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作文是對學生創造力、表達能力和思維方式等方面的綜合評價。這些是一些優秀作文的精華部分,希望對大家的寫作有所啟發。
寫家鄉的美食說明文(專業15篇)篇一
我特別愛吃,尤其愛吃小吃,至今最令我懷念的是泡菜,四川泡菜。其實四川的美食多的很,譽滿全國的有擔擔面,夫妻肺片,麻辣燙,賴湯圓,涼面,涼粉,豆花。可我最喜歡的就是泡菜。
四川的泡菜和其他地方的咸菜有所不同,他制作的過程非常講究,特別需要干凈,不能有一點的油性。菜要洗干凈,手要消毒,就連筷子,碗碟都必須用開水燙過,總之,過程非常繁瑣。我爸爸曾經拜四川人為師也沒學到精髓,做了幾次都沒有成功,但我又特別愛吃這口,無奈之下,只好要別人家做好的。媽媽的同事王老師是個做泡菜的高手,是我的體育老師,乒乓球打的好。因為我嘴甜,夸獎她的泡菜好吃,她一高興就承諾以后我的泡菜她包了。泡菜泡好了,王老師就會在我家樓下喊我:張衛,拿泡菜了。我就會找一個最大的鋁飯盒,一流小跑的去她家。
王老師的泡江豆,泡蘿卜皮是我最喜歡的。酸酸的,辣辣的,脆脆的。熬上一鍋稠稠大米稀飯,從食堂買個饅頭,再就上泡菜,那真是開胃極了。就照這個吃法,我能干掉2個大饅頭。我小時候,還屬于物資短缺的年代,吃什么都覺得香。雖然,現在條件好了,什么吃都能買到。可是,我還是懷念王老師的`泡菜,童年的味道是永遠都忘不了的。
寫家鄉的美食說明文(專業15篇)篇二
哈哈哈故鄉位于江蘇如東一個名叫拼茶的古鎮,鎮不算大,但小有名氣,因為這里有所高級中學每年有不少學子考上清華北大吆。楊二車娜姆就曾經攜帶央視來這里拍攝過這里的美味呢!
我要介紹的第一美味,那就是竹蟶湯。在這里,幾乎家家戶戶都會制作這道菜,逢年過節或者家里有什么重大事情,請客會友都要有這道菜的吆。竹蟶經過浸泡,下鍋即是奶白色的湯汁,根據季節的不同,再搭配上時令素菜,那叫一個鮮美濃香多變呀,保準你吃了還想吃!
其次,就是這里的海鮮燒餅了。一說燒餅,大家也許會說,燒餅有什么好介紹的,到處都有。可是這里的燒餅據說乾隆年間就聞名天下了呢。從外皮上來看,和其他燒餅沒有什么兩樣,可它的餡卻是很不一樣的。韭菜末、配上蟹油、蝦子、蔥花、板油等。師傅的手藝也是相當的了得,而且都是親歷親為,所以常常都是供不應求,每天都能賣出上千個,想吃的得起草排隊吆!
最后,介紹的是這里的扣包。扣包也就是我們俗稱的肉包,一看到肉包,大伙兒又要笑了吧,有人會說,我們這里包子有各色各樣的,誰還稀罕什么肉包呀!不要急,聽我說完你肯定要流口水的。這里的老板堅持只做一種口味,老板每天四點就起來備料,而且豬肉都是精心挑選的三分肥七分瘦的,這樣的肉餡油水剛剛好被面皮吸收,肉香撲鼻,肥而不膩。如果你有需要,老板還會送你骨頭湯呢!
我說得自己也流口水了,還好,離去外婆家的日子也不太遠了!
