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文明的韌性作文篇一
透過歷史的嵐帳,隱約中祖先用石斧開辟出的圖騰依舊清晰。泱泱大國,禮儀之邦,璀璨的文明訴說著中華五千年的文化、教養——孔融讓梨的禮貌;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體貼;毛澤東“敬老尊賢”的謙和可親。言為心聲,行為內現,圣賢偉人的德行,無不折射出耀眼的文明之光。千百年來,中華兒女用一顆刻堅韌的心傳承著東方的精髓,修身養性共建和諧,讓“文明”經久不衰。
傳承文明,人人有責。
朱相遠在《中華世紀壇序》曾言:“大風泱泱,大潮滂滂。洪水圖騰蛟龍,烈火涅槃鳳凰。文明圣火,千古未絕者,我;和天地并存,與日月同光。”可見,中華文明薪火相傳,一脈相承。
人,一撇一捺,寫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我們要經常性地思考我在做什么,我做得怎樣,我要成為怎樣的人。做怎樣的人,一百人會有一百種答案,但每個答案背后都有一個基點,那就是首先要做一個文明的人。
康德說過:“世界上有兩件東西能夠深深地震撼人們的心靈,一件是我們心中崇高的道德準則,一件是我們頭頂上的燦爛星空。”講文明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清初思想家顏元說:國尚禮則國昌,家尚禮則家大,身尚禮則身正,心尚禮則心泰。大意是說崇尚禮儀非常重要。
宋代學者楊時、游酢二人求學時曾經有程門立雪的典故,留下尊師敬長重道之感人佳話;中國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先生提倡“誠忠形外”,注意“一舉一動之微”的禮貌,被尊稱為“文明禮儀的楷模”。
個人的美好形象,是靠平日里的言行舉止表現出來的;而一個國家美好形象的建立,需要每一個公民在公共場所遵守規矩、彬彬有禮。
梁文道先生曾說:“浮躁是這個時代的集體病癥。”當喪失道德、氣節成為思維定式,丟棄傳統文化成為國民現象,違背禮節破壞規矩成為言語行動方式,人類勢必會朝著市儈庸俗發展,而與文明背道而馳。如此,國危矣!
我們是禮儀之都文明之邦。新世紀新時期的新青年們有責任有義務力挽狂瀾,拯救日漸滑坡的社會風氣,喚醒道德意識,讓文明韌性發展。
愛護環境,你丟我撿;遵守秩序,你擠我讓;待人謙讓,你好我學。將尊師敬長、尊老愛幼,遵規守紀、愛國愛家、真誠友善等文明、禮儀、素質、教養等常識牢記于心,并認真踐行落實到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中,讓文明成為一種品質,一種修養,人人信仰推崇,奉為圭臬典范,成不二法則。
拿破侖曾說:“中國是一頭沉睡的雄獅,當這頭獅子醒來時,世界都會為她發抖。”而我們的向世人宣告:“這頭獅子已經醒了,但這是一頭文明的、可親的獅子。”一個民族,百種文化葉;中華屹立,萬朵文明花。讓韌性的文明,在新世紀再創輝煌。
文明的韌性作文篇三
