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是一種表達自我的方式,通過寫作可以更好地展示我們的個性與想法。小編為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作文的片段,希望大家在閱讀和分析的時候能夠受到啟發和借鑒。
鷹的說明文初中(精選13篇)篇一
這位老師性格和善,整天樂呵呵的,我們的課堂也總是充滿了歡樂。我打小就喜歡貓,毛茸茸的樣子惹人憐愛。于是,我們的第一堂課就圍繞貓來展開。我握住筆,在紙上畫了起來,大筆一揮,身子畫好了,用力按下筆轉一圈,圓鼓鼓的腦袋出來了。可是,腦袋是一個黑團,眼睛,鼻子,嘴巴怎么辦?于是,我用綠色畫了嘴和鼻子,紅色畫了眼睛,紙上馬上出來了一只黑毛,紅眼,綠嘴的怪物,逗得老師合不攏嘴。
老師為我鋪上了一張新紙,用他的大手握住我的小手,控制我的小手,一筆一劃認真仔細地教我畫起來。光一個腦袋就涂了三遍,接下來才點上了眼睛,鼻子,嘴巴,畫得極其細致,毛筆換來換去,終于,一只貓躍然紙上,真可謂是栩栩如生,快要從畫里跳出來一般。他對我說:“別看畫就是這樣薄薄的一張紙,她可是一件舉世無雙的藝術品,有兩位畫家能畫出同樣的一幅畫嗎?”我學著他的樣子,開始作畫,把筆從大號換到小號,從小號換到中號,在紙上東抹抹,西涂涂,也畫了一只小貓,只是有點兒……怪怪的,老師對我說:“嗯,有兩分像樣了!”我聽了真高興,畢竟第一次上課就受到了表揚!
現在,我還在學習書法,二胡,葫蘆絲……這些都應該算得上是藝術,我相信自己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一門藝術,把它學好學精!
鷹的說明文初中(精選13篇)篇二
想必大家還記得著名作家歐·亨利的小說《最后一片葉子》中的這句話:“當最后一片葉子落下時,生命就都結束了,我也得離開這個世界而去了。……酷愛生活的女畫家約翰西,患了肺炎瀕臨大限時,“害怕在她輕輕抓著這個世界的手越來越乏力的時候,她會真的像一片輕輕的、纖弱的葉子那樣,隨深秋的寒鳳飄逝而去”。
初讀這篇小說時,少年不識愁滋味,對主人公那仿佛病態的癡語我并不以為然,而正是在人類對綠色頂禮膜拜,綠色食品,綠色能源、綠色電腦、綠色冰箱,綠色建筑被人們廣為崇尚的今天,重讀小說《最后一片葉子》,才感悟到,這分明是一個寓言故事,約翰西的心語,分明是谷世之言,大籟希聲。綠色環境是健康自然的一種象征。
綠色能帶給我們生機、帶給我們活力,而綠色校園中的“綠色”也就不只是一種顏色那么簡單。走進我們如今洋溢著書香味的校園,你會被那迷人的風景所吸引。高大現代化的教學樓,郁郁蔥蔥的樹木,還有鮮艷奪目、爭奇斗艷的花卉。漫步在校園里這一派綠景下,會使你感到精神振奮、心情舒暢。校園中的綠色風景,對我們同學是極其有益的。不是嗎?一節課后,站在走廊上看看校園中的綠,讓我們大飽眼福,也使精神達到更高、更好的狀態!在課余時間,同學們又可以在校道上走走,看看周圍的景物,不是有置身花園之感嗎?由此校園的美好可見一斑。所以,我們就應該讓校園中的綠色永存。優美和諧的自然環境,必然為我們帶來身心的愉悅和無限的樂趣。
“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共建綠色家園,同護地球母親,讓我們行動起來,將綠色作為我們校園生活的主旋律。
鷹的說明文初中(精選13篇)篇三
十六年,一路走來跌跌撞撞,深一腳,淺一腳,雖然留下的腳印稚嫩而歪斜,但幸運的是,我的腳印不孤單。
"快點,來練琴了,別磨蹭!"我乖乖地走到電子琴跟前,端坐著彈琴.外公在我身邊踱著步,時而大喝一聲"錯了!剛才那兒彈得不對!"時而慈眉善目:"恩,不錯有進步!"然后再繼續在我身后走過來,走過去。這是孩提時代,外公在我身后留下的大大的腳印。
