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是在閱讀過程中對書中情節、人物、主題等進行思考和回顧的過程,它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消化和吸收所讀書籍的知識。以下是一些深入淺出的讀后感范文,希望能夠對大家寫作有所啟發。
2023年論語的讀后感內容(專業18篇)篇一
這本書我看過兩遍,第一遍是在大學的時候,有個比我低一級的安徽籍師弟推薦給我看的',那是2010年。我和那位師弟談的頗來,他的思想挺有深度的,我們會偶爾地聊聊天,談人生談理想。某次,他說,師兄,我給你推薦兩本書,我覺得很值得看看,其一就是《菜根譚》,其二是曾國藩的傳記。當時這兩本書都看了,曾國藩的傳記在圖書館借的,版本不是很好,因此印象不是很深刻。等遇到好的版本,曾國藩還是需要重新讀讀的。那位師弟本科畢業去美國留學了,讀完了碩士現在讀博士。他現在還會每個月把他在美國的感悟和經歷寫一寫,挺好的。第二次看這本書是去年了,買了一本,放在床頭,沒事就翻一翻,獲益很多??偟膩碚f,這本書是對我的性格影響最大的兩本書之一,另一本書是唐德剛寫的《胡適口述自傳》。這兩本都使我改掉了性格里的急性子和比較苛刻的部分,教會我更加淡定從容和更加包容的品質。雖然,我現在做的還遠遠不夠,但是我還在努力。這本書也許還需要再多看看。因此很想推薦給大家看看。這本書中都是一些幾乎沒有邏輯不連貫的一些人生哲思。下面就挑選幾句和大家分享吧。
"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云卷云舒。"這句話在書中是在比較靠后的地方,但是我把它放在第一的位置,因為這句話即使你沒有看過這本書,你也一定在別的地方看到過。還有那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都是我特別喜歡的句子。它倆有異曲同工之妙,都在強調一種態度——冷眼旁觀。生活上或是工作中,有太多的不如意,有太多的無能為力,與其整天抱怨懊惱,真是不如以一種冷靜的態度去接受,不是一種消極的態度,而是一種冷眼旁觀的沉靜。我是不太喜歡讓自己的情緒隨著生活中的瑣事而改變,我追求一種內心的平靜,不喜歡自己處于一種大喜大悲的狀態,我討厭那種情緒像過山車般的大起大落,那不僅于事無補,還很有害健康。記得2008年時,高三班會有位同學在班會上說過這樣一句話"就算是跌倒也好豪邁的笑".要的就是這樣一種姿態。
"恩里由來生害,故快意時須早回首;敗后或反成功,故拂心處莫便放手。"這句話是在教我們正確地對待得與失。與老子的那句話"福兮禍所依,禍兮福所伏"也是一個意思?!恫烁T》的這句話我覺得說的更具體,在我們得意的時候別輕易忘形,因為太多的人容易被勝利沖昏頭腦,所以他建議我們早回首,這一點其實我不太認同,因為我覺得這稍微有點悲觀,我們只需要在勝利的時候繼續保持冷靜,及時認清形勢,應該還是可以的。后半句則是說在失敗的時候或許還會轉敗為勝呢,所以不要輕易放棄。這一點是我覺得很有道理的。對于我現在讀研究生而言,其實五六年,甚至是六七年而言,做的實驗何止千百個,只要有十個實驗成功了,那我也就順利畢業了。說的通俗一點,其實我們這一輩子,機會有很多,錯失一兩個機會有算的了什么呢?甚至,只要你抓住一兩個機會,你的人生也就成功了。我總覺得,失敗教給我們的東西更多。
"十語九中,未必稱奇,一語不中,則衍尤駢集;十謀九成,未必成功,一謀不成,則訾議叢興。君子所以寧默勿躁,寧拙無巧。"這讓我想起來了流行很久了的兩個詞"靠譜與不靠譜",做一個靠譜的人就要事事靠譜,只要你有一件事情不靠譜就會被說為不靠譜,這樣子做一個靠譜的人何其難啊!順著這件事情,我覺得對于朋友和家人,也許我們該多一點包容,允許周圍的人犯一些錯誤,只要次數不多,不是很嚴重,我覺得是可以原諒的。不然的話,那就沒法和別人交往了。就我引述的這句話,總的來說我是贊同他的觀點的。他提倡君子盡量保持沉默和不要輕易浮躁,寧可做一些笨拙且保險的事情,也不要冒險取巧。這讓我想起來了高中數學老師的那句話"吃虧在于不老實".在拙與巧之間,大家自己取舍吧。
之前我以為《菜根譚》是一本禪學意味很濃的書,但是我剛才看書的編者序言,說這本書是融合儒、釋、道三家的行為處事道理。不過就我自己而言,我更喜歡的是關于禪學的句子,比如剛才我介紹的第一句話,我沒有任何異議,但是對于第二句和第三句,我就會有點異議,因為我覺得有點悲觀和保守。忍者見仁,智者見智吧。原本還準備多介紹幾句我喜歡的句子的,但是我不想把一篇讀后感寫的太多冗長,我們講求的是點到為止,目的是讓你們大概看看喜不喜歡這本書,而不是可以給你講一本書。
《菜根譚》的隱喻是"咬的菜根,百事可做".什么意思呢?咬菜根好比是很枯燥很落寞的生活,如果在那樣的狀態里你都扛得住,那么你就可以應對很多其他事情了。有點逆境出人才的意思。我自己不喜歡太熱鬧和太復雜的生活,總覺得那會影響我們的思考。我們沒必要刻意去咬菜根,但是我們得具備咬菜根的能力。
2023年論語的讀后感內容(專業18篇)篇二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自省也?!边@句話出自《論語》,是我最喜歡的名言之一。每當讀起這些古典名著時,都不禁會贊嘆起瑰麗的中國文化,四書:《論語》、《孟子》、《中庸》、《大學》,五經:《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這些燦爛的瑰寶已經在世界文化史、思想史上有著極高的地位。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自省也”的意思是看見賢人要想著向他看齊,看見不好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沒有跟他相似的毛病。這句話教導我們正確的學習態度是向一切人學習,隨時隨地要注意學習,不但要學習別人的長處,還要借鑒別人的短處,反省自己有沒有跟他類似的毛病。老子也說過類似的話:“善人,不善人之師;不善人,善人之資?!?/p>
虛心求教是一個人最重要的品質,遇見不懂的要及時請教別人,努力與別人看齊。如果人們沒有“見賢思齊”這種精神,那么你,你還是原來的你,不會有任何前進的步伐,生活也就不會有動力,而動力決定著你的成?。?/p>
因此,我們應該有著“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自省也”的這種精神!
