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教案可以作為教師與家長溝通的重要工具,通過教案,家長可以了解到孩子的學習情況和教學內容。接下來是一些經驗豐富的教師分享的大班教案范文,供大家參考和學習。
大班語言教案古詩望廬山瀑布大全(14篇)篇一
1、激發幼兒對美好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2、在給詩配畫的基礎上理解古詩的內容,感受古詩的意境美、語言美,能有感情的朗誦。
3、能用語言表達自己對廬山瀑布景色的感受和對古詩的理解。
4、發展幼兒空間辨別能力和空間想象力。
5、借助圖文并茂,以圖為主的形式,培養孩子仔細閱讀的習慣,激發閱讀興趣。
1、幼兒有感情朗讀古詩。
2、理解古詩內容,感受古詩意境。
3、幼兒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與提高。
配合古詩意境的音樂、圖片,自制貼圖畫。
一、觀看圖片,自由表達欣賞的感受。
觀看的圖片是什么風景?喜歡這些嗎?看到這些圖片有什么感覺?
用完整、連貫的話來表達,根據幼兒的回答,語言表達經驗豐富相關的詞語。
二、欣賞、理解古詩,感受古詩的意境美和語言美,并且知道大自然之魅力。
1)邊欣賞圖片邊傾聽老師有感情的朗誦古詩。
2)討論:聽了這首古詩有什么感覺?
指導:這首古詩中說了什么?哪些地方你聽懂了?哪些地方還是不明白?
三、再次欣賞古詩,理解古詩所表達的含義。
采用互助的形式讓幼兒理解字、詞、及古詩的含義。
(1)生生互動。
幼兒互相講解,讓幼兒都可能淺顯的聽懂、理解。
(2)師生互動。
1)聽取幼兒理解的情況下,幫助幼兒詳細解釋不懂之處,讓幼兒更清楚的明白。
2)自制貼圖畫,請幼兒完成圖畫。
四、嘗試隨著音樂欣賞圖片,朗讀古詩。
通過感受音樂和圖片的相結合使幼兒更好的感受古詩之中的美景。
1)欣賞音樂。
2)隨著音樂朗讀古詩。(模仿古人學堂念書)。
五、繪畫《望廬山瀑布》,激發幼兒學習興趣。
幼兒自由發揮,描繪出廬山瀑布美景。
當我上完這節課時,我覺得有些不足之處,在孩子們提起對古詩的朗讀興趣時,沒有很好的反復朗讀練習。在使用貼圖畫時,有些局限了孩子的想法,應該大膽的讓孩子自由的發揮,開拓他們的思維、想象力、創造力。
如果重新上這節課,我會讓孩子們自由的發揮,讓他們有無限的空間去開拓思維,創造自己心中的美圖。讓他們對古詩的興趣越來越濃厚。
大班語言教案古詩望廬山瀑布大全(14篇)篇二
小朋友們,你們見過瀑布嗎?今天老師帶來了瀑布的光盤,我們一起來看看瀑布吧!
提問:你們覺得瀑布像什么?
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一首唐朝詩人李白他游廬山時,看到廬山瀑布美麗壯觀的景象而寫下的古詩《望廬山瀑布》。
你們聽聽詩人覺得瀑布像什么?
大班語言教案古詩望廬山瀑布大全(14篇)篇三
古詩是我國豐富的文化遺產,它用簡潔明快的語言寫景寫人記事抒情。通過學習古詩讓我們陶冶情操,體會意境,同時也感受到漢語文化的豐富!
《望廬山瀑布》是唐代大詩人李白在開元十三年(725)出蜀后的第二年游覽廬山時所作。原詩兩首,這是第二首。詩人采用夸張的手法,形象生動地勾勒出廬山瀑布氣勢磅礴的景象。詩的大意是:陽光照耀下的香爐峰繚繞著紫色的云煙,遠看瀑布猶如一條長長的白練,高高地掛在山川之間。瀑布從峭壁上一瀉千尺,好像銀河從天而降。
這首詩用詞十分精妙:一個生字不僅把香爐峰寫活了,也把山間煙云冉冉升起的景象表現出來;一個掛字描繪出傾瀉的瀑布在遙看中的形象。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更是寫出了瀑布飛流而下的壯觀氣勢。詩人在對壯麗的自然奇景的描繪中,也展現出自己開闊的胸襟和昂揚的氣概。
《鹿柴》是唐代著名山水田園詩人王維的作品,主要描寫鹿柴傍晚時分的幽靜景色。本詩的大意是:空寂的山谷中看不見人影,卻能聽到人講話的聲音。落日的余暉射入幽暗的深林,映照在青苔上。
這首詩的絕妙處在于以動襯靜,以局部襯全局,清新自然,毫不做作。前兩句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落筆先寫空山,寂絕人跡,接著以但聞一轉,引出人語響來。空谷傳音,愈見其空;人語過后,愈添空寂。后兩行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以夕陽的明亮襯托山林的幽暗,愈加讓人感到幽暗。這首詩以詩、畫、音樂相結合,具有王維山水詩詩中有畫的一貫特點。
教學目標。
1.運用自己喜歡的識字方法,學會本課生字。注意疑、響、深。
2.反復朗讀,結合注解,了解詩句的意思,感受詩中描寫的意境,體會詩人喜歡大自然的感情。
3.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課文,激發學生對古詩的喜愛,增加積累。
教學重點。
誦讀課文,理解詩句,感受詩中描寫的意境。
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對古詩的感悟能力和學習興趣。
教學方法。
三疑三探。
教學準備。
教師:課件。
學生:搜集李白、王維的有關資料,搜集描寫瀑布的詩詞、文章。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激趣導入。
廬山,風光綺麗,景色秀美。古往今來,多少文人雅士暢游于此,寫詞賦詩,描景狀觀,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一首描寫廬山瀑布的詩――《望廬山瀑布》。
二、設疑自探。
1.同學們看到這個題目,你想提出什么問題,能提出什么問題?
