,我就聞到了一股香味,匆匆穿好衣服,來到飯桌前。這時,一碗粥浮現在了我的眼前,正準備拿起筷子好好品嘗一番,媽媽突然走過來笑笑說:“小饞貓,你知道這是什么粥嗎?”
我搖了搖頭。
“這個是臘八粥,每年農歷臘八,人們都要吃臘八粥。”媽媽說著,拿起勺子了一點粥,吃了下去。“說起臘八粥的來歷,那就悠久了。你想不想聽?”
我開心的笑了:“肯定啦,了解一下也好嘛。”
媽媽念念有詞的講解著臘八粥的來歷:“好了,我開始講了:相傳,佛祖釋迦牟尼出家修行,云游四海。有一天,他因饑餓和勞累昏倒在野外,被一放牧女童發現,女童急忙跑回家尋找食物。可她家境貧寒,缺衣少食。自己家種的雜糧都快吃光了,只剩下很少的幾粒米。姑娘向來慷慨大方,樂于助人,她將每個糧袋子底下所剩無幾的糧食搜羅在一起,加上一些自家種的果仁,用清泉水煮了一大碗粥,端到佛祖面前,一口一口地喂他。釋迦牟尼吃了香噴噴的粥后,很快蘇醒過來,并跑到附近的河中洗了澡,坐在菩提樹下靜思,終于在臘月初八這天悟道成佛。后來佛教信徒就在每年臘月初八煮粥供佛。所以,臘八粥又稱佛粥。每到這一天,寺廟里的僧眾將募化來的齋糧煮成稀飯,來供奉神佛,將佛粥供過之后,再分給窮人食用。后來,臘八粥流傳開來,成為民間的一種習俗。南宋詩人陸游留下了這樣的詩句:‘今朝佛粥更相贈,更覺江村節物新。’臘八粥作為民間的吉祥食品相互贈送,寓意一年之末的大豐收以及來年風調雨順,吉祥如意。從此,每年農歷臘八,人們都要吃臘八粥了。”
我用湯勺輕輕地在碗里的四周劃了幾下。然后,舀一勺放進嘴里,粥熬得爛爛的,不用嚼,很快融化了,嘴里還留有余香。喝下了這碗臘八粥,我的心就暖了起來。
從我很小的時候,每年奶奶都要煮臘八粥。
這臘八粥是由紅棗、糯米、桂圓、花生、葡萄干等很多種干果糧食一起熬成的。臘八粥吃起來非常香,由于放了紅糖,也非常甜,真是兩全其美。奶奶每年都煮一鍋臘八粥,就是我們一大家子每人喝兩碗都喝不完,我奶奶說過,臘八粥是由十八種干果、紅糖和糯米煮成的,這十八種干果象征著天上的十八羅漢,讓他們保佑全家人在新的一年平平安安,快快樂樂。所以每到每年的農歷十二月初八全家人都要喝臘八粥,喝少了奶奶生氣,喝多了奶奶開心。
每到每年的農歷十二月初八這一天,是我最討厭的一天。因為我小時候比較喜歡喝臘八粥,可是一年過去了,二年過去了,三年過去了……每年都得喝這種粥,慢慢地我就討厭喝臘八粥,可是奶奶有辦法讓我喝臘八粥,奶奶說:“你要是不喝臘八粥,我今年不給你壓歲錢。”天呢,奶奶沒壓歲錢怎么行呢?所以這臘八粥啊,不喝也真不行。
為了壓歲錢我一定要堅持住啊!
