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范文嗎?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諾言字篇一
;幾百年來,只有皇帝才能登上這個寶座。現在,我作為北平市軍事管制委員會接管故宮博物院的軍代表,也登上這個寶座。有人說,老百姓登上寶座,會頭暈,會掉下來的。今天,我的頭并不暈,也掉不下來。這是為什么呢?因為人民當家做主了,人民成為主人了。現在,我宣布:正式接管故宮,馬衡院長還是院長,全體工作人員原職原薪。從今天起,故宮新生了。(馬思猛:《金石夢故宮情——我心中的爺爺馬衡》,第241頁,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09年版)
在戰亂中流散的清官古物越來越多地回到故宮博物院,其中包括抗戰中的南遷古物,也包括大部分被溥儀帶到東北的古物,其中就有著名的《清明上河圖》卷。
20世紀五六十年代(一直到“文革”前),是故宮博物院接受古物捐獻的高峰年代。
1951年、1952年、1958年,毛澤東先后將友人贈送他的王夫之《雙鶴瑞舞賦》、錢東璧臨《蘭亭十三跋》、唐代李白《上陽臺帖》分別交給國家文物局、文化部和中央辦公廳保管,這三件國寶后來轉交故宮博物院收藏。
1949年和1951年,馬衡先生分別把他收藏的唐代石造像一尊、瓷器十三件捐給故宮博物院;1952年,馬衡先生調離故宮博物院時,又將顏真卿《麻姑仙壇記》唐刻宋拓本以及甲骨、碑帖等四百多件古物捐獻故宮。馬衡先生去世后,子女遵其遺愿,將一萬四千余件(冊)古物無償捐獻故宮博物院。
1956年,著名收藏家、“民國四公子”之一的張伯駒先生將他收藏的晉代陸機《平復帖》、隋代展子虔《游春圖》、杜牧《張好好詩》、宋代黃庭堅《諸上座帖》、蔡襄《自書詩》、范仲淹《道服贊》等一批珍貴文物悉數捐獻故宮博物院(他收藏的李白《上陽臺帖》曾贈予毛澤東)。
郭葆昌先生是1942年去世的,1933年,他曾在秦老胡同的家里舉行過一次家宴,向故宮博物院馬衡、徐森玉、莊嚴幾位先生許諾,他百年后,會將他收藏的《中秋帖》《伯遠帖》捐獻給“故宮博物院”,而且要莊嚴先生親來觶齋接收,但幾年之間,已是滄海桑田。當年的觶齋,人已去,樓已空,莊嚴先生也遠去臺灣。1949年,郭葆昌先生之子郭昭俊先生帶著《中秋帖》和《伯遠帖》渡海去臺,找到莊嚴先生,要把它們捐獻給臺北故宮博物院,讓“三希”重新聚首,希望當局給予他一點獎勵,只是當時的臺灣當局,連這點賞資都籌措不出來,郭昭俊先生于是帶著《中秋》《伯遠》二帖遠去香港,1951年,在周恩來總理關懷下,以488376元港幣購回,人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當年被瑾妃私賣出宮的《中秋帖》和《伯遠帖》,在中國版圖上轉了半個圈兒,又回到了故宮博物院,而未被溥儀帶走的《快雪時晴帖》卻去了臺灣,世事無常,誰能料想這樣的結局。
1949年以后,中國政府回購的清官古物還有:唐代韓混《五牛圖》卷、五代南唐顧閎中《韓熙載夜宴圖》卷、五代南唐董源《瀟湘圖》卷、宋徽宗趙估《祥龍石圖》卷、南宋李唐《采薇圖》卷、南宋馬遠《踏歌圖》軸等一批繪畫名作,“天祿琳瑯”舊藏宋版孤本《古文苑》,等等。
1960年,一年前已獲特赦的偽滿洲國“皇帝”溥儀與同時被特赦的前國民黨將領杜聿明、王耀武、宋希濂等人一同到故宮博物院參觀,在養心殿看到“惟以一人治天下,豈為天下奉一人”的對聯,不禁一笑。
1966年6月16日,中央批準故宮博物院閉館。1971年7月5日,故宮博物院正式恢復對外開放,院長吳仲超官復原職。自1971年始,下放湖北咸寧“五七”干校的故宮博物院專家們陸陸續續回到故宮,故宮又恢復了它原來的氣息。
