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作文的出現往往意味著作者在寫作過程中加入了自己對于世界的思考和觀點的獨特見解。通過閱讀這些優秀作文,我們可以學習到寫作的技巧和方法,提升自己的寫作水平。
語文歷史典故范文(19篇)篇一
源自漢中城固"升仙村"升仙村,伴隨它有一段古老傳說:東漢王莽二年,山口村有一位名叫唐公,既學道又酷愛柑桔。他所務桔園,繞河之水,沐山神風,質量上乘。秋高氣爽,滿園星辰,常有神仙路過,討要品嘗。一天早晨,山口處萬道霞光,唐公方一家人連同他的`房舍果園,冉冉飛升上天,若干年后,尚聞雞鳴九宵,犬吠云中,為了紀念這一段美麗的傳說,山口處村莊便稱作“升仙村”。
伴隨著改革開放,城固人民培育出了新的系列換代產品——升仙蜜桔。它處具有升仙村丹桔全部優點特點,還個兒碩大,薄皮無核,更兼樹型矮化,最高畝產可達萬斤。
近年來發展沿秦嶺南麓八萬畝產業林帶,形成了秋風十里柑桔香的桔園秋色。值此金秋十月柑桔飄香之際,特推出桔鄉秋色一日游。
語文歷史典故范文(19篇)篇二
秦國打敗晉國以后,一連十幾年兩國沒有發生戰事。可是南方的楚國卻一天比一天強大,一心要跟中原的霸主晉國爭奪地位。
公元前613年,楚成王的孫子楚莊王新即位,做了國君。晉國趁這個機會,把幾個一向歸附楚國的國家又拉了過去,訂立盟約。楚國的大臣們很不服氣,都向楚莊王提出要他出兵爭霸權。
無奈楚莊王不聽那一套,白天打獵,晚上喝酒,聽音樂,什么國家大事,全不放在心上,就這樣窩窩囊囊地過了三年。他知道大臣們對他的作為很不滿意,還下了一道命令:誰要是敢勸諫,就判誰的死罪。
有個名叫伍舉的大臣,實在看不過去,決心去見楚莊王。楚莊王正在那里尋歡作樂,聽到伍舉要見他,就把伍舉召到面前,問:“你來干什么?”
伍舉說:“有人讓我猜個謎兒,我猜不著。大王是個聰明人,請您猜猜吧。”
楚莊王聽說要他猜謎兒,覺得怪有意思,就笑著說:“你說出來聽聽。”
伍舉說:“楚國山上,有一只大鳥,身披五彩,樣子挺神氣。可是一停三年,不飛也不叫,這是什么鳥?”
楚莊王心里明白伍舉說的是誰。他說:“這可不是普通的.鳥。這種鳥,不飛則已,一飛將要沖天;不鳴則已,一鳴將要驚人。你去吧,我已經明白了。”
過了一段時期,另一個大臣蘇從看看楚莊王沒有動靜,又去勸說楚莊王。
楚莊王問他:“你難道不知道我下的禁令嗎?”
蘇從說:“我知道。只要大王能夠聽我的意見,我就是觸犯了禁令,被判了死罪,也是心甘情愿的。”
語文歷史典故范文(19篇)篇三
項羽和劉邦原來約定以鴻溝(在今河南榮縣境賈魯河)東西邊作為界限,互不侵犯。后來劉邦聽從張良和陳平的規勸,覺得應該趁項羽衰弱的時候消滅他,就又和韓信、彭越、劉賈會合兵力追擊正在向東開往彭城(即今江蘇徐州)的項羽部隊。終于布置了幾層兵力,把項羽緊緊圍在垓下(在今安徽靈璧縣東南)。
這時,項羽手下的兵士已經很少,糧食又沒有了。夜里聽見四面圍住他的軍隊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驚地說:“劉邦已經得到了楚地了嗎?為什么他的部隊里面楚人這么多呢?”說著,心里已喪失了斗志,便從床上爬起來,在營帳里面喝酒;并和他最寵愛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淚,在旁的人也非常難過,都覺得抬不起頭來。一會,項羽騎上馬,帶了僅剩的八百名騎兵,從南突圍逃走。邊逃邊打,到烏江畔自刎而死。因為這個故事里面有項羽聽見四周唱起楚歌,感覺吃驚,接看又失敗自殺的情節,所以以后的人就用“四面楚歌”這句話,形容人們遭受各方面攻擊或逼迫的人事環境,而致陷于孤立窘迫的境地。
凡是陷于此種境地者,其命運往往是很悲慘的,例如某人因經常與壞人為伍,不事生產,游手好閑;但后來卻被那些壞人逼迫的無以為生,求助于別人時,別人也因他平日行為太壞,絕不同情更不理睬,這人所處的境地便是“四面楚歌”。又如學校里討論學術問題,其學生不學無術(成語,意即沒有學術)、信口雌黃、顛倒是非,同學們群起而攻之,這學生便完全處于孤立地位,這也可叫做“四面楚歌”。在我們的人生歷程上,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好好的做人,腳踏實地的做事,若是行差踏錯,就未免要遭受“四面楚歌”的厄運了。
白登之圍,是公元前200年(漢高祖七年)漢高祖劉邦被匈奴圍困于白登山(今山西省大同市東北馬鋪山)的事件。
公元前201年(漢高祖六年),韓王信在大同地區叛亂,并勾結匈奴企圖攻打太原。漢高祖劉邦親自率領32萬大軍迎擊匈奴,先在銅輥(今山西沁縣)告捷,后來又乘勝追擊,直至樓煩(今山西寧武)一帶。時值寒冬天氣,天降大雪,劉邦不顧前哨探軍劉敬的勸解阻攔,輕敵冒進,直追到大同平城,結果中了匈奴誘兵之計。劉邦和他的先頭部隊,被圍困于平城白登山,達7天7夜,完全和主力部隊斷絕了聯系。后來,劉邦采用陳平的計謀,向冒頓單于的閼氏(冒頓妻),才得脫險。
“白登之圍”后,劉邦認識到僅以武力手段解決與匈奴的'爭端不可取,因此,在以后的相當一段時期里,采取“和親”政策便成為籠絡匈奴、維護邊境安寧的主要手段。
漢武帝晚年,求長生不老,竟被方士巫術迷惑,幻想成仙。他招進一批方士在宮中煉什么不老丹。那些方士的三寸不爛之舌,害得他終日神情恍惚。不老丹未煉出來,有一個他寵幸的“活神仙”李少君倒病死了。武帝總說人家羽化成仙了。武帝還依方士之言,在宮里鑄—銅柱,高達二十丈,柱頂鑄一仙人。頭頂玉盤,承接天上降下的仙露。武帝天天喝飲仙露,不料病倒了。多虧太醫救治才沒喪命。諸如此類的蠢事,不勝枚舉。北京北海公園里還有這承露盤的山寨品哩!
