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作文是富有想象力和創造力的寫作,能夠打動讀者的心靈和感覺。小編給大家準備了一些優秀作文的范文,希望能夠激發大家的寫作靈感,提高寫作水平。
家鄉風俗六年級大全(17篇)篇一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春節,自古以來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在這一天,每家每戶都會按照當地的習俗去吃年夜飯、守歲、拜年。而我認為最好玩、最有趣的事就是貼春聯。
春聯,據說是起源于古代的桃符,最初的用意是保安的,但是由于時代轉變,才漸漸演變成如今我們常見的紅對聯。
大年三十晚上,吃完美味可口的年夜飯,我和爸爸便下樓換上新的對聯。
首先貼首聯,我剛要把膠帶橫七豎八的貼在對聯的前面時,爸爸攔住了我:“不行!這樣貼不僅不美觀,還不牢固,很容易讓春聯掉了。”說完,便拿過我手上的膠帶。那應該怎么貼才能貼得既牢固又美觀呢?”我疑感不解地著爸爸。只見爸爸雙手拿著膠帶,將有粘性的一面朝上,用手指把膠帶兩角像包粽子一樣向里對折,再粘在對聯反面的一角上,接著又再在其余三個角上也貼上,再掛在墻上,一個張對聯就貼好了。我好奇地碰了碰,拉了拉,竟然真的沒有掉!我也沒閉著,趕忙把其他對聯都貼好了。最后爸爸拿起福字,準備像以往一樣倒著貼,我馬上說道:“爸爸,今年我們正著貼吧!因為這樣福字不歪,財源進來嘛!”爸聽了我的話,點了點頭,笑嘻嘻地貼好了福字。
這一次過年,是我最開心的一次過年,因為,它讓我知道原來貼春聯也有技巧和學問啊!
家鄉風俗六年級大全(17篇)篇二
“離家三里遠,別是一鄉風。”國內土地遼闊、民族海量,但每逢新年,大家都要吃上一碗熱騰騰的餃子。
我的家鄉在安徽太和縣,大家當地新年的餃子別具特點。
先從餃子皮開始說起吧。餃子皮有白色的、綠色的,含義新春到來,生機盎然;還有用胡蘿卜汁和面搟出來的餃子皮是紅色的,象征著明年的日子會紅紅火火。
餃子餡的調制就更是別具匠心了,各家有各家的拿手絕活。有豬肉大蔥餡的,有羊肉白菜餡的,有山藥蝦仁餡的,有韭菜雞蛋餡的……真是豐富多彩、應有盡有!
餃子的形狀多種多樣。有些在餃子邊上捏出一個個褶皺,就仿佛給餃子鑲嵌上了漂亮的花邊;有些在餃子邊上捏一個小小的口,給它取一個好聽的名字叫“笑口常開”;還有些把餃子包成個元寶樣,以此祝福來年財源廣進、富貴常在。大家當地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風俗是每家每戶年三十包餃子的時候,都要包一個“幸運餃子”。就是把一枚干凈的硬幣悄悄地放到餃子餡中,然后包起來,這個餃子要和別的餃子完全相同,哪個吃到這個餃子,他就是來年最幸運的人。
大年三十這天,一家人圍在一塊,我調餡,你搟皮,他包餃子,在和諧的環境中不一會就把餃子包好了。等到熱騰騰的餃子端上桌時,迫不及待的大家一口咬下去,滿嘴留香,別提多美味了。一家人團坐在一塊,吃著香噴噴的餃子,說說今年的收獲,談談對來年的期許,每一個人的臉上都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餃子是家鄉新年必不可少的一道美食,家鄉的大家每年都在期盼著它,由于它是新年的味道、是團圓的味道、是母親的味道、更是家的味道!
家鄉風俗六年級大全(17篇)篇三
俗話說“十里不一樣風,百里不一樣俗”,我的家在被譽為“道德之鄉”——渦陽縣城的一個村莊,也有獨特的民風民俗,就拿春節來講吧!
大年三十俗稱除夕,在這一天家家都吃肉餃,含義是昏昏沉沉地過完了一年。在吃餃子時要比家的人口數多盛一碗,就是期望“年年有余”呀!