從我記事起,走了那么遠的路,留下無數的腳印.細細數來,我的每一雙腳印旁,都有另一雙,甚至跟多的腳印在陪伴,大的、小的、胖的、瘦的。
我的腳印從來不孤單.。
鷹的說明文初中(精選13篇)篇四
地球真的很危險,她在向我們發出警告。人們對環境肆意的.破壞都會得到大自然的報復,這句老話真的顯靈了。
為了證實爸爸說過的話,我還是決定上網看一看。“全球氣候將變得炎熱干燥”“全球變暖可能使北冰洋將失去百萬年永凍歷史”“俄專家發出末日警告:小行星20xx年夷平地球?”“科學家稱地球七大洲10億年后將成為一塊大陸”一篇篇關于環境的新聞映入眼簾。好像我們的地球馬上就要消失一樣。
鷹的說明文初中(精選13篇)篇五
什么是大?什么是小?我想,這不可一概而論,大和小,是兩個事物相對而言的,比如,人和月球相比,人“小”;如果和細菌比,人“大”。有時,表面上“弱小”的東西,實質上卻是很“強大”。
春雨,綿綿絮絮,紛紛繁繁,讓人心曠神怡:夏雨,滴滴點點,轟轟烈烈讓人避之不及。你說,如果你在這兩種不同的雨中,會淋濕你的是哪種?我想,有很多人會選擇后者,我只好很遺憾地說,仁兄,你錯了。仔細想想,在春雨中,有幾個人會愿意用傘,去阻擋春雨的這般柔吻?自然在不知不覺中,春雨爬滿了你的發梢,眉間,在你的外衣上,留下它們玩耍過的痕跡;相反,在雷雨中,又會有誰愿意去扔開雨傘,接受夏雨的審判?正因為如此,一陣夏雨過后,只有在街上、屋檐、房頂留下它們肆虐的罪狀。我想,這也是許多人在春天更會感冒的原因吧。
毛主席詩曰:“蚍蜉撼樹談何易?”我們先不評論對與錯,讓我們來看看大自然的答復:在我還是上小學的時候,我走在回家的路上,看見前方不遠,有一群年齡和我相仿的.孩子,正圍著一棵大樹嘀咕什么,好奇心驅使我上前看個究竟哦!原來倒了的大樹底下有許多螞蟻在爬行,群蟻排衙,它們也許是想把家從這棵倒了的樹底,搬向安全的地方。當我正惋惜著老樹的倒下和螞蟻的困苦時,我想,這些事件的罪魁禍首可能就是昨晚的狂風。但我又轉而一想,不對啊,要把這么一棵根深蒂固的大樹吹倒,那陣狂風因該很大啊!可是周圍卻沒有一點兒大風吹過的跡象,莫非……我馬上仔細看樹底,讓我大吃一驚的是,樹底似乎被掏空,樹根也只有稀稀疏疏的幾根。在這時,我震撼了,確實大樹是被一群微不足道的螞蟻大軍所“撼”倒的。也許,一只螞蟻的力量不足掛齒但是,團結和堅韌,能讓一點點的“小”力量,聚集成“大”可“撼”樹的力量。我說,“蚍蜉撼樹也容易”!
遙想拿破侖當年,鐵蹄出征了,在歐洲的陸地上,暴傲跋扈,無人能及,“拿破侖”這個令人聞風喪膽的“驚天雷”,讓許多的富人和王貴,都臣服于腳下,但是,這么一個聲明顯赫的強者,卻是在自己微不足道的侍從準備的“砒霜美味”慢慢走向地獄。
凡所有大事,都是由一件件看似微小的小事積累起來的,集腋成裘,百川成海。世間萬物,都是大事,也都是小事,有的人說“大丈夫不拘小結”,就錯認為“大丈夫不做小事”,我想說,所謂大丈夫,就是指把任何一件小事,都做到盡善盡美,當然就沒有“小結”的拘謹。
凡是由小事做起,必然會是遇到很多抉擇,也許有的抉擇逼使你去做違背良心甚至是有損他人的事,但若是你按照良心去做,就會帶來損失時,你會怎么做呢?如果你猶豫了,我勸君切記“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失還復來”。損失只是過眼煙云,只有良心才是資本。
“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劉備對人生的感悟,都濃縮在這短短的話語中。當各位定下大目標時,當各位在對待小事時,請保持清醒的頭腦,別被表面所迷惑,別把小事所忽略!