武帝六十五歲那年的一天,正在宮中昏睡,夢見無數木人,手持棍杖圍著他喊打。驚醒后,對寵臣江充談及夢狀。江充說,如今流行巫蠱之術,一定有人利用木刻小人詛咒陛下。武帝信以為真,即命江充查究。這江充是混進宮中的一個奸臣,有次因一偶然事件與太子劉據發生摩擦。這下,便想借機攻訐太子,在皇帝面前討賞。江充預先指使人刻了一小木人,暗中埋在太子宮里。然后親率人馬挖出來,以陷害太子。太子不等江充去向武帝稟報,立即征調武士搶先砍了江充腦殼。武帝聞報大怒,命宰相帶兵拘捕太子,鬧得宮中殺聲震天。太子母親衛皇后含憤自盡,太子本人被迫出逃湖縣(今河靈寶西)。后因官兵追捕甚緊,太子已無處可躲,只得自縊身亡。
事后,武帝終于查明:是江充蓄謀制造小木人事件,迫使太子起事。太子死了,后悔已晚。武帝下詔誅滅江充九族,在太子自縊身亡的湖縣筑了一座思子宮,以表對枉死太子的哀忱。
太子枉死后,武帝痛定思痛,幡然醒悟。看看眼前,從他曾祖父劉邦起就有了的匈奴之患,至今未能平息,不斷侵擾國土,堂堂大漢王朝軍隊連吃敗仗。將軍李陵的五千人馬也全軍覆滅,李陵甚至投降了匈奴,派到匈奴去修和交好的使臣蘇武也被匈奴扣留,杳無音信。太史令司馬遷為李陵辯護,竟被他處以宮刑。那些年,朝政不僅毫無建樹,而且日益松懈,致使政令不出皇宮,酷吏橫行,貪官當道,輕濟萎縮,百姓深惡痛絕,怨聲四起。
武帝常想:這樣下去,天下定會大亂。他不甘心劉家幾代人坐了一百多年的天下,在他這一代毀于一旦。于是,他決心痛改前非,強振精神,重整朝綱,振奮民氣,讓大漢王朝再展雄威。
武帝走出深宮,舉行了一次“親耕禮”,就是吩咐左右大臣都帶上農具,在一片地里親自耕種。這雖然是象征性的行動,但足以號令全國上下發展生產,求得豐收。禮畢,他對群臣說:“朕即位以來,做了不少悖理之事,使天下人愁苦,如今追悔不及。從今以后,凡傷害百姓之事,全都應當罷廢。不得再行!”
大鴻臚寺(朝廷九卿之一,掌管少數民族事務)田千秋見皇上追悔往事,便乘機進諫說,多年以來,方士們稱神道仙,迄今不僅未見任何成效,反而撕擾亂了了百姓思想,放棄了農耕,只是騙取錢財,腐饒蝕人心。應該一律罷遣!武帝稱贊田秋說得對,立即詔令把方士們全部趕出宮去。接著,封田千秋為丞相,囑他恢復曾祖父倡行的“與民休息”的治國方略。革除弊端,重整大漢河山。
主管財政的搜粟都尉桑弘羊也向武帝出謀,派大批軍士到輪臺(今新疆輪臺縣西)屯田墾荒,以增加財政收入。武帝未予批準,還就此下昭說:
“以前主管大臣奏增加百姓賦稅,讓每人多繳納三十文錢作軍費。今又奏請屯戌輪臺,輪臺在姑蘇以西一千多里,從前發兵攻打姑蘇,雖然得勝,但因路途遙遠,沿途死了數千,何況如今要到姑蘇以西更遠的地方!當年軍士死亡,離散悲痛,朕常常掛念在心頭。今派兵到輪臺筑壘墾田,豈不又要擾亂千家萬戶,苦害百姓嗎?朕實在不忍聞!當今最要緊的是,廢止殘酷刑罰,減輕百姓賦稅。鼓勵農耕,讓養馬者得免勞役。只要國家開支不缺乏。邊防守備不放松,即可。”(請查閱原文)。
這道詔書,史稱“輪臺悔詔”。這道“悔詔”下達之后,武帝對外不再用兵。以前的種種歪門邪道,一律戒絕。雖然健康每況愈下,還是身體力行,用各種手段推行了許多改善百姓生活的政策、措施,民心得到安撫,各地反抗朝廷的活動也有所緩和,使漢朝渡過了危險關頭,經濟開始再度繁榮。
語文歷史典故范文(19篇)篇四
十六國時期南燕刺史鞠仲,為了討好皇帝慕容德,奉承道:“陛下乃中興之圣主,跟少康、光武帝差不多。”慕容德就讓左右的人賞賜鞠仲帛千匹,鞠仲感到賞賜太重,正在謙讓,沒想到慕容德卻說:“你知道跟我開玩笑,難道我就不知道跟你開玩笑?你對我說的'不是實話,我賞你的也是虛數。”鞠仲拍馬屁沒邊沒沿,被皇帝狠狠戲弄了一番。
語文歷史典故范文(19篇)篇五
(西漢)劉向《戰國策·齊策四》。
安:安詳,不慌忙;安步:緩緩步行。以從容的步行代替乘車。形容人能安于淡泊的生活而不追名逐利。
戰國時齊國有位賢者,名叫顏蜀。齊宣王十分仰慕他,便把他召進宮來。顏蜀走進宮內,來到殿前,就停住了腳步,不再前進。齊宣王叫他上前,顏蜀不僅一步不動,還叫齊宣王下來迎接他,說:“如果是我走到大王面前,說明我羨慕大王的權勢;如果是大王走過來,說明大王禮賢下士。與其讓我羨慕大王的權勢,還不如讓大王禮賢下士的好。”齊宣王生氣地說:“到底是君王尊貴,還是士人尊貴?”顏蜀不假思索地說:“當然是士人尊貴!從前秦國進攻齊國的時候,秦王曾經下過一道命令,有誰敢在高士柳下季墳墓五十步以內的地方砍柴的,格殺勿論!他還下了一道命令,有誰能砍下齊王腦袋的,就封為萬戶侯,賞金千鎰。由此看來,一個活著的君主的腦袋還不如一個死了的士人的墳墓呢!大禹的時候,諸侯有萬國之多,是因為他尊重士人;到了商湯時代,諸侯有三千之多;如今,稱孤道寡的才二十四個。由此看來,重視士人與否是得失的關鍵。從古到今,沒有不務實事而成名于天下的,所以君王要以不經常向人請教為羞恥,以不向地位低的人學習而慚愧。”
齊宣王聽到這里,才覺得自己理虧,于是對顏蜀說:“聽了您的一番高論,茅塞頓開,希望您接受我拜您為師,今后您就住在這里,有肉吃,有車乘,您的家人個個衣著華麗。”顏蜀拒絕道:“玉,產于山中,一經匠人加工,就會破壞;雖仍寶貴,但失去了本來的面貌。士人生在窮鄉僻壤,如果選拔上來,享有利祿,他外來的風貌和內心世界就會遭到破壞。所以我希望大王讓我回去,每天到點吃飯,像吃肉那樣香,安穩而慢慢地走路,足以當做乘車。平安度日,并不比權貴差。清凈無為,純正自守,樂在其中。”顏蜀說罷,向齊宣王拜了兩拜便離開了。
