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讀后感絕不是對原文的抄錄或簡單地復述,不能脫離原文任意發揮,應以寫“體會”為主。如何才能寫出一篇讓人動容的讀后感文章呢?下面是小編帶來的優秀讀后感范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病隙碎筆讀后感篇一
翻開《病隙碎筆》,靜靜地閱讀,里面的語句十分質樸但字字珠璣充滿了智慧,而且有的話還很幽默,可越是幽默,我的心越是沉重。當我讀完這本書時,我的感悟很多,并震撼于鐵生精神。
史鐵生是當代著名的作家,但他的一生幾乎在病痛中度過,他癱瘓,得過褥瘡,患尿毒癥,可他卻十分樂觀。他不感嘆命運不公,還把人生比作話劇,有矛盾和沖突才精彩。他不因一生患病而哀嘆,還說生病也是一種經歷,還曾對別人說“我的職業是生病,業余是寫作。””病成群結隊地來把我的身體的部分當做樂園”等話。這些話雖然幽默,我卻笑不出來,反而為他感到難過。可他不需要,他認為苦難是必經的,人不能總哀嘆“我怎么那么倒霉。”,因為”幸運很多,人不嫌多。”從他所寫的每一句話可以看出他的樂觀向上,而這就是鐵生精神。
和他相比,我覺得自己十分渺小。當自己被燙傷時,一會兒哭,一會兒鬧,總發脾氣。可這和鐵生的病痛相比,實在是太微不足道了,因此對他的敬佩之情更深了。和他相比,我們都實在太不堅強了。我時常能聽到有些人因為患重病而一蹶不振沒幾天就死了的事;時常都能聽到身邊人遇到一點小挫折便抱怨命運等等。
此外,在這本書中,他還談到了自己對世界與時代進行審視,對生命的意義進行思考,且每一點思考都很有道理。
因此當你在讀《病隙碎筆》時,就等于是在聽史鐵生,這位大師,在為你講一堂關于人生命運的、“生病”、“信仰”、“死亡”等感悟的課。所以,我覺得這是一本好書,一本能使人受益匪淺的書,值得我們去品讀。
病隙碎筆讀后感篇二
史鐵生,用他那殘缺的身體,說出了最健全而豐滿的思想。
雖然這時的他已是尿毒癥纏身,但他卻平靜地說:“躺在‘透析室’的病床上,看著鮮紅的血在‘透析器’里汩汩的走——從我的身體里出來,再回到我的身體里面去。”倘若我此刻躺在病床上,我一定不會像他一樣想到如《再別康橋》里的“我輕輕地走,正如我輕輕地來,掃盡塵囂”來做我的墓志銘,畢竟我不是他,倘若我此刻躺在病床上,我一定不會像他一樣對說,我的職業是生病,“此病未去彼病又來,成群結隊好像都相中我這一身體是一處樂園”,“生病也是生活體驗之一種,甚或算得一項別開生面的游歷”。
也許,正是因為看透了“人有一種壞習慣,記得住倒霉,記不住走運,這實在有失厚道,是對神明的不公。”所以,史鐵生學會了用良好的心態來面對自己的人生。每當讀到他或用玩笑輕松的語言或輕描淡寫地說著他的遭遇的時候,作為讀者的我,卻非常沉重。他說過“生病的經驗是一步步懂得滿足”。因為“其實每時每刻文明都是幸運的。因為任何災難的面前都可能再加一個‘更’字”。
常常在生活面前感嘆人生時,身邊的人都說,別垂頭喪氣的,看看人家霍金,看看人家史鐵生。但是,我卻在此刻發現一個疑惑:為什么要在意志消沉的時候看史鐵生的遭遇?是為了把自己的遭遇和他的放在一起進行比較,然后得出,“這點痛算什么”這樣的結論嗎?如果是,我想我們是悲哀的,我們竟需要從他人身上獲得信心。史鐵生卻說“真正的信心面前,其實是一片空曠。除了希望什么也沒有,想要也沒有。”我極其認同史鐵生的看法。信心,本來就是我們的信念。不管這信念是所謂的“科學”,還是所謂的“迷信’,那是對本來并無根據的的猜想和希望。倘若我們是那批讓人看看的人,沒有人讓我們去看看,我們就打算消沉下去嗎?不,信心,對自己的信心,對未來的信心,不在他人身上。沒有他人,只要有我們自己,信心就在這,只要你相信自己,“為自己填下美的志愿,為自己提出美的要求,為自己許下誠的諾言”。“在思之所寄的蒼茫處,為自己選擇一種正義,樹立一份信心。”
