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優秀作文可以開拓我們的思維,拓展我們的視野,提高我們的寫作水平。通過學習優秀作文,我們能夠發現和提高自己的不足之處,使自己的作文更上一層樓。
八年級冬至冬至高中(精選22篇)篇一
冬至悄悄的來到了,街上到處都洋溢著冬至的熱鬧氛圍。冬至是我國24節氣中一個很重要的節氣,也是我們的一個傳統節日。各地都有不同的慶祝冬至的風俗習慣,今天就來說一說上海冬至風俗,看看上海人冬至吃什么等。
上海冬至吃什么?上海冬至家家吃湯圓。
上海冬至吃什么?上海冬至家家吃湯圓。上海人在冬至這一天習慣吃湯圓,來慶祝冬至的到來。舊時上海人最講究吃這個了,用糯米粉做成面團,里面包上各種餡料,做好的湯圓用來祭祖以及互贈親朋。兩再擺上新釀的甜米酒,花糕拼成一桌熱熱的吃。
冬至吃湯圓,是我國的傳統習俗,在江南尤為盛行,民間有“吃了湯圓大一歲”之說,意思是說,吃了冬至的湯圓,便又長了一歲?!皽珗A”是上海冬至必備的食品,湯圓也稱湯團,冬至吃湯團又叫“冬至團”,因為“圓”有“團圓”、“圓滿”之意,以此寄寓對來年合家團圓的祈福。清朝記載,江南人用糯米粉做成面團,里面包上精肉、豆沙、蘿卜絲等。冬至團可以用來祭祖,也可用于互贈親朋。舊時上海人最講究吃湯團,在冬至的家宴上,除了新釀的甜白酒、新蒸的花糕外,湯圓是必不可少的節令食物。古人有詩云:“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
上海人冬至日還有吃八寶粥的習慣,這個是聽說來的,不知道準確不,不過吃赤豆糯米飯的風俗是有的,但是八寶飯是與赤豆糯米飯不一樣的。傳說,上古時候有一位共工氏,他的兒子不學無術,而且作惡多端,后來死于冬至這一天,死后還要變成疫鬼來禍害百姓,不過,此鬼最怕赤豆了,于是百姓紛紛在冬至這一天來煮赤豆飯吃,借以來驅鬼避邪,防災去病。
上海冬至吃什么?上海人過冬至節除了要吃湯圓、赤豆糯米飯,還要服膏方、喝補酒,外出的人要早點歸家,相聚一起共敘天倫親情。上海人還說,冬至時候晚上要早些回家,因為什么小鬼的會出來活動。
上海人冬至祭祖掃墓。
上海人過冬至還有祭祖掃墓的習俗。舊時上海人在赤冬至喝甜米酒,吃花糕、糯米粉湯圓之前,還要在桌子上把肉塊壘起來祭奠祖宗。有點類似于清明,只不過清明時節,在上海是要吃青團的。也許每逢祭奠祖宗的時候,便會和鬼聯系起來,于是便要人們早點回家了。
有網友說冬至掃墓,據說要全雞、全鴨、蹄膀、豆腐、青菜、全魚、雞蛋去上墳的,全雞全鴨說是要留頭留尾額的雞鴨,老祖宗一定要祭,不祭不發財。
另一網友說:以前我老家就是這樣,但是現在的人都沒有這份細致了,只是燒個香,放個炮,最多帶點酒菜拜祭一下。
八年級冬至冬至高中(精選22篇)篇二
冬至,亦稱冬節、交冬。既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又是一個傳統的節日。時在陽歷12月22日前后,是一年中自晝最短,夜間最長的一天。周代已有祭神儀式,《周禮春官神仕》:“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漢代起列為節令日,有賀節的風俗?!逗鬂h書禮議》:“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還要挑選“八能之士”,鼓瑟吹笙,奏“黃鐘之律”以示慶祝。魏晉時期,為了迎“長日”,喜歡用紅線測量陽光。正好從這天起,每天增長一線。從現代天文學的角度來看,由于太陽的直射光線,一年之中徘徊于北緯二十三度半與南緯二十三度半之間,夏至則直射于北緯二十三度半,為北半球自晝最長的一天。以后日漸南移,冬至則移至南緯二十三度半,對北半球來說是太陽最偏斜的一天,也是自晝最短的一天。然后太陽便逐漸北移,就是民間所說的“冬至當日回。”
唐宋時,以冬至和歲首并重。南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十一月冬至。京師最重此節,雖至貧者,一年之間,積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備辦飲食,享祀先祖。官放關撲,慶賀往來,一如年節?!泵髑迦猿写怂?。民間稱冬至日為“過小年”。舊社會是日學校放假,商業歇市、漁家停網、織工???,并做應時食品,相互宴請,饋贈禮物,祝賀佳節。這種習俗一直延續到新中國建立以前。
民間把冬至這天叫做“數九”或“交九”,意思是說,從這一天起就進入九九八十一天的寒冷季節了。民謠如下:
一九二九,伸不出手;。
三九四九,凍死貓狗;。
五九六九,隔河看柳;。
七九河開,八九燕來;。
九九寒盡,春暖花開。
吃餃子的傳說。
冬至吃餃子的風俗由來已久。傳說古代有個名醫,名叫張仲景。他的醫術高明,人們稱他是“妙手回春”的醫圣。
張仲景曾在長沙做過官,年邁告老還鄉,晚年定居在陜西省澄城縣,時逢臘月,天寒地凍,他看到許多窮人面黃肌瘦,衣不遮體,耳朵都凍爛了,心里非常難過。
到了冬至節這天,他讓弟子料理家務,自己來到東關一塊空地上,搭起棚子,專門為治療凍傷的耳朵而制一種藥劑,名為“祛寒嬌耳湯。”這種藥是用羊肉、辣子及一些藥物配制成餡,再用面皮包成餃子形,煮熟后發給每人二個,連湯帶餃子一齊吃,立即見效,耳朵就好了。從此,冬至吃餃子的風俗,流行全國。消寒益氣歌人們為了戰勝嚴冬,盼望著春暖天氣的早日到來,創編了種種《九九消寒圖》,在民間最為流傳的有《消寒益氣歌》(見右圖)。圖面上印了九堆圓圈圈,每堆9個,這樣加起來的總數就是81個圈圈。操作時,只要每天染一個圈圈,九九寒盡就染完了。陰天涂上半圈,睛天涂下半圈,刮風涂左半圈,下雨涂右半圈,落雪則涂當中。當你若要知道今天處在第幾個九的第幾天,或回顧哪一天天氣怎樣?只要一看圖所染標記,就一目了然了。(見右圖)。
九九消寒圖。
《九九消寒圖》是民間流傳的一種熬過嚴寒冬天的計算方法。據傳明代文學家劉侗曾經描寫過九九的方法:“日冬至,畫素梅一枝,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盡九九出,則春深矣。”陜西關中地區的文人、畫家、詩人每年冬至日起,墻壁畫一張梅花樹,樹開81瓣花,每日染成一瓣花,冬盡,一樹紅花全面盛開,則冬盡春來。(見左圖)。
九九消寒句。
九九消寒句,亦稱“寫九”。也是民間計算冬季寒冷變化的一種方法。一些文人、學士寫一句,如“亭前垂柏珍重待春風”(如右圖),句中有九個字,每字都是九筆,一共九九八十一筆,從冬至之日起,每過一天寫一筆,句成則寒盡春來。
九九消寒表。
從冬至開始,每日用顏色涂染一格。當格子全部涂完之日,就是冬盡春來之時。
數九迎春聯。
“數九迎春聯”也是民間記載氣候變化的計算方法,每年冬至,即“數九”,一些文人學士為了度過嚴寒的冬天,在書室作對聯(如右),每聯必須九個字,每字必須九劃。將對聯上的字描成空格,每天在上下聯合填一筆,全聯填寫完,又是春暖花開的季節。
其它風俗。
陜西耀縣一帶,稱“冬至”為“交九”之日。是日黃昏,在城郊村外燒化紙錢,為死者添補過冬棉衣、棉被之用。民謠云:“冬至黃昏年半夜,十月一日夢燒紙?!?/p>
陜西的部分地區,古時冬至,是祭祀孔子、拜師的日子。當日在老師家設壇祭孔,學生送禮,教師像過大事一樣,共同祭奠孔子,大擺宴席,招待學生及來賓。建國以后,此俗基本廢止。但祭孔、拜師活動,仍在一些地區流行著。
陜西吳堡一帶人民把冬至節,叫做“過冬”,家家頭天晚上煮“羊下水”、羊骨,謂之“熬冬”。陜北清澗縣人民于冬至日,以冰塊溶水熬羊頭,亦謂之“熬冬”。陜北地區的人民每年冬至的晚上,置水碗于當院,予卜豐收。如來日碗中之水呈凸起狀,來年豐收;凹下狀,來年欠收。
八年級冬至冬至高中(精選22篇)篇三
今天中午我放學回到家,媽媽包了很多餃子。我好奇地問媽媽:“為什么今天要包餃子?”媽媽回答:“今天是冬至,家家戶戶都吃餃子!”“冬至為什么要吃餃子呢?”我又問媽媽。媽媽給我講了冬至的由來:
東漢時候,南陽有個神醫叫張仲景,他醫術很高,不管什么疑難病癥,都能手到病除,人們稱贊他是妙手回春的醫圣。有一年冬天他回老家,在路上看見許多窮人,穿得破破爛爛的,臉上生了凍瘡,鄉親們的耳朵都凍爛了。張仲景看到后心里非常難過?;氐郊?,他想,要是有一種治療凍瘡的藥材該多好啊!經過幾天的研究,他發明了一種藥材——餃子。首先,用辣椒等幾種藥材放到鍋里煮熬成湯,再把藥材撈上來打碎,最后用面皮包成耳朵的樣子,放在鍋里煮,煮好后分給窮人。大家吃餃子后,臉上的凍瘡都好了,耳朵也好了,身上也暖了。
今天過冬至,我們家也洋溢著暖暖的溫情。媽媽把一盤剛出鍋的餃子擺在餐桌上。餃子晶瑩剔透,猶如皎潔的'彎月上畫上彎彎曲曲的花紋。餃子芳香四溢,我輕輕嘗了一口,滿嘴都是香。這時,我狼吞虎咽地吃了起來,吃完后,我感覺兩耳發熱,真舒服??!