鷹的說明文初中(精選13篇)篇六
早聞大足石刻的盛名,只是未有機會到那里去參觀游覽。今年暑假,聽友人提議,便欣然前往,卻未曾想到有了不大不小的發現。
來到大足石刻的寶頂山,有一座讓人驚嘆的洞穴――圓覺洞,窟高6米,寬近10米,深12米,洞口左下方刻有宋代著名學者魏了翁書寫的“寶頂山”三字。進入洞中,洞內即使大白天也顯得十分昏暗,唯一清晰可見的只有背對著我們,跪在供案前的菩薩,他與“天龍八部”里那位向來以背視人的枯榮大師倒有幾分神似。石像雕刻精細,質感特強,供臺猶如絲綢。可是,為什么只有這樽跪佛像在黑暗的洞里可以看得見呢?環顧洞內,我找到了答案――原來在石像背對的方向上方,開了一個天窗。而天窗與石像又呈45度角,光線透過天窗,正好射到了佛像上。這就是古代的“聚光燈”。古人在設計時巧妙地利用了光學的原理,就解決了照明問題,而且還環保不用其他火種光源造成洞內的污染,這也是古人的天人合一哲學理念的體現,這不得不讓人折服,堪稱大足石刻藝術中的精品。
在洞里輕言幾句,就會發現沒有明顯的回聲。仔細觀察就會發現,那是因為洞內石壁凹凸不平,從而減少的回音,這說明古人對聲波的反射原理是清楚的,因而,就運用石壁凹凸不平使聲波發射紊亂,相互抵消而導致回聲消失。這簡直與解放后修建的北京人民大會堂的'回聲處理不謀而合,但前者卻比后者早了整整800多年。
而還有更絕的,那便是它的排水系統。若是在雨天仔細觀察,不難發現在環繞洞中的額眾多石像中,有一坐石像的手不停在接水。隨著手臂往上看,可以看到一條長龍在石壁上蜿蜒。石龍把水吞入體內,又順著身子排出,排出的水又通過石像的手流入地下的暗道,再排到洞外去,真是巧奪天工,而比起現代的地下排水系統,可以說是不相上下。
釋迦、普賢、文殊、與八十八佛石刻中的力學、透視原理來到寶頂山上,有一組很獨特石刻,它就是“釋迦、普賢、文殊、與八十八佛”石刻。中間釋迦身著敞領袈裟,普賢、文殊在左右內飾纓絡赤足立于蓮臺之上。普賢手托大寶樓閣,文殊左手捧著7層寶塔。石刻獨特之處就在于這座文殊像。文殊捧著的7層寶塔高近1。8米,重達350-400公斤,傾斜10度,可是卻歷經800多年風風雨雨而未墜落,原因就在于袈裟與手形成了一個巨大的三角形支撐著寶塔。在多種結構中,惟有三角形穩定性最強,這是教科書里告訴我們的東西。可是這種力學中的的原理在這里卻得到具體的運用。我們只有為古代的能人巧匠驚嘆了。釋迦、普賢、文殊為什么要向前傾斜10度呢?這是因為石刻不僅要結實更要注重美觀。為了避免人的視覺上出現雕像身體與頭像的比例不協調,這幾樽雕像的身體都有十幾度的傾斜。我們知道這是運用了透視原理,這可是在當代美術教科書上才會學到的。能工巧匠卻在宋代就知道了,還把它應用的爐火純青,不得不讓人稱贊。
鷹的說明文初中(精選13篇)篇七
民以食為天。中國自古以其獨特的美食聞名于世,什么八大菜系呀,什么蒸煮烹炸呀,中國的美食總是受到全世界人民親睞。不必說黃金可口的北京烤鴨,也不必說味美肉嫩的南京板鴨,在我們這江南水鄉的小鎮,就有一道遠近聞名的地方菜——爊鵝。
我想外鄉人聽了一定會抱怨道:“不就是鵝嗎,有什么希奇呀!”哎,你們可說對了。這爊鵝確實很平凡沒有神奇的,不過它確在平凡之中體現出它的奇特。且聽我慢慢道來。
任陽的爊鵝在民國時期就已盛行,您可別瞧它主料十分平常,可這制作工藝就不一般了。做爊鵝的師傅,會先選擇一只大小適中的鵝,把它殺了,去毛,挖出內臟,然后洗凈把鵝頭,腳塞入肚子里,放入鍋中并倒入料酒,放入蔥姜先煮一會;然后放入爊料,如:茴香,秕谷茴香,爊料皮;玉桂,紅玉等,再加入醬油,油,鹽,味精等稠味品,繼續煮,等到能用筷子在鵝腿上鉆一個洞時,即表示鵝差不多已經熟透了。再用文火煮十分鐘,當陣陣香味充滿整間屋子時,就可以關火了。燜一會兒就可以出鍋,出鍋時的鵝呈咖啡色,如果你饞得忍不住了,用刀切一小片放到嘴里細細品味,那味兒簡直叫人無法用語言來形容,一直香到心里去,讓你吃了還想吃。
正是由于這樣,爊鵝才這么受到家鄉人和外鄉客人的歡迎,人們平時酒宴都會擺上一盆任陽爊鵝,那些從外地來的客人吃了一次,第二天來時都點名要吃爊鵝。
同時爊鵝也帶來了一定的經濟效益,現在,任陽街上爊鵝攤子大約有十多家,廣邀天下來客。而且有些攤販大膽創新,還發明出爊鴨、爊雞等,銷量也不錯。不過還是爊鵝賣得最火,最大的攤子一天要賣掉十多只呢!
