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作文能夠通過言語抒發情感,表達作者內心世界的復雜和細膩。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優秀作文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能給大家帶來一些啟示和靈感。
中國傳統文化介紹大全(16篇)篇一
在新年過年的時候,我們要放爆竹、貼窗花、掙壓歲錢、吃餃子、聽年的故事。其中,我最喜歡聽年的故事。關于年的故事有很多種,我最喜歡其中的兩種。
一種是說年是一群非常兇猛的動物,它們聚在一起,一出動,多則上千只,少則幾百只。每到寒冬,年就出來覓食,走到哪里,哪里的人和各種動物就要遭殃。據說,一群年一次可吃上百只虎豹熊和幾十個人。
一到冬天,人們都得集中起來和年作斗爭。在與年的斗爭過程中,人們逐漸發現年雖兇惡殘暴,但它最怕火,一見火光就拼命逃跑。所以人們一旦發現年群來犯,就迅速點燃火把,手持武器吶喊助威,直到把年全部趕走。
另外一種傳說是,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只深居海底的怪獸叫年,它的頭上長著一對尖尖的角,非常兇猛。到了除夕這只叫年的怪獸就會爬上岸傷害人命,所以到了除夕,大家都逃到深山里。
這一年,從村外來了一位白發蒼蒼的老人,老人告訴大家,年有三怕,第一它怕紅色,第二它怕響聲,第三它怕火光。所以當新年過年的時候,人們都要放爆竹、貼窗花、開燈過夜。
年的故事很吸引人,新年過年的習俗豐富多彩,我喜歡新年過年!
中國傳統文化介紹大全(16篇)篇二
剪紙是我國傳統文化之一,最早出現在漢朝。在我國北方很流行剪紙,每到過年過節,家家戶戶都要剪一些美麗的圖案貼在窗戶上和門上,以表示喜慶。
上周星期三,爸爸教我們剪紙。先拿出一張彩色紙,把它壓得平平的。接著在紙上畫蝴蝶的一半,然后就剪畫的蝴蝶,剪的時候一定要細心,千萬不要剪錯了,不然就要重新來。最后把剪的蝴蝶打開,就是一張蝴蝶圖案了。不過,這樣還不漂亮,我們把蝴蝶圖案涂上各種各樣的顏色,一只在花叢飛舞的蝴蝶出現在我們眼前了。
以后,過年過節我一定要把我剪的紙貼在自己門上和窗戶上。
中國傳統文化介紹大全(16篇)篇三
有一頁歷史,照亮了黑暗的歲月;有一頁歷史,在我們的心頭銘刻。這一天,鐮刀鐵錘組成的旗幟在迎風飄揚;這一天,呻吟在水深火熱中的靈魂,沐浴著久違的陽光。從此,這一把鐮刀呼嘯著,要割斷舊世界的一切枷鎖;從此,這一把鐵錘吶喊著,要砸碎舊社會的所有黑暗!于是,南方的甘蔗林,變成刀槍,抵御著外敵的侵略;北方的青紗帳,變成墓穴,埋葬了舊社會的罪孽!從此,我們的祖國,不再四分五裂;我們的民族,不再任人擄掠!
“中國人民站起來了!”這聲音傳遍大江南北,“中國人民站起來了!”這聲音響徹三山五岳。有了黨的指引,我們才戰勝驚濤駭浪,駛過危險漩渦;有了黨的指引,我們才走進麗日藍天、感受春色滿園。在黨的旗幟下,我們緊密團結,如鋼似鐵;在黨的旗幟下,我們昂首挺胸,如松似柏。
緬懷過去,我們牢記先輩沉甸甸的囑托;展望未來,我們為黨旗續寫新的一頁。
忘記,1921年這個神圣的年代,在綠波蕩漾的湖面上,一艘普通的游船里相聚著中華民族優秀的兒女,于是,鐵錘鐮刀鑄進了中國的歷史。96年了,歷史的每一年,都閃耀著她的光輝。我們不會忘記:秋收暴動的長纓、八一起義的槍聲、井岡山頭的號角、長征路上的足跡,都指引著中華兒女奮勇前進;我們更不會忘記:1935年,一個偉大的舵手掌握了革命的航船,從此,勝利的凱歌不斷奏響。從延安的燈塔到北京的酒杯,您用超常的智慧,博大的胸襟,挽狂瀾,救萬民,定國運!終于澆鑄出一個盛大的慶典:1949年10月1日。祖國啊,我們拿什么來獻給您,巍峨昆侖固守著您的尊嚴,壯美泰山揮灑著您的豪邁,喜馬拉雅是您的脊梁,秦嶺太行是您的手臂。
黨啊,母親,您以非凡的魄力,率領百萬雄師過大江,追窮寇,縛蒼龍,把五星紅旗升起在祖國的上空。您又用超常的智慧,率領億萬人民建三峽,收港澳,發射火箭,演奏著改革開放的交響曲。從東海到西藏,從南沙到北疆,您用堅強的臂膀維護了祖國的統一,民族的尊嚴。月宮嫦娥為您的神州奔月壯舉而驕傲,巫山神女為您的三峽雄風萬里而傾倒。
黨啊,母親,在您英明的領導下,我們已然高舉奮進的大旗,唱響奉獻的組歌,踏上拼搏的征途,用黨旗上的鐵錘打造出锃亮的犁鏵、懸浮的列車、載人的飛船,打造出我們中華民族的錚錚風骨、鋼鐵意志!用旗幟上的鐮刀和89年的歷程,收獲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收獲祖國的繁榮富強!在社會主義的陽光大道上,我們唱著春天的故事,意氣風發的走進新時代,用我們的滿腔熱忱譜寫著新的篇章!