寫家鄉的美食說明文(專業15篇)篇三
有一天,我參加了物資交流大會。
剛到那里就聽到了賣家的叫賣聲,人群的討價還價聲,買多少的聲音。一走進里面就聞到了一股食物那香飄四溢的氣味。我一到那就進入了食物區,那里的食物琳瑯滿目,物美價廉,一應俱全。一家家小店,小攤里的工作人員忙得不可開交,他們以誠意和美味,挑戰你的味蕾。
我來到了燒烤攤,一串串的駱駝肉,一串串的羊肉,我看了就垂涎三尺,立刻就買了五串羊肉串,今天我一定要飽飽眼福,過過嘴癮。我覺得還不過癮,但一想:如果吃的太撐,那么其他的就吃不下了。于是,我就買了一串放了蔥和蒜的駱駝肉。因為顧客太多,熙熙攘攘,摩肩接踵,人頭攢動,好不容易擠到了另一個小攤前,那是一個賣魚丸的小店,那一鍋鍋的魚丸饞得我直流口水,那一顆顆白色的魚丸,一顆顆紅色的棗,做成的湯,一看就知道那一鍋魚丸一定很好吃,我顧不上斯文不斯文,買了一碗,狼吞虎咽的把那碗魚丸一掃而光。不光魚丸的味道好,就連那湯也很鮮美,喝了還想再來一碗。
接著,我又從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擠到了買冷飲的小店前,來了一杯冷飲,喝了一口,立刻就覺得有一股清涼涌上心頭,我又感到很愜意。
喝完了冷飲,我又吃了許多好喝的東西,漸漸的天色變暗了,雖然我心里覺得還沒有吃夠,可是肚子已經吃不下了,看看時間也很晚了,只好先回家,等到下次再來飽餐一頓。
寫家鄉的美食說明文(專業15篇)篇四
雖然離開青龍老家近二十年,居住環境與生活條件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飲食習慣與愛好卻未隨著時間與空間的變化而改變。下過無數次餐館、飯店,吃過各種風味小吃,最喜愛的還是那些吃不夠的家鄉菜:大餡兒蒸餃、血腸、方塊肉、小河蝦、小河魚、涼糕……這些美食雖然大多數都是很普通的家常飯菜,卻又具有獨特的北方風味,是家常與待客的經典美食,勝過雞鴨魚肉,包含著濃濃的家鄉味道,讓我寫出來給大家分享一下吧。
大餡兒蒸餃——可能對每個人來講都不陌生,可是吃過很多蒸餃,各種餡料,自己家也做過很多次,感覺最好吃、最難忘的還是在老家吃的新鮮地道的大餡兒。地里新鮮的剛摘的大白瓜,剛煉過的油梭子加上一些新鮮的韭菜,最擅長包大餡的大舅母一個人連和面帶搟皮、包好餃子、上鍋蒸,用白菜葉代替屜布,這一整套步驟在我們早晨還在夢鄉的時候就會搞定,經常會讓我們還未睜眼便已聞到陣陣蒸大餡兒的清香。
有時干脆就用新鮮的白菜加油梭子做餡兒,也很好吃,餡料鮮香,即使用很普通的白面,也會做出水靈靈的,使人吃不夠的大餡兒,味道和水餃大不同。
寫家鄉的美食說明文(專業15篇)篇五
壽司是日本一道家喻戶曉的美食,無論是它的色澤還是味道,都叫人垂涎三尺。
今年的兒童節,老師要求每人帶一道美食和大家分享,我便將媽媽的好朋友“壽司大師”劉美蘭阿姨請來教我做壽司。