江蘇南京玄武區十三中科利華初一:顧文清。
2023年論語的讀后感內容(專業18篇)篇三
學海無涯,人在一生中要學會做很多東西。學做人,是最基本的,做一個什么樣的人呢?當然是要做一個美好德行的人,像孔子一樣,做一位品德高尚的人。
我讀了是孔子的《論語十二章》,文章主要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講了孔子謙虛好學的精神;教我們要有老老實實的學習態度,要時常復習學過的知識;教我們要做一個有道德修養的人。從文章中,我懂得了怎樣做人,怎樣做一個德行美好,品德高尚的人。
文中,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學了知識、技能之后,時常去復習它,不也是一件很愉快的事嗎。學習了新的東西之后,我就要時常地去復習、熟悉它,這是一件快樂的事。在沒有學習這句話之前,我從來不重視認真復習,每次上課看到同桌記筆記,我也跟著記,下課后同桌認真復習,把上課的筆記反反復復地看了一遍又一遍,我也常跟著他一樣學,但每次考試我的成績都不如她,我常常在想,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如今,學習了孔子的語句,我真正理解了學習,要及時復習所學的知識。
自從真正理解這句話我才知道,原來真正理解了學習,及時復習所學的知識,而且要用心把知識記憶理解好,這樣才能越來越好,當然也不能模仿別人,每個人都有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并在學習中培養自己的性格品質,讓自己成為一位品德高尚的人。
文中讓我感觸最大的是“曾子日:‘吾日三省吾省,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誠信呢?老師傳授的知識是不是按時復習了呢?《論語》中告訴我們的永遠是簡單而質樸的道理,孔子要求自己要做一個德行美好的人,必須要每天都幾次反省自己本身的問題:替別人辦的事有沒有辦?替別人辦事有沒有辦好?跟朋友交友:有沒有誠實、平等、友好、關心自己的朋友?在朋友遇到挫折時,有沒有去鼓勵和幫助朋友?在朋友獲得成功時,有沒有真心的替朋友開心?每個人都要學會自我反省,反省自己在一天中做對了什么,做錯了什么,還有學會了什么。記得有一次,我和媽媽吵架了,我把自己關在了臥室里,不吃不喝,放聲大哭。學了《論語》,我發現自己錯了,哭鬧并不能解決問題,反省自己本身的問題才是最重要的。通過反省你可以知道是自己錯了,還是別人錯了,從而反省自身,取長補短,不斷豐富完善自己,讓自己擁有高尚的品德。
《論語十二章》多么讓人受益啊,在這里教會了我如何學習,如何做人,做一個怎樣的人。我們應該在學習和實踐增長才干,在與人交往上要心胸豁達,充滿歡樂,不斷完善自我,不斷修養身心,努力成為一位品質高尚的人。
2023年論語的讀后感內容(專業18篇)篇四
論語是孔子和他弟子的一本語錄,講述的是孔子與其弟子或一些官員的對話,是儒家的經典之作。其中我最喜歡的是這一段:。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明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這段話的意思思是說:學完了再去復習,不讓人開心嗎?有朋友從遠方來,不快樂嗎?人不知我而我卻不生氣,不是君子嗎?看了這段話,我想到了明朝的劉大夏。
小時候的劉大夏十分聰明,對孫子兵法更是情有獨鐘??戳艘槐橛忠槐?,總是愛不釋手。他告訴別人:“我遵守了孔夫子‘學而時習之’的教誨,十分高興?!眲⒋笙漠斏瞎俸螅耐皝碚宜麛⑴f。劉大夏擺了一桌酒席,對同窗說:“唉,自我當官后,也只有遠方來的你讓我如此愉快啊!”
