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作文應該注重語言的美感,運用修辭手法和形象生動的描寫,使文章更具感染力。閱讀優秀作文范文時,我們可以注意作者的觀點、態度以及技巧運用等方面的特點。
介紹太和殿(實用17篇)篇一
關于這個金漆寶座還有一段曲折的歷史。1915年,袁世凱復辟帝制,要在太和殿舉行登基大典。他不希望自己的“洪憲王朝”像滿清末代王朝那樣敗落,不想承襲已顛覆的清王朝的舊制,于是,他將太和殿整修了一番,并用一把特地趕制的頗具西洋特色的高背大椅替換了金鑾寶座。這個西洋大椅椅背很高,座面卻很矮。據說是因為袁世凱腿短,卻又要顯示帝王氣派,才如此設計。椅背上,還用白緞繡上“中華”的國徽。但無論材料還是工藝,它顯然都無法同金鑾寶座相提并論,并且和金碧輝煌的太和殿極不相稱。特別是那個椅背因年久漸漸破裂后,人們發現里面竟然塞著稻草。
介紹太和殿(實用17篇)篇二
你們看,我們來到了雄偉的故宮,故宮又稱紫禁城,是明清兩代的皇宮;故宮是世界上規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木結構建筑群,為我們國家最大的古建筑群。它使建于明永樂(公元1406年),14年才完工呢,有24位皇帝在此登基。“好了,我們現在準備去大殿里,請游客朋友們跟上隊伍,千萬別掉隊,否則走丟了,就找不到我們了!”好,現在跟隨我進入大殿,故宮有三座大殿: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大殿建在漢白玉砌成的8米高的臺基上,遠望猶如神話的瓊宮仙闕。太和殿是最富麗堂皇的建筑,俗稱“金鑾殿”,是皇上舉行大典的地方,這座殿高28米,東西63米,西北35米,有直徑達1米的大柱92根,其中6根圍繞御座的瀝粉金漆的潘龍柱。御座設在殿內高2米的臺上,前有造型,美觀的仙鶴,爐,鼎,后面精雕細刻的圍屏。整個大殿裝飾得金碧輝煌,莊嚴絢麗。中和殿是皇上去太和殿舉行大典前稍事休息和演習禮儀的地方,保和殿是每年除夕皇帝賜宴外潘王公的場所。游客朋友們先休息一下,觀賞下這三個大殿,可以摸一摸,等下我們去內延,以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為中心,東西兩翼有東六宮和西六宮,是皇上平日辦事和妃子居住的地方。“好,今天的活動到此結束!祝大家玩得開心”
介紹太和殿(實用17篇)篇三
尊敬的游客們:
太和殿俗稱“金鑾殿”,位于紫禁城南北主軸線的顯要位置,明永樂十八年建成,是中國現存最大的木結構大殿。初名為奉天殿,明嘉靖四十一年改稱皇極殿。清順治二年改為太和殿。今天所見為清代康熙三十四年重建后的形制。
太和殿頂與眾多宮殿頂上的裝飾不同,最明顯的地方就是殿頂的正脊和垂脊上的裝飾,不僅使用了黃彩琉璃瓦制作的裝飾物,而且殿頂的垂脊獸是唯一十樣俱全的。“金鑾殿”正脊上的裝飾物,名叫“鴟吻”,是用13塊中空的黃彩琉璃瓦件拼成的,它是傳說中“龍生九子”中的一位“龍子”,傳說是由于這一龍子能噴浪成雨,所以將它裝飾在屋頂的正脊兩端,取鎮火之意。
除殿頂上的一條正脊外,在兩層重檐上,各有四條垂脊,每一條垂脊上均有仙人和形象各異的走獸裝飾;八條垂脊上,共有88個仙人走獸的裝飾。但每條垂脊上的裝飾物都是一樣的。宮殿垂脊獸的裝飾,是有嚴格等級區別的,只有“金鑾殿”頂上垂脊獸十樣俱全。“中和殿”及“保和殿”則只有九樣,其他宮殿的垂脊上雖然也有走獸,但是都要按級別遞減。
太和殿是紫禁城內體量最大、等級最高的建筑物,建筑規制之高,裝飾手法之精,堪列中國古代建筑之首。它金壁輝煌,殿宇莊嚴,也的確擔當得起人們對它的景仰與向往。那恢宏的氣勢與偉大的建筑結構,充分顯示了帝王的尊嚴與建造者的聰明才智。
介紹太和殿(實用17篇)篇四
尊敬的游客們:
故宮始建于14,14基本竣工,是明朝皇帝朱棣始建。故宮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面積為723633平方米。相傳故宮一共有9999間房,實際據1973年專家現場測量故宮有大小院落90多座,房屋有980座,共計8707間。這位小朋友你知道環繞故宮的圍墻有多長嗎?對了!是3400米。圍墻外還有52米寬的護城河環繞,形成一個森嚴壁壘的城堡。從天安門后面的端門進入后,走過午門、太和門,就來到了有名的太和殿。太和殿是“東方三大殿”之一,是中國現存最大的木結構大殿,俗稱“金鑾殿”。位于北京紫禁城南北主軸線的顯要位置,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稱奉天殿。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稱皇極殿,清順治二年(1645年)改名太和殿。建成后屢遭焚毀,多次重建,今殿為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后的形制。
接下來自由活動15分鐘,注意不要亂刻亂畫,還不要隨地吐痰和扔垃圾。之后我們去保和殿。
介紹太和殿(實用17篇)篇五
各位旅客朋友們:
你們好!
