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王崧舟梅花魂課堂實錄 王崧舟威尼斯的小艇教學實錄篇一
“我為語文而來!是語文滋潤我粗糙的感覺,是語文放飛我稚嫩的幻想,是語文點燃我噴涌的激情,是語文喚醒我沉醉的智慧。我平庸的生命,因為語文而精彩!” 這是王崧舟說的。
我看了王崧舟的《詩意語文》,印象最深的是王崧舟對一堂好課的理解。一堂好的語文課,存在三種境界:人在課中、課在人中,這是第一重境界;人如其課、課如其人,這是第二重境界;人即是課,課即是人,這是第三重境界。顯然,王崧舟已經進入了第三種境界,這種境界就是詩意,就是自由,就是深深的幸福感。真遺憾自己沒有足夠的底蘊來學習他的詩意語言,詩意課堂。但我欣喜地發現,王老師倡導的詩意語文新境界所包含的舉象、造境、入情、會意、求氣、尋根等諸多課堂表現因素,只要我們在語文課堂中有意識地滲入,哪怕算不上詩意語文,至少也能改善我們的課堂效果,使其更像是語文課。
常認為只要把語文知識教給他,只要學生會認、會讀、會寫、會用就可以了,哪曾想到語文中的奧妙無窮。樸素的語言,樸實的風格,其內在蘊含著無窮魅力的詩意,學生在學習語文中,不僅學習知識,同樣能感受到詩情畫意,那是何等的快樂,何等的幸福!
什么是詩意語文?王崧舟老師認為詩意語文是一種超越風格、超越流派的教學現象?!霸娨狻北旧硎且粋€多維度、多層次的模糊概念,不同的角度可以有著不同的闡釋。他分別從哲學的認識論、存在論的視角,從美學、倫理學、心理學、社會學、文學的視角來解釋詩意不同內涵。如果將“詩意”置于每個讀者的主體視野,那么對于閱讀文本的體驗意義卻又是無限的。他認為如果一旦將詩意語文框定為某種教學流派,那么,詩意的多樣性和模糊性必將遭受毀滅性的打擊。所以,什么時候將詩意語文解釋透徹了,什么時候也就宣告了詩意語文的死亡。讀完全書,再欣賞王老師的語文課,我似乎明白了:
一、“詩意”便是“多情”于讀。
王老師的課堂,可以說“讀”貫穿始終。課堂中既有飽含深情的讀,也有多元感悟的讀,且是個性飛揚的讀;既有融會貫通的讀,也有出神入化的讀。讀中融合了閱讀主體的思想、體驗、想象、靈性的情,而且充滿了生命的活力。王老師的課堂讓學生也讓我真正走近了詩意語文、詩意人生的殿堂。人課合一、融為一體,帶給了我精神上的震撼。想想自己的課堂,缺少了一雙發現詩意的眼睛,因而失落了一份品味詩意的心情。
二、“詩意”便是“舉象”中品。王老師認為,語言文字所描述的顯像結構本身沒有什么可感性,必須借助人的聯想和想象,才能讓干癟的符號化為鮮活的畫面。他引領著孩子們借助想象成功地實現了由文字到形象,由形象又到語言的轉換。這種引領讓孩子“見”到了文字背后鮮活的形象,體會到了生活中的情境和感觸,從而觸摸到文本蘊含的真情。文字與舉象之間的轉換才是詩意語文教學的最終追求。
三、“詩意”還是文本中的“咀嚼”。細讀文本,傾聽文本的靈魂,是王老師大力倡導的。他改用了朱光潛先生的美學名言:“慢慢讀,欣賞啊!”他認為要有一種從容的心態,不溫不燥,慢慢品、慢慢賞,讓文本與閱讀主體親密接觸。他告訴我們,行走在文本的從林中,看到了潺潺的清流,聽到了悅耳的鳥鳴,嗅到了撲鼻的花香,人的精神會得到震撼。在文本中能看到自己美麗的倒影,真所謂“千江有水千江月,佛不渡人人自渡”。
作為語文老師,加強語文素養的修煉,把語文教學生活化,詩意化,那樣的話,教學就變得有血有肉了。
雖然我知道自己營造不了他那厚積薄發的詩意課堂,但惟有不斷加強自身修為,刻苦鉆研業務,無限熱愛學生,課堂教學的趣味性自然會生發出來。我想,只有不斷學習,努力去汲取他形成詩意課堂的某個因素,以此來促進自己語文教學的成長。
王崧舟梅花魂課堂實錄 王崧舟威尼斯的小艇教學實錄篇二
跟隨王老師,我與孩子們從外國元首的欣然題詞中感受到萬里長城的堅強、剛毅和莊重,從自選段落讀文中感受長城的偉大與中國勞動人民的偉大,在“成千上萬”的人們情不自禁的贊嘆聲中(讓學生寫老人、殘疾人、外國友人、小男孩怎樣登上長城,發出怎樣的贊嘆),在反復的誦讀中,在對長城這位六百多歲高齡“老人”的年齡推算中,在對讓我們激動、自豪、崇敬的句子尋找中,在對長城的歌頌與贊美中(寫給長城的話),滋長一份內心的激動、自豪與崇敬。跟隨王老師,我與孩子們在圓明園名字的書寫和朗讀中,一股嘆惋、悲憤與莊嚴在心間彌漫。打開課文抓著兩個“不可估量”,將積郁著這段屈辱歷史“不可估量”的憤恨和嘆惋漫延開來。直奔結尾,仔細看看都是什么“化為灰燼”,將對英法“鬼子”的仇恨化作一遍又一遍的朗讀。還是在“你還知道些什么”這個簡單的問題的引領下,從“宏偉建筑”“珍貴文物”“舉世聞名”,聚焦“宏偉建筑”,從“八個有”到“無數個有”再到“化為灰燼”,巨大的落差,震撼著每個孩子的心。接著在追問與反思中(對圓明園,對圓明園的毀滅,你還想知道些什么),補充了一份閱讀材料,滿足了孩子們的求知欲望。最后的一段寫話(面對圓明園的斷垣殘壁,你有什么話想說),讓孩子積蓄的情感得以渲泄,得以升華。跟隨王老師,我與孩子們從恭恭敬敬地讀課題中(慈母情深——慈母情——慈母情深),感受母親的溫暖和慈愛,感受要回報母親的愛。在學文前練習填空呈現重點段,學習生字詞“皸裂” “攥”的讀音與寫法。緊扣“鼻子一酸”,感受作者情感的變化,并找出文中讓我“鼻子一酸”的細節。通過對四個句子的回環復沓的理解、感悟、鋪陳和深情誦讀(1、七八臺縫紉機發出的噪聲震耳欲聾。
2、背直起來了,我的母親;轉過身來了,我的母親;褪色的口罩上方,一對眼神疲憊的眼睛吃驚地望著我;我的母親。
3、母親說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彎曲了背,立刻將頭伏在縫紉機上,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4、母親卻已將錢塞在我手心里,大聲地對那個女人說:“我挺高興他愛看書的!”),將母親的勞苦、艱辛、忙碌、疲憊和崇尚知識、關愛子女演繹得聲情并茂、酣暢淋漓。最后在一曲深情婉約的《懂你》歌聲中,將學生對慈母摯愛的情感升華到極致,不能不讓人動容涕淚。
