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范文嗎?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優秀的范文該怎么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2023年時事新聞及點評范文怎么寫一
備受關注的聯合國第十九次氣候變化大會11月23日晚在波蘭首都華沙落幕,會期比原計劃拖延了一整天。經過長達兩周的艱難談判和激烈爭吵,特別是會議結束前最后48小時,各國代表挑燈夜戰,最終就德班平臺決議、氣候資金和損失損害補償機制等焦點議題簽署了協議。
11月23日,就像剛剛進入寒冷的冬季一樣,埃及和土耳其關系急劇降溫。當天,埃及外交部發言人巴德爾·阿卜杜拉蒂舉行新聞發布會,宣布埃及政府決定將埃及同土耳其的外交關系由大使級降為代辦級,并要求土駐埃大使離開埃及,原因是他在埃及已不受歡迎。同時,巴德爾還表示,埃及決定召回駐土大使。
喀布爾消息:阿富汗大支爾格會議(大國民會議)11月24日通過阿美《雙邊安全協議》草案,并呼吁總統卡爾扎伊盡快簽署。?
公務員推薦:
2013國內時事熱點匯總
2013國際時事熱點匯總
2013年公務員半月談電子版匯總
2023年時事新聞及點評范文怎么寫二
2018年公務員時事政治
2018年公務員報考指南
2018年公務員考試大綱
2018年公務員考試時間
2018年公務員職位表下載
2018年公務員考試備考輔導
2018年公務員準考證打印時間及入口
國考申論范文(55篇) | 申論范文精選(78篇) | 經典申論范文(36篇)
申論熱點 | 申論范文 | 行測 | 公務員考試題庫 | 公務員體檢 | 公務員面試
2023年時事新聞及點評范文怎么寫三
時事政治演講稿
關注新聞了解時政,讓自己對社會多一點點了解。接下來就是第一范文網小編給大家分享的時事政治演講稿,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敬愛的老師,親愛的同學:
大家好!今天由我為大家作一次時政演講。在演講之前,我們先來看一組圖片。我今天的演講主題就是“歐洲寒流”事件。我來給大家介紹一下。(保加利亞境內河水水位暴漲,沖垮大壩,目前已造成至少8人死亡。保加利亞內政部表示,一個村莊已經被2.5米高的冰水淹沒,4名老人因此死亡。
英國的希思羅機場是世界上最繁忙的航空樞紐,5日,其發言人表示,取消了其一天30%的航班(約650個),估計約1.8萬名乘客受影響。
歐洲大陸官方數據顯示,至少有297人死亡。目前歐洲大部分地區氣溫創下歷史新低。瑞士夜間溫度已降至零下35度,捷克部分地區溫度則降至零下39.4度。
匈牙利中央銀行的辦法是——“燒錢”!為了給窮人供暖,他們焚燒由舊鈔票做成的“錢磚”,足足燒了20xx億福林(約合57億元人民幣)。)
受歐洲寒流影響,今年日本部分地區遭強降雪,氣溫降至零下20度,造成50多人死亡。20xx年1月18日,美國西北部各州迎來最為惡劣的暴風雪。1月31日,韓國迎來降雪天氣。
為什么今年這么冷呢?原來,(西伯利亞高壓氣團阻礙了暖空氣西進,導致歐洲地區溫度驟降。而過去數日,來自北方的冷空氣與來自地中海的暖濕氣流在東南歐上空交匯,給該地區帶來大量降雪。嚴寒與全球變暖,二者并不矛盾。因為全球變暖在時間上是不均勻的,有相對的冷期,也有相對的暖期,但總體呈上升趨勢。)現在的天氣要不就很熱,要不就很冷,溫差大起大落,春天和秋天越來越短,這都是“全球變暖”惹的禍!(由于人們焚燒化石礦物以生成能量或砍伐森林并將其焚燒時產生的二氧化碳等多種溫室氣體,導致全球氣候變暖。)
我很同情死去的人們,也希望歐洲寒流早點離開人類,讓亞歐地區迎來春天。大自然對人類是多么無情啊!人類毫無辦法,只能屈服。當然,人類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他們自作自受。地球一旦毀滅,人們也沒有辦法。最好的辦法就是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人們釋放二氧化碳,就是為了賺一點小錢,而破壞了大自然,忽略了大自然的重要性。大地不屬于人類,人類是屬于大地的。在這樣下去,地球上的資源總有一天會枯竭。我們要維護生態平衡,不能亂砍濫伐,亂殺亂獵。要為我們的子孫后代考慮,節約資源,控制有害氣體、污水的排放,比如說:水循環使用,多種樹木,垃圾分類等等。我們不能只圖眼前利益,要做長遠打算。讓我們一起保護環境,保護大自然,不讓地球繼續哭泣!
