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共建生態文明篇一
祖國的文化源遠流長,到現在為止,有多個項目成功申請到了“世界遺產的名錄”。
祖國是慈愛的,同時也是不怕苦難的!記得那次5·12大地震嗎?祖國失去了很多。高樓塌了,百姓們死的死,傷的傷,但是,祖國帶領著她的孩子們,做起了重生準備。一年的時間內,卻寄托著許多人的苦和愛,建筑工人修好了一道道的路。軍人們也守護著活下來了人,終于,一座座大樓修好了,百姓住上了家,祖國也重新站起來了。
雖然人類進步了,但環境卻沒有進步。過去的那些年里。野生動物面臨滅絕;熱帶雨林遭到砍伐;許多河流遭到污染……要是山再也不是光禿禿的,而是綠色覆蓋。人們攜妻帶子,老少相扶,在大山的森林中愉悅地暢游那該多好。或坐在地上,或躺著,盡情地傾聽大自然的語言;或在村中漫步;或夾著一本書靠在樹上品讀;或與小朋友們一起在草叢中捉蟋蟀;或加入“綠色工程”,為再造青山出一份力氣……而現在,人們開始重視環境了。
近聽水聲,渾濁發臭的河水已經是過去的歷史了,經過“治療”,水已經變得清澈見底了。我們可以坐在小船上,雙腳撥著河水,愉快地唱歌,撫摩著我們的雙腳。
人來鳥不驚,相信以后,世界上沒有瀕臨滅絕的動物。人類與鳥類等野生動物建立友好和睦的關系。房頂上,樹上,電線上,鳥兒在呼朋引伴,你可以輕輕地走過去,輕輕地撫摸小鳥的羽毛。
在五千年來,祖國受夠了恥辱,終于爆發出了自己的潛力,頑強地站了起來,所謂“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在自己的努力下,贏得了世界人民的尊敬,在這里,我對全世界人民大聲呼喊——我是中國人!我為中國而驕傲!
共建生態文明篇二
大家好!今天我為大家演講的題目是《將愛進行到底》。
有一種人生最美麗,那就是“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有一首歌最動人,那就是《長大后我就成了你》;有一道風景線最絢麗,那就是夜燈下教師批改作業的身影。
不要說我們四季辛勞,不要說我們一生清貧,我們擁有無數顆熾熱的心,我們用愛澆灌著渴望的心田,我們用愛播撒著明天的希望,我們用雙手托起明天的太陽,我們無怨無悔地將這愛的火炬傳遞。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
20xx年來,我校的李校長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淋漓盡致地詮釋著愛的真諦,履行著愛的承諾。
她,愛崗敬業,無私奉獻。
天不亮,你總能在辦公室看到她認真備課,精心批改作業的身影,放學后,你總能發現她最后一個離開教室。作為一名教師,她深知欲給學生一滴水,自己要有的不僅僅是一桶水,而是一潭不斷更新的泉水。休息日或晚上,她總是擠出時間努力提高自己,完善自我。堅持每天讀書看報,寫讀書筆記,撰寫教育敘事和教育案例。十幾年如一日,從未間斷。從魏書生的班級管理藝術,到李鎮西的民主教學,無不讓她受益匪淺。她用自己獨特的人格魅力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一屆又一屆的學生。為了拓寬學生們的視野,提高孩子們的寫作能力,她毫不吝惜地從家里拿來自己的藏書,并用自己微薄的工資為學生們辦起了“班級圖書角”,在她的號召和帶領下,班里的許多學生也自發地帶來自己喜歡的課外書與同學們分享,漸漸地,班里形成了樂學,好學,共同進步的良好氛圍,她帶的班級總能在各種比賽中取得優異的成績。為了鼓勵孩子們,每學期末,她總會為每個學生送上自己精心書寫的名言警句,給予鼓勵。一句句帶著墨香的名言滿載著她濃濃的愛意和熱切的期盼。