縱觀天下,中國人大概是最有資格寫《文明的韌性》這個題目的了。我們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文明,和我們同時期出現的文明都早已化為歷史的塵埃;我們是傳承性最好的文明,論中華文明之正統非中國莫屬,毫無爭議。至少在現在,我們認為中華文明是人類一切文明中最有韌性的絕非無稽之談。
衡量一個文明的韌性,最重要的大抵就是衡量一個文明實現復興的能力。文明想要長盛不衰是不可能,迦太基城再堅固也終有被夷為平地的一天,羅馬城再宏偉也終有陷落的一刻。漢唐之盛何其壯哉,也不過是兩三百年之數。中國文明之所以能綿延不絕,并不是因為中國不會被毀滅,而是因為中華文明能夠不斷浴火重生,實現涅槃。
不論是西方還是東方,北方的民族似乎總是比南方的民族更加驍勇善戰一些。不論是羅馬人還是中國人,在面對北方民族的南下時都有岌岌可危的時刻。在羅馬城被蠻族攻破之后,西羅馬帝國所象征的羅馬文明就徹底銷聲匿跡了,歐洲由此進入了黑暗的中世紀。然而中華文明卻不這樣,靖康之難使宋朝受到了沉重打擊,但換一個皇帝、遷一下首都,文明總歸還是能夠延續下去。即使是清兵入關,整個國家都落入敵手,中國的文明也不會斷絕。日耳曼人學習拉丁語和拓跋宏推行漢語并沒有什么不同,但羅馬文明滅亡了,中華文明復興了,這就是中華文明的堅韌之處。
文明的毀滅也不全是由于外敵入侵,從內部發生變質腐爛進而導致毀滅的文明同樣比比皆是。東羅馬帝國曾幾何時也是羅馬文明的國家,到最后卻舍棄拉丁語而以希臘語為官話,放棄羅馬式的帝國而建立其東方式的國家,雖有羅馬之名,卻不復羅馬之實了。而中國人卻是不這樣,孟子見齊宣王曰:“王之所大欲,可得聞與?”王笑而不語。面對這樣的問題,笑而不語的恐怕不只是齊宣王而已,兩千年后的蔣介石聽到這個問題,難道不會笑而不語嗎?張載的橫渠四句和錢穆的“學貴大成不貴小用,大成者參與天地,小用者謀利計功”雖然隔了千年的時光,但從氣象上看實在沒有什么不同。馬可·奧勒留之后斯多葛學派再無大師,而儒家在兩千多年的歷史上代出人才。中華文明之韌性由此可見一斑。
中華文明能有如此之韌性,能綿延至今而不衰,大抵有三個支柱。一曰郡縣,二曰科舉,三曰儒生。有郡縣則天下一統,國家不會割據分裂;有科舉則代有人才,民族不會無才可用;有儒生則人心不亂,文明不會“和平演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儒學是什么關系呢?我覺得它們都是對中國文明的概括,并不拘泥于特定的觀點或主張。實事求是的講,我在文章里愛用“儒學”很多時候只是因為方便對仗罷了~(笑)
文明終究是由人組成的,而郡縣、科舉、儒生則是怎樣用人、怎樣選人、選什么人的準則。設郡縣、興科舉、選儒生,那么中華文明的復興未來可期!
文明的韌性作文篇四
在人類歷史的長河里,各種文明就如同溪流倒映的月光一樣時而燦爛時而暗淡,但它的源頭就在人類脫離動物的蠻荒、具備社會屬性開始的那一天。要尋找文明的韌性,就如同我們在談論一把利劍,需要握住它的劍柄,插入堅石中,再回過頭來敲打劍身,聽聽是否有龍吟之聲。
國人在尋找文明的源頭的時候,早已不滿足商殷的起點,從周口店跳到藍田,從藍田跳到了元謀;歐洲人也不滿足于希臘的神廟和羅馬的斗獸場,從日耳曼、安格魯薩克遜跳到尼安德特。殊不知,圣母瑪利亞、阿拉和玉皇大帝給你們開了個不大不小的玩笑,原來大家文明的 源頭都在那個東非的小村落里,那位露西的子孫后代們,沿著海岸線,磕著海蠣子走到世界各地建立了不同的文明。因此,全世界的文明本就同根同源,相互包容而多樣,固其大而存其異,或許這樣的文明才是正真具有韌性的文明。