聽了我的介紹,我相信不管有沒有吃過爊鵝的人一定會喜歡它的。
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隨著人們的不斷創新和中國與世界的交流越來越多,我們任陽的爊鵝也會走向世界面向未來,讓那些老外贊美一聲verygood!
鷹的說明文初中(精選13篇)篇八
母校,我敬愛的母校。時間過的真的是太快了。轉眼間,我已經在您的懷抱里生活了xx年了。這xx年里有我很多難以忘懷的太多事情。當要離開時,我們又怎么能舍得您呢?母校!
母校,你帶給我了快樂。我想對同學們說:“回想以前,同學們對我的幫助,使我想到了巴金爺爺說的話,友誼在過去的生活里就像一盞燈透徹我的靈魂,是我的生存有了一點光彩。”
記得有一次,在學校里的時候我的肚子突然很疼,同學們知道了下課趕緊跑過來對我虛寒問暖的,我怎么能不熱淚盈眶呢?我真想對同學們說一聲:“謝謝你們,你們對我的關心,我永遠記在心中的!”
“教育是知識的源泉,母校是我成長的搖籃,老師是我啟蒙的向導。”我要說老師也是我們學習的楷模。
母校,你帶給我了知識。記得我剛上xx年級的時候,我乘法口訣背的不好,老師您不顧您孩子的發燒,跑到我家給我講解題。這時我才知道外面下起了雨。你真是太偉大了,老師。千言萬語匯成一句話:“謝謝您,老師!”
母校啊!您匯集了知識淵博的老師,讓老師教育我們,讓我們成為明天的希望。成為祖國的未來。母校猶如一個海洋,充滿著前所未有的奧妙,讓我們盡情地在知識的海洋里遨游。啊!母校,如果您是一個茫茫的宇宙,而我則是一個小小的星球;如果您是一棵枝繁葉茂的參天大樹,而我則是一個豐碩的果實。是母校讓我讓我知道了暢游知識海洋的重要。
母校啊!母校,您將成為我人生中的一個美好的回憶!再見了,敬愛的母校!