做壽司還是需要些技巧,我看了好幾次才學會了。首先將糯米泡在冷水中半天,然后放入鍋中蒸,要蒸到很黏很黏才行。糯米蒸熟后要與少量專用壽司醋攪拌幾分鐘,鋪在準備好的紫菜上直到抹均勻為止。接著將火腿、三文魚、黃瓜等材料切成粗細差不多的絲條,整齊地排放在鋪好的糯米中央,再在整張鋪了糯米的紫菜上灑一些肉松擠上適當的沙拉醬,用特制的竹簾卷起來。卷壽司時還有一些技巧,要一步步卷起,卷每一段是都要用力,這樣卷出來的壽司才結實,不松垮,讓人看起來更是食欲大增,吃起來也會更有嚼勁。將卷好的壽司先切掉兩頭,然后將剩下的部分切成約三厘米寬的壽司,最后在切好的壽司上擠一點咖喱味的魚子醬,這樣一道日式美食就完成了。
做好的壽司讓我看的垂涎欲滴,它的外形不僅小巧,而且精致。外圈的一圈紫菜里裹著一團晶瑩透亮的糯米,宛如水晶一般。中間的火腿和黃瓜給晶瑩的糯米增添了色彩,而且更是讓人流口水。壽司上擠的魚子醬似一顆顆透明的珍珠,樣子又q,又誘人,讓我想迫不及待地咬上一口。
寫家鄉的美食說明文(專業15篇)篇六
各個地方都有自己當地獨特的飲食。像蘭州的拉面,東北的餛飩,天津的狗不理包子。而三大火爐之一的重慶呢,除了火鍋,與重慶人形影不離的就該是小面了。
今天又來到街角的一家小面館吃面。和重慶大多數小面館一樣,這里不足十平米,裝修也不算豪華,就馬馬虎虎吧。其實重慶人并不喜歡面館裝修太好,反而喜歡坎兒上路邊兒簡陋的面攤,不為什么,就因為在這樣的環境下吃面才有味道,才有純樸新鮮的感覺。我點了二兩素小面后,就等待著面上桌的那刻。說實話,盡管有雜醬面、牛肉面等,我還是鐘情于小面;就如同方便面,幾十種新口味還是趕不上最初的紅燒牛肉面。新的不一定是好的,在吃面這一點上的確如此。而我對小面的印象就像對重慶人的印象,樸實、耿直、豪爽。
師傅先往鍋里丟了一把水面后,接著放了一點兒藤菜。趁面還未燒好的時候,師傅就開始打佐料。重慶小面對佐料是很講究的,辣椒、花椒、大蒜水、花生米、咸菜……一共要放十余種配料。據說辣椒要當天用完,以保持其鮮味。最后,師傅把面從鍋里撈起來,我就遠遠聞到小面獨特的香味漸漸飄來。
重慶人天生愛吃辣。這與重慶潮濕的氣候分不開。在重慶住久了的人,總覺得嘴里少點什么味兒,而火鍋和小面就滿足了重慶人的胃口,也造就了重慶人豪爽耿直的性格。重慶的辣不像湖南那帶的,重慶的辣是麻辣,而不是一味的干辣。倘若你哪天來到重慶,不要只把眼光停留在火鍋上,最好來親自品嘗一下重慶的小面。要知道,重慶人吃火鍋很頻繁,但總不能天天吃;而小面就不同了,只要你什么時候想念小面了,或者抵擋不住街邊面館散發出的香氣了,都可以從包里掏兩塊五角錢解解饞。難道你還怕在重慶街頭找不到面攤?不會的。重慶人對小面的愛是難以言喻的。
我還依稀記得年前,小面只賣一塊二,不到十年,面錢就翻了一番。而居民的收入在這近十年間,也翻了一番,更說明了重慶小面同重慶人的生活是息息相關的。
寫家鄉的美食說明文(專業15篇)篇七
生榨米粉是一種酸爽、勁道、可口的美食,流行于我的家鄉——南寧。生榨米粉的起源地,是邕寧的蒲廟。
