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工作計劃是教師提高教學管理和組織能力的重要工具之一。接下來是一些教學工作計劃的經驗分享和實踐探索,希望對大家有所啟發。
古詩教案小兒垂釣大全(17篇)篇一
一、活動目標:
1、初步了解古詩內容,想象小男孩學釣魚時可愛的姿態及路人問路時的轉們、專注神情。
2、培養幼兒學古詩的興趣,學習有感情的朗誦古詩。
二、活動準備:
課件動畫圖片、詩句卡片、輕音樂。
三、活動過程:
(一)引出古詩。
1、小朋友,你們喜歡看動畫嗎?我們一起來欣賞一段動畫(小兒垂釣課件)。
提問:你看到了什么?可能發生了什么事?(幼兒舉手自由講述)。
講故事:一天早晨,有一個小放牛娃起床后,沒有洗臉,頭發也沒梳就急急忙忙來到小河邊釣魚,他隨意坐在長滿莓苔的'石頭上、身旁邊還長了些草,正當他專心致志釣魚之時,一位過路的人遠遠地向他問路:小孩子,到王家村怎樣走?小孩急忙向他搖搖手沒有回答他,因為他怕響聲把快要上鉤的魚給嚇跑了。
剛巧這個有趣的情景給一位寫詩的人看見了,他立刻就寫出了一首好聽的詩。我們一起來聽一遍。
(二)欣賞古詩。
詩畫欣賞一遍。
提問:剛才聽到的這首古詩的題目是什么?“小兒垂釣”是什么意思?
我們再來聽一遍,仔細聽好這首詩有幾句,都講了些什么?
老師有感情的朗誦一遍。(幼兒在回答之時,同時出示詩句)。
(三)分句理解詩意。
1、“蓬頭稚子學垂綸”誰知道“蓬頭稚子”是什么意思?(剛才看到的動畫里小男孩頭發怎么樣?“蓬頭稚子”就是指這個頭發很亂的小男孩。“學垂綸”就是學習釣魚的意思)。
2、“側坐莓苔草映身”誰來說說這句話講了什么?
指導朗讀:你覺得古詩里的小男孩可愛嗎?我們一起用喜歡他的語氣來朗讀第一句與第二句。
3、“路人借問遙招手”請小朋友講講這句話是什么意思?
4、小男孩為什么這樣做?(因為他害怕嚇走上鉤的魚兒,所以不回答那人的問話)讀這句話是聲音應該怎樣?(輕點)。
想象第四句:小孩怕什么聲音嚇走小魚?(除怕路人的問話聲,腳步聲、還怕什么聲音呢?(害怕自己回答聲嚇跑魚。)。
師:我們一起用好聽的聲音連起來朗誦(集體朗誦)。
5、你還有什么地方不懂可以提出來。我們一起邊做動作邊朗誦。
我們除了用動作來古詩外,還可以用那些形式來表現古詩呢?
好,現在就用吟唱的方式來唱唱我們今天學的古詩吧,我們可以用哪首歌來為這首古詩配音。《小孩不小歌》幼兒唱古詩。
結束:小朋友唱得真好聽,回家把這首古詩唱給爸爸媽媽聽,好嗎?
古詩教案小兒垂釣大全(17篇)篇二
《小兒垂釣》生動地描寫了小孩初學釣魚的認真和天真可愛。《夜書所見》寫作者夜里看到了燈火,不禁想起自己的童年思念家鄉之情。
教學要求。
1.會認10個生字,會寫7個字,了解詩句的主要意思。
2.正確、流利地讀課文,背誦課文。
3.感受詩中描寫夜晚所見和小兒垂釣的情景,激發學習古詩的興趣。
教學重點。
1.學習生字詞。
2.誦讀詩歌,體會、想像詩歌描寫的畫面和意境。
教學難點。
1.學習生字詞。
2.誦讀詩歌,體會、想像詩歌描寫的畫面和意境。
教學方法:情景教學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學法。
課前準備。
1.生字卡片。
2.教學掛圖。
教學課時。
二課時。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1.學習生字詞。
3.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詩歌。
教學重點。
1.學習生字詞。
2.誦讀詩歌,體會、想像詩歌描寫的畫面和意境。
教學難點。
1.學習生字詞。
2.誦讀詩歌,體會、想像詩歌描寫的畫面和意境。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學過哪些古詩?(自由發言)今天我們學習一首反映。
兒童生活的古詩。
二、初讀課文,認識生字。
1.讀課文,畫出不認識的字。
2.出示生字卡片認讀。
蓬稚綸側莓苔。
(1)讀準字音,認清字形。
(2)小組合作認讀生字。
(3)交流認字方法。
(4)自由讀,開火車讀。
(5)讀課文測讀。
3.出示會寫的生字卡片。
(1)指導寫字。
(2)認真讀,觀察字形。
重點指導:
垂:中間橫最長,最后一橫最短。
招:右邊是刀+口。
(3)學生書寫,師巡視指導。
1.聽課文錄音朗讀后自讀課文。
從題目知道這首詩寫什么。“小兒”指什么人?“垂釣”就是做什么?詩中的“垂綸”,“綸”是垂釣的線,釣魚時需要把線垂在水中。“學垂綸”,也就是學釣魚的意思。
2.“小兒”是指小孩子,也就是詩中所說的“稚子”,幼稚的孩子。這首詩就是描寫小孩子學釣魚的情景。
3.讀第1、2兩句。
小孩在河邊釣魚,河邊長著莓苔和青草。
誰能說說小孩釣魚坐在河邊的樣子?