預設:
廬山在哪里?
2.出示自探提示,學生自探。
(請大家拿出筆,借助工具書,畫出文中的生字詞并解決。在讀詩句時結合文中的注解,獨立學習,認真體會。)。
1.作者筆下的廬山瀑布是什么樣的?
2.這首詩的意思是什么?嘗試體會詩中的意境。
3.《望廬山瀑布》表達了作者的什么的思想感情?
三、解疑合探。
1.首先看看我們對生字詞的掌握情況,出示大屏幕,誰能起來讀一下這些字詞?
(教師隨機找學生回答,并讓學生認讀。特別是瀑和疑。)。
看來大家對文中的生字詞掌握得很不錯,接下來請大家有感情地朗讀詩句,畫出重點詞看看廬山瀑布是什么樣子。
(差生回答,中等生補充,優等生評價。重點抓住:紫煙,川,三千尺,九天等詞。可以看到瀑布磅礴的氣勢。)。
2.紫煙用在這里恰當嗎?三千、九天是什么意思?你能從詩中感受到什么?(視學生回答情況,師相機補充)。
(同桌交流后回答。同時教師在學生回答困難的`情況下可做適當點撥。紫煙展現了水氣升騰的樣子;三千尺極力夸張,寫山的高峻,九天使人想想到瀑布的氣勢多么壯闊。可以得出詩人見到廬山瀑布那種驚嘆,贊美之意。)。
(差生回答,中等生補充,優等生評價。在陽光的照耀下,香爐峰頂彌漫著紫色的煙霧,像香爐里散發的煙一樣不停地升騰,遠遠看見瀑布像一條大河垂掛在山前。作者應是遠眺,通過遙字可以看出。)。
5.現在誰能完整說一說這首詩的意思呢?從中體會到詩人怎樣的情感?
教師小結:是呀,通過這首詩我們看到廬山瀑布的壯觀磅礴氣勢,也感受作者對大自然由衷贊美之情,同時也讓我們認識到祖國山水壯美,熱愛之情油然而生。
四、質疑再探。
1.通過學習這首詩大家還有什么疑問?
(預設:(1.詩句中哪一句是在遠處觀察,那一句是在近處觀察?
(2.對于這首詩的寫作修辭上都有哪些特點?
2.教師引導學生共同解疑。
五、運用拓展。
1.請你為自己的同桌或同學設計幾道題。
(預設:1.《望廬山瀑布》是唐代詩人的作品,表達了詩人()的思想感情。
2.解釋詞義。
疑:
生:
直下:)。
老師也為大家出了一道題:
請拿出你的小畫筆,把詩文用圖畫展示給大家。
板書設計:
36。
古詩兩首。
李白。
日照香爐生紫煙,
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銀河落九天。
第二課。
一、設疑自探。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第一首古詩,這節課我們繼續來學習第二首。
1.板書課題:《鹿柴》,指導朗讀課題,注意讀準字音。
2.感知課題:從課題中,你讀出了什么?
3.介紹作者。
4.同學們,學習這首詩歌,你認為應該主要解決哪些問題?
(預設:1.《鹿柴》這首詩描寫了什么?
2.作者表達了自己怎樣的思想感情?
3.從中我們能學到什么?)。
下面就請我們一起走進古詩,讀懂意思,體會感情。
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自探提示。(10分鐘)。
(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讀古詩,采用結合注釋、聯系詩句、觀察插圖等方法理解詞語、詩句的意思,把自己的理解用鉛筆批注在旁邊,然后用自己的話說說每句詩的意思。)。
1.《鹿柴》這首詩寫了什么?
2.這首詩的意思是什么,作者表達了自己怎樣的思想感情?詩中的意境你能體會到嗎?
3.從中我們能學到什么?
二、解疑合探。
接下來,大家一起交流下自學效果。
1.指名讀古詩。
2.通過自學,你讀懂了哪些詞語、詩句意思?
(預設:青苔是什么意思?
返景是什么意思?
復照如何解釋?)。
(指名回答。)。
3.大家想一想這首詩寫了哪些景物?
(同桌交流,然后找學生回答,差生回答,中等生補充,優等生評價,同時老師也可做適當補充。有山林,陽光,青苔等,這首詩其實就是一副畫。)。
4.在詩中哪些是聽到的,哪些是看到的?
(指名回答。第一句是聽到的,第二句是看到的。)。
5.從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中,你能感受到什么?你能說出它的意思嗎?
只隱約聽到遠處有人說話的聲音。)。
6.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你能體會到什么?
(分小組討論,教師可做引導。以光亮反襯幽暗,可以看到山林的幽暗。)。
7.現在誰能把這首詩的意思完整的說一說?
(指名回答,如果不完整,可以找學生繼續補充。空寂的山谷中看不見人影,卻能聽到人講話的聲音。落日的余暉射入幽暗的深林,映照在青苔上。)。
剛才大家都說得非常好,那么從這首詩中你能體會到作者是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組織全班交流討論。主要描寫鹿柴傍晚時分的幽靜景色,表達了作者對自然景物的贊美之情。)。
那學習了這首詩你有何收獲?
(組織學生討論。
預設:1詩中寫出了山林的幽靜。
2寫出了山林的美麗。
3寫出了詩人對大自然美的贊嘆!)。
小結:《鹿柴》這首詩描繪了山林的,寫出了詩人在山林深處,與大自然融為一體的美妙感覺。
三、質疑再探。
看來這節課大家收獲真不少,那在學習了本節課之后誰還有哪些問題不明白可以提出來。
(預設:1柴是多音字嗎?為什么在這里念zhai?
