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作文是作者用文字創作出來的藝術品,其背后凝結著作者對生活的感知和思考。希望大家能夠從這些優秀作文范文中汲取靈感,不斷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和表達能力。
參觀民俗博物館(精選23篇)篇一
進入新源民俗藝術博物館,我好像來到了另一個世界,這里有知識的海洋,有智慧的大山,有歷史的皇宮,仿佛一個古代的民俗山洞,等待著我們去發現、去探索。
走進博物館,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各種各樣的磚雕,它們有唐代的,也有明代的,大的有老虎,小的有食盒,有的是皇宮貴族使用,有的是老百姓所用,都做工精美,讓我眼花繚亂,目不暇接。
而我最喜歡的是第二展廳的“如瓷之家”。我們跟著講解員觀賞了很多陶瓷。我最喜歡的是青花碗。青花碗分大碗、小碗和中碗。它們全身淡藍色,身上畫著不同的圖案,綠葉襯托著花朵,顯得格外美麗。它們雖然沒有鉆石的光芒,也沒有水晶的富貴,但它們身上散發著淳樸的味道。它們是古代人用來裝食物的,就像現在我們使用的冰箱。
在博物館,我們遇到一個大學生在刺繡工藝品。聽說就在高陵,有一位民間藝人叫做牟玉娥,1920xx年出生于高陵張卜鄉的一個普通家庭。因她酷愛刺繡,在20xx年臨終前三年加班加點完成了十二生肖袖珍繡花鞋和100雙虎頭鞋,還創作百蟲百花繡帳等一大批精美的工藝品,為中國爭得了極高的榮譽。
夕陽西下,誰也不肯走。是啊,誰愿意離開這個仙境般的世界呢?
參觀民俗博物館(精選23篇)篇二
那天,我和爸爸媽媽踏進了博物館的大門,在那里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幢三層樓的門,上面寫著“鴉片戰爭博物館”,走進大廳,陳列柜里擺了很多東西,有大炮、大刀、長矛、洋槍和洋炮,我看得眼花繚亂。接著就看到了林則徐紀念碑。林則徐是福建人,清朝時的一個大人物,著名的“虎門銷煙”就是他組織和指揮的。是我們的民族英雄。離開林則徐紀念碑往左走,就到了銷煙池,銷煙池有兩個,呈方形,比游泳池小一些,池子旁邊有一涵洞,通向大海。爸爸好像說過,別看池子不起眼,一百多年前,林則徐就在這兩個池子里銷毀了二萬多箱鴉片,也就是著名的虎門銷煙。我當時心想:林則徐真是太偉大了,鴉片燒得太好了。
參觀民俗博物館(精選23篇)篇三
今天下午我和爸爸媽媽表姐去民俗博物館參觀。一路上大家都非常興奮,畢竟嘛,這樣的機會并不多。我們去的時候正是中午,天氣熱極了,太陽火一般的炙烤著大地。我們一從家里出來便揮汗如雨了。(夸張,夸張了)到了目的地民俗博物館之后,走進一樓大廳我們都驚呆了,哇!里面有許多古代婦女穿的衣服和首飾都好看極了!我們一個一個仔仔細細的觀賞著:“你瞧,那一對玉鐲子真漂亮啊!”
“看,那身衣服多華麗,一定是妃子,公主們穿的!”尤其是我和姐姐,對服飾和首飾都情有獨鐘。接著我們上了樓梯到了二樓,那是專門展示現代農民生活的畫展。可讓我們大開了眼界,原來農民的生活是這么的豐富多采。就連在地里干活這樣無味的事情現在也變的這么有趣。在農村長大的表姐也說她去過地里,但那時她覺得干活好枯燥啊,可現在看了這畫展卻變了想法。然后我們去了三樓那兒盡是一些瓷器,硯臺。瓷器上的每一個花紋都非常精細,而硯臺的模樣千變萬化,有一個龍的硯臺和一個長硯臺是我最喜歡的....
博物館之旅便結束了,但我還想再看一眼,這次的參觀使我懂得了許多知識,也讓我留戀忘返。
參觀民俗博物館(精選23篇)篇四
為了近距離感受南京民俗文化的深厚底蘊,了解南京市級以上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基本情況,觀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的精彩展演,我們七彩旋風雛鷹假日小隊冒著風雪參觀了南京民俗博物館。
南京民俗博物館在古代是清朝一名商人的故居,名叫甘熙。他在院子里蓋了九十九間半房間。在講解員的引領下,我們走進博物館,首先來到的是古代小朋友生活用品的展館,我們看到了虎頭帽、虎頭鞋、口水巾等日常生活用品,上面繡著精美的圖案,講解員介紹說:“這些用品都是父母做的,大家看口水巾有好幾邊,每一邊都可以用一次。還有嬰兒椅,下面放著炭盆,原來是給小朋友取暖用的。”接著,我們來到葫蘆和花燈的展館,畫葫蘆的張爺爺給我們展示了幾款不同圖案的葫蘆,上面有的畫著臉譜、有的畫著娃娃,還有一個很特別的葫蘆上畫著南京的城墻,講解員問我們誰知道城墻是什么時候建的,結果沒有人回答正確,看來我們對自己家鄉的歷史很不了解。在花燈展示區,講解員給我們講了兔子燈的故事:“兔子燈很特別,它不是平常的兔子,傳說是在天上搗藥的兔子,元宵節如果買個兔子燈放在家里,就可以保護小孩子平安,所以人們都稱它為‘兔爺’。大家對花燈的故事聽得了入了神,一個個都好認真。
后來我們還去參觀了其他民俗展區,例如南京水八鮮、戲臺、媽祖祭祀活動、中國結等等。民俗博物館好大,我們參觀了一個半小時,還沒有完全看完博物館所有的展區,下次再來了解南京的民俗及歷史故事。
參觀民俗博物館(精選23篇)篇五
今天,我們四(2)班的快樂出發小隊來到了南京的熙南里甘家大院。我們在里面看到了許多的中國民俗文化。
一進門就看到了一個大大的花園,這個花園可美了,小草長出了嫩芽,黃色的蠟梅花都開了,一個個,一朵朵,一串串,風一吹過,淡淡的香氣隨風飄蕩,飄進了院落。再往里走,有一個水池,水池正中有一個假石山洞,我們在里面玩了好久呢!現在,我們要繼續前行了。
下面,映入眼簾的是具有中國民俗特征的民間藝術,有:抖翁,陀螺,布藝,剪紙和中國結等等。我們看到了屋里一位藝人爺爺正在玩抖翁,抖翁在他的手里做出了各種造型,有照鏡子,猴子爬樹,吃面條等等,藝人爺爺的精彩表演把我們深深地吸引了。
接著,我們看到了掛滿兩面墻壁的中國結,各式各樣的,非常好看,我們一行隊員不由得想向藝人奶奶討教中國結的編織方法。藝人奶奶非常和藹可親,她耐心地教授給我們一種最簡單的中國結——“雙錢結”,我們認真地聽著,手里跟著奶奶的口決編織著。好不容易編好了一個,下一個又忘記了。唉,一個簡單的“雙錢結”我也是三番五次地拆了編,編了拆,好不容易能熟練編成功了。想不到一個簡單的繩子,在藝人奶奶靈巧的手中竟能編織出成千上萬種花樣來。可想我們中國的文化藝術是多么的深奧啊!