在南寧的大街小巷,隨處可見的生榨米粉店,是你必定要光臨的地方。南寧人的一天生活,就是從一碗碗生榨米粉開始的。人們是在一頓酣暢淋漓的美食“大作戰”之后,開啟一天的美好生活的。
總記得,小時候,小區里有一家生榨米粉店。老板是馬山人,長相憨厚,為人樸實,待客熱情。奶奶經常帶我去嘗上一嘗。進入米粉店,映入眼簾的是墻上紅色的點菜單,菜品很簡單,以三種傳統的生榨米粉為主:生榨碎肉粉,生榨豬腳粉,生榨牛腩粉。我和奶奶最喜歡吃的,是最前者。點完粉后,老板會笑瞇瞇地將小票遞給我們,我們只需要在擁擠的人群中,靜待美食上桌。
很快,一碗熱氣騰騰的粉就出爐了。在靠墻的地方有一張桌子,上面擺滿了大大小小的碗,里面裝有顧客可以免費加的配菜:蔥花、酸筍、酸豆角、香菜、辣椒油……還可以免費加高湯,但是干撈的生榨米粉會更香。當你加完配菜后,坐在自己的位置上,端詳這絕美佳肴,心里會滋生出滿滿的幸福感。棕黑色的鹵汁淋在白色的米粉上,散發著一陣陣誘人的酸餿味。此時,你需要像調色大師一樣,將鹵汁和各種顏色的配菜攪拌均勻,之后,你就可以看到配菜與碎肉時隱時現。這時候,你就可以大快朵頤,享受這人世間的絕味。
一入口,米粉鮮、香、滑、嫩,酸爽無比,味味俱到。各種味道,像音符跳動,不停地刺激著你的味蕾。這就是一個南寧人最美好、最感動、最令人興奮的一刻。
這獨特的家鄉味,最初是奶奶帶給我的。她長的不高,白發蒼蒼,滿臉皺紋,手上布滿了老繭,親切,愛笑。我第一次吃生榨米粉,是在我很小很小的時候,那時我的父母很忙,由奶奶來照顧我。奶奶經常背著我,去吃生榨米粉。這一刻,我會很乖,不哭不鬧,津津有味地享受美食。奶奶笑瞇瞇地看著吃飽后才開始吃。我就是在奶奶的關愛和米粉的滋養下漸漸長大的。
如今我長得又高又壯,奶奶的腰也一天天地彎下去。小區里的生榨米粉店搬離了,不知去向。但生榨米粉仍然是我的最愛。只是在無數個生榨米粉店中,留在童年里那份熟悉的味道再也無法找尋,兒時與奶奶在一起的溫馨的時刻也一去不復返。看著小區里那扇緊閉的卷閘門,有時我會生出莫名的憂傷與失落。
記憶里,揮之不去的是家鄉生榨米粉獨特的濃香,以及,與慈愛的奶奶在一起的溫馨時光。
寫家鄉的美食說明文(專業15篇)篇八
在我的家鄉,安徽黃山這一帶,有一種傳統特色的千古名菜——便是毛豆腐,就是長了毛的豆腐。但是,這毛是人工發酵而成的`,對人體并沒有傷害。毛豆腐的毛是貼著豆腐生長的一層白色的,細細的,密密的柔軟白色小毛,就連這毛也是分類別的呢!
有兔子毛,是又短又密,比較白的,摸上去十分柔軟。
也有狐貍毛是長長的一片,有些米白色,有點兒硬邦邦的。
這毛豆腐啊,還有一段傳奇故事呢!
相傳,朱元璋一次兵敗在了徽州,逃至休寧一帶,腹中饑餓難熬四處尋找食物,從草堆中找出難民們藏的幾塊豆腐,但卻發酵長霉了。因為并沒有其它食物,隨從只好將它們烤給朱元璋吃,不料朱元璋吃后味道可口鮮美,朱元璋萬分高興。在此地轉敗為勝后,他便下令讓廚師制作這毛豆腐以犒賞軍隊,于是,毛豆腐便在徽州一帶流傳了下來。
這便是,徽州美食,——毛豆腐!
