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一篇優秀的作文,不僅需要有合理的結構和有條理的內容,還需要有獨特的觀點和精彩的詞語。感謝大家的關注,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一些優秀作文范文,希望能夠給大家帶來一些啟發。
學書法品文化(通用12篇)篇一
在一陣鞭炮聲和掌聲中,一個高大大眼的同學大步走上講臺――,他獲得了天門市小學生劉體書法比賽冠軍!
俗話說: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練好字不容易。一年級的時候,在父親的指導下開始學習劉體書法。冬天練了三年,夏天練了三天。每天早上同學還在睡覺的時候,我就起床去學校迎著晨風練字。別人在盡情玩的時候,我在關注邀請;晚上,別人在欣賞電視節目的時候,我還是揮著毛筆。
有一次,電視臺在放我最喜歡的電視劇《特警力量》,我在學漢字的時候實在坐不住了,就迫不及待的想玩個痛快。我一站起來,目光就落在正在寫的兩行字上:劍鋒來自削尖,梅花香來自苦寒。他立刻改變主意,干脆關上門窗,堵住外面的噪音,埋頭寫作。沒錯,“劍鋒磨礪,梅花香自苦寒來”,正是因為努力,我才有了今天的成就!
說到這里,我想你一定知道我是誰。我是趙家輝,我們班的小書法家。
學書法品文化(通用12篇)篇二
朱熹爺爺,您知道嗎?在一次公交車上我就看到這樣一番情景:那是一個早上,一位同學正坐在一個座位上。這時,上來了提一位年過花甲的老人,因四周無座位,他只好站著。小同學見到了這個情景,就連忙上前扶住老爺爺,讓他坐到自己的座位上,老人說:“還是你自己坐吧,我站一站沒有什么關系。”小同學誠懇地說:“不,你年紀大,站著不方便,還是您坐著吧!“您坐吧!”……老爺爺和小同學一直互相讓座,旁邊的人的人看了就稱贊這位小男孩是個懂事的孩子,這時有人站了起來:“小弟弟,你坐下,還是讓他坐我的座位吧!”只聽小同學懇切地說:“朱熹爺爺教育我們要見老者,敬之;見幼者,愛之。我要聽朱熹爺爺的教導啊!”車廂里響起了熱烈的掌聲。
朱熹爺爺,您的敬老愛幼的精神,正在默默地感染著我們后一輩人。
朱熹爺爺,您知道嗎?您小時候刻苦攻讀的故事已在我們腦海里深深生根,您小的“少年易學老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勸學》的話語,我們已牢記在心中。現在我們成千上萬的學子正在以您為榜樣,刻苦攻讀著。我家正同尤溪縣的最高學府——一中比鄰,我每天都能見到這樣的情景。
凌晨,天微微亮時,一中的教室里就亮起了無數盞燈,亮得如同白晝,住校的學生們都來到班級晨讀;深夜,他們還在翻閱著各種資料,在學海橫渡,在書山攀登。正因為這樣,僅只一中這所學校,每年就有一千多名學生考上本科。今年,一中學子羅宏晟取得了661分的高分,成為了省文科狀元,順利的考取了人所向往的名牌大學——北京大學。
朱熹爺爺,您的勤奮好學的品質深深的影響了我們尤溪的學子,真是“尤溪風月無今古,學海揚帆有后人”!
朱熹爺爺,您知道嗎?您四歲時的一句話:“天之上是何物?”使您的父親驚奇,更驚動了我們后人。
天之上到底為何物?人類抱著探索天上高奧密的決心,不斷的.探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我國的航天技術有了飛速的發展,從“東方紅一號”到“東方紅三號”,從“神舟一號”到“神州六號”,為我們中華兒女實現穿越太空的夢想鋪平了道路。朱熹爺爺,您知道了吧,今年十月,我們的“嫦娥一號”奔月衛星發射成功了,中華民族的飛天夢想又一次地實現了!您一定感到無比欣慰,因為您心中的困惑,如今會得到滿意的回答了。
“人之進學在于思,思則能知是與非。”您從小的這種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學習方法,給了我們一代又一代的后人樹立了光輝的榜樣,我從中得益非淺。
朱熹爺爺,您在《觀書有感》中告訴我們:“問渠哪得請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我們會記住:窮里致知是源,反躬踐實更是源。真正地把您的叮囑牢記心間,從小立志,學會讀書,學會做人。
學書法品文化(通用12篇)篇三
朱熹爺爺,您的勤奮好學的品質深深的影響了我們尤溪的學子,真是“尤溪風月無今古,學海揚帆有后人”!
