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教案是指教師針對中班幼兒的學習和成長需求,設計的一份詳細教學計劃。以下是一些中班教案的案例,供教師們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大家提高教學質量。
中班教案玩紙船大全(15篇)篇一
1、感知紙的吸水性的不同與紙船沉浮快慢之間的關系。
2、能積極參加探索活動,如實記錄實驗的結果。
3、對科學活動感興趣,能積極動手探索,尋找答案,感受探索的樂趣。
4、發展合作探究與用符號記錄實驗結果的能力。
1、蠟光紙、普通白紙、皺紋及其折成的小船若干。
2、活動記錄單(見附表)人手一張。
3、眼藥水塑料小瓶若干。
(一)認識常見的三種紙。
出示三種紙,引導幼兒觀察并說出它們的名稱。
(二)讓幼兒猜測:哪種紙船沉得快。
1、出示三種紙折的小船,引導幼兒猜測:小船放到水里會怎樣?哪種紙船沉得快?(幼兒將自己的猜測結果用數字表示并記錄在記錄單中。最快的記做“1”,最慢的記做“3”)。
2、交流猜測結果。
(三)實驗并記錄結果。
1、幼兒試驗,三種紙船同時放入水中,觀察并記錄結果。
2、交流實驗結果。
(四)探索原因,感知紙的吸水性的不同與紙船沉浮快慢之間的關系。
1、教師:同樣是紙船,為什么沉下去的速度不一樣?
2、小實驗“吸水性試驗”。
幼兒將裝在眼藥水瓶中的清水分別滴一滴到蠟光紙、普通紙、皺紋紙上,觀察紙的吸水性,并與沉船實驗結果相對應,尋找原因。
3、小結:不同的紙吸水速度是不同的,誰吸水吸得快誰就下沉得快。
讓幼兒自己收集各種各樣的紙,自由折折玩玩,進一步感知紙的吸水性的不同特征。
教師設計的活動目標明確,活動的層次性強。教師對幼兒的支持,恰如一場“知時節”的“好雨”,恰到好處;教師的指導過程也好似一場“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細雨”,流人幼兒的心田,讓幼兒在一種自然、輕松、適宜的狀態中獲得了“科學”的滋潤和應有的發展。使幼兒能夠學以致用,將所獲經驗遷移到生活中,從而提高了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
中班教案玩紙船大全(15篇)篇二
教材的第一部分是這次習作訓練的要求3先讓學生觀察小實驗,再有條理地具體說說小實驗的經過,最后寫成一篇觀察作文。讓學生觀察教師做實驗,說說實驗的經過,這都是為寫一篇短文作準備的。教材的第二部分是學生觀察老師做燒紙船小實驗時的思考題。第1題明確實驗的名稱和實驗前的準備。第2題是重點,這次作文能不能寫得具體而又有條理,就看這一題有沒有想清楚。如果學生已經搞清了這次實驗的步驟,每一步實驗是怎么做的,那等于理清了這次習作的思路,寫起來就得心應手了。第3題目的是讓學生通過觀察思考懂得一點自然科學的知識。這是難點,解決這個問題就得把相關學科的知識聯系起來,讓學生明白這個物理現象的原理。
訓練目標。
1.學會有條理地、具體地記敘一次科學小實驗的經過。
2.學會有順序地仔細觀察一次科學小實驗的演示過程。
3.初步懂得這個小實驗的科學道理,激發愛科學的興趣。
教學時間2課時。
第一課時。
課前準備。
1.用一張有一定韌性和不透水的紙折一只紙船。
2.常識課做實驗用的鐵架臺一個。
3.酒精燈或蠟燭一支、清水一杯。
教學過程。
1.談話激發興趣。
教師談話:
(1)老師準備了什么?同學’們心里怎么想?
(2)老師就來做一個“燒紙船”的小實驗,你們感不感興趣?
(板書課題:燒紙船)。
2.教師做演示性實驗,學生仔細觀察。
(1)實驗前布置觀察任務:實驗分幾步?每一步是怎樣做的'?
(2)教師邊做實驗邊有意識地按觀察任務及時提醒。
3.展開討論,教師小結。
教師提問:
(1)你覺得這個實驗怎么樣?
(2)實驗分幾步?每一步是怎樣做的?
在討論的基礎上,教師板書小結:實驗分三步。第一步,架好鐵架臺,做好紙船,把水倒在紙船上,把酒精燈擺在紙船下面。第二步,點燃酒精燈,老師提醒大家,注意觀察紙船的變化。第三步,火苗舔著紙船的底,可就是燒不著,后來熱氣冒出來,最后紙船里的水開了。
4.口述實驗過程。
(1)看著板書,讓學生把實驗的過程說一說。
(2)用上“先……接著……最后……”把實驗過程有條理地說清楚。
(3)評講學生口述內容。
出示習作要求:
a.有條理地具體敘述實驗經過。
b.注意語句通順,意思連貫。
教師小結:在敘述實驗過程的時候,還要對同學的語言、神態加以描寫,這樣才能說得形象、生動,有聲有色。自由練習口述。
5.口述實驗準備、實驗道理。
過渡:這篇文章除了把實驗過程寫具體外,還要寫實驗準備、實驗道理,這樣才能使文章完整,有頭有尾。思考:
(1)實驗前老師做了哪些準備?