通過這次活動,我從中認識到了,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我們南京的民間藝人更是藏龍臥虎。我們作為中華民族的子孫一定要將中國的文化傳承下去。
參觀民俗博物館(精選23篇)篇六
星期天的下午,大伯帶著我和妹妹倆去南京民俗博物館參觀。
剛進博物館,就看到一個鋪著石子路的大花園,花園中間有一個大竹林,竹子非常茂密,讓我感覺心情非常的舒暢。向里走,就能看到一間間古老的平房,和一個個有趣的銅雕像,這些雕像和平房里都記載著過去人們的生活舊俗。我先來到了一間平房里,這里放著許多古老的樂器,如排簫、大鼓等等,我試著用了一下每個樂器,它都會發出不同的聲響,有的聲音非常低沉,有的聲音卻非常的高昂。緊接著,我又看到了所謂民俗“抓周”,在舊時,每當小朋友過一歲生日的時候,都會躺在一個大籮筐里,籮筐邊上擺滿了各種各樣的物品,大人們就會讓給小孩子們去抓,抓到不同的物品就預示將來孩子的職業是什么,有農夫的鋤頭,做官的官帽,商人的算盤,女孩的針線,當兵的兵刃,讀書人的毛筆等等,真有意思。
最后,我把這些舊時習俗都拍成了許多照片帶回去讓媽媽看了,也把這里許多我知道的故事講給了媽媽聽了,媽媽聽后對我說:“下次我一定也要親自去看看!”那我一定也還會去,因為我可以給媽媽當上一回小導游啦!
參觀民俗博物館(精選23篇)篇七
在講解員阿姨的引導和講解下,我們知道了甘熙故居始建于清嘉慶年間,俗稱“九十九間半”,與明孝陵、明城墻并稱為南京市明清三大景觀,具有極高的歷史、科學和旅游價值,是南京現有面積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私人民宅。在南京地區規模較大的多進穿堂式民居,都俗稱為“九十九間半”,究其原因,九是最大的陽數又是吉數,過九到十就到了頭,而到頭就意味著走下坡,所以中國自古就有“九五之尊”的說法。中國最大的宮廷建筑是故宮,號稱“九千九百九十九間半”,最大的官府建筑為孔府,號稱“九百九十九間半”,而民居則最多不過“九十九間半”了,這半間既表示沒達百間的謙虛,又有僅半步就到目標的得意。甘熙故居其實總共有房間百余間。
“友恭堂”是南捕廳甘氏的堂號,也是整個宅第、家族的共同稱謂。“友恭”二字源于“三字經”。“友恭”的意思是家族之中、兄弟之間應上友下恭,兄應愛其弟,弟則敬其兄,延及父子長幼之間同樣如此,這樣便能父慈子孝、兄弟和睦、從而產生家族凝聚力。“友恭”的根本是儒家的“孝”,兩百多年來,“友恭”精神被甘氏家族歷代先祖奉為治家、處世的靈魂和準則。
非物質文化遺產泥人彩塑代表性傳承人何斌老師親自教學泥塑創作,活動內容突破以往形式,采用體驗、實踐、演示、互動、指導相結合的教學方式,以學生實踐體驗為主,讓小隊員們“學中有玩,玩中有學”更全面地感受和學習非遺工藝制作,以發現式、體驗、感悟、實踐為主的學習方式,鼓勵學生在收集資料、動手實踐、活動體驗中,通過對作品的設計與創作,了解民族文化,共享傳承非遺的快樂。我們非常開心,我做了一個黃帽子,粉色圍巾的雪人和兩朵玫瑰花,大家都在何老師的指導下一個個做的惟妙惟肖,小雪人的嘴我弄的尤為生動,就像一個明星一樣酷酷的。
置身于“青磚小瓦馬頭墻,回廊掛落花格窗”的甘熙故居大院中,聽聽老城南那既深沉又親切的聲音……南京的根在城南,這里有南京的歷史,有屬于老南京人的集體性回憶。
非物質文化遺產抖空竹代表性傳承人孫光輝向小隊員們表演抖空竹,他還手把手教我抖雙竹,刷陀螺。糖畫、泥人、金陵刻經、剪紙……豐富的非遺傳承項目,地道的金陵民俗小吃,踢毽子、投壺等傳統民俗游戲,都讓我們近距離感受和了解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增強了大家對傳統文化的感情。
參觀民俗博物館(精選23篇)篇八
通過參觀民俗博物館,我懂得了中國很多的民俗文化。今天小編就來分享參觀民俗博物館作文,請各位讀者好好欣賞。
為了近距離感受南京民俗文化的深厚底蘊,了解南京市級以上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基本情況,觀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的精彩展演,我們七彩旋風雛鷹假日小隊冒著風雪參觀了南京民俗博物館。