除夕晚上,每家都會點上兩根大紅蠟燭,徹夜不滅,并且一直點燃到大年初中一年級早上。也有人會在這一晚“守歲”,老年人守歲是對匆匆流去時光的惋惜,而孩子守歲,則是為了延長長輩的壽命。俗話說“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中一年級初中二年級滿街走。”
大年初中一年級凌晨5、六點的時候,大家這可不是去拜年,而是去上墳。一大早,大家便動身去上墳,拿著冥幣、黃紙,還有鞭炮。大家在上墳的時候,會將黃紙點燃后放在墳頭前,那燃過的黃紙灰被寒風吹起,像是逝者對人間親人的問候。
大年初中一年級,家家吃素餃,而不會像前一天那樣吃肉餃,含義是今年不可以像去年那樣昏昏沉沉地過了。吃完早飯,男性一般會攜帶一群孩子去挨家挨戶地拜年,而女性們則在家接待來拜年的客人。拜年時,最能吸引小孩們的就是拿紅包了,不過這紅包得來的可困難呢,由于這是孩子跪地磕頭得來的。
隨后在大年初幾的這幾天,吃飯都要放鞭炮,而且放鞭炮的時間都是在一天三頓飯之前,所以,這幾天鞭炮聲會此起彼伏,不絕于耳,顯示出新年歡慶而熱鬧的氛圍。
一個一般平凡的風俗,更能體現出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這部分文化是先輩們智慧的結晶,這部分結晶需要大家繼承與保護。
家鄉風俗六年級大全(17篇)篇四
春節是熱鬧的、幸福的,可元宵節更是令人期待的。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吃湯圓、掛花燈。
終于到元宵節了,我最期待的是元宵節的夜晚。晚上,我看爸爸在做湯圓,就問:“我們為什么要做湯圓?”爸爸回答:“元宵節晚上,家家戶戶都要做湯圓,湯圓,也叫元宵。”我又問:“為什么要吃元宵呢?”爸爸接著說:“在宋代,民間就流行一種元宵節吃的新奇食品,這種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稱‘元宵’,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
接著,爸爸又說:“元宵以白糖、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棗泥為餡,將餡兒團成形后在糯米粉中滾成,湯圓則是先以糯米粉做成皮兒,再包餡而成。它們的做法成分風味各異,但是都代表著團團圓圓、和和美美,因此在元宵節一定要和家人一起吃元宵或湯圓。”
不知什么時候,湯圓已經做好了,我們吃了湯圓就去掛花燈,這時,弟弟問:“為什么要掛花燈呢?”這個問題我也百思不得其解。
掛完燈以后,我去上網查詢,這才知道,原來掛花燈還有一個傳說。傳說是這樣的:古時有一獵人射死了一只神鵝,玉帝聽后大怒,要為神鵝報仇,要于正月十五焚人間,一位善良的仙女偷下凡間向人們報告這一消息。人們就決定在正月十五家家掛紅燈,放煙火,待天兵下凡時,火光一片。以為火早就燒起來了,便不再下界,直接向玉帝交差,人間才得免一難。此后,每至此日,家家便會掛花燈,還真是有趣啊!