謝謝大家!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中國的經濟正一天又一天的發展,這不僅僅是國家宏觀調控的成果,更是我們人民對國家經濟向好的信心,世界在變,中國在變,中國人民的生活也在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
20xx年7月8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最新一期《世界經濟展望》中,將今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期上調至4.6%,其中將中國今年經濟增長率的預測較上次提高了0.5個百分點,達到了10.5%。在過去的幾年里中國的經濟增速平均保持在了8%,“保八!保八!”這似乎成了今年中國經濟行業喊得最亮的口號。在今年我們看到在國家4萬億投資計劃以及系列擴大內需政策引領下,今年一季度我國gdp增速達到11.9%,這一數字是全球第一呀!前幾天,一項數據顯示中國經濟總量已經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經濟在以強勁的勢頭發展,在未來的世界中國必將成為一個閃亮的主角!
但是我們在為高速發展經濟而欣慰時,我們必須看到,中國在許多方面任然不能與發達國家相比,一項統計數據顯示,中國的人居國民收入僅為三千多美元,僅僅是日本的十分之一,這個差距是中國發展的一大缺陷;有一份外國的調查顯示,中國的一位勞動者勞動8年+10個月的收入才等于英國勞動者勞動八個月的收入還等于美國勞動者勞動一年的收入。不僅是收入上的,還有社會保障、醫療保障、社會福利等等許多方面都有著極大的差距。我們在高興的同時還應從實際出發,把握時機,大力發展經濟,增加就業,從分發揮投資、消費、出口這三架馬車的作用,不斷促進我國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總之我們應該樹立一個居安思危的心態,勝不驕敗不餒,積極應對國際挑戰,充分發揮社會主義的優越性,促進國民經濟蓬勃發展。
不知是醉酒駕車撞死人的事件真的越來越多,還是“后胡斌飆車案”語境下媒體對此類案件報道增多,讓人產生這類事故越來越多的感覺。新近,杭州又發生了一起酒后駕車撞死人的悲劇。8月4日晚,魏某酒后駕駛保時捷越野車,撞死橫穿馬路的女子馬芳芳。
跟同城的胡斌案一樣,駕車者身份再次成為輿論關注焦點。媒體報道強調,今年29歲的魏某是杭州某公司的市場部經理,車主系其父,也是該公司法人代表兼董事長——新聞這樣交代并沒有問題,但我不喜歡某些媒體刻意在大標題中強調“杭州保時捷撞死人案司機父親為董事長”。像在胡斌案中刻意強調胡斌的富二代身份一樣,這是在迎合社會的某種情緒,渲染社會的斷裂,并營造一種對抗的氛圍,把一場酒后駕車引發的交通事故,描述成一場貧富對抗、強弱對立、社會斷裂的標志事件。