南京民俗博物館在古代是清朝一名商人的故居,名叫甘熙。他在院子里蓋了九十九間半房間。在講解員的引領下,我們走進博物館,首先來到的是古代小朋友生活用品的展館,我們看到了虎頭帽、虎頭鞋、口水巾等日常生活用品,上面繡著精美的圖案,講解員介紹說:“這些用品都是父母做的,大家看口水巾有好幾邊,每一邊都可以用一次。還有嬰兒椅,下面放著炭盆,原來是給小朋友取暖用的。”接著,我們來到葫蘆和花燈的展館,畫葫蘆的張爺爺給我們展示了幾款不同圖案的葫蘆,上面有的畫著臉譜、有的畫著娃娃,還有一個很特別的葫蘆上畫著南京的城墻,講解員問我們誰知道城墻是什么時候建的,結果沒有人回答正確,看來我們對自己家鄉的歷史很不了解。在花燈展示區,講解員給我們講了兔子燈的故事:“兔子燈很特別,它不是平常的兔子,傳說是在天上搗藥的兔子,元宵節如果買個兔子燈放在家里,就可以保護小孩子平安,所以人們都稱它為‘兔爺’。大家對花燈的故事聽得了入了神,一個個都好認真。
后來我們還去參觀了其他民俗展區,例如南京水八鮮、戲臺、媽祖祭祀活動、中國結等等。民俗博物館好大,我們參觀了一個半小時,還沒有完全看完博物館所有的展區,下次再來了解南京的民俗及歷史故事。
今天下午我和爸爸媽媽表姐去民俗博物館參觀。一路上大家都非常興奮,畢竟嘛,這樣的機會并不多。我們去的時候正是中午,天氣熱極了,太陽火一般的炙烤著大地。我們一從家里出來便揮汗如雨了。(夸張,夸張了)到了目的地民俗博物館之后,走進一樓大廳我們都驚呆了,哇!里面有許多古代婦女穿的衣服和首飾都好看極了!我們一個一個仔仔細細的觀賞著:“你瞧,那一對玉鐲子真漂亮啊!”
“看,那身衣服多華麗,一定是妃子,公主們穿的!”尤其是我和姐姐,對服飾和首飾都情有獨鐘。接著我們上了樓梯到了二樓,那是專門展示現代農民生活的畫展。可讓我們大開了眼界,原來農民的生活是這么的豐富多采。就連在地里干活這樣無味的事情現在也變的這么有趣。在農村長大的表姐也說她去過地里,但那時她覺得干活好枯燥啊,可現在看了這畫展卻變了想法。然后我們去了三樓那兒盡是一些瓷器,硯臺。瓷器上的每一個花紋都非常精細,而硯臺的模樣千變萬化,有一個龍的硯臺和一個長硯臺是我最喜歡的....
博物館之旅便結束了,但我還想再看一眼,這次的參觀使我懂得了許多知識,也讓我留戀忘返。
上周接到樂學小記者團活動的通知,因為是第一次獨立參加活動,媽媽問我要不要參加,我說當然要參加了,我是一名小記者嘛。
星期六的下午,我來到了集合地點,看到了同班的芮林楠也在,我們等了不久,大巴車就到了。一位楊老師負責帶領我們,他親切的做了自己介紹,叫做“小肥羊老師”,我們大家都很喜歡他。
大巴車很快就到了目的地,叫做民俗博物館,也叫甘家大院。我們在老師的帶領下,排好隊伍參觀,先欣賞了戲劇表演,演員們穿著古代的衣服在唱戲;還看了剪紙表演,一位80多歲的老爺爺一手拿紙,一手拿著剪刀,兩只手不停地動著,不一會兒就剪出好多動物的.形狀,大家看了都羨慕不已!
接下來,我們跟著導游一直走,有一幢小樓特別漂亮,據說樓上是新郎和新娘住的。一路上還看到了好多房間,導游說一共有九十九間半呢!地方真大,每個房間都不一樣,像個大迷宮!
參觀活動很快結束了,雖然時間不長,但是卻看到了好多有趣的東西,學到了很多知識,這次的活動很有意義!
今天,我們四(2)班的快樂出發小隊來到了南京的熙南里甘家大院。我們在里面看到了許多的中國民俗文化。
一進門就看到了一個大大的花園,這個花園可美了,小草長出了嫩芽,黃色的蠟梅花都開了,一個個,一朵朵,一串串,風一吹過,淡淡的香氣隨風飄蕩,飄進了院落。再往里走,有一個水池,水池正中有一個假石山洞,我們在里面玩了好久呢!現在,我們要繼續前行了。
下面,映入眼簾的是具有中國民俗特征的民間藝術,有:抖翁,陀螺,布藝,剪紙和中國結等等。我們看到了屋里一位藝人爺爺正在玩抖翁,抖翁在他的手里做出了各種造型,有照鏡子,猴子爬樹,吃面條等等,藝人爺爺的精彩表演把我們深深地吸引了。
接著,我們看到了掛滿兩面墻壁的中國結,各式各樣的,非常好看,我們一行隊員不由得想向藝人奶奶討教中國結的編織方法。藝人奶奶非常和藹可親,她耐心地教授給我們一種最簡單的中國結——“雙錢結”,我們認真地聽著,手里跟著奶奶的口決編織著。好不容易編好了一個,下一個又忘記了。唉,一個簡單的“雙錢結”我也是三番五次地拆了編,編了拆,好不容易能熟練編成功了。想不到一個簡單的繩子,在藝人奶奶靈巧的手中竟能編織出成千上萬種花樣來。可想我們中國的文化藝術是多么的深奧啊!