農歷十二月初八,是我國漢族傳統的臘八節,這天我國大多數地區都有吃臘八粥的習俗。臘八粥是用八種當年收獲的新鮮糧食和瓜果煮成,一般都為甜味粥。而中原地區的許多農家卻喜歡吃臘八咸粥,粥內除大米、小米、綠豆、豇豆、花生、大棗等原料外,還要加蘿卜、白菜、粉條、海帶、豆腐等。
臘八節又稱臘日祭、臘八祭、王侯臘或佛成道日,原系古代歡慶豐收、感謝祖先和神靈(包括門神、戶神、宅神、灶神、井神)的祭祀儀式,除祭祖敬神的活動外,人們還要逐疫。這項活動來源于古代的儺(古代驅鬼避疫的儀式)。史前時代的醫療方法之一即驅鬼治疾。作為巫術活動的臘月擊鼓驅疫之俗,今在湖南新化等地區仍有留存。后演化成紀念佛祖釋伽牟尼成道的宗教節日。夏代稱臘日為“嘉平”,商代為“清祀”,周代為“大蠟”;因在十二月舉行,故稱該月為臘月,稱臘祭這一天為臘日。先秦的臘日在冬至后的第三個成日,南北朝開始才固定在臘月初八。
《說文》載:“冬至后三戍日臘祭百神。”可見,冬至后第三個戍日曾是臘日。后由于佛教介入,臘日改在十二月初八,自此相沿成俗。
何故歲終之月稱“臘”的含義有三:一曰“臘者,接也”,寓有新舊交替的意思(《隋書·禮儀志》記載);二曰“臘者同獵”,指田獵獲取禽獸好祭祖祭神,“臘”從“肉”旁,就是用肉“冬祭”;三曰“臘者,逐疫迎春”,(《荊楚歲時記))中記載)。臘八節又謂之“佛成道節”,亦名“成道會”,實際上可以說是十二月初八為臘日之由來。據傳,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修行深山,靜坐六年,餓得骨瘦如柴,曾欲棄此苦,恰遇一牧羊女,送他乳糜,他食罷盤腿坐于菩提樹下,于十二月初八之日悟道成佛,為了紀念而始興“佛成道節”。中國信徒出自虔誠,遂與“臘日”融合,方成“臘八節”,并同樣舉行隆重的儀禮活動。
臘八節初一(熱門15篇)篇四
摘要:臘月初八,俗稱臘八節,這天在我們小時候是個特令人心動的日子。那時候物資匱乏,一年四季我們那群可憐的農村孩子總處于渴望美食的憧憬中。臘八這天,媽媽會煮臘八粥,那是多么美妙可口的食物啊!小米、大豆、紅棗、花生、瘦肉和肥肉……各種雜糧、肉類和佐料匯合熬成粥狀,聞之香甜,吃之可口。
臘月初八,俗稱臘八節,這天在我們小時候是個特令人心動的日子。那時候物資匱乏,一年四季我們那群可憐的農村孩子總處于渴望美食的憧憬中。臘八這天,媽媽會煮臘八粥,那是多么美妙可口的食物啊!小米、大豆、紅棗、花生、瘦肉和肥肉……各種雜糧、肉類和佐料匯合熬成粥狀,聞之香甜,吃之可口。
臘八這天,媽媽照例早早起床,精心準備各種食物,然后細心涮洗鍋碗,其慎重程度不由讓人對這天充滿了虔誠的敬意。粥煮好了,先給奶奶盛一碗,然后我們依次盛了吃。每次盛的時候,我總是喜歡把自己特愛吃的花生米多挑一點到自己的碗里,吃的時候,滿心喜悅,細細品味,慢慢咀嚼,邊吃邊叫好,最后還意猶未竟,把個碗舔得比洗過還要干凈。當時只顧自己高興,現在回想起那時,記憶中竟然沒有母親吃臘八粥的情景,原來由于家大口闊,每次我們都吃個不剩,從來都沒想到過給媽媽留下一點點,她竟然這么多年都沒有吃過自己親手熬出的臘八粥!一件事情,一個感動來得如此之遲,足已遲到媽媽躺在墳墓里了方才想起,這世上做兒女的怕是一生都還不了父母千分之一的恩情!