朱熹爺爺,您知道嗎?您四歲時的一句話:“天之上是何物?”使您的父親驚奇,更驚動了我們后人。
天之上到底為何物?人類抱著探索天上高奧密的決心,不斷的探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我國的航天技術有了飛速的發展,從“東方紅一號”到“東方紅三號”,從“神舟一號”到“神州六號”,為我們中華兒女實現穿越太空的夢想鋪平了道路。朱熹爺爺,您知道了吧,今年十月,我們的“嫦娥一號”奔月衛星發射成功了,中華民族的飛天夢想又一次地實現了!您一定感到無比欣慰,因為您心中的困惑,如今會得到滿意的回答了。
“人之進學在于思,思則能知是與非。”您從小的這種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學習方法,給了我們一代又一代的后人樹立了光輝的榜樣,我從中得益非淺。
朱熹爺爺,您在《觀書有感》中告訴我們:“問渠哪得請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我們會記住:窮里致知是源,反躬踐實更是源。真正地把您的叮囑牢記心間,從小立志,學會讀書,學會做人。
學書法品文化(通用12篇)篇四
8)夫心合于氣,氣合于心;神,心之用也,心必靜而已矣。唐.李世民《指意》。
9)成形結字,得形體不如得筆法,得筆法不如得氣象。《翰林粹語》。
11)故有筆法而有生動之情,有墨氣而有活潑之致。清.丁皋《寫真秘訣》。
12)蓋法高于意則用法,意高于法則用意,用意正其神明于法也。清.劉熙載《藝概》。
15)有功無性,神采不生;有性無功,神采不實。。《翰林粹語》。
16)書道只在巧妙二字,拙則直率而無化境矣。明.董其昌《畫禪室隨筆》。
18)所謂神品,于吾神所著故也。明.懂其昌《畫禪隨筆》。
19)學術通于學仙,鐘神最上,鐘氣此之,鐘形又此之。
學書法品文化(通用12篇)篇五
8)初學書類乎本,緩筆定其行勢,忙則失其規矩。晉.王羲之《筆書論十二章》。
10)且一食之美,惟飽其日,倘一觀而悟,則潤于終身。唐.張壞灌《六體書論》。
13)不泥古法,不執己見,惟在活而已矣。清.鄭板橋。
15)自運在服古,臨古須有我。兩者合之則雙美,離之則傷神。清.王淑〈論書滕語〉。
16)吾書雖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踐古人,是一快也。北宋.蘇軾〈論書〉。
學書法品文化(通用12篇)篇六
文化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獨有的精神財富,也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中國書法作為中華民族的獨特文化表達形式之一,是我國古代文化的瑰寶,具有豐富的藝術內涵和歷史價值。在學習中國書法的過程中,我深切感受到了文化與書法之間的緊密關系,產生了一些心得體會。
首先,文化是書法的靈魂。在書法的藝術創作中,文化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中國是一個文化底蘊深厚的古老國度,孕育了燦爛的中華文化。而中國書法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融入了中國古代藝術的神韻與個性,展現了古人崇尚樸素、崇大雅、講究德行的價值觀念。只有深入理解中國傳統文化,才能更好地理解書法藝術的內涵和創作意圖。