餃子的香味,家中的溫馨,讓我的心仿佛蕩漾在春水里。
八年級冬至冬至高中(精選22篇)篇四
冬至又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也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很多地方對冬至很重視,甚至還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冬至有很多習俗,早的可以追溯到漢代,晚的也多見于唐宋,并主要表現在飲食方面,比如吃狗肉、餛飩、餃子、湯圓、赤豆粥、黍年糕、釀酒等。
吃餃子、餛飩或湯圓。冬至這一天,北方時興吃餛飩,西北一帶多吃餃子,江浙一帶則喜歡吃湯圓和麻松。冬至的湯圓又稱“冬至團”,有粉團和粉圓兩種,里面要包上精肉、蘋果、豆沙、蘿卜絲等,《清嘉錄》記載道:“有餡而大者為粉團,冬至夜祭先品也;無餡而小者為粉圓,冬至朝供神品也?!泵耖g還有“吃了湯圓大一歲”的說法。冬至團可以用來祭祖,也可用來饋贈親朋好友,以前的上海很講究吃湯圓,有一首古詩說:“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p>
而北京一帶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這有一個故事。相傳漢代時,北方的匈奴經常騷擾邊疆,百姓不得安寧。其中有兩個部族首領分別姓渾和屯,十分兇殘。百姓對他們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的音,把它們叫做“餛飩”,然后恨恨地全部吃掉。借此表達對他們的痛恨之情,希望早點把他們消滅。因為做餛飩最初是在冬至這一天,于是就流行冬至吃餛飩。這個故事不知是否可靠。在宋代時,當時的京城杭州也有冬至吃餛飩的風俗。一個叫周密的人說,杭州人在冬至吃餛飩是為了祭掃祖先。
說到祭祖,就不得不說說廣東一些地方,那里冬至祭祖的習俗很盛,甚至還有“冬節不回家無祖”的說法。因此冬至這一天,出門在外者,都要盡可能回家過節祭祖。一般的習俗是,冬至的早晨先煮甜丸湯敬奉祖先,然后全家老少把甜丸湯做早餐。甜丸(米丸)就是《清嘉錄》所說的“無餡而小者”,類似現在商場賣的小丸子。有的人家還在餐后留下幾粒米丸,粘在門上,俗稱“敬門神”。比如泉州把元宵丸稱為“頭丸(圓)”,冬至丸稱為“尾丸(圓)”,這樣頭尾都圓,意味著全家人整年一切圓滿。中午也要祭祖,供品需要葷素五味;晚上還得祭祖,供品中必須有嫩餅菜。
餃子,相傳起源于醫圣張仲景。(可以參看前面“12.春節為什么要吃餃子?”)現在北方的習俗,一般在冬至和春節都要吃餃子,有些人還把餃子稱為“扁食”或“燙面餃”,并說吃了冬至的餃子就不怕凍了。
江南一帶還有冬至晚上全家歡聚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這也有一個故事。相傳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兒子不成才,作惡多端,死在冬至這一天,變成了疫鬼,繼續殘害百姓。但是這個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赤豆飯吃,這樣就可以驅避疫鬼,防災祛病。此外一些地方還時興吃年糕、蕎麥面、九層糕等,“糕”與“高”諧音,寓意步步高升,年年如意。
很多地方時興冬至吃狗肉。據說這從漢代就開始了。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一天吃了樊啥煮的狗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贊不絕口。于是,在民間就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習俗。先不管這個傳說是否可靠,冬天吃一點狗肉,確實可以驅寒暖身。
客家人則喜歡在冬至時釀酒,認為冬至時的水味道最醇,用它釀的酒可以久藏不壞,柔和爽口,回甜生津。
八年級冬至冬至高中(精選22篇)篇五
今年的冬至……我卻沒有過,為什么呢?因為家里出了點特殊情況,不過,聽媽媽說,在冬至前一天,就要準備好多東西,有炸蔥油餅,籽把和像饅頭差不多的面食,最主要的還是湯圓。
媽媽說湯圓是在冬至當天早上做的,所以那天早上四點多就要起床。做湯圓首先要準備:糯米粉,溫水,油,花生餡和糖,還要一個干凈的盆。把糯米粉、油、溫水按比例倒入盆里攪拌均勻再用力使勁揉,直到用手捏得棉棉的就可以了!接著就是搓湯圓了,捏一小塊糯米團,放在手心里輕輕地搓圓,在圓的中心部位,用手壓出一個小窩,往窩里倒點花生餡,再把窩口捏合,再把它搓圓,一個湯圓就大功告成了!真可惜,我沒有參與其中,不然一定很有趣!除了做湯圓還要捏一些元寶,代表招財進寶,做好的湯圓要用一種圓形籮筐擺放好,中間再放一個桔子,代表團圓。包個湯圓怎么還有那么多的講究,真是奇葩啊!
天剛剛蒙蒙亮,鞭炮聲就已響起,大人們就忙著用湯圓祭拜天地、祖先,還特意用竹簽串幾個湯圓,插在門縫邊,。吃完湯圓,全家老少都要出去掃墓,媽媽說,要去掃墓女人們必須要穿紅色的衣服,就連裝貢品的袋子、籃子、還有扁擔都要紅色的。
雖然沒過成冬至,但聽媽媽講也真很有趣啊!感覺身臨其中。
八年級冬至冬至高中(精選22篇)篇六
在學時期,寫作文無疑是大多數人的一個心病了,以下就是來自隨筆網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作文隨筆600字八年級,歡迎閱讀和借鑒。
閑來無事時,我愛聽《半苑草》浪漫靜謐的音樂聽得時光似乎也將靜止,忽然想起姥姥的目光,某日黃昏時分,姥姥牽起我的小手在故鄉的羊腸小道上散步,望向遠方密密的樹林,姥姥的目光淡定而超然,關于故鄉的符號,也一點點清晰。
小時候,不知是何原因,我是在姥姥家度過的,記憶中姥姥的廚藝是村里出了名的好,鄰里中姥姥間總會請姥姥為他們做一些烙餅、糖糕之類的小點心,姥姥與人和善,總會眉毛一彎,笑著便答應了。所以老屋房頂睥煙囪總會冒出裊裊炊煙,我也享了不少口福。
最愛吃姥姥做的桂花糕,每到丹桂飄香之時,我享受著搖桂樹的歡樂,老屋門前有一株桂花樹,桂花開放,點點芬芳的香氣飄向我的鬢發衣衫,濃濃淡淡,似聚還散,好像在通知我:“搖樹的時間到了!”這時,我總會一手拖著姥姥擦好的涼席,一手牽著姥姥的大手,走到桂樹下,鋪好涼席,開始了搖樹,桂樹纖細,她的枝葉被我搖出嘩啦啦的響聲,小巧玲瓏的黃花夾帶著微微潤濕的空氣,在空中劃出一道淺淺的弧,落在了涼席上,愈搖香氣越濃,漸漸地,我搖不動了,但看著姥姥細心專注的模樣,還是咬牙堅持下去,幾片碎陽光透過枝葉照在了姥姥笑瞇瞇的臉上,依稀記得彼時的姥姥還未那么多刺眼的銀絲,還示有布滿額頭的皺紋,還未有日漸佝僂的后背。
終于,到了制桂花糕的環節了,姥姥先將先前收集的花瓣用冷水清洗,將桂花研磨碎,與面粉攪和在一起,欠粉,揉捏,松軟,成形……我在一旁看呆了,姥姥的手好像有魔力,一堆松松垮垮的面粉不出十幾分鐘,就成了一小小塊桂花糕,接著生火,在大鍋內鋪上一層水膜,將桂花糕一塊一塊放上去,我跑出廚房門,炊煙緩緩升起,乳白色的煙霧在空氣中升騰,慢慢地氤氳成不氣,仿佛勾勒出我和姥姥一大一小圍著灶臺的身影,訴說著點點溫馨的暖意,終于桂花糕蒸好了,我迫不及待地伸出小手想嘗個鮮,姥姥慈愛地對我說:“囡囡,小心燙?!眹樀梦野咽挚s回,現在回想起來,那真是一段不可言的時光,猶如一顆奶糖化在周圍的氣息中。
微光照亮,伴隨我夏夜的符號。
房間里,書桌上暗淡無光,精神已疲倦,又有了困意,心緒不定。
突然,透過窗簾的那微光,暖黃色的,我前去看個究竟,剛近窗戶,奶奶的聲音傳入耳中:“丫頭,奶奶睡不著,來花園澆澆花,你快寫作業,也快點休息,不早了?!?/p>
花園里,數只蟬輕快的朗誦,噴水桶中的水珠紛紛撒落在花朵上,奶奶手拿一只手電筒,右手撒著水,那老花鏡反射的暖黃色的光直直照在我的書桌上,久久都未移動,微光下,我奮筆疾書,心中的光也照亮了起來,心靜則題解,一首剛以為怎么也想不出的難題就這樣被解決了,心中的喜悅油然而生。
那道靜謐的微光專為我照亮,唯有書桌那一小片,照亮著我的心……。
疲倦的眼睛被我揉得沙紅,難道是我哭了嗎?
那道溫暖的微光,照亮了我的夏夜和我疲倦的心,溫暖著我……。
微光的符號,暖暖的,很貼心……。
生活的節奏在不斷加快,人們匆匆地走著,忽略了那些美麗的風景,如行尸走肉般,不肯停下。于是人們忽略著,抱怨著,繼續走著?,F在,請在紛亂和沉浮中,停下你的腳步,等一等。
等一等,停在寂靜的荷塘邊,看那出水很高的如少女般的荷葉。等一等,站在熱烈的向日葵旁,用筆將它們的模樣畫下。等一等,坐在風光無限的樓臺上,望臺下萬千景色,詠千古興亡事。但許多人們沒有停下,等一等。于是只留下一篇《荷塘月色》,一幅《向日葵》以及一首《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
等一等,不僅僅是領略風景,也是品味親情,學會感恩?!膀嚾换厥?,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小時候,我們在襁褓中,父母精心呵護。稍稍長大些,我們尚不能自理,父母精心呵護。直到現在,我們投入學習,父母仍在精心呵護。
那些點點滴滴,我們毫不留存,全部丟棄。父母凝眸注視著我們,飽含深情,我們卻如機器人般,不肯放慢腳步,回首看看那些因我們而染上的白發,因我們而刻上的皺紋,因我們而壓彎的腰背。我們索取著,失去著,淡忘著,仿佛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
我們不愿停下,不愿等一等,我們匆匆走著,我們忽略了愛,我們不曾回頭,所以我們無法感受,無法品味愛,學不會感恩。我們站在愛的支流匯成的海洋上,一味地向別人祈求,最終死于干涸。
等一等難嗎?大多數的人回答是:“不!”可是為什么沒有人停下,等一等呢?風景是那么美好,親情是那么溫暖。有人說:“生活節奏快,時間少?!睍r間就像海綿里的水,只要擠總會有的。有人說:“不需要,達到目的就行了?!奔庇诒枷蚰繕说娜耍偸强床坏阶蠲赖娘L景。這都只是借口罷了。還有人報以不屑,說:“管他呢?!边@種人只能渾渾噩噩的活著。
無人停下等一等,他們無心停下來,他們以為自居于他人之上,于是生活給予他們煩膩,疑心,憎惡。他們順著自以為正確的道路走下去,他們是求乞者,用無所為和沉默祈求,僅僅得到虛無和塵土。
等一等吧,停下你匆忙的腳步,離開你自以為正確的道路??匆豢窗?,等等那美麗的風景和最愛你的親人,停下你疲憊的身軀吧,等等那些你擁有的。請放慢你匆匆的腳步,等一等你的靈魂。當然,還有你疲憊的心。
人世間有著許多美好。我也曾在一個深秋的清晨,見證了一份美好。
步入初中,早起是不可避免的。晚上,奶奶問我:“明天吃什么早飯???”我邊寫作業邊說:“隨便,早上起的太早,不想吃什么?!薄澳蔷统渣c綠豆粥吧,清爽一些。”我漫不經心地應了一聲,繼續寫作業了。
清晨,雞叫聲打破了寧靜。我揉揉眼睛,看了一眼鬧鐘,才五點,太陽公公還沒起床呢,再睡會兒吧。突然,客廳的燈亮了,緊接著廚房里便傳出“叮叮當當”的聲音。