中國傳統文化介紹大全(16篇)篇四
可見,我們學習的唐詩、宋詞、四大名著;我們用的文房四寶,我們吃的中藥,喝的茶;還有我們拉的二胡,吹的笛子;我們穿的唐服,用的瓷器等等。我國的傳統文化數不勝數,隨處可見。
過春節可以收到象征著祝福和平安的壓歲錢;過清明節可以祭拜去世的親人;過端午節可以吃到香甜軟糯的粽子;中秋節是全家團圓吃月餅、賞月的日子;重陽節是登高、佩帶茱萸的好日子……在所有的傳統節日里,我印象最深的還是端午節。
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傳說屈原受皇帝的侮辱,受大官的欺騙,傷心至極,當晚投江而死。人們知道了這個消息時,紛紛趕到江邊,上了小船準備把屈原的尸體打撈回來,可怎么也打撈不回來了。人們怕屈原的尸體被魚蝦吃掉,就把粽子扔下了江,讓魚蝦吃粽子。從此人們就把這一天稱為端午節,在這天,家家戶戶都要做粽子吃,以此來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
我國的每個傳統文化都有它的一個歷史背景或是一個經典故事。中國的傳統文化可真是博大精深,淵源流長啊!
中國傳統文化介紹大全(16篇)篇五
剪紙,是我國的民間文化藝術瑰寶之一。一把剪刀和幾張紙,能做什么呢?經過靈巧的雙手,它卻可以變成形象生動、風格迥異的精美圖案噢!剪紙的種類有很多,比如:窗花、喜花、禮花、鞋花、剪紙團花、剪紙漢字、剪紙圖畫等等。
爸爸有一套以剪紙十二生消印成的郵票,爸爸小心地珍藏著。看著剪紙世人剪的十二生肖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真像活了一樣,有膽小的老鼠,肥胖的牛,兇猛的老虎,可愛的小白兔,威武的龍,長長的小蛇,雄偉的白馬,潔白的羊……。太精美了,它體現了民間藝人的心靈手巧,它是勞動人民聰明才智的智慧展示,是民間傳統文化藝術的結晶。
中國傳統文化介紹大全(16篇)篇六
春節是歷史最悠久的傳統節日,因為中國人過春節已經有4000多年的歷史了。
春節同時又是一個生命力旺盛的嶄新的節日。因為她的每個習俗,不僅沒有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被遺忘,反而因為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都來歡度這個愉快的春節,通過各種各樣的活動來紀念這個春節,比如:貼春聯、吃餃子、吃團圓飯、祭祀,走親串朋拜年問候等!
春節還是一個團圓的節日,尊老愛老的節日。盡管我們的家在北京,我們也一直生活在北京,但是我的爺爺奶奶都生活在江蘇。每年春節,我們全家都會隨著爸爸媽媽一起回江蘇,陪爺爺奶奶過春節。我們一起給爺爺奶奶拜年,陪爺爺奶奶一起吃團圓飯,一起大掃除,一起貼春聯,一起放鞭炮,一起看中央電視臺的聯歡晚會。
最難忘的是2022年的春節,我們還自導自演了一場春節聯歡晚會,我是導演加主演,實在是開心極了!
2023年的春節快要到了,我期待著早點回江蘇,陪爺爺奶奶一道過春節呢!