在大富大貴面前,顏蜀能夠安于淡泊的生活而不追名逐利。做人需要幾分淡泊,只有如此才能豁達地面對人生的得失。淡泊,是一種境界,是一種從容不迫的生活態度。有時候追求的目標因能力所限無法達到,并不能代表沒有獲得或距離成功很遠,只要思想達到了,結果必然是一樣的。坦然地面對生命中的榮辱、得失、進退,其實是人生命中最為可貴的品格。我們所看到的世界,被我們漸染了內心的色彩,如果我們先把內心描繪得五彩繽紛、色彩斑斕,世界就是光明和美好的。
語文歷史典故范文(19篇)篇六
唐玄奘法師離開大唐國,往西天取經。一天晚上,他和大弟子孫悟空來到一座廟中投宿。這座廟有上下房間攻70多間,僧客200多人。廟中老方丈命人敬茶。閑談間,問唐僧有何寶物,可以讓他開開眼。于是,悟空把帶來大袈裟拿出來炫耀。方丈一見,頓生歹念,假托老眼昏花,看不清楚,要求當夜借袈裟到后房仔細觀看。就這樣騙得了袈裟。晚上,方丈和手下僧人商議,將禪堂放火燒毀,把睡在里面的師徒二人一起燒死,以便將袈裟據為己有。可晚上悟空并未睡著,方丈的陰謀被他聽到了,便變成一只小蜜蜂飛出禪堂,一個跟頭翻進南天門,向廣目天王借到“避火罩”,回去罩住了唐僧和白馬。到了半夜,和尚們果然放火燒禪堂,火愈燒愈旺,把觀音院燒得通紅,唯有唐僧所在的'禪堂安然無恙。觀音院正南有一座山,上有黑風洞,洞中妖怪被火光驚醒。他與觀音院方丈素有交情,便縱起云頭去幫眾僧救火。火光中,見前后大殿均被燒成斷垣殘壁,唯有方丈室案上有一青氈包袱,里面透出道道霞光彩氣,打開一開,是一件錦袈裟,乃佛門寶貝。妖怪一見此寶,救火之意頓失,拿著那袈裟,趁火打劫,駕著黑云,徑直回到了黑風洞。
可見,本計的主要特點是,趁敵人處于危險、混亂的時機,堅決果斷地打擊敵人,從中取利。
語文歷史典故范文(19篇)篇七
孟子小的時候,有一次放學回家,他的母親正在織布,(見他回來,)便問道:“學習怎么樣了?”孟子(漫不經心地)回答說:“跟過去一樣。”孟母(見他無所謂的`樣子,十分惱火,)就用剪刀把織好的布剪斷。孟子見狀害怕極了,就問他母親:“為什么要發這樣大的火?”孟母說:“你荒廢學業,如同我剪斷這布一樣。有德行的人學習是為了樹立名聲,問才能增長知識。所以平時能平安無事,做起事來就可以避開禍害。如果現在荒廢了學業,就不免于做賤的勞役,而且難于避免禍患。”孟子聽后嚇了一跳,自此,從早到晚勤學不止,把子思當做老師,終于成了天下有名的大儒。有德行的人認為孟母懂得做母親的法則。
語文歷史典故范文(19篇)篇八
典故:有一次,東晉顧愷之和桓玄,在建康(今南京)殷仲堪家中談笑取樂。他們約定說“危語”(用一句話形容一個非常危險的情況)。大家說的高興時,忽然旁邊一位參軍插嘴道:“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瞎了眼睛的`人,騎著一匹瞎馬,深更半夜,走到深水池邊自然是很危險的。
語文歷史典故范文(19篇)篇九
典故:有一次,東晉顧愷之和桓玄,在建康(今南京)殷仲堪家中談笑取樂。他們約定說“危語”(用一句話形容一個非常危險的情況)。桓玄說:“矛頭秫米劍頭炊。”這句話的意思是把矛和利劍的尖頭當米煮飯吃;殷仲堪說:“百歲老翁攀枯枝。”意思是說年過百歲的老頭懸掛在枯萎的`樹枝上;顧愷之說:“井上轱轆臥嬰兒。”井上的轱轆容易滾動,嬰兒躺在上面非常危險。后人就把這種夸大形式嚇唬人叫做危言聳聽。
語文歷史典故范文(19篇)篇十
朱仙鎮岳飛廟是中國三大岳王廟之一,始建于明成化十四年(公元1476年)。
偉大的愛國主義者岳飛,為抗擊金兵,由其母背剌“精早報國”四字,毅然投身于抗金戰爭中,岳飛智勇雙全,屢建奇功,很快由一名普通士兵晉升為抗金主將。南宋紹興十年(公元1744年)岳飛揮師北伐,在郾城大敗金兵,并取得了著名的朱仙鎮大捷。
正當岳飛即將收復東京(今河南開封)時,主張賣國的`皇帝和秦檜等卻在一日內連下十二道金牌,令其收兵,岳飛扼腕長嘆“十年之功,毀于一旦。”后被趙構、秦檜等以“莫須有”的罪名將岳飛父子殺害。
語文歷史典故范文(19篇)篇十一
典故:司馬睿在南京建立東晉時,周豈頁任尚書左仆射,當時朝中宦官們認為他為人高潔,把他比作樂廣。樂廣也是當時被認為高潔的人物,但周豈頁卻認為樂廣根本不能同他相比。因此,當庚亮告訴他有人把他比作樂廣時,他很不高興,說怎么能拿丑的東西來比喻美的`呢。
語文歷史典故范文(19篇)篇十二
公元前718年,周幽王宮涅繼承王位。當時差距發生地震,可幽王卻不思救火之災,反而縱情于聲色犬馬之中,醉生夢死。幽王三年,褒國為取悅幽王,進獻美女褒姒。褒姒可謂名不虛傳的絕色佳女。細柳腰,冰肌玉膚、花顏妖嬈、色眼微動,便可令人魂不守舍。褒姒進宮后,幽王便不理朝政,終日在皇宮尋歡作樂,帶褒姒和文武百官去驪山溫泉游幸,為了游幸的.安全,在驪山西繡嶺第一峰上修筑報警設施——烽火臺。
卻說褒姒入宮后,幽王集眾愛于褒姒一身。不久,褒姒便為幽王生得一子名伯服,幽王倍寵褒姒。可此時的褒姒卻整日雙眉顰蹙,鳳目含憂,幽王看在眼里,痛在心上,以為褒姒思鄉懷舊,遂令樂工彈琴為其解悶,希望得到美人一笑,可幽王使出了渾身解數,也未能如愿,于是面諭百官,“誰能使王妃一笑,賞黃金萬兩。”寵臣虢石父說他有妙計可使妃子一笑。幽王大喜,催其快講:“王妃常憂,是恐大王三年之后,她母子無容身之地,大王若能立伯服為太子,點燃烽火,叫王妃看千軍萬馬的壯觀場面,褒姒肯定笑顏常開。”幽王聽后即令詔書廢申皇后和太子宜臼,立褒姒為皇后,伯服為太子,即駕幸驪山。
幽王來到驪山溫泉行宮,命令點燃烽火,但見狼煙四起,火光沖天,各路諸候看見烽火,急忙調動三軍,直奔驪山。近前卻聽樓閣里,琴瑟聲聲,觥籌交錯,卻不見一兵一卒,可此時的褒姒看見驚恐萬狀的各路諸候,卻嫣然一笑,幽王見褒姒嫵媚百生,不覺欣喜若狂,于是重賞虢石父。之后幽王又多次點燃烽火。后來諸侯們都不相信了,也就漸漸不來了。后來犬戎攻破鎬京,殺死周幽王,后來周幽王的兒子周平王即位,開始了東周時期。