(2)想想這個小實驗告訴我仍什么科學道理?
思考題1:
學生舉手回答后,教師板書小結:實驗前老師準備了一只紙船、一盞酒精燈、一個鐵架臺、一杯清水。
思考題2:
教師把“想想這個小實驗告訴我們什么科學道理”分解成幾個小問題:
a.實驗后,紙船里的水有什么變化?
b.紙船燃燒需要什么條件?
c.紙船沒有燃燒跟船里的水有什么關系?
d.如紙船里的水燒干后會出現什么情況?
分別指名回答后,教師板書小結:不光是紙,凡是物質燃燒都需要一定的溫度,這個溫度叫著火點,因為紙船里有水,紙船在酒精燈加熱時,紙船里的水吸收了大量的熱量,水吸收了熱量后慢慢蒸發了,就是剛才實驗時看到的白姻,所以盡管紙船架在火苗上,仍然達不到燃燒的溫度。如果紙船里的水被燒干,紙船就會燃燒。
口述實驗準備,實驗道理。
6.按實驗準備、實驗過程、實驗道理的順序,有條理地口述“燒紙船”這一實驗。
7.學生試寫。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1.學生習作。
教師適當指導,特別是中下生。
2.交流,評議。
(1)指定不同層次學生談自己寫的作文。
(2)師生共同評議:對照課后三個思考題的要求和板書,圍繞文章是否條理清楚及用詞造句等方面內容進行指導評價。
(3)指導修改。
(4)學生修改自己的習作。
3.修改以后,抄寫作文。
中班教案玩紙船大全(15篇)篇三
教學目標:
1、學習《紙船》,朗讀全詩,注意節奏。
2、分析、講解全詩的內容。
3、體會詩人對母親對祖國愛的無比深厚。
教學重點:目標1目標2。
教學難點:目標2。
教學步驟:
一、課前三分鐘:(3分鐘)。
1、請一位同學談談最近的感受或見聞。
2、請一位中等生從內容、儀態和技巧方面評價。(目的在于促使學生認真聽講,練習口才,讓說話者也有緊迫感。)。
(備學生)如果學生講得不好,教師應給予糾正,學生評價若不知如何說起,教師也要給予指點。
二、作者簡介,導入新課:(3分鐘)。
冰心(1900一1999),原名謝婉瑩,福建長樂人,現代著名的女作家。代表作有詩集《繁星》《春水》,冰心的詩以抒寫純真的重心和圣潔的母愛為主,影響很大。
三、熟悉全詩指導朗讀。
1.請學生自己試讀全詩。
2.教師范讀。要讀得低沉而富有深情。節奏和重音劃分如下:
紙船。
――寄母親。
冰心。
我/從不肯/妄棄了/一張紙,
總是/留著--留著,
疊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兒,
從舟上/拋下/在海里。
有的/被天風/吹卷到/舟中的/窗里,
有的/被海浪/打濕,泊在/船頭上。
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的/疊著,
總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
母親,倘若你/夢中/看見/一只很小的/白船兒,
不要/涼訝它/無端入夢。
這是/你至愛的/女兒/含著淚/疊的,
萬水/千山,求它/載著/她的愛/和悲哀/歸去。
四、分析、解讀全詩。(目標2)。
1.請根據詩中給出的信息,想象這是詩人在何種情形下寫的這首詩?
明確:海浪濤濤,天風吹卷,詩人正坐在一艘顛簸在太平洋的郵輪上,遠離親人,駛向陌生的國度,不知何時才能回到祖國,回到親人的懷抱?詩人因為強烈地思念故國、思念親人,愈發感到孤獨、惆悵。
2.第一節中哪些詩句詞語表明詩人對母親思念之深,且由來已久?
明確:“從不肯”“總是”表明詩人并非這一次出門遠行才有此舉動,而是對母親的依戀思念之情由來已久,一直就很濃烈,“一只一只”點出所疊紙船的數量多,表明詩人對母親的思念極深。
3.第二節詩人寫出精心疊成的紙船拋入大海后瞬間發生的種種令人心碎的結果,并。
寫出自己明知沒有結果還是不灰心地疊,又在表達自己的情感上有什么作用?
明確:實際中是否可能,愿望能否實現,這對詩人來說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這是詩人是否寄托思念、排解孤獨、憂傷的惟一方式,只有這樣,才能最充分地表達出詩人那種刻骨銘心的思念之情。
4.第三節是詩人展開的想象。這一想象有何特點?在詩中起什么作用?
