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位杰出的教職工,總歸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總的組織綱領和行動方案。優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又該怎么寫呢?下面我幫大家找尋并整理了一些優秀的教案范文,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家鄉古建筑教材分析 家鄉古建筑小學美術教案篇一
教學目標:
1、了解古建筑的范圍、常見類型、一般特征和有關歷史典故。
2、體驗并掌握線畫古建筑的基本方法。
3、培養和增強學生對家鄉人文遺產的情感聯系和對家鄉的熱愛。
教學重點:體驗并掌握線畫古建筑的基本方法。教學難點:能運用流暢的線條表現作品的疏密關系。教學準備:圖片收集、多媒體課件、簡易繪畫冊頁、范作。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題。
古代詩人李白云:“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引出黃鶴樓的介紹,既“家鄉古建筑”。
二、欣賞發現。
1、播放課件,欣賞各種古建筑。
2、整理古建筑的分類。
3、說一說。
4、小結:①按材質可分為:磚制、木制、石制。
②按造型可分為:亭、臺、樓閣、寺廟、塔、民居。
三、尋找發現、學識了解。
1、尋找各式建筑的具有共同的一般特點。
2、學生說一說。
3、教師小結:
①造型優美,對稱、漸變、頂有脊、檐翹等。②結構科學,斗拱、柱梁、不用釘子、穩固。③極盡裝飾,檐、雕梁、畫棟、窗飾等。
四、引導分析、深入了解。
1、思考:要想建造這些古建筑,我們最初的一般是要做什么?
2、師:要畫好古建筑,先要進行觀察分析,把看似復雜的建筑物變得簡單易于理解,如亭閣的屋頂,有飛檐呈流線卻是三角形或梯形。其實它的各部分均可看成大小不同的△口。
等形的組合,大家看是不是這樣?
3、師:提問,古建筑的很多細部是很科學的,也是有趣的。飛檐是怎樣翹起的?重檐是怎樣建的?斗拱是怎樣結構的?梁柱是怎樣連接的?
2、學生討論。
3、出示幻燈片,師邊小結知識點:連接、支撐、穿插、卯榫卯合、竹釘。
五、演示觀摩、作品欣賞,深入感知。
1、教師講授線畫步驟、要求: a、觀察思考后構圖定位; b、從屋頂處開始下筆;
c、線條要流暢肯定,盡可能用長線畫;
(提示:著名畫家保羅·克利說:“牽著線條去散步。”一年級課——《繞繞涂涂》)d、畫出些細部,看不清的想象完成。教師邊指點實物邊畫。(備注:可用大屏幕打出一清晰古建筑圖片進行線描。)
2、欣賞城市古建筑及線描作品。
六、布置學生作業。
1、作業:
小組合作,選一組城市古建筑進行線描,小組合作完成一個城市古建筑的冊頁,并制作作品目錄。
2、要求:
①技能:能運用流暢的線條表現作品的疏密關系。
②構圖:注意團隊合作,讓冊頁形成一個整體(注意環境、背景的添畫)。③整理總結:給冊頁選好題目,制作封頁,做好總結(優缺點)選派人做出評價。
七、作業觀摩,評價總結。
1、分組自評小結。
2、對照實景,解決更多的問題。
3、教師引導學生對學習活動全過程進行評價。①學習工具的準備情況。②學習態度表現;表揚與批評。③學習效果的評價;知識獲得怎樣。
家鄉古建筑教材分析 家鄉古建筑小學美術教案篇二
家鄉古建筑教案
(活動一)
橫店小學
李華寅
教學目標:
1、了解古建筑的范圍、常見類型、一般特征和有關歷史典故
2、體驗并掌握線畫古建筑的基本方法
3、培養和增強學生對家鄉人文遺產的情感聯系和對家鄉的熱愛
教學重點:體驗并掌握線畫古建筑的基本方法 教學難點:能運用流暢的線條表現作品的疏密關系 教學準備:圖片收集、多媒體課件、簡易繪畫冊頁、范作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題
古代詩人李白云:“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引出黃鶴樓的介紹,既“家鄉古建筑”。
二、欣賞發現
1、播放課件,欣賞各種古建筑
2、整理古建筑的分類
3、說一說
4、小結:①按材質可分為:磚制、木制、石制
②按造型可分為:亭、臺、樓閣、寺廟、塔、民居
三、尋找發現、學識了解
1、尋找各式建筑的具有共同的一般特點
2、學生說一說
3、教師小結:
①造型優美,對稱、漸變、頂有脊、檐翹等。
②結構科學,斗拱、柱梁、不用釘子、穩固。
③極盡裝飾,檐、雕梁、畫棟、窗飾等。
四、引導分析、深入了解
1、思考:要想建造這些古建筑,我們最初的一般是要做什么?