她,愛生如子,無怨無悔。
李校長常說,我要讓愛灑滿每個孩子的心田,不讓一個孩子受到傷害。作為班主任,李校長對每一個孩子的方方面面都了如指掌,為了能夠達到這個目的,每接一個新班后,她總會利用休息日或晚上的時間有針對性、有目的地對學生進行家訪。一個班30多個孩子,一家一次,就需要30多次,有時她還會帶上班干部一起家訪,這樣做的目的是讓班里的學生互相了解,必要時給予幫助。比如剛剛送走的畢業班中有個學生叫李安樂,他的一支胳膊截肢了,這無形中給學習和生活帶來了不便,經過家訪,班干部得知他的家境并不富裕,于是,號召班里的學生進行愛心捐助,給予幫助。李安樂也因此事改變了往日的懶惰,發奮讀書,努力學習,在畢業考試中取得了優異的成績。每次家訪李校長都至少花上兩個多小時。更何況有的孩子,還要重復多次的家訪!多年來,她用她那三寸不爛之舌和真摯的情感,填平了多少父子之間的溝壑,融化了多少母子之間的堅冰,喚醒了多少浪子心底的善良。為了孩子們,她沒早沒晚,狠心地放棄了多少個陪伴父母兒女的日日夜夜。
有一次,忙完工作已是晚上11點多了,回家的路上,她聽到了一聲聲熟悉的呼喚,走近一看,天哪!女兒正在寒風中四處尋找自己,那可是寒冬臘月啊!看到媽媽,女兒的淚水忍不住流下來。原來,女兒是擔心媽媽才偷偷地跑了出來四處尋找,邊走邊喊:“媽媽,媽媽,你在哪?”一聲聲撕心裂肺的呼喚劃破了夜的沉寂,更似一把把利劍直插李校長的心窩。此時,她早已淚流滿面。哽咽著說:“孩子,希望你能理解,媽媽愛你,可是班里的哥哥姐姐們更需要媽媽。”李校長只能這樣安慰女兒。
選擇了教師,就選擇了愛,李校長舍小家為大家,不但愛自己的孩子,更愛別人的孩子,難怪學生們都親切地稱她為“老師媽媽”。 為學生付出是值得的,是幸福的,是心甘情愿的,即使我們有時不被理解,卻依然堅持,因為我們堅信真誠的愛能把堅冰融化,能讓枯萎的小草發芽。
李校長就是用這樣點滴的小事,向學生傳遞著愛與做人的準則,用慈母般的寬容,溫暖著每個學生的心靈。而正是這些點滴的小事和可貴的寬容,讓我們更加深刻地理解只有火才能傳遞火,只有心才能塑造心,只有老師奉獻出自己真誠的愛心,學生才能在燦爛的陽光里幸福地成長。
只愿一生育桃李,不問辛苦為誰忙。在我們身邊奮斗在教育一線的無數個教師又何嘗不是和李校長一樣,在貧困而執著的漫長歲月中,在艱苦與平凡的崗位上堅守著自己的承諾。她們以校為家,愛生如子。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紅顏老去,青絲漸白,孜孜不倦地追求著,默默無聞地奉獻著。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因為有愛,我們在教育的奇葩上勇攀高峰;因為有愛,我們深知自己責任重大,我們在那白紙般的心靈上小心刻劃;因為有愛,我們注意自己的方式方法,我們渴望心與心的交流,我們不缺乏威嚴,但我們也從不吝惜自己的稱贊和表揚;因為有愛,我們讓課堂充滿歡歌笑語,我們為她們插上想像的翅膀,送她們到智慧的天空中自由翱翔。
朋友們,讓我們也像李校長一樣,捧著一顆平凡的,滾燙的,充滿著愛與奉獻的赤子之心,將愛的教育進行到底!
最后祝大家身體健康,家庭幸福,工作順利!