2詩文是如何以動襯靜?)。
四、拓展運用。
1.請大家互出幾道題考考同桌或同學。
(1詩文中哪句是寫聽到的,但聞中的但是什么意思?
2默寫古詩。)。
老師也有道題,請大家來做一做。
1.用自己的話把這首詩講給同學們聽。
2.接下來在課后自學。
山居秋暝。
(唐)王維。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板書設計:
36古詩兩首。
鹿柴王維。
詩中有畫。
空山。
人語。
返景。
深林青苔。
恬淡幽靜。
大班語言教案古詩望廬山瀑布大全(14篇)篇四
1、掌握本詩六個生字,認識二類生字,能聯系上下文理解重點詞句的意思。
2、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并背誦這首古詩。通過自主學習和小組學習理解本詩的意思和作者創作意圖。
3、體會詩人對大好河山的贊美與喜愛之請。
體會詩意,體會詩人對大好河山的贊美與喜愛之請。
體會詩意,體會詩人對大好河山的贊美與喜愛之請。
廬山風光資料。
自主設計。
展示廬山瀑布的圖片資料,引導學生說說自己的感受,可以聯系自己積累的有關古詩、名句等。
1、廬:簡陋的房子;姓。(注意里邊不是“盧”)。組詞:廬山、廬舍、茅廬。
2、三顧茅廬:原指諸葛亮感念劉備三顧茅廬的誠意,接受邀請,就任軍師,首戰用計火燒博望坡,大敗曹兵,立下了戰功。
引申為剛走上社會或工作崗位,經驗不足。
3、瀑:瀑布、飛瀑。爐:火爐、鍋爐、爐子。遙:遙遠、搖不可及、遙控。疑:懷疑、疑問、質問。銀:銀河、銀色、白銀、銀子、銀兩。
1、廬山:我國名山之一,在江南省九江市南。
2、香爐:指香爐峰,是廬山西北部的一座高峰。它山峰形狀尖而圓,峰上煙云聚傘繚繞,就像一座香爐,因此得名。
突出學生的個性感受。
日照香爐生紫煙,
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銀河落九天。
大班語言教案古詩望廬山瀑布大全(14篇)篇五
古詩在中華文明燦爛的歷史長卷中是絕妙的華章,也是人類文化瑰寶。(望廬山瀑布)是一首七言絕句詩,詩人李白運用夸張的創作手法,再現了廬山瀑布的雄偉壯麗。這首詩用字十分精彩,“生”字描寫了煙云冉冉上升;“掛”字化動為靜,贊頌了大自然的神奇力量:“飛”字生動寫出瀑布噴涌的景象:“落”字則描畫出巨流傾調的氣勢。“疑是銀河落九天”是此詩的精髓之句,比喻奇特、夸張。教師在活動中可通過課件、視頻等手段,讓幼兒感知“銀河”與“瀑布”的壯美之處,充分理解“銀河從天上瀉落到人間”的新奇比喻,進一步感受詩人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
1.了解古詩大意,理解“銀河從天上泄落到人間”的比響,體會詩文意境的美好。
2.能用語言表達自己對古詩的理解并有感情地朗通古詩。
3.感受大自然的神奇美麗,展開想象,體會詩人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
1.播放廬山瀑布視頻,引導幼兒認識瀑布,感受廬山的美。
提問:你覺得布像什么?來到這么美的地方,你的心情是怎樣的?小結:廬山是我國的名山,是一個風景秀麗、令人向往的地方。
(2)結合課件,引導幼兒理解古詩含義,重點理解關鍵詞語:“生看”、“掛”、“飛流直下”。
(3)播放銀河與瀑布的課件,引導幼兒感受銀河的壯美,理解“疑是銀河落九天”一句的精能。
3.幼兒嘗試隨著音樂欣賞圖片并朗通古詩。
(1)教師結合圖片朗通古詩,幼兒小聲跟念。(請幼兒說說詩人李白當時的心情。)。
(2)請幼兒閱讀《我愛你中國》第32頁,指讀古詩《望聲山瀑布》。
(3)請幼兒配樂朗誦古詩。
4.請幼兒玩游戲“詩畫配對”,感受中國古詩的魅力。
附
日照香爐生紫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大班語言教案古詩望廬山瀑布大全(14篇)篇六
1.會認“爐、廬、瀑、疑”4個字,會寫“爐、銀、流、柳”4個字。
2.能借助課件了解古詩內容,體會詩的意境。
3.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感悟詩人對大自然美景的贊美之情。
感受瀑布飛流直瀉的壯觀景象。
多媒體課件(廬山瀑布錄像)、幻燈片(詞語、古詩《早發白帝城》)。
一課時。
一、談話激趣。
同學們,瀑布是自然界中一種壯觀的景象,你們想欣賞嗎?今天,我們就同李白一起去欣賞廬山的瀑布。
二、借助媒體,感受瀑布景美。
1、各位,我們的行程開始了,現在我們來到江西廬山,觀看香爐峰頂流下的瀑布,看完談談你的印象。
2、放視頻,學生觀看。
3、學生各抒己見:你感受到的廬山瀑布什么樣?
4、面對如此美景,李白情不自禁吟誦起“日照香爐生紫煙……”(誦讀后板書《望廬山瀑布》)。
5、詩中描繪的景美嗎?你也打開書來自由讀幾次吧!