2、師:要畫好古建筑,先要進行觀察分析,把看似復雜的建筑物變得簡單易于理解,如亭閣的屋頂,有飛檐呈流線卻是三角形或梯形。其實它的各部分均可看成大小不同的△口。等形的組合,大家看是不是這樣?
3、師:提問,古建筑的很多細部是很科學的,也是有趣的。飛檐是怎樣翹起的?重檐是怎樣建的?斗拱是怎樣結構的?梁柱是怎樣連接的?
2、學生討論
3、出示幻燈片,師邊小結知識點:連接、支撐、穿插、卯榫卯合、竹釘。
五、演示觀摩、作品欣賞,深入感知
1、教師講授線畫步驟、要求: a.觀察思考后構圖定位; b.從屋頂處開始下筆;
c.線條要流暢肯定,盡可能用長線畫;(提示:著名畫家保羅·克利說:“牽著線條去散步。”一年級課——《繞繞涂涂》)d.畫出些細部,看不清的想像完成。教師邊指點實物邊畫。
(備注:可用大屏幕打出一清晰古建筑圖片進行線描。)
2、欣賞城市古建筑及線描作品
六、布置學生作業
1、作業:
小組合作,選一組城市古建筑進行線描,小組合作完成一個城市古建筑的冊頁,并制作作品目錄。
2、要求:
①技能:能運用流暢的線條表現作品的疏密關系,②構圖:注意團隊合作,讓冊頁形成一個整體(注意環境、背景的添畫)
③整理總結:給冊頁選好題目,制作封頁,做好總結(優缺點)選派人作出評價
七、作業觀摩,評價總結
1、分組自評小結
2、對照實景,解決更多的問題。
3、教師引導學生對學習活動全過程進行評價。
①學習工具的準備情況。
②學習態度表現;表揚與批評。
③學習效果的評價;知識獲得怎樣。
4、下節課后作業準備
家鄉古建筑教材分析 家鄉古建筑小學美術教案篇三
家鄉的古建筑》活動二教學反思
《家鄉的古建筑》一課時屬于“綜合探索”領域,而活動二是活動一“用線
描畫古建筑”的延伸。活動一傾向于寫實性繪畫,活動二是傾向于想象性繪畫。
青州作為古“九州”之一,又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早在七千多年前,已有人類在此繁衍生息,是“東夷文化”的發源地。作為青州人,學生們是非常驕傲和自豪的,我以青州的昭德街為藍本,讓學生課前利用多媒體查找與昭德街有關 的傳說和典故。
在課堂上,學生們積極發言,把查找的傳說和典故向同學們展示出來。在授課中,我利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了許多學生作品,通過欣賞作品,學生從構圖,構思上都形成了自己的想法,在創作過程中,我適當地加以指導,學生們的目標完成度還算是樂觀。但是整堂課下來,我也是發現了自己的很多不足。
1、小組合作探究次數很少。合作探究的次數少了以后,班里平時沉默寡言 的學生參與的次數就少,參與的次數少那么他們思考問題的積極性就會下降,導
致后面幾個問題提問時,有些學生連手也不舉,光等著其他同學發表建議,隨聲 附和。
2、對學生的想象引導地很少。學生雖然課前也查閱了相關資料,但是資料 是死的,需要學生在腦中在加工,如:怎樣與建筑物相結合,怎樣的遮擋關系才 能使畫面主題突出等,這些都是很重要的一些問題,但是在授課中,我引導的不 到位,學生就難免想的不周全,導致很多學生的作業是相似的,很多學生甚至沒
有自己的想象因素,全是臨摹的課本上的作業,雖然學習目標看起來是完成了,但是實質上學生學到的東西并不多。