紅紅火火的元宵節過去,中國人的新年也就過完了,多么難忘的元宵之夜啊,我要永遠記下這美好的夜晚。
家鄉風俗六年級大全(17篇)篇五
俗話說的好:“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地區不同不僅僅口音有差異、春節習俗的差異之大也令人驚嘆。今年春節我們一起回媽媽家鄉——四川,那里的飲食習慣,風土人情真讓我這個安徽人徹底震撼。
一下車,街道上的餐館不是火鍋就是串串香,幾乎沒有農家樂、面館之類的。最具特色的是這里的人們頓頓都離不開辣椒,由此“愛吃辣”成了四川人的標簽。我們剛走進餐館,外公就拿著裝滿辣椒醬的調味盤向我走來:“相宇,這個好,多吃點!”我看著滿滿的紅紅辣椒,頭皮發麻,連忙拒絕,可是外公十分熱情:“你看,四川人的娃娃,哪有不吃辣椒的呀?來來,嘗嘗嘛”講的我不得不接過盤子。咦?桌上擺著鴛鴦鍋,四周還擺著四個細長的有底的洞,這是干什么的?裝垃圾的?我正就準備向投垃圾。外公攔住我,向我解釋說:“我們吃的是串串香,這些是放簽子的,而這個鴛鴦鍋是用來燙串串的。”“燙串串?”我又收獲到了一個新名詞。強忍著,吃了幾口油碟,外公似乎很滿意。沒想到第二天,手上、胳膊上突然長了紅色的疙瘩,奇癢無比,真令我難受,于是看了醫生,醫生卻說是這里的濕氣太重,要多吃辣。我終于明白,四川人為什么愛吃辣了。
終于到了新年了,我迫不及待穿上新衣帽,準備給外公外婆拜年。廚房已經熱氣騰騰,沒想到他們初一必吃的粑粑(湯圓)就等我們了呢!我心想,這可怎么吃慣呀,外公又一把攔住了我,只見外婆端上一碗湯圓粑粑(超級超級大)遞給我,家里每個人都端上一碗站著一排,最后舅舅拿上一半的柚子皮,拿上三根點燃后尖尖的蠟燭插了上去,接著外婆雙手合十,嘴里叨叨絮絮說著什么,外婆說完,外公也照做了一遍。我十分不解,悄悄問:“這是在干什么?”媽媽神秘的說:“這是在請過世的家人們回來一起過年,你也去拜拜吧。”我只得照樣子做了做過了關。
過年要發紅包的真有意思啊,必須要說四川話才可以接紅包,看著長輩們手里鼓鼓的紅包,想著入鄉隨俗嘛,于是現場學著他們的口音,說出蹩腳的四川話,看著全家人哈哈大笑,我也樂在其中,多么美好的一天呀!
在長久的歲月里,一代一代人傳承各個地方的風俗習慣,而我無論是四川還是安徽,都有我的親人,我便熱愛那里的土地和風情。
家鄉風俗六年級大全(17篇)篇六
春節是中華民族最盛大、最隆重的傳統節日,它意味著新年的開始。人民為了歡度春節,會舉行豐富多彩的慶祝活動,如放鞭炮、包餃子、守歲等,形式多種多樣。而我要介紹的是貼春聯。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春聯,又稱“門對”、“對聯”、“春貼”。它以對仗工整、簡潔精巧的文字描述美好形象,抒發美好愿望。當在自己家門口貼春聯時,就意味著春節正式拉開序幕。
春節為什么要貼春聯呢?這是因為可以壓邪。我通過查資料得知,關于春聯還有個有意思的小故事呢!
據說在東海有一座山叫度朔山。山上有棵大桃樹,在桃樹的東北方有一座鬼門,門里的妖魔鬼怪會跑到人間玩耍。桃樹下有兩個神將,分別叫神荼和郁壘。他們負責把守鬼門關。如果善良的鬼想出來就放他們過關;如果惡鬼想去禍害人間,他們就把惡鬼抓起來。老百姓們都怕惡鬼來自己家搗亂,因此人們就在桃木上面寫上兩個神將的'名字,掛在門的兩邊,用來震懾那些鬼怪。后來,人們覺得在桃木上寫春聯有點復雜,于是就改成在紙上寫吉利語用來驅邪。
