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們經常需要用到演講稿范文來向他人演講或發表意見。在下面的范文中,你可以看到優秀演講者的思路和表達方式,希望能給大家帶來啟示。
端午節的來歷演講稿(實用16篇)篇一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有首兒歌說得好:“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這首兒歌講的就是我國一年一度的傳統節日——端午節。今天我在國旗下演講的主題是《端午節的由來》。
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又要到了,端午節是每年農歷的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是夏季的.一個驅除瘟疫的節日。端午節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日。
關于端午節起源,相關的傳說可多了。其中,紀念屈原的說法流傳得最廣。屈原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出生在20xx多年前戰國時期的楚國。他為人正直,學識淵博,很有才干,在楚國擔任了重要職務。因為他主張堅決對抗秦國侵略,而受到打擊、排斥,還被楚王趕出了朝廷。屈原悲憤極了,在流放途中寫下了許多充滿愛國精神的詩篇,最有名的就是《離騷》。后來,秦xxx隊攻占了楚國都城。楚國失地千里,尸橫遍野。屈原心如刀割,他不愿意看到國破家亡的慘景,就在農歷五月五日這一天,懷抱石塊,跳進了汩羅江。當年他62歲。
百姓們愛戴屈原,當聽到他自殺的消息后,紛紛劃著船奔向江中,去打撈屈原的遺體,但沒能找到。他們怕江中的魚蝦會咬食屈原的遺體,又紛紛把江米裝迸竹筒,扔到水里,想用江米喂食魚蝦來保護屈原的遺體。從此,每年的五月初五,人們都會自發地來到江邊,悼念屈原,還要劃著船沖進洶涌的波濤,象征人們爭相打撈屈原的遺體,以此來寄托對屈原的哀思。久而久之,我國南方就形成了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的習俗。因此,端午節又成了紀念屈原的節日。
同學們,屈原因為熱愛祖國、關心百姓疾苦而受到人們的愛戴。當我們津津有味地吃粽子、觀看賽龍舟時,不要忘記20xx多年前那位愛國大詩人——屈原。
讓我們懷著敬愛之心和珍愛之情來看待中華這一傳統佳節吧!提前祝大家端午節快樂!
謝謝大家!
端午節的來歷演講稿(實用16篇)篇二
同學們,五月五日端午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它產生于戰國時期,經過很多朝代,一直源遠流長,至今有2000多年的歷史,它被世人蒙上了一層紗,今天讓我們一起去揭開那神秘的面紗吧。
讓我們穿越時空去看看春秋戰國時期的感人故事吧。據《史記》記載,屈原是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主張聯齊抗秦,因此遭到貴族的強烈反對而被去職,被趕出成都,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的都城,他眼看著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在五月五日,他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后,抱石投汩羅江而死。屈原死后,楚國人民衰痛異常,就在江面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并且以蘆葉包餡料投入江中,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后來人們為紀念屈原這位英雄,將五月五日定為端午節。
端午節怎能忘記吃粽子呢?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每年五月,中國百姓家家戶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粽子的餡料種類繁多,北方常用的是小棗;南方則有豆沙、水果、鮮肉、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粽為代表。吃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一直盛行,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各國。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伴T插艾、香滿堂、吃粽子、灑白酒、龍舟下水喜洋洋”這句俗語表現了端午節熱鬧歡快的情景。當今的端午節不單是紀念屈原,而且也在展現人們和諧幸福的生活。
端午節的來歷演講稿(實用16篇)篇三
第一,端午節是紀念詩人屈原的節日,是愛國的節日。經過千百年的傳承,屈原的愛國主義情懷與端午節的人文內涵已密不可分。
第二,端午節是衛生節。端午前后正是春夏交替之時,天氣炎熱,多雨潮濕,蚊蟲滋生,是傳染病的高發時節。為了避免疾病的發生,古人在端午節前后插艾葉、以驅蚊蠅凈化空氣。
第三點,端午節是體育節。龍舟競渡是一項很有氣勢、極具合作精神的競技活動。端午競渡能對群眾性的水上運動、強身健體、民眾團結起到很好的推動和促進作用。
第四點,端午節是美食節,因為我們要吃可口粽子。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人們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如今粽子的花色品種更為繁多。
同學們,中國的傳統節日五彩繽紛,文化內涵豐厚,因為地域不同,各地的習俗也稍有不同。有些傳統的習慣已經淡化了不少,今天的國旗下講話,我們了解了端午文化,也希望我們能作為傳統文化的傳承者。讓我們懷著敬愛之心和珍愛之情來過好中華民族的每一個傳統佳節吧!
端午節的來歷演講稿(實用16篇)篇四
親愛的老師們,親愛的學生們:
大家好!