3、由于自己教學經驗少,面對課堂的突發狀況處理的不是很好,學生繪畫 創作中出現的問題也不能及時的想到解決方案,總是有延時。
在全組同事的幫助下,我這堂課也比之前有了很大的進步,面對自己的不足,唯有在以后的教學中,多向優秀教師取經,多請老師們聽我的課,幫助我增長經 驗
家鄉古建筑教材分析 家鄉古建筑小學美術教案篇四
家鄉古建筑
一、教材分析
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古建筑作為文明發展的重要標志,到處都矗立著它的身影。盡管有的已經破敗或只留遺跡,也是熠熠生輝,珍貴無比。在我們居住生活的家鄉,或多或少,總有值得我們珍視的古建筑:亭臺、樓閣、寺廟、民居??無一不在見證著文明的過去、現在和將來,已成為彌足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這些古代建筑雖歷經滄桑而魅力依舊,受人景仰,得到保護。更重要的是古建筑物上所承載的人文價值,讓一代又一代新人不斷去追尋、學習、傳承,獲得有利于人類社會更好發展的東西。在世人越來越重視開發利用文化與自然遺產價值的情形下,把《家鄉古建筑》編入新教材具有特別的現實意義。安排在小學高年級,與初中階段的《門》、《遠古的呼喚》等課有著密切聯系并與之呼應。屬于綜合探索的單元課。
在教材編排的呈現上,分為緊密相連的三部分,也是有機的三個學習活動內容:觀察描繪(畫古建筑),制作體驗(泥做小亭子),想象創作(畫故事畫),有一定的層次性。1.觀察與描繪,是讓學生有目的有計劃地對家鄉某處古建筑作有意圖的考察,并作簡單的記錄,比如材質(磚制、木制、石制等)、造型(亭、臺、樓、民居等)、建造年代以及建筑物結構等作較深入的觀察,以加深對建筑物的了解(歷史、科技、藝術的),繼而進行描繪(或線描或彩畫均可)。通過寫生或記憶畫古建筑,既訓練了學生的造型能力,又使得學生更進一步對古建筑物的理解與猜想(尤其是殘敗的),體驗、感悟古代建筑師和工匠是怎樣想象構思、怎樣畫草圖、怎樣施工建造該古建筑的。2.制作體驗。是讓學生通過就地取材(泥、石、木等)制作一幢仿古建筑物,并有所創意。通過體驗陶泥捻捏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和解決實踐問題的能力,也是一次摸擬建筑師工匠的學習活動,獲得傳承的意義。3.在對古建筑較了解的前提下,將古建筑的有關故事用想象畫形式創作表現出來,畫一幅故事畫,表達自己的悠思。因此《家鄉古建筑》課目的內涵是很豐富的。可觀、可記、可觸、可畫、可做、可思。在教師的精心設計與指導下,可以獲得非常好的學習活動效果。
教材所選用照片的內容,均體現了古建筑的一般特點和不同地域的多樣性。《徽州印象》(安徽)是攝影師沈越先生拍攝的一幅藝術攝影作品。畫面將皖南民居特有的布局、形制和白墻黑瓦的古樸美呈現在你眼前,作為教材主圖,可以細細品味,重點欣賞。《應縣木塔》(山西應縣),又名佛宮寺釋迦塔(1056年),塔身共九層,外觀為六檐五層,塔平面呈八角形,底直徑為30米。塔結構全由大梁、立柱與斗拱卯榫而成,未用鐵釘。是現存國內外最高大的木結構樓閣式古塔。雖經歷七次大地震卻安然無恙。《拙政園》(蘇州)是蘇州最大園林建筑,圖為拙政園中的見山樓雪景,只是全園中的一部分,它巧妙精致,滿眼風情。亭臺樓榭,臨水而建,是中國園林建筑的基本特色。漫步園中,廊、橋、曲徑,一步一景,就像人在畫中游,很是愜意。《黑龍潭》(云南麗江)是麗江市郊黑龍潭公園里的風光,圖中的得月樓三層四角,端莊俏麗,和五孔石拱橋相得益彰,在玉龍雪山的襯托下倒映潭中,顯得特別美麗,是麗江重要的旅游景點之一。
