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認真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獲肯定不少吧,是時候寫一篇讀后感好好記錄一下了。可是讀后感怎么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讀后感優秀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歡。
守望的距離個人讀后感篇一
大學里曾流傳這樣一句話:“男生不可不讀王小波,女生不可不讀周國平。”到底周國平是何許人也?我為什么要讀他呢?他是不是真的能給我什么啟示呢?于是,帶著好奇跟一連串的疑問,我開始嘗試走進周國平,《守望的距離》成了我的首選讀本。
他的文字睿智風趣,從他的文字中可以收獲智慧和超然。在《守望的距離》一書中,他所談到的有關幸福、歲月、生死、執著、命運、愛情、追求的觀點真的很精辟;他對書與人生、愛的智慧、人生寓言的看法以及他的游歷和感想也是鞭辟入里,讓人感同身受。讀《守望的距離》,讓人感到這是靈魂與靈魂的對話,是一種人生境界向另一種人生境界的挑戰。那些美麗的近乎格言和詩語的句子,充滿著睿智和哲理,深深地打動了我的心靈,讓我思考自我境遇、關懷自我靈魂、提升自我境界。
自從我從農村來到了城市,我就不時的會有這樣一種感覺,我感覺我的精神陷進了一片奔騰不安的河流,在追逐渴望中洶涌撞擊,似是潰決。從此我也一直在尋求一種可以引起我共鳴的思想,可以讓我擺脫那感情的漩渦,重新尋回心靈的寧靜。而此刻,我找到了!《守望的距離》真的是一本值得一讀的書。它就像一位長者,給我們講述著人生那些永恒的價值,述說著活著的意義和生命的美好。它又像一處寧靜美麗、清新自然的心靈棲居地,讓奔波于紅塵的疲憊的人們在此歇歇腳。在這里,你可以聆聽到最真誠,最真實的聲音。就算不能讓人悟到人生的大道理,至少能使人在面對命運的變故時,能夠更從容一些,能使人時不時也思考自己的人生,在人生道路上走走停停,既不錯過沿途的風景,也不落后于時代。也能使人更加珍惜生命、熱愛生命。這本書是一碗真正的心靈雞湯。
讀周國平讓人想起那些青蔥歲月。讀完了整本書,感覺他的作品平淡而不平凡。周國平無意對誰進行貌似深刻的教化,但卻引導著你走向凝神和靜思,去體驗現實生活中不經意而呈現出的美麗。
我很慶幸自己能在大學里讀到這樣一本好書,書中有一句話最能代表我的心聲:“這是我的思想,這正是我想說的,被他偷去了!”沒錯,與周國平思想的一次又一次的撞擊,還有那迸濺出的火花,讓我的心靈一次又一次地接受了熏陶和洗禮,也讓我的思維更加開闊和深遠了。
守望的距離個人讀后感篇二
在炎熱的中午,我懷著煩躁不安的心情,開始閱讀周國平的《守望的距離》。我始終認為周國平的書是需要在一種相對安靜的環境下慢慢品讀,他的文字具有對外界喧嘩熱鬧的抗體,具有本身寧靜的淡然,一顆浮躁的心是悟不了那么細的哲思的。
周國平的確是一個有智慧的人,這位北大哲學系出身的學者,以他特有的獨思帶領我們走進了人生哲學,就如他所說:“我的所想所感大多涉及人生,而許多人對于人生也是有所想有所感的,一旦因我的文字而觸發了自己的所想所感,便會感覺一種共鳴的快樂。”的確,因了這種對人生無法言說的共鳴,讓我心生敬畏,忍不住去探尋生命的秘密,揭示人生的哲理。