其次,書法是傳承文化的重要途徑。中國書法歷史悠久,是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通過學習書法,不僅可以欣賞到古人的杰作,還可以領悟到他們的思想、審美觀念和生活方式。同時,書法具有較強的藝術表現力和審美價值,能夠將人的情感和思想以獨特的方式呈現出來,成為文化傳承的重要途徑。在書法的創作過程中,我們通過臨摹古人的作品,感受到了他們的意境,領悟到了中華民族的驕傲和自豪。
再次,書法是心靈的抒發與修養。書法是一門審美藝術,需要藝術家有獨特的審美情趣和思維方式。在書寫的過程中,我們必須消除心中的雜念、丟棄外在的紛擾,心無旁騖地投入到藝術創作中。在書法創作的過程中,我們集中意識、提升專注力,使我們感受到那份獨特的寧靜與純粹。書法是一種獨自靜謐的修行,可以幫助我們鍛煉自己的意志力和專注力,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質和綜合能力。
最后,書法與當代社會的發展息息相關。書法作為一門中國傳統藝術形式,以獨特的審美價值和文化內涵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人們。而隨著社會的發展,書法藝術不僅僅停留在傳統的創作方式上,還開始與現代科技相結合,創造出一種新的藝術形式。例如,在數字時代,我們可以在電子屏幕上用數字字體書寫,也可以使用激光技術進行創作。這種創新方式不僅擴大了書法在社會中的傳播范圍,也使書法藝術更能適應當代人們的審美需求。
綜上所述,文化與書法是密不可分的關系,文化是書法的靈魂,書法是文化的傳承與表達。通過書法藝術的學習與創作,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傳承和發展我國深厚的文化底蘊,也可以提升個人的審美意識和人文情懷。因此,我們應該更加重視書法的學習與推廣,讓書法藝術成為我們心靈世界的重要一部分。
學書法品文化(通用12篇)篇七
第一段:引言(200字)。
文化與書法作為兩個相互聯系的概念,在我心中一直都有著特殊的地位。作為一個愛好書法的人,我一直提倡書法是一種表達自我的藝術形式,同時它也是中華文化的瑰寶之一。通過學習和實踐書法,我深刻地意識到文化與書法之間的緊密聯系,以及其對于個人修養的重要性。在接下來的幾段中,我將分享我在文化與書法探索中的心得體會。
第二段:文化的背景(200字)。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魂魄,也是一個人的根基。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擁有著燦爛的中華文化。而書法正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文字的藝術形式,源遠流長。通過書法,人們可以感受到五千年文化積淀所帶來的獨特氣息,領悟到中華民族的智慧和獨特的審美情趣。進而,書法也可以被看作是傳承和弘揚中華文化的一種途徑,讓我們的傳統價值觀得以延續。
第三段:書法的魅力(200字)。
書法作為一種藝術形式,有著許多獨特的魅力。首先,書法能夠增強人的審美能力。通過對漢字結構的研究和對字形的塑造,書法可以培養人們對美感的感知和鑒賞能力。其次,書法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在書寫的過程中,我們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時間,從而讓我們的情緒平靜下來,心境得以提升。最后,書法也有助于培養人的耐心和毅力。毫厘之間的差距需要長時間的堅持和不斷地修煉,這樣才能在書法上取得進步。