幾幀照片的內容,遠不能包括古建筑的各種類型和方方面面,教材只能是列舉一二,獲得一般的印象和感覺,還需要教師和學生另外收集更多樣式的古建筑物圖片以供學習。
教材的前導語試圖說明家鄉古建筑的類型眾多,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具有較多的人文價值,值得我們去了解,去欣賞。前一個提示語和表格式填空,是告訴學生怎樣觀察欣賞,即看什么,了解什么。最后一個提示是為學習活動而設計的,是對古建筑有所了解后意猶未盡而進行想像畫創作的提示,還需教師根據本地的具體情況進行拓展。
學習屋的內容顯而易見。通過圖示,了解什么是斗拱、橫梁、柱、飾等。學生也可自己去了解更多古建筑的有關知識內容。此圖是太原晉祠內的柱、梁、斗拱照片。
二、教學目標
◆了解古建筑的范圍、常見類型、一般特征和有關歷史典故。
◆體驗并掌握線畫古建筑的基本方法,能以泥為主要材料做一簡約小亭。
◆培養和增強學生對家鄉人文遺產的情感聯系和對家鄉的熱愛。
三、教學思路
本課為綜合探索的單元課,涵蓋的知識面很廣,要學習的東西也很多,但不能任意拓展,只需在教學中要求學生作一般性的了解和把握。在考察了解的基礎上畫畫古建筑,用泥做一做仿古小建筑,獲得感受體驗,為往后進一步了解傳承古建筑文化做準備。
在學習活動的開展上,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參觀了解和線畫古建筑,也可只畫局部以降低難度,可以安排兩個以上課時外出進行。外出進行時要有效組織和合理把握,避免流于形式;第二階段,想像創作。在獲得直觀感受與了解的基礎上,分別用一個課時進行泥做小亭子的作業和畫有關古建筑的故事畫。后階段的學習活動重在過程與體驗,不要太難。用泥做一個小亭子是合適的,尖頂加幾根柱子,再刻畫瓦片和裝飾,學生會樂于習得。最后一個活動,是畫故事,這個活動要根據本地古建筑有無典故而進行。沒有典故則變通進行,教師自行安排還是可以的。
四、教學選擇
外出考察調查不是件容易的事,如果古建筑離校太遠,或天氣不好或安全原因不便外出,可以在教師做好充分準備的圖片影像資料的前提下,改在校內進行。比如,教師事先拍成短片,合成解說,讓學生間接觀察了解,邊播邊巧妙設問,而后投影古建筑照片大影像線描畫出,也會取得較好效果。
還可以將考察古建筑的活動提出詳細具體的指標(表格填空最好)分發給學生,由家長擇日帶領前往,鼓勵學生拍照、錄像,之后交給老師檢查。為后段學習活動開展做準備,在古建筑無典故傳說的情況下,畫故事的活動完全可以由老師靈活變通,如改為畫古建筑上的圖騰紋飾,可能更有意思。
五、教學建議
不便外出時,畫校園內的仿古亭子或老房子也是可行的,在寫生時不必強求形似和透視比例關系,畫出些翹檐、斗拱、廊柱、琉璃瓦、青磚也是好的。