語文歷史典故范文(19篇)篇十三
商朝紂王即位不久,便命工匠為他磨一把象牙筷子。紂王的庶兄賢臣箕子感嘆說:“象牙筷子肯定不能配土瓦器,而要配犀角雕的碗白玉磨的杯。有了玉杯,其中肯定不能盛菜湯豆羹,而要盛山珍海味才相配。吃了山珍海味就不愿再穿粗衣葛服,而要穿錦繡的衣服;也不愿再住茅屋陋室,而要乘華貴的車子,住高樓廣廈。這樣下去,商國境內的物品將不能滿足他的欲望,還要去征掠遠方各國珍奇異寶。”
果然,紂王的貪欲越來越大。他抓了上千萬的勞工修建占地三里的鹿臺,以白玉為門的瓊室,再搜羅珍寶和奇禽異獸充塞其中。同時在鹿臺旁注酒為池懸肉為林,使裸體男女在其中相逐戲,以供紂王取樂。
由于紂王的殘暴,以致天怒人怨,在文王率部征伐下,士兵紛紛倒戈反商。眾叛親離的紂王,最后被迫自焚于鹿臺的熊熊烈火之中。
春秋時,齊桓公由于有賢相管仲的輔佐,曾稱霸于中原。
管仲病危時,齊桓公去看望他,說:“仲父您病了,有什么話教誨我嗎?”管仲說:“我希望你能疏遠易牙、豎刁、常之巫、衛公子這些人。”桓公說:“易牙用自己兒子的肉來孝敬我,說明他愛我勝過愛他的兒子。”
管仲說:“如果他對自己兒子都很殘忍,對君主怎么能好呢?”齊桓公又說:“常之巫能預知人的死期,能治療我的頑疾,難道不能信任他嗎?”管仲說:“死生由命,頑疾是身體上的毛病,你不能掌握自己的命數,守住自己的根本,卻依靠常之巫維系健康,他將會因此而為所欲為了。”
齊桓公說:“衛公子啟方,侍奉我已十五年了,為了我,他父親死了他都沒去奔喪,說明他愛我勝過愛自己的父母,這樣的人還不能信任嗎?”管仲說:“人最親的莫過于父母,對父母尚且如此無情,又何況對他人呢。”桓公認為管仲話有理,便堅決地答應了。
管仲死后,齊桓公便驅逐了這四個人。但四人走后,桓公食不甘味,夜不酣寢,更沒有心思上朝理政,且舊病復發,著實難受。但由于管仲當初有言在先,所以也就強忍煎熬堅持了下來。
又過了三年,桓公實在忍不下去了,便說:“仲父的話也太過分了,此四人有益于我而無害于國。”
就又把他們召回朝廷。次年,桓公病了,常之巫造謠說:“桓公將在某日死去。”于是易牙、豎刁、常之巫勾結起來發動政變,把桓公的宮門堵塞住,不準任何人進出,并在宮外筑起三丈多高的圍墻,且斷絕了他的飲食,最后把桓公給活活餓死了。
齊桓公臨死時,流著淚嘆息說:“唉!恨我當初沒聽仲父的話,以致落到今天這個下場,仲父真是圣人啊!”
楚國太子建在鄭國被殺,建的兒子叫勝,當時正在吳國。楚國的令尹子西想召他回國,沈諸梁聞訊,前來求見子西,問:“我聽說您要召王孫勝回國,您是想要啟用他嗎?”
子西答:“我聽說勝這人剛直不阿,勇猛無比,我想讓他戍邊守疆。”
沈諸梁說:“我聽說此人心胸狹窄,狡猾詭詐,而且一心只記著要報父仇,就不會以善去惡,修其德行,僅想報私仇就無心為國事出力。若請他來而不寵信,會召來怨怒;若寵信,又會助其貪欲,假使國家邊境遭到挑釁,他一定不會固守。我聽說國家將敗之時,朝廷內定有奸臣掌權。一個人誰沒有毛病呢?是聰明的人能夠及早地避免它,因個人舊怨而滅宗亡國的人,才是國家的真正隱患。關起門來尚且要警惕他來,假若去召他回來,則亡國之日不遠了。”
子西不聽沈諸梁的勸告,固執地召勝回國,并命他戍守邊境,尊稱為白公。后來他打敗了吳軍,狂妄的要求以軍事演習來祭功。此后又制造叛亂,劫走楚惠王,并公然在朝廷上殺死國家重臣子西、子期,奪得楚國政權。
陶朱公范蠡還住在陶時,曾生了一個小兒子。等到長大成人后,陶朱公的二子因殺人,被楚國拘囚起來。陶朱公說:“殺人償命是應該的,但我聽說有千金之家財,其子可以不被處死于市中。
于是準備齊千金,準備讓小兒子前去探視。但大兒子也堅持要去,并說:“父親不讓大兒子去,而讓小弟去,一定是父親認為我是不肖之子。”說著竟要自殺。
夫人見此,再三強勸陶朱公,陶朱公不得已,只得讓大兒子去,并附信一封,叫他交給自己過去的好友莊生。并對大兒子說:“到了以后,把禮金送上,然后一切客隨主便,不要與他爭辯。
大兒子到后,便按照父親的囑咐去做了。莊生對他說:“你快走,不要再繼續留在這里了。即使你弟弟被放出來,也不要問是什么原因。”
大兒子走后,并沒有按莊生吩咐回去,而是偷偷的住在楚貴人那里。莊生雖窮,卻以廉潔耿直為標榜,楚王以下的大臣們都把他師視之,非常尊重他。陶朱公的兒子所送千金之禮,莊生并無意收下。原本想把事情辦成后,再退還給朱公,以為信守之據,然而陶朱公的長子并不理解他的這番良苦用心。
一天,莊生找了個理由覲見楚王,說天上有星相顯示,有事不利于楚國,只能用做好事的方法才能消除。楚王一貫信任莊生,于是就命人封住三錢之府,準備大赦天下。楚貴人欣喜地將此喜訊告訴了朱公長子。
不料朱公子想,大赦時弟弟一定會出來,千金企不白送莊生了。于是就又去見莊生,莊生吃驚地問:“你怎么還沒離開這里?”朱公長子說:“弟弟今將大赦,故而特來告辭。”
莊生明白他的意思,就把錢還給了他。
莊生被陶公子的耍弄感到是一種奇恥大辱,于是就又覲見楚王說:“楚王大赦是為了修德去兇,可楚國的百姓都說,陶地的富翁陶朱公的兒子殺了人被囚在楚,他們家里就用金錢來賄賂楚王左右的人,所以說楚王大赦并非為楚國百姓,只是為陶朱公的兒子一人著想罷了。”
楚王聽后大怒,下令對陶朱公的兒子立即處斬,然后才下大赦令。
當陶公子拿著弟弟死亡通知回到家。母親及鄉親都很悲傷,陶朱公說:“我聽說你的行動,就知道你一定會害死你的弟弟。這并非是你不愛他,只因為你從小與我一同創業,備嘗生活的艱辛,所以很看重錢財。
至于你小弟,本來就生長在富裕的環境里,出門乘車、騎馬,不知錢財來得不易。我派他去只因為他能拋舍錢財,而你卻不能,最終是你殺了弟弟,不是見怪,我早就料想你會帶喪報回來!”