跟隨王老師,我與孩子們從詩人繆小明詩作《你是這樣的人》感受到周總理可親可敬,從自讀課文中孩子們進一步感受總理的簡樸、勞苦。在“高大的宮殿式的房子,室內陳設極其簡單,一個不大的寫字臺,兩把小轉椅,一盞臺燈,如此而已”的咀嚼品味中,孩子們從“一個、兩把、一盞、如此而已”體會“極其簡單”。從房子原有主人及原有陳設的推想中,從房子成為總理的住宅后這個沒有那個沒有的排比式的設問中,比照出總理的簡樸。從一碟數得清顆數的花生米和兩杯熱茶中,孩子進一步感受到泱泱大國總理的簡樸。從“審閱”一疊厚厚的文件感受到總理的勞苦。從補充的閱讀材料(總理生命的最后一段時光)中進一步感受總理的偉大人格。在一次又一次的朗讀中,孩子們表達了對總理的深情厚意。最后在戴玉強原唱歌曲《你是這樣的人》中,師生肅立,淚眼迷蒙地觀看總理一生的事跡片段,對總理敬仰和追思達到無以復加的境地,我相信總理的偉大人格將永遠鐫刻在孩子們的心頭,永遠無法抹滅。
跟隨王老師,我與孩子們走進了納蘭性德的《長相思》,在讀準多音字讀出詞的節奏的基礎上,弄懂作者“身在征途,心系故園”,通過反復誦讀讓孩子們讀出作者的跋山涉水、碾轉反側、抬頭仰望、孤獨成哭的畫面。通過對故園安靜、優美、溫馨、幸福場景的想像和描寫,反襯出作者此時此刻身心分離的痛苦和無奈,并化作一遍又一遍的朗讀加以表達。通過模擬妻子、兒子、老父、兄長對作者一次又一次“問君何事輕離別,一年能幾團圓月”的追問,感受作者重任在肩、義無反顧,深化對詞作主題的理解和感受。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長相思;風一更,雪一更,更更長相思。長相思呀長相思,在對課題的聲聲呼喚中將課堂演繹得盡善盡美。
跟隨王老師,我與孩子們感受了《二泉映月》的精致和詩意。一串又一串排比式的追問,一唱三嘆式的朗讀,循環往復式的渲染,將孩子們聽覺、視覺,乃至每一個細胞都調動起來,打通孩子們外部感受與內心體驗的聯系,引導孩子們層層深入地披文入情,將一道幽雅的風景,一段曲折的人生,一片感人的情懷,一首傳世的名曲通過藝術的處理和再現,淋漓盡致地呈現在孩子們的眼前,根深蒂固地移植到孩子們的心中。在《二泉映月》這節課中,我們不僅領略了《二泉映月》這篇課文的優美,而且感受了《二泉映月》這首樂曲的悲天憫人,更見識了什么是語文課堂詩的格局,詩的格律,詩的語言。“語文充滿勞績,但我們依然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之上?!闭Z文教學因王老師而詩意濃郁,語文教學因王老師而精彩紛呈,語文教學因王老師而碩果累累。我們感謝王老師,我們緊隨王老師。
詩意:文本理解的一種姿態
——感受王崧舟老師執教的《二泉映月》
著名指揮家小澤征爾第一次聽到二胡曲《二泉映月》流下眼淚,激動地說“這樣的音樂應該跪下來聽”。筆者以為,這里的“跪下來”應該不是形體的姿態,而是對這首樂曲的“理解姿態”。海德格爾說,人是“存在意義”的守護者,人理解世界,世界才不失去意義。誠如斯言,或許正是小澤征爾 “跪下來”的理解,《二泉映月》才獲得它應有的文化價值和精神意義。作為課文的《二泉映月》,我們應該以怎樣的姿態去理解它呢?就讓我們走進特級教師王崧舟的語文課堂,去感受他的“理解姿態”,去體驗他和孩子們這篇課文中的詩意棲居!
一首小詩,一副圖畫
——理解這處“景”
王崧舟老師把第一個教學層次定位在理解“二泉映月”這道“景”上。教學伊始,他開門見山:《二泉映月》是一首名曲,也是無錫的一道非常美麗的風景,自己讀讀課文,看看文中是怎樣描寫這一道風景的?在學生閱讀,圈畫,交流的基礎上,王老師出示了文中體現二泉景色四組詞語:茫茫月夜,如銀月光;一泓清泉,蜿蜒而來;流水淙淙,靜影沉璧;月光照水,水波映月。這八個詞語形象生動,“二泉映月”這道風景的情趣、韻味都盡在其中。可是這僅僅是“教師的語文”,對孩子來說,卻是八個孤立的、似懂非懂的字眼。王老師是怎樣讓這八個詞語“復活”,成為孩子心中的一首生動別致的“詩”,腦中的一幅栩栩如生的“畫”的呢?
美讀。語文教學中,我們帶領孩子美美去讀的,往往是優美的句段??墒且岩粋€個詞語美美地讀出來,確實需要對詞語的所構成的語境有一定的體悟。學生似乎還不具備這樣的功力,于是王老師便率先垂范,用自己的抑揚頓挫的聲音感召著孩子,讓他們受到感染,融入其中。在此基礎上,王老師告訴孩子,語文不光用嘴讀,還要用眼睛讀,用眉毛去讀,用表情去讀,用姿勢去讀。在學生朗讀的過程中,王老師不時地提醒孩子,“輕輕的,柔柔的”。在一遍一遍地美讀中,盡管孩子們對詞語還沒有形成清晰美妙的畫面,但是,他們對詞語所有了心靈上的“意會”;盡管王老師心中的二泉和孩子們還有很大的差異,但是每個人心中的美是相通的,是美讓師生的心靈在誦讀中顫動起來,共振起來,靈動起來!
想象。王老師認為,語言文字所描述的顯像結構本身沒有什么可感性,必須借助人的聯想和想象,才能讓干癟的符號為鮮活的畫面。他沒有坐而論道,而是身體力行。感悟第三組詞語“流水淙淙,靜影成璧”時,一個女孩朗讀后,王老師對學生說:“孩子們,讓我們閉上眼睛,請她再讀一遍,隨著她的聲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一會兒,一個孩子說,流水從石縫流淌過,月亮照在二泉中,非常的寧靜;緊接著一個孩子說,月亮映在二泉中,非常亮,非常圓;這時又一個孩子說,二泉中的月亮像一塊潔白、透明的玉石;隨后又有一個孩子說,流水淙淙地穿過石縫,流淌在二泉中,泉中月亮的影子像一塊潔白、明亮的美玉!孩子的想象的“漣漪”在不斷擴散,漸漸地,這兩個詞語豐盈了,活動了,成了一副副可觀可感的畫面。當他們再讀時,語調中,充盈著美麗,浸透出清亮。
體悟。如果說,美讀、想像是語言感性的點滴累積,那么體悟則是學生語言感性的統整和勃發。當孩子對這八個詞語形成了鮮明的表象,有了欲罷不能的情感時,王老師適時引導孩子將語言的“感”引向語言的“悟”。這個過程他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層層推進,螺旋上升:第一步,讀著讀著,你就會發現,這不是八個詞語,其實,它就是——一副畫,一首詩!孩子是愉悅的,因為在他們的眼前,“二泉映月”在他們的眼前不再是這八個單調的詞語,而是是一幅優美流動的畫面;孩子是沉醉的,因為“二泉映月”在他們口中不再是這八個無味的詞語,而是一首韻味無窮的小詩。第二步“讓我們帶著這種感覺,讀一讀?二泉映月?這一副畫,這一首詩吧!”此刻,孩子的誦讀應該說是 “其言皆出自吾之口,其義皆出自吾之心”。第三步,“當我們置身在這幅畫,品味著這首詩,是什么心情,有什么感覺?”優美、寧靜、清幽,此時,“二泉映月”這首詩,這幅畫,已沁入心脾?!白屛覀儙е@種感覺讀進去,一起走進無錫惠山的?二泉映月?!”這時,一股清泉汩汩流淌,一泓潭水碧波蕩漾,一輪明月皎潔明亮,此情此景在清純的童聲中時隱時現,閃閃爍爍!
