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體會是寶貴的財富,我們要善于從自己的經歷中提取出有價值的體會和教訓。在下面的范文中,可以看到作者對事物的深刻思考和獨到見解,不妨一讀。
觀看千年包公心得體會(專業16篇)篇一
包拯家訓如下:“后世子孫仕宦有犯贓濫者,不得放歸本鄉,亡歿之后,不得葬于大塋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孫,仰珙刊石豎于堂屋東壁,以昭后世(公元一千九百九十七年中秋趙樸初敬書)”。
體現了我們祖先的信仰。
信仰天地君親師。
天地君親師是五個信仰對象,既相互聯系,又互為一體。
拆開來講,天地屬于精神世界至高無上的神靈,主宰人們的命運,排在第一位。
例如,人們一遇上自然災害,就祈天保佑,干了壞事,怕天雷打。
中國人是個很世俗的民族,即使對“天地”這樣高遠玄渺的神靈,也結合到現實來理解,如,皇天后土養育了人們,靠天吃飯、順應天時,天意不可違,等等。
正因為信仰,才有祭天、祭地,現在北京還有天壇、地壇,都是祭天祭地的專門場所。
第二位的信仰是君,即國君,國王,國家。
到西漢董仲舒干脆將皇帝附會成“天子”,天的兒子,上天派來管理老百姓的,杜撰出“君權神授”的理論,以便讓老百姓服服帖帖,天威不可犯。
同時,對皇帝也有制約作用,替天行道,不可亂來。
第三位的信仰是親,指有血緣關系的長輩,可以泛指父親,母親,祖宗,先輩等等,這是更直接來源于儒家的倫理道德。
人們的生命都是來源于父母,“父精母血成汝體”,含辛茹苦養育我。
因此,要孝順父母,孝敬祖宗。
用現代的一首歌曲《酒干倘賣無》最好解釋:“沒天哪有地,沒地哪有你,沒你哪有我……”,把這些信仰對象都串起來了。
中國人敬祖宗有專門的祖廟、宗祠,祖墳,制度和體制上有宗族、五服、族長、族田、族產以及族規等等。
中華民族之所以延綿五千年生生不息,起根本作用的是家族、宗族的凝聚力。
國家滅亡了,家族的規矩和體制還在,家國一體,國家的.基因寄存在家族中,家族宗族發展壯大、掃平四方又可以建立國家。
西方沒有中國這樣的家族,國家滅亡了,一般無法復興。
第四位的信仰是師,這也是源于儒家的倫理道德,“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從小處看,開我蒙童,啟我智慧,從大處講,傳承文化,弘揚文明。
因此,師的地位很高。
“一日為師,終生為父”,重教育,重文化,重傳承,中國人受益極大。
觀看千年包公心得體會(專業16篇)篇二
開封包公研究會副會長李良學分析說:“宋代史書,均沒有包公黑臉的片言只語記載,說明包拯的臉面并不黑,是一個白面書生。那么,后來包拯的臉面是怎么變黑的`?又有什么意義呢?包拯的黑臉是元明以來戲劇化妝師設計的一項杰作,象征包拯鐵面無私、執法如山的精神,只是一個文學藝術形象,與包拯本來面貌無關。”
包拯,古往今來知名度很高的官員,也是個賢人。在老百姓心目中永恒的“包青天”。隨著戲曲、電視劇的傳播,包公的形象早已經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然而,包公的故事更多是傳說,更多是老百姓盼望清官的一種精神寄托。他秉公執法,一身正氣,世代傳頌,歷久不衰,贏得世人的敬仰。
舞臺上的包公形象與現實中的包拯。
對包拯形象的塑造和傳揚始于其身前。而源于宋代的話本并紅火于元代的包公戲,自明清到近代,不斷發展,推陳出新,深受老百姓的喜愛。現存18種元代公案戲中,寫包公審案斷獄的就達11種,如無名氏的《包待制陳州糶米》、關漢卿的《包待制智斬魯齋郎》等;明清又誕生20種。明代《元曲選》100種里包公戲占10種;打開《京劇劇目初探》,可以查到34出包公戲,《金丸記》、《桃花記》、《胭脂記》、《珍珠記》、《雙釘案》、《正朝陽》、《鍘美案》、《赤桑鎮》、《鍘包勉》、《砸鑾駕》、《打龍袍》等保留劇目歷久不衰。1993~1995年,長達236集的臺灣電視連續劇《包青天》風靡大陸和臺、港、澳地區、東南亞及歐美華人社會。
舞臺上的包公形象依照“鐵面無私”漸漸有了“定規”,即“相貂”(帽翅加長的宰相帽)、“黑滿”(烏黑濃密的飄胸長須)、黑蟒(袍)、厚底(靴)且額頭上長著“月牙”,這月牙兒有“上昭日月”的含義,黑臉(鐵面)包公一出場,就明顯有別于其他人物。頭臉烏黑,眉心懸個月牙兒,掌管陰陽兩界,斷案如神。這是戲曲里的包拯形象。
歷史上的包公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呢?開封包公研究會副會長李良學分析說:“宋代史書,均沒有包公黑臉的片言只語記載,說明包拯的臉面并不黑,是一個白面書生。那么,后來包拯的臉面是怎么變黑的?又有什么意義呢?包拯的黑臉是元明以來戲劇化妝師設計的一項杰作,象征包拯鐵面無私、執法如山的精神,只是一個文學藝術形象,與包拯本來面貌無關。”包拯的個子也不高(據1973年合肥肥東大興集發現的包拯墓中,專家們分析包拯個子只有1.65米左右)。在包公升堂斷案過程中一般都有兩樣道具。其一為獨角獸。傳說中斷案的神物,“能辨曲直,見人爭斗就用角去頂壞人”。包拯公案上置有獨角獸,以示“曲直明鑒”。其二為三口銅鍘。龍頭鍘斬皇親國戚,虎頭鍘斬貪官污吏,狗頭鍘斬市井刁民。史書上沒有記載,事實也沒有。舞臺上出現的張龍、趙虎、王朝、馬漢,公孫先生、南俠展昭,那些出神入化的情節都是出自清代石玉昆的《三俠五義》,只是在戲劇手法上描寫他斷案故事更加的精彩。
包拯是一個實干家,61歲的他就被任命為三司使,負責全國經濟工作,展現出了經濟改革的天賦,比如改“科率”為“和市”,即朝廷按照公平價格購買農民要繳的上供物資;免除部分地區“折變”,即廢除農民將糧食變成現錢納稅的規定等措施。開展經濟工作卓有成效,兩年后,包拯被提拔為樞密副使,相當于主管軍事的副國防部長,至此,包拯才算正式進入了中央執政官的行列。在一年后,包拯病逝,開封的老百姓莫不悲痛,皇帝親自到包家吊唁,并宣布停朝一天以示哀悼。當宋仁宗看到包家如此儉樸,又聽聞他“居家儉約,衣服器用飲食如初宦時”,不禁感慨!
