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教案的編寫不僅要符合教學大綱的要求,還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進行綜合考慮。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五年級教案樣板,供大家參考和使用。首先要明確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確保教學的針對性和導向性。在設計教學過程時要注意把握好教學時長,合理安排各個教學環節的時間分配。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五年級教案范文,供大家參考。
小學五年級語文鯨教案設計(實用16篇)篇一
1.認識6個生字。讀讀記記“師傅、刷漿、包袱、露餡、清爽、搜索、威嚴、規矩、難堪、發怔、半信半疑、天衣無縫”,理解帶點詞語。
2.熟讀課文,抓住動作細節、外貌細節體會刷子李高超的刷墻技藝。
3.學習并運用細節描寫、對比描寫等刻畫人物方法。學案。
教案。
學習提綱。
1.自學生字。
2.讀遍讀順課文,理解詞語“露餡、規矩、難堪、發怔、半信半疑、天衣無縫。”
3.自讀課文,說說課文主要寫了(?????????)的事,贊揚了刷子李(??????????)的特點。
5.勾畫文中四處黑衣服的描寫,思考批注,
作者在寫法上有什么特點?為什么要這樣寫?
6賽讀喜歡的片段。
一、初讀課文,學習生字新詞,歸納主要內容,初步感受人物特點。
二、細讀五自然段,研究刷子李刷墻的細節描寫。
1.蘸漿手法高,配料方法妙。
2.動作熟練,優美動人。
3.做工精細,效果非同一般。
(正面描寫刷子李刷墻的細節,突出他技藝高超。)。
三、細讀研究“四處”黑衣服細節描寫。
1.聽說墨衣服(刷漿時穿一身黑,干完活,身上絕沒有一個白點;只要身上有白點,白刷不要錢。)。
2.看到黑衣服(一身黑衣黑褲,一雙黑布鞋。穿上這身黑,就好像跟地上一桶白漿較上了勁)。
3.檢查黑衣服。(每一面墻刷完,他搜索一遍,身上居然連一個芝麻大小的粉點也沒發現)。
4.發現“小白點”(小白點是煙灰燒的小洞,里面的白襯褲打小洞透出來,看上去跟粉漿落上去的白點一模一樣……)。
(側面描寫四處黑衣服的細節,襯托刷子李刷墻技藝高超。)。
四、回讀全文,總結歸納寫法特點。
中心:技藝高超。
(1)刷墻(正面描寫,行內行外人不信,
(2)?。
徒弟半信半疑,突出人物特點)。
(2)四處黑衣服(側面描寫,烘托人物特點)。
練習提綱。
1.摘錄文中行動細節、外貌細節精美句子。
2.讀寫遷移練習:觀察生活中一位有專長的人,仿照課文的寫法,以細節描寫刻畫一個一人某方面的高超技藝。
五、轉換遷移,訓練運用。
小學五年級語文鯨教案設計(實用16篇)篇二
1.讀懂課文,弄清“最后的輝煌”指的是什么。
2.通過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體會描寫諾貝爾的兩件事之間的聯系。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二)能力訓練點。
1.繼續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及分析概括能力。
2.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
(三)德育滲透點:通過理解課文內容,體會諾貝爾對科學事業的執著追求,教育學生學習諾貝爾的愛國情感以及對全世界、全人類的無私的愛和奉獻精神,激發學生對科學、對和平的熱愛。
(四)美育滲透點:諾貝爾將自己的巨大財富貢獻給全人類,引導學生體會其心靈之美。
(一)教師教法:課外,鼓勵學生搜集資料閱讀以了解諾貝爾本人;課外引導學生自學、討論、交流并通過感情朗讀以完成本課的教學。
(二)學生學法:自學、自悟、討論、交流。
(一)重點。
理解“最后的輝煌”的意思,體會諾貝爾對祖國、對世界、對全人類的無私的愛和奉獻精神。
(二)難點。
了解描寫諾貝爾的兩件事及其兩件事之間的聯系。
(三)解決辦法。
通過自學、感悟、討論、交流,教師點撥及感情朗讀突破重、難點。
教師創設情境,學生自學、自悟,小組合作討論、交流,教師點撥。
(一)創設情境,揭示課題。
同學們,課前老師讓你們搜集有關諾貝爾的故事和圖片,都有誰帶來了?
(教師鼓勵搜集資料的同學,請他們介紹自已搜集到的資料,也可通過實物投影將搜集到的資料展示給大家看。)。
教師總結并導入:那么諾貝爾在他臨終之際又為人類做出了什么貢獻?(揭示課題并板題)。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思考:課文主要寫了一件什么事?要求讀準字音,結合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生詞。
2.小組內討論交流。
3.全班交流。
(1)拿不準的字音和生詞提出來請其他組同學幫助或教師指導。
(2)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可先請一個小組匯報,其他小組補充。
(三)再讀課文,深入探究。
1.快速瀏覽課文,思考:
(1)“最后的輝煌”指的是什么?
(2)課文是通過哪兩件事來描寫諾貝爾的?這兩件事有什么聯系?
2.小組討論交流。
3.全班議答。
(1)“最后的輝煌”指的是諾貝爾在他臨終之際將他的巨額財產捐助給祖國及全人類,對人類科學與文明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2)課文寫了諾貝爾兩件事。一是寫諾貝爾是偉大的發明家和舉世聞名的企業家,擁有巨額的財產;二是寫諾貝爾臨終之際將所有財產捐助給祖國及全人類,做為醫學教育事業及獎勵基金。
這兩件事之間是因果關系。正因為諾貝爾創造了將近二百萬英磅的財產,才為晚年的捐助創造了條件。
(學生匯報時,教師隨機點撥,引導其他小組補充。)。
4.你覺得諾貝爾是一個怎樣的人?是從哪兒體會出來的?
