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國際勞動節的歷史和意義(模板15篇)篇一
經濟:元代會通河和通惠河開通后,京杭運河完成,明代進行了大規模整修,建立了完善的漕運治理制度,6間,運河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南北交通要道,商運繁盛,運河兩岸興起數十座商業城鎮,對古代經濟的奉獻無法估計。
社會:在社會領域,隨著制度的完善和規模的'擴大,漕運逐步突破其早期以政治功能為主體的窠臼,發揮著越來越廣泛的社會功能,成為保護王朝穩固和制衡社會的重要手段。特別是古代社會中后期,統治者純熟而頻繁地利用漕運進行社會制衡與調控,消弭諸如重賦、災禍以及物價波動等造成的社會不安定因素。
五一國際勞動節的歷史和意義(模板15篇)篇二
五四運動是195月4日發生在北京以青年學生為主的一場學生運動,廣大群眾、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階層廣泛參與的一次示威游行、請愿、罷工、暴力對抗政府等多形式的愛國運動,是中國人民徹底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
五四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是中國革命史上劃時代的事件,是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到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轉折點。1939年,陜甘寧邊區西北青年救國聯合會規定5月4日為中國青年節。
1、五四青年節的設立是為了繼承和發揚“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五四愛國主義精神,號召大家團結起來為振興中華民族而努力奮斗。
2、五四青年節實際上已固定成一種文化符號,具有象征意義。其象征意義主要是對國家命運的擔當,對社會問題的,對各行各業的喚醒與創造。在中國革命和建設的不同歷史時期,都蘊含著時代的精神和感召力,引導著中國青年運動發展的方向。
五四的精神核心。
五四精神的核心內容為“愛國、進步、民主、科學”。
應該為了民族的獨立和解放,為了國家的繁榮和富強,前赴后繼,英勇奮斗,積極進取,勤奮工作。
愛國主義是五四精神的源泉,民主與科學是五四精神的核心,勇于探索、敢于創新、解放思想、實行變革是民主與科學提出和實現的途徑,理性精神、個性解放、反帝反封建是民主與科學的內容。而所有這些,最終目的都是為了振興中華民族。因此,紀念五四運動,發揚五四精神,應該把這些方面結合起來,為振興中華民族而努力奮斗。
五四精神代表著誠實的,進步的,積極的,自由的,平等的,創造的,美的,善的,和平的,相愛互助的,勞動而愉快的,全社會幸福的統一體現。
五四青年節年齡范圍。
按照國家公布的《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的規定,“青年節(5月4日),14周歲以上的青年放假半天”,但這一規定沒有明確放假適用人群的年齡上限。
4月,經國家法制辦同意,“青年節”放假適用人群為14至28周歲的青年,3億多青年將于每年5月4日放假半天。此次進一步明確年齡上限后,將有3億多年齡在14至28周歲之間的青年可以依法在青年節這天享受到半天的假期,感受到社會對青年的關愛。可見,五四青年節當天青年是可以享受半天假期的。
但是五四青年節不是法定節假日,國家沒有強制執行,所以實際上多數單位并沒有放假,而是以組織活動居多,因為放假通知里對于年齡的限制在28周歲以下,實在是有些難以統一安排!