第四段:書法對修養的影響(200字)。
書法不僅僅是一種藝術形式,更是一種修養的表現。通過書法的修習,可以增加人的修養和內涵。首先,書法能夠培養人的團結合作意識。通過參加書法社群或者與他人切磋書法,我們可以學會相互尊重,共同進步。其次,書法還可以培養人的節制和謙虛品質。在書法上,我們需要盡量避免紙上談兵,而是要堅持實踐和練習,不斷反思自身的不足,并虛心接納他人的建議。最后,書法也可以幫助人們建立正確的人生態度。書法中的每一筆每一劃都需要我們全身心地投入,這讓我們體會到一種專注和自省的境界,而這種境界也將影響我們對生活的態度和對人生的認知。
第五段:結語(200字)。
在我看來,文化與書法是不可分割的。書法承載著文化的歷史記憶,而文化也賦予了書法越發豐富的內涵。通過學習書法,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華文化的深邃和博大精深。同時,書法也對我的個人成長和修養產生了積極的影響。我相信,通過書法的傳承和發揚,我們將能夠傳遞出更多的文化內涵,也能夠使我們的個人修養更加全面。讓我們共同努力,用書法的力量傳承和弘揚中華文化。
學書法品文化(通用12篇)篇八
有一天,謝校長聽說我會寫書法,就問能不能寫幾張給他看一看,瞧一瞧?我說:“行”。第二天,我就寫了幾張鋼筆字和毛筆字高高興興送給了謝校長,校長說:“寫得不錯,很好!繼續努力。”
校長語重心長的教導,給了我很大的鼓舞,我必須努力,決不辜負校長的期望。
學書法品文化(通用12篇)篇九
暑假里最讓我記憶猶新的事,莫過于那次西安書法比賽之旅了。它使我見識了許多,也明白了許多。
剛下飛機,我的心里充滿了好奇,睜大雙眼去觀望這個全新的世界,恨不得把西安的每一個角落都看個遍。來到入住的酒店,我領完牌號、飯卡和統一的服裝,就進入了緊張的準備中。
第二天一早,我早早地起了床,吃完早餐后,便帶上毛筆、宣紙、毛氈和印章,來到了比賽現場。
比賽時間近了,其他選手也陸陸續續來了。萬眾矚目的比賽在主持人洪亮的聲音中拉開了序幕,濃濃的緊張氣氛瞬間彌漫開來。
我拿起毛筆,心中忐忑不安,原來自信滿滿的心情煙消云散,害怕第一筆就寫錯了,整張紙全毀了。我努力讓自己平復心情,不去多想,照著內容一筆一畫地寫了起來。漸漸地,我的'心像揉皺的紙張,慢慢舒展開來,不那么緊張了。一個個圓潤的字從我筆下顯現,我集中精力,變得格外認真,把所有的情感全投入了作品中。
時間一分一秒地溜走了,我的作品也只剩下蓋章的部分了。我滿意地看著完成的作品,自信滿滿地走上點評臺,給四位評委評分,然后走下臺收拾好各種用品,等待比賽的結果出來。
到了下午,我的成績出來了,平均分是86.6。我的心仿佛跌下了谷底,碎了一地。怎么會這樣!我失望透了,淚水頓時漫延出來。這個結果完全不在我的意料之中,完全沒想到!
看著一幅幅精彩絕倫的作品,我意識到了自己與別人之間的差距。來到這里,不僅僅是來比賽,更是來檢測自己的書法水平,知道自己的不足,激勵自己更加努力。
想到這里,我重振旗鼓。不能氣餒!雖然這次的成績是我沒想到的,但只要我再加把勁,把握住機會,就一定能創造新紀錄,突破自己的水平!
學書法品文化(通用12篇)篇十
文化書法是一種獨特的藝術表達方式,具有中國文化特色。它不僅是一種美術形式,更是一種文化修養和內心品味的表現。在我的學習經歷中,文化書法一直是我喜愛的領域,它讓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社會和心靈的美妙互動,也啟發了我對文化的認知和書法技巧的掌握。在此分享我的文化書法心得體會,希望與同好們互相交流、共同進步。