關于這個金漆寶座還有一段曲折的歷史。1915年,袁世凱復辟帝制,要在太和殿舉行登基大典。他不希望自己的“洪憲王朝”像滿清末代王朝那樣敗落,不想承襲已顛覆的清王朝的舊制,于是,他將太和殿整修了一番,并用一把特地趕制的頗具西洋特色的高背大椅替換了金鑾寶座。
這個西洋大椅椅背很高,座面卻很矮。據說是因為袁世凱腿短,卻又要顯示帝王氣派,才如此設計。椅背上,還用白緞繡上“中華”的國徽。但無論材料還是工藝,它顯然都無法同金鑾寶座相提并論,并且和金碧輝煌的太和殿極不相稱。特別是那個椅背因年久漸漸破裂后,人們發現里面竟然塞著稻草。
介紹太和殿(實用17篇)篇六
太和殿是整個宮城的建筑主體和核心空間,上承重檐廡殿頂,下坐3層漢白玉臺基,采用金龍和璽彩畫,屋頂仙人走獸達11件,開間11間,均采用最高形制。為中國現存最大的-木構架建筑之一,殿前設有廣場,可容納上萬人朝拜慶賀,整個宮殿氣勢恢宏。太和殿匾額“建極綏猷”匾,為乾隆皇帝御筆,現存的牌匾為復制品。
介紹太和殿(實用17篇)篇七
太和殿面闊11間,進深5間,建筑面積2377.00o,高26.92m,連同臺基通高28m,為紫禁城內規模最大的殿宇。其上為重檐廡殿頂,屋脊兩端安有高3.40m、重約4300k賴拇笪恰i芙前卜10個走獸,數量之多為現存古建筑中所僅見。太和殿的裝飾十分豪華。檐下施以密集的斗恚室內外梁枋上飾以和璽彩畫。門窗上部嵌成菱花格紋,下部浮雕云龍圖案,接榫處安有鐫刻龍紋的鎏金銅葉。殿內金磚鋪地,明間設寶座,寶座兩側排列6根直徑1.00m的瀝粉貼金云龍圖案的巨柱,所貼金箔采用深淺兩種顏色,使圖案突出鮮明。寶座前兩側有四對陳設:寶象、f(音錄)端、仙鶴和香亭。寶象象征國家的安定和政權的鞏固;f端是傳說中的吉祥動物;仙鶴象征長壽;香亭寓意江山穩固。寶座上方天花正中安置形若傘蓋向上隆起的藻井。藻井正中雕有蟠臥的巨龍,龍頭下探,口銜寶珠。
殿內金色的九龍寶座和屏風安置在高約2米的金色臺基之上,并置于六根盤龍金柱之間,以突出帝王唯我獨尊之地位。九龍寶座用楠木雕龍、髹金而成,“須彌座”式,為皇帝的御座。九條龍,昂首矯軀,大有躍然騰空之勢,極為精美生動。
一對寶象,用銅胎琺瑯鑲嵌寶石制成。象征著有高大威嚴,穩如泰山之勢。據神話傳說,寶象能通四夷之語,身馱寶瓶,內盛五谷或吉祥之物,可帶來農業豐收和社會太平。所以含有五谷豐登,吉慶有余,或太平景象之意。
介紹太和殿(實用17篇)篇八
今天我們一起去游太和殿。
進了太和門,我們就看到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它建在七米多高的白石臺基上,臺基有三層,每層都有漢白玉欄桿,大電四角和望柱下面有1000多個圓雕鰲頭,你們可別以為這是裝飾,他們可是大店的排水管道,每到下雨,雨水便從鰲頭排出來,千龍吐水,非常壯觀。
