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桂林山水的說課稿篇一
教學目標:
1、通過看圖、學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點,從而受到熱愛祖國錦繡河山的教育,陶冶愛美情趣。
2、學習通過比較,概括事物特點的方法,并學習作者細致觀察和具體形象地描寫景物的方法,培養觀察、想象、理解、表達能力。
3.學會本課生字新詞,理解重點詞句。
4.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課文。
教學重點:
1、理解第二、三自然段,了解漓江和桂林山水的特點。
2、指導看圖,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和理解力。
教學難點:
學習作者觀察和表達的方法。
教學方法:
1、本課的教學思路是:先整體后部分再整體,也就是先“整體感知,直奔中心”,接著“部分深究,逐層滲透”,最后“再現整體,深化中心”。
2、教給學生“從中心句入手”學課文的方法以及抓關鍵詞學句的方法。
3、采用先扶后放,扶放結合的方法。第二節的教學由教師“扶”,第三節“放”手讓學生自學,教師進行點撥引導。在發揮教師主導作用的同時,要充分注意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間: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流程:
一、啟發談話,導入新課。
同學們都喜歡旅游,今天老師和大家一起去桂林,領略那里的山水。桂林,是我國廣西的一座美麗的城市,也是著名的游覽勝地。每年都有成千上萬的游客前往參觀旅游。為什么呢?因為桂林山水素有“甲天下”的美稱。
二、引導學生進入圖文描繪的桂林山水的美景之中
播放錄像片,配以課文朗讀,欣賞圖片,圖文進行整體感知,然后讓學生談感受。
三、課文是怎樣評價桂林山水的?
找出來讀一讀,導入學習第一自然段。“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天下第一)既然桂林山水天下第一,那我們和作者一起蕩舟漓江,觀賞桂林山水。
四、觀賞漓江的水(學習第二自然段)。
1.觀察圖畫或錄像中的漓江水
問:漓江的水與別處的水有什么不同,有哪些突出的特點?
(可用圖畫、錄像等手段,展示波濤洶涌的大海,以幫助學生理解“波瀾壯闊”;展示風光旖旎的西湖,以幫助學生理解“水平如鏡”。)
2.歸納漓江水的特點自讀課文,畫出漓江水的三個特點,想想課文是怎樣分別描寫的。
(特點之一“靜”。課文用“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從感覺上突出了漓江水的“靜”。)
(特點之二“清”。課文用“可以看見江底的沙石”,從視覺上突出了漓江水的“清”。)
(特點之三“綠”。課文用“仿佛那是一塊無瑕的翡翠”這一形象的比喻,從色彩和品質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綠”和“純”。翡翠:綠色的硬玉,有光澤。無瑕:沒有斑點,非常純凈。)
3.體會最后一句。
4.練習朗讀,讀出漓江水的靜、清、綠,讀出對漓江水的喜愛之。情。
注意指導讀好“真靜啊”“真清啊”“真綠啊”。
五、觀賞桂林的山(學習第三自然段)
1.觀察圖畫或錄像中桂林的山
問:桂林的山與別處的山有什么不同,有哪些顯著的特點?
(可用圖畫、錄像等手段,展示泰山和香山,以幫助學生理解“峰巒雄偉”“紅葉似火”。)
2.歸納桂林山的特點自讀課文,畫出體現桂林山特點的三個詞,想想課文是怎樣分別描寫這些特點的。
(特點之一“奇”。課文從兩方面描寫。一是“拔地而起,各不相連”。一般的山脈逐漸高上去,且連綿不斷,桂林的山卻是從平地崛起,互不相連。二是“奇峰羅列,形態萬千”。羅列:排列。形態萬千:各有各的樣子。除了像老人、像巨象、像駱駝,教師還可補充介紹,有的像背著娃娃的婦女,有的像好斗的公雞,有的像下山的猛虎,有的像含苞欲放的蓮花,有的像捧書而立的書童,有的像敞胸露肚的羅漢……使學生感到桂林的山真是形態萬千,目不暇接。)
(特點之二“秀”。課文打了兩個比方“像翠綠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筍”,寫出“秀”的表現:郁郁蔥蔥,色彩明麗。屏障:起遮擋作用的東西,本課指桂林一帶的山。)
(特點之三“險”。課文用“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概括了這一特點,并用“好像一不小心就會栽下來”的感覺,突出了桂林山的“險”。危峰兀立:即高峰聳立。怪石嶙峋:指奇形怪狀的石頭重重疊疊。)
3.練習朗讀,讀出桂林山的奇、秀、險,讀出對桂林山的喜愛之情。(重點指導讀好“真奇啊“真秀啊“真險啊。)
六、我們觀賞了漓江的水,觀賞了桂林的山,總的有什么感覺?作者又有什么感受?(學習第四自然段)
1.看圖,啟發學生把山、水聯系起來讀感受
2.看看作者有什么感受?