有一天,劉大夏在路上遇到一個醉漢,官兵大喝:"劉大人出巡,讓道讓道!”醉漢說:“什……什么劉……劉大人啊?”官兵說:“就是劉大夏劉大人!”醉漢說:“沒聽……聽說過……過這玩……意?!眲⒋笙囊姞钫f:“算了算了,繞道走吧?!卑凑湛追蜃拥脑捳f,劉大夏的這種行為就是君子所為。
子曰:“始吾于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
我們一開始觀察人,正如孔子所說,聽了他說的話就相信他的為人處事。但是自從讀了《論語》我才知道,要真正了解一個人,聽了他說的話之后,還要觀察他的行為,這樣才能真正了解一個人是不是真正的君子。所以,讀了《論語》之后,使我受益良多。它使我懂得了只有多讀書,讀好書,多讀經典著作,才能令我們的思維更敏捷,視野更開闊,做事更合理,才能讓我們在今后的學習和生活道路上不斷自勉,少走彎路。才能讓自己在做人做事方面更符合日常行為規范。
2023年論語的讀后感內容(專業18篇)篇五
從《學而》中,我就能感受到孔子立身處世的態度,“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p>
“入則孝”,我明白了,這個學生在家里是個孝子,“出則弟”就是在外面,對朋友,對社會,對一般人就能夠友愛,擴而充之愛國家,愛天下……記得有人說過:要看一個人是否能與你交朋友,就先看他在家里是否是一個孝子。這就是“入則孝”,若在家里,連自己的家人都不能做到“入則孝”,何況在外,怎能做到“出則弟”,與別人交朋友呢?在學校同樣如此,同事之間也要做到“出則弟”,學校是一個大家庭,老師之間要講友愛,講團結,才能把人作好,才能把事作好,才能愛自己的學生,才能教書育人。
“謹而信”也提到做人做事要非常地謹慎。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為人處世要言中有信,也要謹慎處世而信。在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一切都要言而有信,答應了別人的事要做到,老師要求學生做到的,首先自己要為人師表。同時又“泛愛眾”,一個人有了偉大的胸襟,能夠愛人,在學校里,彼此之間的友愛,對學生的愛,擴而充之,就能愛天下人就如愛自己一樣。假如一個人對這些都做到了,就能“而親仁”,就能再親近那些有學問,有道德的人,就能與他人和睦相處,也就能做到“行有余力,則以學文”了。也就是說,學會了做人,做好了人,還有更多更好的心情,更多更好的精力再去“學文”,熱愛文學的就做文學家,熱愛科學的就做科學家,熱愛藝術的就做藝術家等等,都可以根據自己的志向所在,興趣愛好,去以量力而行。
在讀到第七篇《述而》中有一句“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边M一步我能理解到孔子在當時那個年代對富貴、對金錢的認識。孔子告訴了我們應該追求富有,這是非常符合我們現實人的思想的,如果都追求貧窮,社會怎么發展呢?以孔子的看法就是如果能掙到錢,干什么活都行,但是我們應該有道德上,甚至法律上的底線。該掙的錢我們理直氣壯地掙,心里塌實,當然也不能怕吃苦,怕干累活?,F實中,確實有這種現象,可以不費力氣,得到一筆錢,可以讓我們變得富有,生活上一個層次,在這個時候,一定認識到自己,一定把握住自己,一定守住道德的底線。
記得看過一個節目《人與社會》,一個農民在自家房子底下挖出了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器,如果賣了的話,那么家里會有翻天覆地的變化,因為這幾個青銅器可以賣上幾百萬元,甚至上千萬元。經過很長時間的思想斗爭最終他把青銅器上交了國家。孔子話和這個小故事中我覺得對富有的認識必須保持一份清醒的,說起來容易,真地做起來很難的。這需要我們每個人有一定的修養。隨著對教育事業越來越看重,教師的工資也是不斷增長,所以作為教育工作者更應該正確、清醒地面對自己的職業和金錢的關系,為社會和國家培養真正的人。
人就像一塊磁鐵,吸引思想相近、志同道合的,排斥其他不同類的。如果你想結交仁慈、慷慨的人,自己也必須先成為這樣的人,種什么因,收什么果。這也許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吧。確切地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文明。一個人真正成為文明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正因為這是很高很難做到的要求,所以我們目前的社會總是在反復提倡精神文明建設。
作為教育工作者,也要把握好這個度,雖然孩子們小,但也要將心比心的為他們想想。當你要求孩子們做某件事時,首先想想,你做到了嗎?然后再要求孩子,所以自己要以身示范。正所謂“播種一個行動,你會收到一個習慣;播種一個習慣,你會收到一個個性;播種一個個性,你會收到一個命運;播種一個善行,你會收到一個善果;播種一個惡行,你會收到一個惡果。
《論語別裁》中有這樣一個故事“獅子搏物”,“獅子是百獸之王,獅子何以會是百獸之王?因為他對任何事情都很恭敬,很認真,當獅子要吃人的時候,使出全副的力量,絕不放松,當獅子抓一只小老鼠的時候,也是用全部力量。這種獅子的精神,就是無小大,無敢慢,一件事情到了手上,不管小事大事,不要以為容易,如果以為容易往往出毛病,這就是說怎樣可以做到泰而不驕?!边@就是獅子,對任何事都是認真對待。俗話說“態度決定一切。”其實,任何事業成功的人大都是從小事做起的,為什么會成功,因為他們從來不把小事當作小事看。所以對于毛躁的我來講,我要做“獅子”,任何事都當大事來做,竭盡全力做到精益求精,我想我會成功的。