誰起這么早?。『闷嫘尿屖刮译x開溫暖的被窩,下床一探究竟。我悄悄地打開門,刺眼的燈光讓我的眼睛睜不開。我緩緩地睜開眼,原來是奶奶?,F在已是深秋,清晨的溫度更加低,窗戶上都結了一層薄薄的霜。奶奶只穿了單薄的衣裳,即使在屋子里,但也冷的讓人直哆嗦。
只見奶奶將前一天晚上泡好的綠豆用冷水洗了一遍。奶奶的手被涼水凍得通紅,她卻絲毫沒有在意,認真地淘米、洗鍋、煮粥一點兒也不馬虎。
我光著腳站在地板上,沒感到絲毫涼意,只感覺心頭暖暖的,鼻尖酸酸的,眼淚止不住地往外流。從小我便覺得奶奶很幸福,既不用上學,也不用寫作業??删驮谀且豢?,我懂了,奶奶一點兒也不比我們輕松,反而比我們更累更辛苦。每天比我們早起兩小時,還有那么多的家務要做,不論春夏秋冬,不論風雪雷電。奶奶把滿頭黑發都給了我們,只剩下兩鬢霜花;奶奶把挺直的腰桿給了我們,只留下彎曲的脊梁;奶奶把年輕的容顏給了我們,道道皺紋悄悄爬滿眼角。這一刻,我覺得自己好幸福。
我吃著奶奶煮的米粥,感覺再冷的天,永遠都是那么溫暖。這一刻,我見證到了世間最美好的東西——親情。
月如鉤,一盞燈,常明,將整個樓道照亮。清脆的開門聲是如此親切,一腳跨入家門,仿佛房子中浮動的空氣都沾滿了溫馨,能洗盡一身疲憊,讓我由內而外的放松。主臥那昏暗的燈帶來的不只是光明,更是感動。
不管多晚,媽媽都會安靜的枕在床邊,等我回來。
這次卻例外。
“回來啦,正好,我也快剝完了,吃點吧。”聲音里隱藏著的是困倦,卻又是由內而外的歡心。我轉身向廚房走去,雖然心存狐疑?!岸颊f,清明螺絲端午蝦,想著也買了些來給你吃?!甭曇羲粏。癖粺熝^了一般,想必坐那兒很久了?!斑@不是又怕你學習忙嘛,就索性煮好,冷下去后,直接替你剝了。""帶著點小自豪。我走入廚房,里面彌漫著蝦的清香。她特意用一小碗替我少裝了些,放些我愛吃的醋,浸著些蝦汁,插了根牙簽。
我點了點牙簽,那個被插住的白黃相間的蝦像一葉扁舟,蕩開了我的心湖,那暖暖的顏色,是因為刷上了母愛。
估計是困極了,她瞇著眼。淡黃色的卷發因她嘴角殘留的溫和的微笑,少了分時尚,多了分柔美。松散著,未束,配上那如羽扇般的睫毛,和昏黃的燈暈,倒是襯得她年輕了幾分。我仿佛看見了傳說中那母性的光環。
只見她兩指捻起一只肥美的蝦,微翹著蘭花指,利落去皮的同時,幾滴汁留在了指縫間打滾,慢慢掠過指腹上淡黃的繭,順著手腕流下。倒是仔細,在臂彎處墊了塊白毛巾,但汁已將毛巾暈的看不出原色。
玻璃碗中快填滿了蝦,整個廚房充斥著蝦味的母愛。
睫毛的陰影遮上了黑眼圈,都說孩子是天使,我想,我的母親也是位迷人的天使。這輩子最幸運的,最美好的禮物莫不過她給的生命,我一直珍之,重之,細細品味了十五年。
八年級冬至冬至高中(精選22篇)篇七
很多地區在冬至這一天有祭天祭祖的習俗,現在仍有一些地方如江浙、閩南一帶在冬至這天過節慶賀。
另外民間有以冬至日的天氣好壞與來到的先后,來預測往后的天氣。俗語說:“冬至在月頭,要冷在年底;冬至在月尾,要冷在正月;冬至在月中,無雪也沒霜”(這是依據冬至日到來的早晚,推測寒流到來的早晚);俗語也說:“冬至黑,過年疏;冬至疏,過年黑”(意思是:冬至這天如果沒有太陽,那么過年一定晴天,反之,如果冬至放晴,過年就會下雨)。
北京餛飩。
過去老北京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相傳漢朝時,北方匈奴經常騷擾邊疆,百姓不得安寧。當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十分兇殘。百姓對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之音,呼作餛飩。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戰亂,能過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餛飩是在冬至這一天,在冬至這天家家戶戶都吃餛飩。
南方習俗。
冬至,俗稱”冬節“,在古代是很隆重的節日。在二十四節氣中,冬至也最受重視。古人認為到了冬至,雖然還處在寒冷的季節,但春天已經不遠了。這時外出的人都要回家過冬節,表示年終有所歸宿。閩臺民間認為每年冬至是全家人團聚的節日,因為這一天要祭拜祖先,如果外出不回家,就是不認祖宗的人。冬至這一天是一年中最長的一夜,許多人家利用這一夜,用糯米粉做”冬至圓“,為了區別于后來的春節前夕的”辭歲“,冬節的前一日叫做”添歲“或”亞歲“,表示”年“還沒過完,但大家都已經長了一歲。
我國各地的風俗民情雖各有差別,但大致是相同的。作冬至圓時,經常應孩子們的要求捏一些小動物,小貓、小狗、小兔子、小老虎等等。孩子們每到此時都很高興。吃冬至圓以前,在門窗桌柜床燈的后面,都要分別粘一個冬至圓,稱為”耗晌“,要等到”送灶“以后才能烤食。如果這時家里有孕婦的話,冬至圓發了,就會生男,否則就會生女。吃冬至圓時入口必須成雙成對,以求吉利。吃到最后只剩兩粒,已婚的人將會萬事如意,剩下一顆,單身未婚者將會凡事順利。還有些家庭在傍晚,用應時的果品、三牲拜神祭祖。也有在這一天”曬冬米“的,就是把白米用水洗過,在這天的陽光下曝曬后收藏起來,留給日后有病的人煮粥吃。
八年級冬至冬至高中(精選22篇)篇八
1.冬至吃“嬌耳”
在我國北方有“冬至餃子夏至面”的說法,為何冬至這一天要吃餃子呢?餃子原名“嬌耳”,相傳是我國醫圣張仲景發明的,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歷史了。
東漢末年,名醫張仲景見很多窮苦百姓忍饑受寒,耳朵都凍爛了,于是發明了“祛寒嬌耳湯”,其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藥材在鍋里煮熬,煮好后再把這些東西撈出來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狀的“嬌耳”,下鍋煮熟后分給病人,每人兩只嬌耳,一碗湯。人們吃下祛寒湯后渾身發熱,血液通暢,兩耳變暖,一段時間病人的爛耳朵就好了。
張仲景舍藥一直持續到大年三十。大年初一,人們慶祝新年,也慶祝爛耳康復,就仿嬌耳的樣子做成食物,并稱之為“餃耳”、“餃子”。此后,“祛寒嬌耳湯”的故事一直在民間廣為流傳。每逢冬至和大年初一,人們吃著餃子,心里仍記掛著張仲景的恩情。所以,現在又有“冬至吃餃子一冬不會凍耳朵”的說法。
2.圓滿一整年。
冬至吃湯圓,是我國的傳統習俗,在江南更是普遍,民間也有“吃了湯圓大一歲”的說法。湯圓也稱湯團,是一種用糯米粉制成的圓形甜品,“圓”意味著“團圓”、“圓滿”,所以冬至吃湯圓又叫“冬至團”。
湯圓可以用來祭祖,也可用于互贈親朋。冬至,老上海人是最講究吃湯圓的,親人們聚在一起品嘗新釀的甜白酒、花糕和糯米粉圓子,然后用肉塊壘于盤中祭祖。
3.給大米搭個伴。
在江南一帶,人們在冬至這一天有煮吃赤豆飯的冬至習俗。傳說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惡多端,死在冬至這一天,死后變成疫鬼,仍殘害百姓。但是,這個疫鬼最怕赤豆,因而人們在冬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用以驅避疫鬼,防災祛病。
4.羊湯暖身最有用。
在冬至這一天,銀川有個習俗,這一天要喝粉湯、吃羊肉粉湯餃子。銀川人還給羊肉粉湯叫了個特別的名字——“頭腦”。羊肉粉湯由蘑菇和羊肉烹飪而成,佐以鹽、姜、蔥、蒜、辣椒、醬油等調料,湯滾開后放進切好的粉塊、泡好的粉條,再加入韭黃、蒜苗、香菜,這樣一鍋五顏六色的羊肉粉湯就做好了,香氣撲鼻,讓人垂涎欲滴。
5.一桌燒味不能少。
對廣東人來說,冬至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節日,甚至比春節還重要得多,所以,廣東人有句話叫“冬至大過年”。
據介紹,冬至這天,大多數廣東人都有“加菜”吃冬至肉的風俗。其中,燒臘就是廣東人冬至餐桌上必不可少的傳統食品。全家人在祭祖之余,準備一桌大魚大肉、臘肉臘腸,談笑風生地吃一頓,以祈求來年能鴻運當頭,大吉大利。有些廣東人還有在冬至這天向親朋好友送臘肉的習俗。
6.九層糕要祭祖。
在我國臺灣地區還保存著冬至用九層糕祭祖的傳統。用糯米粉捏成雞、鴨、龜、豬、牛、羊等象征吉祥的動物,然后用蒸籠分層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同姓同宗者于冬至或前后約定之早日,集到祖祠中照長幼之序祭拜祖先,俗稱“祭祖”。祭典之后,還會大擺宴席,招待前來祭祖的宗親們。大家開懷暢飲,相互聯絡久別生疏的感情,稱之為“食祖”。
7.冬至美酒久留香。
客家人認為,冬至時的水味最醇,用它釀的酒可久藏不壞,柔和爽口,回甜生津,后勁頗足。所以,客家人冬至釀酒已成為習俗。為了這一天,客家主婦常挑個吉祥的日子,專門到集市添置釀酒的器具,把陳年的酒壇搬到溪流中,用黃黃的細沙洗去污物,再讓清涼的泉水反復沖洗,最后置放在陰涼處風干。
8.親繡鴛鴦鞋。
古代女子會在冬至日向公婆敬獻鞋襪。后唐《中華古今注》稱:“漢有繡鴛鴦履,昭帝令冬至日上舅姑?!贝撕髬D女在冬至日向公婆敬獻襪履,便相沿成習。三國時魏國曹植在《冬至獻襪履表》中有“亞歲迎祥,履長納慶”的句子?!队详栯s俎》中載:“北朝婦人常以冬至日進履襪及靴?!迸f俗中無論南北,都流行這一風俗,大概是女紅試手并祝尊長福壽綿長之意,因此,在過去冬至也稱為履長節。
9.掃雪迎客。
《天寶遺事》載,唐人王仁裕每逢大雪,則掃雪通路,延請賓客到居處宴飲,稱之為暖寒會。后人在冬至之后,也有人招集朋友,輪番聚飲,稱為消寒會?!督鹆隁q時記》記載:“吾鄉當冬至節后,九人相約謙飲,自頭九以至九九,各主東道一次,名日消寒會,文人墨客飲酒之余,兼及韻事。”
10.圓仔寄思念。
在閩南,潮汕一帶,每逢冬至,除了吃湯圓外,還要搓兩個大的圓仔貼在大門環上,象征團圓、吉利。
這個風俗源于一個民間傳說:一年的冬至,有一個老乞丐無錢掩埋凍死的妻子,只好將女兒賣給富有人家作奴婢。女兒痛不欲生,一時昏了過去。老乞丐連忙討來一碗米湯,一口一口地給女兒喂下去,慢慢地女兒終于蘇醒過來。老乞丐又為女兒討來幾粒糯米圓,勸慰女兒:“我們今日分別,就像這圓仔分成兩半,現在咱們一人吃一半,等將來日子好了,咱們團圓了,再吃圓仔。”之后,老乞丐告別了女兒,掩埋了妻子之后就又上路乞討了。三年過去了,老乞丐依舊沒有回來找女兒,女兒想念父親,盼望父女倆早日團圓。在一年的冬至節,她心生一計向主人建議說:“冬至時大家都吃圓仔,我們也應該把圓仔敬獻給門神才是?!敝魅送饬耍炅藘蓚€大圓仔粘在門環上,以寄托自己對父親的思念。她的孝心感動了后人,人們相沿成俗,流傳至今。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八年級冬至冬至高中(精選22篇)篇九
隨著冷空氣的到來,一年一度的冬至馬上就要到了,在南方的這一天,大家都要吃象征著團圓的湯圓,而北方也有吃餃子不會凍耳朵的說法。我為了保護耳朵,每年我都會吃下好幾碗餃子。但隨著年齡的增長,看的書越來越多,我終于知道原來不吃餃子,耳朵也不會凍掉?,F在想想那時的我真幼稚啊!