通過這次活動,我從中認識到了,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我們南京的民間藝人更是藏龍臥虎。我們作為中華民族的子孫一定要將中國的文化傳承下去。
參觀民俗博物館(精選23篇)篇九
上周接到樂學小記者團活動的通知,因為是第一次獨立參加活動,媽媽問我要不要參加,我說當然要參加了,我是一名小記者嘛。
星期六的下午,我來到了集合地點,看到了同班的芮林楠也在,我們等了不久,大巴車就到了。一位楊老師負責帶領我們,他親切的做了自己介紹,叫做“小肥羊老師”,我們大家都很喜歡他。
大巴車很快就到了目的地,叫做民俗博物館,也叫甘家大院。我們在老師的帶領下,排好隊伍參觀,先欣賞了戲劇表演,演員們穿著古代的衣服在唱戲;還看了剪紙表演,一位80多歲的老爺爺一手拿紙,一手拿著剪刀,兩只手不停地動著,不一會兒就剪出好多動物的.形狀,大家看了都羨慕不已!
接下來,我們跟著導游一直走,有一幢小樓特別漂亮,據說樓上是新郎和新娘住的。一路上還看到了好多房間,導游說一共有九十九間半呢!地方真大,每個房間都不一樣,像個大迷宮!
參觀活動很快結束了,雖然時間不長,但是卻看到了好多有趣的東西,學到了很多知識,這次的活動很有意義!
參觀民俗博物館(精選23篇)篇十
暑假的周末,爸爸媽媽都休息,他們拉我一起商量炎炎夏日里去哪里游玩,既能避暑又能寓教于樂的。于是我們上網“百度”,最終選定了沒有去過的上海玻璃博物館。
第二天,我和爸爸媽媽起了個早,備好防曬降溫的必需品,向博物館出發。經過了步行、換車,我們終于到達上海玻璃博物館。
我們來到博物館售票大廳,我被博物館簡介給怔住了:這個工業設計色彩濃厚的博物館,在建成之初就被cnn旗下網站評為“中國三大最不容錯過的博物館”之一,可以和威尼斯的玻璃博物館相媲美。哇~心想:“里面一定有不少驚喜等著我吧”。我拉著爸媽的手迫不及待地往里走。
我們先參觀了玻璃陳列館,里面有許多五顏六色、形態各異的玻璃制品,有古代的、現代的、工業的、藝術的,每一件都是藝術珍品,我和爸爸媽媽都看得眼花繚亂、愛不釋手。
其中,有件很特別的作品,吸引了我們的目光,它本來叫做“天使在等待”,遠看它就像兩只巨大的翅膀,走近仔細一瞧,原來這對翅膀是由幾百根玻璃細管粘成的,可惜其中的一只翅膀被一個調皮的男孩弄壞了,所以現在作者又將它改名為“折”。案發時間和原因都在電視機上滾動播出。我想:“這是在警示參觀者,無論年齡大小,我們都要遵守博物館的參觀秩序,愛護每一件展品。大人要管好自己的孩子,讓孩子學會尊重藝術品,保持良好的教養”。
接著,我們去了玻璃迷宮,踏上臺階進入入口,感覺自己身陷玻璃迷霧中,能看到好幾個自己。我和爸爸媽媽拿著工作人員發的闖關游戲卡(卡上有8個不同形狀圖形,要求全部敲章集齊,即可通關)。一路上我帶領爸爸媽媽在里面兜兜轉轉摸摸看看,終于集齊了所有的8個章,獲得了迷宮闖關達人的獎狀。爸爸媽媽夸我:“頭不暈厲害的”。
隨后,我和爸爸媽媽一同來到專為小朋友打造的兒童專題類博物館。進館后,我拿到了一本任務冊和掛脖子上的筆,上面要找到26個字母和若干東西,我拉著爸爸媽媽一同大開腦洞開始探索之旅。我們睜大眼睛,一邊看展品,一邊仔細尋找字母,有的在萬花筒的圖像里,有的在展品的肚子里。我無比認真地完成了任務冊,來到服務臺換取了一個可愛小獎品。
玻璃博物館果然名副其實啊!帶給我很多驚喜!通過參觀我明白了一個道理,任何美好的事物,都是來之不易的,需要我們付出辛勤的勞動,懂得珍惜愛護它。
參觀民俗博物館(精選23篇)篇十一
余姚素有“文獻名邦”之稱,文物古跡舉世聞名。尤其是河姆渡遺址,這是我們祖先創造光輝燦爛的河姆渡文化的搖籃,距今已有7000多年的歷史了。
漫步在博物館廣場,首先印入眼簾的是“河姆渡遺址博物館”這八個金光閃閃的大字,這還是江澤民爺爺親筆題的呢!