我今天演講的題目是《五月五過端午》。農歷五月初五,俗稱“端午節”,意思是“開始”和“開始”。第五天可以叫第五天。在一些地方,端午節也被稱為五月節,艾節和夏季節。端午節是中國漢族人的傳統節日。始于春秋戰國,距今已有~~年的歷史。端午節有許多起源和傳說,包括:紀念屈原,紀念伍子胥和紀念曹娥;根據聞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列表,端午節的起源是中國古代吳越人舉行的圖騰節日,比屈原更早。但是幾千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肺腑的詩篇已經深入人心。在民間文化領域,中國人把賽龍舟和吃粽子與紀念屈原聯系在一起。
今天我就給同學們介紹一下屈原,說: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在提倡養才賦民,富國強兵,主張聯合反秦,遭到貴族的強烈反對。屈原貪財離職,被流放。流亡期間,他寫下了《離騷》、《天問》、《九歌》等憂國憂民的不朽詩篇,影響深遠(因此,端午節也叫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京都、楚國。屈原看到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又舍不得一直放棄自己的祖國。5月5日,他寫完巨作《懷沙》后,投身汨羅江,用自己的生命寫下了一場波瀾壯闊的愛國運動。
傳說屈原死后,楚國人民悲痛欲絕,紛紛涌向汨羅江祭奠屈原。漁民們劃著船,在河上來回捕魚。一個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扔到河里,說如果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咬醫生了。人們看到后紛紛效仿。一個老醫生拿了一壇雄黃酒倒進河里,說如果龍水獸喝醉了暈倒,他就不會傷害屈醫生。后來,由于擔心飯團會被龍吃掉,人們想出了用印楝葉包裹大米,并在大米周圍包裹彩色絲綢以發展成今天的棕色種子的想法。
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動逐漸演變成: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和艾葉、熏蒼術和白芷、喝雄黃酒。據說吃粽子和賽龍舟是為了紀念屈原,所以解放后,端午節被命名為“詩人節”來紀念屈原。至于吊菖蒲、艾葉,熏蒼術、白芷,飲雄黃酒,則說是抑惡。
除了大家都知道的吃粽子之外,端午節期間各地還有豐富的飲食習俗。吃黃鱔,吃面,吃粉絲,吃茶蛋。在江西南昌,端午會煮茶葉蛋和鹽水蛋。雞蛋包括雞蛋、鴨蛋和鵝蛋。蛋殼被漆成紅色,裝在彩色網袋里,掛在孩子們的脖子上,這意味著祝他們好運和安全。吃蛋糕,吃炸堆之類的。我最喜歡吃粽子。南方和北方有不同的風俗習慣。粽子的大小不一,有甜的也有咸的。大的有兩三斤的巨型餃子,小的有不到兩寸長的小巧玲瓏的甜餃子。我吃過四川樂山做的肉餃子。黃澄澄的糯米里塞滿了咸肉,肥而不膩。有胡椒和竹葉的香味,味道悠長。最值錢的是價格低,每個重八兩,才兩塊五毛。
今天,端午節仍然是中國人非常流行的盛大節日。為了弘揚民族文化,保存民族傳統,中國把5月5日列為法定假日。
端午節的來歷演講稿(實用16篇)篇五
各位同學:
大家好,我是來自高x班的__。我今天國旗下講話的主題是[憶端午濃情飄香,承中華傳統文化]。
端午節,又名端陽節,龍舟節等。其最初的起源可追溯至上古時期的祭龍。仲夏端午,蒼龍七宿飛升之正南中天,是龍飛天的日子。后又有戰國時期楚國詩人屈原在五月五跳汨羅江自盡,人們也將端午作為紀念屈原的日子。端午節的起源涵蓋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學等方面的內容,蘊含著深邃豐厚的文化內涵,也是南北方文化雜糅的產物。
陸游詩[乙卯重五詩]有云: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舊俗方儲藥,羸軀亦點丹。日斜吾事畢,一笑向杯盤。其中寫到了端午之兩大習俗——食粽以及掛艾葉菖蒲。
粽子,早在春秋之前就已呈現,最初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到了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還用作交往的禮品。到了明清,粽子又有了其他的寓意,比如在秀才參加科舉考試前,家中都會為其打算“筆粽”,模樣細而長形似毛筆,又諧音“必中”也討了個口彩。
艾,又名艾蒿,其莖葉散發出的神奇芳香可驅蚊蠅蟲蟻,凈化空氣,同時也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藥材,菖蒲可提神通竅健骨消滯殺蟲滅菌。掛艾葉菖蒲是將艾葉于端午時懸于堂中,剪艾力虎形或剪彩為小虎,貼以艾葉,婦人爭相戴之,以僻邪驅瘴。用菖蒲作劍,插于門榻,有驅魔法鬼之神效。期望全家能夠身體健康,平平安安的度過這一年。
而如今,紀念端午文化的方式也隨著時代的變化而有所改變,但是不變的是中華民族兒女對于傳統文化的崇敬。粽子的取材變得多樣,也隨著地域的不同而向著不同的方向發展,呈現出不同的花樣,但是不變的是對于屈原的紀念。在醫學技術發達的當下,也許不再需要艾葉菖蒲來為家中凈化空氣,吸煙滯塵,但此舉依舊承載著人們對家里人平安無病的期許。賽龍舟在現如今顯然不可能是為了驅散魚群,保護屈原的身體,龍舟的樣式也有所改變,但不變的是中華兒女心中的愛國主義精神和集體主義精神。
現代人們的生活節奏快,但是我們不能忘記傳統節日的價值和意義。對于我們而言,要由外而內的汲取端午文化,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真正融入每個人的生活中。詩歌是文化的載體,誦一曲[離騷]重拾一段不該忘卻的文化記憶,塑造屬于中華民族的共同信仰。
傳承中華傳統文化,責任在每一中華兒女。
謝謝大家。
端午節的來歷演講稿(實用16篇)篇六
1、桃花塢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桃花仙人種桃樹,又摘桃花換酒錢。酒醒已到端午前,趕制短信把親念;輕歌慢舞祝福你,開心快樂到永遠。
2、關掉你的手機,慢慢的閉上眼睛,想想我,想想粽子,你會發現我和粽子一樣可愛。
3、如果說餃子代表吉祥,湯圓代表如意,月餅代表團圓,端午節的粽子代表我的祝福,把你緊緊包圍。祝你端午節安康。
4、無數代表快樂的糯米,里面藏著甜蜜的棗餡,我用歡欣的粽子葉把這一切緊緊包在一起,系上幸福的紅絲帶,充滿吉祥,捎去我美好的祝福,端午節安康。
5、端午到了,我送你一個愛心粽子,第一層,體貼!第二層,關懷!第三層,浪漫!第四層,溫馨!中間夾層,甜蜜!祝你天天都有一個好心情!
6、?!岸宋绻潯笨鞓罚菏聵I發達再進一步,人氣直升再火一點,獎金多多再翻一倍,身體安康再棒一點,人見人愛身邊美女再多一群。
7、縫個香囊銹個荷包,自制幾斤粽子,托人到山里采了艾葉,街頭買了瓶雄黃酒,加上內心深處的幾許關懷與牽掛,作為禮物送給你們,祝朋友們端午節安康!
8、龍舟頭,永不止步的奔頭,獅子頭,奮勇向前的勁頭,端午節,祝福語,頭頭是道,香米粒,真心誠意的威力,甜棗粒,全心全意的實力,我親愛的朋友,端午節,祝福你,粒粒有利,端午節,祝福你,粒粒給力。
9、今天端午節!收集世上一切美好的東西為原料,用無憂為外衣,以我的真心祝福為絲帶為你包了一個特別的粽子送給你!吃了它你永遠快樂幸福!
10、一個粽子一片情,思念牽掛在心中,葉子長長幸福長,吉祥如意永安康,小棗甜甜糯米軟,幸福快樂好運伴,五月初五端午節,祝你事業節節高。
11、端午到,愿你“端”起“五”好:端起快樂,煩惱全消;端起吉祥,好運不倒;端起財運,廣納錢寶;端起前途,事業走高;端起幸福,如意逍遙!