2004年,故宮博物院文物清理工作開始。將古物一一點查、鑒定、過數、登記,這工作在故宮博物院歷史上曾進行過四次,分別是1925年清室善后委員會對清官古物的清理,1948年南遷古物回到南京,以及1950年南遷古物回到北京后的清點,1987年還進行過一次清理。關于第五次清理,故宮博物院第五任院長鄭欣淼先生說:“過去對待文物往往以‘藝術性為標準來評判,許多珍貴的宮廷遺物長期被忽略,從未進行過系統點查與整理,或沒有真正納入文物賬進行管理,這次我們不放過庫房的任何死角,逐一進行登記。”(鄭欣淼:《故宮學與故宮文物清理》,原載《文匯報》,2011年3月14日)。2010年12月,清理工作宣告結束,確定故宮博物院藏品總數為1807558件,85%以上為清官舊藏和遺存。七年的古物清理之路艱辛異常,在故宮博物院藏品清理工作總結表彰會上,有人發言,講到動情處,不禁哽咽。
故宮博物院內最大的古物,就是紫禁城的建筑本身。它是歲月留在人類星球上的最壯美的遺物。而紫禁城的現實命運,更與國運相牽。鄭欣淼先生說:“國力的興衰直接關系到宮殿的保護狀況。康、雍、乾號稱盛世,紫禁城的建設亦達高峰。嘉慶以降,國力日漸衰弱,宮殿建筑多以歲修為主,清末更是內外交困,除過咸豐、光緒年間對內廷東西六宮的部分建筑進行改造,以及寧壽宮一組建筑的修繕等外,此后無大的工程,至宣統皇帝溥儀退位時,更是衰敗凄涼的景象。故宮博物院成立之初,紫禁城的內廷殿宇,除溥儀和遜清皇室居住使用的以外,大都年久失修,有的甚至傾斜坍塌。故宮博物院成立以后,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對古建筑進行了認真的維修保護,特別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在修繕方面更是下了很大的功夫,取得了明顯的成績。正是幾代人的不斷努力,才使故宮古建筑保持了較為良好的狀態。”(高晶:《北京故宮:宮殿就是第一寶》,原載《往來》,2005年第9期)。1987年12月,故宮成為中國首批列入聯合國《世界遺產名錄》的文化遺產。自2002年至2020年紫禁城建成六百周年,故宮博物院開啟了一場自1911年以來的首次整體修繕工程,用最先進的技術,捍衛這座古老的城,稱“百年大修”。2006年8月,一位游客把一紙訴狀提交法院,起訴故宮大修沒有告知游客,一些重點景觀無法參觀,因而侵害了游客的權益,最終法庭駁回了原告的起訴。鄭欣淼院長說:“故宮是全世界人民的財產,故宮博物院受人民所托守護這份財產,戰戰兢兢是職責所在。”(李寧:《歲月掠過紫禁城》,原載《北京青年周刊》,2007年第43期)
單院長的承諾,其實是一代代故宮人的承諾,在他們心底萌生發芽,暗自生長,一直到紫禁城即將迎來六百周年、故宮博物院即將迎來九十五周年之際,借單院長的口,說出來。
單院長的諾言,是集體的諾言,是故宮的諾言。
摘自中華讀書報微信公眾號
責任編輯:秀麗
相關熱詞搜索:;諾言字篇二
我對您的愛永遠都不會變,
就像康乃馨盛開時的新鮮,
無論千難萬險,
您與我堅定彼此的信念,
最終會邁進幸福的宮殿。
我對這個諾言傾注了自己全部的希望與信心,同時也感到為人之母在美麗綻放的過程中,對所哺育的兒女付出了多么大的.心血與汗水,她們默默地表現完全象征康乃馨平凡中的偉大,如果把慈母當作五彩的花瓶,那么插上鮮艷的康乃馨才是最最合適的。這些領悟全部緣于諾言后的故事,那個值得我難忘的故事。