明確:紙船雖然漂不到母親的身邊,但一定能漂入母親的夢中,這一想象新奇、大膽、瑰麗,充分地寫出了詩人對母親強烈的思念之情,點明題旨。
5.疊紙船原是兒童的一種游戲,詩中的這一行為意味著什么?詩中的紙船又象征著什么呢?(目標3)。
明確:詩人以紙船為題,托物言情,賦予紙船特別的含義。紙船象征漂泊無依的孤獨,象征思念母親思念祖國的一顆心,象征詩人純潔、美好的心愿。詩人疊紙船這一行為表明詩人對母親對祖國愛的無比深厚。
五、背誦比賽。
六、布置作業:
1、朗誦這首詩。(a)。
2、完成課后練習題。(b)。
3、《掌握語文》。(c)。
七、說課精要:適當介紹聯想和想象,引導學生體會聯想和想象在詩歌藝術中的作用。這首詩意境優美,節奏舒緩,有著古典詩歌的韻味和意趣,適合朗讀,要以此加強朗讀指導。
八、教學后記。
中班教案玩紙船大全(15篇)篇四
1。 感知紙的吸水性的不同與紙船沉浮快慢之間的關系。
2。 能積極參加探索活動,如實記錄實驗的結果。
3。 對科學活動感興趣,能積極動手探索,尋找答案,感受探索的樂趣。
4。 發展合作探究與用符號記錄實驗結果的能力。
1。 蠟光紙、普通白紙、皺紋及其折成的小船若干。
2。 活動記錄單(見附表)人手一張。
3 。眼藥水塑料小瓶若干。
(一)認識常見的三種紙。
出示三種紙,引導幼兒觀察并說出它們的名稱。
(二)讓幼兒猜測:哪種紙船沉得快。
1。 出示三種紙折的小船,引導幼兒猜測:小船放到水里會怎樣?哪種紙船沉得快?(幼兒將自己的猜測結果用數字表示并記錄在記錄單中。最快的記做“1”,最慢的記做“3”)2.交流猜測結果。
(三)實驗并記錄結果。
1。 幼兒試驗,三種紙船同時放入水中,觀察并記錄結果。
2。 交流實驗結果。
(四)探索原因,感知紙的吸水性的不同與紙船沉浮快慢之間的關系。
1。 教師:同樣是紙船,為什么沉下去的速度不一樣?
2。 小實驗“吸水性試驗”。
幼兒將裝在眼藥水瓶中的清水分別滴一滴到蠟光紙、普通紙、皺紋紙上,觀察紙的吸水性,并與沉船實驗結果相對應,尋找原因。
3。 小結:不同的紙吸水速度是不同的,誰吸水吸得快誰就下沉得快。
讓幼兒自己收集各種各樣的紙,自由折折玩玩,進一步感知紙的吸水性的不同特征。
教師設計的活動目標明確,活動的層次性強。教師對幼兒的支持,恰如一場“知時節”的“好雨”,恰到好處;教師的指導過程也好似一場“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細雨”,流人幼兒的心田,讓幼兒在一種自然、輕松、適宜的狀態中獲得了“科學”的滋潤和應有的發展。使幼兒能夠學以致用,將所獲經驗遷移到生活中,從而提高了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
中班教案玩紙船大全(15篇)篇五
活動目標:
1、感知紙的吸水性不同與紙船沉浮快慢之間的關系。
2、發展比較性觀察能力。
3、能積極參加探索活動,嘗試學習記錄實驗結果。
4、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活動準備:
1、幼兒在美工區進行過用不同的紙折小船活動。
2、寫毛筆字用的宣紙、蠟光紙、皺紋紙及其折好的小船若干。
3、活動記錄表若干。
活動過程:
一、談話導入,認識常見的三種紙。
出示三種紙,引導幼兒觀察感受紙的質地手感的不同。
二、幼兒猜測:哪種紙船沉的快?
2、指導幼兒將自己預想的結果用圖形或數字在記錄表中表示出來。
3、幼兒記錄猜測結果并互相交流。
三、實驗驗證。
1、指導幼兒分組活動,將三種紙船同時放入水中,觀察紙船下沉的速度。
2、請幼兒將實驗結果在記錄表中記錄出來。
3、展示幼兒實驗記錄結果(皺紋紙船最快,宣紙比較快,蠟光紙最慢)。
四、繼續探索、感知紙的吸水性不同與紙船沉浮快慢之間的關系。
1、提出問題,幼兒探究:同樣是紙船,為什么沉下去的速度會不一樣?