“二泉映月”是一處寫在文字中的風景,王崧舟老師牢牢地扣住八個詞語,一唱三詠,給了它感性的畫面,讓孩子入情入境;給了它詩意的生命,讓孩子如癡如醉!誰說語言是文字堆砌,誰說語文教學是文字的肢解,在王老師的語文課上,我們感受的語言是一幅幅畫面,是一行行詩句,我們體驗的語文教學是還語言以感性的存在,還兒童以感性的生命!情深似海
——看王崧舟老師上《長相思》有感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夜深千帳燈。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边@首詞,就是“清代第一詞人”納蘭性德的傳世之作《長相思》。詞中飽含著別離之情、思鄉之情、心碎之情、無奈之情、隱忍之情……所有的情像是潺潺的河流匯聚成了汪洋深海。而看王崧舟老師上課,就像是看他如何牽引著我們尋到那注入海洋中的河流,讓我們一步步靠近,安下心靜靜地聆聽,用心來感受其間所蘊藏的感情。他上課不是澆灌般的,卻更像是如雨滴般不動聲息地滴落,緩緩而不間斷,綿延地叩響學生心靈那方最為脆弱的天地,在他飽含神情的語言里沉醉、投入、學習。王老師上課的情亦如海般將我們淹沒,細細想來他所傳到出來的感情是通過幾種不同的方式完成的。
一、在情境中鋪展出情
師:同學們,在王安石的眼中,鄉愁是那一片吹綠了家鄉的徐徐春風。而到了張籍的筆下,鄉愁又成了那一封寫了又拆、拆了又寫的家書。那么,在納蘭性德的眼中,鄉愁又是什么呢?
王老師就通過這樣一個導入,為這節課奠定了感情基調。并且創設了一個個情境,學生的心里有著徐徐春風拂動,還有那寫了拆、拆了又寫的家書,這些無形中都讓學生的感情開始滋生出來,為下一步的學習奠定了基礎。
二、在朗讀中沉浸于情
師:請大家打開書本,自由朗讀《長相思》這首詞,注意,仔仔細細讀上4遍,讀前兩遍的時候,注意詞當中的生字和多音字,要把詞念得字正腔圓;讀后兩遍的時候,要注意把它念通順,注意詞句內部的停頓。明白嗎?
朗讀是解讀文本的重要形式,學生通過聽(聽老師或錄音范讀)、看(默讀)、讀(出聲朗讀)等途徑與文本對話,從整體上感受言語材料,在對話的過程中逐步感知與理解文本。王老師先是重點抓住了“一個多音字和一個生字”,讓學生讀正確,正所謂“字正腔圓”;接著引導學生讀詞的停頓,讀出節奏,正所謂“有板有眼”;然后一句過渡句:“真好!同學們,讀古代的詩詞,我們不但要把它讀正確,讀得有節奏,而且還要盡可能讀出它的味道來.”要求學生讀出味道,讀出感覺來。在接下來的感悟教學部分,王老師充分讓學生在感悟的基礎上讓學生讀出孩子的“真聲音”,而不是無病呻吟。學生在對話“首席”的引領下,與《長相思》進行了文本對話。生本對話的過程,經歷了從“字正腔圓”、“有板有眼”到“正確”、“有節奏”,文本在對話中被學生到解讀出“味道”與“感覺”。記得曾有一段時間因為老慮到要把文章讀得抑揚頓挫,結果讀完了以后竟然發出現不知道讀了什么內容。其實讀的時候,我們考慮的因素并沒有那么多,平靜中感情的自然流露才是最重要的。由此我想到,假如一味地鼓勵學生在朗讀時把每一句話都綁上一種感情,結果學生確實讀得有聲有色,只是并不是真的表達了自已流露出的感情,讀本身也失去了它的作用。因此作為一個老師,應該是先讓學生自己去讀,或許剛開始讀得很不如意,但是不要緊,一遍遍讀多了就自然會出現感覺的。王老師在上課時不斷讓學生交流讀詞的感覺,前前后后不下十多次,這是一個喚醒感覺的過程。王老師通過誦讀的形式來保護詩的“完形”,讓學生在直觀、直感、直覺中意會的過程,沉浸在詞的感情海洋中。
三、在對話中深入挖掘情
師:現在王老師提兩個問題,看看你對這首詞大概的意思,掌握了沒有。(板書“身”)
第一個問題,聽清楚了,作者的身,身體的身,身軀的身,作者的身在哪里?身在何方? 生1:作者的身在前往山海關外。
師:請站著,山海關外。繼續說,誰還有不同的看法? 生2:作者的身在前往山海關的路上 師:路上,請站著。繼續說。
……
生7:他的身可能在營帳里面。
師:營帳里面,請站著。孩子們,這里站著一二三四五六七位同學。作者的身在哪兒?七位同學就是作者的身經過的點,他經過了崇山峻嶺,他經過了小河大川,他經過了山海關外,他經過了軍營的帳篷,他還經過了許許多多的地方,這就是作者身在何方。一句話,作者身在征途上。
(板書:在“身”后面寫“在征途”。)
學生通過“作者身在何處?”和“作者心在哪里?”這兩個話題的對話交流,感受“身在征途”、“心系故園”的情景,感悟“身”“心”分離的痛苦。這樣兩個問題,讓學生抓住了這首詞的主要內容,由原先浮在詞表面開始抽絲剝繭深入進去。得出這兩個結論后也就似乎看見了作者心中冉冉流動的那條情河。
四、自我范讀渲染情
當學生通過朗讀與對話,初步感受理解文本后,王崧舟在音樂聲中用渾厚而富有磁力的聲音范讀課文,將直板的文字變為有聲的語言,變成立體的有生命的文本,表現出詞的精神和生命,啟動了學生的情感,濃郁了詞的情境,使整個教室都縈繞在離愁思鄉之情中。王老師幾次范讀頗具感染力,整堂課的語言表達上的渾然一體。這離不開他本身作為一個語文老師所具有的深厚的文學修養,也突顯了他的一種教學機智。我想,這大概就是所謂的人文性的表現之一吧。
五、以想象來激發情
在音樂和王崧舟聲情并茂的范讀感召下,學生張開了想象的翅膀,走進了納蘭性德的“生活”和“世界”,通過一次次的吟詠直接與詞人展開對話。
師:孩子們,請閉上眼睛,讓我們一起,隨著納蘭性德走進他的生活,走進他的世界。隨著老師的朗讀,你的眼前仿佛出現了怎么樣的畫面,怎么樣的情景?(稍作停頓)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夜深千帳燈。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師:孩子們,睜開眼睛,現在你的眼前出現了怎么樣的畫面和情景,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你仿佛處在一個怎么樣的世界里?