去發掘現場會使你大開眼界,河姆渡古文化遺址是當地村民在1973年夏天興修水利時發現的,先后兩期共發掘2800平方米,經專家們的分析研究和放射性碳14的科學測定,確認河姆渡早期文化遺存,距今已有六千九百多年的歷史,總面積達4萬平方米,是屬于我國早期新石器時代的遺址之一。經兩次考古發掘,發現它由四個互相疊壓,又有內在聯系的文化層組成。第一、第二層距今5000至55,屬母系氏族公社末期;第三、四層距今約六七千年,屬母系氏族公社繁榮時期。每個文化層里,都有大量的文物、遺跡。
更使人驚嘆的是,在河姆渡遺址的第三、四文化層中,發現了大片木構建筑遺跡,經古建筑家鑒定,河姆渡先民的住房是目前發現最早的“干欄式”建筑。這種已經成熟地使用榫卯的木結構建筑,設計之科學,規模之宏大,不僅是我國所罕見,亦是人類建筑史上最早的杰作。如果說發掘現場使人大開眼界,那么文物展覽廳會使你嘆為觀止。一跨進博物館大門,展現在眼前就是第一展廳,這里陳列著遺址中出土的大量動物骨骼,有鳥類、爬行類和類等,展示了昔日河姆渡是古木參天,水草茂密,虎吟象吼,魚躍雁飛,一派生機盎然的動物世界。
走過通道,來到第二展廳,這里展示的是“稻作經濟”,形象地反映了稻作農業及漁獵采集活動,令人稱奇的是展出的一些7000年前人工栽培的稻谷芒刺清晰,顆粒飽滿。同時展出的還有骨耜、木杵和石磨盤等全套耕作、加工工具,以及帶炭化飯粒的陶片和以夾炭黑陶為主的缽、釜、盆、罐等容器,不僅充分證明了我國是最早種植水稻的國家,而且說明早在7000年前我們東方民族的飲食習慣已基本形成,飲食文化已很豐富了。
轉彎進入第三展廳,讓我們領略了創造了許許多多奇跡的河姆渡人精湛的雕刻工藝,生動逼真的陶塑,優美的刻畫裝飾與絢麗的繪畫,展現了河姆渡先民豐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在展出的眾多藝術品中,以象牙雕刻件最為珍貴,作為遺址標志的“雙鳥朝陽”碟形器最為醒目。徜徉在遺址公園,目睹著河姆渡人各類生活、生產場景,面對著這些河姆渡人創造的原始文明,耳邊仿佛傳來了河姆渡人用骨哨吹奏的悠揚的曲調,在向你傾訴著那段歷史,不由得使人思緒綿綿。
河姆渡先民以其勤勞的雙手、非凡的智慧,創造了光輝燦爛的原始文明。身為河姆渡人的子孫,應該知道光輝燦爛的河姆渡文化值得我們驕傲,也值得我們去更深入地研究。更重要的是我們要刻苦學習,長大了,為祖國,為家鄉創造出更偉大、更輝煌的奇跡。這樣,我們才不愧為河姆渡人的子孫。
參觀民俗博物館(精選23篇)篇十二
這次博物館之行令我受益匪淺,且懂得了很多知識。上海博物館是一座大型的中國古代藝術博物館,陳列面積2800平方米。館藏珍貴文物12萬件,其中尤以青銅器、陶瓷器、書法、繪畫為特色。藏品之豐富、質量之精湛,在國內外享有盛譽。
上海博物館以其收藏的大量精美的藝術文物而享譽國內外。其中,又尤以青銅器、陶瓷器和歷代書畫為特色。上博的青銅器主要是晚清以來江南幾位收藏大家的一批流傳有緒的名品,如著名的大克鼎等。上博陶瓷器的收藏集中了江南的大部分精品,史前時代的良渚文化細刻陶器,為稀見之品。原始青瓷的收藏,也是館藏的特點。唐宋各代表性窯口的產品也都有收藏體系。至于景德鎮的彩瓷的收藏,更有獨到之處。上博歷代書畫的地收藏,素有江南半壁江山之說。書法中,王獻之的《鴨頭丸貼》、唐高閑的《千字文卷》、懷素的《苦筍貼》等,皆為一代的杰作。繪畫中,唐孫位的《高逸圖》、五代董源的《夏山圖卷》、宋梁楷的《八高僧故事圖卷》等都是稀世之珍。至于明清兩代畫家作品的收藏,更為當代之冠。其它各文物門類的收藏,也成蔚為大觀。如錢幣、古玉、璽印、雕刻等,都有一定的規模,且名品眾多,自成體系。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參觀民俗博物館(精選23篇)篇十三
5月18日是世界博物館日。所以我們班級由家委組織集體到華僑博物館參觀。因為這幾天正處于梅雨季,所以當天天公依然不做美,下起了雨。盡管如此,這還是不能阻擋我們的熱情。由于老爸是組織者之一,所以當天我們提前了半個小時到博物館門口。等我們到的時候,發現還是有很多同學和家長已經到了。集合點名完畢,一個博物館內部員工阿姨給我們先介紹了注意事項,并且給我們每個人發了一張問卷。進入博物館后,我們有些同學邊聽介紹邊填寫問卷,也有些同學只顧著看雕像,不顧問卷(呵呵,我就是其中之一)。最后,我們來到了青銅,瓷器館,我老爸把答案交給我的時候,我才慚愧地意識到自己的錯誤。
參觀完博物館后,我們同學一起在門口合影留戀。后面我們幾家約在一起到張琳欣媽媽推薦的'軟件園二期的四季酒家吃飯,有賴奕如家,陳凌晗家,張琳欣家,肖裕凱家,高原家和杜澤新家。吃飯的時候我們幾個同學一桌,大家都狼吞虎咽,感覺吃得比平常都多,原因可能是和同學在一起特別開心。旁邊的一桌是家長大人,他們談了很多教育和班級的事情,也有說有笑。不過我們還是玩我們的。
最后,我們很開心地回了各自的家。
參觀民俗博物館(精選23篇)篇十四
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x人,我對于x博物院從來都不陌生。可是真正深入接觸它、了解它,確是一直到大學一年級,參選南博志愿講解員才開始。而在這個大一的暑假,我有幸加入了文學院“博物金陵·愛在奉獻”x博物院暑期志愿服務活動,再次以一名服務者的身份走進了南博。