第二段:文化素養。
文化書法是一種自然而然的表達方式,它涵蓋了人類對大自然和社會生活的感悟。我喜歡畫靜物,因為它能從平靜的生活中描繪出幸福與美好。同時,靜物畫也體現了我對于自然萬物珍貴的態度。在此,文化的素養成為了必要的表現基礎。我熱愛多讀書,不斷學習古代的詩文和傳統文化,通過領悟、理解和感悟這些文化元素,使我在書法中深入地表達了自己的感受。
第三段:書法技藝。
文化書法的技藝需要通過長期刻苦學習和勤奮練習來掌握。字帖練習、筆畫練習等等成為了我學習初期的主要內容。書法過程中,需要遵從規范化的字形和用筆方式,這時技術和技巧便成為了關鍵因素。顏料、硯臺等都需要精心選擇,保證畫出的作品達到最好的效果。書法作品的成敗,取決于自己的技藝和對于文化內涵的情感理解能力。
第四段:心靈力量。
文化書法是一種心靈的寄托,書寫不僅是想象力的表現,更是心靈的力量釋放。每次開始作品時,我都會沉靜下來,專注于作品的表現方式,體味每一筆每一劃,通過藝術感悟能夠放下焦慮和悲傷,使內心平靜。同時在內心深處,也產生了一種喜悅,一種快樂的心情。這種美好的情感體驗,不斷地推動我深入地探究文化書法的內涵和外在的表現。
第五段:總結。
總的來說,文化書法是我精神生活的一部分,我享受書寫的過程和呈現的效果。在這個過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文化的內涵和精神世界的深度。通過技藝的不斷提高,我不僅深入理解了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時更為堅定了自己對于文化書法深入學習和探究的決心。我相信,在不斷學習與探究中,自己必將成為一位真正的文化書法愛好者。
學書法品文化(通用12篇)篇十一
當人們從現實生活中愈來愈深刻地體會到計算機信息網絡對行為方式的影響,朦朧地預感信息化為社會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時,作為影響我國信息化全局的電子政務工程已經啟動了。其來勢之猛、影響之大、復雜程度之高往往超出了人們的思想準備。在這個時期對電子政務認識的局限性和多樣化是不可避免的。而如何將我們的認識統一到相對科學的軌道上來,已成為電子政務戰略規劃所面臨的首要任務。
當人們習慣地將電子政務的建設側重于計算機網絡,用傳統的系統工程的思維方式來考慮電子政務建設思路時,科學出版社出版的《電子政務及其戰略規劃》一書提出了新的視角。這一新著將電子政務看作是以信息化方式推動的政務改革,而改革的實質是中國文化的躍升進程;作者強調通過規劃方法論的研究來綜合對國情的理解和對發展模式的探索。這一研究思路對于開闊眼界、應對當前統一認識的需求,以及規范電子政務規劃工作無疑會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電子政務及其戰略規劃》一書突出了兩條主線來認識電子政務的建設:其一是從方法論的角度解讀美、英等國電子政務戰略規劃范例,力求對應這些國家的`主客觀條件提取其戰略要點,并在此基礎上較為詳細地講解了戰略規劃制定的方法論原則;其二是將電子政務的建設區別于面對客體工作對象(如鐵路、機場、水庫的建設)的傳統系統工程,強調兩者間的性質差別,認為電子政務的工作對象是處在變革、發展進程中的政務管理系統,它不僅包含作為客體對象的現代計算機網絡,而且包含了體制的選擇、文化傳統特征、人們需求的情意性和滿意性,特別是決策者的偏好及意志品質等諸多的主體內容。認為電子政務的建設是圍繞著政務改革的目標,在經濟全球化的競爭環境中,通過主客體之間相互滲透、相互改造、相互優化、協調發展的有機體的演化進程,而文化動力是影響進程的核心要素。
