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可以記錄我們在閱讀中的思考和體會,幫助我們更好地回顧和記憶所學的知識。附上小編整理的一些精選讀后感,幫助大家更好地理解文學作品和運用在自己的寫作中。
薦三字經讀后感(精選16篇)篇一
認認真真地閱讀了新三字經的每一字,每一句,我發現它所蘊含的道理、意義都能透過短短的三個字表達出來,最令我感悟甚多的是“春日暖,秋水長,和風吹,百花香。青少年,有理想,立大志,做棟梁。天行健,人自強,生我材,為興邦。”我是一個喜愛想象的女孩,我天天幻想著長大要為祖國效力,做出我自己的貢獻,盲目的尋找著目標。老師取《新三字經》的一小段話來為我指點迷津:““春日暖,秋水長,和風吹,百花香。青少年,有理想,立大志,做棟梁。天行健,人自強,生我材,為興邦。”我知道了老師的用意,她希望我長大可以做祖國的棟梁之才,從小要立大志,朝理想奔跑,堅持不懈,長大后才可以成才,如愿為祖國效力。我感激老師用我最喜歡的這段話來為我指明方向,新三字經像一盞路燈,為迷茫的我指明前進方向。
看到了《新三字經》我想到:“人之春,在少年,光陰迫,惜時間。生有涯,知無限,苦攻讀,莫偷安。”我懂得了:人的一生精華在于少年時期,光陰似箭,日月如梭,因此要珍惜每一分,每一秒。人的一生有生命的限制,而知識卻是無邊無際的,要在最精華的時期努力學習,不能把光陰浪費在無用的嬉戲打鬧上,抓緊時間的繩索沖向理想的方向。“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我認真帶著懂得的道理去閱讀、去實踐,我的學習在進步,我的心靈在成長。我的進步我自己沒有察覺到,我認為這是無用的努力,我的學習不會再上升。我的放松讓網絡游戲鉆了空,迷上了它,我的成績一落千丈,當我呆呆的望著桌上的《新三字經》腦海中浮現出了這句話:“戒網癮,防泥沼,壞毛病,要改掉。”是啊!如果我放棄了,我曾經的努力,那就是前功盡棄,到時后悔就晚了,不如現在就轉個彎回到我的正軌上來,讓我信心的這列火車,順著《新三字經》的軌道繼續航行吧!
我總是伴著《新三字經》想到我的學習好似童年蹣跚學步,好似牙牙學語,一步一個腳印,走到今時今日,多少辛酸,多少苦辣,怎可輕易言棄,難道有誰舍得前功盡棄?我從此學會了堅持,再也不會放棄。我只注意到了學習,把平時說到的三好拋在了九霄云外,我隱隱約約記起:“德智體,是三好,德為上,智為高,體為本,風華茂。”我領悟到了:品德、智慧、身體是最重要的,我的品德注定我的命運,我的智慧注定我的機遇,我的身體注定我的一切,三樣結合,才真正算得上是一個健康的三好少年。
我翻開《新三字經》引入我眼簾的是:“清肌膚,潔心靈,正衣冠,修其容。”我發現這不正是我的不足嗎?我顧著完美自己,卻忘了人生最基本,我知道每天早晨要帶好紅領巾、校牌,穿好端莊的衣著,干凈的面容,彬彬有禮的道聲:“早晨好。”《新三字經》帶給我的不僅僅是知識,還帶給我了我無窮的奧秘,我在它里面探索、尋找,取它之所長,補我之所短,它讓我從無知的少年,搖身一變,成了好學生,改正了我的缺點,增加了我的優點。它的每一字,每一句,都讓我有了深刻的體會。使我更加懂得朝目標奮斗,我會吸取三字經的道理,向我自己心中的三好生奔跑。
薦三字經讀后感(精選16篇)篇二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后感了。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后感頭疼,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三字經》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三字經》這本書在中國可謂家喻戶曉,是一部國家啟蒙讀物,內容豐富,含義無窮,讀起來朗朗上口,音韻和諧。