個別讀、齊讀、指名讀。
(大部分學生從沒看見過瀑布,播放瀑布的錄像,既可以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進行觀察,培養觀察能力,又激發了學生發表見解、閱讀古詩的興趣。)。
三、賞析古詩。
1、自由讀古詩,觀看插圖和回憶錄像中的情景,說說詩句的意思,不懂的地方做上記號。
2、小組內交流,先提出疑問互相解答,再說說詩的意思。
3、學生為錄像配解說詞。先練習再指名說。
(直觀形象的畫面,將抽象變為形象,減緩了學生體會古詩意境的坡度,加深了對詩人情感的體驗。)。
四、朗讀、背誦古詩。
1、同桌互助,練習朗讀古詩,讀出李白驚奇、贊嘆的情感。
2、指名讀,評議。
3、齊讀古詩。
4、看錄像練習背誦古詩。
五、拓展延伸。
1、播放幻燈片《早發白帝城》。
2、學生朗讀,課外積累背誦。
(擴展李白的另一首詩,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豐富學生的課外積累。)。
六、指導識記、書寫生字。
1、播放寫有詞語的幻燈片,自由讀,指讀,齊讀。
2、交流識記生字的方法。
3、指導書寫生字。
(生字在不同詞語中出現,有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字義、積累豐富的詞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飛流。
三千尺。
銀河。
落九天。
大班語言教案古詩望廬山瀑布大全(14篇)篇七
教學目標?:
1、認識“古、詩”等13個生字,會寫“古、聲”等6個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教學重點:識字寫字和朗讀背誦。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同學們、今天老師為大家帶來一們小朋友,一起先聽聽他的自我介紹吧。
放錄音:嗨,我是古詩博士,非常高興認識你們。今天,我想和大家一起學習,在學習之前,我想和你們進行一場背詩比賽。
小博士要求:1、任意背一首詩,開火車背。
2、別人背過的不能得復背。
教師小結背詩比賽:同學們表現很棒,教師也想背了,想不想聽呢?
二、朗讀古詩,學習生字。
1、詩背古詩,請同學評價后,讓學生自讀《春曉》、《村居》。
2、師:這兩首古詩的題目分別是,。指名讀,區分“春、村”的讀音。
3、出示生字。
a先讓學生借助,拼音讀一讀。
b運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學生字。
c小組交流自學情況。
d小組匯報,全班交流。
4、鞏固識諮。
5、比賽背。
二、鞏固生字。
1、出示詞語(指讀、搶讀、同桌互讀)。
2、比賽:出示字卡,打亂順序,分別發給四個小組,讓小組合作,按詩句的順序擺一擺。
三、寫字。
逐一指導書寫。
大班語言教案古詩望廬山瀑布大全(14篇)篇八
同學們,我們在三年級時學過一首古詩《夜宿山寺》(齊背),這首詩是誰寫的?是抓住哪一個詞來寫的?通過這首詩的學習,你認為李白的詩有什么特點?(緊扣題眼,展開想象,且想象豐富,氣魄雄偉)。今天,我們再一次來領略一下詩人的這種浪漫風格。
二、緊扣題眼品詞析句。
(二)學生自讀課題,探索發現。
[發現一]:課題中的望就是遠望的意思。(或遙望……)。
[自主探學]:
1、你能到課文中找出你的理由嗎?
2、自課課文,品味詞句,找出理由。可采用以下學習步驟:
(1)讀:讀準字音,讀通全詩。
(2)想:這首詩大致講的是什么意思。
(3)找:找出相關詞句。
(4)品:品味詞句的意思。
3、交流評議:重點讀通全詩,理解“遙看”的意思,大致說出詩人所看到的景象,整體感知古詩的內容。
lulu。
[發現二]:詩人李白是到廬山游玩的。(指導書寫廬)。
[自主探學]:
1、根據平時的課外積累說說廬山的情況。
2、再讀課文想象廬山的特點。
3、觀看廬山光碟,進一步感受廬山的情況。
(光碟中語:廬山在江西省九江市的南邊,廬山山峰重疊,非常雄偉壯麗。其中有一座山峰叫香爐峰,因為山上常有云霧籠罩,在陽光照耀下有紫色霧氣升騰,像正在焚香的香爐一樣,所以取名叫香爐峰)。
4、細讀第一行詩,說說詩句的意思,體會詩句所描繪的意境。(日:太陽,生:升騰,煙:云霧。)。
[自主探學]:
2、觀看多媒體課件(靜態遠景),直觀感受,品味“掛前川”的意思。(掛:表明瀑布垂直而下,化動為靜,形象地表現出傾瀉的瀑布在“遙看”中的狀態,包含了作者對大自然神奇的贊嘆。川:河流的意思)。
3、再觀多媒體課件(動態近景),體會瀑布從山下流下的動人情景。
4、精讀第三、四兩行詩,品味“飛”、“三千尺”、“九天”的意思。
(“飛”突出流得快,流得急,“三千尺”寫出了瀑布的高和長,“九天”進一步突出瀑布的高和長,真切地寫出了瀑布的新奇、壯觀。)。
5、默讀全詩,用自己的話完整地說說古詩的意思。
6、輕聲背誦詩,想象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
7、交流評議。
(1)誰能用“啊,———真———”的句式來表達廬山瀑布給你的印象,可運用多種形式說出你的理由。如:畫一畫,演一演,說一說。
(2)此時此刻,你最想對李白說些什么?
(3)再讀古詩,把你們的感受讀出來。可采用以下學習步驟:
a、讀:讀出語氣、節奏、重音。
b、說:說說自己為什么這么讀的理由。
c、議:評議讀法,注意把握節奏、語速、重音,讀出詩美。
d、悟:回味詩意,整體感悟這首詩所描繪的意境。
e、詠:將自己的情感讀出來。節奏和重音可以這樣處理:(僅供學生參考)。
日照/香爐/生紫煙,
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銀河/落九天。(最后一句輕讀)。
三、學法遷移,感悟創新。
1、同學們想做李白嗎?請在座的小李白模仿老李白寫詩的方法,觀察一下教室門前的花壇,(可看錄像,可站在座位上透過窗子觀察)寫一首詩。
2、學生試作。
(1)學生讀自己的詩作,并說說自己是從《望廬山瀑布》這首詩的哪些地方得到啟發的?再次賞析詩句,體會“生、掛、飛、落”等詞的妙用,進一步明確文中這些詞都是圍繞題眼來寫的。
(2)再讀課文,品味詩句的精美。
(3)根據評議結果,自我糾正,注意從題眼入手,借景抒情,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
四、總結全文,拓展延伸。
通過今天這節課的學習,你又發現了什么?