2、教師做演示實驗:將同樣大小的三種紙揉成紙團,同時放入盛有相同水的三個杯子里,讓幼兒觀察紙的吸速度并于紙船實驗結果比較,找出原因。發現紙的吸水性不同與紙船沉浮快慢之間的關系。
五、活動延伸:幼兒自己收集各種各樣的紙,自由折折玩玩,進一步感知紙的吸水性。
活動反思: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會用到各種各樣的`紙,幼兒在日常生活中也積累了一些和紙相關的經驗,從報紙、圖書到紙巾、紙盒、各種包裝紙。紙不僅是幼兒生活中的伙伴,也是幼兒游戲、創作的必備材料,在幼兒的世界里扮演著不可缺少的角色。
喜歡玩水是孩子的天性,小紙船是孩子們喜歡的一種玩具,我利用孩子們這一興趣進行導入,引導孩子們觀察三種小船的吸水性不同,沉浮的快慢也不同,讓孩子們學會記錄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能主動積極的參與到探索活動中來。在孩子們自己動手試驗的同時也體驗、探索成功的快樂。
中班教案玩紙船大全(15篇)篇六
活動目標:
1、紙的吸水性不同與紙船沉浮快慢之間的關系。
2、積極參加探索活動,如實記錄實驗結果。
活動準備:
1、各種紙質、及其折好的小船若干。
2、活動記錄人手一張。
白紙鄒紋紙蠟光紙。
猜猜。
實驗結果。
3、眼藥水、塑料小瓶若干。
活動過程:
一、認識常見的三種、紙。
1、出示紙,引導幼兒觀察并說出它們的名稱。
二、幼兒猜測:哪種紙沉的快?
1、出示三種紙折的小船。
引導幼兒猜測:小船放到水里會怎樣?哪種紙船沉的快?(幼兒將自己的猜測結果用數字表示并記錄在記錄單中。)。
交流猜測結果。
三、實驗并記錄結果。
1、幼兒實驗,將三種紙船同時放入水中,觀察并記錄結果。
2、交流實驗結果。
四、探索原因,感知紙的吸水性不同與紙船沉浮快慢之間的關系。
1、“同樣是紙船,為什么沉下去的速度不一樣?
2、教師向幼兒演示“吸水性實驗”。
教師小結:不同的紙吸水速度是不同的,誰吸水吸的快,誰就下沉的快。
中班教案玩紙船大全(15篇)篇七
1、 學習用長方形紙折紙船。
2、 感知紙的吸水性與紙船沉浮快慢之間關系,發展比較性觀察能力。
3、 能積極參加探索活動,嘗試學習記錄實驗結果。
全體幼兒分為四組
1、 普通白紙、蠟光紙、皺紋紙若干,折紙船步驟圖
2、 塑料盆4個
3、 記錄單4份
1、感知三種紙的不同。
出示普通白紙、蠟光紙、皺紋紙,引導幼兒觀察并觸摸,體驗三種紙的不同(軟硬、光滑、名稱等不同)
2、學習用長方形紙折紙船,幼兒分組合作完成。
(1)教師出示折紙船的步驟圖,引導幼兒用不同質地的紙嘗試折紙船。
(2)教師在幼兒折疊的基礎上重點講解、示范幼兒不會折的步驟。
(3)幼兒再次折紙船,教師巡回指導。
3、猜測三種紙船沉浮的速度。
(1)教師出示水盆,請幼兒猜測:紙船放在水里會怎么樣?哪種紙船沉得快?
(2)幼兒合作將猜測的結果記錄在表格中,用長短不同的豎箭頭來表示快慢。
4、幼兒分作操作實驗,并記錄結果。
(1)指導幼兒分組活動,將三種紙船同時放入水中,觀察紙船下沉的速度。
(2)請幼兒將實驗結果在記錄單中表示出來。
(3)幼兒互相交流實驗結果(皺紋紙紙船最快,蠟光紙最慢,普通白紙比較快)
5、尋找原因,了解紙的吸水性。
教師提出問題,幼兒探究:同樣是紙船,為什么沉下去的速度會不一樣?
引導幼兒做實驗:將水分別滴在普通白紙、皺紋紙、蠟光紙上(每張紙滴一滴),觀察紙的吸水速度,并與紙船實驗結果比較,找出原因。發現紙的吸水性不同與紙船沉浮快慢之間的關系。
教師小結:不同的紙吸水速度是不同的,誰吸水吸得快,誰就沉得快。
通過學習習本活動, 孩子們都自己親手折了小船,并用自己折疊的小船進行實驗,每個孩子都很積極、認真,當看到自己的小船沉得有快有慢時,他們的好奇心瞬間被調動起來。在實驗環節,幼兒動手操作驗證了自己的猜想,增加了對科學探究的興趣。
中班教案玩紙船大全(15篇)篇八
1、《紙船》,朗讀全詩,注意節奏。
2、分析、講解全詩的內容。
3、體會詩人對母親對祖國愛的無比深厚。
目標1目標2。
目標2。
1、請一位同學談談最近的感受或見聞。
2、請一位中等生從內容、儀態和技巧方面評價。(目的在于促使學生認真聽講,練習口才,讓說話者也有緊迫感。)。
(備學生)如果學生講得不好,教師應給予糾正,學生評價若不知如何說起,教師也要給予指點。
冰心(1900一1999),原名謝婉瑩,福建長樂人,現代著名的女作家。代表作有詩集《繁星》《春水》,冰心的詩以抒寫純真的重心和圣潔的母愛為主,影響很大。
1.請學生自己試讀全詩。
2.教師范讀。要讀得低沉而富有深情。節奏和重音劃分如下:
紙船。
——寄母親。
冰心。
我/從不肯/妄棄了/一張紙,
總是/留著--留著,
疊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兒,
從舟上/拋下/在海里。
有的/被天風/吹卷到/舟中的/窗里,
有的/被海浪/打濕,泊在/船頭上。
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的/疊著,
總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
母親,倘若你/夢中/看見/一只很小的/白船兒,
不要/涼訝它/無端入夢。
這是/你至愛的/女兒/含著淚/疊的,
萬水/千山,求它/載著/她的愛/和悲哀/歸去。
1.請根據詩中給出的信息,想象這是詩人在何種情形下寫的`這首詩?
