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范文怎么寫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文化藏在節日里篇一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通過參加本次活動,讓學生知道我國的傳統節日有哪些,初步了解春節、端午節的由來、習俗活動、美食等一些相關知識和我國傳統節日的研究內容。
引導學生圍繞我國傳統節日這一主題開展實踐活動,培養學生運用多種手段(如上網、查閱書刊、詢問等)去收集信息的能力和有計劃做事及能與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目標:
指導學生通過師生交流、分析、歸納,等活動來初步感受、了解祖國的傳統節日及研究的內容與方法,初步構想計劃。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通過參加本次活動,讓學生初步感受祖國悠久的傳統文化,從而提升對祖國的認識,激發學生活動興趣,發展學生對生活的熱情。
教學重難點:中國傳統文化的實質 教學過程:
一、從實際生活出發,導入課題
1、欣賞兒歌《爺爺為我打月餅》
二、整體感知:
請按照農歷時間順序,說出我們當地的傳統節日.正月初一:春節
正月十五:元宵節
四月份:清明節
五月初五:端午節
七月初七:七夕節
八月十五:中秋節
九月初九:重陽節
冬月:冬至
臘月初八:臘八節
三、自由交流:
講講你最喜愛的傳統節日,它會讓你想到哪些詩詞、故事。
四、合作探究,深入研討
第一板塊:端午粽飄香
1、端午節的由來
紀念屈原說; 紀念伍子胥說;惡月惡日驅避說,吳月民族圖騰祭說等等。
但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已廣泛深入人心,因此,紀念屈原之說,影響最廣最深,占據主流地位。
2、端午節習俗
賽龍舟
吃粽子
插艾
第二板塊:春節知多少
1、了解農歷新年的意義與典故
它起源于原始社會的“臘祭”。人們經過一年辛勤勞動,在歲尾年初之際,用農獵收獲物來祭祀眾神和祖先,以感謝大自然的恩賜,逐漸形成了慶祝歲首的風俗。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
2、了解農歷新年傳統食物的意義
例如:春節,我國很多地區都有講究吃年糕。年糕有黃、白兩色,象征金銀,年糕又稱“年年糕”,與“年年高”諧音,寓意著人們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
3、認識春節傳統習俗活動
祭灶
掃塵
春聯
年畫
年夜飯
守歲
爆竹
拜年
4、下面的對聯適合哪個行業?
大地回春錦繡河山添新貌
萬象更新風流人物數今朝 學海無涯勤可渡
書山萬仞志能攀
但愿世間人無病
何愁架上藥生塵
兢兢業業育桃李
勤勤懇懇做園丁
遠求海內珍藏本
快讀人間未見書
5、討論:
五、小結
節日是我們生活當中的一部分,它已經融入了我們生活當中的各個方面,我們在這個傳統文化氛圍下生活,種種民俗、節日不知不覺影響著我們的言行舉止。節日也是我們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中華民族歷經五千年的歷史,擁有燦爛輝煌的民族傳統文化。今天我們所了解的也僅僅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就讓我們走出課堂,繼續去探索,去發現。
你都有哪些好方法能幫助我們研究了解這些節日呢?
