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范文嗎?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臺北人解析篇一
《臺北人》算得上是白先勇先生最為重要的一本小說集,這一個個感人至深的短篇小說故事反映出了大背景下的社會眾生相,同時,又不得不讓人思考社會背景對一個個具體的人的影響。雖是小人物的命運,但該被人們知道并記住,因為這是那個時代最真實的印記。
正如白先勇所說,如果不快些寫下這些人物,這些故事,恐怕它馬上就要成為過去,一去不復返了。感謝臺灣那些最會講故事的人,在他們筆下,沒有宏大的敘事,有的只是對最真實的小人物的故事的記錄,對命運的思考,對時代的感慨。說到這里,不得不提的便是吳念真,“臺灣最會講故事的人”,在讀《臺北人》時,一下子就聯想到了他的《這些人,那些事》。兩本書都是由一個個平凡人的人生故事構成,唯一不同的,可能就是,吳念真更注重人物的個人命運,而白先勇可能更注重時代背景對人物命運產生的巨大影響以及這些人物與大陸的聯系、與那一段特殊時期的關系。
開篇尹艷的故事就極具吸引力,尹雪艷是個有故事有深度有魅力的女人。那一身蟬翼紗的素白旗袍,淺淺的笑容背后,卻是一顆飽經滄桑的心。上海百樂門舞廳的回憶,不僅僅是她一個人的回憶,更是那些和她一同來到臺灣的給她捧過場的人的回憶。可惜他們都再也回不去了。就算大家再造一個百樂門,可歲月已不是當年的歲月,地點也不是曾經的地點。但至少尹雪艷那里是那些飽經歲月洗禮的人們尋找慰藉的最佳去處。大家都羨慕尹雪艷不老,甚至遭到一些人的嫉妒,可她依然是可愛的,因為她代表了一個時代,也代表著一種文化與記憶。然而深藏于這些之下的,卻是歲月的無情和濃濃的鄉愁。
在“思舊賦”里,順恩嫂和羅伯娘的談話足見世事變化無常。昔日風光無限的李公館竟變成如今的荒涼景象,然而那位善良的老仆人卻還在堅守著自己與李公館的之間的情意。最后,她“覷起眼睛,仰面往那暮云沉沉的天空望去,寒風把她那一頭白麻般的粗放吹得統統飛揚起來。”這一幕,讓人感慨萬千,也讓人十分心疼這位老人,一輩子都在為被人而活,卻活得有情有義,在那個特殊的年代,像這樣勤勞善良的人應該不少吧。
在“國葬”中,反映出的是故人之間那份濃濃的深情和歲月的變遷。看著那些老者依然堅持著中國傳統的生活方式,對長官的尊敬,總有一種莫名的感動,這個世界最難的,便是堅持。
看完這部短片小說留在心底最深處的兩個字,便是感動,感動人與人之間的那份情誼,感動老者們的堅持,感動苦難生活中的歡聲,感動人們面對世事變遷的那份淡然,當然,更多的是無奈。
臺北人解析篇二
年初,看完蔣勛的《蔣勛說紅樓夢》后,萌發了了解閱讀更多臺灣作家作品的興趣。在選擇上半年的閱讀清單時,在白先勇的《臺北人》和龍應臺的《目送》間徘徊。后由于kindle特價原因,最終選擇先看《臺北人》。
一、從書名說起
“臺北人”其實是一個身份的認可。小說中不同故事中形形色色的人物,大部分都是從大陸去臺灣的。大陸的生活是記憶,臺灣的生活是現實。記憶用來回味,更用來與現實對比。因此這群人,既回不去做大陸人,也融入不了做臺灣人,于是乎成了“臺北人”。
二、具有大格局
說這小說具有大格局,其一是小說的結構。白先勇先生向我們展現了栩栩如生的眾生相,角色上有舞女,阿兵哥,官太太,元老,將軍……,感情上有喪夫、同性戀、姐妹、父子……但每一篇都緊扣“身份認可”這一基調。好像“旋梯看風景”一般,相同的風景,不同的角度,全方位去展現。每一篇故事,都是組成《臺北人》不可獲取的部分。