12、綠綠粽葉裹吉祥,填滿真誠情意長,清清江水龍舟蕩,淡淡黃酒解煩憂,端午節日又來到,幸??鞓防@身旁。祝端午節安康開心,萬事吉祥。
13、端午品粽香,中秋賞月圓,霜降不看天,露重知冷暖,只是遙相思,遠方親和友,一條短信息,愿把祝福達。霜降到,寒將來,最親愛的人,祝你生活幸福,工作如意,煩惱、憂愁都降落。
14、一句平淡入水的問候,很輕;一聲平常如紙的祝福,很真;采一片清香的粽葉,包一顆香甜的粽子,裝人真情的信息里,送給你:端午節安康。
15、端午到,花枝俏,家家戶戶樂陶陶。掛艾草,帶香包,香香甜甜百福招。競龍舟,祭屈原,歷史傳承越千年。端午家家粽飄香,愿你事事“粽”順暢!
16、五月初五是端午,祝福心意全送到:愿你“粽”是快樂,“粽”是微笑,“粽”是喜悅,“粽”是好運,“粽”是成功,“粽”是幸福,“粽”是美好。
17、粽子粘,粽子甜,端午吃粽來解饞;粽子香,粽子軟,我的祝福最浪漫;天天盼,與你見,發送短信表思念;身體健,心情燦,端午幸福來相伴,開心快樂不間斷!
18、粽子里面都是米,我的心里最想你!吃口粽子暖心底,想你時候最歡喜!借助端午祝福你,愿你好運好福氣!幸福永遠粘著你,平安永遠陪伴你!端午節安康!
19、萬水千山“粽”是情,少了粽子真不行。棗泥豆沙鳳梨餡,甜甜蜜蜜好滋味。蛋黃肉松肉兒餡,幸??鞓芬簧椤WD愣宋缈鞓罚?/p>
20、風飄飄兮旗幟舞,鼓聲陣陣兮動人心。河水清澈兮龍舟列,人群吶喊兮過佳節。祭奠屈原兮抒壯志,愛我中華兮歌舞歡。粽葉一片兮情誼濃,聲聲祝福兮涌心頭。愿你快樂兮端午節,家人團聚兮笑聲傳!
21、偶爾的繁忙,不代表遺忘;夏日的到來,愿你心情舒暢,曾落下的問候,這一刻一起補償,所有的關心,凝聚這條短信,祝端午節安康。
22、送你一個粽子,代表對你一生的思念;送你一瓶雄黃酒,代表對你一世的祝福;端午節到了,禮物雖輕,是我一生一世的祝愿,祝你端午節安康!
23、祝福不斷連連的,真情實意綿綿的,包成粽子圓圓的,吃在嘴里黏黏的,味道總是咸咸的,化在心里甜甜的。祝甜甜的你,過個甜甜的端午!
24、我是粽葉你是米,一層一層裹住你;粽子里有多少米,代表我有多想你,記得給我發信息,不然粽子噎死你!端午節安康!
25、端午節的到來,愿你心情舒暢;曾落下的問候,這一刻一起補償,所有的關心,凝聚這條短信。祝端午節安康!
26、端午節,賽龍舟,前途順利步步高;掛菖蒲,插艾草,驅邪祛病身體好;包粽子,飲雄黃,家庭美滿多歡笑;發短信,祝朋友,端午快樂幸福繞。祝健康快樂!
27、您手機6月起已具買粽子功能,預訂粽子撥110,送貨119,有疑問請與本中心聯系,網址:三達不溜點不坑你坑誰點抗么!
28、用一份健康的綠豆,一份開心的花生,一份美麗的紅豆,一份快樂的調料,包成一個開心的粽子送給你,祝你端午節安康。
29、當你睜開眼晴時,希望你能看到我祝福,祝你有個陽光般的心情;閉上眼睛前,要你收到我的問候,晚上做個好夢,祝端午節安康!
30、香粽傳遞世間情,依依問候伴你行;端午節日人歡暢,笑容翩翩樂不停;好運滿滿福運旺,悲傷往后都清零;一路坦蕩一路暢,祝你前途更敞亮!
31、云想衣裳花想容,貓想耗子雞想蟲,牛想牧場鵝想草,兔想蘿卜猴想桃,鷹想藍天鳥想巢,狗想骨頭豬想槽,你想粽子我送你,同時送你一短信:祝端午快樂!
32、等端午,盼端午,傳統佳節最有福。享端午,品端午,粽子美味填飽肚。迎端午,鬧端午,祝你快樂不勝數!
33、香香的粽子是思念,青青的粽葉表惦念,粘粘的糯米是掛念,紅紅的大棗表想念,端午節到了,朋友你還好嗎,愿你一切如意,萬事順利,端午節安康。
34、【?!扛0殡S思念送,【你】若快樂并安心,【端】午節日祝團圓,【午】出精彩生活美,【節】節高升事業鴻,【快】心遂意無憂愁,【樂】不思蜀永逍遙。
35、多變的永遠是天氣,不變的永遠是情意,愿淡淡的寒氣,輕拂過去一年的疲憊,暖暖的春風,傳遞我心中的祝福:端午節安康!
36、端午節沒什么好送的,就送你一個萬能的“粽”:粽瓜能得金財富日日新,有始有粽的端午節,點石成粽心想事成,祝你端午節安康,幸福萬年長!
37、眾人皆濁我獨醒,不甘逐流投汨羅,和諧文明今盛世,君魂寬慰心應寧。端午節,重溫古老故事,品味民族精神,享受幸福生活!
38、粽子神功:欲練神功,水火來攻。第一層,粽葉附體,嫁衣神功;第二層,糯米搟皮,打包神功;第三層,鮮肉作餡,肉丸神功。端午節,祝你馬到成功!
39、端午將至,粽香千里;鶴起湖湘,銜粽而飛;用真誠的心把平安幸福包成一個大粽子送給您及家人,祝端午節安康。
40、端午節到了,包裹著盛世陽光,纏繞著華年彩虹。這個囊括天地鴻福的粽子,正被你的拇指點開。點開,財富即滾滾來,吉祥定天天在;喜事也頻頻撞滿懷!
42、有一種快樂洋洋灑灑,有一種自在平平淡淡,有一種幸福安安靜靜,有一種擁有實實在在,有一種友誼長長久久,有一個你,我天天祝福,端午節到了,愿我的祝福給你快樂!