五、作業:
依照本文寫法,觀察一處景物,再練習寫一首小詩。
新的《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要引導學生“能聯系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本著這一思想,本課教學著力引導學生從題眼入手,品詞析句,一改傳統的古詩教學之法,讓學生通過說詩悟意,想意悟境,畫圖悟美,讀詩悟情,寫詩悟法等一系列實踐活動,感悟廬山瀑布之美,體會作者用詞之妙,揣摩作者滲透在字里行間之情,積累語言,在讀中感悟,在實踐中創新。整個教學過程,緊緊扣住題眼,從題眼入手,自讀感悟,適時跳出題眼,走向生活,最終又回歸題眼,升化感悟,引導學生在教材與生活之間走個來回,使古詩教學生活化、趣味化。
大班語言教案古詩望廬山瀑布大全(14篇)篇九
教學要求: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的生字,能理解詩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話說說《望廬山瀑布》這首詩描繪的情景。
3、理解詩的內容,使學生受到熱愛大自然的教育和美的熏陶。
教學準備:掛圖、投影。
教學時間: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復習。
1、指名背背我們以前學過的古詩。
2、揭示課題,板書:望廬山瀑布。
二、學習。
1、理解課題的意思:
理解望瀑布。
你在什么地方見過瀑布嗎?是什么樣的,能不能說給我們聽聽?
2、學會寫課題中的生字:
瀑
3、你知道廬山在什么地方嗎?
4、學習這首詩。
(1)出示整首詩。
(2)指名讀一讀。
(3)再讀,可以討論,看能不能理解詩的意思,有問題可以提出來。
(4)交流:
重點理解銀河九天香爐川三千尺。
誰能講這首詩的意思?
評議,他講得怎樣?
再指名講詩的意思。
5、詩人為什么要寫這首詩呢?你從什么地方看出來的`?
6、指導朗讀。
7、指導背誦。
三、作業。
1、背誦古詩。
2、用自己的話說說《望廬山瀑布》這首詩描繪的情景。
板書:
日照。
香爐生。
紫煙,
遙看。
瀑布掛。
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
尺,
壯美山河。
疑是。
銀河落。
九天。
第二課時。
一、復習。
1、背誦《望廬山瀑布》。
二、學習《絕句》。
1、板書課題,解題,理解絕句。
2、簡介作者及背景。
三、初讀詩句,說說你能理解哪些詞語或句子的意思。
1、自由讀詩句,讀準鸝鷺的字音。
2、交流,你了解了哪些詞語、句子的意思了?
四、學習詩句,想象畫面。
1、學習一、二兩句。
輕聲自由讀一讀,畫出還需要理解的詞語。
誰能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兩句詩句的意思?
指導朗讀,讀出舒暢預愉悅的心情。
2、學習三、四兩句。
指名讀一讀詩句,其他同學思考:詩人卡到了什么?
討論,理解西嶺千秋雪相機板書,畫簡筆畫。
詩人是透過什么看到西嶺上的積雪的?
詩人向門外一看,可以看到什么?理解東吳。
為什么說是萬里船?
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兩句詩的意思。
3、指名說說全詩的意思。
4、總結全詩,體會感情。
(1)一行寫一個景,是按什么順序寫的?
(2)小結:先寫近景,后寫遠景,有動有靜,色彩明麗,表達了詩人無比舒暢的心情。
5、指名朗讀,練習背誦。
6、指導書寫鸝鷺。
五、作業。
1、抄寫生字新詞。
2、背誦課文。
板書:
絕句。
兩個。
黃鸝鳴。
翠柳,
一行。
白鷺。
上
青天。
近景。
窗含。
西嶺千秋。
雪,舒暢愉快。
門泊。
東吳萬里。
船。
遠景。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大班語言教案古詩望廬山瀑布大全(14篇)篇十
教學目標:。
1,指導"瀑"這個生字,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2,感悟詩情,理解古詩內容,重點體會"生,掛,飛,落"等詞的妙用.
3,培養學生熱愛祖國河山,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教學重點:理解古詩內容,有感情地朗詩古詩.
教學難點:重點體會詩中"生,掛,飛,落"等詞的妙用.
教學準備:錄音機,多媒體。
教學過程:。
今天,我們來學一首有關瀑布的詩,一起讀詩題《望廬山瀑布》。
(教學意圖:通過“瀑”字引出瀑布這首詩,利用配樂范讀,讓學生走進詩的意境中,了解了瀑而的樣子。)。
二、自學:一)整體感悟:老師來讀古詩,然后你評價一下老師的朗讀注意了什么?(生回答:注意了節奏,重輕音)畫出節奏,重輕音,生自已再讀古詩。
二)出示自學問題:你看,我們都會朗讀古詩了,誰來美美地讀一讀。(生讀)但,讀古詩,不僅要讀出節奏,重輕音。更要讀出自已的感受,讀出自已的韻味。下面你就自已讀讀古詩,看看你能讀懂什么?找一找,劃一劃關鍵的字,詞,句。寫一寫自已的感受。生自學三分鐘。
(教學意圖:利用音樂創造意境,讓學生自主進入學習的境界中)。
三、點學:
過渡: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老師相信你們一定能通過自已的學習來了解這首詩的大意。下面,請同學們各抒已見吧!