寫家鄉的美食說明文(專業15篇)篇九
我的家鄉在方城,這里有很多特色的美食,博望的鍋盔,小史店的粉漿面和懶豆腐,但是有口皆碑的當屬方城燴面了,家鄉有一句俗話說:“好飯吃遍不如方城燴面”,只要你是方城人,無論你身在何處,當你回到家鄉時,第一個想要品嘗的肯定是方城燴面。
方城燴面的美味源于它地道的食材。甘甜清冽的江淮水是方城燴面湯鮮味美的基礎,而在特殊地理位置出產的方城優質小麥制作出的燴面片兒滑潤筋道。最最有特色的就是燴面的湯了,燴面的原湯烹制的方法很獨到,傳統工藝也很獨特。方城燴面分為燴派和生熗派,燴派就是先將羊肉煮熟,再下入面片兒,而生熗派卻是將生牛肉炒一炒再下面。無論是用哪種做法,湯的味道是不變的,喝一口湯,滿口留香,吃一口面,筋道又滑溜。讓你吃了這一碗,還想下一碗。在等待吃燴面的時候,我們的燴面師傅拉面的場景更精彩,把面放在案板上:一捋、二板、三拉、四摔、五扯、六悠、七撕、八抖、九甩、十拋,這十個連續的動作,就像是在表演雜技。
目前從事方城燴面的商家多達2800家,而且方城燴面已經走出了方城,遍布了全國各地,成為全國知名的餐飲品牌。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吃遍了各地的燴面,也覺得沒有家鄉的燴面好吃,家鄉的燴面有著一股濃濃的家鄉味兒。
方城的燴面以色、香、味俱全,搏得了人們的認可,成了家鄉地道的美食。
寫家鄉的美食說明文(專業15篇)篇十
我的家鄉位于濮陽北部的臺前縣,距離黃河大約十里地,一條清澈的金堤河向東流去,我的家就在金堤河腳下。
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海吃海。”附近的人們都常去河邊釣魚。姥爺每次都把釣的魚帶回家,交給姥姥來做魚,姥姥最拿手的就是做糟魚了。姥姥總是不厭其煩地把每一條魚都處理干凈,處理好了,然后再準備做魚的材料:蔥葉、花椒、茴、蔥姜、蒜、鹽、醬油、醋和辣椒。
姥姥先把爐子燒地旺旺的,放上鍋,燒熱油,麻利地把蔥姜蒜絲放進鍋里,隨著一聲“嗤啦”,一陣香氣飄過來,我馬上湊到鍋邊,一下子有了食欲。姥姥也沒空理我,只顧快速地來回翻炒蔥、花椒,又趕快倒進一些醬油,屋里的香味更濃了。姥姥加了些水,放上鹽,燒開后,放上一層蔥葉,然后把魚放在蔥葉上,然后再蓋上蔥葉,加些醋,姥姥說這樣可以讓魚刺爛得快。有些動作老老實一氣呵成的,忙完停下來,姥姥額頭上已有汗珠。
姥姥每次做糟魚幾乎都在晚上進行,鍋在爐子上坐一夜,等第二天醒來的時候,一鍋糟魚就做成了。魚一條一條整齊地排放在鍋里,我忍不住,捏上一條塞進嘴里,品嘗著雨,與肉又松又軟,刺也爛了,香中帶些辣味。
也學是魚的香味太濃了,鄰居家比我大兩歲的林林常在姥姥掀鍋后不久,就湊摸著來我家了。姥姥給他也盛上半碗,很快他媽也來了,誰都抵擋不了這誘人的香味,林林媽變吃邊對姥姥的手藝贊不絕口。我一口氣能吃上多半碗,哇!真的是太美味了。可以說,糟魚陪我留下了美好的吃的記憶。
現在,故鄉的金堤河還在我腦海里閃著金光,糟魚還散發著香味,姥姥的容顏卻蒼老了,我更加想念記憶中香香的糟魚,想念著用糟魚帶給我關懷的姥姥。
寫家鄉的美食說明文(專業15篇)篇十一
在美麗的松古平原上,有一個經久不衰的小吃——古市三角壇餛飩。你也許會覺得,那只是一碗普通的餛飩,沒什么特別,那你可就大錯特錯了!我們松陽的三角壇餛飩可是“色、香、味”俱全的特色小吃呢!