43、端午到,為你“端”來一生的幸福,為你“端”來一世的甜蜜,為你“端”來一年的平安,為你“端”來一季的健康,為你“端”來一天的吉祥,祝你端午節安康!
44、一句問候,一聲祝福,采一片清香的粽葉,包一顆香甜的粽子,裝入真情的信息里,送給你:祝端午節快樂!
45、一笑憂愁跑,二笑煩惱消,三笑心情好,四笑不變老,五笑興致高,六笑幸福繞,七笑快樂到,八笑收入好,九笑步步高,十全十美樂逍遙,端午節安康!
46、屈原的嘆息漸漸遠去,傳統的節日萌生新意,快捷的生活拉遠距離,端午的祝福短信傳遞:名如肉粽香飄萬里,業似龍舟千帆競技!端午將至,節日快樂。
47、好久沒有聯系,不代表不想念;好久沒有問候,不代表不關心;此刻我在想你,知道就行;初夏的陽光燦爛,愿你心情更愉快。端午節到了,祝你端午節安康。
48、甜甜的豆沙粽子,美美的幸福生活;香香的大肉粽子,滿滿的萬事如意;咸咸的各色粽子,真真的祝福情誼:端午來臨,愿你幸福健康,萬事如意。
49、落日余輝,映著彩霞,迎著微風,向著天際,絲絲柔柔的微風,傳去了節日的祝辭,飄向遠方的你,愿你擁有這美好的一切,端午節安康。
50、我是粽葉你是米一層一層裹住你,你是牙齒我是米香香甜甜粘住你,粽子里有多少米代表我有多想你,記得給我發信息不然粽子噎死你!端午節安康!
端午節的來歷演講稿(實用16篇)篇七
敬愛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在開始今天的講話前,先讓我為大家讀一讀這首歌謠:“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撒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兒歌里說到的節日就是即將來到的端午節。
今年的__月__日是農歷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節日端午節。端午時節,千家品粽,萬戶懸囊,人們紛紛掛艾草、賽龍舟、辦詩會。
關于端午節起源的傳說可多了,其中,紀念屈原的說法流傳得最廣。屈原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出生在戰國時期的楚國。他為人正直,學識淵博,很有才干,在楚國擔任了重要職務。因為他主張堅決對抗秦國侵略,而受到打擊、排斥,還被楚王趕出了朝廷。屈原悲憤極了,在流放途中寫下了許多充滿愛國精神的詩篇,最有名的是《離騷》。后來,秦軍隊攻占了楚國都城。楚國失地千里,尸橫遍野。屈原心如刀割,他不愿意看到國破家亡的慘景,就在農歷五月五日這一天,懷抱石塊,跳進了淚羅江。當時他62歲。
食屈原的遺體,又紛紛把江米裝迸竹筒,扔到水里,想用江米喂食魚蝦來保護屈原的遺體。從此,每年的五月初五,人們都會自發地來到江邊,悼念屈原,還要劃著船沖進洶涌的波濤,象征人們爭相打撈屈原遺體,以此來寄托對屈原的哀思。久而久之,我國南方就形成了端午節賽龍舟的習俗。因此,端午節又成了紀念屈原的節日。
每逢佳節倍思親,我們將如何度過一個有意義的傳統節日呢?
讓我們把粽葉輕輕展開,將愛國情包入。兩千多年前,三閭大夫屈原情系百姓,心憂天下,懷石投江殉國。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人們每到這天便把用五色絲線包裹的粽子投到水中,表達悼念之情。屈原的愛國精神,影響和感召著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
讓我們把粽葉輕輕展開,將文明包入。傳統文化史中華民族的根和源,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血脈和延續基因。作為新時期的少年兒童,作為光榮的少先隊員,我們要傳承中華文明,并將它發揚光大。
讓我們把粽葉輕輕展開,將責任包入。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是我們國家發展的目標和方向,讓我們肩負責任,勇于承擔。
同學們,在這個綿延兩千年的傳統佳節里,讓我們把粽葉輕輕展開,包住所有的感恩與祝福,送給我們偉大的祖國。
端午節的來歷演講稿(實用16篇)篇八
親愛的老師們,親愛的學生們:
大家好!
第一,端午節。
節是紀念詩人的節日,是愛國的節日。因為愛國詩人屈原見國破人亡,五月初五投汨羅江。屈原沉江后,古人將竹筒裝米投入江中,萬舟齊發、吶喊鼓樂嚇退蛟龍,以此表示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后來演變成為吃粽子、賽龍舟的習俗。經過千百年的傳承,屈原的愛國主義情懷與端午節的人文內涵已密不可分。端午節成為中國人傳遞愛國主義情感和精神的重要儀式。
第二,端午節是衛生節。端午前后正是春夏交替之時,天氣炎熱,多雨潮濕,蚊蟲滋生,病蟲害漸多,是傳染病的高發時期。為了避免疾病的發生,古人在端午節前后插艾葉、懸菖蒲用以驅蚊蠅、蟲子,凈化空氣。端午這一天,成年人還要喝黃酒和菖蒲酒驅蛇蟲,小孩子要佩戴藏有朱砂、香草的香囊預防疾病。這些習俗表達的是古人驅瘟避邪、祈福健康平安的愿望。這樣來看,端午節是中國最早的“衛生防疫節”。
第三,端午節是體育節,因為人們在這天要在水上賽龍舟。龍舟競渡是一項很有氣勢、極具合作精神的競技活動。端午競渡能對群眾性的水上運動、強身健體、民眾團結起到很好的推動和促進作用?,F在龍舟競渡逐漸演變成一項國際體育賽事,起到友誼紐帶的作用。
第四點,端午節是美食節,因為我們要吃可口粽子。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人們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形狀看有四角形、錐形、菱形、有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的“筒粽”。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芍^粽葉飄香粽子可口。
同學們,中國的傳統節日五彩繽紛,文化內涵豐厚,因為地域不同,各地的習俗也稍有不同。有些傳統的習慣已經淡化了不少,今天的國旗下講話,我們了解了端午文化,也希望我們能作為傳統文化的傳承者。讓我們懷著敬愛之心積極學習和保護我們的傳統節日和傳統文化,讓古老的華夏文明煥發新的風采!