學生們通過想象,感悟納蘭性德的“征途”——跋山涉水、輾轉反側、抬頭仰望、孤獨沉思,充滿了遠離與牽掛。在與“征途”對話后,王崧舟又將話題切換到詞人的家鄉和故園。師:“在納蘭性德的心中,在納蘭性德的記憶里面,在他的家鄉,在他的故園,又應該是怎樣的畫面,怎樣的情景呢?展開你的想象,把你在作者的家鄉,在作者的故園看到的畫面寫下來?!?/p>
想象以語言為依托,學生對文本的想象感悟,通過言語實踐,積淀為語言。語感能力的培養,終究是聽說讀寫能力的提高。聽和讀,建立起我們與生活、與文本的聯系;說和寫,則生成話語。王崧舟在學生感悟詞人“身”“心”分離時設計了兩次言語實踐,通過“說”和“寫”將感悟到的形象轉化為語言,完成了語言與精神的第一次同構。學生的想象的世界里感情被大大激發,開始脫離開教室,似乎融入到了詞中的那個世界。
古詩詞具有很大的想象空間,王老師又是在不斷的引導中讓學生想象“我”的身與心的疲憊,讓學生通過多角色演繹想象“我”對離別的無奈,讓學生想象故園的美好生活以跟現進的險山惡水的環境相比,突出思鄉之情。讓學生了解了詩的無限張力,從字面一下子深入到了深層的人文性的東西。
六、換位思考中轉移情
師:孩子們,你們都問過了,是吧?你們可曾知道,這些問題,納蘭性德也問過自己。就在征途上,納蘭性德還寫過一首詞,題目叫《菩薩蠻》,其中有這樣兩句詞,就是納蘭性德問自己的。(課件呈現兩句詞。)誰來讀一讀? 生:(朗讀)問君何事輕離別,一年能幾團圓月?
師:問得好,孩子們,請你再想一想,除了納蘭性德在問自己外,還會有誰要問一問納蘭性德:問君何事輕離別,一年能幾團圓月?還有誰?
王老師讓學生把他作為納蘭性德,想提的問題直接就問他。王崧舟老師的教學思路是感受型的。引導學生設身處地體驗作者的心境,盡量與作者共鳴。如此一來,就把書本中的內容轉換到現實生活中了,本來感覺還存在距離的詞原來就在自己的身邊。轉換角色追問,在心靈對話中升華了情感。一直到詩詞的教學完畢,最終讓學生從心中感受到詩人那顆西念故鄉的心,并自然的流露在詩詞的朗讀中,可謂功德圓滿。
短短的一堂課,短短的兩句詞,竟被演繹得如此一波三折,如此波瀾起伏,如此蕩氣回腸!就像一片海,激起了萬浪狂濤。
王崧舟梅花魂課堂實錄 王崧舟威尼斯的小艇教學實錄篇三
王崧舟 《草船借箭》實錄
笑談《草船借箭》的智慧【觀點】
多角度、有創意的閱讀探究
【現場】 第 一 課 時
師:今天我們要學的《草船借箭》這個故事出自《三國演義》。哪些同學看過《三國演義》?可以是小說,可以是連環畫,可以是電視連續劇。生:(自由舉手應答。絕大多數學生表示看過。)師:能說說你對諸葛亮的印象嗎? 生1:諸葛亮是個足智多謀的軍師。
生2:諸葛亮是個很講情義的人,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十分感激,就幫助劉備打天下,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師:說得好!“鞠躬盡瘁,死而后已”這八個字寫盡了諸葛亮的一生。
生3: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他的學問非常大,被人稱為“臥龍先生”。師:不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諸葛亮更知人心。
生4:諸葛亮跟周瑜斗智,最后把周瑜給活活氣死了。周瑜臨死前說:“既生亮,何生瑜?”意思是說,既然生了諸葛亮,又何必生我周瑜。
師:喲!你知道得還真多!當然,周瑜之死不能全怪諸葛亮。等會兒學了《草船借箭》這個故事,你就會明白的。
生5:諸葛亮神機妙算,他能借東風,會八卦陣,我覺得他是三國演義中最聰明的一個人。師:好!看來大家對諸葛亮都有一定的了解和判斷。今天學《草船借箭》這個故事,大家就多了一份親切感,因為故事的主人公就是諸葛亮。學《草船借箭》就等于是會會諸葛亮這個老朋友。是吧? 生:(齊答)是!
師:“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請同學們打開書本,趕緊去見見諸葛亮這個老朋友。讀完課文以后,老師請你從智慧的角度,給故事當中的四個人物排一排名次,你覺得可以怎么排?明白嗎? 生:(齊答)明白。(學生開始自由朗讀課文,教師做現場巡視。)
師:好!讀完課文,對諸葛亮、周瑜、曹操、魯肅這四個人應該有了大致的印象,是吧?這四個人,如果從謀略和智慧的角度,給他們排排隊,你會怎么排?
生1:我認為諸葛亮排第一位,周瑜排第二,曹操排在第三,魯肅第四。師:諸葛亮最聰明,魯肅最笨。有不同意見嗎?
生2:我覺得魯肅應該排在第三,曹操排在第四。前面兩個不變。
師:哦!諸葛亮排第一,周瑜排第二,曹操變成最笨,魯肅排第三。還有不一樣的嗎? 生3:我覺得諸葛亮排第一,曹操排第二,周瑜第三,魯肅排第四。師:周瑜第三了,魯肅還是最笨。還有不一樣嗎? 生4:我覺得諸葛亮第一,曹操第二,魯肅第三。師:好嘛,魯肅第三,周瑜最笨。哈哈,還有嗎?
生5:我覺得諸葛亮第一,魯肅第二,周瑜第三,曹操第四。師:你認為曹操最笨,有意思。從謀略和智慧的角度,每位同學都給四個人物打了分,是吧?盡管答案不同,但同學們發現沒有,有一點是毫無異議的。生:(齊答)諸葛亮排第一。師:對,諸葛亮排第一,諸葛亮是最聰明的。這是同學們讀了課文之后取得的共識。非常好!這篇課文寫了諸葛亮的很多內容,現在王老師請你們仔細讀一讀,你覺得這篇課文寫諸葛亮的智慧,什么地方寫得最精彩?把它們找出來,然后仔仔細細地讀一讀。生:(大聲讀課文,尋找寫得精彩之處。教師做現場巡視。)
師:咱們交流一下,你覺得這篇文章當中寫諸葛亮的智慧,什么地方最精彩? 生1:我覺得寫諸葛亮的謀略和智慧在七和八自然段中寫得最精彩。師:你先把寫得最精彩的地方讀給大家聽,咱們注意聽。生1:(朗讀課文七、八自然段。)
師:不錯。這兩段話如果多讀幾遍,可能對你的幫助就更大。誰也覺得這個地方寫諸葛亮的智慧得最精彩。再請一個同學讀一遍。生2:(朗讀)這時候大霧漫天,江上連面對面都看不清。天還沒亮,船已經靠近曹軍水寨。諸葛亮下令把船頭朝西、船尾朝東一字兒排開,又叫船上的兵士一邊擂鼓一邊吶喊。魯肅吃驚地說:“如果曹兵出來怎么辦?” 師:停!停!魯肅怎么說? 生2:吃驚地說。
師:對呀!吃驚地說!再讀一讀,體會魯肅的吃驚。生2:(朗讀)魯肅吃驚地說:“如果曹兵出來怎么辦?” 師:好!這樣讀才有吃驚的味道。繼續。生2:(朗讀)魯肅吃驚地說:“如果曹兵出來怎么辦?”諸葛亮笑著說:“霧這樣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來,我們只管飲酒取樂,天亮了就回去?!?/p>
師:注意!諸葛亮笑著說,得有笑容,得有笑聲啊。誰來讀讀諸葛亮笑著說? 生3:(朗讀)諸葛亮笑著說:“霧這樣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來,我們只管飲酒取樂,天亮了就回去。”
師:這是微笑著說。誰還愿意讀讀這句話? 生4:(朗讀)諸葛亮笑著說:“霧這樣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來,我們只管飲酒取樂,天亮了就回去。”
師:這是大笑著說。你也想讀?來,請你讀。生5:(朗讀)諸葛亮笑著說:“霧這樣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來,我們只管飲酒取樂,天亮了就回去?!?/p>
師:你這笑,真是出自內心的笑!請你接著往下讀。生5:(朗讀)曹操在營寨里聽到鼓聲和吶喊聲,就下令說:“江上霧很大,敵人忽然來攻,我們看不清虛實,不要輕易出動,只叫弓弩手朝他們放箭,不讓他們近前?!?/p>
師:這個令可沒下好!電視上見過大將軍下令嗎?那個威嚴,那個響亮,那個果斷。這樣,大家先自由讀一讀,體會體會。生:(自由練讀。)師:來,請曹操下令!咱們先叫一個女曹操。曹操在營寨里聽到鼓聲和吶喊聲,就下令說—— 生1:(朗讀)江上霧很大,敵人忽然來攻,我們看不清虛實,不要輕舉妄動,只叫弓弩手朝他們放箭,不讓他們近前。
師:活脫活現一曹操。稍有一點遺憾,那個曹操說的是不要“輕易出動”,你這曹操說成了不要“輕舉妄動”,兩個曹操,哪個說得更準確?自己體會體會,好嗎?叫一個男曹操,曹操本來就是男的嘛。曹操在營寨聽到鼓聲和吶喊聲,就下令說—— 生2:(朗讀)江上霧很大,敵人忽然來攻,我們看不清虛實,不要輕易出動,只叫弓弩手朝他們放箭,不讓他們近前。
師:好一個威風凜凜的大將軍!你繼續往下讀。生2:(朗讀)他派人去旱寨調來六千個弓弩手到江邊支援水軍。一萬多個弓弩手一起朝江中放箭,箭象下雨一樣。諸葛亮又下令把船調過來,船頭朝東,船尾朝西,仍舊擂鼓吶喊,逼近曹軍水寨去受箭。
師:還有同學覺得別的什么地方寫諸葛亮的智慧是最精彩的?