歷史長河中有一些文明,反其道而行之,固其小而謀其大,很快失去它的韌性。鐵木真帥數萬草原鐵騎掠歐亞大地,其子孫落得折鞭釣魚臺,落荒漠北,直至今日潦倒于中亞,其薩滿文明何以謀大?希特勒驅鋼鐵洪流碾壓歐洲,圍困莫斯科,數年后落得狼穴自斃,一墻隔國東西,其法西斯文明何以某大?還有凱撒、李元昊、豐臣秀吉,還有滑鐵盧、中途島和北緯38度。太多文明已經嘗到逆流而行的惡果,路人皆知,談不上韌性也談不上輝煌。追尋這里面的原因,就在于當一個文明談不上包容就會失去它的韌性,丟掉了合約拾起了刀槍,最終只會在一聲清脆后折為兩段。因此,不同的文明固其大而存其異則存,固其小而謀其大則敗。
再來反觀一下中國的文明,國人引以自豪的泱泱中華上下五千,禮儀道德亙古不變。真的是一成不變嗎?當然不是,談不上崖山之后再無中華,但確實我們今天的華夏文明接納了太多的異族文明。正是這樣的包容才讓我們有了漢唐盛世,才讓我們的文明立足五千年,有了韌性。但是不是我們一直這樣包容呢,答案也是否定的。當華盛頓在美洲建立當今和我們針尖對麥芒的另外那個文明時,那十全老人還在糾結為了顧及他的面子英國人應該跪一條腿還是兩條腿,閉關鎖國,當文明拒絕存其異時,最終換來的是善意的敲門聲。所以在同樣的文明歷程中,固其大而存其異則興,固其小而謀其大則衰。
幾年前,當飛機從上海飛到舊金山的時候,我俯視著太平洋突然有了一個很怪異的想法,要是太平洋只是一個小小的池塘,紅色巨龍應該叫塘西小胖,湯姆大叔也該叫塘東小白。大家鄰里之間,求同存異,也就不會有今天的華為保衛戰了吧,也不會有六十年前的金家保衛戰了。直至今日還有太多的文明,掌握在權伐手中相互拼著各自的韌性,不惜以換取一聲清脆。就不再說文明的歸宿了,因為我們知道了它的起點難道還很難找到它的終點么?只是在這條路上,太多的文明沒有走上它應有的道路失去它的韌性,清脆夭折。
當然,我們作為一個個體,只是溪流倒影上的那個光斑,微小到不足以照亮四周,卻能識得明暗,懂得高低。
文明的韌性作文篇五
韌性,哪一種?怎么去描摹這個概念?巷口烤的焦糯的燙口年糕是韌的;打鐵匠一揮一打砸的火光四濺的紅熟鐵器是韌的與文明二字,尤于中華文明四字,那涌自天邊來的滔滔江水,那渾濁澎湃的轟鳴,將是最好的詮釋。
中華文明時稱大河文明,是憑一捧澤,一把沃土,一片莊稼。萬物依傍在洶涌延綿的江水邊,生活的氣息聲色一點點在江水處繡密繡實。如果說在單一的個體中我聽不見韌性的回聲,我想我在這輕舟泛不離的群山江水中找到了答案。
江水,若說中華文明,你當想到長江,夢回黃河,我建議你這樣做,隨風而去,停駐在滾滾洪流邊,你感到濕熱的水汽,通天的震響,你凝視著,仿佛永不停息的綿長,或是涌涌黃沙,滔滔而下。你感到了什么?這是沉舟也無法撕裂的厚重,這是無形勝有形的堅韌,這是一種力量,它氣吞山河,滾滾而來。
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若說韌性,細數七八,這短短的卷紙怎容得下?因此我們不妨只乘一兩只孤舟,感受文明的韌性。