觀看千年包公心得體會(專業16篇)篇三
由省紀委牽頭組織,中央電視臺、安徽廣播電視臺聯合攝制的三集高清電視紀錄片《千年包公》已制作完成,央視紀錄頻道定于5月25日20:00起連續三天播出,每天一集,每集45分鐘。安徽衛視也將于5月27日21:25播出。
和以往包公題材的電視文藝作品不同,紀錄片《千年包公》堅持真實可靠可信的創作原則,完全根據史實,摒棄戲說,進行人物和實景再現,向觀眾呈現一個有血有肉、可親可敬的包拯形象。全片共三集。第一集《清心直道》,介紹包拯清正廉潔剛正不阿個性形成的原因;通過包拯家訓以及包氏后人對他的`懷念,突出包拯清正廉潔家風對世人的深刻影響。
第二集《鐵面無私》,在真實歷史文獻基礎上用影視劇手法再現“七彈王逵”、“六彈張堯佐”與“斷冷清案”等典型史跡,突出包拯鐵面無私、不畏權貴、執法如山的可貴精神。第三集《以民為本》,通過“斷牛舌案”、“匿金案”、“陳州折變”、“不持一硯歸”等歷史故事,展現包拯以民為本,把百姓利益放在心上的為官為政思想。
觀看千年包公心得體會(專業16篇)篇四
“開封有個包青天,鐵面無私辨忠奸”。包公以鐵面無私、剛正不阿、伸張正義的公正、清廉形象而流芳千古,以至于讓后人每每談及,總有說不完、道不盡的佳話。當遇到秉公辦事、為民做主的官員,老百姓大多會用“包青天”等之類言語進行稱頌。
在我看來,包公精神這一寶貴財富,永遠值得我們學習。一是愛國敬業,直言切諫。二是民為國本,為民請命。三是剛正不阿,不畏權貴。四是廉潔從政,公正司法。
當前,我國正在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作為一名法官,當代“鐵包公”就是在判案的時候維持公平、追求正義,公平和正義是最核心的精神。人民法官要做好“鐵包公”,始終牢記人民法官的神圣職責,始終把群眾利益放在首位,秉公辦案、無偏無私。要始終堅守法官的職業道德底線,依法辦案,不謀私利。同時,也要胸懷大局,心系為民,做一名一心為民、無私奉獻的好法官。
包公司法精神值得宣揚,類似于今天的“司法為民”、“公正司法”理念,理應為當代法官所傳承和發揚。在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進程中,我們的法官一定能為民公正廉潔司法,為國家法治建設貢獻力量。
銳意改革、遏制是包公司法文化的重要內涵。
歷史上真實的包公,留下的司法史實記載雖然不多,但卻具有重要的司法文化價值,而銳意改革,遏制就是這一價值的重要內涵。
北宋開封府舊制:凡到府衙告狀之人,不能直接到大堂申訴,府吏坐在門口,先收狀牒,謂之“牌司”,府吏常借此敲詐勒索。包拯權知開封府后,改革訴訟制度,廢除“牌司”,“開正門”,允許訴訟人“自言曲直”,直接到公堂當面陳述冤情,從制度上遏制了府吏常敲詐勒索的現象。
宋仁宗統治初期,開封府司錄司(民事法庭)和左、右軍巡院(刑事法庭)等司法機構,存在著“但務請謁,本局之事罕所究心”的請托現象,直接影響了司法的公正。包拯任開封府長官后,請求朝廷規范司法官員的行為。具體做法是:遇到審訊大辟(死刑)案件,“非公事不得出入請謁(請托)”。這一做法有利于杜絕司法斷案中的請托之風。
包拯的司法思想和實踐是為了維護封建專制,具有階級的局限性,但包公司法文化的精華是我們中華民族傳統司法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當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觀看千年包公心得體會(專業16篇)篇五
5月24日上午,電視紀錄片《千年包公》首映式暨新聞發布會在安徽合肥舉行。
電視紀錄片《千年包公》第一集《清心直道》25日晚八點已向全國觀眾播出。據悉,中央紀委宣傳部正局級紀檢監察專員閻群力,中國曲協副主席馬小平,中國曲協分黨組成員、副秘書長黃群;省紀委副書記車建軍,省紀委常委、省監察廳副廳長張志宏,安徽廣播電視臺黨委書記、臺長、總編輯莊保斌,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鐘俊杰,市委常委、市紀委書記汪學致、包公研究會成員、安徽省經信委中小企業服務中心主任包公(包公第34代)后裔包正軍、合肥政法委的(包公第36代)包旭東等出席了首映式。
另據海報,三集高清電視紀錄片《千年包公》由中共安徽省紀律檢查委員會、中央電視臺和安徽廣播電視臺聯合攝制。紀錄片運用先進的紀錄片創作理念,通過再現真實的包公故事,尋訪包公精神的當代體現。
央視紀錄頻道定于205月25日20:00起連續三天播出,25日晚八點已向全國觀眾播放了第一集。據了解,此紀錄片和以往包公題材的電視文藝作品不同,紀錄片《千年包公》堅持真實可靠可信的創作原則,完全根據史實,摒棄戲說,進行人物和實景再現,向觀眾呈現一個有血有肉、可親可敬的包拯形象。
全片共三集,第一集《清心直道》。介紹包拯清正廉潔剛正不阿個性形成的原因,通過包拯嚴格的家訓以及包氏后人對他的懷念,突出包拯清正廉潔家風對世人的深刻影響;北大教授孔繁敏、趙冬梅,研究包公的專家程如峰、李良學等研究包公的專家學者影片中先后介紹了有關情況;良好的家風、為人心目中的榜樣通過同時代的'官員劉筠對他的影響,將影響一個人的一生一世;包拯正是受家風、榜樣的深刻影響成就了人們世代尊敬和世人傳頌的包公;據悉,26日晚8點播放第二集《鐵面無私》。
敬請大家到時觀看。另外,敬請大家收看并請將收看后的心得體會,結合當前開展的“兩學一做”活動實際書寫成短文,也可談觀后感、觀看影片后的認識、心得、體會等等。
觀看千年包公心得體會(專業16篇)篇六
千百年來,包拯作為不朽的清官形象,早已越過時空,為前人和今人,為黃皮膚“龍的傳人”和其他膚色熱愛中國、崇尚清廉的外國人所敬重。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安監局黨員觀看千年包公觀后心得體會,歡迎閱讀!