共建生態文明篇三
大家好!歡迎光臨北岳恒山旅游、觀光!北岳恒山與東岳泰山、西岳華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并稱五岳,齊名天下。既是我國重要的文物古跡薈萃地,又是著名的道教發祥地和北方著名的風景游覽勝地,現為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級旅游區。
恒山,亦名“太恒山”,又名“元岳、紫岳、大茂山”,漢時因避漢文帝劉恒諱,一度改稱為“常山”。據《尚書》載:舜帝北巡時,曾遙祭北岳,遂封北岳為萬山之宗主;之后,大禹治水時有“河之北屬恒山”的記載;先后有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唐玄宗、宋真宗封北岳為王、為帝,明太祖又尊北岳為神,可見歷史之悠久。
恒山山脈祖于內蒙陰山,西銜雁門、東跨河北、南屏三晉、北臨燕云,奔騰起伏,綿延五百里,號稱108峰。主峰天峰嶺坐落于渾源城南,海拔20xx米,疊嶂拔峙、氣勢雄偉,自古以來被譽為“人天北柱”、“絕塞名山”。同西面的翠屏峰兩山對峙,渾水從中奔騰而瀉,幽峽深谷,藍天一線,形成一道絕塞天險。唐代著名詩人賈島曾有“天地有五岳,恒岳居其北,巖巒疊萬重,詭怪浩難測”的詩句,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面對恒山的雄渾險峻,驚嘆不已,在其游記中寫道:“伊闕雙峙,武夷九曲,俱不足以比擬也!”正因為恒山具有扼關帶水,地險山雄的特殊地理環境,成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其特殊的軍事戰略地位受到歷代軍事專家所倚重,后人集歷史經驗總結的“代國靠恒山而存天下,燕趙憑恒山而立天下,匈奴依恒山而爭天下,晉慕容據恒山而威天下,拓跋氏靠恒山而分天下”,充分證實了恒山的軍事價值。
恒山漢代建廟,到清初僅恒山主峰周邊就建有各種寺廟六十余處,有三寺四祠七亭閣,七宮八洞十五廟之說,形成蔚為壯觀龐大的古建筑群,和濃郁的道教文化氛圍,顯示出北岳恒山無窮的魅力。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玄妙古老的中國道教在恒山留下了他們風雨蒼桑的足跡。遠在春秋太上老君相傳在北岳恒山千佛嶺結爐煉丹,燃燈道人演兵斗法;西漢初昌蓉往來于恒山;西漢景帝、宣帝年間三茅真君(即茅盈、茅固、茅衷兄弟三人)在恒山修煉神仙之術,留下了千年不解的三茅窟;北魏被太武帝尊為天師的寇謙之在北岳宣揚道教新法,其高足李皎從嵩岳投奔恒山修煉香火盛極一時;唐朝時八仙之一的張果老在恒山修煉,名道人管革結爐悟道,致使恒山道教道場香火名揚天下。恒山道教主流屬全真教龍門派,也有正一教分支和太乙派,丹道、符篆,性、命雙修一應俱全。
恒山道教文化博大精深,而恒山的風光美景更是錦繡中華壯麗山河的杰出代表。出渾源城南不遠,雄偉的恒山拔地而起,東為天峰嶺,西為翠屏峰,渾水從深峽窄谷中奔騰而瀉,注入桑干河,這段深谷長峽就是“金龍峽”。相傳公元前220xx年(即始皇二十九年),秦始皇祭祀恒山,穿行此處時,面對飛舞的巨龍,奪口而瀉的飛瀑,一幅活靈活現的“巨龍吐瀑”圖,使這位中國的始皇驚嘆不已:“乃為神龍也”,后人在山崖上鐫刻了“金龍口”三個字。
走出金龍口便是恒山山門。恒山山門高10米,寬16米,明清風格,為四柱七樓,三開門格式,混凝土澆注,純白大理石圍基,斗拱鋪作,黃琉璃瓦覆頂,正面正中匾額“北岳恒山”為原新華社長、當代大手筆穆青題寫,后面匾額“絕塞勝境”系當代書法名家夏桐郁所書,整個山門莊嚴雄渾。