(一個頭發亂蓬蓬的小孩,側著身子坐在長著莓苔的河邊,青草映著他的身影。)。
齊讀第1、2句。
4.讀第3、4句。
(1)當路人向小孩問路時,小孩有沒有回答?你是從哪里知道的?(“遙招手”,遠遠地招手。教學“遙”,遠遠地。)。
(2)小孩為什么不作聲光招手?
(擔心說話的聲音驚動了魚兒不上鉤,所以不應答路人的問話,“應”,應答的意思。)。
指點:生動地描寫了小孩初學釣魚的認真和天真可愛。
齊讀第3、4句。
5.朗讀全詩。
小結:短短的四句詩,將一個天真、專注的學釣魚小孩的形象生動、真實地展現在我們面前。希望同學們朗讀時,將這種感情讀出來。
6.有感情朗讀全詩。
四、作業。
1.背誦古詩。
2.說說詩句大意。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1.學習生字詞。
2.理解詩歌《夜書所見》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詩歌。
教學重點。
1.學習生字詞。
2.誦讀詩歌,體會、想像詩歌描寫的畫面和意境。
教學難點。
1.學習生字詞。
2.誦讀詩歌,體會、想像詩歌描寫的畫面和意境。
教學過程。
1.出示生字卡片抽讀。
二、學習《夜書所見》,認識生字。
1.初讀課文。
(1)出示生字卡片認讀。
蕭促籬。
(2)交流學習生字的方法。
(3)自由讀,開火車讀。
(4)指導書寫。
重點指導:
客:與容的區別。
落:是上下結構,不要寫成左右結構。
(5)學生書寫,師指導。
三、學習《夜書所見》。
1.自由朗讀:放聲朗讀古詩,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2.把這首古詩讀給學習小組內的同學聽,互相評議。
3.小組合作,自學交流,互相交流。
4.詞語教學。
蕭蕭:風聲。挑:捉。
促織:蟋蟀或蚰蚰。
籬落:籬笆。
5.題目《夜書所見》的意思。(將夜里看到的寫下來)。
6.讀第1、2句。
(1)指名說大意。
(蕭蕭秋風吹動梧桐樹葉,送來陣陣寒意,客游在外的詩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鄉。)。
(2)這時的作者心情是怎樣的?(孤獨、郁悶)。
7.讀第3、4句。
(1)由此,詩人想起了什么呢?(想起家鄉和童年)。
(2)說說詩句大意。
(3)可以想象詩人的童年是怎樣的?
8.指導朗讀。
(1)假如你就是這個離鄉背井、獨自在外的詩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會產生怎樣的心情?(孤獨、寂寞,思念故鄉的親人,想起童年的生活)。
(2)帶著這樣的心情讀古詩。
(3)齊讀古詩。
9.背誦古詩。
四、作業。
1.繼續背誦古詩。
2.用自己的語言說說詩句大意。
古詩教案小兒垂釣大全(17篇)篇三
1、通過學習,使學生感悟古詩大意。會寫2個生字。掌握一個多音字“應”。
2、通過看圖學文,感受小孩的聰明與機靈。
正確認讀生字,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通過看圖讀詩,了解古詩大意,感受小孩的聰明與機靈。教學課時:1課時。
一、激趣導入,揭示課題。
1、師:同學們,你們喜歡垂釣嗎?常常跟誰去釣魚的?
2、帶著你們興奮的心情跟老師到池塘邊去看看一個小朋友。他也喜歡釣魚,我們去認識認識他吧!