明確:海浪濤濤,天風吹卷,詩人正坐在一艘顛簸在太平洋的郵輪上,遠離親人,駛向陌生的國度,不知何時才能回到祖國,回到親人的懷抱?詩人因為強烈地思念故國、思念親人,愈發感到孤獨、惆悵。
2.第一節中哪些詩句詞語表明詩人對母親思念之深,且由來已久?
明確:"從不肯""總是"表明詩人并非這一次出門遠行才有此舉動,而是對母親的依戀思念之情由來已久,一直就很濃烈,"一只一只"點出所疊紙船的數量多,表明詩人對母親的思念極深。
明確:實際中是否可能,愿望能否實現,這對詩人來說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這是詩人是否寄托思念、排解孤獨、憂傷的惟一方式,只有這樣,才能最充分地表達出詩人那種刻骨銘心的思念之情。
4.第三節是詩人展開的想象。這一想象有何特點?在詩中起什么作用?
明確:紙船雖然漂不到母親的身邊,但一定能漂入母親的夢中,這一想象新奇、大膽、瑰麗,充分地寫出了詩人對母親強烈的思念之情,點明題旨。
5.疊紙船原是兒童的一種游戲,詩中的這一行為意味著什么?詩中的紙船又象征著什么呢?(目標3)。
明確:詩人以紙船為題,托物言情,賦予紙船特別的含義。紙船象征漂泊無依的孤獨,象征思念母親思念祖國的一顆心,象征詩人純潔、美好的心愿。詩人疊紙船這一行為表明詩人對母親對祖國愛的無比深厚。
1、朗誦這首詩。(a)。
2、完成課后練習題。(b)。
3、《掌握語文》。(c)。
適當介紹聯想和想象,引導學生體會聯想和想象在詩歌藝術中的作用。這首詩意境優美,節奏舒緩,有著古典詩歌的韻味和意趣,適合朗讀,要以此加強朗讀指導。
中班教案玩紙船大全(15篇)篇九
活動目標:
1.感知紙的吸水性的不同與紙船沉浮快慢之間的關系。
2.能積極參加探索活動,如實記錄實驗的結果。
活動準備:
1.蠟光紙、普通白紙、皺紋及其折成的小船若干。
2.活動記錄單(見附表)人手一張。
3.眼藥水塑料小瓶若干。
活動過程:
(一)認識常見的三種紙。
出示三種紙,引導幼兒觀察并說出它們的名稱。
(二)讓幼兒猜測:哪種紙船沉得快。
1.出示三種紙折的小船,引導幼兒猜測:小船放到水里會怎樣?哪種紙船沉得快?(幼兒將自己的猜測結果用數字表示并記錄在記錄單中。最快的記做“1”,最慢的記做“3”)。
2.交流猜測結果。
(三)實驗并記錄結果。
1.幼兒試驗,三種紙船同時放入水中,觀察并記錄結果。
2.交流實驗結果。
(四)探索原因,感知紙的吸水性的不同與紙船沉浮快慢之間的關系。
1.教師:同樣是紙船,為什么沉下去的速度不一樣?
2.小實驗“吸水性試驗”。
幼兒將裝在眼藥水瓶中的清水分別滴一滴到蠟光紙、普通紙、皺紋紙上,觀察紙的`吸水性,并與沉船實驗結果相對應,尋找原因。
3.小結:不同的紙吸水速度是不同的,誰吸水吸得快誰就下沉得快。
活動延伸:
讓幼兒自己收集各種各樣的紙,自由折折玩玩,進一步感知紙的吸水性的不同特征。
中班教案玩紙船大全(15篇)篇十
1.感知紙的吸水性的不同與紙船沉浮快慢之間的關系。
2.能積極參加探索活動,如實記錄實驗的結果。
1.蠟光紙、普通白紙、皺紋及其折成的小船若干。
2.活動記錄單(見附表)人手一張。
3.眼藥水塑料小瓶若干。
(一)認識常見的三種紙。
出示三種紙,引導幼兒觀察并說出它們的名稱。
(二)讓幼兒猜測:哪種紙船沉得快。
1.出示三種紙折的小船,引導幼兒猜測:小船放到水里會怎樣?哪種紙船沉得快?(幼兒將自己的猜測結果用數字表示并記錄在記錄單中。最快的記做“1”,最慢的記做“3”)
2.交流猜測結果。
(三)實驗并記錄結果。
1.幼兒試驗,三種紙船同時放入水中,觀察并記錄結果。
2.交流實驗結果。
(四)探索原因,感知紙的吸水性的不同與紙船沉浮快慢之間的關系。
1.教師:同樣是紙船,為什么沉下去的速度不一樣?