印象較深刻的是,史鐵生還談到了自卑。在《務虛筆記》中,他借助對一個女孩兒的眺望,寫到了自卑。“我很快就感覺到了一種冷淡,和冷淡的威脅。不錯,是自卑,我永遠都看見那一刻,那一刻永不磨滅,那兒的人是否傲慢地說了些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那自卑與生俱來,重要的是那冷淡的威脅其實是由自卑構成的,即使那兒的人沒有任何傲慢,我也早就想跑了。”自卑,與生俱來,是啊。我經常自卑。因為別人學習好,我奮起直追;因為別人手工強,我自卑,我也嘗試著做一些小禮物;因為別人有錢,我自卑,我節約勤儉,在一次請大家花光;因為別人漂亮帥氣,我自卑,所以我嘗試著掩蓋我的丑陋。我自卑,但我學著去改變。“自卑,歷來送給人間兩樣東西,愛的期盼,與憤怒的積累。”畫家z得到的是后面一種,幸好,我得到了前面一種。因為自卑,我更有信念。我相信愛。“愛原就是自卑棄暗投明的時刻。自卑,或者在自卑的洞穴里補補深陷,或者轉身,在愛的路途上迎候解放。”我相信自己走在愛的路途上,我相信會有愛為我解放。
我相信史鐵生。因為有自卑,但是信念讓他不放棄,沒有雙腿,仍然可以走下去。
“浪是水,浪消失了,水還在。浪是水的形式,水的消息,是水的欲望和表達。浪活著,是水,浪死了,還是水。水是浪的根據,浪的歸宿,水是浪的無窮和永恒。”
我是浪,是水?浪指什么,水指什么?也許心中早已有了答案。
史鐵生,頑強地活著,在他的文字中,看不見絲絲毫毫的怨天尤人,在他的語言中,看見的是希望,愛和信心。在他的命運里,我說,他是一個幸運的人。
病隙碎筆讀后感篇三
我沒有見過他,史鐵生。
只是從那些鮮活的文字里覺得他是一個剛毅的男人。一個坐在輪椅上的弱者,在我心中卻是個巨人。先前曾拜讀過他的幾篇文章,都感觸很深。因為雖然上蒼對他很不公正,可他卻依然帶著勝利者的笑容向世界宣稱:我是強者。
史鐵生的生活很坎坷,他在人生最精彩的時刻失去了行走的能力,日日以輪椅為伴,而此后的生活也是此病未去彼病又來。就如他在《病隙隨筆》中說的一樣,他的職業就是生病,48年來大約有一半時間用來生病。可就是這樣一個受到命運捉弄的人,居然可以依舊平靜地對待生活中的每一天,即使病痛纏身,卻仍對生活抱著十分的希望。我很佩服他。史鐵生說:生病是生活的體驗之一,一項別開生面的游歷。難以想象他的心中擁有多么大的勇氣。我可以感受到他通過文字傳遞給我的一種樂觀的氣息,我可以猜想到他的笑臉,那一定是一張很自信、很燦爛的笑臉,他的眼光中沒有焦躁和憂慮,取而代之的是一份冷靜,一種生機,一股極強的生命力。有一些話他說得極有道理,生病的經驗是一步一步懂得滿足。發燒了,才知道不發燒是多么的清爽,咳嗽了,才體會不咳嗽的嗓子是多么安祥。