包拯(999~1062年),字希仁,廬州府合肥(今肥東縣)人。包拯后來說他“生于草茅”,指的是他降臨在今肥東縣一農家。但其父包令儀考中進士做了知縣后不久,便把家遷到合肥城內。包拯少時在城內香花墩讀書,他28歲中進士,因孝義居家陪侍父母十年后出仕。曾先后知天長、端州、瀛州、揚州、廬州、池州、開封等縣、府,出使過契丹,還在刑部、兵部任過職,在財政部門做過副使、轉運使、三司使,在監察部門做過御使、諫議大夫,最后做到樞密副使,成為朝廷的宰輔,死后追贈禮部尚書,謚孝肅。他當過的天章閣待制和龍圖閣直學士使他有了“包待制”、“包龍圖”的雅稱。老百姓更喜歡直呼“包公”。
包拯平生整治吏治、注重生產、鞏固國防、舉賢任能、為民請命,頗有政績,是我國歷史上的名臣,杰出的清官代表。《宋史》第316卷《包拯傳》中說:“拯立朝剛毅,貴戚宦官,為之斂手,聞者憚之。人以包拯笑比黃河清,閭里童稚婦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京師為之語曰‘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舊制,凡訴訟不得徑造庭下。拯開正門,使得進前陳曲直,吏不敢欺。”又說:“拯性峭直,惡吏苛刻,務敦厚”;“與人不茍合,不會偽辭色悅人”,“平居無私書,故人親黨皆絕之”。包拯做過許多有益于百姓平民的好事,“不愛烏紗只愛民”,贏得了世人的敬仰。宋代以來,關于包拯的口碑、話本小說、戲劇曲藝乃至當代的電影電視就演義了許許多多他清正廉明、剛直不阿的故事,演義的結果,使包公的形象更豐滿,甚至神化、傳奇化。包公“包青天”成了人們寄托、祈望的理想人物。
對包拯形象的塑造和傳揚始于其身前。而源于宋代的.話本并紅火于元代的包公戲,自明清到近世,不斷發展,推陳出新,深受老百姓的喜愛。包拯在“京官”開封府尹任上不到一年半光景,描寫這一時期他斷案的故事無疑是最精彩的華章,傳播之廣,渲染之烈,溶進了人們熾熱的“包公情”。
現存18種元代公案戲中,寫包公審案斷獄的就達11種,如無名氏的《包待制陳州糶米》、關漢卿的《包待制智斬魯齋郎》等;明清又誕生20種。明代《元曲選》100種里包公戲占10種;打開《京劇劇目初探》,可以查到34出包公戲,《金丸記》、《桃花記》、《胭脂記》、《珍珠記》、《雙釘案》、《正朝陽》、《鍘美案》、《赤桑鎮》、《鍘包勉》、《砸鑾駕》、《打龍袍》等保留劇目歷久不衰。1993~1995年,長達236集的臺灣電視連續劇《包青天》風靡大陸和臺、港、澳、東南亞及歐美華人社會。
舞臺上的包公形象依“鐵面無私”漸漸有了“定規”,即“相貂”(帽翅加長的宰相帽)、“黑滿”(烏黑濃密的飄胸長須)、黑蟒(袍)、厚底(靴)且額頭上長著“月牙”,這月牙兒有“上昭日月”的含義,黑臉(鐵面)包公一出場,就明顯有別于其他人物。包公升堂斷案過程中一般都有兩樣道具。其一為獨角獸。傳說中斷案的神物,“能辨曲直,見人爭斗就用角去頂壞人”。包拯公案上置有獨角獸,以示“曲直明鑒”。其二為三口銅鍘。龍頭鍘斬皇親國戚,虎頭鍘斬貪官污吏,狗頭鍘斬市井刁民。
歷史上的包拯當然沒有傳說或舞臺上的包公那般神奇。他既有政職、軍職,亦有文職,甚至有閑職,還做過諫官。包拯能流芳百世,恐怕主要在于他的剛直清廉,高風亮節。稍舉幾例:
智審牛舌案。包拯于宋景?四年(1037年)任天長知縣。某天某農戶前來報案,自家耕牛被人將舌頭割掉了眼看將死。包拯讓他回去先把牛殺了吃,過幾天再來。誰想幾天后那農戶來時案子已破了。原來包拯“等賊上門”,當時屠宰耕牛是犯罪的,那賊人來告發農戶,卻自投羅網。
不持一硯歸。端州(今廣東肇慶)出名硯。歷任官府征貢品時,都要假朝廷之名多搜刮幾倍乃至幾十倍以中飽私囊。包拯從端州離任時,卻不帶走一方硯。航船途中發現一門生私攜了一方硯臺,包拯大怒,立命擲于江中,方才繼續趕路。今肇慶仍有包拯“投硯處”、“洗硯池”景。
疏浚惠民河。包拯主持開封府時,城池汛期吃緊而城內蔡河河道邊常被有權勢的官僚占去砌蓋樓房水榭,阻滯了水流。包拯即令限時拆除,對過限不拆的“大人物”則開名單上報朝廷請求降他們的罪。這樣一來果然靈驗,蔡河經整治疏竣后水暢其流,百姓稱之為“惠民河”。
關心民疾苦。包拯擔任御使期間對西北邊防多有良策。如他提出將青壯年農民組織起來平時耕作,戰時打仗,以減輕徭賦,擴大兵源。他提議對京東地區的一些冶鐵專業戶緩征生鐵以讓他們休養生息。他上書緩征500萬石江淮地區的稻谷,“請支義倉米賑給百姓”,以解災民燃眉之急。
任人當唯賢。包拯晚年做臺諫時,積極向朝廷舉薦賢才,同時彈劾那些貪贓妄為之徒。掌管全國財政物資大權的三司使張堯佐,是仁宗皇帝的寵妃張美人的伯父,聲名狼藉。包拯置個人安危于不顧,彈劾到底,終于使得張堯佐等人丟了官。
不為親者諱。“廉者,民之表也”,包拯為官嚴于律已,生活儉樸,“飲食器用如布衣時。”任廬州知府時,他的外甥犯了法,他依法定罪,毫不留情。他的兒子包綬,為官多年,死后只留下幾卷著述,“無毫發所積為后日計者”。他的孫子包永年也是“了無遺蓄”,包永年的喪事由兩個弟弟合力營辦,土坑木棺。
包拯曾有遺言:“后世子孫仕宦有犯贓濫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歿之后,不得葬于大塋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孫。仰珙刻石,豎于堂屋東壁,以詔后世。”這段話作為包公家訓,被刊刻于石碑上,豎在堂屋中,作為嚴格要求子孫后代的“銘”,對今人也有所啟迪。現在,包公的這段家訓,仍在合肥包公祠中,昭示來者。
千百年來,包拯作為不朽的清官形象,早已越過時空,為前人和今人,為黃皮膚“龍的傳人”和其他膚色熱愛中國、崇尚清廉的外國人所敬重。“清心為治本,直道是身謀。秀干終成棟,精鋼不作鉤。倉充鼠雀喜,草盡兔狐愁。史冊有遺訓,毋貽來者羞。”包拯出仕時寫的這首戒廉詩,體現為民者愿,可作“為政者師”。
觀看千年包公心得體會(專業16篇)篇七
包拯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清官。包拯之名,成為清廉的象征。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黨員觀看千年包公觀后心得體會,歡迎閱讀!
