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范文怎么寫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聲音作文字篇一
冬去春來,冰雪消融,孕育生命的大地蘇醒了:萬物發起新生活的號召,到處一片春意盎然。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大樹粗壯的枝干上,石板間的縫隙中,田野的土坡上,萌芽一觸即發,一片綠油油的,為整個世界增添了些許生命活力。一日又一日,春天的氣息悄無聲息地傳遍每一個角落。人們也順應號召,開始了新一年的工作。不過,人們只看到了結果。
清晨當你走在田園里、花園中時,耳畔只有些許早起的鳥兒嘰嘰喳喳地叫著,蟲子爭相和鳴著,以及你輕緩的腳步聲。這些只是你聽到的聲音,而當你用心地觀察每一處角落時,就會發現無數的生命氣息在強盛之中,而你走在了生命的洪流中,沒有盡頭。生命活力的枝蔓纏繞并滋潤著你的靈魂,生命的力量使你禁不住多走一走。
當你在一片山林中,靜下心來,蹲在幾株嫩芽旁,你會聽到一陣陣喧鬧聲。它們緩緩地從黑色土壤中探出頭來,貪焚的汲取著身邊充裕的能量,接受雨水充分的滋養后,它們迸發出的生命能量,是何等的柔和、可愛。一株、兩株、三株、一百株、一千株,每一處都有它們的身影。也許你聽不到它們發出的聲音,但是卻看得到。它們探頭的聲音,如潮水般一股股地涌來,一直未停息,一直延續著生命的意志。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生命的頑強與強盛,令人類都嘆為觀止。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當我們走在山間小道上,或者小土坡旁,或許會無意間踩扁它們探頭的想法,然而它們越來越強盛的氣勢仿佛在說:不要踩死我們!我們要長大!這不由得使我產生些歉意:小時候穿梭在叢林間,又有多少生命消失在我腳下?
春天的氣息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濃厚,鳥語花香,生機勃勃。鮮艷的喇叭花喊出響亮的口號招蜂引蝶,成群結隊的蜂蝶徘徊在花叢中。初生的小草已經有五六厘米高了,隨風擺動,發出沙沙的.聲響,各種小鳥精靈般跳動在樹杈間,還有春雨
我想:世間的表面并不能決定它的內在。就像你聽到一個人說的話,它可能是真的,亦可能是假的,就看你心里所想的是什么;同樣,春天的聲音可以聽得見,也可聽不見,就看你的心境有沒有符合要求。或許,當你去在意春天的聲音時,比那些深奧的道理更真實、更崇高,更令人膜拜。
聲音作文字篇二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看著眼前古詩詞集,耳畔不自覺想起了結營儀式上的最后一首吟誦的詩。書上紅、黑、藍筆所標記的平聲字、仄聲字及批注都無時無刻不在提醒我,在古詩詞這條道路上,我定要走得更遠。
那是我初次接觸到真正的吟誦。我們的老師是我國最后一位私塾老先生的學生。他將他畢生所學傳授給了我們,“你們主要學習的是平江調,當然,其他的也會涉及到。現在我先讀,你們可以試著聽出那種韻味的,比如,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這就是平江調。”那聲音鏗鏘有力,停頓分明,時而短促,時而悠長。因平仄的不同音韻而被區別開來,那聲音帶著一股兒中國傳統的味道,別有一番韻味。吟誦的聲音有些像唱歌,又不是,每個字的調子都有各自不同的起伏變化,抑揚頓挫,好聽極了!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這是普通話調,有點像說話的那種感覺,但也要加上調子。”老師親身示范著講解道。他左手持一把扇子,右手拿了一卷書,來回踱著步,就像古代教書先生那般。
自那以后,那聲音就常在我耳畔,我因此與它結了緣。
如今,我在奮力備戰古詩詞競賽。每當我讀起一首詩時,不由自主地便會用平江調輕輕吟出來,那樣的調子已深入我的大腦,揮之不去,甚至使我忘記了如何規規矩矩地用普通話朗誦,一不小心,朗誦出來的詩都帶了那么一點點調子。有次我與父母一同去吃晚餐,意外地發現餐館墻壁上寫著一首詩,其第一句便牢牢抓住了我的雙眼,“長江悲已滯,萬里念將歸。”我不禁微微張唇,吟誦了起來,那是我在那所學校學過吟誦后第一次嘗試著自己吟誦,以那中國傳統的曲調,初次感受那調子從我口中吐出的感覺,那是我吟誦入門的第一首詩。此時,老師那時而短促有力,時而悠長婉轉,時而慷慨激昂的吟誦聲源源不斷地在我耳畔響起,像細長的溪流,像寬闊無垠的草原,像無邊無際的沙漠,又像連綿起伏的群山,那聲音仿佛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一般,如滔滔江水般要將我裹挾。我就這樣沉浸于古詩詞的意境中輕輕吟誦了起來。
那天的吟誦好像與往日有些不同,更帶來一種韻味,更為流暢,更是讓我將詩詞牢牢地刻在我的腦子里,猛地發覺,之前心不靜,一心只顧找回調子,卻忘了這平江調本身也是一種記誦詩詞的好方法。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在我心煩意亂之時,那聲音又時常響起,仿佛是要撫平我那顆因急躁而亂跳的心,它自有一種安神的作用,不知為何,或許是因為我從中感受那種傳統的韻味,或許是因為我仿佛聽到了教書先生語重心長的文化引導,或許是因為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深深折服,那聲音竟常在我耳畔回響。
我想,那中國特有的聲音,那傳統的韻味必將經久不衰,留在每一個中國人心中,中國傳統文化一定能夠深入人心,那中國傳統曲調一定能夠“聲”入人心!