太和殿俗稱金鑾殿,長65米,寬33米,高28米,面積2380多平方米,是故宮最大的殿堂,它的長寬比例是9:5,象征皇帝九五至尊,大殿正面是12根紅色大圓柱,屋頂是金黃色的琉璃瓦,裝飾著青藍點金和貼金彩畫,色彩鮮明,雄偉壯麗。
走進殿內,中心是大約兩米高的朱漆方臺,臺上放著金漆雕龍寶座,就是我們所說的龍椅,再向上龍椅正上方中央井,有一條巨大的雕金盤龍從龍口里垂下一顆大白圓珠龍頭寶珠正對下面龍椅相傳合理合法,得到皇位的人才能安然坐在龍椅上,否則就會掉下來砸他的頭,雖然是傳說,卻嚇住了某些人,竊國大盜衰世凱復辟稱帝時就沒敢做在龍珠下。
太和殿是舉行重大典禮的地方皇帝即位,生日,婚禮呵,元旦都在這里接受朝賀,美縫大理皇帝端坐在寶座上,殿外的白石臺基上下文武百官分列左右大殿,樂聲悠揚,一派壯觀的景象。
介紹太和殿(實用17篇)篇九
太和殿是紫禁城內體量最大、等級最高的建筑物。它面闊十一間,進深五間,長64米,寬37米,建筑面積2377.00o,高26.92m,連同臺基通高35.05m,為紫禁城內規模最龐大也是最。殿前有寬闊的平臺,稱為丹陛,俗稱月臺。月臺上陳設日晷、嘉量各一,銅龜、銅鶴各一對,銅鼎18座。龜、鶴為長壽的象征。日晷是古代的計時器,嘉量是古代的標準量器,二者都是皇權的象征。殿下為高8.13m的三層漢白玉石雕基座,周圍環以欄桿。欄桿下安有排水用的'石雕龍頭,每逢雨季,可呈現千龍吐水的奇觀。
其建筑規制之高,裝飾手法之精,堪列中國古代建筑之首。而太和殿之上為建筑形式最高的重檐廡殿頂,屋脊兩端安有高3.40m、重約4300k賴拇笪牽在中國古建筑的岔脊上,都裝飾有一些小獸,這些小獸排列有著嚴格的規定,按照建筑等級的高低而有數量的不同,最多的是故宮太和殿上的裝飾(共有10個),這在中國宮殿建筑史上是獨一無二的。顯示了至高無上的重要地位。第一個飾物是一個騎鳳仙人,相傳原是南朝齊明王,后修道升仙。仙人之后是十個小獸:龍、鳳、獅子、天馬、海馬、狻猊、狎魚、獬豸、斗牛、行什。在其它古建筑上一般最多使用九個走獸。這里有嚴格的等級界限,只有金鑾寶殿(太和殿)才能十樣齊全。中和殿是七個、保和殿是九個。其它殿上的小獸按級遞減。天安門上也只是九個小獸。
介紹太和殿(實用17篇)篇十
太和殿是故宮外廷三大殿中最大的一座,也是故宮中最高大的建筑。太和殿也是中國現存最大的木結構大殿,是典型的古典建筑。
太和殿的內部及外部構造是中華民族古老智慧的結晶,在那里,除了奇異的雕梁畫棟、獨特的設計布局以及令人目不暇接的稀世珍寶外,她的堅固程度也令人嘆為觀止。
自太和殿建成以來,遭遇過多次大地震,她依然像一位堅強的巨人傲然屹立,絲毫不受影響。
太和殿前有寬闊的平臺,俗稱月臺。月臺上陳設日晷、嘉量各一,銅龜、銅鶴各一對,銅鼎18座。日晷是古代的計時器,嘉量是古代的標準量器,二者都是皇權的象征。