包拯所處的仁宗時代,已經不象宋初那樣生氣勃勃,冗官、冗兵和冗費成為當時的三大災害,老百姓的負擔加重,各地出現了士兵暴動和農民起義。面對這樣的形勢,包拯從憂國憂民出發,主張對時政進行整頓和改革。應當說,包拯的改革主張,其目的是為了鞏固宋朝的封建專制統治,但從客觀效果上看,卻有利于當時的下層人民.包拯之所以為天下百姓所愛戴,原因就在這里。
北宋龐大的官僚機構,冗官成災,包拯認為必須加以整頓和革新。他不但主張用人要用忠直的'君子,不能用奸邪的小人,而且建議提拔“奮不顧身,孜孜于國”的素有才能,公直廉明之人”。他不但七次彈劾“苛政暴斂”的轉運使王逵,而且不畏風險,力主將皇帝的親戚,“凡庸之人”張堯佐免去要職。在包拯看來, “在政府無所建明”的平庸之輩,不論其官職有多大,都必須下臺。他曾建議改革選人、用人制度。他主張官員年到七十歲必須離職。他揭露不愿離職的官僚,是不知廉駐,“貪冒相尚,但顧子孫之計”。他主張不能任意封官許愿,即使是恩賜即由父親的功勞而錄用的子孫,也要通過考試。這些,都是為了解決冗官問題。包拯其實并不反對范仲淹主持的慶歷新政。新政失敗,許多官員受到處分,包拯全力為這些敢作敢為的官員嗚不平,主張起用他們。
在經濟方面,包拯一方面主張壓縮開支,另一方面又主張不能苛剝平民。當時有一種政策,由政府向城鎮百姓強行購買國家需要的物資,價格比市場價格低。這就成了剝削民眾的一種手段。包拯堅決反對這種害民政策。他列舉陜西強購軍用物資的危害,“前后人戶破藹家產不少”,因而要求廢除這種辦法。包拯建議,國家急需物資應該“置場收買”,以公平的價格,自由收購。這一建議,無論對減輕百姓負擔,還是對商品流通和商品生產,都是有利的。前面提到的運城解鹽問題,也是由于包拯極力支持改革,使解鹽的生產與銷售,由原來官方壟斷,改革為允許商人買賣。這一改革,不僅解除了百姓為政府搬運官鹽之苦,而且同樣有利于食鹽的流通.沈括稱贊這種“通商法”,“行之幾十年,至今以為利,”此外,包拯還曾主張方田均稅,即丈量地主豪強的土地,防止他們漏稅逃役。他還曾鼓勵民間采礦煉鐵等等。可見,包拯的經濟思想和經濟改革,目的在于“寬國利民”。
在宋朝的國防和對外政策方面,包拯同樣主張民富國強,改善邊防措施,維護國家的獨立和尊嚴。他在出使遼國時,遼國刁難他,他義正詞嚴地據理力爭,不卑不亢。回國后,他立即將在遼國的所見所聞,報告朝廷。他說,遼國在山西北部集結兵馬,聚集糧草,其意圖不可不防。他建議,一定要加強山西宋遼邊境的 代州(代縣)、應州(應縣)、雁門關一帶的戰備,以前,遼國蠶食 邊境領土,是由于邊防之臣膽小怕事,不敢對抗,如今應該下令邊臣,讓其嚴加防守,不能丟失一寸土地.另外,原來這里的守將,在軍事上是外行,現在必須派懂得軍事的人去領導指揮。朝廷采納了包拯的意見,加強河北,山西的防衛.更重要的是,包拯對宋代的冗兵之害,提出了裁減“老病冗弱”的主張,以利于訓練及加強戰斗力。同時,他還提出加強邊境民間義勇的訓練。宋朝將士經常調動,以防武將專權,但造成了兵不知將,將不知兵弊病。包拯認為要改變這種政策,使將官有職有權,不要輕易調動。可貴的是,包拯建議加強國防與軍事力量,以不增加百姓 負擔為前提。當時中原地區,尤其是河北、山西的農民,苦于運送軍糧,包拯曾提出,在豐收之年,可以購買當地農民糧食,儲備起來,作今后軍糧,減少運輸困難。 包拯之主張改革朝政以利國利民,是有其思想基礎的。他始終認為,普通百姓是國家的根本,只有老百姓日子好過了,不受 貪官酷吏欺壓了,國家才能富強和太平無事。如果過分榨取,使天下蒼生處于水深火熱之中,那么,不但國家不能富強,而且會造成官逼民反,動搖封建統治.他之所以主張改革,成為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清官”,其思想淵源就在于此.盡管包拯的出發點和動機,是為了宋朝天下的長治久安,而不是全然為了天下百姓,但比起對被剝削者盡情欺壓的“貪官”來,無論對社會,還是對人民,總要好得多.那種認為清官比貪官更狡猾,對老百姓更有害的觀點,顯然是錯誤的。
觀看千年包公心得體會(專業16篇)篇八
北京5月24日專電三集紀錄片《千年包公》將于25日晚起在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播出。該片通過展現包拯人生各個時期的故事,表現其清正廉潔剛正不阿的形象。
據介紹,為最可能精準地展現宋代歷史與包公形象,劇組采訪了中國、新加坡等地的幾十位包拯研究學者及宋史專家,在查閱大量歷史文獻資料后,摒棄戲說,完全根據史實,進行人物再現與現實拍攝。
習慣了額頭上“長月牙兒”的斷案天才,真實的包拯究竟是什么形象?今晚八點,三集紀錄片《千年包公》將在央視紀錄頻道首播。該片攝制組走訪國內外十幾個地區和城市,全根據史實,進行人物再現與現實拍攝,力爭呈現一個有血有肉可親可敬的包拯形象。
昨日,該片首映式在清風閣清風講堂舉行。據悉,該片由中共安徽省紀律檢查委員會、中央電視臺和安徽廣播電視臺聯合攝制,歷時一年。和以往包公題材的電視文藝作品不同的是,紀錄片《千年包公》堅持真實可靠可信的創作原則,摒棄戲說。
紀錄片共分清心直道、鐵面無私、以民為本三集,每集45分鐘,敘述包拯任監察御史及開封府尹等官職時,彈劾貪官污吏及皇親國戚的故事,“七彈王逵”、“六彈張堯佐”“匿金案”、“陳州折變”、“不持一硯歸”等深入人心的歷史真實事件。
《千年包公》自8月正式開拍,劇組成員奔波數萬公里,先后到臺灣、新加坡、河南開封、廣東肇慶、浙江寧波、安徽天長、安徽合肥等十幾個地區與城市,進行實景拍攝、專家學者訪及歷史再現。
觀看千年包公心得體會(專業16篇)篇九
由中共安徽省紀律檢查委員會、中央電視臺和安徽廣播電視臺聯合攝制的三集紀錄片《千年包公》,定于5月25日20:00在央視紀錄頻道(cctv--9)首播;5月27日21:25在安徽衛視播出,每天一集。
和以往包公題材的電視文藝作品不同的是,紀錄片《千年包公》堅持真實可靠可信的創作原則,采訪了國內,及臺灣、新加坡等地的幾十位包拯研究學者及宋史專家,摒棄戲說,完全根據史實,進行人物再現與現實拍攝,全片力爭呈現一個有血有肉可親可敬的包拯形象。
第一集《清心直道》,通過包拯青少年時期真實的故事、包拯出仕時明志詩,介紹包拯清正廉潔剛正不阿個性形成的原因;通過包拯家訓以及包氏后人對他的懷念,突出包拯的清正廉潔的家風與精神至今仍有深刻影響;通過同時代的.官員劉筠對他的影響,呈現北宋仁宗時代的社會政治環境。點面結合,有理有據。