3、出示課題。
4、齊讀課題;
5、理解課題:"小兒"就是"小孩兒","垂釣"就是"釣魚"的意思。
6、作者簡介。
二、朗讀古詩,學習生字。
1、播放朗讀。
2、生自由朗讀古詩,強調朗讀的節奏。
3、圈出生字。出示生字,齊讀生字。一組開火車讀生字。
4、“蓬”是什么結構?帶有草字頭還有哪些字?(芳、草)。
5、“垂”是獨體字。你怎么記住這個字?同學們真聰明。我們的祖先更聰明。
6、字理識字:“垂”。(土上長著一顆樹,樹上掛著兩個果。)我們的祖先這樣記下這個字,也這樣寫著著。后來又寫成,最后又寫成現在的楷書。
7、指導書寫“垂”字。出示“垂”字筆順分解圖。
8、“側”古今對照。
9、“應”是多音字。(應該、答應)。
三、理解詩句,感悟詩意。
1、理解“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臺草映身。”
蓬頭:頭發散亂,沒有梳理。
垂綸:綸指垂釣用的絲紡線。垂綸就是指垂釣的意思。
莓苔:長在濕潤之處的低等植物。一般長在太陽光不容易照到之處。映身:掩飾著身板。
2、連起來說詩句的意思。
3、這句寫出小孩兒的天真可愛。
4、理解“路人借問遙揮手,怕得魚驚不應人。”
借問:向人探詢看望,指有禮貌地問。
遙:遠遠的。應:應答。
5、說說詩句的意思。
6、這句寫出了小孩釣魚專心認真。
四、背誦古詩,拓展訓練。
1、背誦練習。
2、用你喜歡的方式再現詩景。
遙招手。
怕魚驚。
不應人。
古詩教案小兒垂釣大全(17篇)篇四
教材分析:
《小兒垂釣》是蘇教版第八冊第六單元第20課《古詩兩首》中的一首充滿兒童情趣的七絕,作者是唐代詩人胡令能。這首詩描畫了一個小孩兒初學釣魚時的情景。孩子認真專注、天真爛漫的神態躍然紙上。詩句通俗易懂,活靈活現地勾畫出了一個天真爛漫的小孩兒形象,使人感到逼真、親切,是一篇情景交融、形神兼備的描寫兒童的佳作。
教學目標:
1.學習生字”稚、側“,認識”綸“、”莓“,理解”蓬頭、稚子、垂綸、側坐、遙招手、魚驚、應“等詞的意思。
2.能用自己的話話說出《小兒垂釣》的意思,體會釣魚孩子的天真、可愛。
3.掌握”讀一讀、猜一猜、品一品、寫一寫“的學詩方法。
4.有感情地朗讀、背誦本詩,默寫全詩。
5.品味鄉村生活,感受童年快樂,生成素樸情趣。
教學重點:
1、理解詩句的含義,感悟詩文的意境,體會童真和童趣。
2、有感情地朗讀,積蓄童年情愫,豐富古詩積累。
教學難點:
品味古詩語言,抓住”蓬頭“”遙招手“等詞語結合詩句展開想象,體會童年的純真與快樂,與古詩意境產生共鳴。
教學準備:1、讓爸爸媽媽幫助回憶自己的童年生活中的樂事。
2、魚竿、小凳、補充材料。
教學過程:
課前談話:
聽說,咱們四年級1班的學生個個都是好樣兒地,這不今天我就自告奮勇地要來給大家上一節課,大家歡迎我嗎?掌聲。
這么熱情,那老師送給你們一組有趣的圖片作為感謝吧!想看嗎?
看,鞋子進水了,卻依然玩得——好玩嗎?玩過嗎?這是——有趣嗎?
同學們有過哪些快樂的童年回憶呢?來,告訴大家,讓我們一起分享你童年的快樂!
同學們,你們喜歡釣魚嗎?
你和家人朋友去釣過魚嗎?老師調查一下,釣過魚的小朋友舉一下手。
(問沒舉手的學生):你們沒釣過魚怎么說喜歡釣魚呢?
看來同學們確實都喜歡釣魚。現在我來考考大家有關釣魚的知識。
第一個問題:在什么地方釣魚?
第二個問題:你們是選擇人不常去的地方釣魚呢,還是選擇人經常去的地方釣魚?為什么?再問一個問題:人不常去的地方草長得茂盛,還是長得稀少?為什么?(你很聰明。你善于觀察。呵呵,大家真是釣魚的高手!)。
一。揭題生趣。
1.釣魚確是童年生活中的一件樂事,小孩兒學釣魚就更有趣了,這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唐代詩人胡令能的一首詩《小兒垂釣》(師板書)。請大家拿出筆來,跟老師一起認認真真地在作業本上寫好課題。
古詩教案小兒垂釣大全(17篇)篇五
孩子認真專注、天真爛漫的神態躍然紙上。詩句通俗易懂,活靈活現地勾畫出了一個天真爛漫的小孩兒形象,使人感到逼真、親切。
結合本單元反映兒童生活的主題,及學習人物描寫方法的要求,讓學生在誦讀過程中展開想象,體驗情感,豐富學生的積累,陶冶愛美情操。
學情分析:
學生有一定的知識儲備和分析能力,對事物有強烈的好奇心,往往喜歡主動探究問題。本詩淺顯,借助書上的畫面和注釋,學生理解起來不難,因此,重點可放在引導學生體會情感、培養想象力上。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到朗讀、背誦本詩。
2、能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想象詩句所描寫的景象,激發學習古詩的興趣。
3、感受鄉村生活,陶冶愛美的情趣,養成積累的習慣。
教學過程:
一、復習學過的關于鄉村兒童生活的詩,導入新課。板書課題并揭題。
二、簡介作者,描述一個與詩有關的故事引生讀詩文。
(一)、初讀詩文,讀后表揚學生中好的學習方法,滲透給學生。
(二)、結合注釋,再讀詩文,要求邊讀邊想象。
1、說說腦海中浮現了什么情景?并說出根據詩中的哪些詞句想象的。
2、根據學生的回答,師板書相關的詞句完成詩抄。
其間解決下列問題。
(1)兒童的樣子。
(2)“垂綸”的意思,在詩中找出近義詞。
(3)兒童專心釣魚的神態動作。
說明: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和想象力,啟發學生自己去誦讀、思考、領會,掌握閱讀古詩的方法,培養學生讀古詩的能力。
三、表演再現,品讀詩句。
師:我們一起讓自己想象的畫面活起來。
(一)、準備階段。
1、讓學生根據詩文安排環境,并說說為什么這樣安排?