生3:我覺得最精彩的是第四自然段。諸葛亮說:“希望你借給我二十只船,每只船上要三十個兵士,船要青布幔子遮起來,還要一千多個草把子,排在船的兩邊,我自有妙用。第三天管保你有十萬支箭,不過不能讓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計劃就完了?!?/p>
生4:我覺得第二自然段寫諸葛亮的謀略比較精彩,因為他說:“現在軍中缺的是箭,想請先生趕造十萬只箭?!?/p>
師:等等,老師請你把第二段話都念一遍,好嗎?
生4:有一天,周瑜請諸葛亮來商議軍事,對諸葛亮說:“我們現在就要和曹兵交戰,水上交戰用什么兵器最好?”
師:注意啊,周瑜說這番話的時候,他實際上——
生4:心懷不軌,他很嫉妒諸葛亮,他想用這個造箭的名義把諸葛亮害死。因為他死前曾說過“既生瑜,何生亮”,所以看的出來他非常恨諸葛亮,想利用造箭的借口害死諸葛亮。師:對啊,所以說,周瑜說這話的時候一肚子壞水,你得把這種感覺讀出來。你剛才讀得那個周瑜是光明磊落的周瑜,不是心懷鬼胎的周瑜,你得心懷鬼胎呀!試一試,行嗎?(讀開頭的話)有一天,周瑜請諸葛亮來商議軍事,對諸葛亮說—— 生4:(朗讀)“我們現在就要和曹兵交戰,水上交戰用什么兵器最好?”諸葛亮說:“當然是弓箭最好。”“先生和我想得一樣,現在軍中缺的是箭,想請先生趕造十萬支箭,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辭。”諸葛亮說:“都督委托,當然照辦,不知這十萬支箭什么時候用?”周瑜說:“十天造得好嗎?”諸葛亮說:“既然就要交戰,十天造好必然誤了大事?!?師:注意!諸葛亮這個時候嘴上這樣說著,心里想到的是什么呢? 生5:他想到了周瑜肯定是使的詭計,干脆就來個將計就計。
生6:他想到周瑜肯定要給他出難題,十天造十萬支箭肯定是比登天還難。
生7:我首先和他一樣,而且我知道諸葛亮他熟知天文地理,他已經觀過天象,知道再過三天就有一場特別特別大的霧,也想到周瑜會用這個箭來威脅他。所以他肯定想到了借箭這回事。
師:盡管諸葛亮知道周瑜想要害他,盡管諸葛亮知道三天后這場大霧,將計就計能把這十萬支箭借來。但是我就覺得很奇怪,諸葛亮為什么不推托、不推辭呢?明明知道周瑜要害我,要我的身家性命,我干嘛還要替他借十萬支箭呢?
生1:我覺得諸葛亮想,既然你想害我,我就將計就計,我就和你斗智。
生2:我想是這樣,周瑜就是想專門找一個難題難倒諸葛亮,如果你要是不去借箭的話,正好中了人家圈套,就證明周瑜比諸葛亮強。
師:同學們,諸葛亮是劉備的軍師,周瑜呢,是孫權的都督。劉備和孫權可是兩家呀。周瑜這樣刁難諸葛亮,諸葛亮完全可以回到劉備那里去呀。
生3:因為魏軍當時非常強大,諸葛亮提出要東吳和蜀漢相聯盟,來攻打魏軍,這樣才能獲得勝利。因為這個時候需要箭,諸葛亮使計,如果把魏軍的箭由我來使的話,魏軍的兵力就會大大減弱,而我軍的兵力會大大增加,這樣的就可以使劉備的蜀漢、孫權的東吳取得勝利。所以,諸葛亮是從大局來考慮借箭的。
師:看得出,你讀過不少書,對當時的歷史情況很了解。你講得很對,孫劉兩家只有聯合抗曹,才能戰勝曹操,保住自己的領地。但是,剛才你的發言有一個小小的錯誤,指出來你不生氣吧?其實,那時三國還沒有建立,東吳、蜀國、魏國還沒有建立,孫權和劉備還是各地的一方霸主。所以是孫劉聯合,而不是吳蜀聯合。請你接著讀。生3:(朗讀)諸葛亮說:“既然就要交戰,十天造好必然誤了大事?!敝荑枺骸跋壬A計幾天能夠造好。”諸葛亮說:“只需三天。”周瑜說:“軍師你可不能開玩笑?!敝T葛亮說:“我怎么敢和都督開玩笑,我愿立下軍令狀,三天造不好甘受懲罰。”周瑜很高興,讓諸葛亮當面立下軍令狀,又擺了酒席招待他。諸葛亮說:“今天來不及了,從明天起到第三天,請派五百個兵士到江邊去取箭?!敝T葛亮喝了幾杯酒就走了。
師:好的,請坐。我們對諸葛亮的智慧都有了自己獨特地體會和理解。有的同學認為前面寫得最精彩,有的同學認為中間寫得最精彩,也有的同學認為后面寫得最精彩。其實這些都不要緊,只要我們深入到課文中的字里行間細細品味,我們就能夠感覺到這篇課文每一段話、每一句話、甚至每一個字都在傳神地寫著諸葛亮的智慧。這篇課文,老師讀了二十多遍了,盡管讀了二十多遍,我還是有一個問題沒搞清楚,但我又很想搞清楚這個問題,我甚至傻想著是不是應該去問一下諸葛亮。(眾大笑)你們想知道困擾王老師的這個問題嗎? 生:(齊答)想!
師:我暫時不告訴你們,請你們先仔仔細細地讀讀課文,猜猜困惑王老師的會是一個什么問題?看誰有水平,猜得準。
(學生興趣盎然地讀課文,思索)師:好,請同學們大膽地猜,是哪個問題困擾著王老師? 生1:3天怎么能造好10萬枝箭? 生2:為什么諸葛亮向魯肅借船這件事兒不能讓周瑜知道? 生3:諸葛亮的計策妙在哪里? 生4:曹操為什么不射“火箭”?