到現在我依然清楚的記得,在大一上學期第一次作為志愿講解員進入x博物院時的我,是抱著怎樣的一種既期待又忐忑、既自豪又緊張的復雜心情。看著館藏的或古樸大氣、或玲瓏妙絕的古代珍寶,沒人能不為我國古代輝煌的藝術成就以及繁榮文明贊嘆、驕傲。在瓷器館、漆器館為游客講解的過程中,我也遇到過不少問題,例如文物的信息記憶偏差、相關知識嚴重不足等等。但是無論是館內的工作人員還是觀眾們,都沒有特別嚴厲責備或是批評我,而是細心的糾正我的錯誤、熱情的鼓勵我繼續講下去。我想也是因為如此,我對南博的回憶始終夾雜著一股暖暖的親切。
轉眼間一年時間過去了,我在南博的志愿講解也已經逐漸駕輕就熟,也正是這一份對南博的熟悉和自信,讓我決心再次加入暑期的志愿服務。而鑒于我在學生會新聞中心工作的經驗,此次我主要負責的并不是志愿講解,而是本次社會實踐的新聞與宣傳任務。新聞任務聽起來似乎輕松,實則零碎而嚴謹,很多地方不能出一點差錯。在活動開始前,我們幾位負責此項的同學就開小會討論決定了活動橫幅和展板的制作細節,并初步敲定了整個活動中需要新聞、攝影配合的具體安排。
人們常說:“計劃趕不上變化”。雖然活動中途對日程進行過調整,可幸運的是我們的計劃都還是大致上按部就班的順利實施了。從最初的“開幕儀式”,到實踐活動中期的“志愿講解大賽”、“關愛殘障人士——福利院講解之行”等子活動,再到最后的“閉幕儀式”,我們的整個活動策劃基本上得到了完美的真實展現。x博物院的工作人員也對我們的工作表示了肯定,同時在南博的官方上也發布了很多我們的活動照片和新聞稿件。
當然,萬事俱備的完美是不存在的,在這次的活動里同樣也暴露了一些問題。比如在活動開展過半的時候,由于資料轉接、上傳不及時,再加上我個人電腦出現問題,致使很大一部分活動圖片遺失(萬幸,在我們急得團團轉的時候,南博的工作人員告知我們,他們那里尚有一份照片備份)。經歷此役的我們更加深刻理解了什么叫“早作準備、臨時不慌”、什么叫“一顆紅心,兩手準備”……在后半程的活動中,大家也不由得更加謹慎小心、周全思量,可能這也是一種算是因禍得福吧。
其實屈指算算,這次南博的暑期志愿服務實踐活動并不算長,卻真的為以后留下了一段不錯的回憶和談資。自較得失,也覺饜足。我真心希望、并且堅信,下次還會有機會再以一名志愿者的身份,微笑著走進x博物院、以及更多類似的、敞開的門。
參觀民俗博物館(精選23篇)篇十五
今天下午,老師帶領我們走進了海軍的歷史,參觀了海軍博物館。海軍博物館分為三個場所:貝殼館、兵器館和海軍歷史館。
我們先參觀了貝殼館。各式各樣的貝殼展現在眼前,它們有的像潔白的羅扇,有的像鮮紅的蝸牛殼,還有的像小喇叭。接著我們又參觀了兵器館。水雷、魚雷、深水彈、靶機、海鷹號……哇!這里簡直像個兵器的天堂,玲瑯滿目的兵器讓人目不暇接。我最喜歡一百三十厘米口徑的火炮,威力無窮啊!
最后我們又參觀了海軍歷史館,這是我最喜歡的一個場館。海戰歷史分為三個時代:古代、近代和現代,讓時光倒流吧。古代,船的動力轉向都是靠船槳的,因為當時科技不發達,大多數攻擊方式為撞擊。講解員講的非常生動有趣,同學們聽得津津有味,仿佛身臨其境。近代,船只擁有了帆、舵和火炮。記得有一艘軍艦火炮多的足以把敵人嚇破膽,但它的樓梯也多的可以嚇死人了。哇哈哈……現代的戰艦,雷達、機槍、衛星地位系統等等,設備齊全,應有盡有,那真是今非昔比了。不過現代戰艦改良了,連救生艇也更加精致了。
參觀完所有的場館,大家還是意猶未盡,依依不舍的離開了海軍博物館。但我相信,只要我們努力學習,刻苦鉆研,將來中國海軍力量一定會更強大的。
參觀民俗博物館(精選23篇)篇十六
今天上午,爸爸和媽媽帶著我去自然博物館參觀。
到了那里,我們先來到大展廳里,首先見到的是恐龍化石。
恐龍化石身高9米,體長16米,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恐龍。因為它的嘴巴像鴨子,所以也有人叫它鴨嘴龍。
看到它,我心想:這化石難道是真的嗎?于是,我問爸爸:“這些化石是真的嗎?”爸爸指著恐龍化石親切地回答說:“是真的,這些化石離我們現在已經很遠了。”
我們離開恐龍館來到水族館。水族館里有許多海洋生物,成群結隊的魚兒游來游去,不停地吐著泡泡,大烏龜趴在那里一動不動,像是在思考什么問題。這時,我看見鯉魚媽媽正在教小鯉魚捕食的本領。我的心里非常好奇,就飛快地跑過去看,只見鯉魚媽媽正帶著小鯉魚追逐水中的小蟲子,鯉魚媽媽給小鯉魚做了一下示范,啊!小鯉魚真的捉住蟲子了,小鯉魚真聰明!我高興地跳了起來。
然后,我們依次看到海龜、巨魚、野象化石、布犀牛等自然景觀。
參觀結束了,我今天又懂得了許多知識,心里可高興了。
參觀民俗博物館(精選23篇)篇十七
今天秋游,媽媽帶我去了一個好地方——區博物館,參觀博物館。遠遠望去,門眉上貼著“今鼎杯手工藝品展”八個大字。我想:這里面展覽些什么好東東?這些好東東會是什么樣?它們好到什么程度?我迫不及待地跑進去。
來參觀的人真多啊!這里會聚了全區各個地方的工藝精品:根雕、刺繡、針織品、蒲扇,剪紙、編織……“啊!太美了!”頓時讓我眼花繚亂,不知從何看起。
我終于選擇的從進口處三口櫥窗看起。咦?這是什么?像個菠蘿,可上面的綠葉成了紅花。一看注解才知道,這是“紙菠蘿”,是用近千張紙折成的。好偉大啊!旁邊放著一個小一點的“紙菠蘿”,全是用一分錢的紙幣折成的!我在班上已經是折紙大王了,而現在我才真正知道“山外有山,天外有天”這句話的含義,才知道什么是高手!掛在櫥窗上的領帶更是精妙的工藝品。起初我并沒注意,想:普通的領帶有什么好展覽的。仔細一看,天吶!全是比綠豆還小的珍珠串成的領帶!而且是用黑白兩種顏色拼出的圖案!我細致地看著,驚得我目瞪口呆。這是怎么穿起來的啊!我趕緊走開,怕被迷得不愿意離開了。
那不是外婆編的扇子嗎?我叫媽媽過來看。來到新豐櫥窗前,慢慢品味著,認真地看著作者簡介。“媽媽,寬看,真的是外婆的作品耶!”我高興地跳起來,媽媽接著說:“扇子上是你畫的嗎?”我回答說:“sure.”那扇子上有我畫的牡丹哩!