臘八節初一(熱門15篇)篇五
【五谷雜糧】:在五谷里面通常認為稻米、小麥屬細糧;除稻米、小麥以外的其他糧食稱為粗雜糧,即玉米、蕎麥、燕麥、小米、高梁、薯類、黑豆、蠶豆、綠豆、豌豆等。
【殘冬臘月】:臘月:陰歷十二月。指一年將盡之時。
【松柏后凋】:寒冬臘月,方知松柏常青。比喻有志之士在艱險的環境中奮斗到最后。
【臘盡春回】:臘:指臘月,即農歷十二月。臘月過去,春天又來了。
【十冬臘月】:指農歷十月、十一(冬月)、十二月(臘月),天氣寒冷的季節。
【寒冬臘月】:又稱十冬臘月。指農歷的十月(寒月)、十一月(冬月)、十二月(臘月),年前最冷的三個月。
【歲時伏臘】:歲時:一年四季;伏臘:伏日和臘日。指四季時節更換之時。
臘八節初一(熱門15篇)篇六
每年的'臘八節這一天,奶奶都會給我們熬一鍋臘八粥的。那天早上,奶奶早就拎著滿滿一袋子菜回到家里,開始在廚房里忙碌起來,叮囑我和爸媽下午早點回家喝臘八粥。
傳說,在古時候,是因為惡鬼總在農歷臘八這天出來嚇唬小孩。然而這惡鬼天不怕,地不怕,單單怕赤(紅)豆,所以有了“赤豆”打鬼的說法,于是大人們便用赤(紅)豆、綠豆、花生、葡萄干熬成臘八粥,也就是八寶粥。
而我奶奶臘八粥卻更豐富多彩:有米、胡蘿卜、青菜、花生、黃豆、蓮子、白果、豆腐、木耳、紅棗等多種食材,以前奶奶煮臘八粥時我總愛在旁邊看著,奶奶一次性在鍋里加足了水,先將黃豆、蓮子、白果、綠豆、花生熬至半熟,再放入米和少量的糯米一起熬,煮粥要用大火,等米開花了,奶奶才加入青菜、胡蘿卜、豆腐等,然后用文火熬,邊熬邊攪拌,奶奶說,這樣粥才不會糊。
望著一鍋色澤艷麗芳香馥郁的臘八粥,頓時你會垂涎三尺,用勺子舀一點粥,細細品味,會讓你覺得這不是粥而是一個小型的豆類展示會。特別是豆子的清香味道配上米的香醇,那味道真是無法形容。
晚上,我們一家人喝著臘八粥,說著臘八事,奶奶說,姨奶奶家在山東,她們每年還要在臘八這天泡上的蒜頭,到除夕那天,蒜頭不再是白色,而是綠色或黃色。綠色的蒜頭綠得晶瑩剔透,猶如一塊無瑕的翡翠,黃的蒜頭則一個個味道甘甜,但我們四川人不怎么吃,聽了奶奶的話,我嚷著叫奶奶教我做臘八蒜,奶奶拗不過我,就教我做了臘八蒜。
我按照奶奶的吩咐從櫥柜里找出大大小小、各式各樣的密封罐,接著將蒜頭去皮放入罐中,最后將陳醋放入密封罐中,蓋好蓋子,將一罐臘八蒜放入壇中。今年姨奶奶來了,我要給她一個驚喜!
文檔為doc格式。
臘八節初一(熱門15篇)篇七
東西生明,時光速流,又是一個春節即將來臨,在春節來臨之前,第一個小節便是舊歷年臘月初八,按家鄉俗稱叫做“臘八”。“臘八”在我印象中有著很深記憶。因為“臘八”這天要吃“臘八粥”哦,每逢此時,一股久違了香甜也會縈繞在唇齒之間。
我小時候,家境雖不很富裕,但我母親仍會把每一個節日都過得豐富甜美。記得臘月初八前一天晚上,母親安頓我們幾個兄妹:明天是“臘八”,要早些起來吃“臘八粥”。母親說著,像變戲法一樣拎出一包紅棗,我們高興得如饞貓一般,在炕上打著滾,嘴中還“噢噢”地叫著,想要幾粒打打牙祭,母親卻在這叫鬧中把幾顆最大紅棗悄悄塞給了我,哦,那一瞬間我感到我是世界上最幸福人兒了……母親準備好了薏米、小米、大米、紅豆等東西,為翌日工作做好充分準備,然后再一次叮囑我們早起,并說否則會變成“紅眼睛”。當然這一說法源于何處實在無處考證,因為我第二天還沒見過某個人因在“臘八”這天沒早起就變成“紅眼睛”。“臘八”這天,母親總是起得很早,當我們還在香甜酣夢中就隱隱聽到了那“呼噠,呼噠”拉風箱聲音,“呼噠,呼噠……”聽來是那么悠揚,那么綿長,那么溫馨……天還沒有放亮,但紅彤彤灶火將屋子映照得燦爛美麗,當濃濃香味在屋子中彌漫開來,母親便開始喊我們起床。當我們洗漱完畢懷著喜悅心情端坐在炕桌前等待著母親把那香味撲鼻,色澤鮮艷“臘八粥”盛到碗中時,我們激動心情便再也按捺不住,會敞開腮幫子大嚼大吃,因為粥燙得歷害,“吸吸溜溜”聲音響成一片。哥一邊吃一邊還不安分地將碗中粥用力拋向空中,而最讓我佩服是那被拋起來如球一樣粥竟每一次都準確無誤落回到他碗中,簡直像耍雜技,而我學了幾次不是把粥拋到炕上就是拋到后腦勺,逗得一家人笑不成聲。母親端著碗坐在一邊也不管我們,只用那充滿了愛目光凝視著我們。這時節,屋外往往是寒風呼嘯、冰雪嚴寒,而屋中我們卻沐浴在母親溫暖目光中,津津有味地吃著香噴噴、熱騰騰粥,那是一幅多么幸福情景啊!