其二則是小說的著眼點。雖然作者的身份特殊,但這作品不是立意表現一種大眾期待的“爆料”式的政治觀念,而是引導讀者從容不迫地去感悟某種人生意味。用余秋雨先生的話說就是“直取人生真味”。
三、具有意象特點
四、可讀性很強的“附錄”
作品后收錄了臺灣歐陽子、大陸余秋雨、旅美喬治高、以及作者本人的評論。這既反映出這是一本具有跨地域性意義的作品,同時也能從多個角度去了解這部作品,不僅是剖析它的內容,甚至寫作結構。
最后,我想說,我要再看一次王祖賢和宮澤理惠的《游園驚夢》。
臺北人解析篇三
啊!這個作者!白先勇!好吧,我不陌生。因為紅樓夢,對這個名字也很熟悉。原諒我的無知,看完這本書的前幾個故事,我還是忍不住查了查他的性別,是男是女,我一直認為是男,結果居然真是男,居然不是女。我這個疑問也是讓我醉了。
疑問的來由,就是有好幾個短篇以女性為主角,無論是行為服飾,習慣氣質,還是心理活動,無不細膩的令人贊嘆。我看我自己也無外乎是長頭發,小眼睛,長胳膊,長腿,黃黃的皮。作為一個資深的臉盲、人盲者,每當看到描述人物的筆觸總是忍不住細細的在心里勾勒那樣一個人物,作者筆下的人物,在我思想中很飽滿。
十四部短篇小說,不長,但很耐想。就像播放話劇一樣,幕起,某一個場景,開始表演,然后幕落,然后幕再起,換了場景,換了人物,但依然能察覺到熟悉的統一感。他鄉遇故知,本是一件溫暖人心的事情,但書中的這些人物聚在一起,卻怎么也抹不去深深的悲涼感。曾經天南海北,曾經各行各業,一朝淪為臺北客。曾經的繁華榮耀,曾經的權勢地位,曾經的舉足輕重,曾經的貌美如花,曾經的羞澀清純,曾經濃濃的鄉情,都在這個異地發酵出了不同的味道。就像陳年的葡萄酒,無論制作之初多么甜如蜜,在時間里都能夠品出苦澀的底蘊。
以前我不喜歡短篇,總覺得沒頭沒尾,無法成為一個完整的故事。現在我卻能夠為之著迷,究其原因,以前我喜歡跟著作者,看他所看,想他所想,如今我更喜歡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思想去想。所以看書的喜好是漸變的,怪不得人家說三十歲之前把平庸的書看完吧,因為過了三十歲,你就不想看了。雖然我還沒看完,我還想看,但興趣已然大減,而且有些類型的書已經不打算看了,不想讓思想那么沉醉在某一個美麗的泡泡,接受醒來的破碎。
有些書越看味道越淡,有些書越看味道越濃。書韻的厚重與我們的底蘊是相稱的。
臺北人解析篇四
所謂“臺北人”,實質上是流落臺北的大陸客。中華民國成立到大陸解放那段歲月里,有太多的戰火、分離、生存和懷念,被政治和海峽隔離在臺北的人們終生無法回到海那邊的故鄉,是為“漂泊”,但是從情感上他們想念大陸的親人,念念不忘往日的輝煌與風光,生活方式上依然是大陸的延續和復制,從這一點上又是某種意義上的“還鄉”。
《游園驚夢》里的錢夫人在丈夫去世后孤身一人流落在臺北,漂泊無依,宴會上一個唱戲的邀請讓她恍然如回到當年大陸上的笙歌和往昔的情懷,戲沒有唱完,她已經回到了從前,在半夢半醒的恍惚中沉溺不愿醒來。與錢夫人的凄清哀怨不同,《一把青》里的師娘和《花橋榮記》的老板娘要堅韌不少,老板娘彪悍而較潑辣,在“勉強掙扎著活”的日子里不怨天尤人,還時常記得“我們桂林”的好山好水,家鄉的好支撐著她漂泊的歲月;而師娘則是見慣了生離死別的平和,關心別人也善待自己,在臺北聽戲、打牌、跟鄰居逛游園會,雖然漂泊一人,但跟家鄉空軍家屬村的日子沒什么兩樣。