穿過山門沿山路盤行十里便到了停旨嶺村。因過去皇帝祭祀北岳,此處為停接御旨的地方,故而得名。并建真武大廟,立“停旨”石碑一通。近幾年,隨著旅游業的快速發展,在停旨嶺新架客運索道一條,新修全國最大的山岳型停車場14000平方米,旅游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為中外游客提供了極大的方便。
站在停車場向東仰望,一座刀削般突兀的峭壁映入眼簾,峭壁上“恒宗”兩個大字分外耀眼,此乃明成化三十年大同知府張升手筆,兩字總高十三米,寬六米,字體雄渾,遒勁剛健,橫直如棟梁,點捺大如牛。恒山作為道教名山留下數以千計的石刻銘文,但“恒宗”二字最具恒山特色。
連接“恒宗”與“恒宗殿”的這段路叫“步云路”。過去,恒山林茂樹密,除少有的晴天朗日外,大多為煙云繚繞,當您踏上步云路,猶如在濃云密霧中穿行,所以又有“云路春曉”之說,為恒山古十八景之一。在這云霧彌漫中,一里一亭,一步一松,亭亭不同,松松各異,有詩贊曰:“鳥道橫斜一線天,誰知高上最翩翩,青來兩眼千山翠,白曳又鳧萬壑煙,抱樸古松陰道左,避人元鶴午云邊,扶藜待叩元通跡,踏遍靈崖采石蓮”。
沿步云路上行至一華里,便是著名的“虎風口”。不遠處屹立著一株參天古松曰“懸根松”,所以此處又稱“虎口懸松”,為恒山古十八景之一。因地處風口,恒山又山高風大,登臨此處,風聲樹聲交織在一起,如猛虎咆哮,聲震幽谷。穿過懸根松,我們發現在光滑的巖石路面上有許多蹄形的小圓坑,淺的一、二寸,深的四、五寸。傳說,八仙之一的張果老在恒山修道,經常騎一白驢出入恒山,天長日久留下了行行仙蹤,至今仙驢蹄跡依稀可見,后世人習慣地稱這段路為“果老嶺”,也稱“果老仙跡”,恒山古十八景之一。
果老嶺東側是一處聳入云天的萬仞絕壁,危崖欲傾,古松摩云,大有恒山壓頂,懸崖欲摧之勢。每當夕陽西下,殘陽輝映山壁,便會出現“余輝返照千山色,滿峪參差入畫中”的奇光異景,名曰“夕陽返照”為恒山一大奇觀。穿越林蔭道,走出果老嶺,正陶醉于峰回路轉之時,便看到一座木刻牌坊,上有道光皇帝御書“人天北柱”四個大字,過牌坊,穿馬殿,在接官廳旁是一座四柱木結構方亭,名曰玄井亭,這便是恒山著名的“苦甜井”。亭內并列兩井,相距不足三尺,而水質大相徑庭。一口如甘似露,清涼爽口,一口奇苦渾濁,難以下咽。明代詩人曾留下這樣的詩名:
山腰雙涌碧瑤泉,甘苦平分別有天。
聞說應龍頻灑澤,為霖濟旱別有天。
因恒山苦甜井有“潛龍泉”之說,大唐玄宗皇帝親下御書,賜額“龍泉觀”。后來,苦井被填沒,現僅存甜井一眼。
離開“龍泉觀”沿著林蔭曲徑繼續向東南攀越,峰南高處有一大石窟,名曰:“飛石窟”。恒山自古有“靈石東飛”之說,相傳,舜帝北巡,祭祀北岳,時值隆冬,大雪封山。將舜帝阻于河北界內,不能登岳祭拜,只好在曲陽遙祭。正當祭典之時,突有一塊巨石從恒山飛落帝前,便將此石封為“安王石”,并建廟宇在曲陽祭之,這便是“恒山下廟”。靈石飛去,形成一處大的幽窟,名曰“飛石窟”。之后此處建“北岳廟”,為“恒山上廟”,后毀于大火,魏武帝太延元年(公元438年)重建。明洪治十四年(公元1520xx年)明王朝為進一步擴建恒山,將飛石窟舊岳廟改為“北岳寢宮”,在天峰嶺的半崖間興建新岳廟,即今天的“恒宗殿”。
飛石窟內,布滿了歷代名士墨客的題刻和詩碑,在眾多的題刻中,以明御史王獻臣題寫的“千巖竟秀,萬壑爭流”和雁門使者鄭洛題寫的“聳翠流丹”最為上乘。不但書體流暢,字跡佳麗,同時也是對恒山奇峰怪石贊嘆的絕筆。透過文人墨客的生花之筆,高懸于飛石窟南崖的“一德峰”更是含概了宗教文化的玄機。從道家來講一者萬物之本也,道于一,造化天地,化成萬物。德者八功德水,佛界認為須彌山大海中,有八功德水(一甘、二冷、三軟、四輕、五清凈、六不臭、七不損喉、八不傷腹)把道家的根本和佛界的萬能,有機地融合,反映出道教的文化精髓。