殿前的雙龍戲珠御路石,其珠為吉祥如意珠,雙龍之中,一個代表天帝,另一個代表帝王;殿下有三層漢白玉石雕基座,周圍環以欄桿。欄桿下安有排水用的石雕龍頭,每逢雨季,可呈現千龍吐水的奇觀。
殿內更是金碧輝煌、美輪美奐。室內外梁枋上飾以級別最高的和璽彩畫。門窗上部嵌成菱花格紋,下部浮雕云龍圖案,接榫處安有鐫刻龍紋的鎏金銅葉。殿內金磚鋪地,七十二根罕見楠木大柱支撐整個大殿。
太和殿的明間設九龍金漆寶座,寶座兩側排列6根瀝粉貼金云龍圖案的巨柱,所貼金箔采用深淺兩種顏色,使圖案突出鮮明。寶座前兩側有四對陳設:寶象、甪端、仙鶴和香亭。
14(永樂十四年),明成祖頒詔遷都北京,下令仿照南京皇宮營建北京宮殿。14(永樂十八年),北京宮殿竣工。次年發生大火,前三殿被焚毀。1440年(正統五年),重建前三殿及乾清宮。1459年(天順三年),營建西苑。
1557年(嘉靖三十六年),紫禁城大火,前三殿、奉天門、文武樓、午門全部被焚毀,至1561年才全部重建完工。15(萬歷二十五年),紫禁城大火,焚毀前三殿、后三宮。復建工程直至1627年(天啟七年)方完工。
1644年(崇禎十七年),李自成軍攻陷北京,明朝滅亡。李自成向陜西撤退前焚毀紫禁城,僅武英殿、建極殿、英華殿、南薰殿、四周角樓和皇極門未焚,其余建筑全部被毀。同年清順治帝至北京。此后歷時,將中路建筑基本修復。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開始重建紫禁城其余被毀部分建筑,至康熙三十四年基本完工。
1735年(雍正十三年),清高宗(乾隆帝)即位,此后六十年間對紫禁城進行大規模增建和改建。
18(嘉慶十八年),天理教教徒林清率起義軍攻打紫禁城。19,八國聯軍攻陷北京。19,武昌起義爆發,清帝退位。但按照與民國簽訂的優撫條件,仍然居住于紫禁城內。1923年,建福宮發生火災。
太和殿歷經歲月的打磨,漸漸殘破不堪,有些構件已經腐爛,起不到支撐大殿的作用,并且梁上的彩畫也褪色嚴重,所以從開始“封閉式”的大修。經過2年的大修,直到7月中旬,太和殿重新出此刻游客的眼中。大修后的太和殿金碧輝煌,美輪美奐。
介紹太和殿(實用17篇)篇十一
大家好!我叫陳鉻欣,是大家的導游,大家可以叫我小陳。今天,我要帶大家參觀世界遺產——北京故宮。
我們接著看。故宮里最吸引人的建筑是三座大殿: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它們都建筑在漢白玉砌成的8米高的臺基上,遠望猶如神話中的瓊宮仙闕。
跟大家說,游覽故宮,一是欣賞豐富多彩的建筑藝術;二是觀賞陳列于室內的珍貴的文物。故宮博物院藏有大量珍貴文物,據統計總共達1052653件之多,統稱有文物100萬件,占全國文物總數的1/6,其中有很多是絕無僅有的國寶。
這就是我跟大家介紹的世界遺產——北京故宮了!