到圖書館查找資料
到閱覽室瀏覽有關民俗風情的報紙雜志
聽長輩們口述有關民俗故事
實地進行考查
從年歷上查找
利用網絡進行查找相關內容
六、布置作業:
以小組為單位,探尋節日起源,搜住有關清明、中秋、重陽等節日的傳說、故事。
文化藏在節日里篇二
趕苗場為苗族傳統節日。流行于敘永、古藺一帶。每年農歷二月十三日和七月三日舉行兩次。關于趕苗場的起源,相傳是苗族人在一次起義失敗后形成的。官府不讓他們聯聚會。人們便以到場壩吹蘆笙娛樂為名,秘密聯系,后來逐漸演變為固定的節日。
贈帶節流行于敘永縣下東一帶。每年農歷二月初五日舉行。屆時,方圓數十里的青年男女。如雙方中意,便可互贈腰帶,作為訂婚禮物。事后反悔者,可索回腰帶,解除關系。
羊馬節流行于秀山縣龍池、石堤一帶。每年農歷四月二十六至二十八日舉行。屆時,人們殺豬宰羊,請客送禮,隆重慶祝節日。
趕秋節流傳天秀山縣。每年立秋日舉行。屆時,人們從四面八方涌向集會地點,參加和觀看打秋千、舞獅子、玩龍燈、上刀梯等活動。
苗年,苗語稱“能釀”,是苗族人民最隆重的傳統節日。各地過苗年的日期不甚統一,在融水苗族中以農歷十一月三十日為除夕,次日起為過年,過這一苗年的人口最多,地域最廣。
也叫“新禾節”。“吃新”是居住在清水江和都柳江中上游的苗族節日之一。沒有統一的規定日期。按照習慣,在收獲的季節里,找一塊稻谷長勢最好的田,大家就在這里歡慶“吃新節”。
捕魚節是貴州中部獨木河及南明河兩岸苗族的節日。獨木河發源于云霧山,在貴州境內北流至尤里、福來交界處與南明河匯合,再北流注入烏江。這個節日最初是在播種插秧需要水時,苗族人民在河邊祈禱龍王降雨的求雨節,但年長月久,就逐漸演變為捕魚節了。
吃信節,是貴州省合江縣包寨一帶苗族人民的節日,歷時四天,時間在每年的農歷六月“信”(戊)日(根據干支紀年計算)。
花山節,又稱“踩花山”、“耍花山”或。“踩山”,也叫“跳場”或“桃花”,是貴州省西部、中部,云南省東南部和四川省南部苗族人民的盛大節日。
苗族的爬山節亦稱“爬坡節”,形成至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了,每年農歷的三月下旬里的“馬日”(古代用十二生肖記日),即農歷三月十九日這天舉行。為了紀念阿別和阿補的忠貞愛情,苗家人便在阿補變香爐這天過一年一度的爬山節。
挑蔥會節是湘西保靖縣翁排坡苗族青年的集會。每年的清明節,苗族女青年穿上節日盛裝,帶上蒸好的“清明粑粑”,手拿挑蔥刀,男青年拿著沙刀,都聚集在翁排坡上,對歌擇偶。這就是一年一度的“挑蔥會”。
苗族斗馬節和白龍坡節融水西北部山區的安太、洞頭、四榮、香粉、安陲等鄉苗民喜歡斗馬。每當苗族歡度傳統節日時,都少不了斗馬活動。
蘆笙節是苗族地區最普遍的節日。苗族自古喜愛吹蘆笙,善跳蘆笙舞。黔東南許多地方如凱里、從江、榕江、黃平的蘆笙節非常隆重。
姊妹飯節是典型的“東方情人節”,充滿溫馨浪漫的色彩。這是臺江縣施洞和革東兩地苗族每年必過的節日。施洞一帶為三月十五日,革東一帶為二月十五日。
龍舟節是清水江畔的苗族人在五月廿四至廿七這四天過的一個重大節日。農歷四月初八,是貴州省貴陽市附近苗族人民紀念古代英雄“亞努”的傳統節日。祭鼓節這是苗族的傳統祭祖節日。十二年一大祭,六七年一小祭。客家年苗族的客家年就是春節。
文化藏在節日里篇三
“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每當唱起這首歌,便想起快樂的端午節。端午節是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又稱端陽節、重五節。
傳說,這一天我國古代著名的愛國詩人屈原投汨羅江而死。為了紀念他,所以端午節也叫“詩人節”。據說,那是的老百姓十分愛戴屈原,為了不讓河里的魚蝦把屈原的遺體吃掉,就把裹的粽子投入河中。這也就是粽子的由來了。
每逢端午,人們把房子都要打掃的一塵不染,在廚房里灑上雄黃水,用來殺死毒蟲,或者防止毒蟲滋生。又是還把雄黃酒帶在身上,這樣外出遇到蛇就不怕了。
端午節又稱重五,許多習俗也與“五”這個數字練習在一起。用紅、黃、藍、白、黑五色絲線系在兒童的脖頸、手腕或足踝上,稱為長命縷。各家還要插“無端”:菖蒲、艾草、石榴花、蒜頭、龍船花。制成的花環、配飾,美麗芬芳,婦女們爭相佩戴,用以驅瘴。
端午節是我國傳統的節日,有些神秘。作為每個炎黃子孫,我們都應該繼承傳統,愛護傳統節日,因為只是一種文化,需要我們來保護它!
我愛重陽節!溫馨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