今年的冬至下著淅淅瀝瀝的小雨,俗話說得好“清爽冬至邋遢年”,看來今年春節期間一定會風和日麗、晴空萬里啊。雖然下著雨,但是我們全家也和往常一樣到安吉奶奶家去過,你如果要問為什么不在杭州過,那是因為“冬至大如年,全家得團圓”。
剛到奶奶家門口,就聽見廚房一陣子“乒乒乓乓”的響聲,奶奶正忙得不可開交呢。正堂八仙桌上放著糕點、水果還有各色菜品。哦!奶奶在準備祭祖的供品呢!于是我給奶奶打起了下手,她一邊做供品,一邊指揮我端盤子、放供品。過了幾分鐘,爸爸媽媽也過來了,我們一起祭拜祖先,感謝他們一年來對全家的庇佑,并默默祈禱來年可以風調雨順,幸福安康。
就這樣一個有意義的冬至又過去了,我又開始盼望下一個冬至早日到來,我憧憬著未來的生活越來越好。
八年級冬至冬至高中(精選22篇)篇十
在這寒冷的冬至里,我卻感到異常的溫暖。
沉浸在睡夢中的我被“嗞嗞”幾聲油炸聲驚醒了,我穿上衣服縱身一躍,跳下了床,躡手躡腳地來到門旁,疑惑地探出頭來。
只見媽媽身披棉衣,在廚房里煮早餐。不一會,油在熱鍋中炸開了花,一不小心就跳到了媽媽的手上,凍紅的手抖顫了一下,媽媽裝作沒事一樣,也不太在意,繼續。
炒菜。
炒完菜才發現在門旁偷看的我。
“臻臻,等會兒我和你爸去扶貧,早餐我已經幫你煮好了,記得吃哦。對了,如果我們中午還沒回來,你就自己煮啊!”媽媽抱歉地說。接著在我臉旁輕輕一吻。
不一會,爸爸媽媽便走了。我吃著早餐,有一種說不出的味道。還想著今天冬至爸爸媽媽會陪我的呢。
吃完早餐,我就在書房里慢條斯理地寫作業、看書、復習……。
“咕……”熬到了中午,我的肚子又哀嚎起來?!鞍?我又要下廚了。”心里一萬個不是滋味。
我打開火,將油放入鍋中,不一會便熱油滾滾了。幾滴調皮的油跳到了我的手上,我的手頓時一陣陣熱痛,讓人難以忍受。我急忙把火一關,去拿冷水將灼傷部位沖洗。
我沉思了許久,才明白。原來愈合她傷口的是那濃濃的愛,對兒女濃濃的愛啊!
在這寒冷的冬至里,我卻感覺到不一樣的溫暖。
八年級冬至冬至高中(精選22篇)篇十一
濟南的冬至,集著北方大多地區的風俗,包餃子,吃羊肉,喝骨湯。而親臨其境,更是別有一番儒味俠氣,氤氳心懷。我經常夸山東人厚道俠義,既有儒家風范,又有大俠豪情。這些,確是來自幾千年文化的沉淀與燦爛。
一走進山東,迎面自然會來儒風相吻。孔夫子及其七十二賢德弟子,又其大多問對經由六經、《論語》等書籍記傳,蘊熏后人而學之不盡,也為現今的道德濃重鋪就了基底。一提到山東,那梁山一百零八將的英雄豪氣,又入心而燃,其氣宇浩蕩于天下不平,這都為后人不畏邪惡、強敵,見義勇為,為國家為民族壯烈,作了示范,并得到廣大發揚。而今的山東,各地都有著儒文化的精華墻語,將儒家的“忠、孝、禮、義、仁、愛”編制成符合當代的道德規范,這實當該普及應用,以揚我中華民族之良好遺風。
又逢冬至,又在濟南,大有一懷感慨。濟南,冬至前兩日,霧霾肆虐,滿空毒埃,多有怪天怪地怪人的發泄。今冬至晨起,一目清新,見窗外一片濕潤,逐感到,昨晚的清雨,一定淋洗過彌空的塵煙,那些讓人痛責的霧霾,已經散淡稀薄了很多,而隨之而來的潮霧誕漫風清爽的氣色,足讓我多情致而舒懷,就連每日臨我窗口的喜鵲,今日也有著特別的歡叫。也許,今天是冬至,是老天有意的安排,贈了人間一幅寒重霧起淡好素柔的景畫。
冬至到,真有些高寒的味道,而我在這高寒的再起里,似乎又聞到了百地各色接迎的餃香撲鼻,家情濃濃。那些樸實的民俗,又在戶戶人家的炊煙里升起,不斷地感染著我,而此刻,一幅鬧年春來的景象,也緩緩緊跟而來,或許它期在我心的清冽多彩的雪霽下。
冬至陽升,落眸向春進程,一幀人們盼春歸來的圖景,又讓冬天有了溫暖,有了堅定。是的,前行一定會有春雷響來??疵坊ㄐ﹂_的樣子,就知道春期近來。
頓時覺得,冬天極實是好的。它用寒情培育著人們的向往,用素白呵護著人們的心靈,用蕭然的姿態,把所有的心帶向開春的典禮。盡管,我們曾經染著秋愁,在小火爐里慰籍,在小火爐邊感嘆那些過往,并在放下與放不下間徘徊著,但最終還是在雪的飄妖告白中,走出那些洄漩,踏上向春的陌路,跫步去領略那春來的情興與豐采。
噢,我在濟南,不能忘記你柔白的餃子啊!
八年級冬至冬至高中(精選22篇)篇十二
南京歷史上到底曾經有過哪些冬至習俗呢?在南京歷史上,有“冬至大似年”一說。冬至習俗是非常豐富的,主要有“燒包數九吃豆腐”。
老南京冬至的習俗有很多的,現在已經簡化為“燒包數九吃豆腐”。“燒包”在老南京人的說法里,就是燒一包一包的紙錢。此舉意在祭奠先祖。而“數九”則是一個歌謠,由于天氣寒冷,人們只能“屈指”度日,通過對于天氣寒暖、物候以及人事物事的觀察,聯綴了九九歌,廣泛流傳,以數九消寒。
關于吃豆腐在過去和現在還有不一樣的地方。以前老南京有種說法叫“蔥煎豆腐燒大腸”,說的是當時吃豆腐還要配上蔥和大腸,這樣油水豐富,能夠滿足物質匱乏時期人們的需求。又有一種“逗富”、“長旺”的寓意。但是現在老百姓一般都是只燒青菜豆腐,既不油膩,又有“青菜豆腐保平安”的寓意。
除此之外,在老南京的冬至習俗中還有媳婦做鞋敬老、丈人“送冬”祝福、商鋪放假等習俗,但由于時代的變遷已經逐漸消亡了。王露明表示。
祭祖。
提起冬至,老南京人當然不能少了祭祖先。各家各戶都要備好酒菜和紙錢,以祭奠先祖、亡人。對新近逝去的先人,還要上墳祭祀,以示對逝者的懷念。做媳婦的還要孝敬公婆新鞋新襪。據說這樣做是希望長者健康長壽。
送冬。
在六合一些地區,每逢冬至,凡有女兒出嫁不足一年的人家,都要送冬令用物到女婿家,即所謂的“送冬”之俗。有的還在送給女兒女婿取暖用的木炭中放進手爐、火盆等,意為希望女兒女婿日子美滿紅火。
吃湯圓、青菜豆腐。
南京于“冬至”所準備的家宴中,有吃糯米豆沙團,以取團圓?!扒嗖硕垢币彩抢夏暇┤吮A糁两竦亩潦乘祝哂小奥斆鞫焊弧?、“保平安”的寓意。據傳,南京人冬至吃豆腐還與朱元璋有關,這也是歇后語“小蔥拌豆腐一清二白”的由來。
八年級冬至冬至高中(精選22篇)篇十三
在東莞的客家一帶(清溪、鳳崗、塘廈)過冬至,每戶人家都會用糯米和蘿卜絲做成蘿卜,并吃燜鵝。
蘿卜是最具客家風味的冬至食品,在客家人的餐桌上必不可少。
先把蘿卜刨成絲煮熟后,壓干多余的水分。再用豬油將蝦米、豬肉、臘腸等餡料爆香,然后將它們跟蘿卜絲、芹菜粒、適量的鹽、胡椒粉等調味料攪拌在一起作為餡料。接著把這些餡料放進用粘米跟糯米做成的皮內,做成圓餅模樣,放置在新鮮的欖葉上(也可用芭蕉葉),最后用鍋蒸熟即可食用。
二、東坑:咸丸。
在東坑,人們會取用當天的剩菜,餡料一般為蝦米、瘦肉、蠔豉、魷魚、冬菇、青菜熬成,咸丸用糯米粉搓團投入湯鍋中即可。
三、茶山:同樣是咸丸,但是只有咸,沒有餡兒。
茶山冬至同樣是做咸丸,不過茶山做的咸丸卻是一個齋丸,只用糯米搓團而不包餡料,“咸丸”的精華可謂在于湯。
四、城區:做“冬團”
在東莞城區,冬至這一天都會做一種特色小吃“冬團”。啥叫“冬團”?其實就是用舂糯米、粳米粉包成團,意味著“團圓美滿”。不過,冬團有甜咸之分,一般白色為甜、紅色為咸,酥木團為紅色,取“鴻”運之意。
一般來說,“咸團”用眉豆、少量沙姜、糖、鹽做成:“甜團”的餡較為豐富,有爆米花、花生和黃糖。
五、沙田:煲紅薯糖水。
在東莞沙田鎮,每年冬至家家戶戶都有煲紅薯糖水的習俗。紫紅的紅薯寓意著日子,紅紅火火,家人身體健健康康。
六、企石鎮:菜頭角。
在東莞企石鎮,人們會在冬至這一天忙著做一樣傳統小吃“菜頭角”。這是一種以“菜頭”,即蘿卜做主要餡料的傳統小吃。
為了迎接冬至,企石鎮不少家庭都會聚在一起,動手做菜頭角,在冬至前歡迎親朋好友來作客。
要完成一個完整的“菜頭角”,首先把包裹餡料的糯米粉和粘粉混合煮熟,再放入用蘿卜、臘肉、臘腸、蝦米、花生、豆腐干制成的餡料,然后放進鍋爐蒸熟、貼葉而成的。
七、其他習俗:拜冬、男的理發,女的洗頭。
東莞“拜冬”是指已出嫁的女兒在冬至這一天,攜夫帶子回娘家拿著自己做的“冬團”帶些糕點、水果、豬肉雞、鴨回到外家探望自己的父母親相聚一堂吃飯。其寓意著有始有終,“從年頭行到年尾”,吉祥之意。
東莞水鄉片的一些鎮街有個習俗,就是冬至節前要理發,東莞本地有句順口溜:“擔冬擔矮小,擔年擔富貴”。意思是,如果頭發沒有修理,就“擔”著頭發(即“頂著頭發”)過冬的話,就不會長高,會變得矮小。如果“擔”著頭發過年,就能富貴。所以以前東莞人從冬至過后都不理發,到過了正月才去剃頭說法。
八年級冬至冬至高中(精選22篇)篇十四
過去老北京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相傳漢朝時,北方匈奴經常騷擾邊疆,百姓不得安寧。當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十分兇殘。百姓對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之音,呼作“餛飩”。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戰亂,能過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餛飩是在冬至這一天,在冬至這天家家戶戶都吃餛飩。
2、南方餃子。
每年農歷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諺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边@種習俗,是因紀念“醫圣”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北方人吃混沌,南方人出餃子。
3、狗肉羊肉。
冬至吃狗肉的習俗據說是從漢代開始的。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一天吃了樊噲煮的狗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贊不絕口。從此在民間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習俗。現在的人們紛紛在冬至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種滋補食品,以求來年有一個好兆頭。
4、紅豆米飯。
在江南水鄉,有冬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相傳,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惡多端,死于冬至這一天,死后變成疫鬼,繼續殘害百姓。但是,這個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赤豆飯,用以驅避疫鬼,防災祛病。
5、臺灣糯糕。