2、根據詩文安排角色,為他們改變一下形象,選擇道具,并根據詩文說出理由,幫助理解古詩。
3、用語言對裝扮后的環境、人物進行生動描述,進行語言訓練。
(二)、表演階段。
1、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進行表演。
2、在表演中,教師適時穿插詢問。
問路人:剛才你一臉焦急,怎么現在面露驚喜?
你看到了什么?能不能吟出一句詩?(生吟第一句。)。
問稚子:你遠遠地擺手是想告訴他什么嗎?(板書:暗示、示意)。
你為什么不出聲和他說呢?
看他走過來你的心情怎樣?你覺得這句詩怎樣讀最能體現你的心情?(生品讀第二句詩)。
3、學生品讀全詩。
(三)、背誦積累。
說明:變教教材為用教材,充分利用教材,鼓勵學生合理地想象,讓學生在主動參與中自主領會到感情,培養觀察說話的能力,訓練描寫人物的方法,學生在主動學習中體驗到成功和樂趣,讓蓮山課件變得即好玩又有目的性。指導學生采用多種方式進行朗讀,注意讀出詩的節奏、韻腳和情感,進入古詩描繪的境界,感受詩的意境美、語言美。
四、拓展。
師:詩讀完了,可是故事結束了嗎?此時你還想知道些什么?
根據自己的想象續編故事。
說明:問題指引了續編的方向,由于學生在課堂上進行了充分的觀察,這是一個水到渠成的練習。
點評。
本課時從學生的需求出發設計目標,在教學過程中,以表演為依托,通過學生對人物形象的塑造,人物動作的刻畫,既讓學生領會了詩意,也讓學生體會了感情,受到的語文訓練是多方面的,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積累了對人物描寫的方法的運用。
古詩教案小兒垂釣大全(17篇)篇六
一、活動目標:。
1、初步了解古詩內容,想象小男孩學釣魚時可愛姿態及路人問路時轉們、專注神情。
2、培養幼兒學古詩興趣,學習有感情朗誦古詩。
二、活動準備:。
課件動畫圖片、詩句卡片、輕音樂。
三、活動過程:。
(一)引出古詩。
1、小朋友,你們喜歡看動畫嗎?我們一起來欣賞一段動畫(小兒垂釣課件)。
提問:你看到了什么?可能發生了什么事?(幼兒舉手自由講述)。
講故事:一天早晨,有一個小放牛娃起床后,沒有洗臉,頭發也沒梳就急急忙忙來到小河邊釣魚,他隨意坐在長滿莓苔石頭上、身旁邊還長了些草,正當他專心致志釣魚時,一位過路人遠遠地向他問路:小孩子,到王家村怎樣走?小孩急忙向他搖搖手沒有回答他,因為他怕響聲把快要上鉤魚給嚇跑了。
剛巧這個有趣情景給一位寫詩人看見了,他立刻就寫出了一首好聽詩。我們一起來聽一遍。
(二)欣賞古詩。
詩畫欣賞一遍。
提問:剛才聽到這首古詩題目是什么?“小兒垂釣”是什么意思?
我們再來聽一遍,仔細聽好這首詩有幾句,都講了些什么?
老師有感情朗誦一遍。(幼兒在回答時,同時出示詩句)。
(三)分句理解詩意。
1、“蓬頭稚子學垂綸”誰知道“蓬頭稚子”是什么意思?(剛才看到動畫里小男孩頭發怎么樣?“蓬頭稚子”就是指這個頭發很亂小男孩。“學垂綸”就是學習釣魚意思)。
2、“側坐莓苔草映身”誰來說說這句話講了什么?
指導朗讀:你覺得古詩里小男孩可愛嗎?我們一起用喜歡他語氣來朗讀第一句和第二句。
3、“路人借問遙招手”請小朋友講講這句話是什么意思?