南先生最后說“萬事都從做人開始,一個人生,無論做什么事業——做官、經商、做學者、做平民,都是要做人。事業的升沉成敗,各有變化不同。但無論如何,總要做人。”我們作為教育工作者,職業要求我們要教給學生知識的同時,還要教會學生如何做人。有時,在我們的工作中要把計劃落實下去,有時需要做一些說服工作,但是,我們發現,沒有哪一位哲學家會叫賣自己的觀點,因為這不是說服不說服的問題,哲學的深層次,而是你不得不信服他,所以,我們要學習傳統文化,學一些哲學,這也是提高我們工作的能力。
以上是我對《論語別裁》一部分淺薄的看法,雖然未能全部領會,但是,我相信深者得其深,淺者得其淺,這都是一種境界,我想這也應該是《論語》的價值和意義吧。
2023年論語的讀后感內容(專業18篇)篇六
茫茫千余年,悠悠數代人。多少人的姓名隨歲月的蹉跎而磨滅,多少件事跡因光陰的流逝而隱去,多少觀念被時代的變遷而塵封?;赝^去。有多少人可以名垂青史,又有多少思想可以讓人為之傾倒。而《論語》,這一部語錄體散文,卻能載入千千萬萬有志之士的心中,激起浪花。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蔽覀兒孟窨吹娇鬃勇暑I著弟子們,正站在寬闊的,奔騰而過的河流邊,在微風吹拂下,指點江山,感慨消逝的時光,就像這喝水一樣,日日夜夜不停地流蕩,一去不復返。這種緊迫的,時不可待的,應當及時努力的感受。有如屈原的“日月忽其不掩兮,春與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痹谏钪校麄兗盍宋覀円淮詮姴幌ⅲ瑺幏謯Z秒為事業而奮斗,像孔子一樣“學而不厭”。
“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讓也。譬如平地,雖復一簣,進吾往也。”對我們的人生,有著著重的意義,其一,大的成就,都是從小事做起的,不可半途而廢。做事情開個頭很容易,但卻很少有人能堅持到最后的。其二,人們的學業乃至事業成就的大小,全系于個人的努力的多少。雖然乍看這句話比較絕對,但是在很多的時候,主動努力使可以改變客觀環境的,關鍵在于是要克服自身的惰性,這又如荀子的“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痹趯W習中,他們告訴我們只要堅持不懈,鍥而不舍,定會取得理想的成就。
“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中的松柏,在一年中最寒冷的季節,偉岸挺拔,不折不撓,蒼翠蔥蘢,富有極強的生命力,啟迪了后代不知有多少文人雅士的詩情畫意。就如劉禹錫的“后來富貴以零落,歲寒松柏猶依然。”的情懷。他們這些有志之士以松柏這些自然界現象為喻,表白自己矢志不渝的節操,也歌頌那些經得住嚴酷考驗的堅貞不屈者。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這句話是說,自己所不想做的事情,就不要強加在別人身上。這是孔子終身倡導的儒家思想,意在告訴我們什么是怨,什么是仁,也就是孔子所倡導的“推己及人”。就是以人之心推己,以己之心推人。換位思考,很多看似很難解決的問題就會迎刃而解。這告訴我們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學會善待別人,也是對自己的善待。一個人在尊重別人的過程中也受到了別人的尊重,一個人在善待異己的同時也端正了為人處世的態度。
漫漫長河里,《論語》留給我們的是寶貴的精神財富;悠悠歲月里,《論語》教會我們的事深刻的人生哲理。我們在它的教導下慢慢成長,社會在它的引導下不斷進步。
《論語》,我們的瑰寶!
2023年論語的讀后感內容(專業18篇)篇七
強調只有按時溫習(實踐)所學的知識,才能掌握所學的知識。和志同道合的人一起探討問題,體現了學習的樂趣和態度。最后一條非常重要,強調了學習是為了提高自己的才能,不是為了夸耀,當別人不了解自己的才能時,不應怨恨,這才是道德上有修養的人應有的態度。
闡明學與思的辯證關系。提出了“學”是“思”的基礎,“思”又能使“學”不斷深化和擴大。
講的是學習態度,說明在知識、學問上要坦率,不能帶有虛榮心,應采取極其誠實的態度,千萬不應該不懂裝懂。
強調要以學習為樂。
強調了進行自我修養要常思己過,有則改之。
強調不因別人不了解自己而憂慮,但是應該要努力充實自己的才能。
強調要向一切人學習,不但要學習別人的長處,還要借鑒別人的短處,反省自己有沒有跟他類似的毛病。
孔子提倡,學習別人時要有所選擇,不但能學習別人的長處,而且能剔除別人的短處,強調了主動學習、善于學習的重要性。
“時習”即是在生活中不斷運用和深入理解所學的過程。學有所得,與知己交流,是學習者熱誠的期待,正所謂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如果學得寂寞,無人喝彩,甚至被否定和批評,還能做到不怨天尤人,在學習上自得其樂,這就是真正的君子之風。
有知識,但沒有疑問,沒有對于疑問的深思,沒有深思后的頓悟,知識永遠是知識,不是學識,學習也變得索然無味。相反,有思想火花者耽于空想,一切想當然,不能踏實為學,沒有豐盈的積累和有益的參照,就只能處于虛無縹緲中?!皩W”是求乎外,在于知物;“思”是求乎內,在于明理。兩者是生命開發中相輔相成的事,如果偏廢就會勞而無功,甚至危及身心。
承認自己在學習中的疑惑和困難與表現自己在學習上的進益和收獲同樣重要。強不知以為知只能欲蓋彌彰,顯得更加愚蠢和可笑。勇敢地說“沒聽懂”“不明白”才可能得到進一步的點撥和教導,從而化不知為知。不懂時偽裝懂,是耍小聰明;不懂時馬上提問盡快弄懂,才是大智慧。因真誠坦白而不斷進步的好學者,就是真正的智者。