飛石窟西側是一道草木叢叢,曲折出奇的深溝,溝內山桃花遍峪盛開,灌木林遮天蔽日,這里生長著幾十種名貴中藥材,在眾多的中藥材中,尤以恒山紫芝最為名貴。據《恒山志》記載,恒山靈芝仙草為鎮山之寶,狀如紫色云錦,服之可延年益壽,起死回生,當地人們傳說:每一株靈芝草,便有一條雙頭毒蛇看護,又說恒山靈芝平時肉眼看不到,只有祈禱北岳大帝,靈芝才會現形放光。神奇的恒山靈芝仙草飛飛揚揚傳遍四方,嘉靖二十五年,明世宗委派朝廷大員,指令州衙官吏,摘取真芝十二本(株)。留下了《采取玄芝記》的石碑一通。
紫芝峪的東北是一道十分險峻的崗嶺,名棧云崗,上有一石洞,洞口的大小、深淺、通向,向來無人知曉,因崗上經常凝云聚霧,不時有云霧進出,當地人稱為“出云洞”,又稱“白云靈穴”。為恒山十八景之中的奇觀。詩曰:
玉洞空明秘寶藏,白龍蟠引氣舒揚。
誰知變化須臾及,沛作甘霖遍四方。
過了紫芝峪就是規模宏大的“恒宗殿”。恒宗殿,亦名貞元殿,又名元靈宮,俗稱朝殿,是明洪治十四年(公元1520xx年)都御史劉宇奉孝宗皇帝御旨興建。大殿位于天峰嶺半崖峭壁間,這組建筑群包括藏經樓、更衣樓、鐘鼓樓、青龍殿、白虎殿、崇靈門、二郎廟,總占地面積為1215.23平方米。恒宗殿是一座單檐雙下昂五鋪作斗拱,坐北朝南的歇山土木建筑,進深三間,面寬五間,殿身崇高,用材碩大。大殿內塑北岳大帝金身神像,頭戴天冠,身披朱綾,目光微啟,端莊沉靜,一派帝王氣概。兩旁恭立四大文臣和四大武將,高達丈余,置身朝殿,如赴金鑾,令人誠惶誠恐。神座上方懸掛清康熙皇帝御匾“化垂悠久”題額。
恒宗殿殿西側,置一塊狀如古磬的青石,以石擊之,聲震幽谷,酷似雄雞鳴叫,稱為“金雞石”,為恒山又一奇觀。從朝殿向東遠望,在翠壁丹崖處,有白石累累,在云的拂動下猶如綿羊吃草,別有情趣,稱為“玉羊游云”。與“金雞石”并稱“金雞玉羊”,為恒山十八景之一。有詩云:
東岳大夫之松,西岳仙人之掌,
南衡龍書蛇篆,北恒金雞玉羊。
恒宗殿西北上方,名曰“集仙洞”,依崖建有“會仙府”古建筑群。整組建筑占地381.9平方米,主殿會仙府坐北向南,面寬三間11.5米,進深10.43米,出廊硬山土木建筑。殿內塑有二十七尊神象,正中是福祿壽三星,兩旁是上中下八洞神仙。會仙府又名“集仙閣”,自古為仙人煉丹之處,《廣仙列傳》中記載漢武帝元光五年以后,先后有茅氏三兄弟茅盈、茅衷、茅固在此修煉,東漢明帝永平20xx年(公元71年)五岳道士與佛教徒焚經斗法,參加頭號斗法的道士裴文度也曾居于此。北魏天師寇謙之在恒山講經說法后,將高足弟子李皎等多人留此修煉,唐代管革,恒山遇張果老,果老見他道骨不凡,收為弟子,在這里修煉成仙。
會仙府四周懸崖上集中了大量的摩崖題刻。“天地大觀”、“壁立萬仞”、“昆侖首派”等歷朝歷代各種書體應有盡有,筆劃如椽,字大過丈,為書法佳品,體現了恒山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
在會仙府東建有“玉皇閣”、“御碑亭”。“御碑亭”是一處八面出廊,四面有門窗的八角單檐尖頂建筑,亭中豎高三米,寬90厘米,厚30厘米的青石石碑一通,碑刻“化垂悠久”四個大字,系清代康熙皇帝的親筆御書。
沿會仙府西北攀越,有巨石迸裂,裂石中有一條半米寬的巖縫,沿巖縫攀上陡壁高處在一片2.5平方米的方形巖石,臺平如砥,臺上殘棋一局,臺巖上刻“琴棋臺”三個大字。臺西側為“通元谷”,是當年張果老修練之處,因昔日果老與仙人撫琴、對奕,故留下此景。金庸老先生筆下的《笑傲江湖》,恒山掌門令狐沖征服魔教后,把天下的三教九流集中到“通元谷”修行,說的就是此處。琴棋臺除留有歷代文人題詩外,臺畔峭壁上還刻有“悟道仙蹤”,“一局爛柯”,“斗北一柱”,“仙山顯岳”,“石壁凌云”等題刻。