4、小男孩為什么這樣做?(因為他害怕嚇走上鉤魚兒,所以不回答那人問話)讀這句話是聲音應該怎樣?(輕點)。
想象第四句:小孩怕什么聲音嚇走小魚?(除怕路人問話聲,腳步聲、還怕什么聲音呢?(害怕自己回答聲嚇跑魚。)。
師:我們一起用好聽聲音連起來朗誦(集體朗誦)。
5、你還有什么地方不懂可以提出來。我們一起邊做動作邊朗誦。
我們除了用動作來古詩外,還可以用那些形式來表現古詩呢?
好,現在就用吟唱方式來唱唱我們今天學古詩吧,我們可以用哪首歌來為這首古詩配音。《小孩不小歌》幼兒唱古詩。
結束:小朋友唱得真好聽,回家把這首古詩唱給爸爸媽媽聽,好嗎?
古詩教案小兒垂釣大全(17篇)篇七
在這一個陽光明媚、春意盎然的季節里,楊柳的枝條在隨風飄蕩,它的辮子好像把春天的氣味消淡了。美麗的小野花也盡情地開放,好像在說“初夏到了!初夏到了!”池塘里魚兒游來游去。優雅的荷花開了小花苞。真是美極了,旁邊的野草越來越茂盛,湖里的蘆葦也不甘示弱了,真是美麗極了!
就這時,一位頭發亂蓬蓬的小男孩,手里拿釣魚用的絲線,斜著身子坐在一叢野草的旁邊,茂密的綠草掩映著他的身體,有許多小鳥都圍了過來。
小男孩全身貫注地釣魚,這時一位問路的路人遠遠的向小男孩打聽杏花村怎么走。
小男孩并沒有完全拒絕答話,因為害怕驚動快要上鉤的魚,所以小男孩沒有馬上回答路人的問話,只是遠遠地招手示意,讓路人再靠近一些,他會輕聲作答的。
古詩教案小兒垂釣大全(17篇)篇八
側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問遙招手,
怕得魚驚不應人。
胡令能詩鑒賞。
即題目中的垂釣,也即釣魚。詩人對這垂釣小兒的形貌不加粉飾,直寫出山野孩子頭發蓬亂的本來面目,使人覺得自然可愛與真實可信。側坐帶有隨意坐下的意思。由此亦可想見小兒不拘形跡專注于釣魚的情景。莓苔,泛指貼著地面生長在陰濕地方的低等植物,從莓苔可知小兒選擇釣魚的地方是在陽光稀少人跡罕至之處,這是一個魚不怕驚、人不暴曬的'理想的釣魚場所,旨在為后文所說怕得魚驚不應人做鋪墊。草映身,不僅是在為小兒畫像,在結構上,也為下句的路人借問埋下伏筆。因為路人之向他打問,就因為看得見他。
后兩句中遙招手的主語還是小兒。他之所以要以動作來代替答話,是害怕把魚驚散。他的動作是遙招手,說明他對路人的問話并非漠不關心。至于他在招手之后,又怎樣向路人低聲耳語,那是讀者想象中的事,詩人再沒有交代的必要,所以,在說明了遙招手的原因之后,詩作也就戛然而止。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古詩教案小兒垂釣大全(17篇)篇九
在一個萬物復蘇的春天里,柳樹泛出淡淡的青綠,花兒展開笑臉,草兒挺起了胸脯。
一個頭發亂蓬蓬的小孩子,正在池塘邊學釣魚。在清澈見底的水面下,是色彩斑斕的石頭,幾條小魚正在嬉戲玩耍。小孩子斜坐在草叢中,不知不覺地看入了迷,綠草掩映著他小小的身體。
我東張西望,不知哪里是杏花村。見到那個小孩子正在釣魚,遠遠地朝他叫了幾聲。小孩子遠遠地招手,好像在說讓我靠近一些。我慢慢走過去,孩子那天真的笑臉出現在我的眼前。孩子把嘴靠在我的耳邊,小嘴呼出溫暖而甜蜜的氣息,說:“噓,小聲一點,請不要嚇跑這些魚兒。杏花村在那邊!”