(l)學生默讀勾畫理解。
(2)小組討論交流。
(3)全班交流。
(學生采用讀句子、抓詞語、談理解的方法匯報交流,彼此相互補充,教師適時點撥。)。
(4)指導朗讀。朗讀時重點指導學生抓句子,以體會諾貝爾對事業的執著以及對祖國、對全人類的無私的愛。
(四)學生質疑,談感受。
學了課文,你有什么啟發?
小學五年級語文鯨教案設計(實用16篇)篇三
認識本課生字,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母子情深,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體會課文內容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一)從課題引入。
齊讀課題。秋天是我們看菊花的時候,在這時候作者想到了誰?(母親)。這是史鐵生為了懷念母親,寫下的文章,誰能介紹一下有關作者和作品的資料嗎?(學生介紹老師補充)然后,讓學生讀一讀本課的生字(投影打出,讀準即可)。
(二)學生自由讀課文,從整體感知內容。
1、自由讀課文,想一想課文主要寫了什么?你覺得課文中的母親是一個怎樣的人?(學生可簡單說)教師板書:“關心我”
2、默讀課文,標出母親關心我的四件事,并且畫出課文的哪些地方使你最感動,并把簡單的體會批注在書旁。
3、在自學的基礎上小組討論交流。
(三)學生有感情地朗讀來體會這種情感。
同學們剛才體會得不錯,你能把你感受到的這種愛讀一讀嗎?學生自由讀自己感受深的句子或段落,然后指名讀,互評后再讀。
(四)討論交流。
然而當時“我”未能體會母親的這一片苦心,這無私而偉大的'愛,就在母親與“我”訣別的時候,“我”才真切地體會到了母親的深情,才真正懂得了母親沒有說完的話。你們想想這話是什么意思?學生讀書,聯系上下文后說出:母親希望“我”和妹妹好好活著,“我”和妹妹都知道母親對我們的希望,一定不讓母親失望。
(五)進行口語訓練。
假如清明節到了,作者面對母親的遺像偉說些什么呢?
教師根據學生說的內容,概括出詞語板書:愧疚、熱愛、懷念。
小學五年級語文鯨教案設計(實用16篇)篇四
教學目標:1?學會課文中的生字。2?理解課文內容,并能有感情的朗讀課文。3?了解琥珀的特點與價值,認識它的形成過程。4?學習文中按一定順序寫的方法,培養學生閱讀科普讀物的興趣和能力。
教學重點與難點:了解琥珀的形成過程。
教學準備:一組有關琥珀的圖片和裝飾品圖片課件。
教學時間:兩課時。
教學流程:
一?板書課題,學生讀課題,解釋課題。
1?讀課題之后,請學生交流自己在課前收集到的有關琥珀的資料。
2?老師補充介紹琥珀的資料。
3?出示課件,請學生欣賞一組不同樣子的琥珀圖片。
思考:它們有什么相同與不同的特點?(它們都是透明、光滑的,而且里面都有物體;不同的是里面物體不一樣。)。
二?理解課文內容。
1?打開課本,請學生快速瀏覽全文。找到描寫樣子的段落自由朗讀,并做上記號。(最后一個自然段)。
2?請學生一起讀文中最后一個自然段,思考:這里除了寫琥珀的樣子還有其它描寫嗎?(價值)。
老師過渡語:琥珀有這么大的價值又是怎樣形成的呢?請大家再自由朗讀課文,具體描寫它形成過程有哪些段落。(2到12自然段)。
3?分析琥珀形成過程(1)琥珀形成必須經歷哪兩個階段?(松脂球與化石的形成)(2)仔細讀課文,松脂球的形成應有哪些條件?化石形成又要哪些條件?(3)比較琥珀與黃河象化石的形成有哪些不同?(4)作者假想是什么依據?還有其他的故事發生嗎?(啟發學生大膽的想象,說出琥珀還有可能是怎樣形成的。)。
4?學習琥珀的發現:學生朗讀相關段落(13到17自然段),思考琥珀是怎樣被發現的,找出文中所描寫的動詞。
三回顧全文,引導學生學習作者的寫作方法。
1?對照板書,引導學生梳理作者的寫作思路;再一次熟悉課文內容。
2?我們這一單元學習了有關化石的兩篇說明文,想一想它們在寫作方法上有什么不同?(倒敘、順敘)。
3?優美句段的品讀(請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自己最喜歡的一個自然段,并簡要的說出自己喜歡的理由)。
四拓展:1?欣賞由琥珀做成的各種裝飾品,談一談自己的感受。
2?建議學生在課外多讀這類型的書籍,去了解認識大自然的另一面。
五板書設計??????。
琥珀。
松脂球。
形????成:
化石。
發?????現:卷---踩---挖---識別。
特點與價值:透明?光滑?內有物;裝飾品?藥用?。
教學反思:
在教學過程中我設計的重點是讓學生通過了解琥珀的形成過程,進而培養學生的想象空間,假想琥珀其它可能形成的過程。但在實際引導中沒有原設計的流暢,當我的問題拋出以后學生們的思維不很活躍,連平時愛發言的陳潔、汪芯羽等都久久不見舉手。大約十分鐘之后,鄧淞說:蜘蛛與蒼蠅的巧遇有可能是蒼蠅遇難在先,蜘蛛誤會在后。緊接著張鑫說:也有可能是蜘蛛去營救啊。黃昊說:也許是在打架……這下可熱鬧了,有許多同學都假想了它們的巧遇。此時此刻我趕緊抓住學生們的思維,引導認真分析能成立的是哪些環節。然后通過再次對琥珀樣子的朗讀,學生們恍然大悟,假想不是空想。原來自己的假想沒有建立在最原始的基礎之上。文中作者的假想才是科學的,合乎情理之中的。
小學五年級語文鯨教案設計(實用16篇)篇五
1.學會12個生字,理解“琥珀、颯颯、拂拭、熱辣辣、前俯后仰、淹沒、澎湃、黏稠、推測、松脂等詞語。
2.理解科學家是怎樣想象這塊琥珀形成的過程以及這樣想象的依據。
3.體會文章的敘述順序。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二)能力訓練點。
1.培養學生的默讀、朗讀、理解能力。
2.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
(三)德育滲透點。
激發學生探索大自然奧秘的興趣。
二、學法引導。
(一)教師教法。
教師引導學生自讀自悟,討論交流并媒體,幫助學生突破重、難點。
(二)學生學法。
讀、思、畫、議、批注、交流。
三、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一)重點。
1.理解琥珀形成的過程和必須具備的條件。
2.體會科學家合理想象的依據。
3.理清文章的敘述順序。
(二)難點。
理解科學家想象的依據。
(三)疑點。
這塊琥珀對于研究昆蟲有何價值呢?