如今時過境遷,“臘八粥”已不再是孩子們垂涎美食了。雖然現在臘八粥用料已與以前大相徑庭,什么桂圓、蓮子、枸杞、蜜餞等既營養又保健,十分講究,但我吃來卻總感到少了幾樣味道……哦,當我在紛繁俗塵生活中一身疲憊時,我多么想沐浴在母親那溫暖目光中再吃她做一碗“臘八粥”喲!
臘八節初一(熱門15篇)篇八
臘八節:喝臘八粥。臘八節(陰歷十二月初八日),中國老百姓有吃臘八粥的傳統習俗。
“臘八粥”又叫佛粥、福壽粥、五味粥和七寶粥。據《辭海》“臘八粥”條中云:“十二月八日為釋迦牟尼佛成道日,故寺院取香谷及果實造粥以供佛。其后民間亦相沿成俗。”
相傳中國臘八節吃臘八粥的習俗,是傳自印度。釋迦牟尼在古印度北部(今尼泊爾),見到眾生受盡生、老、病、死痛苦的折磨,復不滿神權(婆羅門)的統治,因而出家修道,經六年苦行,于臘月八日這一天,在菩提樹下悟道成佛。
釋迦牟尼在六年苦行中,每日僅食一麻和一米,后人不忘他所受苦難,在每年的十二月初八日,大家都以麻、米造粥,當日吃粥作為紀念,故“臘八”也就成了“佛祖成道紀念日”。后來,佛教傳入中國,各地佛寺的浴佛會、誦經等儀式,也都效仿釋迦牟尼成道前,用香谷、或麻、米等造粥供佛,稱“臘八粥”。
寺院并將臘八粥贈送門徒及善信分享,此后,臘八節吃臘八粥便在民間相沿成俗。
據載,中國有的寺院在臘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金本盂,到處沿街(途)化緣,將收集的米、粟、棗、麻、果仁等材料造成臘八粥,分發給民眾,吃了據說會得到佛祖的保佑,所以人們叫它做“佛粥”。南宋陸游有詩云:“今朝佛粥更相饋,反覺江村節物新。”
而杭州名剎天寧寺,內有一儲藏剩飯的“棧飯樓”,寺僧每日把化緣得來的剩飯曝干,積一年到臘月初八煮粥,供信眾享用,稱為“福壽粥”。
古時有些地方,偏僻窮困,民間是用紅小豆、糯米煮成,后來材料逐漸增加,才加入棗子、栗子、花生、白果、蓮子或百合等,故又稱為“七寶粥”。
至今,中國東北、西北、江南等地區,人們仍保持著臘八節吃臘八粥的習俗。
臘八節初一(熱門15篇)篇九
臘八粥也叫“七寶五味粥”。我國喝臘八粥的的歷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開始于宋代。每逢臘八這一天,不論是朝廷、官府、寺院還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臘八粥。到了清朝,喝臘八粥的風俗更是盛行。在宮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從宮女賜臘八粥,并向各個寺院發放米、果等供僧侶食用。在民間,家家戶戶也要做臘八粥,祭祀祖先;同時,合家團聚在一起食用,饋贈親朋好友。
中國各地臘八粥的花樣,爭奇競巧,品種繁多。其中以北平的最為講究,攙在白米中的物品較多,如紅棗、蓮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圓、榛子、葡萄、白果、菱角、青絲、玫瑰、紅豆、花生。總計不下二十種。人們在臘月初七的晚上,就開始忙碌起來,洗米、泡果、撥皮、去核、精揀然后在半夜時分開始煮,再用微火燉,一直燉到第二天的清晨,臘八粥才算熬好了。