那是除夕夜前一天的下午,我和媽媽去采購新年所需要的物品。路過平日里那條熟悉區又不知名的小街時,發現街口處的拐角處不知何時增開了一個小小的花市,占地面積雖不大卻布置得別有情致,而且品種似乎很齊全,盆栽、花束應有盡有,但我對花的世界沒有多大興趣。正當我準備離開的時候,發現身邊的媽媽早已停在了小花市的街窗前,清洗過的玻璃映著媽媽向往其中的神情。我沒有叫走媽媽,只是慢慢地踱到了她的身后,隨著她的目光落在了一個角落里,一束盛開的康乃馨身上,令我驚訝得是這象征母愛的南國之花此時在北方開得如此鮮艷至極,它獨有的顏色并沒有掩飾住它在角落里的楚楚動人。僅僅是那一瞬間,我像從媽媽的目光中捕捉到了什么東西,定在那里,沒有夜市的喧囂,沒有平凡的舉動,只有靜靜地陪伴與等待。過了好久,媽媽才回過神,卻始終沒有邁進花市的門,只是平靜地說了一句:咱們走吧。在那一刻,我知道了媽媽喜歡的花是康乃馨。
我沒有問過媽媽喜歡康乃馨的原因,因為我不想勾起媽媽對往事的回憶,無論是甜蜜還是悲哀,問過的結果,肯定是痛心的,也許與去世的父親有關,所以我始終沒有問。
我清楚地知道,這么多年以來我對母親的了解太少,每天都在進行公式化的規律生活,在我這樣的一個單親家庭中,雖然偶爾也會有歡聲笑語,但其中永遠缺少些什么。我始終想讓生活活躍起來,想想最基礎的是要建立在理解之上,我很慚愧連媽媽最喜歡什么花,我都不知道。我希望上天可以給我一個機會,一個送給母親康乃馨的機會。
4月15日是媽媽的生日,我記得那天我是跑進那個花店的,快速地買下5朵康乃馨,在5種色彩的輝映下,我寫下了那張卡片,許下了對媽媽的諾言,那就是讓媽媽活得永遠快樂。那束花送到媽媽的面前,她讀出了上面的文字,隨即就抱著我好久,好久那一夜,我們母女敞開心扉,訴說著心中的苦惱,但到了最后我也沒有問,媽媽也沒有提為何喜歡康乃馨的原因。其實,塵封記憶揭開后就不能擁有那份神秘感了,這大概是我的理解。
那張卡片是隨著那束康乃馨而來的,正是由于那個諾言為我和媽媽的生活留下了難忘的片斷,那束康乃馨也成為標本家在了媽媽的日記本中,而那張寫下康乃馨諾言的卡片則收藏在我的抽屜里,直到今天。
諾言字篇三
;挪威劇作家易卜生有一句名言:你最大的責任就是把你這塊材料鑄造成器。梁啟超也說:人生最苦的事,莫過于自己所肩負著一種未來的責任。教師的責任,就是要把自己的學生鑄造成器,培養成各行各業的有用之才。在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的今天,應怎樣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責任,這是每位班主任都應反躬自問的問題。教書育人是一項極其復雜的教育系統工程,師生關系是一種既對立又統一的關系,他要求師生雙方在思想、情感、人格等方面溝通交流,才能收到育人的最佳效果。我認為,作為主導方的班主任教師應身體力行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用良好的習慣去塑造學生
教育的實質是什么?教育就是培養習慣。記得以前看到過這樣一篇報道,有記者去采訪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詢問他成功的秘訣是什么?科學家的回答卻出乎記者的意料。他說,我應該感謝幼兒園的老師,是他們告訴我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待人要有禮貌,自己的東西要分一半給其他小朋友,做人要誠實,是好的人生習慣使我走向了成功。既然習慣的養成教育如此重要,那么如何養成良好的習慣呢?有一位禪師,帶領一幫弟子來到一片草地上。他問弟子們,怎么可以除掉草地上的雜草。弟子們想盡了各種辦法,拔、鏟、挖等等。但禪師說,這都不是最佳辦法。因為“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什么才是最好的辦法呢?禪師說:明年你們就知道了。到了第二年,弟子再回來發現,這片草地長出了成片的糧食,再也看不見原來的雜草。弟子們才明白了:最好的辦法原來是在草地上種糧食。這是禪師的智慧——用糧食根除雜草。我們在培養習慣時,是否可以從禪師那里領悟和借鑒呢?好習慣多了,壞習慣自然就少了。