由于書中涉及的領域廣、復雜程度高,作者期望從多重現象中探尋本質并連接成系統性的思維線索,無疑是一次大膽的嘗試。書中所摸索的兩條脈絡提出了各自的雛形,在理論上還不夠成熟,還沒有解剖、填補兩條脈絡之間的有機連接關系,這些任務需要在實踐中逐步完成。
電子政務的建設是一個與國情相適應,與社會經濟發展相同步,與中華民族文化相融合的長期任務。戰略規劃的實質是回答如何通過信息化實現政務體制創新的路徑問題。在這一情勢下這本書所討論的觀測視角和認識方法,無疑對拓寬電子政務的建設思路具有啟發性。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學書法品文化(通用12篇)篇十二
錢穆先生曾專門寫了《理學與藝術》長文,對理學影響藝術(主要論畫)作了深刻的闡述。雖不少精思,啟迪后學,但對書法評價闕如,實在遺憾。今從書法與理學角度析之,以補其缺。
每一個時代的美學思潮都來自哲學思想,而書論必然受到主流思潮的影響。三教合一對中國書法的滲透,奠定了中國書法美學思維的高度。儒家的文質彬彬,里仁之美,至大至剛;道家的大樸不雕,天地大美,玄淡清遠;佛禪之空靈圓融,即心是佛,心法為上等,無疑左右著書法創作。只有到了宋代,文化轉型帶來了巨大的觀念更新,歷史進入到近古時代,書法也出現了變化。在書學思想中,典型的是“理學書論”的出現,影響相當深遠。盡管許多學者深挖中國藝術精神的實質,高言是創變、陽剛等,實際上忽略了中國文化發展的特殊性――致中和的書論思想方為主流。徐復觀說中國文化是“心”的文化,應該限定在宋元明清,內傾性奠定了一種特殊的文化形態。這個時期在書法上,最典型的是“理學書論”的盛行,它是為理學文化之分支。理學文化是理學影響圈與書論所發生的種種關系的總和。宋代理學的發展促進了傳統儒學的思辨化,作為宋學核心的.理學家涉足書壇而形成了理學書論,起點甚高。(參考呂總《宋代理學文藝論綱》)。
一、理學書論對文藝的影響。
自宋以來,融合三教而歸宗儒學的理學,史稱新儒學,有著包容多種學術思想而統一于儒家的氣度,改造了原始儒學的思維結構。儒家為經學之豐流代表,其中以理學影響最大,宋元明清直到現在,雖然內部分化主要為道學、心學之異,也包括蜀學、洛學、閩學、關學、濂學、新學之爭,最后都集中體現在程朱、陸王之論戰中。盡管對“宋學”“漢學”之爭各不相讓,但經學作為主流文化,已經深刻地烙入書法理論與創作實踐中。理學最大的思維特點是“外透天道,內徹心性”,即天人合一。自宋至清,可以說主流書論是理學書論(有專文論述)。理學對待藝術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在修身層面上,強調“敬”“反省”“涵養”“持養”的妙用,主張“藝道一體”。“涵養德性”是理學家共同之追求。子思《中庸》已提出“德為圣人”命題。程顥進一步提出:“德性者,言性之可貴,與言性善,其實一也。”實際就是“性即理”也。程頤則曰:“性稟于天,才稟于氣”。養氣修心如對至尊即對天理。鐘人杰《性理會通》載:“程子曰:某寫字時甚敬,非是要字好,只此是學。”這可以看出以書體道之典范。
(二)在文道關系上,或主張“文從道中流出”,或言“藝道雙進”,或言“道重藝輕”。理學家認為:“和順積于中,英華發于外。”認為學養的作用明顯。但多數認為“道重器輕”,把文藝都視為“形而下”的東西。程顥認為:“文必貫道”“器必貫道”。
(三)在創作方法上,強調“心性”,力主“性靈”――性情與靈機的結合。強調“內外交相養”,從心性與天道兩方面結合看問題。程子認為:“心通乎道”;朱子的“心統性情”說最為典型。心中未發則為“性”,無善惡;既發出來則為“情”,有善惡。最后還得回歸“天”乃為“性靈”。