深深的喜歡上了周國平那富含哲理的箴言,讓人似有所悟,讓我在讀他文章的時候,不斷地反思著回想著自己。當他談到幸福,愛情,婚姻,友誼時,我不斷的反問自己,我是否幸福。那個心目中的唯一是不是也像他說的,只是癡情的造影?他一直強調要做回自己,但是很對人說婚姻違背人性,束縛自由,敗壞或扼殺愛情,本質上是不可能幸福的。但是為什么還是那么多人在追求著婚姻,把婚姻神圣化。莫洛亞修正說:“在真正幸福的婚姻中,友誼必得與愛情融和一起。”也許這是一個比較令人滿意的答案。愛情基于幻想和沖動,因而愛情的婚姻結局往往不幸。但是,無愛情的婚姻更加不幸。僅以友誼為基礎的夫婦關系誠然彬彬有禮,但未免失之冷靜。保持愛情的陶醉和熱烈,輔以友誼的寬容和尊重,從而除去愛情難免會有的嫉妒和挑剔,正是加固婚姻的愛情基礎的方法。為什么愛情和婚姻會如此的復雜?為什么要把它解剖的如此清晰?不是說,太理智,太過于現實的愛情算不上愛情嗎?還記得上課的時候,老師說過,愛情,只有恒定才能持久。我一直深深的相信的這一句話。
是不是我們也該轟轟烈烈的活一次?為了愛,為了自己想要的,棄離一切?很多時候,我們太在意別人的想法而忽略了自己。周國平說:“你須要保留今天,明天,你整個的未來,讓它們絕對自由,不要被你的愛人占領。”我非常同意他說的這一句話。我仍然是屬于我自己的,并不會因為我所愛的人而改變我自己的性格,我的一切,包括我的自由。每個人都是一個宇宙,每個人都應該有一個自足的精神世界。
愛默生贊賞兒童身上那種不怕沒得飯吃、說話做事從不半點隨人的王公貴人派頭。一到成年,人就注重別人的觀感,得失之患多了。我想,一個人在精神上真正成熟之后,又會反璞歸真,重獲一顆自足的童心。誰都想保持這一顆童真的心靈,但是我們受到這個社會的洗禮太多了,那顆純粹的,不帶功利的心,早已消失了。
我們常在討論,什么樣的是友誼?男女之間是否存在著真正的友誼?我記得莫洛亞對這個問題的討論是饒有趣味的。他列舉了三種異性之間友誼的情形:一方單戀而另一方容忍;一方或雙方是過了戀愛年齡的老人;舊日的戀人轉變為友人。心靜下來想想,確實是這樣子的。因為我們再也不是童年時候什么都不會想的小孩子了,再也不是整天混在一起玩泥沙的好朋友了。我們都有個自己的想法,我們想問題總愛想,這樣做,結果是什么,有什么得益?很多時候,我們就是太在乎,太過于物質上的追求而忘記了精神上的需求。那樣子,我們的物質不斷地滿足,但是幸福感卻在不斷地下降。是不是我們該把步伐慢下來,問問自己,我們其實需要的是什么?為什么在物質富有的狀態下,我們的心靈還是那么的空虛。要而言之,真正的享受必是有心靈參與的,其中必定包含了所謂“靈魂的愉悅和升華”的因素。否則,花錢再多,也只能叫做消費。享受和消費的不同,正相當于創造和生產的不同。創造和享受屬于精神生活的范疇,就像生產和消費屬于物質生活的范疇一樣。
周國平說:“以為消費的數量會和享受的質量成正比,實在是一種糊涂看法。”我相信人必定是有靈魂的,而靈魂與感覺、思維、情緒、意志之類的心理現象必定屬于不同的層次。靈魂是人的精神“自我”的棲居地,所尋求的是真摯的愛和堅實的信仰,關注的是生命意義的實現。幸福只是靈魂的事,它是愛心的充實,是一種活得有意義的鮮明感受。肉體只會有快感,不會有幸福感。奢侈的生活方式給人帶來的至多是一種淺薄的優越感,也談不上幸福感。當一個享盡人間榮華富貴的幸運兒仍然為生活的空虛苦惱時,他聽到的正是他的靈魂的嘆息。