二、用寬容的心去對待學生
用一句話簡單地說:就是要尊重學生。西方教育與我們的根本不同或許就在于他們對孩子也是做為一個完整的人來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錯誤,我們不要用歧視、挑剔的眼光,挖苦諷刺的言語,過激失控的行為去傷害他們。
作為教師我們更應該以一顆寬容的心對待學生。對學生來說,寬容是一種尊重。中學生正處于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他們的年齡特征決定了他們的行為不可能完美無缺,特別是一些學生受不良環境的影響,行為表現問題頗多。如何轉變這些學生的行為習慣,確實是每位教師面臨的課題。不同的教師采用的教育方式很可能是不一樣的,我認為寬容教育是其中很好的選擇。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贊揚差生極其微小的進步,比嘲笑其顯著的劣跡更文明。”事實上,只要對“差生”多一些寬容和賞識,多用發展的眼光看待他們,幫助其分析癥因,提出應對策略,就能使他們的潛力得到開發,而這種潛力一旦被挖掘出來,迸發出來的力量是驚人的。
三、用高尚的情操和思想去影響學生
法國思想家帕斯卡有句名言: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在感情物化、人們的思想日趨浮躁的今天,一些新聞媒體在利益的驅動下,武俠片、辮子戲,三角的愛情劇占滿了報紙的版面和電視頻道,在向人們傳達一種庸俗的理念和思想。作為教師的我們又該怎么去做呢?江蘇特級教師王棟生的一句話應該讓我們銘記在心:“教師是要站直了教書,如果教師是跪著的,他的學生只能匍匐在地上”。如果教師沒有思想,那么學校只能教出一群精神侏儒,只能培養馴服的思想奴隸。因此,作為人類文明的傳承者,人類思想火炬交接者的我們,應捫心自問:有自己獨立的思想嗎?敢于指出我們教育上的弊端并從自己開始對其修正沒有?敢于對連自己都不敢茍同的答案提出異議沒有?能接受學生與自己相悖的觀點并為其獨立的思考喝彩沒有?“我思故我在”,如果沒有了思想,我們還剩些什么呢?我們應竭力做到崇德、博學,兼容并包,為人師表。
四、用理性的愛去關愛學生。
愛是人類永恒的主題。陶行知先生說:“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愛是溝通師生心靈的橋梁,是誘發學生學習興趣和熱愛生活的動力,它是以理解、尊重和信任為基礎的。學生有優點,及時發現、表揚是愛;學生不經意犯了錯誤,誠懇耐心的開導教育是愛;面對明知不可為,而又把學校的各種約束置之腦后的同學,嚴厲的批評規勸也是愛。由此看來,愛是要看對象,分場合,講方法,講藝術的,就像“害病的眼怕見陽光,劃破傷口的皮膚怕接觸空氣,雖然陽光和空氣都是好東西。”如果違背了自然法則和教育規律,我們就可能“以愛傷人”,孩子也會“因愛受傷”即使捧出的是一顆愛心,可能收獲的是一枚苦果,因此愛不是盲目的。
五、最是書香能致遠,讓書成為自己和孩子心靈的家園。