2.小實驗“吸水性試驗”。
幼兒將裝在眼藥水瓶中的清水分別滴一滴到蠟光紙、普通紙、皺紋紙上,觀察紙的吸水性,并與沉船實驗結果相對應,尋找原因。
3.小結:不同的紙吸水速度是不同的,誰吸水吸得快誰就下沉得快。
讓幼兒自己收集各種各樣的紙,自由折折玩玩,進一步感知紙的吸水性的不同特征。
中班教案玩紙船大全(15篇)篇十一
秋天到了,戶外活動時孩子們經常撿拾院子里掉落的小葉子、小花瓣、花種子,甚至小石子,像找到寶貝似的攥在手里。這些在成人看來毫不起眼的東西卻分外吸引孩子。我想,既然孩子們那么喜歡撿拾自然物,何不滿足他們,"讓他們把自己撿拾的自然物收集起來呢?在撿拾和游戲中,我發現孩子們對點數及類概念還不太清楚,因此,幼兒的收集正是積累分類經驗和點數能力的好機會。
1、利用幼兒收集的自然物,發展幼兒點數及分類的能力。
2、讓幼兒用收集的自然物拼擺畫,培養幼兒的想像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3、培養幼兒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1、幼兒收集好的自然物、大白紙。
小筐小筐小筐小筐2、分類板3、自然物拼圖范例。
1、說一說一一你收集了哪些大自然的禮物?
師:小朋友,請你說一說你撿到了哪些大自然的禮物?在哪兒撿到的?
2、分一分一一你撿了幾種大自然的禮物?
1)師:小朋友,你們撿的東西太多了,老師給你們每人一張大白紙,把你撿到的禮物都倒在大白紙上,看看有沒有長得一樣的,把它放在一起。
1)師:小朋友撿了好多不同的樹葉,你知道它們的樹媽媽是誰嗎?
2)出示分類卡,請幼兒仔細觀察樹的形態特征。
師:樹媽媽們來了,看看都有誰?
3)這是松樹媽媽,它的葉寶寶是什么形狀?像什么?你那兒有嗎?把松葉寶寶放到松樹媽媽下面的小筐里。
(逐一認識松葉、梧桐葉、銀杏葉、柳葉)。
4、拼一拼一一你會用自然物做畫嗎?
1)出示拼圖范例,激發幼兒創作興趣。
2)幼兒自由創作。
5、比一比一一誰的畫最好看?
將幼兒作品進行展示、評價活動延伸:
家園配合,鼓勵幼兒在家長配合下開動腦筋想出以自然物為材料的其它玩法。
中班教案玩紙船大全(15篇)篇十二
1.傾聽故事,知道排隊可以讓活動變得更加快樂、有序。
2.能仔細觀察畫面,敢于表達自己的想法,嘗試理解“亂成一團”、“井然有序”的含義。
重點:知道排隊可以讓活動變得更加快樂、有序。
難點:樂于在日常活動中實踐情感。
課件ppt、小餅干、日常照片收集。
幼兒已認識“亂成一團”、“井然有序”,并準備字卡。
1.觀察畫面,說說你看到了什么,說說誰最愛吃蘿卜。
2.結合音效,猜猜季節,引出故事情景“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聽一個發生在冬天里的故事,這是一個關于小兔子和蘿卜的故事,故事的名字叫小兔子分蘿卜。no2圖片”
1.配樂講述故事。
從前,在一個山林里,住著一個長著白胡子的老爺爺,他是一個好心的老爺爺,經常會幫助有困難的人。在一個寒冷的早晨,老爺爺打開窗戶,發現外面下起了鵝毛大雪,“哎呀,雪下得那么大,山上的兔子們一定餓壞了。”老爺爺替那些住在山上的小兔們擔心起來。
于是,老爺爺從倉庫里取出一個大袋子,說“把這些剩下的胡蘿卜都給小兔們送去吧!”,說著就把袋子裝上了推車,推到了山林里。“嘩啦啦”老爺爺把袋子里的蘿卜,全都倒在雪地上,心想這樣小兔子們吃起來就方便多啦!接著,他向四周喊起來:“小兔們,快出來吃蘿卜啦!”,看見小兔子不敢出來,就推著小車回家啦!小兔子們看見老爺爺走遠了,都一個一個跳了出來,看到有那么多好吃的蘿卜,可開心啦,心里想...
(1)語態溫柔,感受老爺爺對小兔的關愛,引入故事情景,并與下文產生強烈對比。
(2)小兔們看到那么多好吃得蘿卜,心里會想什么?
2.猜想。
(1)點擊“亂成一團”動畫,猜猜小兔們在干什么,可能會說什么?語氣。
(2)聽音效,幼兒個別、集體模仿小兔語言,說說這樣好不好,為什么?