聲音作文字篇三
樹葉“沙沙”作響,在唱著一首動聽的歌,枝椏上的小鳥喳喳地叫著,我還是坐在外婆家的院子里寫作業,坐在那棵陪著我一起長大的香樟樹下。抬頭看看那樹,一片片葉子隨風落了下來,有的飄在了地上,有的飄在了我的肩上,還有的隨風去了不知名的遠方。不遠處傳來了一陣歡笑聲,我的心一下子起了波瀾——
在我三四歲的時候,爸爸經常和我一起在外婆家的院子里玩,黏人的我,總愛跟在爸爸身后,他干什么,我都要上前去湊熱鬧,不管看到什么都要問一下,那時候爸爸總愛刮著我的鼻子笑著說:“你真是‘十萬個為什么’!”那時爸爸也會陪著我在香樟樹下跳繩、看書,黑色的果實總會不經意間落到我的頭上,惹來我的一陣惱怒,而爸爸呢,總是會取笑我,說我要像愛因斯坦那樣研究地心引力,我總會裝作很生氣的樣子,追著爸爸要打他,院子里到處回蕩著我們的歡笑聲……
現在的我,已經好久沒有聽到那親切的聲音了,我時不時地在腦海中回想,希望能搜尋到爸爸的影子,但是那張臉卻越來越模糊。時間太久,久到我早已忘了爸爸的模樣……
那時候,我每次一回到家中,都是熱熱鬧鬧的景象,我和哥哥的吵鬧聲、媽媽和外婆的做飯聲、爸爸和媽媽的嬉笑聲充斥于耳。可不知道從何時起,這些聲音漸漸被爭吵聲所取代。不知道為什么爸爸總是看上去那么不開心,他也很少陪我在香樟樹下玩耍,也沒有因為香樟樹的果子砸到我而取消我了——那一天,我回到家中,發現家中一片安靜,那些曾經熟悉的聲音,都不見了。
我跑去問哥哥,哥哥不說話。要知道,平日里就數哥哥最愛打鬧,這次卻一臉的嚴肅,我的心中不由得咯噔一下。我又跑去問媽媽,往常媽媽對我的提問總是很耐心,可是這次,媽媽根本沒有抬頭看我一眼。越是沒人告訴我答案,我就越想知道。
于是,我又跑到樓上問外婆,卻驚訝地發現,外婆的臉上有兩條閃亮的淚痕,我張了張嘴,卻不敢開口說話。我在院子里四處看了看,怎么都找不到爸爸的影子。
第二天,我在玩耍的時候,發現院子里停著媽媽的自行車,無意間看到車籃里有一個本子,我翻開看到了媽媽的照片,一瞬間似乎明白了什么,拿著本子瘋跑進房間,趴在床頭大哭起來——爸爸媽媽離婚了!難怪昨天大家都不說話,所有人都知道這件事,就瞞著我一個人,以后我再也見不到爸爸了,再也不能和他肆無忌憚地有說有笑了,再也……
“咔嚓——”一陣驚雷劃過天空,街上已經沒有了什么行人,滂沱大雨頃刻間來到人間,小鳥也不知了去向。我坐到窗邊的書桌前,全身無力地趴在桌上,眼睛漸漸模糊了——這十幾年來,我在沒有爸爸的關懷下,一點一點地成長,我多想再聽一聽爸爸那曾經熟悉的聲音啊,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