人生終究是美的,不管這其中夾雜著多少零亂不堪的東西,探究生活的實質,人生的意義也畢竟是太過龐大的系統,也許我們解不了那么多的人生之謎,看不透那么多的紅塵世事,但終究,我們都是會成長的,而成長也必然充斥著那些難以言說的痛苦抑或甜蜜的回憶。從周國平的文章中,有著對世態的譏諷,有著真情實感的流露,更有著勸慰來人的悟語。從中我看到了一位智者的沉思,一位長者的感悟,找到了一份力量去面對凡塵的一切瑣事。文字只是一種形式,寫作僅是一種姿態,而我們能夠從這形式中稍稍領悟到一點本質的東西,從這姿態中漸漸發覺出一點意義的所在,那才是真正的價值所在。
我喜歡他的文字,因為他在尋求自己的生命體證中記錄人生普遍意義的真理,帶給我們的是另一番覺悟。人最可貴的品質就是當他在看透人生的諸多不可能及無趣后仍能毫無保留的愛它,不去埋怨,而更懂得珍惜與感恩。也許,人生的本質或意義是什么,本身就是不重要的,而真正重要的是我們怎樣看待人生所會遭遇到的一切可能性。它會教我們怎樣去解決一份實際問題,而非是苦思冥想一份巨大的虛無。有時,我們要承認精神的力量,人是要有一點精神的,這樣我們才能為自己的內心找到一處棲息地安放自己的靈魂。
很多事都不重要,我們就是這樣一步步走過來的,只是還未能了悟,還始終看不透,道不明,我們念念不忘,我們苦苦追尋,到最后也只能留下一份了然于心,卻始終無法訴之以口,言之以文,但周國平做到了,他說了我們經歷過卻說不出的悟,他寫下了我們領悟到卻言不明的理,他看到了我們或許現在還無法感受到的禪思,所以他是人生的智者,命運的代言。
周國平說:人生是場邊走邊唱的戲,有太多的歡喜和悲傷要我們用一生去品嘗,去守望,去記載。嬰兒眼中的世界是何等地壯觀、偉大!那雙永遠好奇的眼睛不停地找尋著多少的陌生,所以他們總是喜歡笑,笑得這個世界都在動搖。多么可愛、多么美麗的臉孔,但最終還是逃不過年輪的一點點可惡的侵害。守望——我們一生的命運!
或許,對于人生再怎么深的研究分析,也都只是一種淺悟罷了。感謝他文字讓我如此無窮盡地反思。
守望的距離個人讀后感篇三
周國平在《守望的距離》書中說:“守望者”的職責是,與時代潮流保持適當的距離,守護人生的那些永恒的價值,瞭望和關心人類精神生活的基本走向。
我理解的守望,是守候和期望。生活總有不容易,人生總會有荊棘,但我相信我們都擁有一顆強大的心,不管遇到再大的風再大的雨,我們都能想盡辦法安然度過,因為我們都有一個強大的宇宙。正是因為人生中的不完美才慢慢成就更完美的我們。
《守望的距離》這是迄今為止周國平最完整的一個散文集,匯集了他從1984年以來發表的幾乎全部散文。本書寫作期間,他的生活發生了一連串變故,因而偏多對于人生難題的思考,諸如生與死、愛與孤獨、執著與超脫、苦難與幸福等等。事實上,這些問題是每一個熱愛人生但又難免遭遇挫折的人都會面臨的。也許正因為此,本書在今天仍不斷獲得新的知音,包括一茬一茬成長起來的可愛的青年讀者。
《守望的距離》共有十三輯,每一輯都有屬于它的主題。周國平說:我身上必定有兩個自我。一個好動,什么都要嘗試,什么都想經歷。另一個喜靜,對一切加以審視消化。世人何不是如此,對待一個難以決策的事情,心里總是在糾結,就像兩個小人在打架,做著爭斗。我們到底是個什么樣的人,只有把你放在一個特殊的環境里,經歷一段難忘的歷程,有的人才清楚自己到底是什么樣的人。不過就是給自己時不時地戴上面具,生活才會如此多姿多彩。