五一國際勞動節的歷史和意義(模板15篇)篇三
五一國際勞動節簡稱五一節,在每年的5月1日。它是全世界勞動人民的共同節日。關于“五一節的由來”是這樣的:
此節源于美國芝加哥的工人大罷工。1886年5月1日,芝加哥的20多萬工人為爭取實行八小時工作制而舉行大罷工,經過艱苦的流血斗爭,終于獲得了勝利。為紀念這次工人運動,1889年7月14日,由各國馬克思主義者召集的社會主義者代表大會,在法國巴黎隆重開幕。大會上,與會代表一致同意:把5月1日定為國際無產階級的共同節日。這一決議得到世界各國工人的積極響應。1890年5月1日,歐美各國的工人階級率先走上街頭,舉行盛大的示威游行與集會,爭取合法權益。從此,每逢這一天世界各國的勞動人民都要集會、游行,以示慶祝。
中國人民慶祝勞動節的活動可追溯至1918年。是年,一些革命的知識分子在上海、蘇州等地向群眾散發介紹“五一”的傳單。1920年5月1日,北京、上海、廣州等城市的工人群眾走上街頭舉行了聲勢浩大的游行、集會。新中國成立后,我國于1949年12月將“五一”定為法定的勞動節。
1921年“五一”前夕,在北京的共產主義小組成員鄧中夏等人創辦的長辛店勞動補習學校里,工人們學唱《五一紀念歌》。其歌詞是:“美哉自由,世界明星,拼吾熱血,為他犧牲,要把強權制度一切掃除凈,記取五月一日之良辰。紅旗飛舞,走光明路,各盡所能,各取所需,不分貧富貴賤,責任唯互助,愿大家努力齊進取。”這首雄壯有力的歌,是由長辛店勞動實習學校的教員和北京大學的進步學生共同創編而成的。
五一國際勞動節的歷史和意義(模板15篇)篇四
在中國眾多的建筑中,懸空寺是非常奇妙的建筑。它處于深山峽谷的一個小盆地內,兩邊是1百多米高的垂直峭壁,懸空寺就像粘在一側崖壁之上,懸于半空之中,距地面大約有50米。遠遠望去,層層疊疊的.殿閣,只有十幾根顫顫悠悠的細長木柱在下面支撐,而寺院上空往外突出的大片巖石,微微前傾,仿佛就要壓下來一樣,觀者無不心驚膽戰。懸空寺有大小殿宇臺閣40間,樓閣間以棧道相連,游客踏上棧道,就會不約而同地提起腳跟,屏住呼吸,小心翼翼地踩在木板上,生怕一步踩重,寺就塌下去了。然而,盡管腳下“吱吱”作響,貼在巖石上的樓臺卻巋然不動。
要說懸空寺的建筑特色,首先是“奇”。懸空寺懸掛于古崖中間,石崖頂峰突出部分就像一把傘,使古寺免受雨水沖刷,山下的洪水泛濫時,也淹不到古寺。其次就是“懸”。很多人都以為,懸空寺是由它下面的十幾根碗口粗的木柱支撐而起的。其實有的木柱根本沒有受力,真正支撐寺院的是插進巖石內的橫木飛梁。這些橫木飛梁是用當地的特產鐵杉木加工成為方形的木梁,深深插進堅硬的巖石里。
五一國際勞動節的歷史和意義(模板15篇)篇五
新中國成立以后,中央人民zf政務院于1949年12月將5月1日定為法定的勞動節,全國放假一天。每年的這一天,舉國歡慶,人們換上節日的盛裝,興高采烈地聚集在公園、劇院、廣場,參加各種慶祝集會或文體娛樂活動,并對有突出貢獻的勞動者進行表彰。1989年后,國務院基本上每5年表彰一次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每次表彰3000人左右。
二:五一黃金周。
1999年9月18日,中國國務院發布《國務院關于修改〈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的決定》,第一次修訂了1949年12月23日中國政務院發布的《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將每年春節、“五一”和國慶節法定節日加上調休,全國放假7天,形成了3個“黃金周”。
2007年12月14日,中國國務院第二次修訂《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將春節的放假起始時間由農歷年正月初一調整為除夕;“五一”由7天調整為3天,減少4天;清明、端午、中秋增設為法定節假日,各放假3天。五一黃金周也將成為歷史。2008年起,五一黃金周變為五一3天小長假。
三:zf表彰勞模。
五一期間無論是央視晚會的大型表彰,還是各個zf機構、社會團體等,都會對優秀工作者進行表彰。
四:商家促銷。
無論是網絡電商還是線下實體店,都會舉行大型促銷活動,刺激消費。
五:旅游休閑。
對于工作者來說,想休假旅游的機會很少,五一勞動節的3天小長假,不少人選擇出游。
六:短信祝福。
經常的忙碌狀態不利健康,五一期間不少人會選擇短信問候,提醒注意休息,勞逸結合。
五一國際勞動節的歷史和意義(模板15篇)篇六
材料:黃芪、紅糖各30克,粳米100克,陳皮6克。做法:將黃芪洗凈切片,放入鍋中,加清水適量煎煮,去渣取汁;將粳米淘洗干凈,與陳皮、紅糖放入鍋中,再倒入黃芪汁,加清水適量,煮至米爛熟即成,佐餐食。
功效:紅糖味甘甜,性溫潤,有潤心肺、和中健脾、緩肝氣、補血、破淤之功效;黃芪味甘,性溫,有固表止汗、托瘡生機的作用;陳皮味辛、苦,性溫,有理氣健胃、燥濕化痰的作用。此粥有益氣養顏的功效,適用于氣血虛弱所致顏面蒼白無華者。
2、冬瓜薏米排骨湯。
材料:排骨750g、冬瓜300g、百合40g、薏米80g、姜適量做法:1.薏米和百合提前浸泡2小時。2.排骨入冷水鍋燙水去血沫。3.撈出沖干凈控水。4.冬瓜切塊,姜片備好。5.所有材料入電飯煲。6.加入足量水,料酒,生抽一勺,鹽適量,按煲湯鍵。7.煲好撒上蔥花食用。
功效:薏米本微寒,它有補肺,清熱、補脾的作用。冬瓜有潤肺生津,化痰止渴,利尿消腫,清熱祛暑,解毒排膿的功效。
五一國際勞動節的歷史和意義(模板15篇)篇七
端午節快要到了,你知道關于端午節的知識嗎?如果不知道,那就讓我一一告訴你吧!