我家也有年年貼春聯的習俗。如果親自寫一副春聯,那就更好了。除夕的早上,我們一家人就準備好了筆、墨、紙、硯,開始寫春聯。我早就想好了要寫的內容,拿起毛筆在紅紙上寫了起來。過了一會兒,我的首秀春聯出爐啦。字的筆畫雖然有些稚嫩,但紅彤彤的顏色和大大的福字都充滿了濃濃的年味。
家家各有各的韻味,也各有各的希望。我們家自己寫春聯獨一無二,為春節增添了歡樂、祥和的氛圍。
通過貼春聯這個習俗,我知道了春聯是一種人們對生活愿景的美好寄托,體現了中華五千年文化的傳承。我喜歡寫春聯,喜歡我們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和優秀的傳統文化。
家鄉風俗六年級大全(17篇)篇七
百里不一樣風,千里不一樣俗。雖然我們的大中華地大物博,風俗千千萬,但我最喜歡的還是她——春節,一個千家萬戶團圓的好節日,她是我們家鄉最傳統的風俗,更是我們萬千炎黃子孫傳承的好節日。
春節,每年大年初一,家家戶戶都歡歡喜喜貼春聯,轟轟烈烈放鞭炮,高高興興吃年夜飯。
傳說,每年大年初一,山中有一只怪獸,叫做“年”,會從山上下來到村莊里吃牲畜,不僅僅如此,連人也不放過。所以人們都躲在家里不敢出來。許多勇敢的人去和年斗爭,但都一去不復返了。有一次,一個人躲在家里用竹子烤火,突然竹子爆裂,發出巨響,驚動了外面的年。人們見狀紛紛點燃竹子,最終成功把它嚇跑了。之后人們發現,年獸害怕聲響,每到大年初一便點燃爆竹,從此再也沒有收到過年的攻擊。這一天,人們歡聚于一堂,放鞭炮,貼春聯,人們稱之為過年,又叫過春節。
家鄉風俗六年級大全(17篇)篇八
我的家鄉在常德,那是個美麗的地方。風兒一吹過,花兒便綻開了笑容。鳥兒在枝頭一唱,萬物復蘇了。今天我就來說一說我們常德的春節風俗吧。
我最盼望的節日便是春節,在春節里,要裝上燈籠,貼上對聯。那一個個的大燈籠,仿佛在為新年的到來歡迎,還有那對紅紅的對聯,還有貼上倒過來的“福”。全家都是喜氣洋洋,紅紅火火。當然,過年哪少的了壓歲錢,對著長輩們大聲說祝福:“新年快樂!”你便會得到許多紅包。孩子們也會在外面玩得快樂,穿上過年的新衣,舉著燈籠。不過,小孩們也會玩各種各樣的鞭炮。
我們常德有在臘月除塵之俗,一旦是臘月初八,十八,二八,家家戶戶可要忙著打掃衛生。把家里打掃得干干凈凈,一塵不染,以舊換新。這可是傳統的衛生節。
除夕時,家家都要守歲!不過十二點不能睡覺。當然,我會買一些小小的鞭炮來放。在十二點的時候,煙花響了起來,我們站在那里觀看著,美麗極了。嗨喲啊等著財神爺的'到來,要到第二天早上才能把門打開。對于我來說,除夕最熱鬧。
后面的幾天,小孩都要去買小鞭炮和零食,以免過年餓肚子。
大年三十,是吃團圓飯,全家圍在一起,便有了年的味道,菜也是豐富多彩,大魚大肉,有雞、鴨、魚、青菜、海帶、肉丸、香腸等。味道好極了,特別是在喝上一杯葡萄酒,那就更美味了。全家其樂融融。
這就是常德春節的風俗!
家鄉風俗六年級大全(17篇)篇九
我的家鄉是一個山川秀美的地方。每年五月初都會特別熱鬧,因為每家每戶都在忙著準備端午節。
終于等到了五月五日。
早上,太陽還沒下床,人們就開始忙碌起來。看主人的孩子們一大早就起床了,跑進跑出西部的孩子們也起得很早。大人們總是在屋子里和外面忙碌。猜猜他們在干什么?他們正忙著做端午節的特色食物粽子。那里的餃子很獨特:白糯米和一些紅豆混在一起特別調皮。有些餃子用豬肉包著,味道鮮美。有些餃子用蜜棗包著。你可以吃蜂蜜和蜂蜜。而且形狀也不一樣,有三角形、四邊形、圓錐形、枕形、小寶塔形、圓棒形,一角向上,其他的向四面八方伸展呢!