(1)畫出感受最深的句子:“像是走進了連綿不斷的畫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
(2)理解“畫卷”“連綿不斷的畫卷”及“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3.練習朗讀第四自然段讀出蕩舟漓江,被桂林山水所陶醉的感情。
七、作業
1.朗讀課文2.識記生字
八、板書設計:
靜
水清
綠舟行碧波上
桂林山水甲天下
奇人在畫中游
山秀
險
第二課時
一、指名讀課文
二、自讀課文,思考以下問題,然后討論
1.課文第二、三、四自然段的`內容和開頭的“桂林山水甲天下”有什么關系?
(第一段總的說人們贊美“桂林山水甲天下”,引起我們對桂林山水的向往,急于閱讀下文。后三段講作者蕩舟漓江看到的景色。第二、三兩段分別描述漓江的水,桂林的山,使讀者對那里的山和水有深切的感受。第四段則將桂林的山和水聯系起來,使我們讀了在頭腦中形成連綿不斷的活動畫面,深深感到桂林山水的確是天下第一。)
2.朗讀課文第四自然段,想象“這樣的山圍繞著這樣的水,這樣的水倒映著這樣的山”是怎樣一種景象,體會“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的感覺,然后用自己的話說一說。
三、識記生字,練習書寫
漓:注意右半部的寫法。
瀾:前鼻音。右邊“門”里面是“柬”。
瑕:可與“假”進行比較。注意右上是“尺”。
翡:上下結構,下邊是兩個“習”,整個字要寫緊湊。巒:前鼻音,與“瀾”比較讀音。與“戀”比較字形。筏:上下結構,右下不要丟撇。
四、指導背誦
1.在了解句與句關系的基礎上,一個自然段一個自然段地練習背誦。
2.在了解自然段之間的關系及自然段與全文之間的關系的基礎上,練習背誦全文。
五、完成“思考練習3”抄寫句子,注意分號的用法。
要求:以標點為標志,看半句抄半句,不可看一個字詞寫一字詞;格式要正確,字跡要工整;想想分號的用法(長句子中有三個并列的分句,每個分句中已經用了逗號,并列的分句之間要用分號。這樣,要以把一個個意思分得很清楚。)
六、全班背誦課文
桂林山水的說課稿篇二
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第11課《桂林山水》一文。
一、設計理念
《語文課程標準》中要求“在語文學習過程中,應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美的熏陶。”本節課充分利用多媒體形、聲、色的輔助教學,使學生很快入情、入境,借助生動、形象的畫面理解文字內容,在多元化的閱讀中獲得情感的體驗和升華,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二、教材分析
《桂林山水》是一篇優美的寫景抒情散文,文章緊緊圍繞桂林山水的特點,采用總、分、總的結構方式,大量運用了排比、比喻等修辭手法,把一幅如詩如畫的桂林美景展現在我們面前,表達了作者對祖國山河的無比熱愛之情。
三、學情分析
小學三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生活經驗、知識基礎和學習習慣,也有較強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借助多媒體教學手段進行教學,會大大提高學生學習的熱情,促使學生在積極思維和情感活動中深入地感悟,更好地完成本課的學習。
四、融入媒體,激活教學
語文教學中,根據課文內容和學生學習的需要,將現代信息技術與閱讀教學有效的整合,能夠使教學過程有形、有音、有情、有境,很好地解決教學的重、難點;有利于調動學生的情感,激發學生的思維,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情境中學到知識。同時,也會使我們的課堂教學變得有聲有色,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五、教學目標的確立
根據《語文課程標準》對本年級的具體要求:觀察事物能注意抓特點,并適當展開想象。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中,利用電教媒體創設情境,引導學生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地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結合教材特點及學生情況,我確定了本節課的三維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感受桂林山水的美,領悟作者細致觀察、抓住特點、運用對比描寫景物的方法,培養學生的觀察理解能力和想象能力。
過程與方法:借助課件演示,采用圖文對比的方法引導學生合作探究理解課文。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對課文的學習,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激發學
生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
六、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了解桂林山水的特點,感受桂林山水獨特的美。
教學難點:領悟作者細致觀察、抓住特點、運用對比描寫景物的方法。
七、教學準備:
運用了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