端午節的來歷演講稿(實用16篇)篇九
尊敬的各位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都知道每年農歷五月初五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端午節。那端午節到底是怎么來的呢?端午亦稱端五,"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端五的"五"字又與"午"相通,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時為"陽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陽"。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稱重五,也稱重午。此外,端午還有許多別稱,如:夏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等等。
端午節的別稱之多,間接說明了端午節俗起源的歧出。事實也正是這樣的。關于端午節的來源,時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種說法,諸如:紀念屈原說;吳越民族圖騰祭說;起于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等等。迄今為止,影響最廣的端午起源的觀點是紀念屈原說。在民俗文化領域,我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賽龍舟,作為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于古時楚國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于吳、越、楚。
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x粽子為代表。吃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國外。
中國的傳統文化源遠流長!
為了傳承屈原的愛國傳統,所以,我們一定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謝謝大家。
端午節的來歷演講稿(實用16篇)篇十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大家好!
同學們,你們知道今天是什么節日嗎?對了,就是端午節。端午節,又稱詩人節、五日節、五月節……端午節與春節、中秋節、清明節共稱中國漢族四大傳統節日。
端午節這天,大人會包一些粽子給我們吃。同時在五月初四這天晚上,人們會買一些艾草泡在盆里面。然后把盆放在外面。第二天人們就會分給家人洗臉。大街上還賣xx鞋、xx帽,小朋友們的脖子上還掛著一個香囊,頭上還涂一些雄黃酒。據說,白娘子與許仙在端午節時喝雄黃酒,白娘子恢復了原形,把許仙嚇得丟了半條命!
端午節的由來還有個呢!屈原是一個楚國人,在楚王身邊當差,一心為國家著想,他是一個偉大的詩人。屈原為楚王出了無數個良策,可楚王聽信了*臣的讒言,將屈原流放外地。
這就是端午節,我相信端午節這天,人們會開開心心的,忘記煩惱,享受生活。
謝謝。
端午節的來歷演講稿(實用16篇)篇十一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農歷五月初五是端午節,是我國最大的傳統節日之一。關于端午節的來歷有四五種說法,而我最習慣的是紀念屈原的說法。
兩千多年前,一位十分愛國的楚國詩人屈原,因自己的國家被秦國占領,傷心欲絕,跳江自殺身亡。千百年來,人們紀念他,祭奠他。
我國會在這天全國放假。我們家全家人聚在一起,忙得跟過年一樣:爺爺把雄黃倒進白酒中,攪拌均勻,撒入各個角落,是驅蟲用的;爸爸媽媽把剪得像箭一樣的菖蒲插在門前,據說是驅邪用的;奶奶在廚房煮了一盤又一盤我愛吃的菜:炒土豆絲、筍片、肉絲炒洋蔥、炒蝦仁……我的口水呀,流得滿地都是。我們一家圍在桌旁包食餅筒,澆上肉汁,咬一口,嗯,真是色香味俱全啊!
生活中的傳統文化節日讓我們知道祖國悠久,文化燦爛,更讓我們知道了要向屈原那樣熱愛自己的祖國。
端午節的來歷演講稿(實用16篇)篇十二
親愛的老師們、同學們:
大家好!
我今天演講的題目是五月五日端午節。
農歷五月初五,俗稱龍舟節,意為“開始”、“開端”。五年級可以稱為五年級。有些地方把端午節稱為五月節、艾節、夏節。端午節是中國漢族的傳統節日。始于春秋戰國時期,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端午節的起源和傳說很多,包括:紀念屈原、伍子胥、曹娥,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人把端午節賽龍舟、吃粽子與紀念屈原聯系在一起。
今天,我將向我的同學介紹屈原,說,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主張提拔人才,使成為富國,主張聯合抗秦,遭到貴族的強烈反對。屈原貪贓離崗,被流放。流亡期間,他寫下了《離騷》、《田文》、《天問》等憂國憂民的不朽詩篇,影響深遠(因此,端午節又稱為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入侵楚國京都。看到自己的國家被侵略,屈原心痛,但又舍不得放棄自己的國家。5月5日,他寫完巨著《懷沙》后,向汨羅江投石自盡,用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波瀾壯闊的愛國樂章。傳說屈原死后,楚國人民悲痛萬分,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向屈原進貢。漁民們劃著船,在河里上下打撈他。一個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把它們“撲通、撲通”地扔到河里,說魚、龍、蝦、蟹要是吃飽了,就不咬大夫的身體了。人們紛紛效仿。一位老醫生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河里,說龍水獸喝醉后如果暈倒,不會傷害屈醫生。后來,人們怕飯團被龍吃掉,就想到用印楝葉包裹米飯,再用彩色的絲綢包裹,就發展成了今天的手掌。
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動逐漸演變為: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和艾葉、熏蒼術和白芷、喝雄黃酒。據說吃粽子和賽龍舟都是為了紀念屈原,所以端午節在解放后被命名為“詩人節”,以紀念屈原。至于掛菖蒲艾葉,熏蒼術白芷,喝雄黃酒,據說是為了鎮邪。
端午節除了眾所周知的吃粽子,各地還有豐富的飲食習俗。吃鱔魚,面條,粉絲,茶,雞蛋。在江西南昌,端午節要煮茶蛋和咸蛋。雞蛋包括雞蛋、鴨蛋和鵝蛋。蛋殼被涂成紅色,裝在五顏六色的網袋里,掛在孩子們的脖子上,這意味著祝愿孩子們好運和安全。吃蛋糕,炸樁之類的。我最喜歡吃粽子。北方和南方的風俗習慣不同。粽子大小不一,有甜的也有咸的。大的兩三斤,小的小巧玲瓏,甜的不到兩寸長。我吃過四川樂山做的肉餡餃子,最好吃。黃澄澄的糯米里面是臘肉,肥而不膩。吃起來像辣椒和竹葉的清香,口感綿長。最可貴的是價格低。每個重八兩,只要兩元五角。
今天,端午節仍然是中國人民中一個非常受歡迎的盛大節日。自20xx年以來,中國將5月5日列為法定假日,以弘揚民族文化,保存民族傳統。
我的發言到此結束。感謝您的聆聽。
端午節的來歷演講稿(實用16篇)篇十三
各位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端午節快要到了,你們知道端午節的來歷嗎?還是我來告訴你們吧!