其實我覺得生活也就是如此,很多人遭遇坎坷后會垂頭喪氣,埋怨上天的不公正,但當清醒時,仔細的思索一下,方可明白,坎坷教會我們的往往比成功時獲取的更多。坎坷讓我們更加珍惜所擁有的一切,坎坷讓我們更執著的去看待生活。其實,我們每一刻都是幸運的,因為在任何災難前面都可能加上一個更字。史鐵生這樣說。他是一個當之無愧的強者。一個兩條腿、兩個腎臟均出現故障,要靠透析器來維持生命的人,在我看來,這樣一個幾乎已經失去生活全部的人,依舊很平靜。仍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去看世界,他在用心細細尋找身邊每一處的快樂和美麗。在史鐵生這樣的巨人面前,有時覺得自己真的很渺小。時常會因為一些小小的挫折唉聲嘆氣,甚至停滯不前,孰不知也就是在這嘆息聲中錯過了更多。回頭想想,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每天可以自由愜意地做著想做的事,真是一種莫大的幸福。無論是快樂還是痛苦,都是生活賦予的特別經歷,好好珍惜每一天,這才是最重要的。我祝福他,史鐵生,祝他的身體和心靈上每天都存在著陽光的溫暖,祝福他可以繼續與命運抗爭,繼續頑強地走下去。他在這個世界上沒有白來一遭,因為他品出了生活的真諦。史鐵生說,如果讓他來選擇墓志銘,他會選擇這樣一句話:我輕輕的走,正如我輕輕的來。
生命有時很脆弱,有時很堅韌,關鍵在于它由誰主宰。史鐵生是個生命強者,在坎坷中贏得了明天。作者以細膩筆端抒發了對史鐵生的敬佩,以自信展望自己人生。
病隙碎筆讀后感篇四
最近讀完了史鐵生先生的散文集《病隙碎筆》,在我看來,與其說是散文,倒不如說是史鐵生先生的隨筆集,這并不是一個普普通通的集子,而是充滿了對人生的詰問與思考,同時解答著聲明的難題,正如這本書的名字,《病隙碎筆》,簡單明了且直白,這本書中所寫也就是史鐵生先生在長期生病的空隙中的所思所感。之所以喜歡《病隙碎筆》,是因為史鐵生面對跌宕起伏的不公命運時的理智與堅定內心,讀完這本書,不禁要感慨史鐵生先生對生活的坦然豁達,樂觀積極的態度,以及對人生各般事件的大徹大悟的通透感受。
對于史鐵生先生,是誰也不陌生的。從《我與地壇》,到《務虛筆記》再到現在的《病隙碎筆》。有人評價史鐵生是“一位一生都在死亡邊緣行走的作家”,不得不感嘆,單是疾病帶給史鐵生先生身體上的折磨,便是常人難以忍受的,雙腿癱瘓后,又是腎病又是尿毒癥,而最后也因腦溢血不幸去世,更不用提在心靈,精神方面帶來的打擊。就像在《病隙碎筆》一書中所說的,“四十八年大約有一半的時間用于生病,此病未去彼病又來,成群結隊,好像都相中我這身體是一處樂園。”
史鐵生先生在《病隙碎筆》中這樣調侃自己,職業是生病,業余寫一點東西。這本書名字為《病隙碎筆》,但其中內容與“病”又無太大的關系,書中所有的文字,更像是一個鮮活健康的靈魂對生命的困惑與苦難的探索,似于一個思考者對于哲學的最基本問題的探索與辨析,史鐵生先生一直在尋找答案,窮極一生的思索,他雖然殘疾無法行走,卻從未停下過探索的步伐。
印象深刻的是史鐵生先生在《病隙碎筆》中引用的徐志摩的《再別康橋》一句“我輕輕地走,正如我輕輕地來”。記得在過去讀時,從未想過將其與生死相聯系,只是認為是普普通通的一場往來,但在史鐵生先生看來,這便是對生命最好的詮釋,以這一句話作為墓志銘,對于史鐵生先生來說是最合適不過的,輕輕地走正如輕輕地來,掃盡塵囂,不帶走一片云彩。一段渺小的生命,為世界作出改變,哪怕是微小的改變,不失為一種成就,不枉來人間走一趟。
不得不說史鐵生先生是樂觀的。他在書中寫道“生病的經驗是一步步得到滿足”,在病痛的折磨中,史鐵生先生并沒有自怨自艾,度日如年,甚至于從此一蹶不振,反而,他不甘于淪為泛泛人海中的渺小一顆,將這些疾病帶來的折磨痛苦轉化為思考的動力,在生病的空隙中思索人生的真正奧義。人之生老病死,史鐵生早已看淡,雖然失去雙腿只能依附輪椅的他曾經在年少時也有過失意,惱恨上天安排的不公,以至于每天把自己藏進地壇,望著地壇的花花草草與建筑物,往來的行人,去深思,去感悟,去真正理解人生的意義……幸運的是,史鐵生終于有了自己對于人生的理解,在《病隙碎筆》中,他也明了了上天的安排,正如史鐵生先生在開篇所講,“所謂命運,就是說,這一出‘人間喜劇’需要各種各樣的角色,你只能是其中一個,不可以隨意調換。”深諳自己是那個不幸者,領悟透徹之后,也懂得了“一起只好看命運的安排”。