第二集《鐵面無私》,敘述包拯任監察御史及開封府尹等官職時,不畏權貴,彈劾貪官污吏及皇親國戚的故事,其中以“七彈王逵”、“六彈張堯佐”與“斷冷清案”最為精彩,在真實歷史文獻基礎上,用影視劇手法進行再現,突出包公鐵面無私、不畏權貴、執法如山的可貴精神。
第三集《以民為本》,通過“斷牛舌案”、“匿金案”、“陳州折變”、“不持一硯歸”等歷史故事,說明包拯以民為本,把百姓利益放在心上的為官為政思想。對貪官污吏鐵面無私,對百姓卻心懷柔情厚意,他把百姓放在心上,所以一千年來,百姓把他也放在心坎里。通過再現真實的包公故事,尋訪包公精神的當代體現,力求在觀眾心里樹立一位真實可信的清官而非戲說的包公形象。
觀看千年包公心得體會(專業16篇)篇十
今天單位組織我們觀看了紀錄片《千年包公》,包公是為民、公正、嚴明、廉潔司法的化身。包公司法文化是中華民族的一筆寶貴精神財富,具有引領社會道德、社會風尚和社會良知的重要作用。看完專題片讓我不由得想起一個當代的包公――朱f基總理。
朱總理是一個鐵面無私、疾惡如仇的性情中人。在查出陳腐朽案后,他極為震怒地說:“反腐朽要先打老虎后打狼,對老虎絕不能姑息養奸,準備好一百口棺材,也有我的一口,無非是個同歸于盡,卻換來國家的長久穩定發展和老百姓對我們事業的信心。
朱總理厲言反腐、憂國憂民,表現了一個人民公仆愛憎分明的堅定立場。他在總理任期內,防治腐朽始終處于優先位置。他嚴詞表示,要徹底查處案件,狠狠打擊犯罪分子,要依法殺一批人,殺一儆百。他親自督辦廈門遠華案,其間600多名涉案人員被審查,近300人被追究刑事責任,多名罪大惡極的腐朽官員被判刑。對震懾犯罪、抑止腐朽起到了重大作用。他常用“吏不畏我嚴,而畏我廉;民不求我能,而求我公”的古訓鞭策自己,從來不搞特權。他外出考察輕車簡從,常常與隨行人員一起吃自助餐,自己拿盤子去盛飯菜。他作風務實,反對浮夸,告誡下級要“不做假”、“做清白的人,做干凈的人,說老實話”。桃李無言,下自成蹊。朱f基總理雖然退了,但他清正廉潔、執政為民的故事在人民群眾中廣為傳誦。
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堅決反對和防止腐朽是全黨一項重大的政治任務”、“不堅決懲治腐朽,黨同人民的血肉聯系就會受到損害,黨的執政地位就有喪失的危險,黨就有可能走向自我毀滅”。這絕不是危言聳聽,我們應居安思危,樂不忘憂,時刻保持和增強對腐朽的憂患意識。
“戰斗正未有窮期”,我們反腐朽工作雖然已經取得了很大成績,但所面臨的任務仍十分艱巨。讓我們像朱總理那樣,拿出“先打老虎后打狼”的精神,加大反腐力度,執法必嚴,懲前毖后,殺一儆百,腐朽一定能得到有效遏制。
《包氏家譜》記載,包氏先祖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的楚國貴族申包胥,此人品行高尚,為救楚國“哭秦庭七日”,秦哀公最終被感動而出兵救楚。楚國復國后,楚王要重賞申包胥,他卻拒不受賞,隱居深山。后來,他的子孫以其名字中的“包”為姓,稱為包氏,包拯是申包胥的第三十五代孫。
包拯做官以斷獄英明剛直而著稱于世。知廬州時,執法不避親黨。包拯為官時的清明廉潔與執法公正,不僅成為后世代代相傳的.佳話,更成為千年以來執法紀者勉勵自身的標桿。
公元1062年5月13日,正在樞密院處理軍政要事的包公,突然發病,臥床不起,自知來日不多的包公,提醒家人要謹記自己的家訓:“后世子孫仕宦,有犯贓濫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歿之后,不得葬于大塋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孫。”
“犯贓濫者,不得放歸本家”
包拯以公廉著稱,剛直不阿,執法如山。他在晚年為子孫后代制定了一條家訓,云:“后世子孫仕宦,有犯贓濫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歿之后,不得葬于大塋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孫。”共三十七字,其下押字又云:“仰珙刊石,豎于堂屋東壁,以詔后世。”又十四字。
“珙”者即包拯的兒子包珙。包拯的這則家訓是他生前對子孫的告誡,并讓其子包珙刊石,豎于堂屋東壁,以照后世。這寥寥三十七字,凝聚著包公的一身正氣、兩袖清風,雖千載之下,亦足為世人風范。包拯的家訓,既是他對后人的訓誡,也是他一生的品格寫照。
在這則包氏子孫世代銘記不忘的家訓里,包公要求后代子孫,如果做官者膽敢貪贓枉法,活著不準邁進老家的門檻,死后也不準歸葬于祖墳。
北京聯合大學歷史學教授孔繁俊在紀錄片中表示,包公的家訓可以說是家風的一種凝練,這種家訓突出了廉潔的方面,直白而且嚴厲,他自己這樣做,而且要求后代也必須這樣做。
另據出土的多塊墓志銘記載,包公的兒子包綬“清苦守節,廉白是務”,孫子包永年“蒞官臨事,廉清不擾,而孝肅公之遺風余烈在也”。
觀看千年包公心得體會(專業16篇)篇十一
《千年包公》由中共安徽省紀律檢查委員會、中央電視臺和安徽廣播電視臺聯合攝制,本片自2015年8月正式開拍,劇組成員奔波數萬公里,先后到臺灣、新加坡、河南開封、廣東肇慶、浙江寧波、安徽天長、安徽合肥等十幾個地區與城市,進行實景拍攝、專家學者訪及歷史再現,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觀后感:
由省紀委牽頭組織,中央電視臺、安徽廣播電視臺聯合攝制的三集高清電視紀錄片《千年包公》已制作完成,央視紀錄頻道定于2016年5月25日20:00起連續三天播出,每天一集,每集45分鐘。
安徽衛視也將于5月27日21:25播出。
包拯家訓如下:“后世子孫仕宦有犯贓濫者,不得放歸本鄉,亡歿之后,不得葬于大塋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孫,仰珙刊石豎于堂屋東壁,以昭后世(公元一千九百九十七年中秋 趙樸初敬書)”。
體現了我們祖先的信仰。
信仰天地君親師。
天地君親師是五個信仰對象,既相互聯系,又互為一體。
拆開來講,天地屬于精神世界至高無上的神靈,主宰人們的命運,排在第一位。
例如,人們一遇上自然災害,就祈天保佑,干了壞事,怕天雷打。
中國人是個很世俗的民族,即使對“天地”這樣高遠玄渺的神靈,也結合到現實來理解,如,皇天后土養育了人們,靠天吃飯、順應天時,天意不可違,等等。
正因為信仰,才有祭天、祭地,現在北京還有天壇、地壇,都是祭天祭地的專門場所。
第二位的信仰是君,即國君,國王,國家。