在我國臺灣還保存著冬至用九層糕祭祖的傳統,用糯米粉捏成雞、鴨、龜、豬、牛、羊等象征吉祥中意福祿壽的動物,然后用蒸籠分層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同姓同宗者于冬至或前后約定之早日,集到祖祠中照長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俗稱“祭祖”。祭典之后,還會大擺宴席,招待前來祭祖的宗親們。大家開懷暢飲,相互聯絡久別生疏的感情,稱之為“食祖?!倍凉澴嫦?,在臺灣一直世代相傳,以示不忘自己的“根”。蘿卜、青菜、豆腐、木耳等。
6、蘇州冬釀酒。
姑蘇地區對冬至這一節氣非常重視,姑蘇地區有俗語云:“冬至如大年”。傳統的姑蘇人家,會在冬至夜喝冬釀酒,冬釀酒是一種米酒,加入桂花釀造,香氣宜人。姑蘇百姓在冬至夜暢飲冬釀酒的同時,還會配以鹵牛肉、鹵羊肉等各式各樣的鹵菜。在寒冷的冬天,冬釀酒不僅能夠驅寒,更是寄托了姑蘇人對生活的一種美好的祈愿。
7、麻糍。
麻糍,是浙江,江西的特產,也是福建人的傳統小吃、福建人祭祀時的供品。麻滋陰干后蒸、煎、火烤、砂炒皆宜。麻糍也是閩南著名小吃,其中又以南安英都出產最為出名,其原料為上好糯米、豬油、芝麻、花生仁、冰糖等。麻糍香甜可口,食后耐餓,有著甜、滑的口感,且軟韌、微冰。成品色澤鮮白,滑韌透明。
很多地方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因而形成了很多習俗,主要表現在飲食上,如吃狗肉、餛飩、餃子、湯圓、赤豆粥、黍年糕、釀酒等。有些地方還要冬至祭祖。
冬至又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也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很多地方對冬至很重視,甚至還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冬至有很多習俗,早的可以追溯到漢代,晚的也多見于唐宋,并主要表現在飲食方面,比如吃狗肉、餛飩、餃子、湯圓、赤豆粥、黍年糕、釀酒等。
吃餃子、餛飩或湯圓。冬至這一天,北方時興吃餛飩,西北一帶多吃餃子,江浙一帶則喜歡吃湯圓和麻松。冬至的湯圓又稱“冬至團”,有粉團和粉圓兩種,里面要包上精肉、蘋果、豆沙、蘿卜絲等,《清嘉錄》記載道:“有餡而大者為粉團,冬至夜祭先品也;無餡而小者為粉圓,冬至朝供神品也?!泵耖g還有“吃了湯圓大一歲”的說法。冬至團可以用來祭祖,也可用來饋贈親朋好友,以前的上海很講究吃湯圓,有一首古詩說:“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p>
而北京一帶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這有一個故事。相傳漢代時,北方的匈奴經常騷擾邊疆,百姓不得安寧。其中有兩個部族首領分別姓渾和屯,十分兇殘。百姓對他們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的音,把它們叫做“餛飩”,然后恨恨地全部吃掉。借此表達對他們的痛恨之情,希望早點把他們消滅。因為做餛飩最初是在冬至這一天,于是就流行冬至吃餛飩。這個故事不知是否可靠。在宋代時,當時的京城杭州也有冬至吃餛飩的風俗。一個叫周密的人說,杭州人在冬至吃餛飩是為了祭掃祖先。
說到祭祖,就不得不說說廣東一些地方,那里冬至祭祖的習俗很盛,甚至還有“冬節不回家無祖”的說法。因此冬至這一天,出門在外者,都要盡可能回家過節祭祖。一般的習俗是,冬至的早晨先煮甜丸湯敬奉祖先,然后全家老少把甜丸湯做早餐。甜丸(米丸)就是《清嘉錄》所說的“無餡而小者”,類似現在商場賣的小丸子。有的人家還在餐后留下幾粒米丸,粘在門上,俗稱“敬門神”。比如泉州把元宵丸稱為“頭丸(圓)”,冬至丸稱為“尾丸(圓)”,這樣頭尾都圓,意味著全家人整年一切圓滿。中午也要祭祖,供品需要葷素五味;晚上還得祭祖,供品中必須有嫩餅菜。
餃子,相傳起源于醫圣張仲景。(可以參看前面“12.春節為什么要吃餃子?”)現在北方的習俗,一般在冬至和春節都要吃餃子,有些人還把餃子稱為“扁食”或“燙面餃”,并說吃了冬至的餃子就不怕凍了。
江南一帶還有冬至晚上全家歡聚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這也有一個故事。相傳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兒子不成才,作惡多端,死在冬至這一天,變成了疫鬼,繼續殘害百姓。但是這個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赤豆飯吃,這樣就可以驅避疫鬼,防災祛病。此外一些地方還時興吃年糕、蕎麥面、九層糕等,“糕”與“高”諧音,寓意步步高升,年年如意。
很多地方時興冬至吃狗肉。據說這從漢代就開始了。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一天吃了樊啥煮的狗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贊不絕口。于是,在民間就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習俗。先不管這個傳說是否可靠,冬天吃一點狗肉,確實可以驅寒暖身。
客家人則喜歡在冬至時釀酒,認為冬至時的水味道最醇,用它釀的酒可以久藏不壞,柔和爽口,回甜生津。
冬至節氣。
八年級冬至冬至高中(精選22篇)篇十五
客家人認為,冬至時的水味最醇,用它醞釀的`酒可久藏不壞,柔和爽口,回甜生津,后勁頗足。所以,客家人喜釀冬至酒。
祭冬至祖。
“積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備辦飲食,饗祀先祖。”客家人祭祖分春冬兩次,祭冬至祖雖不如清明祭祖那樣隆重,但一年兩次是必須進行的。因有說“關冬至門”,所以祭祖又必須在冬至前進行。
冬至曬蘿卜。
客家人都有冬至晾曬蘿卜絲的傳統。這習慣由來已久,它是怎么形成的已經難以考證,但是,無論如何,時至今日,這已然成為客家人的一種習俗。
除了羊肉之外,不同地區的客家人在冬至還有吃雞炒酒、糯米湯圓、糯米飯等傳統。
雞炒酒(娘酒雞)。
這種酒做起來較為簡單方便:只要把雞肉斬成塊,放入砂煲里,再加上娘酒、生姜,煲至一段時間后,便可食用。相對于用酒甕來焗制羊肉酒來說,雞炒酒的制作方法要簡單些。
糯米湯圓。
客家人舊時有一種說法是:“冬至挪圓,夏至撿田?!币馑际钦f,冬至吃了用糯米做的湯圓之后,對身體很有益,明年生產勞動的勁頭更大,可得到更多更大的經濟收入,用勞動所得的錢來“撿田”(買田地),用強壯身體的勞動帶來更大的收入。
糯米飯。
這是一種最簡單的食補法。用白糯米加上三層豬肉,在鍋里炆熟后,加上味料、蒜苗或蔥花,即做成了美味可口的糯米飯。客家人認為冬至吃糯米飯也對身體有益,也可強身健體。
八年級冬至冬至高中(精選22篇)篇十六
每年農歷十二月中旬,約當公歷12月22日(或前、后一天),是冬至節,又稱冬節。冬至為24個節氣之一,特別為人們所重視,泉州人稱冬至為“冬節小年兜”,其重視程度似稍為遜色,但過節時同樣很隆重。
冬至應節食品,各地不一,北方吃餛飩,西北一帶多吃餃,江浙一帶則吃湯圓和麻糍。蘇州人過冬至節所吃的湯圓,又稱“冬至團”,分為粉團和粉圓兩種,《清嘉錄》曰:“有餡而大者為粉團,冬至夜祭先品也;無餡而小者為粉圓,冬至朝供神品也。”泉州人所吃的“冬節丸”,實際上就是《清嘉錄》所介紹的蘇州人應節食品粉圓。節日前夕,家家戶戶要“搓丸”。有紅、白兩色。“搓丸”手藝細巧,晉江深滬、石獅祥芝、惠安崇武的漁村婦女,搓丸速度快,質量好,粒粒小如魚目珠子,令人贊嘆不已,在搓冬節丸的同時,還用米丸料捏做一些小巧玲瓏的瓜果動物和金錠銀寶,以象征興旺吉樣有財氣,俗稱“做雞母狗仔”。
泉俗有“冬節不回家無祖”之說,故出門在外者,都會盡可能回家過節謁祖。冬節早晨,要煮甜丸湯敬奉祖先,然后合家以甜丸湯為早餐。有的人家還于餐后留下幾粒米丸,粘于門上,稱“敬門神”。泉州人吃丸,稱元宵丸為“頭丸(圓)”,冬節為“尾丸(圓)”,這樣頭尾都圓,是意味著全家人整年從頭到尾一切圓滿。但清嘉慶《惠安縣志·風俗志》對冬節吃丸是這樣解釋的:“十一月,冬至,陽氣始萌,食米丸,乃粘丸于門。凡陽尚圓,陰尚方,五月陽始生,黍先谷而熟,而為角黍,以象陰,角,方也。冬至陽始生,則為米丸,以象陽,丸、圓也;各以其類象之。夏至不以為節,抑陰也?!敝形缂谰醋嫦龋┢酚萌澦匚逦?,入夜,又舉行家祭如除夕,供品中必有嫩餅菜。泉俗過年,一年中只有冬節、除夕和清明節要備辦嫩餅菜,據說都寓有“包金包銀”之意,旨在祈望家庭興旺發達。舊時如屬大宗望族者,還于是日開宗廟詞堂大門,舉行祭祖儀式,與清明節的`那次祭祖,合稱春冬二祭。祭儀十分嚴格,參加者虔敬至誠。
在惠安,冬節除祭祖外,還有一些清明節同樣的習俗,如可于是日前后十大內上山掃墓獻錢,修墳遷地也百無忌諱。
冬至作為一個重要節氣,有關的諺語也不少。如“吃冬節,上冬天;吃清明,下苦坑”。天文學上規定冬至為北半球冬季的開始,冬節過后,氣溫繼續下降,農活也很少,成了農閑季節,稱“上冬天”。而到了清明節,氣候溫暖,草木萌茂,農業生產上多忙于春耕春種,是農民最勞累階段,所以謂之“入苦坑”。但農閑不忘農忙,諺語又及時提醒農民:“冬至百日六是清明?!倍吝^后106天就是清明,應該及早準備農耕之事。此外,還有“干冬節,濕年兜”?!岸猎谠骂^,嚴寒在年兜;冬至在月末,嚴寒正二月”。“冬至前,米價長,貧兒受長養;冬至前,米價落,貧兒轉蕭索”,等等。
八年級冬至冬至高中(精選22篇)篇十七
由于蘇州二千五百年前是吳國的都城,吳國始祖泰伯、仲雍是周太王后裔,曾承襲周代歷法把冬至作為一年之初,所以至今古城蘇州仍有“冬至大如年”的遺俗,而每年冬至夜的“菜單”更是考究,延續著淵遠的吳地風情,形成了與其他城市不一樣的獨特意義。
在古城蘇州的大街小巷的超市內,冬釀酒堆得像座“小山”。一年只釀造一次的冬釀酒,桂花香郁、甘甜爽口。蘇州自古有句俗話,冬至不喝冬釀酒是要凍一夜的。
“老蘇州”們回到家,桌上擺好的“圓夜飯”不僅豐盛更是有“意思”,無論是冷盆熱炒還是魚肉牲禽,都換了雅名成了“吉祥菜”,“元寶”(蛋餃)、“團圓”(肉圓)、“雞”(撲撲騰),“金鏈條”(粉條)、“如意菜”(黃豆芽)、“吃有余”(魚)等,形色相似,處處滲透著姑蘇傳統節慶的喜氣和寓意。
自古太湖地區盛產稻米,用糯米粉制成各種糕團更是當地頗具特色和最常見的點心。圓圓的冬至團更是席間的必備點心,據說在蘇州,一月元宵,二月二撐腰糕,三月青團子,四月十四神仙糕,五月炒肉餡團子,六月二十四謝灶團,七月豇豆糕,八月糍團,九月初九重陽糕,十月蘿卜團,十一月冬至團,十二月桂花豬油糖年糕,吃完十二道點心,新一年又來臨。