b:我讀懂了“遙看瀑布掛前川”遠遠望去,瀑布像一條白練一樣掛在山的前邊。師點撥:詩人站的角度在哪?這里的“掛”字當什么講,可以換哪些詞?師演示“掛”,一個掛字把瀑布寫活了,一個掛字讓我們看到了這瀑布的壯美。請你再有感情地讀一讀。(生配樂朗讀)。
c:我讀懂了:“飛流直下三千尺”瀑布從很高很高的山崖上飛瀉下來。點撥:你認為這瀑布有哪些特點?水流快,瀑布很大。從哪些詞都看出來?生回答:“飛”字,師板書:飛。真的有“三千尺”嗎?生:沒有。作者把瀑布的大夸張化了。這種修辭手法就叫做夸張。請我讀出自已的感受來。
d:我讀懂了“疑是銀河落九天”讓你懷疑好像是銀何從九天上落下來。理解“九天”天的的一層。你認為這瀑布怎樣?讀出你的感受來。
總結:孩子們,你認為這廬山壯觀嗎?你認為這瀑布美嗎?那就請你閉上眼睛,我讓一名學生配樂讀詩,你們想像一下這美好的景色吧!
設置情境:站在瀑布腳下,我看到了————,啊,——————真————————!
從這首詩里你能感受到什么?
廬山瀑布圖。
生
飛
掛
落
大班語言教案古詩望廬山瀑布大全(14篇)篇十一
1、反復吟讀,是古詩教學的重要方法。通過形式多樣的吟讀,讓學生理解詩意,領悟詩情,體會詩境。
2、領會詩歌的意境是古詩教學的難點。教學中想方設法讓詩中的畫面和詩人的感情在學生腦中“活”起來,進而喚起學生的生活體驗,激發其情感,把詩人創造的意境在學生心中再現。
3、課后作業收集其他詩篇,使學生由此及彼,不局限于一節課、一本書,在激發學生學習古詩興趣的同時擴大學生的知識面。
1、采用隨文識字的方法,認識“廬、瀑、爐、疑”四個生字。
2、通過學生反復吟讀古詩,理解詩句意思,感悟詩人情感,體會詩中意。
3、極力營造古詩學習氛圍,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欲望和誦讀的積極性。通過查找資料積累李白的古詩。
重點:反復誦讀,理解詩意。
難點:體會古詩意境。
多媒體課件。
一、導入——畫意詩情。
我先來師范給大家。
學生看圖,猜詩,教師相機點評。
小結:詩應景而生,如果在某一時刻,你看到某個畫面,心中自然流淌出一句詩來,那可真是一種美好的享受。
古詩內容豐富,音韻和諧,意境優美,是中華文學寶庫中的經典。我們一定要常讀常誦常親近。
二、揭題——望名知意。
出示插圖,看,這畫的是那首詩呢?(說題目,詩人)。
這節課,我們來學習《古詩兩首》的第一首《望廬山瀑布》。當老師書寫課題時,請同學們伸出手指一起書空,把課題寫在你心中的黑板之上。(板書課題)。
齊讀課題,從題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解讀“瀑布”,認識“瀑”字。看偏旁,利用形聲字的構字方法來記字。
瀑布是什么樣子的呢?生試著說說,師相機出示瀑布的圖片,形象理解瀑布。
這首詩寫了哪里的瀑布?
再看“望”字,你知道了什么?
誰在看廬山的瀑布?請同學完整的說出題目的意思。
題目只區區五個字,卻給了我們如此豐富的內容,看來我們以后讀古詩一定要仔細的品一品題目。
再一次讀課題。
廬山風光秀麗,可以登高賞景,可以臨谷聽泉。在眾多的美景中,李白卻獨獨寫了廬山的瀑布,下面我摩恩就跟隨李白去看看廬山的瀑布究竟有什么獨特的魅力。
三、品讀——詩心三疊。
1、一望瀑布,察音識韻。
讀詩首先要讀準,讀順,打開書76頁,自讀一遍,同桌互讀一遍。
出示詩配畫,指生讀,檢查字音是否正確,詩句是否通順。
同學們讀的很熟,很通順,但是讀的夠不夠細致呢?
考考你。你們知道“看”分遠看和近看,這首詩中,李白是近看瀑布還是遠看瀑布呢?理解“遙看”的意思。
遠遠的看過去,就是“望”的意思。
詩中有兩個同音字,你發現了嗎?
字理區分“爐”與“廬”字。
在詩中,“廬”說的是廬山,“爐”說的是---?
理解“香爐”,說說香爐是做什么的。
這里的“香爐”指的是“香爐峰”,在廬山西北,其峰尖圓,煙云聚散,如博山香爐之狀。(出示香爐峰圖片,對比出現博山香爐圖片。)。
所以,讀詩不單要讀準,讀順,更要細致。
字音有長短,節奏有快慢,讀詩就要讀出古詩的韻味來,下面同學們自己試著讀出古詩的節奏來。師可以打手勢進行指導。
現在,你覺得讀詩還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嗎?讀詩如看人嗎,要知全貌,用眼更要用心。
2、再望瀑布,意象入畫。
學生讀,想象,交流。相機板書。
a、日照香爐生紫煙。
抓住“生”字的動感。“紫煙”看圖理解想象。想象日光映照下香爐峰云霧繚繞裊裊不停的景象。
b、遙看瀑布掛前川。
體會“掛”字的化動為靜。是誰有如此神奇的力量把瀑布掛在山前?讀出這種神奇的景象。
c、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飛流直下”這個詞給你什么感覺?