我家鄉的餛飩個兒不大,可味道卻濃,吃一個,便覺得芳香四溢,吃一碗便覺得整個人都洋溢著餛飩的香味,過了好久,還有餛飩的味道,還在回味餛飩的香氣。三角壇的餛飩不僅味兒濃,餛飩皮也薄,而且又嫩又薄,方方的餛飩皮下面,原本鮮紅的.肉餡變得粉嫩嫩的,一口咬下去,皮就破了,一股湯就進入了嘴巴里,頓時覺得無比愜意。在一旁包餛飩的人,拿過一張雪白的餛飩皮,舀一勺肉餡,三下五除二就包好了一只餛飩,包好的餛飩就像一朵美麗的鮮花,小巧玲瓏,單外形便叫人垂涎欲滴。當一碗燒好的餛飩在你眼前掠過,便有一陣香氣撲鼻而來,深深吸一口氣,便會情不自禁地發自內心地說:“真香啊!”舀起一個餛飩,就能使人不由自主地把它放入嘴里,嚼一嚼,一股美味鉆入身體。再舀起一勺餛飩湯,湯上漂著香菜、榨菜,猶如一幅美麗的畫卷。喝到嘴里,一勺鮮美的汁水便流入喉嚨,讓人感到神清氣爽。吃了一個餛飩便想吃一碗,吃了一碗便想再吃一碗,再吃一碗,便愛上了這三角餛飩。沒錯,當你把餛飩放入你的嘴邊,一股香氣撲來,輕輕咬一口,便咬到了淡淡的、清香的餛飩皮,吃進肚子里,便覺得暖暖的,再咬一口。咬到了又咸又濃的肉餡,如果在冬天吃一碗三角壇餛飩,什么寒冷的北風,飄揚的白雪都不在話下。
吃餛飩的人很多,有大人、小孩、老人。有人邊吃邊贊不絕口,有人狼吞虎咽,有人細嚼慢咽,還有人吃了一碗不夠,又吃一碗,又吃了一碗還不夠,還要打包走。甚至有人專門跑到松陽來買。
如果松陽是一個花園,那么三角壇餛飩便是里面嬌艷的花。如果你來松陽玩,可千萬不要忘了嘗一嘗三角壇餛飩。
河南,是生我養我的地方。一談到河南,我就有許多話要說,特別是河南的美食。
一談到河南的美食,我就想到了燴面。
燴面是河南特色美食,有著悠久的歷史。它是一種傳統風味小吃,以味道鮮美,經濟實惠,享譽中原,遍及全國。洛陽的水席、開封的包子、鄭州的燴面,是河南齊名的三大小吃。
每天中午、晚上,街上大大小小的面館都會開張,店里面燴面味香飄四溢,令人忍不住吃上一碗。當燴面上來的時候,顧客接過面,拿起筷子,把面拌勻了,“呼呼啦啦”的吃起來,不一會兒,一碗燴面被吃得干干凈凈。
燴面的味道好不好,取決于它的湯、面和輔料,湯用上等嫩羊肉、羊骨一起煮五個小時以上,先用大火猛滾再用小火煲,骨頭油都熬出來了,煲出來的湯白白亮亮,猶如牛乳一樣,所以又有人叫白湯。
面則是用優質高筋白面粉,兌以溫開水和成很軟的面團,反復揉搓,使其筋韌,放置一段時間,再搟成四指寬,二十公分長的面片,外邊抹上植物油,一片片碼好,用塑料紙覆上備用,等要吃的時候,就把它拉成面條,這樣吃起來才會有口感。
輔料以海帶絲、豆腐絲、粉條、香菜等,上桌時再外帶香菜、辣椒油、糖蒜等小菜。一碗香噴噴的燴面就是這樣做出來的。
寫家鄉的美食說明文(專業15篇)篇十二
我的家鄉位于徽州區的一個古鎮——巖寺鎮。鎮上有一條老街,石板路、木板門、雕花木格墻,充滿徽風古韻。