(三)解決辦法。
討論、交流并媒體(琥珀的圖片、動畫顯示形成過程)和感情朗讀理解課文內容。
四、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一)教師活動設計。
1.組織學生閱讀、思考、討論、交流。
2.借助電教媒體幫助學生理解。
(二)學生活動設計。
1.自學、討論、交流。
2.感情朗讀課文。
五、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揭示課題,質疑。
揭題,板題。看到這個題目你想知道什么?(學生可能提出:琥珀是什么?它是怎樣形成的?誰發現的?)。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教師出示要求:
(1)讀準字音,讀不準的借助工具書或詢問老師和同學。
(2)邊讀邊畫出帶生字的詞,結合語言環境加以理解。
(3)思考:琥珀是什么?課文講了有關琥珀的哪些內容?琥珀有何特點?
2.小組內討論交流。
3.集體交流。
(1)自己拿不準的字音或不理解的詞虛心向班上任何一位同學請教,答對者給小組加分,激勵同學自學、上進的意識,增強小組榮譽感。在同學交流過程中,教師適時引導點撥。
(2)第3個思考題,小組議答,全班交流。
(琥珀是古代松柏樹脂的化石。本文所講的琥珀里面裹著一個蒼蠅,一個蜘蛛,而且這兩個小東西的“腿的四周顯出好幾圈黑色的圓環”課文主要講了根據一塊裹有蒼蠅和蜘蛛的琥珀想像這塊琥珀形成和發現的過程,并且判斷它在科學上的價值。)。
(三)(電腦出示琥珀圖片)學生對照圖片,練讀課文,熟悉課文內容。
(四)聽課文錄音,動畫顯示琥珀形成發現的過程,進一步了解課文內容。
(五)學生復述琥珀的形成和發現的過程。
(六)作業?。
1.熟讀課文。
2.自學生字詞。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明確目標。
課文寫了關于琥珀的哪些內容?哪方面內容是作者想象的?哪方面內容是對琥珀的真實描繪?(生回答)。
那么作者想象的依據是什么?要形成這樣的琥珀必須具備哪些條件?這是我們這節課所要探究的問題。
(二)精讀課文,深入探究。
1.默讀形成過程部分思考上述兩個問題。(點擊課件,出示問題)。
(l)獨立思考后小組討論。(由一人執筆把小組意思記錄下來,以便全班交流。)。
(2)集體交流。
(3)學生交流過程中師相機引導板書。
(4)師生共同歸納形成的條件和想象的依據。
(第一,要有松樹、柏樹。依據是琥珀是松樹樹脂形成的。第二,炎熱的夏天正晌午。因為只有在這一時間松柏才滲出大滴松脂形成松脂球。第三,蒼蠅和蜘蛛正巧在一起,而且挨得非常近,一大滴松脂正巧滴下來把它們包在里面。)。
(5)出示課件。松脂球——琥珀。直觀感受琥珀的形成。
2.科學家又是怎樣想象發現過程的?探究想象依據。
(1)學生自學、小組合作、師生交流。
(2)角色朗讀此部分。
(3)小結:通過以上問題的探討,你知道想象合理的依據是什么了嗎?
(討論后學生歸納:要想進行合理的想象,必須根據事物的特點創設情境。)。
3.科學家研究這塊琥珀有何價值呢?
(l)默讀思考最后一自然段。
(2)小組討論后回答。
4.濟覽全文理清文章的敘述順序,并想一想本課與《黃河象》一文敘述順序有什么不同。
在學生討論交流的基礎上,教師總結。
(三)感情朗讀課文。
1.自由練讀。
2.分角色朗讀。
(四)學生質疑問難。
(五)擴展延伸。
課文中描寫的琥珀還有可能是怎樣形成的?你是怎樣想象的?和同學交流交流。
(六)布置作業?。
以《未來的》為題,寫一篇想象作文,想象要合理。
小學五年級語文鯨教案設計(實用16篇)篇六
教學重點:走進大自然,感受自然的氣息與美麗。初讀課文,體會課文的語言之美。
一、課前的領悟感受。
開學伊始,即帶領學生走到校園的每一個角落,利用清晨與黃昏,用自己的眼耳口鼻去體會自然的神奇,去傾聽自然的聲音,去呼吸自然的芬芳。
二、以學習小組為單位,說說自己的感受,談談自己假期去貼近自然的感受。
三、揭題,感受題意與文題之美。
1、對于“課本”,你有何理解?他有什么用處?
2、大自然又怎會成為綠色的課本呢?
四、初讀課文。
1、教師范讀。學生閉目想象感受詩的意境美。
2、學生自讀課文,利用工具書掌握生字新詞。
3、同桌交流,互相檢查朗讀情況。
4、指名分節讀課文,讀后說說這一節講了什么?
5、
五、再讀課文,把握整體。
1、細讀文章,
2、說說這綠色的課本中有些什么?用筆在文中劃出來。
3、有感情地讀讀這些詞,展開豐富的想象,說說自己的感受。
4、再讀課文,找找文章希望我們如何去打開這課本呢?
六、作業布置:熟讀課文并試背。
第二課時。
教學重點:品味賞析,感悟詩情。
一、復習導入:
1、說說學了課文,你知道這大自然的課本里有些什么?