教師可演示寫生線畫建筑的一般步驟方法,力求簡潔流暢,體現細節。
寫生時,作業紙宜稍大,便于大膽下筆,游刃有余。
用泥做小亭子時,教師要為學生統一準備好泥,或將學生帶到能做陶的地方(陶吧、陶藝坊)去完成。
六、教學資料
亭 周圍開敞供人停留、觀覽的小型點式建筑,俗稱亭子。一般設置在可供停息、觀眺的形勝之地,如山岡、水邊、城頭、橋上以及園林中。以木構為最多,也有用磚石砌造的。如,長沙岳麓山的愛晚亭。
臺榭 夯土高墩稱為臺,臺上的木構房屋稱為榭,兩者合稱為臺榭。是宮室、宗廟中常用的建筑形式。臨水或建在水中的建筑物稱為水榭,但已是完全不同于臺榭的另一類型建筑。
樓閣 中國古代建筑中的多層建筑物。樓與閣在早期是有區別的。樓是指重屋,閣是指下部架空、底層高懸的建筑。如武漢的黃鶴樓、南昌的滕王閣。
塔 供奉或收藏佛舍利(佛骨)、佛像、佛經、僧人遺體等的高聳型點式建筑,又稱“佛塔”、“寶塔”。塔一般由地宮、塔基、塔身、塔頂和塔剎組成。有樓閣式塔、密檐塔、單層塔等形式。
中國古代建筑的特點
1.使用木材作為主要建筑材料。2.保持構架制原則。3.創造斗拱結構形式。4.實行單體建筑標準化。5.重視建筑組群平面布局。6.靈活安排空間布局。7.運用色彩裝飾手段。
拉撲楞寺位于甘肅省夏河縣城西1000米處,始建干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是藏傳佛教格魯派六大寺之一,占地80公頃,規模宏大。
課題:第9課
家鄉古建筑 年級:5年級上冊 教學目標:
1.了解古建筑的范圍、常規類型、一般特征和有關歷史典故。2.體驗并掌握線畫古建筑的基本方法(線描的方法)。
3.培養和增強學生對家鄉人文遺產的情感聯系和對家鄉的熱愛。教學重點: 1.讓學生更多的了解古建筑的特點,提高學生的動手繪畫能力。2.讓學生掌握畫古建筑的基本方法。教學難點:
1.學生對古建筑的了解和題材較少。2.學生對古建筑的繪畫方法掌握有困難。教學準備:
教具:ppt課件、教師范畫
學具:鉛筆、鋼筆、水彩筆等等、畫紙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 師生問好!
二、導入
1.簡單介紹我們的家鄉長沙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古城,并出示幾張古建筑的圖片,讓學生有一定的了解。
師:同學們,相信大家都知道,我們長沙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古城,也有很多的古建筑(包括改建的)。比如我們比較熟悉的:岳麓山的愛晚亭——曾是毛主席最喜歡去讀書的地方;還有天心閣——它主要是為當時的戰爭而建立的。(而它的特點則是圍墻很高,因地勢高,且為防守敵人的侵入)。
那么,同學們你們了解和喜歡的古建筑有哪些呢?
生:⑴ 鳳凰古城、岳陽樓。
⑵ 大理古城。
⑶ 我不喜歡這種建筑。
師:同學們都有各自不同的看法,也有很多地方的。接下來我們來看看我們最熟悉的愛晚亭和天心閣的圖片。
師:大家看了愛晚亭和天心閣的圖片,那么,老師想問問大家,這兩個地方和我們現在住的房子對比,它們有什么特點呢?