“有真正的教育使命在前,讀書顯然應當成為每一個教師的習慣,甚至是信仰。”這是不久前在《中國教師報》上看到的一句話,雖非名言,卻為至理。讀書這個平凡的過程,實際上是人的心靈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偉大智慧相結合的過程。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讓保爾·柯察金成為學生的偶像,而不再去做什么明星粉絲,使學生學會堅強,樂觀向上,明了人生的真正含義;讀《賣火柴的小女孩》讓學生感受到了社會和家庭的溫暖,要做一名懂得去關愛別人的人;讀《平凡的世界》要讓學生懂得平凡生活中充滿了艱辛和磨難,但更要有戰勝困難樂觀的態度和為理想敢于拼搏的精神。讀書可以磨練意志,坦蕩胸懷,啟迪智慧,升華情感;可以擺脫世俗的紛擾,保持自己的節操,在平淡的日子里,品味人生的豐富多彩。
職業無貴賤,但人的境界有高低。握住粉筆的手便是握住民族未來命運的手。面對所從事的職業,要牢記自己的責任和使命——“不飽食以終日,不棄功于寸陰”。這就要求我們要懷有一顆平常心,一顆責任的心,一顆真誠的心去工作,這樣在工作中才能沒有怨氣和牢騷,才能沒有虛名浮利帶來的煩惱,才能在工作中減少失誤,才能真正領悟“通向榮譽的捷徑是把為榮譽而作的事情都當作為良心而作”的這句話的含義,才能在工作中收獲生活的充實,生命的快樂。
相關熱詞搜索:;諾言字篇四
我曾跟一個人說過:“這一次的考試,我一定會超過你的,咱們等著瞧!”在答卷時,我就已經知道了結局。卷子收上去的那一刻,我反而覺的如釋重負,既然已成定局,無法逆轉,那就這樣隨它去吧。但我仍不甘心,我從來就是說到做到的,哪怕靠我自己的能力無法完成的事,我也都會想盡辦法去完成,去遵守我的諾言。既然說了就一定要做到,要不然就不要輕易對別人許下諾言,這也是我一貫的作風。
剛走出教室,想散散心,調整好心態迎接下一場考試時,她走了過來,有點壞笑的說道:“某人可不要忘記對我說過的話哦~”“你就放心吧,我是誰,我說過的一定就會做到!”我邊回擊邊鼓勵著自己。她看了看我的神情似乎知道了些什么,“現在反悔可是來得及的哦”她有些得意的說著。她努力地伸著頭,尋找我有些躲避的目光。我極力的掩飾著我目光,可誰知還是讓她看穿了。我咬了咬牙,堅定的說:“誰說要反悔了,就算是你反悔,悔的腸子都青了,我也不會有一絲的悔意!”她聽后,笑了,露出了他那排整齊的小白牙,嘴角處,還有兩個淺淺的酒窩。我知道她是有在故意讓著我,因為我的不小心,讓她從目光中看出了破綻。她在笑我的固執,笑我那不撞南墻不回頭的執著精神。
我們曾考過同樣的分數,擁有同樣的姓氏,卻只因她名字的第二個字的讀音比我的靠前,于是排在了我的前面。在那一刻起,我就狠狠地在心里面發誓:“我一定要超過她”,這個念頭從未在我的心理消失過。
成績發下來了,她由十幾名努力到了前十名,而我的結局可想而知,同樣的由十幾名落到了二十名整,這對我是個不小的打擊。在返校時,我再次向她發起了挑戰:“還敢繼續嗎?”她只是沉默的微笑著。我想,或許她已經用她的微笑默認了。
我一直為這個還未完成的諾言努力著,等待著在未來的某一天兌現我的諾言時,希望再次看到你那熟悉、親切的微笑。
諾言字篇五
陰冷的夜晚,零碎的殘星。風瑟瑟地嘶叫著,竭力吹打著它所遇到的每一片樹葉。雪花,一片片起舞在空中,飄灑在大地。
不知是初春原本屬于冬天,還是冬天抹殺了初春,似乎,在一個失落少年的心中,初春不再屬于春天,而是增添了冬日的幾分寒意、幾分清冷,幾分冰涼。
他,失敗了,這次失敗他知道意味著什么:他把全校唯一的`名額喪失了
風,依舊吹著,只是愈發寒冷了,掃淡了空中的寥寥的疏星。
他忽然沖動起來,沖出教室,飛奔向學校附近的那條酉水河。
酉水依舊,訴說著歷史:曾經有多少失落的英雄,沉落在這悠悠酉水河。
他沉默了,望著河上漂泊的春雪,仿佛,它就像他自己,漂泊不定……
雪花
你只在肅穆的冬季開放,而不留戀百花園的芬芳。
你只思用清涼滋潤大地,而不求欣賞回報
而在它們復蘇之際,你卻化作清風
一去沒有蹤跡
……
窗外,雪,更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