八、設計思路
1、激發情感,感受美。《語文課程標準》中要求“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借助多媒體色彩豐富的畫面,生動可感的聲音創設情境,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自然而然把學生帶入情境,引發學生極大的學習興趣,喚起強烈的探索欲望,為整堂課創設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因此,在導入新課時,我是這樣設計的:
“同學們,人們都說桂林山水甲天下,你們想不想欣賞桂林的美麗景色,領略它獨特的美?”(播放配樂多媒體課件)“這就是天下第一的桂林山水,看到這旖旎的風光,美麗的景色,我們不禁為之陶醉。觀看后大家還有什么感受呢?請同學們來說一說。”(學生們各抒己見)“想不想到桂林去走一走,看一看?今天老師就帶領大家一起去游覽桂林,好嗎?”對于從未到過桂林的學生,看到這樣如詩如畫的畫面,情感很快被激起,迫不及待地投入到文本的學習之中。
2、激發想象,感悟美。優美的語言文字如果沒有視覺形象,學生領會是比較困難的,運用電教媒體將其變成真切的聲音、生動的形象,使學生如臨其境,如見其形,激發他們的想象,很容易地感受到文字的美,對文章內容的領悟會層層深入,進而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在重點學習桂林山水特點的這部分內容時,我抓住作者運用對比描寫的方法設計了以下環節:
漓江的水與波瀾壯闊的大海和水平如鏡的西湖有什么不同之處?”繼續播放課件(出示分別具有漓江水“靜、清、綠”特點的圖片)引導學生邊看畫面邊進行比較,然后組織學生討論漓江水“靜、清、綠”的特點。當學生陶醉在如詩如畫的意境中時,我再次加以開放:“漓江的水有多靜、多清、多綠?”結合學生匯報,多媒體出示描寫漓江水美的句子,采用自由讀、指名讀、范讀、小組賽讀、同桌對讀等形式練習有感情地朗讀,全班同學共同參與評價,最后伴隨著悠揚舒緩的音樂師生共同背誦。通過觀看多媒體課件和有聲有色的朗讀,使學生的身心很自然地融入那風景如畫的自然景色之中,深刻地感悟到課文的語言美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為了能夠達到“教是為了不教”這一目的,在學習桂林山這一段內容時,我與學生共同總結了學習漓江水的方法,為了便于學生自主學習,我用課件出示了學習漓江水的方法,引導學生用同樣的方法感受桂林山的美。再通過多媒體展示泰山、香山和桂林山的風景圖片,引導學生在對比中品詞析句,在多種形式的朗讀中感受桂林山奇、秀、險的特點。利用多媒體直觀、形象的特點,引導學生把學到的學法緊接著運用,既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又使學生興趣盎然,積極投入到學法的運用之中。
3、升華情感,體會美。運用多媒體技術輔助語文閱讀教學,不但使課堂教學生動、直觀、感染力強,而且還能使學生積極主動地獲取知識,情感的體驗也會步步加深。
當學生充滿激情的朗讀的余音還在教室里繚繞時,播放多媒體課件,引導學生欣賞品味“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的詩句,并帶著對桂林山水濃濃的喜愛之情齊讀課文的最后一段,把學生再次帶入到桂林山水甲天下的仙境之中,使學生對桂林山水美的形象、美的情調、美的旋律發出由衷的稱贊。
桂林山水的說課稿篇三
《桂林山水》是義務教育教科版三年級下冊第五單元中的第1課。這篇課文抓住了桂林山水的特點,以優美、簡練的語言,生動形象地展示了桂林山水的美景,表達了作者對桂林風景的喜愛之情。課文按“總——分——總”的順序先從“桂林山水甲天下”講起,既概括說明了桂林山水的緣由。然后用對比的方法描述了漓江的水靜、清、綠和桂林的山奇、秀、險的突出特點,最后把桂林的山和水聯系起來,作為一個完美的整體,展現在讀者面前。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學生實際和我對這課教材的把握,我將本課的教學目的確定為:
(1)會寫本課13個生字、認識7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感受課文的語言美激發熱愛祖國山河美的情感。
(4)領悟作者細致觀察、抓住特點、運用對比描寫景物的方法。
本課的教學重點、難點是:
引導學生感受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的那種獨特的美;學習作者的寫作方法。
本課我計劃用兩個課時完成教學任務。
第二課時:繼續學習課文,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的意思,學習作者寫作方法,試著背誦課文。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配音磁帶一盒
三、說教法
文章是寫景的抒情散文,根據文章的特點,我主要采用“以讀代講,以講促讀”,這一方法進行教學。
語言文字具有意會不可言傳的特點,許多妙詞佳句往往講也講不清楚。《桂林山水》遣詞造句嚴謹,語言優美,詩化的語言耐人尋味。字里行間洋溢著作者對桂林山水的一片熱情。如果老師講得太多,文章會搞得支離破碎,整體的美被破壞。只有通過多讀,反復讀,讀出語感,以讀代講,披文入情,使作者的感情和讀者的感情溶為一體。
四、說學法
1、合作討論法
重點段兩小節的結構、寫法頗相似,教師先引導學生揭示規律,掌握方法。學習第二自然段“漓江的水”。按這四步來學習。
(1)這小節分幾層寫?