3.繼續逐幅“互動講述”:看圖觀察、表達。
正在他們吵得不可開交時,遠處傳來了兔爺爺的聲音“孩子們,別吵啦!”兔爺爺柱著拐杖,慢悠悠的走過雪地,來到小兔們身邊,一臉嚴肅地說:“。。。”(音效)。
于是,兔爺爺開始想辦法了,他想的第一個辦法是什么呢?
中班教案玩紙船大全(15篇)篇十三
1.感知紙的吸水性的不同與紙船沉浮快慢之間的關系。
2.能積極參加探索活動,如實記錄實驗的結果。
1.蠟光紙、普通白紙、皺紋及其折成的小船若干。
2.活動記錄單(見附表)人手一張。
3.眼藥水塑料小瓶若干。
(一)認識常見的三種紙。
出示三種紙,引導幼兒觀察并說出它們的名稱。
(二)讓幼兒猜測:哪種紙船沉得快。
1.出示三種紙折的小船,引導幼兒猜測:小船放到水里會怎樣?哪種紙船沉得快?(幼兒將自己的猜測結果用數字表示并記錄在記錄單中。最快的記做“1”,最慢的記做“3”)。
2.交流猜測結果。
(三)實驗并記錄結果。
1.幼兒試驗,三種紙船同時放入水中,觀察并記錄結果。
2.交流實驗結果。
(四)探索原因,感知紙的吸水性的不同與紙船沉浮快慢之間的關系。
1.教師:同樣是紙船,為什么沉下去的速度不一樣?
2.小實驗“吸水性試驗”。
幼兒將裝在眼藥水瓶中的清水分別滴一滴到蠟光紙、普通紙、皺紋紙上,觀察紙的吸水性,并與沉船實驗結果相對應,尋找原因。
3.小結:不同的紙吸水速度是不同的,誰吸水吸得快誰就下沉得快。
讓幼兒自己收集各種各樣的紙,自由折折玩玩,進一步感知紙的吸水性的不同特征。
教師設計的活動目標明確,活動的層次性強。教師對幼兒的支持,恰如一場“知時節”的“好雨”,恰到好處;教師的.指導過程也好似一場“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細雨”,流人幼兒的心田,讓幼兒在一種自然、輕松、適宜的狀態中獲得了“科學”的滋潤和應有的發展。使幼兒能夠學以致用,將所獲經驗遷移到生活中,從而提高了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
中班教案玩紙船大全(15篇)篇十四
樂于參與探索活動,初步了解蠟不吸水的特性。
體驗科學操作活動的樂趣。
重點:樂于參與“讓紙船不被打濕”的探索活動。
難點:初步了解蠟不吸水的特性。
裝有水的整理箱每組一個。
涂蠟和不涂蠟的紙船若干、油畫棒、干毛巾、白紙。
幼兒已有玩水的經驗。
幼兒用書第6冊第9頁。
紙船會變化。
觀察紙船(教師出示紙船)。
——這是什么?你們想玩嗎?
——你們想要怎么玩呢?
自由玩紙船,邊玩邊觀察紙船的變化。
討論觀察結果,找出問題出現的原因。
——為什么有的紙船被打濕了,有的沒有被打濕呢?它們有什么不一樣的地方?(有的船是直接用紙做成的,有的船的身上涂了油畫棒。)
——你是怎樣玩紙船的?你發現了什么?
蠟船有秘密。
觀察教師實驗,了解蠟是不吸水的。
——為什么涂了蠟的紙船沒被打濕,沒涂蠟的紙船被打濕了呢?