中國傳統文化介紹大全(16篇)篇七
元素之一對聯又稱楹聯、對偶、門對、春貼、春聯、對子、桃符等,是一種對偶文學,起源于桃符。語句言簡意深,對仗工整,平仄協調,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語言獨特的藝術形式。
對聯的起源。
中國對聯與根植在中華民族深層文化當中的“陰陽平衡”觀念。陰陽二元論,是古代中國人世界觀的基礎。以陰陽二元觀念去把握事物,是古代中國人思維方法。
《易經》中的卦象符號,即由陰陽兩爻組成,《易傳》謂:“一陰一陽之謂道。”老子也說:“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荀子則認為:“天地合而萬物生,陰陽合而變化起。”
《易傳》中,分別以各種具體事物象征陰陽二爻。陰代表坤、地、女、婦、子、臣、腹、下、北、風、水、澤、花、黑白、柔順等;與此相對應,陽則代表乾、天、男、夫、父、君、首、上、南、雷、火、山、果、赤黃、剛健等。
這種無所不在的陰陽觀念,深入到了漢民族的潛意識之中,從而成為一種民族的集體無意識。
又有另外一種說法,認為對聯起源于秦朝,古時稱為桃符。相傳古人將“桃枝”插于門上以避鬼魅的風俗而來。“桃枝”后來演變為“桃符”,即用桃木板,上寫一些類似狂草書體的字跡——即“畫符”。
一種普遍的觀點是,對聯源于中國文字語音的對稱性,出現應該在周朝以前,造紙術和書法的發展,使對聯成為獨立文體。
對聯的類型。
從反映的內容和使用的場合來看,對聯可以分為:
春聯:以除舊迎新,言明志向,充滿豪情,展望未來為主要內容,專門在元旦、春節時粘貼的對聯,因時效性較強,人們就稱為春聯。如:春滿長征路,花繁民主枝。
婚聯:專門在舉行結婚儀式那天選用或編寫的能夠表達熱烈氣氛的對聯稱春聯。如:并蒂新開幸福花,同心永結富裕果。
壽聯:當老人喜過生日,子女為了表達對長輩的祝福之情,常以延年益壽、福滿家門為主要內容,精心書寫一些吉祥的詞語,或貼在門上,或掛在廳堂,這樣的對聯就叫壽聯。如:桃李增華坐帳無鶴,琴書做伴支床有龜。
挽聯:為了評價先人的生平業績,抒發后人誠摯的懷念之情,在追悼會或紀念會上所用的對聯,謂之挽聯。
楹聯:為了表達某種愿望或滿足裝飾需要,過去常在官廷、府宅、廟宇、園林的.楹柱之上,或用木板刻制,或在壁石上雕琢的聯語,統稱為楹聯。
趣巧聯:是指比較突出趣味或技巧而相對不注重內容的對聯。如各種諧趣聯、技巧聯等。這類對聯的內容,要么是突顯某種風格的獨特性(諧趣聯),要么是相對不太重要(技巧聯),從而顯得別具一格。
對聯的要求。
對聯作為一種獨立成文的文學體裁,它的主要要求是既要有“對”,又要有“聯”。所謂“對”,就是形式上成對成雙,彼此相“對”;所謂“聯”,就是上下文的內容要互相照應,緊密聯系。
一幅對聯的上聯和下聯,必須機構完整統一,語言鮮明簡練,才能很好地說明一個問題,表現一件事物,或闡清一個道理。具體要求為:
上下聯字數要相等;
上下聯詞性要相同;
上下聯句法要一致;
上下聯平仄要相調;
上下聯內容要相關;
趣味對聯舉例。
上聯:桔子洲,洲旁舟,舟行洲不行。
下聯:天心閣,閣中鴿,鴿飛閣不飛。
上聯:上盤下盤,盤疊盤,盤盤裝好菜。
下聯:主料配料,料拌料,料料出佳肴。
上聯:綠楊枝上鳥聲聲,春到也,春去也?
下聯:青草池中蛙句句,為公乎,為私乎?
上聯:目旁是貴,貴眼不會識貴人。
下聯:門內有才,閉門豈能納才子?