到西漢董仲舒干脆將皇帝附會成“天子”,天的兒子,上天派來管理老百姓的,杜撰出“君權神授”的理論,以便讓老百姓服服帖帖,天威不可犯。
同時,對皇帝也有制約作用,替天行道,不可亂來。
第三位的信仰是親,指有血緣關系的長輩,可以泛指父親,母親,祖宗,先輩等等,這是更直接來源于儒家的倫理道德。
人們的生命都是來源于父母,“父精母血成汝體”,含辛茹苦養育我。
因此,要孝順父母,孝敬祖宗。
用現代的一首歌曲《酒干倘賣無》最好解釋:“沒天哪有地,沒地哪有你,沒你哪有我……”,把這些信仰對象都串起來了。
中國人敬祖宗有專門的祖廟、宗祠,祖墳,制度和體制上有宗族、五服、族長、族田、族產以及族規等等。
中華民族之所以延綿五千年生生不息,起根本作用的是家族、宗族的凝聚力。
國家滅亡了,家族的規矩和體制還在,家國一體,國家的基因寄存在家族中,家族宗族發展壯大、掃平四方又可以建立國家。
西方沒有中國這樣的家族,國家滅亡了,一般無法復興。
第四位的.信仰是師,這也是源于儒家的倫理道德,“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從小處看,開我蒙童,啟我智慧,從大處講,傳承文化,弘揚文明。
因此,師的地位很高。
“一日為師,終生為父”,重教育,重文化,重傳承,中國人受益極大。
包拯執法如山,鐵面無私。
《宋史包拯傳》中記載:“拯立朝剛毅,貴戚宦官為之斂手,聞者皆憚之。
最典型的例子是,據司馬光《涑水紀聞》所載,他知廬州后,“親舊多乘勢擾官府,有從舅犯法,希仁戳之,自是親舊皆屏息”。
橫行霸道的官員為之收斂,堂舅犯法一視同仁,真正做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包拯曾說:“廉者,民之表也;貪者,民之賊也。
他發誓做“民之表”,曾留下家訓,叮嚀子孫務必將清正廉潔的家風一代代傳下去:
后世子孫,仕宦有犯贓濫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歿之后,不得葬于大塋之中。
不從吾志,非吾子孫。
(宋吳曾《能改齋漫錄》卷十四《包孝肅公家訓》)
幾十年間,除朝廷給予的俸祿外,包拯沒有多吃多占過一分一厘。
他知端州三年,端州盛產端硯,其前任均借進貢之機,貪多達數十倍于貢品之數的端硯據為私有,除個人享用之外還饋送權貴,大搞不正之風。
包拯卻一改前規,下令制硯數量不得超過進貢之數,離任時“不持一硯歸”,從此成為載譽史林的佳話。
這段佳話雖然載在《宋史》,其真實性如何本來亦無法完全確認。
但有意思的是,上世紀70年代,安徽省博物館在發掘包拯及其家族墓群時,僅發現一方普通硯臺,而非端硯,這真不啻為這則歷史佳話的可靠性提供了一個有意味的佐證。
嘉v七年(公元1062),包拯在樞密院處理政務時突然發病,自此臥床不起,一代名臣,與世長辭。
包拯精神產生在特定的地域、時代、社會、階級中,但由于這種精神具有歷史的先進性,有歷史先進性的精神總是具有難以磨滅的光輝,所以,它就和大思想家的思想一樣,超越了時空,乃至超越了階級,稱得上是歷久而彌新了。
彈指一揮間,1000多年過去了。
應該說,制度性的建設對于現代國家來說更為根本,也更為重要。
但在有著悠久歷史文化的中國,包拯一直受到歷朝歷代不論為官還是為民者的普遍敬仰。
包拯及其包拯精神似乎并沒有過時的跡象。
“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不管前面是地雷陣還是萬丈深淵,我都將勇往直前,義無反顧”,就是這種精神的回響,就是這種精神的光輝的閃耀。
公明廉威、勤政為民,既是全社會的政治訴求,也是執政者需要再一次拾起的歷史文化遺產。
據春江《包拯千年之謎包公文化在海外》中說,泰國有一種洗衣粉十分暢銷,因為它的商標叫“包公”,而且它的廣告詞是這樣的:“本洗衣粉的去污效果,就像包公對待貪官污吏般毫不留情;本公司的經營方針,就像包公審判案件一樣公正廉明。
也許包拯精神并不只適用于它的產生國,這則故事,大約能夠說明問題了。
觀看千年包公心得體會(專業16篇)篇十二
由省紀委牽頭組織,中央電視臺、安徽廣播電視臺聯合攝制的三集高清電視紀錄片《千年包公》已制作完成,央視紀錄頻道定于205月25日20:00起連續三天播出,每天一集,每集45分鐘。安徽衛視也將于5月27日21:25播出。
包拯家訓如下:“后世子孫仕宦有犯贓濫者,不得放歸本鄉,亡歿之后,不得葬于大塋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孫,仰珙刊石豎于堂屋東壁,以昭后世(公元一千九百九十七年中秋趙樸初敬書)”。
體現了我們祖先的信仰。
信仰天地君親師。天地君親師是五個信仰對象,既相互聯系,又互為一體。
拆開來講,天地屬于精神世界至高無上的神靈,主宰人們的命運,排在第一位。例如,人們一遇上自然災害,就祈天保佑,干了壞事,怕天雷打。中國人是個很世俗的民族,即使對“天地”這樣高遠玄渺的神靈,也結合到現實來理解,如,皇天后土養育了人們,靠天吃飯、順應天時,天意不可違,等等。正因為信仰,才有祭天、祭地,現在北京還有天壇、地壇,都是祭天祭地的專門場所。
第二位的信仰是君,即國君,國王,國家。到西漢董仲舒干脆將皇帝附會成“天子”,天的兒子,上天派來管理老百姓的,杜撰出“君權神授”的理論,以便讓老百姓服服帖帖,天威不可犯。同時,對皇帝也有制約作用,替天行道,不可亂來。
第三位的信仰是親,指有血緣關系的長輩,可以泛指父親,母親,祖宗,先輩等等,這是更直接來源于儒家的倫理道德。人們的生命都是來源于父母,“父精母血成汝體”,含辛茹苦養育我。因此,要孝順父母,孝敬祖宗。用現代的一首歌曲《酒干倘賣無》最好解釋:“沒天哪有地,沒地哪有你,沒你哪有我……”,把這些信仰對象都串起來了。中國人敬祖宗有專門的祖廟、宗祠,祖墳,制度和體制上有宗族、五服、族長、族田、族產以及族規等等。中華民族之所以延綿五千年生生不息,起根本作用的是家族、宗族的凝聚力。國家滅亡了,家族的規矩和體制還在,家國一體,國家的基因寄存在家族中,家族宗族發展壯大、掃平四方又可以建立國家。西方沒有中國這樣的家族,國家滅亡了,一般無法復興。
第四位的信仰是師,這也是源于儒家的倫理道德,“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從小處看,開我蒙童,啟我智慧,從大處講,傳承文化,弘揚文明。因此,師的地位很高。“一日為師,終生為父”,重教育,重文化,重傳承,中國人受益極大。