前一天,奶奶就為這頓粥忙活起來。用涼水泡起了黃米、黑豆、紅棗、花生等谷物。光看著就讓人聯想到了美味。清晨一早,奶奶就用木材點起火爐,架起大禍,加好了水,輕輕放進了準備好的谷物,鍋中馬上變成了五彩世界,花花綠綠的,散發著微微的清香。奶奶用大勺柔柔的攪和了一下,鍋中馬上就翻騰了起來。奶奶滿意的蓋上鍋蓋,去看電視去了,可是我依舊對這十分感興趣,細細的等待著,我現在終于懂了奶奶用木炭的道理,木炭染出的火柔柔的,輕輕的烘托著鍋底,如此做出的粥才會更加香甜可口。木炭一點點向下延伸,我便把它往前推一下,那條堅實的木頭為了我們的一頓美味,變成了灰燼。過了一個多小時,鍋蓋沿冒出了白氣,鍋中也發出了咕咚咕咚的聲音,我興奮的大喊,奶奶走來拍拍我的腦袋,“等等,就來了,你這個小饞貓!”
她揭開鍋蓋,里面的水幾乎消失待盡了,纏和在一起的米粒間不時有一個個小氣泡,仿佛一個個噴發的火山。膨大的紅棗們漂浮在上面,像一群可愛的胖娃娃。我和奶奶的臉上都露出了笑容,“好了!”話音未落,我就捧出了碗筷,叫喚起了家人們。一家人圍坐在一桌,每個人前面都是一碗火紅的臘八粥,我迫不及待的吃了一口,哇!這粥米糯糯的,十分可口!還透著一絲滑爽,仿佛吃親親果凍時的淺唱。誘人的紅棗更是香甜美味。
神話故事說:“臘八粥既可口有營養,還能增福增壽。”唉,如果天天都是臘八節該多好,如果天天都能吃到臘八粥該多好!
臘八節初一(熱門15篇)篇十
2017年的臘八節是在2017年1月19日(星期六)。
臘八是指每年農歷的十二月(俗稱臘月)的第八天,十二月初八(臘月初八)即是臘八節;臘八節在中國有著很悠久的傳統和歷史,在這一天喝臘八粥、做臘八粥是全國各地老百姓最傳統、也是最講究的習俗。
“臘八節”吃“臘八粥”的風俗,由來已久,自從人類進入農業社會后就開始興起。古時的“臘”是祭祀的意思,遠在商周時代,我國就有連天地、神靈、祖先一起祭祀的習慣,把這種綜合祭祀,叫做“合祭”。這種祭祀,表達了古代人一種樸素的、善良的心理活動,意思是說:一年到頭了,能得到豐農足食,該感謝神靈啊!于是就選擇臘月初八這一天,煮上—鍋“臘八粥”,借以祭奠神靈,慶祝豐收,預祝來年的更大豐收。這就形成了臘八節吃臘八粥的風俗。臘八節在傳承過程中,又有一個傳說,說是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在臘月初八這一天,吃了放羊姑娘用蘋果糯米團子煮的粥,在菩提樹下得道成佛。后世信佛的人,每到臘月初八這天,就念經吃粥,這樣就給臘八節增添了宗教色彩。不管怎么說,人們吃臘八粥,都是以慶祝豐收為內容的。
“臘八粥”確實能體現出農業大豐收,因為它是用各種米(江米、黃米、白米、高梁米等),各種豆(大豆、云豆、豇豆等),各種干果(大棗、栗子、杏仁、花生、核桃、桂元肉等)和豆腐、肉類混合成的一種粥,這種粥集中地反映出了農業大豐收的成果。關中一帶及附近一些地區的群眾,都十分重視“臘八節”。但縣與縣、鄉與鄉、村與村之間,又各有不同的講究。富平縣的農家,這一天喜歡釀酒,名曰“臘腳”;長安縣的古風俗,這一天要煮肉糜,拋灑在花木之上,謂之“不歇枝”;乾縣、禮泉一帶,講究臘八節要給老人送粥,女兒家要請新女婿吃粥;鳳翔一帶則是用黃米和八種豆子,加上油鹽做一頓臘八燜飯;銅川地區的農村,在這天還流傳著為幼男幼女剃頭理發的習慣。凡此種種,自有不同情趣。
2017臘八節你記住時間了嗎?別忘了那天要吃完臘八粥哦!