我們又飽覽了多有工藝品。什么“雄鷹展翅”、“井與水桶”,還有用絨線繡的字呢!簡直妙不可言,讓我大開眼界!
參觀民俗博物館(精選23篇)篇十八
今天,是大年初一,爸爸媽媽帶我。
來到了博物館,迎面就是一幅巨大的圖,我仔細看了看,原來是一幅描述鄉村風景的圖,只見上面一個漁夫站在船頭,拉著漁網,仿佛很高興今天能有這么多的魚打撈上來。又見一個婦人坐在自家家門口手里拿著針,正做著針線活,臉上還不時有著笑意,仿佛想到了兒女。(.)我來到了指示牌前,看了看,于是準備往下一樓去參觀(這只是二樓)。
來到了一樓,只見玻璃陳列窗里擺著一件件動物標本:只見那只狼,張著它鋒利的爪子,眼神異常的兇狠,仿佛正要去撲食獵物一般;那只金錢豹,正在跳躍、奔跑著,身上的毛都往后傾斜,仿佛一個活物,正在奔跑。最有趣的就是“饅頭蟹”了,身體圓溜溜的,身前的兩只大鉗子并不鋒利,跟身體結合起來,就像一個饅頭,怪不得稱它為“饅頭蟹”呢!
走著走著,玻璃窗里又出現了清代、明代的瓷器,一個個瓷器異常的精美,這讓我對古人的工藝不由得欽佩起來。
因為越王勾踐的子孫們又帶著人們來到了一個新的地方,所以才有了現在的瑞安……。
今天讓我受益匪淺,幸好我聽了爸爸媽媽的話,出來溜達溜達,不然也就不會見識到這么多事物了。
參觀民俗博物館(精選23篇)篇十九
青銅器的紋飾主要有三種,有獸面紋、鳳鳥紋和龍紋等。參觀完了青銅器展后,我又參觀了雕塑展、書法展等展覽,想:展覽館里的'物品可是我國古代的博大精深,藝術和智慧的結晶啊!然而,取得如此大的成果是和我國古代人民的勤奮勞動是離不開的。來自:作文大全博物館既把我國古代的文物收集起來,展示給現代觀眾們看,讓現代的人民了解古代的文化,又陶冶了我們青少年對于古代文物產生的興趣。博物館文化的產生與發展,標志著人類文化的發展和成熟。我今天覺得收獲很大。因為我學習到了在學校里學不到的知識,使我印象深刻,也使我更加熱愛祖國,更加敬佩古代的勞動人民。既了解到了各式各樣的的青銅器和雕塑陶瓷,又見識到了絢麗多彩的繪畫和書法,讓我大開眼界。我以后還要再去博物館,學習更多的知識!預備(7)班韓晟41號上海市黃浦區民辦立達中學《我參觀上海博物館》這篇優秀的“初一作文”由收集,來源于互聯網和會員投稿,僅供參考和學習,請注明出處。
參觀民俗博物館(精選23篇)篇二十
8月19日上午,班主任郭老師帶領著我們一行人來到位于人民廣場的上海博物館,開展戶外社會實踐活動。那天天氣十分炎熱,遠遠就見參觀者頂著烈日排著一條長龍,我們再沿著長龍隊伍挨在最后一個。大家興味盎然,一邊聊著暑假的話題,一邊腳步一點一點往前移,一點也不覺焦急。大約過了30多分鐘我們就進館了。
剛一進館,一陣名為歷史的氣息便迎面撲來。我們目不暇接的欣賞著館內的文物,那一幅幅如行云流水般的字畫;那一枚枚來自世界各地的錢幣;那一件件做工精美的青銅器;那一塊塊凝如羊脂似的玉石;那一身身帶有民族風情的服飾……都無一不讓我們深深地陶醉在其中。
如:走進繪畫館。我們立刻就從一幅幅圖畫中,感受到中國繪畫所包涵的深厚的傳統和獨特的民族風格。它是以毛筆、墨、絹紙為主要工具,以點線結構為主要表現手段的造型藝術,國畫在世界美術領域中自成體系。我以前只知道國畫最出名的是山水畫、花鳥畫、人物畫。參觀了繪畫館之后,我才知道其實還有院體畫、文人畫、丹青、寫意等。又如:在書法館,從甲骨文看起,金文、秦小篆、隸書、草書、到楷書的書法。展出的作品展示了中國文字形態的演變過程,以及人們在記錄書寫這些文字時對美的探索。
給我印象最深的還要數二樓的中國古代陶瓷館了。陶瓷是我們生活中接觸最多的物品之一。展館從新石器時代原始先民從泥土制作的器物到商代出現原始的瓷器、到東漢前期的青瓷、隋唐以后的白瓷、到13世紀的黑釉、青白釉和彩瓷,以及后來元代又有景德鎮的成熟的青花瓷,再到了明、清景德鎮不斷有名品迭出成為舉世公認的“瓷都”。那時景德鎮是中國制瓷業的中心,制作了五光十色的各種彩色釉器。看了陶瓷的展覽,我們不僅欣賞了古代各時期的珍品,還了解了一些原本不太知道的知識,如陶器的主要制作方法啊,瓷器與陶器的區別啊,唐三彩的工藝啊,還看到了整個燒窯過程的模型。從主要瓷器的品種簡介和實物觀賞,真的使自己獲益匪淺。
參觀接近尾聲,大家都十分留戀。走出上海博物館,灑下的陽光映襯著大家的笑容,我們師生十人的身影則定格在了博物館門前的那張合影上。大家心中卻感慨無限:從捐贈墻上那一位位捐贈者的姓名中,我們深切地感受到無數海內外華人的一片片愛國之心。那一刻,我們下定決心,好好學習文化知識,長大后做一名對社會有用的人才。
參觀民俗博物館(精選23篇)篇二十一
今天剛好是個大晴天,于是我準備去博物館進行參觀。
剛進博物館大門,就看見了千峰翠色的大招牌,進去看看吧!剛開始展現在眼前的,是先秦時代的瓷器,做工粗糙,只是單純的碗等物,沒有什么花紋,也沒有別的形態,很呆板,不過當時的祖先能夠發明陶瓷,也已經是非常不容易了。畢竟,這只是陶瓷的起源呀!接下來是漢朝,漢朝的瓷器就很講究美觀了,比如說“越窯青瓷堆貼繩索紋罐,罐子也就是普通的罐子,只是瓶身縱橫交錯的繩索,使罐子別有一番韻味。
在陶瓷發展的悠遠歷史之中,唐朝,可謂是瓷器界的一顆明珠。就拿“荷葉帶托茶盞”來說吧,托茶的底呈荷葉狀,四邊有卷越,中間的茶盞呈荷花狀,5個花瓣清晰,分明,更重要的是,瓷器光滑細膩,更加顯出了荷花的出淤泥而不染!
