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范文怎么寫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真情傳遞教學反思篇一
整堂課以學生自己探索為主,旨在讓學生通過動手做實驗、觀察、思考等方式,對熱的傳導、熱的對流的感知,又通過教師的引導讓學生對熱的輻射的理解,從而使學生掌握熱傳遞的三種方式。
我一開始問學生:“你們吃飯用的不銹鋼勺的勺部浸在熱水中,過一會兒,用手摸一摸勺柄,感覺怎樣?”學生分組做實驗。他們在實驗中發現勺柄也熱,有的組覺得勺柄慢慢得熱起來。有的學生用手摸了摸不銹鋼勺的每一部位,發現勺口最熱,勺柄的上端不是很熱,知道了熱是從勺口慢慢傳到勺柄的。通過這個實驗學生弄明白了熱在固體中的傳遞方式,熱是從溫度高的一端傳到溫度低的一端,這種傳熱方式就是熱的傳導。
接著,學生經過一番的討論,準備在燒杯里的水面上放一些木屑,加熱燒杯,發現水被加熱后,木屑運動起來了,有的木屑下降,有的木屑上升,形成了一個環流。知道了水加熱了會上升,冷的水下降來補充,不久整杯水都熱了,熱在液體中傳遞的方向是從下往上循環流動的。當學生做好了這個實驗后,我問:“古代,我國有一位軍事家,他發明了一種利用熱空氣上升的原理制成的指揮工具,你知道是什么嗎?”“孔明燈”大家異口同聲地說。學生也慢慢明白了熱在液體、氣體中的傳遞方式就是熱的對流。
最后,以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討論:冬天,曬太陽能使我們的身體暖和起來,我們在火爐旁也能使我們的身體暖和起來的原因。有的小組通過課前上網查資料了解:物體因自身的溫度而以電磁波形式向外發射能量的過程,是熱傳遞的方式之一。物體所輻射的電磁波波長隨溫度而變。溫度較低時,主要是不可見的紅外輻射;在500℃以上,則逐漸發射較強的可見光,直至紫外輻射。此外,物體溫度越高輻射越強。這樣,學生對冬天,曬太陽、在火爐旁取暖……方式來獲得熱也了解了,這就是熱的輻射。
在前五課,學生不斷的經歷給物體加熱的活動,也體會到水、氣體和液體都會熱脹冷縮,尤其是在研究固體上,學生感受給銅球、金屬條加熱,手握的地方會變熱,熱從哪里來,展開本課的教學,對于本課反思:
1、尋找生活經驗,完善概念
學生在平時就有用金屬勺子浸泡在熱湯中會慢慢變熱的經歷,大部分的勺子在手柄位置都會放置塑料等減慢傳熱速度,這不僅僅與本節課的教學有關,為下一節課傳熱速度也打下鋪墊,對于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需要合理的轉化,設立疑問,為何會這樣呢?孩子們感受到金屬的導熱性。
2、聯系先前經驗,加深學習
在本課學習之前,學生已經有了熱水袋中的水怎樣被加熱升溫?學生初次感受溫度由高到低傳遞,再加上實驗操作,感受越接近熱水,金屬湯匙的溫度就越高,讓孩子們在猜測中驗證熱的傳遞方向和溫度變化。
3、課件演示,獲得新知
在本節課教學前,對于材料準備比較缺乏,因而采用課件的方式讓學生感受熱的傳遞方向,孩子們在直觀課件中獲得對熱傳遞方向的再次感受,也加深自己對本節課教學重點的理解。
真情傳遞教學反思篇二
《熱傳遞》是蘇教版小學科學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二課。本節課通過讓學生親歷科學探究活動的過程,分析熱傳遞過程的共同點,形成粗淺的關于熱是怎樣傳遞的認識。針對這節課的教學設計,以及對科學課的理解我有這樣一些思考:
首先,我覺得要給學生自主設計實驗的平臺。我希望以后我的科學課堂上學生能在開放的、沒有教師“束縛”的環境中,展開思維、發散思維,設計出很好的實驗來進行驗證。但是就這節課來講由于我對學生的不了解同時又擔心時間的問題,我并沒有給學生提供這樣一個理想的空間,而是在出示了相關材料后讓學生自己根據這些固定的材料設計實驗。雖然學生設計出了實驗并且也驗證了自己的猜測,但我總是覺得在某種成度上束縛了學生的思維。
其次,我們要正確處理好教師指導和學生主體的關系。在科學教學中,處理好學生的自主和教師的指導關系非常重要。教師只有在充分認識學生學情的基礎上,進行適時的、必要的、謹慎的、有效的指導,才能讓學生真正從探究中有所收獲,能使學生的探究實踐得到不斷提高和完善。
出下一教學環節。
我在本節課的教學中也暴露出一些不如人意的地方,例如:導入時語言不夠簡練,浪費了課堂上的寶貴時間,導致實驗報告單在課堂上都沒有能夠完成。同時教學中缺少鼓勵學生自由猜想、設計實驗的空間沒能真正把實驗的自主權和提問題的權利還給學生。等等還有些細節的地方也都不同程度上出現了失誤。在這里我不想找任何理由和借口來掩飾本節課的不足之處。哎!上了這么久的科學課現在真的是越來越覺得想真正上好一堂科學課是那么的不容易。真的需要我們不斷的提高駕馭教材和課堂教學能力。戰友們!加油吧!