臘八節初一(熱門15篇)篇十一
我記得這個時候非常的冷,這個時候會喝臘八粥,會用好多米來熬制這美味,是種象征,是種過節的慶祝。
臘八的時候是一年中的最冷的一天,是冬天里最讓人記住的一天,獨特,就是無限的冷,這樣的冷讓我的感覺就是受不了,就是冷的連大鼻涕都會凍出來,這樣的天氣我愿意在家里呆著,而不適合戶外運動。
今年的臘八不同于往年,今年的臘八天氣不冷,今年的臘八的天氣較比往年來說有著不同的溫度,有著質的變化。這是種不好的現象,這樣的天氣其實是氣候在作怪。這樣的天氣是因為人們不斷的砍伐,不斷的破壞環境,不停的和自然做斗爭的結果。氣候變暖了,全球的海洋面積就面臨著增多了,就面臨著全球的冰冷的南極將會融化,這樣就非常危險了,這樣我們的生活將會被破壞。在當今社會上最重要的就是環境,就是生活的空間。環境的好壞決定于你我能否生存的那么穩定,決定了這樣的安穩的日子將不會過的那么平靜。這就要大家來共同努力,一起呼吁大家來保護環境,保護大自然。多栽樹。減少空氣中的有害氣體的.排放,讓這個空間得到凈化,盡量的能不用那些化學物品。保護我們這些不可再生的資源,讓這些資源充分的發揮出真正的能量光。讓能源用在真正的需要當中去,絕不浪費一點資源,絕不會讓資源被破壞。
我想到了環保我想到了擁有一個好的生活空間是現如今大家最應該做的事情的首要。
臘八節初一(熱門15篇)篇十二
在我的家鄉,每年的農歷十二月初八,即,有吃臘八粥的習俗。臘八粥就是用八種當年收獲的新鮮糧食煮成的甜味或咸味粥。而我們家鄉的人卻喜歡吃咸味臘八粥,粥內除大米、小米、綠豆、豇豆、花生、大棗等原料外,還要加蘿卜、白菜、粉條、海帶、豆腐等。
臘月初八早上,天剛蒙蒙亮,人們就趕快起床熬粥。粥熬好后,第一件要做的事情不是自己吃飯,而是先將熬好的粥喂給棗樹,將棗樹樹身上砍一些小口子,再虔誠地把粥抹在樹痕上,這就算是棗樹把飯吃掉。人們這樣做的原因,據老人們講,原來我們這個地區的棗樹原都不結果,人們都不愿意種棗樹。棗神見人們都不尊敬她,便變成一個老太婆來到人間。她在離村不遠的地方畫一片果園,滿園棗樹,紅棗滿枝。人們摘下一嘗,又酸又甜,好吃極,就紛紛跑到管理棗樹的老太婆那里討教。老太婆告訴大家,只要每年臘月初八給棗樹喂頓米飯,棗樹就會結果。人們按照她說的方法去做,果然棵棵樹上都結出紅棗。這不過是一個傳說而已,其實這里面包含著許多科學道理:在棗樹上砍些口子,可以調節棗樹的營養增長,阻止養分向地下輸送,好集中力量供應地上部分,從而保證果實的營養需求。至于把粥抹在樹痕上,其實不過是一種保護傷口愈合的土辦法罷。
直到現在,家鄉的有些地方還保留有臘月初八讓棗樹吃米飯的風俗。當地流傳有這樣一句民謠:“臘八棗樹吃米飯,棗兒結得干連蛋。”“干連蛋”,是家鄉的土語,意即棗樹碩果累累,果稠個大。
臘八節初一(熱門15篇)篇十三
農歷十二月初八,民俗謂之臘八,是春節前的第一個節令,此后“年味”日漸濃郁起來。臘八吃臘八粥的食俗,在我國已有千年之久了,別有一番來歷。