春天,萬物復蘇、春暖花開,老街仿佛從沉睡中蘇醒。他的報春者——燕子又回來了,它們為老街銜來了春天的陽光,給老街拾起了描繪春色的畫筆,為老街增添了生機。當春天的陽光照進老街時,那幾位來沐浴陽光的客人——小狗早已找好位置,懶洋洋地睡下了。街邊,有很多賣各種水果的攤子,不時地響起孩子們互換水果、嬉戲打鬧的聲音。
夏天,枝繁葉茂、烈日當空,而老街卻是一片幽靜涼爽。走在涼涼的石板路上,不用擔心太陽會曬到你,因為有高高的馬頭墻。漫步在街上,時不時的,微風里還夾雜著一股臭豆腐的誘人香味。這時,你也差不多走到店門口了,你可以買一份,吃進嘴里香噴噴、軟軟的。吃完后,你也差不多口渴了,你會聽到賣冰棍的聲音,你只要追上他,買下一根,放進嘴巴,嗯,甜甜的汁水流進喉嚨,舒服。如果你留心觀察,還可以發現,有些老人找一個沒有太陽的地方,搖著扇子,躺在椅子上,很是愜意。
秋天,五谷豐登、秋風習習,如果你這時去,那你可該帶個袋子啦。秋姑娘不知為什么,總喜歡把各種各樣的落葉帶到老街來。如果你想做植物標本,來這兒可算是來對嘍。如果你這時餓了的話,這里的美食可就太多啦。清明粿,外面吃起來糯糯的,有股草藥香,里面有肉、筍,別提有多香啦。如果你覺得還不夠,老街還有梅干菜肉餅,酥脆可口。街上也不會很安靜,看呀,孩子們正圍著老人們聽他們講故事,如果你看到了,不妨也去聽一聽,我猜那一定很有趣。
冬天,樹木凋零,可老街卻仍保持著那份熱鬧。街上又多了叫賣糖葫蘆的,這時你可以去買上一根,酸酸甜甜,吃完了甜的,你還可以去包子店里買一個熱乎乎的肉包子。早晨,來到老街,你可以選擇一碗可口的粥或餃子,或者來一份網紅靈山酒釀煮湯圓,再上一籠小籠包和豆漿便可滿足。
我愛老街,愛它的樸實,愛它的純真,更愛它的無私。
寫家鄉的美食說明文(專業15篇)篇十三
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獨特美食,在我有家鄉,眾多小吃,當數綠豆涼粉最為出名。
綠豆涼粉雖然做法很簡單,可是味道卻令人嘆絕。它制作方法是:先拿溫水把綠豆泡透,然后用打粉機來磨,磨成了漿,用籮過濾一下,留下綠豆粉,再用綠豆粉與水按合適比例勾兌,鍋里煮熟,盛到時盆子里邊,放涼,讓它成形,就可以了。吃時候可以放一些調料,要是你喜歡吃辣,加一些辣油,保證讓你爽到家,涼粉上桌后,一股香氣味飄來,大街小巷便飄滿令人無法抗拒香味。
涼粉口感極佳。當你把涼粉放入口中,還沒有細嚼時,便滑進了肚中,頓時,滿口留香。我還算是喜歡吃辣,所以每次吃,都滿頭大汗,即使流了這么多汗,可還是喜歡吃,越吃越愛吃,越吃越想吃所以我們全家成了涼粉館常客。
有很多人都喜歡吃綠豆涼粉,所以綠豆涼粉便成了我故鄉最有名美食。
如此好吃食物是不是已讓你垂涎欲滴了,還等什么?趕緊來我家鄉品嘗吧!