農歷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的端午節,又稱端陽、重五、端五節。早在周朝,就有“五月五日,蓄蘭而沐”的習俗。
但是今天的端午節,更多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相傳賽龍舟,就是為了撈救投汨羅江而死的愛國詩人屈原。把粽子投到江河,是為了不讓魚蛟蝦蟹吃屈原的遺體。在這里,我給大家講一個屈原的故事。相傳春秋戰國時期,中原大地以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國為雄,它們各國之間為爭奪土地,使中原大地戰火連天。當時,屈原是楚國的左徒官,他勸楚懷王要仁治,不要聽信小人讒言,可懷王不但不聽,還聽信讒言革職屈原。悲憤痛心的屈原,便寫下了不朽的詩篇——《離騷》和《天問》。公元前278年,楚國被秦國攻破,屈原精神受到了極大的打擊,面對國破家亡,百姓疾苦,自己卻無能為力,于是在極度失望和痛苦中,抱石投入長江東邊的汨羅江。聞訊趕來的楚國百姓紛紛劃船,到江中打撈屈原的尸體,并拿來了粽子投入江中喂魚蛟蝦蟹,讓它們不要啃吃屈原的尸體。兩千多年過去了,但詩人屈原的形象卻依然留在人們心間。如今,每到農歷五月初五,人們就要劃龍舟,吃粽子,來紀念這位偉大的詩人。
當然,各地的風俗習慣不盡相同,但都要吃粽子、插艾葉、戴香包、賽龍舟。我們這兒除了上述的這些,還有送綠豆糕、吃綠豆糕的習慣。
端午節是我最喜歡的節日。不僅僅因為它能吃粽子和綠豆糕,更因為它是對偉大愛國詩人屈原的`懷念。
端午節的來歷演講稿(實用16篇)篇十四
端午節于每年農歷五月初五舉行,本來是夏季的一個驅除瘟疫的節日,后來楚國詩人屈原于端午節投江自盡,就變成紀念屈原的節日,與春節、中秋同屬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
傳說屈原在五月初五這天投汨羅江自盡殉國,但是許多盛行于世的端午習俗早在此之前即已流傳,而且不少都有驅瘟避疫的成分,故此有人推測,端午節源于對惡日的禁忌。
端午節的來歷演講稿(實用16篇)篇十五
農歷五月初五,俗稱端午節,是華人夏季最盛大的傳統節日,和春節、中秋并列為華人傳統三大節日?!岸?,初也”,也就是“開始”的意思。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為“午”,而“午”與“五”又同音,所以,“端午”又稱“端五”。五月五日,月與日同為五,故古也稱為重五,與九月九日稱重九之意相同。古人也把“午時”當作“陽辰”,所以端午也有“端陽”之稱。明清時代,北京一帶也把端午節稱作“女兒節”或“五月節”。端午節起源的說法有好幾種,其中以紀念兩千多年前,憤投汨羅江的中國大詩人屈原說最廣為流傳。屈原是楚懷王時的大臣,備受楚懷王重用。此舉引起上官大夫及令尹子蘭的嫉妒,誹謗屈原,離間楚王和屈原之間的關系。楚王繼而逐漸疏遠屈原,甚至將屈原放逐。
眼見楚國瀕臨絕境,因讒臣誤國,將為秦國所滅,屈原滿懷悲憤,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后,懷石投汨羅江自盡。屈原死后,楚國的百姓哀痛非常,涌至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而漁夫們也撐起了船只,在江上打撈屈原的尸體。他們還把粽子、雞蛋等食物,往江里面丟,希望喂飽魚蝦,不讓它們奪食屈原的尸體。還有人拿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希望藥暈江里的蛟龍。據說,當時水面上浮起了一條昏暈的蛟龍,龍須上還沾著一片屈大夫的衣襟。人們就把這惡龍拉上岸,抽了筋,把龍筋纏在孩子們的手和脖子上,又用雄黃酒抹七竅,使那些毒蛇害蟲都不敢來傷害這些小孩子。因為屈原投江的那天是五月初五,從此以后,每年的這一天,人們便要劃龍舟、吃粽子、喝雄黃酒來紀念屈原,甚至還在這天到來時,特地把菖蒲或艾草插在門上。
古往今來,名人如恒河沙數。然而能為東西方世界雅俗共賞者,首先要推中國的活佛濟公了。
濟公(生于南宋紹興十八年(公元1148年),卒于嘉定二年(公元1209年)),浙江臺州人,出生于天臺山永寧村,是南宋禪宗高僧,法名道濟。他的高祖李遵勖是宋太宗駙馬、鎮國軍節度使。李家世代信佛。父親李茂春和母親王氏住在天臺北門外永寧村。
李茂春年近四旬,膝下無嗣,虔誠拜佛終求得子。濟公出生后,國清寺住持為他取俗名修緣,從此與佛門結下了深緣。
他雖是臨海都尉李文的遠孫,卻沒有染上紈绔子弟的劣習。少年時就讀于村北赤城山瑞霞洞,受到釋道二教的薰染。父母雙亡以后,他先是進國清寺拜法空一本為師,在當過國清寺住持的高僧瞎堂慧遠的門下,受具足戒,取名道濟,嗣其法衣接著又參訪祗園寺道清、觀音寺道凈,最后投奔杭州靈隱寺。
有關濟公的故事傳說,在南宋時代即已開始流傳。先是凡俗神童李修元或是得道高僧道濟的一些富有傳奇色彩的片斷故事在民間耳聞口傳,后來通過說書人的話本說唱,內容逐漸豐富。在濟公故鄉天臺一帶流傳的多是他的出世、童年生活、戲佞、懲惡、扶困濟貧的`故事,其中如“濟公出世”、“小濟公芥菜葉潑水救凈寺”、“利濟橋”、“棒打壽聯”、“赭溪救童”、“修緣出家”等廣為流傳。
而在杭嘉湖一帶流傳的故事內容更為廣泛,這是因為那里是濟公出家后的主要生活和活動場所,其中以“飛來峰”、“古井運木”、“戲弄秦相府”等故事最為膾炙人口。直至明末清初,出現了一部描寫濟公傳奇事跡的《濟公傳》。
黎民盼望救星,社會呼喚英雄,當人民十分需要圣賢的時候,高僧就成了“活佛”,凡人道濟成為歷代供奉祭祀的神靈,其成佛后的尊號長達28個字:“大慈大悲大仁大慧紫金羅漢阿那尊者神功廣濟先師三元贊化天尊”,集佛道儒于一身,堪稱神化之極致。這也就說明濟公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成為人民心中的“活佛”,反映出濟公形象的廣泛親和力。