《三字經》中采用了敘事和論理并舉的方法,運用了大量的歷史典故,蘊含了我國古代人論道德的許多精華,是一本學習中華文化不可多得的書。這本書共一千多字,三字一句的韻文極易成誦,內容包含了教育、歷史、天文、地物、倫理和道德,以及一些傳說,廣泛生動而又言簡意賅。這本書中有很多寓意深刻的句子,對此我有了許多感想。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本意為人出生之初,稟性本來就都是善良的。天性也都差不多,只是后天所處的環境不同和所受的'教育不同,彼此的習性才形成了巨大的差別。告訴我們,人生下來都是一樣的,周圍的環境會影響一個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要學會分辨對與錯,朝對的方向發展。“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本意是,從前,孟子的母親為了能讓孟子在一個良好的環境中成長,曾三次搬家。孟子不努力學習,孟母生氣地割斷正在織布的紗線,從此告誡孟子只有日積月累地學習,方有進益。告訴我們學習如織布一樣,日積月累,積少成多,才能成功,我們一定要努力學習,對得起父母的用苦良心。“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美玉如果不經過玉工的打磨雕刻,就不會變成精美的玉器。一個人如果不努力學習,就不會懂得知識和道理。上帝賦予了我們每個人成為璞玉的機會,可是,只有那些像播種一般,只有灑下汗水,辛勤付出的人,才能迎來收獲的果實。如果整天碌碌無為,就不可能成才。
《三字經》這本書告訴我們許多道理,讓我們懂得世間的善惡美丑。這壇老窖藏千年的美酒,愈久愈香,在新時代的今天,教化人心,必將永遠地散發出醉人的芳香。讓我們靜下心來,捧起書,在這淡淡的墨香中與哲人會面,與良友交談,增長智慧,開悟人生。
薦三字經讀后感(精選16篇)篇三
最近,我在媽媽的陪同下讀完了《三字經》,這本書列舉了大量故事、典故,向我們闡述了豐富深刻的人生哲理。其中《香九齡,能溫席》讓我自私的心靈受到了深深的震憾。
東漢時,有一個叫黃香的人,九歲時母親便去世了,黃香為了讓父親盡量少操心,在炎熱的夏天,黃香用扇子扇涼父親的枕席趕走蚊蟲,讓父親安然入睡。冬夜里,天氣特別寒冷,家里連柴也不多一根,更別說什么取曖的設備了,躺在被窩里,半天都是冰冷冰冷的,確實很難入睡。為了讓父親少挨凍,黃香用自己的體溫把冰冷的被子溫熱,再招呼父親來睡。黃香用自己的孝敬之心溫暖了父親的心。
為了彌補我的過錯,臨睡前,我輕輕地來到媽媽身邊,摟著媽媽的脖子,深情地說:“媽媽,您辛苦了!早點休息,晚安!”沒想到,就是這樣一句簡單的話語,卻讓媽媽的眼里溢滿了淚光……可見,只要我們一個小小的舉動,一句輕輕的問候,我們的父母就會心滿意足了!
用心地想想父母對自己的好吧。如果這種與生俱來的愛我們都不珍惜,又怎么可能懂得珍惜其他人給你的愛?愛人,要先學會愛父母。
薦三字經讀后感(精選16篇)篇四
《三字經》向人們講述了古代人們做人的準則,是一本非常具有啟示性的書。我就從其中獲得了很大的收獲。
比如“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從中我知道昔孟母為了兒子的學習,不斷更換他們居住的地方;如果兒子還不學,就讓他懸梁刺股,可真是個好母親!
還有“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從中我知道玉如果不雕琢,就稱不上是玉器;人如果不學習,就不會長知識,這對現代社會的人們有多大的幫助啊!
現在的小孩,也一點也不如古代的小孩。古代的小孩九歲就能幫父母暖被,四歲就能讓梨;而我們卻穿父母的,吃父母的,甚至花父母的,有人一點也沒想回報父母。真是有天壤之別。
《三字經》是古代人們智慧的結晶,它流傳至今,仍給人們帶來巨大的成就!我喜歡《三字經》!