時間就像一個頑皮的孩子。轉眼間,它就多一點了。人們站在街道兩旁,再次排隊走出家門。穿著節日服裝的年輕人穿梭在街道上,來到鎮上參加一年一度的龍舟競賽。這時,鎮上那條不知名的河流變得活躍起來。
下午三點,比賽開始了。河里的龍舟排成一排,像一群威武的士兵。龍舟上的隊員們準備得很好。他們緊握著槳準備出發。鼓手們也擺出他們自己的姿勢,好像在說:“我不知道。”;我必須贏得今天的比賽。3點15分,從某處傳來一聲響亮有力的口哨。龍舟似乎是一條真正的龍,在藍色的波浪上劃動,在水面上留下水線。
日落,夜晚的寂靜取代了忙碌的白天。晚飯后,人們坐在樹蔭下的空地上生火,圍著火跳舞唱歌,興致勃勃地談論著下午的比賽。
我家鄉的端午節,樸素而華麗,忙碌而悠閑。走在街上,我非常興奮。因為這也是一個兒童節。
家鄉風俗六年級大全(17篇)篇十
我的家鄉在福建穆陽,那里有很多有趣的風俗。
過年時,我們那邊將敬茶作為祝福,吉利溫馨的一種希望給予,我們福安有一句茶語:“年初三盅茶,官符藥材無交家。”意思是年初請你喝三杯茶,這一年你就不會因禍與衙門打官司也不會因病和藥店打交道,大年初一我們喝的甜茶,叫“做年茶”,那是用碾碎的冰糖加上花生和紅棗做的,寓意“嘗甜頭”,還有成婚叫“新婦茶”,出門叫“出行茶”。
大年初一的時候我們都不掃地,說是不吉利。在福建,我們大多都是吃年糕,不吃餃子的,而且新年的第一道菜一定是素菜,之后就是長壽面,寓意年年長壽,我家鄉的線面可是特產,歷史悠久,至少有680歷史呢,而且一直是手工制作的,經發、捶、擠、搓、拉等九道而成,每次走出家門就能看見門前掛著細而長的線面,密密麻麻的,完全看不見對面的人了。
我家鄉的特產是水蜜桃,在水蜜桃成熟的季節,我們還會在舉辦一年一度的“蜜桃節”。那時候,會在穆陽大橋下的文化廣場舉行,會有很多與水蜜桃有關的活動。
這就是我們穆陽的風俗,你喜歡嗎?
家鄉風俗六年級大全(17篇)篇十一
春節是我們每家每戶的重要節日,風俗當然也是必不可少的了!
“噼噼啪啪……”這個聲音把正在做美夢的我驚醒了。我聽這聲音就知道春節來啦!
在春節里,年夜飯是必不可少的風俗啦!晚上我在門外,只見媽媽在廚房里忙得不可開交,汗水淋漓;所謂年夜飯,就是家里所有人都聚在一起吃自己愛吃的菜;我像一只小饞貓一樣,聞著味兒走了進去,走近一看,哇,媽媽真在做聽名字就很美味的“紅燒豬腿!”
首先媽媽先用燙水把它煮一遍,放進盆里后抹上甜甜的蜂蜜,哇!現在就已經開始流口水啦!然后放進油鍋里炸一炸,這一下白嫩嫩的豬蹄變成了金燦燦的黃色,現在味道變得更香了!等下做好了還用說嗎?最后媽媽把八角,麻椒,醬油,草果,姜等食材和豬腿一起熬制。過了一會兒,豬腿變了一個好看美味的顏色:棕色讓人看了想吃,肯定吃了之后還想吃口水一直流個不停!
盼呀盼呀……都已經等好久了,怎么還不吃年夜飯呢?忽然一陣香味飄來,對我這個吃貨來說兩眼都放光了!原來媽媽已經開始上菜了,那豬腿兒出鍋后變得太誘人啦!
我們一家人圍著桌子,每個人都互相對家人說著祝福溶,年味十足!
家鄉風俗六年級大全(17篇)篇十二
我的家鄉在新州,一年中最熱鬧的節日那非春節不可啦!
春節是新年的開頭,寓意新的一年到了,要說春節的來歷啊!哪來頭可不小呢!春節是從歷年流傳下來的,直到現在大約有5000年的歷史呢!
我們這里的春節差不多從臘月二十四過完小年就開始了,當然那都是節前的彩排。最熱鬧最隆重的是年三十那天,那天才是真正的過年,那天家家趕做年菜,到處是酒肉的香味。在外邊做事的人,除非萬不得己,必定趕回家來吃團圓飯。除夕晚上必定要吃我們新州的元寶餃子。餃子寓意著招財進寶。我家餃子餡是多種多樣的,有白菜餡、豬肉餡、韭菜雞蛋餡、香菇餡等等。餐桌上,弟妹嚷嚷著:“再給我一盤,再給我一盤,我還沒有吃飽!”