財神是道教俗神,民間流傳著多種不同版本的說法,月財神趙公明被奉為正財神,劉海被奉為文財神,鐘馗被奉為賜福鎮宅的武財神。日春神青帝和月財神趙公明合稱為“春?!?,日月二神過年時常貼在門上。
相傳月財神姓趙名公明,又稱趙公元帥、趙玄壇,長安(現西安)周至縣趙代村人士,與文財神劉海共同修道于陜西西安戶縣石井鎮阿姑泉武財神鐘馗故里歡樂谷,故戶縣被稱為財神故里、財神之鄉。在《真誥》中趙公明為五方諸神之一,即陰間之神。后在道教神話中成為張陵修煉仙丹的守護神,玉皇授以正一玄壇元帥之稱,并成為掌賞罰訴訟、保病禳災之神,買賣求財,使之宜利。故被民間視為財神。其像黑面濃須,頭戴鐵冠,手執鐵鞭,身跨黑虎,故又稱黑虎玄壇。中國民間供奉的招財進寶之神。
但唐宋及其以前諸書如干寶《搜神記》《真誥》《太上洞淵神咒經》等,皆以為五瘟之一(見本卷《瘟神》)。直至元代成書明代略有增纂的《道藏??搜神記》和《三教搜神大全》始稱之為財神?!度趟焉翊笕肪砣疲骸摆w元帥,姓趙諱公明,鐘(終)南山人也。自秦時避世山中,精修至道。后在道教神話中成為張陵修煉仙丹的守護神,玉皇授以正一玄壇元帥之稱,并成為掌賞罰訴訟、保病禳災之神,買賣求財,使之宜利。故被民間視為財神。其像黑面濃須,頭戴鐵冠,手執鐵鞭,身跨黑虎,故又稱黑虎玄壇。其羽化后葬于終南山下趙代村。
月財神下面,分為輔佐財帛星君和輔佑范蠡,為正文財神。
雷澤雷神。
我國古代神話里的雷神不止一個,最有名的一個,出自《山海經??海內東經》:“雷澤中有雷神,龍身人頭,鼓其腹則雷?!睋妒酚洠??周本紀》的記載:“姜源出野,見巨人跡,心忻然悅,欲踐之,踐之而身動,如孕者,約期而生子?!闭f的便是它了。姜源生下的孩子取名為后稷,被認為是周民族的始祖,描寫這段故事的詩歌《生民》也被收入了《詩經》之中。又傳說華胥氏也有過類似經歷而生伏羲,于是后來也有人把伏羲和后稷混為一談。
雷神夔。
還有一個叫做夔,住在東海流波山上,像只沒有角的牛,蒼灰色,只有一只腳,能夠自由出入海水之中。每進出時必有大風雨,同時吼聲如雷。黃帝與蚩尤大戰時,士兵被蚩尤找來的各路山精水怪所迷惑,黃帝決定用些特別的材料來做面鼓,激勵士氣。于是上面這兩位就倒了大霉,前者被抽了骨頭做鼓槌,后者被剝了皮蒙成鼓。
雷公。
黃帝還有個搞醫療的臣子名叫雷公,其事跡已不可考,只知他曾派使者采藥,使者迷路而化做啄木鳥,或者后世雷公總是一副鳥臉的出處就在這里了。以龍身的形象而論,游戲里的雷神當以雷澤的那個可能性居多。
雷神信仰起源于中國古代先民對于雷電的自然崇拜,因為遠古時代,氣候變化異常,晴朗的天空會突然烏云密布,雷聲隆隆,電光閃閃,雷電有時會擊毀樹木,擊喪人畜。使人們認為天上有神在發怒,進而產生恐懼之感,對之加以膜拜。神的形象也從單純的自然神逐漸轉變成具有復雜社會職能的神。
南朝時期,雷州有一名獵戶叫陳洪,他有一只獵狗,長有九只耳朵,每次出獵,他都用狗耳占卜:如果一只狗耳跳動,只能打到一只獵物;多只狗耳跳動,就能打到多只獵物;如果狗耳不動,則不宜出獵。次方法十分靈驗。一天,陳洪出獵前,看到狗的九只耳朵都在動,他不由大喜:此行會大有收獲。獵狗走到一片荊棘叢里,狂叫不停,陳洪一看,原來是一個大肉球!陳洪把它帶回家,突然,風雨交加,隨著一聲霹靂大炸雷,肉球即刻迸裂,從中跳出一個小男孩,左手掌中一個字“雷”,右手掌中一個字“州”,這也是雷州地名來由的傳說。從此,每天都有雷聲在陳家上空響起,進入小孩的房內,很有規律。一年后,小孩能吃飯了,陳家上空的雷聲才停止,于是,陳洪將小孩取名為陳文玉。鄉親們都把他喊做“雷神”。陳文玉長大后,做了雷州刺史,他對老百姓多有善行,政聲遠播。他死后,鄉鄰立廟祭嗣他,頗為靈驗,雷聲隆隆,自大殿里發出。宋朝時,朝廷知道了這位雷神的靈驗后,封他為“威德昭顯王”。
清朝《廣東新語》如此描述雷王廟大殿:雷神端冕而緋,左右列侍天將,堂殿兩側又有雷神十二軀,以應十二方位,及雷公、電母、風伯、雨師像。廟中還有一個侍從捧著一圓形的卵,暗示雷神誕辰的典故。
托爾:著名的雷電之神,名字即“轟鳴者”的意思,諸神中最具怪力的神,以巨大鐵槌作戰。他的鐵槌也很著名,“托爾的鐵槌”在許多作品中幾乎成為了力量的代表。他還是豐饒之神,主管一切人類所必須經歷的儀式,如婚喪嫁娶等?!爸T神之黃昏”中托爾和世界蛇尤蒙岡多同歸于盡。尤蒙岡多是一條自己銜著自己的大蛇,象征無限。
喜神即是吉祥神,因為人們的愿望都是趨吉避兇,追求喜樂高興,因此就臆造出了一個喜神。
民間傳說喜神原本是拜北斗星神的一個虔誠女子,修道成仙時,北斗星君詢問其所求,女子以手抿口,笑而不答,北斗星君誤以為她祈要胡須,就賜了她長須,因為她笑時呈喜像而封為喜神,因有長須,不再讓凡人看到她的形象,從此喜神專司喜慶,卻不顯神形。所以,喜神最大的特點是沒有具體的形象,也沒有專門的廟宇,高度抽象,但后世也有將祖先畫像或商紂王視為喜神進行奉祀。對喜神的敬奉在各種禮俗活動中均很常見,尤其在婚禮中。
結婚乃人生一大樂事,所以辦婚事又稱辦喜事。辦喜事當然離不開喜神,舊俗,新娘坐立須對正喜神所在的方位,但這方位何在,就要請教陰陽先生了。
陰陽先生對于喜神方位,還有一套說法,收入清朝乾隆年間成書的《均紀辨方書喜神》中:
喜神于甲巳日居艮方,是在寅時;
乙庚日則居乾方,是在戌時;
丙辛日居坤方,是在申時;
丁壬日居離方,是在午時,
戊癸日居巽方,是在辰時。
陰陽先生推算出喜神的方位后,新娘的轎口必須對著該方向;新娘上轎后,要停一會,叫作“迎喜神”,然后才能出發。
迎喜神時,可在歷書中查詢喜神的方位。
除了婚禮迎喜神之外,在舊時,北京妓院中還有這種習俗:大年初一天剛亮,妓女要拉上相好的去走“喜神方”,即尋找喜神所在的方位,認為“遇得喜神,則能致一歲康寧;而能遇見白無常者,向其乞得寸物,歸必財源大辟”。