真情傳遞教學反思篇三
科學概念
1、熱總是從溫度較高的一端(物體)傳遞到溫度較低的一端(物體)
2、通過直接接觸,將熱從一個物體傳遞給另一個物體,或者從物體的一部分傳遞到另一部分的傳熱方法叫熱傳導。
過程與方法
1、設計實驗觀察熱傳導的過程和方法
2、用文字或圖示記錄、交流觀察到的關于熱是怎樣傳遞的現象
情感態度價值觀
1、保持積極的觀察探究熱傳遞的興趣
2、體驗通過積極思考和探究所獲得的成功喜悅
教學準備
鐵架臺、鐵絲、熱水、火柴、金屬圓片、蠟燭油等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2、學生演示:加熱金屬條。
3、匯報自己的感受。
二、學習新課
(一)熱在金屬條中的傳遞
2、各小組派一名代表到前面來取一支燒杯,回去后,把你準備的材料輕輕放入燒杯中,然后老師為每一小組倒入一定量的開水。同學們可以一面觀察,一面用手摸一摸露出水面的那一部分,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
3、匯報:剛開始摸時什么感受,過一會再摸,又什么感受?熱是怎樣傳遞的?(板書課題)
5、討論交流
6、同學們可以利用手中的材料,以及書中39頁的方法加以檢驗。(發金屬條)
7、匯報觀察到的現象
8、演示:從金屬條的中間加熱,火柴會按什么順序掉下來。
9、出示演示文稿1
(二)熱在金屬片中的傳遞
2、小組討論,設計實驗方案。
3、提示:同學們可以參照書中40頁的方法進行研究,另外,老師也為大家準備了一部分材料,各小組取回去之后繼續研究。
4、匯報:通過觀察,我們發現熱是怎樣傳遞的呢?
5、出示演示文稿2
(三)思考:熱在金屬球中的傳遞
2、出示演示文稿3
三、知識拓展
1、我們已經知道熱是會沿著一定的方向向四周擴散的,那么你能解釋下面圖中的情況嗎?
2、出示圖片
3、點燃火柴:不摩擦,不接觸火源,能點著嗎?