二、細讀品味,感悟詩情。
1、黷讀課文,找找詩中希望我們如何去打開大自然的課本。
2、引導學生體會:“去呼吸”、“去發現”、“去描繪”、“請聽一聽”、“攀登吧”、“前進吧”等詞中所飽含的深情。
3、聯系自己的經歷談談自己曾呼吸、發現、描繪、傾聽等接觸大自然的事例與感受。
4、學習第一節與最后一節,從“敞開”一詞,感受祖國的絢麗多彩。反復朗讀這兩節,體會詩的內涵。
5、體會開頭與結尾反復的作用。
三、朗讀體會,深化情感。
1、以小組為單位,選擇自己最喜歡的一節,誦讀,讀出自己的理解。
2、在小組內交流自己的`朗讀。
3、全班朗讀交流,先指名讀,再評析指導,讀出詩的明快、豪情萬丈、舒緩,讀出詩的內在的旋律。
4、最后全班齊讀。
四、作業:
a:完成練習冊。預習下文。背誦這首詩。
b:選擇校園一物進行仔細觀察。并寫下觀察日記。
《去打開大自然綠色的課本》。
小學五年級語文鯨教案設計(實用16篇)篇七
一、教學內容:
長江三峽由瞿塘峽、巫峽和西陵峽組成。那里群山聳立,雄奇壯麗,好像一幅連綿不斷的畫卷,是聞名世界的風景區。本文的作者方紀對三峽的秋景的描寫更是美麗動人,讀了之后,仿佛置身其中。(1課時)。
二、教學要求:
1、理解一天當中三峽景物的不同特點,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表達的思想酌情。
3、學習抓住特點描寫景物的方法。
三、教學重點、難點:
體會一天當中三峽景物的特點。
四、教學方法:自讀自悟、觀、讀、想、寫四結合。
五、學生學習方法:組織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討論交流。
六、使用媒體:課件《三峽風光》或教學圖片。
七、教學程序:
一、檢查預習,導入新課。
1、學生交流利用從網絡上或圖書館等到地方搜集、整理的長江三峽的有關資料。
2、長江,養育了炎黃子孫,滋潤著華夏兒女的心田。長江三峽,那里群山聳立,雄奇壯麗,就像一幅連綿不斷的畫圈。今天,讓我們走進三峽,共同領略三峽之秋的神韻。
3、板書課題。
二、初讀課文,質疑問難。
1、提示要求: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由讀課文,想一想,有何收獲,遇到了什么問題。
2、學生按要求自學。
3、討論交流。
(1)談收獲。
(2)質疑問難。
學生自由談,對于提問有價值的學生進行表揚,同時找出有代表性的問題。
三、再讀,深入理解。
1、提出要求:讀全文,選最喜歡的部分自學,在書上圈圈、劃劃、注注,想一想應該怎樣讀。
2、學生按要求自學。
3、小組討論交流,教師巡視指導。
4、全班交流。
采用"小先生"講課法:小組代表到臺前匯報自學成果,其他學生補充,評比朗讀情況。教師適時點撥,出示課件。
學生發言可抓住以下要點:
(1)總寫三峽秋景,抓住了成熟的特點。通過橘樹、柚樹的葉子、果實來表現成熟的秋景。
(2)早晨景色,突出了清新和明麗。從晨露閃亮到露水漸逝,再到一片明麗,讀者在感受變化時心情似乎也一片明朗。
(3)中午的景色,表現了熱烈的特點。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把長江化作一條巨蟒,咆哮奔騰、呼嘯而去,所過之處,一片金黃。
(4)黃昏景色,抓住了平靜的特點。倒影林立的長江仿佛變成了一條靜靜流淌的小溪,溫柔可愛。
(5)在寫夜景時,作者用兩個自然段的筆墨,描繪了一幅靜謐而神的圖畫。從入夜時的沉沉入睡到圓月高懸時的恍入夢境。漁火、燈光、光暈、汽笛,有光有聲;月光、山影,有黑有白。再加上比喻手法的運用,呈現出一幅大寫意的三峽夜景圖。
四、朗讀比賽。
可采用推薦、指導、教師參與等多種方法讓學生參與朗讀,加上及時的評價,使學生在有感情(表情)的朗讀中再次感受三峽之秋的神韻。
小學五年級語文鯨教案設計(實用16篇)篇八
本次口語交際的形式是看圖、根據圖意編故事并表演。教材由兩部分組成:一段文字和五幅圖畫。文字有四句話,前兩句是引導學生觀察圖中內容,能完整有順序敘述出來。后兩句是引導同學聯系身邊曾經發生過的類似事情(同學之間、小朋友之間產生矛盾最后化解),選一件以小組為單位編小劇本,并分配角色、組織對話在全班表演。插圖描繪的是兩個小朋友打架之后分別去找哥哥、姐姐告狀,哥哥、姐姐領著他們向對方道歉,然后大家在一起愉快地玩游戲的情景。
教學建議。
〔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學會有順序地觀察圖意,并能完整清楚地敘述出來。
2.引導學生聯系身邊相似事情,以小組為單位編個小劇本,合理分配角色表演出來。
3.培養學生采取合適的方法、運用適當的語言正確處理同學之間矛盾的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1.根據具體情境合理想象圖上人物的對話內容。
2.能把身邊相似事件編成小劇本,并表演出來。重點是采取適當的方式,運用恰當的語言來化解矛盾。
〔教學準備〕。
文中插圖課件。
〔教學時間〕。
建議本課教學2課時。
〔操作要點〕。
1.創設情境,引出話題。
教師利用課件出示5幅插圖和說話要求的前兩句,使學生明確本次口語交際的前一部分內容是看圖正確理解人物對話,并有層次敘述表演出來。
2.同桌討論,自由練說。
同桌之間相互補充,練習把圖上內容說清楚、完整。教師巡視,指導學生正確理解人物心理、選擇適當對話并表達出來。
3.請同學把圖上內容完整地講給全班同學,大家評議。教師引導學生注意從理解得是否合理、對話是否準確表達了圖中人物的心理這些方面來評價,為下面環節做好鋪墊。
4.出示說話要求的后兩句,明確本次口語交際的重點。
5.小組交流,充分練說。
請同學以小組為單位選擇事件并合理安排角色練習。教師巡視并指導學生怎樣才能把事情演得生動。(重點是合理安排對話和表現人物的心理。)。