病隙碎筆讀后感篇五
作者史鐵生是一位受苦受難的人,他二十多歲就雙腿癱瘓,后又得了腎損傷、尿毒癥等病癥,但他很頑強地活了下來,走上了文學創作之路,出了四五本書,是一位令人敬嘆的作家。
現在回頭看來,書中還是有值得我學習和回味的東西的。比如他說:“文學是挺講究的東西,寫作不然,沒那么規矩,癡人說夢也可,捕風捉影也行,滿腹狐疑終無所歸都能算數”這是他對自己寫作的一種自解自嘲,同時也給我一些啟示。寫作并不是一件很考究的事,并不是需要專科畢業,學了技巧才能寫好。只要你的靈魂有話說,你就寫吧。
“人有一種壞習慣,記得住倒霉,記不住走運,這實在有失厚道。”是的,我們總是將好的忘卻,其實倒霉的事情才是我們所要忘卻的。清點背包上不應該帶上路的東西,時時準備著人生的意料不到的事,我們才能更好地走向理想中的天堂。
病隙碎筆讀后感篇六
我一向不喜歡看隨筆的,但史鐵生的隨筆《病隙碎筆》卻一下子吸引了我。
這部作品是史鐵生在重病時躺在輪椅上所寫的。他把他的文字命名為《病隙碎筆》是很有道理的。1998年之后,史鐵生的病情轉為尿毒癥,病情一直在惡化。發展到后來,每隔三天就要透析一次。靠血液透析的他只能在一天的某個空閑時刻才能動動筆,而大部分時間他都在和病魔作斗爭。他的寫作是不折不扣的病隙寫作。這樣的空隙又是小得可憐的。
是的,在他的文字里我們絲毫看不到痛苦和陰影,我們看到的是他對生命、信仰、愛情、神性、寫作和藝術的深刻坦直的思考。在寫作時,他已經完全忘記了他是一個重癥病患者,他的思想已經完全游離于自己所創造的心魂世界里,“可以這樣說,在史鐵生身上業已形成了一種堅固的東西,足以使他的精神歷盡苦難而依然健康,備受打擊而不會崩潰”。這種堅固的東西我認為就是對文字的熱愛和信仰。在他的《碎筆3》中有這樣一句話:“寫作不過是為心魂尋一條活路,要在汪洋中找到一條船。”史鐵生文中所謂的心魂就是超出或分裂于肉體的思想靈魂。在病床上的他是一個患者,隨時都可能死亡。而在寫作時的他卻是一個人格思想完全健全、能夠靜觀和俯視塵世一切的哲學家。他認為一個人的缺陷殘疾不完美是普通的,困境也并不是絕對的。“殘疾,其最危險的一面,就是太渴望被社會承認了,渴望之后又走進殘疾”。史鐵生真正認識到了這一點,所以他在病痛折磨二十多年內從不氣餒妥協,而是心平氣和地完成了他的一部部作品。基于此,他就是一個生命的強者,一個有著無限崇高思想的智者,一個可以蔑視一切災難和痛苦的先行者!
困在輪椅上的史鐵生的心魂已經超出了他的肉體,他不再像常人一般萎縮在自己的病體中,他的頭腦里是另一個世界,開闊而豐厚,精神自我在他的世界里變得如此的高大,他可以“居高臨下俯瞰自己的塵世命運”,可以“冷眼旁觀自己的執迷和嘲笑自己的妄念”,可以不被病體限制而天馬行空。他對寫作的執著熱愛和信仰戰勝了肉體所遭遇的接二連三的災難。盡管如此,史鐵生還是離開了我們。精神性自我再強大,還是無法不讓病魔毀壞他的血肉之軀。堅不可摧的精神縫隙下永遠流淌著一個智者無奈而高尚的血液。他的《病隙碎筆》帶給世人的將是永遠的感動和神圣的的金色光輝。他為我們開拓了精神領域的方向,他的精神將鼓勵我們前行,我們將會永遠記住他,永遠懷念他!