據說,蘇州人冬至還有吃餛飩的習俗。相傳吳越春秋一宴上,吃膩了山珍海味的吳王沒胃口,美女西施就進御廚房包出一種畚箕式點心獻給吳王。吳王一口氣吃了一大碗,連聲問道:“此為何種點心,如此鮮美?”西施想:這昏君渾渾噩噩混沌不開,便隨口應道:“混沌?!睘榱思o念西施的智慧和創造,蘇州人便把它定為冬至節的應景美食。
八年級冬至冬至高中(精選22篇)篇十八
在廣西冬至團聚、祭祖的習俗與春節略同,此俗在廣西各族中普遍流行。客家人有“冬節晤返冇祖宗”的說法,意為冬至日凡因事外出者要返回家中與家人團聚和祭拜祖先,否則便被視為對祖宗不敬不孝。
武宣、南寧:已嫁婦女于冬至白天可到娘家“吃冬”,但須于天黑前趕回夫家;如不能趕回夫家者,則要到外族人家留宿過夜。
鐘山、陽朔、大新、三江等:冬至日有集體祭拜宗祠、社公、土地公的風俗,殺豬宰羊,大辦酒席,祭拜儀式十分隆重。
桂林等地:鄉村民眾于冬至節間建醮酬神,稱“太平醮”,以村為單位,延僧道,設神醮,吹銅笛,打冬鼓,放鐵炮,戴面具跳神,意在酬謝神靈降福,天下太平安泰。明、清以前,民間普遍流行冬至拜老敬老的習俗,幼輩要向父母、老人、師長拜節并向他們獻鞋襪等禮物。
桂平:瑤族中至今仍存此俗。桂平瑤族以冬至為“敬老節”,女兒、媳婦此日要送新衣、新帽、新鞋給家中老人,以示孝敬。
廣西各地冬至美食。
冬至食品較為豐富并有寓意。各族民間于冬至節普遍有吃湯圓的習俗。天圓地方,湯圓象征天圓,吃湯圓意為祭天。古代有冬至祭天、夏至祭地的風俗,冬至吃湯圓即古代祭天的遺風。
玉林、梧州等地漢族吃豆腐釀,德保等地壯族吃南瓜飯,此與北方冬至吃水餃、餛飩的寓意相同。古人認為,宇宙萬物均從原始的混沌狀態發展變化而來,冬至曾作為歷元歲首,是萬物運動變化的初始。因此,冬至吃豆腐釀、南瓜飯、餛飩即象征宇宙混沌之形,又寓意開天辟地之始。此外,粽子、沙糕、糍粑等也是冬至常見的食品。
拓展閱讀:冬至節氣起源。
根據周朝的記載,民間有利用冬至日至郊外祭祀天的活動,又因為周歷的正月為夏歷的十一月,因此,在周代的正月等于我們現在的十一月,所以拜歲和賀冬并沒有分別,一直到漢武帝采用夏歷后,才把正月和冬至分開,因此,也可以說:過“冬節”是自漢代以后才有,盛于唐宋,相沿至今。
《清嘉錄》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說。這表明古人對冬至十分重視。人們認為冬至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化,是上天賜予的福氣。漢朝以冬至為“冬節”,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為“賀冬”,例行放假?!逗鬂h書》中有這樣的記載:“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后省事?!彼赃@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軍隊待命,邊塞閉關,商旅停業,親朋各以美食相贈,相互拜訪,歡樂地過一個“安身靜體”的節日。
唐、宋時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這天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百姓在這一天要向父母尊長祭拜,現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這天過節慶賀。
就因歷法的不同,使得民間一直傳承著周歷歷法,認為冬至過后就是另一年的開始(才有吃圓仔后就多了一歲的說法)這也是冬至為何在民間會那么受重視,但是這樣的錯誤傳承,使得民間的觀念與目前擇日學上,所用的夏歷歷法有了很大的出入,這樣的錯誤觀念應該矯正,把正確的歷法傳承才對。
冬至氣候變化。
冬至為二十四節氣之一,并且是最重要的節氣之一。冬至是按天文劃分的節氣,古稱“日短”、“日短至”。冬至這天,太陽位于黃經270度,陽光直射南回歸線,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晝最短的一天,相應的,南半球在冬至日時白晝全年最長?!对铝钇呤蚣狻分姓f:“十一月十五日,終藏之氣,至此而極也?!?。《通緯·孝經援神契》:“大雪后十五日,斗指子,為冬至,十一月中。陰極而陽始至,日南至,漸長至也?!薄躲∽駪椂瘸尽氛f:“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至,故曰冬至。‘至’者,極也。”可見我們的古人對此早有認識。
我國南方大部分地區各地日出到日沒有10小時左右。冬至以后,隨著地球在繞日軌道上運行,陽光直射地帶便逐漸北移,使北半球白天漸增長,夜晚逐漸縮短。
冬至日雖基太陽高度最低,日照時間最短,地面吸收的熱量比散失的熱量多,冬至后便開始”數九“,每九天為一個”九“。到”三九“前后,地面積蓄的熱量最少,天氣也最冷,所以說”冷在三九“。
天文學上把冬至作為冬季的開始,這對于我國多數地區來說,顯然偏遲。冬至期間,西北高原平均氣溫普遍在0℃以下,南方地區也只有6℃至8℃左右。不過,西北南低海拔河谷地區,即使在當地最冷的1月上旬,平均氣溫仍然在10℃以上,真可謂秋去春平,全年無冬。
過去老北京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相傳漢朝時,北方匈奴經常騷擾邊疆,百姓不得安寧。當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十分兇殘。百姓對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之音,呼作“餛飩”。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戰亂,能過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餛飩是在冬至這一天,在冬至這天家家戶戶吃餛飩。
吃“捏凍耳朵”是冬至河南人吃餃子的俗稱。緣何有這種食俗呢?相傳南陽醫圣張仲景曾在長沙為官,他告老還鄉那時適是大雪紛飛的冬天,寒風刺骨。他看見南陽白河兩岸的鄉親衣不遮體,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凍爛了,心里非常難過,就叫其弟子在南陽關東搭起醫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置鍋里煮熟,撈出來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樣子,再放下鍋里煮熟,做成一種叫”驅寒矯耳湯"的藥物施舍給百姓吃。服食后,鄉親們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來,每逢冬至人們便模仿做著吃,是故形成“捏凍耳朵”此種習俗。以后人們稱它為餃子,也有的稱它為”扁食“和”燙面餃“,人們還紛紛傳說吃了冬至的餃子不凍人。
冬至吃狗肉的習俗據說是從漢代開始的。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一天吃了樊噲煮的狗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贊不絕口。從此在民間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習俗?,F在的人們紛紛在冬至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種滋補食品,以求來年有一個好兆頭。
在江南水鄉,有冬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相傳,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兒子不成才,作惡多端,死于冬至這一天,死后變成疫鬼,繼續殘害百姓。但是,這個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赤豆飯,用以驅避疫鬼,防災祛病。
八年級冬至冬至高中(精選22篇)篇十九
陜西有諺語:“冬至大如年,先生不放(假)不給錢。冬至大似節,東家不放(工)不肯歇?!本褪钦f,冬至像過年一樣重要,學生、長短工都給享受假期。
過去為人傭工扛活的,習慣在冬至節與東家結算工錢,準備回家。東家按傳統要設宴招待伙計,并且相互商議下一年的事宜。今天,一些農村個體戶企業,還保留此俗,在冬至節設宴共飲。
南方也一樣。《吳中歲時雜記》載:“冬至大如年,郡人最重冬至節?!倍燎耙惶?,親朋好友互相贈送食物,稱為“冬至盤”。這天晚上人們設宴飲“節酒”過冬至夜。
潮汕地區民諺云:“冬節沒返沒祖宗。”意思是外出的人,到冬至這一天無論如何要趕回家敬拜祖宗,否則就是沒有祖家觀念。
冬至大如年的另一個表現就是祭祖。河北《深澤縣志》記載:“冬至,祀先,拜尊長,如元旦儀。”意思是說,冬至祭祖、拜謁尊長,要像過元旦一樣舉行隆重的儀式。
這是北方,南方如泉州習俗,冬至出門在外者,都盡可能回鄉過節謁祖。祭祖儀式與清明節祭祖,合稱春冬二祭,十分嚴格,參加者虔誠之至。
在安徽桐城,冬至節上祖墳燒紙錢祭祖,并在這天修墳整墓。在上海金山,冬至這一天過去有落葬、燒小孩棺材之俗,今則演變為骨灰盒落葬等。杭州、湖州也都要掃墓。
北方餃子,南方擂圓。
冬至大如年,所以好吃的很多。北方吃餃子,南方吃湯圓,這是人們熟知的。
前者,我們以河南為例?!澳髢龆洹笔嵌梁幽先藢Τ燥溩拥乃追Q。相傳南陽醫圣張仲景還鄉時適逢大雪紛飛,寒風刺骨。他看見鄉親們衣不遮體,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凍爛了,非常難過,就叫弟子搭起醫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置鍋里煮熟,撈出來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樣子,再放下鍋里煮熟,施舍給百姓。服食后,鄉親們的耳朵都治好了。
后來,每逢冬至人們便模仿做著吃,是故形成吃餃子的習俗,連帶還有“不吃餃子掉耳朵”的說法。
后者我們以浙江為例。冬至時,浙江人好吃“冬至圓”。在臺州,擂圓是重頭戲,“圓”意味著“團圓”“圓滿”,擂圓是用糯米粉做的,先把糯米粉和溫水揉成面團,再摘成醋碟大小的圓子揉圓,煮熟后放在豆黃粉里滾拌,因為這個過程方言叫“擂”,所以冬至圓起名叫“擂圓”,而豆黃粉是用黃豆炒熟后磨成粉再拌入紅糖,味道香甜濃郁,配上糯米圓的細膩糯軟,令人食欲大增。