戰國時,趙國丞相張孟談拜見晉國智伯后出來時,在軍營門外遇見智過。智過入見智伯說:“韓、魏二國恐怕主意要變。”智伯問:“為什么?”智過說:“我在軍營門外遇見孟談,看他表情矜持,舉止傲慢。”
智伯自信的說:“不會這樣,我與魏桓子和韓康子秘密約定攻下趙國后,三分趙國土地,他們一定不會欺騙我,你可千萬不要將此話說出”智過不放心,又去拜見韓、魏二主,回來后再次勸智伯說:“二主表情不對,心思變了,一定是背叛了您,不如立即殺掉他們,以絕后患。”
智伯說:“他們的軍隊駐扎晉陽三年了,一朝行動,即能得利,那里會有別的企圖,你切莫再提此事了。”智過說:“不殺二主,那就更親近他們吧。”智伯問:“怎么親近?”智過說:“魏桓子的謀臣叫趙吉,韓康子的謀臣叫段規,此二人都是能改變他們君王主意的幸臣。您可以與這二位約定,攻下趙國,就給他們二位每人萬戶的封賞。若如此,韓、魏二主就不會變心,您也能得到自己想要的土地了。”
智伯說:“攻下趙國后三分其地,現在再給這兩個人各萬戶的封賞,那我所得的土地就太少了,這不行。”智過見晉君既不采納他的計策,也不聽從他的勸告,于是就離開軍營,改姓輔氏,隱居不知去向了。
張孟談回去后,見赴襄子就說:“我在軍營門外碰到智過,看來他懷疑我了,他從智伯那里出來后就改姓換名。今晚若不動手,必留后患。”
于是趙襄子即派張孟談去見韓、魏二主,約定夜晚動手,殺掉守堤的官吏,決堤淹智伯的軍營。智伯的軍隊在水中一片混亂,韓、魏之軍分從兩翼攻擊,趙襄子率軍從正面進攻,大敗智伯軍。智伯被活捉后處死,國家被分,族人因受株連,全部被殺。
漢高祖之弟劉交被封為楚元王后,對穆生、申公等人十分恭敬。穆生不喝酒,元王每次設酒宴,都會專門為穆生準備甜米酒。等到其子王戊繼位,開始還設甜米酒,到后來就漸漸忘了。
穆生回到家說:“我該隱退了,不設甜酒,說明楚王對我已不在意了,我若還不離去,說不定有一天楚兵會把我抓住,腰斬于市呢。”于是就自稱有病,閉門不出。申公與白生強拉他去參加酒宴,勸他說:“你難道忘記先王待我們的恩情了嗎?如今楚王偶失小禮,你怎么能這樣計較呢?”
穆生說:“《周易》上說:知幾是神人‘幾’的意思是事物的細微變化,這是判斷吉兇的先兆。君子見到‘幾’,就應有行動,一天也不能拖延。先王禮遇我們三人是為了宏揚道義。如今楚王忽視我們,是因為他忘記了道義,忘記了道義的人,怎能與他久處呢?我哪里是為了一點點的小禮節?”于是借口有病而離去。
申公、白生留了下來。后來,王戊逐漸驕橫殘暴。二十年后,因同薄太后私下勾結,被削去東海薛郡,后又圖謀反叛,申公、白生二人進諫,楚王根本不聽,二人失望地離開楚王,隱逸他地去了。
劉坦任長沙太守,主管湘州(今湖南湘于)地方的行政事務。當時正趕上王僧粲陰謀反叛,湖南的一些郡縣都起來響應王僧粲。前鎮軍鐘玄紹潛伏在長沙,做王僧粲的內應,準備王打來時起事。
一天,此事被太守劉坦察覺,但他佯裝不知,一樣理政判訟,談笑如常。到了夜間,劉垣故意打開城門,以疑惑對方。鐘玄紹驚疑有變,不敢貿然行動。第二天早晨,劉坦借故把鐘玄紹叫來議事,并有意把談話時間延長,同時派人到鐘家去搜查。
玄紹不知是計,應邀前來。在與劉坦談興正濃時,搜查的士兵已成功查獲了玄紹和王僧粲來往的全部信件。劉坦拿出了這些書信訊問玄紹,鐵證面前,鐘玄紹只得低頭認罪。劉坦就當場把玄紹處斬,并把他們的書信給燒了,以穩定他部下的人心。長沙局勢也因此安定了。
隋朝末年,戰事頻繁,魏先生隱居于梁、宋之間。李密早年投身行伍,后因戰敗,只身逃到了雁門,換名換姓,扮成一教書先生,與魏先生認識且常來往。
一次,魏先生半開玩笑地同他說:“我觀察先生面色沮喪,目光渙散,心神不定,言語支吾,現在朝廷正在抓捕山東的叛亂分子,難道先生就是其中的要人嗎?”李密驚慌起身,抓住魏先生的手說:“您既已知道我的底細,還望先生救我。”
魏先生說:“我看先生沒有帝王氣象,也不具將帥的謀略,僅一亂世英雄而已。”
接著魏先生詳細地向他分析了歷代帝王將帥及亂世英雄成敗得失的.原因,最后魏先生說:“我夜觀天象,汾河晉地一帶有帝王將出,如您能前去輔佐,則前途不可限量。”話音未落,李密拂袖而起,傲慢地說:“腐儒之輩,不屑與圖大事。”
不久,李密又借故西逃,沿途招兵買馬,駐營作戰,最后還是一敗涂地,投降了唐王朝。后又鬧叛亂,終被全部消滅。
唐朝中期,河西、隴右一帶被吐蕃所占領。自玄宗天寶年間以后,安西、北庭一帶向朝廷報告公事的路也被阻斷了。西域在長安的使者無法返回,人馬都由鴻臚寺(管禮賓的機構)代管,鴻臚寺又委托各州府縣供養。政府開支經常超出預算,況且當時長安經濟也非常蕭條。
德宗時,宰相李泌得知外國留在長安的使臣很多,有的已經住了四十多年,在長安成家立業,娶妻生子了,且大都購置了土地房產,收入頗豐,很是富有。李泌就命人調查在長安有田產的外國客人,結果共查出有四千余人。便命令國家全部停止對這些人的供養。
這些外國人聞訊,都到政府去申訴,官吏們無奈,只得來找李泌。
李泌說:“這都是我們過去工作的失誤,哪有外國來朝貢的使者,留在京城數十年而不回國的呢?現在應該取道回紇或從海道把他們送回國去。有不愿回國者,命令他們到鴻臚寺去說明理由,然后授予他們官職,發給他們薪俸,使之成為唐朝的官吏。人的一生應當及時施展自己的才能,哪能終生做客呢?”