他在書中談人生境界。他認為一個人不能把自己的一切都投入在現實的利益世界中,隨波逐流。人應該在現實世界中擁有自己的精神家園。他告誡人們,不要讓瑣屑的生活淹沒自己,不要失去自己,尤其是不要失去精神家園,一個人擁有了精神家園,他就擁有了人生的價值和意義。
他談生活,再絢爛的生活最后都會歸于平靜,最后你會發現平平淡淡是最真這句話的深刻含義;他談幸福,他說幸福是愛心的充實,是一種活得有意義的鮮明感。而我們現在的好多人定義的幸福是白富美,高富帥,最好是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皇帝班的做姿,縱然這些他都擁有了,他就幸福了嗎?不一定,就像薩特他得到了他想要的一切,卻在垂暮之年吐露了他的心聲:“生活給了我想要的東西,同時它又讓我認識到沒多大意思。”凡事沒有絕對,都是相對的,人不可過于執著,有時在轉角真的以遇到你想不到的風景。
周國平喜歡對死亡進行探討,死亡與人生意義在某種方面緊密相連。人固有一死,因此在對待名利方面,他進行了感嘆“我們短暫的生命過于擁擠,我們把太多的光陰拋灑在繁忙的工場和喧鬧的市場。”一個人如果把生與死的問題都看得如此透徹,那他絕對是把人生勘察了一遍,他看到了人生的全景和限度,所以才會擁有豁達的胸懷。為什么好多人都忌諱,反感,甚至不愿觸及這個話題,只能說我們還是經歷的太少,見識得太少,思考得太少,沒有他那種豁達的境界吧!
守望的距離個人讀后感篇四
在某位朋友的推薦下開始嘗試去讀了這本書,其實我一開始對于這類散文和哲學題材的書籍并不感興趣,但既然朋友這么點名的推薦了,還是選擇堅持讀下去,并漸漸喜歡上了這本書里的內容。
書里紀錄的是學者周國平對于人生中一些問題的思考和感悟,讀的過程中正值我個人情緒狀態不太好的一段日子,書里的一部分文字時常會讓我有一種觸動內心,產生共鳴的感覺。我想我應該會重新再讀一遍,并記錄這過程中的一些感受。
讀到第一章節第二篇文章《幸福的悖論》時,一下就被文章的內容吸引了。關于幸福的定義和追求,不同的人肯定有著不同的見解,而在這其中,愛情和婚姻必定是個人幸福的命脈所系。
可能是因為初中高中期間讀過太多純愛的文章和故事,抑或者是看了許多和感人愛情故事相關的電視,還是說這是處女座男生的一種通病?對于感情的事情,有著比較理想化的期待,當然,不是偏離現實的理想,太理想、太現實的愛情都算不上愛情。
說出來可能會讓人覺得比較幼稚,我很向往一份熱戀,一人,一世,白頭偕老。但我也明白,并非人人都能得到熱戀的機遇。從理論上來說,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應該會有一個最佳的對象,“唯一者”、“獨一無二”。但在這茫茫人海之中,想要能夠與她相遇實屬困難,所以近似差不多的愛情也會在另一個對象身上感到。在這個意義上來說,一個人一生只能有一次震撼心靈的愛情,而且只有少數人得此幸遇。
守望的距離個人讀后感篇五
暑假,一本散文集改變了我的人生觀,使之得到升華。散文集有個別樣的名字——《守望的距離》,這是迄今為止周國平最完整的一個散文集。最初是不是經意問看到書的餓封面,喜慶了我的眼球,唯美的畫面,我決定開始捧起此書。