薦三字經讀后感(精選16篇)篇五
從事小學語文教學20個年頭,長期盯著現行小學教材,對古文化的關注很少。只是模糊地覺得古代學堂研讀《四書五經》,學習方式是死記硬背,心理上基本持排斥態度。除了上學時讀過教材選編的部分古文內容和幾部文言小說外,沒有系統地讀過古代經典。我真正對經典加深認識還是從聽陶繼新老師的報告開始。他舉的自己和同事讀書經歷的對比給我的印象尤其深刻。陶老師堅持背誦中外大家的“經典”而成長為全國著名的教育家,退休后每年都有幾百萬字的著作問世;而他原來的同事也堅持讀了數十年的書并沒有質的提高,對陶老師的飛躍大惑不解。陶老師依據自身的經歷和見聞指出:“我讀的80%以上是世界大師的作品,雖然沒有成為大師,但在思想上與大師在一點點地靠近。你讀了26年的書,多是三流四流的作品,思想認識有時不但沒有提高,反而可能下降。”陶老師還專門針對教師指出:“眾多老師們都在模仿名家的教學,但學不來;缺少的不是技巧,缺少的是思想和文化的積淀。”出于對陶老師報告的再學習,我從《三字經》開始嘗試了對“經典”的研讀。
《三字經》是南宋以來求學者的啟蒙讀物,僅千余字,內容包括了中國傳統的教育、歷史、天文、地理、倫理和道德以及一些民間傳說,廣泛生動而又言簡意賅。初讀第一遍,我變有了如獲至寶的感覺,深為自己積淀的淺薄和未能早日研讀而愧疚,也初步領略了“經典”的豐富內涵。難怪《兒童中國文化導讀》的整理者發出這樣的質問——“作為中國人,有幾個人讀過《四書》、《五經》?……即使是一名專門學習中文的大學生,又有幾個人可以背誦《論語》和《大學》?而這一切,一個十歲左右的孩子即可做到。”陶老師主張“循著大師的腳印前行”,認為“經典里有產生思想的思想”。他的忘年交“老咪”年僅13卻“飽讀中外名作而又詩文俱佳,出口成章而又哲思飛揚”,被譽為——“少年奇才”。“老咪”的成才佐證了“經典”的力量。
在從網上搜集關于《三字經》的資料時,我發現《三字經》有很多版本,因為每一朝結束以后,后一朝代都會把前朝的歷史編寫進去。對《三字經》的解讀也有多個版本,見仁見智,良莠不齊,以我這初學者的認識能力,居然分不清何為正宗。一次回老家時意外地從父親那兒得到了清代古版《三字經》,讓我再次加深了對“經典”的感悟。拜讀清版,才知道《三字經》本身還有詳盡的批注,網上諸多沒有見過原著的“學者”的注解與之相比實在太不“經典”。回想在班里進行《論語》誦讀時,學生購買的《論語》也有十幾個版本,章節的編排順序亦有不同,看來因為不同編者對“經典”的理解不同,所以“成果”亦有差別,而要想真正探尋原著大師的思想,還得選擇最權威的版本,閱讀最原始的“經典”。
對照《論語》、《三字經》和我們平時致力探究的現代教育改革,基本思想一脈相承。如果對古代經典加強研讀,必能對搞好現代教育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要準確把握新課程改革的主旨,也必須加強對現代綱領的學習。于是,我重新翻閱了《中國基礎教育改革綱要》和《中國基礎教育新課程的理念與創新》等書,再次感受了豁然開朗的感覺。“老咪”的父親王輝湘認為:“宇宙浩渺無邊,而人的生命卻是有著極限。在有限的人生中,要讓老咪讀到世界上高層次的書。所以選讀之書,必須取乎其上而不取乎其中,取乎其中而不取乎其下。”即便在老咪還不會說話的時候,王輝湘給老咪所讀之書也不是一般孩子常讀的通俗的小人書,除中外著名童話外,便是偉大詩人的精品之作,以及哲學家、文學家、科學家的經典之作。可見,只有“經典”才能把人帶上成才的高速公路。
薦三字經讀后感(精選16篇)篇六
《三字經》是一部廣為流傳,家喻戶曉的啟蒙讀物,它是教育我們要認真學習,孝敬父母,勤奮好學,禮貌待人……都是我們中華名組的傳統美德。近期我認真地閱讀了《三字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茍不叫,性乃遷……”我被這些簡潔精湛的哲言給吸引了“孔融讓梨”“孟母擇鄰”我因這些寓言深遠的故事所感動國學三字經讀后感400字(4篇)國學三字經讀后感400字(4篇)。