這樣的渲染是很可怕的。在胡斌案中就表現得淋漓盡致,回想一下當初某些媒體的標題:富二代闊少飆車撞死大學生 ——這多么讓人血脈賁張,多么讓人憤怒,多么強烈地刺激著公眾本就脆弱而敏感的貧富神經,在斑馬線上營造了一種多么可怕的貧富對抗、強弱對立場景。可實際上,傷亡者譚卓早已畢業工作多年,而胡斌才是杭州某大學的在讀大學生。如果根據實際身份把這樣的描述轉換為“在讀大學生開車撞死公司白領”,輿論肯定又是另外一種反應和情緒,可見這種身份標簽的悖謬。
顯然,一些媒體之所以那樣描述,是迎合輿論中部分人對貧富差距的受害想象,在利用這種情緒進行炒作。“杭州保時捷撞死人案司機父親為董事長”也是如此,看似在陳述一個事實,實際是在刻意強化那種“富二代沒幾個好東西”、“富人為富不仁欺壓良民”的輿論偏見,傳播“醉酒駕車者都是富人”、“強者肆無忌憚欺凌弱者”的仇恨印象。
醉酒駕車的多是富家子弟,這其實是媒體對身份的選擇性強調營造出的一種幻覺。據有關部門統計,近年來我國每年死于車禍的人數高達10萬左右,其中相當部分是“酒精”所致。中國每年由于酒后駕車而引發的交通事故多達數萬起,數以萬計的家庭因為交通事故而支離破碎。另有數據統計,從1994年到xx年,全國因酒后駕車而導致的死亡人數平均每年以 7.3%的速度增長——不知有些媒體有沒有深思過,每年數萬起的酒后駕車案中有多少富人作的孽,多少是富二代飆車引致,多少是寶馬闖的禍?
不說遠的,就說近來各地發生的幾起酒后或醉酒駕車撞死人的事故吧。成都那起醉酒駕車釀成4死1重傷的驚天血案,司機孫偉銘只是成都某技術公司一名普通員工,開的也不是名車。廣州中山一路“5·15”造成3人死亡的特大車禍,醉酒駕車的司機梁某是一個普通人。嘉興中院近來審理了一起案件,從安徽老家到嘉興打工的高某,酒后駕車撞死了自己的妻子……在這樣的案件中,媒體從來不會強調肇事者的身份,因為那樣的身份沒有“新聞性”。而一旦是個富人或富二代,身份就會在新聞標題中被強化,于是留下“富人名車草菅人命”的印象。毋庸諱言,公眾情感因為這樣對貧富身份的刻意渲染而進一步被撕裂,正像在胡斌案中所顯現的那樣:既干擾了司法獨立,又撕裂了社會情感。
很明顯,醉酒駕車并不是哪個階層的原罪,不是專屬哪個群體的罪惡標簽,而是一種普遍性、平均分布的罪惡,人人都可能醉酒,人人都可能開車,人人醉酒開車都會危及交通安全。醉酒駕車只是一種醉酒者對法律的侵犯,對公共安全的危害,是醉酒駕車者與社會的矛盾,而不是富人與窮人的矛盾。公眾的敵人是肆意踐踏法律的醉酒駕車者,而不是富人,只不過有時碰巧是一個富二代而已。
確實,改革轉型期的中國,貧富差距拉大是一個現實,貧富對立導致的許多問題也客觀存在。但負責任的媒體應報道真相,以客觀的輿論監督消弭這種斷裂,理性地引導公眾情緒,而不是利用這種情緒進行炒作,惟恐對富人的仇視情緒還不夠,為這種情緒推波助瀾火上澆油。評論者更要有一顆仁心,更要把尊重規則置于首位,獨立、客觀、理性地進行判斷,而不是被怒氣沖沖、情緒化的輿論所引導,迎合那種非理性的情緒。貧富差距的問題需要我們共同去解決,而不是人為地渲染。
最后回到保時捷撞死人事件上來,需要輿論聚焦的是如何以嚴刑峻法遏制頻發的酒后駕車,嚴懲那些踐踏規則者,而不是在撞人者身份上炒作和起哄。這是公眾與醉駕者的對立,而不是窮人與富人的對立。渲染那種與事件無關的情緒,只會轉移對真問題的關注。
2023年時事新聞及點評范文怎么寫四
2017年時事論據:秋分是什么時候?