到了晚上外面噼里啪啦的響,家家都在放鞭炮,我們家也不例外。爺爺和爸爸從屋里拿出長長的紅紅的大鞭炮,邊拖邊擺放著。點火!爺爺和爸爸趕緊跑回屋里來,火沿著火線慢慢的延伸到鞭炮。猛然間外面噼里啪啦噼里啪啦的響個不停。接下來就是放煙花了,一點火,煙花飛上天空,在一瞬間炸開了,有的像無數顆流星,有的像五光十色的花朵,還有的像金色的太陽,把大地照得如同白晝一樣。“轟”的一聲,一束煙花飛上了天空,緊接著,更多的煙花飛了出來,隨著噼噼啪啪放鞭炮似的響聲,煙花綻開了,不一會兒,紅的、黃的、綠的、藍的、紫的……各種顏色的煙花縱橫交錯,讓人看得眼花繚亂、目不暇接。你瞧,圓形的、流星形的、瀑布型的、花型的……五花八門的煙花在天空爭先恐后地展示著自己的“舞姿”,它們有的像上翻,好像嬌媚的牽牛花;有的向下垂,好像絢麗的菊花……我還饒有興趣的為每一組煙花取了名字,如萬紫千紅、繁花似錦、滿天繁星、百花齊放,再加上黑天空的襯托,顯得煙花像是天上的仙女,好一幅壯麗的景象!
吃餃子、放鞭炮是我印象最深的節日風俗。
家鄉風俗六年級大全(17篇)篇十三
紅山文化,是指活動在赤峰紅山區以及周邊地區的古老文明,現存大量文物、遺跡、廢棄的祭壇。而紅山文化節,便是由此延伸而來。
那紅山文化又是怎樣被發現的呢?一個在山路上走著的農民,遇到了一塊形狀規則,有加工痕跡的石頭,這本不足為奇,誰知又向前一段距離,遇到了一個石頭擺成的,類似“法陣”的建筑,于是,他聯系了考察人員。考察發現,周圍還有很多附屬的小祭壇,又在周圍發現了一些古飾品,顯然,這附近有過古老文明,但滅絕原因不得而知。
紅山文化,由一個古老文明,化身為一個節日,走進我們的視野,并融入了許多現代化的、多民族的元素。
節日期間的`活動內容有:焰火晚會、紅山文物精華系列展、那達慕盛會、紅山先民遺址大型祭祀活動、紅山文化旅游紀念品展評活動、紅山文化書畫攝影作品展、紅山文化遺址考察等。
其實,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風俗,只要留心、細心了解,每個風俗背后都有一個個傳奇的故事。
家鄉風俗六年級大全(17篇)篇十四
在遼闊無垠的草原上,一直以游牧為生的蒙古族,有著一個一年一度盛大的集會——那達慕。
沒來過這里的,最大的遺憾莫過于:沒吃過牛肉干,沒看過那達慕。那達慕一開始只是為了祭祀山神,路神,也就是祭敖包,后來經過長期發展成為了現在的那達慕。
由于我出生在草原,所以經常領略那達慕的盛況。那達慕那天,商販云集,吆喝聲四起,我混在人流里,不斷有人對我微笑,拉著我推銷他們的商品,人們熱情高漲,有許多準備上場的人在場上拉著馬轉來轉去,那天天氣好極了,陽光明媚,萬里無云,似乎也在為那達慕的開展表示祝賀。商鋪出售的商品應有盡有,小到飾品珠寶,大到古董文玩,太陽傘。
可那達慕的高潮不止于此,民族表演,競技,更讓原本就熱情的人群更加激動。一般的那達慕可以持續三四天,第一天主要是開幕式和民族舞蹈,馬上雜技表演,人們的鼓掌聲一浪高過一浪。
競技同樣很受觀眾喜愛,小伙子們表演賽馬,摔跤,射擊,場上激烈極了,場下也毫不遜色,掌聲四起。場上的運動員英姿颯爽,意氣風發,給人一種蒙古族特有的豪爽感。
總而言之,那達慕是蒙古族特點和文化的表現,也是一種傳遞文化的方式。
家鄉風俗六年級大全(17篇)篇十五
我的老家在農村,所以也有很多講究。特別是春節,我們一定要放鞭炮,拜年,包餃子……這些習俗一個也不能少,其中我最喜歡的是放鞭炮。
每次過年,爸爸總要去村里的小賣部買一點鞭炮。等鞭炮買回來,我們就開始盼著天黑。