“知之”是初級境界,客觀知曉而已,不帶任何感情色彩,可能知之不多,也可能知之不少,但都沒有投入,是理智的學習?!昂弥笔侵屑壘辰?,有了興趣,自然想知之甚多,在興趣的引導下會不斷獲得新知,是愉快的學習?!皹分笔歉呒壘辰?,把學習視為人生的享受,心靈的寓所,在其中悠然自得,物我兩忘,是陶醉的學習。
2023年論語的讀后感內容(專業18篇)篇八
《論語》一書中,關于君子的敘述,還涉及了好多方面,如“孝道”、“交友”、“金錢觀”等等,句句都飽含真理,讀來發人深省。這些不因時代更迭、歲月變遷而褪色的真知灼見,對于我們的成長有著莫大的好處,我們應該多讀讀《論語》?!墩撜Z》,作為一部中華民族的瑰寶,給我們的啟示遠不止這一些,作為一個教師,希望自己“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雖不能至,心向往之。
中國傳統的道德理想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做一切事情的根基,修身是放在第一位的。修身可理解為外在能力完善,并懂得變通,與時俱進,而內在心靈則完滿、富足,待自內心修為提升,自身能力提高才能更好地去為人處事。
《論語》的第一篇是“學而”,講的不是關于學習的道理,而是學做人的學問和為人處世的原則,即君子的修養。“人不知而不慍”、“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貧而無諂,富而無驕”等講的.是如何學做人做事的學問,教導我們要通過不斷的學習和精進,進而努力修養有“仁”“愛”“孝”“弟”等品德的人,成為真正的君子。作為一名教師,教授學問是重要的,但是教育或者影響學生的做人做事也是必須的。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苯處熞约合瘸蔀橐粋€君子,身正,而后正人,起到行為示范的作用。
孔子有弟子三千,賢人七十。想成為孔子的學生很簡單,一塊肉就行了?!白孕惺懸陨希嵛磭L無誨焉?!币馑际钦f只要給我一些薄禮,我從來沒有不教的,來者不拒。這就是孔子的“有教無類”,不論什么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不管他是富人還是窮人,聰明的還是愚笨的。教育各式各樣的學生,就會想到孔子的另一個教育觀點——因材施教,指教師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個別差異出發,有的放矢地進行有差別的教學,使每個學生都能揚長避短,獲得最佳發展。其實因材施教和有教無類是相輔相成的。只有有教無類的因,才有因材施教的果??鬃拥慕逃褪前褜W生都培養成君子,君子就是品德上有所樹立的人,有所為有所不為。那么在學識、能力上要達到“君子不器”的地步,就是看似沒有什么專長,卻什么都可以做,可以向任何一個方向發展,成為社會需要的任何一類人才。
人生是一個對自我不斷完善,不斷充實的過程。為了使自己的外在和內在都有所提升,我們需要不斷地進行學習。人生的起點還是學習。“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拔釃L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敝挥型ㄟ^學習,才能掌握做人的道理和做事的本領。更重要的是,學習是仁、知、信、直、勇、剛等人生各種素質得以充分發揮的條件。“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三十而立”重心在“立”字。伴隨著年齡的增長,學到了不少知識,豐富了人生閱歷,基本掌握了為人處事的道理和原則,從而作為一個獨立的主體、而不是依附于父母或家庭在社會上做人做事了。
我們在個人品行修養方面追求君子的行為,那么,在生活方面,我們更應當嚴于律己,正確對待富貴貧賤。子曰:“君子食勿求飽,居勿求安。”君子飲食不求飽足,居住不要求舒適?!案慌c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貴,是人人所渴望的,不用正當的方法得到它,就不會接受;貧賤,是人人所厭惡的,不用正當的方法解決它,就不會逃避??梢姡裆系目鞓芬h遠高于物質上的快樂。
《論語》是我國的經典作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著作。古人云:半部《論語》治天下,其地位之高、對每位中國人的影響之深不言而喻。即便是一位沒有讀過《論語》甚至是沒有讀過書的人,依然受到了《論語》思想的影響。當我以一個教師的視角去重新翻閱它時,我再次感受到了孔子作為一位教育家的思想高度。
2023年論語的讀后感內容(專業18篇)篇九
老師讓我們學習《論語》,在所有論語里,有一則是我印象最深,最有感觸的一側論語,那便是:“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p>
這則論語是說:經過了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是最后一個落葉的。它告訴了我們:只有經過艱苦的環境的磨煉,才能更加體現出人的毅力和意志。
有一次幫母親拾柴火,伙伴們陪著我一起去??赡切渲s是長滿了尖刺,朋友們時常被扎得鬼哭狼嚎,我的手也難遭厄運,被扎出一道道傷口。漸漸地,伙伴們放棄了,便勸我陪他們一起玩。我看看身旁滿頭大汗的母親,咬了咬牙,一口回絕朋友,又埋頭干了起來。