相傳,在古印度北部,即今天的尼泊爾南部,迦毗羅衛國有個凈飯王,他有個兒子叫喬達摩·悉達多,年輕時就痛感人世生、老、病、死的各種苦惱,發覺社會生活徒勞無益,并對婆羅門教的神權極為不滿,于是,在他29歲那年,合棄王族的豪華生活,出家修道,學練瑜珈,苦行6年,大約在公元前525年,一天,他在佛陀伽耶一株菩提樹下,徹悟成道,并創立了佛教。史傳,這一天正是中國的農歷十二月初八日,由于他是釋迦族人,后來佛教徒們尊稱他是釋迦牟尼,也即是釋迦族圣人的意思。佛教傳入我國后,各地興建寺院,煮粥敬佛的活動也隨之盛行起來,尤其是到了臘月初八,祭祀釋迦牟尼修行成道之日,各寺院都要舉行誦經,并效仿牧女在佛成道前獻一種“乳糜”之物的傳說程式,煮粥敬佛。這便是臘八粥的來歷。
宋朝吳自牧撰《夢梁錄》卷六載:“八日,寺院謂之‘臘八’。大剎寺等俱設五味粥,名曰‘臘八粥’。”此時,臘八煮粥已成民間食俗,不過,當時帝王還以此來籠絡眾臣。元人孫國敕作《燕都游覽志》云:“十二月八日,賜百官粥,以米果雜成之。品多者為勝,此蓋循宋時故事。”《永樂大典》記述“是月八日,禪家謂之臘八日,煮經糟粥以供佛飯僧”。到了清代,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世宗將北京安定門內國子監以東的府邸改為雍和宮,每逢臘八日,在宮內萬福閣等處,用鍋煮臘八粥并請來喇嘛僧人誦經,然后將粥分給各王宮大臣,品嘗食用以度節日。《光緒順天府志》又云:“每歲臘月八日,雍和官熬粥,定制,派大臣監視,蓋供上膳焉。”臘八粥又叫“七寶粥”,“五味粥”。最早的臘八粥是紅小豆來煮,后經演變,加之地方特色,逐漸豐富多彩起來。南宋文人周密撰《武林舊事》說:“用胡桃、松子、乳覃、柿、栗之類作粥,謂之臘八粥。”清人富察敦崇在《燕京歲時記》里則稱“臘八粥者,用黃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去皮棗泥等,和水煮熟,外用染紅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紅糖、瑣瑣葡萄以作點染”,頗有京城特色。
文檔為doc格式。
臘八節初一(熱門15篇)篇十四
39.臘八到了,我用團團圓圓的大鍋,煮上甜甜蜜蜜的生活卿卿我我的愛情真真正正的友情親親熱熱的親情溫溫暖暖的關心開開心心的笑容勤勤懇懇的工作幸幸福福的家庭,合成一碗香甜的臘八粥,祝臘八節快樂!
40.勺勺如意糖,粒粒福運米,顆顆溫馨豆,份份健康果,濃濃祝福心,點點關懷意,滴滴友情水,烈烈幸福火,煮出一碗美美香香的臘八粥,祝你臘八快樂!
41.臘八粥,好溫暖,讓你冬天不再寒;臘八粥,很甘甜,愿你好運福連綿;臘八粥,真新鮮,朋友情誼永不變;臘八節到了,送你臘八粥,祝你天天開心!
42.思念濃濃化作米,快樂四濺化作豆,健康是福化作棗,好運綿綿化作糖,財源滾滾化作勺,美滿甜蜜化作碗,匯集一碗幸福可口臘八粥,希望你喝出快樂,喝出幸福,喝出溫暖。祝臘八節快樂!