病隙碎筆讀后感篇七
這一本書里,史鐵生老師不僅是以獨特的視角注視著生命,更是用樸實無華的文字,書寫著鮮活無比的道理。雖然他已經離開人世,但卻將永遠在精神的高度遙望我們。他的樂觀豁達,他難以想象的意志力,與他親手寫下的這一些人生的體檢記錄,將是我們精神上的營養補給與堅實依靠。
對于史鐵生老師來說,寫作不單單是一種謀生的手段,更是一種精神的寄托。他的寫作,早已超越了生命、人性,是他歷經世事洗練之后的一方凈土,一片樂園。
在他的筆下,文字總是樂觀幽默的語調,他也時常調侃自己的病痛。這是一種勇敢的調侃,是一種堅強與釋然的表現,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自己的軟弱與缺陷。竊以為,人總是破碎的,因為破碎過的人,必定真正地活過。然而有的人,總是像祥林嫂一般向每個人哭訴自己的不幸,以為換取別人的同情便是對自己命運的救贖,試圖用賺來的眼淚點燃自己灰敗的人生;也有一些人,總以為藏起自己的缺陷,即能變身完美,就能夠捍衛他們的尊嚴。前者將一生都活在破碎之中自憐自怨,而后者易碎的強勢里包裹的仍然是自卑的骨架。但史鐵生老師,顯然具備足夠的勇氣與自信。不需要哭訴,更不用掩藏,他是人生真正的強者。
畢竟,傷心并不是幾滴眼淚就可以流出來的,尊嚴也不是幾個口號就可以吶喊出來,最動人的漢語,就是把傷口變成智慧,然后從中汲取人生的夢想與真諦。
而史鐵生老師,正是這么做的,而《病隙碎筆》,正是這么做的。這些看似破碎實則連貫的文思,就是傷口經過治愈,成為了帶著油墨香味的智慧。
強者自救,圣者渡人。歷經苦難的豁達,超越苦難的人格力量,盡在書中,這一本《病隙碎筆》為我建造了一座逃避人生幾乎所有不幸的避難所。
因此,哪怕世界是奧吉亞斯的牛圈,我也敢于堅守其中,更愿意擔任清掃的苦役。因為歷經人生谷底,猶如死了一回,但也會因此深入地活了一場。
這是一份苦難,更是人類的福祉。
讀《病隙碎筆》,是感悟歷經滄桑后的明徹和超脫,是找尋苦難中的光明與希望,是發現那份悲壯中的靈性,是一種人性最純最美的光點。
它將永遠在我的精神世界,慰藉著在凡塵中疲于趕路的心靈。
也許,它就是我的精神世界。
病隙碎筆讀后感篇八
過年無聊,翻翻舊書找找事,一本帶著薄薄灰塵的病隙碎筆掉了出來。
我不喜歡閑著,我喜歡忙碌的生活,人一閑下來,難免會胡思亂想,多愁善感,變得悲觀起來,我不認為這是好事。但是作者因為身體原因卻不得不“閑著”,不過還好,他從胡思亂想中走了出來,變得不再胡思亂想,他從客觀上辯證的看待一些爭論性的觀點,然后引入自己的觀點,令他所寫的文字擁有他的思想。我喜歡他的文字。
其實我有一大愛好——發呆。在發呆的時候我會放空自己的思想,天馬行空的想到什么是什么,至于文章中所提到的種種問題,其實我都想到過,但是卻從沒有想到那么深。
人不論是看待靈魂的有無還是對待神靈的態度,都有著一個明確的目的——功利。相信靈魂存在的人會認為現在所吃的虧是來世要補償的,但是卻從不安撫自己說是還前世的債,好像確信自己前世是好人,現在吃苦是為來世享福做準備的。其實這樣也好,為了來世享福,現在吃苦,這樣社會就和諧了,因為總還有一部分人是要現在享福的。其實對于福禍,我沒什么太深的概念,我沒有遇到過太大的福事或太大的禍事,我的生活挺安詳,挺平靜,我很喜歡這樣的生活,我是個知足常樂的人。我不向生活祈求什么,因為我認為我該有的已經都有了,就算是沒有,我也不求,因為什么都是自己掙來的,不是別人施予的,求人不如求己,所以我不信佛,不信教,不去燒香拜佛做禮拜,我所信奉的.只有自己的良心,做事平心而論,不愧對自己的良心,足矣。至于神靈,總有許多人是相信有,然后有很多人相信沒有,接著就此問題爭論不休,但是誰也不能證實或者證偽,所以就一直爭論到現在,而且我相信將會爭論到很遙遠的將來。對于這個問題,作者是相信有神靈的,但是他不祈求什么,甚至還為自己以前偶爾的一次祈求而羞愧,他不認為神靈欠他什么,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最大的財富——希望,這是誰都奪不走的,雖然它不一定會給你帶來好運或者健康,但是它卻能讓你活著,堅強的活著。活著的人都應該感恩,因為“活著”是一個人得到的最好的禮物。人是有感情的動物,人活著最重要的三種感情:親情、友情、愛情。其中最為神秘,最令人憧憬的莫過于愛情了。愛情究竟是什么?“愛的情感包括喜歡,包括愛護、尊敬和控制不住,除此之外還有最緊要的一項:敞開。互相敞開心魂,為愛所獨具。”這是作者的觀點,我看的很明白,雖然不一定能做好……可是與此同時,這世上該有多少癡男怨女看不透這道理,還有多少人是在玩弄這高尚的感情,我很疑惑,很迷茫……愛情是多大的緣分,是多么的來之不易,為什么那么多的人都不珍惜,不愛護?可惜,愛情來得不挑人,不是你在乎、珍惜就來找你的。