下午回到家里,媽媽替我挑出手中的小刺,夸獎了我。那時的我,手上的疼痛依舊掩遮不住心中的喜悅。
不經風雨,怎見彩虹?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一個人,不可能沒有經歷過逆境。逆境中的掙扎求存固然是痛苦的,更是難熬的,也是辛酸的。可是,只有在逆境中我們才能進步,才能磨煉自己。
古人有云: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在這個社會里,你不逆流而上,只在原地踏步,別人就會超越你,適者生存這個道理,人人皆知,我們應該學會磨煉自己,不管條件怎樣惡劣,環境怎樣艱苦,我們都應堅持下來,做一棵不懼“歲寒”的“松柏”。
風浪越大,九越戳越勇,任憑他的摧殘擊打,我們都要逆風飛翔。
2023年論語的讀后感內容(專業18篇)篇十
述而篇共三十八章,其中包括了弟子對孔子的評價,我們可以從中體會孔子的思想。
【原文】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
【譯文】孔子溫和而嚴厲,威嚴而不兇猛,莊重而安詳。
【解讀】這是孔子的學生對孔子的贊揚??鬃诱J為人有各種欲與情,這是順其自然的,但人所有的感情與欲求,都必須合乎“中和”的原則。在“溫”與“厲”、“威”與“猛”、“恭”與“安”之間,要求一種適度。孔子就是這樣做的,成為中和的典范,體現儒家中庸思想。
【原文】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
【譯文】孔子只用(有一個魚鉤)的釣竿釣魚,而不用(有許多魚鉤的)大繩釣魚。只射飛鳥,不射巢中歇宿的鳥。
【解讀】這是對孔子行為的描述,表明了孔子對于自然仁愛的態度。釣魚當適可而止,射鳥當不失人心,仁愛萬物。不強取豪奪、濫殺無辜。在古代什么季節不能捕殺什么動物,什么季節應該特殊保護哪些動物都是有明確規定的,如果違反了,就要受到道德譴責。
【感悟】。
這兩章是弟子對孔子的評價,二十字不到的兩章文章體現出了孔子的思想,也發人深省。
孔子是“溫”、“厲”、“威”、“不猛”、“恭”、“安”兼具的圣人,真正地體現了“中和位育”??梢韵胂笕绻粋€教師自己的情緒喜怒無常,態度都不莊重,就無法去做學生的工作,更無從談起對學生的誘導,那他肯定不會具備善于啟發誘導的能力。一個教師只有情緒穩定了,態度莊重了,在學生面前才能做到謹慎行事,三思而行,也才能對學生進行“循循善誘”。
當今社會,生活節奏太快,每天遇到的事紛亂陳雜,“中庸”和“佛系”的心態能幫助我們穩定情緒,冷靜地處理各種問題。
“飯疏食飲水,曲耾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贝植璧埡蜎鏊材馨藏殬返溃筛豢少F但要取之有道,這就是孔子的境界。在這樣精神境界的指引下自然是情緒穩定、態度莊重的,也自然能做到“釣而不綱,弋不射宿”。
“釣而不綱,弋不射宿”體現了對待自然要取之以時、取之有度的思想。中華文明自古以來就主張人與自然和諧,這是其普遍性所在和永恒的生命力所系;也是我們確立文化自信、文明自信的基礎。
2023年論語的讀后感內容(專業18篇)篇十一
孔子學生眾多,而且性格各異、年齡參差不齊,因此孔子將學生進行分類,針對不同的學生教學內容也因人而異。他將學生按智力分為:上智、中人、下愚三類,按性格分成狂者、中行、狷者三類。學生不同的智力接受能力不同,不同性格學習興趣不同,分類不是為了給學生定性,而是更好的進行因材施教,讓每位學生都能獲得成長。我在這想談的是在我教學的這段時間里,遇到很多有趣的學生,有調皮搗蛋的,有沉默寡言的,有我行我素的,對于這些學生,剛開始對于他們,我可以說是無計可施,但是經過時間的推移,慢慢地我發現他們總想著做一些事來吸引別人,只不過做的這些事大多都不是很好的事,有時我就扮演和他們一樣的角色去和他們交流,在這些交流中,我懂得了一些詞需要我們老師去踐行,一些事需要我們老師去做,那就是尊重,理解,寬容每一個學生;要去善待學生的錯誤,要去用關心融化學生的不足。對于不同的學生采用不同的交流方式,走進內心,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從而讓學生對本學科燃起希望之火,在音樂課堂中找到一片自己的情感樂園!
孔子在教學上提倡師生之間相互切磋,共同討論,以達到教學相長的效果。趙校長也曾說過:“班級前十名孩子的智商不亞于我們老師”。在這里我想和大家分享一個小故事,前段時間有位小女孩跑到我面前問我老師你會唱《最美的期待》嗎?當時我楞了一下,這不是抖音里面的嗎?看著她充滿渴望的小眼神,感覺她想做我的小老師,就說了句不會啊!讀后感·她開心的說那我來教你吧,她唱了幾句我就和她一起唱了,這時學生就說,老師你騙人,你不是說你不會唱么,我笑了笑,最后這個小插曲在一片歡聲笑語中結束了。后來我發現我和這位小女孩之間的距離在無形中被拉進了,同時她在常態課上表現的也很積極!
有友善的朋友在身邊,那是件快樂的事了,這是我在工作這段時間里對這句話的理解。第一,和學校里的老師做朋友,朋友不僅僅只在處室內,還有在校園內相遇時的點頭微笑,彼此之間談談工作,談談學校生活;第二,和社會上志同道合的人做朋友,一起討論共同的興趣,共同的喜好,一起交流學習增進自己,那會是一種享受;第三,和學生做朋友,做好良師益友這個角色,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拉近彼此的關系,同時引導他們如何去生活,去學習,如何快快樂樂的成長!
萬世師表,三尺講臺,站上去的是一份沉重的責任,古人亦如此,今人亦不甘平庸!