我不知道,我的心中為什么會涌起一股暖流,不禁寫下這首《小兒垂釣》: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臺草映身。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古詩教案小兒垂釣大全(17篇)篇十
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
譯文。
一個蓬頭稚面的小孩學著大人釣魚,斜著身子坐在野草叢中,野草掩映了他的身子。聽到有過路的人問路,連忙遠遠地招了招手,害怕驚動了魚兒,不敢回應過路人。
賞析。
在唐詩中,寫兒童的題材比較少,因而顯得可貴。這首七絕寫小兒垂釣別有情趣。前兩句敘述、描寫,從外形著筆,是實寫。后兩句詩側重神態來寫。此詩沒有絢麗的色彩,沒有刻意的雕飾,就似一枝清麗的出水芙蓉,在平淡淺易的敘述中透露出幾分純真、無限童趣和一些專注。
《小兒垂釣》一二句重在寫形,三四句重在傳神。稚子,小孩也。“蓬頭”寫其外貌,突出了小孩的幼稚頑皮,天真可愛。“綸”是釣絲,“垂綸”即題目中的“垂釣”,也就是釣魚。詩人對這垂釣小兒的形貌不加粉飾,直寫出山野孩子頭發蓬亂的本來面目,使人覺得自然可愛與真實可信。在垂釣時,“側坐”姿態,草映其身,行為情景,如在目前。“側坐”帶有隨意坐下的意思。這也可以想見小兒不拘形跡地專心致志于釣魚的情景。“莓苔”,泛指貼著地面生長在陰濕地方的低等植物,從“莓苔”不僅可以知道小兒選擇釣魚的地方是在陽光罕見人跡罕到的所在,更是一個魚不受驚、人不暴曬的頗為理想的釣魚去處,為后文所說“怕得魚驚不應人”做了鋪墊。“草映身”,也不只是在為小兒畫像,它在結構上,對于下句的“路人借問”還有著直接的承接關系——路人之向他打問,就因為看得見他。
在后兩句中“遙招手”的主語還是小兒。當路人問道,稚子害怕應答驚魚,從老遠招手而不回答。這是從心理方面來刻劃小孩,有心計,有韜略,機警聰明。他之所以要以動作來代替答話,是害怕把魚驚散。他的動作是“遙招手”,說明他對路人的問話并非漠不關心。他在“招手”以后,又怎樣向“路人”低聲耳語,那是讀者想象中的`事,詩人再沒有交代的必要,所以,在說明了“遙招手”的原因以后,詩作也就戛然而止。
經過以上的簡略分析可以看出,前兩句雖然著重寫小兒的體態,但“側坐”與“莓苔”又不是單純的描狀寫景之筆;后兩句雖然著重寫小兒的神情,但在第三句中仍然有描繪動作的生動的筆墨。不失為一篇情景交融、形神兼備的描寫兒童的佳作呀!
古詩教案小兒垂釣大全(17篇)篇十一
他找了一塊長滿青苔的大石頭,側身坐在那兒,長長的青草遮住了他的身子。他拿出魚竿,裝上魚餌,使勁一甩,魚鉤就落在了水里,他兩眼一眨不眨地盯著水面的浮子,一會兒,浮子動了一下,他剛想拉,忽然想起爺爺說過的話:“釣魚的時候,要看到浮子下沉時才能往上拉。”于是他又坐下來耐心地等下去。
正在這時候,一個五十多歲的老先生從這里路過,他身穿長袍,頭戴草帽,肩上背著一個行李包,好像走了很遠很遠的路才到這兒,他正茫然地望著遠方,不知前面的路該怎么走,忽然看見了釣魚的小男孩,眼前猛地一亮,急忙上前,恭恭敬敬地行了個禮,問道:“小朋友,到劉村怎么走啊?”只見小男孩看都不看他一眼,老遠就擺手,示意他走過來,好像在說:“過來吧,我告訴你。”然后依然一動不動地蹲在那兒,盯著水上的浮子。老先生走了過來,小男孩告訴了他,老先生又行了個禮,悄悄的離開了。
過了不久,浮子動了一下,并向下沉去,小男孩手疾眼快,猛地一拉魚竿,哈!是一條大魚,他高興地臉上樂開了花,那白里透紅的臉蛋看起來真像一朵盛開的牡丹花。
就這樣,他釣了一條又一條,等到太陽落山的時候,小男孩已經釣了滿滿一簍魚了。他一邊哼著歌兒,一邊收拾好魚竿魚和簍,高高興興地沿著那條山間小路回家去了。
古詩教案小兒垂釣大全(17篇)篇十二
有一天,天氣晴朗,陽光明媚,小鳥在枝頭歡快地歌唱。青的草,綠的芽,各色鮮艷的花,都像趕集似的聚攏來,形成了爛漫無比的春天。柳樹的葉子綠的如同翡翠。河塘邊的蘆葦也不甘示弱,它綻放出了自己的`美麗。河塘里的魚兒在水中自由的嬉戲,它們可真有趣呀!