夾一個粘滿豆粉的擂圓,趁熱咬上一口,香噴噴、甜滋滋、暖烘烘、軟綿綿,一股幸福的`滋味油然而生。除了經典的甜圓,也有很多家里喜歡咸的冬至圓,咸圓就是在糯米團里放餡,包類似豬肉、豆腐干、冬筍、香菇、紅蘿卜、白蘿卜等細丁,可蒸可煮,鮮香多汁,另有一番滋味。
潮汕人吃了冬至圓后,還要在家宅的門、窗、桌、櫥、梯、床等顯眼處粘附兩粒,甚至漁家的船首,耕牛的牛角,種植的果樹也不例外。臺灣學者林再復在《閩南人》一書中描述臺灣冬節(閩南語稱冬至為冬節)之日,“家家戶戶清晨要以冬至圓仔致祭祖先……從大門、小門、窗門、倉門、床、柜、桌、井、廁、牛舍、豬舍都得以冬至圓一二粒在上面,祭告一番,以求保佑一家大小平安”。
餛飩拜冬,豆腐致富。
除了餃子、湯圓,冬至美食可謂千里不同風,以下再舉幾個例子。
吃“冬至肉”,是南方冬至掃墓后同姓宗族祠堂按人丁分發“胙肉”的古老食俗。肉有生、熟兩種,分時按學歷高低,以示鼓勵;同時優先照顧老人?,F在在湖南仍有此遺風,他們殺雞宰豬,把肉陰干享用,有諺語稱:“吃過冬至肉,身體賽牛犢?!?/p>
“供冬至團”也是江南習俗。冬至團是以糯米粉為面團,內包肉、菜、糖、果、豇豆、赤豆沙、蘿卜絲等蒸成,主要充作供品,也可待客或贈送親鄰。
“餛飩拜冬”是北方的冬至食俗?!兜劬q時紀勝》說:“預日為冬夜,祀祖羹飯之外,以細肉餛飩奉獻。諺所謂冬至餛飩夏至面之遺意也?!敝赃x用餛飩拜冬,是因為“餛飩之形有如雞卵,頗似天地混沌之象,故于冬至日食之?!?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
南京,冬至要吃小蔥燒豆腐。常州人好吃熱豆腐,說:“若要富,冬至隔夜吃塊熱豆腐。”蘇州冬至節,親朋好友要用禮盒送一種類似春盤的食品。金華人冬至各設酒肴,舉家歡慶。在貴州,最為普遍的就是吃狗肉。杭州人則是煮赤豆飯,蒸新米糕,并把冬至那天吃剩的魚頭魚尾放在米缸里過一夜,第二天再拿出來吃,稱為“安樂菜”。
舅姑贈鞋,宴請教師。
冬至節,民間還有贈鞋習俗,其源甚古?!吨腥A古今注》說:“漢有繡鴛鴦履,昭帝令冬至日上舅姑?!辈苤病抖莲I襪履表》亦有“亞歲迎樣,履長納慶”的句子。
后來,贈鞋于舅姑的習俗,逐漸變成了舅姑贈鞋帽于甥侄了,主要體現在孩童身上。過去主要是手工刺繡。送給男子的禮物,帽子多做成虎形、狗形、鞋上刺繡的也是猛獸。送給女孩子的禮物,帽子多做成鳳形,鞋上刺繡多為花鳥?,F在則多數是從集市上購買,樣式緊跟著時代的潮流。每逢冬至,一些地方的大人們總喜歡抱著小孩串門,夸耀舅姑贈送的鞋帽。
冬至節,舊俗要由村里的德高望重者牽頭,宴請教書先生。先生要帶領學生拜孔子牌位。然后由德高望重者帶領學生拜先生。目前山西仍有冬至節請教師吃飯的習俗。晉西北習慣用燉羊肉招待教師,其情甚濃。
八年級冬至冬至高中(精選22篇)篇二十
一、吃餃子。
古語有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翱梢姸脸燥溩右呀浭潜夭豢缮俚娘L俗?!贬t圣“張仲景曾任長沙太守,辭官回鄉后,看到鄉親面黃肌瘦,饑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凍爛了。因而命其弟子搭臺筑灶,把羊肉和驅寒藥材放在鍋里熬煮,然后撈出來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樣的`”嬌耳“,煮熟后,分給來求藥的人吃。人們吃后,渾身暖和,兩耳發熱,凍傷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學著”嬌耳“的樣子,包成食物,便叫”餃子“。
二、九九消寒。
冬至的次日開始數九,這就是人們所說的”提冬數九“。數上9天是一九,再數9天是二九,以此類推,數到”九九“就算”九“盡了?!本疟M楊花開“,那時天就暖了。入九以后,文人墨客,搞所謂消寒活動,擇一”九“日,相約九人飲酒(”酒“與”九“諧音),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三、祭天祭祖。
很多地區在冬至這一天有祭天祭祖的習俗,現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這天過節慶賀。家家戶戶都把家譜、祖先像、牌位等供于家中上廳,安放供桌,擺好香爐、供品等。祭祖的同時,有的地方也祭祀天神、土地神,叩拜神靈,以祈福來年風調雨順,家和萬事興。
四、北京餛飩。
過去老北京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相傳漢朝時,北方匈奴經常騷擾邊疆,百姓不得安寧。當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十分兇殘。百姓對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之音,呼作“餛飩”。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戰亂,能過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餛飩是在冬至這一天,在冬至這天家家戶戶都吃餛飩。
五、南方餃子。
每年農歷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諺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边@種習俗,是因紀念“醫圣”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北方人吃混沌,南方人出餃子。
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據《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載:“十一月十五日,終藏之氣,至此而極也。”《通緯·孝經援神契》載:“大雪后十五日,斗指子,為冬至,十五日中。陰極而陽始至,日南至,漸長至也?!睋掇o?!份d:“天文學上規定冬至為北半球冬季開始。”冬至,不僅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同時也是潮汕地區民間一個大節日,有“小過年”之俗稱。
潮汕各市縣冬至之習俗基本相同,都有祭祖先、吃甜丸、上墳掃墓等習俗。
蘇州吃餛飩憶西施。
由于蘇州二千五百年前是吳國的都城,吳國始祖泰伯、仲雍是周太王后裔,曾承襲周代歷法把冬至作為一年之初,所以至今古城蘇州仍有“冬至大如年”的遺俗,而每年冬至夜的“菜單”更是考究,延續著淵遠的吳地風情,形成了與其他城市不一樣的獨特意義。
在古城蘇州的大街小巷的超市內,冬釀酒堆得像座“小山”。一年只釀造一次的冬釀酒,桂花香郁、甘甜爽口。蘇州自古有句俗話,冬至不喝冬釀酒是要凍一夜的。
“老蘇州”們回到家,桌上擺好的“圓夜飯”不僅豐盛更是有“意思”,無論是冷盆熱炒還是魚肉牲禽,都換了雅名成了“吉祥菜”,“元寶”(蛋餃)、“團圓”(肉圓)、“雞”(撲撲騰),“金鏈條”(粉條)、“如意菜”(黃豆芽)、“吃有余”(魚)等,形色相似,處處滲透著姑蘇傳統節慶的喜氣和寓意。
自古太湖地區盛產稻米,用糯米粉制成各種糕團更是當地頗具特色和最常見的點心。圓圓的冬至團更是席間的必備點心,據說在蘇州,一月元宵,二月二撐腰糕,三月青團子,四月十四神仙糕,五月炒肉餡團子,六月二十四謝灶團,七月豇豆糕,八月糍團,九月初九重陽糕,十月蘿卜團,十一月冬至團,十二月桂花豬油糖年糕,吃完十二道點心,新一年又來臨。
據說,蘇州人冬至還有吃餛飩的習俗。相傳吳越春秋一宴上,吃膩了山珍海味的吳王沒胃口,美女西施就進御廚房包出一種畚箕式點心獻給吳王。吳王一口氣吃了一大碗,連聲問道:“此為何種點心,如此鮮美?”西施想:這昏君渾渾噩噩混沌不開,便隨口應道:“混沌。”為了紀念西施的智慧和創造,蘇州人便把它定為冬至節的應景美食。
“冬至進補,春天打虎”,是廣泛流傳于吳地的民間俗語。蘇州人從冬至這天起也開始啟動大進補,也形成了秋后食羊肉的最高峰。馳名中外的吳中藏書羊肉店的羊肉生意更是一下子興旺了不少。一家小型藏書羊肉店的老板透露,冬至里他的羊肉店可賣出八只羊,對食者而言,無論是燒、燜、燉、煮,都是既享口福又補身體,實是一舉兩得的美事。
寧夏:冬至吃“頭腦”
銀川有個習俗,冬至這一天喝粉湯、吃羊肉粉湯餃子。銀川老百姓冬至這一天給羊肉粉湯叫了個古怪的名字——“頭腦”。
五更天當家的早早地忙活起來,把松山上的紫蘑菇洗凈、熬湯,熬好后將蘑菇撈出;羊肉丁下鍋烹炒,水汽炒干后放姜、蔥、蒜、辣椒面翻炒,入味后將切好的蘑菇加在肉丁上再炒一下,然后用醋一腌(清除野蘑菇的毒味),再放入調和面、精鹽、醬油;肉爛以后放木耳、金針(黃花菜)略炒,將清好的蘑菇湯加入,湯滾開后放進切好的粉塊、泡好的粉條,再加入韭黃、蒜苗、香菜,這樣就做好一鍋羊肉粉湯了。這鍋湯紅有辣椒,黃有黃花菜,綠有蒜苗、香菜,白有粉塊、粉條,黑有蘑菇、木耳,紅黃綠白黑五色俱全,香氣撲鼻,讓人垂涎欲滴。
冬至,老百姓叫鬼節,粉湯餃子做好后先盛一碗供起來,還要給近鄰端上一碗。早上吃不下餃子,就買吊爐三尖餅子、茴香餅子泡著粉湯吃。羊肉粉湯黃蘿卜餡餃子,對銀川人來說是司空見慣的飯食,外地人一吃卻贊不絕口。在外地很少見這樣香辣可口的`餃子,這也算是銀川的一種特色風味小吃吧。
福建:“冬至暝”搓丸。
“冬至霜,月娘光;柏葉紅,丸子捧。”這是冬至一首兒歌。
《八閩通志·興化府風俗·冬至》載:“前期糯米為丸,是日早熟,而薦之于祖考?!边@就是“冬至暝”“搓丸子”和冬至早以熟的“甜丸子”祭祖的民俗。
冬至前一夜,莆俗叫“冬至暝”。這天傍晚,家家廳堂上紅燭通明,燈光如晝,寓意事業輝煌。桌上以紅柑為“果岳”(即是把紅柑堆疊成小山岳狀,故名)。紅柑的最頂層插上“三春”(即民間剪紙者用紅紙剪成福祿壽的紙花)一支,用紅紙條封腰的箸子一副(十雙)和生姜、板糖各一塊,一家人洗手面,家長點燭上香,放了鞭炮,開始“搓丸”。所搓的“丸子”,是白色的,如當年有新婚的,則是搓紅色丸子,以示家中添丁,家道會更紅火。這時,女的穿上紅衫,在燈光下分外耀目,孩子們笑口開顏,天真活潑。大家一齊圍在大簸箕(俗叫“大笠弧”)的四周,孩子們坐在高高的凳子上,“躍躍欲試”。主婦把糯米碾成的粉(俗叫“米祭”)加入開水揉捏成圓形長條,摘成一大粒一大粒圓坯,然后各人用手掌把它搓成一粒粒如桂元核大小的“丸子”,這就是“冬至暝搓丸”。其中最有興趣的是:大人有的在捏元寶、聚寶盆;有的在捏小狗、小豬,取“運氣好,狗仔銜元寶”及“做狗,做豬,做元寶”的俗諺,寓有“財源廣進、六畜興旺”的意思。孩子們對小狗、小豬最有興趣,歡呼“阿公在做狗”、“阿爸也在做狗”、“媽媽、奶奶都在做豬!”惹得全家人哈哈大笑起來。有的搓只有豆粒大小的“喜鵲丸”(俗叫“客鳥丸”)。孩子們搓來搓去總是搓不完,有扁扁的,也有長長的,連他自己也覺得好笑起來。有的把米祭弄在眉毛上,鼻子上,真是可笑又可愛。如孩子把丸子落下地上,要叫孩子把他撿起來,吹去沾上的灰塵,不然的話,今后會長得丑。其意是在教育兒童從小就要愛惜糧食?!按晖琛碑叄选巴枳印狈旁凇按篌夜隆敝?,扣上蓋子,擺在“灶公”灶前過夜。