公元前三百四十年,愛國詩人,楚國大夫屈原,面臨亡國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憤地懷抱大石頭投汨羅江,為了不使魚蝦損害他的軀體,人們紛紛用竹筒裝米投入江中。以后,人們都用這種方式來祭奠他。
端午節還有三種傳統的活動。
第一種是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于古時楚國人因舍不得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
第二種是端午食粽。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的又一傳統習俗。
第三種是佩香囊。端午節小孩兒佩香囊,傳說有辟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于襟頭點綴裝飾。
指導教師許**。
[端午節的歷史由來]。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五一國際勞動節的歷史和意義(模板15篇)篇八
1886年5月1日,芝加哥的216816名工人為爭取實行八小時工作制而舉行大罷工,經過艱苦的流血斗爭終于獲得了勝利。
為紀念這次偉大的工人運動,1889年7月在恩格斯組織召開的第二國際成立大會上宣布將每年的五月一日定為國際勞動節。這一決定立即得到世界各國工人的積極響應。
1890年5月1日,歐美各國的工人階級率先走向街頭,舉行盛大的示威游行與集會,爭取合法權益。從此每逢這一天世界各國的勞動人民都要集會、游行以示慶祝并公眾放假。規定1890年5月1日國際勞動者舉行游行,并決定把5月1日這一天定為國際勞動節。
中國起源。
中國人民慶祝勞動節的活動可追溯至1918年。這一年,一些革命的知識分子在上海、蘇州、杭州、漢口等地向群眾散發介紹“五一”的傳單。
1920年5月1日,北京、上海、廣州、九江、唐山等各工業城市的工人群眾浩浩蕩蕩地走向街市、舉行了聲勢浩大的游行、集會。李大釗專門在《新青年》上發表了《“五一”運動史》,介紹“五一”節的來歷和美法等國工人紀念“五一”的活動,號召中國工人把這年的“五一”作為覺醒的日期。陳獨秀也為慶祝這個節日發表了《上海厚生紗廠湖南女工問題》一文,揭露資本家剝削工人剩余價值的真相。陳獨秀又在上海船務棧房工界聯合會作了《勞苦者的覺悟》的演說,闡明了“勞動創造世界”。“做工的人最有用最貴重”的觀點。在北京,一些青年外出宣傳,散發《五月一日勞工宣言》,喚起工人為反對剝削、爭取自身權利而斗爭。這是中國首次紀念“五一”國際勞動節的活動,也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五一”勞動節。1921年“五一”前夕,在北京的共產主義小組成員鄧中夏等人創辦的長辛店勞動補習學校里,工人們學唱《五一紀念歌》。其歌詞是:“美哉自由,世界明星,拼吾熱血,為他犧牲,要把強權制度一切掃除凈,記取五月一日之良辰。紅旗飛舞,走光明路,各盡所能,各取所需,不分貧富貴賤,責任唯互助,愿大家努力齊進取。”這首雄壯有力的歌,是由長辛店勞動實習學校的教員和北京大學的進步學生共同創編而成的。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于1949年12月將五月一日定為法定的勞動節。節日,舉國歡慶,人們換上節日的盛裝,興高采烈地聚集在公園、劇院、廣場,參加各種慶祝集會或文體娛樂活動,并對有突出貢獻的勞動者進行表彰。
五一國際勞動節的歷史和意義(模板15篇)篇九
中國人民慶祝勞動節的活動可追溯至1918年。是年,一些革命的知識分子在上海、蘇州等地向群眾散發介紹“五一”的傳單。195月1日,北京、上海、廣州等城市的.工人群眾走上街頭舉行了聲勢浩大的游行、集會。新中國成立后,我國于1949年12月將“五一”定為法定的勞動節。
19“五一”前夕,在北京的共產主義小組成員鄧中夏等人創辦的長辛店勞動補習學校里,工人們學唱《五一紀念歌》。其歌詞是:“美哉自由,世界明星,拼吾熱血,為他犧牲,要把強權制度一切掃除凈,記取五月一日之良辰。紅旗飛舞,走光明路,各盡所能,各取所需,不分貧富貴賤,責任唯互助,愿大家努力齊進取。”這首雄壯有力的歌,是由長辛店勞動實習學校的教員和北京大學的進步學生共同創編而成的。
五一國際勞動節的歷史和意義(模板15篇)篇十