我特別喜歡“孟母擇鄰”的故事。“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講的是孟子因年幼時住在墓地附近,常常有人來這葬墓,學會了許多喪家哭泣的言語動作。孟母孟母就把家到了鬧市,孟子整天模仿街上的商人吆喝這做買賣。孟母又將家遷到了學堂旁,并讓孟子在學堂上課。有一次,孟子偷偷從學堂里跑出來,孟目見了就將快織好好的布給剪斷了,孟子從中明白了道理,從此就好好學習了。
“融四歲,能讓梨。”是講有一次,孔融家來了一些客人,孔融將最大的梨讓給客人,將最小的梨給了自己。
“玉不琢,不成器國學。人不學,不知義。”我們每一個小學生,猶如一塊玉,玉不琢,怎成器?我們應該刻苦學習,長大做對國家有用的人,社會有用的人。
薦三字經讀后感(精選16篇)篇七
《三字經》里面講了許多道理,有對原文進行的譯解,配套有對應于原文的歷史故事,并且還有相關的拓展知識,內容非常豐富。
其中鐵杵磨成針、黃香溫席等一些故事讓我感觸很深。
像南轅北轍里的那個人,去南方楚國,卻往北走,不聽朋友的勸告,越走越遠,馬跑的越快,車夫趕車的本領越大,盤纏帶的越多不是越到不了楚國?這不是很搞笑!
書中有許多句子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勤有功,戲無益”就是其中一句,它的意思是:凡是勤奮上進的人,都會有所成就;而只顧嬉戲玩耍,浪費大好時光,是毫無益處的。就像一些小朋友放學回家就玩電腦,看電視,把有限的時間花到了無限的電腦、電視當中。我認為我們小學生應該抓緊時間去學習,長大后報效祖國!
《三字經》講了人要勤奮好學、多動腦筋等一些人生道理!
薦三字經讀后感(精選16篇)篇八
俗話說:“一本好的經典書就是一個好朋友。”《三字經》能教我怎么做人,教我怎么去成長,叫我怎么學習新知識等等,所以我喜歡讀《三字經》。
在我讀幼兒園時,爸爸就教我讀——《三字經》里面的“人之初,性本善······”通過誦讀《三字經》讓我懂得了許多的道理,比如“首孝悌,次見聞,知某數,識某文。”讓我懂得人首先要懂得孝順父母,尊敬兄長,其次要多讀書,以博學問,豐富知識,自然就學會少說錯話,少做錯事。“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告訴我人在少年時,應該多親近良師益友,跟他們切磋做人的禮儀和道理,提高自身修養,增長學問,作為立身之本。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孟子之所以能成為我國古代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得益于“孟母三遷”改變了他的成長環境和“孟母斷織”對他的啟發。他明白了放棄學習,半途而廢,最終會一事無成的道理后發憤圖強,勤奮學習。
記得有一次,我去舅媽家,外婆削了一個蘋果并分成幾塊,我拿起最大的一塊先給了妹妹。舅媽說:“你怎么不吃最大的一塊啊!”我對舅媽說:“《三字經》里面不是說:‘融四歲,能讓梨;弟于長,宜先知,’嗎?之前媽媽就經常說‘孔融讓梨’的這個詞,現在我終于明白了。”舅媽說:“看來《三字經》還真是一本好書哈,以后也要教妹妹學習呦。”
上次,我一個人坐公交車去媽媽上班那里,看見一位婆婆上來,于是趕緊起來讓婆婆坐下。婆婆連聲說:“不坐不坐,妹兒呢,我還拉得穩,你坐好,莫要摔倒了。”我說:“《三字經》里面都說‘長者立,幼匆坐,長者坐,命乃坐’,還是你來坐吧。”婆婆一把把我拽到她懷里坐下說:“來一起坐,你真是一個乖孩子呀!”