讀著讀者,發現周國平的哲理文很耐讀,有種說不清淡淡的冷眼觀之感,但始終掩飾不住作者心中對生命的摯愛之情。讀過后與其說有一份感動,倒不如說是對生命靈性的深切感悟。
“守望者”的職責是與時代寶石適當的距離,守護人生的那些永恒的價值,了解和關心人類精神生活的基本走向。而“距離”兩字更耐人尋味,平時我們所說的距離不過只是身體上的距離,心靈上的距離,而作者想來是他在估量生命體相互召喚的空間與時間的寬度。
細細咀嚼,驀然發現在物資化的今天,這種我們曾經擁有的心境在不經意中逐漸地掩埋了。書中有許多作者對人生的戲考,諸如生與死,愛與孤獨、執著與超脫、苦難與幸福等等。事實上,這種問題是每一個熱愛人生但又難免遭遇挫折的人都會面臨的。而在眾多篇章中,最讓我印象深刻最觸動我的便是悲觀;執著;超脫。
這三個詞語中,也許平時用的最多說的最多的要屬三個中的執著了。平時我們都說做任何事都要抱著一顆執著的心,可在這本散問中,周國平先生所講訴的執著與我們向來用到說到的截然不同,是具有多面性的,作者巧妙地將三個一般不大聯系在一起的三個詞語連成一段影響人生的態度。作者也多次在此篇中強調了一點人一輩子只想一個問題。
說到作者所說的執著,更是獨特。作者認為:悲觀的危險是對人生持厭棄的態度,而執著的危險則是對人生持占有的態度。但人生是占有不了的。在人生中還有此成功和幸福更重要的東西,那便是高于一切的豁達胸懷。我們不妨眷戀生命,執著人生,這樣一種執著有悲觀墊底。有悲觀墊底的執著,實際上是一種超脫。
……
人生中值得思考問題很多,但很多問題通過哲學的方面來分析就會受益非淺,從《守望的距離中,能更引起我門深刻的思考。
守望的距離個人讀后感篇六
美,源于距離。
人生,源于哲學。
我們不過茫茫宇宙中的一粒塵埃,你感嘆!
我們太過于渺小,所作所為不過是一些庸俗的不必,我哀怨!
而當我翻開眼前的這本書,周國平用35萬個字告訴我許許多多人生的哲學,我突然明白我一直在虛度光陰,一直在杞人憂天,一直在愚蠢的幻想。
讀《守望的距離》,領悟人生哲學。
這本書一共分為十四輯,每一輯都有一個主題,周國平在每一個主題里細細闡述自己的人生見解,或平淡細致,或晦澀難讀,或平易近人,我沉浸在文學的世界里,猶如品著上好的觀音茶,沁香撲鼻而來。
其中,要數我最喜歡的,就是第十輯——《人生寓言》。
“人生就是一個從一而終的女人,你不妨盡自己的力量打扮她,引導她,但是,不管她終于成個什么樣子,你好歹得愛她。”簡短的引言,卻鏗鏘有力,不緩不急地告訴你,不論人生是怎樣的坎坷,或是怎樣的乏味,你至少得熱愛自己的人生,熱愛自己的生活。短短二十六個寓言,卻概述了人生的種種,我務必很誠實的告訴你,我并不能全部理解這些或淺或深的寓言。
但是,我樂于向你們分享這些,我所明白的——
合上這本書,已經深夜了,我想,我收獲的不僅僅是人生哲學,更是一番大徹大悟的生命含義。
守望的距離個人讀后感篇七
生命的意義是什么,人生究竟在追求什么?追求一種人格魅力,一種人格上的獨立自主,藐視世俗的輿論和功利。用一顆深刻的心靈感受悲劇的深刻。日子川流不息,每天都似水流年,你心中的那個心靈世界,珍藏著許多往事,有歡樂,也有悲傷,它們雖已逝去,卻永遠活在你心中,與你終身為伴。盡管它渺小得甚至連一絲微風,一縷輕煙都算不上,可是你依然十分珍惜這個小小的心靈世界。然而生命永遠在未完成之中。回首往事,多少事想做而未做;瞻望前程,還有多少事準備做。人的一生,思緒萬千。有時驚心動魄,有時牽腸掛肚。古往今來,詩哲們關于人生虛無的感嘆不絕于耳。他們的悲觀,執著,超脫,那些多愁善感,那些豪邁奔放,都奏響了生命的進行曲。