寫家鄉的美食說明文(專業15篇)篇十四
我的家鄉白象,風味小吃眾多,最為突出的就數香糕與豆腐串了。白象香糕白象香糕,原名白象公記牌香糕,是樂清市北白象鎮公記南北貨商號所創,迄今已有50多年歷史。它以糯米粉為主料,芝麻、棉白糖、桂花作輔料,經蒸制而成,其特點是色白味甜、柔酥軟。
小時侯,我就對它垂涎三尺。我總是扯著媽媽的衣角,讓她帶我去買香糕,那里的工人有時還會把香糕的整個加工過程介紹給我們聽,我總是聽得津津有味的`:只要先把糯米碾成粉,用水和好,不軟不硬。然后在揉好的糯米粉里摻入芝麻,接著,把特制的平底大砂鍋用水蘸均勻。不看不知道,里面竟布滿了一個個“方窩”。最后,把糯米粉鋪上鍋,嵌上桂花,整個過程需要花上一個多小時,也可算是一項繁瑣的工程了。
蒸好后,稍稍晾會兒,把砂鍋倒扣在案板上,底上稍灑些水,一點點把砂鍋拿起來。眼看大功告成,在香糕表面抹一層香油封住,這樣,吃的時候里面還是熱的。
白象香糕的味道是極香甜的,只覺得那糯米粉要把嘴粘住,那香甜可口之氣沁人心脾。
說起豆腐串,其實家喻戶曉,但在這,豆腐串和茶葉蛋是放在一起的。也許你會問一個問題:茶葉蛋和豆腐串放一起煮起來成什么樣子啊?不過,也就是兩者獨特的味道相結合,才稱的上是美味啊!不怕你笑話,吃了這里的豆腐串,保準把你攙得吃了還想吃。
小學時候,我有時會到豆腐串老店去吃豆腐串。我喜歡看著他們煮豆腐串,弄懂他們是怎么把豆腐串煮得如此美味。首先,把滿乘著水的大鍋燒沸,等到水里吐出大氣泡的時候,往里面灌入大量的辣油、味精,繼續燒,使它們的味道充分與水混在一起。這時,把早在一旁等待的干豆腐倒入辣湯里,過會兒,把茶葉蛋也放進去,兩種味道就相融了。煮的時間越長,味道就越好(可以更加得入味)。客人一來,就用大湯勺舀起,給幾根竹棒,想吃多少就吃多少。
可是媽媽總是說小孩子吃辣的不好,因此,我只能偶爾去吃。豆腐串色、香、味樣樣俱全,香、麻、辣、鮮等味味獨道。拿起一串來,又燙又辣,我總是舌頭舔嘴唇,嘴唇砸舌頭。
這里的豆腐串遠近聞名,真不愧為家鄉風味一絕啊!
朋友,歡迎你來我家鄉做客,一品我家鄉的風味小吃。
寫家鄉的美食說明文(專業15篇)篇十五
我的家鄉在慈溪,這里風景優美,還有許多特產美食,其中,我最喜歡的就是黃泥螺。
黃泥螺,學名叫“吐鐵”,因為它們會吐出沙泥。黃泥螺長得像一只迷你拖鞋,體內有淡淡的墨色,背著一個小殼。它們的殼非常脆,輕輕一捏就碎了。別看黃泥螺長得小,它們的頭盤非常大,遠遠超過了殼,裸露在外面。
黃泥螺一般生活在海邊的灘涂上,朝去暮回。它們是成群結隊的,只要找到一個,就大豐收了。要是在灘涂上看見了深色的小黑點,那就一定是黃泥螺。龍山的黃泥螺最好,而我的外公就是龍山人,他跟我說,以前的黃泥螺很多,非常好抓,只要退潮的時候去,抓幾十斤絕對不成問題。放學的時候,外公和朋友們經常跑到海灘上抓黃泥螺,回到家,就可以吃上美味的泥螺了。黃泥螺小小的,身體很滑溜。有的人還特地學了好幾年抓捕技巧,抓黃泥螺時,要用食指和中指夾住它,然后甩掉泥漿,放進竹筐,滿載而歸。
黃泥螺的肉味道鮮美,肉嫩多汁。尤其是桃花時節和桂花時節的泥螺,個頭大,肉多,是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菜。每年桃花季節,泥螺肚內的“鐵”吐盡,肉質鮮美。黃泥螺的營養功效很多,《本草綱目拾遺》中也記載:泥螺,有補肝腎、潤肺,明目、生津之功效。我最喜歡的吃法就是“蔥油泥螺”,這種燒法很簡單,只要先把黃泥螺表面上的沙泥和黏液去掉,然后把水倒入鍋中燒開,接著把黃泥螺放入,再準備點蒜泥和蔥鋪到泥螺上,淋點醬油,最后熱鍋下油燒熟,澆在黃泥螺上,一道美味的蔥油泥螺酒燒好了。只要有這道菜,我就可以吃上好幾碗米飯。
黃泥螺真好吃,大家來慈溪游玩的時候一定要記得品嘗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