6.全班表演,大家評議。
引導學生有依據地評價優勝小組。
注意:要掌握分寸,要在第3步基礎上進行評價,但要注意事件是否真實。
小學五年級語文鯨教案設計(實用16篇)篇九
生舍生取義。
義
六、資料索引與精華。
作者簡介:孟子。
孟子,名軻,字子輿,戰國時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散文家。政治主張法先王,在孔子仁學基礎上,提出系統的仁政學說,在人性方面,因襲孔子性相近也,習相遠也,主張性善。存在決定意識,物質決定精神,孟子觀點帶有明顯的唯心主義。不過他提出的舍生取義的觀點,無論是在古代,還是商品經濟的今天,都具有積極意義。
小學五年級語文鯨教案設計(實用16篇)篇十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了解黃河演變的過程和變化的原因,了解黃河發生變化給人類怎樣的教訓。
過程與方法:多媒體演示黃河變化的過程,學生從中有所感悟。
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學生保護大自然的意識。
教學重點:
了解黃河近2000年變化的過程和變化的原因,教育學生要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從我做起保護環境,否則會受到大自然的懲罰。
教具準備:
黃河圖片、有關黃河的視頻。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了解學生預習課文的情況。
1、導入:黃河是我國的第二大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它的位置在哪里呢?課件出示地圖,讓學生看看黃河在哪?(學生對黃河有個初步的認識)。
2、檢查預習情況。
(1)看看有哪些同學收集了關于黃河的資料。(學生把自己收集的資料讀一讀)。
(2)預習課文,你讀懂了什么?指生回答。(培養學生預習的好習慣)。
二、各自讀文,感知課文大意。
1、各自讀文,在讀的過程中讓學生把不懂的問題記錄下來。
2、指名朗讀課文,其他同學當“小老師”,讀后進行評價。
4、投影出示2000年前黃河及兩岸情況圖片,再請學生讀第三自然段,教師給與朗讀上的指導。
5、出示視頻,黃河流域的近況。看了視頻后,你有什么感受,和你周圍的同學說說,師巡視指導。
三、圍繞幾個主要問題組織學生學習。
1、學生自主學習4--6自然段,邊讀邊思考以下問題:
(1)具體說出黃河變化兩方面的原因。
(2)這兩個原因有聯系嗎?
(3)如果不制止,后果會怎樣?
2、小組合作學習,填在括號里。(師參與學生小組學習給與指導)。
黃河變化的原因兩大原因的聯系所造成的后果治理方案。
3、交流所填內容。(結合學生說的,師完成部分板書)。
4、請學生把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再多讀幾遍。(說明文常用的說明方法、文章中所用修辭等等)。
5、師:從這篇課文中,你懂得了什么?應該怎樣保護環境?
6、拓展延伸:
(1)結合你的生活說說,你知道有哪些破壞環境的行為,針對這種行為我們應怎么辦?
(2)保護環境已成為當今社會的一個很重要的話題,想想看你們還知道哪些課文也強調了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一個小村莊的故事》《只有一個地球》……)。
7、作業。
(1)讀課文,摘抄課文中的好詞、好句子。
(2)小組合作辦一期以保護環境為內容的手抄報,看看哪組同學做得。
板書設計:
10、黃河是怎樣變化的。
以前——“搖籃”
現在——禍河原因(自然原因、人類破壞)。
治理。
小學五年級語文鯨教案設計(實用16篇)篇十一
3、能體會黑子心路歷程的變化。
1、知道動物也有尊嚴,激發學生愛護動物,善待生命的美好情感;
2、能體會黑子心路歷程的變化。
同學們,我們知道狗又被稱為(犬),在軍隊中執行特殊任務的犬又被稱為(軍犬)。軍犬被官兵視作“無言的戰友”,被看成他們的“第二生命”,可見軍犬與官兵有些非同一般的感情,這節課我們就繼續深入《軍犬黑子》故事。
1、首先我們復習一下生字,(開小火車讀、齊讀)
2、接下來是詞語,誰還記得這些詞是什么意思?
(你的故事內容完整,語言清晰流暢,謝謝你,請坐!)
1、xxx 同學剛剛給我們復述了黑子的故事,下面就讓我們來看一組黑子的圖片。
誰能用一個詞形容一下黑子?
生1(形容地真貼切)
生2(獨到的見解)
生3(這個詞用的好不好啊)
師:文中的倒數第二段也有一個詞形容這條軍犬,誰找到了?
生:神情萎靡(找得又快又準)
師:看著黑子由威風凜凜到神情萎靡,你們想不想知道為什么?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找找原因。
2、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完成以下幾個任務(ppt展示)
請同學們邊讀、邊想、邊畫,完成后可以與同桌交換一下答案。(師巡視)
3、匯報
生:四次
生(看來同學們都找對了)
師:下面請大家根據自己的理解加上動作和表情來讀一讀訓導員的話,。不著急,給大家三十秒鐘先練一練。
生(四個同學,師適時指導)
師:通過剛才的朗讀,你們發現訓導員有什么變化沒有/
生(訓導員的語氣越來越強烈了)
師:那黑子接收這一次比比一次強烈的否定了嗎?他接受了嗎?
生:因為他對訓導員充滿了一貫的絕對信賴
師:什么是絕對?
生:一定
師:一貫呢?
生:一向以來,一直。
生(你的普通話很標準,如果能帶上感情就更好了)
師:從這里我們看出,黑子是靠什么來尋找小偷的?