上聯:獨覽梅花掃臘雪;
下聯:細睨山勢舞流溪。
上聯:坐南朝北吃西瓜,皮向東扔。
下聯:由上向下讀左傳,書往右翻。
中國傳統文化介紹大全(16篇)篇八
中國有著悠久的傳統文化,尤其是壺天的火龍燈會,下面就由我來說說它的特點吧。
又到了舉行火龍燈會的時候了,中午,大家紛紛拿出自家的針線,為火龍燈“封上肚皮”。這時,姨媽對我說:“這火龍燈一共60米,共24節,每一節要插一根蠟燭,晚上以火龍燈為主,還有花燈,排燈,火流星,火球呢!”姨媽笑瞇瞇的對我說。“真的嗎?”我開心極了,小小的心充滿了快樂。
晚上,大家為火龍燈插上了蠟燭,花燈、排燈也準備就緒,于是,大家拿出樂器“嗒嗒嗒”的吹了起來,走了起來。“姨媽,為什么要舉辦火龍燈會呢?”這時,我好奇的問。“因為啊,我們壺天村以前總是失火。”“那失火跟火龍燈會有什么關系呢?還有,為什么現在沒失火了呢?姨媽你快說呀!”我就像一個記者在對姨媽進行采訪。“為什么沒失火了呢?因為啊,一次,幾位道士他們路過壺天村,他們說,是因為山洞里有一條赤蛇,它修煉上千年,成了一條火龍,我們這里總失火就是它在放火,那怎么辦呢?于是,他們讓我們每年都來舉行一次火龍燈會。”“哦,后來呢?”我問。“自從舉辦火龍燈會后啊,壺天村就很少失火了。”姨媽笑著說。“哦。”我點了點頭。
壺天火龍燈會的創造和流傳是壺天人光輝歷史的一部分,為我們壺天人所喜愛。
中國傳統文化介紹大全(16篇)篇九
“國有史,地有志,家有譜”
“譜牒,就是家族檔案,進而成為民族的記憶,是中華傳統文化特有的歷史文獻,是人類對自身繁衍譜系的理性認知,是人類進步文明的基本體現。”
——欒成顯。
《腴川程氏宗譜》安徽大學徽學研究中心藏。
日前,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欒成顯研究員在國家圖書館文津講壇作了題為“譜牒:記錄中華歷史文化的又一寶藏”的演講。
“國有史,地有志,家有譜。”
欒成顯認為:“譜牒,就是家族檔案,進而成為民族的記憶,是中華傳統文化特有的歷史文獻。章學誠在《文史通義》曾言:‘物之大者,莫過于人;人之重者,莫過于族。’譜牒是人類對自身繁衍譜系的理性認知,是人類進步文明的基本體現。”
“今天,如果研究古代婚姻家庭,諸如出生率與死亡率、平均壽命等許多專題,除了族譜所載,很難找到其他系統性資料。如臺灣學者劉翠溶教授利用族譜所載資料,進行人口史研究,卓有成就,在中外學界影響很大。此外,日本學者田仲一成寫的《中國戲曲史》、《明清的戲曲》,主要的資料來源也是中國的譜牒。”
譜牒,從夏商周三代延續至今,修撰范圍廣泛,從皇室貴族到普通百姓都修有譜牒。據欒成顯介紹,現在皖南和江西以及云貴少數民族地區仍有相當遺存,保存在許多家庭之中,私人手中也有不少,總數在數萬種以上。在全國范圍內,遺存的家譜總數估計達十萬種以上。這是一筆巨大的文化遺存,價值不可估量。他以徽州《茗洲吳氏家記》和《茗洲吳氏家典》為例,對族譜所載內容作了具體介紹。
茗洲,位于安徽休寧縣的西部,處于萬山之中,交通極其不便,但環境極佳,到處是翠竹綠茶。茗洲被水環繞,是新安江的源頭,現今只有百余戶人家,吳姓居多,但如今的人們對過去吳姓之事知之甚少,甚至找不到一座像樣的古建筑。明清文化遺存很少,欒成顯先生對此十分感慨,賦小詩一首:
青山綿延萬頃林,
綠水環繞一鄉村。
茗洲名族今何在,
家記家典有遺存。
《茗洲吳氏家記》,明代吳子玉撰,是吳子玉父子花了兩代人數十年修撰的,共十二卷,其中譜系記載僅為六分之一,譜系是譜牒的核心,但不是全部。其他六分之五為各種家族歷史文獻,其中《社會記》內容尤為豐富,從氣候災情到時政大事,乃至即時物價,都有翔實記載,實為一部家族歷史的全面記錄。
《茗洲吳氏家典》,共八卷,作者吳翟,字青羽,號介石,清徽州府休寧縣虞芮鄉趨化里茗洲村人。《茗洲吳氏家典》是根據《家禮》,結合本宗族的情況,規定了冠婚喪祭的禮節,作為子孫后代遵行的法典。
譜牒修纂亦存在欠缺和流弊。他說:“譜牒的最大缺欠是女性資料很少登載。有的.家譜在譜系中登錄男性的配偶,載有相關女性資料;而有的家譜譜系則是清一色的男性,連配偶女性的資料也沒有。至于未成年女性,在一般家譜的譜系中是很少看到的。譜牒修纂最常見的流弊是,在追溯遠祖世系時多攀附名貴。比如劉邦從泗水亭長到帝堯后裔、李世民從隴西狄道到老子皋陶,凡劉姓者皆長沙定王之后,張氏者皆曲江丞相之裔,沒有一個家族沒有來頭的。”
然而,并非所有修纂的譜牒都是如此。比如,宋代蘇洵和歐陽修創立了新的修譜體例——歐蘇譜例。歐陽修說:“斷自可見之世”,蘇洵曾言:高祖以上不清楚就不寫。更重要的是修譜的態度,不援古,不攀附,重考證,重事實,體現了實事求是的宗旨。欒成顯認為:“這是中國古代譜牒史上的主要流派,代表了譜牒修纂的優良傳統。”
現代人續編的家譜,已多注意汲取歷史上編撰家譜的精華,將每人的世系、生卒年月、學歷、專業、經歷、婚姻、成就、照片、地址等都記載下來,還配上反映重要人物及事件的短文。尤其是網絡時代“數字家譜”、“姓氏網站”的出現,家譜在網上的動態更新和在網上瀏覽家譜已成為新時尚。
今天,炎黃子孫遍布全球160多個國家和地區,每年大批華人不辭艱辛,來到國內祭拜祖先。中國人的這種尋根追祖情結,不能不說與延續數千年的譜牒有關。
譜牒所維系的,不僅是一個家族,更是一個民族。
中國傳統文化介紹大全(16篇)篇十
春節,是農歷正月初一,又叫陰歷年,俗稱“過年”。這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春節的歷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按照我國農歷,正月初一古稱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稱年初一,到了民國時期,改用公歷,公歷的一月一日稱為元旦,把農歷的一月一日叫春節。