河塘邊有一個小孩子子,他正在學釣魚哪!他一點也沒注意到自己的頭發亂蓬蓬的。他只是斜著身子坐在野草上,綠草掩映著自己的身體。即使小孩子兒坐在這些野草中,但他還是專心致志學釣魚,沒受一絲影響。就在這時,一位路人來了,他向小孩子兒打聽:“杏花村怎么走呀?”小孩子兒并沒有告訴他,只是遠遠地招了招手。小孩子兒的招手并不是讓路人走,不告訴路人,而是讓路人過來,小聲告訴路人。路人見小孩子兒這樣專心致志的釣魚,便忍不住笑了。小孩子兒之所以這樣專心是因為他怕魚兒受驚呀。
我看到了這樣的景象,覺得這個小孩子兒學釣魚很認真。突然,詩意大發隨。
口吟到:
蓬頭稚子學垂綸,
側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問遙招手,
怕得魚驚不應人。
古詩教案小兒垂釣大全(17篇)篇十三
春天,春風拂面,陽光明媚,大地一片春色。彎彎曲曲的山間小路上跑來一個小男孩,他腦袋圓圓的,頭發散亂,紅撲撲的小臉蛋上嵌著一雙明亮的大眼睛,顯得更加活潑可愛。他肩上扛著魚竿,手里提著魚簍,蹦蹦跳跳地來到小河邊。
啊,河邊的景色真美啊!綠油油的草地上點綴著五顏六色的野花,紅的、黃的、白的、紫的,遠遠望去,就像一塊鑲嵌著精美圖案的綠地毯。河里的水清清的,清得可以看見水底的魚和蝦。河水像個頑皮的孩子,嘩啦嘩啦地唱著動聽的歌兒流向遠方。
小男孩找了一塊長滿青苔的大石頭,側身坐在那兒,長長的青草遮住了他的身子。他拿出魚竿,裝上魚餌,使勁一甩,魚鉤就落在了水里,他兩眼一眨不眨地盯著水面的浮子,一會兒,浮子動了一下,他剛想拉,忽然想起爺爺說過的話:釣魚的時候,要看到浮子下沉時才能往上拉。于是他又坐下來耐心地等下去。
正在這時候,一個五十多歲的老先生從這里路過,他身穿長袍,頭戴草帽,肩上背著一個行李包,好像走了很遠很遠的路才到這兒,他正茫然地望著遠方,不知前面的路該怎么走,忽然看見了釣魚的小男孩,眼前猛地一亮,急忙上前,恭恭敬敬地行了個禮,問道:小老弟,到劉村怎么走啊?只見小男孩看都不看他一眼,老遠就擺手,示意他不要過來,好像在說:別羅索,快走開,驚跑了我的魚兒就壞了。然后依然一動不動地蹲在那兒,盯著水上的浮子。先生本想再問,看到小男孩那專注的樣子,又打住了,他無奈地搖搖頭,嘆了口氣:這孩子!就繼續趕路了。
過了不久,浮子動了一下,并向下沉去,小男孩手疾眼快,猛地一拉魚竿,哈!是一條大魚,他高興地臉上樂開了花,那白里透紅的臉蛋看起來真像一朵盛開的牡丹花。
就這樣,他釣了一條又一條,等到太陽落山的時候,小男孩已經釣了滿滿一簍魚了。他一邊哼著歌兒,一邊收拾好魚竿魚簍,高高興興地沿著那條山間小路回家去了。
古詩教案小兒垂釣大全(17篇)篇十四
在一個萬里無云的上午,有一個小孩出來釣魚。
里十分隱蔽。連魚兒都難以察覺,他裝好魚餌,拿起魚竿,高高舉起,用力向前一拋,湖面上頓時蕩漾起圓暈。他側著身子,坐在石頭上,專心致志地釣起魚來。
這時有位路人走來。他迷了路,想回城里。可還沒有找到正確的路。這時,他眼前一亮:前面有個小孩!
他問道:小朋友,知道從這兒怎么去城里嗎?小孩吃了一驚,心想:他若再喊,魚會嚇跑的!于是便擺擺手。示意不要打擾他釣魚。路人卻以為他沒聽見,便再次大聲喊:小孩,從這怎么去城里?小孩急了,他再次擺擺手,還指了指手里的魚竿。
路人恍然大悟,低聲問道:請小朋友指個路,好嗎?說完,還特意雙手抱拳,表示請教。小孩朝遠處一指。路人明白了,告別小孩,心里還稱贊:這小孩真專心。接下來他上路了。小孩松了一口氣,繼續釣魚。過一會兒,就釣了許多魚。滿載而歸。
古詩教案小兒垂釣大全(17篇)篇十五
有一天,天氣晴朗,陽光明媚,小鳥在枝頭歡快地歌唱。青的草,綠的芽,各色鮮艷的花,都像趕集似的聚攏來,形成了爛漫無比的春天。柳樹的葉子綠的如同翡翠。河塘邊的蘆葦也不甘示弱,它綻放出了自己的`美麗。河塘里的魚兒在水中自由的嬉戲,它們可真有趣呀!