如今記載反映包拯初進官場的事跡已不可考,只有他任天長縣知縣時斷過的一起“牛舌案”尚留史書。有賊把別人牛舌割了,主人告狀,包拯叫他回去把牛殺了。不久又有人來告狀,說牛主人私殺耕牛,這在宋朝是違法的,包拯斷喝道:“何為割牛舌而又告之?!”此賊被識破,驚服!一件小案子,從中看出包拯斷案的機智果斷,也許他“善斷獄訟”之名就是從這時流傳開來。至今幾乎所有的包公戲都與他善斷奇案、沉冤昭雪有關,而事實上,歷史并沒有記載包拯斷案的事跡,他的政績也非在斷案上。
三年后,42歲的包拯被提拔為大理寺丞、知端州(相當于今天的廣東肇慶市)“一把手”。端州特產端硯是宋朝士大夫最珍愛時髦的雅器,當地每年向朝廷進貢。凡在這里做“一把手”的官員,都在“貢硯”規定的數量外加征幾十倍的數額以賄賂朝廷權貴,所謂“打點”中央的關系,此舉加重了老百姓的負擔。個性官員包拯一上任就高調破除這則運行多年的.潛規則,下令只能按規定數量生產端硯,州縣官員一律不準私自加碼,違者重罰。并且表態,自己作為“一把手”,決不要一塊端硯。此舉在當地掀起軒然大波。3年后,包拯任期滿,被調至中央任職,果然“歲滿不持一硯歸”。《包公擲硯》的故事就是以這個藍本創作的。
不久,45歲的包拯因“端硯事件”被皇帝賞識,被任命為監察御史,負責監察百官,“大事則奏劾,小事則舉正”。雖然這個官職沒有多少實權,但從此他可以直接參與朝政,對于剛直又不懂人情世故的包拯來說,無疑找到了自己的發聲平臺。在官場嶄露頭角,包拯確實發出了不少聲音,對國家的內政外交上提出過許多批評意見,比如要求從重處罰販賣私鹽者,反對朝廷以進貢求和西夏,主張強國策略等等。其間,他還代表大宋出使契丹,并與對方使館“二把手”舌戰并成功贏回大宋面子。
這其中,他彈劾陳州京西路轉運司,揭露其歪曲中央政策“折變”盤剝災民的罪行的事跡,被石玉昆的《三俠五義》再創作為家喻戶曉的包公戲《陳州放糧》,民間渲染加工成開封府尹、欽差大臣“包青天”奉命查賑,劇中涉及國舅們害民肥私、包公查案遭人陷害、各路百姓掩護包公、包公怒鍘皇親國戚、成功放糧賑災等等,演義了一個青天大老爺為民除害、不畏強權且驚心動魄、扣人心弦的故事。事實上,作為官場新秀,當時包拯只是上了一個并不為人關注的批評性的奏章,是否被批準史料也無下文。此時,離他入主開封府尚有。
觀看千年包公心得體會(專業16篇)篇十三
包公文化之所以深入人心、歷經千年仍被人民群眾廣為傳頌,是因為包公公正、為民、清廉的形象代表著人民群眾對于執法者的期盼,因此深受人民群眾信賴。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2016年千年包公觀后心得體會,歡迎閱讀!
中國古代杰出的歷史人物爛若繁星,千百年來,若論在大眾中影響最為深廣的人首推孔子,孔子之下的一人,在我看來,或許就要數到包拯了。
那是因為,在那些卓越的政績、作為政績的思想基礎的奏議背后,蘊藏著一種很寶貴的“包拯精神”。要知道包拯精神的內涵是什么,就有必要明了包拯的思想核心與性格特征,而這又需要對他的`生平有一個大概了解。
包拯,字希仁,謚孝肅,北宋真宗咸平二年(公元999)出生于淮南西路廬州合肥縣解集鄉包村(今安徽合肥所轄肥東縣包公鎮包村),包拯父親有一定文化,做過小官,薄有田產。小康之家耕讀為本,這是封建社會的普遍現象,包家亦不例外。
《肥東縣志》上說:“包拯少年在鄉讀書,亦耕亦牧。”天圣五年(公元1027)包拯進士及第后,曾經被朝廷兩次授官,均因父母不愿隨行而辭官盡孝,直到雙親病歿,守孝三年,才出任天長知縣,時年38歲。
在地方,包拯擔任過知縣、知府、轉運使等職。在中央,他由權度支判官、監察御史里行、戶部副使、御史中臣、三司使,一直做到樞密副使任上離世。我們知道,北宋最高監察機關是御史中丞領導的御史臺,最高財政機關是三司使領導的三司,最高軍事機關是樞密使領導的樞密院。樞密院是輔佐皇帝執行兵政的機構,在皇帝的總攬下,由宰相、副相、樞密使、樞密副使和參知政事共同組成國家最高領導核心。所以,包拯的職位是相當高的。
包拯的思想核心是忠君與民本的高度統一。包拯具有鮮明的忠君思想。在一封奏札里,包拯寫道:“臣生于草茅,早從宦學,盡信前書之載,竊慕古人之為,知事君行己之方,有竭忠死義之分,確然素守,期以勉循”,而“驟被殊用,置諸侍從之列,擢處諫諍之班,臣于此時敢忘圖報”!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一個出身既不高貴又缺少政治后臺的人,能夠被朝廷委以重任、視做心腹,這種感恩戴德的心理是不難理解的。基于這樣的心理,他特地上書仁宗“請建太子”,希望趙家王朝“傳之無窮”,因為“太子天下之根本也”,只有建立太子,才能“鞏固王室”,“挫奸雄觀望”,否則“必稔禍于將來,恐非社稷之福”。這樣的忠君思想,可謂臻于極致了。
包拯又具有強烈的民本思想。古人很早就提出“民唯邦本,本固邦寧”、“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民本思想,這一古代中國極為重要的政治思想,成為深受傳統文化影響的包拯一生從政的根本信條。他反復對仁宗說:“民者國之本也,財用所出,安危所系,當務安之為急。”“民者國之本,財用所出,安危所系,而橫賦暴取,不知紀極。”他幾十封為民請命的奏折,便立足于民為國本的思想。
在《請差災傷路分安撫》中,包拯反映江淮等地天災人禍嚴重,請求從速安撫,否則釀成大亂:“民間之蓄盡為軍儲矣,民失其賴,流亡日眾……況今秋苗稼既槁……凋殘之民朝不謀夕……饑則盜起,盜起則奸雄出,奸雄出則不可制矣,豈可不深懼而豫防之哉!”他講得很明白,如果官不愛民,民不聊生,“奸雄”就會揭竿而起,后果不堪設想。類似這樣的話,在今天尚能看到的包拯的奏議里至少說了四次。能夠看出,包拯不僅自己愛民,還苦口婆心地勸說皇帝愛民。包拯將之當做最大的“忠君”,這也就是他秉持的忠君與民本之間的內在邏輯關聯!可以說,包拯“忠君”的目的固然在于“君”,但客觀上有利于天下蒼生,其忠君與民本高度統一的積極意義也正體現在這里。
包拯的性格坦誠得近乎毫無保留,率真得似乎缺少修養,其剛直乍看起來真有些不近人情。這種性格的形成,一是由于他生于農村,長于農村,而且一生和農村保持不間斷的聯系,無形間烙上了中國農民純樸誠實的印記;二是在他熟悉的古代典籍中,仁人志士憂國愛民的胸懷,“言必信,行必果”的品格,對他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三是當朝名臣劉筠的言傳身教對他影響甚深。劉筠是翰林學士,剛毅正直,疾惡如仇,因和朝廷惡勢力勢不兩立,兩度外任廬州,而包拯自年少時即頗為劉筠所賞識。