《三字經》是我的成長好朋友,它使我懂得了許多的道理,伴隨我成長。
薦三字經讀后感(精選16篇)篇九
從這學期開始,老師在早自習時間,要我們朗讀“三字經”和朱子治家格言,我們先讀三字經,不久許多人就已經可以背到第四段了,但是我連一段也背不起來。
老師說只要每天念一次,自然就會背起來了,沒想到我真的可以把三字經背起來,而且我還超過別人得進度,而且,老師為了鼓勵同學,會背的同學都可以吃冰淇淋,所以我也得到一客香甜美味的香草冰淇淋。讀經真好玩,也拿到老師的獎勵,我覺得很有成就感。
老師每天在班級聯絡簿抄會抄每日一句三字經,先讓我們分組搶答字義或故事理解,只要回答,意思有點接近,就分組加分。所以,每次抄連絡簿時,我們就趕快查字典,準備搶答。之后,老師再講解經文的字意或故事,結合我們的生活故事,大大提高同學讀經的興趣。
全班一起讀經時,我們先把排好桌椅,清理桌面,桌上只擺三字經,身體自然端正,一手壓書,一手指著經文跟著念。我們只要和老師、同學一起朗讀就好了,只要同學的聲調、速度一致就好了。
我喜歡讀三字經,因為越背越有趣,我已經背完朱子“治家格言”之后,我要挑戰“孝經”。
薦三字經讀后感(精選16篇)篇十
小時候,隔壁家的老爺爺就教我們念三字經,“人之初,性本善……”那時候,只知道搖頭晃腦地背誦,卻不知道三字經是什么。
古人曰:“熟讀三字經,便可知天下事,通圣人禮。”《三字經》是我國古代的兒童識字課本,是中國傳統的兒童啟蒙讀物,在傳統教育中,小孩子們都是通過背誦《三字經》來識字知理的。《三字經》是我國古代歷史文明送給每個中國人的遺產。它短小的篇幅,蘊含著許多深刻的道理,膾炙人口、廣為流傳。它深深地吸引我,這不止是它生動有趣的人物歷史故事,還有它本身富有的內涵。三字一句,兩字一韻,不禁使人讀起來瑯瑯上口。
“人之初,性本善。”人性向善,每一個人天生都是善良的,所以我覺得在對待他人的時候,都要態度親切。
讀到“玉不琢,不成器”這句話時,我仿佛看到了一塊剛掘出的碧玉,經過工匠長年累月地精雕細琢,成了一件精美絕倫的玉器。人也是這樣,要經過很長時間的磨煉、學習、持之以恒,才能成功。可我有時候也不能堅持到底,有些計劃實行一兩個星期就以失敗告終。
《三字經》最后的“勤有功,戲無益。戒之哉,宜勉力”值得我們去深思。這句話的意思是:勤奮努力地學習,一定會獲得成功,而天天玩樂、懶惰是沒有益處的。我們要引以為戒,應該勉勵自己努力去學習。這可以說是全文的點睛之筆,它告訴我們一分耕耘一分收獲,不可虛度歲月,蹉跎光陰。
通過讀《三字經》,增強了文學功底,厚積博發。繼承了一些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和文化。今天在我們改革開放的這個年代,更應該了解歷史,借鑒歷史,少走彎路,開拓創新。為人師,為人父母,多讀一些經典書籍,在教育后人中,就會多引經據典,增加說服力,同時運用圣賢的智慧,為人師表,教書育人。
《三字經》是古人成長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學瑰寶,直到現在也不失為一本好書。《三字經》,深遠而持久地影響著每個中華兒女,中華民族的美德鑄造了它,讓我們繼承這些美德,發揚它吧!