體會“三千尺”的夸張。
字理認識理解“疑”字。
“銀河”“九天”等詞語的理解感悟。
這瀑布流得好快呀!生接讀詩句。
這瀑布好高呀!生接讀詩句。
這瀑布真壯觀呀!生接讀詩句。
師配樂描述,生閉目想象。
配樂朗讀,讀出你心中的畫面。
3、三望瀑布,品字探詞。
歷代很多詩人都寫了廬山瀑布,但最為廣泛流傳的還是今天的這首《望廬山瀑布》。究竟李白這首詩有什么獨特的地方吸引了大家呢?請你再讀古詩,想象詩中的哪個字或是哪一句給了你特別的感覺。
學生自由談,師適時點撥,體會詩中的想象與夸張。
結語:怪不得,好友杜甫稱贊李白“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
讓我們再次朗讀,把這首詩讀給李白聽。
四、延展——山水清音。
其實,這首詩是李白隱居廬山時所作,共作兩首描寫瀑布的詩,這是第二首,第一首是五言古詩。
出示,賞讀。
古人游歷山水,寄情自然,這是一種高雅的情懷。所謂“仁者樂山,智者樂水”。所以我們才得以享受這美好的詩篇。祖國山河壯麗,詩篇無數,同學們課下可以繼續搜集,去感悟一下詩人的情懷。
大班語言教案古詩望廬山瀑布大全(14篇)篇十二
原文: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譯文及注釋。
譯文。
香爐峰在陽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煙霞,遠遠望見瀑布似白色絹綢懸掛在山前。
高崖上飛騰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幾千尺,讓人恍惚以為銀河從天上瀉落到人間。
注釋。
廬山:在江西省九江市南,是我國著名的.風景區。
香爐:即香爐峰,在廬山西北,因形似香爐且山上經常籠罩著云煙而得名。
掛前川:掛在前面的水面上。
九天:古代傳說天有九重,九天是天的最高層。
賞析。
這是詩人李白五十歲左右隱居廬山時寫的一首風景詩。這首詩形象地描繪了廬山瀑布雄奇壯麗的景色,反映了詩人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無限熱愛。首句“日照香爐生紫煙”。“香爐”是指廬山的香爐峰。此峰在廬山西北,形狀尖圓,像座香爐。由于瀑布飛瀉,水氣蒸騰而上,在麗日照耀下,仿佛有座頂天立地的香爐冉冉升起了團團紫煙。一個“生”字把煙云冉冉上升的景象寫活了。此句為瀑布設置了雄奇的背景,也為下文直接描寫瀑布渲染了氣氛。
次句“遙看瀑布掛前川”。“遙看瀑布”四字照應了題目《望廬山瀑布》。“掛前川”是說瀑布像一條巨大的白練從懸崖直掛到前面的河流上。“掛”字化動為靜,維紗維肖地寫出遙望中的瀑布。
詩的前兩句從大處著筆,概寫望中全景:山頂紫煙繚繞,山間白練懸掛,山下激流奔騰,構成一幅絢麗壯美的圖景。
第三句“飛流直下三千尺”是從近處細致地描寫瀑布。“飛流”表現瀑布凌空而出,噴涌飛瀉。“直下”既寫出巖壁的陡峭,又寫出水流之急。“三千尺”極力夸張,寫山的高峻。
這樣寫詩人覺得還沒把瀑布的雄奇氣勢表現得淋漓盡致,于是接著又寫上一句“疑是銀河落九天”。說這“飛流直下”的瀑布,使人懷疑是銀河從九天傾瀉下來。一個“疑”,用得空靈活潑,若真若幻,引人遐想,增添了瀑布的神奇色彩。
這首詩極其成功地運用了比喻、夸張和想象,構思奇特,語言生動形象、洗煉明快。蘇東坡十分贊賞這首詩,說“帝遣銀河一脈垂,古來唯有謫仙詞”。“謫仙”就是李白。《望廬山瀑布》的確是狀物寫景和抒情的范例。
大班語言教案古詩望廬山瀑布大全(14篇)篇十三
1、認識4個生字,會寫“爐“、“銀”、“流”3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感悟詩人對大自然美景的贊美之情。
3、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積累古詩中的名句。
1、認識4個生字,會寫“爐“、“銀”、“流”3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感悟詩人對大自然美景的贊美之情。教學難點:
1、感悟詩人對大自然美景的贊美之情。
2、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積累古詩中的名句。
教師:生字卡、掛圖、課件、錄音機。
學生:預習課文、讀《靜夜思》(李白)、搜集已學過的或課外讀過的古詩。
1、復習李白《靜夜思》和《贈汪倫》。(課件《靜夜思》和《贈汪倫》)。
3、看圖說話:(出示掛圖)瞧,這就是李白作詩時的情景,請大家仔細看圖,說一說你看到了什么。(出示廬山風景片,解說其秀麗的風光)。
過渡語:詩人究竟寫了些什么?我們讀了課文就知道了。
1、聽錄音朗讀課文。
2、自由讀詩,借助拼音讀準字音,讀通順詩句。
3、出示生字卡(廬、瀑、爐、疑、銀、煙、流)誰會拼?(個別讀、小組讀、全班讀、同桌互讀互查)。
4、讓學生觀察范字(銀、煙、流),交流識字寫字的經驗。
5、有重點地指導識記(“銀”字有兩個“豎提”,“艮”的豎提應略向下,長于金字旁的豎提。板書生字)。
6、學生練習書寫生字。
7、同桌互讀:要求學生把這首詩讀給同桌聽、互相評議、互相指點。(課件《望廬山瀑布》)。
8、自學古詩:借助課后注釋或結合插圖理解字詞意思,劃出不理解的詞語。(課件注釋)。
9、小組合作學習:交流已讀懂的字詞、解決不理解的問題,師巡回指導。
10、課堂交流:小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決疑難問題。
1、自由讀詩,邊讀邊在腦中想像:古詩描繪了一幅怎樣的情景?