生:⑴ 房頂(是尖的)
⑵ 門、窗、墻等等 2.揭示課題
師:大家都很聰明,也很細心。那么,今天我們就一起用我們手中的畫筆來畫一畫我們的家鄉古建筑。今天我們學習第9課《家鄉古建筑》請大家把書翻到第22頁。板書:9 家鄉古建筑(ppt課件、黑板)
三、深入了解
師:其實呢,古建筑的類型有很多中,如亭臺樓閣、寺廟、民居等(大家可以看書上的圖片,每種類型的都有)而且,你們也發現了,古建筑大多都用石、磚、木等材質建造的。大多是以梁、檁、檐、枋、斗拱合理構造的,體現出對稱、均衡和節湊的美。
師:那么,這些是古建筑的特點,那么這些雕梁和翹檐到底有什么作用呢?
生:⑴ 不知道(老師變出示圖片并講解)⑵ 支撐、漂亮等等(答得非常好,很不錯)
師:這些柱子、翹檐主要有三個作用:漂亮、支撐受力、獨特 師:好,我相信大家對古建筑也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我們怎樣才能 畫出來呢?用什么方法畫呢?
師:首先,請大家先看看老師畫的(作品展示)
四、課堂練習
師:我們今天就用老師這種方法來畫,這種方法叫做線描。什么是線描呢?
線描:就是用大家手上的鉛筆、鋼筆、水性筆或水彩筆等在白紙上用流暢的長線條把建筑物的形狀(外形)、結構勾勒出來(不涂顏色)
師:請同學們看老師在黑板上畫一遍(在黑板上示范一個簡單的亭子或者房頂)邊畫邊講技法和要求。技法:線描主要是用單線來勾勒的,要用流暢的長線,不要來回的摩擦和畫碎線條,并且要干凈、利落。
要求:注意畫面的整體效果,不要畫得太偏,也可以根據自己畫面的需要適當的加以樹木,花草作為點綴。師:大家都懂了嗎?(有沒有愿意上來畫的)生:⑴ 有——上來畫,并講評。
⑵ 沒有——自己動手開始課堂練習。
師:好了,下面請大家拿出工具,自己動手來畫一畫自己喜歡的古 建筑。(下講臺巡視并指導)
五、作業點評
師:請組長把作業收上來(抽出幾張優秀作業進行講評),可以自評、互評、師評。并鼓勵和表揚學生。
六、課堂小結(ppt)
師:這節課我們主要學習了用白描的方法來畫我們家鄉古建筑,也了 解了古建筑的特點、結構;同學們都畫得非常好,紀律也不錯。
希望大家繼續保持,也希望同學們課后多觀察和多畫一畫古建筑 一起關心、熱愛我們自己的家鄉。師:下課。[ 課目
第9課家鄉古建筑(活動一)年級
5年級上冊 執教
喬佳麗
教學程序
教學活動
媒體運用
一、考察小 結導人
師:我們已對家鄉的古建筑進行了考察,了解到古建筑有各種各樣的風格樣式,具有共同的一般特點,你能說說嗎?學生述說后
教師小結:
①造型優美,對稱、漸變、頂有脊、檐翹等。
②結構科學,斗拱、柱梁、不用釘子、穩固。
③極盡裝飾,檐、雕梁、畫棟、窗飾等。
在室內用多媒體設備或幻
燈演示。
二、引導分 析
師:要畫好古建筑,先要進行觀察分析,把看似復雜的建筑物變得簡單易于理解,如亭閣的屋頂,有飛檐呈流線卻是三角形或梯形。其實它的各部分均可看成大小不同的△口。等形的組合,大家看是不是這樣?