春節到了,意味著春天將要來臨,萬象復蘇草木更新,新一輪播種和收獲季節又要開始。人們剛剛度過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著春暖花開的日子,當新春到來之際,自然要充滿喜悅載歌載舞地迎接這個節日。
千百年來,人們使年俗慶祝活動變得異常豐富多彩,每年從農歷臘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民間把這段時間叫做“迎春日”,也叫“掃塵日”,在春節前掃塵搞衛生,是我國人民素有的傳統習慣。
然后就是家家戶戶準備年貨,節前十天左右,人們就開始忙于采購物品,年貨包括雞鴨魚肉、茶酒油醬、南北炒貨、糖餌果品,都要采買充足,還要準備一些過年時走親訪友時贈送的禮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準備過年時穿。
在節前要在住宅的大門上粘貼紅紙黃字的新年寄語,也就是用紅紙寫成的春聯。屋里張貼色彩鮮艷寓意吉祥的年畫,心靈手巧的姑娘們剪出美麗的窗花貼在窗戶上,門前掛大紅燈籠或貼福字及財神、門神像等,福字還可以倒貼,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氣到了,所有這些活動都是要為節日增添足夠的喜慶氣氛。
春節的另一名稱叫過年。在過去的傳說中,年是一種為人們帶來壞運氣的想象中的動物。年一來。樹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過,萬物生長,鮮花遍地。年如何才能過去呢?需用鞭炮轟,于是有了燃鞭炮的習俗,這其實也是烘托熱鬧場面的又一種方式。
春節是個歡樂祥和的節日,也是親人團聚的日子,離家在外的孩子在過春節時都要回家歡聚。過年的前一夜,就是舊年的臘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團圓夜,在這新舊交替的時候,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歲,歡聚酣飲,共享天倫之樂,北方地區在除夕有吃餃子的習俗,餃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餃子的餃和交諧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歲交子之意。在南方有過年吃年糕的習慣,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征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
待第一聲雞啼響起,或是新年的鐘聲敲過,街上鞭炮齊鳴,響聲此起彼伏,家家喜氣洋洋,新的一年開始了,男女老少都穿著節日盛裝,先給家族中的長者拜年祝壽,節中還有給兒童壓歲錢,吃團年飯,初二、三就開始走親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賀祝福,說些恭賀新喜、恭喜發財、恭喜、過年好等話,祭祖等活動。
節日的熱烈氣氛不僅洋溢在各家各戶,也充滿各地的大街小巷,一些地方的街市上還有舞獅子,耍龍燈,演社火,游花市,逛廟會等習俗。這期間花燈滿城,游人滿街,熱鬧非凡,盛況空前,直要鬧到正月十五元宵節過后,春節才算真正結束了。
春節是漢族最重要的節日,但是滿、蒙古,瑤、壯、白、高山、赫哲、哈尼、達斡爾、侗、黎等十幾個少數民族也有過春節的習俗,只是過節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蘊味無窮。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愿望,是中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于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這一習俗起于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編寫的春聯專著《檻聯叢話》對楹聯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論述。
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披、春條、斗方等。“門心”貼于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于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于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于相應的地方;“斗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家俱、影壁中。
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于一體。剪紙在中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