介紹太和殿(實用17篇)篇十二
因為故宮濃縮著五千年的輝煌和古老的文化,所以他早就是我心中的游覽勝地,今年暑假我終于美夢成真。
到了北京我和爸爸媽媽就乘車來到了天安門,穿過天安門,過了午門舉世聞名的太和殿就映入眼簾,太和殿氣勢磅礴、金碧輝煌,五顏六色的琉璃瓦如一條條長龍排列的十分整齊。彎彎的房角都刻成了怪獸,四個向上翹起的屋檐把太和殿顯得雄偉壯觀,走向太和殿七十二個大紅柱雕龍畫鳳顯示了封建王權的建筑風格。金燦燦的房頂體現出中國古代皇帝的威嚴與地位。這座大殿遠望雖然莊嚴、肅穆,但漂亮的外觀又使人感到異常的單調和沉重,我的心情徒然暗淡。不知為什么我仿佛覺得有一群傀儡似地太監恭敬的站立在兩旁,香爐里香煙裊裊上升,皇帝在殿內居高而坐。故宮這座這座象征古代王權的建筑,一磚一瓦都侵透著“家天下”的意味。遙想當年君王面南而坐,群臣面北而跪,其威風遠非白金漢宮可以比擬的。
下午,我們除了前門,我站在天安門回望太和光芒,這樣宏偉的建筑群、這樣井然有序的布局、這樣的莊嚴肅穆,不能不令人驚嘆,希望這次故宮之旅能成為我永恒的記憶。
介紹太和殿(實用17篇)篇十三
各位游客:
大家好!我叫朱芮嫻,是大伙的導游,大伙可以叫我朱導。今天,我們要觀光世界遺產——北京故宮,在旅游前,請允許我提出幾個進故宮應該注意的事項:
一、請不要抽煙。
二、請不要亂丟垃圾。
三、請不要隨意離開隊伍,以免掉隊。
好,現在就開始游故宮吧!
我先介紹一下故宮:故宮舊稱“紫禁城”,始建于明永樂四年至十八年,也就是公元一四零六年到一四二零年。是明清兩代的皇宮,封建皇朝的統治中心。紫禁城周長3400余米,城墻高10米,城墻下寬8.6米,上寬6.66米。
大家走過護城河,就可以看到前朝的宮殿。前朝的宮殿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為中心。三大殿之后為內廷,有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以及東西六宮。乾清宮是皇帝的寢宮,其后的坤寧宮是皇后的寢宮。這三宮總稱“后三宮”。我們可以在這兒多拍些照片,作為紀念。
現在我們來到了故宮后面的御花園里。這里樓臺亭閣,翠綠蒼松,點綴著奇花異石,趣味盎然。遠遠望去,一重重黃色的琉璃瓦,一道道深紅色的圍墻,加上漢白玉欄桿和梁柱裝飾,令人感到故宮規模宏偉,氣象萬千。
“好了,親愛的游客朋友們,本次北京故宮之旅就圓滿結束了。我希望各位若干年之后還能來找我,我一定為大家再次講解,朋友再見。”我微笑地向游客們告別。
介紹太和殿(實用17篇)篇十四
太和殿,俗稱“金鑾殿”,位于北京故宮博物院的南北中軸線的顯要位置,殿高35.05米,面積2377平方米,共55間,72根大柱,是故宮中最高大的建筑。是故宮外廷三大殿中最大的一座,也是故宮中最高大的建筑,。太和殿也是中國現存最大的木結構大殿,是典型的古典建筑。
太和殿的內部及外部構造是中華民族古老智慧的結晶,在這里,除了奇異的雕梁畫棟、獨特的設計布局以及令人目不暇接的稀世珍寶外,她的堅固程度也令人嘆為觀止。自太和殿建成以來,遭遇過多次大地震,她依然像一位堅強的巨人傲然屹立,絲毫不受影響。
介紹太和殿(實用17篇)篇十五
尊敬的游客們:
大家好!我叫陳xx,是大家的導游,大家可以叫我小陳。今天,我要帶大家參觀世界遺產——北京故宮。
我們接著看。故宮里最吸引人的建筑是三座大殿: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它們都建筑在漢白玉砌成的8米高的'臺基上,遠望猶如神話中的瓊宮仙闕。
跟大家說,游覽故宮,一是欣賞豐富多彩的建筑藝術;二是觀賞陳列于室內的珍貴的文物。故宮博物院藏有大量珍貴文物,據統計總共達1052653件之多,統稱有文物100萬件,占全國文物總數的1/6,其中有很多是絕無僅有的國寶。
這就是我跟大家介紹的世界遺產——北京故宮了!