(四)在審美功用上,倡導“天趣”與“人功”的結合,最終追求“天人合一”。強調“格物致知”“格物窮理”,尤其重視“天成”“天全”“天放”“天德”等內容,所謂“盡性以知天”。
(五)在審美風格上,主張“沉潛敦厚”,“從容中道”,有圣賢氣象為貴。也喜歡平正端莊,反對欹側放蕩。朱熹對蘇東坡、米南宮的責難如“把字寫壞了”,過分批評其夸張姿態,但有時又肯定其“英風逸氣”。
(六)在藝術品格上,強調人品對藝品的作用,“書關德性”,“人品即藝品”。這是理學家追求“孔顏樂處”、仰慕“圣賢氣象”、培養“浩然之氣”的具體表現。而文藝之功用必須體現“圣賢氣象”,體現一種超然、博大、剛正的人格,是宋儒普遍的共識。
理學家的文藝觀有時前后矛盾,這是因為他們自身兼有道學家和文藝家兩重身份的原因。
(七)思維上的“物必有對論”所開創的辯證精神。從《易》開始的“陰陽之道”“相摩相蕩”到邵雍的“一分為二”命題,二程《遺書》的“天地萬物之理,無獨必有對,皆自然而然,非有安排也”。體現出宋學的理性精神與辯證法思想。
二、理學書論的巨大影響及特點。
自宋而后,尤其是南宋,理學逐級對書法的滲透,日見明顯。元代統治者將朱子著作提升為考試標本,學術與政治結合,其影響至為巨大。明代更官方修著《性理大全》,以程朱之學作為取仕依據,清代統治者也注意理學的治世作用,偏于調和人民與統治者的矛盾。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重視心法。所謂“書為心畫”,既重視古法,更重視心法。元代郝經提出了“書法即心法”的命題。明代相穆《書法雅言》特重“心相”之說。清劉熙載《藝概?書概》提出了“書尚清而厚,清厚要必本本于心行”之說。他由此提出“書為心學”之說。都豐富了“書為心畫”之內涵。
(二)重視“靜”“敬”的蒙養工夫,強調“養氣說”。文徵明寫字態度“非要字好,直此是敬”。董迪《廣川書跋》云:“夫君子養心,必氣和而在,物無累之,則浩浩搏天之外而若無所礙也。”黃庭堅《跋牛頭心銘》亦云“學必以治心養性為本”,所謂“盡心性之蘊”,自成道種。劉熙載《游藝約言》提出:“不論書畫、文章,須以無欲而靜為主。”
(三)強調“胸次”,以積學和游覽來開拓心胸,以雅去俗,神明而化之。如董《廣川書跋》所謂“胸中磊落,自成丘壑”。錢穆先生《理學與藝術》認為:“宋代人論畫,重人品心胸,又深涉性理,乃亦知重日常人生之修養。”其實,宋人論書亦然。胸中造化,吐露于筆端。所以張之屏《書法真詮》隊為書法之美在二者:一曰氣象,一曰風采。這都與書家心胸有關。
(四)重視“韻勝”之書。倡導“逸”格,從審美到人生都追求“逸”的態度。書觀“氣象”。書法涵蘊人之德性。書之韻在不俗,在遠離塵俗。如李祖年《翰墨叢談》所謂:“筆墨之道,以之陶寫性情;著得一點塵俗,便不佳矣。”劉熙載《游藝約言》提出“人尚本色”,指出“勁氣、堅骨、深情、雅韻四者,詩文書畫不可缺一”。(五)強調方法上的“妙悟”,體現為“心通”說。書理與禪理相通,貴在“參詳”“頓悟”。王維云:“妙悟者不在多言,善學者還從規矩。”朱長文《續書斷》所謂:“天下之事不心通而強以為之,未有能至焉者也。”黃山谷認為“學書如學禪”,必須參悟。
(六)強調步驟上的“技進于道”。或言“道進乎技”。如蘇東坡評秦少游書“技道雙進”。朱長文《續書譜》云:“書之至者,妙與道參,技藝云乎戰。”南宋劉克莊認為“藝不習則不工”等,都要求“技與道俱”,不可只停留在技法層面。
(七)學書原則上先在“明理”,然后“達意”。有常形有常理,理得而法正,法正則意新。張懷《畫苑補益》曰:“造乎理者,能盡物之妙。”劉熙載《藝概?書概》認為:“是則理性情者,書之首務也。”便是明書理取近道也。