生5:魯肅是周瑜的下人,為什么不向他報告諸葛亮借船的事? 師:這些問題我也都想過,不過通過讀書,我都已經搞懂了。老師在想啊,諸葛亮說:“我怎么敢和都督開玩笑,我愿意立下軍令狀,三天造不好甘受懲罰。”同學們,你們知道立下軍令狀意味著什么?
生1:完不成任務就要殺頭。
師:喀嚓,腦袋搬家。對呀,立下軍令狀意味著三天造不好十萬支箭的話,腦袋就要搬家。所以我就在想,當時,諸葛亮立軍令狀的時候,腦子里想了些什么?他到底想好了一些什么呢?這可是一個大問題啊!因為這個問題事關諸葛亮的身家性命??!咱們是不是這樣,先獨自看看書,思考思考這個問題。再以四人小組為單位,一起討論討論,行嗎?(學生先默讀思考,然后四人小組相互討論)
師:討論非常熱烈!看來,困擾老師多日的重大問題,就要在你們這里解決了。好?。≌埥檀蠹?,諸葛亮在立軍令狀之前,他肯定想到了些什么呢?
生1:我覺得在立軍令狀之前,他就已經謀略好了后面的計劃,他已經計劃好了怎么來造這十萬支箭,然后他才敢跟周瑜立下軍令狀。如果他沒有謀略好的話,他就不會冒著殺頭的危險去立軍令狀的。
師:有道理!老師繼續向你們請教,這個計劃當中該有哪些內容啊?
生2:我認為他想到的第一個就是天氣的變化,想到了長江上三天之后會有大霧。
生3:第二個他想到的是曹軍會怎樣應對。以曹操的為人,他肯定會謹慎用兵。他看見外面有大霧,而且又有鼓聲和吶喊聲,他肯定不敢輕易出兵,所以他肯定使用弓箭。
生4:他還想到了他肯定要有所準備,就是準備草船。而且,他必須考慮到魯肅會不會把這件事告訴周瑜的。以他對魯肅的了解,魯肅肯定會把船借給他,而且不會把這件事告訴周瑜。生5:而且,諸葛亮他還考慮到二十條船上箭能不能插到最多。因為他一開始先讓青布幔子包上,再插上草人。假如是木船前往的話,就插不上多少支箭,可能達不到十萬支箭的數量。用青布幔子,箭射在上面就固定在布上,不會掉下去。而且插上草人也可以把箭插得多一些,至少不會達不到十萬支箭而受罰。
師:是啊,這些問題,哪個問題能不先想好呢?草船不想好,能借到箭嗎?天氣不想好,能借到箭嗎?曹操、魯肅的性格不想好,能借到箭嗎?這個計劃,諸葛亮想得多么周到、多么細致??!你們說,諸葛亮他神不神? 生:(齊答)神。
師:諸葛亮他妙不妙? 生:(齊答)妙。
師:難怪魯肅見了周瑜,告訴他借箭的經過,周瑜長嘆一聲說:“諸葛亮神機妙算,我真不如他。”
第 二 課 時
師:通過上節課的讀書研究,我們知道,早在諸葛亮給周瑜立軍令狀之前,他已經謀劃好了草船借箭的計劃,他想得是那樣周到、那樣細致,最后草船借箭的計劃得到了成功實施。難怪魯肅回來告訴周瑜借箭的經過,周瑜長嘆一聲說—— 生:(齊讀)諸葛亮神機妙算,我真不如他。師:請你讀一遍。生1:(朗讀)諸葛亮神機妙算,我真不如他。
師:周瑜是長嘆一聲,你把那個嘆加上去,再來讀這句話。生2:(朗讀)唉,諸葛亮神機妙算,我真不如他。師:不錯,請你來。生3:(朗讀)諸葛亮神機妙算,唉,我真不如他。生4:(朗讀)唉,諸葛亮神機妙算,我真不如他呀!
師:周瑜到最后就是這副神態、這副樣子。同學們,你們覺得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在課文的哪些地方得到了充分體現呢?自己默讀課文,把你認為最能充分體現諸葛亮神機妙算的地方用波浪線劃下來,然后仔細地讀一讀,想一想,為什么你覺得這個地方體現了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學生默讀課文,教師做現場巡視。)
師:我看到同學們找了很多地方,是吧?的確像同學們所體會的那樣,這篇課文很多地方都在描寫諸葛亮的神機妙算。那咱們就這樣,在那么多地方當中,挑你自己體會最深的一處,說一說這個地方你是怎么體會到諸葛亮的神機妙算的,好嗎? 生1:(朗讀)“這時候大霧漫天,江上連面對面都看不清。”我從這里體會諸葛亮神機妙算的。因為大霧漫天,能見度很低,所以敵人看不見他,當然他也用不著看見敵人,曹操怕江邊有伏兵,就只能用遠距離的武器防御,這樣諸葛亮才能草船借箭成功,這才能體現出諸葛亮的神機妙算。
師:先別忙著坐下去。我發現你挺能說的,理解得也非常不錯。但咱們學語文,光有理解沒有感受是不行的,你看看這是一場怎樣的霧?你一讀,要讓大家感受到這場霧。生1:(朗讀)這時候大霧漫天,江上連面對面都看不清。師:比剛才大了點,但這場霧還不夠大,誰能比他讀得更大? 生2:(朗讀)這時候大霧漫天,江上連面對面都看不清。師:霧更濃了,但還是沒有漫天呀!誰再來讀一讀? 生3:(朗讀)這時候大霧漫天,江上連面對面都看不清。
師:這才是一場漫天的大霧??!同學們想啊,這時候諸葛亮和魯肅都坐在船上,他倆都看到了這場大霧,你說魯肅看到這場大霧什么感受? 生1:他這時候比較驚訝,比較吃驚。師:那么諸葛亮呢?諸葛亮看到這場大霧什么感覺?什么心情?你別說,通過你的讀告訴大家,自己讀。生1:(朗讀)這時候大霧漫天,江上連面對面都看不清。師:你們從他的朗讀中體會到了諸葛亮的什么心情? 生2:體會到諸葛亮當時心情非常高興。生3:他十分的自信。
生4:他終于如愿以償了,正暗自得意呢!
師:好一個“如愿以償”??!但是,王老師覺得你光抓住這句話,還不能夠看出諸葛亮的神機妙算。為啥?因為光憑這句話,還不知道究竟是碰巧遇上了大霧呢還是諸葛亮早在三天之前就算準了大霧呢。哪句話能證明這場大霧諸葛亮早已算到了? 生1:(朗讀)“第一天不見諸葛亮有什么動靜,第二天仍然不見諸葛亮有什么動靜,直到第三天四更時候,諸葛亮秘密地把魯肅請到船里?!?師:誰來做做諸葛亮,來讀讀這句話? 生2:(朗讀)“第一天不見諸葛亮有什么動靜,第二天仍然不見諸葛亮有什么動靜,直到第三天四更時候,諸葛亮秘密地把魯肅請到船里?!?師:一做諸葛亮你就激動。(眾笑)不激動。再來一次,把諸葛亮的胸有成竹,把諸葛亮的運籌帷幄,把這種感覺讀出來。要心定氣閑,像諸葛亮那樣一點也不著急地讀。生2:(朗讀)“第一天不見諸葛亮有什么動靜,第二天仍然不見諸葛亮有什么動靜,直到第三天四更時候,諸葛亮秘密地把魯肅請到船里。”
師:這才像個諸葛亮嘛!心定氣閑,成竹在胸。但是,王老師覺得這句話寫得太啰唆,什么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諸葛亮第一天第二天不都沒動靜嗎?寫它干嘛?完全可以改成這樣:“到了第三天四更時候,諸葛亮秘密地把魯肅請到船里。”這樣一寫,又簡潔又明了,不浪費筆墨,多好??!在書上把它改一下吧。生:(紛紛示意)不能改,不能這樣改。師:(故做糊涂狀)不能改?為啥不能改?這樣改不是挺好的嘛!