生:嗅覺
生:(評價)
師:老師聽到有同學說黑子很有靈性,大家說這個詞用得貼不貼切?(板書:充滿靈性)
師:誰來說一說黑子有什么變化?
生:
師:那變得謹慎、變得不那么自信的黑子第三次是怎么找小偷的? 生:
師:這一次黑子又有什么變化呢?
生:
師:黑子變得不再自信了,那它第四次又怎么找小偷的呢?
生
師:誰的火眼金睛發現了這一次黑子與前三次最大的變化是什么? 生(提示學生找的方式變了)
師:你們同意黑子用眼色來找小偷嗎?為什么?
生:
師:可黑子還是這么做了,可想而知,這一次它
生:找錯了
師:那接下來發生了什么事兒呢?
生:
師:為什么黑子找錯了,訓導員卻哈哈大笑呢?他難道不生氣嗎? 生:因為這是一場騙局
師:當黑子明白這一切都一場騙局的時候,它有什么反應?
生
師:看來你們也體會到了黑子的痛苦,然而你,黑子畢竟只是一條軍犬,它那么那么地痛苦,卻只能用一個“磝”字來表達。親愛的同學們,你們說這聲“嗷”字包含了多少情感啊!有誰來想說一說這聲“嗷”字包含了哪些情感? 生:(看來你們都是黑子的知音,都能夠體會黑子的痛苦)
生:哪怕是一只狗,也是要尊嚴的!
四、回顧課文,引發思考
師:讀完了黑子的故事,你們有沒有什么想說的?
生:
1、讀了這篇課文,相信你的內心肯定很不平靜,請把你想對黑子或者想對訓導員說的話寫在課文的插圖旁邊。
2、想自己的父母和朋友分享黑子的故事,宣傳與動物和諧相處的理念。
小學五年級語文鯨教案設計(實用16篇)篇十二
1、能聯系上下文體會成語意思,感受關鍵成語在表情達意上的作用。
2、理清文章結構,概括故事的主要內容。
3、通過學生復述故事的方式,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4、通過老師的設疑和學生的相互討論來了解文章內容,體會文中蘊涵的深刻道理。
5、了解孫臏善于分析、因勢利導、足智多謀的聰明才智。領悟故事中蘊含的道理:遇事要沉著冷靜,并要開動腦筋,才能更好地解決問題。
1、把握故事內容,弄清文章線索。
2、領悟其中的道理,弄清故事引人入勝的原因。
導學互動。
1、搜集相關視頻。
2、多媒體課件。
一、自學導綱。
1、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課件出示:
完璧歸趙——(藺相如)負荊請罪——(廉頗)。
破釜沉舟——(項羽)毛遂自薦——(毛遂)。
紙上談兵——(趙括)臥薪嘗膽——(勾踐)。
背水一戰——(韓信)田忌賽馬——(孫臏)。
師:在《田忌賽馬》中,我們已經初步領略了孫臏的才能。今天讓我們隨著歷史的車輪,走進《圍魏救趙》這篇課文,去進一步領略孫臏卓越的才能、超凡的智慧和驚人的毅力。(板書課題)。
2、出示導綱,生依照提示了解背景,自主閱讀課文。
3、生匯報交流初讀課文的收獲,師適時點撥引導。
過渡:看來,同學們的預習工作做得很好。“學貴有疑,大疑則大進,小疑則小進,不疑則不進”。在自學中你發現了哪些有探究價值的問題?(是誰為什么圍魏救趙?他們又是怎樣圍魏救趙的?圍魏救趙的結果如何?)讓我們帶著這些問題開始今天的閱讀之旅。
二、導學互動。
1、出示導綱探究性問題。
2、生帶著問題精讀課文。
3、小組合作,討論探究。
4、交流匯報,師相機引導、點撥。
出示導綱探究(一):故事起因。
1、故事發生的時代背景怎樣?
2、魏國軍隊怎么樣?在文中勾畫相關的句子,說說自己的理解,并有感情地朗讀。(出示重點語句:這一年,魏國將軍龐涓率領八萬精兵出征趙國,一路所向披靡,勢如破竹,很快就直抵趙國都城邯鄲,把一個小小的邯鄲城圍得嚴嚴實實。)。
(抓住“所向披靡”、“勢如破竹”、“嚴嚴實實”這幾個詞,一方面說明魏國的強大,龐涓率領的軍隊在攻打趙國時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另一方面說明面對強大的敵人,齊國救趙國是不容易的。)。
3、為什么在這種情況下,齊王還要去救趙國?
(引入“唇亡齒寒”的故事。齊、趙兩國之間互相依靠,有著唇亡齒寒的利害關系。)。
過渡:在強大的魏國軍隊面前,齊國最終決定出兵,到底戰斗結果怎樣呢?讓我們迅速瀏覽最后一段,說一說。
出示導綱探究(二):故事結果。
1、文中哪幾個成語寫出了魏軍的失敗,同時也反映了圍魏救趙的成功?理解后有感情地朗讀。
(出示重點句:魏軍措手不及,被殺得丟盔棄甲,潰不成軍)。
(措手不及、丟盔棄甲、潰不成軍、落荒而逃等寫出了魏軍來不及應付的狼狽和大敗時的慘狀,反襯了圍魏救趙的.成功。)。
2、對比閱讀前后語段。
出示導綱探究(三):分析圍魏救趙成功的原因。
出示第7段:孫臏胸有成竹地說:“魏國集中全國的主力去打邯鄲,自己的都城大梁卻只剩下一些老弱殘兵,這不正是個大好機會嗎?我們現在去救邯鄲,會跟魏國主力硬拼,傷亡一定很大。倒不如乘虛而入,直取大梁。魏國國都一旦危急,主力必定會回師自救。我們在他們返回的路途做好準備,以逸待勞,豈不是穩操勝券!"。
分角色讀田忌和孫臏的對話,想一想孫臏為什么要齊軍不直奔邯鄲而要直取大梁?