我們乘上舟去。第一舟是扁底的,寬而輕盈。它是一物,卻也似乎無形,我稱它為寬容、包容、或是接受。文明的繼承是沖突、競爭、合作之路。在國際上,我們可以以中華民族特有的包容性來提出。但是出于這一葉扁舟,也許我們直接看一看對岸那個平凡的中國女人更直觀。粗布衣服,低順的眉眼,微微內收的下巴。現在有新時代女性,但從古至今,這樣的女人(放在此時是鄉土的女人)仍是國民的特征。中國女人是鄉土社會的女人,從相夫教子中走來,從柴米油鹽中走來,從母性和博愛中走來,她們厚重而堅韌;中國女人是不平等的犧牲品,從三從四德中走來,從一生的附庸中走來,從輕視、踐踏中走來,中國女人一開始是帶著點奴性的,她們體態柔軟而卑躬,她們低順著眉眼,寬容著世界。這樣的一點泥土味的寬容、包容甚至說逆來順受,不一定是劣的,卻有可能是根性的。對岸的女人一雙眼睛低垂,懷著一汪無私的愛,母性的寬容。她轉身隱沒了,那樸實鄉土的背影是有韌性的,不能抹去的。
下一舟好像修補過很多次,卻意外的結實。中華文明是遭受過侵犯的,但是如果止步于被侵略,中華將永無崛起。中華文明的韌性除了對外來的求同存異,顯然還多一份索取,多一份拿來主義。堅韌不僅要能忍,還要能打。我們不會主動打,卻必須具備這份能力。實力可以不展現,卻不能缺失。因此漫漫長河里,維新變法、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我們摸爬滾打,流血無數;我們在笨拙中成長,我們要強大,因此要拿來!我們學會怎樣拿來,怎樣屹立,因此堅韌而偉大。霧那邊的戰士身影隱去了
大江東去,浪淘盡。中華文明的韌性是我這一紙殘卷揮灑不完的隱忍和豪情,在這個俊采星馳的時代,我們屹立在堅韌的文明之上,感受一份寬容,一種豪情。中華因韌性而偉大,未來因人才而奪目。
文明的韌性作文篇七
濫觴于黃河的中華文明起初并不奪目。當與它冥冥中遙相呼應的古代文明相繼湮滅,空中花園已為絕跡,它卻在九州大地上安靜流淌,孕育生命。大河文明中,唯它深諳水的精魂,憑著那股子韌性,浩蕩而行五千年。
中華文明柔軟其表,堅韌其里。它少了一份“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悲壯,少了一份絕對純粹,卻多了一份包容與融合,從此,便擁有了不喧嘩而自有聲的從容。萬物皆可為我所用,而萬物也皆為我。狂風、大雪,也可化作清風、甘霖,成為文明獨特的一部分。但無論再怎么改變,它就像每條河流都在以不同的方式匯入大海那樣,讓多元在統一的構建里生長,讓多元凝聚成統一的力量。
古代文人,是中華文明的韌性曠遠的投影,在他們生活的時代里。他們總能在儒的理想受挫時尋找另一片精神凈土。或是從南懷瑾先生所說的藥店一樣的道家,百貨店一樣的佛家中找尋,或是流連在隱士的東皋。陶淵明官場沉浮三十年,卻終能抽身而去保全己志,循身山野,另辟蹊徑,而不被官場的黑暗與腐敗同化。正如王勃言曰:“阮籍猖狂,豈效窮途之哭?”古代文人沒有窮途,只有“柳暗花明又一村”,只有“此心安處是吾鄉”。通向實現生命個體價值的路在混亂的年代常是條死胡同,文人卻用心的堅韌,開荒山,斬荊棘,轉向一條鮮有人問津的小道,而到達終點。這轉變的本質,卻是心靈的柔軟,一種知道現實與舊有理想不符后最深刻的包容。