4、總結
板書設計
熱是怎樣傳遞的
從較熱的一端傳向較冷的一端觸摸
感覺
從一個物體傳遞給另一個物體實驗
從物體的一部分傳遞到另一部分
教學反思
本課是教科版(新版)科學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6課。學生在學習了關于液體、氣體、固體的熱脹冷縮的基礎上,來學習了解熱是怎樣傳遞的。這一課,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實驗觀察熱在金屬條中的傳遞過程和方向,繼而嘗試著自主設計實驗,觀察熱在金屬片中的傳遞過程和方向,然后綜合觀察結果,分析熱傳導過程中的共同特點,形成粗淺的關于熱是怎樣傳導的認識。
在備課過程中,材料準備比較齊全,教學過程中,我能按照教學設計完成教學任務,教學效果相對較好。
但課堂上,在進行到第二個環節:用蠟燭油粘火柴桿時,耽誤了時間,教學受阻。其原因是教師指導不到位,再加上學生動手能力不強,共12個小組,順利完成任務的只有5組,所占比例不到一半。可想而知,在這一環節上,學生的動手及思考都沒到位,從而也影響了下一個內容的進行。這一情況的出現,也顯示出教師備課還不特別充分,雖然備了教材,備了教具,但學生這一重要內容備的不細,對學生了解不夠,課堂上的教學時間無形中被浪費,大大降低了教學效果。所以說,備課,不只是書本上的東西要備好,每一名學生也在教師備課范圍之列,而且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
吸取了這節課的教訓,在后續的幾個平行班的教學中,我特意加強了指導,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并提供了可以用凡士林油粘火柴桿的第二種方法,教學效果有了明顯的改善。
真情傳遞教學反思篇四
《熱是怎樣傳遞的》一課是五年級《科學》熱學單元的一課,本著科學課程標準所倡導的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的理念,我精心設計了教學內容,并且在上課之前一再叮囑自己要在課堂上真正轉換角色,把課堂的主體地位還給學生。
忙忙碌碌的四十分鐘下來,學生們開心地完成了一節課的學習帶著收獲離開了教室,可我卻總覺得這節課在哪里還存在問題。究竟是哪里出現問題了呢?在看過了教學錄相之后,我發現了如下的問題:
鏡頭一:用溫度計測量金屬條的溫度
鏡頭二:回避評價、引領就是給學生主體地位嗎?
上課伊始,教師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用火對金屬條的一端進行加熱,要注意什么?首先發言的學生直截了當地提出了:加熱一端不要用手直接拿另一端,小心燙手。可以用夾子夾著金屬條的一端加熱。這正是學生對有關熱傳遞現象在生活實踐中的經驗積累,如果此時教師抓住契機直接引導:加熱一端,另一端怎么也熱了?學生們肯定就更加認可熱可以傳遞的觀點,可能進一步自己提出問題熱是怎樣傳遞的?而此時,我看見了還有幾個學生還舉著手,還有要繼續討論的愿望。于是,我沒有對直達要點的同學進行評價,也沒有深究更容易提升學生回答的追問,泛泛的讓所有有想法的同學都說出自己的想法然后再回頭研究第一種與課堂學習內容關系緊密的回答。這樣表面上看似乎是關注了更多的學生,實際上深入挖掘后會發現這是在表面上讓學生處于主體地位,而對學生已經具有的科學能力的忽視和低估,對大多數學生已經有所了解得生活實踐的忽略。面向全體不是忽略某個人,而應是對每一個學生可以繼續發掘的有意義的回答都要重視。解決一個問題,就應該理解透徹為止,如果只是表面上讓大范圍的學生都只說自己的想法,又怎能有深度的解決問題?想來,繼續讓學生發言那只是形式上的開放,并沒有真正讓學生成為科學學習的主體。
課程改革已經轟轟烈烈進行了許多年了,然而,對于課程改革所倡導的理念真的已經深入人心了嗎?如果對每一節課的細節去推敲的話,我們真正做到轉換角色了嗎?我們真的在教學中時時注意到學生是否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了嗎?看來,只有在教學時注意每個細節的處理,才能真正踐行科學教學要以學生為主體的真正含義。
真情傳遞教學反思篇五
在前五課,學生不斷的經歷給物體加熱的活動,也體會到水、氣體和液體都會熱脹冷縮,尤其是在研究固體上,學生感受給銅球、金屬條加熱,手握的地方會變熱,熱從哪里來,展開本課的教學,對于本課反思:
1、尋找生活經驗,完善概念
學生在平時就有用金屬勺子浸泡在熱湯中會慢慢變熱的經歷,大部分的勺子在手柄位置都會放置塑料等減慢傳熱速度,這不僅僅與本節課的教學有關,為下一節課傳熱速度也打下鋪墊,對于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需要合理的轉化,設立疑問,為何會這樣呢?孩子們感受到金屬的導熱性。
2、聯系先前經驗,加深學習
在本課學習之前,學生已經有了熱水袋中的水怎樣被加熱升溫?學生初次感受溫度由高到低傳遞,再加上實驗操作,感受越接近熱水,金屬湯匙的溫度就越高,讓孩子們在猜測中驗證熱的傳遞方向和溫度變化。
3、課件演示,獲得新知
在本節課教學前,對于材料準備比較缺乏,因而采用課件的方式讓學生感受熱的傳遞方向,孩子們在直觀課件中獲得對熱傳遞方向的再次感受,也加深自己對本節課教學重點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