河塘邊有一個小孩子子,他正在學釣魚哪!他一點也沒注意到自己的頭發亂蓬蓬的。他只是斜著身子坐在野草上,綠草掩映著自己的身體。即使小孩子兒坐在這些野草中,但他還是專心致志學釣魚,沒受一絲影響。就在這時,一位路人來了,他向小孩子兒打聽:“杏花村怎么走呀?”小孩子兒并沒有告訴他,只是遠遠地招了招手。小孩子兒的招手并不是讓路人走,不告訴路人,而是讓路人過來,小聲告訴路人。路人見小孩子兒這樣專心致志的釣魚,便忍不住笑了。小孩子兒之所以這樣專心是因為他怕魚兒受驚呀。
我看到了這樣的景象,覺得這個小孩子兒學釣魚很認真。突然,詩意大發隨。
口吟到:
蓬頭稚子學垂綸,
側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問遙招手,
怕得魚驚不應人。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古詩教案小兒垂釣大全(17篇)篇十六
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
注釋。
蓬頭:頭發亂蓬蓬的。
稚子:年齡小的孩子。
垂綸:釣魚。綸:釣魚用的絲線。
莓:一種小草。
苔:苔蘚植物。
借問:向人打聽。
魚驚:魚兒受到驚嚇。
應:回應,答應。
映:遮映。
譯文。
一個蓬頭稚面的小孩學著大人釣魚,斜著身子坐在野草叢中,野草掩映了他的身子。聽到有過路的人問路,連忙遠遠地招了招手,害怕驚動了魚兒,不敢回應過路人。
賞析。
這是一首以兒童生活為題材的詩作。在唐詩中,寫兒童的題材比較少,因而顯得可貴。這首七絕寫小兒垂釣別有情趣。前兩句敘述、描寫,從外形著筆,是實寫。后兩句詩側重神態來寫。此詩沒有絢麗的色彩,沒有刻意的雕飾,就似一枝清麗的出水芙蓉,在平淡淺易的敘述中透露出幾分純真、無限童趣和一些專注。
一二句重在寫形,三四句重在傳神。稚子,小孩也。“蓬頭”寫其外貌,突出了兒童的幼稚頑皮,天真可愛。“綸”是釣絲,“垂綸”即題目中的“垂釣”,也就是釣魚。詩人對這垂釣小兒的`形貌不加粉飾,直寫出山野孩子頭發蓬亂的本來面目,使人覺得自然可愛與真實可信。在垂釣時,“側坐”姿態,草映其身,行為情景,如在目前。“側坐”帶有隨意坐下的意思。這也可以想見小兒不拘形跡地專心致志于釣魚的情景。“莓苔”,泛指貼著地面生長在陰濕地方的低等植物,從“莓苔”不僅可以知道小兒選擇釣魚的地方是在陽光罕見人跡罕到的所在,更是一個魚不受驚、人不暴曬的頗為理想的釣魚去處,為后文所說“怕得魚驚不應人”做了鋪墊。“草映身”,也不只是在為小兒畫像,它在結構上,對于下句的“路人借問”還有著直接的承接關系——路人之向兒童打問,就因為看得見他。
后兩句中“遙招手”的主語還是小兒。當路人問道,稚子害怕應答驚魚,從老遠招手而不回答。這是從心理方面來刻劃小孩,有心計,有韜略,機警聰明。他之所以要以動作來代替答話,是害怕把魚驚散。他的動作是“遙招手”,說明他對路人的問話并非漠不關心。他在“招手”以后,又怎樣向“路人”低聲耳語,那是讀者想象中的事,詩人再沒有交代的必要,所以,在說明了“遙招手”的原因以后,詩作也就戛然而止。
通過以上的簡略分析可以看出,前兩句雖然著重寫兒童的體態,但“側坐”與“莓苔”又不是單純的描狀寫景之筆;后兩句雖然著重寫小兒的神情,但在第三句中仍然有描繪動作的生動的筆墨。不失為一篇情景交融、形神兼備的描寫兒童的佳作呀!
古詩教案小兒垂釣大全(17篇)篇十七
在一個萬里無云的上午,有一個小孩出來釣魚。
他蹦蹦跳跳的來到一片樹林。他左瞧瞧,右望望,東看看,西張張。終于找到了一塊“風水寶地”——池塘。池塘旁有許多的蘆葦,還有一塊大石頭,石頭上長滿了苔蘚。這里十分隱蔽。連魚兒都難以察覺,他裝好魚餌,拿起魚竿,高高舉起,,用力向前一拋,湖面上頓時蕩漾起圓暈。他側著身子,坐在石頭上,專心致志地釣起魚來。
這時有位路人走來。他迷了路,想回城里。可還沒有找到正確的路。這時,他眼前一亮:前面有個小孩!
他問道:“小朋友,知道從這兒怎么去城里嗎?”小孩吃了一驚,心想:他若再喊,魚會嚇跑的!于是便擺擺手。示意不要打擾他釣魚。路人卻以為他沒聽見,便再次大聲喊:“小孩,從這怎么去城里?”小孩急了,他再次擺擺手,還指了指手里的魚竿。
路人恍然大悟,低聲問道:“請小朋友指個路,好嗎?”說完,還特意雙手抱拳,表示請教。小孩朝遠處一指。路人明白了,告別小孩,心里還稱贊:這小孩真專心。接下來他上路了。小孩松了一口氣,繼續釣魚。過一會兒,就釣了許多魚。滿載而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