薦三字經讀后感(精選16篇)篇十一
高爾基曾說過: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讓我們一起走進浩瀚的書海,遨游在知識的天空,品味承載著中華民族文化的瑰寶,延續了中華傳統文化命脈的經典文學著作,綻放文化之花。
《三字經》作為我國歷史悠久的經典文學瑰寶,它一代又一代地影響著我們中華兒女,是中華民族的美德造就了它。《三字經》,顧名思義――三字一句,兩句一韻。它短小的篇幅里蘊含著許多令人深刻的道理,深深的吸引著許多人,不只是它生動有趣的人物歷史故事,還有其本身富有的深刻內涵。在生活中,每個人都不可能做到十全十美,但不能否認的是《三字經》作為經典文學瑰寶的確是人生路上的良師益友。讓我們一起來品味《三字經》里生動有趣的故事吧。
“香九齡,能溫席。孝于親,所當執。”這個故事讓我很感動。它說的是東漢人黃香九歲時就知道孝順父親,夏天為父親扇扇子,冬天為父親暖被子。他不僅孝順,學習也十分勤奮刻苦。反觀我們,有許多的同學家境優越卻不知感恩,整天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有的更是過分,對父母大吵大鬧,將父母辛苦賺來的血汗錢用來趕時髦,比吃穿。父母付出了畢生的心血,含辛茹苦的養育我們,而我們卻把他們的恩情當做理所當然,這是不對的。烏鴉反哺這個故事大家應該聽說過吧,他說的是:一只小烏鴉被老烏鴉哺育長大以后,老烏鴉不能自己找食物,小烏鴉便反過來四處找食物喂養她的母親,而且并不感到厭煩,一直到老烏鴉死了為止。烏鴉給人的印象就是一身黑,很是丑陋,但正是這種被人類厭惡的小鳥卻擁有人類都稱贊的美德――孝順。一個小小的動物尚且知道感恩,作為一名學生的我們難道不感到羞愧嗎?父母養育我們的恩情,比天高,比地厚,是人世間最偉大的'恩情。孝順不是說說而已,要化為行動,就像黃香和烏鴉一樣,孝順父母。“孝”作為中華傳統美德,我們應該繼承并將其發揚光大大,這樣才能家庭和睦、社會和諧。
“融四歲,能讓梨。弟于長,宜先知。”孔融讓梨這個故事想必大家都是知道的。孔融小的時候家里有五個哥哥,一個弟弟。有一天,家里吃梨。讓孔融先拿,孔融卻不挑好的,不挑大的,只拿了一個最小的。父親看見了,就問孔融:“這么多的梨,又讓你先拿,你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個最小的呢?”孔融說:“我年紀小,應該拿最小的,大的留給哥哥吃。”父親又問他:“你還有一個弟弟呢,弟弟不是比你還要小嗎?”孔融說:“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應該把大的留給弟弟吃。”他父親聽了,十分高興:“好孩子,好孩子,你真是一個好孩子。”孔融四歲便知道讓梨,上讓哥哥,下讓弟弟。一個四歲的孩子尚且懂得謙讓,而我們作為一名青少年是否更應尊老愛幼、謙讓有禮。這些故事無不在展現著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從前,楚國有個名叫卞和的人。有一天,他在山里找到了一塊還沒有被雕琢過的玉石,于是,他便把這塊玉石呈獻當時的楚厲王。沒想到,宮里的玉匠卻說這只是一塊普通的石頭,厲王一生氣,便命令部下把卞和定了罪。厲王死后,武王繼位。卞和又將這塊石頭獻給武王。可是,仍然遭到了被定罪的命運。卞和失望的抱著石頭在山腳下哭了三天三夜。文王即位后知道了這件事情,便將卞和請進宮里來,命令玉匠把這塊石頭好好打造一下,發現果然是一塊上等的美玉,于是便將它命名為“和氏璧”。玉是一種可以用來當裝飾品的石頭,如果不去琢磨它,是不能成為人見人愛的美器的。同樣的道理,人如果不勤奮學習,是不會懂得禮節道義的。一個人必須要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要孝順父母,尊敬兄長,學習各種常識,方能品味經典。學生最重要的便是學習,也只有學習各種知識,才能體會到我們中華傳統文化的深刻內涵,領略到中華傳統文化的偉大魅力。
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是知識的寶庫;是力量的源泉。作為新時代的青少年,書籍就是我們最誠摯的朋友,它是一葉扁舟,載著我們在知識的海洋里遨游,它是良師益友,告訴我們每一個人生的道理。讓我們一起品味經典文學,將其中的優良傳統一代一代的傳承下去,讓文化之花絢麗綻放,讓我們在書海中揚帆遠航吧!