結果外國客人沒有一人愿意回國的。李泌就把他們安排在保衛京城的神策軍中,原先是王子的使者,讓他們去當軍官或官府的押衙,其余都當士兵,這樣一來,不但加強了京城的警備力量,而且每年可為國家節省開支五十余萬。鴻臚寺所供養的外國客人,此時也只有十余人了。
唐朝貞元年間,咸陽有人向皇帝報告說,他見到了戰國時的大將白起。這位白起大將軍讓他向皇帝報告說:“讓他為國家捍衛西部邊疆,因為到正月,吐蕃將要大舉東下,進犯唐朝邊境。”
過了不久,吐蕃果真興兵入侵。在守邊將士的奮力抵御下,吐蕃敗退。唐德宗李適因此對這個咸陽人神話般的傳說信以為真,準備在京城長安為白起修廟,追封他為司徒。
宰相李泌說:“據我所知,國家興旺,都是因君主能廣泛聽取別人的意見所致。現在守邊的將帥立了功,而陛下卻獎賞古人白起。這樣做,恐怕會引起守邊將士不滿,從而瓦解了戰斗士氣。
況且在京城修廟,大規模地進行祈禱活動,流傳到四方,也會引起不好的巫術之風。聽說在杜郵有一座舊的祠廟,陛下可命當地官吏修葺一下,以供奉白起,這樣不至于驚動更多的人。”德宗皇帝覺得言之有理,便聽從了李泌的建議。
宋代河西趙元昊反叛,皇帝詢問邊疆防務情況,輔臣都答不上來。皇上大怒,當即罷了主管軍事的樞密院四位樞密使的官。
四樞密使中一位姓王的樞密使被貶到虢州。其好友翰林學士蘇公儀到城外送他時,王對公儀說:“我這次去虢州,十年前已有人預言了。”公儀說:“那人一定是位占卜算卦的術士吧”王說:“不,是曹瑋。”
在我從前當三司鹽鐵副使時,一次到河北判決獄囚,那時曹瑋從陜西剛被貶到河北做軍師。我到定州辦完公事后,曹瑋對我說:‘公事辦完,該回京城了,愿您明天暫留一日,我有話要對您說。’”我本來就愛慕他的雄材偉略,一聽此話,就欣然留了下來。
第二天中午,曹瑋請我吃飯。飯后,他清退左右,對我說:“我觀公滿面是善變骨相,您將來不是做樞輔,就是做邊帥,有人說你能做到宰相,我看不能。不到十年,你一定到這里當總管。那時西邊常傳警報,公應預先研究邊防戰備,搜羅人材,否則很難應付突發事件。
我說:“邊境的情況,只有您最熟悉,您有何見教?”
看完諫帖,我心中暗想:這孩子是個可造之材,將來定會有一番作為。聽說他常從集上路過,我一直想見見他,幾次命手下人誘他來府上,都沒成功。于是便使擅畫者畫下他的相貌。后來我終于見到了這個孩子,真有一股英雄氣概。
這個孩子將來一定是邊地的禍患,算一算他成人的日子,正是您在這兒掌政的時候,望公努力啊。”我當時聽后,并不以為然,如今才知道被畫的人就是趙元昊。”
宋仁宗時,西部邊疆發生了戰事,大將劉平陣亡。朝野輿論認為,這是因為朝廷派宦官做監軍,主帥不能完全施展自己的指揮才能,導致劉平失利。于是仁宗便下令誅殺劉平的監軍宦官黃德和。
有人請求仁宗把各路元帥的監軍全部撤掉。仁宗征求宰相呂夷簡的意見,呂夷簡說:“不必撤掉,只要選擇為人忠厚謹慎的宦官去擔任監軍就可以了。”仁宗就委派呂夷簡去辦理此事。
呂夷簡說:“我只是一名待罪宰相,不曾和宦官交往,怎能知道他們是否賢良呢,希望皇上命都知押班去推舉,為了能職得其人,當規定:如果他們所薦舉的監軍有不勝其職者,與監督同罪。”仁宗采納了呂夷簡的意見。
第二天,都知押班在仁宗面前叩請撤掉各監軍的宦官。朝中的士大夫無不稱贊呂夷簡的謀略。殺一個監軍,其他的監軍依然還在。全部撤掉他們,必生怨言,若軍中再有過失時,他們就會為撤掉他們找口實,所以最好的辦法是讓他們自己請求撤掉。
北宋英宗趙曙初即位時,有一天,慈壽皇太后送一封密信給宰相韓琦,內稱皇上和其生母高太后都對她不尊敬,還有“為孀婦作主”這樣的話,并密令宦官伺機替她報仇。韓琦見信后,只淡淡地說:“領圣旨。”
第二天,要上朝議事,韓琦借口家有急事,請求晚上朝。過后,韓琦上殿單獨面見皇上,說:“我不敢驚動圣上,但有一封信必須請皇上過目,要當面說清楚,只是不能泄露出去。”
韓琦接著說:“皇上能有今日,全賴慈壽太后之這個大恩不可忘記。雖然她不是你的親生母親,但要多尊重她,自然也就平安無事了”
皇上說:“請相國明示。”韓琦說:“這封信上所說的話,我可是擔當不起,希望皇上能把它秘密燒掉,如果泄露出去,挑撥離間的人就會乘機而入。”皇上頜首稱是,依言而行。從此以后,兩宮太后關系融洽,沒有人看得出她們原先曾有過矛盾。
宋朝興盛的年代,賢德的宰相能夠為國盡力者,都是能當面談問題。因為宰相和皇上當面討論問題,消除了畏忌,感情很融洽才能講出肺腑之言,所以雖說是皇宮內部的一些不好公開的矛盾,也能得到及時的解決。
宋高宗時,苗傅和劉正彥發動叛亂,脅迫高宗答應隆太后垂簾聽政。各路兵馬聞訊,齊奔京師,意欲勤王救駕。大臣朱勝非為防苗、劉狗急跳墻,威脅到皇帝的安全,便讓皇帝答應封苗、劉為淮南兩路制置使,給他們統帥軍隊權力,然后說服苗、劉投降。
苗、劉降后,朝廷希望他們快去赴任,苗、劉的部屬張逵卻為他們謀劃道:要皇帝給他們立鐵契為證,以防日后有變。
退朝后,他們帶著書信到朱勝非府上,要求辦理此事。朱勝非叫他的秘書拿筆來,奏請皇上允許賜給鐵契,并命令他屬下的官吏詳細查一下過去有關此事的典故,以便照例辦理。苗劉二人聽后,都非常高興。
第二天臨上朝時,苗傅的待衛傅宿求見朱勝非說:“昨天呢皇上批準要賜給苗、劉二位將軍以鐵契,今天能舉行賜契大典嗎?”朱勝非默思良久,忽然環顧左右諸官,問道:“叫你們查找過去的做法,都查到了嗎?”