都江堰的創建,以不破壞自然資源,充分利用自然資源為人類服務為前提,變害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協合統一,是全世界迄今為止僅存的一項偉大的“生態工程”。開創了中國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紀元,標志著中國水利史進人了一個新階段,在世界水利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章。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國古代人民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文化劃時代的杰作。
都江堰水利系統建成后,成都平原在短期內便躍升為秦的`重要糧倉,使巴蜀真正變成了秦地大物博、經濟富饒的戰略大后方,從實力上改變了過去秦、楚、齊三強長期并駕齊驅的局面。在秦末暴政及大亂時期,都江堰水利系統發揮了穩定蜀地、穩定統治的巨大作用。
巴蜀地區充足的糧食,為古代饑荒頻發、戰事不斷的時局提供物質支撐。歷史上曾多次完善都江堰水利設施。成都平原水利建設的不斷完善,直接導致水稻播種面積不斷擴大,加之輪作復種的普及,糧食產量大幅度提高,為全國最大的、最重要的產糧區之一。
開創了中國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紀元,標志著中國水利史進人了一個新階段,在世界水利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章,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國古代人民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文化劃時代的杰作。
都江堰是世界文化遺產(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世界自然遺產(四川大熊貓棲息地)、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
五一國際勞動節的歷史和意義(模板15篇)篇十一
典出《史記·滑稽列傳》。
漢武帝時的東方朔,遍觀博覽,見多識廣,天文地理無不通曉,而且為人幽默風趣,行為不拘禮節。武帝召他談論古今,他旁征博引,令武帝非常滿意。到了吃飯時間,武帝與他一同進餐,吃完之后他把所剩酒肉全部帶走,以致弄得衣服臟污不堪。武帝賜他絲帛,他也毫不推辭地接受下來。
東方朔用巨財娶長安美女為妻,而且不到一年就更換一個,當時人都稱他為“狂人”。但東方朔說:“我是在朝廷中避世,聰明人避世于朝廷,而不必都隱居于深山之中。”東方朔以此作為自己持身處世的策略,反映了他的智慧。伴君如伴虎,帝王身邊為是非之地,稍有不慎就會卷入政治斗爭的漩渦之中,罹上大禍。東方朔以“狂人”的形象處武帝之側,表現出他對世事、形勢的'洞若觀火,與孔子所講的“大隱隱于朝,小隱隱于市”的處世哲學也相一致。
當初,東方朔入長安以博取武帝的注意,就采取了與眾不同的方式。按照當時的規定,上書朝延要經公車(官名)轉交。東方朔初到長安上書,用了三千塊奏牘(木板),公車派兩名精壯之士才能勉強搬動,武帝連續讀了兩個月才讀完。此舉果然引起武帝的注意,并委任其為郎官。
后來,“公車上書”這一典故,用來指向帝王上書,以求得任用。
五一國際勞動節的歷史和意義(模板15篇)篇十二
“左聯”是一個具有鮮明的政治傾向性的組織機構,許多成員如柔石、胡也頻、殷夫、馮鏗、李偉森等人本身就是革命家,從事著實際的革命斗爭。因此,“左聯”成立以后,便遭到國民黨當局的迫害。但是,在嚴酷的政治環境中,“左聯”仍然頑強戰斗,在“誣蔑和壓迫之中滋長”(魯迅《中國無產階級革命文學和前驅的血》),為無產階級革命文學運動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創辦刊物,繁榮文學創作“左聯”成立以后,先后創辦了一批刊物,如《拓荒者》、《萌芽月刊》、《北斗》、《文學周報》、《文學導報》、《文學》半月刊等,還改組或接辦了《大眾文藝》、《現代小說》、《文藝新聞》等期刊。這些期刊雜志吸引了一大批新老作家,形成了一支以左翼作家為核心的革命文藝大軍,出現了文藝創作空前繁榮的新局面。魯迅后期的雜文、歷史小說《故事新編》,茅盾的長篇小說《子夜》,巴金的《家》,老舍的《駱駝祥子》,曹禺的《雷雨》,蔣光赤的《咆哮了的土地》,夏衍、田漢、洪深的戲劇,都是這一時期創作的重要收獲。在魯迅的關懷愛護下,葉紫、沙汀、艾蕪、丁玲、張天翼、周立波、蕭軍、蕭紅等一批青年作家成長起來,寫了大量引人注目的作品,充分顯示了無產階級革命文學運動的實績。