順“通元谷”沿階而上,便登上了北岳恒山的主峰“天峰嶺”。天峰嶺海拔20xx米,在五岳中海拔高度僅次于西岳華山,排行第二。登臨此處,良辰美景盡收眼底,您可以盡情地體驗“一覽眾山小”的感受。
“通元谷”下線,是恒山“九天宮”,又稱“娘娘廟”。正殿兩旁建有配殿和鐘鼓樓,整體結構對稱,規模僅次于恒宗殿,可見九天宮的特殊地位。明萬歷二十四年,神宗皇帝賜給北岳道徑五百一十二卷,共一千四百七十九種,派遣御馬監白忠專程從北京護送到恒山,神宗勒渝恒山北岳住持道士的親筆圣旨就存放在九天宮內。九天宮內塑有九天玄女娘娘、眼光娘娘、耳光娘娘、乳母娘娘諸神象。九天玄女亦稱“元女”,是中國古代神話中的女神。一九八五年中國臺灣“九天玄女”道教團,回國尋根,確認恒山九天宮為“九天玄女祖廟”。
于九天宮平行修建的還有“純陽宮”。此宮面寬三間,進深一間,三面有廊,插木入山為基,上鋪龍骨作面,下用長短不等的木材支撐,總建筑面積37.2平方米,內塑呂洞賓,柳仙等神像。呂洞賓,唐末進士,號重陽子,山西永樂縣人,六十四歲進士及第,游長安遇漢鐘離“授以大道天遁劍法”、“龍虎金廟秘文”,百余歲而童顏,步履輕疾,系八洞神仙之一,全真教奉為北五祖之一。他的理論道德以慈悲度世為成道之路徑,對中國道教的發展和釋道儒三者的通融有著極大的影響。
純陽宮東南不遠是“十王殿”,殿內正中塑漢化的地藏王菩薩,左右分開塑十殿閆君神像,主管人世間生死輪回。
各位朋友!恒山的主要景點和美麗傳說還有很多,作為一座歷史悠久的道教名山,它的文化博大精深,每一處景觀都賦予了深刻的文化內涵。漫山游遍,意猶未盡。它不僅景觀奇特,植被同樣豐富多樣。每當春夏之交,滿山遍野的山桃花,紅如朱點,粉似女頰,含嬌滴露,爛若云霞。恒山桃花美麗嬌艷,不知陶醉了多少風流人物,《笑傲江湖》中就有“桃谷六仙”的神話形象,傳說中的“桃花仙子”就是在恒山修練得道的。另外,恒山豹榆,是恒山獨特的樹種,為全國所稀有。因樹干酷似金錢豹斑剝陸離的花紋而得名,生長于恒宗殿四周,質地堅實而又頑韌,是古代將士制作弓箭的上等原料。傳說中“后羿射日”所用弓箭就是恒山豹榆材質。
恒山的游歷,會使您靈魂得到凈化,人格得以升華,剎那間您將會從浮衍走向現實,從平庸走向高尚。當您感受千峰競秀,萬山勝境時,會情不自禁地感嘆:北岳山川秀,風光在險峰。
共建生態文明篇四
水墨丹青是你,源遠流長是你,堅強不屈是你,活力無限是你,美麗如你,你便是我深深熱愛的母親——中國。
20_的春晚,一曲《美麗中國》唱響了中華大地,20_的提出了一個引領中國未來發展的嶄新憧憬——美麗中國。縱觀全球歷史,沒有一個民族能屹立五千年不倒,沒有一種文化能傳承五千年不斷,更沒有一個國家能在困境中崛起,成為世界的中流砥柱,只有中國,只有中華民族才能創造這樣的奇跡。
展開畫卷,淡淡的墨痕勾勒出磅礴的山河,淺淺的綠跡流露出蓬勃的生機。一幅如仙似幻的水墨畫,一段和諧安謐的心境。原來美從未離開過我們。
綠色是近來聽到最多的詞匯,綠色gdp是人人心中的渴望,總是在不經意間看到gdp的快速增長,后面一定跟著一句“以破壞環境為代價的增長是不可持續發展的”,帶血的gdp是我們需要的么?不,我們不需要,我們只是需要一個可以自由呼吸的純凈天地。
美麗中國的提出讓我看到了希望,看到了生機。這簡簡單單的的四個字透露著中國人的覺醒,中國人的抗爭,中國人渴望對現狀的改變!我有十二分的理由相信,美麗中國不再是一種奢望,而是一件計日可待的偉業。在每個中國人的心中,環境的美麗雖然重要,到精神的升華更為重要,雖然小悅悅的悲劇讓人憤怒,彭宇案的紛爭讓人心寒,但是一個個感人至深的故事從未停止:最美老師張麗莉用雙腿換來學子的的平安,最美司機吳斌用76秒的堅守換回乘客的安全,最美女孩何玥勇敢的捐出器官幫助需要的人,短暫的生命得到了延續……我們相信人性的善良與美麗,我們更相信每一個中華兒女都有一顆赤子之心,都將為“美麗中國”而獻出自己的全部。