冬至的夜最長,而孩子們愛吃“丸子湯”,睡不著,天未亮,就吵著媽媽要吃“丸子湯”,故有“愛吃丸子湯,盼啊天未光”的童謠。主婦把“丸子”倒進鍋里,和生姜、板糖(姜、糖能祛寒開胃)加水一起煮成香、甜、粘、熱的“甜丸子湯”。把它祭祖后,全家人分而食之。要把“丸子”粘在門框之上,以祀“門丞戶尉”,保一家平安。還要把“(飼)喜鵲丸”丟在屋頂(一般是12粒,閏年為13粒,寓意全年月月平安),等喜鵲來爭食時,噪聲嘩然,俗叫“報喜”,寓意五福臨門。
冬至早,一家人帶著“丸子”、水果、香燭、紙錢等上山祭掃祖墓。因為冬至節是一年中最后的一個掃墓節,所以掃墓的人家反比清明和重陽兩節的為多,寓慎終追遠之意。
八年級冬至冬至高中(精選22篇)篇二十一
東莞道滘人認為,冬至是一個大節,是年節之尾,人們講究好頭好尾,故一定要過好這個尾冬(美冬)。所以會一早酬神并向神祗叩頭美言幾句,以保佑一年到頭闔家四季平安。
出嫁了的女兒,則要一大早帶上冬團、豬肉、肥雞、大桔、餅干、糖果等食品從婆家趕到娘家,以感謝父母養育之恩,此謂“拜冬”。而父母會將女兒帶來的食品分好裝袋派發給親朋好友,分享喜慶。隨后,則是全家人圍在一起吃一頓豐盛的冬至大宴。除此之外,東莞水鄉還有吃冬團、煲紫薯糖水、做蘿卜粄吃燜鵝的習俗。
潮汕。
潮汕地區漢族民諺云:“冬節大如年”、“冬節沒返沒祖宗”。意思是外出的人,到冬至這一天無論如何要趕回家敬拜祖宗,否則就是沒有祖家觀念。海峽兩岸的同胞,都很看重冬至,把冬至當作團圓節。
潮汕的人們吃了冬節圓后,還要在家宅的門、窗、桌、櫥、梯、床等顯眼處粘附兩粒冬節圓,甚至漁家的船首,農戶耕牛的牛角,果農種植的果樹也不例外。現代臺灣著名學者林再復在《閩南人》一書中描述臺灣冬節(閩南語稱冬至為冬節)之日“家家戶戶清晨要以冬至圓仔致祭祖先……從大門、小門、窗門、倉門、床、柜、桌、井、廁、牛舍、豬舍都得以冬至圓一二粒在上面,祭告一番,以求保佑一家大小平安”。
梅州。
客家人稱冬至為“過冬”,按照習俗家家戶戶都要“好好地吃一頓”。“冬至羊肉夏至狗”,冬至前后,梅州客家人都喜歡吃羊肉煮酒,人們俗稱,認為在羊肉溫補,在冬至時節食用對身體大有裨益,因此酒煮羊肉成了客家人的冬至時令美食。
在粵東客家地區梅州,這一天,釀造娘酒是最重要的習俗之一。這習俗已傳承上千年,至今仍盛行不衰。冬至當天一大早,在梅縣梅西鎮,村子的房前屋后青煙裊裊,許多村民都在家中忙著釀造客家娘酒。客家人認為,冬至時的水味最醇,用它釀的酒可久藏不壞,回甜生津。
陽江。
陽江人過冬至,會做當地的特色傳統美食——咸湯圓,寓意“一家團圓、美滿幸?!薄j柦税褱珗A稱為“圓子”,和普通湯圓不一樣,餡不是包在湯圓里面,而是把湯圓切成粉粒,湯圓餡放湯里煮開,聞到香味后,再放湯圓一起煮。
用料以當地海產為主,材料一般配有魷魚絲、干瑤柱、蝦米干、鮮貝、煎香的鯪魚肉松、豬雜等等材料來熬出湯底,再加入白蘿卜一起熬煮,湯汁鮮甜無比。糯米粉手工做出的圓子口感滑潤綿韌,蘿卜粒吸收了湯水中的精華更鮮嫩可口。
廣州。
“冬大過年”、“肥冬瘦年”,是廣州人自細聽到大的諺語。冬至似乎比春節還重要,陣仗比春節還要大。
現在廣州人過冬至,許多家庭還做湯圓、劏雞殺鴨,家人圍坐,吃頓豐盛大餐;也有許多廣州人選擇在酒樓過節,舉家團聚,讓大大小小的酒樓家家“墟撼”。只不過祭祖拜神已不是家家都有,“飼耗”也極為少見。
佛山。
冬至當日,各家各戶一早殺雞準備菜肴、果品拜祖先、蒸“松糕”?!八筛狻笔且环N米粉發酵做成的糕點,蒸熟后有很多的細孔,整個糕點。松糕有高升大發的好意頭,所以蒸松糕也是不能少的。而在順德,還有“圍坐打邊爐過冬至”一說。冬至一家人團聚,“打邊爐”取暖必不可少。
至于冬至吃湯圓和糯米飯,民間有兩種說法。據《佛山民俗》一書介紹,由于冬至時農村家家戶戶喜歡舂米粉和曬臘味,舂好的米粉用來做湯圓,臘味則做成臘味糯米飯,因此冬至吃臘味糯米飯和湯圓,是不少家庭的習慣。
中山。
小欖有冬至吃“水欖”的習俗,小欖的“湯圓”并不圓,像橄欖狀,故稱“水欖”,實際上是一種用菊花肉作餡料的糯米湯圓,餡料通常是蓮蓉或綠豆沙,再加入些許菊花肉。
除了一般的習俗外,東升人還喜歡用大芥菜、甜薯、豬肉粒燴煮成一種名為“漚冬”的菜祭祖,意為迎接冬天的來臨。而在坦洲,當地的村民還喜歡吃茶果來應節。
拓展閱讀:冬至的由來。
冬至為二十四節氣之一,并且是最重要的節氣之一。冬至是按天文劃分的節氣,古稱“日短”、“日短至”。冬至這天,太陽位于黃經270度,陽光幾乎直射南回歸線,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晝最短的一天,相應的,南半球在冬至日時白晝全年最長。
冬至又稱為冬節,依照我國傳統的歷法,以五日為一候,三候十五日為一節或一氣,在一年里又分為十二節與十二氣,合稱為二十四節氣,這就是擇日學上所用的節氣,擇日學上是依農歷的節氣來選定吉課,而所謂的農歷則為陽歷與陰歷的結合,陽歷指的就是二十四節氣(把太陽運行的周期分為十二個階段,再劃分二十四個節氣,一節一氣為一個月。),陰歷乃為純粹的月份(按照月亮所行的周期而定。),日子都在國歷的十二月二十二或二十三兩日。
冬至就是二十四個節氣的其中一個,因為冬至并沒有固定于特定一日,所以和清明一樣,被稱為“活節”。在冬至這一天,對于位于北半球的臺灣,這時太陽剛好直射在南回歸線(又稱為冬至線)上,使得臺灣處于冬季的季節,因此使得北半球的白天最短,黑夜最長。冬至過后,太陽又慢慢地向北回歸線轉移,臺灣也由冬季接近春季,北半球的白晝又慢慢加長,而夜晚漸漸縮短,所以古時有“冬至一陽生”的說法,意思是說從冬至開始,陽氣又慢慢的回升。
古人認為到了冬至,雖然還處在寒冷的季節,但春天已經不遠了。這時外出的人都要回家過冬節,表示年終有所歸宿。閩臺民間認為每年冬至是全家人團聚的節日,因為這一天要祭拜祖先,如果外出不回家,就是不認祖宗的人。
根據周朝的記載,民間有利用冬至日至郊外祭祀天的活動,又因為周歷的正月為夏歷的十一月,因此,在周代的正月等于我們現在的十一月,所以拜歲和賀冬并沒有分別,一直到漢武帝采用夏歷后,才把正月和冬至分開,因此,也可以說:過“冬節”是自漢代以后才有。就因歷法的不同,使得民間一直傳承著周歷歷法,認為冬至過后就是另一年的開始(才有吃圓仔后就多了一歲的說法)這也是冬至為何在民間會那么受重視,但是這樣的錯誤傳承,使得民間的觀念與目前擇日學上,所用的夏歷歷法有了很大的出入,這樣的錯誤觀念應該矯正,把正確的歷法傳承才對。
另外民間有以冬至日的天氣好壞與來到的先后,來預測往后的天氣。俗語說:“冬至在月頭,要冷在年底;冬至在月尾,要冷在正月;冬至在月中,無雪也沒霜”(這是依據冬至日到來的早晚,推測寒流到臺灣的早晚);俗語也說:“冬至黑,過年疏;冬至疏,過年黑”(意思是:冬至這天如果沒有太陽,那么過年一定晴天,反之,如果冬至放晴,過年就會下雨)。
我國古代將冬至分為三候:“一候蚯蚓結;二候糜角解;三候水泉動”,傳說蚯蚓是陰曲陽伸的生物,此時陽氣雖已生長,但陰氣仍然十分強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縮著身體;糜與鹿同科,卻陰陽不同,古人認為糜的角朝后生,所以為陰,而冬至一陽生,糜感陰氣漸退而解角;由于陽氣初生,所以此時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動并且溫熱。
冬至一般在公歷十二月二十一日或二十二日。在我國古代對冬至很重視,冬至被當作一個較大節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而且有慶賀冬至的習俗?!稘h書》中說:“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比藗冋J為:過了冬至,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陽氣回升,是一個節氣循環的開始,也是一個吉日,應該慶賀?!稌x書》上記載有“魏晉冬至日受萬國及百僚稱賀……其儀亞于正旦?!闭f明古代對冬至日的重視。在中國傳統的陰陽五行理論中,冬至是陰陽轉化的關鍵節氣。在十二辟卦為地雷復卦,稱為冬至一陽生。易曰:先王以至日閉關,商旅不行。各地在冬至時有不同的風俗,例如北方人在冬至時吃餃子,而蘇南人在冬至時吃大蔥炒豆腐。
八年級冬至冬至高中(精選22篇)篇二十二
潮汕有“冬節丸,一食就過年”的民諺,俗稱“添歲”,表示年雖還沒有過,但大家已加了一歲。孩子們最盼吃這碗甜丸,往往夜里醒來都要問天亮了嗎?然而天好象要與孩子們開玩笑似的,老是不亮,故潮俗有“冬節夜,啰啰長,甜丸未煮天唔光”的童謠。其實,每年到了冬至這一天,夜的時間最長,冬至過后,才逐漸變短。
潮汕冬節丸(南方人稱“丸”,北方人叫“圓”。叫法雖不同而義同),分兩種:一為常見的糯米丸,一為用粳做的尖米丸(用粳米粉加水,揉成長條,用剪刀斜剪下,兩頭尖尖如白米,故名。主要流行于揭陽一帶)。冬至前一天,吃過晚飯后,家中的主婦就開始張羅著把一只大箶(淺沿的筐籮)擺在桌上或地上,用開水把糯米粉和成粉團,然后,一家子無論大人小孩就圍坐在箶四周,各自捏取粉團搓成彈珠樣的冬至丸,放入箶里晾曬。冬節丸以搓得大大小小參差不齊為好,這叫“父子公孫丸”,象征著歲暮之際一家子圓圓滿滿。冬至日一大早,家庭主婦煮好紅糖湯,將丸子下鍋,煮成湯丸。先盛一大缽祭祖,家里的'地主爺、公婆母、司命君、井神、碓神也各用一碗甜丸祭過。然后主婦叫醒全家老少起來食湯丸,俗稱“湯丸唔食天唔光”,“食了湯丸大一歲”。尤其是孩子們最盼吃這碗圓,常是半夜里醒來好幾回。然而,天好象要與孩子們作對似的,老是不亮。其實這是到了冬節前這天,夜的時間最長,過了這一天,便開始逐漸變短。
“食了湯丸大一歲”的俗諺來歷,王琳乾先生在《說說小陽春與寒冬至》(載1987年第四期《潮人》)說:“人們對此有兩種解釋。一說冬至是小過年,過了新年長一歲;一說此語出自囚徒,因每年秋天,是殺人的季節,犯死罪的人,都在秋天處決。冬至一到,就可延至明年,所以犯人一食冬節丸,就說又多了一歲了。據舊史料所載:‘后漢盛吉為廷尉,每年至節,獄囚當斷,妻夜秉燭,吉持丹筆,夫妻相對垂泣。’故前人詩有:‘執筆對之泣,哀此擊中囚?!烈贿^,就封刀待秋官了。”
潮汕地區,一家人如有在外地工作的,要留一些糯米粉等他(或她)回家時做湯丸吃,以示一家團圓。另外,還要經常留些糯米粉以待客人,客人來了,便煮甜丸敬客。潮汕過洋者眾,舊時華僑多在冬天回鄉,明年春再出洋。所以留糯米粉以待親人回鄉,也是一種風俗,也取甜蜜團圓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