生1:因為有了這兩句話,就能體現諸葛亮預測到第三天四更時候有大霧的。如果直接說直到第三天四更的時候,也許碰巧第三天四更時候來了大霧了,他一看,噢,來了大霧了,就今天去借箭吧。
生2:第一天第二天雖然說沒動靜,其實他這邊盤算著吶,第一天第二天說明他做事情不是非常得急,而是他沉著冷靜。
生3:如果你直接寫到第三天四更時候的話,就沒有那種胸有成竹的感覺了。生4:這樣還能看出諸葛亮在立軍令狀的時候非常有把握。
師:如果你作為一個旁觀者,一個不知內情的人,都快急死了,是吧?第一天不見諸葛亮有什么動靜,第二天仍然不見諸葛亮有什么動靜,火已經燒到眉毛上了,你怎么還沒動???一直到第三天四更時候,諸葛亮秘密地把魯肅請到船里,而這個時候,咱們這位仁厚老實的魯肅,還不知道諸葛亮把他請去干嘛呢。是不是?你們說諸葛亮他神不神? 生:(齊答)神。師:妙不妙? 生:(齊答)妙。師:剛才咱們用了前后聯系的方法讀懂了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前面那句話是反映諸葛亮的預測,后面那句話是反映事實的,這樣一聯系,就能體現他的神機妙算。你再仔仔細細地讀讀課文,找一找,還有哪些話前后聯在一起能夠反映諸葛亮的神機妙算。生:(默讀課文,尋找相關句子。教師做現場巡視。)師:咱們來交流交流各自的發現。生1:我覺得還有“諸葛亮笑著說:‘霧這樣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來,我們只管飲酒取樂,天亮了就回去?!?師:這是諸葛亮預測的。
生1:還有就是“曹操在營寨里聽到了擂鼓和吶喊聲,就下令說:‘江上霧很大,敵人忽然來攻,我們看不清虛實,不要輕易出動,只叫弓弩手朝他們放箭,不讓他們近前?!币婚_始諸葛亮就預測到在大霧的時候,曹操不敢把他的兵派出來,到后來又寫曹操在營寨里聽到諸葛亮他們的鼓聲和吶喊聲,就讓弓弩手向他們射箭,從這里體現出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師:是啊,諸葛亮前面這樣說,曹操后面果然這樣做,是不是呀?咱們一起來讀讀這兩段話。生:(齊讀)諸葛亮笑著說:“霧這樣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來,我們只管飲酒取樂,天亮了就回去?!辈懿僭跔I寨里聽到了鼓聲和吶喊聲,就下令說:“江上霧很大,敵人忽然來攻,我們看不清虛實,不要輕易出動,只叫弓弩手朝他們放箭,不讓他們近前?!?師:同學們,諸葛亮是怎么說的? 生:笑著說。
師:他是笑著說的。我覺得這篇課文挺有意思,我發現這篇課文寫諸葛亮說的地方一共有十一處,前面諸葛亮說‘水上交戰用弓箭最好?!T葛亮說‘既然就要交戰,十天造好必然誤了大事?!T葛亮說‘我怎么敢和都督開玩笑,我愿立下軍令狀,三天造不好甘愿受罰?!际侵T葛亮說諸葛亮說。但是我發現,只有這個地方在諸葛亮說的前面加了一個‘笑’字,諸葛亮笑著說。咱們一起來讀一讀,諸葛亮笑著說—— 生:(齊讀)諸葛亮笑著說:“霧這樣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來,我們只管飲酒取樂,天亮了就回去?!?/p>
師:是啊,你們研究研究看,你們覺得諸葛亮他在笑誰? 生:(自由讀)
師:諸葛亮在笑誰呢?
生1:我覺得諸葛亮是在笑曹操,因為霧這么大,笑曹操不敢出來迎戰。師:說明諸葛亮對曹操的性格怎么樣? 生1:了如指掌。
師:了如指掌,是啊,這叫什么笑?這叫諷刺的笑。曹操,哼!生性多疑,這種天氣,有敵人突然來攻,自然不敢派兵。你讀,把這種感覺讀出來。生1(輕蔑地朗讀):諸葛亮笑著說:“霧這樣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來,我們只管飲酒取樂,天亮了就回去?!?/p>
師:對諸葛亮的笑,你們還有別的體會嗎? 生2:我覺得他是在笑他自己的神機妙算,笑他自己有這么大的本領,對所有人都了如指掌。師:這叫自信的笑。來,把這種感覺讀出來。生2(自信地朗讀):諸葛亮笑著說:“霧這樣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來,我們只管飲酒取樂,天亮了就回去。”
師:不錯!這是他的體會,你們呢?都一樣嗎?
生3:他還在笑魯肅,魯肅前面吃驚地問諸葛亮說:“曹兵出來怎么辦?”諸葛亮后面回答了魯肅。
師:他是在寬慰魯肅,是不是?魯肅啊魯肅,你真是個老實人,你怎么到現在還沒明白我的用意呀!是吧?這是一種幽默的笑。來,讀讀看,把這種感覺讀出來。生3(幽默地朗讀):諸葛亮笑著說:“霧這樣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來,我們只管飲酒取樂,天亮了就回去。”
師:誰來寬慰寬慰魯肅?來,請你。我做魯肅。咱們開始,魯肅吃驚地說:“如果曹兵出來怎么辦?”
生4(學著長者的口吻朗讀):諸葛亮笑著說:“霧這樣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來,我們只管飲酒取樂,天亮了就回去。” 師:這回我魯肅總算放心了??磥?,諸葛亮這一笑的內涵多著??!誰還有別的發現嗎? 生5:我覺得諸葛亮還在笑周瑜呢!前面主要是周瑜想害諸葛亮,而現在諸葛亮馬上就要把十萬支箭借回來了,馬上就會有十萬支箭了,他就覺得你周瑜肯定想不到這點。師:所以諸葛亮怎么說的?
生5:他說,霧這樣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來,我們只管飲酒取樂,天亮了就回去。師:對??!回去干嘛? 生5:回去交箭。
師:交了箭,周瑜的陰謀還能得逞嗎? 生5:不能了。師:諸葛亮心里默默地說:“周瑜、周公瑾呀,你要跟我斗,還嫩點兒!”是吧?這叫什么笑?這叫勝利的笑。你再讀讀看,把這種感覺讀出來。生5(充滿喜悅地朗讀):諸葛亮笑著說:“霧這樣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來,我們只管飲酒取樂,天亮了就回去?!?/p>
師:諸葛亮這一笑,笑得多么自信、多么自豪、多么喜悅??!咱們一起再來讀讀諸葛亮這一充滿智慧、充滿勝利的笑!生:(齊讀)諸葛亮笑著說:“霧這樣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來,我們只管飲酒取樂,天亮了就回去?!?/p>
師:你們說,諸葛亮神不神? 生:(齊答)神。師:妙不妙? 生:(齊答)妙。
師:除了這兩句,對諸葛亮的神機妙算,你們還有別的發現嗎?