人生閱歷實在有限,所能想到的也就這么多了,再深的實在想不到了。所以文章到此為止了,至于思想,就繼續蔓延下去吧。
病隙碎筆讀后感篇九
所謂命運,就是說,這一出“人間戲劇”需要各種各樣的角色,你只能是其中之一,不可隨意調換。
人生如戲,演繹出多姿多彩的劇情。每個人都是這場戲的主角,人生的起初、經過,乃至結果,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親朋好友,遠親近鄰,以及陌生人,就如同這場戲的觀眾,從始至終,都在關注著你的表現。酸、甜、苦、辣、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都在這場戲中表現的淋漓盡致。
《病隙碎筆》不只是史鐵生的一本散文、隨筆集,而是他生命體驗的記錄。史鐵生隨著年齡的增加,寫作的時間將不斷減少。所以他對于病痛不畏懼,努力留出時間對人生意義等去進行思考,所以也有了對“成長”、“生病”、“愛情”、“道義”等的感悟。
人的一生,不知道要遇到多少坎坷和磨難。很多事情都是在無法預料中發生。面對困難,還是選擇堅強地走下去吧。因為很多時候不是世界拒絕了人的熱情,而是我們誤解了歲月的考驗;不是幸運之神不肯垂青于你,而是當不幸降到你面前時,你拒絕了重新開始的準備;不是誘人的輝煌從不光顧你,而是你不愿以平凡的腳印放飛你的理想……堅強,最終會得到自己想要得到的。
生活也就是如此,很多人遭遇坎坷后會垂頭喪氣,埋怨上天的不公正,但當清醒時,仔細的思索一下,方可明白,坎坷教會我們的往往比成功時獲取的更多。坎坷讓我們更加珍惜所擁有的一切,坎坷讓我們更執著的去看待生活。“其實,我們每一刻都是幸運的,因為在任何災難前面都可能加上一個‘更’字。”史鐵生這樣說。他是一個當之無愧的強者。一個兩條腿、兩個腎臟均出現故障,要靠透析器來維持生命的人,在我看來,這樣一個幾乎已經失去生活全部的人,依舊很平靜。仍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去看世界,他在用心細細尋找身邊每一處的快樂和美麗。在史鐵生這樣的巨人面前,有時覺得自己真的很渺小。時常會因為一些小小的挫折唳聲嘆氣,甚至停滯不前,孰不知也就是在這嘆息聲中錯過了更多。回頭想想,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每天可以自由愜意地做著想做的事,真是一種莫大的幸福。無論是快樂還是痛苦,都是生活賦予的特別經歷,好好珍惜每一天,這才是最重要的。
常想當一個人面對自己身體上的殘疾時得需要多大的勇氣,但看了《病隙碎筆》,我明白了最難的不是要“接受”這個事實,而是在接受這個事實后,又能從心的角度重新站起來,正是史鐵生用不完整的身體撐起的這一片完滿的天空,讓我們這些迷惘,急躁的人找到了一個能真正審視如何活著的機會,生命給我們每個人的提問都不一樣,怎么樣去回答生命拋給你的問題正是我們對生命的態度。
對于生活,我們往往是在度過,往往將最美好的愿望寄予終極。仿佛最美好的風景只在彼岸,而此岸只是一種過渡,因此我們對沿途的風景常常忽視。其實,生命中絕大部分的風景都是在途中,活著是為了經歷,經歷就是修行,也許它是平凡的、瑣碎的、漫長的,要學會安于途中。
空曠的天空下,看得見的是白云,看不見的是清風,一群大雁由南向北遠迂,飛來飛去還是人字形,幾聲哀鳴偶爾劃過天際,跌落心頭,我仿佛聽見一種回音:人在旅途。況且,人生就如一場旅行,既是旅行,就應活的快樂,活得精彩,活出不一樣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