43.一把母親的嘮叨棗,一勺父親的慈愛湯,一顆兄妹的開心豆,一盤奶奶的呼喚炕。臘八粥就這么香甜的誘人回家,臘八回家看看咱的娘。臘八節快樂。
44.喝碗吉祥臘八粥,滋潤腸胃心里暖,驅走疾病和嚴寒,快樂開心展笑顏;吃瓣健康臘八蒜,生活紅火似蜜甜,好運籠罩身旁伴,財源滾滾好賺錢。臘八節到了,愿你幸福美滿無病災,吉祥快樂每一天!
45.臘八之日,為你傾情烹制臘八粥,把工作放在粥里煮煮,蒸蒸日上;把事業放在粥里攪攪,如魚得水;把生活放在粥里融融,幸福美滿;把友情放在粥里暖暖,地久天長。臘八之日,請品嘗!祝你愉快!
46.臘八到,喝口粥,此粥有八寶:健康是一寶,愿你身體好;快樂是一寶,愿你心情妙;平安是一寶,一生陪到老;好運是一寶,愿你吉星照;幸運是一寶,好事跟你跑;順利是一寶,事業步步高;甜蜜是一寶,愛情粘如膠;幸福是一寶,愿你生活越來越美好!臘八節快樂!
47.臘八到,集一筐健康,兩籮快樂,三瓢富貴,四盤平安,五袋好運,六包甜蜜,七份真誠,八勺溫馨,用我火火的心意,熬成一鍋幸福的臘八粥送給你,臘八節快樂,愿你擁有這一切!
48.先秦時節臘八日,祈求豐收和吉祥。如今時節臘八粥,養生習俗傳四方。紅棗養顏又補血,米兒補氣又生津。多喝一碗臘八粥,保你健康又紅潤。臘八吉祥!
49.臘八送八,送你八到:耳聰目明,聽到看到;心有靈犀,夢到心到;謙謙君子,說到做到;百事如愿,想到得到!祝你臘八節快樂收“粥”福。
臘八節初一(熱門15篇)篇十五
同學們,昨天是,你們過了嗎?你們知道的由來嗎?這一天都做些什么?下面就讓我給大家講講吧!
每年農歷的十二月,我們都叫臘月,十二月初八就是,稱作臘八,在這一天我們中國人要喝臘八粥,你喝了嗎?昨天早上,我沒有喝臘八粥,是因為時間不夠,媽媽說只吃餃子就可以了。可我知道我們河南人吃臘八飯,是小米、綠豆、麥仁、花生、紅棗特等八種原料配合煮成,熟后加些紅糖、核桃仁,粥稠味香,比喻新的一年里五谷豐登。
為什么要叫呢?為什么要把農歷十二月稱作“臘月”?帶著許多疑問,我從網上查找到了資料。原來,臘祭所拜之神據文獻資料所載有:一為先嗇神,祭神農;二為司嗇神,祭后稷;三為農神,祭古時田官之神;四為郵表畦神,祭始創田間廬舍、開道路、劃疆界的人;五為貓虎神,祭其吃野鼠野獸,保護了禾苗;六為坊神,祭堤防;七為水庸神,祭水溝;八為昆蟲神,祭以免蟲害。共有八種,因此又稱為“臘八”;因為臘月是年歲之終,古代農閑的人們無事可干,便出去打獵。一是多弄些食物,以彌補糧食的不足,二是用打來的野獸祭祖敬神,祈福求壽,避災迎祥,所以把十二月稱作為臘月。
在里,除了要喝臘八粥以外,還有哪些習俗呢?有祭祀的習俗,從先秦到唐宋,再到明清都要敬神供佛。直到現在,我們都在里喝臘八粥,做臘八蒜、臘八豆、臘肉、臘腸等;還凍冰冰,這個最有意思了,有的地方家家都要在臘月初七夜,為孩子們“凍冰冰”。在一碗清水里,大人用紅蘿卜、白蘿卜刻成的各種花朵,用芫荽作綠葉,擺在室外窗臺上。第二天清早,如果碗里的冰面凍起了疙瘩,便預兆著來年小麥豐收,表達了勞動人民期望豐收的美好愿望。然后將冰塊從碗里倒出,五顏六色,晶瑩透亮,非常好看。孩子們人手一塊,邊玩邊吸吮。俗話說“過了臘八就是年”,人們就要采購年貨,年味是越來越足了,告訴我們快要過年了。原來,的習俗這么多,真是令我大開眼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