加強與世界文學的聯系據統計,“左聯”時期翻譯出版的外國文學書籍約有700種,占19至1949年全國翻譯總量的40%。除翻譯了高爾基的《母親》、法捷耶夫的《毀滅》、綏拉菲摩維支的《鐵流》、肖洛霍夫的《被開墾的處女地》等蘇聯一批早期無產階級文學作品外,辛克萊的《屠場》、雷馬克的《西線無故事》、德萊塞的《美國的悲劇》、馬克·吐溫的《湯姆·莎耶》、小林多喜二的《蟹船王》等其他國家進步作家的作品也先后被介紹到中國來。《奔流》(魯迅、郁達夫主編)和《譯文》(魯迅、茅盾主編)上譯介了易卜生、惠特曼、托爾斯泰、萊蒙托夫、密支凱維支、裴多菲、契訶夫、果戈理等作家的作品。1935年,鄭振鐸主持編輯的《世界文庫》,以規模浩大著稱,其中收有果戈理的《死魂靈》(魯迅譯)、歌德的《浮士德》(郭沫若譯)、薄伽丘的《十日談》(武光健譯)、塞萬提斯的《吉訶德先生》(傅東華譯)、盧梭的《懺悔錄》(張競生譯)、夏落蒂·勃朗特《簡·愛》(李霽云譯)等大量外國文學名著。在引進外國作家作品的同時,魯迅、郭沫若、茅盾、張天翼、丁玲等中國作家的作品也被推向了世界。
推進文藝大眾化運動既然左翼文藝是為工農大眾服務的,文藝大眾化的問題必然提到首要的地位。“左聯”成立后,就設有“文藝大眾化研究會”。1931年,左聯執委會在題為《中國無產階級革命文學的新任務》的決議中,明確規定“文學的大眾化”是建設無產階級革命文學的“第一個重大的問題”。大眾化問題是左翼文藝理論的焦點之一,魯迅、郭沫若、馮乃超、鄭伯奇、沈端先、華漢(陽翰笙)、瞿秋白、馮雪峰、茅盾、周揚等先后都發表過文章,參與了這一問題的討論。馮雪峰(洛揚)認為:“‘文藝大眾化’不是一句空話,也不是一個籠統的問題。‘文學大眾化’,是目前中國普羅革命文學運動的非常緊迫的任務。”并說:“‘文學大眾化’,一方面要提高大眾的文學修養,一方面要我們在作品上除去那些沒有使大眾理解的必要的非大眾性的東西,同時滲進新的大眾的要求,使作品和群眾的要求接近。”(《論文學的大眾化》,《文學》1933年7月第1卷第1期)為了使革命文藝能夠為大眾所接受,許多人都主張采用大眾所熟悉的舊形式。瞿秋白則認為,在舊形式中應加入新成分。他說:“革命的大眾文藝在開始的時候必須利用舊的形式的優點——群眾讀慣的那種小說詩歌戲劇,——逐漸的加入新的成分養成群眾的新的習慣,同著群眾一塊兒去提高藝術的程度。”(《關于革命的反帝大眾文藝的工作》,《文學導報》第1卷第6、7期合刊)魯迅在《論“舊形式的采用”》一文中指出既不能一味搬用舊形式,也不能全盤加以否定。他認為:“舊形式的采取,必有所刪除,既有刪除,必有所增益,這結果是新形式的出現,也就是變革。”魯迅的見解是辯證的,他把握住了藝術形式的發展規律。包括魯迅在內的左聯作家,也寫了一些大眾文學作品,如魯迅的《好東西歌》、《南京民謠》,瞿秋白的《東洋人出兵》、《上海打仗景致》等。此時的大眾化文學雖因條件尚未成熟沒有能夠取得成功,但“左聯”作家關于大眾化問題的討論則對文藝大眾化運動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重視創作方法的革新以“左聯”為核心的無產階級文學運動十分重視創作方法的革新。在無產階級革命文學創導初期,創造社成員激烈地宣布告別他們曾極力張揚的浪漫主義,獨尊現實主義創作方法,將現實主義與其他創作方法對立起來。1931年前后,“左聯”的理論家們從前蘇聯的“拉普”理論家那兒接受了“唯物辯證法創作方法”,以政治、哲學代替藝術,將世界觀等同于創作方法,在批判“革命的浪漫蒂克”的思想情調時,再次否定作為文學的基本創作方法之一的浪漫主義。1933年9月,周揚介紹了1932年10月全蘇作家同盟組織委員會第一次大會上清算“拉普”錯誤的情況,并于11月發表《社會主義的現實主義與革命的浪漫主義》,第一次向國內介紹了“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方法,批判了“唯物辯證法創作方法”的錯誤。周揚從理論上詳盡闡發“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創作的基本原則:“真實性”是“不能缺少的前提”;應注意創造“典型環境中的典型性格”;“在發展中、運動中去認識和反映現實”;“把為人類的更好的將來而斗爭的精神灌輸給讀者”;這是“為大眾的文學”,“具有為大眾所理解的明確性與單純性”。文章還指出,浪漫主義為“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所包容,“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是在“不同的創作方法和傾向競爭中去實現的”。“社會主義現實主義”作為一種新的創作方法,其影響比以往其他方法更加巨大而深遠,甚至一直延續到當代。