包拯精神就是以包拯的思想核心為基礎、性格特征為外在表現而形成的。
觀看千年包公心得體會(專業16篇)篇十四
包公,一個震古爍今、世代傳頌的名字。在中國老百姓的心目中,包公集清官、忠臣、名探、神袛于一體,成為公平與正義的化身,是萬民景仰的“包青天”。在民間傳說、戲曲舞臺和影視劇中,他不僅秉公執法、斷案如神,還能上天入地、服妖降魔,代表著中國民間傳統中的最高人格化期許,千百年來,無人與之比肩。
然而,歷史上真實存在的包公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形象?為什么他在華人世界享有如此崇高的地位?他對后世的影響為何如此之久之大?今天上午,在合肥包公祠舉行的三集高清紀錄片《千年包公》首映式上,來自北京和安徽兩地的各界人士分享了該片帶來的震撼和啟迪。
第一集《清心直道》,通過包拯青少年時期真實的故事、包拯出仕時明志詩,介紹包拯清正廉潔剛正不阿個性形成的原因;通過包拯家訓以及包氏后人對他的懷念,突出包拯的清正廉潔的家風與精神至今仍有深刻影響;通過同時代的官員劉筠對他的影響,呈現北宋仁宗時代的社會政治環境。點面結合,有理有據。
第二集《鐵面無私》,敘述包拯任監察御史及開封府尹等官職時,不畏權貴,彈劾貪官污吏及皇親國戚的故事,其中以“七彈王逵”、“六彈張堯佐”與“斷冷清案”最為精彩,在真實歷史文獻基礎上,用影視劇手法進行再現,突出包公鐵面無私、不畏權貴、執法如山的可貴精神。
第三集《以民為本》,通過“斷牛舌案”、“匿金案”、“陳州折變”、“不持一硯歸”等歷史故事,說明包拯以民為本,把百姓利益放在心上的為官為政思想。對貪官污吏鐵面無私,對百姓卻心懷柔情厚意,他把百姓放在心上,所以一千年來,百姓把他也放在心坎里。通過再現真實的包公故事,尋訪包公精神的當代體現,力求在觀眾心里樹立一位真實可信的清官而非戲說的包公形象。
觀看千年包公心得體會(專業16篇)篇十五
2016年5月24日上午,電視紀錄片《千年包公》首映式暨新聞發布會在安徽合肥舉行。
電視紀錄片《千年包公》第一集《清心直道》25日晚八點已向全國觀眾播出。 據悉,中央紀委宣傳部正局級紀檢監察專員閻群力,中國曲協副主席馬小平,中國曲協分黨組成員、副秘書長黃群;省紀委副書記車建軍,省紀委常委、省監察廳副廳長張志宏,安徽廣播電視臺黨委書記、臺長、總編輯莊保斌,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鐘俊杰,市委常委、市紀委書記汪學致、包公研究會成員、安徽省經信委中小企業服務中心主任包公(包公第34代)后裔包正軍、合肥政法委的(包公第36代)包旭東等出席了首映式。
另據海報,三集高清電視紀錄片《千年包公》由中共安徽省紀律檢查委員會、中央電視臺和安徽廣播電視臺聯合攝制。紀錄片運用先進的紀錄片創作理念,通過再現真實的包公故事,尋訪包公精神的當代體現。
央視紀錄頻道定于2016年5月25日20:00起連續三天播出,25日晚八點已向全國觀眾播放了第一集。 據了解,此紀錄片和以往包公題材的電視文藝作品不同,紀錄片《千年包公》堅持真實可靠可信的創作原則,完全根據史實,摒棄戲說,進行人物和實景再現,向觀眾呈現一個有血有肉、可親可敬的包拯形象。
全片共三集,第一集《清心直道》。介紹包拯清正廉潔剛正不阿個性形成的原因,通過包拯嚴格的家訓以及包氏后人對他的懷念,突出包拯清正廉潔家風對世人的深刻影響;北大教授孔繁敏、趙冬梅,研究包公的專家程如峰、李良學等研究包公的專家學者影片中先后介紹了有關情況;良好的家風、為人心目中的'榜樣通過同時代的官員劉筠對他的影響,將影響一個人的一生一世;包拯正是受家風、榜樣的深刻影響成就了人們世代尊敬和世人傳頌的包公; 據悉,26日晚8點播放第二集《鐵面無私》。
敬請大家到時觀看。 另外,敬請大家收看并請將收看后的心得體會,結合當前開展的“兩學一做”活動實際書寫成短文,也可談觀后感、觀看影片后的認識、心得、體會等等。
觀看千年包公心得體會(專業16篇)篇十六
由省紀委牽頭組織,中央電視臺、安徽廣播電視臺聯合攝制的三集高清電視紀錄片《千年包公》已制作完成,央視紀錄頻道定于2016年5月25日20:00起連續三天播出,每天一集,每集45分鐘。安徽衛視也將于5月27日21:25播出。
包拯家訓如下:“后世子孫仕宦有犯贓濫者,不得放歸本鄉,亡歿之后,不得葬于大塋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孫,仰珙刊石豎于堂屋東壁,以昭后世(公元一千九百九十七年中秋 趙樸初敬書)”。
體現了我們祖先的信仰。
信仰天地君親師。天地君親師是五個信仰對象,既相互聯系,又互為一體。
拆開來講,天地屬于精神世界至高無上的神靈,主宰人們的命運,排在第一位。例如,人們一遇上自然災害,就祈天保佑,干了壞事,怕天雷打。中國人是個很世俗的民族,即使對“天地”這樣高遠玄渺的神靈,也結合到現實來理解,如,皇天后土養育了人們,靠天吃飯、順應天時,天意不可違,等等。正因為信仰,才有祭天、祭地,現在北京還有天壇、地壇,都是祭天祭地的專門場所。
第二位的信仰是君,即國君,國王,國家。到西漢董仲舒干脆將皇帝附會成“天子”,天的兒子,上天派來管理老百姓的,杜撰出“君權神授”的理論,以便讓老百姓服服帖帖,天威不可犯。同時,對皇帝也有制約作用,替天行道,不可亂來。
第三位的信仰是親,指有血緣關系的長輩,可以泛指父親,母親,祖宗,先輩等等,這是更直接來源于儒家的倫理道德。人們的生命都是來源于父母,“父精母血成汝體”,含辛茹苦養育我。因此,要孝順父母,孝敬祖宗。用現代的一首歌曲《酒干倘賣無》最好解釋:“沒天哪有地,沒地哪有你,沒你哪有我……”,把這些信仰對象都串起來了。中國人敬祖宗有專門的祖廟、宗祠,祖墳,制度和體制上有宗族、五服、族長、族田、族產以及族規等等。中華民族之所以延綿五千年生生不息,起根本作用的是家族、宗族的凝聚力。國家滅亡了,家族的規矩和體制還在,家國一體,國家的基因寄存在家族中,家族宗族發展壯大、掃平四方又可以建立國家。西方沒有中國這樣的家族,國家滅亡了,一般無法復興。
第四位的信仰是師,這也是源于儒家的倫理道德,“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從小處看,開我蒙童,啟我智慧,從大處講,傳承文化,弘揚文明。因此,師的地位很高。“一日為師,終生為父”,重教育,重文化,重傳承,中國人受益極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