在貼春聯的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墻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中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福”字指福氣、福運,寄托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對美好未來的祝愿。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谷豐登、龍鳳呈祥等。
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中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托著他們對未來的希望。年畫,也和春聯一樣,起源于“門神”。隨著木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僅限于門神之類單調的主題,變得豐富多彩,在一些年畫作坊中產生了《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福》、《五谷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愿望。中國出現了年畫三個重要產地: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形成了中國年畫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隨著時間的推移,爆竹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品種花色也日見繁多,每逢重大節日及喜事慶典,及婚嫁、建房、開業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慶賀,圖個吉利。現在,湖南瀏陽,廣東佛山和東堯,江西的宜春和萍鄉、浙江溫州等地區是中國的花炮之鄉,生產的爆竹花色多,品質高,不僅暢銷全國,而且還遠銷世界。
中國傳統文化介紹大全(16篇)篇十一
古籍研究所成立于1981年,是由原國家教委批準成立的全國第一個古籍整理研究機構。該所以整理研究中國古代(尤其是元代)文獻為主要發展方向。1988年,該所的《國內所藏元人文集版本目錄》被批準列入全國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員會“七五”資助項目。1990年,該所的《全元文》被批準列入古委會“八五”重點資助項目,兩年后,該項目又被列入國家《中國古籍整理出版十年規劃》和國家“八五”重點項目。目前,《全元文》編纂工作已經基本完成。該所是全國培養古籍整理研究人材的.基地之一。目前,具有中國古典文獻學和中國歷史文獻學兩個博士點。
自1985年到20xx年,古籍所共培養了中國古典文獻學、歷史文獻學碩士生148人。自20xx年到20xx年共培養了博士生22人。培養訪問學者、單科進修教師、助教進修班學員等共226人;同時還舉辦了中醫藥古籍整理研修班、短期中國傳統文化講習班等,共培養學員百余人。建所以來,共承擔省部級科研項目23項。該所研究人員發表論文一百余篇,專著及教材20余種。該所編撰的《文史英華》共十五冊獲北京市科研二等獎。該所還出版了《元史全譯》、《元曲辭典》、《元雜劇史》、《元散曲選譯》等著作,并出版《元代文史論考》專刊三期。其它著作還有:《中國文獻學史》、《古籍整理與傳統文化》、《古本戲曲提要》等。目前,該所已逐步形成元代文獻與文化研究的基地,并于20xx年11月成立了古籍與傳統文化研究院。古籍與傳統文化研究院現任院長為韓格平教授。
中國傳統文化介紹大全(16篇)篇十二
傳說中,有個叫“祟”的小妖精,每年三十夜,他會熟睡孩子的頭,孩子就會變傻。又一年的三十夜,“祟”又來了,有戶人家的孩子睡覺時,把紅紙裹著的'“壓祟錢”放在枕頭邊,當“祟”正靠近他時,紅紙突然發出一道亮光,“祟”驚慌失措地逃走了。因此,大家稱那錢為壓祟錢。“歲”和“祟”是同音字,后來叫壓歲錢。“傳說中,為什么壓歲錢會發光,嚇跑“祟”?”我想:應該是因為大人的希望像神一樣保護著孩子。其實,現在每一個紅包都代表著長輩們的祝愿和希望。
現在,我終于明白了壓歲錢的來歷!我決心不亂花壓歲錢,把它們都存起來,捐一些給貧困山區里的孩子們,也給自己買一些文具。
中國傳統文化介紹大全(16篇)篇十三
最近一友人就“國術”問題發表了一些見解,視角獨特,看法新穎。筆者閱后不禁敬佩且浮想聯翩,于此湊湊熱鬧,和著友人的國術觀也來聊聊。
一、國術是個系統國術,中國武術,武術,意思相同,然筆者以為稱為“國術”更為貼切。武術作為國術,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說它源遠流長,是指國術與中華文明一同起步,延續至今。說它博大,是從橫向來看,國術種類繁多,五光十色:說它精深,是從縱向來說,國術的諸多流派各自有著由淺入深、由粗至精的練功方式和方法,精不可說,深不可測。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構成了國術龐大的系統。這個系統中包括名聞遐邇的少林、武當、峨眉、太極、形意、八卦、南拳以及查、花、炮、洪等諸多流派,可謂琳瑯滿目、秀色可餐。國術的系統性構成中國傳統文化重要表象之一。國術,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載體,其肢體語言背后表達的是深邃廣袤的文化信息。許多外國友人將學習國術當作探究中國傳統文化的密碼,并由此深切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鮮活和生動。