《臺北人》里的主人公不分男女都是被那個時代拋棄孤島的流落之人,但是相比女性角色的柔韌和較強適應度,男性身上的悲劇命運色彩要更為濃厚。
《歲除》中的賴鳴升,當年是馳騁臺兒莊戰場的英雄,如今在臺北成了小小的伙夫,經常因些許小事被主管“瞪起眼睛”欺負。《思舊賦》昔日轟轟烈烈風光無限的李長官如今家破人亡,公館破落,少爺瘋病小姐遭棄,自己只想遁入空門,《梁父吟》和《國葬》相似,都是用葬禮的場景表現當年叱咤風云的國民黨高級將領身后的凄涼。這里要提一下作者的身世,身為國民黨陸軍一級上將白崇禧之子,父親戎馬一生和歸臺之后的歲月,讓白先勇對那個動蕩時代有著極為深刻的切身感悟。用如此多的筆墨描寫往昔的軍旅之人,悲劇命運意味深長,更能體現那種濃郁的“漂泊與還鄉”的情結,并且,他們終身都在漂泊,無論身體與心靈,永遠也無法還鄉了。
臺北人解析篇五
從去年還是前年,在圖書館偶遇白先勇的書,驚訝于他文字的火候——看似平淡卻能有看電影的感覺。可能是他寫劇本和改編戲劇的功力,小說中的場景和人物都非常鮮活。
立自己的尹公館,維系著上海百樂門的標準,而且她待人接物有春風化雨的本事——鴻儒白丁都要來。尹雪艷的故事也充滿曲折,但不要緊——她會把那些挫折拋在身后,繼續往前。這也是絕代風華所必要的氣度。
《一把青》講述一個傷痛愈合的故事,朱青在第一任飛行員戀人墜機之后,死去活來——然而十幾年后,這樣的事情再發生一次,她已經很平淡地看過去了。即使曾經把愛情當做一切而又失去的人,歲月也能照看好ta。
《歲除》和《冬夜》勾畫了三個有“理想”的失意中年男子。一個在新年夜的醉酒豪言。他牛飲著,揮舞著,倒下了。但有人情味的是一圈老戰友對他的體諒和關懷。一個想要抓住最后的騰達機會,一個雖然騰達卻失去了理想,這兩個人放在一起的對話,更是人生百般滋味嘆著品。
《金大班的醉后一夜》是本書最為精彩的篇章之一,金大班曾經叱咤風云,而在二十年后,也要趕緊嫁人了。在離開夜總會的前夜卻遇到了一些故事——精心栽培的小妹栽在了愛情的`幻想中,搞大了肚子——不像自己二十年前狠心斷絕,她拿一枚鉆石戒指給小妹去生養。雖然罵得很兇,但金大班卻讓小妹不要受自己一樣的傷,失去對愛情的希望。小說終止在她遇到一位和當年自己墜入愛情時很像的年輕男子跳舞的畫面,她痛苦過,迷茫過,瀟灑過,而現在就讓這一切在一支舞中飄散吧。
《思舊賦》《梁父吟》《秋思》《國葬》刻畫了四個懷舊的人,有的已遲暮,但對過去的緬懷和執著令人敬佩或唏噓;有的不得不停下腳步,接受歲月的凋零。
《那片血一般紅的杜鵑花》《孤戀花》《花橋榮記》《滿天里亮晶晶的星星》講了四個被歲月摧殘的可憐人。讀到他們的故事,會嘆息或者哽咽——不好多說,因為每個故事背后都是鮮活的面容,你看到這些文字,那些人就會浮現。
《游園驚夢》是最長的一篇,而將錢夫人的人生和戲交織在一起的一段最為精彩。如果說語言的終點是音樂,而戲劇則是這終點站的輝煌建筑。這段的妙處在于,把錢夫人在戲曲和人生中的醉生夢死描寫得入木三分,你以為在看一部小說,但卻是在看一臺戲;而當你覺得這是一臺戲的時候,這卻是在描寫真實的人生。在這六頁的戲曲描寫中,錢夫人的戲與人生已經沒有了邊界。
這本小說看完之后,回味久久。我覺得不僅是這些精彩絕倫的描寫,把臺灣六七十年代的眾生相刻畫得十分生動,更難能可貴的是作者他并沒有要宣傳什么正能量,也沒有要拉人入地獄閑逛的黑暗——充分尊重每個人物的人生,卻能在看到失望時的不悲嘆,在絕望時也能留有的一絲從容。這份氣度正是文章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