薦三字經讀后感(精選16篇)篇十二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記得5歲的時候,媽媽就開始教我讀三字經并要求我背出來了,那時的我因為覺得簡單,讀起來還朗朗上口,所以作為一種樂趣來唱讀的,但并不知道其中含義。
隨著年齡的增長,知識的日積月累,我漸漸知道了三字經里有著許多學習和做人的道理。“首孝弟,次見聞。知某數,識某文”是說人應該首先孝順父母,尊敬兄長,其次才是增長見識,學習知識。讀著這些內容,我不禁感到一陣陣臉紅。我是爺爺奶奶的長孫子,所以爺爺奶奶比較寵愛我,只要我開口,要什么就有什么,所以我一直以為父母為我所做的一切都是應該的,從來沒有想到要為他們做些什么。
因為我比較貪玩,還迷上了看電視和玩游戲,每當父母要求我去學習、復習功課時,我都會感覺他們好過分,在剝奪我的快樂童年,我還會為此和他們大吵大鬧,亂發脾氣!想到這些,我真是無地自容啊!明白“首孝弟,次見聞。知某數,識某文”的意思后我才深深懂得,我以前的想法是多么的自私,今后,我要改變自己,多體諒爸爸媽媽,多為他們著想,盡量少讓他們為我操心。我還要自覺地幫媽媽分擔家務,讓她少操勞,多點時間休息!
以前,我總以為學習的機會還有很多,時間還很長,不必這么累這么認真地學習,現在快樂才是最重要的,可以留著一些知識以后慢慢學。現在我才知道,光陰似箭,日月如梭。我們學習的機會錯過一次就少一次,甚至錯過了就再也遇不到了。“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意思就是告訴我們:年少的時候不學習,到老了就沒有什么作為。學習就如行舟,不進則退。
所以我們不能為了玩而停下學習的腳步。玩耍的快樂只是暫時性的快樂,如果一味貪圖快樂,就會無心學習,長大后悔莫及。學習的快樂是永久性的快樂,它能充實我們的頭腦,能讓我們知書達理……我們要學會做長久的快樂,“勤有功,戲無益”不就告訴我們凡是勤奮上進的人,都會有好的收獲,只顧貪玩,浪費了大好時光的人是一定會后悔的嗎!
薦三字經讀后感(精選16篇)篇十三
應麟所撰。一般來說,《三字經》作者應為王應麟。《三字經》具有識字、廣見聞和灌輸封建倫理品德瞧念,即教授學問與封建思想教育雙重功能。書中文筆自然流暢,樸實無華,深進淺出,情真意切.此書中有段僅用三百多字便回納綜合了中華五千年歷史的變遷,歷來備受贊譽。《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俗稱“三百千”,而《三字經》后來居上。這里的“居上”殆源于數字順序,未必即是憑據三書之內容與作用的存心陳設。但現實上,綜其覆蓋讀者之廣、教育作用之深以及流傳光之久瞧而言,《三字經》正在中國古代蒙書教材中,不克不說是影響最大、最有代表的書。巍哉,《三字經》堪稱“蒙學之冠”。
人之初,本善。相近,習相遠。茍不教,乃遷。教之道,貴以專。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心裁。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
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作甚。
玉不琢,不可器。人不學,不知義。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節。
香九齡,能溫席。孝于親,所賣執。融四歲,能讓梨。弟于長,宜先知。
首孝弟,次見聞。知某數,識某文。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萬。
薦三字經讀后感(精選16篇)篇十四
《三字經》是中華典故,主要是偏重于歷史知識、自然知識、生活常識的傳授。三字一句,文字淺明,句子短小易懂,每兩句押韻,容易念也容易背,可以鞏固記憶。
我認為《三字經》分為五個部分:第一部分說“教”和“學”的重要性;第二部分講封建倫常的一些話;第三部分介紹時目、四時、五行、六谷、六畜;第四部分介紹歷史;第五部分則說了一大串歷史上勤學發奮的人物故事。