2023年論語的讀后感內容(專業18篇)篇十二
孔子主張“因材施教”。有一次,子路問孔子:“如果我有一個好主意,該不該馬上實行呢?(聞斯行諸)”孔子說:“有父母兄長在世,應該先問問他們?!比接幸矄柕溃骸奥勊剐兄T?”孔子卻給他肯定的回答:“聞斯行之!”公西華好奇,問孔子為什么給了他倆不一樣的答案,孔子說:“冉有平時做事退縮,所以我給他打氣。子路好勝,我要給他潑點冷水(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2023年論語的讀后感內容(專業18篇)篇十三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自省也?!边@句話出自《論語》,是我最喜歡的名言之一。每當讀起這些古典名著時,都不禁會贊嘆起瑰麗的中國文化,四書:《論語》、《孟子》、《中庸》、《大學》,五經:《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這些燦爛的瑰寶已經在世界文化史、思想史上有著極高的地位。
孔子還認為“茍志于仁矣,無惡也”。即如果一心一意培養仁德,就可以消除惡。的確,品德在一個人的人生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它決定著人的一生,不好的品德會使一個人丑陋、惡毒,甚至會讓人走上犯罪的道路,而良好的品德會讓一個人美麗、善良,受到很多人的喜愛,可見,培養仁德是很重要的。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自省也”的意思是看見賢人要想著向他看齊,看見不好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沒有跟他相似的毛病。這句話教導我們正確的學習態度是向一切人學習,隨時隨地要注意學習,不但要學習別人的長處,還要借鑒別人的短處,反省自己有沒有跟他類似的毛病。老子也說過類似的話:“善人,不善人之師;不善人,善人之資?!?/p>
虛心求教是一個人最重要的品質,遇見不懂的要及時請教別人,努力與別人看齊。如果人們沒有“見賢思齊”這種精神,那么你,你還是原來的你,不會有任何前進的步伐,生活也就不會有動力,而動力決定著你的成敗!
因此,我們應該有著“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自省也”的這種精神!
2023年論語的讀后感內容(專業18篇)篇十四
[今譯]子夏說:“君子要等在民眾中建立信用了再來勞動他們,如果沒有建立信用,他們將會怨他故意加害為難;君子要等他的君主信任他了,才能再對君主有所規諫。否則君主將可能怪他故意謗毀了?!?/p>
[解說]要當好一個“君子”,要真正擔負起一個“士”的責任,完成其使命,“君子”應嚴格要求自己,對上對下都要建立信用。取信于民,才能夠獲得老百姓的支持與擁戴;取信于君主,你的正確的主張與建議才能被君主認同與采納。本人以為,除了上下以外,與自己的同僚之間,與朋友之間,建立信任與信用同樣非常重要。
子夏的“信而后勞其民”的思想與主張,無論是在古代還是在現代都是相當先進與積極的。古代的“君子”與“民”之間是一種統治與被統治的關系,在人格與社會地位上都是不平等的,但子夏卻提出要在“君子”與“民”之間建立“信”的關系。認為作為統治者的“君子”,只有作出表率、主動取信于民,才能獲得“民信”,才能獲得老百姓的支持與擁戴。延伸的問題是如何建立“民信”了?這當然離不開“君子”對“民”的教育與引導,這與孔子提出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泰伯篇第八》)的精神是一致的。
“信而后諫”,則是提出了“君子”與“君主”間的行政互信問題。作為“君子”要取得“君主”的信任,首先得“忠”人之事,對君主要“忠”,才能取得“君主”的信任??鬃右舱f過“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衛靈公篇第十四》)當然孔子認為“臣事君以忠”的前提條件是“君使臣以禮”(《八佾篇第三》),“君主”首先要按“禮”辦事,也就是要按制度辦事。否則的話,儒家的主張便會象孟子所說那樣“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孟子·離婁下》)了。
子夏在本章提出了一個“民”、“君子”以及“君主”三者間的關系模型問題,子夏認為,要維系好三者的關系,有個核心的東西就是“信”。所謂“民無信不立”,如果一個社會沒有“信”的話,是無法正常運轉的。而這個“信”的建立要靠“君子”的努力,要靠“君子”的修身進德。
秦國的“商鞅變法”就是從“立木求信”與“徙木為信”開始的?!吧眺弊兎ā逼渌阅軌虺晒?,是因為:一方面“變法”取得了當時的秦國君主秦孝公的理解與支持(這就是“信而后諫”),另一方面,變法取得了平民的信任與支持。對上對下都建立了信任關系。而商鞅本人最終慘遭“車裂”,也是因為他的變法觸犯了舊貴族的利益,以及秦惠文王的猜忌,他與秦惠文王及舊貴族之間無法建立起信任關系所致。
《子張篇第十九》主要的話題都是圍繞著“士”的責任、使命與德行而展開,從本章子夏論“信”可以看得出來,“士”(此處的“君子”即“士君子”,亦即“有位之士”)在古代社會政治生活中的地位與作用。
2023年論語的讀后感內容(專業18篇)篇十五
讀了《論語》這本書,我的感觸至深。因為這里不但有大家明白并且知道的論語,還有一些大家比較生疏的論語。
比如說:子曰:君子之德,風;人之小德,草;草之上風,必偃。這句話也代表了我們不能做一個墻頭草,然后隨風倒。沒有一個自己的理由,總是聽從別人的安排,跟著那些有思想的人倒。
子曰:當仁,不讓于師。這句話代表了我們遇到了合乎仁德的事,即使面對老師,也不必謙讓。也說明了我們應該在老師面前,就診一些老師的錯誤,更對的應該是在人德、人品一面上,有一些修改。這樣,我們的教育,就萬無一失了。
子夏為莒父宰,問政。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這句話也反映了老師對我們所說的:做事情不能著急,如果太著急,就沒有多少成果,反而還要重新來一遍,還不如穩扎穩打,把事情一次性做好。雖然這樣慢一些,但是,這畢竟是做事最快的方法。要是著急,成不了,瞎操作,沒有一點用處。