五一國際勞動節的歷史和意義(模板15篇)篇十三
五一國際勞動節的意義是什么?國際勞動節是全世界無產階級、勞動人民的共同節日。它的意義在于勞動者通過斗爭,用頑強、英勇不屈的奮斗精神,爭取到了自己的合法權益,是人類文明民主的歷史性進步,是五一勞動節的精髓所在。下面本站小編為您介紹。
國際勞動節的意義在于勞動者通過斗爭,用頑強、英勇不屈的奮斗精神,爭取到了自己的合法權益,是人類文明民主的歷史性進步,這才是五一勞動節的精髓所在。所以,人們才這么注重勞動節。
勞動創造了財富,勞動創造了文明,勞動者是一切文明和財富的創造者,勞動分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腦力勞動者總結了體力勞動的經驗,體力勞動者實現了腦力勞動者的設想。五一國際勞動節的意義,應該讓人民認識到這一點。尤其腦力勞動者更應該認識到勞動的意義。
歷史上,體力勞動者【即無產者】用生命和鮮血與腦力勞動者【即資產占有者】的斗爭的意義,兩者不應該是對立的而是互補的,人類的私欲制造了無數的矛盾,結下了窮與福的恩怨,如今,腦力勞動者【即資產占有者】應該為體力勞動者【即無產者】服務,體力勞動者創造的財富應與大家共享。兩者是一個整體,離開誰都無法發展人類文明。勞動的光榮在于科學的認識到,人類文明的發展根本是,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結合的結果。
每年五一節是勞動者的節日,五一節不是那些靠掠奪勞動者的智慧和物質財富而發家的強盜的節日。
此節源于美國芝加哥的工人大罷工。1886年5月1日,芝加哥的20多萬工人為爭取實行八小時工作制而舉行大罷工,經過艱苦的流血斗爭,終于獲得了勝利。為紀念這次工人運動,1889年7月14日,由各國馬克思主義者召集的社會主義者代表大會,在法國巴黎隆重開幕。大會上,與會代表一致同意:把5月1日定為國際無產階級的共同節日。這一決議得到世界各國工人的積極響應。1890年5月1日,歐美各國的工人階級率先走上街頭,舉行盛大的示威游行與集會,爭取合法權益。從此,每逢這一天世界各國的勞動人民都要集會、游行,以示慶祝。
中國人民慶祝勞動節的活動可追溯至1918年。是年,一些革命的知識分子在上海、蘇州等地向群眾散發介紹“五一”的傳單。1920xx年5月1日,北京、上海、廣州等城市的工人群眾走上街頭舉行了聲勢浩大的游行、集會。新中國成立后,我國于1949年12月將“五一”定為法定的勞動節。
1920xx年“五一”前夕,在北京的共產主義小組成員鄧中夏等人創辦的長辛店勞動補習學校里,工人們學唱《五一紀念歌》。其歌詞是:“美哉自由,世界明星,拼吾熱血,為他犧牲,要把強權制度一切掃除凈,記取五月一日之良辰。紅旗飛舞,走光明路,各盡所能,各取所需,不分貧富貴賤,責任唯互助,愿大家努力齊進取。”這首雄壯有力的歌,是由長辛店勞動實習學校的教員和北京大學的進步學生共同創編而成的。
過去,上述活動主要是由政府組織,游行隊伍中包括各企業、機關的代表。現在,除政府統籌的慶祝活動外,各種不同政見的非政府組織、勞工團體,都會在這一天自發舉行各種慶祝活動,既可以借這個機會充分闡述各自的政見,又能擴大本組織的影響。
一般來說,游行的隊伍要先穿過城市的主要街道、廣場,最后在古老的或者寬闊的中心廣場舉行大型集會和慶典。同時,俄羅斯各地的各種俱樂部還會舉行內容豐富、色彩繽紛的娛樂活動,人們的節日情緒很高。
五一國際勞動節的歷史和意義(模板15篇)篇十四
涿鹿戰爭之后,使華夏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特別是對今天的漢族來說,則更具有開天辟地的意義。漢族今天占全國人口的94%,占世界人口約1/5,這不能不說與華夏族的始祖黃帝的功績有一定關系。漢族本由華族發展而來,而華族是由夏族數千年同化其它民族而逐步發展起來的。自涿鹿戰爭后,黃帝則乘戰勝之余威,繼續對四方大事征討。黃帝對周圍部族影響的擴大,華夏族在其它氏族中的影響也隨之增大。久而久之,周圍許多氏族不是歸順華夏族,就是被華夏族同化。在華夏族日益發展擴大的同時,其人口也不斷增多,這就是今天漢族人口之眾多的重要淵源。