2、小組交流,組內成員互相補充。
3、指名描述畫面,師引導學生把想像的畫面說具體、說生動。
5、感情朗讀:(課件《望廬山瀑布》)讓我們帶著這樣的感情朗讀古詩。通過聽錄音讀、跟讀、范讀、賽讀、評讀、自由讀、同桌互讀等多種形式讓學生讀好這首詩。
把詩背給最要好的同學聽,小組背,表演背,齊背(配音古箏,師引述望廬山瀑布)。
你還讀過李白寫的古詩,讀或背給同桌聽。
課件:早發白帝城。
是的,廬山瀑布以其雄偉壯觀吸引了我們,下面我們再來欣賞那磅礴的氣勢。
1、抄生字“銀、煙、流”每個寫一行。
見:香爐紫煙瀑布掛前川。
聽:飛流直下三千尺對祖國山河熱愛。
感:落九天。
大班語言教案古詩望廬山瀑布大全(14篇)篇十四
一、欣賞并學習朗誦古詩《一去二三里》。
二、理解、感受古詩《一去二三里》描寫的美好意境,激發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根據教材和本班幼兒的實際情況,本活動中的欣賞、學習朗誦古詩《一去二三里》是重點,理解、感受古詩《一去二三里》詩中的意境是難點。
一、幼兒用書《一去二三里》。
二、錄音磁帶配樂古詩《一去二三里》。
三、視頻圖片一套。
一、談話。
1.教師:小朋友,你們會數數嗎?我們先來個數數比賽吧。從一數到十看誰數得準。
教師:真厲害!小朋友你們知道嗎,在我國的古代有一位詩人,他把這十個數字寫在一首詩里,想知道他是怎樣寫的嗎?那好,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這首古詩吧,名字就叫《一去二三里》。
二、聽古詩《一去二三里》。
1.聽配樂古詩朗誦《一去二三里》。
2.討論。
小朋友,你們聽到了什么?請你把聽到的說出來。
二、欣賞古詩《一去二三里》。
1.圖文結合,理解古詩描寫的美好意境。
播放電視圖片,教師為幼兒講解古詩《一去二三里》的意思,幫助幼兒學習古詩。"一去二三里",意思就是說詩人從別處走來,走了很遠大概是二三里路,"煙村四五家",看見一個小山村,炊煙裊裊,住著四五戶人家,"門前六七樹"就是這些人家的門前長著一些樹木,"八九十枝花"說的是路邊、房前屋后都盛開著各種美麗的花。
2.結合課本圖片,講解古詩《一去二三里》的詩意幼兒翻看幼兒用書《一去二三里》,教師把古詩編成故事講給幼兒聽,進一步幫助幼兒理解詩意。
兩個數字小兄弟,從家里出來去山上放牛(或者是騎著牛去游玩),走了大概二三里的路,看見一個美麗的小村子,村里住著四五戶人家,正遇上做飯時間,可以看見裊裊炊煙,家家門前都有六七棵樹,村子里還傳來了雞、鴨、牛、羊、狗的叫聲和小朋友們的嬉笑聲,走近一看,房前屋后還有路邊開滿了各種美麗的花,蜜蜂、蝴蝶、蜻蜓在花叢中飛舞,眼前的一切就像是一幅美麗的圖畫。啊!這個小村子真的是太美了!
三、學習朗誦古詩《一去二三里》。
1.教師朗誦古詩《一去二三里》,幼兒手指字跟著老師一起輕聲朗誦。
2.幼兒集體朗讀古詩《一去二三里》3--4遍。教師巡回指導,提醒幼兒讀準字音。
3.分組學習朗讀古詩《一去二三里》,在用感情朗讀的同時再次感受古詩所表現的意境美。
四、在歡快的樂曲聲中結束本活動。
《一去二三里》是一篇看圖讀韻文識字。課文是一首古詩,讀來瑯瑯上口,富有兒童情趣。課文配有插圖,小橋、流水、煙村、亭臺、桃花……一幅幽靜美麗的鄉村田野畫面。重點是識字、寫字和朗讀。為了達到本課的教學要求,突出教學重點,我精心設計了以下三個教學環節,可效果卻不盡人意,具體表現在:
一、指導看圖初步感知。
遵循一年級學生認識事物的規律,上課一開始我就出示插圖,指導學生按一定的順序(由近及遠)觀察、了解畫的是什么地方,有哪些景物。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憑借形象的畫面展開想象,說說看到這么美的景物,你想說些什么?學生發言較熱烈,當學生說到看到這么美的桃花,想去摘一些時,我就馬上進行思想教育,注意了教學的人文性。可是,在學生說話時,我沒有及時讓學生說出事物的特點,如:()的小橋,()的桃花,()的房子等等。可見說話訓練不到位。
二、誦讀課文理解字義。
這一環節的教學,我是先教給學生讀的方法,努力營造著一種讓學生想讀,要讀的氛圍,然后我再范讀,讓學生模仿老師邊讀邊想像,學生讀完后,我就及時地給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勵,讓學生始終保持讀的熱情和渴望.最后又很自然地引導到學習生字上。但如果在學生熟讀的基礎上,我能及時地讓學生把朗讀與圖片結合起來理解古詩,那就更好了。比如可提問:當你讀了這首古詩,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這會讓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
三、認識筆畫,指導寫字。
寫字是本課的重點,也是整個低年級學生學習過程的一個重要部分。教學時,我首先教給學生筆畫名稱,接著就指導書寫“一、二、三”三個字。我本以為這三個字非常簡單,只要學會一“橫”就什么都會了,卻忽略了剛開始學習寫字的一年級小朋友,對于他們來說是很困難的,何況要寫好一“橫”談何容易。我在教學時沒有范寫一個,書空一個,再臨摹一個,而是三個字一塊兒范寫、書空、再臨摹。這是我這節課最不成功的地方。
總之,這節課對我來說是有得也有失,有思也有想,這對我以后的教學會有一定的`啟發。