還有大家最熟悉的一句: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也是我們要溫習所學的內容,復習了之后,才可以穩扎穩打,學上其他的、更加新鮮的知識。所以,溫習還是很重要的,如果不溫習,就像猴子搬包谷一樣,走著丟著。第一天,有100%,到了第二天,不復習的話,就跌倒了50%,還不復習,第三天,就只剩下最后的5%,第四天,還不復習,那么,這個東西就忘完了。所以,我們應該好好復習。
這就是我總結出論語的幾條名言,我們應該學習學習。
文檔為doc格式。
2023年論語的讀后感內容(專業18篇)篇十六
文:陳玉萍。最近癡迷韓劇,剛剛過去的6月,已經追了三部:《來自星星的你》《擁抱太陽的月亮》《孤獨而燦爛的神——鬼怪》??磩〉倪^程,常常是目光被劇中的經典臺詞吸引的過程,是思緒與這些句子產生共鳴的過程,這讓我陷入或悲傷或沉思的狀態,想要記誦這些臺詞或者寫點什么,然而又耽于懶惰或者不愿承受思考的痛苦,最終還是讓那點可憐的靈感火花一閃而過,大腦依舊如茫茫沙漠,未曾留下依稀痕跡。
因此在讀到《論語·學而》的“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時,羞慚之心頓起:學習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想要獲得好的學習效果,便要“時習之”。看劇,雖然對大部分人而言是工作之余的消遣,然而有心人總能從這消遣中學到知識取得收獲,若非如此也不會有精彩的劇評出現。所以時時記誦,那些經典句子才能不被遺忘;勤于動筆,那些鮮活的感受才能長久留存;善于體悟,那些蘊含的哲理才能讓我們活得更通透。這么簡單的道理,而我竟然非常懂得卻在行動上直接無視了。
一個喜歡寫作且小有成就的朋友,談到自己的寫作時說:“沒別的,只是我總是隨身帶著一個小本子,看到喜歡的電視劇臺詞、有趣的玩笑話、印象深刻的事情,我會隨時隨地記錄下來,細加揣摩,寫文章的時候很自然就會用到,如此而已?!比绻蛩阒铝τ谀稠棇W習,便要實實在在踐行“時習之”的道理,熟能生巧從來不是說來玩笑的虛妄的存在。如果學習的效果沒有達到最佳,那么“君子不怨天不尤人,樂工不怨樂器,農夫不怨田地,一切問題都出在自己身上,而不是對象身上”,朝鮮時代的徐煙雨,早已從《論語》中悟出這道理了。
《論語》有言“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學習的目的首先是完善自己,追求內心的幸福與心智的滿足。倘若劇迷們從劇中的經典臺詞獲得樂趣與教益,更好地提升自我,那也不枉看劇評劇花費的時間與精力了。
2023年論語的讀后感內容(專業18篇)篇十七
我津津有味地讀了《論語十則》這篇課文。我從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中感觸很深。
人雖然要學習,但是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還是需要思考。如果不思考,而光顧著學習,那么,你就只會知道迷惑書本,也不會知道這是對還是錯。思考了而不學習,反而,不會獲得知識。所以,我們學習時一定要邊學習邊思考,這樣才能記住。從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笨闯觯瑢W習要經過思考才會更深地懂得。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這句話告訴我們,學過的知識要經常復習,這樣才能得以更深的理解與體會,也會使我們記住學過的知識,然而,就可以憑這個來當老師了。因此,我們應該在學習過后,要經常溫習,這樣我們才可以更加印象深刻地理解、記住它。學習的過程中,我們應該要像孔子那樣實事求是的態度,只有這樣子,我們才能把知識學到家。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這句話告訴了我學習就應該要實事求是,不應該弄虛作假。不知道就應該說不知道,知道就應該知道。
從孔子的語言中,我體會到了:學習應要邊學習邊思考;學習過后,應該要經常復習,加以鞏固,從中獲得新的理解與體會;學習的過程中,應該要先把不懂得弄懂,要有實事求是的態度去面對學習。
學習就應該這樣去學,才能夠學得好。要像孔子那樣認真去學,()才能把知識學到家。我津津有味地讀了《論語十則》這篇課文。我從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中感觸很深。
人雖然要學習,但是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還是需要思考。如果不思考,而光顧著學習,那么,你就只會知道迷惑書本,也不會知道這是對還是錯。思考了而不學習,反而,不會獲得知識。所以,我們學習時一定要邊學習邊思考,這樣才能記住。從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看出,學習要經過思考才會更深地懂得。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這句話告訴我們,學過的知識要經常復習,這樣才能得以更深的理解與體會,也會使我們記住學過的知識,然而,就可以憑這個來當老師了。因此,我們應該在學習過后,要經常溫習,這樣我們才可以更加印象深刻地理解、記住它。學習的過程中,我們應該要像孔子那樣實事求是的態度,只有這樣子,我們才能把知識學到家。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這句話告訴了我學習就應該要實事求是,不應該弄虛作假。不知道就應該說不知道,知道就應該知道。
從孔子的語言中,我體會到了:學習應要邊學習邊思考;學習過后,應該要經常復習,加以鞏固,從中獲得新的理解與體會;學習的過程中,應該要先把不懂得弄懂,要有實事求是的態度去面對學習。
2023年論語的讀后感內容(專業18篇)篇十八
說了這么多,不舉例子就全是空談。所以下面我就舉一些例子來說明我讀論語的一些原則和方法。
《論語》中記載孔子評詩經,“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論語》為政第二)。如果要問我,讀了《論語》,如何用簡短的話概括一下讀到了什么呢?我覺得,我讀到的`是:如何做人。如再加幾個以說得詳細些,那就是:中庸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