中華文明,又有多少次像是走到了路的盡頭?自道家、佛教興起,儒學備受沖擊。但它沒有就此沒落,反而在魏三教合流、唐儒學振興、宋新儒學改革后,歷久彌新。它以水的姿態,容納了道佛,便不再有隔膜和對立,盡頭也成岔口。
五胡亂華,中華文明危在旦夕。政權淪落,文明卻悄悄乘著草原兒女的馬蹄在無形的文化疆域里開疆拓邊。直到北魏孝文帝極力推行漢化改革,有些人才后知后覺得發現,中華文明不但沒有湮滅,反而在蟄伏中積攢力量。中華文明憑韌性,折而不斷,勝之不武。
中華文明的韌性正是水的特質。“抽刀斷水水更流”,它是無形的堅韌;“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它是無形的柔軟。文明之水,亦如江河之水,始終哺育著這個民族。
文明的韌性作文篇九
泱泱大國,幾千年的文明,何以傳承下去?靠的是一種韌性。一種曲而不折,剛柔并濟的力量。
古希臘、古巴比倫文明,曾經燦爛輝煌,卻最終走向了消亡,而中華上下五千年,從未斷代——在歷史的長河中,一種文明是脆弱的、是短暫的,但一種具有韌性的文明,卻是源遠流長而不易“折斷”的。
中國文學藝術便是如此:從《詩經》、《楚辭》到漢賦、駢文,唐代有詩宋有詞,明有小說元有曲,在文學體裁的變換中,體現著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在朝代的更迭中,流傳至今。這體現著文明堅實而變通的韌性——破中有立。
而這種文明的韌性正來自于中國人的韌性——蘇軾仕途不順,但并不消極沉淪,而是豁達從容,寫下”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的豪放詩篇;蘇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因不肯投降而被單于幽于大窖之中,嚙雪咽氈卻依舊不肯背棄朝廷,后又被流放去邊疆牧羊,去時正年壯而回時須發盡白……人是文明的物質載體,正是因為無數中國人的堅實而頑強的精神品格,造就了中華民族的韌性,匯集成了中華文化、中華文明的韌性。
這種韌性在關鍵時刻、關鍵時期,更加顯得重要。近代西方列強的侵略,使中國走向半殖民半封建的黑暗深淵,此后的數十年間,戰亂頻繁,山河破碎,民不聊生。在這樣的險境中,國土幾盡淪陷,是無數仁人志士在黑暗中求索,才探尋出了中華民族的路——正是這種在強壓下百折不撓,在“隱忍的痛”中成長的韌性,拯救了中華文明,成就了中華文明。
“前事不忘,后事之師”。曾經的屈辱不會忘記,在當今的時代,中華民族已經站起來了,這時的中華文明的韌性,便體現出了“柔軟”的一面——這種“韌”是開放而包容的,是多元而融合的。從一帶一路,到文化博覽會,中國尊重文化多樣性,對外來文化秉持包容的態度,積極促進多元文化的交流,相互借鑒,體現大國風范、大國情懷;以包容的態度,兼收并蓄,在“各美其美,美美與共”中互鑒發展,在發展中展現文明的“韌”——熔鑄百家的氣魄,以及海納百川的胸懷。
當今世界處于巨大的變革中,“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中國還會經歷許多困苦與磨難,道路更是漫長而曲折,但前途是光明燦爛的,中華文明的這種“韌性”將會引領我們中華民族走向繁榮,走向富強!