——讓我們來做個實驗:
將水滴在蠟和紙上進行對比:紙吸水,蠟不吸水。
討論探究怎樣讓紙變得不吸水。(在紙上涂蠟。)
探討不吸水的蠟還有什么作用。
——蠟是不吸水的,所以把蠟涂在船上,就好像給紙船穿上了件雨衣,船就不會被水打濕了。在其他需要防水的地方也可以用上蠟。
我們來試試。
——老師這里還有一些沒涂蠟的小紙船,想請你們幫幫忙,讓它們都變成不會被水打濕的小船。
幼兒用油畫棒給小船涂蠟。
自由玩蠟船,交流自己的感受,活動結束。
中班教案玩紙船大全(15篇)篇十五
小班幼兒的傾聽能力和理解能力都比較弱,《和蚊子》中的角色形象生動、有趣、反差大,便于幼兒理解和表現。在這個過程中可以引導幼兒注意傾聽音樂的不同,并用動作表現出來,符合小班認識靠行動、愛模仿的特點。為此,我進行了一次教學嘗試。
1.喜歡參加音樂活動,能注意傾聽,理解故事內容,并用動作、表情表現自己的理解。
2.認識幾種簡單樂器(蛙鳴筒、手鈴、小鼓),能感知對比鮮明的聲音的強弱與快慢的變化。
3.通過整體欣賞音樂、圖片和動作,幫助幼兒理解歌詞內容。
4.在感受歌曲的基礎上,理解歌曲意境。
1、運用樂器表現音樂的內容,理解音樂。
2、幼兒在音樂活動中大膽用肢體、動作、表情來表現音樂的快慢節奏。
鼓、蛙鳴筒各一個,手鈴、沙發靠墊若干;、蚊子的提線紙偶各一個,畫有森林的背景圖一個。
(一)聽音樂,感受樂器的音色,認識新樂器——蛙鳴筒。
1.教師將樂器藏在身后,發出刮奏樂器的聲音,請小朋友聽一聽、學一學這種聲音,并猜一猜這個樂器的名字。
2.玩游戲“小鼓會唱歌”,感受聲音的輕與重、快于慢。
教師:請小朋友聽一聽現在是誰在唱歌?(小鼓)。
教師:下面小鼓要唱兩首歌,你們要仔細聽一聽,第一首歌和第二首歌唱得是不是一個樣?(不一樣。第一首快,聲音輕;第二首慢,聲音重)。
(二)看提線紙偶戲《和蚊子》。
教師事先做好一群小蚊子的紙偶,用線將小鈴鐺和紙折的蚊子串在一起。另外,紙偶要注意突出胖胖的特點。
出示提線紙偶,伴隨著三種樂器將故事:
有一頭,長得可大啦!腦袋大大的,身體大大的,屁股也好大好大。走起路來很慢很慢,“咚——咚——咚”。(敲擊輕緩的鼓聲)。
有一天,出門散步,他走累了,就在草地上打起了瞌睡。一群蚊子飛來了,(伴隨著提線紙偶蚊子的出現,小鈴發出嘩啦啦的響聲)他們發現了的屁股,說:“哇!好可愛的屁股呀!讓我們來叮叮它吧!”于是,蚊子們就圍著的屁股叮了起來,覺得屁股有點癢,就用尾巴來趕蚊子,“呱——呱——呱”(蛙鳴筒發出三聲連續的響聲代表甩尾巴)蚊子被趕走了。又打起了瞌睡,剛睡著,蚊子又飛了回來,(小鈴伴隨著故事再次進入,發出響聲)只好又用尾巴趕,“呱——呱——呱”(蛙鳴筒發出三次連續的響聲)把蚊子趕跑了。可是,過了一會,蚊子又來了,這次終于生氣了,它用好大好大的腳使勁一跺,“咚!咚!”(小鼓重重的敲擊兩下)聲音大得把蚊子都給震暈啦!(提線蚊子紙偶紛紛落在地上)。
(三)以樂器在故事中發出的聲響為線索,引導幼兒回憶故事的主要情節。
教師:故事里面講的是誰和誰的事情?(是和小蚊子的事情)。
教師:嘩啦啦的小手鈴聲是誰來了?(是一群小蚊子)。
教師:“咚——咚——咚”的小鼓聲是誰發出的聲音?它在做什么?(是在走路,它在散步)。
教師:“呱——呱——呱”的蛙鳴筒聲在故事里是什么聲音?是誰在做什么?為什么要那樣做?(是在甩尾巴,它要趕走蚊子,不讓蚊子叮自己)。
教師:在故事里,小鼓最后為什么發出了“咚!咚!”兩下重重的聲音?(生氣了,使勁跺腳呢)。
教師:跺腳后,發生了什么?是什么樣子?(幼兒邊答“小蚊子被震得暈倒在地上了”邊表現暈倒的樣子:有的平趴在地上,有點側身躺在地上,還有的小手小腳都朝天上,吐著小舌頭)。
(四)幼兒扮演小蚊子,配班老師扮演。
教師:現在我們一起來扮演小蚊子,請配班老師扮演好嗎?
教師:“”要戴好自己的表演道具(帶有松緊帶的沙發靠墊,套在身上,代表的屁股),“小蚊子”也要戴好自己的表演道具(小手鈴)。
(五)再次表演。
小蚊子的`角色都由幼兒扮演。
1.選材適宜,活動就成功了一半。活動中故事情節生動、有趣。故事中動物形象的大小對比鮮明、特點突出,整個故事短小,語言形象生動。情節比較單純,在反復中帶有一些變化,貼近幼兒的生活經驗,非常符合小班幼兒的接受水平。特別是一些生動的象聲詞,使故事更加的生動有趣,便于幼兒理解、記憶和表演,并能從文學作品中獲得美的感受。由此可以說,活動選材非常重要,選材適宜,活動就成功了一半。
2.過程中情境創設巧妙,幼兒身臨其境,假戲真做。故事內容與樂器伴奏相匹配,是活動的一個創新點。重點體現為提線紙偶和聲音特點突出的樂器交相出現,較好地引發了幼兒的興趣。因為有了情境,幼兒進入活動的狀態非常積極,很快融入活動當中。幼兒通過看、聽、演的感受與體驗,辨別聲音強弱和快慢的不同,并在活動中初步養成良好的傾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