鷹的說明文初中(精選13篇)篇九
魯迅說過:做一件事,無論大小,倘無恒心是很不好的。我一想到這句話,就想到了我學習陶笛的過程。
在我上二年級的時候,記得有一次上音樂課,老師給我們看了一個大姐姐演奏陶笛的視頻,她代表學校參加比賽,并獲得第一名。我以前從沒見過陶笛,真難以想象這個小小的東西竟能吹出這么美妙的音符來,我要是也能吹奏該多好呀!沒想到過了幾天,音樂課上老師手里竟然拿了一個陶笛,告訴我們以后就學它,這下我心里高興壞了。
就這樣我擁有了我的第一個陶笛“小紅”。可真學起來了,它完全沒有我想象的那么簡單,不同的曲子就有不同的指法,手指要靈活地在陶笛的12個孔之間跳躍,并且吹每個音時都要把孔堵嚴實了,這樣吹出來的曲子才算合格,我感覺我的手指經常不聽我的命令似的。
在學g指法的時候,我就是學不會,吹到后面手指就亂了,當我看見同學們都能吹出流利的曲子時,心里更著急了。回到家我就跟媽媽說:“陶笛太難,我不想學了!”媽媽語重心長地說:“做事怎么可以半途而廢呢?不管多難都要堅持下去,這要才會成功,否則你什么都學不會。”聽了媽媽的話,我暗下決心,一定要把g指法學會!我把這個指法分解成幾段,一段一段地練。果然,功夫不負有心人,在我不懈的`努力下,終于學會了g指法,并能流利地吹奏出曲子。我特別高興。
在期末的時候我還上了學校陶笛社團的公眾號,我不僅被評為學校的“陶笛之星”,還加入了陶笛社團,以后我還要繼續努力,爭取取得更好的成績。
通過學習陶笛我明白了,做什么事情不要半途而廢,要堅持下去,才能收獲美好的樂章。
鷹的說明文初中(精選13篇)篇十
有人說,愛是一片冬日的陽光,使饑寒交迫的人感到人間的'溫暖;有人說,愛是沙漠中的一泓清泉,使瀕臨絕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還有人說,愛是一場灑落在久旱的甘霖,雖犧牲了自己卻使他人獲得了復蘇。
沒錯,愛是人世間最真摯,最美麗的情感。在那一刻,20xx年5月12日,14時28分,四川省汶川里氏8.0級地震,奪走了數萬鮮活的生命。但是,還有許多人在陰暗寒冷的廢墟中,譜寫著愛的篇章。
鷹的說明文初中(精選13篇)篇十一
在我校進行的初三復習研討課活動中,我上了一堂《說明文閱讀復習課》,課后有許多感受,現反思如下:
以往我們的做法都是先把說明文的相關知識拋給學生,然后讓學生利用這些知識去套用、去閱讀,這就致使我們的說明文閱讀教學變得死氣沉沉、枯燥乏味,不能把說明文的文本內容及相關知識融入到學生的血液中去。如何改變這種現狀,使說明文教學變得鮮活靈動,借以提高說明文閱讀教學效率呢?我在這堂課中做了如下探索:
1、趣味導入,激發興趣。說明文相對于文學作品來說,內容枯燥,即使是文藝性說明文,它也沒有小說那樣有動人的情節,沒有散文那樣優美的意境,沒有詩歌那樣有和諧的韻律,因此學生對說明文大多沒有多大的學習熱情,因此課堂導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點燃學生的學習熱情,就顯得尤為重要。所以我盡量搜集所教課文的相關圖片資料,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效果不錯。
2、緊扣文本,探尋規律。說明文作為一種實用文體,必然有其自身的規律,閱讀說明文自然也有其規律可循,因此作為語文教師一定要努力用教材教給學生方法,給學生一把打開說明文閱讀的金鑰匙,然而文章千變萬化,沒有一種規律可以套住每一篇文章,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必須依據文本特點進行教學,根據文本特點,點示一些方法,探尋一點規律。在上課之前,我給學生做了相關知識點的歸納總結,并且要求學生熟練掌握;在課堂上用練習加以考察,學生都能將知識點靈活運用,課堂教學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靈動機智,生成課堂。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說:“不論教育者怎樣地研究了教育理論,如果他沒有教學機智,他就不可能成為一個優秀的教育實踐者。”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也說過:“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預見到課的所有細節,而在于根據當時的具體情況,巧妙地在學生不知不覺之中作出相應的調整和變動。”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是靈動機智的,這樣才能在“教學預設”的基礎上生成靈動的課堂。在對學生進行提問的過程中,我發現學生對某個問題出現了概念的混淆,于是便要求學生就此問題展開小組討論,事實證明,經過討論,學生對該問題都有了更為深刻的理解。這是在上課之前沒有預設過的環節,雖然占用了幾分鐘的教學時間,但對學生來說這樣的調整和變動使他們掌握了更為細致的知識點。所以這樣的調整在今后的教學中也是必不可少的,同樣也是教師智慧的體現。