有一年春節,爸爸還是和之前一樣,去了小賣部。登巴巴回來,手里卻多了個“金字塔”。“這是什么啊?”好奇的表弟沖向前,把“金字塔”捧在手里看了又看。“放了就知道了。”我點了根樹枝,一手捂著耳朵,一手拿樹枝點火,身子向后仰著,打算一點上火就跑。由于不知道這“金字塔”是什么東西。表弟表妹都躲遠遠的。爸爸在一旁微笑著,期待一會的精彩瞬間。
“點著了!點著了!”表弟見引火繩點燃了,大喊大叫。我聽了連忙跑開了、只見無數火花從“金字塔”里竄了出來,構成了一個“火花噴泉”。這“火花噴泉”正如我們內心一樣,十分燦爛,十分歡快。“火花噴泉”足足持續了兩分鐘,放完了弟弟贊嘆不已:“太酷了!不僅放出來很漂亮,持續的時間還長。”我也想起了一句詩“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這時,妹妹說“為什么要在春節放鞭炮啊!”弟弟聽了,也一臉疑問。我故意清了清嗓子,向老人給孩子們講故事一樣,給他們講故事:“相傳,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噬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傷害。有一年,一個老人來到一個人家里,幫助人們嚇跑“年”。他讓老婦人在家里剁餡做餃子。到了晚上,“年”看到這家點了很亮的燈,又有剁餡的聲音和門上的紅紙,有些害怕。這時,那個老人走了出來,他穿著紅衣服,并點了鞭炮,把“年”嚇跑了。于是,貼對聯、放鞭炮的習俗留了下來,包括給壓歲錢又要裝到紅包里。”
表妹表弟聽了恍然大悟,爸爸在一旁說:“春節每一個習俗都有傳說和故事,一會我挨個給你們講。”
春節有很多習俗,過春節不能光玩,也要了解每個習俗的由來。
家鄉風俗六年級大全(17篇)篇十六
在寧波,春節每戶人家都要吃湯圓,尤其是大年三十。吃湯圓,預示著團團圓圓,吉祥幸福。
在寧波,湯圓不僅只有芝麻這一經典而又美味的餡料,還有豬肉餡、蝦仁餡等等好幾種餡料,而且每種都很好吃,吃的時候可以撒上嫩黃的糖桂花,香味飄得老遠,白生生、胖乎乎的、好看又特別好吃。
湯圓剛出鍋,肯定是很燙的,肯定是不能大勺大勺往嘴里灌的,吃時必須稍涼幾分鐘,小心翼翼地咬開一口,緩緩地送入口中,伴著一股濃濃的香味,咽下肚子,心里就覺得舒服極了。
關于愛湯圓,還有一個十分悠久的歷史。據傳,湯圓起源于宋朝,當時明州(現浙江寧波)興起的一種食物,即用黑芝麻、豬脂肪油、少許白砂糖做餡,外面用糯米粉搓成球,煮熟后,吃起來香甜可口,饒有興趣。因為這種糯米團在水里又浮又沉,所以最早叫“浮沉子”,后來有的地區把它改成“元宵”這種名字。
如果你們到了寧波,一定要吃一下我們寧波的湯圓哦。
家鄉風俗六年級大全(17篇)篇十七
我的家鄉特產豐富,最有名的要數寧波湯圓了。
一到春節,每人每家都要吃湯圓,為什么呢?就是因為它寓意團圓,所以每個人家都要吃。
據傳說,宋代就已經有人開始做湯圓了,就是用糯米粉裹住芝麻餡,最后再把湯圓搓成一個球形,就做成了一個珍珠般的湯圓,可愛極了。湯圓也有別的名字,比如“浮沉子”,因為湯圓會在水中浮沉不定,所以我們就會稱為“浮沉子”,但是后來,就不這么叫了,就叫元宵了。
其實湯圓用水煮起來是最美味的,先裝入碗中,再放涼一會兒,用勺子輕輕舀起一個白色的“胖娃娃”,把湯圓吹涼,就用牙齒輕輕咬破一個小口子后,那美味的芝麻糊就像流水一樣從破口里流了出來,吃上去美味極了。單吃些芝麻,就變為一股暖流,傳到整個身體。
我們寧波的湯圓,只要你吃上一碗,就一定能讓你流連忘返,如果你來寧波,千萬不要忘了吃一碗寧波湯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