(2)每層各用什么方式來表達?
(3)這樣表達有什么好處?
(4)反復誦讀。
在第二自然段學完之后,讓學生回顧一下剛才我們分幾步用怎樣的方法學習的,現在用這樣方法小組合作學習第三自然段“桂林的山”。
這樣,從扶到放,既能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能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學生的小組合作學習能力。
2、朗讀體會法:
文章是寫景的抒情散文,根據文章的特點,我主要采用“以讀代講,以講促讀”,這一方法進行教學。
3、課件展示,直觀教學法。
給學生直觀出示各種桂林山水的圖片,讓學生對桂林山水有個直觀的感受。
五、說教學程序
(一)多媒體創設意境,導入新課。
先播放歌曲《我想去桂林》同時配以桂林山水的美麗風景的畫面。師:同學們,今天讓我們一同走進那畫境般的桂林,去領略他山水的美。教師用絢麗多姿的畫面、動情的歌曲和充滿激情的導語創設情境,很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緊緊抓住學生的注意力,使他們積極主動的參與學習。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提出預習要求:
(1)讀通課文,生字或難讀的地方多讀幾遍。
(2)課文每一自然段分別在寫什么?
2、檢查預習情況,讀課文。
(三)教師范讀,激發學生初步美感,形成整體表象。
然后播放錄音,創設美的情景,引導學生身臨其境。這樣能讓學生盡快融入課文語境中去。
(四)圖文對照,品讀課文。
1、播放漓江水的圖片,創設課文情境,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第二段,要讀出美感。
2、按課文的順序概括漓江水的特點。(靜、清、綠)
作者用什么與漓江的水相比?比的目的是什么?怎么比的?引導學生認識對比句。學生交流匯報后,出示西湖和大海的畫面,讓學生進一步加深印象。然后了解排比句,并仿照本段的排比句句式練習仿說。
4、引導學生照畫面反復朗讀,品讀本段。感受抒情句、排比句、比喻句所體現的贊嘆之情。
5、多媒體出示總結感悟本段的寫作方法。
抓住特點:靜、清、綠(排比句)
運用對比:波瀾壯闊的大海水平如鏡的.西湖
(五)創設情境,自學訓練:
1、仿照第二段的學習方法自學第三段,師指導。
2、觀賞“桂林的山的圖片,激發美感。
3、多種形式的朗讀體會作者的感嘆之情。
(六)讀中想,想中讀。
教師配樂朗讀第四段,學生欣賞畫面。體會祖國大好河山的壯闊。
(七)閱讀拓展
播放賀敬之的《桂林上水歌》配以桂林上水的錄像,總結全文。指導朗讀
桂林山水的說課稿篇四
《桂林山水》這篇課文是“注音識字,提前讀寫”實驗教材的第九冊第七組課文。本組五篇課文都是寫景物的記敘文。《桂林山水》是開篇的精讀課文。課文按照“總……分……總”的結構,先總體提出“桂林山水甲天下”,再分別對桂林水和山的特點進行了形象生動的描寫,最后又用“這樣的山圍繞這樣的水,這樣的水倒映著這樣的山”和“空中云霧迷蒙,山間綠樹紅花,江上竹筏小舟,讓你感到像是走進了連綿不斷的畫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兩句作結,使讀者對桂林山水產生了一個完整的美好的認識,既照應了課文開頭,又豐富了“甲天下”的內涵。