1、分析直奔邯鄲的劣勢和直取大梁的優勢并體會孫臏計謀的絕妙。
(抓住“胸有成竹”、“乘虛而入”、“以逸待勞”、“穩操勝券”這幾個關鍵詞理解孫臏善于分析、因勢利導的聰明才智,并朗讀出他的“胸有成竹”。)。
2、抓住“乘虛而入”理解魏國虛在哪?
(佯攻襄陵、直奔大梁)(孫臏為什么要派兵佯攻襄陵?)(佯攻襄陵的最終目的是直奔大梁,直奔大梁的目的是逼龐回師,逼龐回師不但能救趙國,而且能以逸待勞,在桂陵設伏,打敗魏軍。)。
4、齊軍“以逸待勞”又體現在哪?
5、孫臏為何要在桂陵布下天羅地網?
(桂陵是通往魏國的交通要道,地勢險峻,易守難攻。)。
6、總結出示圍魏救趙成功的原因。
戰術上:避實擊虛、攻其必救、以逸待勞、聲東擊西、知己知彼。
行動上:佯攻襄陵、直奔大梁、桂陵設伏。
7、你理解“圍魏救趙”這個成語的引申義嗎?
三、導學歸納。
1、孫臏,我___________您!您真是一位_________的軍事家!
2、讀了這個故事,你得到了什么啟示?
四、反饋訓練。
此時此刻,你一定被孫臏的計謀所折服,你想對孫臏說些什么呢?
小學五年級語文鯨教案設計(實用16篇)篇十三
2、找出與文章的主要內容關系密切的句子:重點指導一個自然段的寫法,學生作片斷練習。
搜集一個自己感興趣的故事。
我們以往的作文,都是要求寫把文章寫具體,這是一種作文能力,但是僅學會寫具體還不夠,還要學會寫得簡潔。這也是一種寫作能力。寫文章,應需要具體就具體寫,需要簡潔就寫得簡潔。這次作文,是縮寫課文,就是訓練我們把長文章壓縮成短文章。
1、讀課文中的(習作要求),想想:縮寫要達到什么要求?
2、引導板書:
縮寫成的短文不能改變原文的主要內容。
文章的語句簡潔、通順、連貫。
1、怎樣縮寫課文呢?
2、同桌互相討論。
3、小結:跟簡要復述一樣,保留原文的主要內容,把課文中的某些細節或某些情節刪掉。
4、看課文中的習作提示,邊讀邊想邊劃:
怎樣壓縮才能使縮寫后的文章保留原文的主要內容?用“——”劃出句子。
1、快速默讀《景陽岡》,劃出需要保留的內容。
想想:課文的主要內容是什么?(武松打虎時的過程)。
哪些內容是在敘述“武松打虎時”的,需要保留?用“[]”劃出來。哪些情節可以刪去?
2、討論上面思考題。
(1)指名說說劃出的需要保留的內容。
(2)師生小結:應保留的內容有:
武松打虎空拳打死猛虎的過程;武松的有關動作和語言;店家等相關人物的反映。
3、學生對照自己劃的內容,作適當增刪。
1、討論:這一段中,哪些可壓縮?
根據學生討論,板書:
可壓縮:具體描寫老虎的反映的詞、具體描寫武松動作的詞。(即動作前的修飾)。
2、片斷練習。
縮寫“武松打虎時”的經過。
小學五年級語文鯨教案設計(實用16篇)篇十四
1.知識與技能: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自讀課文,了解以米開朗琪羅為代表的雕塑風格和以羅丹為代表的現代雕塑風格。
2.過程與方法: 通過讓學生猜圖中的雕塑屬于哪個時期的作品,引導學生了解以米開朗琪羅為代表的雕塑風格和以羅丹為代表的現代雕塑風格,理解羅丹的創造對藝術發展的貢獻。 通過解讀文中意蘊豐富的句子,讀中感悟,理解羅丹的創造在藝術上的突破。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理解羅丹的創造對藝術發展的貢獻。 體會羅丹勇于探索的精神,是人類社會不斷向前發展的動力,具有永恒的價值。
1.感悟羅丹的創造對藝術發展的貢獻是本文的重點。可以通過讓學生“猜圖中的雕塑屬于哪個時期的作品”,引導學生初讀課文,把作品與課文中對不同時期雕塑風格的描述聯系起來,進而了解以米開朗琪羅為代表的雕塑風格和以羅丹為代表的現代雕塑風格,理解羅丹的創造對藝術發展的貢獻。
2.為了讓學生體會到羅丹這種勇于探索的精神的價值,可以抓住文中意蘊豐富的句子解讀,從而深入理解課文。如課文題目《走路的人》,課文結尾“他就如同他的杰作《走路的人》一樣,一直在走著,不停地走著。”
多媒體課件、課前搜集文藝復興時期的雕塑作品圖片和以羅丹為代表的現代雕塑作品的圖片。
1.板書課題。
2.出示課件看圖片,猜圖中雕塑屬于哪個時期的作品。
1.介紹文藝復興時期的代表人物——米開朗琪羅。出示課件
2.課件欣賞米開朗琪羅代表作品。
3.介紹現代雕塑的代表人物——羅丹。出示課件
4.出示課件欣賞羅丹的代表作品。
1.自由讀課文,比較兩個不同時期雕塑的不同風格。
2.交流討論兩種不同的藝術風格。出示課件
3.通過兩種不同藝術風格的強烈對比,理解羅丹在藝術上的突破。
4.聯系課文中對不同時期雕塑風格的描述,再來判斷自己猜的作品時期是否正確。
1.出示相關課件1900年,第5屆世界博覽會在法國巴黎舉行。在這次世博會上,羅丹展出了150件作品。
2.出示相關課件一尊奇特的雕塑作品。
3.小女孩兒看到了一尊怎樣的雕塑作品?