(八)書法欣賞在“神會”,不可以形器求也。沈括《夢溪筆談》所謂:“書畫之妙,當以神會,難可以形器求。”欣賞藝術唯求“暢神”而已。張懷《書議》《書斷》等系列書論中所謂“一字見心”,“以風神氣骨為上”,便是的論。
(九)重視學問對于書法的作用。晉人提出了“積學以致遠”。東坡提出“讀書萬卷始通神”。黃山谷詩云:“書是人間真富貴。”錢穆先牛說:“內基于性,外資于學,務學以開其性;理學家之精修道德,與畫家之沉潛于藝術者,同條共貫,事非有異。”錢先生應該知道,書家何嘗不是如此。
(十)重視“天趣”,主張“以人復天”,強調“天機自然”。所謂“得自天機,出于靈府”。(郭若虛《圖畫見聞志》)明代屠龍云:“人能以畫寓意,胸中便生景象,閉端妙合天趣。若不以天生活潑為法,徒竊紙上形似,終為俗品。”張之屏《書法真詮》專辟“養氣第十六”,尤其重“養天機之清妙”。他在“標格第十四”中云:“若夫天機高朗,骨格清蒼,足以橫絕古今者,當以王覺斯為第一”。
(十一)人品即書品。強調書法家人格修煉與書品形成的對應關系。如文徵明題畫曰:“人品不高,用墨無法。”張之屏《書法真詮》“觀人第十五”認為:“書畫一道,肆習者固在天資高,尤賴根器厚。”這根器即在“人品”“人格”的魅力。
理學書論中的疑古思想、尚理明道、注重學養、融合多教等觀念,確實拓寬了書論的范圍,在更為廣闊的領域內我們俯瞰書法,尤其從本體論來觀察書法,獲得更大的精神空間。這也是理學對書法的貢獻。
三、理學書論的負面影響。
理學對書法的影響,自然也是雙方面的,有著正、負作用。正面如上,負面影響如下。
(一)過分重視內在修養,忽略外在的形式美感。錢穆先生《理學與藝術》最后評價:“清代學者,雖亦高自位置,然既乏于濟,復缺性靈,徒于故紙堆中騁心力,故文學藝術皆見不振。語其優者,不過為前代之后勁,無可分庭抗禮者。”,這更指出了大多數人的學習弊端。姚孟起《字學參》已經注意到“形”的作用:“晉人書,形不貫而氣貫;唐人書,形氣俱貫。”但這樣的論述并不多見。
(二)過分注重人文內涵,簡單地將書品與人品等觀。造成了“自由人格”的失落。如元代郝經《敘書》等文中提出“道不足則技始以書為工”等語,有些忽略技法的傾向。人品與書品未必決然對應,如對趙子昂、蔡京、王鐸、林彪等的書法認同,需要辯證理解。
(三)過分重視“端楷”,對于欹側,放蕩的行草等不能容忍。尤其是對于有創變意向的作品多視為“異端”,明顯的受到朱熹等“淳儒”思想的影響,朱子就專作“端楷論”,有利有弊。陳繹曾《翰林要訣》所謂“筆筆有古意,字字有來歷”,強調功夫精熟,并不注重專精、博覽之后的“蛻化”,即是創新意識。這也是“院體”“臺閣體”“館閣體”等得以生存的原因。
(四)注重“文質相符”,對“寫意精神”重視不夠。連“難得糊涂”的鄭燮也在題畫中說:“‘寫意’二字誤多少事。欺人瞞自己,再不求進,皆坐此病。”雖然,他提倡“必極工而后能寫意”,但當時所出現的反對“寫意”的情況是一致的。如明代倪后瞻《倪氏雜著筆法》對王鐸的變法大加撻伐,認為王書“魔氣甚大”,對董其昌過分吹捧,令人生厭。項穆《書法雅言》對祝允明草書的非難“晚歸怪俗,競為惡態”,這有些矯枉過正了。
理學書論是豐富的,也是復雜的,甚至矛盾之處不少,反映出時代變化之豐富多彩。我們更應該根據實際情況來分析,如許多書家在早期與晚期的理論出現矛盾,這恰好說明了時代所壓,有時必須改變觀念的趨勢。研究者也應該知道書論演變的復雜多變,方能不拘泥于一端,如盲人摸象,那就很難管窺全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