我認為《三字經》是一本非常好的書,讀了《三字經》后,我由“玉不琢,不成器”得知人不經磨練不會成功;由“人不學,不如物”得知一個人不學習,沒有知識就連一個物品都比不上;由“古圣賢,尚勤學”得知即使是古代圣人孔子也勤學好問,何況我們呢?由“幼不學,老何為”得知如果青少年不學習,到老就不會有什么出息。
總之,《三字經》是一本好書,讓我受益匪淺。
薦三字經讀后感(精選16篇)篇十五
《三字經》是我們學習中國傳統文化必不可少的入門之書。據資料顯示,《三字經》是近年來中國傳播最廣泛的啟蒙書,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兒童道德系列》。全文結構嚴謹,寫作風格自然流暢,簡單,注重押韻,朗朗上口,非常適合背誦和記憶,百讀不厭。內容包括教育、歷史、天文、輿論、倫理和道德,以及一些傳說,流傳而簡潔。
《三字經》的作者具有非凡的綜合歸納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這從他對歷史的表達中可以看出。文章中關于中國五千年歷史的變化,只有300多個字,但它的要點和本質,令人耳目一新,相當遙遠,可以看到小山的意義。如“夏有禹,商有湯,周文武,稱三王。夏傳子,家天下。四百年,遷夏社。湯伐夏,國號商。六百年,直到周亡。周武王,始朱周。八百年,最長。“幾個數字包含了夏、商、周三代的順序,“三王”指的是三個朝代的建國王、延續時間,以及從夏朝開始放棄禪宗讓步、王位世襲等豐富知識。
雖然《三字經》注重傳道,但并不是枯燥的說教。它記錄了大量的歷史人物和故事,如孟母三遷、孔融讓梨、黃香孝父、孔子拜師、趙普讀《論語》、公孫宏抄書、孫敬頭吊頸讀書、蘇秦錐刺股讀書、孫康映雪讀書等,給人們的學習增添了不少樂趣,也讓讀者在行為、做事、學習、交朋友等方面有了更直觀的體驗。
《三字經》最后提出了一個重要的問題,那就是給子孫留下了什么遺產。作者的立場是“人遺子,金滿子;我教孩子,獨一無二。”他說世界給孩子留下了很多金銀財富。我呢?教育后代只有一本書。在教育后代的問題上,它非常符合現代觀念。
解讀《三字經》可以讓更多文化不高的人理解文化,使文化流行起來。讀完《三字經》后,我們可以進一步了解中國傳統文化,陶冶情操,提高自我修養,弘揚正氣。
薦三字經讀后感(精選16篇)篇十六
《三字經》我已經背得滾瓜爛熟了。這是一本圖文并茂的好書。它既是少年兒童的啟蒙書,又是每一個公民生活的教科書;既是歌頌傳統美德與時代精神的詠嘆調,又是激勵人們奮發向上,開拓進取,向真善美的境界攀登的號角。這本書字數少,內容卻多姿多彩。它把時代精神和中華傳統美德結合起來,把思想性、觀賞性、知識性融為一體,通過對知識的介紹,使青少年得到社會主義思想道德教育。
讀了這本書后,使我受到深刻教育,特別是“能溫席小黃香愛父母意深長”對我的教育更大。作者以凝練的12個字,贊揚了一位以孝敬長輩而名留千古的女童—黃香。小黃香懂得關心、體貼父親。炎熱的夏天,她先把父親的床席扇涼,趕走蚊子,放下帳子,讓勞累的父親能夠睡得舒坦。寒冷的冬天,床冷如鐵。她便自己先到父親床上去,用自己的體溫驅走寒氣,再讓父親睡到溫暖的被窩里去。黃香對父親是多么體貼啊!
讀到這里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腦海里總是浮現出小黃香的形象。我與黃香對比,感到無比慚愧,爸爸媽媽哺育著我成長,我卻不懂得孝敬、體貼他們,反而經常發脾氣。父母和我猶如大地與小樹,大地把養料、水分……無私地貢獻給小樹,難道小樹不應該給大地貢獻點什么嗎?難道關心我是父母的本職嗎?難道父母就不需要關懷嗎?一個又一個的問號在我的腦海中盤旋。我開始醒悟了。認識到自己以前對父母的苛刻要求是多么不應該啊!我要向小黃香學習,用實際行動關心和孝敬父母。
星期天,我早早起床,為爸爸媽媽做好早飯,幫媽媽洗衣、洗碗,讓他們過個輕松愉快的星期天……每當我干完家務時,媽媽總是用深情的眼光看著我,我從媽媽的眼神中,看到了已長大了的懂事的我。
《新三字經》使我從一個嬌生慣養的孩子變成了一個關心、孝敬父母的好孩子。《三字經》真是我的良師益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