諸官回答說:“沒有先例可查。”又問:“按照過去的方法制造鐵契,你們知道怎么做了嗎?”回答說:“不知道。”朱勝非說:“這樣的話怎么給他們鐵契呢?”官吏們都笑了,傅宿自知理虧,便解嘲的說:“已經得到了。”
于是就灰溜溜地回去了。此事妙在不拒絕他們而讓他自己放棄。假如給一般迂腐之人處理此事,必會想出一番大道理來與他們辯論,這不但會激怒小人而危及自身,也會使對方志在必得,使局面無任何回旋的余地。
明朝莊浪地方部落拭挫魯麟,本為守甘肅的副將,他向朝廷要求當大將而沒被獲準。便依仗自己部落強大,向朝廷示,以孩子幼小為由而擅離職守,自行回莊浪部落。
面對這種情況,朝中有人主張封他為大將,有的主張把他召到京城,給他封地。惟有尚書劉大夏說:“魯麟為人暴虐,且不善于管理部眾,他不會有什么作為的。然而他又沒有犯罪。現在如果授他大將軍印,不合朝廷的法規;召他到京城,他如果不來,則有損于朝庭的威嚴。”
此時上策是暫時擱置,不去理他,聽任他在家賦閑。而另外表彰他先世對朝廷的忠貞。表彰魯麟先輩的功績,使他內心愧慚,而怨恨朝廷不封他大將軍的事又不能說出來。這樣事情的趨勢才能按照我們的意思去發展。
不久,魯麟自覺沒趣,便心情抑郁而死。
明武宗時,宸濠叛亂,后被王守仁平定,捕獲了宸濠,把他囚禁在浙江。當時適逢武宗南巡,駐蹕留都。中官便讓王守仁放宸濠回江西,等武宗親征時再把他擒獲,并私派兩名宦官到浙省傳達命令。
王守仁聞訊大怒,嚴辭厲責中官的這種荒唐想法。中官自知理虧,此事也就作罷了。但王守仁的部下江彬等人,因妒忌王守仁的功勞,便散布謠言,說王守仁開始時與宸濠同謀,后聽說朝廷的大軍親征,才把宸濠逮捕以開脫自己的罪責。意想乘機誣陷王守仁,以使平叛大功據為己有。
王守仁與張勇商量決定:先把宸濠交給了張勇,再上表告捷。把捉宸濠的功勞歸于總督軍門,請求皇上不要再到江西去了,王守仁自己也稱病在凈慈寺修養。
張勇回到京城,在武宗面前極力稱贊王守仁的忠誠,以及他讓功避禍的做法。武宗恍悟,于是就制止了對王守仁的指控。
明朝武宗年間,汪應軫出任泗州太守。武宗決定到南方巡視,驛站的使者騎馬沿途報告皇帝即將到達的消息,其他州府都惶恐不安,強索民財以為迎接皇上的費用。
獨有汪應軫沉著冷靜,他托說:“皇帝巡視沒有準確的日子,匆匆忙忙作準備,官差役吏四處搜掠,很容易作弊欺壓百姓。倘若費用都收集齊了,而皇帝不來,怎么辦呢?”
在皇帝巡視的路上,宮廷使者絡繹不絕,對沿途任意敲詐勒索。皇帝到達泗州時,汪應軫率領百余名壯士,排列在龍船旁邊,大聲歡呼。宮廷使者正為不能下水勒船而頹喪,汪應軫便指揮人們急速拉船前行,傾刻之間,行出百里,出了泗州境界。
自此以后,凡有到泗州的使者,都斂跡速去,絕無人敢肆意橫行了。泗州大治,官民皆頌其德。
明世宗皇帝準備巡檢楚地,如果走水路去,則南京就得準備樓船供皇帝使用。準備了樓船,要是皇上改變了路線,就白白浪費了官府的銀錢。如果不準備,而皇上突然到了南京,那就犯了大罪。
尚書周用問工部沈主事有什么好辦法,沈主事說:“把船商們召集來,讓他們準備好木材在龍江關等候,派快驛使偵察皇上所行的路線,算出到達的日子來,到時候把船造好。如果乘船,那么造船的錢歸官府出,如果不乘船,就不造船了,把木材退給商人,這事不難辦。
后來,皇上果然走陸路,南京的船也就沒有造。
長州尤翁開了三家當鋪。年底某天,忽聽門外一片喧鬧聲,出門一看,是位鄰舍。站柜臺的伙計上前對尤翁說:“他將衣服壓了錢,今天空手來取,不給他就破口大罵,哪有這樣不講理?”而那人仍氣勢洶洶,不依不饒。
尤翁從容地對他說:“我明白你的意思,不過是為了度過年關。這種小事,值得一爭嗎?”于是命店伙計找出典物,共有衣物蚊帳四五件。尤翁指著棉襖說:“這件衣服抗寒不能少。”
又指著棉袍說:“這件算我給你拜年用,其他東西現在不急用,可以暫留在這兒。”那人拿到衣服,自覺理虧,只得灰溜溜的離去。
當天夜里,那位鄰人竟死在了別人家里。他的親屬同那家人打了一年多的官司。原來此人因負債過多,已服毒,知道尤家富有,想敲筆錢,結果一無所獲,才轉到另外一家。
有人問尤翁為什么能預先知情而容忍他,尤翁回答:“凡無理來挑釁的人,一定有所依仗。如果在小事上不先忍耐,那就會大難臨頭。”
語文歷史典故范文(19篇)篇十四
典故東晉時有個叫桓子野的人,善于吹奏笛子,也很喜歡聽別人吹奏笛子。每當聽到好聽的.樂曲他就激動不已。當時住在烏衣巷的的宰相謝安聽說桓子野喜歡音樂到了如此地步,贊賞說:“桓子野對音樂的這份感情應該是發自內深處的,只要一聽到好聽的音樂就激動的不能控制自己。”
語文歷史典故范文(19篇)篇十五
-公房出售!告訴他們房子永遠歸他們了,可以把他們這幾年攢的錢收回來。”地主說:“不錯,那租金怎么辦?”謀士說:照收不誤,起個日本名兒,叫物業費!地主很快實行了,賺了好多錢,長工們那個高興啊!
過了幾年,地主的村子發展成城鎮了,有錢人越來越多,沒地方住,謀士對地主說:“東家,長工們這幾年手上又有錢了,咱們給他們蓋新房子,起個名堂叫做舊城改造,他們把手上的錢給我們,我們拆了房子蓋新的,叫他們再買回去,可以多蓋一些賣給別人。”地主又實行了,這次,有些長工們不高興了,地主的家丁派上用途了,長工們打掉牙只好往肚子里咽,地主又賺了好多錢。
于是,長工們開始鬧事了,地主有點慌,忙問謀士怎么辦?謀士說:“趕緊通知長工們,房子要跌價了,別買了,租房住吧,正好把我們的豬圈租給他們。”結果,這么多年后,長工們的錢全沒了,還在租房住,直到永遠!