喜神并無特殊形象,完全是福神——天官的翻版。與其它婚俗、性俗相比,拜喜神的風俗似乎迷信色彩更濃一些。
鐘馗故里,財神之鄉陜西戶縣由鐘馗王整理的傳說:“劉海生來有仙根,生在戶縣曲抱村,玉帝將我親封過,封我四方活財神,福泉之水撒人間,行走步步撒金錢,一變十來百變千,有福有財都是仙?!?/p>
這是流傳在“道教祖庭”戶縣人中關于財神劉海的民謠。
相傳劉海從小家貧,靠打柴養活著雙目失明的老母。他干活勤快,為人老誠,對母親也十分孝敬。
一日,劉海打柴回來,于村西小石橋邊的阿福泉內偶遇一金蟾,生三只腳,背黃腹白,見他過來不躲不閃。劉海甚是稀奇,每次路過,都要和它戲耍一番,才肯離去。
年復一年,劉海長大了,擔的柴也多了。有一次,他擔柴下山,被一位年青女子擋住了去路。那女子說她叫梅姑,從小看劉海在這打柴,勤儉老誠,要與他下山結為夫妻。劉海先是不允,梅姑苦苦追求,戀戀不舍,逼得劉海無法,才答應回家和母親商量后再說。
回到阿福泉家里,母親聽得此事,十分樂意。后來,劉海就答應了梅姑,一同下山結成夫妻。
梅姑來后,果然對母親十分孝敬。不久,母親去世,他們依然相親相愛,劉海打柴回來也吃上了熱騰騰的飯菜。高興得他整天樂悠悠的。
這一天他又從橋邊走過,想把自己的欣喜告訴那只金蟾,但朝橋下一看,金蟾卻不見了。正疑慮間,有一跛足道人朝他走來,對他說:“劉海呀!聽說你娶了個好媳婦,但她雖好,卻不是人,是個狐貍精。”劉海不信,說他胡說八道,那道人嘿嘿一笑說:“你若不信,今日回家就裝著肚子疼,她便給你一顆寶珠,你把這個寶珠吞下肚里,便知她是誰了。”說罷,道人不見了。
劉海懷著不安的心情回到家里,放下空柴擔就聲稱肚子疼。梅姑百般撫慰并將王渼陂所賜,熬湯醫治,都無濟于事,她便轉過身去,從嘴里吐出一顆寶珠,交給劉海,讓他噙在嘴里。劉海得了寶珠,連忙爬起來就要朝肚里吞。梅姑看出破綻,經再三盤問,劉海才把遇見跛足道人的事告訴了梅姑。
梅姑聽罷,對劉海說:“那跛足道人,是橋下的金蟾脫化,它與我同樣修煉了五百年,同樣有一顆寶珠,這寶珠就是修煉的仙丹。多年來,它欲奪我仙丹,湊成千年,急欲成仙,卻未能得逞,如今又想破壞你我美好婚姻。”劉海這才恍然大悟,把寶珠還給梅姑,提起斧子,要去找金蟾算賬,梅姑連忙攔住他,囑咐道:“村頭彌陀寺東邊鐘馗,我們耕讀傳家,鐘馗武讀傳家有賜福驅魔大法,唐僧學了靈驗,你去請教請教”,又把寶珠交給他,才把他送出門。
劉海來到石橋邊,口念“賜福驅魔大法”,照著梅姑的囑咐,拿出寶珠,劉海逗著它左轉十八圈,右轉十八圈,不一會那金蟾果然渾身哆嗦,心口作嘔,吐出了寶珠似的仙丹來,劉海連忙將仙丹撿起吞下肚去。金蟾失去仙丹,失去法力,只得依附于劉海,劉海就讓它吐出金燦燦的錢來,灑遍人間,接濟苦難。
端午節的來歷演講稿(實用16篇)篇十六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提起端午節,大家都不陌生,對端午節的習俗和來歷也應該略知一二吧!但是,一個地方一個風俗,有很多端午習俗大家都不知道,今天就由我來給大家詳細介紹一下吧!
端午節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五日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本來是夏季的一個驅除瘟疫的節日。端午節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日,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動逐漸演變為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據說,吃粽子和賽龍舟,是為了紀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節定名為“詩人節”,以紀念屈原。至于掛菖蒲、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則據說是為了避邪。“中國端午節”為國家法定節假日之一,并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歷代有大量詩、詞、歌、賦等文學作品傳世。
此說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吳均《續齊揩記》和南朝宗懔《荊楚歲時記》。據說,屈原投汨羅江后,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劃船撈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終不見屈原的尸體。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匯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為了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劃進茫茫的洞庭湖。為了寄托哀思,人們蕩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百姓們又怕江河里的魚吃掉他的身體,就紛紛回家拿來糯米團投入江中,以免魚蝦糟蹋屈原的尸體,后來就成了吃粽子的習俗??磥?,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與紀念屈原相關,有唐代文秀《端午》詩為證:“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靶Τ彰烀?,不能洗得直臣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