介紹太和殿(實用17篇)篇十六
太和殿俗稱“金鑾殿”,位于北京市,是明清古代宮殿建筑,是中國現存最大的木結構大殿,也是最高的重檐廡殿頂建筑,同時也是東方三大殿之一。太和殿是一個用來舉行重大典禮的場所。
太和殿位于北京紫禁城(故宮)南北主軸線的顯要位置。最開始的時候,太和殿是仿制的南京故宮奉天殿建造的,于明永樂十八年(14)建成,當時就叫奉天殿。
到了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稱皇極殿,然后又于清順治二年(1645年)改為此刻的名字——太和殿。該殿自建成后屢遭焚毀,又多次重建,今日所見為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后的形制。
太和殿莊嚴巍峨,面闊十一間,進深五間,長64米,寬37米,建筑面積2377.00平方米,高26.92米,連同臺基通高35.05米。是紫禁城內規模最龐大也是等級最高,體量最大的建筑。其建筑規制之高,裝飾手法之精,堪列中國古代建筑之首。
太和殿的主要作用是用來舉行重大典禮的,明清兩代皇帝登基、宣布即位詔書,皇帝大婚,冊立皇后,命將出征,每年元旦、冬至、萬壽(皇帝生日)等節日都要在此受百官的朝賀及賜宴。
介紹太和殿(實用17篇)篇十七
1416年(永樂十四年),明成祖頒詔遷都北京,下令仿照南京皇宮營建北京宮殿。1420年(永樂十八年),北京宮殿竣工。次年發生大火,前三殿被焚毀。
1440年(正統五年),重建前三殿及乾清宮。1459年(天順三年),營建西苑。1557年(嘉靖三十六年),紫禁城大火,前三殿、奉天門、文武樓、午門全部被焚毀,至1561年才全部重建完工。
1597年(萬歷二十五年),紫禁城大火,焚毀前三殿、后三宮。復建工程直至1627年(天啟七年)完工。
1644年(崇禎十七年),李自成攻陷北京,明朝滅亡。李自成向陜西撤退前焚毀紫禁城,僅武英殿,建極殿,英華殿,南薰殿,四周角樓和皇極門未焚,其余建筑全部被毀。同年清順治帝至北京。此后歷時14年,將中路建筑基本修復。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開始重建紫禁城其余被毀部分建筑,至康熙三十四年基本完工。1735年(雍正十三年),清高宗(乾隆帝)即位,此后六十年間對紫禁城進行大規模增建和改建。
1813年(嘉慶十八年),天理教教徒林清率起義軍攻打紫禁城。1900年,八國聯軍攻陷北京。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清帝退位。但按照與民國簽訂的.優撫條件,仍然居住于紫禁城內。1923年,建福宮發生火災。
太和殿歷經歲月的打磨,漸漸殘破不堪,有些構件已經腐爛,起不到支撐大殿的作用,并且梁上的彩畫也褪色嚴重,所以從20開始“封閉式”大修。經過2年的大修,直到207月中旬,太和殿重新出此刻游客的眼中。大修后的太和殿金碧輝煌,美輪美奐。
此刻很多人認為太和殿平時是用于上朝的,其實不是。
太和殿其實是用來舉行各種典禮的場所,實際使用次數很少,明清皇帝上朝的地方主要在太和門、乾清門、乾清宮、還有養心殿的,并不是平時所說的太和殿。明清兩朝24個皇帝都在太和殿舉行盛大典禮,如皇帝登極即位、皇帝大婚、冊立皇后、命將出征,此外每年萬壽節、元旦、冬至三大節,皇帝在此理解文武-的朝賀,并向王公大臣賜宴。清初,還曾在太和殿舉行新進士的殿試,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開始,改在保和殿舉行,“傳臚”仍在太和殿舉行。關于皇帝上朝的地點,其實不在太和殿,縱觀明清,皇帝一般都是在太和門、乾清門上朝,稱御門聽政,而當有比較緊急或重要的事情時,皇帝則在乾清宮召見大臣,晚清時期慈禧太后垂簾聽政,上朝的地點也所以變為養心殿。
太和殿是紫禁城內,體量最大、等級最高的建筑物。它面闊十一間,進深五間,建筑面積2377平方米,高26.92米,連同臺基通高35.05米,為紫禁城內規模最大的殿宇。殿前有寬闊的平臺,稱為丹陛,俗稱月臺。月臺上陳設日晷、嘉量各一,銅龜、銅鶴各一對,銅鼎18座。龜、鶴為長壽的象征。日晷是古代的計時器,嘉量是古代的標準量器,二者都是皇權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