涿鹿戰爭之后,方圓數百數千里懾于黃帝威嚴,各宗族安分守己,不敢輕易發動戰爭,這樣就使得中原及其四方趨于安定。因而各宗族活動的地域便相對固定下來。活動地域的相對固定,使得氏族成員由游獵為生逐步轉向稼穡為生,從而使得生產力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
涿鹿戰爭對華夏戰爭影響最深的還是在軍事方面。由于涿鹿戰爭是部族之間的一場大規模戰爭,結局又是以黃帝之弱勢勝了蚩尤之優勢,之后黃帝又趁勢收復了中原,使華夏族各部落實現了團結統一。此后,又進一步征服了其它氏族部落,使黎族、夷族等與華夏族結為同盟,這都與黃帝的軍事才能及其在戰爭中的表現有極大關系。后來的首領雖然無法從理論上學到黃帝的用兵韜略,但從所聞所傳中間接地領略到黃帝的'兵法,并代代相傳,這就為華夏的軍事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除此之外,這次戰爭對之后的兵器制造以及技術發展也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因此,許多史書上稱,涿鹿之戰是中華民族在發展時期興亡絕續之大事。涿鹿之戰的結果,有力地奠定了華夏集團據有廣大中原地區的基礎,并起到了進一步融合各氏族部落的催化作用。取得這場戰爭勝利的部族首領黃帝從此成為中華民族的共同祖先,并被逐步神化。由此可見,涿鹿之戰的確為我們中華民族在發軔時期決定日后基本面貌的歷史性“戰爭”。
五一國際勞動節的歷史和意義(模板15篇)篇十五
2019年10月10日是辛亥革命103周年紀念日,192019年的10月10日辛亥革命在武昌爆發,雖然已經過去了一百多年但是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是非常重大的,下面是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首先,推翻了清朝封建腐朽的統治,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具有劃時代的歷史意義。
其次,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資產階級共和國政府,制定了《臨時約法》,使民主共和的觀念開始深入人心。
再次,頒布了一系列有利于發展民族資本主義經濟、資產階級民主政治的法令,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一定的條件。
最后,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帝國主義侵略勢力,對推動亞洲各國民族解放斗爭有重大影響。總之,辛亥革命是20世紀中國的第一次歷史性巨變。
1.推翻了清王朝,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帝制(或君主專制政體)。
2.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
3.民主共和意識深入人心。
4.打擊了帝國主義勢力。
5.為資產階級發展客觀創造了條件。
6.是當時亞洲民族解放運動的重要組成部分。
百年來,對辛亥革命已有了深入的研究,盡管對它的性質有“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說”,有“全民革命說”以及最近的“民族民主革命說”,對它的領導階層的屬性有著不同觀點。但有一點是共同的,那就是這場革命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在政治上、思想上解放了中國人民,使得民主共和觀念日漸深入人心。無論是對這即將過去的百年,還是對我們的當代,乃至正在來臨的下一個百年,它都有著偉大的意義。
孫中山領導的革命黨人在國內外形勢的共同促成之下,發動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結束了數千年的王權專制,在中國也是在亞洲建立了第一個民主共和國,在廣袤的中華大地樹起了民主共和的大旗,建立了現代民主國家體制的框架,開辟了中國歷史發展的新紀元。舊制度的垮塌,新體制的搭建,促進了民主共和思想的傳播,極大地推動了中國政治現代化的進程。