二、傳統文化國術是中國的傳統文化,這一點毋庸置疑。什么是文化?籠統地說,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們長期創造形成的產物;同時又是一種歷史現象,是社會歷史的積淀物。廣義的文化是人類創造出來的所有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其中既包括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具有意識形態性質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學和技術、語言和文字等非意識形態的部分。確切地說,文化是指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傳統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征。中國傳統文化是居住在中國地域內的中華民族及其祖先所創造的,為中華民族世世代代繼承發展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歷史悠久、內涵博大精深、傳統優良的文化,它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的結晶。
三、文化傳統文化傳統是指傳統文化背后的連接鏈,即衍承傳統文化中一切有價值的文化。并不是所有的文化現象都能夠連接成傳統,有的文化現象只不過是一時的時尚,不可能傳承久遠,更不可能成為傳統。因此,文化傳統存在于傳統社會的文化現象之中。文化傳統有大小之分。大傳統,指占據社會主流位置的文化形態及其傳衍;小傳統,指民間文化和民間信仰的代代相傳。兩者互動互補,沒有大傳統,小傳統就得不到禮儀習俗的思想資源;沒有小傳統,大傳統就失去了輻射全社會的功能,主流文化的根基就不牢固。
大文化傳統往往由時代知識精英發起、檢討、反思、添加、融合。小文化傳統則表現為地區或族群的風俗和習慣,一般靠無意識的約定俗成來維系,穩定性超強。傳統文化的`密碼在小傳統里埋藏得更深邃。國術,顯然是小傳統,它隱藏了中華傳統文化的許多密碼。雖然從秦漢到清朝,歷代統治者大都對其進行壓抑,但國術在傳統社會由興到盛是不爭的事實,并密布于傳統社會的各個角落,形成了小文化傳統。
著名作家龍應臺說得好:“傳統不是懷舊的情緒,傳統是生存的必要。”筆者認為國術不是傳統之點綴,國術是傳統的重要表征之一,國術不是體育運動。體育運動,是指以鍛煉身體、增強體質為主要目的的運動,如田徑、體操、游泳、籃球、排球、足球等。國術不是體育運動,或者說不完全是體育運動。國術與一般的體育運動有著本質的區別。《中華武術》雜志創辦人之一、第一任主編昌滄說“體育不能完全概括武術。競技、健身都是武術的功能之一,但不是它的全部。應該給武術的發展提供一個寬松的環境,把它限制在體育項目里會限制它的發展。”
國術是以技擊搏斗為目的的,以踢、打、摔、拿等技擊方法為主要內容的攻防搏擊技術。國術是一項技術,一項以肢體(包含器械)制服人的技術。攻防搏斗才是國術的本質和核心,雖然它也有鍛煉身體、增強體質的功能和作用,但那只是國術的衍生品。管理和指導國術發展,不能用管理和指導一般體育運動的思維和模式。然而可悲的是,主管部門恰恰在以體育運動的思維來管理著國術,從而產生了國術的舞蹈化、體操化、雜技化、技巧化。國術發展到今天,已經走到歷史的拐點。國術愛好者以及主管部門應解放思想,打破舊有思維,緊緊圍繞國術的核心,遵循國術發展的規律,把國術當作文化傳統,而不是當作一般的體育運動來看待。如此,國術才能真正成為國術。
中國傳統文化介紹大全(16篇)篇十四
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群己之辯”始于孔子,是對于群體和自我關系的討論、探究和反思,包括自我和群體(國家)、自我和他人的關系。孔子說:“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欲立”是指個人的立身與成德,“立人”則是指立他人和促進群體的完滿和諧。從先秦儒學到程朱理學的演變,總體而言,在群己關系上一直占主導地位的價值觀念基本是“群體重于個人”,特別強調個人對于群體的義務責任。這利于激發當代學生的愛國情懷和社會責任感,也利于培養他們的集體主義觀念。儒文化倡導的“修舟、齊家、治國、平天下”以和諧的人際關系、群體和合、社會穩定有序為條件和基礎,因為身與家、家與國是密不可分的整體。因此,儒文化主張用“仁愛”處理自憶和他人的關系。針對學生過分強調自我的思維,進行集體主義觀念教育,引導學生處理好人際關系,自覺遵守過德規范履行社會義務,有其現實意義。
人的生活可分為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義利之辯”中義與利的關系即人的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道德原則和物質利益的`關系。中華傳統文化對待義利關系問題的主流價值取向是重義輕利。儒家向來強調精神生活優于物質生活、道德原則高于物質利益,但對于義利關系的認識也有一個從“重義輕利、以義制利”到“義利并舉、以義導利”的過程。孔子說:“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但他看重義的道德價值的同時,也肯定利有其合理性,只是強調要“義以為上”和“見利思義”,凡是符合道義的正當的利益才可以考慮,“義”與“利”的沖突在當今更為激烈明顯,一些學生過分追求現實功利,過分擴張物質欲求。因此,對學生進行核心價值觀教育,就要繼承這種“以義導利”的義利觀。