重點段分析:二、三兩個自然段分別具體描繪了桂林水、山的特點,是全文的主體,也是重點。這兩個自然段在寫法上是相同的,也是獨具匠心的。每段都由三句組成,第一句都以別處的秀水或青山作比較來映襯桂林的水和山,其中第三個分句以“卻從沒看見過”這種轉折語氣的句式來強調、贊美桂林的山或水,并以此句提示下文。第二句由三個并列分句組成,具體地從三個方面,運用排比、對偶和比喻的手法來描寫桂林的水、山,每一個分句都是由兩個以上的小句組成,而且前半句寫出山水的特點,后半句都是由兩個以上的小句組成,而且前半句寫出山水的特點,后半句補充描寫前半句的特點。第三句都寫作者的感受。所不同的是:寫水句的前半句點出桂林山的特色,“奇、秀、險”,而后半句以二三個比喻短語組成排比句和兩個四個字的詞語相結合組成補充描述句,寫出了桂林山的形態奇、色彩秀、山勢險。
難點分析:最后一段是一個比喻句,中間又夾著一個排比句。這句話的意思是桂林的山水像一幅“連綿不斷的畫卷”。山水是畫的主體,空中的云霧迷蒙,山間的綠樹紅花,江上的竹筏小舟則是點綴。多美的一幅山水畫!大自然這位雕塑家以鬼斧神工,雕刻出如此巧奪天工的畫卷,作者簡直入迷了,乘著木船,蕩舟漓江,感覺到自己走進了一幅連綿不斷的畫卷,沉浸在桂林山水的幽靜美之中。作者這種對桂林山水熱愛的感情的流露,是學生入境動情的難點所在。
整篇文章構思精巧,句段精美,文首引名句,文尾引詩句,以“蕩舟漓江,來觀賞桂林的山水”開始,以“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結尾,首尾照應,結構渾然一體,給讀者以強烈的藝術感受。
【說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認識桂林山水的特點,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感情。
2、學習課文按“總……分……總”和按特點記敘的構思方法。
3、學會生字新詞。
【說教法】
文章是寫景的抒情散文,根據文章的特點,我主要采用“以讀代講,以講促讀”,這一方法進行教學。
語言文字具有意會不可言傳的特點,許多妙詞佳句往往講也講不清楚。《桂林山水》遣詞造句嚴謹,語言優美,詩化的語言耐人尋味。字里行間洋溢著作者對桂林山水的一片熱情。如果老師講得太多,文章會搞得支離破碎,整體的美被破壞。只有通過多讀,反復讀,讀出語感,以讀代講,披文入情,使作者的感情和讀者的感情溶為一體。因此,在教學中,我是采用“以讀代講”安排教學環節的:
d、授技巧入情入境。第二小節共三句,第一句話要注意,長句的自然停頓,“卻從沒看見過”合度的重音,才能在比較中顯示出漓江水的獨特風格;第二句讀好“啊”的音變[靜啊(n括唬,清啊(n括唬,綠啊(y唬]和三個并列分句的遞進語勢(聲音由低到高,語速由慢到快,感情由弱到強),才能表達出漓江的水“靜、清、綠”到極點的特點;第二句到第三句語氣的轉入要稍停長些,語氣轉入平穩。因為,這時作者被眼前的美景陶醉了,忘記了周圍的一切,連自己乘坐的船在前進,還是停泊著都沒感到,許久許久才醒悟過來;e、品讀課文抒發感情,通過前四步,學生已經把握作者對桂林山水的熱戀之情,最后學生循作者思路,以真摯的感情齊讀課文,將課堂氣氛推向高潮,使孩子們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融為一體,可達到預定的教學目的。
【說學法】
重點段兩小節的結構、寫法頗相似,因此采用“舉一反三”法。
“舉一”即揭示規律,掌握方法。學習第二自然段“漓江的水”。按這四步來學習。
(1)這小節分幾層寫?
(2)每層各用什么方式來表達?
(3)這樣表達有什么好處?