4.品讀句子,體會雕塑的奇特。
5.抓住“看了很久”“惶惑不解”兩個詞,體會小女孩兒看到這尊雕塑后的反應。
6.面對小女孩兒的詢問,羅丹是怎么說的?出示課件句子
7.品讀句子,談體會。
師:這句話說明了什么?( 忽略頭、手等次要部分,正是為了突出人物專心走路的姿態。)
8.這座雕塑就是羅丹創作的《走路的人》。出示課件
1.這尊雕塑的出現,說明了一種什么樣的藝術風格的誕生?
由羅丹創造的、全新的藝術風格。
2.由小女孩兒的反應,想象大眾對這種藝術風格的看法。
3.默讀課文,思考:為什么大眾對這種新的藝術風格不是一下子就能理解和接受?
4.交流討論,教師相機指導。(受傳統的雕塑風格的影響)
5.這種新的藝術風格的誕生的意義。
教師相機指導。(是羅丹在藝術上的突破,是對大眾審美情趣的一種超越,正是藝術生命力之所在。影響到后來整個雕塑藝術的發展。)
1.出示課件他就如同他的杰作《走路的人》一樣,一直在走著,不停地走著。
2.說一下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這句話有雙重意蘊,“一直在走著,不停地走著。”既是指作品《走路的人》的藝術主題,又是指羅丹用畢生的精力去追求更新、更高的藝術境界,在藝術的道路上從來沒有停下過探索的腳步。
3.出示課件假如在1900年第五屆巴黎世博會上,你是一名記者,請你來采訪一下羅丹先生。
4.模擬采訪。同桌兩人情景對話。
1.思考:課文為什么以 “走路的人”為題?課件出示
2.歸納學生發言。
“走”不僅是雕塑所表現的動作,也是羅丹要借雕塑來表達的一種觀念和主張。
凡是立志于探索創新的人,都可以叫“走路的人”。
3.我們都是“走路的人”!課件
4.談學習這篇文章后的收獲。
小學五年級語文鯨教案設計(實用16篇)篇十五
1、了解詩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誦古詩,背誦古詩。
2、知詩人,解詩題;明詩意,感情讀;悟詩情。培養學生熱愛生活的態度。
了解詩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誦古詩,背誦古詩。
了解詩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誦古詩,背誦古詩。
1課時。
一、檢查預習效果及自學能力。
(1)指名讀。(讀后評讀)。
(2)填空練習,這《四十田園雜興》首詩是(宋代)詩人(范大成)所做。
二、教師點撥。
(1)知詩人,解詩題。
范大成(1126—1193)宋代詩人。字致能,號石湖居士。吳郡(今江蘇蘇州)人。是南宋四大詩人之一。他的詩題材廣泛,秀雅清婉,自具一格。在當時就廣受稱贊。
課本上選的這首詩詩人描寫的是夏天的`景致。詩從寫景入手,點明時令。通觀全詩,詩人在動靜結合中,展示了一幅初夏江南生機盎然、景色優美的田園圖畫。
(2)明詩意,感情讀。
師:自由讀詩,結合注釋看能不能說說詩句的含義。
梅子金黃杏子肥,麥花雪白菜花稀。
——(正值江南初嚇時節),梅子金黃杏子也成熟了,麥花雪白雪白的,鮮黃的油菜花也開始落花結子了。
日長籬落無人過,唯有蜻蜓蛺蝶飛。
——白天越來越長,農民們都忙于農事,籬笆邊很少有過往的行人,只看見蜻蜓和蝴蝶在飛動著。
(3)悟詩情。
師:全詩以高度概括的筆法,勾勒了江南地區的風物。這首詩三句寫景,都顯得很優美,只一句敘事,不直接寫勞動,卻從側面透露勞動情況,很有意味。
(4)朗讀全詩。
三、練習誦讀。
小學五年級語文鯨教案設計(實用16篇)篇十六
教學重點:走進大自然,感受自然的氣息與美麗。初讀課文,體會課文的語言之美。
開學伊始,即帶領學生走到校園的每一個角落,利用清晨與黃昏,用自己的眼耳口鼻去體會自然的神奇,去傾聽自然的聲音,去呼吸自然的芬芳。
1、 對于“課本”,你有何理解?他有什么用處?
2、 大自然又怎會成為綠色的課本呢?
1、 教師范讀。學生閉目想象感受詩的意境美。
2、 學生自讀課文,利用工具書掌握生字新詞。
3、 同桌交流,互相檢查朗讀情況。
4、 指名分節讀課文,讀后說說這一節講了什么?
5、
1、 細讀文章,
2、 說說這綠色的課本中有些什么?用筆在文中劃出來。
3、 有感情地讀讀這些詞,展開豐富的想象,說說自己的感受。
4、 再讀課文,找找文章希望我們如何去打開這課本呢?
教學重點:品味賞析,感悟詩情。
1、 說說學了課文,你知道這大自然的課本里有些什么?
1、 黷讀課文,找找詩中希望我們如何去打開大自然的課本。
2、 引導學生體會:“去呼吸”、“去發現”、“去描繪”、“請聽一聽”、“攀登吧”、“前進吧”等詞中所飽含的深情。
3、 聯系自己的經歷談談自己曾呼吸、發現、描繪、傾聽等接觸大自然的事例與感受。
4、 學習第一節與最后一節,從“敞開”一詞,感受祖國的絢麗多彩。反復朗讀這兩節,體會詩的內涵。
5、 體會開頭與結尾反復的作用。
1、 以小組為單位,選擇自己最喜歡的一節,誦讀,讀出自己的理解。
2、 在小組內交流自己的朗讀。
3、 全班朗讀交流,先指名讀,再評析指導,讀出詩的明快、豪情萬丈、舒緩,讀出詩的內在的旋律。
4、 最后全班齊讀。
a:完成練習冊。預習下文。背誦這首詩。
b:選擇校園一物進行仔細觀察。并寫下觀察日記。
《去打開大自然綠色的課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