生活在陽光普照的地方,沒有霧霾,沒有荒蕪,到處充滿著勃勃生機,到處飛揚著青春活力,人與人之間充滿著信任和溫情,每個人的臉上都洋溢著幸福,這才是我心目中的美麗中國——景美,人更美!
共建生態文明篇五
第一段:引入話題+背景介紹(150字)
進入新時代,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讓返鄉建設美麗中國成為一項緊迫的任務。作為一位重返家鄉的大學生,我深刻領悟到了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性。近年來,我積極參與家鄉的發展,親身感受到了鄉村建設帶來的變化與機遇,收獲了寶貴的經驗和體會。
第二段:返鄉建設的機遇(250字)
回到家鄉,我發現了大量的機會和潛力。鄉村振興戰略的推動帶來了農村經濟發展的機會,尤其是新興的農村電商、農業旅游等領域,給了我們年輕人更多施展才華的空間。我們可以利用互聯網技術,幫助農民將農產品推廣到全國乃至全球市場,帶動農村經濟的發展。同時,我們還可以發展農業旅游,將家鄉的美景和文化向外界展示,吸引更多的游客,促進經濟增長。
第三段:返鄉建設的困惑與挑戰(250字)
在返鄉建設過程中,也面臨著一些困惑和挑戰。農村的基礎設施相對落后,交通、教育、醫療等方面還需加大投入。同時,農民觀念的轉變也需要時間。我發現很多農民還是習慣以傳統方式種植、養殖,對新興的科技和市場需求了解有限,需要加強培訓和宣傳。此外,年輕人的返鄉也面臨著就業問題,由于鄉村就業環境相對較差,很多返鄉青年選擇外出打工,導致鄉村人口流失。
第四段:鄉村振興的重要性和底氣(300字)
鄉村振興戰略不僅僅是農村經濟的發展,更是整個國家發展戰略的一部分。農村是國家的基礎,鄉村振興的成功與否將影響全國發展的全局。鄉村振興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農業、農村、農民三大問題,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參與。同時,鄉村振興戰略也緊密聯系著美麗中國建設,通過提高農村環境質量、加強農業可持續發展,促進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只有實現鄉村的美麗與繁榮,才能構建美麗中國的大局。這種底氣也激勵著我和更多的返鄉青年,投身鄉村振興事業中去,為實現美麗中國的目標努力奮斗。
第五段:我的體會與希望(250字)
作為一位返鄉大學生,我深深感受到了個人的力量和責任。在家鄉的建設中,我們要有長遠目光和耐心,了解鄉村的需求和問題,遵循鄉村發展的規律與特點。同時,我們也要具備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發揮自己的專業優勢和創業意識,幫助家鄉改善農產品質量、提升農業技術水平。并且,我們還要注重與農民溝通和合作,讓農民參與到鄉村建設中來,共同實現美麗中國的夢想。
結尾(100字):
鄉村振興戰略是一項充滿挑戰和機遇的偉大事業。在返鄉建設美麗中國的過程中,我們不僅能夠實現自我價值的實現,也能為實現全國發展的夢想貢獻自己的力量。我堅信,只要我們以積極的心態和行動迎接挑戰,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鄉村振興戰略一定能夠取得更加輝煌的成績,實現美麗中國的宏偉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