“天人之辯”是指對于天和人之關系的討論、探究和反思。總體而言,從先秦儒學到程朱理學,在天人關系上一直占主導地位的價值觀念基本上是“天人合一”思想。孔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但同時他也強調“畏天命”的必要性。孟子則明確提出了“天人合一”思想。他說:“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可見,儒學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是具有注重人文價值理性之特點的。“這種思想中高揚的人文價值理性,對遏制當代社會存在的科技理性、工具理性將會發揮積極作用。針對一些學生存在生活迷茫、精神空虛等問題,要引導他們秉承“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精種。此外,要繼承和弘揚這一思想中認為人類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講究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和順應天時,對自然抱有一種敬畏的態度,順應自然才能更好地使社會存在和發展。
中國傳統文化介紹大全(16篇)篇十五
孔子曰:“不學禮,無以立”,意思是:沒有文明禮儀,是不能在社會及家庭立足的。文明禮儀是人們在生活中養成的一種習慣。對一個人來說,禮儀是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養、知識水平的外表;可對祖國來說,禮儀卻是生活習慣,品德的反映。
文明禮儀是中國人傳統的高尚品德,古代也有很多故事講述著文明,禮儀的高尚。古代東漢末年的時候,有一家的父親買了一些梨子,到家后,父親特地選了一個最大的梨子給孔融,可孔融卻搖搖頭說:“我是最小的,所以應該吃最小的梨,大的梨子應該給哥哥吃。”父親聽到后感到非常驚訝,小小年紀的孔融竟然懂得謙讓。這個“孔融讓梨”的故事告訴我們做人應該懂得謙讓別人,文明禮儀應從小做起。尊重別人,等于尊重自己,誰又不想尊重自己呢?所以要先尊重別人。要學會在學校尊重班主任、在家中尊重長輩、在工作中尊重上司、在社會中尊重人民、就一定會成功的。
文檔為doc格式。
中國傳統文化介紹大全(16篇)篇十六
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方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中國泱泱五千年文明,孕育了生生不息的中華民族。整整五千年的文明史,延續到今天,處處展現出豐富多彩的中國傳統文化。中華文化源遠流長,自然是學養深厚。精美的民間工藝,獨特的風俗習慣,各具特色的傳統節日,都是中國數千年沉淀下來的精華。
既淡到傳統文化,不得不提的,便是“傳承”二字,優秀的傳統文化須得有人繼承,再談發揚,若是不薪火相傳,再優秀的傳統文化都會在不知不覺中丟失。我對中華傳統文化都會在不知不覺中丟失。我對中華傳統文化之根的理解,便在“傳承”二字上,若連“傳承”都做不到,那又何談是優秀的傳統文化?五千年的文明史,向我們展現了許多傳統文化。然而,在21世紀的今天,我卻能明顯感到中國五各年傳承下來的文化正在漸漸淡出我們的生活。
(一)書法—彰顯中華文化獨特魅力。
書法是中華傳統文化之一,也是中國最早出現的傳統文化之一,它與繪畫、音樂等純門類不同,它不僅僅是藝術,因為書法首先是中國的文字,文學是一個國家文化發展的母體的載體。獨一無二的書法無疑是中華文化區別于世界其他文化的標志之一,中國藝術獨特性的代表之一,是歷代書法家精神的結晶,更是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
然而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書法卻被人們遺忘在腦后,毛筆被硬筆所代替。在科技高速發展的時代,人們甚至即將遠離硬筆,進入一個無紙無筆的鍵盤時代,很少再有人會拿起毛筆練習書法。
(二)傳統節日——蘊含中華文化特色習俗。
中國的傳統節日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一,合家團圓的中秋節,龍舟競賽的端午節,共插茱萸的重陽節,都是極具代表性的中國傳統節日。每個傳統節日也都有它自己的故事,千年傳承下來,也成了中國人口口相傳,無人不知的故事。
中華傳統節日沿續了千年之久,如今卻漸漸被人們所淡忘,傳統節日漸漸被外國節日所取代,甚至外國節日的風頭隱隱有蓋過傳統節日之勢,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又是什么呢?依然是中國人民族意識的薄弱。不關注中國傳統節日,盲目追求外國節日的行為在年輕一輩中更是明顯,這一系列的行為都導致了外國節日逐漸取代中華傳統節日成為中國主流節日的現象產生。一個民族如果不熱愛本民族的節日,那又怎會去傳承。
綜上所述,于我看來,中華傳統文化之根便是“傳承”二字,“傳承”意在為讓我們,將優秀的傳統文化不斷發揚壯大,薪火相傳,不斷增強中華民族的自我認同感與民族自豪感。這,就是“中華文化之根”,這,便是我對“中華文化之根”的理解。
只有傳承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才能讓中華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