(4)反復誦讀。
在第二自然段學完之后,讓學生回顧一下剛才我們分幾步用怎樣的方法的學習,現在用這樣方法學習第三自然段“桂林的山”。
“反三”重在比異。因為“舉一”提供的模式,“反三”時按圖索驥,多數學生并不會感到困難。容易忽略的恰恰是它們的相異之處。所以重在抓排比句。內容不同:寫水時,寫水態,水色的特點,而寫山時寫山態、山色、山勢的特點;寫法不同:寫水時后半句用述敘式,寫山時用短語排比和兩個四個字的詞語。在理解的基礎上,運用上段學到的適當的停頓,合度的輕重,語調的抑揚,音色的處理與朗讀技巧,反復育讀,使教師、學生與作者的感性融為一體。
這樣,從扶到放,既能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能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說教學過程】
一、揭題談話:
讓學生說說桂林的地理位置,文章的體裁,簡介作者及有關作品。
二、激情入境:
教師范讀課文,學生聽后談自己的感受、想法。
三、入境動情:
自由讀后逐段指導讀,帶學生入境動情。
第一段:主要理解“甲”的義和“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意思。
第二段:輕聲讀課文,講講第二小節分幾層寫?每層各用什么方式來表達?這樣寫有什么好處?老師引導學生一層一層地讀讀講講,講講讀讀,進入作者的意境,用朗讀把自己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融為一體。第三小節運用第二小節的學習方法、朗讀技巧,放手讓學生自己理解語言文字,入境動情。
第三段:老師誦讀配上圖畫帶學生入境,讓學生圖文對照,讀讀議議,體會作者此時此刻入迷的感情,產生共鳴,抒發自己的感情。
四、以情感人:
老師總結:作者按總分總的結構,抓桂林山水我構思方法,寫出桂林山水甲天下,表達了自己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全班女同學齊讀,把這種熱愛之情表達出來,感動別人。
全文板書:(略)
桂林山水的說課稿篇五
一、說教材
《桂林山水》是一篇典型的寫景的文章,全文共四個自然段,以總分總的結構,抓住桂林的水靜、清、綠和桂林的山奇、秀、險的特點,生動得描繪了桂林山水的秀麗風光。語言優美流暢,描述生動逼真,贊美了祖國的錦繡河山,表達了作者熱愛祖國山水的思想感情。很顯然,這是一篇適合對小學生進行審美教育,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好教材!
二、說教學目標
四年級的學生已經初步養成獨立識字的能力,閱讀能力也也在不斷提高,能初步養成與他人閱讀感受的習慣。基于對教材的理解和學情的分析,我從知識與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考慮,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會讀會認會寫瀾、瑕、翡、巒等生詞,理解并積累波瀾壯闊、無瑕、峰巒雄偉等詞語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精彩語段,把握文章大意
3.領會作者細致觀察、抓住特點、運用對比描寫景物的方法
4.了解桂林山水的特點,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三、說教法學法
語文是培養學生通說讀寫能力的科學,并在此基礎上形成理解并運用祖國文字的能力。《語文課程標準》也指出,閱讀是教師、學生、文本之間對話的關系,閱讀的重點培養學生理解、觀察、欣賞和評價的能力。結合學生的知識結構和認知水平,我主要采用以下的教法學法:
在教法上,第一我會利用導語利用多媒體課件創設情境,用朗讀感悟情境,用聲音再現情境,用音樂渲染情境,讓學生入境動情!第二,我會采用“讀、找、品、誦”為主要訓練方式,鼓勵學生多讀,在讀中促悟,增加積累,發展語感,加深體驗與領悟。
在學法上,我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注重學生的交流合作觀察體會,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合作精神,促進學生發展。
四、說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揭示課題
2、初讀課文,學習生字,整體感知
3、細讀課文,合作探究,自主學習
首先,我讓學生齊讀第一自然段,并提問“桂林山水甲天下?是什么意思,“觀賞”又是什么意思,這一段在全文當中有什么作用!
第二自然段主要寫了桂林的水的特點,我主要采用讀——找——品——誦的學習方式
先讓學生自由朗讀第二自然段,讓學生找出描寫漓江水特點的詞語和句子。也就是文章的這句話,漓江的水真靜啊,靜得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漓江的水真清啊,清的可以看見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率啊,綠得仿佛那是一塊無瑕的翡翠。提問,這句話主要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對四年級學生來水,比喻、排比等修辭手法是司空見慣的,所以很快就能回來出來。
提問,課文明明是寫漓江的水,為什么還要寫大海,西湖的水呢?讓學生明白,原來這里是運用了對比的手法,使漓江的水的特點更突出啊!
總之,在這一部分當中,我主要是通過創設情境,指導學生朗讀,通過把握文章的重點語句,激發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
4、拓展練習,總結全文
在拓展練習當中,我會讓學生模仿文章的句子,用課件出示這樣的句子,公園的花真美啊,美得。。。。商場里的物品真多啊,多得。。。等等,以此來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
再以記者采訪的形式,再次讓學生說說自己的桂林山水的感受。我趁勢做總結,同學們,桂林的山,桂林的水真是美麗無比啊,最后讓我們一起有感情來朗讀一下這篇課文吧,最好能夠把你喜歡的語段給背誦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