根據日歷顯示,今年秋分是:2017年9月23日 農歷 八月初四。
“秋分”的意思有兩個:一個是指白天和夜間的時間一樣,并且從這天起由白天長夜間短逐步轉變為白天短夜間長;二是指氣候由熱轉涼。秋季天氣干燥,秋分之前有暑熱的.余氣,天氣大多溫燥;秋分之后,陣陣秋風襲來,氣溫逐漸下降,寒涼漸重,所以多出現涼燥。
秋天是腸道傳染病、瘧疾、乙腦的多發季節,也常引起許多舊病,如胃病、老慢支、哮喘等的復發,患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的中老年人若疏忽防范,則會加重危險。
白露早,寒露遲,秋分種麥正當時。
適時種麥年年收,過早過遲有閃失,
先種淤地后種沙,七天出苗正合適。
晚秋作物繼續管,隨熟隨收不能遲。
棉花進入中噴花,四至六天一次拾,
中噴棉花質量好,單存留種正適時。
菠菜小蔥要種上,白菜澆水把肥施,
冬暖大棚膜罩好,種植黃瓜西紅柿。
青貯秸稈繼續搞,牲畜配種機莫失。
養魚餌料不能減,蓮藕采收推上市。
秋分秋分,晝夜平分。
二、八月,晝夜平。
八月十五雨一場,正月十五雪花揚。
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燈。
夏忙半個月,秋忙四十天。
秋忙秋忙,繡女也要出閨房。
白露早,寒露遲,秋分種麥正當時。
秋分見麥苗,寒露麥針倒。
勿過急,勿過遲,秋分種麥正適宜。
秋分麥粒圓溜溜,寒露麥粒一道溝。
適時種麥年年收,種得晚了碰年頭。
早谷晚麥,十年九害。
麥子早下種,十年九收成。
早黍晚麥不歸家,種麥“早”字要狠抓。
麥種八月土,不種九月墑。
適時早播老經驗,適時晚播也增產,看種看地又看天,“適時”二字要把關。
肥少旱田,適早保險;肥足能灌,酌情播晚。
過早溫高苗猛竄,病重蟲咬苗難全;過晚很難保穗足,管理再好難高產。
秋分前十天不早,秋分后十天不晚。
淤土秋分前十天不早,沙土秋分后十天不晚。
秋分種高山,寒露種平川,迎霜種的夾河灘。
淤種秋分,沙種寒。
淤地種好麥,明年豆更強。
秋分到寒露,種麥不延誤。
白露秋分菜,秋分寒露麥。
分前種高山,分后種平川。
陽坡麥子,陰坡谷子。
麻黃種麥,麥黃種麻。
種麥泥窩窩,來年吃白饃。
種麥泥流流,來年吃饅頭。
要吃面,泥里拌。
要吃饃,泥里拖。
種泥不種水,種水種不歸。
犁溝種不如貼茬耩,貼茬耩不如犁鏵響。
得種就得收。
麥收八、十、三場雨。
八月有雨好種田,十月有雨麥墩盤,來年三月透地雨,穗足粒多保豐產。
瓜茬種上麥,饃饃吃不敗。
麥種深,谷種淺,蕎麥芝麻蓋半臉。
谷耩淺,麥耩深,芝麻只要隱住身。
二指淺,四指悶,種麥三指正當心。
二指淺,四指深,三指準。
中指二紋,不用問人。
兩三厘米淺,六七厘米深,四五厘米準。
麥種曬和揚,粒實出苗壯。
揚一揚,秕粒剔除種子強。
麥種用水漂,癟粒能除掉。
藥劑拌種,防治病蟲。
發芽試驗早做好,下種數量可參考。
小麥精量播種機,深淺寬窄能調劑,下種均勻省良種,苗子出來壯又齊。
稀豆稠麥,收不會壞。
稀麥稠豆,沒啥來頭。
麥稀兩手空,稠麥好收成。
s("content_relate");
【2017年時事論據:秋分是什么時候?】相關文章:
1.2017年時事論據:秋分日
2.2017時事論據:秋分習俗
3.有關環保的時事論據
4.關于等待的時事論據
5.有關適應話題的時事論據
6.環境保護時事論據
7.寬容的時事論據
8.2017秋分是什么時候
2023年時事新聞及點評范文怎么寫五
2018年公務員時事政治
2018年公務員報考指南
2018年公務員考試大綱
2018年公務員考試時間