除了以上幾點之外,我也發現,本堂課我的教學內容在時間的把握和習題的設置上均有待加強,還應該給學生更多的時間去做練習,在練習中強化知識點。同時,我本人也該深入到學生當中去,與他們共同討論,共同學習,這樣會給學生更多的親切感,也讓學生更加關注課堂。今后的教學工作中,我會總結經驗,彌補不足,使自己的教學水平得到不斷的提高。
鷹的說明文初中(精選13篇)篇十二
《新型玻璃》一課是說明文,以精煉的語言,采用多種說明方法分別介紹了夾絲網防盜玻璃、夾絲玻璃、變色玻璃、吸熱玻璃、吃音玻璃這五種新型玻璃的特點及其在現代生活中的廣泛應用,我設計整個教學過程是讓學生在小組合作中,積極主動地探究,生動活潑地分享,思維得到碰撞,使學生真正享受到自主合作學習的樂趣。整個教學過程的突出特點是精心創設情境,調動學生小組合作的積極性,促進學生主動學習。
一、搭建舞臺,創設情景。
首先,師生共同梳理學生預習時提出的問題,確定講讀重點。接著我運用誘發性的語言,為學生創設一個演說的舞臺——即一次別開生面的《新型玻璃介紹會》。在這一情景創設的同時,引導學生明確,熟悉新型玻璃的特點和作用是這次介紹會能否成功的關鍵,因而首先要激發學生自主閱讀的興趣,于是我采用了創設情境的辦法,效果非常好。
二、細讀課文,列表歸納。
這篇課文的前五個自然段結構基本相同,即:先講特點,再講用途,內容淺顯,條理清楚。我先讓學生充分自由讀課文,讓學生在對課文的內容有一個大概的了解的基礎上,用列表的方式來加以歸納。
三、練習復述,拓展語言。
在學生對每種新型玻璃的特點和用途已十分清楚的情況下教師再次創設情景,讓學生以做廣告的形式對每種新型玻璃進行一次創造性的復述。在小組合作時,留出時間讓學生充分的討論、交流。推銷員上臺,給新型玻璃做廣告。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以及對課文中的幾種新型玻璃的特點和作用進行了創造性解說。通過這種形式,巧妙地激發學生說話的興趣,激活學生參與意識,從而讓學生將知識內化并表達出來,求得知識的豐滿和思維的拓展。
上完這一節課后,我意識到,要想處理好班級教學、個人學習與合作學習的關系,要想讓每一位學生都參與到討論中去,必須做到:給學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機會,張揚自己個性的機會,讓學生們無拘無束地表現自己的感受,輕松愉快地用語言表達自己的見解。創設情境,搭建平臺,讓學生帶著表現的愿望去讀課文,既提高了閱讀的效率,也給學生提供了口頭表達訓練的機會,從而從根本上解決了由于說明文提煉學生缺乏興趣而影響教學效果的問題。
鷹的說明文初中(精選13篇)篇十三
蟈蟈體態臃腫,大腹便便,其貌不揚。它既無蟋蟀的勇猛,又沒蜻蜓的遷瘦。如果在昆蟲間舉辦什么選美大賽,蟈蟈肯定經不起人們的挑剔了的。
然而,我喜歡蟈蟈。
今年盛夏的一天,途經解放路北時,我忽然聽到一陣“瞿瞿”聲。循聲望去,只見一位老農正挑著一擔蟈蟈沿街叫賣。我趕上前,凝神一看。其中一只色彩青翠,個大須長,叫喚聲得特別響亮。它無疑可以充當“拉拉隊隊長”的角色。我立即花了兩元買下了它。
我滿心歡喜地將蟈蟈帶回了家。可能是離別了伙伴,蟈蟈一到家就鬧起了情緒,硬是悶聲不響,我取來毛豆西瓜皮之類的食物從籠子的一扇扇窗中塞進去。蟈蟈來者不拒照單全收,可就是一言不發,這種狀況一直維持了一天一夜。
我很寬容,不介意蟈蟈對我的冷淡,終于感動了蟈蟈。它“瞿瞿”地高唱起來,唱起了第一首《歡樂頌》。我趕緊從廚房里拿出了一小快雞脯肉,撕成條狀來犒勞它。蟈蟈風卷殘云一掃而光后,立即又以更響亮的各聲來報答我。
我特別感到自豪的`是我家的蟈蟈首先在新村里“領唱”。待到第二天,它再也不“獨占鰲頭”了,對面人家陽臺上也掛起了蟈蟈籠,它有了新搭檔,從此一唱一和的“二重唱”開始演了。
每天我走到陽臺時,它們總為我譜曲,它們在練聲。它們在彩排,它們在演出,它們在向人們表示旺盛的生命力。
多么優美的歌聲啊!晚上,我躺在床上,閉著眼睛,靜靜地欣賞這大自然最動聽的音樂。這歌聲驅散了陣陣暑意,喚回了秋天的涼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