人生是有意義的徒勞嗎?從叔本華到海德格爾,都在尋問,生命—— 沉重的輕?虛無與偶然?人生難免有等待,等待的滋味有千百種,最是一言難盡。回歸簡單的生活,就像白開水一樣。如行云流水般,始終保持一顆純樸的童心。文字閑人,平淡有味。自然閑人喜歡躲藏起來,是頑皮還是害羞?智慧在思考中誕生,就算是孔子也灑脫。至于愛情,那是人性的一部分。人生永遠是一個說不完的話題。一個人只有在臨終前才知道這一生最難忘的是什么?盡管那些風風雨雨已如煙雨朦朧。一句淡然面對,把一切都輕描淡寫,你的訴說誰人理解。只好笑笑,古今多少事,都傅笑談中。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夕陽的余暉散播人間,人生的盡頭桑田滄海。
依然想問守望的距離究竟有多遠?
守望的距離個人讀后感篇八
本書內容飽含哲學思想,人文思想和人生寓言,并充滿了人生的智慧和哲學的魅力,融理性與激情一體,筆調清新自然,內含睿智深刻,雖然是上個世紀的作品,今日讀來,這些散文作品依然觸動人的心弦,因為我們都是熱愛生活之人,希望尋求人生的真諦,向往或大的精神境界。
周國平的散文不是時下流行的“休閑散文”和“文化散文”,更有別于近年來比較有影響力的余秋雨散文。作為一個哲學家,他作的是那種探索人生之謎、追索生活價值和意義的哲理散文。他關懷的是當前人們的精神境遇和精神狀況。在這個日趨實利的時代,這種探索顯得有些“不識時務”.從這個意義上說,周國平是孤獨的。然而,他卻是博愛的,追索人生的價值和意義已經成為他難解難分的情侶,他在追索中體驗著并與讀者分享著人生的樂趣和心靈的欣慰。
作者說他的孤獨“帶著如此濃烈的愛意,愛著田野里的花朵、小草、樹木和河流。”在本書中,他懷著對生活的深深愛意,談生活、談人生境界。他認為一個人不能把自己的一切都投入在現實的利益世界中,在其中隨波逐流。“人必然有人格上的獨立自主,不能攀援在社會建筑和他人身上。”在人的現實生活之中,還應有獨立自主的精神家園。失去精神價值的生活,縱然轟轟烈烈,也只是浮光掠影的表象,是一種空虛和無聊的生活。“每個人都是一個宇宙,都應該有一個自足的精神世界。這是一個安全的場所,其中珍藏著你最珍貴的寶物,任何災禍都不能侵犯它。”他告誡人們,不要讓瑣屑的生活淹沒自己,不要失去自己,尤其是不要失去精神家園,一個人擁有了精神家園,他就擁有了人生的價值和意義。
其實,《守望的距離》這本書適合放在床頭,許多時候深夜醒來,信手翻翻,許多事情都豁然開朗。其實,人生際遇的大多喜怒哀樂都可以歸結為哲學問題。學哲學的,像作者一樣,看人生百態,較比混沌的常人,多一份通透,少一份掙扎。
作者將這本集子命名為“守望的距離”,正表明精神家園的守望需要恰當的距離。以守望的態度來面對人生,面對生活其實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守望代表著一種期待,而這種期待是守候的,守候是踏實、是不浮躁、是寧靜、是信心十足。
我要做一個守望者,守望快樂與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