2018年公務員職位表下載
2018年公務員考試備考輔導
2018年公務員準考證打印時間及入口
申論熱點 | 申論范文 | 申論答題技巧 | 行測 | 公務員模擬試題
2023年時事新聞及點評范文怎么寫六
時事評論背景:
近日,河南濮陽一小學發生踩踏事故,一個幼小生命戛然而止、20多名學生不同程度受傷,讓社會關注的目光再一次聚焦到校園安全。根據當地公告,事發原因是課間時間較短,學生集中去廁所,擁堵導致踩踏。在對受傷孩子全力以赴進行救治的同時,也需對校園安全進行檢視與反思。
時事評論觀點:
踩踏事故的發生,往往與人群失序有關。造成秩序失常的原因多種多樣,但引起河南濮陽學生人群失序的原因,竟是集體上廁所的爭分奪秒。這背后,是短短十分鐘的考前間歇、逼仄狹窄的樓梯設計、不合理的廁所布局。據記者現場觀察,全校1700多人共用四間廁所,其中女廁坑位只有24個。
教化之本,出于學校。這顯然不是校園安全警鐘的第一聲長鳴,卻依然讓人們的心震顫不已。有研究報告顯示,校園已成為少年兒童、青年學生最為安全的生活場所;但與此同時,另一份調查卻表明,學校也正成為家長們最擔心孩子受到傷害的地方。這樣的矛盾是因為,安全事故概率雖低,但對于當事人和家庭而言,每一起事故都是100%。近些年來,從食物中毒到校舍倒塌,從校車車禍到校園欺凌,校園安全事故多次演變成社會公共事件,所積聚的焦慮亟待通過加強校園安全建設來有效紓解。
安者,非一日而安也;危者,非一日而危也,皆以積然。在生產領域有一個海恩法則,是說每一起嚴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輕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隱患。對校園安全而言同樣如此。其實,無論是廁所還是校園的旮旯角落,不管是課堂還是課下對學生的每一句叮囑,只有時刻控制好校園內外關系師生的每一個變量,才能解好校園安全這道難題。這不僅需要教育部門切實的檢查督導,更需要教學領域所有參與者不只停留在口頭的自覺與重視。
往深層看,此次事故所折射出的不僅僅是單純的校園安全問題,更是一個有待解決的教育資源分配課題。據悉,事發學校共有學生1704人、23個班級,這明顯違反了教育部有關“城市完全小學最大規模是30班、1350人,班級平均規模不應超過45人”的規定。這樣的“超載”,在很多地方都存在。
教育資源的現實布局與實際需求不匹配,反映出當前不少地方教育實踐的尷尬。教育部早就明確指出,“城區學校‘大班額’現象普遍”“大城市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就讀數量倍增,配套學校和教育設施未能實現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基礎教育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一方面是優質教育資源產生“馬太效應”而聚攏大量學生,另一方面是進城務工人員子女的教育資源供給不足,既留下了教育的難題,也埋下了安全的隱患。這說明,只有創造更多優質教育資源供給,解決進城務工人員子女的教育問題,讓教育資源的分配更合理,才能讓孩子們既享有教育的權利,也沐浴安全的陽光。
強調,孩子們成長得更好,是我們最大的心愿。保證校園里的一方凈土,讓設施齊備的校園成為孩子成長的保護層,是實現這一心愿必不可少的“安全控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