木頭,本來是平常之物,但是經過精雕細琢,便成為了一件藝術品了,各種人物栩栩如生、神態各異,真的難以想象,它們居然是木頭做的。我最喜歡“牛腿鳳凰牡丹”,叢生的牡丹中,兩只鳳凰互相取樂,看著木雕,自己也仿佛融入了進去,可以說,古代中國的建筑,木雕是它們的靈魂!
這次去博物館,頗有收獲,我似乎從歷史的長河中看到了人類從貧苦走向繁華!
參觀民俗博物館(精選23篇)篇二十二
今天天氣很好,我和爸爸、媽媽一起去,我們到了博物館,走進去一看,博物館很大很高很漂亮,講話的聲音有回聲,很響亮。
我們沿著地圖指示的方向走進去,首先看到里面有許多許多的石頭,其中有一塊石頭在燈光下象星星一樣一閃一閃,亮晶晶的,漂亮極了,媽媽說這是一塊水晶石。
接著我還看到一大片森林,森林里住著各種各樣的動物,有野豬、有黃鼠狼、有豹,還有野兔等等許多許多,它們在森林里安家,和平友好的相處下去。
我們接著走進去,里面有一個很大很大的池塘,池塘里有天鵝在捉小魚,池塘底還生活著許多許多河蚌、蛇、烏龜、魚、蝦、螺絲等等。
我們繼續往前走,看到了許多以前干活用的工具,有風車,有磨粉車,其中有一個桶我以為是洗澡盆,旁邊參觀的爺爺告訴我這是以前打稻谷用的打稻桶。
我們還是往前走,邊上有魚標本在動,我以為是魚在游泳,媽媽說這不是魚在游泳,而是墻上的布在動。再走進去我們看到了以前古代的木頭房子,里面有許多工人在做湖筆。接著還看到了許多銅鏡,跟我們現在的鏡子不一樣,我們現在的鏡子是用玻璃做的,很容易敲碎,古代的鏡子是用銅做的`,不容易敲碎。
我們又往前走,看到了許多瓷器,這些瓷器是人們在泥土里挖出來的,有的還是碎的,是用石灰粘完整的。瓷器旁邊還放著兩只奇怪的杯子,這是以前古代皇帝喝酒的。我還看到用石頭做的蠶寶寶的模型,有卵、蛹、蠶寶寶、還有蛾,看著看著不一會兒時間到了,我們就回家了。
今天天氣很好,我和爸爸、媽媽一起去,我們到了博物館,走進去一看,博物館很大很高很漂亮,講話的聲音有回聲,很響亮。
參觀民俗博物館(精選23篇)篇二十三
昨天下午我們去參觀了中國文字博物館,主要參觀了解了了解了兩種文字,分別是:甲骨文和金文。
甲骨文是迄今發現的最早的成體系的漢字,它出土于商代后期商王國都城所在地——河南安陽殷墟。百年來在這里先后發現的約13萬片刻辭甲骨,記錄了商代政治、經濟、文化、自然科學等多方面的信息,是研究商代社會彌足珍貴的資料。
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埃及象形文字、兩河流域模型文字等古老文字早已不再使用,唯有甲骨文穿越時空,將生命延續至今。
甲骨文和她的發現地安陽殷墟一起,揭示了3000多年前一個強大王朝背后的故事。威嚴的宮殿、輝煌的青銅文化和燦爛的文字成就,見證著歷史,見證著文明。
金文,是商周時期鑄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的總稱。金文應用的年代有1200多年。金文字體整齊遒麗,古樸厚重。與甲骨文筆道細、直筆多、方折有所不同,金文筆道肥粗,圓筆多,轉折圓。和甲骨文相比,字形變化更加多樣。
在眾多的先秦文字中,金文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反映了秦用小篆統一文字前1000多年間中國文字發展變化的基本情況。金文的內容主要是關于當時祀典、賜命、征戰、盟約等事件的記錄,以及對祖先及王侯們功績的頌揚,反映了當時社會的一個側面。
看過這些文字之后,我感到了中華文化的悠久歷史。我不禁自嘆,沒來文字博物館之前我對這并沒有什么了解,但現在看過之后,我突然了解到了:中國的文字歷史是多么的悠久啊!這種感覺就像井底之蛙從井底跳出來的那種感覺。在回來的路上,我的`內心在不停的贊嘆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