故事完了,你笑了嗎?!笑了?那說明你家是“地主”或者你家有大房子住,最起碼住的不是“豬圈旁邊”的那套。反正我沒笑,這其中飽含了太多的辛酸苦辣!!!
語文歷史典故范文(19篇)篇十六
李白的一生多姿多彩,相比起很多人平淡甚至平庸的一生來說,李白這個大詩人有著太多的趣事可以講述,這里小編就介紹其中的幾個,鐵杵磨成針的故事大家都知道,這里就不說了,下面主要來說說他“謫仙人”和“有景道不得”的趣事。
據說當年李白從24歲的時候就出門游歷,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到30歲的時候他來到了當時的政治中心長安,他從小就有著匡扶社稷的理想,所以到了長安之后拜訪了很多的達官顯貴,但是沒人愿意推薦他。直到有一天李白和朋友一起去到紫極宮游玩,碰上了當時的文壇領袖賀知章,賀知章對于這個名聲漸起的小輩也比較重視,再看到李白儀表不凡,風姿卓越,所以就邀請他一起來喝酒。結果買酒的`時候發現身上沒錢,賀知章有點尷尬就把自己衣帶上的金龜給取了下來,拿它去換錢,李白還勸阻他:“這是朝廷給的,怎么好拿去換酒呢?”但是幾人都沒有帶錢,所以只好這樣。之后李白拿出自己的詩歌請賀知章指點,賀知章讀完《蜀道難》頓時覺得李白的這首詩實在太好了,等到讀完《烏棲曲》賀知章不禁感嘆李白是天上的謫仙人啊,才華不是凡人可以比擬的。因此李白的“謫仙”之名就傳開去了。
后來李白依舊不得重用就離開長安繼續游山玩水,有一次就和幾個好友一起來到了黃鶴樓,一般來說來到這種名勝古跡文人墨客總是會在上面題詩,但是到了這兒李白面對著無限的風光,剛想提筆作詩就看到了當年崔顥留下的那首《黃鶴樓》,讀罷此詩,李白就把筆給放下了,感嘆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
孟浩然和李白都是唐朝有名的詩人,不過要論成就李白這個后輩要比孟浩然這個前輩強多了。李白,唐朝有名的詩人,號“青蓮居士”,有“詩仙”的稱號,他的詩即使是現在,仍被許多學者爭相研讀。孟浩然比李白大十多歲,兩人認識前,孟浩然的名字已經被許多人熟知,李白就一直很仰慕他,渴望跟“偶像”見一面。有一次李白在黃鶴樓上喝酒,聽說孟浩然就在附近飛襄陽隱居,便立馬去拜訪他。孟浩然也早就聽說李白的大名,衣服都還來不及整理就出門迎接李白,兩人一見如故,從此成為了好朋友,經常在一起飲酒、作詩、談人生、談抱負,人生好不快活。
但是好景不長,孟浩然不久后便要去遠游,李白有事在身不同同去,不然照李白熱愛游歷山河的性格,鐵定會和孟浩然作伴。臨別前,李白在黃鶴樓為孟浩然設宴踐行,酒過三巡,站在高樓上眺望遠處漸行漸遠的帆船,李白內心百感交集,寫下了一首后世傳誦千年的千古名句送別孟浩然。
郭子儀一生經歷豐富,他和李白之間還有一段有趣的故事,據說兩人都救過對方的命。根據史書記載,當年郭子儀名聲不顯的時候還是一個小小的士卒,不知道犯了什么事,他的上司就要處死他,恰好碰上了當時正受寵的李白路過,看郭子儀威武大氣是個人才就一番周旋勸告哥舒翰,免了郭子儀的刑責。
李白雖然是史上少有的大才子,但是其實在政治上的才能還是很渣的,并沒有什么杰出的才能,而且為人狂妄不拘小節,得罪了很多皇帝身邊的近臣、親信,受到了很多人的誹謗,到了后來的時候更是失誤的跟著永王造反,結果兵敗,郭子儀念及李白當年對自己的恩德就力保李白,最后李白得以免去死刑。郭子儀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完人”,可以說遍觀整個政治史像他這樣的都很少見,他的一生經歷了很多的波折,但是始終保持著一種得之我幸、失之我命的態度,得志的時候精忠報國,失勢的時候也不埋怨什么,這其中還有他屏退侍女免遭禍患和不設門墻透明公開的小故事,最精彩的是他和李白之間的那段往事。
語文歷史典故范文(19篇)篇十七
我國北方野外的墓地上,人們常常能看到一簇簇柏樹,民間俗稱墳柏。每當嚴冬,荒蕪的原野上點綴著星羅棋布的.墳柏,頗有肅穆莊嚴的感覺。
據說墳周圍種柏樹的習俗,源于三國時期的諸葛亮。公元234年,蜀國軍師諸葛亮率兵伐魏,在五丈原與司馬懿隔渭水對峙時,病死軍中,諸葛亮以身殉職后,遺體葬在定軍山。劉禪親自下詔,在墓地種了54株柏樹,象征諸葛亮享年54歲,以表彰他鞠躬盡瘁的精神。
杜甫的《蜀相》云:“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司城外柏森森。”那些墳柏,至今仍有22株尚存。后人仿效此法,于是墳柏相繼在民間流傳開來。
語文歷史典故范文(19篇)篇十八
郭子儀一生經歷豐富,他和李白之間還有一段有趣的故事,據說兩人都救過對方的命。根據史書記載,當年郭子儀名聲不顯的時候還是一個小小的士卒,不知道犯了什么事,他的上司就要處死他,恰好碰上了當時正受寵的李白路過,看郭子儀威武大氣是個人才就一番周旋勸告哥舒翰,免了郭子儀的刑責。
李白雖然是史上少有的大才子,但是其實在政治上的才能還是很渣的,并沒有什么杰出的才能,而且為人狂妄不拘小節,得罪了很多皇帝身邊的近臣、親信,受到了很多人的誹謗,到了后來的時候更是失誤的`跟著永王造反,結果兵敗,郭子儀念及李白當年對自己的恩德就力保李白,最后李白得以免去死刑。郭子儀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完人”,可以說遍觀整個政治史像他這樣的都很少見,他的一生經歷了很多的波折,但是始終保持著一種得之我幸、失之我命的態度,得志的時候精忠報國,失勢的時候也不埋怨什么,這其中還有他屏退侍女免遭禍患和不設門墻透明公開的小故事,最精彩的是他和李白之間的那段往事。
語文歷史典故范文(19篇)篇十九
典故一:有一次,東晉顧愷之和桓玄,在建康(今南京)殷仲堪家中談笑取樂。他們約定說“危語”(用一句話形容一個非常危險的情況)。大家說的高興時,忽然旁邊一位參軍插嘴道:“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由于當時在場的殷仲堪正好是瞎了一只眼睛的,聽了此話自覺難堪,但又不便當眾發怒,只好說了一句語雙關的話聊做解嘲:“呦,真是咄咄逼人呀。”
典故二:出自晉?衛鑠《與釋某書》:“衛有一弟子王逸少,甚能學衛真書,咄咄逼人。”衛鑠是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的啟蒙老師。其書中說的.王逸少就是烏衣巷里的王羲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