文明的韌性作文篇十
我們生活的這顆蔚藍色星球,已經40億歲。相比廣袤宇宙中其他星辰,它很年輕,充滿生機。有人做過估算,如果把地球到今天的時間比作24小時,人類僅僅出生在23點的最后幾分鐘。
這個時間足夠短暫,和宇宙180億年齡相比,不值一提。但人類這樣一個物種,已經飛出了地球,憑著經驗、想象、創新,嘗試開拓更多未知的領域。他們極有韌性,用毅力攻堅未來,一個人的一種主張,一種思想,便可能成為整個人類的圭臬。
帕米爾高原以東,太平洋西北岸,中國,960萬平方公里,幅員遼闊。多種多樣的地理面貌和物種形態,構成了豐富的生態資源。中國人自古就相信,人和天地萬物的關系密不可分。在一些道家經典看來,外在的宇宙,是一個大宇宙,而人體則是一個小宇宙,無數人物都在追尋“齊物”、“天人合一”的境界。
儒家創始人孔子這樣說道:“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把生物的韌勁類喻到人們的精神世界,中國不是獨一家。但察微知著、憂患意識、觸類旁通的達觀思想,中國人格外清楚。因此,中華文明和埃及文明、古希臘文明以及阿拉伯地區文明相比,又是一個早熟的文明。
中國人精于往來,對人和人之間的關系有充分的把握。人和人之間,是點對點的關系;而組織成一張龐大的關系網,則是社會的面。中國獨有對尊嚴的特稱——面子,也正是以社會身份為出發點,面向外人而言。
農耕文明孕育了薪火相傳的無上原則,早在3000年前,周朝就徹底奠定了“父死子繼”的傳承系統。圍繞“家”的準則,組織社會構成體。家——國——天下,都在獨特的倫理系統中,一脈相承。這個成語中的“脈”,更是特指血脈。中國人因為是“炎黃子孫"、"龍的傳人”,同屬血脈相連,所以能夠倡導“四海之內皆兄弟”。每個人都有相同的血緣,無論是“天下一家”還是“天下為公”,在邏輯上都能夠推演成立。
“家”的結構給中華民族向心力,中庸思想給文明以中和的驅動,在歷史上無數個危機關頭,中國總是能夠憑借家庭倫理和中庸這兩條軌道,穩定地向前行駛。中國理想,是方式以中庸為指導的理想。
因為“家”與“中庸”這兩條古老的生命線從未斷裂,所以,中國文明也是沒有斷裂的文明。而“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概念的提出,也是對“家”概念的延伸和網羅。憑著這種韌性,文明才可能一起協同工作,流浪地球;珍重”共同體“的概念,人類的未來、地球生態的未來,才能得到史無前例的突破。
文明的韌性作文篇十一
“韌性”一詞,往往是用來形容物體的。物體受到外力彎折而不斷,堅實卻又柔軟,這便可稱為有韌性。這種獨特的“韌性”,更是中華文明源遠流長,歷經艱難險阻未曾斷流的內因。
回顧中華民族一路走來的歷程,其中最大的危機莫過于清朝末年西方列強對中華文明的一次次破壞了。列強不間斷的文化輸出以及對文物的毀壞,沖擊著中華傳統文化,但最終成就了對中華文化的另一種形式的塑造。它給了文化破舊立新的契機,讓文化于這種攻擊中實現了轉型與自我救贖,它從某種程度上又成全了我們的文化。
而今,似乎又有比百年前更強悍的“敵對勢力”出現,它考驗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韌性,這次不是列強,而是科技。
在21世紀,科技發展無疑是各國十分看重的,我們在科技之路上你追我趕,但由于傳統文化與科技存在著某種層面的對立關系,我們當然不能為此而放棄科技發展,更不能讓第一生產力落后于世界。因此,這便是傳統文化的大危機時刻了。
面對這一大危機,我們文明的韌性又能否支撐我們化險為夷呢?
答案是肯定的。
進入公眾視線的“國潮”,無疑是文明韌性的一大體現,面對這危機四伏的境況,中華文明必不會坐以待斃,國潮商品將文化元素與現代生活完美融合,創造了富有文化氣息的“中國之潮流”。中華文化憑借它的韌性,以新潮的模樣再次來到我們近前。在危機時刻,我們的文化總能在逆境中成就文化本身。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國潮之路才剛剛開始,中華文明的韌性遠不止于此。在未來科技的發展中,傳統文化勢必遭受更大的危機,在科技迅猛發展的夾縫中尋求生存之道并非長久之計,對于文化的未來,如何激發出文明自身的韌性,才是我們更需要在當下思考的問題。
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激發文明的韌性需建立在我們對本民族文化深度了解與體認的基礎之上,“博觀”之后,揚長避短,取其精華,才能向全世界進行大規模,有影響力的文化輸出。
作為中華文明的傳承人,新一代的我們更要肩負重任,砥礪前行,挖掘韌性的內驅力,將中華文明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