民族獨立、國家富強成了中華民族的不懈的追求。在現代化的進程中,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的民眾,推翻了壓在民眾頭上的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國。實行改革開放,為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邁出了堅定的步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我們國家依然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仍然面臨民族復興的偉大任務,還需要在這條復興之路上奮斗不息。因此,我們必須更加珍惜歷史,統一思想,全面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不斷譜寫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篇章。新篇章離不開我們對辛亥革命所奠定下來的民主國家體制及其發展歷程的研究和深入總結,離不開這場偉大革命給中華民族帶來的民主共和思想的洗禮。
孫中山領導的革命黨人在辛亥前后,不斷為實現真正的民主共和,進行不屈不撓的斗爭。直至他逝世前夕,仍然明示“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務須依照余所著《建國方略》、《建國大綱》、《三民主義》及《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繼續努力,以求貫徹”。
后來的中國人民繼續扛起民主共和的大旗,沿著孫中山先生開拓的革命道路不斷前行。歷史和人民選擇了中國共產黨,代表廣大人民群眾利益的馬克思主義政黨,繼承了這一斗爭精神,最終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進行改革開放新的偉大革命,開創、堅持、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使具有5000多年文明歷史的中國面貌煥然一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展現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
整個革命歷程中形成的生命不息、奮斗不止的偉大精神就是辛亥精神。它是一種為了理想、為了大多數民眾的利益不屈不撓奮斗一生的大無畏精神,是中華民族為尋求民族獨立、國家富強、人民幸福進行精神探索的不可或缺的一個部分。對于辛亥精神的研究,對它的吸取,是過去的百年,未來的百年,乃至更長時間,都是必須的。這種奮斗精神,需要我們進一步繼承和弘揚。無論是在苦難的戰爭歲月,還是在艱辛的創業時期,還是在當前的和平發展階段,我們都應該從辛亥精神中汲取和吸收精神食糧。面對當今不少人熱衷于追求物質滿足、感官愉悅和張揚財富、特權的社會現象,加強研究、討論、宣傳和弘揚辛亥精神,無疑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孫中山先生一生對革命、建國、國家發展的研究成就,不論是三民主義,還是新三民主義,無論是辛亥前的革命理論,還是辛亥后的斗爭、建國理論,都不僅僅是他一個人的思想,而是整個革命群體總結國內國際現有的革命、建國、國家發展經驗的最終結晶。后來的革命者、建國者、當政者都需要研究、學習,從中吸取各種經驗。當前,為了促進我國發展中面臨的反貪腐、改善民生、縮小貧富差距等問題的解決,不妨深入研究孫中山先生的民生主義,例如節制資本、平均地權、土地流轉等主張,以供借鑒。
辛亥革命是一場全球華人追求民主、共和、國家富強的革命。辛亥革命的軍事勝利離不開海外華僑慷慨解囊、出力、出人,離不開各少數民族的積極參與和響應。這場勝利,是中華民族共同努力的結果。中國臺灣一直掛著孫中山先生的遺像和“國父遺囑”,中國共產黨人也認為“我們都是孫先生的繼承者”,海外各國華人華僑亦以各自的方式紀念著孫中山先生。深入研究參加辛亥革命的各個群體、各個民族、各個區域,彰顯中華民族的團結精神和強大凝聚力,紀念辛亥革命,有利于加強全球華人的大團結,推進祖國和平統一大業,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