生1:我從第四自然段最后那個“不過不能讓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計劃就完了?!边€有第五自然段的那個“回來報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發現了諸葛亮的神機妙算。諸葛亮不讓告訴都督,結果魯肅果然就沒有告訴借船的事,證明他對魯肅的為人也是了如指掌。師:還有別的發現嗎?
生2:我還有一個。前面第四自然段寫諸葛亮對魯肅說“第三天保管有十萬支箭?!焙竺娴谑匀欢螌憽懊恐淮蠹s五六千支箭,二十只船共有十萬支箭。”印證了他的預測。師:是啊,連箭的數量都預測得那么準確。不多不少,剛好十萬支箭。
生4:我這個是非常深沉的?!爸x謝曹丞相的箭”,他表面上是在氣曹操,實際上是要動搖曹操的軍心。曹操的兵士看到諸葛亮這么神機妙算、這么歷害,而他們的主帥曹操卻沒有識別他的詭計,他們覺得對方十分強大,就覺得不是他們的對手了。
師:就是在沒有交戰之前,先挫挫他們的士氣,是不是?。磕愕睦斫夥浅I羁?,也看得出你的知識面非常廣。但是我擔心啊,曹操知道自己上了當,怎能善罷甘休?他要是派兵追殺出來,諸葛亮不就麻煩了嗎?
生4:我覺得根本用不著擔心。因為諸葛亮早已算好了,回來時是順風順水的。曹操他們根本追趕不上。
師:好一個“順風順水”!從“順風順水”中,你們又有什么新的體會?
生5:諸葛亮不但事先預測好了氣象,而且他也預測好了這個地理位置。
生6:船頭只有先朝西、后朝東,才能順風順水地回來??梢?,諸葛亮想得多么周到??!生7:靠近曹軍水寨時,是空船,所以逆風逆水關系不大。借完箭回來的時候,船上裝滿了箭,所以順風順水就省了了許多,也保險一點。
生8:順風順水回來,曹軍就追不上。追不上,就能更加挫挫他們的士氣。
師:說得好!對諸葛亮他們來說,風順、水順、心情更順啊!勝利在望,能不順心嗎?難怪魯肅詳詳細細地把這一切告訴周瑜之后,周瑜不得不長嘆一聲:“諸葛亮神機妙算,我真不如他?!弊x完全文,你覺得周瑜和諸葛亮比,還有哪些地方不如諸葛亮的? 生1:周瑜心胸太狹隘,諸葛亮心胸比較寬闊。
生2:周瑜其實也挺聰明,就是沒有把聰明用到正道上,老想害人。諸葛亮用到正道上,做大事。
生3:周瑜他只想前不想后果,而諸葛亮想事情比較周密。生4:周瑜做事沒有諸葛亮周到。
生5:周瑜做事欠冷靜,就拿他想害諸葛亮這件事來說吧,他嫉妒諸葛亮比他有才干,他們現在是要聯合抗曹,他卻想害諸葛亮,是不是有點內訌的感覺?
生6:周瑜有點自不量力,他一開始想害諸葛亮的時候,他也不想想諸葛亮是什么人,諸葛亮早就把曹操魯肅這些人了如指掌了。
生7:周瑜做事非常著急,而諸葛亮做事非常冷靜。
師:是啊,周瑜的氣度、周瑜的為人、周瑜的才智、周瑜的智慧都不如諸葛亮,難怪魯肅了解了整個借箭過程之后,對諸葛亮說了這么一句話,他說:“先生真神人也?!比缓缶拖蛑T葛亮討教你這神機妙算是怎么來的,諸葛亮就一五一十地對魯肅說了。同學們,你們想知道嗎? 生:(齊答)想。師:真的想知道? 生:(齊答)想。師:一定想知道? 生:(齊答)想。
師:下課!下課以后請同學們自己去看《三國演義》的第四十六回,答案就在四十六回上
王崧舟梅花魂課堂實錄 王崧舟威尼斯的小艇教學實錄篇四
觀特級教師王崧舟《桃花心木》有感
王崧舟老師一直都在教育的最前線。他積極倡導“詩意語文”的理想和信念,主張以發展學生的言語生命為核心,從生命成長的高度觀照和深化語文教育改革,促進學生語言和精神的協同發展。提出“讓每個孩子走向成功”的教育理想。
這次教研活動,安排全天語文教師觀看了他執教的課文是人教版六年級下冊的《桃花心木》,是臺灣作家林清玄的一篇散文。課文借生活平凡小事給樹苗澆水,喻深刻的育人道理。課一開始,王老師就直奔主題:作者林清玄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孩子們快速地找出:不只是樹,人也一樣,在不確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較經得起生活的考驗,會鍛煉出一顆獨立自主的心。在不確定中,就能學會把很少的養分轉化成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長。然后讓學生提煉不確定的好處有:生活考驗、獨立自主,轉化能量、努力生長。最后反復朗讀,熟記心間。但這遠遠不夠,接著讓學生看著板書,學會思考、提問:不確定指什么?為什么說在不確定中能經得起生活的考驗……很自然地引入課文故事。接著王崧舟老師讓學生到文中尋找相關的語句:哪些語句能幫助你讀懂“不確定”?勾畫出來。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老師整合了課文內容,讓學生在課文的語言環境中,深切感悟“不確定”的內涵。此時,精彩的朗讀吸引著在座的每一位老師:王老師緊扣“不確定”,與學生合作一遍一遍朗讀著道理,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完全理解了不確定的含義?!安淮_定”指時間的不確定、澆水量的不確定……
學到這兒,王老師話鋒一轉,林清玄先生一直不理解,種樹人為何這樣澆水?接著,層層設置懸念,他以作者的感情(奇怪——越來越奇怪——更奇怪)為線索,同時不斷聯系重點段落,讓學生反復朗讀,再次理解不確定的深層含義。在王老師的引領下,學生聯系生活實際理解“不確定”:“昨晚,我家的門壞了,全家都進不去;昨天,我考試失敗了……孩子們一下子打開了話匣子,滔滔不絕,欲罷不能。普通的課到這兒應該戛然而止。但大師高瞻遠矚,領悟深刻,想常人想不到的。王老師在讓學生列舉完自己生活中的不確定的事情后,又將“不確定”的生活內涵拓寬加深,一下又掀起了課題教學的又一高潮:引出林清玄一生中最佩服的三個人陸羽、慧能和玄奘一生中的“不確定”,體悟如何面對不確定的人生:不確定有時意味著可憐;有時意味著艱難;有時意味著痛苦…..最終悟出:心美,一切皆美!我想,那個環節感染的一定不是我一個,相信在座的許多老師、同學都會有此感受,這大概就是上課的至高境界。接下來的拓展堪稱一絕,居然與佛禪聯系起來,遙想自己對佛教虔誠無比,但終歸所讀書籍勝少,只是表面上的信仰,真正對佛教思想還是個門外漢。更何況自己也教過《桃花心木》,但從未考慮過在這兒也能滲入佛教的智慧。
課文的結尾感動著每一位老師,震撼著每一位老師,因為他將本課提升到文化的境界,傳遞了佛家的一個知見:無常!不確定就是無常!懂得無常,就要醒來!播放的佛家唱經的歌曲《醒來》,清新別致,意蘊悠長,耐人尋味。王崧舟老師的課從文學到文化的轉折、提升,踏雪無痕,浮萍漸開!
這次“大餐”,讓我目睹了大師的風采,更激發了我去思考他的文風和課風背后的精彩。相信,隨著自己專業技能的提升,對這次“大餐”的理解將會更加深刻和深遠
一年級組:吳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