多媒體演示或打出燈片,電腦制作時用閃現功能或變色效果。
三、深入了解
師:提問,古建筑的很多細部是很科學的,也是有趣的。飛檐是怎樣翹起的?重檐是怎樣建的?斗拱是怎樣結構的?梁柱是怎樣連接的?連接、支撐、穿插、卯榫卯合、竹釘。
也可利用多媒體演示,更好更快。
四、教師演示學生觀摩
1.教師講授線畫寫生步驟、要求:a.觀察思考后構圖定位;b.從屋頂處開始下筆;c.線條要流暢肯定,盡可能用長線畫;d.畫出些細部,看不清的想像完成。教師邊指點實物邊畫。
可用大屏幕打出一清晰古建筑圖片進行線描。
五、布置學生作業
1.在室外時教師安排學生自選一處建筑物或建筑物的一部分進行寫生描畫,注意組織好學生。教師旁觀,對有問題的學生解惑、提示。
2.在室內時,則按古建筑照片進行線描。
在室內用多媒體設備或幻燈演示。
六、作業相互觀摩
1.在室外時教師將學生所畫之作業集中擺放一起進行評價、比較與改進,對照實景能解決很多問題。
2.在室內畫古建筑照片時,所畫作業可以放在投影儀下打出,能更便于指出優點改進不足。
七、評價總 結
教師引導學生對學習活動全過程進行評價。
1.學習工具的準備情況。2.學習態度表現;表揚與批評。
3.學習效果的評價;知識獲得怎樣。
教學程序
一、新課導 入
1.觀摩一組線畫古建筑的學生作業,誘發學生創作靈感。就造型“新穎、獨特”方面引導學生作簡短討論。
2.教師小結:建筑就像一首凝固的詩。中國的傳統建筑從亭臺樓閣到民居小院都凝聚著建造者的智慧,每一件作品就像同學們的畫一樣,既遵循一些共同規律,又顯示著個人的獨特思考,好作品來源于創造。多媒體投影儀或幻燈及燈片6—8張
二、引導分 析
1.欣賞建筑陶藝小工藝品。
今天,老師為大家帶來了幾件陶制小玩意,有小亭、小塔、小屋、小橋。這些小玩意一般用來制作假山盆景和園藝造型裝飾用品。它可以單獨擺放,也可以組合運用。同學們從前面往后面互相傳遞著摸摸看看。看完了的同學請思考屏幕上的連線題。陶藝作品上這些局部用了哪種我們學習過的制陶方法:瓦紋(刻畫)亭柱(搓條)塔窗(鏤空)橋面(壓板)屋頂(手捏)。
2.指導答題,為學生創作做技術準備。
提出要求:分組討論后派一位代表上講臺并用鼠標點擊互相對應的兩個詞語。之后,老師分別請五位同學上臺答題。
3.小結。同學們有了過去的學習基礎,又經過小組討論,幾位同學順利完成了答題,老師帶來的這些建筑小玩意的制作方法就這么簡單。你們想不想也做一做?
打出連線題:
瓦紋(刻畫)亭柱(搓條)塔窗(鏤空)橋面(壓板)屋頂(手捏)
三、布置作業
1.師:今天我們綜合運用已有的陶藝制作方法,設計制作一件陶藝作品“泥做小亭子”(板書課題)。
2.教師提問。俗話說“方法都一樣,造型各不同”,請想想你將設計制作一個怎樣新穎獨特的亭子來呢?把好主意告訴大家。之后,學生討論。
3.教師小結。在剛才的討論中,同學們表達了各自的創作思路,有圓頂亭,有四面、六面亭,還有雙層亭??好!老師期待著大家新作品的成功。
板書:
泥做小亭子
四、學習活動開始
學生利用課前準備好的陶泥及其他材料做小亭子,教師行間指導,解決有關學生的個別問題。
作業所用材料及泥工工具
五、作業展示評價
1.請學生“一分鐘簡介作品”。2.分組觀摩。
3.課的總結:作業方面、紀律方面。
4.并組織學生將自己的作品擺到架子上晾干,以備燒制。
學生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